汉语言文学培训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7 10:35:50

汉语言文学培训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1)

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深入地分析,对这一传统专业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并融入新的时代因素,我们就会创造出新的应用型的特色专业,就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求生存、求发展。怎样做好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呢?现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的是怎样将知识转变成能力,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能力是建立在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的,它的应用的有效度需要一定时间的酝酿,要有一定的历练。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环节、严把质量关口。适当增加实践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所以,在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强实践才能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见习感受到的基本操作程序,结合自己已经获得的专业应用能力有机地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育实践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实践能力。据调查,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不断学习,学生的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办事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即用型的人才,它不会再等待人才慢慢适应工作环境和熟悉工作内容。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综合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应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合理设置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各门课程都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要强化应用性课程,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当然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必须要做好的,因为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能够系统的设置技能课程,以保证学生在校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另外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没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精简课程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并要避免内容交叉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即使学生能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轻松的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把握、探究新知识。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2)

很多高校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仅仅具备专业素养是不够的。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理论外,还要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维,放远他们的视野,加强对其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素质培养措施

(一)加快教材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发展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与教材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展需求,展示专业特色,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一,加快教学内容改革的步伐。注重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将陈旧的不适应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淘汰更新,例如写作课教育可以与网络知识相结合,增加网络写作的教学内容;加大对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中新时期文学的教学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光重视理论知识的研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不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一般情况下,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专业方向课构成了课程体系的三大模块,而且每个模块都是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二个部分组成。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相应地增设实践应用性强的选修课程,例如加强广告文案策划、应用型写作、口才与思维、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等课程的安排。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3)

汉语言文学在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发展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好汉语言文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其全面进步和发展,因此,加强党校培训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确保党的先进性。

一、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较落后。

目前我国党校在进行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时,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点大量罗列,导致大部分学员在课堂上埋头记笔记,没有时间对上课内容进行思考和消化,思路无法跟上老师,无法对知识点进行透彻理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偏离了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达不到应有效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背景下,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是一个有用的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党校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党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远远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做出一番调整和改革。

2.缺乏规范的考核方法。

目前党校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考核模式,考题偏向于概念,是党员通过单纯地死记硬背就能够通过的,无需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这样的考试完全不能体现党员的真正实力,忽略了对党员素质的培养,与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而且这种考核的制度容易使党员对学习过程不重视,无法提高学员参加培训的兴趣和主动性。

3.领导干部不重视。

由于一些领导干部观念落后,认为抓住中心的工作就是全部,不重视对于干部的汉语言文学培训和自我提升,甚至有的人认为汉语言文学培训工作可有可无,以各种理由推脱,并且被派出去参加培训的人员认识不到位,根本无法提高干部的整体语言素质。某些领导干部人为削弱了党校汉语言文学培训的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尤其表现在一些主要领导身上,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党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使得一些领导干部的文学能力得不到提高,影响工作的开展。

4.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的人才更倾向于能力型,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更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能力,党校对于党员领导干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应该注重培养党员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目前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对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教学方法无法紧跟时代的潮流,导致党员领导干部在课堂上无法提高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差强人意。

二、措施

1.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

在党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时,摒弃“死记硬背”被动接受式的传统培训方式,而是要求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跟学员之间的互动,还可以应用向参观学习、社会调研、讲座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培训方式,集中党员领导干部的注意力,使党员领导干部对党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培训感兴趣。另外,还要鼓励学员多涉猎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培训效率,使学员能够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学素养。

2.培训观念要创新,体现实效性。

在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汉语言文学培训时,要求培训教师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接触新的理念,从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及时更新汉语言的知识、观念;培训教师要加强汉语言文学知识理论跟实践的联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汉语言的培训,加强对职业素质的培养,能够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工作中,促进党员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在党校教育培训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观念,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使党员领导干部能够通过培训强化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结语

为了促使党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党员领导干部展开汉语言文学培训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因此,要重视党员汉语言培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及时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促使党员通过培训提高综合素养,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4)

2.建立健全“双语”学习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双语学习机制、培训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发昏积极的导向作用,变要我学位我要学。把培训提高与业绩考核以及职务、职称挂钩。同时,要多方筹措资金,减轻教师参训的经济负担。

3、加强维吾尔民族聚居区教师双语培训。目前,维吾尔族聚居区在教师双语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培训者队伍;许多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学员听了激动,回去后无法行动;有的把双语培训变成了汉语考级应是培训;培训方式单一;少数培训机构管理不严,缺乏质量保证等。加强教师双语培训,必须创新培训内容、模式、渠道和手段,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一要抓好培训者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大力培养本民族双语教师。在培训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首先应加强培训者培训、骨干培训。有的地区采取先在县上培训一年打好基础、在选送骨干教师到内地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跟班进修,重点提高汉语骨干教学水平,这个方法可供借鉴。

二是要积极推进教师汉语全员培训。将口语、教学用语作为培训重点,增加交际活动,着力解决教师的汉语口语问题、交际问题、思维问题和双语教学技能问题,安排去汉语学校实习。这样,培训效果会更好。

三是通过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四是扩大培训范围:除《汉语》课教师外,其他学科教师也应该接受培训。

五是科学设计培训内容: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增加:(1)双语教学理论、教学法、教材研究;(2)语音教学,汉字教学,语言比较、文化比较;(3)双语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手段等);(4)外国最新双语教育理论和双语教学方法;(5)民、汉、外三语教学统筹、协调、贯通;(6)国家有关政策。

六是培训方式创新。尽量多开展诸如汉语交流、讨论、演讲、书法辅导、应用文写作、汉语歌咏比赛等活动,丰富培训内容,让民族教师感到学习汉语成功的快乐,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民族教师汉语交际能力。切实克服加 老教师不会民族语,学生不会汉语,师生无法沟通,老师言之谆谆,学生听之渺渺。民族学生上课普通是:吃了阅读课外文,90%使用民族语教《汉语》,《汉语》课上成了识字课、翻译课。大部分《汉语》课教师,沿用普通学校汉语教学模式,忽略了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缺乏两种语言统筹的弊端等。

七是培训考核要科学。应当设计出听、说、读、写、译以及双语教学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比较具体的分项考核指标。

八是建立培训者准入制度。培训既要熟练 掌握两种语言、特殊的知识结构,又要具备宽厚的双语、双语文化教育知识和双语教学技能。

九是明确培训目标。一名合格的双语型教师,除了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素质和能力外,还应具备:双语的听、说、读、写、译、交际能力;双语、双语教学的基本知识,双语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文化背景,能将“个体文化”与“共同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对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进行有效的指导,培养民族学生对共同文化的认同感,帮助民族学生认识学会和利用双语的意义,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动力;善于创设双语学习环境,乐于与学生双语交流。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5)

双语教师是教师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不断推进,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质量与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到长期的汉语基础、汉语学习方式、汉语学习环境以及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在进行汉语表达与交际时,存在着许多词不达意、表述不清、颠倒词序、跑调等现象。就目前而言,革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汉语教学模式,提高学员汉语表述能力与交际能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及和谐发展是重要目标和方向。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教学现状

就现今情况来说,新疆各地、州、市在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中热情高、力度大,呈现出良好开端。例如,喀什地区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上力度很大,地区和各县都分别建立了双语教学管理办公室。在双语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喀什市每学期组织近百名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疏附县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拔双语教学专职教员,在重视双语教学研究上带了好头。

双语教师严重短缺,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双语教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双语教学班数和学生数的不断扩大,今后新疆整体双语教学师资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从整体上看,新疆现有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还远达不到推进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对新疆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大,但是培训的数量极其有限,部分教师虽完成了双语师资培训,进步也较大,但仍难胜任双语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教师在培训后不能按规定在汉语系学校实习锻炼,因学校师资紧缺,回校后仍然承担着母语授课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教师获得脱产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受访教师在双语教学中非常努力,能较为流利地用汉语授课,但是学生几乎不懂汉语,教师教学生汉语非常吃力,尤其是南疆的情况较为突出。小学尽管都开设了汉语课,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强,相当数量的汉语教师自身汉语运用能力达不到要求。

二、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与汉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形成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过直接的作用或重大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实质上就是语言教学模式的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就是所谓的教学模式。我国学者一般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核心部分。

汉语课是对少数民族学员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汉语教学模式的形成与优化对汉语教学必然会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阐述,结合汉语口语课的课型特点,汉语教学模式被定义为: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在汉语言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汉语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

2.汉语教学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汉语的课型特点决定了对学生汉语的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而对学生培训的时间有限,教材中的难度、生词数量远远超出学生所能理解、接受的能力范围以及要完成的相关交际表达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词、句进行讲解和练习,分配给汉语课文和交际训练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单个的词或用这些词造的单个句子,缺少在具体的汉语语言环境中运用、表达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学习、掌握汉语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结构,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模式,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很难改变在汉语学习活动中的一些错误的表达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学习运用,学生会产生挫败感。部分学生的性格内向,不愿意或不善于表达,在汉语练习活动时往往顾虑较多,不够主动活跃,其课堂表现与现行的较高强度的强化汉语教学模式往往会产生矛盾,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减弱甚至是消失。

三、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教学效能的提高

1.提高学生汉语培训效能

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在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教学汉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由于汉语培训时间短,强度大,任务重,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对第二语言教学方面进行培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偏误的了解、归纳和总结,提高汉语教学的效能。

2.构建双语培训教学管理系统

构建有效运转的教学管理系统,由师资培训主管部门组成汉语教学管理指挥系统,负责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评价汉语教学管理工作。成立由主管领导的汉语教学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实行分块管理、分级指导、逐层反馈、定期总结。制订汉语教学的总体规划和一整套制度,通过师资培训主管部门对教研组指导、督促、检查,将汉语教学的各项管理创造性地渗透到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中。及时、准确地向指挥中心提供计划决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汉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调节与控制。掌握第一手材料和可靠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准确、适当的调整,并为上级主管部门做出新的汉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3.紧抓汉语教学常规管理的策略

教学常规管理对于稳定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秩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起着重大的保障作用,必须依靠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地实施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汉语教学运行的命脉,从汉语教学工作目标体系、教学工作监控体系、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几方面着手,建立一系列健全的汉语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汉语教育管理行为和执教过程,建立起符合新疆少数民族自身实际的汉语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三位一体,以汉语教学为中心,教师为实现双语培训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双语培训目标而学习汉语,管理领导以双语培训目标达成过程的工作质量、工作实效来进行汉语教学的管理,使管理更具导向性,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意志。为确保汉语培训目标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把管理工作的精力放在汉语教学上,建立严格的汉语教学工作制度,汉语教学管理以管理制度建设为主,实行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三结合;加强汉语教学工作的计划性、评价性。双语教学过程以汉语培训目标为主线,评价贯穿始终。对汉语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在于监控教师是否按学科教学程序组织教学。在汉语教学管理中,要以汉语教学的管理为核心,把汉语教学与教学常规管理结合起来,使汉语教学的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

4.培训与实习并重

汉语培训仅仅是双语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专业培训和专业实习是双语培训的关键。因此,汉语课程的讲授,不仅要结合汉语水平等级大纲,更要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进行。要求双语教师不仅在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要牢固全面,还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汉语课程的词汇教学中,双语教师应当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并将词语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不可单纯孤立地对词语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词汇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将专业汉语词汇加以补充。如在辨析“重要”和“主要”时,也可以将“重心”“重力”的概念教给物理专业的学生,将“重工业”的概念教给地理专业的学生,将“重音”的概念教给汉语专业的学生等等,在双语培训中将专业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汉语培训的过程中奠定专业汉语的学习。

5.开展课外汉语教学活动

汉语学习课程是汉语培训的基础,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练无法提高汉语水平,满足双语培训需要。因此,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培训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求课堂之外能较好地促进语言交际训练,这是汉语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汉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外语言课堂教学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课外的汉语朗读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语笔记比赛、“汉语角”等等,都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较好补充。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是一项利于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所在,汉语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工程的质量。认真研究、分析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中的问题,革新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模式,提高汉语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与质量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要进行的长期、系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关于双语师资培训途径的有效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0(14):85-87.

[2]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14.

[3]吴宏岭.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4):74-75.

[4]尤江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及双语教学工作的调研报告[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1):46-48.

[5]张?D,塞米·马木特,张瑛.新疆双语师资培训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6.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6)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防治艾滋病、非典中取得的成效,中医药在西方社会越来越多的被认识与重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中医药专业课程已成为普遍现象。中医院校如何通过特色汉语培训引导学生克服语言障碍,顺利进入中医专业学习,成为扩大中医药海外影响,培养中医药海外人才的重要研究课题。

1 中医院校设置汉语教学的特殊性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往往必须首先学习汉语日常用语,掌握基本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国内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以对外汉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专门语言学校看来似乎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其实不然。这是由中医药专业本身的文化特性与专业特性所决定的,这些特性为中医院校设立中医特色的对外汉语培训课程提供了依据。

1.1 中医药本身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一方面,掌握日常生活中必要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是客居中国饮食、交通、购物、旅行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中医药本身的文化特性决定了必须对求学的留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专门汉语培训,这种汉语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更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进入中医专业学习的应用型人才。中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人看来,医理、命理与地理都为同一道理。要学好中医,必须把握好中国的民族文化精髓,否则,弘扬中医只能是无源之水。中医是依附在中华大文化之上的,是以中华大文化为基源、为灵魂的生命科学,一部中医史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科技发展史。对留学生的关于中国文化整体观念的灌输应该是一个长期而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能够在留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文化意识的灌输培养,在其今后的中医药专业的学习中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附着与语言教学之上的文化教学应贯穿与中医专业留学生学习的整个进程中。而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安排只有在中医院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并完成。

1.2 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临床教学需要决定了中医专业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普通语言学校的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以学生能够流利的使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为培养目的;而日常交际用语与中医医学用语有较大的区别,在学生掌握汉语日常用语的基础上进行中医医学用语的专门训练,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临床教学实践的客观需要。

2 在中医院校开设汉语培训将面临的困难

2.1 如何配备一支高质量的跨学科的教师队伍:教师配备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对外汉语教学首先必须配备一批编制稳定的、具有正规教学资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由于汉语学科与中医学科学科的交叉特点带来了师资建设的一个矛盾,一方面,具有正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的教师不一定了解中医药专门知识;另一方面,中医药专家不懂汉语教学的专门知识与教学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不仅要加强教师的跨学科培训,还要加强汉语教师与中医专业教师的合作与协商,只有这样才能编写具有针对性、特色性的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汉语教材。同时,教师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授中要循序渐进的体现专业知识的渗透。

2.2 如何明确教学目的并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对于中医药专业的学者来说,汉语与文化并非一到两年的就能完全学好,汉语学习过程应贯穿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在教学上,明确不同教学阶段的培训目标和培训方式,针对学生不同的汉语熟练程度设置不同的学制,可以设为基础班、速成班等班种,由学生自由选择。一般来说,由公共汉语向中医汉语学习的过渡,主要在第一学期完成,这一学期主要解决留学生的日常生活用语障碍,加强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训练;其次进入由公共汉语向中医汉语学习过渡阶段,在语言训练中有意识的加入与中医药有关的文化课程学习;最后完成由中医汉语向中国专业课程学习的过渡。

2.3 如何体现中医药院校汉语培训课程的特色:体现中医院校的特色是开展汉语培训的关键。也是中医院校汉语培训与普通汉语培训课程的区别所在,是中医院校开展汉语培训的前提。特色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3.1 加大医学用语的训练:在教材编写中,加大医学用语的交际训练,多加入中国民间流传的医学惯用语、俗语、成语,教会学生使用“常用医学词汇中英文手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结晶,语言和词汇能够更加鲜明的反映一种文化的特质。中国古代至今形成并流传了一大批涉及医学的熟语,在教材中适当的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医学熟语(惯用语、俗语、谚语),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些中医文化现象,增加教材的趣味性,使学生对中医文化有更多感性的认识。

2.3.2 开设多样的中中医文化课程。

可以给学生开设气功、书法、文学鉴赏、烹饪等课程。气功是中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医疗保健、祛病、强身活动,以注重实践的方法,进行“精”、“气”、“神”的锻炼,以自我调控,实现生命优化“稳态”,激发潜能的一门科学;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中国饮食文化最典型之处,在于体现饮食与滋补相结合,其中体现的,便是针对人体营养吸收的阴阳调和——及孔子的“中庸之道”。从医学保健理论上看,通常人体需要何类营养成分,便会产生相应的口味倾向。以外界成分补充体内之不足,以此达到阴阳调和、平衡人体机能之功效;在开设的中国文学鉴赏课中介绍部分中国古代的涉医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提高文学鉴赏与文学修养能力的同时,获得相关医药知识。

有专家指出,中医药国际化的突破口是积极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宣传比中药出口更为重要,中医药的发展的国际化需要中医大夫来支持,而在中国培养国外优秀中医药人才首先必须扫除语言障碍,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汉语培训项目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贾谦, 杜艳艳,吴运高,杨巨平.中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J].中国药业,2002年第11卷第2期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7)

[作者简介]张秀珍(1966- ),女,广西贺州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类课程的教研与汉语方言。(广西 桂林 541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高专语言类课程加强文化内涵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0JGB13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2-02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汉语专业作为高职专业之一,它以“宽口径、重人文、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总体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从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难看出,“听、说、读、写”是汉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这一核心能力的培养,与语言类课程密不可分,但目前此类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对语言类课程的建设与教改实施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语言类课程在汉语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设置

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进行汉语专业教学时,对于如何依托语言类课程帮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核心能力,需要有充分的考虑。

1.科学制定语言类课程的比例。我们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重视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也注意体现实践教学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根据指导思想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我们编制了一套课程表(如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看到,汉语专业共133学分,其中公共课30学分。语言类课程在汉语专业教学计划中共28学分,504学时,占汉语专业除公共课学分外的27.18%。其中语言类课程的实训课时为242学时,占该类课程总学时的48.02%。不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话,语言类课程的实践课时占该类课程的65.88%,符合高职高专以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符合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目标。

2.巧妙设置语言类课程的层次。循序渐进是学习的方法和基本规律。在汉语专业的建设中,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也应遵循这一规律,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及深的规律逐步提高。汉语专业的语言类课程共有8门,其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这两门是语言的基础理论课,分别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开设,从现代汉语过渡到古代汉语,为其他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其他6门语言类课程我们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开设:普通话口语、实用交际口语训练属于基础口才训练课,安排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朗诵与语言艺术、演讲与口才属于艺术口才训练,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教师口语、公关语言艺术属于职业口才训练课程,安排在第四、五学期开设。这种层级式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获得逐步提升。

二、语言类课程在汉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改革

1.在语言实训的案例中增强文化性。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家园,文化是语言的内涵。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高校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更要注重文化熏陶。而要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作为承载文化的语言类课程,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之重任。

目前,汉语专业的一部分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处在对语言知识系统本身的静态讲授上,使语言知识的传授游离于社会、游离于人文世界之外。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导致语言课堂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汉语专业的语言类课程教学必须突破传统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不能仅限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注重扩大语言课堂的信息量,提升语言课堂的文化品位。语言课堂的教学改革可以先从挖掘高职高专语言类教材典型语料的文化内涵入手,然后创建既贴近高职高专学生实际又饱含文化要素的语料库,使语言类课程的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类课程既能走近学生又能贴近社会,从而提高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语言实训的方法上提高时效性。语言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训才能获得提高,而在汉语专业开展语言实训时碰到的瓶颈问题是班级人数多但课时却有限。因此,我们要把重点放在实训方法的设计上,争取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率。

汉语专业基本上都是以60~70人为一个自然班,这样规模的班级对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这两门基础理论课来说,还是比较合适的。但对于其他6门课程来说,这样的班级人数显然过多,因为另外6门课程侧重于口语的表达训练,而口语的表达训练基本上都需要对单个同学进行个别指导,耗时较多。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把这些自然班一分为二,每个训练班以30人左右为基准,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在训练方法的设计上也应多花费心思,训练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预先布置语言训练任务,促使学生在课前去完成,然后带到课堂上展示;在布置语言训练任务时,不要明确由哪个学生来完成,让所有同学同步准备,最后随机抽取同学展示;抓住课堂的一切机会,充分利用课堂上同学口语这一资源,让学生多开口说话;设计一些情景说话题,让几个同学同步进行,这样不但可以训练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听力,使训练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些方法的巧妙运用,都能有效地提高口语训练的效率,使学生在思考和展示中获得提高。

3.在语言实训的评价上注重科学性。语言实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不可能所有同学展示的内容都完全一致。加之每个同学的基础参差不齐,势必会给语言实训的评价带来很大的难度,正因如此,怎样才能做到客观科学地评价语言实训活动,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是摆在语言类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因此,在评价学生的语言实训结果时,除了依据语言的表达效果外,还应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如一些学生的口语基础差,经过培训进步较快,在评价时应予以肯定;对学生口语表达的评价,选派学生全程参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能获得提高;以小组形式进行口语训练,组成小组的规则由老师来决定,在评价时以小组得分的方式出现,这样不但能促使同组的同学互相帮助,大家共同提高,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语言类课程在汉语专业课堂外的延伸

1.与其他课程的对接。汉语专业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除了语言类的课程,还有文学类和写作类的相关课程。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写作能力则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这两类课程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俄罗斯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对社会生活作审美把握,因此,作为文学类课程的老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教师应通过自身生动形象的语言引领学生感悟文学形象,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予以有效地指导。另外,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语言作为文学写作的表达工具,它在为其内容服务的时候,必须有完美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因此写作类课程的任课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仔细钻研、体会语言文字,从而领悟语言的博大精深和巨大魅力,并在写作实践中摸索、探讨,逐步熟练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和技巧,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与第二课堂活动对接。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优势,以赛促训,从而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汉语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从形式到内容的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一目标来展开。为此,可以设计一些书面表达训练的比赛,如征文、书法等;也可以设计一些口语表达训练的比赛,如朗诵、故事会等;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表达训练的比赛,如演讲、辩论、话剧表演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锻炼,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科学地构建语言类课程体系,注重人文素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深化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挖掘语言类课程的课外延伸,才能真正体现汉语专业“宽口径、重人文、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指导思想,培养出具有“听、说、读、写”核心能力的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Z].2004-11-23.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35-02

近些年,随着语言教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伴随而来的汉语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语感问题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对外汉语学界有诸多学者如周健、张旺熹等探讨了留学生汉语语感的内涵与性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国内对培养留学生汉语语感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培养方法也基本限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本文重点介绍语感的含义和培养方式。

一、语感的含义

语感作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含义作了阐述。根据王尚文先生介绍,最早明确提出语感这一概念的是夏丏尊。夏先生在《我在国文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指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学者对语感的内涵有各自不同理解,但大体都认同,语感即对语言的敏感,它是语言使用者在言语交际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对语言信息的直觉反映,是在短暂的瞬间便能迅速地感知、领悟和把握语言文学的含义、正误和情味的一种能力。因此,汉语语感的培养应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这也必将有助于学习者汉语能力的提高。

二、汉语语感的培养

人们在学习母语时由于从小就在母语的环境下熏陶,语感会在这种外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形成。但是,当他们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而很难形成对该民族语言的语感,许多障碍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汉语语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目标,而不应该局限于让学生学习一些静态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汉语语感。

(一)通过加强学生的记诵能力培养汉语语感

习得一种语言现象需要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这几个阶段。我们认为培养语感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记诵能力,应该有选择有重点地安排需要记诵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句式句型的背诵

语感及其活动的过程具有不可分析性,并不是认为语感作用的对象都是无道理可言的,事实恰恰相反。语言研究之所以必须尊重和利用人们的语感,正在于语感的背后往往隐含着规律性的东西。所以,在背诵一些常用的句式句型后,可以建立起浓厚的汉语语感,并且更好地理解语感背后的语法规律

2.名言警句、固定短语的背诵

固定结构和固定搭配重在掌握语义和使用条件,至于形式和意义联系的理据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强化记忆和套用固定短语和搭配方面。学生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固定短语后,就可以在语言实践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提高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3.文化内容的背诵

背诵不仅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还能增强记忆、促进思维发展,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值得提倡的方式。课文中有关文化内容的介绍,一定要有选择地要求学生背诵。

(二)通过多角度了解汉文化培养汉语语感

民族性,是语感的一大特征。语感因语言而不同,因民族而相异,因此培养汉语语感需要加强学生对于汉文化的了解。

首先,要让学生熟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汉语习得者必须更多了解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才能理解语句背后的真实含义,才能有利于培养他们合乎中国人表达方式的语感,对一些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有判断、指出、订正偏误的能力。

其次,利用课堂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小知识。例如,外国学生若能理解汉语中的“松、竹、梅、菊”的象征意义,“红、绿、黑、白、黄”的文化意义等,他们就能在听说读写时一旦面对这些词语,马上就可以对它们的内蕴、主旨、情味等做出判断并加以领悟。

第三,设置特定语境,让学生亲身运用并体会特定内涵的语句。语言是动态的、开放的,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心里诸要素的统一。汉语学习也绝非是对言语材料的简单理解和操作过程,而是人对汉语环境的一个适应过程。所以,汉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语感实质上就具有超越语言之外的意义。

(三)从语音、语调等非语法形式方面培养汉语语感

在汉语中,语音语调常被用来区别词义,停顿、重音等又常被用来区别句意。如“教师”和“教室”是靠声调来区别词义;“他今天回来”读升调和降调分别表示疑问和肯定语气。“我想起来了”,重音在“想”字上表示回忆起某事,而如果重音在“起”字上则表示想起床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语音、语调、停延、重音等非语法形式的训练,使学生对汉语产生敏锐的直觉即语感。学生培养起语感能力,对汉语语音、语调的掌握也会相对容易一些,这样就更有利于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多读才能使学生记住汉字单词的发音,体会句子传达的感情,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锻炼学生汉语朗读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只有大量的准确地输入,才能使学生输出自己的信息。

(四)通过课堂练习培养汉语语感

吕必松指出:“实际上,交际技能不是通过语言技能训练就能自动获得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交际技能进行专门的培养和训练。”我们认为,当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句子结构和课文内容以后,必须将机械性的语言技能训练及时转入到交际性的训练方面。与此相适应,需要通过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各种练习强化语感。

至少应该提供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交际这样几种不同目的的练习。而且练习应该形式多样,能够使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操练在课文里学到的新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也可以自编练习题,通过词语搭配、选词填空、模仿造句、回答问题、改错句、情景会话、阅读理解、综合填空等练习,复习语言知识,逐渐达到熟练运用。

(五)通过组织开展多种语言实践活动培养汉语语感

课堂训练往往按照相对固定的模式进行,然而真正的交际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一套模式,而是因时因地因人不断变化的,所以训练时应视情况灵活变通,注重提高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打破训练的固定模式,进行开放性、交际性的训练。

首先,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和有关材料虚拟交际情景进行训练。例如在学习过中国的神话传说之后,可以请学生讲述一个自己国家的神话传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讲述要进行一定的规范,可以提示一些词语,也可以给予句型指导,比如要求学生用下面的方式作为讲述的开头:在我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关于……我讲的是一个关于民族起源的神话故事;在我们国家有很多神话传说,我讲的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其次,我们也可以组织一些中文歌曲演唱会、汉语朗诵会、故事会等来进行训练。例如学生选择讲一则故事或演唱一曲中文歌曲,从准备到弄懂语意知道背诵和表演,这一过程无疑就是一个用汉语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是在交际活动中培养汉语语感能力和提高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再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考察活动,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浩瀚美丽的汉语文化。比如,带学生到陕西博物馆、半坡文化遗址去感受光辉灿烂的原始文化。通过参观少林寺,观看武术表演,让学生了解少林是武术中华体系最庞大的门系。 在这些文化考察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程度都会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汉语语感的培养。

(六)通过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培养汉语语感

联想指有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面对言语刺激物瞬间完成的心理活动,具有过程的敏捷性和整体的跳跃性。夏丏尊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释成红色,‘夜’不但解释成‘昼’的反面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意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这就是联想造成的丰富的语感。

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如讲授一个事物时,要把能够联想到的事物尽可能地全部展示给学生,不论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还是实物进行展示,都要求形象化。我们可以利用以下方法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1.类似联想训练

类似联想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产生联想。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的内在的或形式的联系,以某一知识点的意义特征或形式特征为联想触发点,对平时学习的零星的分散的知识点按相同、相似等特征进行归类,将同类知识串联起来,使这些知识形成链环,形成系列,并随着知识的增多使其逐步延伸、扩展,成为有机系列。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储存的知识信息,就能举一反三地学到新知识。

2.对比联想训练

对比联想是指从事物之间的相对性方面产生联想。如《发展汉语》(中级汉语上)第六课《单生活》的教学,该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简单生活,所以课文的导入就可以先介绍一下与简单生活相对的生活,可以引导学生从相反的生活谈起,同时通过出示一些生活照的鲜明对比,使学生本能地体验到简单生活具有给人宁静、舒适的感觉。学生对简单生活就有了初步的接触,他们就可凭直觉经验辨认、鉴别、分析简单生活和浮躁的现代生活。

三、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由于汉语语感在增强汉语交际能力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外国学生的汉语语感可以说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培养汉语语感,使他们在活学活用中提高自己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目前所要达到的核心目标,也可以说是未来对外汉语教学所要追求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尚文.语文教学中的错位现象[J].教育研究,1991,(10).

[3]韦志成.论语感及其训练[J].中学语文,1994,(1).

[4]周健.论华语语感培养的原则和方法[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4).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9)

一、汉语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目前在加德满都有一部分大学和语言培训机构开设了汉语培训班,除加德满都大学的孔子学院和特立布文大学的汉语培训由公派老师担任,以及一部分培训中心由志愿者老师担任外,其余培训机构大都是由懂一点中文的尼泊尔人担任教师,他们以有限的汉语和不准确的发音来教授汉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很多培训机构以追逐利益为目的,不重视教学质量,管理混乱,影响了汉语培训的声誉。

二、优秀师资缺乏。

优秀师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也是吸引汉语学习者的保证。但目前在尼泊尔的汉语教学市场,师资缺乏,优秀师资更加紧缺,这是制约汉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方面。

三、汉语培训从课程设置到教材乃至教学法,不符合尼泊尔学生的需要。

目前尼泊尔的汉语教学,从课程设置到教材乃至教学法,都一味地照搬西方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多是表现西方生活的,对尼泊尔学生来说,很有距离感,不亲切。

四、缺少合适的教材。

尼泊人学员很多是导游和商人,他们更重视口语和听力,不愿学习汉字,希望学到实用汉语,但目前我们没有这样的教材。

五、中文阅读资料缺乏,尤其是拼音中文读物缺乏。

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很多学生希望在课后能看一些中文读物,尤其是带拼音的中文图书,以巩固他们的汉语学习,但在尼泊尔书店,很难见到中文图书,更没有带拼音的中文图书。

对于以上问题,作为海外汉语教育品牌的孔子学院责无旁贷,应积极努力,探索研究,发挥尼泊尔汉语教育的主阵地和领头羊作用。

一、用优质教育吸引汉语学习者

提高教学质量是孔子学院发展的根本。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要始终维护、爱护孔子学院的品牌形象,始终把教育质量摆在第一位。”面对当前尼泊尔鱼龙混杂的汉语培训局面,孔子学院所能做的就是用优质的教育来吸引学习者。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从教师、教材和教法三方面努力。这里重点谈谈如何根据尼泊尔汉语学习者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尼泊尔学生学习汉语目的明确,最希望从培训中获得实用的汉语交际能力和关于中国风土人情的知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重视其交际能力的培养,授课内容要切实可用,让学生学得会,用得着。

2、充分利用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不仅指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还包括沉淀于语言之中的文化差异的对比。对尼泊尔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深陷于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模式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对比分析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阅历,采用对比分析来进行教学,在对比中体会汉语的特点,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所谓文化意识指的是语言中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我们都知道,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一定是句法结构字面的意义。学生要想读懂语言背后深层的文化涵义,必需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要训练学生的文化意识,必须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具备了语言的文化意识,学生才可以在汉语的运用中得心应手。

二、重视对汉语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尼泊尔汉语师资缺乏,但从中国大量派遣教师也不现实,最重要的是培训当地教师,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教学水平,这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孔子学院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努力,我们在建院之初就走进中小学培训汉语教师,并在积极联系教育部门,准备大面积培训当地教师,从根本上提高当地汉语教学质量。

三、教学和科研并进,以科研促教学

对于孔子学院教师来说,除了教学,还应该就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学和科研并进,以科研促教学。

四、组织力量编写适合尼泊尔情况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前所述,不合适的教材已经影响了尼泊尔汉语教学的发展。所以我们拟组织力量编写适合尼泊尔国情和学生需求的教材。不同的学员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要求,需要不同的教材。针对目前尼泊尔汉语教学的情况,我们打算首先编写以下急需的几种教材:

一是汉语口语教材;二是导游专业教材;三是普及型简明汉语口语;四是带拼音汉语读物。

汉语言文学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153-02

一、外军学员汉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汉语语言教学是外军学员预科阶段及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技能进行综合训练。

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员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知识和一定的文化知识; 二是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后的言语技能,即能做到听说读写四会;三有运用上述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而得体的交际的能力。军校汉语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基础性

所谓基础性就是在教学内容上要通过对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文化项目的训练,打好学员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从而为其他专项技能课(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更广泛、更深入的训练提供必需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各门专项技能训练更丰富、更自由、更有成效。

(二)综合性

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围绕限定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项目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能用汉语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立场。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可以跟当地人进行无障碍的听说读写四方面的交流。

(三)长期性

外军学员汉语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预科阶段,而是要贯穿整个四年的本科阶段。是一种不间断的长期性学习。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不断提高学习难度,不断输入中国文化、军队文化、历史、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二、外军学员的特殊教学背景

(一)“汉语热”的国际背景

近年来,“汉语热”持续升温。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华留学生的数量的快速增长。学习目的和学习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二是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它给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一个平台,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孔子学院不仅仅教授汉语语言,更主要的是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而军队院校汉语正是在这种“汉语热”的国际背景下应运而生。让外国军官、学员力图在跨文化对话中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认同。

(二)“厚植资源”的军事交流背景

军校的汉培工作有别于地方的汉语培训。其教学对象为各国军官和学员;教学任务是以汉语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为主、中国文化及军事背景为辅的教学任务;教学特点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文化因素相结合、以基础知识为重点的集中强化教学;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外军军事人才,加强中外海军交流,广交朋友,培养亲华力量。

(三)“千差万别”的文化背景

军校的外军军官或学员具有所在国高中学历或高中以上学历,均来自不同的非发达国家,所在军队指挥军官科技素质要求相对偏低,他们的军事背景、体制编制、教育程度、文化习俗、语言习惯等方面有诸多不同。这些“千差万别”的文化背景造成外军学员之间交流存在一定障碍,教员在授课时也有相当的困难。

三、军队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既反映文化,也受文化的影响。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语言要受到各种社会文化的制约,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存在,更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而流传下来。事实上,每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就会表现出文化差异。正由于文化因素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出现困难,交际双方无所适从,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军队院校中文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二)军队汉语教学与跨文化的关系

在向中国人民各战区授旗并训令时强调,要“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所作的深邃思考,而军事院校的对外汉语培训是在“服务大局、厚植资源”军事交流背景下的产物,所以对外汉语教员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处理好军队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即对外阐释好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世界意义,阐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阐释好当代中国国防、军队的发展成就,引导外军军官、学员全面客观认识中国、中国军队,塑造中国军队良好形象。

四、军校汉培中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一)培养外军学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外军学员来华刚开始接触汉语时,对汉语和中国并未构建起完整的印象和认识框架。有较强烈的不适应感,会因为自尊心、紧张、不适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汉语学习兴趣不浓厚。要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节的时候,可以带领外军学员感受浓厚的过年气氛,一起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等。把跨文化意识渗透到每节课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用中国文化进行交际。

(二)丰富文化教学的方法手段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比如直观的一幅画、生动的一段视频等。还可以适当进行语言实践,比如带学员看茶艺表演,功夫演出等等。

在文化教学中要突出军事文化教学。用一个真实的军人故事、一段感人的军事新闻向外军学员说明中国、阐释中国军队,增加中国国际话语能力。

(三)提升军队汉语教员自身素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对外汉语教员必须有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才能顺利进行教学。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外,还要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基本功。有优化国家的国际舆论环境的能力。面对一些国际热点问题,要立场正确、政治成熟,引导学员正确的舆论导向。

五、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在外军学员培训任务中是关键一环,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是否可以消除外军学员初到中国引起的汉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还有助于提高对目的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军队院校对外汉语培训工作是军队外事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外交新途径。军校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处理好汉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向世界说明中国,增加中国国际话语权。突出中国对外军事培训的独特魅力,不断促进中国与别国之间军事友好往来,提升中国军事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139.

[2] 高小燕.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着力点[J].红旗文稿,2011(3):24-25.

上一篇: 煤矿生产事故处理 下一篇: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体系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