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25 10:45:10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1)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大陆连岛工程和新城建设为契机,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快**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新型城市化和新渔农村建设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我市的投资、发展和人居环境。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城乡一体的道路、公交、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从接轨大陆、覆盖城乡的要求出发,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路网和公交一体化。建设临城至螺门公路、长峙至岙山公路、北向沿海大通道、定海至马岙公路,在**本岛形成一环四纵的快速通道及完善的城乡道路网络。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定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切实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增加公交运行班次,提高运行速度,缓解城乡居民和外来旅游者乘车难的问题。新建综合性公交车站3个、区域性公交车站11个、渔农村四级站23个。到201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城乡公交网络系统。其中定海、新城、普陀城区之间基本形成以大运量快速交通为骨干、城乡公共汽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城市公交在城市总出行中的比重达到20%以上;农村公交实现中心城区至乡镇、乡镇至社区的两级网络,新型社区客运班线通达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0%。

(二)加快推进供水一体化。全面实施《**市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充分整合大陆引水工程、本岛水资源、现有水源工程和供水设施,实现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管理、调度一体化。建设总长144公里的本岛环状配供水主管网工程。新建大陆引水工程二期及配套黄金湾水库、本岛北片水厂、临城水厂、金塘大丰水厂和新港工业区海水淡化工程。力争到2010年,**本岛及周边岛屿的日供水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抓紧制定城乡节约用水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措施,协调好供水、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施建设。抓好城乡供水管网漏损和修复工作,在乡镇、农村推行“一户一表”制,确保城乡用水安全。

(三)加快推进排水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将现状雨污合流管逐步改造为雨水管,另行铺设污水管,最终实现本岛及相连岛屿区域内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重点实施定海和普陀老城区的下水道管网改造及渔农村排污管网建设。新建烟墩污水处理厂、北蝉污水处理厂、临城污水处理厂和朱家尖污水处理厂,扩建定海污水厂,确保2010年前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万立方米/日。

(四)加快推进供电一体化。遵循“以本岛电力自我平衡为基础,大陆联网供电为依托”的原则,充分利用海岛资源优势,建设大中型港口电厂,弥补**电网不断增长的电力电量缺口,实现自供为主,受入为辅或在满足自身供电的基础上适度送出的目标。在全面完成渔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电源、电网的建设和改造步伐。重点推进**电厂扩建工程、与省网220KV联网工程。到2010年,形成1个电厂、2个220KV变电站、8个110KV变电站组成的输电环形主网。探索建立城乡电网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配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加快推进通信一体化。确立建设“数字**”的目标,在网络能力上发展宽带数据网络,继续完善固定电话网,适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扩大应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宽带接入技术,建成一个高效、先进、稳定、安全的大容量的通信网络。在技术层次上加快实现网络的融合,向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光纤化、分组化及接入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配合新城开发,建设交换容量5万门、宽带用户3万户及相配套的通信设施。继续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和综合管理,加快形成城市数字化平台。

(六)加快推进供气一体化。抓住新城开发建设的机遇,按照“气源优质化、供应管道化、应用扩大化”的要求和我市管道燃气及用户分布实际情况,调整供气模式,扩大燃气应用领域,在工业、公共建筑中大力发展燃气用户,逐步改变城市能源结构,提高城市燃气的供应水平和普及程度,促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到2010年本岛及相连岛屿燃气管道化普及率达到65%。

(七)加快推进垃圾处理一体化。积极推进本岛及相连岛屿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分类汇总,集中处理。生活垃圾袋装收集率达到9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中转站达到35座以上。完成团鸡山垃圾填埋场五期改造扩容工程,新增容量185万立方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事关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本岛及相连岛屿基础设施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日常工作。根据“规划统一、建设接轨、管理分级”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各级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拟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2)

1、加强学习。20*年,是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从县水利局和县水利局归并建设局后,其工作从零到有到逐渐规范到纳入正常运行轨道的一年。从今年年初起,办公室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城三地”战略部署,加强学习,从思想上提高对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的认识。办公室按照局党委的学习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了学习制度,制订了学习计划,从政治、法律法规和业务方面开展每月两次的学习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及时认真地学习国务院和浙江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城市节水管理办法》、《浙江省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从理论和专业知识上提高行业管理能力,以更好的推进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

2、建章立制。今年以来,根据局党委制定的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工作职责,办公室在去年成立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同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凝聚力,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办公室内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定岗定员,将工作职责进行责任分解,落实到人,使办公室工作逐步纳入规范运行的轨道。

二、加强行业管理,保障全县供水事业顺利运行

1、出台《*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及其细则。为加强对镇属自来水供应站的行业指导和管理,使各站能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真实反映我县供水行业的实际情况,营造团结奋斗争先进的氛围,进一步调动和激励各站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的顺利实施。结合我县工作实际,出台了《*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县镇属自来水供应站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健全了各镇属水站的运行管理和优质安全供水,也对全县各镇(区)水站实施考核提供了依据。

2、加强全县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安全供水。年初,与各供水单位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安全供水工作。一年来,特别是在夏季高峰供水期间,在全县供水行业召开了安全生产会议,从思想上做到警钟常鸣。同时,办公室组成供水安全检查领导小组,不定期、不定时的对全县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供水水压、供水环境、供水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以《整改通知书》形式,反馈给被检查单位,要求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整改。被检查单位按照《整改通知书》上提出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将整改方案、整改时间和整改结果报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

3、协助水站申请、落实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根据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浙江省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办公室协助全县各供水单位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的上报工作,至20*年底,已将全县10家供水单位20*-2010年的城乡供水一体化计划项目全部上报。同时,根据上报计划,协助四个项目上报资料的审核和复查工作,今年落实了全县3家供水单位2006-20*年度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省补专项资金,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争取省补资金开门红。

4、加强水站管理,协助落实农村改水补助资金。为推进农村供水管网的技术改造,加快农村改水力度,根据建设局文件精神,加强督促管理,20*年,全县供水单位加强供水管网方面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对全县城乡供水旧管网进行改造,确保了城乡供水管网的安全性和延续性,提高了供水效率,促进了我县的供水事业。同时,积极协助各水站做好县财政关于农村改水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工作。

5、协助做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办公室积极和县水利局取得联系,在我县前几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摸底和调研,同时结合我县城乡一体化供水规划,合理安排改造项目。20*年,申报了千万农民饮用水项目;协助申报单位代表嘉兴市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顺利通过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组抽查和市专家组验收。

6、对乡镇供水管网调查摸底,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县原有镇(区)供水管网由各镇(区)各自设计,没有统一规划。上半年,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对现有各镇区供水管网进行重新摸底,结合本供水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新农村规划,重新绘制管网图,并建立数据库,此项工作到七月底结束,为合理编制全县供水管网规划和编制全县供水单位的统一收费系统奠定了基础。

7、加强业务技术培训。今年7月1日,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正式实施。为了使全县供水企业更好的掌握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10月份,办公室组织全县供水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建设厅举办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班。通过培训,使全县供水企业了解新旧标准的不同,掌握了如何检验新标准项目,如何配置检验新标准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水质保障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契机,做好我县的供水事业。11月份,为加快全县各乡镇供水管网改造步伐,提高我县供水安全,加强管网维修工作,尽可能降低管网漏损率,办公室组织全县各供水、水处理单位负责人及管线抢修、维护业务骨干,召开管网抢修维护经验技术交流会。交流会上,各供水、水处理单位就平时在对供水管网管理、维护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与心得作了交流,并对在日常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来水公司管网抢修中心主任谢保尔在交流会上作了经验介绍,使与会人员获益匪浅。通过这次交流会,全县供水、水处理单位相互借鉴经验,提高了供水、污水行业管网管理与抢修、维护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县供排水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外,为了正确反映我县的供水、售水、自来水漏损率等实际情况,办公室还专门组织各供水企业统计员、信息员,对如何统一填写报表、计算供水量、售水量、撰写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8、对全县供排水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消费评议。为进一步提高全县供排水企业的服务质量、服务作风和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安全、健康、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由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制定方案,并由全县供排水单位领导担任评议领导小组成员,分阶段对全县供排水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服务的真实信息、规范收费(包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等)、办事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办事程序等有关事项上墙)等情况开展评议。在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和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消费者对评议单位在服务质量、服务作风、诚信经营、践诺履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问题的根源。同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评议过程中群众反映较强烈、矛盾较集中的问题,梳理成书面材料反馈给被评议单位。被评议单位根据反馈的情况,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和方案,狠抓落实,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把“事实调查清楚、问题处理到位、整改措施落实、群众真正满意”作为整改的标准。在整改完成后,评议领导小组适时开展跟踪问效。通过评议,促使各被评议单位通过评议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内部各项监督管理机制,使评议由解决具体问题向建立预防机制转变;由突击性推动向靠制度保证转变。使全县各供排水单位在服务水平等方面由外力推动向自觉行动转变。目前,此项工作已完成了制定方案、动员部署阶段,正在进入厂(站)务公开阶段,同时对供排水单位的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方式以及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和办事程序上墙等事项,制定了全县供水单位统一标志,使全县水务管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9、协助局有关部门做好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调查和环太湖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报表情况。随着太湖蓝澡事件的爆发,上级有关部门对环太湖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日趋重视,加强了环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办公室协助局有关部门对我县的水源污染情况、水质达标率情况、供水安全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方面作了认真的调查,并给予上报。

10、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太湖引水工程。近年来,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水质性缺水。为了保证居民安全用水,根据上级要求,嘉兴市五县两区统一将从太湖引水。根据县政府要求,按照市有关引水规划,办公室派出人员赴海宁、平湖等地,配合县水利局积极开展太湖引水工程调研,并结合*实际,形成调研材料。

11、台财资料实行规范管理。为加强对乡镇水站的行业管理,随时掌握水站动态,保障水站的安全供水,办公室充分借鉴了县自来水公司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原爱委会移交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各站实际,经反复推敲,设置了“供水情况月报表”、深井泵检修维护记录簿等反映水站运转情况的一套工作表格,从而结束了各镇水站原来在报表、记录等表格方面没有统一、各自为政的局面,并要求各供水单位对每月的用水量进行上报,进行规范统一管理。

12、推行政务公开,统一形象,提升企业综合素质。供水事业属公益性事业,如何让消费者消费的放心、明白,从今年9月份起,办公室对全县11家供水企业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内容包括各供水企业的自来水收费价格、收费方式及办事程序,并对其进行统一规范。同时,要求各供水单位公开各自的抢修、投诉电话,如发生水管破裂、水管漏水、水质异样等情况,使群众能随时随地联系到供水单位,及时解决问题,减少因事故引发的损失。通过政务公开、办事公开,使全县供水企业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做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提升办事效率,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13、规范全县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由于我县城乡供水企业归口不同,因此对供水工程建设费的价格、形式的收取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规范供水工程建设费收费价格,办公室以文件形式,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全县供水企业的供水工程建设费收取的价格、形式进行了规范,保障了自来水用户的利益。

14、做好全县各供水单位的供水应急预案工作。为了确保在突发事故时能够妥善处理,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要求全县各供水单位制定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对供水管线、水质污染、水源枯竭、重大机电、传染性疾病等方面的突发事件的人员调集、物资储备及如何保护现场、紧急抢险等方面都作了具体规定。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全部制定了应急预案。同时召开全县各供水单位工作交流会及安全生产现场会,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设施设备进行检查,保证安全供水。

15、开展理顺水务体制调研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精神,*县要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深水井。这个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我们将积极加快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在城乡一体化供水的前提下建立健全供水运行体系。目前,全县各供水单位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对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产生了制约。因此,如何理顺全县供水行业的水务体制对加快实现全县城乡一体化供水显得尤为重要。上半年,*县城乡一体化供水办公室专门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现状、存在问题、一体化供水的运营管理等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书面材料,为下一步理顺水务体制提供依据。

16、做好各供水单位信息员培训和信息上报工作。为了解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工作动态,提高各供水单位信息员撰写信息的技能,今年7月份,办公室特地组织各供水单位信息员进行培训,并对各供水单位的信息和突发事件及时上报作了规定,确保了信息上报率,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同时,按照工程进度,每月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进展情况进行上报。

三、成立水业协会平台,加强技术交流

结合全县水行业实际需要,经全县11家供水企业协商沟通后达成共识,已于今年3月份成立了全县水业协会,共有会员12家。水业协会成立后,办公室充分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技术交流。5月份,组织会员到宁波市水协进行考察,以借鉴其经验。

同月,协会还组织全县有关企业开展关于如何做好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的培训会,共有40余家企业参加了培训,这也是我县首次关于对污水入网、污水预处理方面的培训,对促进企业污水入网,降低企业污水COD,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1、协助做好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我县于20*年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并于20*年启动了*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办公室积极协助工程筹备组做好前期筹备工作,目前已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初步设计》《环境评估报告》、《施工图设计》等工程报批,完成了工程水土地质勘探、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完成了前期工程土地征用、拆迁的政策处理工作。20*年7月12日,工程被省发改委列为省重点工程;7月18日,注册“*三地自来水有限公司”,于12月3日举行开工暨奠基仪式,计划2009年竣工。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加快了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对我县城乡居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完成《*县城乡供水管网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的启动,与之相配套的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建设也迫在眉睫。城乡供水二级管网只有与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同时实施,才能实现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但目前,我县各镇(区)城乡供水管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镇(区)各自为政,分散杂乱,管网建设没有统筹安排。为此,今年上半年,由办公室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县城乡供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听取了各镇(区)和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后,于11月完成规划评审稿。并在20*年11月19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下一步将报县政府立项,由此将彻底解决我县以往供水管网没有统一规划的杂乱局面,为下一步顺利实现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3、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供水步伐。城乡一体化供水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特别是各镇(区)二、三级管网随着城乡一体化供水的推进,管网的建设、改造力度加大,对各镇(区)形成很大的资金压力。目前,我们对镇(区)二、三级管网建设资金在政策扶持方面正在向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性建议。

五、结对助学,开展爱心帮困、慈善捐款、捐物工作

20*年,办公室与沈荡新丰村小学的四年级贫困学生金圆圆结为帮困对子,该学生父亲早亡,爷爷、奶奶年纪已大,全家生活的经济来源全部靠他母亲—一个外来打工妹的打工所得,家庭生活相当艰苦。办公室在了解到金圆圆学生的情况后,积极与学校联系,与之结成帮困对子,并分别在今年年初、六一节前去探望,并为他送上了书包和学习用品。9月份,办公室在为他购买学习用品之余,还为他代交了新学期的学费,为他家庭减轻了一些经济负担。同时,办公室成员还积极参加全县慈善捐款、捐物活动,为我县的慈善事业贡献一份力。

六、开展节水型器具备案,为创建节水型城市打下基础

1、做好节水型生活卫生用水器具备案工作。为进一步加大对生活用水器具质量和应用的监督力度,规范和提高我县建筑工程用水器具质量,提高节水器具普及率,根据《城市房屋便器水箱应用监督管理办法》、《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以及嘉兴市规划与建设局《关于嘉兴市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以建设局名义,下发了《关于*县实行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备案的通知》,从20*年1月1日起,要求对在城市规划区内取用城市供水管网的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工程安装使用的生活用水器具产品实行备案制度。办公室对节水型用水器具备案进行了统一规范,并对全县各供水单位的器具备案登记员进行了专门培训,为打造节约型城市创造条件。

2、开展节水技术服务和推广节水器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节约用水工作也从单纯的行政管理转变成服务管理。20*年,办公室协助节水型生活器具备案企业推广节水型器具1300件(套),配合县科协赴城乡开展卫生器具展示8次。

七、加大宣传力度,为我县的供水、节水创造舆论氛围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3)

“城乡一体化的好处,在于实现管理变为一个主体实施,在整个管理的协同上,包括成本的降低上具有很大的好处。”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四川省农村饮水和污水处理单打独斗的问题,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顺这样表述。

该项目率先在全省水务行业提出城市与乡镇、供水与排水、存量与增量“三个一体化”的操作思路,实现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成为水务PPP项目的新标杆。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的首个PPP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将成为四川省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示范项目,今后将逐步在四川全省推开。

项目背景

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 绵竹水厂运营困难

绵竹市有城市供水厂5座,由绵竹市供排水公司运营。目前基本能实现自收自支,每年制水量在3.5万吨~4万吨/日,售水量约在2.2万吨/日,漏损率在43%左右,漏损率偏高。绵竹市居民水价1.2元/吨,为目前四川省内最低水费价格。绵竹市乡镇供水厂22座,由绵竹市水务局委托各乡镇运营。目前乡镇供水厂每年制水量在2.3万吨/日,实际售水量在1.1万吨/日,漏损率超过50%,漏损率较高。绵竹市乡镇供水由乡镇人民政府直管的有4处,由村集体管理的有6处,承包或委托经营管理的有11处。各供水厂(站)通过简易听证会,制定区域内供水价格,执行水价从0.8元/吨到2元/吨不等,水价不统一。

据当地水务局统计报表显示,绵竹市各乡镇供水厂(站)运营较为困难,绝大多数乡镇供水厂(站)处于亏损状态。由于乡镇运营困难,部分水厂存在水质不达标的情况,造成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乡镇供水厂管网长度约2100公里,管网长期无专人管理,存在私拉乱接现状,也是漏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015年6月,绵竹市正式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三条红线”目标控制指标和责任落实制度,公布了绵竹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了“三条红线”。一是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至2030年,绵竹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3亿立方米以内。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27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第三条“红线”则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同时,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项目概况

总投资约5.65亿元 3~4年建成

基于此背景,绵竹市政府提出构建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基本思路是整合现有供排水资源体系,统一规划立项,采用PPP模式运营,提高城乡供排水的系统性、协调性、共享性与经济性。

绵竹市城乡供排水一体化PPP项目的实施机构为绵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民营资本方为博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博川水务”)。项目总投资约5.65亿元,其中:存量资产评估价值3.5亿元,涉及22座乡镇供水厂、5座城区供水厂、5座乡镇已建污水处理厂和1座园区已建污水处理厂,拟采用TOT方式(转让―经营―移交)运作;拟新建项目投资约2.15亿元,涉及新建13座乡镇污水处理厂、3座园区污水处理厂、1座乡镇供水厂,拟采用BOT方式(建设―运营―移交)运作;存量项目中设备老化、管网漏损、管线连接不合理的资产拟由社会资本进行更新改造,采用ROT方式(改建―运营―移交)运作。项目总投资中资本金比例约50%,其中:政府指定机构出资占比10%,社会资本出资占比90%;总投资中另一个50%拟通过融资渠道解决。 绵竹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效果图

绵竹市财政局组织并聘请来自项目管理、行业、财政、金融、工程技术、风险管理、法律领域8位专家形成专家组评价意见。专家组建议应有计划对项目规模进行整合。在融资方面,项目投资总额5.56亿元,其中10%由政府平台公司出资入股,社会资本股本金占比90%;拟贷款比例50%,约2.8亿元。“本项目涉及多个子项目,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子项目的可融资性差异,进行均衡,让每个PPP项目都具有一定的可融资性,最终实现整个项目的可融资。”中国水环境集团四川公司总经理王东尔建议。

根据专家测算,政府不仅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了3.5亿元存量收益,每年还可通过项目公司实现对其他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同时,本项目政府可行性缺口补助平均每年支付4763万元,支出峰值出现在2020年,金额为7735.8万元,年度财政支出占比控制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5%以内,未突破财政部提出的每一年度全部PPP项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的要求,并随着绵竹市年公共预算支出基数增长,PPP项目占比会进一步降低,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通过。

示范项目亮点

四川省PPP引导基金参股首个PPP项目

目前,绵竹市各乡镇普遍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水体恶化,居民用水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水务部门亦多次接到群众上访反映,整治呼声日渐强烈。经测算,此次供排水一体化项目中新建污水处理厂项目全部建成和正常运行后,可削减化学需氧量3590.54吨,氨氮374.45吨,能有效改善水体缺氧状态,遏制水体富营养化和底泥沉积等问题,起到控制污染扩散,整治黑臭的治理效果。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4)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趋势,乡村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无论是解决“三农”问题,衔接产业转移做强做大工业,还是调整产业结构,都离不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将乡村化提升到发展战略层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乡村化,武威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去年的28平方公里,乡村化率由2001年的20.1%提高到34.08%相继建成了8万吨供水扩建、9万吨污水处理、10万吨垃圾处理、城南区集中供热等一批重点项目和文化广场、南城门广场、火车站广场、文庙广场等四大广场,完善了乡村功能,提高了乡村承载力。特别是去年,建成了北关西路、兴盛路、市民南路等8条道路,进一步完善了乡村路网结构。建成医废垃圾处置项目,完成分户供暖节能改造5000户,建设廉租住房8.5万平方米、1744套,发放租赁补贴5943户、1.6万多人,农村危房改造1.5万户,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开工2万平方米。乡村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建筑市场秩序治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全国人民防空工作先进乡村和双拥模范乡村称号,连续三次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市。三个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城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也必需清醒地看到同全国、全省特别是与我基础条件相差不多的周边市州相比,同时。乡村建设还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不相适应。从思想观念上看,一些同志和领导对乡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识还不够,没有把乡村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经营乡村的理念还不强。从规划上看,对城市发展的战略性研究还不深、不透,缺乏久远谋划,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开阔,气魄不够大。乡村规划体系不够全面,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率较低,乡村功能分区不够明显,规划的执行不够严肃。从建设水平上看,一些乡村建筑与规划脱节,激进与现代混为一体,土洋交织在一起,南北大街、文化广场、步行街、文庙广场特色不够鲜明,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一些建筑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刻内涵不相协调,品味体现不够,缺乏标志性的亮点工程。从管理服务上看,乡村管理的运行机制还不够顺畅,条块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权利、职责、任务不够统一。征地拆迁、冬季供暖、用气、自来水供应等方面群众反映较多,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乡村的基础还不够完善。乡村的产业支撑能力弱,就业等社会问题突出。从小城镇建设上看,县城和小城镇产业培育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功能不健全,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市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省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面对乡村化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乡村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乡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加快乡村建设是落实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中,首先。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是乡村带动和工业支撑。恩格斯曾经指出:乡村是一个放大器,由于乡村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与合作,能够把原来的生产力加以放大”武威处于紧靠中心、连接“西翼”重要地位,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中要想有所作为且大有作为,首先必需科学定位。鉴于武威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现状,展望武威在全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布局,认为武威的目标定位就是河西区域中心城市、西部商贸旅游重镇、生态宜居城和食品工业城。武威和天水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中心乡村。武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贸重镇,商业气息浓厚,人气旺盛。特别是武威与金昌地域相连、血脉相通,思想感情比较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组团发展的条件优越、领域广泛、前景美好。要以加快金武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着力扩张乡村规模,不时提升乡村综合竞争力,为工业发展发明条件,接金昌之气,助武威工业发展,全力推进金武一体化进程,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整体推进。

加快乡村建设是实施生态平安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的现实选择。大力实施生态平安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其次。市委在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一方面,石羊河流域作为拱卫河西走廊乃至青藏高原、中原大地的天然屏障,生态平安显得尤为重要。现在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最大的制约就是水资源匮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业人口多、农业用水需求量大,对生态的破坏严重。据有关部门测算,乡村居民年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0立方米,而农民每耕种一亩地,用水400至800立方米,人均按2.5亩耕地算,共用水10002000方,乡村居民用水的2550倍。加快乡村建设,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既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使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规模经营,发展节水农业,缓解生态压力,确保生态平安。另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的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乡村化,而乡村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功能的扩大、辐射能力的增强、聚集效应的发挥,又会把工业化进程不时推向新的阶段。据测算,乡村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就能拉动GDP增加1.5个百分点,每建设1平方公里市政设施,可以带动1.5亿元投资。当今时代,乡村形象已成为一个地方招商引资的名片,最直观、最现实的投资环境,能不能招来商、引来资,能招多少商、能引多少资,各地优惠政策大体相同的情况下,乡村形象、乡村综合服务功能的好坏已成为影响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武威作为地处内陆的欠发达城市,要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必需借助外力。要实施两大战略,必需把扩展乡村规模、完善乡村功能、提升乡村品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推进乡村化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减少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

加快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三。即《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制约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乡村自身发展缺乏、带动能力弱,农业农村经济比重大,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大。只有加快乡村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发明良好的人居环境,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培育支撑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才干吸引和吸纳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生活,把城镇变成现代农民的大本营,确保农民继续增收,真正达到以城带乡的目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乡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乡村是现代文明的标志,第四。市民共同的家园。加快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功能,提高乡村品位,建设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治安良好的宜居城市、和谐乡村,既可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对建议新风美德、促进和谐文明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加快乡村建设进程,让更多的群众过上现代乡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迫切要求。目前,市不只没有会展中心、影剧院和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而且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水平不高,群众反映强烈,要求加强乡村建设与管理、改善乡村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必需把加快乡村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安排、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异,不时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效果。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高标准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乡村。

全市乡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以推进金武一体化为契机,以西片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规划建设偏重、提升拓展并举、经营管理同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着力完善乡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六大体系,使乡村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生态更加良好、管理更加科学、环境更加宜居,切实把武威建设成河西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商贸重镇、生态宜居乡村和食品工业城。今年,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加强战略研究。规划决定乡村的未来,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规划内容要完整,要通盘考虑乡村间关系、城乡关系。不只要考虑经济发展和公众生活,还要与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历史遗产维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要强化公众参与,要有长远眼光。必需将规划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统筹考虑的原则,准确定位我市的区域战略地位、功能和作用,用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对历史和现实进行系统的引导、整合,实现激进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充分吸纳和准确掌握社会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体系。依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原则。尽快形成科学、超前、符合武威实际的中心乡村建设规划,依法完善武威城区二版总体规划,抓紧空虚完善和依法报批西片区规划,构建乡村向西滚动发展的框架。同时,要加快编制钟鼓楼区、文庙周边区、罗什寺景区、雷台周边区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完成乡村交通等专项规划。要统筹考虑武威城区与城东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建设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明确西片区、文物维护地段、激进街区等重点地段和区域的特色定位,二要凸现乡村特色。依照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现代风貌和谐统一的原则。确定主体风格、基调、色彩等,努力使单体建筑各具特色,群体建筑和谐美观,不同街区风貌各异,乡村整体形象特色鲜明。要进一步提升天马文化、五凉文化、佛教文化、西夏文化和汉唐文化等五个乡村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提升乡村知名度、聚集生产要素、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就具有法律效力,三要严格规划审批和规划执法。规划一经批准。必需坚决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依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盘棋”要求严格落实规划,乡村的一切建设都要严格依照乡村规划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搞修建都要经过市规划局批准,没有详规的土地一寸不批,没有详规的项目一个不上。要跟踪监督规划执行情况,全面实行“开工放线、基础复线、中途查线、竣工验线”制度,严肃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以项目建设为重点。

相关部门为西片区开发已经做了大量卓有效果的工作,一要全面启动西片区开发建设。西片区的定位是市新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生态居住区。规划总面积6390亩。近年来。西片区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西片区启动建设是今年乡村建设的重头戏,带动乡村发展的引擎。市建设、发改、财政、国土、环保、水务、林业、劳动、规划、人防办等相关部门和凉州区要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密切配合,超前谋划,着力抓好规划设计、项目争取、土地报批、征地拆迁、环境评估等各项准备工作。从今年起,市直部门单位和中央、省属驻武单位新建办公楼,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西片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积极发展以金融商务、休闲旅游、房地产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今年重点要抓好会议中心(武威大剧院)体育馆、博物馆三个标志性建筑建设和北一环西路、雷海路向西延伸段、西关北路向北延伸段、雷台西路等主干道路的开工建设,构建西片区开发的框架。为确保西片区开发及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市上已经成立了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和凉州区负责同志参与的西片区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了重点项目包抓领导和责任部门、配合单位。近期领导小组要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西片区开发具体事宜。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决服从、服务于西片区开发这个大局,坚决杜绝部门利益至上、行我素、互相掣肘、相互扯皮的现象,为西片区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也是乡村功能的载体。抓好重点建筑物建设的同时,二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乡村基础设施是乡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认真做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六大体系规划设计,全力推进乡村地下管网一体化建设。今年重点抓好城北区集中供热项目,完成热源厂建设,建成一级供热主管网10公里、换热站11座,力争实现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完成城区分户供暖节能改造5000户。实施廉租房建设及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270户、21.4万平方米。改造城区棚户区(危旧平房)1200户、6万平方米。

依照乡村总体规划要求,三要抓好旧城改造。要正确处置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关系。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公建项目,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使新区与旧城相得益彰。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政策为支撑,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上下联动,多方配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积极稳步地推进旧城改造,重点抓好老城平房区改造、沿街旧房改造和乡村出入口建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城中村建设管理上要实现新突破。要继续抓好地下人防商业城、北关西路建设等城建重大项目建设。今年重点实施老城区景观提升工程,新建、改建二环南路中段、和平街向北延伸段、兴胜路向北延伸段、西关北路、西关南路、北一环东路、致富巷等老城区乡村主次干道道路,配套改造供水、排水、供热、路灯、绿化设施,积极推进杆线入地工程。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对城区光明巷、钟楼巷危旧房进行改造,建设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今后,乡村重大公益性项目开工之前都要举行项目听证会,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中民智民力。要抓好美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改造城区主要路段的绿化带,抓好广场、游园和居民小区绿地的管理,推进乡村绿化节水工作。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

也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重要途径。要抓紧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调结构促转变、实现以城带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坚持“科学布局、突出特色、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原则,扎实做好3个县城和小城镇的规划,两年内完成所有乡镇和一半以上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要合理划分功能区,为未来小城镇扩张留有余地,特别是为工业发展留足空间。今年要突出抓好凉州区高坝镇等9个重点镇和清水乡王盛村等8个重点村的建设,树立样板,典型推动。要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依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要求,采取向上争取项目和多渠道融资的方法,加快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绿化及垃圾处理、污水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时完善小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小城镇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围绕水、电、路、气、房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解决10万人的平安饮水问题,新建农村公路680公里,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万户;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加快农村住房改造,落实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政策,全面完成危旧房改造任务。要着力抓好产业培育,牢固树立产业兴镇的理念,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各显其能,大力发展城郊型、加工型、特色农业型、商贸型、旅游型等集镇,走一乡一业、一镇一品的发展路子。要推进小城镇配套改革。城镇化的核心问题不只仅是搞工程和项目建设,更重要的要解决群众的就业问题,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积极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城镇入住条件,引导农民向集镇集中,要素向集镇流动,产业向集镇集聚,推动城镇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建立以市场为取向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土地资源充沛、有效、合理的利用,促进土地规模经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抓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提升小城镇的社会服务水平。要突出抓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三清”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清理粪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特别要抓好中心村建设和城市近郊、公路沿线村庄综合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强化土地资本运营。正值武威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很大。必需把乡村作为最大的资本来运营,全面放开城建市场,充分利用乡村自身的各类资源,用市场化的方法来破解资金难题,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路子。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善于算大账、算发展账、算长远账,敢于适度超前建设,敢于合理举债经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筹措更多的资金推进乡村建设。

规范并调控土地二级市场,严格实行“一个渠道进,一个池子蓄,一个口子出”土地供应机制,政府调控土地市场,实施连片开发,推动土地增值,提高土地收益,一要做好乡村土地经营这篇文章。由市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乡村建设筹集资金。要严守乡村综合土地价格,除公益性和基础设施项目、重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和企业改制三方面的项目需要支持以外,其余项目用地一律不得减免土地出让金、乡村基础设施配套费和人防结建费等费用。要坚决禁止单位、企业、乡村私自和开发商签订乡村土地出让和开发协议,对一些重大的土地开发项目,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建设项目必需报市政府研究同意后实施。开发和贮藏土地要坚持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建一项基础设施贮藏一块土地,开发一片土地必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去年的基础上,今年乡村经营要新增土地储藏2000亩,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延伸产业开发,拓展经营领域,力争发展集团经营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

依照投资多元化、经营产业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二要进一步拓宽乡村建设融资渠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鼓励各类资本投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用事业和社区服务业,推进市政公共事业产业化经营,盘活存量,提高增量,提高经营效益。要通过拍卖经营权、冠名权、广告权、专营权等方式,经营好乡村无形资产。要鼓励社会资本和其他资本投资建设市政公用行业,积极推进供热体制、乡村水价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市存款余额远大于贷款余额,信贷资金比较富余,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关系,切实用好信贷资金。

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的有利时机,三要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要抓好重大项目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编制申报乡村生活垃圾处置、供排水管网建设改造、节能改造、乡村道路建设等一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乡村发展后劲。要动员全市力量,整合各种招商资源,掀起招商引资热潮。要依据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和县城及小城镇产业定位,瞄准大型企业,搞好项目谋划和包装,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各部门必需牢固树立“客商至上、服务第一”理念,竭尽全力为外来客商排忧解难,努力提供高效、便利、人性化的服务,形成亲商、敬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使武威成为广大客商投资守业的热土。

(五)创新乡村管理体制机制。

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工作。现代化乡村“三分靠建,一要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乡村管理是乡村建设的延伸。七分靠管”要将完善乡村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作为提升乡村品位的长效工作来抓,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要不断探索乡村管理的有效模式,不时完善乡村管理的各类制度,靠实管理责任,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依照公司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对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道路养护等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对管理设备和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化改造,改善执法装备,加快乡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乡村现代化管理水平。

严格落实单位包街包路段责任书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制度。今年要集中开展“六大整治”活动,二要加大乡村管理工作力度。加强市容管理、社会管理、环境综合整治等制度建设。改善乡村形象。一是抓好环境卫生整治。要经常性地发动市区两级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广大市民,对市区范围内所有大街小巷、办公场所、小区院落、城乡结合部等重点部位进行集中清理清扫清运,坚持经常整洁。市精神文明办、爱卫办要经常性地开展环境卫生评比达标活动,加强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切实加大对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的曝光力度,努力建设整洁、有序、优美、文明的乡村环境。二是抓好交通整治。要强化交通平安宣传教育,坚持站岗值勤与流动巡逻相结合,从严查处乱停、乱放、乱调头,确保交通顺畅。要加强对客运车辆的管理,督促引导客运车辆进站候车,依次有序停放。三是抓好市场秩序整治。建设、公安、商务、工商、质检等相关单位要联合行动,搞好集贸市场管理,打击欺行霸市、假冒伪劣行为,取缔店外摆摊、以街为市、以路代市、沿街叫卖的不良现象,确保行商归市、座商归店、各类摊点上市交易。加强对饮食市场的管理,落实“三防一消”制度,确保食品平安卫生。四是集中开展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秩序专项整治。重点抓好开发建设环节,坚决制止擅自变卦规划、提高容积率、缩短楼间距、减少绿化面积和环卫等公共设施的行为。要从工程发包、开工许可、管网接入、房屋预售、产权证料理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加强监督检查,切实保证消费者权益。加强物业管理,加大对物业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积极协调处置群众反映强烈的水、电、暖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政府主导、阳光供应、市场运作”方式,加大经济适用房、拆迁安排房、廉租房和解危解困房的建设力度,切实保证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监管,规范审批顺序,严格按规定进行审批,杜绝违规建设行为发生。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建筑工程质量检查活动,严厉整治建筑工程质量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建立建筑工程质量定期公开通报制度,公开建筑工程质量信息,提高透明度。加强教育培训,定期对建筑工程质量平安生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杜绝建筑平安事故发生。五是抓好市容市貌整治。更新和增设城区的公用设施,补修破损的路面,清除城区内的残墙断壁,撤除各类违章建筑;建议文明施工,禁止占道施工及乱堆乱倒建筑垃圾;加强户外广告标语管理,制止乱贴乱挂;加强花草树木养护管理,更新增设路灯,清洗、美化临街楼房和店铺。六是抓好噪音污染整治。取缔车辆高音喇叭,制止音像制品商店、电器销售门市部、建筑工地及娱乐场所噪音扰民,为市民提供一个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通力协作,加强领导。确保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提高乡村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乡村化进程。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与社会建设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各个方面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乡村建设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牢固树立抓乡村建设就是抓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思想,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快乡村化进程对我市发展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加快乡村建设。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集中时间,认真研究和解决乡村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市建设、发改、财政、国土、公安、交通、水务、规划、房管、供电、电信、广电等单位主要负责人要把乡村建设作为本部门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来抓,依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安排,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各项工作的目标进度和时限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各自的建设任务。对未能完成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5)

中图分类号:TV67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而陈翔供水工程作为城乡水资源供给的重要基础设施,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分析研究当前城乡供水现状,总结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的经验,对于做好城乡供水科学管理,确保城乡供水质量以及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供水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阶段我国城乡供水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投入不足

在对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进行调查发现,资金投入不足,供水设施老化以及沉重的债务问题。与城市不同,城乡供水普遍是带有公益化的特点,从而导致供水单位缺乏活力。加上我国长时间由政府进行供水行业的控制以及经营,供水单位普遍被人们当成是福利性质的公用事业组织。

2.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

在供水工程运行中,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是确保工程正常运行最主要的辅助设备。其中,地下水位以及调蓄水位的主要监控仪器就是液位计,同时液位计也是开启水源井顺次以及运行时间的主要控制指标。从这个方面来看,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与液位计息息相关。而管道正常运行的指示以及控制元件主要是压力计,能够对管道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据调查了解,多数城乡供水工程中的液位计以及压力计普遍都存在使用寿命不长以及灵敏度低的问题。

3.缺乏技术支持

在实际生活中缺乏廉价、方便、实用的净水处理设备,严重影响着群众的身心健康。黄河沿岸和白于山区群众主要存在高氟水、苦咸水的水质问题,该地区主要靠集雨水窑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水源主要靠地表雨水,经简单处理设施,这种季节性的应急措施,与国家安全饮水标准相差甚远。解决高氟水、苦咸水等水质方面的问题,目前经常采用电渗析或膜处理等技术,而且费用高,管理复杂,不适用于低成本、供水量小和工程分散的农村供水工程。

4.工程建设标准不高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量大面广是城乡供水安全工程中面临的问题。从供水工程建设规模来看,其规模较小,同时对于供水工程项目前期的规划以及论证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其工程设计也不够合理,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项目在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很快出现问题而重新返工的情况。另外,在城乡供水工程中很多也达不到国家饮用水安全用水标准,从而导致饮用水的水质以及取水距离跟标准有很大的差距。

5.供水单位亏损严重

在我国,国有城乡供水企业由于受到水价低的限制,从而导致城乡供水企业亏损严重。尽管供水企业为了降低制水成本已经进行了工艺的优化以及加强对供水企业的管理,但由于城乡综合水价远远低于制水成本,从而导致了城乡供水企业的亏损,也就造成了城乡供水工程的改建以及扩建资金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供水企业的服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然而由于缺乏供水工程改建资金,供水企业自行筹集资金,一方面影响了供水工程的改扩建,另一方面通过贷款等筹集方式进行供水工程建设,会加重供水企业的负债问题,也限制了城乡供水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二、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对策分析

针对上述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以及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来进行问题的解决。

1.供水单位管理

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加强对供水单位的管理,实行城乡供水管理直接进入市场,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实现公司化管理。一方面城乡税务局需要加强对农村集中供水的管理,设置专门的办公室,负责对农村集中供水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同时对水费的收缴以及城乡水费补贴资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水厂以及主管网的运行维护以及管理,可在各个乡镇设计供水服务中心,对乡镇以及各村管网的运行进行监督以及管理、维护,同时还可以成立供水协会,来对各村用户用水管网进行运行、管理以及维护。除此之外,各个村还可以建立供水协会,来对村内用户管网进行监督以及管理。从而形成从上到下,层层负责,分级管理的城乡供水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了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的长效性。

2.供水水源保护

制定供水水源保护规划,同时将供水工程管理区进行划定,并对水源保护区以及范围区内的水源加强保护,避免出现水源污染以及枯竭的问题,确保城乡供水水源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水源保护的相关宣传,将与水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普及到群众中去,使得人们共同来进行水源的保护,同时也对供水工程设施进行保护。除此之外,还需要在农村实行计划以及计量供水,根据各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行有偿供水。

3.合理确定水价,实行收费公开

新建水厂的供水价格,可以通过物价部门进行合理地定价,同时如果是政府投资的部分,可以不计折旧。在确保供水单位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存在差额的部门,通过县财政来进行补贴,同时20%的水损耗可以由县政府来承担。另外,农村地区的价格,每人每月一方水根据1.5元来进行收费。除此之外,还要对用水户进行档案的建立,公开水量、水价以及收费,确保群众的知情权。

4.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三个一体化”

为了确保城乡供水工程的顺利运行,进一步加强对城乡供水的管理,促进供水体系的完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采取3个一体化的总体管理目标,也就是供水水源、价格以及管理的一体化,同时城乡统一使用地方水网,为了确保供水量,可以统一接入到地方水厂的供水管网。另外,水费的确定以及收取,需要以城乡物价部门为准,将政府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三、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管理

1.加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

首先是出台与城乡供水工程实施方案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城乡供水工程管理做出明确规定。在进行供水工程管理的时候,要实行四制管理,即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以及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要负责供水工程建设以及招投标,同时也包括资金管理以及工程竣工的验收等。除此之外,各城乡水务局以及监察局要做好供水工程的招标管理,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对城乡供水工程进行招标以及设备材料的购置,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资金专户,将一切与城乡饮水补助的资金归入供水工程项目中,一方面同意使用安排,另一方面实行专账核算,确保供水工程建设转款专用。

2.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在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由于涉及范围比较广,且工程施工量较大,因此城乡供水公衡建设的组织协调任务繁重。一是要组织协调好农村饮水工作,尤其是重点对供水工程施工进行施工计划的安排,并做好工程验收工作;二是加强对工程建设资金的把控,确保工程施工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出现资金的浪费;三是做好施工管理,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切实落实“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确保责任明确,材料合格,施工规范,质量达标。

3.认真组织搞好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各级要制定管理办法,培训基层管理技术人员,组织设计力量,搞好典型设计和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强监督检查,严把质量关,把好事办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这项惠民政策。要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和实施方案的审查监督力度,特别是水源工程的选择,要尽可能地选择水质良好、净化难度低、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点分布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尽量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包括管网延伸、新建水厂等;条件不具备时,可采用分散式供水。

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现阶段我国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城乡供水工程投入不足,供水施工辅助设备质量差,缺乏技术支持,工程建设标准不高,供水单位亏损严重等多种问题。为了提高我国城乡供水水平以及质量,加强我国城乡供水工程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强工程建设与资金管理;二是加强供水单位管理;三是供水水源保护;四是合理确定水价,实行公开收费;五是完善供水体系,实现集中供水3个一体化。

参考文献

[1]王雪峰.浅谈延安市城乡供水工程管理模式[J].陕西水利,2008(S1):110-112.

[2]张书成,安楚雄.“联网分营”在城乡供水-体化过渡时期的实践与体会[J].西南给排水,2013(2):77-80.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6)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富集度居全国前列,中远期发展潜力巨大;万村千乡星罗棋布,与垦区、林区、矿区相邻相生;农村剩余劳动力十分丰富,有近80万名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的农垦区农工。以上“特质”,对我省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既是优势所在,也是潜在的巨大压力。

2010年4月,《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正式实施,标志着我省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全面启动。《方案》明确提出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破解“三农”问题为重点,以百镇建设为抓手,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人口转移(就业和落户)、社会保障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十个带动”为路径,以市县政府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从试点抓起,以点带面,逐步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城镇化率达到65%。按照《方案》要求,全省上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科学统筹城乡规划编制。将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纳入全省“十二五”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统筹考虑、相互衔接,在规划中注重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省域村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完成了25个《县域村镇体系规划》、845个《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明确了小城镇的战略定位、发展方向、建设目标和产业布局。哈尔滨市以科学规划指导统筹城乡工作,组织编制了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打破了全市城乡规划分治、缺乏统一协调的格局,努力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大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积极构建覆盖全城、由点及面、梯度推进的城乡规划体系。

(二)百镇建设工程全面启动。2009年,省委、省政府将百镇建设作为提高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和切入点,列入“十大工程”全力推进。2010年,48个第一批试点镇启动基础设施项目287个,完成投资39.9亿元。嘉荫县朝阳镇、海林市海林镇等一批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集聚能力较强的城关镇初具规模;农垦系统建成了以建三江、九三、宝泉岭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小城镇;森工系统充分发挥生态优良、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了以清河、兴隆为代表的生态型小城镇。齐齐哈尔市在实践中探索并推广了“大项目带动、整村推进、整镇推进、村企共建、城中村改造”等五种城乡一体化推进模式,涌现出了兴十四、依龙镇等全省先进典型。

(三)区域、行业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省政府确定哈尔滨、牡丹江、七台河、北安、萝北为区域一体化试点,农垦、森工为行业一体化试点。各试点单位在土地流转、产业发展、合作共建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哈尔滨市以“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为指导,大力实施了土地分类、农民组团、产业建园的“三个集中”,农民身份、管理体制的“两个转换”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牵动”,到2015年城市化率将提高5个百分点。北安市探索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民转向城镇和新社区,城镇带动、农垦森工带动”的“双转双带”新模式,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黑河市把开展场县共建作为重要载体,通过与72个农场开展跨区作业,建立农业科技园区24个,各类农牧产品加工企业24家、基地8个,培育种养大户2000个,发展股份制农牧场200个、各类专业协会126个,建立和完善了地方与农垦、森工资源共享、利益连结、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虽然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2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居民消费的巨大差距,人均消费水平后者是前者的2.4倍。二是城乡投资比例失衡。据省发改委统计,2010年,全省农村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仅为7.6%,城乡投资比例失衡直接影响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保障的项目主要是农村救济和社会优抚,效果不明显。四是城乡劳动力结构不合理。2010年,全省农村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占85%,二、三产业仅占15%,结构极不合理。同时,城乡不统一的户籍制度、不平等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人为地分割劳动力市场,限制了劳动力在区域间和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二、近年来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成效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黑龙江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方案》的具体要求,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与农村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以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为载体,着力提高以城带乡能力。围绕实现城镇化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有效发挥城镇化对城乡一体化的引导作用。

一是支持以旅游名镇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建设,增强城镇集聚力。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下,会同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黑龙江省“百镇”及重点旅游名镇建设若干政策,为全省12个旅游名镇加快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采取整合专项资金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着力支持了旅游名镇发展规划、景区建设和以道路、污水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旅游名镇的总体形象。为正确引导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十一五”期间投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专项资金为4960万元,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村镇体系规划》等20个总体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完成了重点发展的300多个中心村和乡镇的规划。

二是支持以“三棚一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住房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2008年开始,我省大规模启动实施“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年来,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37亿元,省政府安排专项补助资金37.8亿元,各地和省农垦、森工系统投入资金167亿元,累计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68.6亿元,加上市场化运作,全省“三棚一草”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1864.6亿元,城乡受益户数195.8万户。2010年,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工套数达到83万套,泥草房改造达26万套,位居全国之首。

三是支持以“三供两治”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人居环境。省级财政从2009年开始累计安排“三供两治”资金4亿元,主要用于项目建设的配套和奖励。截至2010年底,全省“三供两治”工程项目开工建设420项,完成投资318.2亿元,全省城市供水能力日新增218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1%,基本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污水日处理能力增加了210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60%,污水集中处理率40% ;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84%,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9.4%,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

四是支持以试点村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提高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自2006年起,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新农村“千村试点”建设工作,第一批有1084个村被确定为试点村,连续支持三年;有1008个村被确定为第二批新农村试点村,连续支持两年。五年来,省级财政按照“多建多投、少建少投、不建不投”的原则,实行“以奖”机制,调动了地方投入的积极性,五年投入专项资金7.9亿元,拉动地方资金28亿元,有效缓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供求矛盾。经过五年的努力,试点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人居环境和区域合作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比全省平均高12个百分点。全省已建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338个,便民服务站8904个。

五是支持以高等级公路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公路建设,提高城乡通达能力。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公路建设 “三年决战”的总体战略部署。省财政厅积极创新投资理念,通过集中省本级财力重点投入,做大融资平台,出台优惠税费政策等方式圆满完成了省政府既定的资金筹集任务。到2011年末,全省13个市(地)除大兴安岭外,全部通高速公路,64个县(市)、省内重点旅游区、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通二级以上公路,其中有32个县(市)通高速公路,全省9121个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通硬化路面达到100%。高速公路达到3800公里,位居全国第七位。现代公路网络框架已经形成,公路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以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载体,着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认真落实省委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积极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实施,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一是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工作。“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支持54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购置基本文化活动设备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覆盖率达到60%;支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了县级中心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全覆盖;给予农村文艺创作(活动)群体和农村文化大院奖励,支持农村文化活动品牌活动;支持省、市、县三级文艺院团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进一步满足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按照国家部署,我省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省各级财政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确保改革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在中央财政分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基础上,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中的免杂费资金、省级免费教科书予以全额保障;公用经费,区分享受转移支付县、贫困县和其他县分别负担100%、100%、80%;对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负担70%,改革中由地方负担资金,省级财政负担比例高达93.3%。全省农村义务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由2006年的1721.4元提高到2010年3527.5元,增长104.9%,年均增幅19.6%。2007至2010年,本着“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分片推进”的原则,累计投入导向资金和奖补资金2.8亿元,吸引地方投入5.7亿元,分年度支持资源型城市、边境城市、重工业城市以及省会城市共384所学校进行资源整合,开展集中办学。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近3亿元,逐年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三是支持农村科技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省级安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资金1200万元,支持项目62个;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资金370万元,支持农业技术协会48个、科普示范基地33个、科普带头人23位。据统计,有近3000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引进科技人员781名,37.5万农民直接参与富民强县专项的实施,辐射带动农民84.5万人,引进新品种209个,建立农业生产基地445个,有633家与产业相关的企业,直接或间接承担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的实施。

四是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自2009年底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来,省级财政已累计下达试点县(市、区)新农保试点专项补助资金6.3亿元,全省新农保试点县份已经达到了86个,试点地区农业总人口1201.6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总数的67.5%。农村低保对象财政补助水平由年人均900元提高到1044元,惠及农村低保对象113.1万人。落实好为困难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和一次性生活补助政策,有效缓解了物价上涨给农村困难群众带来的生活压力。有效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省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8亿元,确保全省14.4万名农村五保户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五是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2011年起,黑龙江省将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一次性提高到200元。截至目前,省级财政已拨付市县新农合补助资金12.1亿元,支持全省1418.8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9%,已累计为62.6万参合农民核销医保政策内医疗费用9.15亿元,补偿率达到69.1%。同时,省级财政筹集下达补助资金5.1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实现步伐。

(三)以加快市场化进程为载体,着力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互流互通。围绕促进城乡生产和生活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大对市场开发和建设投入,不断提高城乡市场和流通一体化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健全农村销售网络体系。截至2010年末,共支持承办企业184个,累计建设和改造连锁农家店18783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繁荣了农村经济,缩小了城乡差距。

二是深入实施家电汽车下乡,拉动农村消费。截至2011年8月21日,全省已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387万台(件),实现销售收入82.8亿元,剔除非补贴用户购买16万台(件)后,实际补贴家电产品371万台(件),兑付补贴资金9.3亿元。累计受理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申报31万辆,实现销售收入73.9亿元,已补贴汽车摩托车30万辆,兑付补贴资金8.4亿元,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兑付率均达到9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为支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省级财政通过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和实施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为市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2010至2012年新一轮省对市县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规模为每年51.8亿元,比上一轮增长22%,地区间财力差异水平正在逐步缩小,市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2010年,省级财政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当年下达资金9.7亿元,以县乡政府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保障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落实民生政策的基本财力需要。

近年来,在支持城乡一体化方面,财政部门履职尽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财政资金投入总量有待增加。受我省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全省财政收入增幅低、规模小,财政实力总体较弱,财政投入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二是财政支持方式有待创新。在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有待加强,支持方式需进一步创新,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三是监督检查有待加强。通过审计和财政监督检查发现,一些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资金,还存在挤占、挪用等现象。

三、“十二五”期间,财政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发展方式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实现扩内需、保增长的现实要求。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新理财观念,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是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财政作为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高效的财政体制必将有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首先,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综合部门,必须保证政府重大方针政策的实行,财政资金投入可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有效保障,如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其次,调节城乡资源配置。财政部门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调整城乡资源供给水平。第三,财政资金投入具有导向性和示范作用,能带动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生产、销售等领域,进而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第四,财政制度本身,如财政补贴制度等可以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基于现行财政体制已取得的成效、改革所处的背景和面临的困难,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发展优先、统筹兼顾,努力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要求的财政体制。

(一)科学把握创新财政体制支持城乡一体化的四个重要原则。一是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统筹谋划,搞好长远规划。二是注重公平,兼及效率。公共财政保障农村城市化发展,应该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公共需要为目标,为农民提供基本的、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要逐步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又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四是积极主动,激励引导。在投入方式上,必须不断创新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7)

城建规划管理工作总结

一是城乡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县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已完成,已上报州人民政府待批复;编制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集中供热专项建设规划、*县给水专项建设规划、*县排水专项建设规划,三个乡集镇总体规划、15个村庄及居民点建设规划,启动20个行政村建设规划。

二是以提高城乡规划审批工作效益入手,优质服务促发展。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一号小区廉租住房,县供派水中心住宅楼、办公楼,县林业局办公楼,康乐一号住宅楼,文化路一条街改建,三号小区37号至45号住宅楼等项目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推动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年以来,累计办理选址意见书9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6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33件,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临时建设项目7件,建筑面积为328平方米。

三是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县县城规划控制区域的地形图测绘工作,启动了州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一期建设用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以农民集资建房的形式启动6栋住宅楼。20*年以来共办理村镇规划选址意见书8份,建设用地面积36亩,建筑面积4276平方米。

四是加强行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20*年1月3日和20*年6月8日环境保护宣传日上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行了宣传,并对近期将要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了公示;局机关共派8人到自治区建设厅参加《城乡规划法》轮训班;利用政治学习和法律课堂,集中局干部对《城乡规划法》的学习,规划科、设计室、城管监察等科室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加深对城乡规划法的理解。20*年6月8日组织局下属企事业单位结合《*自治区城市供热供水供气管理办法》开展了安全生产宣传。宣传活动期间共出动80人次,车辆7车次,发放宣传单5千多份,接受咨询300多人次。

五是城乡规划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认真学习落实《自治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20*年工作计划要点》的精神,按照《关于开展20*年度自治区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绩效考核及城乡规划执法监督检查的通知》的精神要求,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县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的重点内容。20*年上半年已对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进行了自查,并对20*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上半年共出规划效能监察简报6期。

六是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实建设局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认真落实层层签定的《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书》,切实加强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安全防范措施,排查、整治和消除事故隐患,坚决杜绝各类伤亡事故发生,促进全县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上半年我局对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目标书》的情况进行了5次常规性的检查,查处各类公用行业安全隐患7处,督促改正5个。

六在抓好给水、排水改扩建项目建设管理的同时,认真落实项目责任目标,积极抓好*县天燃气项目入户工程、*县垃圾处理填埋场、*县城集中供热项目的前期申报工作。目前以完成建设项目的'可研,已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项目的环评工作已启动。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缺乏,管理技术及科技含量水平较低,给城乡建设及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二、工作人员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业务能力偏弱,

三、城乡规划编制落后于城乡的发展速度,城乡规划管理缺乏必备的规划文件,规划审批工作较盲目。

四、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结构不合理,管理各施其政。城建基础设施储备项目较多,编制了可研的项目立项的较少,纳入自治区基础设施项目库的项目较少。城市基础配套资金不到位,使用结构不合理,对给水、派水、供热、然气的维护资金投入较少,企业运转困难,安全生产工作存在一定的隐患。

五、城市自来水厂设施配套不到位,城市自来水管网老化。水源保护地范围土地被大量开荒用做农业耕种,不利于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20*年工作计划及目标

一、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质量明显进步。到20*年下半年,在做好“天山杯”迎检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县城总体规划调整、*县集中供热专项建设规划、*县给水专项建设规划、*县排水专项建设规划的报批工作。促使集镇规划率达到100%,村庄规划率达到50%。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8)

省、市党政组织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全县上下形成了要兴富,先兴水”共识,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水利建设中,始终把城乡供水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统一规划,水源共享,建管并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工程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年以来,共完成投资4751.72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26处,解决了6.5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固定资产3880万元,年供水量360万吨,产值600多万元,安排水利职工68人,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做法:

一、解放思想。

由于水源贫乏,城乡供水工程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九五”初期。水质较差,导致缺水人口增大,全县饮水困难人数达62万人,全省较为突出。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城乡供水分别由水利和城建两家管理,农村供水工程因水量上不去,效益较差,县城供水因水源缺乏时常断水,两家管理的供水工程都面临亏损和难以维持的严重局面,城乡供水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打破原有供水体制造成的僵局,谋求供水事业新的更大的发展,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城乡供水管理工作的切入点,通过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外出考察学习,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使大家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牢固树立了四个观念”一是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新观念。改变城乡供水多口管理,实行“统筹规划,水源共享,城乡结合,统一管理”新体制;二是水权,水商品,先购买后使用的水市场新观念。改变产权不清,盲目开采,喝福利水的现象,建立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引入竞争机制,市场化管理的新观念。改变激进管理模式,创新机机制,增强活力。四是可继续发展新观念。改变只顾眼前,忽视久远的做法,实现水源、工程规模和建后管理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经过更新观念,转换思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县城乡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理顺体制。

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实践证明。实现供水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的体制保证。年成立水务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时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初步形成了城乡水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并在涉水事务管理上迈出四大步:

第一。全县实现了一龙管水”水源共享,供水统配,集中连片,从水源头一直管到水龙头。县上明确规定,凡是国家投资修建的集中供水工程,产权均属国有,由县水利部门管理,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管理。由国家补助、农民集资修建的小型、一家一户的饮水工程,产权私有。近几年来,通过改建、扩建和续建并网,收回过去由乡镇及村级管理的国家投资兴建的供水工程12处,均交由水利部门统管,改变了权属不清,责任不明,关系不顺,管理不善的问题。初步建立了统一高效、权责明确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管理体制。

第二。加快了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县水务局根据浅层水源缺乏而岩溶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利用水资源统管的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会同地矿部门,对全县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并聘请省水电设计院、西北建筑设计院和的有关专家对全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编制了《岩溶水水文地质调查演讲》完成了《利用岩溶水解决农村供水工程规划》和《县城及周边乡镇供水工程初步设计》等可研、规划设计演讲。近几年来,根据规划,分期分批实施。优先开发了380岩溶水源”打井5眼,新建了北塬页坡“380岩溶水源地”通过城乡水源工程统一调配,使县城日供水量由过去的4000吨增加到15000吨,很快解决了县城区和北塬地区水源紧缺供水严重缺乏的问题。

第三。使县城供水发展到周边等3个乡镇,解决了1.5万多人的生活用水问题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城区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60万元增加到260多万元。

多方筹资,加快工程建设步伐。县人饮困难基数大,任务重。单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好工程建设资金问题,使广大饮水困难群众早日受益,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资金筹集方法,提出了以国家投入为发酵剂,吸引和带动群众和社会投入,多渠道筹资,捆绑使用,分步实施,规模解决”筹集原则,解决人饮工程建设资金缺乏问题。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专款专用,认真实施项目工程建设;二是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配套资金。一方面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拿出一局部资金支持供水工程建设;另一方面乡、村、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逐步取消的实际,结合农民收入水平低,劳动力过剩的情况,积极推行村民“一事一议”方法,采取群众集资、实物折价和投工投劳等形式以折价的方法记入群筹专户,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占地、拆迁弥补和土方施工等问题,自筹资金和项目资金统一管理,集中使用;三是县政府出台了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及个人独资或股份合作建设供水工程。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民办供水;四是大力推行“五小工程”产权改革,对小型供水工程进行拍卖、租赁等形式盘活资产,争取资金回笼,用于弥补重点供水工程建设资金缺乏。五是县城供水等大型供水工程,通过国内外贷款、工队垫资等形式解决投资。近几年来,累计多方筹资9036.53多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677.8万元,地县配套资金1000多万元,群众自筹3258.73万元,投工投劳200万个工日,从银行及外国政府贷款800万元,社会及群众个人投资300万元,解决了45.13万人的饮水问题,

第四。为我县供水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强化措施。

需要全县上下互动,发展供水事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齐抓共管,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工程建设上,县政府每年把供水项目工程建设列入县上的重点工程来抓,主要从四个方面强化措施,狠抓落实。

一是成立机构。县上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并在县水务局设立项目办,具体负责工程建设日常工作,机构的成立,为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起到强有力的保证作用。

二是落实责任。每年项目工程建设之前,县政府都及时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参与的项目建设专题会议。依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布置按排,明确职责,落实建设任务。实行县上领导包项目,部门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组的包联责任制。并纳入县上年度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

三是各方配合。县上五套班子齐抓共管,形成了发展供水事业的强大合力;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第一线,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对工程建设进行监督检查;计划、财政、卫生、水务等部门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共同打好供水工程建设总体战。各有关乡镇全力配合,狠抓落实,为工程建设发明了良好的施工环境。

四是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供水工程建成后的管理,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工程建设管理方面,把好“四关”即“设计关”建设关”资料关”和“验收关”:

㈠认真做好前期工作。选择有资质的水利勘测设计队进设计,保证了前期工作的深度,保证了单项工程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项目奠定了基础。

㈡加强施工管理,县水务局依照有关规范,认真组织,严格管理,精心实施;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制。成立了水务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坚持按“设计施工,合同管理,验收签证,审批报账”原则。选择有资质的工队进行施工,签订施工合同,进行合同管理;聘请了2名具有监理资质的水利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理。并抽调12名工程技术人员进驻工地,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对新打水源井进行抽水试验,测定水量,满足项目用水需求,配合市、县防疫站对水质进行了采样化验;工程队施工实行“三检”制,即施工企业自查自检,项目办不定期抽查,整体项目进行终检;

㈢严把原材料关。工程管材由县项目办抽调水务、计划、财政、卫生等有关人员组成招标领导小组,县监察局、县推销中心进行监督,统一招标,统一推销,实行工地质检、验单接货制度,按计划实物供应到每个项目工程,确保原材料质优价廉。对地方建筑资料推销,坚持先检验、后付款。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使用。赵坡改水工程输水主管道采用柔性深缩短管连接,提高了输水管道的平安性和质量。

㈣严把阶段验收和竣工验收关。对基础部位、隐蔽工程等及时进行阶段验收,验收合格并经质检人员签字后方可实施下一道工序。对单项工程,实行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和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制度。分部分项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提出验收申请,报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现场技术员验收合格后,填写分部分项工程鉴定书;单位工程,以合同为单位进行,工程完工后,由施工队提出书面申请,由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单项竣工后,由县水务局核对,经县财政局委托中介机构审核,报县项目办验收,填写单项工程验收鉴定书。同时,严格执行报帐制,确保资金使用平安和效益的发挥。认真执行《农村饮改水项目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重点落实饮改水项目资金专户的设立和资金报帐顺序规范运作。工程资金实行分级管理。县项目办管理、监督国债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存入专户,主要用于工程管材、土建主体工程建设;资金布置到项目,支出核算到项目。配套资金由乡镇负责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主要用于征迁占地、青苗赔偿、投工投劳和其他工程建设。县项目办将群众自筹资金记入工程专户。严格资金使用和管理程序,确保资金使用平安、高效。近两年来,全县建成的21处项目工程均达到优良以上规范,受到省、市领导和省、市、县业务部门的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四、创新运行机制。

保证工程耐久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运行机制。

一健全管理机制。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维护措施”对5000人以上的跨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由县水务局组建供水管理站,城乡供水总公司具体负责管理,供水管理站负责经营;对一乡内跨村的集中供水工程,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负责具体管理,乡镇水管站负责经营;一个村(组)集中供水工程,按村民议事规程,实行一事一议,由乡镇水管站管理,所在村负责经营;集雨水窖由农户自建、自有、自用、自管。目前全县共设立了4个局直属供水管理站和24个乡镇水利管理站,管辖82处供水工程,其中县管4处,乡镇管28处,村(组)管50处,共有管理人员286名,户管集雨水窖5193眼,形成了一乡一站,一工程一站,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格局。推行的四种管理模式,经过多年来县水务局和当地政府的精心培育和引导,如今已成为该县城乡供水工程管理的主要形式,为城乡供水平安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引入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县水务局与受益乡村行使代管和出资人的权力,履行代管和出资人的职责。确定了工程管理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对各工程管理站,赋予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包本经营,企业化管理。建立了用人、决策、水价、奖罚等管理机制,逐步实现规范运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按站长、会计、出纳、机泵手、维护人员、收费员(兼)水质化验等工作岗位设置,逐级推荐,按管理权限聘任。推行站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以水为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县城供水,实行指标量化管理,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局直各站实行包干,任务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的分配机机制,实现微利经营。乡村各站,实行承包管理,使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工程效益。杨坡供水站把原来单一的农村生活供水向工业供水和节水灌溉拓展,使供水发展到二个乡镇六个村,解决了近1万多人的生活用水和800多亩的农灌用水。供水年收入由原来的3万多元增加到10多万元。使城乡供水工程初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三以经营机制为突破口。按用户性质实行不同水价。首先是水价改革,合理的水价是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也是维持水资源采补平衡,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集中供水工程,实行利息水价,计量收费。根据《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方法》依照弥补本钱,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确定水价,并根据饮水本钱、费用及市场供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实现良性运行。近年来,供水事业福利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对于县城供水,依照用户性质划分用水类型,即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生产用水,经营用水,特种行业用水,实行五种分类水价,水利部门会同物价部门,采取开听证会等形式,先后进行三次调价,水价从移交前的每方水0.8元、每年亏损25万元,调整到现在每方水1.8-3.5元,综合水价每方水2元,加上多种经营等收入基本达到收支平衡。对于农村供水工程水价,结合农村实际,考虑农民的接受能力,采用指导水价,目前执行每方水1.5-2.5元。通过水价改革,达到保本经营。其次是水费的征收和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农村供水由于范围大,用户分散,用水量少,加之计量设备落后等问题,给运行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各站不同情况,实行指标量化管理,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制,任务与工资挂钩的方法,夯实责任,实行专管员对片长负责,片长对站长负责,站长对供水站负责的层层岗位责任制,要求专管员每十天抄表,汇总核对总表,保证抄表率、回收率在85%以上。三寨供水站共有管理人员6人,每人承包10个组,任务承包到人,收费直接到户。针对跑、冒、滴、漏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抢修,白昼定时供水,晚上关水,确保了供水效率和运行安全;并结合农村实际,群众接受的前提下,实行每表每月1元表损,每户每月2方的基本用水定额。每十天抄表,分表复核,基本达到总分表计量相符,群众十分满意。近几年来,随着供水量的增加和价格的调整,全县供水年收入由过去的200万多元增加到600多万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的良性发展。

四加强管理。设立供水管理站的同时,县水务局给各站及时下达了农村供水工程管护责任书”⑴明确了工程管理站站长是工程管护责任人,全面负责该工程设施的维护、运行、维修和供水安全。建立管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水源调度和平安供水预案。⑵加强水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工作。农村供水工程都要依照水利部《水利工程饮水价格管理方法》规定,核定供水价格,严格实行有偿供水,合理收费,保证工程运行维护费用,临时发挥效益,实现良性运行。水价经县水务局审核,报县物价局批准后实行,水费按水表计量征收。同时规定在不影响该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水费收入中的折旧费、大修费,由城乡供水总公司进行统一调配,坚持全县各供水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⑶设立水源维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维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完全。⑷在水源保证的前提下,降低供水本钱,拓宽经营渠道,使供水工程在规范运作下效益明显增长。各站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不时开拓供水市场,组织专业施工队为用户及时装置供水管道,并在管道分支处和用水户家中装置水表,电话报修,上门服务,减少了水事纠纷,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用上自来水。依法管水,积极推行“水价、水量、水费”三公开,让群众吃上放心水、明白水。供水经营者与用户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价政策,签订供用水合同。一方面要求水管单位按合同规定保证供水,另一方面要求用水户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按时交纳水费,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及违约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真正实现水商品市场化管理和依法管理,兼顾了供水经营者和用户双方的利益,促进了供水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依法运行。

不但取得了自身效益,由于我转变经营机制。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缺水区家庭的主要劳力不再为找水而长年奔波,为从事其他劳务工作创造了条件,仅此一项,年可节约400万元;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9)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__年,为有效解决我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供水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城乡统一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项目实施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整合全区供水资源,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稳妥推进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较快进展。

(一)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把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列入本区域的重点工作,努力使建设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增进百姓福祉上。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既是我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2013年市对区考核项目。我区编制了《黄岩区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制订出台了“村级供水管线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补助标准与界限,有序推进供水二、三级管线“进村入户”建设。截至20__年底,我区总计投入三级管线补助资金1800万元,累计新建通水78个村,受益人口约10万人。

(二)积极推进供水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我区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25万吨,总投资32035万元。供水一级管网铺设西至潮济、茅畬,南至院桥、沙埠,东至江口上辇,北至火车场站,至20__年底,一、二级供水主干管线全部完成铺设并顺利通水,基本实现长潭水库库区以下平原片全部乡镇街道一体化供水干管到位。各项工程均已取得较快进展,完成供水管线长度为255公里,其中一、二线管网140公里和三级管网115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1574万元,其中一、二级管网18484万元、三级管网2097万元和江口水厂工艺改造993万元,2013年,我区计划建设一、二级管线15公里。天元路、82省道复线、黄长复线等供水管线工程正随道路建设扎实推进。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网,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20__年开始,黄岩区投资1300万元,为25个小区实施了“黄水改造”,管网改造长度31250米,通过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让13000余户居民喝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同时,我区认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损事故的教训,已启动实施多库联动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长时间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 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建设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供水管网建设线长面宽,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工程建设推进难度很大。一是资金因素制约严重。三级管线“进村入户”改造经费以政府补助和村集体、居民自筹相结合,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受资金因素制约,以及水价等因素,三级管线“进村入户”进度迟缓。二是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协调的政策处理问题,利益交织繁杂,有效协调处置阻力较大。

(二)饮用水安全有待进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锈蚀漏损,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二是库区水源质量有待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区水质保护仍任重道远。三是澄江、头陀、北洋等乡镇街道仍然以各自的乡镇水厂供水为主,这些乡镇水厂制水工艺简单,供水安全性较差。

(三)部分群众对供水一体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一些农村群众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现象。一是受管线倒接的影响,部分乡镇水费比城区高,部分消费能力弱的农民用水积极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愿接入。二是部分群众出于用水成本因素考虑,接入户相对较少,用水量则更少,多数是将自来水作为备用水源,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三是存在拖欠水费现象,累计欠费1464.72万元。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继续抓好工程建设,保障供水质量,完善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一)抓统筹,加快工程建设。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项目篇(10)

1.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1)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全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全面落实成立了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2.以县为单位,与相关市场主体签订城乡供水一体化合作协议,确定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主体;

(1)区人民政府与区农业农村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合同,明确了项目内容及投资,项目建设和项目运营情况等。

上一篇: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 下一篇: 中华医学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