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6 09:58:53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1)

[作者简介]陈京辉(1964-),男,河北唐县人,河北大学校园管理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赵福祯(1955-),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欣欣(1981-),女,河北徐水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史。(河北保定071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045723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68-02

专业化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与医生、律师等其他职业一样,既是一种行业,又是一种专业,同样具有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分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专业人士也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要力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成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教师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成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其进行规范要求具有必然性,即实现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具有必然性。

一、成人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理论诠释

成人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在工作特点上存在一定差异性,因而,在专业发展水平与要求方面二者也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在制定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标准时,既要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存在,又要考虑到二者的同一性、相关性,不能简单机械地将普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用于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之上。笔者认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化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智能。专业智能是教师在专业方面应具备的能力,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智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学术界对其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综合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理论观点基础上,考虑成人教育特殊性,笔者认为成人教育教师应具备以下主要能力:第一,教学能力。教学是成人教育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成人教育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学能力是成人教育教师各项能力的基础。第二,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师对其从事的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一个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科研素质的高低与科研能力的强弱体现了成人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第三,管理能力。教师的管理能力主要是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管理能力。成人教育过程具有特殊规律性,成人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能力,才能有效实施教育。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具备较高的科学管理能力。第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成人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成人教育主要面对成人,成人教育教师只有掌握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把握成人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第五,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教师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是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人教育的内容必须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满足科技进步和人们学习科学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必须具有自学能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2.专业道德。专业道德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素。正如舒尔曼所说:“一个职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他们内心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有义务以‘道德理解’为起点来运用其理论知识和技能。”①根据舒尔曼的理论,任何一个专业的首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专业工作者运用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和大众提供服务,这是从事任何一个专业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专业道德,成人教育教师同样也应该具有自身的专业道德。首先,专业道德是成人教育对象的要求。成人教育的对象是成人,他们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具有成熟的思想、意识、情感等,对象组成比较复杂,在智力、知识、认知、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面临家庭生活、工作等很多社会压力,这一切都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具有良好的师德,以足够的耐心和热情去启发、感化和教育学生。其次,专业道德是成人教育教师职业地位和角色的要求。成人教育教师是“帮助者、指导者、鼓励者、顾问和协助者,而不是传授者、惩诫者,法官和权威”,②这就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必须倾注满腔热忱、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员的内在学习动机。再次,专业道德是成人教育宗旨的要求。成人教育的宗旨为服务社会,目标是满足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这都要求成人教育教师要以良好的专业道德投身于成人教育事业中去。

3.专业组织。专业组织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保证,它是由成人教育教师和其他成人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具有专业性、互利性、服务性的专业群体。一方面,专业组织在促进专业知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舒尔曼所说,“如若没有专业社团组织的存在,个体专业人员就会陷入一种自我的圈子中,只相信他自己的经验具有教育价值。通过创造和培育专业社团,个人的经验才能变成公共经验,人们才能共享专业知识并推动实践发展水平的提高。”③另一方面,专业组织在保护专业人员名誉、保障大众利益、孕育专业的服务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专业训练。专业训练是指为准备从事或已从事成人教育工作的个人或群体所提供的一种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所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完成这种训练后,受训者能胜任成人教育专业,并享有较高的职业声望。专业训练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某一种职业要发展成为一种专业,必须经过长期的专门的职业训练。成人教育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对教师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这种实践经验需要教师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去总结积累来获得,而非一朝一夕所得。所以说,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过程也是不断接受专业培训的过程。

二、专业化是国外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成人教育教师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推动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专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1.专业智能已成为从事成人教育教师职业的依据。许多国家将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智能作为从事成人教育教师职业的必要条件,并制定了高标准的成人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如澳大利亚规定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条件是:5年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受过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通过4级职业证书和工作场地的训练等;德国对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要求则是:大学学历,参加2年的预备实习和1年的实际实习,还要通过两次国家考试等,可见国外对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智能方面要求其丰富的实践经验。

2.专业道德已成为从事成人教育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国外非常重视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道德,强化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如澳大利亚规定聘任的成人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同时具备教学创新能力、对学生示范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美国全美教育协会(NEA)制定了《道德规范》,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判断标准,全美教育协会及其下属规定:任何人违反规范中的任何一条都将开除会籍,这项由全美教育协会及其下属机构规定的条款在任何情况下都强制执行,成人教育工作者同样也在其列。可见国外都针对成人教育教师规定了相应的专业道德,将其作为从事成人教育教师职业的行为规范。

3.专业训练已成为从事成人教育教师职业的一项制度。各国将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训练已经作为一项制度去实施。1978年联邦政府颁布的《成人高等教育法案》(Adult Higher Educa? tion Act)对成人高等教育地位、研究工作、师资培养培训等作了具体规定。有些州明确规定成人教育工作者在更换专业证书时,必须要接受若干时间或学分的强迫性继续教育。英国1987年颁布《教师工资待遇法》规定教师在1年中必须履行若干个教学契约,其中包括必须参加5天在职培训的专业发展契约;新加坡教育部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参加10小时的在职培训,5年内完成3门核心进修课程的学习等。这些国家针对教师的专业训练规定了培训的机构、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内容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并且上升到法律的层面,用法律保障这项培训制度的实施。

4.专业组织已成为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专业组织在成人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师德建设等方面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国外许多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成人教育机构来保证成人教育的发展,促进成人教育教师向专业化。新加坡1972年成立了生产力局,隶属贸工部,是全国最大的成人培训法定机构;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专门负责成人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培训的机构——教师训练局,几乎每一个地方教育局都有教师中心。美国1936年建立成人和继续教育协会,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力支持成人教育教师的三个阶段培训计划。第一阶段为自学,第二阶段为面授,第三阶段为教学实习,成绩合格后取得证书。还有许多国家成立了成人教育协会和教师协会,作为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团体。如澳大利亚的成人教育协会,德国的成人教育协会,丹麦的教育协会和教师协会等,这些团体为发挥成人教育教师的作用,提供了保证。

三、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必然性

1.从宏观层面看,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是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些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总目标。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对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给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学习需求呈多元化特征,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学习需求不同,而且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要求也不同。这就要求实施成人教育的教师必须向专业智能、专业培训、专业道德、专业组织方向发展。第二,我国的教育事业要求教师向专业化发展。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对教师专业化提出的要求。成人教育虽然在教育规律、教学对象等方面有自己的特征,但其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也必须符合《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把专业化作为发展方向。

2.从中观层面看,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成人教育专业化的需要。成人教育活动,既是一项社会事业,又是一门专业学科,其专业化水平程度高低,决定成人教育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成人教育的专业化是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人教育的专业化包括成人教育教学专业化、成人教育管理专业化、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专业化等。其中成人教育教学专业化是提高成人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关键,它既是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内容,又是成人教育专业化的必要条件。成人教育教师承担着成人教育教学任务,成人教育教学专业化必然要求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向专业化发展。

首先,成人教育教学专业化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应当掌握成人教育规律,了解成人教育的特点等。针对成人学员的特点,因人施教,根据成人学员的需求,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具有专业化的水平,专业化的技能和专业化的表现。其次,成人教育教学专业化要求成人教育教学内容的专业化。成人教育教学内容要满足不同层次成人的需要,要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制订计划、安排课程、设置课程,真正能够提高成人学员的知识和技能。

3.从微观层面看,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是成人教育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成人教育教师应当将成为成人教育领域内的专家作为自身发展目标。因而,成人教育教师们的成长之路,应是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应是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过程,更是不断为成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过程。首先,要加强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专业培训是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我国的成人教育教师主要是以兼职为主,结构不合理,培训制度不健全,所以加强培训就成为推动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必然选择。其次,构建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组织。依托我国现有的成人教育组织,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实际,建立各级成人教育教师的专业组织,保障成人教育教师的权利,约束成人教育教师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国成人教育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作为成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的成人教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专业化水平,紧跟时代潮流,推动成人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14-02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各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不断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现实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倍受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全社会的高度认可,也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更是高速信息化经济发展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确保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适应经济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满足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研究势在必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性

纵观历史进程,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形成了世界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创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其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教师专业化的口号,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学成为真正的专业。1986年霍姆斯小组在《明天的教师》报告中将教学从行业转换成专业作为自己的目标;同年卡内基教育促进会发表了《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的报告。这两份重要的报告都提出确立教师的专业地位,培养教师达到专业化的标准,进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1989—1992年,世界经合组织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道。我国自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以“国发[2005]35号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高[2006]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以及随着我国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来临,我国经济将迎来又一个新的发展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仍将起着培养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主轴,我国各行各业正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行业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对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行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应不断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着眼于为企业培养岗位一线优秀实用型人才,既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有利于帮助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从而培养出一批既具备传授理论知识又具备指导实践操作技能,专业能力极强的优秀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高等职业教师要树立专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意识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既包含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也包含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质量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培养方法不够科学、培养课程不够合理,缺乏系统性、规范化和个性化,导致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实现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策略是: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健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个性化、终身化的培训制度体系;坚持教育性、技能性、学术性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校本培训为主体,构建科学的师资培训课程体系,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强化教师在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意识。

三、加强高等职业教师专业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

提高高等职业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素质,加强专业继续教育是关键。继续教育既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职业院校的培养来完成。利用与企业长期合作的优势,自行组织教师下企业实践;或利用教师带学生下企业实习的机会组织相关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继续实践学习过程。教师本身的内驱力是决定因素,学校的推动、学习氛围以及给教师创造的机会、条件是拉动内驱力的辅助因素。终身学习就是教师的生命。当前,面临高学历的人才集聚及就业的压力,教师这一职业已不缺少人才的来源,一位高素质的职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极为重大。这样一来,以前由于教师少而造成的一个老师担任几门专业课的现象减少了,加之个人精力等状况,每个教师不可能都精专多项专业。高等职业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个人应为实现专业化做主观的努力,即要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在慷慨“给予”的同时也要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充电”,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教学相长。在当今的生活中,由于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强度的提高已使我们的教师,特别是有些青年教师,不屑、不肯、不愿安心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这无疑给专业发展带来致命的“后劲不足”,这也显然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故此,教师要抓住机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强自身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不断探索,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职业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教师之间的差距也明显表现出来。当今教育历史进程中教师不单是任务执行者,而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在专业发展的路径上教师的主导地位、精神和意识得到了时代的推崇,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对教师的重新发现将对21世纪教育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四、加强高等职业教师创新性教、学、研有机结合,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唯有知识的不断创新才能使人学会生存。高等职业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性质与专业研究者有所不同,教师的研究是植根于教育全过程之中,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而进行的一种特定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职业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思考与探究。其次,研究者们都认同职业教师成为研究者在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实践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尽管职业技术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但由于其研究所特有的实践性特点,即“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因此它能有效地推进和提高教育活动的前瞻性、科学性、实效性,使高职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它还有助于丰富和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持续性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严格高等职业教师考核和资格证书制度

高等职业教师资格制度主要包括:教师入职资格制度、教师再认证制度和教师资格等级制度。我国教师资格制度主要是教师入职资格制度。为了保证教师的终身发展,建立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建立明确的教师培训制度,政府、学院应为教师进修提供必要的时间、经费、编制等保障以及相应的考核制度。与教师入职资格制度相对应,要求建立相应的专业标准。例如教师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机构水平评估标准等。应严格规定高等职业教师进入教师行业的条件,必须经过国家规定的必要考试,通过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经过一定期限的教师行业实习,方可成为正式教师。为此,必须转变原来的学历教育为资格证书教育观念,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相关专业人士才可以进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结构的特点,还应加强企业兼职教师在职培训、提高兼职教师专业理论发展的自觉性,严格兼职教师聘用程序、强调兼职教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对兼职教师建立教师评价体系。

六、促进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化成长模式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现依靠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来完成。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终生学习的努力。针对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中,我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化成长。

1.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制度的建立是确保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根据世界教师专业化的基本经验,它的职能一是维护高等职业教师的利益和尊严,二是维护高等职业教师形象和水准。

2.提高高等职业教师行业的待遇。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它一方面会提高高等职业教师整体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形成一种社会竞争力,促使其他职业的优秀人才向高等职业教师这个职业进行转移。提高教师行业待遇,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健康顺利发展,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师专业化,使高等职业教师行业成为吸引人的一种高尚的专业。

3.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扶植,社会、企业多方面共同努力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进行生产实践培训搭建一个切实而可行的平台。

4.行业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跻身高等教育工作几十年,常常对那些孜孜不倦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拓荒者心存敬意,为他们的成功而深感高兴。近日读了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作斌先生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就深有这种感觉。掩卷长思,仿佛看到一个崭新的高等教育形象正在展现。

这部专著的本质要义是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摆在与专业素质教育同等地位同步推进,把个性发展摆在与全面发展同等地位同步推进,着重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一种能促进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综合素质。

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根本弊端表现在:一方面,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一刀切”式的要求,“一锅煮”式的灌输,“一把尺”式的衡量,忽视了学生的潜质开发,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弊端是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反差很大,也难于培养出顶尖级人才和世界级大师的重要原因。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高校纷纷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素质教育道路。然而,时至今日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一般号召和理论研究上,或仅仅是在专业教育课外,以某种形式的人文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代替素质教育,未能根本上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的樊篱。唯有在教育思想和培养模式上进行全方位改革,整体探索和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高等教育的弊端,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求。正是基于对传统高等教育弊端和现实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缺陷的深入剖析,《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系统提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定位为促进大学生成功,培养成功人才。作者将大学生的成功称之为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四部曲”,通过成功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学业成功和就业成功,并为将来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创新,就是第一次将大学生的素质分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并提出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分别涵盖“知识、能力、方法、品格、观念”五大体系,每个体系又包括相应的具体要素,如“观念体系”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一分类不仅突破了过去在高等教育中人们将“知识、能力、素质”相并列的一贯认识,而且相对于以往关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等提法更符合大学生的素质结构特点和形成规律,更契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便于在实践中把握和操作。

这部著作着重阐述了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反映在当今社会人才素质结构上,就是要求人才既具备专业素质,又具备非专业素质。科学发展观反映在人才的教育培养上,就是既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又要注重非专业素质教育。大学毕业生在“学业人”、“学校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化中,在驾驭社会环境、发现和把握机遇争取成功的过程中,非专业素质往往起决定作用。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书中关于在实践中对“同步推进”系统探索的专章叙述,更让人耳目一新。在作者创制的“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模式,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两条线”模式,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时及学分的安排上。都体现了“同步推进”,让非专业素质教育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进基地、进学分。在培养学生成功素质的总体目标下,不仅要确定相应专业的专业素质培养规格,也要确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规格。书中还特别强调,“同步推进”首先要求将传统“专业教育”转化为“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掌握专业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观念和专业品格,即按“五大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专业素质教育中树立远大志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信心和毅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优良的学习品格。这说明,“同步推进”不是对专业教育的削弱,而是对专业教育的优化和深化。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中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的“一条腿走路”,《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把“同步推进”的教育生动形象地表述为“两条腿走路”。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4)

2、成人发展研究。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人生任务,成人既面临发展的需要,也具有发展的可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知识社会中,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价值追求。第一,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成人在内的所有人共同的需要;第二,学习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有效手段。学习是机体改变自身,适应环境的一种活动,越是高级的生命,学习行为越复杂、越明显,学习活动对自身发展和发挥其生命的张力越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引导成人学习,促进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根本所在。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育人是根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就是要挖掘成人的潜能,促进成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3、终身教育理论。终身教育概念提出后,由于其顺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终身教育的思想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迅猛,开始广泛地传播起来。终身教育理论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对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它确认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引导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指明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之途,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思想观念、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做出积极主动的变革。

二、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基本范畴

1、转变观念。教育观念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同时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正是因为教育观念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任何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任何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激烈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许多问题和困难便有可能会迎刃而解。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首先从观念的转变入手,摆脱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观念。就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而言,当前需要转换的观念主要是: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换;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换;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换。这三方面观念的转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2、创新制度。教育制度不仅是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更是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教育观念的转变如不通过制度调整和重新设计使之具体化,则会落空。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笔者主张,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应该取消全国统一的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实行注册入学的招生制度,放开入学条件,改全国统一招生为高校自主招生;改考试入学为注册入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凭高中会考成绩、学习工作的各种证明以及参加普通高考的成绩等向有关成人高校提出申请;成人高校在对申请材料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自主招生。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力的成人都可以进入成人高校学习。入学时间、学习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安排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学生入学可不拘于固定的学习年限,对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中途离校,一旦想回校继续学习时,原来获得的学分仍然有效。这样的招生制度,不仅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大众化开放教育的特点,也适应了目前我国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的现实需要。

3、调整结构。调整办学形式结构,使之多样。办学形式结构反映了成人高等教育不同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成人高等教育属高中后教育,面向广大在职、从业、待业人员,具有对象的广泛性和任务的多样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实行多样化办学,以尽可能满足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不同求学需要。

调整类别层次结构,使之合理。类别层次结构是指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大类别,以及学历教育中本科、专科层次的组合比例关系。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合理化,它包括: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类别层次结构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契合,符合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体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类别层次的低重心特点,有利于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三、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推进策略

1、创建开放式网络化学习的转型策略。开放的学习网络是组织和个人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在学习型学校的创建中,这包括:校、系、教研室和个人四级学习体系的建立;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报刊资料和多媒体网络等学习基地、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各种论坛、沙龙、讲座、学术报告会等对学习氛围的营造,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同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创建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学院构建了从校领导到教职员工的各级学习体系,创设了学校成员及时沟通、交流和讨论的良好学习环境,建立了各种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成为一种制度,形成了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形成校内成员人人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成人高校开放式网络化学习模式的创建,不仅是成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整个成人高等教育系统转型的组织保证。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成人高等学校应善于发挥已有学习资源的作用,引导全体学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调动师生员工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习作为实现个人发展,推动学校组织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首选。

2、建立市场化开放办学的转型策略。社会转型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基本社会背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目前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必须与经济的转轨相适应,引入市场机制,这既是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型的重要保证。首先是办学的市场化。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利用与经济部门、行业、企业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走出封闭,实行开放办学,广泛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运作,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筹措教育发展基金。此外,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向行业和企业,还应该拓展自己的服务面,面向社会大市场,进入广大的农村、社区以及中西部地区,实施开放办学。其次是招生的市场化。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努力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第一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社会和市场需要为参照,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努力吸纳本地生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训各类高级应用人才,使他们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方建设的主力军;第二是扩大招生领域和范围,对各地生源市场进行细分,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正确选择目标市场,准确进行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生源竞争策略,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最后是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的市场化。引入市场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成人高教的专业、课程和培训项目设置。

3、采取分步推进、分类引导的转型策略。运作的有序化使得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任务艰巨而复杂,涉及到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法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具体运作,应充分体现系统有序的原则,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分类引导。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5)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大事。本文结合全日制教育和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的不同,从当前课程制定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急需改革的现状,并提出了构建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力求具有现实意义。

1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在规模上曾经有一段迅猛发展的时期,但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近几年成人教育开始面临生存问题。同时其自身的教育质量一直在下滑,一直沿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改进,专业知识滞后严重,难以达到现在成人教育学员的实际需求。以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为例,具体表现在:

1.1科技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

专业泛指培养人才的口径,一般是依据当前社会分工与人才需求的规格而设置的。而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的社会分工与人才需求的规格也一并发生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较大,推动了社会分工与人才需求的大幅变动,各高校对各专业的专业结构都进行了大幅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具体到成人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换代加快,而现行的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都是通过全日制教育的教学方案稍作修改并简化而来,缺乏成人教育的专业特色,也不能突出成人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2成人教育的学生主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我国从1999年起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之前选择成人教育的学生大多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处于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本身素质较高,选择成人教育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并怀着对实际工作当中存在的问题来答疑解惑。因此他们对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都接受很快,并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但现在,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等一些年青人,由于毕业后就参加了工作,急需文凭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正慢慢成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主体。他们很多刚从学校毕业,缺乏实践和社会经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希望能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从而为自己的就业提供更多机会。因此,成人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也应该根据这些生源结构的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成人教育学员各项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教学培养。

1.3现有成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大部分都是参照普通高校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教材化简而来;也有的学校使用的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的课程教材及考试大纲。多数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然而根据对老师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交流结果来看,这种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已经不适应当前的成人教育,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太难,没有考虑成人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改变。前文所提到的一个现象说明,成人教育的学生主要来源已经发生改变,趋向低龄化和低素质化,文化基础差。要求他们在同样的两年多时间里,在自身还参加其它工作的情况下,完成与普通高校大学教学相似难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所学的东西知识似懂非懂,缺乏学习兴趣,对开设的课程充满困惑;二是没有考虑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的目的。普通高校培养学生的偏重于理论研究,就是让学生掌握较重要的基础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以便继续深造;而成人教育学生如果选择计算机专业,则绝大部分是直接面向社会需要,希望毕业以后能从事一些计算机基础应用工作,他们不需要太多的理论知识。因此为了成人教育学生的实际需求,必须适当地减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课程,转而开设一些社会需求量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方便学生更容易找到或是适应这方面的工作;三是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些课程的专业知识严重滞后,学生学无所用,这就迫使课程里也应该做出一些改革举措。

2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

2.1满足国内外成人教育体系发展的要求

在国外,“终身教育”是各国秉承的一贯方针,同时他们的成人教育也体现出来很强的务实性和多样性。因为,其教育的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他们的继续教育不仅有可以进修专业课程,还可以进行职业鉴定技能的培训,不仅如此,对于政治、科技甚至家庭与个人生活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得到相关的辅导与培训。这样的成人教育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美国的成人教育为例,美国的成人教育注重的是直接而且有效地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既能提供学位课程和职业培训的机会,还为处境不利者开设补偿课程,同时也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闲暇娱乐、社区发展问题的讨论与解决等方面的服务,甚至还要培训未婚母亲等等。这种多样务实的方式使成人教育成为美国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有机部分,从而使成人教育在美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活力[1]。因此,灵活地依据社会需求改变和完善成人教育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应该是国内外教育机构所追求的共同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成人教育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任务。希望通过本课题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研究,从课程改革入手,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2]。

2.2满足成人教育生源结构变化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结构由在职人员为主向中职学生、企业工作人员和高中生多种生源并存的多类型群体变化。这种生源结构使得各个学员的起点完全不同,各自学习的目的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难以通过一套培养方案做到兼顾。因此,对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学员当中,中等职业层次的学员所占比例明显加大,他们的显著特点是工作流动性大,难于集中。同时在公共基础课与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中因为所学内容重复,使得教材难于选定,成为教学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而企业的工作人员均来自于企业生产管理岗位,职业素养比较高,他们进行学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拓展专业视野,提升学历以跟上时代步伐,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学员虽然基础知识存在较大差异,但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积累使得他们对于专业的接受能力比较平均,十分有利于组织教学,对他们的教学重点是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从而设计出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最后一种是高中生,大多数是历届高考的落榜生或辍学生,他们因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无法提供高额的再教育学费,大部分都早早地走入了工作岗位。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基础后。他们又提出了学历要求,以便能在工作环境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准。这些人往往采取边打工、边学习的方式,对于他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方面来开展,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如愿到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需要视成人教育学员的学习背景和基础知识结构来重构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3]。

2.3满足成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首先,现行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来源于普通高校全日制对应专业的培养计划,并依据成人教育的特点,减少了课程,降低了要求。但是普通高校培养计划秉承的是“教学科研型”的理念,着重于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这样高标准的培养目标与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对等,更不能培养出适应能力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其次,现在大部分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找不到重点。教材也选择不当,要么内容陈旧,要么难度太大学员听不懂,而且所学知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最后,现在大部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授课学时偏多,使得学生负担重,不符合函授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的特性。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优化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人教育为社会培训出技能对口的专门人才和培养出技艺性的劳动者,对国家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相当大的人力资源。因此,改革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管理模式,制定符合时代特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新时期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包含其中,调整势在必行。新的培养方案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告诉发展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变化的需求,做到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课程设置突出成人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优化。

3构建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新型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

3.1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类别,不能从简划一,掩异求同”[4]。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就是要改变成人教育培养计划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计划的弊端,使其具有自身的属性与特点。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应该是: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②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④坚持整体优化的原则。因此,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所进行的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要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根据高校自身教育软硬件资源的实际条件,针对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成人教育学员的知识背景,科学地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成人计算机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应该是重点培养学员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使之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及软件开发等多方面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课有难度大、内容广、实用性强、发展快等特点[5]。如何让成人教育的学员在工作之余,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尽可能多的掌握更重要的专业知识,存在一定难度。我们应对其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2构建成人计算机教育新课程体系

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应用能力的新课程体系,必须坚持探索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的深度融合,实现新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目标,那就是增加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此,可以依据现有条件,将课程培训体系细化,初步考虑可分作四大模块:(1)基础教育模块:主要培养学员文化基础方面的素质。开设课程系列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学英语、就业培训等基础课程,约占20%。(2)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员工程技术基础方面的素质。开设高等数学、离散数学、工程数学、电路电子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约占20%。(3)专业技术教育模块:主要提高学员的专业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开设计算机专业相应的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课程,约占课时总量的30%。(4)专业业务技能教育模块:主要培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素质。开设课程的课时约占总课时的30%。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分类以及就业方向的需求,可将其分为以下几个专业技术方向:①企业信息系统方向:主要是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如:ERP软件、CRM软件、SCM软件、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这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②嵌入式系统方向:随着移动设备的小型化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成为了“物联网”的核心,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对于将来就业非常有利。各大国内IT行业的大公司,以及各大手机生产商、家电生产商都对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人员青睐有加。③游戏软件方向:包括游戏软件策划、游戏软件美术设计、游戏软件程序设计等等方面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体现新体系的多样性,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员层次以及学习形式的不同,对以上四个模块所开设的课程系列进行相应的统筹和调整,并同时修改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教学内容体系。对成人教育的学员进行系统的专业业务技能的培训,存在一定难度,因此要同时利用高等教育成熟的校园网平台、精品课程教育平台等多种平台来汇集资源,构建自己独立的成人教育教学平台,为学生接受培训与自学提供途径,满足学员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的需要。

3.3构建成人计算机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在构建好计算机新课程体系后,应依据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科学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体现出提高学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目标。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主要途径和措施,而课程教学内容开发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应该从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进行整体改革与建设,按照成人教育学生上课时间分散,自学课时较多的特点,优化课程教学大纲,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其中,课程内容的选定是重点和难点,对此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成人教育计算机教材的进行单独的编制与修订;二是加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综上所述,通过对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制定,可推动成人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提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孜.国外成人教育发展的启示与思考[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1(23):49.

[2]申东辉.国外多样化成人教育[J].中国职工教育,2008,9:19.

[3]刘玉森.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时间[J].纺织服装教育,2012,6(27):203.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6)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部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7)

专业建设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能否把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成特色专业,是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适用专门人才的重要问题,也是检验成人高等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一个重要标志。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比如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办学实体的社会性、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教育效益的显效性速效性、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用性等等。这些特性使成人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占有相当的地位,成人高等教育确实依靠这些特点和优势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的合格的高级人才。但是,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许多人比较重视或强调成人高等教育在学习形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却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特色重视不够。比较突出的即是在专业建设上完全沿袭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几乎全盘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诚然,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同属高等教育,他们在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学术水平、基本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但是二者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上却有很大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劳动预备期的青少年,是职前的一次性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成年劳动者,是职后的多次性教育.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由于教育对象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包括职业、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点,构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等诸多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之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的不同仅仅是外在的,而课程设置、学习内容的不同是内在的,是带有本质意义的.这正是专业特色需要解决的间题.如果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没有特色,仅仅是在学习形式、学习方法上具有成人特色,那就无法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也就无法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没有了成人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也就无法使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我们说建设特色专业是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特点和规律的内在要求,是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成人高等教育应该具有的专业特色

1、成人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特色首要的或者说最基本的是它的成人特色。成人特色表现在专业建设上首先是专业培养目标.我们知道,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那么作为培养目标要更加体现职业特色。如果说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宽打基础、多侧面的培养能力,侧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备将来选择工作岗位的话,那么成人高等教育则更注重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它是立足于现有岗位工作的需要,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

其二是课程设置的职业性。职业性是成人教育的天然特征,是成人教育特点的核心.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员大多是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对高等教育的课程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增删,以利于提高学员的职业技能。

其三是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这是成人高等教育最重要也应该是最显著的专业特色。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内容要比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更丰富,这种丰富主要是实践性内容的扩大。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和水平,其教学内容就必须紧密联系实际,从实用的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

2、学校特色。

每一所学校,都有着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积淀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这些学校特色无疑要在专业特色上体现出来,从而形成某一专业的学校特色.同是会计学专业,有的注重会计学理论的系统性,有的注重会计学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财经大学开设的会计学与师范大学开设的会计学在教学重点上是有差异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开设的专业,可能体现成人特色的因素要多一些,而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因为师资是从事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师,因而往往易于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用普通高等教育的思路来考虑成人高等教育。

学校特色受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较大。同是中文专业,以文科为主的学校可能师资力量要雄厚一些。而以理科为主的学校师资力量可能要薄弱一些。学校特色并不是强加或附加在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上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在专业建设上显现出来的。也可以说既然存在着学校的个性特色,那么这种特色就不可避免地在专业特色上显现出来。学校特色在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二者之间的差异不大。

3、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在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中较之普通高等教育更明显更突出因而也更重要.地域特色主要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所造成的。比如我国的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城市和乡村等等,由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不同,他们的经济发展重点是不同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有差异的,人们的思维观念是不同的,文化层次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必然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影响到教育发展的重点、教育发展的速度,也必然折射到学校的专业建设上。因而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开设的外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教学重点也必须充分考虑到本地不同时期的实际需要。不能不考虑全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应强求一律提出统一的专业课程要求,起码在带有社区教育性质的成人高等教育是这样的.另外,不同地区同一专业的教学重点是不一样的,成人教育的职业性本身就要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职业需要。比如法学专业,在不同地区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的不同,面临的法律间题不同,法律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只有以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才能充分地满足当时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4、行业特色。

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是和当时当地的行业发展紧密相联的。我们说突出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也就是行业特点。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和职业高等教育是相通的。职业高等教育从招收成人的角度讲就是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需要就是行为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必须充分体现行业特色.比如说企业管理专业,与该专业相联系的行业是国企、民企、合资企业等类型的企业。参加这个专业学习的主要是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那么企业管理专业就要深入地探讨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些间题与企业的管理有什么联系,如何加强这些企业的管理,只有紧密地结合这些行业的实践,才会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建设更具职业性和行业性,也才能使成人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行业建设的需要,培养出胜任该行业该岗位的合格人才。

三、建设特色专业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专业特色研究的不多,在实践中落实的不够。套用或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模式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直至今日,在许多人的脑子里还是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虽然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比较合理、比较规范、比较科学的,能体现成人教育规律和体现成人教育特点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但是我们要致力于建立这样一个标准.只有在这个问题上明确了认识才会深刻认识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特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会在专业建设上努力地突出成人特色。

其二是深入调研,充分论证。专业特色本身具有规范性和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要深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第一线,了解行业建设和岗位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人才的需求情况。不能鼠目寸光,要看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超前培养。地域特色不仅不应成为降低质量标准的理由,反而要求我们对地域特色进行科学地分析,把地域特色和高等教育的基本专业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有所偏废.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设置的增删以及教学内容等各个方面的改革都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充分的论证。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8)

相对于其他的成熟专业而言,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学前教育(幼儿教师职业)更是如此。赵康博士的专业化理论对各专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本文以其理论为基础,探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化的现状和发展的策略。

一、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化的现状

赵康博士概括提炼出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

Ⅰ.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专业是正式、全日制且通常复杂的职业和它的成员的主要收入来源。专业代表了一个根本、持续而又常常是共同的身份。[1]

Ⅱ.专业组织和伦理法规。专业的成员发起组织诸如学会、协会、联合会这类设定入会资格的志愿民间组织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个人利益及设立章程和伦理法规,规范专业人员的行为以保障客户和公众的利益。[2]

Ⅲ.知识和教育。成熟专业具有一个经过界定、深奥且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知识体系能够通过一个教育和培训的机制/过程传授和获得,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往往是漫长的且也许格外的困难……一个成熟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已经被系统、普遍的组合成大学的学位课程,修完这些课程的毕业生则是该领域的准专业人员。[3]

Ⅳ.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专业承诺通过有效地内部治理和伦理、诚实的职业实践服务于它们的客户和其本身至于其中的社会,保护客户和社会的利益和福利”(Gallessich,1982:41)。[4]

Ⅴ.社区的支持和认可。专业在其中运作的社会及专业为之服务的客户认可一个专业的社会角色、身份和行为规范,从而导致国家为该专业设置一个特许的市场保护。“市场保护通常以一个治理和保护一个专业实践的法律文本形式出现……其中可以包括从事这一专业所需的教育等资格条件及哪些行为被界定为非专业与非法、因而会相应得到的制裁”(Kuber,1986:94)。[5]

Ⅵ.自治。“专业人员组织起来的最终成果是自治和伴随而生的威信……自治专业的成员不受外行的评判和控制,被信托于接受和保护特殊信息。他们自己决定进入该职业所需的教育和培训标准,并在帮助国家形成规范这一职业实践的法律上发挥巨大的影响力”(Gallessich,1982:4)。[6]

以此六条标准衡量,对我国学前教育的专业化现状的进行分析。

学前教育职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正式的全日制职业,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早已普遍设立,幼儿教师也成为一个巨大的职业群体;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研究会(学会、专业委员会)已经普遍设立;学前教育学的系统知识体系已初步形成,在部分高校中也设置了学前教育学专业学位;由于属于基础教育,它天然地具有服务和社会利益定向;我国制定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还有一些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为学前教育的举办、管理等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这些意味着学前教育职业已经是出现的专业或者说形成的专业。

但是,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尚未充分成熟和完善。

(一)专业组织松散乏力,伦理法规尚未形成。

尽管部级的专业组织――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已经成立,并且拥有很多会员单位,但是这些专业组织主要是由高校里教育学/学前教育的研究者组成,实际从事学前教育职业的人员参与较少,且专业组织比较松散,组织活动不活跃、不规律,凝聚力不强,社会威望也不太高。由这些专业组织发起组织的专业伦理法规还未形成。

(二)知识结构缺陷明显,专业培训陈旧落后。

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学位,但是学前教育学的知识系统还相当单薄,权威专家少,标志性成果少。而且,现有学前教育学位点少、招生少,培养的人才进入学前教育职业的更少。学前教育教师大部分是从幼儿师范或职业幼师毕业,他们具有一般教学技能和弹唱舞美的基本功,但是在学前教育的专业理论、文化理论和专业素养方面相对不足,专业发展后劲不足,专业创新能力弱。同时,在幼儿教师培训方面,存在培训机会太少、培训内容陈旧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不能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专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短板”使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发现者与使用者分离、探究者与实践者割裂。

(三)社会公众期望偏低,专业身份认可度低。

社会和家长对学前教育职业专业性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些人认为女孩子初中毕业就能胜任,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一些人只是把幼儿教师看做特殊的“保姆”,幼儿园就是照管儿童的地方;一些人把学前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前阶段、应试/智力教育的预备期……公众也很少把幼儿教师当做专业人员,或拿专业人员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总体来说,社会和公众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偏低,没有给予一定程度的认可、尊重和支持,幼儿教师尤其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偏低。

(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市场保护门槛很低。

尽管我国制定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其他一些零散的相关法规,但是一来这些法律法规大多属于规定、条例层面,比较零散,立法层次偏低,法制地位偏低,保障力弱;二来一些重要的根本问题没有规范、落实,如忽视幼儿园的权利;未对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进修、医疗保险等予以切实保障等;三来对学前教育市场保护的门槛偏低,如规定了幼儿园注册和审批的程序,但对幼儿园注销、转向等未做规定,又如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资格规定笼统、要求偏低,等等。可见,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的准入门槛很低,专业要求很基本,专业保护也很微弱。市场保护有两个作用:一是保护合法的专业行为,二是阻止和惩罚非专业行为。在现有法律法规下,稍具条件的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兴办幼儿园,非专业行为难以得到阻止和制裁。

(五)专业自治程度较低,专业威信尚未确立。

自治的实质是专业人员对本行业的专业事务拥有决定权。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似乎处于整个教育系统地位阶梯的最低层次,学前教育职业及幼儿教师群体还缺乏或者说没有恰当的自我评判和控制的权力,在国家形成关于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面也没有什么影响力。这些方面的权力和影响力基本上由政府部门和高校里教育学/学前教育的研究者来控制,而不是由学前教育的实践者、从业者来掌握。专业自治尚未形成,由此带来的专业权威自然也无法确立。

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赵康博士还提出了专业发展四要素说:“……一个专业化工程始终卷入职业、国家、高校和社会(客户和公众)4个实体要素,专业化过程中充满了以上4个实体要素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作用,而一个专业化工程的最终成功则极大地依赖于这四者合力的正确取向。”[7]

以此四要素为框架,我提出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若干策略。

(一)职业层面。

从职业活动本身看,学前教育的人员专门化程度、伦理法规和自治程度都需要提高或完善。

1.提高学前教育人员专业水平。

提高职前选拔标准,从人员招聘来说,在我国公众要求日益提高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提高选拔幼儿教师专业学历标准和专业素质要求是大势所趋。在职幼儿教师则要积极进行职后进修和继续教育,逐渐达到学历上以本科为主的幼教师资队伍。幼儿教师要以专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为职业目标,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做反思型实践者,探究型学习者、互助型合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2.发挥学前教育机构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推动教师专业发展。首先,应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教师,科学制订教师专业发展梯队计划,以及各梯队教师的发展目标和培训措施。其次,积极创造学习研究条件,建立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强调个人学习基础上的“组织的学习”,如通过名师带动、学科联动、课题驱动等方式建构学习型小组,达到相互启发激励、个人的智慧逐渐演进为组织智慧、组织知识大于组织成员个人知识之和的目的,使组织不断创新和发展。再次,鼓励幼儿教师进行园本教研,使教育实践更具有理性和创新性,也使幼儿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和升华。最后,采用以发展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性评价就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面向未来的教师评价模式和方法体系,包括档案袋评价法、现场评析、反思记录、自我评价等具体方法,是一种人性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

3.发展专业组织,健全专业伦理法规。

学前教育学会、协会、研究会等专业组织是业内人员进行专业交流、提高整体专业水平和专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各省市要完善和健全学前教育专业组织,着力吸收学前教育机构及其教师(从业者)加入,并积极发挥专业组织的作用,将专业组织活动常规化、精细化、深入化、制度化,大力推进行业自律,逐渐提高专业组织的内部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在专业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逐渐提高以后,应该逐步健全专业伦理法规,为学前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自治奠定基础。

(二)国家层面。

1.重视学前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赖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首先应从思想观念上提高认识,要像重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一样重视学前教育,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公共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各级政府还要从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例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尤其是教育发展规划中,对其发展思路、目标、措施和保障等有充分的考虑。又如,鼓励民间和个人办学,对捐赠办学的个人和团体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大力举办学前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再如,明确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机构,中央、省、地、市应设立学前教育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县级应有专门机构或专职干部,实现学前教育管理的专管专干。

2.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专业行为。

应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为学前教育专业化提供法律保障和市场保护:首先,要改变既往学前教育法律法规立法层次偏低、不系统、保障力弱等问题;其次,要提高和严格对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要求,对幼儿园的管理、监督、注销、转向等予以具体明确的规定;再次,提高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明确幼儿教师资格制度,确立幼儿教师的专业等级,将其待遇与专业职称挂钩;最后,对一些根本问题给予明确规定和切实保障,如学前教育的地位、属性,民办幼儿园的地位、权利,各级政府的责任,幼儿教师的权利、待遇、培训进修、医疗保险,等等。各省市也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地方性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形成层次完整、衔接紧密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和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及其专业化。

3.纳入公共预算,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成熟专业的标志之一。在我国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总量之中,学前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只有1.2%―1.3%,多年不曾增长;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同一比例都达到6%以上。学前教育在国家财政性教育预算中也没有单项列支,各地少有或没有单项列支。而且为数不多的财政性经费绝大部分也投入到少数公办幼儿园中。因而,在经费支持方面,应将学前教育事业纳入公共预算,明确规定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性教育预算中单项列支学前教育投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明确规定逐步加大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性投入中学前教育经费的比例,等等,切实做到学前教育的积极投入和长效投入。另外,我国要学习国外先进做法,采用多种形式对民办幼儿园给予公共资源的奖励和资助(如资助专项经费、设备、教育资源和教师培训等)。

(三)高校层面。

1.联合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促进学科发展。

学科专业知识的发现者与使用者分离、探究者与实践者割裂的现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如:专家通过“研究―开发―推广”模式研制的课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法使用。[8]因而,必须改变学科专业知识的探究者和实践者之间自上而下的“输出”与“接受”的单向度的关系。高校及高校学前教育研究者应积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联合学前教育工作者,建立双向平等的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体系,共同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如,可以通过“专家带动”、“校”“园”联合、建立学科基地等形式帮助学前教育机构建立起自身的研究力量,培养出自专业实践领域领军人物。

2.增加学前教育专业点,扩大招生人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一年的毛入园率目标为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目标为75%;而2009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为74%。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是从幼儿教师的数量上来讲,就存在很大缺口。高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准”专业人员的重要基地,有必要增加学前教育专业点,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为学前教育提供师资储备。

3.改善教师培训,促进职后专业发展。

政府牵引下的高校是学前教育培训的主体,高校要在幼儿教师职后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更具系统化、多样化、前沿性、内容丰富的学前教育培训课程。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经验丰富的学前教育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开展更有针对性、应用型的培训课程。

(四)市场层面。

市场期望合理化。市场和公众应该认识到,学前教育既不是保育部门,也不是小学教育的预备机构,它是建立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和规律,也许需要和小学教育“打通”或“整合”,但绝不会被小学教育同化或合并。市场和公众要求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归根到底也要依靠学前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因而,要从“形成中的专业”的视角发展地、辩证地看待学前教育,肯定其专业定位,支持其专业发展。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部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篇(10)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2009年度部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上一篇: 人文精神论文 下一篇: 自然灾害的逃生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