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8:58

成人教育研究

成人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成人教育;研究生;助教

1899 年到20世纪 50 年代,是美国研究生助教制度初创时代,提供助教金以吸引优秀研究生是其主要原因。1899 年,哈佛大学开创提供助教金的研究生助教制度,目的为帮助研究生修读学位和减轻教授繁重的教学任务,其中以帮助研究生修读学位是其最主要目的。本文基于此概念的界定,探讨在成人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实行助教制度的意义。

一、 实行助教制度的意义

助教制度,在国内外高校都比较普遍。但是在国外高校普遍实行的助教(Teaching Assistant)制度(简称TA制度)与国内高校的助教制度是有所不同的。但就其意义来说,都是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方面:

1. 承担或分担学校日常的一些教学或教学辅导任务,减轻师资压力,有利于学校高效运转。

目前我国高校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1999年为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而进行大力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满足特定时期的任务和需求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是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更好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把我国的教育之路推向更高的阶段。但就其发展水平和实力而言,目前我国高校整体还并没有达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师资配比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加大研究生参与助教的范围及力度,可以很好的缓解目前的这种供求之间的矛盾,可以有效助力于高校的师资矛盾缓解。

研究生由于与学习者年龄相差较小,便于沟通和学习促进。

2. 有利于研究生的学业和学术发展。

以美国比较成熟的高校TA制度为例,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助教制度目的在于帮助研究生修读学位和减轻教授繁重的教学任务,其目的和任务中又以帮助研究生修读学位目的为主要。高校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部分。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是进行包括课堂授课和课外作业的批改和答疑。由于我国高校师资力量比较有限,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又是甚少,如果有限的师资力量都耗在费时的批改作业和答疑上面,不仅会影响高校师资力量的有效利用,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也会对教育质量形成有形或无形的危害。

在需要较多课外辅导和课外实践中来提升和巩固知识的专业,缺少实践或课后作业补助会造成学生知识层面上量与质的不足,影响学生的知识接受量,造成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能力薄弱,最后影响整个社会的人才供给和利用,是不利于整个社会对人才需求和质量定义的。

以研究生补充到教学工作和辅导任务中,不仅能够缓解高校的师资压力,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到辅导和答疑,有利于本科生的学术和学业成长。对于成人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而言,我国的成人教育学学科理论发展相对并不完善,理论和实践之间矛盾一直比较突出。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可利用的学科专著和资料有限,而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需要这一专业的研究生具备过硬的基础知识和学术能力才能胜任以后在这一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任务,才能把我国的成人教育推向专业成熟和完善。

3. 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素质和加快产业升级改造

以往的成人教育培训多是以普通高等学校为依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终身教育理念和文化事业快速发展,需要新的符合时代需要和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的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必须掌握高含量的知识和能接受新的知识教育。我国的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领域正在升级转变,以往的师资力量在信息技术和通讯行业的知识更新和执教能力正在受到诸多方面考验,部分施教者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面面临着同样是新的学习者的困境:他们一方面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知识传播手段方面同样需要改造。我国已有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面临着新老交替和需求矛盾突出困境,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以后,我国的产业升级改造既需要有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也需要有好的师资能把知识和产业改造良好地衔接,这是今后我国产业发展需要面对的困境和问题所在。

产业升级归根结底是人才知识结构与知识能力的升级。我国的成人教育在顺应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注意高素质师资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近年来成人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就很好的反映对这种需要的适应。成人教育领域发展空间比较大,但面临的困难比较多,我国的成人学习者大多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补全教育,学习的能力和基础比较薄弱,再加上师资能力和队伍的有限,面临的调整十分巨大。如果能在成人教育领域良好的发展研究生助教,势必能很好地解决这一困难和矛盾。

4. 有利于未来师资队伍培养

通过选聘优秀研究生参与助教,可以加深研究生对教师队伍和教师行业的认识,为他们未来从事教师职业提供实践机会。这对教师队伍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快速培养合格教师人才的便利途径,一是可以缩短研究生未来走上教师岗位的适应阶段;二是参与助教的同时能够为研究生学业和实践技能的成长创造条件,在当前我国高校偏于基础化教育忽视实践性教学的情况下,这种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能够很好的不足我国高校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发展不足;三是在助教的过程中, 可以促进研究生把所学理论与成人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不但增强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也便于加深他们对学科领域的领悟能力,为他们将来有可能从事该行业工作打好心理基础,为打造稳定专业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 存在的问题

1. 我国成人教育立法方面比较滞后

相较于西方成人教育立法完善性和稳定性,我国成人教育立法方面一直比较落后。我国的成人教育由于发展体系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立法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如果要在现有成人教育领域实行研究生助教,必定需要有可靠和完善的立法体系,对该领域研究生助教的原则、目的和条件做出规定和限制,这样才能有利于该领域助教制度的良性和可行性发展。

2. 成人教育专业研究生和其他层次教育脱节严重

就教育学本身专业设置而言,我国并没有专门开列本科和专科层次的成人教育学专业,专门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并不是从成人教育专业内专门教育和发展培训而来,对于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的掌握难免会存在偏差。专门化的师资队伍是该专业向前发展必须要有的前提和保障。

成人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恰是该专业向前发展的有利前提和保障,但是局限于成人教育学科自身发展的不协调,我国成人教育理论发展迟滞和实践需要之间的矛盾一直比较严重。而进入21世纪,面对成人教育市场发展前景的广阔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巨大空间,我国的成人教育专业化发展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师资队伍的有限和市场快速膨胀以后供需之间矛盾严重。

3. 对研究生助教制度管理和认识不足

首先,我国成人教育由于受教育体系结构的制约和限制,一直处在担任普通高等教育辅助和扫盲助学的任务水平上,忽视了学科自身的自然发展规律,造成学科体系理论、管理方面的不协调和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及专业学术领域的发展。其次,研究生助教在我国的实践起步较晚,方针政策方面的制定还处于摸索尝试阶段,研究生助教制度的理论与政策支撑并无据可依无迹可寻,所以造成了研究生助教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缺乏监管和激励机制。

4. 对研究生助教的工作定位不明确

在我国历史不久的研究生助教制度,在对研究生助教的工作内容分工方面定位不明确。一些学校由于师资紧缺,雇佣研究生作为兼职辅导员,分担学生管理和日常咨询的任务;一些学校选用研究生则是为帮助教授或科研骨干力量承担教学工作和任务,目的是为减轻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一些学校是由研究生助教组织小范围的学生讨论,辅导本科生实验,筹备会议或讲座等。这些工作都是研究生可以胜任的工作,但若缺乏考核和评价机制,无明确的工作定位与限定,一是会影响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助理的质量,给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消极影响作用,导致日常工作受到影响;二是无明确考核机制,会影响研究生助教的可测评性,最后影响本科生教学的质量。

5. 经费支持和资金来源渠道有限

推行研究生助教,需要资金和物质方面保障。作为临时或短期的教学工作辅助者的研究生助教,需要解决个人生活经济来源,同时也需要照顾到学业,因此学校应该给予助教相应的报酬或奖励。由于我国高校资金来源不像国外高校渠道比较广阔,在考虑到研究生参与助教的报酬与奖励时,应考虑到可行,并立足学校实际合理解决这方面问题。

三、 对策与建议

1. 推进成人教育专业研究生助教立法规范

在遵循国家相应对策方针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制定对于本校可行的研究生助教制度和方案,明确助教的职能和责任范围,选拔和选聘的范围,要求的学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水平;明确学校选聘研究生助教的限制,对管理和科研辅助、本专科学生辅导可以安排的工作和辅助工作中应该担待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

2. 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能力水平发展之间的衔接

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滞后,在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方面体现比较严重。长期普通高等教育占主导的发展模式,造成成人教育专业建设依照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来发展建设,在补充高等教育职能的发展阶段是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但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和教育终身化理念逐步成为主导性教育理念后,我国成人教育学科理念和学科专业化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终身服务的水平。在教育市场逐步扩大的背景下,这样的学科水平是不能很好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的。

为适应这样的变化,本文认为成人教育专业化建设应该包括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和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应该在发展学科的同时对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才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成人教育发展规律和模式对教学、科研、管理方面人才进行专门教育和培训,并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衔接,为成人教育的专门化创造必要的条件,为以后我国教育的终身化铺设好跨步式发展的道路。

3. 加强对研究生助教工作的支持和定位

相对我国的研究生助教制度建设,美国在这方面有可予我国参考和借鉴的方面。相比美国研究生助教制度的发展经验,我国研究生助教制度的推行和建设应该注意:一是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和决策部门对研究生助教的决策科研和规范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帮助;二是立足教育的实际对成人教育研究生参与助教工作进行可行探索,为建设适合我国的成人教育研究生助教工作制度制定有效的发展道路和施行方案。

4. 保障经费方面支持和资金来源稳定

选拔研究生助教,一方面可以帮助减轻学校的教学科研负担,优化师资及办学的力量,也可以加强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效益,是一举多得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选用研究生参与助教,不能不面对的是助教人员的劳动报酬和监管部门的运作机制所需要的稳定经费来源和资金支持,有关教育的部门和机构应该为助教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软硬物质的保障,为研究生助教工作的有效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

参考文献:

[1] 卢丽琼.浅析美国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5,(1,3).

[2] 徐萍,张菊芳.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9,(3).

[3] 周萍.浅析国外助教制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0,(19).

[4] 薛荣.浅议高校研究生助教制度的问题与对策.经营管理者[J].2010,(8).

成人教育研究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Adult education

WANG Yibo

(National Police University of China, Shenyang, Liaoning 11085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education training. The thesis takes basic subject ofeduc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ies and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for example, to explore new rules and new methods of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through analysis of aim, content, procedure, method and discipline of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edu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成人教育实训教学是成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训教学,使学员学习和了解各类案件办理过程及办案具体环节需要的不同知识,培养学员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在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并培养学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与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训教学,拓宽学员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员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公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人教育实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训教学,全面提高学员的职业素质,达到熟悉公安业务,迅速适应公安工作,使用人单位和学员满意。

实训课的训练模式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实训课的关键。目前比较常见的实训课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案例式教学法,以实战中的真实案例为蓝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观摩式教学法,请实战部门经验丰富的专家,在模拟现场进行现场勘查演示,培养学生规范化操作能力;情景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案情设置模拟犯罪现场,学生自行组织分工进行现场勘查,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网络仿真教学法,应用高科技手段,教师设计现场勘查软件,用计算机虚拟犯罪现场的现实模式,学生通过选择程序,进入不同性质的犯罪现场,以人机互动的方式进行现场勘查,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方面能力得到培养,提高了学生现场勘查的综合能力。

1 实训目的与要求

模拟犯罪现场的真实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整个犯罪现场勘查的过程。通过现场勘验检查程序规范化训练,学生应了解现场勘查的程序、步骤和方法,严格按照《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的有关规定,进行规范性操作。

2 实训内容

实训内容按照犯罪现场勘查的基本程序,分成几个模块,如现场保护模块;现场访问模块;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模块;实地勘验模块;现场分析模块等等。现场保护训练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为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应完成的工作;现场访问训练主要是让学生针对一个已经发生的案件,作为一名侦查人员如何寻找相关的知情人,找到知情人之后应该如何展开询问;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现场勘查中的一些基本技术手段,对于常见的痕迹物证应能采取正确的提取包装和送检的方法;实地勘验模块主要是训练学生针对一个犯罪现场,应如何开展勘查工作,熟悉实地勘验的基本步骤;现场分析主要是针对一个已经勘查结束的案例,在已有的勘查信息的基础上分析案件性质、作案时间地点、作案人条件、侦查方向等等。每个模块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都有侧重,这几个模块组合起来就是完整的犯罪现场勘查工作。

模拟实训通常是按照“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人员模拟杀人案件现场勘查考核”基本模式,对学生进行现场勘验检查程序规范化训练。以命案现场勘查综合训练为例,训练内容具体包括:临场前后的规范化程序、现场勘查工作的展开程序,特别是现场实地勘验程序。

3 实训步骤、方法

(1)实训开始后,指导教师向学生讲明本次实训的内容、目的与要求、纪律、作业以及本次实训的方式。(2)由指导教师模拟不同勘查人员(现场勘查指挥员、痕检人员、法医、照相录像人员等),在学生的配合下,根据预先在地点布置的简要模拟现场,对于从接报案开始至现场分析结束的整个(下转第106页)(上接第86页)现场勘查程序,进行边示范操作边讲解。(3)教师示范讲解结束后,指导教师将学生分成5组,每组指定1名模拟现场勘查指挥员,并由他(她)指定本组模拟的2名侦查员、4名痕检人员、1名照相人员和1名法医。(4)指导教师给模拟人员讲明各自的工作任务,强调注意事项。(5)指导教师讲明每组实训所需的器材和实训场地,各模拟现场勘查指挥员指定2名学生领取所需器材并验收。休息15分钟。(6)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示范和预先布置的5个模拟现场,在模拟现场勘查指挥员的组织指挥下,进行分组训练。教师对各组的训练随时进行指导。(7)实训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清理恢复现场、整理器材,并按要求交接。(8)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训情况进行小结,并布置下一项训练内容的预习以及要求学生携带的用品、用具。

4 案情设计

4.1 基本案情

某年12月6日7时10分,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该市居民王某(该市西华建材公司业务部经理)电话报称:2006年12月2日至5日,我因业务需要到外地出差。今早7时回家,发现女儿王小某被杀死在家中。

4.2 提供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模拟被访问对象——报案人和邻居,进行现场访问。

4.3 王某尸体检验分析情况

(1)死者身穿内衣裤完整,位于卧室床上。(2)尸体颈部交叉勒有鞋带一根;颈部有勒痕并伴有皮下出血,会咽软骨骨折;手臂上有皮下出血。(3)死者为最后一餐后三小时死亡。

4.4 现场访问告知材料

现场保护情况:(1)派出所民警杨某某年12月6日7时15分接到市110指挥中心通报后迅速赶赴现场,用警戒带进行现场保护,并将发案情况向分局刑警大队汇报。(2)初步核实案情,观察现场,无关人员未进入现场。

5 实训纪律

(1)关闭手机。(2)严禁大声喧哗,不得进入非本组的实训区域。(3)各组学生勘查现场后进行现场分析。(4)实训结束后清洗手套,实训器材按要求交接。(5)清理现场,还原现场。

6 实训考核

实训课的考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考评,以组为单位,设计模拟现场,分组勘验,考核的内容包括:现场勘查程序是否规范、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是否规范、现场访问的程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全面、现场分析以及后期卷宗制作是否规范。

参考文献

成人教育研究篇(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们对学习主体的深入理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日渐成为教育领域中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据考证,翻转课堂最早由美国学者萨尔曼•可汗提出,并在美国获得广泛的普及。其具体做法是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录制成微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在课前自主浏览与学习,并在现实课堂中进行问题答疑、互动交流等活动,从而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探索意识,颠覆了知识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成人教育作为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的一种社会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学习者常常存在着工学矛盾、知识积累与专业背景的差异等问题。现有教学模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翻转课堂的引入则为成人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意在借助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探索成人教育的新模式,进而破解当前成人教育存在的弊端,为推进我国成人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翻转课堂教学特点及对成人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它是通过对传统教学中课上“知识接受”与课下“知识内化”过程的倒置,来改变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规划的一种课堂安排。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新知识,然后完成在线测试并发现疑问。课上,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则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此种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教学视频短小、精练,能够突出核心理论知识、重点及难点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加以掌握;其二,教学流程倒置,师生角色互换,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发现能力,开拓思维;其三,学习计划、进度更加灵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由把握;其四,全程化的数据记录,网络教学平台具备记录学生视频浏览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的功能,教师可以据此进行教学监督。若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成人教育,一方面,有助于教师针对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实践经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与知识重构,实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时间安排为在职人员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协调工学矛盾。同时,翻转课堂的“自学———纠正———指导———提高———自学”的循环过程,可以不断强化成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

二、当前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与“翻转课堂”应用的必要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促进成人课堂学习主动意识的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成人教育仍将教师主导的面授教学作为主要环节,并安排在成人学生自主学习及测试考核之前。在这个环节,教师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集中授课,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温习已往知识,以应试为目的选讲部分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样做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无暇解决学生的不同疑问,因此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另外,部分参与成人教育的学生出于晋升职称、获取文凭的目的,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涨,而此种流于形式的课堂面授更加削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替课、替考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成人教育“提升成人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则难以得到很好的践行。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以微课视频为主,面授为辅,教师充当答疑解惑的角色,弥补视频教学或网上教学的不足,对应对成人教育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能力弱化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代偿性功用。

(二)翻转课堂的应用强化视频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交互性

成人教育的非正规性,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适合一种基于问题的、个性化的、能够自我控制的模式。当前,部分高校开始将远程教育应用于成人教育过程中,鼓励教师借助微课网站录制并推送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然而,此种教学视频很多情况下仍是作为成人教育面授课堂的辅助,成为教师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并非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资源。再或是直接将传统课堂搬到网上,用视频替代教师,学生孤立地进行学习,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互环节被忽略。单向的知识讲解视频推送无异于灌输式的面授,无法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翻转课堂的视频教学环节强调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师充当问题交流与信息把关的调控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实时在线交流、学习进度调节、学习成果检测等。翻转课堂在实践层面可以活化目前成人教育推行的视频教学这种单一推送模式,进一步强化“教与学”双方之间的交互作用,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三)翻转课堂的应用促进成人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提升

从现有情形来看,当前国内部分高校的成人教育大多采用批量化、同质化的教学方式,传授课本中固定的、相同的知识内容,并且大多是理论知识传授,较少涉及实践环节、实验教学、活动教学等,形式相对单一。对于成人而言,分别来自不同的职业领域,教育背景、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传统成人教育同质化的教学内容便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趋于形式化。翻转课堂的关键教学环节在于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进行在线自主学习,而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疑问进行分析、解答,能够保证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方面,成人教育主要站在教师角度,追求教育的便捷化,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翻转课堂则可以利用涉及多专业、多领域、多媒体化的微学习视频为学生提供自学资源,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思维,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过程。

三、翻转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与理念在成人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一)基于问题导向重建成人教育的课堂教学对话

翻转课堂最大的特点是知识传授依托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成为师生面对面对话和达成理解的场所,为成人教育在新时期的实践提供了一系列理念上的借鉴。因此,成人教育教师在组织课堂面授的时候,需要从灌输、控制的角色中抽离出来,改变过去以知识讲授为主的勾画重点、复结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针对学生在线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对话与合作掌握学科知识精髓,并学会将客观知识内化为主体技能应用于实践中。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案例情景模拟式、讨论宣讲式、连锁反应式等多种类型的讨论,或以实验等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解决学习疑问。同时,应该考虑到,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增强成人学习兴趣等问题。这种形式在国外的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颇为重视,如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就体现为教师在课堂中设计有趣的活动,激励学生学习动力,通过辩论、角色扮演、学生演示等方式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而无需进行系统理论知识讲授,学生知识学习过程已在课前通过远程视频完成。所以,我国的成人教育课堂若想作出改变的话,就应该懂得将教育的重心从知识传递向问题探究与答疑方向进行转移。

(二)借助新媒体与微课平台促进师生在线交互

翻转课堂强调视频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当前,成人教育中大多存在教学视频单向推送的现象,而忽视了“教与学”双方的互动,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成效不显著。因此,成人教育进行革新的第一步,必须注重线上课程的动态化。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时,不仅要基于多媒体技术实现课件及网络课程点播,还要支持教师提问、答疑、组织讨论、作业布置与修改、学生学习过程监管、学生形成性考核等功能。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以及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为成人教育的远程在线教学提供了交流、沟通的渠道。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建立学习小组,进行问题讨论和答疑解惑;还可以通过微课直播,与学生实时交互,进行提问和学习过程监管等。此外,也可以发挥移动终端应用程序便捷化的优势,加强师生学习体验。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就把翻转课堂引入课堂,作为课堂的主要形式来展开,采用基于iPad的数字化互动教材,融合了文本、图片、3D动画与视频等多媒体学习材料,进行师生交流和分享功能,强化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性。

(三)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课程进行成人个性化的辅导

从课程设置重点来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育模式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鼓励教师制作并推送多样化课程内容,并针对不同学习者进行一对一的课程指导。这一教学模式也为我国成人教育个性化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因此,高校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制定不同的课程资源,对成人学习者进行个性化辅导。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涵盖多专业、多领域的课程资源,比如借助“五分钟课程”微课网站,生活休闲、经济管理、教育体育、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等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视频,满足成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在课程内容形式表达方面,可以以课件、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述,使得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并且,成人教育类高校要注重开拓专业课中的个性化实训课程,利用实验室场景教学、校企联合实操培训,满足各种职业背景学生的个性化实践需求。在个性化辅导方面,美国成人教育类院校或社区学院的做法是相对突出的,很早就已经采用“翻转课堂”教学之类的模式进行教学了。教师会在设置课程内容之前,对学生的职业、个人生活、兴趣、知识和技能需求进行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建设多元化课程体系、制作在线课程资源与展示方式,从而实现学习者个性化的辅导与学习。显然,对于目前成人教育而言,引用翻转课堂个性化授课理念,对于丰富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形式甚至在线课程格局与形式,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翻转课堂是一种极具现代化和人性化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教学流程进行倒置,以学生课前教学视频自学为主,并完成在线测试,课堂面授时针对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与考核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答疑解惑,教学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师生互动频繁、教学目的明确,对于解决当前成人教育中存在的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薄弱、教育同质化、师生缺乏沟通等问题,改革成人教育模式,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如何将翻转课堂与成人教育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融合,仍值得探索。未来成人教育须深入分析翻转课堂的特征,转变教学理念,努力开发和研制多元化的教学视频,不断完善网络技术平台,使得翻转课堂模式在成人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顾冠男 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叶红英.基于翻转课堂的成人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成人教育研究篇(4)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带来的是思想提升的需求。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学校教育系统的阶段性学习,在之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也迫切需要学习;此外,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规模处于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仍有很多贫困的地区,报告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近4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这些贫困地区的人民大多数是知识水平不高的成年人,只能通过体力劳动来维持生计,所以他们亟需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己生存能力。这呼唤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首先在认知层面上,很多人把“成人教育”狭隘地等同于学历教育,甚至很多人对“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这些词汇都很陌生,何谈认知?其次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实践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研究来指引方向,但是在理论研究领域,学术界关于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研究也不成熟。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大多数都停留在评判当下研究现状的层面,批评较多,建议较少,缺乏真知灼见。为什么我国有关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论研究发展如此缓慢?如何突破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研究困境?在学习徐莉老师的《比较成人教育学》课程之后,笔者尝试通过听课获得的感悟和思考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研究缓慢的原因分析

理论研究的基础首先是概念的界定。我们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明确它是什么,即事物的概念,才能准确开展研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概念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的概括和抽象。概念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如果起点错误,那么研究将会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我们研究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首先要弄清楚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是什么。尽管关于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本质内涵的研究有很多,但至今还没形成相对统一的结论。目前对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概念的阐释较为模糊和片面,缺乏科学的定位和理论依据,并且两个概念的关系也模糊不清,许多人甚至将成人教育等同于终身教育。与此同时又衍生出许多其他的概念,如“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等,使大家认识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本质内涵更加困难,进而导致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研究进展缓慢。

二、研究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概念的思路与方法

(一)整体性认知思路

整体性方法论由河北师范大学的徐莉教授提出,它是指研究问题时不能只聚焦于问题本身,而是要放到问题所属的大系统中去研究和分析。因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不是单独存在和运作的,都是在一个系统中发展运行,并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在做研究时,不能只关注要研究的问题,而是要关注问题所属的大系统,将问题放到整个系统中去分析。同样,对于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本质内函研究,不能只注重其本身的问题,而应从整个大教育系统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观照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整体本质,不能停留在浅表性问题上,而应发现核心问题,研究核心问题。抛弃全面而只研究局部是不正确的研究思路,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浪费大量的研究成本和资源。基于此,徐莉老师提出“要研究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概念,首先要摒弃仅在微观层面对单个概念的纠缠,采用宏观的整体系统的方法,将关注孤立的单个概念扩大到关注概念及语境及其所分布的关键概念集;其次要进行理论的整理,把属于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话语归还给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在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语境中来讨论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问题。”[1]

(二)整体性认知方法在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

成人教育研究篇(5)

农民是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受益者,脱离农民开展新农村建设无疑是舍本逐末,建设新农村必须依靠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面临的首要任务,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捷径。

一、农村成人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成人教育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试金石

农村成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农村有没有建设好,成人教育的发展可以体现,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应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试金石。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不仅体现在成人学校本身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加强等方面,还应该在当地经济、乡风民俗、生活方式、法制治安等方面反映出来,映射当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与水平。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尽管不同地区的发展因历史因素、地域因素等存在差异,但农村成人教育是否有所发展,是评判当地是否获得发展的共同标准。如果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了,而农村成人教育却没有任何进展,那么,这种发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属于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政绩、形象工程和泡沫经济;反之,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确实增强了,当地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无论纵向还是横向与其他地区比较肯定会有明显提高。

(二)农村成人教育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能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法宝,新农村能不能建设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农村成人教育。建设新农村虽然观念、资金方面的支持都很重要,但最关键的因素无疑是人才。无论是观念的更新、有限资金的合理利用和资金的引进、积累都需要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人才下乡、人才支农这种人才引进的方式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庞大人才需求。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数量大、种类多,外部支援只能是杯水车薪;同时需要的也是愿意长期扎根农村为农民谋福利的人才,城镇人才下乡虽能解一时之急,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农村出身的大学生、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农村学生鲜有毕业后回乡就业、创业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建设人才供求不足的矛盾,必须大力就地培养人才,这样的人才“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这种内发性力量及其影响的持久性、广泛性是外力所不能达到的”[1]。农村成人教育是培养农村本土人才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建立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和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能开创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建设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发展模式整体上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耕作,主要采取人工劳作,对生态环境有较强的依赖,农作物产量不高、效益过低,处于解决温饱、自给自足的水平。“对于经济增长,传统农业很难做出什么贡献,唯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像发射卫星的助推器,推动经济腾飞”[2]。因此,必须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的产业化,需要的是大批掌握农业专业技术、会机械化操作、具有市场化经营理念和方法,有头脑、能创业的农民。农村基础教育以普及性内容为主,倾向农村的专业特色不强,培养专业农民这个重任落在农村成人教育肩上。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本质规定。如果只注重追求农业的最高利益,对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上注意不够,过度使用和开发各种资源,进行破坏性生产,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将受到破坏,长远利益受到影响。因此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过程中,不能只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搞掠夺性开发,应重视生态平衡,改良土壤,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至关重要。这也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培养有技能、懂法制的新农民

农村人均收入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农民年人均收入增长幅度比较大,但问题在于这并非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结果,外流的农民工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在中国的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不是农村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是流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打工所获。外流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体,留守农村的以老人、儿童、妇女居多,由于劳动力大量外流,新农村建设出现人才断层,农村发展缺乏后劲与潜力。农村老人、儿童滞留家中导致的留守“人员”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因素都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难题。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首当其冲。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农村、发展经济最终都得依靠留乡农民。然而“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3]。依托乡镇企业、地方经济特色培养农民除农业技术之外的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真正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留守人员”难题,形成农村人才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推动人才扎根的良性循环。职业技能培养是成人教育的一大优势与特点,培养大批有技能、能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是时代赋予农村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加强农村法治教育也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可以说,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法治是稳定的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应表现在法治理念的普及上,让农民知法懂法,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的依法守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农村不识字的文盲越来越少,并且表现为年龄层次偏大,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以达到初中水平居多,相比之下,“法盲”比比皆是,多数农民缺乏法律意识,部分农民虽然具备一定的法治观念,但掌握的法律知识也极少。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几乎成为法治的真空地带,农民群众既不能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履行应尽的义务,依法行使权利,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不知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农民法治教育,用法律培育现代农民成为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村成人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补充与延伸,引导农民群众学习法律法规政策,提高农民使用法律捍卫自身权益的意识,培养农民遵纪守法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它的重要任务。

(三)构建和谐、幸福的新农村

无论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培育懂技术、有知识、能谋生的现代农民都主要是从物质层面入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和谐度、幸福感。毋庸置疑,建设和谐幸福的农村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须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做依托,但是由于农村建设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被边缘化、空白化,新农村的建设始终在“瘸腿”状态下进行,全面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成人教育理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补上这一课。经济体制转变后,农村打破了吃“大锅饭”的格局,市场经济占领农村,竞争意识侵蚀农村,民间文化被清理。农民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获取私利,经常出现大家族欺压掠夺小家族,弱肉强食的局面,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传统文化丧失合法地位,农民思维被市场化,注重的是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导致农村老人自杀率持续增高。这种变态的代际掠夺也成为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世代传承,积淀在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有较强的文化认同感,对社会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方式都具有约束作用,是对抗现代性负面影响的法宝,是发展和谐社会的有机元素与精神源泉。成人教育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媒介,是保护民间文化与传统文化异化的一道屏障,理应肩负复苏、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使命,使之成为农村和谐稳定的精神纽带。一般认为获得稳定的收入、自身能力得到发展等因素都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人们往往忽视正面的幸福观对幸福感的引导作用。只有正面的幸福观才能指导人们正确认知幸福、合理追求幸福、真正体验幸福。成人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责任改变对幸福观教育忽视的现状,将之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农民对幸福的正确定位,教育农民确立理性的幸福目标,促进幸福农村的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把握教育需求的层次性

在现代农村,成人教育需求层次性明显,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农民数量庞大,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需求是扫盲,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成人扫盲教育大力开展后,时至今日,传统文盲的数量大幅度下降,并且以老年人为主。成人启蒙层面的教育虽然仍有一定需求,但已退居次要地位,目前,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文盲,其中以功能性文盲为主,功能性文盲是指受过一定传统教育,“但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却不足以保证其在现代社会中行使功能的社会成员”[4]。二是具有少量技能或者没有技能的成人。三是渴望自身获得全面、长足发展的成人。对应的教育需求分别是新型扫盲教育、技术层面的职业技能培训、更高层面上的现代农民培养。面对不同的对象与需求,成人教育首先应做好针对性措施,对于不同层面上的农民教育需要,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在内容、程度、要求上妥善配置。显而易见,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逐级上升的,成人教育既应明确三者间的界限,区分三者间的差别,又要按照渐进的顺序展开。农村成人教育应准确把握农民教育的层次性特点,理顺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遵循教育发展的渐进性规律,达到各个层次教育的良性互动。

(二)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学校式教育是农村成人教育的传统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它的性质、特点、规律已被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和掌握,形成了较稳定的教育模式,现今仍是成人教育办学的主要模式。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种办学模式也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从而继续发挥它作为主要模式的作用,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探索一条教学、实验、示范、服务、经营一体化的农村成人学校办学之路,仅仅依靠成人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校企联合办学、校村联合办学模式能解决多数成人学校在师资队伍、实验基地、经费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促进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形成。单纯的学校教育不一定取得理想的效果,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探索社会式教育模式,开展诸如演讲、展览、电影、村落体育、地方戏剧等文化体育活动以及生产技能比赛等也是教育农民的好方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互联网覆盖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村成教中心学校基本实现联网,不少家庭也已联网,为远程教育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模式提供了可能。远程教育的优点是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通过网络,成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避免因工作和生活上的安排与学习相冲突出现不能按时上课导致经常缺课的现象;另外,远程教育以计算机为中心,连接教师与学生,开展交互式的同步或异步教学活动,能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个性化学习环境,也能将教学内容与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相连接,能充分发挥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远程教育非常符合成人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个人特点。

(三)注重教育内容的适应性

农村成人教育课程的开设、教学内容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需求无服务、有服务无需求”的弊端,成人教育供给和农民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不适应当地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最终导致农民参加成人教育培训收获不大,对成人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因此,农村成人教育应加强市场研究,实现教育内容供需对接。农村成人教育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陈旧复杂、脱离实际的问题。“所用的教材跟普通教育相似甚至相同,很多理论处于这种纸上谈兵的状态,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5]。这对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来说,吸引力不大,这样的培训对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市场营销能力作用不大。只有以精简和实践为原则设置教育内容,才能适应农村的需求。农村成人教育要获得农民喜欢,符合农民需要,也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丰富性。针对不同群体可以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例如,对妇女进行卫生护理、子女教育、自我保护、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培训和教育,对老人可进行安全、养生方面的教育,对于青壮年进行养殖种植、农机维修等方面的培训。针对“孝”文化、民俗等的没落,将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作为教育内容。针对农民生活日渐富裕、闲暇时光日渐增多,但休闲方式主要停留在打牌、押宝、看电视、聊天等形式上的情况,开展休闲教育,引导村民开展各式各样更健康的休闲娱乐方式,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叶丽.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构建农村成人教育新体系的必要性[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2-24.

[2]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9.

[3]陈建华.农村成人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14.

成人教育研究篇(6)

本课题系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学研究项目(2010ZK3014)研究成果

一、树立成人高校德育教育人性化理念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特别是成人高校的学生,他们有的已经接触社会,在自身发展、价值以及人生理想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自己一定的认识。成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再无视社会、学生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德育教育,强行灌输任何一种价值观念。成人高校的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独立的观察社会、审视人生,这些学生对那些绝对化的、结论化的观点往往会产生质疑。成人高校的学生往往有自己的个性,他们崇尚自主,表现出思想主体化的特征。成人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开展针对成人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当加强成人大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通过在成人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性化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坚定政治方向,为祖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树立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当前成人高校人性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当前成人高校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人性化德育教育工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国当前成人高校人性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主流文化的校园侵蚀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非主流文化给我国成人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享乐主义势头明显。目前,成人高校的许多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过得比较安逸,从来没有吃过苦,在享乐主义这一不良文化的影响下误入歧途,甚至有的成人高校学生将“享乐”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追求;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动摇。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行为示范、企业违规经营、公众道德沦丧、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频频见诸网络,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人高校的学生难免会受到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使自身原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动摇,使学生群体中也会出现一些造假、作弊等行为。

(二)物性化的德育教育使人性化教育成为空谈

在成人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学校强调德育作为培养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活动,其目的是人性化的,但是另一方面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器物,这种非道德的物性化德育是难以有效培养和塑造出良好的道德人格的。

成人高校德育教育中这种物性化方式,主要是受主从型师生关系思想的影响所产生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就是认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是绝对的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学生是绝对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要绝对地依从教师。根据这种主从型师生角色观念,成人高校教师就可以采取有利于发挥其主导性的任何教育方式,自然也可以采取物性化的方式,用以完成知识的灌输和课堂管理的任务。在成人高校中,德育课程是必修课,学生们为了考试及格,只能没有任何选择地到规定的时间或地点去接受道德的灌输,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中现成的德育内容传授给学生。这种物性化的强制灌输方法与德育的人性化目的是相违背的,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物而不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成人高校德育教育必须改变这种非道德的观念,彻底实现从物性化方式向人性化方式的转变。

三、在成人高校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性化理念的对策措施

针对我国当前成人高校人性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成人高校人性化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构建人性化的德育教育体系

“人”是成人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人为本是成人高校开展德育教育所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所以,成人高校德育教育应当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在情感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关心,在思想上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在行为上则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与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过程中感受到温暖。除此之外,由于成人高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水平与人生价值观念,对社会各种现象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与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针对成人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较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具有较差的可塑性。针对这一特征,成人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摈弃传统的那种强制性的、被动的以及命令式的教育手段,而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将民主的思想贯穿其中,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二)深化成人高校德育教育模式改革

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理念的转变是同其教育模式息息相关的。在德育教育中树立人性化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开展成人高校德育教育就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的那种单一说教化的德育教育模式,转而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的、多视角的、平等互信的高校教育模式,使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充分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应当积极建设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温暖与温馨的良好氛围,从而使成人高校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家园。除此之外,成人高校还应当加大良好校风的建设力度。校风是一个学校经过长期的教学管理过程而逐渐积淀下来的心理定势。积极向上的校风能够有效凝聚学生的向心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成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应当渗透人性化的理念,使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感染与启迪。

四、结束语

我们可以看到,在成人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性化理念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成人高校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并认真分析我国当前成人高校人性化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成长为对祖国与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成人教育研究篇(7)

【关键词】

素质;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一词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育中,常常提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明确地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成人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成人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严重阻碍现代教育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如今,素质教育已经从十几年前的悄然兴起到现在正变得方兴未艾,成为了全国性的一个重要教改课题。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高等院校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但是,成人高校还是一潭死水,很少有人问津,因此,本文对此谈几点看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它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

一、成人教育也必须开展素质教育

有人说,成人教育是一种继续教育,学生考到成人高等院校的目的就是想多学点知识,所以开展素质教育是正规院校的事,与成人教育无关;还有人说,考核学生一门课是否及格或是否可以认为是学了,主要看学生对这门课的知识占有的多少,成人教育学时少,连最基本的知识都讲不完,根本无法加强素质教育。凡此种种,都是对为什么要加强素质教育缺乏认识所致。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但是,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势必对教育内容、培养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等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于社会上对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通用型”、“开拓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提出的。成人教育既然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那么成人教育就必须要加强素质教育,而且是刻不容缓的。

二、要加强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及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观、人才观和教学质量观等。教育观是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才观的集中体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成人高校基本是按着全日制高校的模式来办学,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对教育过程,一般都理解为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即把知识从教师身上、从教科书和文献资料中转移到学生的头脑中。教课时教师所关注的是结业考试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总是考虑这个概念如何阐述,那个公式怎样才能记住,这个问题如何回答,那道习题怎么去解。而现在的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要培养具有现代才能的品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要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转变过来,即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到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主的轨道上来,而后才可能有加强素质教育的行动,才可能把加强素质教育的教改活动开展起来。

三、要加强素质教育必须研究教育理论

办任何事情,单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认为,近年来,素质教育之所以在成人院校中还没有完全开展起来,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素质教育还了解的不够深刻,认识上还存在模糊意思。有的教师认为知识就是力量,这已经成了人们的口头禅,是已被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知识越多的素质就高;有的教师则认为加强素质教育就是注重能力的培养的一个新提法。显然,这些看法都是不对的。知识并不能等同于素质,知识多的并不一定素质就好,教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师,政治思想素质也不见得个个都好,教马列、搞政治思想教育的被判刑的人,也屡见不鲜,军事知识丰富的将军,其军事素质也不一定个个都高,充其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屡战屡败,最后落得被免职的下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素质与能力也不是一回事,所谓素质,是指潜藏在人体内的可以在人的大脑支配下,需要时可以迅速聚集起来而形成能力的材质。有好的素质,可以转化成相关的能力就多或高,没有好的素质,所能转化的相关的能力就少或低;有了好的素质,学会的本领僦是活的本领,一通百通,没有好的素质,学会了某种本领也是死的本领,不会发展、不会变通。所以,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遨游,素质低的人才,就适应不了改革的需要而不能算是人才。这些理论上的东西不弄清楚,加强素质教育就无法着手,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加强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教育理论上的研究,只有把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上武装起来,才能加强素质教育的活动引向深入,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成人教育研究篇(8)

关键词:

校企合作;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分维度’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三教融合’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湖南农业大学教改课题“自考生对高校助学的满意度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2015204)。作者简介:唐琳茜,女,硕士。 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学。通讯作者:李毅,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

一、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需求决定论

指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顾客需求,进而生产相应品,体现“市场调查”架构的“顾客—产品”的双向需求思维。根据需求决定论,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来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理念、功能、体制、评价和测量等。

2.利益相关者理论

由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根据相关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主体是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分析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校企合作之中的影响力及定位需求,明晰校企合作的功能。

(二)政策依据

1.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鼓励公民接受职业教育,《劳动法(2016)》指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劳动就业,《职业教育法》中强调了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

2.国家政策

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首次提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可行性,2006年颁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2006107号文),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等,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度和创新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3.其他政策

《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2009年)是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的职业教育法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目标方向。

(三)现实依据

1.创新校企合作击碎校企合作三分化

部分校企合作仅局限于课程实习、教学补充、基地建设等比较浅层的初级合作阶段,存在“逐利化”,学校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延时性、艰巨性与企业追求效益的“短、平、快”存在价值上的差异,造成校企合作 “难产化”现象。

2.创新校企合作聚焦人才培养的发展性

校企合作必须确立以育人为目的的指导原则,架构师生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循环促进体系中的桥梁,促进师生在价值理念、知识结构、创新思维的磨合与碰撞,便于形成师生良性循环教育氛围。

3.创新校企合作定位社会发展的需求性

成人高等教育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致使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应以融合成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创新及市场分离的问题。

二、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瓶颈

(一)学校层面

部分学校缺乏寻求合作机会的主动性,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认识误区,难以准确把握学校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更加不能提出规避校企合作带来的风险预警机制,激活不了双方的合作动力。

2.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治理能力不强

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式落后、办学思维较为固化。一是学校对内的治理能力。学校复杂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无法做好与企业的对接工作。二是学校对外的治理能力。学校对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定位、市场的需求方面缺乏敏锐的利益思维,不能赢得企业真正的信任。

3.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监管力度不够

部分学校对企业运作的模式和实习实训流程不甚了解,找不准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企业和学生监管的方向,导致对进入企业或者基地进行实习实训学生的监督管理、后勤保障方面存在漏洞。

(二)企业层面

1.企业“逐利化”现象导致参与热情不高

企业作为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实体,亟待看到利益成果。同时,存在因学生知识结构不强、技术能力不够、劳动效率低下所造成的资源和物质浪费,甚至会出现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所以企业出现“望而却步”的现象。

2.企业“战略性”眼光的缺乏阻碍合作发展

许多企业存在短期的经济利益,不能准确认识到自身长远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是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同时,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3.企业“教育化”意识的不强导致合作的不深入

许多企业缺乏利用教育革新企业、行业发展的前瞻思维,缺乏利用科学知识武装企业发展的意识。企业未能清晰的认识到将盘活人力资源市场和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教育挂钩,认识不到教育可以为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提升。

(三)师生层面

1.师资队伍建设的不“鲜活性”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

部分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思维的捕捉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和行业前沿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认识。成人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和理念受到高等院校学术性的制约和影响,影响人才培养的特色性。

2.学生队伍的不“踏实性”影响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上的不自信,缺乏争取成才的决心和毅力,存在想要坚持到底却又中途放弃的想法,进而造成责任心不强、半途而废,甚至好大喜功的表现,影响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3.交往关系缺乏“情感化”导致校企合作的浅层性

学校倾向学校本位,遵循人才培养需要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企业倾向市场发展,坚持人才培养需要符合企业持续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教师存在将学生送去企业就撒手不管的错误思想,企业存在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象,影响人才培养的深度性。

三、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探讨建设

(一)协同联盟:发展双型人才

1.树立协同发展意识,发展研究型人才

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具有共同科研技术合作需求的基础之上,双方在共同研究、资源互补、科学技术共享的情况下取得合作成果。如美国的科技园模式、英国的沃里克模式、法国的精英教育模式等,借鉴这类模式的教育理念、培养方法和考评机制,结合成教学生的特色,完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帮助成教学生树立自信,引导他们端正态度,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之间的桥梁,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学校学生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区的合作通道,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研发能力。其次,帮助成教学生培养从“探索自身--探索专业—探索行业—探索企业—探索市场—探索自身”的动态创新意识。最后,引导成教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考核机制的过程,从中发现自身不足,进而优化自我管理能力。

2.树立联合培养意识,发展应用型人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在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实践技能的培训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市场的应用型人才。如美国的辛辛提那大学的培养模式、英国高校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首先,提倡成人高等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执行,行业协会全程参与,将实践技能所需知识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培养适合企业行业发展、市场创新的应用人才。其次,破解成教学生“闭门造车”心理,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将理论外化于实操,将实践内化为理论;禁止专任教师“固步自封”,加强教师与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开发专任教师的前沿思维和行业发展的敏锐度,实现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市场的资源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构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二)供需搭建:完善课程设置

校企合作是在需求关系、利益关系推动之下形成的育人机制,政府的政策保障、高校的科技资源、市场的经济效益,是校企合作双方在利益诉求方面的动力支撑。但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创新性发展,最关键的是加强课程教学,完善课程设置。

1.设置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

设置校企合作视角下的课程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企业专家渗透到课程体系建设之中,防止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科性、系统性,阻碍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实行校企联合制订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由学校教务处、成教研究所、专任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课程计划,行业协会、学生代表参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实践技能为重点,选定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方案。培养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综合的知识技能体系;促使他们了解本专业、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了解相关行业领域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培养他们的行业思维、创新意识和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在对比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值中,不断优化课程内容,真正让课程设置“满意”人才培养目标。

2.设置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卓越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依据专业技术标准和行业发展要求,与市场需求接轨。加强课程体系建立的实际教学性,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施教,突出重点。课程的主要形式是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是人才培养在专业上的理论基础,应该由学校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学科建设体系、学生发展规律等为核心来设计,企业参与制定,确保理论课程在其自身学科系统性前提下,保持与生产实际的紧密联系。实践课程设置则主要以企业设计为主,学校参与为辅的形式,企业根据岗位能力标准、企业发展需求、市场经济诉求为核心,强化教学实践性,通过实习实训模拟教学,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注重挖掘可参与课程设置的高科技技术人才、行业协会专家、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者等重要人力资源,与时俱进的优化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三)畅通体验:强化评价监控

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导致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必须畅通情感沟通与协调机制。

1.加强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价与过程监控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行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首先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行业所需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其次,评估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评估企业所需岗位人才与学生成才效果的契合度。最后,做好学生就业跟踪调查,健全学生自我评价、单位用人评价、社会需求反馈的机制,重视行业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同时,将家长对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程度与意见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之中,注重多方位的评价结果。

2.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体系

以校企合作过程中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与回报为基准,确立以学校、企业、政府、学生为主体的分析结构,综合评价各利益主体的实施与结果。实施是指各利益主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是怎样就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际合作的。结果是指针对四个主体而言分别帮助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取得了哪些实际效果。比如,就学校而言,是否培养了符合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才,是否给学生创造了适应其全面发展的学习条件,是否为社会培养了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企业而言,有没有解决企业在员工培养、技术创新、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问题,是否实现了企业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是否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与技术保障。就政府而言,在落实政策制度、培养合格公民、提高就业率以及协同创新,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是否做到尽职态度。而就学生本身而言有无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以及为学校、企业、社会创造价值,都是综合评价人才培养效果的核心。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主线,也是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分析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构、行业市场的需求与定位,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突破学校教育的“围墙”、以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为核心,联合各界力量改革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白逸仙.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2]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

[3]吕荣杰,祁乐乐,高记,杨占昌.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5(2).

成人教育研究篇(9)

一、唤醒教师的自我概念

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已经形成独立人格,具有明确的自我概念。教师自我概念的唤醒,就是让教师成为他自己,成为独立的思想者。这就要求在教师学习项目中让教师有意识地发掘自我概念,生成直接影响教师认知和行为的正向自我效能,尤其是理智感、成就感的和自我获得感的不断增强。

1.种子教师:差异与共性并存

2013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海淀区评选产生了284位教育科研种子教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在年龄、教龄、学历、任教班级情况、学习意愿和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同时他们又都是身心发展成熟,承担着教书育人责任,具有教学经验和实践困惑的教师群体。

2.研究课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张铁道在《教师研修》一书中指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方面:实践能力(即将教学知识内化为教学能力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能上课、会做)、交流能力(即将教学经验总结归纳交流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能表达、会说)、研究能力(即教学实践性知识策略化逻辑化的加工过程,具体表现为:能研究、会写)、引领能力(即将教学经验升华为教学专业知识并转化为教师能力成长课程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能传播、会策划)。以此为借鉴,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着重提升种子教师的研究能力、交流能力、引领能力,并开发了与此相对应的课程。 如,提升研究能力的阅读、写作、科研讲座、观课等,提升交流能力的研讨、论坛等,提升引领能力的主持课题、策划活动等。

3.教师的话语体系: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事

种子教师研究项目在第二届种子教师的论坛中,特别设计了“像专家那样点评”的环节,由参与项目的教师互相评价对方的研究成果。这一环节设计的初衷,是让种子教师用自己的话,阐述自己的问题和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评价其他人的研究,这也就是所谓的“教师自己的语体系”。中小学教师的研究也是在教育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并持续不断反思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属于实践研究,研究的成效主要体现为问题的解决与实践行为的变革,因此,他们具有自身的研究话语。当这样的话语形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与专家话语并行的成果表达形式。种子教师研究项目,主要是通过同伴研讨交流、展示分享等方式,来帮助种子教师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二、实现教育研究的内部驱动

成人学习十分关注学习的实用性,种子教师究项目作为典型的成人学习,解决教学问题也就成为种子教师参与活动的动力来源。为最大程度地调动种子教师参与项目活动的积极性,每次种子教师研究活动都会有比较明确的主题(见下表),而这些主题全是来自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且急于解决的问题。形式多样的研究活动和极富现实意义的活动主题,明确和有效的现实作用,很好地激发了种子教师对研究的兴趣和欲望,让教育研究逐渐成为种子教师的内生需求,而不再是外部责任。有种子教师表示:“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让我对科研从敬畏走向热爱”。

三、自主研究唱主角

成人学习者应该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其主要的学习方式是自我学习。教师依靠自己或者在他人的帮助下,逐步建立问题意识,主动明确自身学习需求,制定学习目标,识别学习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选择和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

种子教师研究活动有集中研究与自主研究两种方式,前者为片区集中或全体集中研究,后者则以 “自主阅读+问题研究+写作”为主。纵观三年的项目执行过程,集中研究主要起平台搭建、意识引导的作用,并不是种子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最终决定种子教师研究效果的是自主研究。

三年种子教师研究项目中,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为种子教师开列了推荐书目,设立了种子教师专项课题,进行了论坛征文,2015~2016年区级种子教师专项课题44项,举办论坛征文活动,评选出近200篇获奖文章……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为种子教师的自主研究提供了条件,起到了鞭策作用。将种子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开发出来并形成习惯,让教育科研即使在项目结束后也能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即教师自我研究的新常态。

四、打造种子教师研究“共同体”

在传统的成人学习理论中,学习的主体多数是个体,而在当代的成人学习理论中尤其是情境学习理论中都强调要建立“共同体”,学习通过与共同体内成员的相互对话、彼此互动而发生,并在实践中实现学习效用的最大化。种子教师研究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发生在“共同体”圈子里的学习模式。

成人教育研究篇(10)

[中图分类号] R-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005-02

Research in mix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ZHANG Fen, WEI Xinhua

(College of Education, Nanchang University,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33003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health services and medical science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the significant and great realistic meaning of mix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has shown clear.In order to quicken the pace of mixing the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into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e the mdical eduction becoming the real “human”eduction,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n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suggestions and concepts about how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humanistic education 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people′s concept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group,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Key words] Education for humanistic quality; Adult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提出:“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医学具有科学属性,需要医者有缜密、理性的思维与逻辑、规范的行为。同时医学又具有人文属性,需要医者兼具人性的温度与伦理、法律等知识。换句话说,现代医学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艺术的服务。而如何将医学诉诸医者的种种需求完美整合,则是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医学教育体系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美国医学教育家威廉・奥斯勒很早就在《生活之路》书中指出: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这三道难题至今依然困惑着现代医学及医疗的改革与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必将把医学、医学教育引向更广泛、更深入和更复杂的研究层次和实践层面。生物医学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把“人”与“病”这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为分解了,并日益加大裂隙。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将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融通与共建,使医学真实地成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人的医学,真正实现医学的目的。

1.2 全球医学教育目标的明确导向

为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模式需要主动改革和创新。在全球发展态势下,无论是在人才竞争,世界经济发展特点还是现代高新技术发展特征都在向人类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国际医学教育学会于1999年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 GMER)”明确指出新的医学教育标准应当包括对医学生人文主义的培养。根据GMER标准,将人文素质教育完整融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培养新时期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医学生,促进成人医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既符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也是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经之路。

1.3 医疗保健服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医学在进入20世纪以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社会也在探索从“治疗医学”向“照顾医学”的转变,与之对应的医务服务水平却相形见绌。面对患者的抱怨和医疗纠纷,成人高等医学院校管理者迫切需要主动增设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力求从源头上解决医学生缺乏人文素质修养的问题,为社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人才。

1.4 医务工作职业价值提升的人文诉求

医务行业有其特殊性,患者无尊卑,病情无大小,发病无时限,这种工作性质与环境预示着医学生将来的工作必定是艰巨而又庄严的。这对医务工作者的生理与心理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医务人员只有同时具备强健的体魄、高超的医术本领和深厚的人文精神才能沉着应对,化解危机,获得职业归宿感、价值感与成就感。有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成教医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最需要学习的知识当中,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排在首位[1]。因此,成人医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既是职业价值的要求又是学生内在的渴求。

1.5 人类生命意义的核心体现

高等医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执业技能。科学技术无疑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舒适度。但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无法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更无法诠释人类生命的意义所在。当人们把关乎人的生命、身体、精神的医学简单地划归为“科学”时,所失去的远比“健康”要多。只有当医学和医学教育吸纳了人文科学,使医者与患者都成为“完整的人”时,医学与医学教育才能对人类有所助益,因为“完整的人”会触碰到生命价值的核心。

2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1 管理者的误区

重专业轻人文、教育功利思想严重。目前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的以专业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套路的成人高等医学院校仍不少见,而国外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块组成,人文社会科学在其中所占据的比重在英国和日本显示为10%~15%,美国和德国为20%~25%,而我国研究结果显示仅为8%[2],这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此外不同于普通高等医学教育的是,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在学生的培养上面临着更复杂的现实困境: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课程任务重,工作与学业的交织,以及指向明确的学习动机等。这些摆在管理者面前的种种难题,更强化了其放弃或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仅将成人医学生毕业后掌握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其关键评估点。

2.2 教育者的局限

教师人文知识背景薄弱、人文意识淡漠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手法单一、刻板。一般而言,教师实为传统的以专业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下的成品,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技能两大部分组成,人文知识储备甚少。医学教育者对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医学教育中对培养医学生作为“道德人”、“技术人”与“社会人”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清,人文意识淡漠。一些教师上人文素养课的教学手法也显得较为单一和刻板,例如缺乏对多媒体技能的掌握,课件制作十分单调刻板,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学习者的不足

唯有自然科学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这样片面的人文观普遍存在于成人医学生心中。他们极力崇尚自然科学,忽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与学习。目前,成人医学生对于职业角色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单纯掌握执业技能上,或者止步于口号上的职业精神的追求与转变中,未见实际行动,对待人文素质教育仍持敷衍与不以为然的态度,缺乏接受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强烈动机。

2.4 作用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复杂社会医学环境

环顾身边的医学环境(医疗、医院、医生),社会医疗资源短缺与配置浪费矛盾共存;医院无法实现优化运作的无序市场化与过度市场化交错;品牌医院超负荷运转与社区医院运营不济鲜明对比;医疗技术相对落后与追求技术至上、否定医学服务中人文价值疑信参半。消费主义、技术主义、人文主义杂糅相交,这些种种矛盾共同构成医学环境的复杂局面,引起了社会对医疗环境的不满也触发了医生不同程度的职业焦虑。而这一切并非简单的道德、伦理训诫所能改变的。

3 人文素质教育融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对于目前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暴露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希望通过深刻的反思,发现缺憾所在,破解困局,明确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重建医学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使医学教育真正成为“人”的医学教育之路。

3.1 树立正确的人文观,转变不合理的观念,关键在于管理者、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同时转变

3.1.1 人文素质教育是渗透性教育,对人的影响缓慢但却深刻。管理者要立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长远效益,让人文素质教育落地生根,最终必能造福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裨益于医学的发展和医务人员个体素质的提升。

3.1.2 教育者不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主观边缘化,应充分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医学生作为“道德人”建立自身的职业伦理生活,建立医患关系中充分的自信、互信、他信;培养医学生作为“技术人”,既有救死扶伤的执业技能,又保持满腔热情的人性关怀;培养医学生作为“社会人”恪守公民社会的法理、坚守职业的道德底线;培养医学生职业个体幸福和谐的内心世界与职业的神圣感等。

3.1.3 成人医学生应认识到从钟情于“执业技能”到关注“职业精神”,不只是话题与语境的转换,还标志着成人医学生内在品质的理性提升和医师主体意识的醒悟。如仅仅以 “操作手册、路径”为思路去寻求指标刻度的“职业精神”,而回避或绕开职业价值归依的哲思,则只是未学肤受。“职业精神”是灵魂的张力,行为的原动力,是一次次人文主义的价值求索与奉献。转变人文教育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在唤起一种职业精神,去战胜职业倦怠,重新感悟职业价值与活力。

3.2 建设全面、可持续性的师资队伍

结合本院校目前可以挖掘的各专业师资力量,通过培训将其转型为双向知识型(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教师,既担负专业课程教学又担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对于某些人文专业性质较强的课程,成人高等医学院校可以聘请一些院外的专业教师、教授等作为其兼职教师来实施教学工作。专兼结合,打造成人高等医学院校全面、坚固的人文师资队伍。唯有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逐步提升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来,因此,教师接受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践行终身学习行为,不断提升个人人文修养境界,将所学、所感、所悟可持续性地分享于学生。

3.3 构建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出具备人文认知、人文情感、人文意志、人文行为等主体品质的人才[3]。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也应以此为目标,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医学生职业准备状态教育的全过程、专业教育以及学习等各个领域。本研究对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提出以下设想,见表1。

3.4构建立体式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倡导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积极转换角色,结合多种教学技术方法成为人文素质教育良好开展的一大支柱。由传统的平面教学模式发展成三维(课堂+实践+网络)立体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制作内容精彩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和启发学生的课堂讨论与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讨论中领悟人文精神,掌握人文知识。结合相关课外实践活动,及时地将学生在课堂中、讲座中习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将其作为学期论文撰写的一项考察指标,用考核来督促和评估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最后,成人高等医学院校网站可上传一些人文基础知识的网络视频与课件,可通过网络渠道有针对性地解决成人医学生学习时间紧且分散问题,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便捷与自由的学习方式。为保障学生的网络学习质量,学校应配备相应的技术支持,记录学生在线学习课时,并及时对每个课时的网络学习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估。

[参考文献]

[1]孔江联,郭华.构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系列课程体系的实践报告[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71-73.

上一篇: 妇产科学术会议 下一篇: 不动产登记档案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