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西文化差异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3 09:14:4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有关中西文化差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英美文学是英美语言被英美民众艺术化使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对英美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性的反映,是英美文化被世界人民所认识和了解的一个窗口。英语作为一种具有强烈表达功能的交流工具,在英美文学中,被用来表达英美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其风格也具有多元化。但是通过对英美两国文化载体语言差异、历史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起着支配性的作用。

1.英美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运用文学理论现象进行研究、探讨,揭示文学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文学创作的实践活动。文学作品是文学评论的对象,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属于狭义的文学评论,而广义的文学评论则是对所有和文学有关的思想、人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文学评论建立在文学作品分析的基础之上,文学评论高于文学分析,分析是具体的,而评论则是广泛而深刻的。英美文学评论属于文学评论中的一类,它是一种运用文学理论现象对英美文学进行研究、探讨的实践活动,它可以揭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指导英美文学的创造。英美文学评论其对象是英语文学作品,其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表现形式、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等进行分析、议论,借此来提升英美文学爱好者的欣赏和阅读的水平,正确接收文学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同样英美文学评论也有别于一般的作品分析。由上文可知,文学作品分析比较重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属性进行分析思考,而英美文学评论则重视对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艺术表现和外在表现进行思考评论。

2.英美文学评论中的文化差异

人类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差异,文学作品是一种借助语言表达展现文化内涵的方式,英美文学作品多以诗歌、戏剧的方式出现,它不仅代表了作者的思绪,更体现出了民族的情感,但因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区别,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习惯,导致英美文学之间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差异。

2.1历史传统的差异。在美国文学评论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在激进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其具有的独创性。这主要是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美国没有像英国一样带有较沉重的文化历史包袱。其次,美国为了争取独立而形成的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这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在发展上可以没有任何包袱。所以,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很多作者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都是保持着一种较激进的态度,有的甚至还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人本主义的创新观点。然而,英国的人本主义是相对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的。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历史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在英国文学评论之中,对于人本主义的观点还是倾向于保守的一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明、文化的发展进步,在英国文学评论中这种人本主义观点,逐渐地受到了很多人的否定和质疑。

篇(2)

如动植物词汇、颜色词汇、地名词汇、数字习语等通过对比分析英汉部分词汇的文化内涵,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通过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 进而学习英语语法,减少中国式英语的错误 ,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以英语思维模式学习英语 排除母语文化和母语思维的干扰,按西方人的观念和思维进行有效的交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广泛收集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如各类报刊,文摘 杂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 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有助于在深层次上对异域文化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借助此幻灯片,娱乐电影等,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

2.英语教学应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 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对比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 风俗习惯 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 教师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们与西方的交往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到了跨文化交往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极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措施

2.1 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

外语教学多半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的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

篇(3)

一、实施文化对比教学法的意义

依据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和目标,英语教学应侧重于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从文化交流的层面,着力培养学生英语与母语符号系统的对接及文化交流能力。英语教学在培养一种外语运用能力,文化对接与交流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知道,文化的差异并非仅是单词和习语内涵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目的语和母语国家间“由于社会制度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在社会生活、教育制度等方面思想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行为的差异”[2]。综合的文化对比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语言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并从本质上实现两种语言更广泛的交流。

从跨文化交流意识和文化对比角度来看,我们所从事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对外来文化的传授,而是要实现外来文化与母语文化的成功对接和融合。但从现行的多数英语教材看,无论是国内编写的权威教材,还是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都以传输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只满足了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需求,却未能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全部需求[3]。多数教材仅侧重于西方英美文化的传递,而缺少有关中国文化的有效信息,也没有设计相应板块让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专项比较。

课堂讲授没有对比和文化接近度,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很难实现对西方文化的深入把握,也很难对所学的语言产生较强的关注度;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也无法实现英语与母语文化的对接和融合,更不能实现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流意识和素质的培养。应该说,文化讲解融入语言教学,可以将抽象的语言学习形象化,进而激发语言学习者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为科学体现英语教学的目标,把课堂教学讲活、讲出效果,我们可使用文化对比教学法。既要发掘英语教材所蕴含的西方英美文化,又要想办法增加中国文化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文化现象的比较。如此,既可借助英语所承载文化的相近度实现英语学习的高效率,也可以在英语学习中传授汉语文化,实现语言本身的融合与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学习意识和热情。

二、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

文化对比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要依托语言工具的传授,改变目前偏重英美文化、忽视中国文化的课堂教学困境,抓住文化的对接和融合点,实施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交流与对接。

1.依托教材文本找准文化对比点,形成语言背后的文化相近度

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首先要科学依托教学文本材料,善于发掘语言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的对接点,形成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接近度。语言所蕴含文化的接近度,是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升语言教学效果的关键。比如文本My Daughter,My Friend[4]所讲述的一对母女在有关交友、爱好、穿着打扮等方面的代沟问题,就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文化对接点之一,也是中西方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为将语言学习的过程形象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深入思考的热情,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引导他们利用互联网、报纸、杂志等途径,广泛收集有关对比点的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信息。

为体现学习的重点,我们要求学生的信息收集要全面,并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代沟问题进行初步对比和思考,进而用英语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结论和看法。父母与子女的代沟是他们较为感兴趣的话题,而且也愿意主动进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比与思考,无形中诱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英语学习的角度看,由于我们要求学生必须用英语表述思考的结果,所以,学生会优先收集英文方面的资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学到很多文本以外的鲜活、地道、富含时代特征的英语词汇,并能及时完成一些英语词汇与中文词汇第一时间的对接。比如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extended family(延伸家庭),to cut the(umbilical)cord(砍断脐带,喻“开始独立”),not to be tied to one’s mother’s apron string(不要系在母亲的围裙带上,喻“开始独立”),to leave the nest(离巢,喻“走上独立生活之路”),to stand on one’s own two feet(自主自立)等。

新鲜英语词汇自然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再加上两种语言在文化对比中的接近度,很容易实现学生对所涉两种语言词汇的兴趣。由于文化接近度的存在,学生从汉语文化的角度更容易把握英语的学习,自然有助于他们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2.依据语言对比点及文化相近度,深入讨论语言文化差异点

语言学习效果的巩固,文化对比引导不可忽视,接下来,就要围绕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文化相近度,进行深入比较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基于第一阶段的初步比较,进一步鼓励学生以各种方式(如讨论、问答、角色扮演等)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对比分析中西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关系处理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选择两个学习小组作为问题回答者,分别回答其余小组同学有关中西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如果小组成员无法回答,则由提问小组的同学给出答案。

回答问题的小组通常情况下,需要充分准备相关的材料;而提问问题的小组也要有备而来,不能随意提问自己都不知道的问题。在提问环节中,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的问题就会被学生提出来,如:

Have you ever had difficulty talking to your parents?About what kind of things?

If your mother forbids you to do something, how do you win her permission?

If there is a“generation gap”between you and your parents,how do you try to bridge it?

In China,it’s common for parents to hit the child if it’s for the child’s goodness.So how do you think“I hit you because I love you”in China?

Is corporal punishment an effective way in teaching younger generation?

American adults respect the children’s opinion as well as privacy,does it mean there is no generation gap between them?

American parents let their children stand on their own two feet,does it mean they do not love their children?

在问题的回答和讨论中,学生会逐步明确,中西方父母在对待子女成长问题上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就会更容易关注到下面两位异国女性的对话:

A:I think it’s terrible that in your country children leave their parents when they're so young.Something that shocks me even more is that many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leave home.I can’t understand why children and parents don't like each other in your country.(在你们国家,子女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在我看来,这真是糟透了。更使我吃惊的是,许多父母竟要子女离开家庭。我不明白为何在你们国家,子女与父母互不相爱。)

B:In your country parents don’t allow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independent.Parents keep their children protected until the children get married.How are young people in your country supposed to learn about life that way?(在你们国家,父母不让子女独立,在子女结婚之前,父母一直守护着他们,这样子女怎能学会生活呢?)

通过对话讨论和文化比较,学生大致就能从文化的层面上理解这两句话所代表的文化背景。通过此环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会被“逼出来”,知识和信息量也会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文化对比的讨论和交流,可将收集到的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3.挖掘产生文化差异的原因,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思维意识

在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后,紧接着应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其实这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密不可分的,有时候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第二阶段中问题的提问和回答中,我们发现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而这种差异会启发所有的同学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多元的思考,从而使答案更加客观。就父母与子女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父母都是疼爱子女的,都希望子女能茁壮成长,不同的是处理方式。

当然,在对比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选择地加以吸取利用,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对母语文化的妄自菲薄。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对比,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主动充当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这一阶段不仅给学生创设了能使思维发散的课堂氛围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而且,可促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以升华,更深层次地正确了解西方文化的内涵,同时客观深入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感受能力。

文化对比教学法可促使学生围绕文化对比点积极查找整理相关资料,并能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将找到的信息重新呈现给大家,以此来对比目的语与母语文化的差异。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查词典、上网等方式展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搜索,有助于其学到更多地道、鲜活的英语词汇,以文化的蕴含提升语言学习的形象化和动态性。而且,围绕文化相近度展开的讨论和分析,既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听力、英语表达能力,又能在教师的带动下客观、深刻地掌握和了解中西文化及其产生差异的根源。同时,文化对比教学法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文化性、贴近生活等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综上,我们应该明白,文化对比教学法就是要摆脱以往教学中只传授英美语言知识、忽视中国文化对接与输出的困境,而转向以文化对比为教学特色,侧重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对中西文化的比较、鉴赏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文化对比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作为课程评估的重要参数,同时,补上缺失的中国文化因素,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当然,文化对比教学法的正确运用和推广,更需要教师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注意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平衡,特别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借助英语表达输出母语文化,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光.英语课堂教学目标管理存在问题分析.教学与管理,2009(24).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17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1[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1998)就曾说过“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因此,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英语所表达的英语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模式、风俗民情等必然贯穿于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而当下中国的英语教育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究其原因,这与当下的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不无关系。那么,英语教材中是否应该编排中国文化的内容呢?本文试图从《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跨文化交际理论、文化认同和迁移理论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

二、英语教材中关于母语文化编排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的缺失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加入目的语文化教学对于外语的学习有所裨益,但是在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忽视了中华文化的渗透,导致我们只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然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大学毕业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甚至英语专业毕业后,仍不知像《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在英文中如何翻译,在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时茫然失措。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了解足,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杨华妮(2013)就曾指出现当下多数教材以灌输英美文化为主,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太少这一现实。现行的英语教材,从中小学英语教材至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材,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中华文化内容缺失或过少的现象。因此,鉴于这一现实,需要加强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增加英语教材中母语文化的相关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上的缺位

杜秀莲(2012)通过对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接近1/3的学生对于中国文化认同度非常低,认为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并无益处。与此同时,冯卉(2015)通过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认同的调查发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认同上更倾向于欧美国家。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以致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仍存在着认识上的缺失。

三、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教学课程理念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总目标由“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方面”共同构成,同时将文化意识划分为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和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起始阶段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所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较高阶段,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拓展视野,可以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英语教学课程理念,一是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部分。语言作为一个交流的工具,那么它真正传达的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文化。借助英语这个工具传达中国思想与文化,让西方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使得英语教育具有人文性。二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例如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和汉族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母语与文化。因此,在教材的设计中加入一些民族文化与习俗,能够更贴近这些学生,关注到学习者的个性和不同,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如何将自己的文化与英语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相结合起来。三是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语言的学习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交流、沟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沟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文化差异不是仅仅通过学习就能获得。对比中西文化,可以深化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深化我们对于中西文化差距的意识,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四是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真实的语境中,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我们必须清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否则,很可能就会造成交流中的尴尬情形或误解。因此,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应该纳入评价内容之中。最后,丰富学习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将母语文化编入英语教材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学习语言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来增加自己语言学习的方式与资源。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

目前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满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现在跨文化交流是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其实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输入与本民族文化重构的过程。张蓓(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目的特别强调服务与国内工作环境下的英语交流。而现行的多数英语教材都是以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无法满足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需求。

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合理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加强中西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找出中西文化差异,从而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文化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交际行为背后的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异同,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理解西方文化,同时通过西方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华文化,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从而可以保持跨文化交流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对于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的学习,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传播和介绍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三)文化认同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不断渗入,西方节日文化备受国人喜爱,某些西方的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逐渐被年轻人所接受。杜秀莲(2012)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文化比较认同,但是至少1/3的学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同时得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学严重缺失的结论。就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这一问题,对于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一味地学习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母语文化,势必导致学习者形成不正确、不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甚至超过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因此,英语教材中编排母语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迁移理论

篇(5)

随着国际社会交往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中国人与英美人在进行诸如问候、介绍、致谢、打电话、语言困难、常见标志和说明等功能交际时会不一样。因此。单纯学习语言知识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无法很好地进行交际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于是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授给学生.找出影响语言有效传递的文化因素融于教学中。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学到应掌握的知识.而且从中了解更多的中西文化差异,丰富英语内涵.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必经途径。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因而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就要了解该语言所载有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习者对日常交际用语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语言和文化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历来都是人类学者、语言学家、民族学家、社会学家等关注的焦点。美国语言学家萨比尔(Sapir认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他认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表达方式”;社会语言学家Hudson和Goodenough认为:语言在绝大多数方面。蕴涵在文化之中……因此某一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的现象。如:用How 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flatter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词汇的文化含义:语言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语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中使用的,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掌握好这些词汇.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正如大纲所指出的: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tierceperson)、。狡诈、虚伪的人”Ishyortreacherousperson).theolddragon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英汉对它的理觎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落水狗、癫皮狗、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me,lovemydog.Youarea luckydog.Every dog has hisday.Asfaithfulasadog.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dragon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及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语言的得体性: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语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令人误解.伤了感情。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ismyduty.Ioughttodothat.”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Youarewelcome.Itismypleasure.Notatal1.”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再如关于“吃饭”,“你吃饭了吗?”这在汉语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已超过。吃饭”本身,有时作为一个打招呼用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但在英语中“Haveyouhaveeaten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youhadyour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you,itisverykindofyou.“决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slowly,eatslowly.他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禁忌语:在西方国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人们把“十三”和“星期五”都看作不吉利的,认为是大祸临头的象征,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臼常生活中.人们都竭力回避“十三”这个数字。如门牌号、旅馆房间号、座位号、餐桌号等很少有“十三号的。再比如.有一段对话,一中国学生问一外国老妇人:Howoldareyou?老妇人并没直接回答,而是委婉地说:Ah,it’ssecret.原来.英美人都很重视privacy(隐私、秘密).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对于个人隐私问题应回避,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误解。询问这些是对他们的不尊重、不礼貌的语言行为。诸如:婚姻、年龄、收入、宗教信仰等均属个人隐私。所以,应避免直接提这些personalquestions:What‘Syourname?H0woldareyou?

还有在书写信封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地址到小地址、门牌号、收信人;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种种深刻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了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种种体现.我们应该知道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碰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以便消除在英语交际中的尴尬情景,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随着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应用功能日益突出.而发扬和传播本国文化、尊重和接纳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超越单纯培养学习者语言能力的目标.帮助他们跨越文化鸿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和理解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即培养跨文化意识。

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必须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也同步传授文化知识。比如:中西节日的异同.饮食文化的差异,日常问候用语等。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中国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r(“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J.WARM,where,meal。J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外有选择地观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积极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排演英语节目、举办英语晚会。鼓励学生收听、收看英语广播、电视节目、阅读英美原着和英文报刊杂志等。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地道、纯正的英语了解真实、生动、具体、全面的社会文化。另外.还可以在圣诞节、感恩节等一些西方特有的节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英美人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异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86-03

当今世界各国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和学习西方国家文化是必要和必须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交流日益广泛,在英语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突显出来了,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五大基本技能,也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学习的过程,而是一个文化的吸收和传播的过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反映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片面性,重视目的语文化的吸收,而忽视了源语文化的传播。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表现。因此,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了解对象国文化和传播本国文化的过程。语言都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并通过语言来表现文化。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是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海姆斯(D.Hymes)于1972年提出“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促使外语教学的目标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进而发展成为“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一门外语的基本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领悟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具备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现代大学英语专业教育则更应当重视了解西方文化和传播中国文化,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塑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语言教学应当涵盖三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即“语言知识教学”、“目的语文化教学”、“本族语文化教学”。只有兼顾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讲授,学生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一门外语;只有对目的语文化知识与本族语文化知识相比较教学,使学生真正运用英语语言文化的思维方式来阐释中国文化,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桥梁。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当前英语教学的误区

随着伟大祖国的日益强大,汉语和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英语语言的发展,中西文化的差异对英语教学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上个世纪的英语教学侧重于将西方文化引进来,而时间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英语教学的一大发展方向则是要运用英语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全世界。从13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开始,中国这个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就一直吸引着西方社会,但长时间的语言不通,使得中国文化出现了“失语现象”。如今90后的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中成长起来,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熟悉程度似乎已经超过了对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国文化的了解,这无疑是过分强调对英美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中国文化的输入造成的。

1.教学目标。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但在课程设置中,大部分高校偏重西方文化的引入,开设了大批诸如《西方文化入门》、《英美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西方文化;然而,涉及到汉语及中国文化的课程较少,对于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却鲜有涉及。这使得许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对外交流时,无法流畅地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

2.教材。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使用的大量教材都选自英美原版出版物,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课后阅读任务也大多是英语的原版文学作品,其中中国文化含量几乎空白,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同时,忘却了中国文化的英译,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大量的语言材料的输入才能使学生有较为自然的语言输出,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提及少之又少,学生在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的环境中必然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大批学者辛勤地引入西方文化,翻译西方经典,然而能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著作很好地介绍给西方的译者却屈指可数。

3.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进中,大部分英语专业的高校更愿意引进“海归”,认为有着海外生活学习经历的教师更能胜任英语专业的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也只局限于课本和西方社会现象,而很少联系中国文化和当前中国社会,更不注重教授这些内容的英文表达。教师在理解教学方法时也有一定的误解,教学大纲中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跨文化交际的人才,绝不是仅仅从语言角度教文化,单纯地引入西方文化,而应是从文化的角度教语言,考虑和兼顾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所代表的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

由此可见,“厚此薄彼”是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一大症结,在具体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中西文化的比较问题,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而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又构建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形成彼此不同的交际风格与言语行为模式。在“引进来”的同时也应当考虑“走出去”。从而启发学生建立全景式的文化认知,明白彼此交际规范、词法、句法等方面的不同,这样有助于帮他们摆脱交际化外语学习中的困境,使学生能真正地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从比较教学的角度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当前我国英语专业课程的文化教学中存在着的三大误区:文化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相脱节、文化教学内容中凸显“文化定式”、文化知识的测试评价体系不健全。这三大误区均涉及到中西文化的比较,因此,笔者尝试从比较教学的角度来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1.进行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善与本土文化结合的英语课程教学设置,使之成为一个跨文化、跨语言的课程,从而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母语文化失语现象。如果在课堂上便将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互动性地传递与积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意识与兴趣,更能够健全学生的知识解构,同时将本专业的知识与经验与目的语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研究和考察。例如,在精读课上,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在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融入汉语文学的相关知识;翻译系列课程中可以开设《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技巧》之类的课程,或是在翻译课程中选取一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课堂内体会中英语言和文化异同,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2.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和渗透。学生通过中西方传统文化的比较和对比,能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异同,克服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能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能够用英语流利地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思想精髓,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例如,在介绍西方传统节日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检索资料,用英文介绍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佳节,可以邀请外教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提问,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传递文化信息。这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英语交流,从而减少“高分低能”带来的“聋学生、哑英语”现象,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改革和完善文化测评体系。2004年新版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规定,取消快速阅读,取而代之的是人文知识,或者叫作文化常识(General Knowledge)。从考试大纲看,人文知识主要指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和英语国家概况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基本文化知识,三大板块分别所占的比例大致为:文学30%,语言学30%,史、地及文化知识40%。新大纲对增加的人文知识有说明,要求考生能基本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现状、文化传统等;能初步具备英语文学知识;能初步具备英语语言学知识。测试目的为“测试学生对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文学与英语语言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不难看出,新大纲把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了解纳入了测评体系,但时至今日,对于本土文化的掌握程度未被纳入测评。在这一大纲的指导下,国内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纷纷加大了英语文化课程开设的比例,但有关中国本土文化的英文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并未能引起相关高校的重视。若各高校能在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英语专业的人才测评体系中完善对于中国文化英译的测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将能得到很大的改变。

跨文化能力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中西文化差异是我们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关键的突破口。只有抓住这个突破口,不断深入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教学,不单把西方先进文化引进来,更要把中国经典文化传出去,从而真正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参考文献:

[1]Kaplan,R.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工作小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试行本)[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试行本)[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篇(7)

高等院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是大学英语的主要教学对象,根据有关学者的调查(钟华、樊葳葳等,2001),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文化知识和能力较之其语言知识和能力相距较大。这些调查和探讨充分显示出文化教学在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更应注重实践性,学以致用,即更加重视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适当引入目的语文化,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文化认知结构,为其今后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人文基础。

外语的学习,是一个通过比较、通过重新发现来达到语言交流和认识自我的过程。北大的高一虹教授提出了外语学习的1+1>2的语言学习模式。她认为,语言学习同时又是文化学习,两种文化的融合会在外语学习者的身上造就一种新的人格。学习第二语言之后,两种语言的文化不会是互不相容的对立,或是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也不会是两种文化的简单相加。如果第二语言真正学到了家,两种文化必定会相互作用。学习者既能加深和拓宽对于第一种文化的认识。也能够由于移情作用对第二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的学习者能够比只懂得母语文化的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优点和局限性有更明确的体会。也比不懂第二外语的外国人对第二语言文化有更清楚地感受。这种突出的双文化意识,使得学习者的创造潜力得以发展。这也反映了语言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语言学习者将会具备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知变谙化”的交际能力。

另一方面。文化认知还直接规约着语言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效果。文化认知要求语言教学对症下药去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因为外语教学是一个语言教学和文化认知同时并进的过程,这和母语教学中,文化认知是一个先在条件和潜在过程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C.弗瑞斯所说:“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决不仅仅是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为时间关系或方便与否决定他的取向,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文化认知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Stephen C.Dwnnett认为,教师如果对语言与文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的话,他们制定的教学计划、设计的课程、制定的大纲和编写的教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和构建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Ned Seelye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技巧以及鼓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开展文化移情这三个方面考虑,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开展文化认知教学的7项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认识到人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受到文化制约;2、帮助学生认识到年龄、性别、社会等级和地域的社会多样性会影响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3、帮助学生增强意识,了解目的语文化在一般情境里的传统行为;4、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中词汇的文化内涵;5、帮助学生提高能力,使之能够从旁证的角度评价和提炼关于目的语文化的概括语;6、帮助学生提高必要的技巧,使之能够发现和组织关于目的语文化的材料;7、激发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开展对目的语使用者的文化移情。

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明确文化认知的教学宗旨,还要遵守以下5项教学原则:1、借助所教的语言知识导入文化;2、把认知文化的行为作为每一课的组成部分;3、使学生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社会文化能力;4、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获得跨文化的认知能力,既了解目的语文化,也了解自己的本土文化;5、使学生认识到认知文化并不是要改变母语文化的行为,而只是要人察觉和包容影响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文化因素。

二、认知中西文化的差异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他认为,“笔译和口译中出现的最严重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的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

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认知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广泛地阅读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就课文涉及的词语所携带的文化内涵适时、有效地进行文化认知教学。中英两种语言的词义已完全对等的很少。即使表面对应,内涵却不同。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其次,利用课文的句子结构、语法现象、修辞、文体等,解释西方人群的思维方式,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既是两种语言组织表达模式上差别的反映,也是不同民族思维习惯差异的体现。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和迂回式为特征,因此,汉语语篇通常是把思想发散出去,再收拢回来,使得其文章的段落以螺旋式发展,每个段落大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与主题相关,但不直接点题。以开篇为例,汉语语篇往往视需表达的主旨而定,这与中国人的行文习惯不无关系:即说话或写文章常常从空泛的空间时间人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至小,由远及近;由整体到个别。常常在结尾处点题,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而英语语篇则开宗明义,直点主题。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这类中西文化差异的讲授,对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就课文的篇章内容所蕴含的文化进行输入。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级第四单元课文的文本内容涉及非言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借此介绍有关中西非言语交际行为的知识。各民族文化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有时甲文化中的某些无意识的行为,在乙文化中被视作有意识的行为;有时甲文化中的友好行为,在乙文化中却成了污辱人的行为。所以,不了解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就可能出现交际障碍,甚至导致严重冲突。

三、文化认知教学的实用价值

文化认知教学的实用性原则,即要求实际导入的文化知

识应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密切相关。要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文化认知教学不是凭空介绍一些抽象的思维习惯或文化理论,而是要结合所学的教材和语言知识,结合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来展开教学。教材中课文的内容按文化话题进行大致归类。比如:西方价值观论题、婚姻家庭论题、文化适应论题、歧视与禁忌论题、历史地理论题等。通过较系统地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养成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从更广泛的角度了解英美文化及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如民俗、宗教、文学、艺术、法律、政治、经济、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等。形成相应的文化视角,并逐渐成为自觉意识,能在口头和书面交流中正确表达。

其次,要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国家不同的行为方式,体会不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了解他们对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并学会解决文化交际冲突的办法。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了解美国人与人交往时的习惯和原则。比如美国人自主意识很强。他们乐于尊重他人的意愿,即便是在待客之时;而中国人热情好客,总是尽其所能地接待客人。此外,中国人总是情愿为朋友做事,将之视为交友之道;而美国人却认为,如果过分热情帮助朋友做本是他们份内的事,会使朋友误解为别人在怀疑他们的办事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具体事例中的文化主题,总结不同国家在交友方面的差异,并鼓励学生集思广益,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

篇(8)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一般来讲,语言与文化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毫无疑问,如果学习外语的学生只机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时也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那么他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的。

二、跨文化意识的概念

根据语言学家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这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融入”是在部分认识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特别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上尤为突出。

近年来,虽然不少教材在编排上融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灌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意图。但是在“外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和“必须以跨文化意识组织外语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远未形成共识。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语言课只能讲语言知识,外国文化是文化课的任务”。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国语言中所包含的异民族性、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缺乏认识。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四、六级的过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了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四、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途径

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Seelye,H.N_(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几个实际教学原则:通过所教的语言了解文化;使文化行为成为每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获得取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

让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均有所了解;要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并应对其表示理解。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应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交际教学法,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这样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渗透性原则强调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大学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人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tree.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问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三)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我国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学生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设英语角、英语沙龙等,举办英语文化周,英语文化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

(四)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9)

我国的外语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将几乎所有焦点都聚集在对语言形式的教学上,外语教育几乎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语言技能训练。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广大英语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中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宏观政策

教学大纲方面,应该从英语教学的各个层次上,尤其是大学英语教育阶段,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纳入英语教学计划,把出现频率高的相关词汇纳入大纲词汇表,这样可以从宏观上指导教学人员从各个方面增加有关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分量,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教材改革方面,当前迫切需要在各类英语教材中加入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较的内容。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我们的外语教学既要重视西方文化,又要重视本国文化。因此,教材编写者应根据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参照英美文化教材编写体例。这些读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对照,也可以是全英语;要注意听、说、读、些、译等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应注意将反映中国文化语境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纳入阅读类的教材之中;应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话题,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说涉及中国文化特色事物的英语材料,从而提高学习者用目的与表达本国文化的能力,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且可以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丰富的资料,达到交流的目的。此外,还要有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中国文化的教学实践提供客观基础和参照依据。

课程设置方面,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增添有关中国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及社会习俗等的英语课程意义重大。无论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或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在增加中国文化课程的同时,可以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添加母语文化遗迹文化对比的内容。在原有课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中国政治、宗教、民俗、价值观的文化材料要求学生阅读、翻译、适当评价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在对学生传输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考试改革方面,除了考核英语语言基本功之外,考试中选用的听力材料、阅读材料等都可以设置成和中国文化相关。在我国教育体制下, 绝大多数学生都非常重视考试,虽说这并不能说是一个好现象,但我认为这种现象反而可以变成促进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号方法。因此,在我国大学英语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考核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或是把考试中的听力、阅读、完形填空材料中的一部分换成英语描述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对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绝对起着一个推动作用。

二、具体教学策略

首先,提升教师自身文化内涵。社会对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教师不但承担者语言教学任务,还承担者文化传播的任务。要想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英语教师不但应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中要将这些文化和意识传授给学生,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并服务与语言运用。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素质的高低对于英语教学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教师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和文化修养。

其次,采用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法。英语教学中应把中国文化融入教学,合理配置文化教学内容,找出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根据课文话题直接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手段。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对比中西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异同,最终使学生理解交际行为各个层面背后所隐含的中西价值观的异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会尝试用本族人的眼光看待目的语文化,从心理上认可其在目的语文化环境中的合理性,调整自我观念,达到文化理解。同时学习文化的英语表达,也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且促进有效的国际交流。

再次,进行翻译技能训练。除了在教材中通过现有文章和引文反映中国文化外,教学中还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诚然,具有民族特点的概念的翻译是汉英互译的一大难点,有些因为在目标语种缺乏实物或者概念,甚至被称为是不可译的,但是中外翻译界对此已经做出大量的研究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英语教学可以在翻译上多投入一点时间,系统地讲授翻译技巧,让学生在遇见文化事物时能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从而弘扬博大精深的母语文化。

最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获取信息。为了更多地进行英语学习中的中国文化渗透,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课程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观看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电影,收听、收看CCTV-9的英语节目;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戏剧表演等活动,丰富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知识。

三、结语

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强势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造成了文化次序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在这种形式下,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认同教育具有非凡的研究意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育这块目前教育面最广、教育时间最长、国家和师生投入最多的阵地对大学生实施中国文化教育。这样既可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可以真正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篇(10)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 当代大学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惊人贫乏的程度, 这种缺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此,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尽快补上丢掉的一课, 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用英语熟练地应用,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从总体上看,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 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

(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进取心。例如, 在英语书面语中, 我字永远是大写的,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西方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个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比较淡化。而中国文化则强调群体意识,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自称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谦词,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强调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西方人崇尚竞争; 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处, 以和为贵。

( 4)思维方式差异。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 要点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习惯从侧面说明, 阐述外围的环境, 最后点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 5)宗教文化差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狱)等俗语; 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源远流长, 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故有借花献佛, 平日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习语。

( 6)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 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 主张用法制, 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 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中国人认为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 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 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讲究克己复礼。总而言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讲, 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带有闲淡、随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业文明, 是一种机械化、大生产、协作性的生产方式, 它的出现, 推动了市场经济下和商业文明的产生,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

2. 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针对以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关中西文化了解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美术、古典书籍和宗教、习俗等方面, 共20道题,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不尽满意, 在价值观的调查方面, 认为将来成家后打算继续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只占所有人数的3%, 这与我国传统伦理中以家庭为本位的孝道相背离。在音乐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学生人数过半, 而听过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国民间音乐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在节日习俗方面, 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 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西方的建筑风格而非我国传统的青砖红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学生竟然认为基督教为我国传统的宗教, 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比较青睐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当然, 在古典书籍的阅读方面, 众多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阅读我国的古典书籍而非西方的书籍, 这与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调查结果还是让人陷入了沉思,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却令人不尽满意。

二、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的接触也日益的紧密,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社会上流行一种只要拥有娴熟的英语, 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0的思潮。因此, 英语专业成为人们竞相捧之与羡慕的专业,认为读了英语专业, 毕业后工作肯定会好找, 有了英语这门硬技术, 就相当于有了打开未来的金钥匙。这种错误的社会功利思潮也逐渐地侵蚀着众多高校学子, 促成了高校学生只重英语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良之风。然而, 当前形势下, 我国正处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英语自然成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无形中也体现出了英语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只有学好英语才有前途, 学不学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无所谓, 即使学好了对将来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2.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主流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此现象则显得尤为突出。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指出: 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 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在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在制度规范、价值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媒介语诸层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论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形势下, 西方文化的标准、生活方式在无形中对青年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机会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标准。许多大学生都只看美剧不看我国本土拍摄的电影, 唯欧美音乐为尊。针对此现象, 我国一些学者发出了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的感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临着国际强势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 如何才能确保其在高校学子内心的地位是个很大的问题。

3. 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全面

教师是学生前进的导航仪,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目前,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专业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设置, 许多年轻教师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们又作为园丁来教育下一代, 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融进教学方法中去,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

4. 教育转型阶段学生认识的偏差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教育还处于改革探索的阶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加强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从20世纪90 年代末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转型,也给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上带来了许多迷茫, 近年来一波又一波关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论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到底学不学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 这些疑问在他们脑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解答, 进而也促成了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要学好一门西方语言, 学生就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这样, 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就会显得更为紧张了, 进而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些弊端在教育转型期会显得尤为突出。

三、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如何在对当代学生的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 达到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同时, 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运用英语准确表达,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实际中, 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不够, 他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定期考核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督促提醒。这样, 教师日常学习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教师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精深, 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 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化的讲授方式可以转变为中外文化综合讲解、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可适当地将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或对比, 或结合, 或综合运用, 这样让学生在掌握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对比尽可能多地学习传统文化。比如, 在讲述跟课文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传统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与之相同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学生并无了解, 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习俗, 达到双重效果。由此, 在实际学习中, 他们开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总结, 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 当代大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压力, 大多对英语阅读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之余再阅读适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不仅能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还有利于在文化对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增加就业的筹码。实际上, 阅读文化古籍也是一种文化学习, 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 还要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现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都有英译本或专门的英语介绍书刊, 这为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掌握大量的关于中西文化术语的翻译技巧。

除阅读外, 我国目前有许多优秀国产影片都有英译版,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一定数量的英译国产电影, 如根据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 主要领会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平时在课堂上也可以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 由教师指定文化题材, 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辩论间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泛滥的局面, 使学生姓中不姓西。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 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过滤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漠然或否定的态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可谓尽人皆知, 一到情人节商家就想尽花样来招揽生意, 街上商店到处可见年轻人庆祝节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国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0的时候, 在年轻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处冷冷清清, 与西方情人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 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传有很大的关联。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上一篇: 医学教育方法 下一篇: 煤矿设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
期刊推荐 润色服务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