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共安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24 10:27:40

企业公共安全

企业公共安全篇(1)

扎实创新的国产技术

G20峰会万众瞩目,为确保峰会顺利召开和大会安全,负责大会安保的公安干警们需要一套高效、便捷、随需而通的专用无线通信网络。这套网络必须能够满足至少5000人规模的通话、指挥调度以及关键时刻的应急处突需要。

据孙萌介绍,海能达公司承接并完成了杭州G20重点区域安保通信网络的前期规划、勘查、设备安装、网络维护等一系列工作。根据峰会核心区域、主要路线以及峰会日程安排所涉及到的安保工作实际需要,海能达公司详细规划了会议区、高速公路沿线、检查站等重点区域的专用网络覆盖,采用具有自主产权的PDT(警用数字集群)标准和技术设备搭建了国际领先的数字集群网络。

海能达是PDT标准制定工作的主要牵头单位及标准贡献者,目前PDT系统和终端设备均已实现国产化。公安部已于2014年将PDT确定为公安警用数字集群唯一标准。近年来,经过全国多个省市警用PDT网络的建成使用以及海外130多个国家的应用实践,PDT已被证明是技术可靠、贴近中国警察实战需求且国际领先的集群通信技术。

为了充分考虑该地区原有集群系统仍在网使用,海能达还特别部署了最新推出的PUC系统,借助该套系统,新建PDT数字集群网络能够与原有的数字集群、模拟集群网络无缝衔接,保护既有投资的同时也扩充了集群调度的范围和能力。

PDT系统的一大优势是大区制覆盖,但专网无线频谱资源紧张仍是无可避免的瓶颈,针对此次G20重点区域的无线频点少、覆盖呈线状以及话务量呈现明显波峰、波谷等显著特征,海能达公司特别采用了群组基站技术。在群组基站范围内,所有组内基站配置相同,通过基站控制器在逻辑上“克隆”出多个基站,使高速公路交警在移动过程中相当于没有越区切换,同时具备如动态重组、优先级呼叫等完整的集群通信功能,解决了频率资源少与覆盖半径大之间的矛盾。目前,这一技术成功应用于该项目的高速公路沿线重点区域。

整个集群通信网建设了以浙江省公安厅控制中心为核心的指挥调度系统,与浙江省PDT数字系统交换中心联网,实现对全省网管进行管理,以保证对全省各地市、各系统的指挥调度,从而实现全省各地市系统的互联、跨系统漫游与呼叫。

攻坚克难的中国速度

谈起G20项目的具体实施,孙萌总感慨之中不乏自豪:“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们的团队久经锻炼而且责任心极强,仅用了一个月就顺利完成了全部任务!”

虽然G20峰会本身只有2天时间,但是大会的筹备工作早已启动,各项准备和演练均需要用到指挥调度系统,因此专网通信的建设必须提前完成,为夯实安保工作提供技术条件。

为此上级要求,浙江高速交警集群通信专网必须于6月20日之前建成调通。接到命令时已经是5月中旬,然而摆在海能达面前的除了紧张的工期,还有诸多现实困难需要克服。比如,此次网络规划涉及浙江省多个地市及其连接线,需要最快地在大区域范围里找到符合网络最优覆盖、供电保障齐全、易于应急维护的数百个站址。

在施工期间,江南已进入梅雨季节,施工人员每日踏着黄泥跋涉穿梭于网络铺设到的高山、桥梁、隧道之间,车马难行之处就只好身背肩扛,特别是在隧道、山巅等高风险站址施工时可谓历尽艰险。与此同时,上级对该网络建设寄予厚望,也提出了高于普通专网项目的建设质量要求,不仅要准时调通,还要确保更高的通信质量、应急响应速度,彻底解决这一路段历史遗留的高速公路集群覆盖难题。更高要求的出发点是为了峰会的安全,这也是全体参与项目的同志们共同的出发点。

关键时刻,海能达公司顶住了压力,迅速抽调由研发、测试、生产和施工各线的骨干力量组成项目团队奔赴一线,以最短的时间完成网络规划、最高的效率完成设备供货和运输,并以最优的质量完成网络建设,不仅于6月15日完成了网络交付,而且还腾出了10天的调试期。一个月,海能达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

勇于担当的民族责任

G20峰会通信保障,我们自己的通信系统到底能不能完成关键型任务?我们的网络能不能保障各国领导人安全出行和参加活动?中国自己国土上的安保工作需不需要借助国外力量才能完成?这关乎国际尊严,也关乎中国的大国形象。

海能达作为中国本土企业,承接具有高度机密性质和重大专项的专网通信建设任务,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民族责任的重要体现。

谈到民族责任,孙萌话虽不多但字字铿锵:“国家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对我们来说就是义不容辞。”他表示,能够承接G20专网项目,海能达不仅感到民族自豪感,更感到责任担当的自豪感。接到任务后,海能达第一时间想的是解决问题,完成好任务,而不是提条件、提要求。

另一方面,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网通信技术标准,有以海能达为首的一批企业组成产业梯队,有公安部及部属几个研究所的支持与配合,更有各省市公安部门广大民警、交巡警、武警官兵的用户基础。因此,海能达作为本土企业在响应国家需要时,也有了更强大的背景支持和信心保障。

近年来,海能达作为国内应急通信领域龙头企业,在国家和民族需要时从来都挺身向前。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盐城龙卷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海能达组建救援队,捐助的通信器材和救援设备以及派出的应急通信专家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成为抢险救灾的重要力量。

国家的需要就是命令!孙萌表示:“海能达一向注重企业社会责任和民族责任,这也正是我们‘应所需,畅所能’企业理念的具体展现。”

历练公共安全领域应急通信专家

南京青奥会、博鳌论坛、APEC会议、抗战70周年阅兵……近年来,海能达不断承接重大活动安保项目,正逐步成长为公共安全领域应急通信专家。

一个企业成为某领域专家,代表着至少在两个方面赢得业界广泛认可:

其一是服务能力的专业性。屡次大型活动安保项目不仅为海能达赢得声誉,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一支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积累了针对不同环境和需求的安保实施经验。此次G20专网项目海能达根据上级要求给出了恰当而可靠的专网规划,证明海能达已具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结合其强大的产品交付能力,覆盖专网领域几乎所有技术体系的研发能力,海能达公共安全领域服务能力的专业性日趋凸显。

企业公共安全篇(2)

随着家乐福价格欺诈事件、康芝尼美舒利事件、锦湖轮胎质量门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国美“3.15”曝光丑闻事件、卡尔丹顿的“假洋鬼子”事件、中石化“天价酒”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蓝月亮洗衣液“荧光增白剂”事件以及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等2011年上半年十大企业公共关系危机相继爆发,企业危机公共关系如何处理?如何重塑企业正面形象?企业如何再次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等等问题再次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

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产生的原因很多,包括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环境污染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生产安全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产品与服务投诉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新闻负面报道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恶意竞争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文化冲突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金融信誉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管理者能力素质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形象损坏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和政策变化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本文要探讨的就是生产安全引发的公共关系危机如何处理的问题。

生产安全引发的危机,现在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如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等引起的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都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重大的生产安全引发的危机事件后,企业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向公众开诚布公事件真相,更重要的是履行企业本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重塑企业一个负责任、关注公众权益和健康的正面形象,通过能彰显企业责任的实际行动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此,主要详细探讨了生产安全引发的企业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宗旨和原则、程序和此类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

一、处理生产安全引发的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宗旨和原则

1.宗旨:真实传播事件真相,重塑企业正面形象

当事件发生后,与该事件有关的人们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强烈要求了解事件的状况及与自身的关系,如果缺乏可靠的信息,则往往做出最坏的设想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根据。只有真实、准确的传播,才能获取公众的信任,争取公众的谅解与配合。只有把握舆论的主动权,才可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尽快恢复组织机构的社会声誉,重塑企业的正面形象。

2.原则

(1)实事求是,坦诚相待。企业绝不能因为逃避事实而歪曲真相,在面对危机时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坦诚地面对企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采取公开透明的原则。在现代社会,媒体的追溯力很强,组织越是隐瞒,就越容易引起媒体与公众的质疑,从而造成各种版本的猜测,甚至被少数媒体恶意炒作。

(2)快速反应,勇于担当。处理公共关系危机的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的努力控制事态的恶化与蔓延,把损失降低到最低,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塑或挽回组织的形象与声誉。按照危机公关处理的“24小时法则”,企业应在24小时内公布处理结果,如不然,则会造成信息真空,让各种误会和猜测产生。现代媒体传播的速度迫使组织必须尽快掌握整个事件的具体情况,记者可能在几分钟内就能抵达现场,电子媒体就可以同步进行传播,这是对组织的危机快速反应能力的考验。同时危机出现时不能推诿责任,要给社会公众留下一个勇于担当的责任形象,决不能搪塞回避,应以冷静沉稳的态度镇静地处理危机。

(3)以人为本,优先考虑公众利益。保护公众的利益不受损失,是危机管理的第一要义,对于公众的物质利益与心理利益都不能轻视。因为在危机发展的过程中,舆论一般都会同情弱者,此时与弱者较真,会给公众留下一个不人道的印象。

(4)分工协作,首抓新闻传播。媒体被誉为与立法、司法与行政三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成也媒体,败也媒体”已经成为许多公共关系危机处理人员的共识,媒体作为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就组织,也可以毁掉组织。掌握正确运用媒体、引导媒体的技巧,可以帮助组织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把组织的损失减到最小,让组织能够长远地发展。如果不善于运用媒体,则可能使组织全军覆没,破产消亡。如三株集团、秦池集团、巨人集团。

(5)一个声音对外说话,形成文字规范传播。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本身就容易引起猜疑,造成信息的混乱,如果此时组织内部还有多个声音对外说话,由于每个人的语言风格,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等不同,就可能造成外界的不同认知。这就是为什么危机来临时,组织要一个声音对外说话的原因。形成文字后的语言是经过讨论的,大家共同思考,字斟句酌,可以减少语言表达的随意性,以更严谨的方式传播组织的危机处理信息。由于给了记者们文字的依据,记者们就不再重新根据组织对外发言人的言论再次组织新闻表达的语言,而可以直接根据组织的文字去组织新闻文字,减少了记者的臆测。真实准确地传播,才能获得公众的真正信任,才能把握舆论的主动权。

二、生产安全引发的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处理的程序

第一,迅速成立由企业负责人和公共关系人员组成的处理事故的专门机构,迅速、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事态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制定周密的处理事故的基本方针和对策。

第二,分析生产事故原因。生产安全引发的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产生是有原因的。区别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属于内部可控的,就制定可控处理手段;属于外部不可控的,就应制定不可控的处理方案。同时,争取各界同仁和社会的资助,迅速扭转组织在社会上的不良形象。

第三,及时、准确、完整的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事故状况,并且向有关单位(如医院、消防队、公安部门、邻近部队、兄弟企业等)求救求援,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第四,将事故发生的真实情况和企业的对策告知全体员工,获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单位员工如有伤亡,应立即通知其家属或亲属,并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满足员工家属的探视或吊唁及其他合理要求;还要做好医疗或抚恤安慰工作。

第五,主动与新闻媒介合作,获得新闻传播的主动权。派专人接待记者,通过企业发言人随时向新闻界及时报导事故的发生、经过和处理事故的对策、进展等情况,争取新闻界的支持。与新闻媒介接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公布事故前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认识,统一口径,以免因用语不一致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公布事故人选应是组织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如董事长、总经理等,这样才具有权威性;为避免报道失实,重要事项应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发给记者;企业不能掩盖事故真相以求减少社会影响,这样做只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感,对处理善后工作不利,如有的事项不能发表,应妥善说明理由,求得记者和社会各界的同情和理解,以得到公众的信任。

二是简明扼要说明事故,避免使用技术术语和晦涩难懂的语句。

三是发表信息的时机要适宜。对于社会影响大的突发事件,发表消息越早越主动,不能因过于慎重而贻误时机,以致流言、谣言产生,引起混乱。

第六,及时与当地社区居民沟通。如火灾、爆炸可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损失的事故,公共关系人员应及时向当地居民登门道歉,说明事故造成的原因,以求得他们的理解;如给当地居民带来损失的,应该赔偿有关经济损失。

第七,如果生产安全事故中有人员伤亡,如何善后处理,安慰受害者及其家属,便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公共关系人员应当耐心,谨慎地对待他们,先让他们对事实真相有一个较为确切的全面的了解。在宣布受害者情况之前,最好先以恰当的方式通知其家属,使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赔偿问题则宜在受害者及其家属充分宣泄愤怒和不满之后,再进行理智的商谈,共同确定结论。

第八,事态结束的声明要慎重。在调查完成、正常的运行重新开始或克服灾害之前,不要急于事态结束的声明。最后的报告应该是确定性的,并对曾经有过的各种推测做出结论。

三、生产安全引发的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的预防

做好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是未来生产安全引发的企业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处理的趋势和工作重点。

1.做好危机的预测和分析工作

公共关系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平时对本企业内各种可能发生的危机作出预测和分析,预测的内容包括:可能发生的危机的性质、数量、规模及其后果。

2.有精神和物质的准备

公共关系部门对各类危机要分别制定应付办法,安排好危机中和危机后处理各种问题的合适人选,比如选好负责与新闻媒介联系的发言人。要让他们事先拟定面对不同危机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可适当地组织应变演习。

3.树立危机意识

组织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具备危机感,增强危机意识,一旦危机发生应将它降到最低程度,并很快解决。

4.严格管理

危机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组织在生产经营中应加强管理。

5.制定好应急计划

安排好危机中和危机后处理各种问题的各环节合适人选。

准备好必要的应急物质设备。例如:防火、防毒、防爆用具。

事先同危机发生后可能需要向其求援的单位建立联系。例如:医院、消防队、公安部门、邻近的部队、同行业的兄弟单位,都可能是处理危机过程中企业的求援对象。

企业公共安全篇(3)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开拓海外业务,从亚洲到非洲,从拉美到欧洲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然而,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 联系不断的种族矛盾,国际恐怖势力发展给境外施工企业的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建筑施工企业需要认真评估各国公共安全风险,定时风险报告,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保障企业员工的安全,促进境外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完善公共安全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是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和有效运行的基础和保证,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成立境外公共安全领导小组、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实施、境外事件应急预案等管理规程和制度,夯实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了保证境外项目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行,结合各国的公共安全的形势,针对不同施工项目的风险情况,各境外项目部应制定和细化了《项目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项目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工作程序》、《项目境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项目境外项目HSE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项目各部门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职责,规范了了境外公共安全方面包括营地管理、车辆管理、人员管理、出国培训等日常规章制度,为防范公共安全风险奠定良好地基础。

二、开展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防范措施的针对性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重在防范,重在把公共安全管理由“事后应对”向“事前预防”转变,根据境外项目的特点,认真开展公共安全动态风险评估与控制,及时上报分析报告,制定公共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如针对境外项目易发的群体罢工事件和交通意外事故,认真分析原因,随时注意事态变化,要防患于未然,以保证能够妥善应对,得当处置。

根据项目所在国家风险等级,境外项目按照实际进行了动态安全评估,各企业总部的《境外公共安全风险状况评估报告》的指导下,对项目所在地存在的政治、社会、环境、文化、利益冲突、公共安全卫生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风险进行了识别、分析和判断,制定了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对策,书面编制了风险评估报告。以便准确掌握相关地区及周边环境的公共安全形势和风险等级,增强全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同时,针对所在国家地区较为突出的公共安全风险,采取了专项防范措施。例如针对中东和北非的政治形势的动荡,结合有关文件的要求,企业要切实做好中东、北非项目执行公共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进一步加强境外工程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一是高度关注所在国的安全局势变化,保持项目部与公司海外事业部、安全环保处等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建立当前特定时期的应急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保持全天候通讯通畅,指导并督促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二是项目部针对目前的形式,细化更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密切做好与业主及总包商的沟通,借助当地业主的安全防范网络,建立联动体系;加强与所在国中国使领馆的联络,接受公司总部境外代表处的指导,适时组织应急措施的演练。三是加强营地安全防范,减少人员外出。严肃请销假制度,对于项目执行地区的外出必须由项目主管领导签字;避免前往敏感、人多地区,涉及离开项目执行地的出差要进行备案;营地内要备足生活必须品,交通车辆保持状况良好;注重与当地雇员、社区和民众公共关系的处理,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矛盾。四是涉及近期派往现场工作或返回国内休假的人员,要严格按照外事和公共安全教育中要求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做好个人防范工作,严禁在上述敏感地区中途转机。五是项目部密切保持与集团公司境外代表处的联系,执行每日报告制度,每日由组织机构中主管公共安全的落实部门主管部门报送。六是境外项目配备了海事卫星电话,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沟通和联络。通过采取以上防范措施,有效地应对了当时严峻、复杂的公共安全的形势,牢牢把握住了公共安全管理的局面。

三、强化培训、教育与检查,提高风险防范的意识与能力。

做好外派人员的出国教育与培训是保证队伍稳定、预防境外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各企业要高度重视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境外机构负责人、公共安全管理机构人员以及境外安全管理人员参加总部开办的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培训;针对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组织相关管理人员编制策划了境外公共安全培训内容,要求派境外人员出境前必须经过相应的外事教育。按照“不培训、不派出、不派任务”的原则,确保派驻境外机构工作人员培训率100%,考试不合格的人员严禁出境;现场培训率100%,考试不合格的人员坚决不派任务。在出国前培训中,将工作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工作条件、福利待遇、沟通机制和纠纷处理程序等都如实告知出国人员,让他们事先对新的环境有所了解,心理上有所准备,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境外现场,对于新进人员,项目部全员进行入场教育,不仅讲安全,还要讲公共安全管理的内容,使境外人员了解并严格遵守当地政府的法律法规,如劳动法、劳务许可、签证办理等,了解并尊重当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和谐当地社区、雇员关系,学会识别各类风险,保持警惕,发现任何危险征兆立即报告,熟悉应急预案内容和应急处理流程。对于每一位外派人员,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均要求受训人员对培训情况签字确认,公司、项目部根据培训情况,建立了全面的培训记录档案(包括培训时间、地点、内容、考核成绩等)。

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为了有效地应对境外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强化境外公共安全管理,各企业要建全和完善了应急指挥系统,在项目上设置了项目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应急职责,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定时开展应急演练,评估应急演练效果。加大项目的公共安全、HSE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公共安全管理,。

1、积极开展境外人身意外保险的投保工作,在国内为员工投保了境外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基础上,根据沙特政府、阿联酋政府和EPC总承包商的要求在沙特和阿联酋投保了相关保险,保险范围覆盖了雇佣的境外员工。

2、在应急物资、交通设备、通信设备、现场医疗设施和脚手架等周转材料方面的投入,从本质上保障了安全,提高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如在项目营地建立了卫生所,在项目现场建立急救站,制订医疗健康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和程序,建立员工健康档案,配备了适量的医生、适当的药品、医疗室和救护车。

企业公共安全篇(4)

1、省、市战略定位高,助推发展力度大

省、市政府先后明确将公共安全产业列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导性产业,优先重点发展。4月,省政府专题会议确定在我省尽快启动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建设,明确以合肥市为建设主体,高新区为建设基地,集聚一大批公共安全领域的企业。早在,我市已明确将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列入着力培育的五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以高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区为项目载体,以美亚光电、科大立安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重点打造以食品、交通、火灾、信息安全为主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尽快建成国家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促进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壮大。6月,市政府以合政〔〕5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2017),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将公共安全产业定位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并从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推动,合肥在全国是首创,处于领先地位,独具合肥特色。

2、拥有较好基础,具备发展条件

合肥在发展公共安全产业方面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技力量和较为完善的发展平台。近年来在火灾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电力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拥有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及产品。其中,火灾安全领域,部分项目已处于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参与了多项国家消防规范的制定和修订,高端消防技术与设备独具优势。食品安全领域,合肥美亚光电色选机是国际食品加工领域的色选机首选品牌,被誉为“中国粮机行业的骄傲”;在电子加速器设计和研制方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该产品能有效地杀灭病菌、病毒和虫害。信息安全领域,在应急通信指挥、北斗导航、公共安全核心器件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民用雷达、多媒体通信、微波组件、专业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在智能语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中文语音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交通安全领域,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航管、防撞雷达等一批成熟技术和产品;在交通事故防治领域已形成事故防治产业链。电力安全领域,在配电网自动化的研发、制造、销售和工程服务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各种过电流及过电压保护设备的研发、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合肥拥有100多家公共安全产业相关企业,91家骨干企业,全市公共安全产业总产值达140亿元,同比增长33%,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形成了以38所、科大、工大等为核心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主体,具备可加速发展的条件。

3、产业资源有效整合,发展体系初步形成

6月,省、市政府充分聚合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分院,共同组建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同年在全市新成立了6个公共安全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内规划建设了3.1平方公里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建立了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初步形成了科技、产业、基金三位一体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载体,产业集聚态势更加明显,发展后劲更加充足。

二、影响和制约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因素

伴随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迅速发展,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也日趋凸显,影响和制约了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

1、产业规模有待壮大。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相比,产业规模、企业规模相对偏小,投入相对不足,缺乏行业领军企业,“芝麻多、西瓜少”;部分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成长较慢,“小老树”现象普遍,对整个行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同时,产业链还不完整,产业集聚度不高,有盆景没风景,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配套不完善,关联性不强,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

2、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产学研互动性还不强,“有技术没产业,有产业没技术”,科研院所产业化动力不足,产业科技“两张皮”现象突出,科技研发和产品推广缺乏足够支持;另一方面,已经成立的“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应当是该产业发展的一个很好平台,但由于其

责权利尚不明确,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因此各项工作还未步入正轨,平台作用也还未得到有效发挥。3、产业定义亟待认可。《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虽明确了该产业在我市发展的7大重点领域、81家重点支撑单位和97项重点项目(第一批),但由于宣传不够,特别是《规划》对公共安全产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对《规划》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对公共安全产业缺乏认可度。同时,国家统计局目前也没有对该产业的专门统计口径,国家发改委也没有该产业目录。产业的社会认可度缺失,影响和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4、《规划》有待细化落实。《规划》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在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包括20__年实现产值400亿元,力争达到500亿元;2017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力争达到1200亿元),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即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城市安全七大领域,包括培育目标、主攻方向、重点项目、依托载体),当前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培育和引进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组建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构建公共安全产业研发平台),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扶持政策、创新投融资方式、构筑人才高地、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是加快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规划。但由于尚未出台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因此落实起来尚不尽人意。企业对此极具企盼。

三、加快发展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对策建议

围绕实现《规划》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加快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必须构建以社会认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格局。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产业发展氛围

1、明确产业定义,争取上级支持。成立高层次的市公共安全产业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其产业发展的权威作用,明确公共安全产业的定义,界定公共安全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同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将公共安全产业列入新兴产业门类,以便争取对该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力争使合肥能够成为部级的公共安全产业发展基地。

2、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加大对《规划》及公共安全产业的宣传力度,召开全市公共安全产业会议、举办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召开市场供需洽谈会及科研成果展示会、建立公共安全产业科普宣传基地及设置宣传画廊,努力扩大社会影响面,让更多的部门、单位和企业了解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奋斗目标,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的氛围。

3、切实加强领导,搞好组织协调。成立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主管部门,赋予相应权利,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支撑,以生产公共安全产品为主业的企业为基础,筹备成立市公共安全产业行业协会,积极发挥其组织参与行业标准和体系的制定、建立及行业自律、自警的作用。

(二)坚持培育引进并举,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1、摸清家底,重点培育。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了解和掌握该产业企业基本情况(包括门类、数量、项目、规模、优势、困难、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找出该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相关举措,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分阶段地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努力将本土企业打造成具有顶天立地作用的产业生力军。譬如下大力气抓好“量子通信”和四创电子等这些前景非常广阔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工作。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充分发挥合肥的各项优势,特别是科教城、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公共安全产业和该产业所具备的优势,加大境内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力度,把该产业项目招商列入市级各项招商活动中,亦可举办该产业专项招商活动或召开相关新闻会,扩大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在境内外的影响。通过招商,引进一批带动性大、支撑力强、具有示范性的大项目;鼓励外来投资者通过兼并、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参与产业建设,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规模。

3、加速平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规划》虽明确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但目前尚未真正运作起来,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因此应尽快明确其责权利,完善运行机制,创造必要条件(如办公场所、运行经费等),切实发挥作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公共安全技术研究机构、吸引海内外公共安全领域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平台。合肥公共安全产业园将于年底前交付使用,因此应尽快完善综合服务体系,谋划并加快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步伐,努力将其打造成我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一流园区平台。

(三)创新体制机制,创造产业发展一流环境

1、尽快出台《规划》实施细则。好的规划必须要有好的实施细则相配套。应按照《规划》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借鉴我市支柱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市公共安全产业的发展超前谋篇布局,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每年的工作思路和目标,方法和措施,确保《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2、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首先,应发挥我市的先发优势,尽快设立“合肥市公共安全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产业园区建设及新“孵化”、“加速”的企业、重大科研项目、重要科技成果转化等予以支持;其次,对该领域企业在市场准入、税收、财政补贴、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政府招标采购公共安全产品,对合肥本地企业的产品采取首购制;政府牵头、主管部门负责,选准一批前景好、市场大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建立生产基地,形成示范效应。

企业公共安全篇(5)

国有企业是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只有把国有企业搞好,才能加快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强企地共建工作,目的就是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促进国有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这是围绕全党工作大局,拓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别是防范工作新领域的重要举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有企业的带动,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地方多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维护企业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是地方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共保一方平安,是地方和企业的共同利益所在。基于这样的认识,1999年以来,我们逐步调整工作思路,将综治工作的重点放在为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服务上来。把企地共建安全社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由综治委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企地双方共同参与的共建安全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大中型企业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与干部任用、单位评先直接挂钩。各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创建机构,对所辖区企业周边社区实行“切块管理,分片包干,以岗定人,以人定责”的管理体制。并通过签订企地共建安全责任状,明确规定:如果发生治安问题,首先追究企地双方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把维护企业周边地区治安的责任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企地双方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在各级综治办建立了企地共建办公室,企地联席会议、信息交流和重大情况通报、责任追究和治安奖惩等制度。1999年以来,企地双方共同协商、研究解决了企业周边治安、经济合作、维护企业稳定等企地共建中的重大问题200多个,积极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二、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周边地区突出的治安问题

在企地共建安全社区活动中,我们注意区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

(一)企地联手,依法严厉打击严重侵害国有企业的违法犯罪

企地共建安全社区活动的核心是“安全”,只有严厉打击危害企业经济安全的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企地共建的其他措施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此,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集中时间、集中警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企业周边地区社会治安集中行动,重点打击了偷盗企业生产物资,破坏企业生产设施,盗窃企业生产设备,非法收购企业物资器材的窝脏、销脏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各级公安机关通过成立经济侦查支队、大队,始终保持了对各类侵害企业利益,危害企业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1999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经侦部门共侦破各类重特大刑事案件180起,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175万元,有效地维护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

(二)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发展经济”的原则,对企业周边治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净化周边治安环境

几年来,市综治委每年都要组织公安、综治、工商、城建等部门统一行动,清理国有企业周边的“五小”企业。严格规定:国有企业周边200米以内禁设“五小”企业。1999年以来,累计取缔了43家影响国有企业生产、危害企业安全的“五小”寄生企业和非法收购站。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千方百计堵住犯罪分子的销赃渠道。加强对国有企业及周边地区外来人口管理。公安、工商、劳动、计生、城建等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暂住证、营业证、务工许可证、计划生育证等的发放、查验工作,对混杂在外来人口中的可疑人员及时发函调查,网上比对,严厉打击流窜犯罪,对盲流人员做好遣送工作。对企业周边外来人口租住的出租房屋逐一登记造册,严防利用出租房屋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为企业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

(三)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妥善处理国有企业与周边地区的矛盾纠纷

几年来,全市各级综治机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走合法致富之路,通过广播、电视等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加强对广大居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1999年以来,全市通过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制定了村规民约、文明市民公约,增强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企业周边违法犯罪逐年减少。

近年来,因国有企业环境污染、征地补偿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极易引发,影响社会稳定。我们把排查化解企业的矛盾纠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疏导化解。拉僧庙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当地村民不满,多次发生越级上访。市、区两级综治委组织政法、环保部门及所在乡多次深入周边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引导村民走依法办事的道路。协调企业加大排污治理力度,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并向周边130户村民补偿搬迁费,分三年支付完毕。周边村与该公司签订了协议,开展企地共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有效地维护了周边秩序。海勃湾发电厂黄河引水工程因征地补偿问题,引发周边村民,工程被迫停工,市综治委领导带领政法综治部门负责人及时赶到现场,一方面协调企业及时落实补偿金,另一方面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按照规定争取补偿金,杜绝漫天要价的错误作法,经过努力,很快使这一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双方还签订了共同维护引水工程安全的共建协议。目前,全市企地之间签订共建协议360份,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例会、联合办公、检查、联防、纠纷调处等配套制度,企地共建活动日益深化,企地关系日益融洽。

三、积极动员企业组织开展企地共建安全社区活动

为加强企地共建工作,市综治委领导多次深入驻市大中型企业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走访等形式,共同探讨研究企地治安联防方法。驻市各企业从实际出发,或出资、出人,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治安联防工作。截至目前,驻市企业每年出资100余万元,从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中招聘400人,组建了企地治安联防巡逻队,主要负责企业生活区及企业周边的治安联防。同时,驻市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出资800余万元,改建扩建了生活区街道,修建了部分休闲娱乐场所和广场,方便了职工和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安置问题,驻市部分大中型企业,收购、兼并了地方一些濒临破产的小企业,避免了3000多名职工下岗失业。同时驻市国有企业不断挖掘潜力,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几年来,驻市国有企业累计安置地方剩余劳动力近10000人,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社会稳定。

四、做好维护企业稳定和企业内部的治安保卫工作

几年来,全市各地区及有关部门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把做好维护企业稳定和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狠抓落实,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了维护企业稳定工作的领导责任制、部门负责制、群体性上访末位淘汰制,正确处理企业内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针对驻区部分企业大量职工下岗,在职职工工资时有拖欠,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市综治委多次召开企业负责人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维护企业稳定工作问题,明确了各有关部门、单位在维护企业稳定工作的职责任务。近年来,全市煤炭企业多次发生职工,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领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驻区企业现场办公,指导做好维护企业稳定工作;公、检、法、司、工、青、妇等部门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下岗职工较多、矛盾纠纷较集中的企业,认真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工作,及时排查和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纠纷。民政、社保、就业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注重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人员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扩大“三条保障线”的覆盖面,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工商、税务部门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务工经商减免费用。1999年以来,全市累计安置企业下岗职工20000多人次,累计培训企业下岗职工15000多人次,大大消除了影响企业的不稳定因素。

为加强企业内部稳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处置国有企业突发性事件工作预案,在企业建立380名信息员,及时掌握企业稳定工作情况,对不稳定苗头和事件基本做到发现的早,控制的住,处置的好。为切实指导做好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公安部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新路子。指导各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保卫组织,督促建立了专兼职保卫队伍。综治、公安部门定期不定期地深入企业检查治安保卫和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强化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重要要害部位的防范,使企业可防性案件呈逐年大幅度下降趋势,未发生重特大刑事治安案件。

五、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的职能作用,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企业公共安全篇(6)

与会学者们提出,在公共安全领域,需要采取合作治理的理念。

首先,建立政府与社会通力合作的良好体制机制,健全举国动员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相补充、政府与社会“双轮驱动”的政社合作新格局,吸纳社会力量、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应对突发事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构建社会有序参与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成为实现公共安全治理目标的重要保障。中国特色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具有全民动员、军民一体、广泛参与的特点、基层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国际机构、媒体、公民个人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可以成为政府的“左膀右臂”。做好公共安全治理,必须积极培育和充分吸纳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与社会良性合作的格局。

其次,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公共安全治理“第一响应人”制度建设,充分依托基层力量和社会力量,实现政府、各类社会组织、社区和公民的有序参与和相互合作,形成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公共安全治理组织结构。目前,各国都坚持“自救优于互救、互救优于公救”的原则,强化公共安全治理“第一响应人”制度建设,充分依托基层力量和社会力最,让民众自主自发地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工作。要切实树立起社会共治的理念,树立多元主体的责任意识,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公共安全治理工作工作的相应责任,切实转变政府对灾害“大包大揽”“单打独斗”的观念,积极运用市场手段、社会手段,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安全工作

再次,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统一、协调、规范、高效的政社合作体制机制,加强政府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建设。在公共安全治理中,民众不仅是政府保护的对象,也是应对灾害的主体,是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预防灾害的关键环节在基层,处置灾害的第一现场在基层,基层社区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灾害应对的效果。要把公共安全知识纳入干部培训和国民教育体系,广泛开展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培训,开展公共安全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组活动,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科学知识,增强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应对灾害的综合素质。

二、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减灾救灾为方向,健全完善自然灾害现代治理体系

与会学者们提出,社会力量在救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从事抢险救援、伤员救治、物资运送发放、心理抚慰、生活服务等工作,提供更具个体需求特点的柔。

首先,提倡综合减灾与救灾应急并重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救灾工作原则,积极支持社会组织和志愿团体发展,广泛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和公众有序参与减灾救灾,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救灾应急基本技能。加快构建“根据灾情级别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抢险救援和应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为主,中央给予必要的帮助”的救灾工作新机制,逐步实现中央和地方按灾情大小分级响应。健全统一指挥、军地联动、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密切配合的应急救援机制,确保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序、科学高效开展。

其次,建立以救灾捐赠、志愿服务、紧急征用为重要内容,覆盖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民救助、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和综合减灾等灾害管理全过程的社会应急动员机制。在抢险救援中,人民、公安消防干警、武警官兵和各专业队伍力量为主体,社会力量协同参与,众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积极配合协助政府开展人员搜救、伤员运送、道路抢通等工作。确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支撑、社会参与”的灾害社会心理抚慰工作原则,组织引导专业机构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抚慰,帮助灾区群众调整心理,顺利渡过难关。

再次,健全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急救助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国家在制订法律法规、建立救灾应急预案、出台救灾工作规程等制度建设中,统筹考虑救灾工作需要和社会组织、志愿者的专长和优势,对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作出相应规定。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运用金融保险、购买服务等市场手段,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探索创建政府与社会救灾合作的信息交换服务平台,引导救灾需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对接。努力创造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便利条件,为社会力量参与救灾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恢复重建等各个阶段的积极作用。

三、以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与会学者们提出,必须把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改革创新的思维,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安全监管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首先,按照“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要求,倡导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明确安全监管部门职能定位,理顺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强基层执法力量,提升执法队伍素质,提高执法效能,强化执法监督。

其次,创新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机制,加大考核权重,强化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建立和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经费扶持、救援补偿、特殊保障等政策措施。加大安全生产应急机构建设力度,优化人员结构,完善工作制度,推动应急管理组织向乡镇、社区、企业等延伸。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综合监管工作,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在应急准备、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和应急评估中的职能作用。

再次,以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实施为契机,大力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强化市场安全准入标准,形成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安全产业,强化安全科技支撑,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企业一线组织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工作,大力推进处置方案简明化、卡片化和员工随身携带工作。广泛开展面向基层、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用实战的标准检验和完善应急预案。

四、以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为重点,加快建立全覆盖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系统

与会学者们提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系统是构建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抓手。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是由政府监管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广大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行为。

首先,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要牢固树立风险防控的意识,将风险防控工作融入日常监管全过程,抓好重点食品药品品种和区域性风险防范工作,推动监管工作从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转变,从防范人身伤害向防范人身伤害和社会风险并重转变。加快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着眼于风险隐患信息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积极关注媒体网络反映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把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及时妥善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其次,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是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是防范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的第一道关口。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防控机制,建立全产业链可追溯、可召回的快速反应机制;推进食药监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互联共享水平,完善药品电子监管追溯系统。对于风险高、影响大、覆盖面广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强化过程监管,特别是关键风险点的防控,严防大型企、业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沟通,加强风险预防。积极推动保险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食品安全责任险。

再次,公众是食品药品的主要消费者,也是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利益相关方。要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监督的机制,畅通广大消费者参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范的渠道。要持续加强投诉举报系统建设,畅通投诉举报途径,深入推行食品药品有奖举报制度,鼓励消费者对身边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要加快建立一批食品药品基层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等群众队伍,拓展社会监督和群防群控途径。

五、以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为依托,积极引导应急技术与应急产业发展

企业公共安全篇(7)

5月14日,在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郑坊乡,记者参观了这里最大的企业欧浦登光学有限公司。这家2010年动工建设并投产的玻璃深加工企业,作为郑坊乡工业园的明星企业,不仅得到了郑坊乡政府的大力政策支持,也成了安办重点的监管对象。针对辖区企业,郑坊乡建立了领导帮扶制度,书记、乡长等主要领导每人挂钩一个企业,全方位帮助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有领导的挂钩指导,还有安办人员的定期督查,这些企业在成立之初,安全的种子就已扎根。

记者了解到,为了企业安全,欧浦登做了大量工作。在机构建设方面,公司兼职安全员2人,都是由设备部的干部担任。设备部每天8点上班后的第一个小时例行巡检,发现安全隐患后整条生产线必须立即停止,待修好后才能开工。若厂区发生工伤事故,公司会第一时间在看板上做现场照片还原,并公布事故原因和防范措施。考虑到玻璃切割容易伤人,公司职工防护用品从手掌、护腕、头盔、安全帽到鞋一一俱全。因公司包装材料多为木制品,尤其是纸、珍珠棉均从国外进口,采购成本高且又属于易燃物,一旦发生事故必然造成财产损失。去年5月,公司成立了义务消防队,专门选派24人前往顺昌县消防大队培训。还在厂区建立了1300立方米的蓄水池作为生产和消防用水,并购买了一辆小型消防车。

“在生产安全上我们确实花了不少心思。设备部的干部熟悉厂房机器设备,公司就从中择优安排兼任安全员。安全关系着职工的安全、企业的声誉,我们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生产。在防护用品上,公司安全投入无上限,只要有需要一定立即采购配备。公司义务消防队的成立,以及消防水车的购买,不仅在企业紧急情况下可自救,还能够帮助周边企业和村镇及时救火。另外,我们还十分重视生产作业过程中职工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特意采用不存在伤害人体的化学物质的安全贴膜工艺。”欧浦登(顺昌)有限公司厂长陈辉告诉记者。

下一步,欧浦登计划深入开展安全评比活动,促进职工安全意识提高。目前工厂4个区24个班组,每月将评选出3个优秀班组、10名优秀员工。而一旦发生事故,相关班组将会被取消当年评优资格。

记者还了解到,这家公司是欧浦登(福建)光学集团有限公司继日本的茨城,国内的福州、深圳、昆山之后的第5个生产基地。在“追求最强的国际竞争力,追求最好的国际品质”经营理念的指引下,公司坚持将生产数量、生产质量、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促进公司经济的稳步发展。

“坚持将生产质量与安全放在同等地位,不仅是基于客户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也是刚投产2年的顺昌生产基地未来不断完善提高的最基本前提。2年来,郑坊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大力支持。郑坊乡安办的人员更是每周都会来看看。他们为公司安全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指导,这让我们受益匪浅。”陈辉说。

转变职能:让民间力量自发自治

工业是富民之本,是民生的强壮根基。作为顺昌县“一区多园”发展格局下的组成部分,2010年,郑坊乡光电园区建成并开始招商引资。目前已经有6家企业入驻,重点围绕欧浦登光学有限公司、南方精雕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数控机床装备制造和光电产品,打造南平市最大的光电产业园。

记者了解到,郑坊乡人口约1.1万人,其中大半在外从事小吃业,在家的仅六千人左右,且多是中老年人和小孩。光电产业园的建成,不仅提供了近距离的就业机会,对郑坊乡的经济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安全压倒一切。”郑坊乡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并将此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纳入了目标管理体系。面对多家企业的入驻,他们始终铭记“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的道理,在加强监管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式,让企业在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发展。

“促进政府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是大势所趋。因为纯粹从政府角度要求企业注重安全,容易受到企业的排斥。而如果企业形成自治团体,他们在平等的层面上互相交流安全的重要性,接受度自然更高。”郑坊乡政府办人员告诉记者。

基于以上考虑,郑坊乡政府积极想点子,主动作为,促成了企业平安共建理事会的成立。

这是一个纯粹的民间企业组织:企业的老总们不定期开会交流,有利于自我约束,促进企业共同关注安全。共建理事会的顺利筹建,一方面郑坊乡政府主动做了很多细致的筹备工作;另一方面,源自园区企业老总较高的安全觉悟。这几家都是办厂多年的老厂,老总们共同认为“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只要是利于安全的都要支持。”6家规模以上企业虽然产品不同,但共同点就是都要防火防盗防生产事故。如今,理事会每月都不定期聚会,共同分享安全工作好做法,并就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

“平安共建理事会的成立,为园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我们可以共同关注最新的安全生产政策动态,互相借鉴处理安全隐患的技巧。遇到共同问题时,我们以团体的力量促成解决的便利性比以前好很多。”欧浦登顺昌光学有限公司厂长陈辉说。

安全工作:责任在肩永不满足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每个工作者都应具备的优良作风。在郑坊乡采访时,这里负责安全工作的人员,最常和记者说的话就是,“安全工作很重要,尽全力把该做的都做到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在我们这里安全工作没有轻重之分,每一项都要认真去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觉悟,郑坊乡的安全工作开展得秩序井然。

企业公共安全篇(8)

目前,互联网企业和安全研究人员在漏洞披露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经工作组各成员单位协商讨论,工作组制定并公布了《互联网企业安全漏洞披露与处理公约》,号召企业和研究人员更负责任地处理漏洞,携手保护用户。本公约由西安交通大学信息安全法律研究中心担任法律顾问。

互联网企业安全工作组轮值主席单位阿里巴巴集团安全总监江潇指出,2012年至今,工作组已经开展了“在线共同网络安全教育、反邮件钓鱼、恶意网址交换”等安全项目。未来,每年将会由工作组联合国家漏洞库评选年度突出贡献奖,并且颁发证书以及一定的物质奖励。

企业公共安全篇(9)

一、强化基础,落实责任,确保安全监管有章可循

一是抓责任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本村(社区)安全生产全面负责的要求,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到各个单位,分解落实到企业、村(社区)、组。街道分别与站所、辖区内村(社区)、企业等安全生产责任单位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并严格考核,年终兑现。对未完成指令目标或隐瞒事故,安全隐患限期不整改的单位坚决按照《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特别是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管委会紧盯不放,层层落实责任,一抓到底,严格监督管理。

二是抓监管机构网络建设,确保事事有人管

加强安全监管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街道安全生产委员会组织领导,明确政府主要领导为公共安全第一责任人,并在党政班子成员中明确一人分管公共安全工作;按照区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执行〈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试行细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要求,选优配强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所所长,配齐配强安监所人员。目前,要在抓紧做好50%人员进编到岗的基础上,确保其余人员在2010年底前补充到位;村(居、社区)建立起安全监管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并配备专(兼)职公共安全监管人员;各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安全生产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在全区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公共安全监管网络格局。

三是抓制度建设,以完善的制度保障生产安全

第是一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安委会(食委会)以及所属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和责任主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促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把公共安全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黄牌警告”和“责任追究”制。第二是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要根据公共安全状况,结合经济总量、人口比例、行业特征、环境特点等综合因素将公共安全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确保逐年递增、使用规范、成效显著。第三是完善硬件设施。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基层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安监所要根据工作实际,落实相应的办公用房,配发必要的工作制服,配备相应的电脑、数码相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想方设法解决监督执法车辆问题。

四是完善机制,确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

要根据公共安全法律法规以及省市有关加强公共安全等一系列要求,镇乡(街道)要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会议、宣传教育培训、(举报)处理、目标管理责任与考核、统计分析与信息上报、隐患排查治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及演练、监督检查、高危行业与重大危险源监管、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经费投入保障与管理、安全生产责任追究”等十二项基本监督管理制度;工业园区(开发区)和村(居、社区)要根据公共安全状况和工作实际,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

五是规范运作,台帐资料健全完善

要按照文书资料与档案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完善“基本情况、基层基础、工作活动、监督管理(执法)、宣传教育培训、各类制度”等六大类台帐,做到文件资料齐全完备、整理归档规范、查询使用方便快捷,确保基层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更加健全、运作更加规范、效能更加显著。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安全监管到位

一是突出安全隐患整治

今年以来,安监所将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公众聚集场所等方面的专项整治作为工作重点,进行明确分工,归口负责,确定牵头单位,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先后由安监站、综治办、派出所、教育局、交管所牵头,协同有关部门对九个方面集中开展了专项整治,排除了安全隐患,杜绝了重大事故的发生。一年来,安监所组织的集中安全检查4次,共查出各类大小安全隐患162处,全部限期整改到位。

二是突出日常安全监管

**街道所辖企业多,监管难度大,在做好安全生产重点隐患监管的同时,我们狠抓了日常监督管理,为此安监所坚持从基础做起,抓安全生产,细化工作,规范日常管理。一是对各种报表、台帐进行科学规范。对安全生产管理台帐、事故隐患台帐及“四主两员”管理台帐等分类造册并及时异动。二是加强日常监督管理。20**年成立以来,每月定期对各安全生产企业进行日常性安全检查,排查事故隐患。全年定期检查出事故隐患13处(次),并全部整改到位。并要求所属村(社区)对辖区内的码头、船只每星期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并上报相关部门。四是抓特护期值班备勤。坚持主要领导带班,做到24小时值班,矛盾纠纷隐患及时排查和化解,确保特护期间的安全稳定平安。

企业公共安全篇(10)

0引言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小企业相比于大企业,对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强大,不仅要有能走向世界的大企业,而且也要有成功的中小企业。这几年经济飞速发展,中小企业的数目不断增加、壮大,且发展较为迅速,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在产业水平、产品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体系不完善,资金来自不同渠道、不同部门,难以集中调配运用,阻碍了平台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多数平台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二是共享机制不完善,无法满足企业对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平台服务功能完善,服务领域和内容有待拓展,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四是服务体系建设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企业产品检测较为困难,无法享受就近服务;五是人才匮乏矛盾突出;六是不能顺应国家“互联网+”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的大趋势。针对以上问题,打造以省服务平台为枢纽,窗口服务平台为支撑的“互联互通,协同合作”的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是最佳的解决渠道。通过建立统一的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完善完成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服务,提升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既把企业的诉求反映上来,也要把国家的政策落实下去,实现上下互动、左右联通、公开共享。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整合各级各类政策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优质服务资源,推进实现均衡化服务供给,实现政策和志愿服务在全省范围内的公开和共享。

1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内容

1.1建设思路

第一,省级服务平台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窗口+平台”、“传统+移动”、“公益+市场”的方式为全省企业提供一个了使用便捷、功能全面、运营成本低的功能平台。第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做好省枢纽平台顶层设计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各市州服务“窗口”的特点,以建成各市州服务“窗口”的特色平台为导向。第三,在全省层面体现充分利用本省现有的基础和优势资源的要求,主要包括业务上对省级决策指挥的支撑、公共服务的资源共享,数据上对全省基础库的共享利用,共性平台、网络基础设施与全省统筹建设内容集约统筹。第四,省级线上平台要充分体现与各市州服务“窗口”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对中小企业需求从市州服务“窗口”向省级平台辐射,以优先保障各市州服务“窗口”的线下利益。

1.2总体建设架构

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技术架构是一个以云计算为基础的面向服务(SOA)的架构。以云基础设施既云服务、云平台既服务为基础支撑的信息化基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每层既对上一层提供服务支撑,同时又具有独立的面向业务支撑的应用服务体系;体现云基础设施及服务、数据资源及服务、云平台及服务和业务应用及服务的云计算体系架构。还有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运维监控服务体系。通过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实现云基础设施、服务支撑、安全保障、运维服务等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业务系统统一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展信息化应用时,只需在平台上部署业务应用软件,而不用考虑其承载环境。

(1)渠道层。服务渠道,即中小企业用户、平台运营单位、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公众可以通过Internet、APP应用、微信平台、呼叫中心等途径访问的平台,选择并使用各项服务。平台门户系统没有具体的功能,其作用是展示业务层所提供的功能、服务等。

(2)业务层。用户通过门户平台、呼叫中心或智能终端平台进行服务请求,按照业务规则向相应的应用系统分发业务请求,并统一反馈应用系统所产生的业务结果。例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信息咨询、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市场开拓、企业融资、技术创新和质量检测、人才招聘与培训、法律咨询,招商引资、服务代办、电子商务、数据上报、项目申报及大众创业的“8+N”功能模块及青海特色扩展功能模块的服务功能。同时企业和园区可以通过平台进行项目申报、生产经营数据采集等工作。

(3)支撑层。对整个平台中的用户、平台运营基础功能、数据存储、平台所承载业务配置管理及平台知识库等基础功能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包括会员中心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数据资源中心、广告管理系统、业务配置管理系统、知识库管理系统。

(4)能力层。为整个平台提供所需的一切基础能力,如:企业数据采集、搜索引擎功能、系统监控、缓存方案、文件上传存储等功能。

(5)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服务平台网络各层服务的安全,按照三级安全保障管理要求,建立多级安全防护体系(即:平台层、安全域和虚拟主机防护),确保服务平台网络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的安全,创造安全健康的信息化应用系统部署环境。安全保障体系要通过完善具体的安全制度和周密可靠的事件处理机制,达到保障系统安全的目标。

(6)运维体系。按照“统一监管,规范运维”的原则,建立统一的信息化运维监管中心,规范建设各级服务平台运维体系,实现统一管理、集中监控、分级维护、分权负责的运维体系,保障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

1.3线上、线下业务流程设计

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人才需求为例,建立特色的人才资源库,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寻求企业人才。

(1)企业可以通过人才资源库根据人才的技能类型、工作年限等进行过滤定位到企业需求的人才,获取人才的基础信息,通过线下联系的方式获取人才。

(2)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对人才岗位的要求,在服务平台招聘公告从而获取人才。

(3)平台将展示热门企业的相关信息,包括企业主要从事的行业、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规模、企业所在地区等。

(4)平台将展示职场相关咨询,包括劳动法规、简历指导、面试秘籍、薪酬信息、现场招聘等信息。

2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营思考

2.1运营整体思路

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为引导,“政企”联合成立平台网络运营公司为主体的运作模式推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更加具有市场的竞争力。具体来说就是由联合成立的运营公司主要负责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提供补贴资金、协调相关资源,扶持平台做强做大。

2.2公益服务的运营

对于政府公益将采用资金支持、应用引导和增值服务三种模式推动平台对中小企业持续服务能力的提升。

(1)资金支持。按照国家对平台网络“扶上马、送一程“的建设运营原则,发展初期可以从中小企业平台建设资金中给予平台公司运营补贴;后期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中专项列支部分资金支持平台运营,或者按年度设立我省中小企业二化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提升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水平;根据服务内容及考核标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平台网络公益。

(2)应用引导。平台网络建设投运后,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及固定资产和建设、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改善融资环境担保业务奖补、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奖励奖金等专项资金为切入点,逐步将两委所有资金申报、评审、审核、拨付、跟踪工作搬上平台网络,由内向外推广普及平台应用,同时采用“接进来、延出去”方式延伸服务链,最大限度实现平台网络的智能化闭环服务。

(3)增值服务。借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市场无形之手,通过落实上述各项措施,利用3~5年时间,逐步汇聚各类服务机构,培育平台网络活跃用户,积累沉淀企业数据。待服务资源、企业用户及报送数据达到一定数量级后,便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清洗、提炼、挖掘相关数据,形成高附加值的数据资源,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咨询机构提供有偿数据服务。

2.3市场化自主运营

平台除公益外,还要逐步实现自主运营,市场化自主运营的具体方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平台上自行开发的软件,通过企业客户的线上、线下订购使用,平台可以全部收入。

(2)服务平台引入的基于SaaS服务的ISP、ICP软件,通过企业客户的线上、线下订购,平台以分成方式取得收入。

(3)政府的技改资金及其它扶持资金通过平台受理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取得相应的服务费。

(4)通过给企业客户提供电子商务的交易服务收取相关服务费。

(5)为企业提供CI形象策划、产品设计、包装、市场宣传推广等服务产生的服务费。

(6)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广告搜索竞价产生交易费。

(7)通过平台汇聚的中小企业经营及运营大数据形成的系列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偿服务。

(8)平台可以开展中小企业的相关培训获得收益。

3结论和展望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下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逐步发展成为了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娘家,不但用大数据的方式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帮助企业学习了解国家、省市有关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更加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咨询、融资对接、技术推广、市场开拓、教育培训等服务,是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未来还将集聚更多社会化的和市场化的各类服务资源,不断健全服务功能,在解决小型微型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业务技能、进一步拓展市场以及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电子的电势能 下一篇: 能源动力工程专业方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