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4 09:29:14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1)

1.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2.大气组成

2.1大气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和基本的环境要素之一,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年人每天要吸入10~12m3空气,质量约13—15kg,总计要呼吸两万多次。一般,人缺乏食物约可生存5周;断绝饮水,约可生存5天;而离开空气,则5min就会死亡。人类生存需要的是新鲜、清洁的空气,通常认为海平面附近的空气是干燥洁净空气,其组成基本上不变。为了研究评价大气质量和大气污染现象,首先要了解大气的组成。从地球表面至大约一千公里的高空,绕着地球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层或大气圈,它是由多种气体组成。大气层的总质量约为5.3×1018kg,下层浓密,上层稀薄,其密度随着高度的减小而增加,大气质量约99.9%都集中在55km以下的空间。虽然大气层的质量仅占地球总质量的0.0001%左右,但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之一。

2.2大气中的悬浮微粒是由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状物质所组成。

固体微粒是指因自然现象如大风、火山爆发、森林火灾、陨石流星烧毁等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悬浮物,有尘土、火山灰、烟尘、宇宙尘埃以及飘逸的植物花粉、细菌等等。液体微粒系指水汽凝结物,如水滴、云雾和冰晶等。这些细小的微粒悬浮物能够影响大气的能见度,削弱太阳的辐射强度。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大气中悬浮微粒物的形状、密度、大小、含量、种类及粒径分布和化学性质总是在不断变化。同样,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也是变化的,它取决于时间、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如大气环流、气温等自然因素。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可能低于0.01%,在温湿的热带可超过6%。大气中水汽含量虽然不大,但它却是构成各种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霜、露等的主要因素。

3.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条件,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对此作出如下定义:“空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

3.1从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空气”和“大气”两词并无实质性的差别。

空气污染(AirPollution)和大气污染(AtmosphericPollution)常常通用,但在研究近地层空气污染规律时,往往根据研究的范围加以区分。有学者将室外地区性空气污染称为大气污染,而对室内的空气污染称为空气污染;也有人认为空气污染是指小范围的气体污染,如室内、城市区域的空气污染,而大气污染则指大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空气污染,如气象学、大气环境讨论涉及的大范围污染。

定义明确了形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是指自然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包括火山活动、森林火灾、地震、土壤岩石风蚀、海啸、雷电、动植物尸体的腐烂及大气圈空气的运动等产生的尘埃、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人为因素包括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两个方面,来自人类生活、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活动中的废弃物、燃烧、排放等,导致一些非自然大气组分的有害物质如粉尘、碳氧化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进入大气,在大气中积累后超过自然大气中该组分的含量而形成污染。通常说的大气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与人类活动相比较,自然因素引起的大气污染大多是暂时性的。因为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化能力,能够通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能,如扩散、稀释、沉降、雨水冲洗、地面吸附、植物吸收等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除大气污染,以恢复、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人类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防止大气污染的主要对象。

3.2污染标准及危害影响

定义还强调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必要条件,即污染物在大气中要含有足够的浓度,并且停留足够的时间,超过了允许限度,使得大气质量恶化,从而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这里所说的舒适和健康,是包括了对人体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生理机能的影响,直至引起慢性病、急性病以致死亡等非常广泛的范围;而所谓的福利,则认为是指与人类协调共存的生物、自然资源、财产以及器物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生物、建筑物及其它受体对污染物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反应存在各种差异,大气污染的“允许限度”难以准确界定。但是对污染物浓度和停留时间总要有允许值。根据人类生存对环境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逐渐制定了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4.大气污染的危害

人类体验到的大气污染的危害,最初主要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随后逐步发现了对工农业生产的各种危害以及对天气和气候产生的不良影响。人们对大气污染物造成危害的机理、分布和规模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4.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4.1.1急性中毒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4.1.2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近年来我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4.1.3致癌作用

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

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

4.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增加了生产的费用,提高了成本,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也造成很大危害。酸雨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又可以通过渗入土壤及进入水体,引起土壤和水体酸化、有毒成分溶出,从而对动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严重的酸雨会使森林衰亡和鱼类绝迹。

4.3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物质还会影响天气和气候。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高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烃类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发的“臭氧洞”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工厂、发电站、汽车、家庭小煤炉中排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大多具有水汽凝结核或冻结核的作用。这些微粒能吸附大气中的水汽使之凝成水滴或冰晶,从而改变了该地区原有降水(雨、雪)的情况。人们发现在离大工业城市不远的下风向地区,降水量比四周其它地区要多,这就是所谓“拉波特效应”。如果,微粒中央夹带着酸性污染物,那么,在下风地区就可能受到酸雨的侵袭。

大气污染除对天气产生不良影响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的温室效应,是对全球气候的最主要影响。地球气候变暖会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5.影响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因素

进入大气的污染物,当其超过允许限度,即自然环境的自净化能力,就有可能造成大气的污染。大气污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气象、物理和化学的变化过程,最终能否形成大气污染,主要取决于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和滞留时间。大气中含有的污染物的浓度愈高,停留时间愈长,污染就愈严重,对污染受体的危害也就越大。污染物质在大气中浓度,取决于排放源的排放总量,这与源强(单位时间污染物的排放量)与排放时间的综合效应有关。此外,排放物的污染程度,还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象条件、以及排放源高度等因素有关。进入大气的污染物,在不同的地貌特征和气象条件之下会以扩散的形式在大气中被稀释、吸收。

5.1地理因素

地貌特征影响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因为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地面状况,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在局部区域形成各种大气环流—风,如有随昼夜和年度变化的风、以四季为周期变化的季风,沿海地区的的海陆风,山区的山谷风,狭窄通道形成的峡谷风,以及城乡之间的热岛效应等。风的存在加速了污染源附近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但另一方面,气流产生环流、旋涡、以及不同性质风的锋面交汇处,不利于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扩散稀释,从而影响了局部地区的大气污染的形成及危害程度。

5.2气候因素

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运动的另一环境因素,不同的气象条件之具有不同的稀释扩散能力。这些气象条件包括风速和风向变化、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和稳定度、以及降水过程等。风速小,污染物扩散稀释速度慢。风向决定了污染物的水平扩散方向,处于污染源下风方向区域的容易受到污染,程度比较严重。气温垂直分布决定了污染物在垂直方向的扩散程度,若近地面气温随高度递减,在浮升力的作用下,大气层上下对流剧烈,促使污染物迅速扩散;若气温出现了随高度递增的情况,则气流难以在垂直方向上运动,阻碍了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容易在近地面形成大气污染。大气的稳定度影响着污染物的扩散程度,而降水过程促进了污染物的沉降,因此能净化大气。

在工程中,采用高烟囱排放有害物质可以有效减轻局部地区污染。高烟囱把污染物排向远离污染源的高空,使它们在更广阔的区域中扩散、稀释、混合,从而降低了污染物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浓度。但是污染物的总量并没有因此而减少,有害物质仍然存在于大气中,长年累月的排放可能会引起广域性或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6.大气污染源

大气污染源通常是指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也就是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如汽车尾气排放出NO,为NO的发生源,因此就将汽车称为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源也可以理解为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如燃料燃烧产生了大气的污染物,则燃料燃烧为大气污染源。一般我们所说的大气污染源,其含意指的是前者。

大气污染物质产生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因此大气污染源为天然污染源与人工污染源两类。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场所,如活动火山向大气的喷发等。人工污染源是指人类在从事各种活动中所形成的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多为暂时的和局部的,人工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根源。因此,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工污染源。但是,从总体大气污染的来源考虑,通常人工污染源分为四类: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

6.1生活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生活中的炉灶、热水器、采暖锅炉等。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生活需要使用这些设备时,必须燃用化石燃料。然而,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使用中,或煤的质量差,灰和硫的含量高,燃烧过程会排放出大量的烟尘和一些有害气体物质。再由于城市居住人口稠密,燃料使用量多,排放的污染物数量相当可观,危害有时甚至比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还严重。此外,城市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及堆放过程中由于厌氧分解排出二次污染物都将污染大气。

6.2工业污染源

工业污染源是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主要包括工业用燃料燃烧及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危害最严重。火力发电厂、钢铁工业、石化企业、建材工业等各种类型的工矿企业,在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粉碎以及由各种原料制成成品的过程中,排放出的大量废气均含有不同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中。如化工企业排出含有硫化氢、碳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氟化氢、氯化氢、甲醛、氨等有害气体;火电厂排放的废气中就含有CO、SO2、NO与粉尘等多种污染物。虽然不同的工业企业排放出不同的大气污染物,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主要由燃烧化石燃料提供,这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源泉。

6.3农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包括施用某些有机氯农药和氮肥分解产生的氮氧化物,以及农用燃料燃烧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是农业生产过程对大气的主要污染主要物。如施用的氮肥一方面可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而入土壤内的有机氮或无机氮则在土壤微生物的生化作用下可转化为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从而增加了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某些有机氯农药施用于水中,能悬浮在水面,并同水分子一起蒸发而进入大气;此外,稻田释放的甲烷,也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6.4交通污染源

交通污染源是指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摩托、飞机、火车及船舶等。这些交通工具使用汽油、柴油等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含有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铅污染物、苯并[a]芘等有害物质。由于汽车和摩托数量众多,遍及全球人类居住区的各个角落,因此排放的污染物也最多。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城市中,汽车和摩托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这些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在阳光照射和一定条件下,还可在光化学反应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成为二次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余的交通工具数量也相当大,流动性来往频繁,故排出的污染物总量也是不容忽视的。需要指出的是,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随各国、各地区的能源利用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规模以及生产管理方法的不同而变化,因此随着年代也在改变。

7.我国的大气概况和特点

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且大部分直接燃烧,大气污染物主要是SO2和烟尘,大气污染的特征属于煤烟型。目前,由于我国能源利用方式相对落后、能耗高,利用率低、低空排放,以及城市畸形发展,人口、经济、交通过分集中,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状况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城市大气污染尤为突出。北方城市的污染水平高于南方城市,冬季高于夏季,早晚高于中午。南方城市是SO2造成的酸雨和高硫煤地区的SO2污染,北方城市的突出问题是冬季采暖期的烟尘和SO2污染,非采暖期由于风沙和扬尘的作用,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也较高。

8.治理方案

近几年,我国通过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原煤产量和消费量,对燃煤炉窑进行节能环保改造,加大了工业废气的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所降低。据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道,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城市空气质量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三级和劣于三级的城市比例各占三分之一。颗粒物仍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64.1%的城市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其中101个城市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三级,占统计城市数的29.2%。颗粒物浓度高的城市主要分布西北,华北等省区。2001年,341个城市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广州、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二氧化氮浓度相对较高。虽然自1997年以来,我国烟尘、二氧化硫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呈下降趋势,但排放数量仍然巨大;另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油消费和机动车辆急剧增加,大、中城市氮氧化物污染的上升趋势不容忽视。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的控制。总结治理大气污染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估,它也由环保部门来完成。环保部门要评估各个污染源经过治理后,大气的质量是否改善了,分担率的指标是否有所变化,哪一个污染源治理效果最好。环保部门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了解前一阶段工作的实际效果,也更明确了今后治理的方向。这一阶段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完成后,环保部门将重新确定大气质量标准、进行大气监测、做分担率的研究,确定新的治理目标和分配方案,最后再进行评估。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科学的、有效的、责任明确的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程序,而且这一系列的工作是循环往复、不能停歇的。只有通过这种循环的工作,我们治理大气污染的思路才能更明晰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目前我们国家对于大气的治理还没有走上这条科学之路。对此,有关专家认为最主要的就是我们没有准确的、合乎国际规范的分担率研究,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而没有分担率提供的数据,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不能科学治理大气的关键。当前,提倡和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成为我们在经济建设中以及搞好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中国治理大气污染也应该尽快走上科学的道路

参见《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第5段;《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原则5.

参见金瑞林、汪劲著:《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4页。

参见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徐祥民:《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28参见叶俊荣著:《环境政策与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6页。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2)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138-01

随着人类文明逐渐走向深入,社会经济、知识水平有了飞跃性的提高,而工业生产成为提高经济力量的主要力量,但工业生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工程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废渣(即工业“三废”)由各种各样的方式排放到大气中,污染我们的空气,这不仅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也损害到人类的健康。社会生产中,各种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中,大气质量日益恶劣。因此,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大气污染是必须完成的工作。

1 原因分析

我国工业生产模式落后,还在采取粗放型的生活,能源浪费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根据统计,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这些大气污染加速了铁路、建筑物的腐蚀,还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大气污染直接影响到臭氧层,人们生存环境的安全持续已经岌岌可危。

1.1 工业企业

工业生产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我们在大气污染治理中,也要注重工业生产的生态管理。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成分也更加丰富,由于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工艺过程、原料和产品种类等不同,所带来的大气污染程度也不同,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大气污染治理。

1.2 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

我国南北温差大,冬季普遍寒冷,夏季普遍颜色(炎热),人们冬季会用炉火、采暖锅炉取暖,夏季会使用空调,这些(直接和间接)都要用到大量的煤炭,尤其是冬季,很多地区浓烟漫漫(弥漫),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虽然我国现阶段在采暖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但在一些小城市、农村地区,还是大量使用燃煤取暖,而在燃煤市场上,高硫煤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的限制,让人们不可能放弃廉价的高硫煤而去购买环保型的低硫煤。这些都是SO2过渡(度)排放的原因。

1.3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的建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过车(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主要交通工具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但它们的使用,也给城市增加了新的大气污染源。最严重的污染来自汽车,几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遽(急剧)增多,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CO,在污染空气的同时,还给人体带来了一定损害,特别是一些柴油大货车和冒烟车辆,排放的尾气中还有很多颗粒物,这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例如一辆柴油车排放的尾气中所含有的颗粒物,几乎是100辆汽油差(车)夹带的总和,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污染源。

1.4 市政建设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的限制,很多公路都会出现人行板道明显高于路面而且与路面垂直的现象,这让公路上的粉尘无法会吹走,然而越积越多,汽车驶过就会引发扬尘。

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求,不断的建设、改造,随意滥用自然资源,导致全球温室效应的出现,而这些最终也会影响到人类本身,人类生存的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2 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

2.1 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

大气污染物中的种类不同,各地区、各种生产所带来的污染也不同,为了更好的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先进行大气质量监测,掌握各地大气环境的实际情况。

颗粒物质的测定:颗粒物是存在与大气中数量最大、成分复杂、性质多样、危害较大的一种,颗粒物基本属于有害物质,也可能是其它有害物质的载体,或者催化剂。颗粒物质与所吸附的气态或蒸汽态物质结合,会产生比单个组分更大的协同毒性作用。要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必须控制颗粒物的排放。

二氧化硫的测定:H2S、SO2、SO3、CS2、H2SO4和各种硫酸盐是造成大气硫污染的主要化学成分。人们在使用煤、石油燃料、含硫矿石、硫酸的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 硫,并排入空气中。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氧化硫所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

2.2 综合整治

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必须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制定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各功能区最大能承受的排放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根本在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交通状况,才能在根源上控制污染物的浓度、范围,同时也是有针对性的开展环境治理。

我国城市化建设中,主要使用粗放的生产方式,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污染物的排放也随之增加,由此带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能源燃烧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加快使用气体燃料、低硫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能源。城市地区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调整工业布局,规范能源使用,通过经济正常和科学技术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2.3 科学规划,合理配置

植树造林一直被认为是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且成本低,还能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增加绿化环境,也能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树木能发挥其光合作用的本事,充分发挥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为此,我们应扩大植树造林的面积和范围。根据污染源位置、污染物汇集区的地形地势、风向和污染气体的季节分配,合理安排,因此质疑(因地制宜)。在污染严重的地区建设包围式或隔离式的林带,让那些含尘、含污染的气体在大气中被树木吸收,减少污染物的扩散。有研究显示,不少植物具有一种以酶作催化剂的潜在解毒力,可以分解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或形成一些大分子络合物,降低这些有毒物质的毒性,因而对大气具有特殊的净化功能。加入我们每种植一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00多公斤SO2,并吸收30多吨灰尘。

2.4 利用气象条件防治大气污染

如果城市的污染源已经确定,并处在稳定的阶段,那么大气污染状况就主要取决于气象条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和扩散受主要受气象条件的支配和影响,因此,充分利用气象条件,是控制大气污染,减少污染物传播,实现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自然的途径,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则是其中的关键。气象部门在防治城市大气污染方面,不仅要提供详细的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还要为政府规划部门搞好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雾的出现是大气污染已经恶化的重要表现,而降水可以冲刷大气中的污染物。所以气象部门可以通过人工增雨、增雪、消雾等技术来净化大气、消除污染。

参考文献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3)

1 我国雾霾的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作为一个煤炭大国,能源消耗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近几年,大气污染典型地表现为雾霾污染,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以 2015 年冬季为例,雾霾污染尤为严重,全国各省市的空气质量均堪忧,北京市首次雾霾红色预警,中小学全部停课,这样的现象在以往是不存在的。其他省份如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同样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2 我国雾霾治理法律的现状

 

从我国现有的立法来看,多部法律法规涉及到雾霾污染。这些法律法规主要有:(1)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新法已经于2015年1月1日施行;(2)《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的是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2013 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由国务院,是新形势下专门针对大气污染治理而制定出来的总体计划;(4)地方性规定,如《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山西省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5)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条例,也可以看作《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实施细则,如《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体现了地方政府细化上位法的努力。

 

3 我国雾霾污染法律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立法滞后

 

虽然《大气污染防治法》经过两次修改,但立法总是滞后于经济,现存法律的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府协调机制与企业和公民还不能达到统一战线,在治理工作中不能做到同时治理、同时行动。

 

(二)现有立法缺乏具体操作细则

 

纵观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其中多处表述为具体规定由国务院制定,而这一说法,使得很多治理工作并不能得心应手,反而多添空泛之谈。因此在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应当增添对具体解决措施的详尽解释,避免一些法条过于抽象,缺乏事实细则,使具体问题得到具体分析,使《大气污染防治法》形成系统而完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的协调和统一。

 

(三)大气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

 

在《环境保护法》中,制定了关于环境污染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关于环境破坏所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有关规定,环境的污染问题可以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理,但是环境的破坏却要难以恢复,大气污染同样如此,一些大气污染事件高发区,长时间定会造成生态失衡,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法律还没有相关的规定。

 

(四)大气污染赔偿制度不健全

 

政府在进行引导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尚未对受侵害人进行扶持和引导,导致一些污染主体不明确或者无力承担赔偿额度,以及因因果关系不明确无法进行赔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受害者丧失环境权益。此外,环境赔偿执法问题困难也是处理损害赔偿的瓶颈所在。

 

(五)大气污染监测体系不完善

 

尽管我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管理大气污染,但真正的环境监测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大气污染监测控制技术尚不能达到良好的标准,对治理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

 

4 解决雾霾污染防治问题的法律制度对策

 

(一)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

 

环境法是公法,因此在讨论环境法问题中,要结合民法、刑法和行政法方面来看待环境污染问题。在污染者付费的制度中,污染单位对于排污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要对污染群体做出相应的补偿。在今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要将破坏大气罪单独设立新罪名,更加详细规定具体的惩处措施,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二)增强执法的可操作性

 

在此状况下,政府在做决策时,要尊重国家和公民等利益的相关主题,符合环境治理原则和生态环境的需要,作出切合实际可行的方案,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市场调解和非政府间调解的大调解格局,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利益,才能使执法工作得到最大程度的配合。

 

(三)明确各类大气环境责任主体

 

针对不明确责任主体的情况,我国政府应当建立政府型赔偿制度。对责任主体不明确,大气污染事件因果关系不清晰,侵害人无力赔偿等现象,政府应当发挥及时,充分和有效的手段帮扶被侵害者,使受害者得到应有的补偿。

 

(四)建立完整的法律监测体系

 

PM2. 5的关注指数急速飙升,对于完善其监测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完善系统的同时,也要加强对PM2. 5的法律支持。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对于不同地区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同时完善各地区的监测指数和质量标准,对于相对发展迅速的城市,提高监测设备,严格环境标准,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废气的排放,建立起完整的PM2. 5监测体系

 

(五)注重与国际大气污染立法衔接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4)

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气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环境带给人们的状况并不乐观,在调查的过程中人们表现出来的幸福指数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大气环境质量的下降有着直接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

一、清醒认识大气污染防治的严峻形势

大气是指包围地球的空气层,是我们人类赖以为生的外部生存环境,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占空气总质量的99.03%,其余为氩、氖、氦、氪、氙等稀有气体,占空气总质量的不到1%。干净的空气其组成成分相对稳定,但由于自然灾害(如火山喷发、森林火灾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会向空气中释放新的物质,造成空气成分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大气污染,其中人类活动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最新的《2015年6月份及上半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015年6月份及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结果显示,6月份,74个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64.4%,超标天数比例为35.6%,其中轻度污染占21.5%,中度污染占8.8%,重度污染占4.9%,严重污染占0.4%。海口、珠海、舟山和哈尔滨的达标天数比例为100%,26个城市达标天数在80%-100%之间,25个城市达标天数在50%-80%之间,19个城市达标天数不足50%,首要污染物为O3和PM2.5。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根本原因。

二、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防治燃煤污染

我国大部分城市当中都会采用煤炭资源作为取暖的方式,因为我国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成本低还可以满足人们日常供暖的需要,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现象,就是在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气体会给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针对这种现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因此,先关部门就开始倡导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进行工业化改造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大量小锅炉的使用,因为小锅炉在燃烧的过程中不是十分彻底,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使得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对大气造成很大的污染,要提倡用大锅炉集中供热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对大气的污染,而且要尽量开发新能源,使新能源代替煤炭资源进行供热,对原有的供热技术进行改进,通过对锅炉技术进行改进,使得燃烧的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将产生的污染气体转化为助燃材料,加大对一些新兴能源的推广,比如沼气、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的利用。

2机动车船污染控制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近几年我国的私家车持有量显著上升,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机动车在形势的过程中由于燃烧燃料会产生污染的气体,由于使用量的增加就会给大气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针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首先必须要在制度层面上予以保证,国家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对机动车的使用做出相应的规定,可以提倡使用新兴能源来带来代替石油资源,缓解石油资源紧缺的局面,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可以在汽车上安装相应的装置,该装置可以起到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尾气排放的特点,通过相应的转换可以把有害气体转为无害气体再排放到大气当中,实现单双号限行的措施,这样不仅可以缓解交通拥堵的现象,也使得大气污染的现象加以解决,加大对环保车辆的推广力度,可以在满足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降低对大气的污染,对于公务用车的行为要严格规范,减少公车私用的现象,最大限度的确保大气环境的安全。

3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控制

在针对一些废弃、恶臭等大气污染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废物,对其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严重的污染,所以在对垃圾的处理中,要进行分类管理,实行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压力,减少因垃圾腐坏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4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护措施

首先,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气排放。通过改革工艺过程,以无毒或低毒的原料替代毒性大的原料,减少污染物的排出。第二,加强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第三,卫生部门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对居住区内饭店、公共浴室的烟囱、废品堆放处及垃圾箱等可能污染室内外空气的污染源加强管理。第四,改善能源结构,大力节约能耗。在城市应尽量选择使用低硫和低灰份的燃煤。应因地制宜地开发水电、地热、风能、海洋能、核电以及太阳能等。第五,合理安排工业布局,调整工业结构。应结合城镇规划,全面考虑工业布局。工业建设应多设在小城镇和工矿区;避免在山谷内建立有废气排放的工厂;将工业区配置在当地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在工业企业与居民区之间应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第六,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城市绿化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可调节水循环和“碳-氧”循环,调节城市的小气候,阻挡、滤除和吸附风沙和灰尘,吸收有害气体。

5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公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强化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切实提高社会环保意识,使各项社会经济重大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媒体宣传、事迹推广、横幅标语、知识竞赛、定期区域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生态”的理念、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知识,提高环境状况的社会透明度,引导企业和公民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人人关注大气污染防治、人人保护大气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与周边地区协调配合,定期通报大气质量监控数据,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做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6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森林和绿色植被对温室效应具有极好地调节作用,同时还可以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达到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空气的天然过滤器。树林还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可以有效阻止空气中的尘埃和沙粒随风飘荡,降低了沙尘暴等严重污染空气的恶劣天气的发生。

三、结语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因此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参与。虽然近几年我国的环保部门已经加大了对环境的治理力度,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只为了眼前的利益,使得大气环境受到很大的污染,所以还需要在全社会倡导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大气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5)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68-2

0 引言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要素之一,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大气重污染指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大于或等于201,即空气质量达到5 级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大气污染。重污染天气主要是指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也就是俗称的雾霾。为了响应《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气象部门组织开展重污染天气预警工作,中国气象局于2013年9月1日起正式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工作,为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对重污染天气提供决策支撑。目前国内各城市的重污染天气预警标准不统一,但是重污染天气的红色预警无疑都为Ⅰ级预警,即最高级别的预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影响最大的。

1 重污染天气的成因

分析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燃煤、工业、机动车、建筑和道路扬尘是主要的排放源,是造成重污染天气的根本原因。二是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这是重污染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大气空气气压低,空气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飘浮在空气中。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起来。三是区域污染和本地污染的叠加是重要的因素。由于空气的扩散十分广泛,大气污染范围比较大,同时还要受到气候和风向的影响,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四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伴随着森林与植被覆盖率的减少,使得大自然环境调节与容纳能力的减弱,也是重污染天气形成一个重要因素。

2 重污染天气的危害

2.1 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如公路、铁路、航空、航运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公路、铁路的影响主要表现对驾驶人的影响,重污染天气对道路状况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尤其对于能见度来说,很容易导致驾驶人的视觉效果受到影响,造成一些恶通事故。重污染天气对于航空的影响主要导致航班无法及时有效的运行,较严重时会导致航班的取消,造成旅客的滞留,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2.2 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对电力系统的主要影响表现在电力设施方面,例如:对输变电设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气湿度及污秽物造成污闪,而大面积污染事故对电力系统的破坏是灾难性的。

2.3 对农作物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方面。重污染天气时阳光寡照,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和能量得不到充分满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植物虽然具有吸附尘埃的作用,若是空气流动性差,粉尘颗粒浓度过大,会使植株不堪重负,从而影响植株的呼吸作用。

2.4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重污染天气造成空气质量下降,而空气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元素,人类无时无刻不再呼吸着,颗粒物PM2.5和PM10为影响空气质量最显著的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着人体的健康,还会影响人们的心情。粒径小于2.5微米的粉尘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等疾病。除此之外,这种颗粒还会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威胁人体健康。

3 重污染天气的控制措施

3.1 从源头控制

对于怎样控制一种污染现场,我们一般从污染源、污染途径、受体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无疑从源头进行控制是最有效的。源头控制首先要明确污染源及污染物。重污染天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雾霾天气,这是一种与大气污染密切相关的天气现象,主要污染物是气溶胶。其次,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把控新建项目准入条件,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减少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项目。清洁生产体现的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先污染,后治理,是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清洁生产要求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减少其对人类及环境可能的危害。第三,增加企业污染排放透明度,强化社会监督。只有在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的双重推动下,大气污染才能消除调查盲点,得到有效根除。第四,要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先浓度控制为主向总量控制过渡。

3.2 构建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

自2013年,环境保护部办公厅了《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各城市及地区陆续编制了大气重污染的应急预案,明确了预警和响应措施,我国对于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工作越来越重视。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解决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项的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强化风险防控,构架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及强化责任追究,达到减少或避免重污染天气持续发生的目的,在不可避免遇到空气重污染的情况时,实现提前预警、及时响应,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3 区域联防联动

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特征,并同时受到气候气象的影响,单靠一个城市采取污染防治的措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需要区域的联防联控,才能更好地规避或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影响。以京、津、冀为例,山西地区的大气污染物很容易在偏西南气流的输送下,沿着太行山系中的洋河河谷和桑干河河谷向京、津、冀地区输送,导致大范围、区域性污染。目前,按照“2+4”的协作模式,北京、天津分别与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建立了联防联控合作机制,这将会对区域空气质量共同改善发挥重要作用,并加快削减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降低区域传输影响。

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工作涉及不止一个部门,需要多部门及时启动联动联防才能防治大气污染。气象部门联合环保部门负责监测预警,为应急联动提供可靠信息;此外,气象部门还可以与交通运输、教育、卫生、安监、电力等多个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应急联动机制,第一时间向各部门预警信息,提供应对防范建议。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通过人工干预的措施,冲刷、稀释污染物,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危害。

4 有关重污染天气的思考

随着工业的发展,重污染天气的频繁到来,更多的人开始思考它形成的原因?怎样可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无休止向大自然索取,必将付出代价。我要想持续的发展,不能一味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提倡使用和发展清洁能源。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着空气。氧气来源于各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植物,我们人类和其他生命将不复存在.。大自然提供给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同时也需要人类的关心和爱护,只有当自然环境处与一种生态平衡的和谐状况时,人类的明天才会美好。

参 考 文 献

[1] 朱云.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构建路径[J].环境经济,2014(123):14-15.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6)

前言

在上文摘要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大气污染对我们人类正常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及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已经成为当前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知道,污染时比较好污染,而对污染进行治理却是非常困难。据统计了解,现如今城市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并且经济发展至今,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已经被各个国家高度重视起来。因此,当今知识经济发展时代下,如何有效的防治大气污染,减少大气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成为当今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那么大气污染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具研究了解,大气污染通常所指的就是我们人类活动过程中对自然引起的某种物质介入到大气中去,并且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并且损坏出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健康度、和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大气污染的严重现象,并且总结出了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并以此推出了我国现如今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对策及未来发展。

1、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概况

1.1在上文中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了造成大气污染现象的背景、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及大气污染的科学定义。下面,我们再来通过研究来阐述我国现如今城市大气污染的概况。我们知道,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就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因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就开始加强对环境保护工程的力度,其中就包括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并且提出和采取了一些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而且还取得了一定阶段性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治理效果来看,我国的大气污染现象还在逐年增加,因此,这些措施及政策并没有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现象。具最新的研究成果表面,我国三百多个城市中,已由不少的数量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数字,因此,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显然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中少数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对于我国而言,可谓是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造成我国环境污染中大气污染现象较为严重的原因有哪些,具充分的研究表明,其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能源为主要动力,如石油、煤炭等,其中以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最大,站到一半以上,因此,在煤炭产业中,有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排入到大气当中,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第二,就是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也快速发展起来,发展至今,我国的汽车保有量以达到几千万量,因此,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第三,就是我国工业起步晚,发展快,这就在能源的利用上造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现象。第四,就是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没有进行有效、快速的治理,其中表现在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较低。第五,环保管理水平低。虽然制定了一些环保法律、法规,但较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第六,森林面积小,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

2.1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应进一步落实环保是一项基本国策的方针; 进一步落实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保工作方针;进一步落实,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环保战略方针;进一步落实以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政策;认真遵守,全力推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五项制度。

2.2治理大气污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以防为主,突出重点、表本兼治。步骤如下,第一,调查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时空分布及排放高度。第二,测定或收集污染物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三,研究适用当地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模式,并计算出地区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有害物质量,确定地区各类污染的消减方案。第四,了解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资金额。第五,研究各种减轻城市大气污染的措施。

2.3第三,我们还可以从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大力开发水利资源,有步骤地发展核能,努力利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是实现清洁生产、减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采用高新技术,合理利用煤炭资源,推广型煤,改进燃烧方式;依法强化城市大气污染管理,进行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应用绿色植物净化大气。

结语

综上所述,在21世纪要思想观念转变,价值观念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率,重视环境的长期支撑力。要靠科技进步, 利用高新科技使环境得到重大改善,这样才能更高效、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大气污染。

参考文献

[1]鲁安怀.废水的矿物学处理.地学前缘,1996,03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7)

2.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被污染后,因为污染物质的来源和性质等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候环境的不同,甚至是每个个体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一般会导致感观上的不适应,严重情况下,生理方面上会出现可逆的现象,再者就会突发危害生命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中毒、致癌两种。

(一)、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低时,一般不会导致人体自身的中毒,然而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意外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扩散到大气等,便有可能引起人体的急性中毒。然而大气污染对人体慢性毒害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较低的浓度下,持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增长等现象。我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较高,而其中某些污染较重的大城市尤其的高。

(二)、致癌作用这是长久以来形成的结果,是因为污染物持续作用于人体,损害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引起基因突变,诱发成肿瘤的作用。被污染的大气有很多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物理性,生物性等。长期接触大气中的致癌物会引发的肿瘤。

3.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一、重工污染企业应当在城市的边郊区,位置应当在本地风率高的下风向处,较大程度减少污染气体向住宅区的扩散的可能。更致力于对住宅区里局部污染源地的勘察与监督。如饭店、澡堂的排气口、废物堆放点、小区垃圾桶等等都可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地方,卫生部门应与相关单位协调合作进行管理。

二、加强城市的绿化。植物不但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还可以调节气候、阻挡、过滤消除和吸收附着大气中的污染物,对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的吸收是非常有效的。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8)

本文为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ZZ03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4日

大气污染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超出了大气环境接纳污染物的最高限度,无法被净化的废气在大气环境中不断叠加、复合致使了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等皆是加剧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国家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公民生活方式等皆严重影大气污染的治理进程。大气污染形成原因以及责任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治理大气污染成为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动员能力,其在大气污染治理责任担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大气污染治理中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基础

公共产品理论认为,大气(空气)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本质上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大气的公共物品属性表现在每一个人呼吸空气的同时并不影响其他人对空气的消费,呼吸空气人数的变化也不会影响消费成本的增加或减少,且任何人在免费享受空气所带来的利益的同时,不能排除其他人享受空气所带来的效益。每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无节制地消耗公共物品。微观主体为了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只注重私人收益,从而放任负外部效应的出现,当大气环境超过了自身的承载,就出现了哈丁所说的“公地悲剧”的后果。然而,大气污染的治理又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理性”的人都具有“搭便车”的心理,即只希望免费享受他人治理环境的成果,而不愿意为此付出代价。大气的公共物品属性而导致市场失灵的问题,非微观主体所能解决,需要依靠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主动承担起保护、治理的责任,纠正市场的失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公共信托理论认为,大气、森林、水等自然资源系全民“共享的资源”,亦是全体国民的共有财产,只要一人实施污染空气的行为,则是对全社会共同利益的侵犯。为了更好地合理保护、利用这一“共有财产”,共有人将其委托给国家来进行管理。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则负责具体的委托管理事项,即承担管理、保护大气的义务。在委托过程中,政府需谨慎使用自己的权,必须对全体共有人负责。如因政府的不当行为,导致委托人利益受损等情况,则政府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具有防止损害扩大的义务。由此可见,公共信托理论是政府在环境保护中承担相应责任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公民有权监督政府行为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公民环境权理论认为,公民享有在安全、健康、良好的环境内生存的权利,政府有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义务,因此应当对环境负责。环境污染最终将侵害公民的健康权、生命权,可以说,公民的环境权派生于公民的基本人权――生存权,应该被视作公民的基本权利予以同等保护。公民的环境权应该包括环境使用权、知情权、参与权和请求权。公民的环境使用权则包括公民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知情权是公民享有获取、知悉环境状况以及政府环境管理状况的权利;参与权是指公民享有参与政府环境管理决策、环境保护实施等过程的权利;请求权是指政府违法履行或不履行环境治理义务,公民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有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权利,对侵犯公民环境权利的行为有提起损害赔偿的权利。公民的环境权理论为公民获取大气污染状况信息、参与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以及政府承担环境责任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大气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责任的角色定位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具有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特征,决定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必然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地方政府既接受中央政府领导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地方政府的双重身份决定其既要符合中央政府利益又要保障地方利益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自逐渐扩大,逐渐使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与地方经济发展直接挂钩,因此地方政府逐渐演变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利益主体。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地方政府的两难选择,地方政府既要完成一定的经济目标,又要保护大气环境。然而,发展经济的成本远低于保护环境的成本,发展经济远比保护环境能带来更大的效益。地方政府作为具有逐利性的一类特殊“经济人”,往往会选择牺牲环境而发展经济,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为防止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地方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必须坚持中央政府的宏观把控,全面平衡中央与各地区的利益,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积极性、创造性。

同时,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工作只能由地方政府落实,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承担主要责任。大气污染成因复杂,与地区的地理自然因素、地方性产业结构、能源消耗习惯等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大气污染的地区差异性决定中央政府只能从宏观上把控大气污染治理的总进程、总目标,而具体任务的落实与开展则由地方政府承担。对大气污染治理需因地制宜,即需要各地方政府根据各地产业结构布局、能源消耗情况以及各省经济发展情况等采取差异性治理措施。地方政府作为地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积极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治理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政府的环境责任主要包括保证居民生活的大气质量;严格执行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并逐步建立或完善地方环境立法体系;鼓励、促进公众积极参与大气保护活动以及监督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行政行为;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不作为或乱作为应当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三、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失责的表现

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并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存在诸多失责的情况,严重影响大气污染的治理进程,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重经济轻环保的发展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确使中国的经济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然而,这种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走上了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三十几年来,我国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于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文件,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但这条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部分地方政府仍存在“唯经济论”的思想,将经济建设看作是重中之重,其他各项事业都要为经济建设让步,经济建设以外的其他各项事业逐渐变得无关紧要。其导致的结果是经济指标达到了,但却产生了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理念的偏差导致了政府治理决策的失误,主要表现为政府强制将重污染企业迁出城市中心或迁往周边地区。这样的e措对迁出地的大气污染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却会加重迁入地的大气污染,且由于大气的流动性特征,造成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现状。事实证明,将重污染企业外迁的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二)地方政府行政执法疲软。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权,贯彻实施国家立法机关所制定的法律的活动。在环保领域中,行政执法主要是指政府、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等其他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按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方针、决定等其他规范性文件执行命令和处理行政事务。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严密的法律体系是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治理我国大气污染的重要法律依据,规定了我国治理大气污染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总体目标。因这两部法律皆为最近颁布生效的,各地方政府不能因地制宜及时制定各地方大气污染防治规定或细则,地方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不够完善。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行政执法的力度不够,存在消极执法的现象,即不主动去履行环境监管责任,往往是新闻媒体曝光或者造成人员伤亡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环境事件后才会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地方政府考虑到重污染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往往采取纵容的态度,不依法追究重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导致法律的威信力大大折损,大气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三)地方政府问责机制难以落实。问责机制是指问责主体对负有公共责任的组织或个人不履行或违法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情况进行责任追究的一种制度,是地方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大气污染治理义务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对地方政府不履行大气污染治理义务进行问责的明确法律依据为《环境保护法》第67条、68条、69条。环保问责主要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专门机关依法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对下级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问责。行政机关问责属于一种内部性问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往往采取容忍的态度,只有出现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时才能引起上级行政机关的重视。此外,在上下级行政机关需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的违法行为承担连带责任时,仅依靠行政机关的问责无法保证问责结果的公正性。

四、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责任的建议

(一)转变地方政府发展理念,促进地方发展方式转变。理念乃行为之先导,地方政府应当从根本上改变“唯经济论”的发展理念和传统的政绩观,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绿色的政绩观。高能耗、重污染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和严重依赖于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是我国大气污染越发严重的主要原因。地方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本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重工业比例,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并逐步推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允许各大气污染物排放企业之间通过货币交易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有利于鼓励排污企业发展清洁技术,将可排污量转让给其他需要的企业,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同时还能获得经济效益。地方政府要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逐步推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建立完善的大气污染排放机制,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原理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排污企业的保障其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正确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充分发运用财政、税费等手段,如对环境友好型企业进行政府补贴,提高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对地削减重污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要增加环境治理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大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大气污染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治污项目的开展以及环境技术的研发等方面。

(二)完善地方环保法律体系,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执法效率。大气污染区域差异性的特征,导致环境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往往仅规定一些原则、要求或目标,为不同区域分而治之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使得各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各地大气污染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提高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地方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细化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如经济发展状况、污染物排放比例以及治理技术水平等等,制定合理的排污标准。在大气污染情况严重的地区,地方政府应该征求环境保护机构以及其他专业学者的意见,依法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地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仅有完备的法律还不足以起作用。完善的法规还必须得到地方政府严格执行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执法,严惩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环保法律的效益。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取消了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依职责对机动车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的规定,但仍保留了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防治大气污染中监督管理职责。因而在执法过程中,既要切实保证环境主管部门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又要使其他有关部门积极协助环境主管部门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从而提高政府的行政执法效率;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必须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先进的环境技术装备,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及时发现并做出反映,遏制大气污染的进一步蔓延。

(三)扩大地方问责主体范围,健全地方多元问责机制。近年来,环保领域的权力滥用现象越来越严重,环保违法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健全环保问责机制已经刻不容缓。环保问责机制的主体,除了行政机关,还应包括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以及社会公众。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按照宪法的规定,可以通过质询、罢免等方式对政府是否履行治理大气污染的责任进行监督问责。司法机关的问责是指法院通过受理行政诉讼案件,检察院通过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大气污染治理中涉嫌犯罪的行为提起公诉的方式进行问责。社公众的问责是指社会组织、公众等对地方各级政府是否履行大气污染治理职责所实施的监督和追究。按照萨克斯教授的公共信托理论,大气是公众委托给政府管理的公共资源,在政府没有履行保护、治理大气的职责时,公众当然有权对政府问责。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公众可以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对政府的失职行为进行问责。社会公众监督是一种非权力性监督,不具备国家权力性质和法律约束力,不能直接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承担责任,只能引发权力性问责。然而,社会公众作为大气污染最直接的利害关系人,相较于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对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的问责具有更高的自觉性、主动性,因而要高度重视社会公众问责的作用。在社会公众监督的方式中,只有行政诉讼能够最直接、有效地引起权利性问责,即通过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提起行政诉讼从而引发司法机关的问责。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仅受理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不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然而,地方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实施的抽象行政行为,如制定环保规划、地方政府规章、经济政策或环保决策等等,皆对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影响,严重影响大气污染治理。因此,应将政府在大气治污过程中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令人欣喜的是,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虽然还是将行政规章以及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范围之外,但它将“具体行政行为”修改为“行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将扩大行政诉讼受案的范围,也为将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留下了法律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洋.雾霾治理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南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周婧.论大气污染监管中的政府法律责任[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马柳颖,李洋.雾霾治理中的政府责任追究机制建构[J].新西部,2015.8.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9)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趋势,人们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在目前的人们生活中,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环境危机与隐患,城市污染和城市污染现象越来越严峻,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目前在城市建设中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噪音污染和固体污染等等,这些污染物的存在不但造成了城市发展受阻,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做好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城市规划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受到建筑物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种城市也在不断的建设和升级。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城市污染正以相同的速度不断的朝着城市蔓延,这就造成了城市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发展与规划,同时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但是在目前社会发展中,我国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统计部门在城市建设上对于环境的认识和管理较为欠缺,这就造成了在城市建设中对于整体规划的环境保护认识较少,造成了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污染现象较为明显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主要是由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对周围的水质影响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快,我国水污染也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在我国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对河流的治理和规划措施是当前的主要规划和控制措施。

(二)、大气污染严重

城市发展中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1)工厂生产中排放出的大量粉尘、废弃以及相关的污物;(2)汽车尾气所造成的空气硫污染较为严重;(3)加油站,汽油泄露滞后容易形成碳氢化合物,进而造成人们身体威胁,同时还容易产生很强的致癌物质;(4)家庭中能源的消耗;(5)在生活中所使用的过程喷雾剂和市政工程中的化学药剂等也容易造成严重的城市污染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在城市中各种工业、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这些行业在生产中离不开各种染料的配合与使用。这些染料的存在与使用造成了巨大的空气污染和环境问题,也容易引起巨大的城市粉尘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引起城市居民的呼吸困难,给人造成严重的身体危害,还容易造成酸雨等生态问题,进而影响城市建筑物。

(三)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是城市污染中的主要组成方式之一,其在处理的过程中大多数都可以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这些废物多是由于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使用的各种废弃物造成的。同时也有相关的农业、建筑业废料等。这些固体废物如果不加以收集和处理,将导致出现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甚至是给人们身体带来严重的威胁与影响。

(四)噪声污染

噪音污染是城市发展中的主要污染之一,其主要可以分为高强度污染和低强度污染两种。一般来说低强度污染是对人体身心健康不会造成影响,而且在许多的情况下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人们的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高强度的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如织布机、车床、空气压缩机、风镐、鼓风机等)、现代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摩托车、拖拉机、飞机等)、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体育和文娱场所的喧闹声等。这些高强度的噪声危害着人们的机体,使人感到疲劳,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引起疾病。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

(一)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

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截至2007年底,中国污水处理能力约为8000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为58%。根据十一五规划,预计到2010年,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1万吨/日,届时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70%。污水处理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是有机物,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则比较复杂。

(三)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四)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的具体现象篇(10)

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7)20-0079-02

引言

空气污染是空气质量中的常见现象,空气污染从古代就有,只是以前空气污染的程度小,人们的生活水平低,自然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社会中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通病”,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能放任空气污染,走国外城市“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因此必提高治理空气污染的意识,完善城市空气污染监测方法,采用合理的解决措施,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笔者就这些方面在下出具体的探析。

1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现状和特点

1.1 我国空气质量的现状

根据近期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监测报告现实,现阶段城市空气污染总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还有改善的趋势,但是城市空气污染仍具有一定规模,国家政府对城市空气污染做出了改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近几年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等因素,使得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因此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标准中做出了明确地规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铅、氟化物等十种污物的浓度不能超过规定限制。从全国范围来看,城市空气污染物最主要的还是可吸入颗粒物和悬浮颗粒物,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较高,酸雨范围和规模总体保持稳定,大约为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1.2 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正在经历飞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占有率逐年增加,但是部分人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造成了城市空气污染,从经济发展规模来看,我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缺乏城市空气质量的意识,在空气治理过程中技术水平也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绿化面积少。城市人口众多,各种建设用地都很紧张,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城市绿化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人均绿化面积很少,绿化植物的作用就是进行化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但是有限的城市绿化不能满足城市空气污染的净化,所以城市中单位空气面积的污染物占空气的浓度极大,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2)城市规划不合理,缺乏整体意识。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管理者缺乏整体意识,大城市的发展就是“摊饼”式的对外扩张,新兴城市没有整体合理的布局,粗放式管理模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普遍超标,成为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另外根据最终的环境监测报告显示,部分地区空气恶化的趋势有所改善,可吸入颗粒物、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氟化物的浓度降低,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的城市,占调查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五左右,达到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的三级标准的城市数量,占调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该数据是根据全国三百五十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总结出的,具有权威性。

2 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

现阶段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主要包括简单评价和综合评价,其中简单评价分为单因素和单指标,综合评价主要因素是多因素和多指标,在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可以采用新式监测方法或者完善已有的监测方法,主要目的还是真实可靠地监测空气质量。

2.1 指数法

指数法主要内容是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时,根据在现实生活中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和空气质量标准值进行比较,通过对比法得出空气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方法,指数法主要包括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1)单因子指数法。顾名思义,单因子指数法就是采用对照比较法和概率统计法进行比较,对单个污染物在空气中的浓度进行分析,该方法的优势简单明了,可以快速了解污染物对空气的污染程度,但是缺点就是不能整体分析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2)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以采集的空气质量数据为基础,通过公式运算得出的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该方法还可以细分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环境空气污染指数仅仅依据的是采集数据的最大值,不注重其他方面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作用于空气质量日报的数据指标评价中;综合污染指数法的优势可以准确表现出各个污染物之间的比例,可以体现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次要来源,该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空气质量报告中的各污染物在总体里的比例变化情况。

2.2 复杂数学模型评价法

(1)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考虑的是各部分的关联性,在评价过程中做到了定向、定量的针对性,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反应时间、空间等因子的相关性,可以清晰明了地观察不同因子的关系,但是该评价法也有一定的劣势,在采用线性加权模型的情况下,污染因子权重较少,然而污染因素较多的时候,评估结果会失去真实性,部分真正的有用信息不会得到重视,对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造成误差。(2)灰色系统法。灰色系统法主要作用是利用推理知识进行的空气质量的推演,主要内容是通过已知的部分信息、数据,运用灰色系统法的推演知识,对系统中的行为和规律详尽的描绘出来,但是灰色系统法推论出的现象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因为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判断出的现象与真实情况有一些误差,这并不妨碍灰色系统法成为目前较好的城市空气监测方法之一,该方法的实践操作方法分为灰色聚类法和灰色关联法,完成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监测的任务。(3)物元分析法。物元分析法相当于一个运算模型,在进行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监测过程中将物元分析法中的评价标准、指标、特征作为物元,统一进行分析管理,运算出的节域、权重建立健全评估模型,就可以得出想要的结论,物元分析法关联度的最大值对应级别应该为评价级别。

2.3 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监测方法的注意问题

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规模、城市功能区布局、产业结构分布都在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在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进行调整,达到最优的局面,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择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要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安排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又要注重监测点周边环境的稳定性,保障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评估正确的结果。(2)对于污染区域的监测点安排,要摒弃错误思想,主要包括城区边界地带污染较小的意识,保证监测点符合空气质量监测中的合理,准确。(3)要根据城市人口和工业分布合理安置空气质量监测点,具体操作如下:在人口密集的地区适当的增加监测点,可以更好的得出人们生活活动对空气的污染程度。在工业密集分布的地区,在工业区周边和中心地带增设空气质量监测点,以便更好地做出工业活动对空气污染的评估报告。

3 城市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城市空气质量的监测,从源头开始控制污染源

运用各种空气污染监测方法,全天候监测城市空气的质量,保证对整个城市的空气掌控,一旦某些区域发生空气污染的现象,城市空气监测部门一定要做到及时曝光,让社会的舆论道德压力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干预将空气污染源扼杀在萌芽中,并且还可以唤醒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用整个社会的力量去保护空气质量安全。

3.2 加强防治汽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城市汽车保有量基本饱和,大量的汽车不仅使城市交通变得拥挤,汽车尾气还造成了空气污染,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严格按照机动车环保制度,采用限制行车区域、时间等方式,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还可以大力扶持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以及共享自行车等一系列手段,根本目的就是减少汽车尾气对城市空气的污染。

3.3 加强防治工业对空气的污染

政府要制定有关工业排放废气的准则,使工业废气的排放能被自然环境净化,对于重度污染工业可以搬迁到远离城市的区域,对于城区工业的废气排放,一定要严格监测,发现企业违规排放要严肃处理,不能给企业留下侥幸心理,并且还要鼓励企业发展新型废气处理设备,尽量杜绝工业对城市空气污染的现象。

3.4 加强城市绿化规划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是净化城市空气的最主要手段,因此城市规划时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预留出足够的绿化地区,并且合理规划绿化地区的分布,实现绿化的功能最大化。

4 结束语

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因此监测城市空气质量不仅解决了城市居民关注的民生问题,而且可以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社会应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干净的蓝天,本文就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具体探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庄素敏.基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化监y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2):110-111.

[2]洪千淇,刘萌萌,王尧.浅谈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2):162.

上一篇: 智慧教育的特点 下一篇: 经济学的认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