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历史笔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4 09:29:11

初中的历史笔记

篇(1)

二、注重和学生的互动

历史的学习不能够简单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它是学习和教学相互结合的一个过程。这种结合就需要学生和老师进行互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能够更加有效率。在以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上面,老师和学生是非常缺少这种互动的,以前的教学就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缺少交流,老师就没有办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老师就只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学,这肯定是会影响历史教学的。所以,想要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注重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比如说,老师可以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需要使得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篇(2)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近些年有教育者提出高效教学这一先进理念,如何在课堂45分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的功能,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成了许多教师研究学习的课题。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能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具体如何做到提高历史课堂效率还是需要一些策略。

一、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把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不仅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结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所谓历史教学难点,主要是指头绪较多或较艰深,不经过历史教师的诱导,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历史教学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无重点地蜻蜓点水,在多种呈现方式中的各项学习内容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教学重点是知识的关键点,教学难点绝大部分存在于教学重点之中,是培养学生兴趣、磨砺学生意志、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载体。

二、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要将博览群书、提高自身修养作为不变的目标。中学历史教师只有经常充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在升华自己精神的同时,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作为教师,不论教授什么科目,在研究自身专业的同时,要扩大知识面,多学习文学、哲学、美学等知识。博览群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提升人格魅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机智、幽默、成熟,以获得学生的尊重。教师还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深入思考、研究某些社会现象,与时俱进,以史为鉴。作为历史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弘扬国家的优良传统。而要做到这些,历史教师本身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必须博学多识。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历来就有“文史一家”“政史不分家”的说法,历史与政治、与语文是紧密联系的,不仅如此,现在中考文综考试更是把政史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特点为历史教学服务,让历史课堂更丰富、更有趣、更吸引人,这样不仅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实效性,也适应了高考的要求。

1.语文的语言

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她能把教师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风趣、幽默、准确而富有激情的语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在和谐、活跃、宽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它使教学锦上添花;使教师不仅“教得懂”,而且“教得美”,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学得愉快”。

2.政治的观点

“政史不分家”,历史为政治提供事实依据,政治为历史提供理论论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又要懂得如何用史实论证观点,既要避免讲空话套话,又不能机械地堆砌史实,要做到史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3.地理的图示

直观的地理图示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四、指导学生科学的记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记笔记是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对待的工作。然而,看起来很简单的记笔记,其中也蕴含着大学问。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提起笔来记笔记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课,而一认真听讲就顾不上记笔记,这就是典型的缺乏技巧的表现。课堂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整理知识脉络,以供自己将来复习巩固知识所用。因此,学生在记笔记时,无需把所有的内容都动笔记下来,而是简单地把一些知识重点、知识脉络给记下来,只要自己能看懂就可以。除此以外,学生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脑袋也不能闲着,而是要对教师所讲地知识进行思考,要学会“一心二用”。当然,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在遇到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这样,在边思考、边记笔记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听懂课、听好课。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不断深入,历史教学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若要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产生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水平,明确教学目标,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热情,使教师在学生的努力与配合下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邓涛主编.名师高效课堂的引导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那么,这种以教材(教辅)为依托的开放式历史学习笔记同传统的历史学习笔记相比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一、以教材(教辅)为依托,可以使记笔记省时省力而有效

传统的历史学习笔记由于脱离了教材(教辅),为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美观性,需要记笔记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会出现为笔记而笔记的倾向,笔记精美有余而“心”记或“脑”记不足,影响到学生对具体学习内容的探究和理解。以教材(教辅)为依托,学生记笔记时可在归纳和整理教材(教辅)的基础上完善、补充知识等,从而节省记笔记的时间和精力,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历史学习的关键处,不错失捕捉课堂有用信息的时机,及时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以教材(教辅)为依托记笔记,学生可以在学习的重点、难点、易混和易错处圈圈、划划、点点、标标,历史学习的质量会有明显提高。它能把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这样的历史学习相对有效。这种开放式笔记还将教材(教辅)要点、心得笔记等融汇在一起,学生在翻阅教材(教辅)的同时,省掉了复习时既要参阅教材(教辅)、又要兼顾专门笔记的麻烦。它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教辅)资源并节省纸张,是实现历史学习绿色化、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和习惯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篇(4)

1 初三学生仍不重视历史极其对策

历史在初中属于小学科,部分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都不太重视。初一、初二时,历史教师多为非专业教师,教学方法多为读读、画画、背背,并以历史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毫无兴趣的结果。而到了初三,面对中考,如何有兴趣的学习历史,进而有效地提高中考历史成绩,成为初三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

(1)走下讲台,用心搭建起师生之间的互识桥梁。首先是让学生对教授这门学科的老师感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记》)。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亲其师”呢?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共同学习历史、共同探讨历史问题,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造出学生对历史教师的赏识。《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详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也是历史教师搭建赏识学生桥梁的关键。首先收集初三学生在初一、初二时的历史考试成绩,并将这些成绩进行比较,再向其班主任了解具体情况,然后对他们进行分类记忆。在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将你所了解的某个学生情况透露出来并适当提出一些合理建议时,学生心里会产生很大的震动,他会认为你一直在关注他、重视他、赏识他,从而把你当做“知己”来信任,进而产生“信其道”的效果。

(2)激情教学,让学习和课堂一样激情。学生在激情教学下,往往能最大限度的调动身心的巨大潜能,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初三历史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充分挖掘、提升、拓展学生的情商,从而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怎么才能让激情充满课堂和学习呢?首先,初三历史教师要充满积极进取的信心,通过鼓励性的语言、表情、动作和细节来感染学生,让他们产生激情和共鸣。其次,初三历史教师在教授具体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投入激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如:麦哲伦满怀激情进行环球航行;爱迪生为研制成功灯泡而试验上千次等都能激发起师生的共鸣。再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处于初三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满怀激情的时刻。初三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挖掘出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大潜能,让历史学习也疯狂。

(3)激励质疑,给学生一片思考的天空。巴尔扎克说,“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历史课上,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让他们尽情展示才华、抒发对知识理解的机会——质疑提问,给予学生一个深入思考的空间,来满足他们的兴趣需要。因此,笔者在初三历史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在质疑提问过程中,不仅激发和加强了初三学生的求知欲,还发展和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初三历史复习知识繁冗,记忆困难及其对策

初三历史复习包含了中国史和世界史六册书的内容,尽管每年历史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有所删减,但知识容量仍然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初一、初二的知识和良好习惯的积累,仅凭初三一学年的时间来记忆、整合,任务还是紧张而艰巨的。面对中考,如何在短时间内帮助初三学生完成历史知识的记忆与整合,也是初三历史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对策:

(1)采取艾宾浩斯记忆法。人的记忆周期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短期记忆的周期为5分钟、30分钟、12小时,长期记忆的周期为1天、2天、4天、7天、15天(艾宾浩斯遗忘周期表)。根据这个周期,我们可以确定五个复习点,最大限度的提高背诵历史知识的效率。准备好一个能随身携带的小本子,把每天计划要背的历史要点记录在上面,背会之后,按记忆周期在2、4、7、15天重新复习。这就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周期制定的艾宾浩斯整体记忆法。

(2)对于具体的历史知识采取特殊方法。具体历史知识可采取特殊方法:理解记忆法、扩展记忆法、归类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理解记忆法:理解了历史年代与其相关连的史实之间的联系后记忆。如: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扩展记忆法:要求学生牢记关键词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扩展。如:华盛顿为什么被誉为“美国国父”?①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贡献。②在国家初创中的贡献。再根据自己的语言组织扩展完善。归类记忆法:同一年的同类历史事件归并记忆。如: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召开等。联想记忆法:由关键词加以联想。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由关键词“转折、拨乱反正、开端、新时期”联想记忆。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以上方法加以记忆,快而深刻。

3 初三学生历史纵横知识联系差,应试能力薄弱及其对策

初三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而忽略历史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归纳、分析问题和应试能力的薄弱。

篇(5)

初三历史教学任务非常艰巨,它不仅要完成初三世界史的新授任务,而且还要完成初一、初二中国史的复习任务,初三历史教师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作了以下两点尝试。

1.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扬州市历史中考采用开卷形式,它减少了死记硬背,更注重知识的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历史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而问题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我根据课本又高于课本,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1 直接提问。即直截了当、浅显明白的提问。如“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发源地、核心思想、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什么?”“《拿破仑法典》颁布的时间、内容是什么?”等。此类提问方式是针对基础性、知识性问题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其答案都直接来自于课本,所以此类问题可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全体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1.2 层层剖析提问。即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的方式。如讲授“清朝加强对的管理”,我层层设问:“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驻藏大臣是何时设立的?它的设立有何意义?为什么说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直接提问最后一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而层层提问,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1.3 总结归纳提问。让学生将内容相关、相似知识纵横联系,分门别类归纳说明,达到编织经纬,掌握知识全貌的目的。这种提问多用于单元总结或专题训练,是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如在复习完八上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了三个问题:中国近代化历程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中国近代化进程如此艰难?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你有何感悟?通过提高,学生对中国近代化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并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4 对比区别提问。将相类似或相反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能掌握开卷考试下主观分析题的解题技能。如我们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后,可将这三次著名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从革命的根本原因、革命的特点、革命中的重要文件、革命的性质、革命的结果、革命的作用等方面逐一进行对比分析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这三次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能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并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5 讨论式提问。在开卷考试中,直问直答的试题在逐渐减少,尤其是材料解析题更易表现出开放性。如在2010年扬州市中考历史试卷中31题第4问: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32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谈谈思想解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这些开放性试题,学生失分较多,这说明学生开放性思维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经常向学生抛出一些讨论式提问,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主动探究,还可以集思广益,拓展思维,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更加全面,更有深度。如我通过组织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展开课堂讨论,从中引导学生掌握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一开放性试题。

2.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提高上课、复习和考试效率

在开卷考试形式下让学生做课堂笔记,可以有效克服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的弱点,也为复习、考试提供蓝本和依据,因为课堂笔记是课堂教学浓缩的精华,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1 每课课堂笔记。第一步在每课的课题上面作一纲要式笔记,有助于学生把握住每一个考点的知识结构体系。第二步在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部分做标划、批注式笔记,有助于学生了解、掌握每一个小知识点,打下扎实的历史基本功,而且此种笔记可以随听随记,简捷方便,对今后的复习、考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2 每单元课堂笔记。第一轮复习以单元为单位,因此而形成单元课堂笔记。如以七下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为例,这个单元主要讲述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以及科技、文化成就,涉及到8个考点。我将标题定为《明清时期》,将考点进行整合,并在每一考点后注明页码。具体如下:①政治:军机处(100页)八股取士(101页)②民族关系:清朝加强对的管理(110页)③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和平(郑和下西洋127页)战争(戚继光抗倭104页,郑成功105页,雅克萨反击战107页)清朝外交政策(闭关政策129)。通过课堂笔记,我帮助学生以单元为单位,建立了一个个“块状”形知识网络体系,有助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能快捷定位,并能根据笔记上标注的页码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考点,为准确答题奠定了基础。

2.3 专题归纳笔记。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复习。因为专题复习能围绕着一定的线索将分散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组合成一个个知识群,连缀成一条条知识链,进而编织成一张疏而不漏的知识网。如我在复习中国古代史边疆地区领土问题专题时,对涉及到的考点做如下笔记:①三国时期:吴国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大陆与台湾第一次官方友好往来。②元朝时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③明朝荷兰于1624~1662年,郑成功收复。④清朝在1895~1945年将台湾割给日本,抗日战争胜利收复。⑤1949年占据台湾,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通过此专题笔记,学生不仅在复习中能从总体上把握,而且在考试中如涉及到此问题也能集中查阅,节省学生的翻书时间,提高了答题效率。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渠道,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历史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投入教学活动,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我们就能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了。

参考文献

篇(6)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如果缺乏直观的感知,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难度就会加大。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新课学习的相关资料,从感知上增加认识,便于课内进行信息交流,这样的奠基环节能够为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故事、图片、数据等资料的搜集,在课件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在课内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搜集信息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了全班学生的感知,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提高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又为接下来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是拓展教学环节的有效路径,可以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活跃教学氛围。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笔者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思维探究载体,引导学生认真开展分析研究。例如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小组讨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积极意义。学生相互讨论,对洋务运动开展的制度基础、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制度的中体西用、官办企业存在的问题、人才的匮乏、全球军备竞赛及缺乏核心有力的领导等方面是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现代科技,出现了第一批现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经验,以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等等。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既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又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于学生辨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针对难点实施辨析,强化理解掌握效果

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难免会有一些困惑,或是有不同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辨析的方式,不再简单充当裁判员,而是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辩论中搞清楚问题的实质,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大家对一国两制的有效实施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在思想上予以了认可,但是有学生存在疑问: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一国两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实施是否影响我们国家的性质。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从港澳地区的根本政治制度、国防和军队及港澳回归中“一国两制”制度的产生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是在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特殊背景下,为解决和港澳问题而提出的一项制度创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并不影响整个国家的性质,国防、军队等外交与方面的管理权限仍在中央政府,并且“一国两制”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港澳地区实行,并不影响全国的制度性质,从而消除了学生困惑,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一国两制”的本质特点。

四、强化学习技巧指导,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历史学习中,有些学生学得很累,究其原因和死记硬背有关。笔者注重对学生灌输学习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记忆中,一些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框架法记忆,按照时间的节点形成内在线索,将相关内容、人物、历史事件逐一附着在这条线索上,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条前后连贯、条理清晰、记忆牢固的知识点体系,这对于学生有效记忆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再比如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提炼要点、相互提问、补充点拨的方式,既缓解了学习氛围的枯燥,又达到了把握要点学习方法的效果。另外,笔者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握一天中的记忆最佳时段,花费最少的时间增强记忆效果,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科学安排历史学习不同轮次的复习时间,做到精炼高效、节约时间。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分析感悟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在课后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和体会。例如教学《改革开放》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搜集改革开放前后发生巨大变化的信息资料,大到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小到家庭中条件的改善,如饮食结构的变化、家庭存款的变化、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家庭居住条件的变化等,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增进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认识。笔者还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活动,大家谈一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讲述自己的理解,交流搜集的资料。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成效及其必要性、科学性就有了更深理解。在许多章节的历史学习内容中,这样的实践活动模式都可以广泛运用,教师要充分发掘课外活动资源,带领学生参观考查、开展专题研究等,强化学生的理解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紧扣要点,授人以渔,优化模式,综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云.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

篇(7)

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好初中历史的重要促进因素,部分学生缺乏预习技巧的指点,预习效果较差,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导致历史学习缺乏针对性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入手开展高效预习。

(1)多种途径搜集教材关联信息。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内容较多,时间跨度也长,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应当对教材信息进行扩充。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我国科举制度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各种形式、意义等方面信息的搜集。学生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集整理等方式,梳理了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大量信息,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堂的信息容量。

(2)仔细阅读教材了解主要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对历史教材进行反复阅读,通过快速浏览熟悉教材内容,通过字斟句酌推敲对教材中所讲述的要点进行充分揣摩回顾,培养学生浏览与精读相结合的历史教材阅读习惯。既要快速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要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学生细心、深入的阅读习惯,便于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知识点。

(3)整理筛选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预习活动提高针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将学生在历史预习中的难点问题罗列出来。笔者要求学生大胆思维,积极探究,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作为质疑的内容整理出来。一方面在课堂新授教学时进行针对性听讲,另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作为质疑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重难点突破的效果。

二、强化课堂学习技巧,发挥合作学习促进效果

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技巧的指点,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促进效果。

(1)学会拓展思维思考问题。以史为鉴,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探究规律、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如在教学洋务运动内容时,笔者指导学生从洋务运动的进步性、积极性以及局限性等方面,全面评价洋务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对后来的发展具有哪些作用等等。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失败的根源:为什么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迪,让他们拓宽思考的角度,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梳理历史发展规律。

(2)学会相互合作研究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不再以个体学习为主,而是以小组相互合作的形式,提高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在每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都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重难点问题作为思考线索,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面开展互动学习。每个人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发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是争论,鼓励学生遇到观点不同的时候大胆争论,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辩证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3)学会联系生活分析问题。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加深感悟。如教学“科学技术的成就”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从书本的介绍拓展开去,了解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变化。通过搜集材料,展示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展示我国科技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提升记忆巩固技巧,放大形象记忆理解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对学生强化学习与记忆技巧的指点,以实现花费最少时间、记忆最多内容的效果。

(1)发挥形象学习法促进效果。历史学习中的人物、时间节点比较多,各类历史事件也较为复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记忆。如对清政府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中的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量、割据地点等进行直观对比,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链,提高记忆效果。教师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指导学生提高记忆的成效。在学习回忆一个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联想到与此相关的多个知识点,从而形成环环紧扣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篇(8)

教师是学生历史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提高教师的个人历史素质,才会使学生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具有可能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内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与正确的人生观。要应用发散式教学方法,教师的头脑中必须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具有将历史知识进行横向与竖向联系的能力。在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历史学科知识储备不足,缺少其他学科的知识,根本不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式的历史学习。因此,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个人历史素质,是加强发散式教学法应用的首要前提。比如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许多教师会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开始,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出现的原因,讲解过程,最后从战争参与的双方角度来表述此次战争的意义。初中生习惯了这样的教学模式,对其没有新鲜感,也不敢有厌恶感,只是呆板地记忆知识。而实施发散式的教学,教师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时,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下英国工业的发展程度与中国工业的发展程度,将二者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发散式的教学,就是从大的方面讲到小的方面,从世界落实到国家,从国家发展落实到事件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思考。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了,学科知识丰富,教学水平提高,初中生才有机会受到发散式教育,快速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

二、关注并且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发散式教学实施

思维导图,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会使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提高,也方便学生记笔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复习效率。在过去的历史学习中,教师会将与历史事件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罗列,利用大括号的形式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将其作为笔记内容抄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这样的教学行为虽然没有错误,但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久集中。许多学生没有规范的记笔记习惯,自己在课上记的笔记,在课下经常会不认识,搞不懂自己写了些什么。而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以思考的思路作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会使学生的笔记记得更加轻松,复习活动也更加便利。只要学生肯思考,思考导图的积极作用就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比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八国联军”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让学生从这一核心出发,列出八个分支,将侵略我国的八个国家写在第二级别的分支上。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找到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点,像侵略时间、原因、方法、结果、条约、影响等,这些知识点可以作为三级分支被记录。教师组织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查找,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肯定,在任务的驱动下,历史学习积极性提高。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掌握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历史学习整体水平上升。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能力,促进发散式教学实施

篇(9)

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前提是教师要明确目标、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变“主演”为“导演”。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关键是优化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突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实现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释如何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初中形态向高中形态转变

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现行初中教材是按照通史形式编写的,学生只有学好通史知识,知道中外历史的基本史实,才能掌握、理解深层次的知识。甘肃省已经把初中历史纳入到中考科目的考试范围,这使得初中生的历史水平整体得到提高。然而,初中历史课仍然是老师、家长、学生不重视的一门学科,在家长和学生眼中是副科,存在教学过程的间断性,应试突击性的问题。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高一学期,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历史课的地位,不懂得如何去学习、运用历史知识,更不能实现育人陶冶情操的目的。这就要求转变学生观念,让学生从了解历史提高到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转变观念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对立统一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能活跃人的思维,发挥人的智力潜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离不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过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作用,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现在,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生主体地位逐步回归。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不符合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主导学生学习行为,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倡导一种相互尊重、真诚交流、共同进步的师生关系。

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精神

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讲,在历史教材中要做到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去诠释教材。我认为,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勾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鸦片战争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场商业战争”、“李鸿章到底是爱国者还是卖国者”、“历史重大改革中王安石变法和现在的改革有什么关系”等。通过对这类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弄清了历史真相,而且具有了勇于求真、敢于质疑、乐于探究的精神。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去质疑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在质疑中探索历史脉络的联系性,这样才会懂得去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知识去分析当今的各种社会现象,联系古今中外,提高学生的爱国思想。

四、必须让学生记笔记,学会整理笔记

我所说的笔记分为四种:即课文中划的符号,课文的注解,课堂笔记,还有课后反思与整理的笔记。学生在课文中划的符号,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加深记忆,课后复习会有的放矢。课文的注解,方便学生理解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课堂笔记,帮助学生理清提纲。学生课后补充的反思与整理的笔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复习。学生课后整理笔记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就是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重新温习了一遍,加深了学生的影响。这几年我一直坚持让学生自己去整理课后反思与学习笔记,学生也觉得对自己的复习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学生还可以把平时做的错题补充到笔记中,在学生复习过程中,常看一下过去做错的题,能提醒学生在做题中注意到自己平时的易错点,显然会提高学生历史成绩。

篇(10)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教学效率在低位徘徊。由当前历史教学困境的分析可知,教师教学技巧方法的滞后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举措在于教学方法技巧的创新与优化。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化了这方面的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运用于历史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一、以信息手段构建历史生动课堂

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教学手段的辅助与支撑,传统历史教学课堂对学生吸引力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学生动性不强,教师无法在课堂上提供更多的辅助教学信息,影响学生的感知效果。笔者针对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将信息教学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补充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丰富历史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生动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渗透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改革开放》教学中,笔者制作了一组多媒体演示课件,以苏北某市改革开放前后发展状况作为背景,通过图表、照片对比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前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的显著变化,以数据的差异、图片的感官对比直观地揭示改革开放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促进效应,从而强化对改革开放的意义与成果的理解效果。整个历史教学课堂因为有了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也显得格外活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以情感氛围增强思想教育效果

历史学科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知识性、情感性的融合与统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受到教育,对学生正确人生理念的形成发挥引领作用。笔者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借助于多媒体演示、情感描绘、学生交流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受到思想与情感的熏陶。例如在教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内容时,笔者选取了《火烧圆明园》影片片段进行课堂演示,并向学生进行介绍:侵略者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一把大火焚烧圆明园三天三夜,形成了长达五十多公立的黑云团,无数珍宝或被掠走,或被烧毁。影片演示加上笔者血泪控诉般的描述,学生对侵略者的强盗行径表达了愤慨之情。笔者趁势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能自保”的道理,增强了学生“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理想信念,实现了知识与情感教育的融合。

三、以框架构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前后联系,以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工作,既要注重块状知识点的教学,又要发掘横向、纵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环环紧扣、前后联系的知识结构框架,重点要抓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记忆与理解,增强历史学习效果。例如在“”内容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变法背景”、“代表人物”、“典型措施”、“必然结果”、“原因分析”五个切入点构建知识框架,以此为支点建构起骨肉丰满的知识体系,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又增强记忆与理解的效果。在古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学习与记忆环节,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建立线状知识结构体系,以及以典型人物为依托建立起块状的知识集群,实现学习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记忆与理解效果。

四、以思维启迪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协作学习能力,通过搭建自主合作学习平台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能力与素养。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侧重将探究学习模式引入历史课堂,不再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教学传授,而是侧重于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研究,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并在集体的努力下完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内战烽火》教学中,笔者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是如何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为了全面发动内战,其实施了什么阴谋?是如何应对的?解放战争不同阶段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如何?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挺进大别山的意义何在?”以这样的一组探究题为线索,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教材,增强运用图表对比等方式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透过事物表象看本质的思维分析能力,这样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综合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以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空间

历史学系既要抓好课堂环节,又要注重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研究与思考活动,将历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加深理解与学以致用的双重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外调查研究及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拓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的十年》后,笔者就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自己的亲戚、长辈了解他们所经历的“”,以自身的经历与感受描绘眼中的“”。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的第一手真实资料,涉及的人和事都与学生的生活很近,似乎就发生在身边。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危害性的认识,并从思想上提高警惕性,坚决抵制类似的思潮。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方法技巧的研究,从教学手段、方式方法、资源空间等方面着手,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初中历史教学技巧谈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0).

上一篇: 经济学的好处 下一篇: 消防工程常见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