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核算范围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51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1)

二、关于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不协调问题的相关建议

(1)明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会计核算方法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会计集中核算,根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的要求加快修订《预算法》制定关于行政部门会计核算的政策规定或通知,并注意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协调性,结合新会计准则细化、统一、规范会计科目,将预算外资金、拨款等纳入会计核算范围,扩大会计科目涵盖范围,尽量做到会计预算的全面性。明确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及其分设的三级明细科目范围,制定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强化会计审核监督,规范财政专款专户管理,调整项目支出会计核算方法,统一划分口径,将基本建设收支纳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会计账统一核算,取消项目支出科目,以与会计核算中事业支出和经费支出划分口径相协调为基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支出项目,构建预算体系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的科学预算机制。

(2)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会计信息的精确度

首先在预算编制方法上,细化预算编制工作,权责明晰,延长预算编制准备工作时间,尤其是预算编制、审批时间,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分析、预测,后期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对预算编制进行测算矫正和反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力度,构建系统化的财务报表制度,一旦需要改动或者核实,及时进行调整,做好预算反馈工作,定期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信息共享。其次加强对长期资产的管理,根据部门资产机构状况,制定科学的采购方案和计划。调整会计制度,不再采用收付实现制,尽量科学运用权责发生制,逐步确定适用范围,调整会计核算程序,提高电算化的应用程度,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财务信息,及时修改和完善目前推行的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相关的会计预算、核算法律法规。最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内部控制机制,预算会计信息需要内部监督约束机制来保证信息质量,对部门内部资源进行严格的监管,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内部财务预算、会计核算等工作进行检查,辅以独立的财务核算中心,编制协调会计核算信息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表,逐步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度,进而提高预算会计的准确度。

(3)合理设置预算核算科目、调整项目核算科目

为了实现预算的精细化、全面化,应该熟悉了解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统一会计科目设置口径,增设二级、三级明细科目。根据《新预算法》将预算外资金也纳入行政事业单位部门会计核算中,强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取消对行政或事业单位经费与基本建设支出的会计核算两套账的做法,加强资产管理,针对财政基建专款设置拨入基建款科目,并通过基本建设支出科目核算一个会计年度内的基建支出,设置基建结余,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核算资源,规范、调整会计科目。强化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之间的交流衔接,加强财务监督,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公开化、全面化,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应该相应配套,并科学设置两者之间的协调分析表,定期进行反馈,以不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根据相关部门的建议理解,明确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归类范围,在具体的项目核算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要求进行合理归类整理。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2)

关键词 国库集中支付 会计集中核算 融合

我县从2001年6月起对118家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在强化财政资金管理,规范预算单位支出行为,有效执行部门预算、充分整合人力、财力资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制约了财政改革成效的发挥,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集中核算下存在的问题

1.财政资金运行成本较高。

集中核算后资金运作中出现国库资金的短缺,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大部分单位资金盈余,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利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以我县为例,近几年来集中核算单位的年终资金账面结余合计达到上千万,由于单位财务的集中管理和银行账户的统一开设,预算单位沉淀了大量的财政性资金,而财政总预算会计却遇到了国库资金不足、难以调度的局面。由于按照目前的管理模式财政资金是层层下拨,而单位往往是先把资金要到自己的账户后才能开展业务,导致大量资金分散于各部门各单位的账户上,各项支出的实际形成也有一定的滞后期,财政总预算列报的并不能完全反映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数,而且两者的差距相对较大。

2.支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存在较大隐患。

预算单位报账时,一方面由于核算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的不规范、批复不及时、年度预算追加、调整频繁等因素均会造成预算编制、执行与资金管理间缺乏有效衔接和制衡;另一方面核算中心财务人员只能从票据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来审核单位的支出,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员诚信风险和制度风险等因素的存在,会出现通过变通手段、虚构经济业务、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财政资金,或报支由于乱支滥用产生的而核算中心账面不能直接列支的费用,致使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发票的合法性难以把握,各项支出合理性难以控制,造成一定的资金支付风险。

二、深化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和对策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的目的都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的弊端。会计集中核算是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础。财政国库改革所涵盖的范围比会计集中核算更广,包括所有的财政性收支,从收入缴库、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和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是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深化和延伸,更有利于加强对财政资金支付的全程监管,实现收支直达,使支出更快捷、便利!因此,建议我县在会计集中核算基础上推行行国库集中支付制改革,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工作。

1.规范银行账户体系设置。(1)由会计中心为各单位在指定银行新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记录国库集中支付中心拨付给单位用于授权支付范围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2)单位原来在会计核算中心指定银行开设的存款账户继续保留,用于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以外的资金收支结算。

2.健全机构设置。国库支付中心下设核算中心和支付中心,核算中心仍按现有模式运行,并增加监督预算单位月度用款计划的执行,填制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支付凭证及支付专户预算拨款等职能。支付中心则承担国库支付机构的职能,设立预算指标登记、拨款、审核等业务岗位,收集预算单位的预算文件和月度用款计划等资料,负责记录指标账、银行账等,办理财政性资金集中支付的具体审核业务,并进行相关的会计核算和监督检查等。

3.预算指标管理。财政资金支付的基本前提是具有财政部门下达的部门预算指标,因此要完善单位预算管理制度,要求各单位在编制预算时,要实事求是地根据人员情况、业务发展需求,并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历史和未来因素的影响,科学预测经济发展变化,编制具有前瞻性的预算,确保预算与单位实际相吻合,为有序执行部门预算,同时增强单位的节约意识、预算意识和成本意识,完善内部支出控制措施,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不断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4.用款计划管理。单位分月用款计划,由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格式要求,根据批准的部门预算、有关编制方法和原则,并结合业务开展情况向申请拨付财政资金。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使用资金时,一定要事先编制用款计划,编报要求内容准确、规范、报送及时,财政部门要认真审核预算单位报送的用款计划,在预算指标余额范围内批准用款计划,安排资金以满足单位业务工作开展的需要。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3)

一、房建工程预结算存在的问题

1、地理环境复杂以及地质勘探不准确的问题,使得施工中设计变更多,现场签证和技术核定多,施工过程中设计深度不够,但有的现场管理人员签证不核实就签,没有尽到责任义务,造成损失。然后就是签证不及时签,造成工程竣工结算时推扯现象发生,说不清楚问题。

2、工程出现虚增现象的问题。虚报工程量增加了工程的预结算负担,工程量是根据竣工图纸、设计与变更联系单及与国家有关的规定等计算规则进行计算的;加上施工单位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有复杂的思想与动机,导致施工单位高估工程量。同时,施工单位在思想与观念上存在错误,虽已在结算前就与建设单位签订交付审计费协议,然而部分施工单位仍然虚报工程量,不利于预结算的有效控制。此外施工单位编制结算时,把预算定额当中已包含在内的子目录继续重复计算等问题。

3、施工材料的价格管理的问题。在房建工程造价中材料的费用占了很大的比例,现行房建工程造价的构成中材料费几乎占工程60%~70%。因此控制材料价格对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建设投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建材市场的行情并不是很稳定,相同的建筑材料在不同时期的价格差距比较大,而房建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完成整个项目耗时很长。因此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也是房建工程预结算中的大问题。

4、变更说明不明确的问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但工程变更在叙述时没有做到严谨,被预算员挑出漏洞,工程结算时引起一些本可没有的争议。如工程变更某一个工程取消某项工序的通知,建设单位只是泛泛说明,没有深入理会,定额中工序的某一项所包涵的内容,定额明确说明在工程中取消哪道工序。在施工中并没有全部明确,造成了人力物力都付出了,造成了重复计算。

二、房建工程预结算审核的内容

1、工程范围。按照招投标文件、设计图纸审核实际施工范围,合理划分总、分包方各自的施工范围,避免施工方重复上报施工范围,造成工程量虚增。

2、工程量。运用既定的计算规则和方法,对实际发生的工程量进行审核。不仅要明确工程量计算范围,划分具体限制内容,而且还要认真核对图示尺寸与实际计算尺寸,及时纠正计算偏差。此外,还须审核签证凭据的真实性、规范性、合理性。

3、定额套用。对换算定额单价的换算方法、具体项目、定额基价、定额消耗量进行审核;对直接套用定额的价格套用规范性、材料价格套用合理性、实际项目与施工设计图纸要求的一致性进行审核;对补充定额的编制方法、定额消耗量以及人、机、料费用的合理性进行审核。

4、费用计取。根据相关规定、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对工程价差调整、费率计算、取费基础、费率浮动等内容进行审核。

三、房建工程预结算的审核要点分析

1、及时科学的收集资料。预结算审核人员要及时收集施工领域应用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有理有据的补充预算定额。在审核工作前期阶段,要及时收集设计变更、竣工图、工程技术方案等资料,并要求审核人员参与到工程变更的工程量计算工作中,避免施工单位虚增工程量或虚报价格,有效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预结算范围的确定。预结算审核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以确定预结算范围为前提,以便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奠定基础。审核部门要根据施工合同、设计要求,对预结算范围进行研究分析,结合现有资料对施工工程进行分类。审核部门应当认真分析施工图纸,通过施工图纸了解房建工程的各个分项工程和工程量,为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提供有力依据。此外,审核人员在审核工作中应当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搜集更多的审核资料,从而确保审核工作质量。

3、施工组织审核。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中会选用先进的材料和设备,通过制定最佳施工方案以提高工程质量、进度,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施工单位如果采用最佳施工方案编制工程预算,必然会造成与定额预算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预结算审核人员应当主动了解施工组织情况,认真核对施工单位上报的工程预算,在定额允许的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并且按照定额规定的施工方法进行计价。

4、工程量审核。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人员要全面掌握施工图纸的要求,按照工程量计算规则准确计算工程量,确保套用费率和定额方法使用合理。首先,审核人员要审核施工单位执行工程合同的情况,尤其要重点审核工程变更,对工程变更资料的完整性进行审查,并审核工程量计算范围、计算方式是否正确。其次,审核人员要核对施工工程量与招标文件内容是否一致,施工材料费用和设备使用费用与标价是否一致,避免形成多个工程量计算口径。再次,严格审核预结算是否存在错算、漏算、重算的问题,加大重点项目的审核力度,提高工程量计算的正确性。

5、全过程付款审核。预结算审核人员应当加强合同签订管理,尤其要将合同签订流程作为全过程付款审核的重要环节,以便为最后的工程预结算审核工作提供详实的依据。

结束语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4)

为了适应政府预算和会计改革的要求,必须相应调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并出台新的配套法律法规。例如,及时制定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相适应的会计账务处理办法;对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以后! 预算单位无法取得原始记账凭证问题做出特别规定;对与预算执行有关但已明显落后于形势的会计制度“如基建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更新等。

第二,部分资产和负债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预算拨付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

1.资产方面: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只对部分金融资产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非金融“实物#资产仍按收付实现制核算,只在购置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 但不进行资本化”即不提折旧、不摊销#.所谓部分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国债转贷资金以及已经确认但尚未实际收到的上级政府或其他方向提供的拨款或补贴。

2.负债方面:对部分负债项目实行权责发生制改革是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改革的项目包括‘ 国债应付本金和应计利息;已明确没有还款能力的政府担保项目;已核拨但尚未支付的政府采购项目(暂存款);已核拨但按进度尚未支付的基本建设项目(暂存款);应付未付的政府欠发工资等。这些应在核算中充分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列示。

3.财务报表和预算:以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反映采用修正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结果,着重体现净负债的情况,以现金流量表反映实际收付的情况,并据此来审核和编制预算,在需要现金时才进行拨款。经过第一阶段的改革,资产负债表和收支表对政府的负债情况能够较全面和完整反映,对政府的财政风险也予以较充分地揭示。

第三,政府预算会计报告采用科学的编制方法。

在收入方面,运用“标准收入测算法”编制收入预算,即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测算出各项收入与相关经济变量之间的比例,以此作为测算该项收入的参考标准,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收入预算的影响,制定收入预算。在支出方面,实行彻底的“零基预算”,推行“绩效预算”。

第四,延长预算会计报告编制的时间。

从西方国家看,预算正式编制之前的准备时间普遍较长,如美国在预算正式生效前的18个月即着手编制。相比之下,我国预算编制时间过短。为保证预算本身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高其可行性,减少在执行中的频繁调整,应适当延长我国预算编制时间。

二、长期改革思路

第一,建立政府会计体系。

政府会计应以政府活动为核算范围,凡是政府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就应该纳入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现行的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内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包括那些并不反映为预算收支的政府资金运动。相反,不在政府活动范围内的资金运动则不属于政府会计的范畴。如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一些与政府活动并无直接关系的事业单位资金运动就不应再包括在政府会计范围之内。因此,可以考虑将我国的会计体系改为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政府会计、非营利机构会计、企业会计。

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和考核政府活动的费用与效率,政府会计应包括对固定资产的核算。要不断提高核算水平,合理确定政府固定资产的计价原则,建立适当的政府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并根据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采用相关的固定资产费用配比方法。从长远看,政府会计体系中还应该反映国有企业资产状况,从而完整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在建立政府会计体系的过程中,要参照国际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准则,同时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实行准则和制度并存管理。

第二,实现预算的权责发生制。预算的权责发生制! 意味着在各级政府、各个政府部门中实行全面的受托责任制。

1.资产方面:除金融资产全面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外,对可确认并可计量的资产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并进行资本化处理“即计提折旧、分期摊销#;对可确认但难以计量或计量成本过高的非金融资产,可考虑采用补充披露信息的方式;对涉及国家机密或计量意义不大的非金融资产不予披露。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5)

关键词 行政单位 会计处理 会计集中核算

一、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会计中心选配高素质的专职会计人员,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了信息资料的真实完整、及时和统一。

其次,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计中心成立后,各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再次,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每一项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中心的严格审核,不合规定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超范围、超标准的违纪、违规支出坚决予以拒付。

最后,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与“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事业单位提出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其预算指标,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同时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杜绝了回扣等问题。

二、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足与缺陷

(一)预算管理方面

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并不健全,行政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财政性资金的收支并未全部纳入到预算管理体系当中,单位收支管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得到强化。而预算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则使预算执行的矛盾更为突出。

(二)采购管理方面

采购管理是对行政单位公共支出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但目前,政府集中采购所涉及的范围相对有限、规模也相对较小,因此多数商品、工程或者是服务只能由行政单位自行采购。而在缺乏规范管理制度的条件下,行政单位在采购计划编制与执行方面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随意性,集中核算的优势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发挥。

(三)开支管理方面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要求行政单位将其资金的支付权利转移到核算中心,由核算中心对单位的资金支出进行全面性的管理与监督,如此才能对核算中心存在的意义进行体现。但由于缺乏统一且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模式下,部分项目预算单位的请求支付与核算中心拒绝支付这两方面的矛盾日益突出,会计集中核算在开支管理方面面临较为突出的难题。不可否认,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组织与落实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着集中核算体制各项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实践积极寻求会计集中核算的完善策略成为行政单位财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完善策略

(一)规范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监督

基于行政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在预算管理方面的不足,建议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具体来看:

首先,应当对部门预算的管理范围进行适当的扩展,根据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需求与开展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且与实际相符合的定员及定额标准;

其次,改进并完善预算的支出科目,细化预算编制,并通过提前性的预算编制来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使预算编制可以细化到单位的每一个部门或者是每一个项目上,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另外,在预算规划审批通过之后,财政部门需要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并进行相应的追踪问效,通过对预算的规范化管理来为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处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完善政府采购体制,强化行政单位采购管理

从采购管理方面来看,应对政府的采购范围与采购规模进行相应的调整,凡是可以实现公开招标的采购项目,都尽量以规范化程序来进行招标采购,提升采购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与此同时,应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采购的预算编制体制,结合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内容来对采购物资进行必要的统计、核算及资金拨款规划,以期在有计划性的管理中提高采购管理的整体效果和效率,避免因采购过程中各种舞弊或徇私问题的存在,而对会计集中核算的组织与开展造成影响。

(三)完善财产管理机制,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事业单位的领导首先要克服“重钱轻物”的思想,要安排专人对单位财产的管理。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和单位财产管理员进行对账,及时掌握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做到账实相符。各监督检查部门应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总之,行政单位必须明确自身会计处理的基本特点,在理清会计集中核算在开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对应的解决方案,以期在提升单位会计处理水平的基础上,为我国相关财政政策的落实提供有效的操作平台。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6)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国库集中支付,是指部门预算财政拨款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采取财政直接支付或者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国库集中支付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是预算编制的实际体现,是强化预算执行的关键闸门。继2016年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改革,将预算执行全部细化到项目、支出经济分类细化到款级后,2017年财政部重新划分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

一、库集中支付资金支付方式划分

(一)2017年以前支付方式范围划分

以前,财政直接和授权支付的范围划分主要以政府采购预算为依据。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范围主要包括:年度财政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程采购支出;纳入政府采购预算且单个采购项目金额在120万元以上的,和未列明单个采购项目的、部门预算中所列采购项目金额在200万元以上的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其他未纳入财政直接支付的工程、物品、服务等采购支出纳入财政授权支付范围。

(二)2017年改革后支付方式范围划分

2017年,财政部对财政直接和授权支付的范围进行了重新划分:以实际使用资金时单笔支付金额为标准,单笔支付金额在500万元(含)以上的支出实行直接支付,单笔支付金额在500万元以下的支出实行授权支付;纳入财政统发范围的工资津补贴和离退休费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未纳入财政统发范围的工资津补贴、离退休费,住房改革支出和日常运行的水电费、取暖费等支出全部实行财政授权支付。

(三)改革前后范围划分对比

以前,国库集中支付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主,划分时以政府采购预算为主要依据;这种划分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实际支出内容,而是单纯以项目的年度总投资额为标准进行划分,在实际支付过程中可能导致项目中零星支出手续过于繁复。改革后,除财政统发的工资津补贴和离退休费、单笔支付金额大于等于500万元的支出外,财政基本补助支出和单笔支付金额小于500万元的项目支出全部实行授权支付,财政授权支付比例明显增大。

二、财政授权支付比例增大的利弊

(一)财政直接和授权支付方式对比

财政直接支付审核通过单位内部审核、专员办审核、卫计委审核、财政部审批、银行支付等一系列审核审批流程,能够更好地对财政资金进行监督,从根本上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但是,财政直接支付手续繁复,办理支付成本较高,国库部门审核的时效性较低,无法满足预算单位实时结算的需求。相较而言,财政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独立支出、自行监管,预算单位进行资金支付的灵活性和效率性更高,有效的缩短了财政资金数据上报的时间,节约了数据上报的成本。

(二)财政授权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

预算编制具有的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预算编制与实际执行之间易产生差异。部门预算编制要求细化到类款级科目,财政项目预算要求细化到子活动和分项支出。但是,在预算实际执行时仍存在只重视资金总额度、轻视项目和科目细化的情况;对于预算执行监管力度不够,导致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实际发生的费用与经济分类科目不匹配。

2.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资金支付不规范

预算单位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修订完善不及时、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财政直接支付审核政策性强、审核流程较为程序化和规范化,能够有效保障财政资金支付的安全性。相较而言,财政授权支付由预算单位自行支出,审核流程与资金支付手续依据各预算单位财务制度执行;资金支付的自由度较高,预算单位内部监督管理力度不够,易导致资金支付不规范。

3.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财务核算系统相分离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只在专员办审核过程中运用“财政直接支付网上审核系统”;财政授权支付的资金只能依靠预算单位内部监督,预算单位内部的审核审批流程主要以纸质单据和领导签字审批为主,缺乏基于财政授权支付的信息技术系统。每一会计年度结束后,审计事务所对于财政资金执行情况的审计主要依靠会计凭证资料,针对财政拨款额度和资金使用范围进行审核,无法结合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进行审核。

三、完善财政授权支付审核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监督管理机制

预算单位应加强预算编制指导,按照三年滚动项目库要求,联合业务部门做好项目储备工作。预算单位应进一步完善和细化项目预算编制:由职能部门依据业务需求提出申报项目;聘请院内外专家从立项依据、预算支出合理性和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经过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项目明细预算,为后续资金支付范围的划分和资金支付审核提供依据。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在资金支付时以部门预算批复和项目申报书为基础,以项目明细预算和用款计划为依据,严格按照预算经济分类科目进行资金支付;同时,建立职能部门、财务处和内审的联合审核机制,保障财政资金支付安全。

(二)推行财政授权支付的电子化管理

为了加强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监管,预算单位应推行财政授权支付的电子化管理。预算单位应建立适用于财政授权支付的信息技术系统,将预算编制、用款计划、资金支付审核审批、银行付款等一系列流程嵌入同一系统中。通过完善计划、审批、执行等流程设置,使财政授权支付审核流程程序化和规范化;通过电子化管理实现财政授权支付的预算动态执行监控,杜绝管理审核漏洞,明确岗位责任;同时,通过取消纸质凭证和单据流转,能够节约人力和物资成本,提高工作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7)

1.2审核工程量建筑工程造价随着建筑工程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建筑工程施工人员要按照建筑工程图纸的施工要求,严格按照建筑工程量的计算规则,计算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工程量,最后再进行审核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部门要注意首先确定施工人员是否是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合同的要求和规定计算整个建筑工程量,比如,对存在变更的建筑施工工程是否了变更通知书,签证工程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建筑工程量的计算方式和工程量计算范围是否正确,工程量的计算范围是否正确等等。其次,审核建筑工程的计算单位,审核部门要注意审核建筑工程的计量单位要和建筑工程清单计价上要求的价格单位规范相一致,确保建筑工程量一致性的计算口径,严格审核建筑工程中的漏算、重算和错算情况,检查建筑工程中的重点项目,确保整个建筑工程造价计算的准确性。

1.3审核建筑工程的各项费用各个地区的建筑工程施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地区不同,建筑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的内容也不同,因此当地的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部门要严格按照具体的法律法规审核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各项费用。具体的审核工作要注意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是否和市场建筑费率相一致,建筑工程施工的费用定额能否区分建筑工程性质以及建筑工程收费文件是否具有时效性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深入,我国建筑行业的市场价格浮动较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都存在较大的变化,因此建筑工程的审核人员要全面深入市场调查,了解和掌握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变动,确定合理的建筑工程各项费用,认真核算建筑工程施工建设材料价格。

1.4实施阶段的管理和审核建筑工程的设备费和材料费是整个建筑工程造价的主要部分,因此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部门要注意审核建筑工程中的设备费和材料费,控制要建筑设备和材料的价格,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工程造价。审核人员要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深入了解建筑行业试产个需求,全面掌握建筑行业市场价格变化,加强管理和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另外,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需要变更的问题,先由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提交变更通知书,然后由业主确认后再进行变更,严格按照审核流程进行变更。

2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质量的策略

2.1注重细节计算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中的任何细小环节都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单位的资金流转,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是一项非常细致、具体、精细的工作,因此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不能在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审核人员要严格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真实的反映建筑工程造价,不仅要重视建筑工程大项目的审核,还要重视小项目的计算。有时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中的一点小疏忽就会造成较大数额的损失。

2.2加强施工单位的审核在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中,工程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会选择最佳的建筑施工方案,采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建筑工程施工环节采用的新工艺和新材料,经过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统一确认后才能采用,因此施工单位按照原有施工方案和建筑图纸计算的建筑工程造价和按照常规的计算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人员不仅要全面了解建筑施工单位,认真审核建筑工程造价,还要在建筑工程造价定额标准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调整,确定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造价,设计最优的建筑工程建设方案,并且按照常规的定额施工方法进行计算,不断提高施工单位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合理控制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预算管理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即预算会计的作用越来越突显,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职能、反映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职能亟需得到加强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也促使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工作改革势在必行。

 

一、预算会计的概念和功能

 

新中国初期就开始使用“预算会计”概念,但学术界和政府相关法规与文件缺乏清晰而严格的定义,对“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关系与界限也未加以澄清,目前国际上关于预算会计的标准定义是:预算会计是用于追踪拨款和拨款使用的政府会计。这个概念简明扼要,它清楚地表明预算会计是政府会计的组成部分,其目的和功能在于追踪财政资金的流动——从拨款开始到付款结束,其间经历承诺和核实两个阶段,形成一个完整的支出周期。

 

预算会计的功能广泛,从负责财政管理和预算事务的核心部门和支出机构的角度来看,预算会计提供的信息对于三个领域尤其具有重大意义: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财政监督)。从预算会计系统产生的关于拨款和拨款使用的信息是政府国库等部门有效监控预算执行过程的前提条件,同时预算会计也是衡量国库系统运作效率的关键尺度之一。管理财政风险。各级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从事与风险相关的财政活动,如贷款担保、养老金计划,这些风险活动在预算会计系统中加以记录和报告,就会对管理财政风险极为有利,有助于采取预防性行动。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和财政可持续性。预算会计记录的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对比,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对比,对于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和可持续性意义重大。

 

二、我国预算会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是立足于1997~1998年财政部制定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度框架上,实施至今已近十五年。随着财政管理和预算的改革,现行预算会计的“不适应性”矛盾日益突出,存在的问题和弱点也越来越凸显,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散”,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相互割裂成互不关联的“三张皮”,彼此采用不同的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一方面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宝贵的可比性,另一方面导致财政部门和其他核心部门无法实时获得机构层交易信息,以致无法实现有效的财政监督;二是“缺”,大量的政府支出义务、应计支出和财政拖欠信息游离于现行预算会计的视野之外,而这些会计信息对于核心部门监控预算执行过程、评估政府财务状况以及管理财政风险举足轻重。因此现行的预算会计已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使用需求,尤其是财政管理部门履行关键职能的需要。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也在大刀阔斧地推进预算和财政管理的改革,预算会计改革是其中内容之一,国际上主要的会计学术组织也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政府会计改革,以促进更高的财政透明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更加剧了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使得我国的预算会计改革面临着良好的契机。

 

三、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内容和国际经验

 

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和近期。早期以制度建设、整合政府会计、扩展政府会计的覆盖范围为主,早期的改革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基础。近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会计的改革速度加快,其主线是将应计基础引入政府会计领域、财务报告甚至预算领域。推动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主要力量是“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它的推动下已有超过一半的OECD成员国在政府财政报告中采用了应计制会,他们的实践表明,在支持绩效导向的政府预算改革、鉴别与控制财政风险以及改进政府对长期资产管理等方面,应计基础政府会计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日趋发展和成熟,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又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政府会计越来越向企业会计靠拢。许多国家正致力于发展全新的、以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基础的政府报告模式,其核心是将反映短期(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为重点的财务报告,扩展为反映长期而全面的财务状况和营运结果的财务报告。

 

虽然国际上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预算会计模式”,但发达国家在其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预算会计模式,对我国的改革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其中值得重视的经验主要有:预算会计的全面性,以支出周期确定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对支出周期进行全程式支出控制。采用2~3个会计基础,与成本会计和绩效计量系统相结合。在保留现金制的基础上,对承诺阶段的交易采用应计基础,对公共组织的盈利性活动采用修正应计基础,同时开发成本会计与绩效计量系统,以提供与绩效相关的信息。严密的财务合规性控制,既记录预算数也记录实际数,通过预算会计系统对支出周期各阶段进行严密的财务合规性控制,以防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能的财务违规,确保预算执行过程得到有效的监控。采用准则规范模式。即通过制定和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方式,对重要的会计与报告事项予以清晰的界定,尤其是财务报告的规范。

 

四、对我国未来预算会计改革的理解和判断

 

预算会计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稳妥的推进才能取得进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预算会计实践的成功经验,我国现阶段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发展为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将预算会计扩展到全程式追踪支出周期各个阶段的交易,包括至关重要的承诺和付款阶段的交易。虽然目前实施应计会计基础的条件尚不成熟,但随着转向应计基础的压力不断增大,改革的中期目标是引入修正应计基础以便为报告政府资产、负债和或有事项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改革的长期目标则是全面转向应计会计基础。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改革,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主张:

 

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主要包括:将预算单位的一切活动纳入预算和核算,预算会计不仅反映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及其相关资产负债情况,同时还要将已纳入预算但并不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外资金以及相关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一并进行核算和报告;对政府债务和债权进行完整地反映和报告,包括或有负债,如直接隐性负债(政府欠发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缺口等)、或有直接负债(政府担保的各种借款、政府未决诉讼等)、或有隐性负债(国有企业的潜亏、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坏账等)、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加强对财政支出形成的资本金以及长期资产的核算,这种支出实际上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潜能和未来服务效率的资源投入,需要同时以资产形式进行计量和核算;将事业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纳入单位“大账”进行统一核算,以完整的反映事业单位资金全貌和资产占用情况。通过扩展核算范围,实现更加准确和全面的反映预算单位的资产状况、负债压力和偿债能力。

 

逐步转向修正应计制会计基础。引入应计制会计基础与扩展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是相辅相成的举措,当前我国实行部门预算、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等改革措施,财政管理的重心已由收入管理转向支出管理,支出管理的目标是提高支出绩效,渐进式引入应计制来确认和计量政府财政活动是不可缺少的。结合我国现实,在政府部门建议按业务类型逐步推进应计制改革,对于预算收支及结余业务,仍按现金制核算,以全面客观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对与服务成本与费用、社会保障收支、国债收支、政府担保等业务实施应计制核算,逐步树立成本管理概念,同时用应计制来解释和披露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将应付未付款项纳入预算会计核算范围,既增加财务核算透明度,又便于预算安排的前瞻性。对事业单位则可以将应计制推进得更深入些,将现行的计提修购基金改为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按照合理年限进行摊销,年终对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修改对外投资的核算,按照投资的性质和目的引入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权益法,对债券等有价证券计提应计利息,引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科目等,通过应计制的应用来推动事业单位加强和提升资产管理、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水平。

 

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以立足财政部门职责、突出行政事业单位特点为基点,制定体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特殊性的内部控制规范,是确保预算会计提供可靠信息的制度保障。加强预算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和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财产保全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财务审批程序,将收支、采购、资产负债、基建、经济合同等重点控制业务纳入统一的管控体系,实现各项相关政策规定有机衔接。重点加强部门预算的控制,预算编制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强化和细化零基预算;预算执行不仅关注支付行为的规范性,还应建立合理、高效的预算调整机制,赋予财政部门、主管单位、预算执行合理的预算调控权;在财务预算时限上,要加强预算管理的时效性。通过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和内部管理水平,为预算会计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9)

开发区财政总预算由财政局按照“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科学合理,综合平衡”的原则进行编制。各部门(单位)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和管委会确定的定额标准、开支范围,认真编制年度部门预算。因国家政策调整、人员发生变动等因素,需追加调整预算的,由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经财政局审核,报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后作相应调整。财政预算按照《预算法》规定,严格实行指标管理。

(二)财政预算执行

1、经批准的财政总预算由财政局具体负责执行。其中:农业水利、计划生育、民政社保、村干部报酬等专项支出预算,由社会事业局等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申请,经财政局审核,报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后执行。

2、经批准的部门预算由各部门(单位)负责执行。按照国库集中收支制度改革要求,部门(单位)每月编制用款计划,报财政局批准。具体使用时由各部门(单位)经办人签字、负责人审批后,到国库收付中心办理拨付。部门预算年度结余,可结转到下一年使用。

3、开发区招商经费,由招商局提出申请,经管委会分管领导审核,报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后,由国库收付中心办理拨付。开发区工资福利等人员经费,由党群工作部提出申请,经管委会分管领导审核,报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后,由国库收付中心办理拨付。管委会的会议、接待、考察等其他专项经费,由经办人签字、党政办审核,报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后,由国库收付中心办理拨付。每月底,财政局将执行情况及时反馈给各部门(单位)并上报管委会领导审阅。年底,财政局向管委会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二、开发建设资金管理

(一)管理范围

开发区下属各投资开发建设单位,即:经济开发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经济开发区开隆投资有限公司、经济开发区开泰投资有限公司、市财盛土地储备开发有限公司、市财盛土地储备中心、经济开发区投资服务中心、联合担保有限公司等单位,全部纳入开发区建设资金管理范围,由财政局统一核算。市新城东投资有限公司仍由社会事业局管理,财政局、审计局负责监管。

(二)建设项目预算编制

1、年度计划项目。根据开发区总体规划和要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年度开发建设性项目(包括基本建设、园林绿化、征地或收购、拆迁安置、规划设计、评估评审等方面,以下简称“建设项目”)预算,按照实际情况排全、排细、排实,预算编制到具体每个项目;由财政局在各部门申报基础上,对建设项目进行汇总,经管委会分管领导审核,报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研究确定,由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后予以严格实施。

2、年度追加项目。年度没有计划但根据实际情况必须实施的,由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申请,经管委会分管领导审核,报管委会主要领导批准后,作为增补项目列入当年追加预算项目管理。

(三)建设项目资金审批

1、建设工程项目。

分期付款的建设项目,在竣工决算前,由施工单位提出工程款拨付申请,填写“经济开发区建设工程付款申请表”,并提供工程建设合同书等有关资料,送有关职能部门审核,由职能部门项目负责人根据合同及工程进度进行核对,填写“付款审批单”;经职能部门领导审核,报管委会分管领导复审;经财政局复核,报管委会主要领导审批后,由财政局办理拨付。

竣工决算审核的项目,除提供上述资料外,还须提供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工程决算审核报告”、审计局出具的“建设项目审核意见书”、档案中心出具的“建设项目档案接收证明”(100万元以上项目)。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根据决算情况安排付款,审批手续同上。

在开发区范围内施工的单位,必须提供开发区地税发票方能结算工程款。

2、其他项目。

除上述建设工程项目外,开发区的征地、拆迁、安置、规划、评估和财务业务费用等其他项目经费支出,由有关职能部门提出申请,经管委会分管领导复审,由财政局复核,报管委会主要领导审批后,由财政局办理拨付。

(四)其他方面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篇(10)

一、相关概述

(一)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指的是专门来反映和表示企业未来某一预算期间内的一系列预计的经营成果或者财务状况,财务预算涉及的面较广,既包含了现金预算、利润表预算,也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现金流量表预算等。

(二)财务决算

财务决算是对之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比较部门预算认真分析预算经费执行情况,以此来促进合理编制财务预算,保证资金使用规范、有序、效率和效益 ,在这一环节编制会计财务报告是主要工作内容。

(三)资金预算与资金管理

资金预算的编制是以各项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相关数据作为基础,通过预算指标的汇总整理工作,实现资金收入、支出、筹措、利用等相关资金管理业务。

财务预决算是资金管理的有效手段 ,可以提升企业资金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管理者针对当前企业经营的具体环境,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及历史数据,科学地对企业的资金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将资金合理分配到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及无谓的开支,加强资金支出的事前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计划性,强化资金管理能力,有效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强化资金收支预决算编报与执行管控

(一)细化预决算指标,保证预算指标合理合规

加强和规范单位财务预决算,保证预决算管理落实到位首先是预算指标设定问题,焦点是预算指标设定是否合理,应确保预算指标内容合理、合规,额度合适,范围完整。

单位基本资金支出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及规定,不能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单位津补贴、奖金和福利均应按照国家或地方规定发放,避免滥发奖金、补贴或福利现象,不能违规为职工购买商业保险。

(二)严格预算审批,提高预算编报质量

严格预算编制的审核、审批工作,划分预算编报、审核、审批权限与操作细则, 切实提高预算编报质量。

单位各项资金活动均应纳入预算范围,所有资金收入做到应收尽收,杜绝私设帐外帐及“小金库”现象;所有资金支出合法、真实,坚决杜绝超范围、超额度虚列支出现象。

(三)加强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保证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严格资金支出审批手续,审批工作应严格按照原审批的预算范围执行,避免资金支付无预算、超预算以及预算科目间相互挤占等情况,自觉抵制挤占、挪用、转移财政资金行为。

(四)加强特殊专项资金预算管控工作

单位非常规化专项资金支出,按用途、分项目单独编报预算,单独审批。项目支出需按照批准的项目、用途以及实施方案执行, 减小执行过程中自行调整权限,不得自行改变项目内容,扩大支出范围;所有项目支出均应合法合规,尽量避免资金对外借、贷款或违规担保现象。

三、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与会计监督水平,增强预算执行的跟踪分析与过程控制

(一)加强基础工作,完善原始数据收集整理工作

单位管理者需要依据预决算目标和规划,结合内外部环境以及实际经营状况,积极收集信息、整理方案、筛选结果,以此完成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过程的管理,按照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减少资金沉淀以及资金短缺现象的发生。

(二)规范资金核算,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会计资料是预算执行状况的直接反映。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会计制度及预决算内部管控目标设定会计帐簿,杜绝法律规定应建帐而不建帐,或虽建帐但长期不记帐、不对帐,帐目严重混乱现象。按规定确认收入,减少资金收支不匹配、以收坐支、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各项资金支出的基础资料、会计原始凭证应真实、合法,不能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帐簿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会计决算应按规定编制,杜绝提供虚假的或隐瞒重要事实的决算。

(三)实施会计监督,提高预算执行力度

财务人员应根据预算要求及相关制度严格实施会计监督,认真审核原始业务单据,杜绝超范围、超额度使用资金以及以虚假票据套取单位资金及其他虚构业务成本现象。

四、资金预决算管理的其他管控手段

(一)规范采购程序,堵塞采购漏洞

规范采购程序,除严格采购预算外,还需注意应合法签订采购合同,合理选择采购方式,规范采购流程,不得擅自提高采购标准等。另外,采购资金需求计划应及时完整,避免超预算申报用款计划,确保资金使用不存在违规归垫现象。

(二)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控,强化资金日常审计

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控, 同时加强银行账户开、销户管理,杜绝违规开立银行帐户现象。强化日常审计对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对历次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资金管理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落实。

总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务预决算对于提升单位资金管理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财务预决算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机制,在提升企业战略执行能力方面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率,有效管理企业现金流量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有效实现管理发展战略,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正君,张良秋.我国预算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

[2]周佳.资金预算管理对资金使用效率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市场,2010

上一篇: 物流工程概述 下一篇: 空气污染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