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7 17:41:02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1)

一.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的必要性

集团化经营、以规模求效益是适应旅游业社会分工、专业化协作、网络化连锁式服务走向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旅游业经过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产业化发展已是必然趋势。而产业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规模经济。因此,我国旅游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是由旅游业的行业特点和市场竞争环境所决定的。

(一)旅游业纵向一体化的性质决定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旅游供给体系由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行社、旅游商品和旅游娱乐业等共同构成。旅游产业提供给旅游者的产品包含了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的组合产品,这种组合产品的细分项是分别由旅游业的六要素企业提供的,而旅游者对产品消费具有完整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旅游企业能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提供给旅游者完整的产品形态。在旅游业的六个基本要素中,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具有长期性的必要协作关系,各自的资产和经营均是专用性的。在旅游活动中,彼此只能互补,不能替代,属于产业内的前后相继行业。另外,旅游活动是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经济活动,旅游业经营的对象是流动的人口,故有必要建立旅游企业、部门、地区之间的横向联合,组成若干个跨地区、跨国界的大型旅游集团,由其将上游和下游不同环节的服务组合在一起,满足旅游者全方位的旅游需求。

(二)现阶段我国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决定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阶段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一般均衡阶段、业务联合阶段、集团化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在业务联合阶段,竞争开始,出现了一般形式的联合活动,但企业资产方面的联系还很薄弱,企业分化加剧。集团化阶段,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开始出现资产经营一体化的趋势。我国现阶段旅游企业组织结构基本介于业务联合阶段和集团化阶段之间,其主要标志是企业规模分化正在加剧,一般均衡状态的企业正向两极分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竞争关系加剧,企业之间的依存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结盟、联合或合作是单个企业生存发展的途径之一。

(三)面临的国际市场形势决定我国旅游企业要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旅游业外商外资进入中国已表现出两大明显的转折:其一,由中小企业转向大型公司;其二,从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转向占领和开拓中国市场。它们多为资本雄厚,网络配套,有营业规模、专业标准和国际信誉的大公司,会在国内集团立足未稳之际抢占市场份额,而一旦实施到位,就实行自组自接的网络化经营,这必定会对我国旅游业带来极大冲击。因此,国内旅游企业必须加快集团化经营进程,以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中的问题

面对国际旅游集团咄咄逼人之势,我国旅游业经营者们的反应较为迟缓,对已经到来的竞争威胁认识不足。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性质混乱,结构松散

旅游业现行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条块分割,政企不分,虽形成了庞大的总体产业规模和产业组织,但众多旅游企业只是地区行业部门的附属物,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单位和法人实体。分属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旅游企业集团各自为政、盲目竞争,无法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旅游企业以表面的契约方式联合为企业集团,核心企业的控制力缺乏产权基础,成员企业根据各自的比较利益进行协作,缺乏集中领导与管理,结构松散,协作联姻徒有虚名。

(二)政府干预过多,缺乏独立性

在集团热的浪潮中,部分地方政府用行政力量搞“拉郎配”式的组合,捏合部分旅游企业组成集团公司。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大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仍隶属或挂靠某地区、某行业的政府部门。集团和主要成员企业的经营者由政府部门委派。在此背景下,集团或成员企业的经常性运行往往不是依据市场规律和利润法则,而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命令或长官意志决定。成员企业同时受集团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双重领导,难以建立通畅的管理渠道,影响企业科学决策,由此导致的非理性决策和短期行为屡见不鲜。

(三)规模效益低下、管理滞后

目前国内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太小,旅游饭店客房数在200间以上的占涉外饭店总数的84%强,而旅行社业在规模上与国际大型旅游集团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基本上不成为现实的竞争对手。国外旅游业50年前就已出现的连锁经营、联号经营、特许经营等各种集团化经营模式,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目前民航CBS系统、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国际旅游业普遍应用。我国则呈现出明显劣势,CBS系统少有运用,网络系统处理营销、计划、预订、信息、会计等办公自动化的程度低,业务处理的快捷、准确、及时等方面差距很大,“跑、冒、滴、漏”现象严重,管理随意性强。

(四)面临跨国旅游企业集团的冲击

国际旅游企业集团对我国旅游业的冲击较为严重。大部分大型跨国旅游集团在中国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各种形式的据点,且逐步向网络化发展,努力扩大本集团在中国管理旅游企业的市场份额。目前,国内四星级以上饭店基本上由国际饭店管理集团经营管理,他们凭借在信息收集、客房预订、宣传促销和管理培训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各方面都处于我国饭店业的领先地位。显然,跨国旅游集团对我国旅游业发展造成的巨大冲击。

三.促进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战略研究

(一)改革旅游业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重组旅游业资产,迄今为止,与之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仍未建立,不能对我国旅游企业实行全方位的行业管理。对国内外各种旅游业管理体制进行比较研究后,笔者认为建立以旅游局和相关部门为班底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是一种理想模式。旅游管理委员会没有直属的旅游企业,也不直接干预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其具体职能主要是:制定符合我国旅游业状况的发展规划;出台必需的旅游产业政策和相配套的旅游法规,并监督实施;调节旅游市场,保持旅游供求平衡;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和涉及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对各类旅游企业实行行业管理;开拓客源市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关系等。

旅游企业集团内部暴露出的问题,说明必须在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法人财产权和股权构成的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它明晰了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和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分离,使企业产权清晰,责、权、利分明。因此,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股份公司,是我国旅游企业产权改革的最佳模式。只有这样,旅游企业才能打破原有的行政壁垒,才能冲破条块分割、政企不分、部门所有混乱等障碍,按照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要求,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联合,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旅游企业集团才能真正形成。

(二)组建地理网络结构

根据旅游业经营特点,旅游企业在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在地理分布上形成网络化,才能发挥其集团化的功能,从而增强地区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的竞争力。纵观世界上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经历,无一不把地区网络建设作为发展的目标和重点。我国旅游集团在营建地理网络结构方面还刚起步,还远不能有效地形成地理分布上的网络结构。结合外国成功经验和我国实际,构建地理网络结构战略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集团与成员企业要有紧密联系的纽带,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资本优势互补纽带;二是集团与成员企业要形成以地域市场、资金、文化优势占领和扩大市场的能力。战略上应分3步:一,确定区域战略,争取在一个地区内或系统内通过扩张形成一定规模;二,实现跨地区、跨系统扩张,寻找目标市场和细分市场;三,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

(三)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加强企业集团的合作

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高级管理人员还很紧缺,必须加快培养一批既善于集团企业管理又熟悉旅游市场特点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同时不断加强、改进不同层次的旅游职业教育,岗位培训和终身教育,加快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目前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多属地域性集团,真正具有全境意义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数量有限,跨国型旅游集团更少。而在不同地域独善其身已经很难走出一条大道来,因此,寻求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合作无疑是寻求更大发展的良机。各旅游企业集团应携手,以开放的姿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以求共赢。另外,要加强与国际集团合作,主动“走出去”,建立中国旅游的海外接待体系,全面融入世界旅游经济体系的国际分工。

(四)积极发展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2)

一、变动中的中国旅游企业管理大环境

1.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旅游业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沿用的完全是传统的管理格局。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制度,用行政办法管理经济,决策权力集中化。各地主要旅游企业多由政府直接管辖,旅游管理部门直接插手旅游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企业无权自主决策,成了旅游管理部门的附属机构;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被混淆。在传统体制下,旅游企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质上,政府作为国有旅游企业的出资者,既统管旅游企业利润,也对旅游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与旅游企业、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社会、旅游企业与员工等一系列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旅游企业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经营者转变。旅游企业的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形成多种所有制的旅游企业在市场上平等竞争的局面。与此相适应,旅游企业的管理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竞争格局:走向进一步开放

与其它服务行业相比,我国旅游业是开放时间较早,开放程度最大,与国际标准最接近,距世界通行法则距离最小的行业之一。“七五”期间,全国旅游业总投入约190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各种形式的外资投入约80%以上;“八五”期间旅游业总投人中外资额占50%以上。境外投资涉及一大批设施一流的旅游饭店、景点开发建设、文物古迹修缮、旅游度假区及众多的旅游配套设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1995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先后颁布的两套中外合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显示出历来保护程度较高的旅行社行业也走向了逐步开放的进程。对外开放不仅为我国旅游业引入了资金和技术,还为我国的旅游企业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促使一大批旅游饭店、旅行社、景点管理公司迅速地成长、成熟起来。进入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继续提高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日的临近,我国旅游业将进一步溶人国际竞争体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衡量和调整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在平等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一个旅游企业要生存与发展,不能再依赖政府的政策保护,不能再靠变相的垄断行为,也不能再靠所谓的“行业保护价格”,而只能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通过降低成本费用和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来求得生存和发展。

3.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

在过去的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特征同样也反映在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企业建设上。80年代中期,鉴于旅游需求膨胀和供给短缺的矛盾,我国提出“五个一起上”的方针,鼓励采取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的投资总量、行业规模、设施建设等都得到了显著的增长。进入90年代,在对旅游业发展的乐观预期及特有的经济投资环境下,旅游投资进一步扩大。而此时行业的扩张集中表现在旅游企业数量的增长上,由于重复建设及分散投资,加之客源市场的局限和波动,造成旅游企业效益下降,旅游业“宏观报喜,微观报忧”的局面。这一现象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景观开发特别是人造景点建设上都有突出反映。世纪之交,完善旅游市场机制,实现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我国旅游业走上高效、稳定、高速增长的轨道是全行业正在努力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对旅游企业管理水平、技术进步、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供求关系:从短缺到相对过剩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早期,特别是国内旅游兴起之初,需求膨胀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尤其是饭店的短缺和交通的拥挤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环节。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旅游供给的部分环节已进入了相对过剩的阶段,具体表现在:1)部分地区、部分环节接待能力的总量过剩;2)接待能力的时段性过剩;3)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等。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原来为短缺经济所掩盖的旅游企业管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因此,旅游企业只有通过管理的转型和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营销水平,才能保持和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5.知识经济:初露端倪

当前,知识经济已初露端倪。以知识为基础,信息的生产、运用和传播的知识经济正日益改变着传统经济。知识具有更大的共享性和外部性,使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竞争或联合的方式、市场结构等发生重大的变化。基于更完备的知识网络手段,旅游企业间的交易方式、渠道等将会发生重大的变革。同时,经济的全球化将会使国际旅游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种变化对中国的旅游企业而言既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又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它对旅游企业管理的主要方面(如旅游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研究与开发、物资采购、服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管理的重点是知识的生产和开发。管理将更加科学和完善,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性。旅游企业只有关注、重视和参与知识经济,才能在21世纪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有利位置。

二、21世纪旅游企业管理发展的若干趋势

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旅游企业管理带来全方位的革命性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旅游企业的管理思想、模式和方法面临着全方位的巨大变革。这种变革至少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提高旅游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2)信息社会的到来将带来新的旅游竞争方式,给旅游企业带来新的、战略性的机遇;3)为了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旅游企业必须进行组织机构和管理的变革;4)旅游信息管理,即建立在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的以信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将是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一种途径。

2.重视人在旅游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旅游企业是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企业,员工的素质、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所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尤其密切。与旅游企业中传统的制度管理相比,“人本管理”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影响力。“人本管理”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具体包括这样一些管理内容: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等。可以预见,在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理解人、尊重人的价值观将会在旅游企业中得到广泛认可。通过具体管理理论和实

践的创新,“人本管理”的内容将在各类旅游企业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3.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过去,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企业内部,减少费用、降低成本、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一直是管理者关注的主要问题。现代社会,随着旅游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竞争致胜的关键已不再仅仅取决于完善的硬件设施等有形资产,而更多地是依靠知识、技能、信息等无形资产。旅游企业品牌、知名度、商誉,旅游饭店特许经营权、旅行社旅游线路专营权等知识产权都属于无形资产的范畴,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现代旅游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与之相适应,围绕无形资产管理进行的创新也将成为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旅游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出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

在旅游企业发展趋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企业组织环境一方面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另一方面又为组织应付这种趋势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工具。这使得管理组织创新将呈现出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长期以来,大多数旅游企业都是按照职能设立管理部门,按照管理跨度划分管理层,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管理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对传统的经营要求较为适应,但面对现代化的大型旅游集团,面对强调协作、注重高效、灵活、个性化强的旅游接待任务则显现出弊端。只有适应新形势,减少管理层次和突出综合性管理,才能使管理组织机构扁平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才能在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上得以体现。减少固定和正式的组织机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则体现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旅游企业集权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使之更适应现代旅游企业灵活经营的要求。

三、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在20多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与其它行业的企业相比,旅游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旅游业的涉外性,较早的开放和较高的总体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了管理的引进和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快速提高;二是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大量运用对旅游企业管理的创新起了促进作用;三是我国旅游企业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人力资源素质尚待提高,部分子行业中企业“小、弱、散、差”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现代化的步伐。总体来说,虽然众多旅游企业在管理革新上付出了较大努力,但管理水平还参差不齐,与国外的管理现代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面对新世纪,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把握21世纪管理发展趋势,加快旅游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

我国旅游企业经过改革与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重经营,轻管理;重视制度创新,忽视管理创新的问题。由于管理的创新需要付出研究、策划、组织变动、时间等一系列成本,也需要人才和资金的支持,许多旅游企业对进行管理创新缺乏足够的积极性。这不仅拉大了我国旅游企业管理水平和国外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差距,而且成为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无法进一步提高,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提高旅游企业竞争力,当务之急是把握世界各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国情的新管理模式,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2.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3)

旅游业作为一门先导产业,客观上要求其管理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能按照市场经济的特有规律进行运作。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中,旅游业应最先实现与国际接轨并按照国际惯例组织行业生产。但中国旅游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还未来得及理顺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和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从而使行业缺乏应有的持续发展内动力。这两对关系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这个问题的提出,并不否认中国旅游业在一些具体措施方面已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操作。从宏观上看,旅游业在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实践中已经摸索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色的行业规律,并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业在发展中有章可循,这对规范行业行为产生了实际效应和深远的影响。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尽管还有些差距,但已经开始向制度化和标准化过渡,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旅游者所认可和接受。

上述两对不调和关系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评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间的不协调因素。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定位就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这特别表现在对直属企业的管理上)。由于行政部门把直属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源泉和传统权力范围,因而不愿把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相对独立的法人企业,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管理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管理中导致不公平待遇,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从而降低行业管理的威信。当然旅游管理部门也可找到充分的托辞来为自己开托,政府给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开支实在难以实现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费用的平衡。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困难中的工业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容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加之一些企业领导人不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管理部门的直接干预,哪怕是任其摆布,只要不丢官位便是。于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管理部门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迄今还有一些旅游企业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则乐不思改。

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说应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当一位真正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时,他便会不失时机地改变现有企业模式。但由于中国具有远见灼识企业家的匮乏,企业领导人不是向企业负责而是向主管部门负责,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便很难理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能创造一种机制保证企业的行为规范,结果常常是“后院起火”。

中国旅游业的现有体制是产生两对不调和关系的根本原因,而两对关系的存在又维护了现有体制的稳定。只有打破这种僵局,中国旅游业方能注入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求得生机。政府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大旅游市场的战略眼光率先迈出第一步。但在改革的呼声中,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更多地是单纯谈论企业的改革,却并未把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二、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

1.旅游行业管理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管理模式,无论其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独立部门存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交通部、文化部、经济部,其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一是旅游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行政权力机构,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力,如美国商务部旅行游览管理局、加拿大政府旅游局、法国政府旅游局、英国政府旅游局、瑞士国家旅游局、泰国政府旅游部等。二是旅游管理部门以半民间半官方的协会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行使了一部分政府职权。如香港旅游协会便是典型例证。三是公司管理模式,即全国旅游总公司按企业集团的管理方式对旅游企业实施垂直管理,如韩国旅游总公司。无论三类管理模式在管理方法上如何变化,但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各类管理手段来贯彻行业意志,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中国需要真正的政府管理模式。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市场经济初期发育阶段,不健全的法制与不成熟的市场并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如施以协会或公司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旅游管理部门既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形制定竞争规则又要施以强有力的手段来监督这些规则的贯彻落实。要确保这些功能的有效运转,则非依靠政府行政权力不行。迄今为止,政府权力还是企业认同的规范市场行为的最佳手段。

中国各省、市旅游管理模式在形式上多为政府行政管理,并冠之以“旅游局”的名称。还有的地、市将外办与旅游局揉在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方的旅游局都未进入政府序列。这实质上体现了当地政府把旅游业当作一种边缘产业的政府经济格局。这样模糊的管理模式有四大弊端:首先,旅游局在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手段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其二,旅游局在与序列部门工作协调中总处在边缘位置而难以进入中心角色。其三,旅游局没有畅通的渠道使政府核心决策者获得充分的旅游业真实信息以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其四,由于旅游管理部门与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行业管理的权威便被削弱。

既然中国旅游业需要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而且旅游局在形式上也代表政府行使职权,那么为什么还要把旅游局排挤在政府序列之外并使之工作难度复杂化呢?在全国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过程中,旅游局能否获得一个与序列局同等地位的机会是全旅游行业和各地决策者应严肃思考的问题。尽管一些收益较好的旅游局不愿进入政府序列,但从行业管理的需要来看,我们应舍小利求大利,庄严地行使政府赋予的权力。

3.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管理模式。要建立一种管理模式就是对管理部门的角色实行定位。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应放弃对直属企业的直接管理,超然于对个别企业的利益渴求,面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笔者不赞同管理部门同时挂上“旅游局”和“旅游总公司”两块牌子,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中政企分离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在行业管理方面的公平性。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管理职能是以规范行业行为为首要任务,他们之间的利益取向不能说没有对立的方面。具体而言,旅游管理部门应主要行使好如下职权:

A、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

B、负责组织社会力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及旅游项目的审批;

C、负责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并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实施;

D、组织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塑造所在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整体形象;

E、组织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

F、组织行业人才培训,开发行业人力资源;

G、提供行业服务,使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并存。

4、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业管理网络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是中国旅游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旅游行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从而形成一种行业制度或者说行业纪律。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单纯依赖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旅游局应在这个管理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有责任扶持这个体系的形成,操纵其运作以完成行政管理意志。

旅游行业协会应成为管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层面。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其企业主体自觉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协会是行业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注重协会在管理中的作用。协会管理的优势在于从企业自身实际利益要求出发,从而超脱于管理组织的自我利益,以被约束对象更易接受的方式完成行业管理意志。但协会只能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管理的辅助手段。

发挥社会公共监督、消费者监督作用是完成行业管理的又一重要侧面。我们应建立一种沟通消费者与管理部门的畅通渠道,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信心和安全感。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突出的产业,涉及的其他政府管理部门都在自身的职能范畴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某个方面进行管理。公安、文化、文物、环卫、城建、规划、宗教、园林、物价、工商等部门既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捍卫者,也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这就看旅游主管部门如何在政府的协助下,在尊重旅游业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协调其它部门全面运转。

独立的旅游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行业管理要达到的高级目标。如果每个企业都能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以服务质量为杠杆,公平竞争,那么旅游行业管理的重点应从对个别企业的管理转移到宏观调控和总量平衡的职能上来。但这种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当前政府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合适有效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来制约企业不成熟的市场行为,强行使企业纳入轨道,在秩序中发展,而不是任其徘徊不前或恶性发展。

5、寻求新的经费来源。建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脱钩后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资金的缺乏。只依靠政府的行政经费是难以维持庞大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以前靠收取直属企业管理费来服务于整个行业这对直属企业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在新的体制下,管理部门所需经费来源有三条途径:

A、建立旅游发展基金。这已在全国一些省、市得到实践。通过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所缴纳的那部分资金实质上是以个体货币投入转化为整体货币资本投入。旅游业的特殊性对整体城市形象的要求比对个别企业的要求更为重要。只有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被世界所认可后,方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争取应有的份额。

旅游发展基金征收的范畴、方式和数额可在全国统一政策范围内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但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基本一致的,应主要用于:(1)市场开发、促销及调研;(2)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组织活动;(3)资源开发导向和激发;(4)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各类用途的比例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配,但绝大部分应用于宣传促销,这可参照旅游发达国家宣传促销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的比例来进行预算。

B、建立旅游行业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这一构想是基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要求来设计的。旅游企业资产中占大头的是国有资产,而这些资产的管理权分布在众多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这种产权虚置的状况使国有资产缺乏合理的监控手段,而易于流失。随着政企分开和企业进入市场,这类国有资产应按行业归属建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该公司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全权对所管辖资产负责其增值保值。这种设想对于旅游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创造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客观环境,从而打破以前资源分化、不合理竞争的局面,同时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需要重申的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政企应截然分离。但公司经营国有资产所获得的利润应在明确的政策范围内按一定比例缴给旅游管理部门以补充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经费。这笔资金也应主要用于宣传促销。

C、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政府税务部门将征收的旅游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将收取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旅游经济会更具活力。

三、旅游企业改革的总思路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4)

上述两对不调和关系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评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间的不协调因素。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定位就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这特别表现在对直属企业的管理上)。由于行政部门把直属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源泉和传统权力范围,因而不愿把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相对独立的法人企业,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管理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管理中导致不公平待遇,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从而降低行业管理的威信。当然旅游管理部门也可找到充分的托辞来为自己开托,政府给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开支实在难以实现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费用的平衡。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困难中的工业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容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加之一些企业领导人不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管理部门的直接干预,哪怕是任其摆布,只要不丢官位便是。于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管理部门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迄今还有一些旅游企业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则乐不思改。

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说应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当一位真正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时,他便会不失时机地改变现有企业模式。但由于中国具有远见灼识企业家的匮乏,企业领导人不是向企业负责而是向主管部门负责,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便很难理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能创造一种机制保证企业的行为规范,结果常常是“后院起火”。

中国旅游业的现有体制是产生两对不调和关系的根本原因,而两对关系的存在又维护了现有体制的稳定。只有打破这种僵局,中国旅游业方能注入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求得生机。政府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大旅游市场的战略眼光率先迈出第一步。但在改革的呼声中,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更多地是单纯谈论企业的改革,却并未把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二、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

1.旅游行业管理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管理模式,无论其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独立部门存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交通部、文化部、经济部,其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一是旅游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行政权力机构,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力,如美国商务部旅行游览管理局、加拿大政府旅游局、法国政府旅游局、英国政府旅游局、瑞士国家旅游局、泰国政府旅游部等。二是旅游管理部门以半民间半官方的协会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行使了一部分政府职权。如香港旅游协会便是典型例证。三是公司管理模式,即全国旅游总公司按企业集团的管理方式对旅游企业实施垂直管理,如韩国旅游总公司。无论三类管理模式在管理方法上如何变化,但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各类管理手段来贯彻行业意志,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中国需要真正的政府管理模式。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市场经济初期发育阶段,不健全的法制与不成熟的市场并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如施以协会或公司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旅游管理部门既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形制定竞争规则又要施以强有力的手段来监督这些规则的贯彻落实。要确保这些功能的有效运转,则非依靠政府行政权力不行。迄今为止,政府权力还是企业认同的规范市场行为的最佳手段。

中国各省、市旅游管理模式在形式上多为政府行政管理,并冠之以“旅游局”的名称。还有的地、市将外办与旅游局揉在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方的旅游局都未进入政府序列。这实质上体现了当地政府把旅游业当作一种边缘产业的政府经济格局。这样模糊的管理模式有四大弊端:首先,旅游局在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手段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其二,旅游局在与序列部门工作协调中总处在边缘位置而难以进入中心角色。其三,旅游局没有畅通的渠道使政府核心决策者获得充分的旅游业真实信息以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其四,由于旅游管理部门与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行业管理的权威便被削弱。

既然中国旅游业需要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而且旅游局在形式上也代表政府行使职权,那么为什么还要把旅游局排挤在政府序列之外并使之工作难度复杂化呢?在全国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过程中,旅游局能否获得一个与序列局同等地位的机会是全旅游行业和各地决策者应严肃思考的问题。尽管一些收益较好的旅游局不愿进入政府序列,但从行业管理的需要来看,我们应舍小利求大利,庄严地行使政府赋予的权力。

3.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管理模式。要建立一种管理模式就是对管理部门的角色实行定位。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应放弃对直属企业的直接管理,超然于对个别企业的利益渴求,面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笔者不赞同管理部门同时挂上“旅游局”和“旅游总公司”两块牌子,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中政企分离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在行业管理方面的公平性。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管理职能是以规范行业行为为首要任务,他们之间的利益取向不能说没有对立的方面。具体而言,旅游管理部门应主要行使好如下职权:

A、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

B、负责组织社会力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及旅游项目的审批;

C、负责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并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实施;

D、组织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塑造所在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整体形象;

E、组织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

F、组织行业人才培训,开发行业人力资源;

G、提供行业服务,使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并存。

4、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业管理网络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是中国旅游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旅游行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从而形成一种行业制度或者说行业纪律。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单纯依赖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旅游局应在这个管理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有责任扶持这个体系的形成,操纵其运作以完成行政管理意志。

旅游行业协会应成为管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层面。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其企业主体自觉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协会是行业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注重协会在管理中的作用。协会管理的优势在于从企业自身实际利益要求出发,从而超脱于管理组织的自我利益,以被约束对象更易接受的方式完成行业管理意志。但协会只能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管理的辅助手段。

发挥社会公共监督、消费者监督作用是完成行业管理的又一重要侧面。我们应建立一种沟通消费者与管理部门的畅通渠道,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信心和安全感。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突出的产业,涉及的其他政府管理部门都在自身的职能范畴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某个方面进行管理。公安、文化、文物、环卫、城建、规划、宗教、园林、物价、工商等部门既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捍卫者,也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这就看旅游主管部门如何在政府的协助下,在尊重旅游业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协调其它部门全面运转。

独立的旅游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行业管理要达到的高级目标。如果每个企业都能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以服务质量为杠杆,公平竞争,那么旅游行业管理的重点应从对个别企业的管理转移到宏观调控和总量平衡的职能上来。但这种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当前政府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合适有效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来制约企业不成熟的市场行为,强行使企业纳入轨道,在秩序中发展,而不是任其徘徊不前或恶性发展。

5、寻求新的经费来源。建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脱钩后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资金的缺乏。只依靠政府的行政经费是难以维持庞大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以前靠收取直属企业管理费来服务于整个行业这对直属企业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在新的体制下,管理部门所需经费来源有三条途径:

A、建立旅游发展基金。这已在全国一些省、市得到实践。通过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所缴纳的那部分资金实质上是以个体货币投入转化为整体货币资本投入。旅游业的特殊性对整体城市形象的要求比对个别企业的要求更为重要。只有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被世界所认可后,方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争取应有的份额。

旅游发展基金征收的范畴、方式和数额可在全国统一政策范围内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但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基本一致的,应主要用于:(1)市场开发、促销及调研;(2)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组织活动;(3)资源开发导向和激发;(4)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各类用途的比例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配,但绝大部分应用于宣传促销,这可参照旅游发达国家宣传促销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的比例来进行预算。

B、建立旅游行业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这一构想是基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要求来设计的。旅游企业资产中占大头的是国有资产,而这些资产的管理权分布在众多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这种产权虚置的状况使国有资产缺乏合理的监控手段,而易于流失。随着政企分开和企业进入市场,这类国有资产应按行业归属建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该公司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全权对所管辖资产负责其增值保值。这种设想对于旅游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创造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客观环境,从而打破以前资源分化、不合理竞争的局面,同时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需要重申的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政企应截然分离。但公司经营国有资产所获得的利润应在明确的政策范围内按一定比例缴给旅游管理部门以补充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经费。这笔资金也应主要用于宣传促销。

C、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政府税务部门将征收的旅游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将收取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旅游经济会更具活力。

三、旅游企业改革的总思路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5)

上述两对不调和关系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评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间的不协调因素。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定位就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这特别表现在对直属企业的管理上)。由于行政部门把直属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源泉和传统权力范围,因而不愿把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相对独立的法人企业,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管理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管理中导致不公平待遇,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从而降低行业管理的威信。当然旅游管理部门也可找到充分的托辞来为自己开托,政府给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开支实在难以实现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费用的平衡。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困难中的工业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容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加之一些企业领导人不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管理部门的直接干预,哪怕是任其摆布,只要不丢官位便是。于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管理部门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迄今还有一些旅游企业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则乐不思改。

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说应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当一位真正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时,他便会不失时机地改变现有企业模式。但由于中国具有远见灼识企业家的匮乏,企业领导人不是向企业负责而是向主管部门负责,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便很难理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能创造一种机制保证企业的行为规范,结果常常是“后院起火”。

中国旅游业的现有体制是产生两对不调和关系的根本原因,而两对关系的存在又维护了现有体制的稳定。只有打破这种僵局,中国旅游业方能注入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求得生机。政府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大旅游市场的战略眼光率先迈出第一步。但在改革的呼声中,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更多地是单纯谈论企业的改革,却并未把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二、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

1.旅游行业管理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管理模式,无论其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独立部门存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交通部、文化部、经济部,其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一是旅游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行政权力机构,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力,如美国商务部旅行游览管理局、加拿大政府旅游局、法国政府旅游局、英国政府旅游局、瑞士国家旅游局、泰国政府旅游部等。二是旅游管理部门以半民间半官方的协会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行使了一部分政府职权。如香港旅游协会便是典型例证。三是公司管理模式,即全国旅游总公司按企业集团的管理方式对旅游企业实施垂直管理,如韩国旅游总公司。无论三类管理模式在管理方法上如何变化,但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各类管理手段来贯彻行业意志,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中国需要真正的政府管理模式。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市场经济初期发育阶段,不健全的法制与不成熟的市场并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如施以协会或公司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旅游管理部门既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形制定竞争规则又要施以强有力的手段来监督这些规则的贯彻落实。要确保这些功能的有效运转,则非依靠政府行政权力不行。迄今为止,政府权力还是企业认同的规范市场行为的最佳手段。

中国各省、市旅游管理模式在形式上多为政府行政管理,并冠之以“旅游局”的名称。还有的地、市将外办与旅游局揉在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方的旅游局都未进入政府序列。这实质上体现了当地政府把旅游业当作一种边缘产业的政府经济格局。这样模糊的管理模式有四大弊端:首先,旅游局在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手段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其二,旅游局在与序列部门工作协调中总处在边缘位置而难以进入中心角色。其三,旅游局没有畅通的渠道使政府核心决策者获得充分的旅游业真实信息以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其四,由于旅游管理部门与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行业管理的权威便被削弱。

既然中国旅游业需要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而且旅游局在形式上也代表政府行使职权,那么为什么还要把旅游局排挤在政府序列之外并使之工作难度复杂化呢?在全国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过程中,旅游局能否获得一个与序列局同等地位的机会是全旅游行业和各地决策者应严肃思考的问题。尽管一些收益较好的旅游局不愿进入政府序列,但从行业管理的需要来看,我们应舍小利求大利,庄严地行使政府赋予的权力。

3.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管理模式。要建立一种管理模式就是对管理部门的角色实行定位。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应放弃对直属企业的直接管理,超然于对个别企业的利益渴求,面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笔者不赞同管理部门同时挂上“旅游局”和“旅游总公司”两块牌子,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中政企分离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在行业管理方面的公平性。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管理职能是以规范行业行为为首要任务,他们之间的利益取向不能说没有对立的方面。具体而言,旅游管理部门应主要行使好如下职权:

A、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

B、负责组织社会力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及旅游项目的审批;

C、负责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并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实施;

D、组织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塑造所在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整体形象;

E、组织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

F、组织行业人才培训,开发行业人力资源;

G、提供行业服务,使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并存。

4、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业管理网络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是中国旅游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旅游行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从而形成一种行业制度或者说行业纪律。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单纯依赖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旅游局应在这个管理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有责任扶持这个体系的形成,操纵其运作以完成行政管理意志。

旅游行业协会应成为管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层面。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其企业主体自觉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协会是行业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注重协会在管理中的作用。协会管理的优势在于从企业自身实际利益要求出发,从而超脱于管理组织的自我利益,以被约束对象更易接受的方式完成行业管理意志。但协会只能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管理的辅助手段。

发挥社会公共监督、消费者监督作用是完成行业管理的又一重要侧面。我们应建立一种沟通消费者与管理部门的畅通渠道,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信心和安全感。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突出的产业,涉及的其他政府管理部门都在自身的职能范畴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某个方面进行管理。公安、文化、文物、环卫、城建、规划、宗教、园林、物价、工商等部门既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捍卫者,也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这就看旅游主管部门如何在政府的协助下,在尊重旅游业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协调其它部门全面运转。

独立的旅游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行业管理要达到的高级目标。如果每个企业都能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以服务质量为杠杆,公平竞争,那么旅游行业管理的重点应从对个别企业的管理转移到宏观调控和总量平衡的职能上来。但这种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当前政府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合适有效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来制约企业不成熟的市场行为,强行使企业纳入轨道,在秩序中发展,而不是任其徘徊不前或恶性发展。

5、寻求新的经费来源。建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脱钩后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资金的缺乏。只依靠政府的行政经费是难以维持庞大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以前靠收取直属企业管理费来服务于整个行业这对直属企业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在新的体制下,管理部门所需经费来源有三条途径:

A、建立旅游发展基金。这已在全国一些省、市得到实践。通过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所缴纳的那部分资金实质上是以个体货币投入转化为整体货币资本投入。旅游业的特殊性对整体城市形象的要求比对个别企业的要求更为重要。只有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被世界所认可后,方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争取应有的份额。

旅游发展基金征收的范畴、方式和数额可在全国统一政策范围内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但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基本一致的,应主要用于:(1)市场开发、促销及调研;(2)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组织活动;(3)资源开发导向和激发;(4)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各类用途的比例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配,但绝大部分应用于宣传促销,这可参照旅游发达国家宣传促销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的比例来进行预算。

B、建立旅游行业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这一构想是基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要求来设计的。旅游企业资产中占大头的是国有资产,而这些资产的管理权分布在众多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这种产权虚置的状况使国有资产缺乏合理的监控手段,而易于流失。随着政企分开和企业进入市场,这类国有资产应按行业归属建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该公司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全权对所管辖资产负责其增值保值。这种设想对于旅游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创造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客观环境,从而打破以前资源分化、不合理竞争的局面,同时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需要重申的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政企应截然分离。但公司经营国有资产所获得的利润应在明确的政策范围内按一定比例缴给旅游管理部门以补充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经费。这笔资金也应主要用于宣传促销。

C、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政府税务部门将征收的旅游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将收取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旅游经济会更具活力。

三、旅游企业改革的总思路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6)

上述两对不调和关系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评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间的不协调因素。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定位就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这特别表现在对直属企业的管理上)。由于行政部门把直属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源泉和传统权力范围,因而不愿把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成相对独立的法人企业,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管理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管理中导致不公平待遇,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从而降低行业管理的威信。当然旅游管理部门也可找到充分的托辞来为自己开托,政府给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开支实在难以实现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费用的平衡。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困难中的工业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容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加之一些企业领导人不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管理部门的直接干预,哪怕是任其摆布,只要不丢官位便是。于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管理部门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迄今还有一些旅游企业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则乐不思改。

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说应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当一位真正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时,他便会不失时机地改变现有企业模式。但由于中国具有远见灼识企业家的匮乏,企业领导人不是向企业负责而是向主管部门负责,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便很难理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能创造一种机制保证企业的行为规范,结果常常是“后院起火”。

中国旅游业的现有体制是产生两对不调和关系的根本原因,而两对关系的存在又维护了现有体制的稳定。只有打破这种僵局,中国旅游业方能注入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求得生机。政府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大旅游市场的战略眼光率先迈出第一步。但在改革的呼声中,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更多地是单纯谈论企业的改革,却并未把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二、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

1.旅游行业管理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管理模式,无论其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独立部门存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交通部、文化部、经济部,其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一是旅游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行政权力机构,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力,如美国商务部旅行游览管理局、加拿大政府旅游局、法国政府旅游局、英国政府旅游局、瑞士国家旅游局、泰国政府旅游部等。二是旅游管理部门以半民间半官方的协会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行使了一部分政府职权。如香港旅游协会便是典型例证。三是公司管理模式,即全国旅游总公司按企业集团的管理方式对旅游企业实施垂直管理,如韩国旅游总公司。无论三类管理模式在管理方法上如何变化,但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各类管理手段来贯彻行业意志,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中国需要真正的政府管理模式。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市场经济初期发育阶段,不健全的法制与不成熟的市场并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如施以协会或公司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旅游管理部门既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形制定竞争规则又要施以强有力的手段来监督这些规则的贯彻落实。要确保这些功能的有效运转,则非依靠政府行政权力不行。迄今为止,政府权力还是企业认同的规范市场行为的最佳手段。

中国各省、市旅游管理模式在形式上多为政府行政管理,并冠之以“旅游局”的名称。还有的地、市将外办与旅游局揉在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方的旅游局都未进入政府序列。这实质上体现了当地政府把旅游业当作一种边缘产业的政府经济格局。这样模糊的管理模式有四大弊端:首先,旅游局在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手段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其二,旅游局在与序列部门工作协调中总处在边缘位置而难以进入中心角色。其三,旅游局没有畅通的渠道使政府核心决策者获得充分的旅游业真实信息以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其四,由于旅游管理部门与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行业管理的权威便被削弱。

既然中国旅游业需要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而且旅游局在形式上也代表政府行使职权,那么为什么还要把旅游局排挤在政府序列之外并使之工作难度复杂化呢?在全国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过程中,旅游局能否获得一个与序列局同等地位的机会是全旅游行业和各地决策者应严肃思考的问题。尽管一些收益较好的旅游局不愿进入政府序列,但从行业管理的需要来看,我们应舍小利求大利,庄严地行使政府赋予的权力。

3.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管理模式。要建立一种管理模式就是对管理部门的角色实行定位。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应放弃对直属企业的直接管理,超然于对个别企业的利益渴求,面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笔者不赞同管理部门同时挂上“旅游局”和“旅游总公司”两块牌子,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中政企分离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在行业管理方面的公平性。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管理职能是以规范行业行为为首要任务,他们之间的利益取向不能说没有对立的方面。具体而言,旅游管理部门应主要行使好如下职权:

A、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

B、负责组织社会力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及旅游项目的审批;

C、负责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并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实施;

D、组织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塑造所在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整体形象;

E、组织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

F、组织行业人才培训,开发行业人力资源;

G、提供行业服务,使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并存。

4、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业管理网络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是中国旅游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旅游行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从而形成一种行业制度或者说行业纪律。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单纯依赖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旅游局应在这个管理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有责任扶持这个体系的形成,操纵其运作以完成行政管理意志。

旅游行业协会应成为管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层面。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其企业主体自觉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协会是行业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注重协会在管理中的作用。协会管理的优势在于从企业自身实际利益要求出发,从而超脱于管理组织的自我利益,以被约束对象更易接受的方式完成行业管理意志。但协会只能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管理的辅助手段。发挥社会公共监督、消费者监督作用是完成行业管理的又一重要侧面。我们应建立一种沟通消费者与管理部门的畅通渠道,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信心和安全感。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突出的产业,涉及的其他政府管理部门都在自身的职能范畴内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某个方面进行管理。公安、文化、文物、环卫、城建、规划、宗教、园林、物价、工商等部门既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捍卫者,也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这就看旅游主管部门如何在政府的协助下,在尊重旅游业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协调其它部门全面运转。

独立的旅游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行业管理要达到的高级目标。如果每个企业都能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以服务质量为杠杆,公平竞争,那么旅游行业管理的重点应从对个别企业的管理转移到宏观调控和总量平衡的职能上来。但这种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当前政府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合适有效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来制约企业不成熟的市场行为,强行使企业纳入轨道,在秩序中发展,而不是任其徘徊不前或恶性发展。

5、寻求新的经费来源。建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脱钩后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资金的缺乏。只依靠政府的行政经费是难以维持庞大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以前靠收取直属企业管理费来服务于整个行业这对直属企业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在新的体制下,管理部门所需经费来源有三条途径:

A、建立旅游发展基金。这已在全国一些省、市得到实践。通过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所缴纳的那部分资金实质上是以个体货币投入转化为整体货币资本投入。旅游业的特殊性对整体城市形象的要求比对个别企业的要求更为重要。只有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被世界所认可后,方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争取应有的份额。

旅游发展基金征收的范畴、方式和数额可在全国统一政策范围内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但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基本一致的,应主要用于:(1)市场开发、促销及调研;(2)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组织活动;(3)资源开发导向和激发;(4)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各类用途的比例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配,但绝大部分应用于宣传促销,这可参照旅游发达国家宣传促销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的比例来进行预算。

B、建立旅游行业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这一构想是基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要求来设计的。旅游企业资产中占大头的是国有资产,而这些资产的管理权分布在众多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这种产权虚置的状况使国有资产缺乏合理的监控手段,而易于流失。随着政企分开和企业进入市场,这类国有资产应按行业归属建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该公司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全权对所管辖资产负责其增值保值。这种设想对于旅游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创造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客观环境,从而打破以前资源分化、不合理竞争的局面,同时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需要重申的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政企应截然分离。但公司经营国有资产所获得的利润应在明确的政策范围内按一定比例缴给旅游管理部门以补充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经费。这笔资金也应主要用于宣传促销。

C、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政府税务部门将征收的旅游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将收取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旅游经济会更具活力。

三、旅游企业改革的总思路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7)

上述两对不调和关系的形成和存在,既有其深远的历史原因,更有其剪不断的现实联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评判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间的不协调因素。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在市场经济中找准自己的角色,角色不定位就很难弄清楚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这一方面是因为政府部门尚未脱离计划经济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管理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这特别表现在对直属企业的管理上)。由于行政部门把直属企业看作是自己的经济利益源泉和传统权力范围,因而不愿把企业按照企业制度改造成相对独立的法人企业,在行使政府职权进行行业管理活动中,就不可避免地在行业管理中导致不公平待遇,直属企业和非直属企业不能等同视之,从而降低行业管理的威信。当然旅游管理部门也可找到充分的托辞来为自己开托,政府给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开支实在难以实现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费用的平衡。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惰性和企业领导人的怯懦是企业改革的主要障碍。在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一片繁荣的景象中,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于许多困难中的企业要好得多。企业在比较中,内部很容易滋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惰性。加之一些企业领导人不能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对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诚惶诚恐,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生存能力缺乏信心,因而不能以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胆识把企业引向市场,却甘愿接受管理部门的直接干预,哪怕是任其摆布,只要不丢官位便是。于是,在政府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中居然有了一种契合,那就是维持现状。管理部门有了干预企业行为的权力,而企业也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政府的干预。迄今还有一些旅游企业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而这些企业则乐不思改。

企业改革从本质上说应是企业自身的要求。当一位真正的企业家认识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和内部运作机制以适应市场的客观要求时,他便会不失时机地改变现有企业模式。但由于中国具有远见灼识企业家的匮乏,企业领导人不是向企业负责而是向主管部门负责,旅游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便很难理顺,企业的组织形式不能创造一种机制保证企业的行为规范,结果常常是“后院起火”。

中国旅游业的现有体制是产生两对不调和关系的根本原因,而两对关系的存在又维护了现有体制的稳定。只有打破这种僵局,中国旅游业方能注入活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求得生机。政府管理部门应以建立大旅游市场的战略眼光率先迈出第一步。但在改革的呼声中,事实恰恰相反,我们更多地是单纯谈论企业的改革,却并未把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二、旅游业管理模式的改革

1.旅游行业管理的本质。纵观世界各国旅游业管理模式,无论其管理部门作为政府的独立部门存在还是隶属于商务部、部、文化部、经济部,其管理模式主要有三:一是旅游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行政权力机构,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权力,如美国商务部旅行游览管理局、加拿大政府旅游局、法国政府旅游局、英国政府旅游局、瑞士国家旅游局、泰国政府旅游部等。二是旅游管理部门以半民间半官方的协会形式出现,但实质上行使了一部分政府职权。如香港旅游协会便是典型例证。三是公司管理模式,即全国旅游总公司按企业集团的管理方式对旅游企业实施垂直管理,如韩国旅游总公司。无论三类管理模式在管理上如何变化,但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各类管理手段来贯彻行业意志,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地发展。

2.中国需要真正的政府管理模式。中国处在一个市场经济初期发育阶段,不健全的法制与不成熟的市场并存。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如施以协会或公司管理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旅游管理部门既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形制定竞争规则又要施以强有力的手段来监督这些规则的贯彻落实。要确保这些功能的有效运转,则非依靠政府行政权力不行。迄今为止,政府权力还是企业认同的规范市场行为的最佳手段。

中国各省、市旅游管理模式在形式上多为政府行政管理,并冠之以“旅游局”的名称。还有的地、市将外办与旅游局揉在一起。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地方的旅游局都未进入政府序列。这实质上体现了当地政府把旅游业当作一种边缘产业的政府经济格局。这样模糊的管理模式有四大弊端:首先,旅游局在代表政府制定法规和行使管理手段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其二,旅游局在与序列部门工作协调中总处在边缘位置而难以进入中心角色。其三,旅游局没有畅通的渠道使政府核心决策者获得充分的旅游业真实信息以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其四,由于旅游管理部门与政府的关系没有理顺,行业管理的权威便被削弱。

既然中国旅游业需要政府行政管理模式,而且旅游局在形式上也代表政府行使职权,那么为什么还要把旅游局排挤在政府序列之外并使之工作难度复杂化呢?在全国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改革过程中,旅游局能否获得一个与序列局同等地位的机会是全旅游行业和各地决策者应严肃思考的问题。尽管一些收益较好的旅游局不愿进入政府序列,但从行业管理的需要来看,我们应舍小利求大利,庄严地行使政府赋予的权力。

3.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政府管理模式。要建立一种管理模式就是对管理部门的角色实行定位。在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下,管理部门应放弃对直属企业的直接管理,超然于对个别企业的利益渴求,面对整个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和宏观服务。笔者不赞同管理部门同时挂上“旅游局”和“旅游总公司”两块牌子,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中政企分离的原则,也不能保证在行业管理方面的公平性。企业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管理职能是以规范行业行为为首要任务,他们之间的利益取向不能说没有对立的方面。具体而言,旅游管理部门应主要行使好如下职权:

A、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供求关系的总量平衡;

B、负责组织社会力量对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及旅游项目的审批;

C、负责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并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实施;

D、组织旅游业对外宣传促销,塑造所在地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整体形象;

E、组织开发适宜的旅游产品;

F、组织行业人才培训,开发行业人力资源;

G、提供行业服务,使管理手段和服务手段并存。

4、建立多层次、多侧面的旅游业管理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是中国旅游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旅游行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管理网络体系来制定、贯彻和监督行业行为标准,从而形成一种行业制度或者说行业纪律。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单纯依赖于旅游管理部门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但旅游局应在这个管理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有责任扶持这个体系的形成,操纵其运作以完成行政管理意志。

旅游行业协会应成为管理网络体系中重要的一个层面。成熟的市场经济要求其企业主体自觉遵守公平竞争规则,协会是行业自我约束的重要组织形式。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注重协会在管理中的作用。协会管理的优势在于从企业自身实际利益要求出发,从而超脱于管理组织的自我利益,以被约束对象更易接受的方式完成行业管理意志。但协会只能成为当前中国旅游业管理的辅助手段。

发挥公共监督、消费者监督作用是完成行业管理的又一重要侧面。我们应建立一种沟通消费者与管理部门的畅通渠道,为消费者创造一种信心和安全感。业是一门综合性很突出的产业,涉及的其他政府管理部门都在自身的职能范畴内对经营行为的某个方面进行管理。公安、文化、文物、环卫、城建、规划、宗教、园林、物价、工商等部门既可能成为旅游业的捍卫者,也可能成为发展旅游业的制约因素,这就看旅游主管部门如何在政府的协助下,在尊重旅游业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的情况下,协调其它部门全面运转。

独立的旅游企业的自我约束是行业管理要达到的高级目标。如果每个企业都能自觉遵守市场规则,以服务质量为杠杆,公平竞争,那么旅游行业管理的重点应从对个别企业的管理转移到宏观调控和总量平衡的职能上来。但这种目标的实现在我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段。当前政府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合适有效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来制约企业不成熟的市场行为,强行使企业纳入轨道,在秩序中发展,而不是任其徘徊不前或恶性发展。

5、寻求新的经费来源。建立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管理部门与企业在利益上脱钩后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资金的缺乏。只依靠政府的行政经费是难以维持庞大的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的。以前靠收取直属企业管理费来服务于整个行业这对直属企业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在新的体制下,管理部门所需经费来源有三条途径:

A、建立旅游发展基金。这已在全国一些省、市得到实践。通过从旅游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收取一定比例的经费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既符合国际惯例也符合企业的根本利益。企业所缴纳的那部分资金实质上是以个体货币投入转化为整体货币资本投入。旅游业的特殊性对整体城市形象的要求比对个别企业的要求更为重要。只有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被世界所认可后,方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争取应有的份额。

旅游发展基金征收的范畴、方式和数额可在全国统一政策范围内根据各地情况而定,但该基金的主要用途是基本一致的,应主要用于:(1)市场开发、促销及调研;(2)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行业组织活动;(3)资源开发导向和激发;(4)旅游人力资源开发。

基金各类用途的比例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配,但绝大部分于宣传促销,这可参照旅游发达国家宣传促销费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的比例来进行预算。

B、建立旅游行业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这一构想是基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要求来设计的。旅游企业资产中占大头的是国有资产,而这些资产的管理权分布在众多行政管理部门手中。这种产权虚置的状况使国有资产缺乏合理的监控手段,而易于流失。随着政企分开和企业进入市场,这类国有资产应按行业归属建立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该公司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全权对所管辖资产负责其增值保值。这种设想对于旅游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创造了一种较为理想的客观环境,从而打破以前资源分化、不合理竞争的局面,同时也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里需要重申的是,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政企应截然分离。但公司经营国有资产所获得的利润应在明确的政策范围内按一定比例缴给旅游管理部门以补充行业管理和行业服务所需经费。这笔资金也应主要用于宣传促销。

C、在现有国有资产经营体制下,政府税务部门将征收的旅游企业所得税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旅游管理部门。这样做的结果是政府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将收取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旅游经济会更具活力。

三、旅游企业改革的总思路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8)

一、各国的旅游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众所周知,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管理旅游业,这些机构统称为国家旅游组织(nationaltourismorganiza-ion)。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旅游组织(nto)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开拓者,在旅游业发展初期,nto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旅游业的战略规划,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规范者,旅游业逐步兴起,旅游投资与日俱增,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越来越多,市场情况复杂化,这一时期,nto主要是制定、执行旅游法规,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协调者,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为国家赚取外汇、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也日趋明显,这一时期,nto主要是进行调控和协调工作,提高旅游业的社会效益。WwW.133229.CoM

1·日本的旅游管理体制

日本旅游业经历了国际入境旅游优先发展、国内旅游继之发展、国际出境旅游最后发展三个阶段,旅游业的发展目标也由获取外汇逐步向综合性转化。与其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日本形了一种官民协办的旅游管理体制,政府、企业和各种协会组织彼此协调又相互约束,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日本的中央旅游管理机构分为内阁、运输省、观光部三个层次。“内阁观光对策省厅联络会议”直接对内阁负责,为常设议事机构,受总理府直接领导;17名委员分别来自警视厅、环境厅、国土厅、法务省、大藏省、运输省、冲绳开发厅等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各省、厅在旅游管理中的相互关系;审议有关旅游业发展针、政策和规划。运输省是日本旅游业的主管部门,下设运输局、航空局、物资流通局和国际运输观光局等。观光部是运输省国际运输观光局中具体分管旅游业的办事机构,仅有40多名员工,与庞大的决策与协调机构相比,这是一个精干有效的操作班子。其主要职能是:提出并执行旅游方针、政策和法规,统筹旅游规划、资源·79·企业管理开发、设施建设、景点整顿等项工作,对旅行社、导游员、饭店及旅馆进行审批、注册、导、监督和培训,加强国际业务往来与对外宣传,负责旅游调研与统计等。日本的中央旅游管理机构,是在大旅游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起来的。它适应了旅游业综合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旅游业发挥多方面的功能。这种管理模式与日本的经济体制是一致的,国家对旅游经济实行间接管理,政府不必、也不可能直接干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大量的行业协会代行了部分政府职能,旅游业的投资主要依靠地方和民间的财力,中央与地方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市场法规健全,执法严格。日本的地方旅游管理机构没有统一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灵活设置,有的隶属于劳动部门,有的隶属林业或文化部门。这些管理部门除具有一般的行政职能外,还负责宣传招揽、资源开发、改善投资环境、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方面的事宜。日本的行业协会在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十分显著,这些行业组织既是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结点,又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政府通过行业协会对旅游业实行间接管理,既有利于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横向联合,增加行业的保险功能,又有利于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处理好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日本的旅游管理体制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第一,实行全行业的间接管理,政府不必要也不可能直接干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央政府没有直接的投资职能,只有组织民间财力的职能,中央与地方各级旅游管理机构分工清楚,职责明确,执法严格。

第二,大量的行业协会代行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政府通过行业协会的桥梁和辅助作用对全国旅游业实行间接管理。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组织是政府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互为表里,行业协会既代表企业的共同利益,但又是相对超脱和公正的,很多政府不便出面解决的问题,可以由行业协会协调或处理,实践证明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与日本的旅游管理体制相比,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突出表现为政企不分,政府主管部门可以直接干预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这些机构在行使管理权时往往带有明显的部门利益倾向,不可能也不愿意实行公正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企业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 自然 没有联合的愿望,发挥旅游行业的作用更无从谈起。因此,明确资产属性,界定企业产权,实行政企分开和事企分开,可以说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点之所在。

2·泰国的旅游管理体制

旅游业是泰国的支柱产业,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泰国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也在不断加强,管理职能由单一的市场促销逐渐扩展到行业管理,从上到下形成了一套集权式的旅游管理体制。泰国最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机构是旅游管理委员会,它由内务部、 交通 部、外交部、国家环境委员会、国家经济和发展委员会、立法委员会的高级官员和泰国航空公司总裁、泰国旅游局局长以及行业工会领袖等人士组成,管理督旅游局的工作等。泰国旅游局是旅游委员会领导下的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其职责包括市场促销,投资引导,信息统计, 教育 培训,行业管理,景点开发,受理游客投诉等。泰国旅游局每年都要制定年度计划和发展战略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和经营方式。同时,泰国旅游局对旅行社、饭店等旅游企业实行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泰国的地方旅游机构由泰国旅游局直接设置、派驻人员并提供经费。泰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突出特点是政府对旅游业实行集中有效的宏观管理,由国家设立9个大区办事处集中管理全国各地的旅游业和旅游经济活动。大区办事处的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行政级别相当于司局级,经费由国家拨款。其主要职能是:协调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组织地方性的旅游开发项目和大型的旅游活动,制定地方性的市场规则并维护市场秩序等。由于大区办事处的工作直接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税收,因此,地方政府总是尽力协助大区办事处的工作,双方利益一致,管理集中而有效。

3·英国的旅游管理体制

英国是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旅游管理部门有官方的行政机构和民间,经费由各级政府承担。旅游总局主要负责向国外推销英国的旅游业,在国外的旅游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出版、推销旅游手册、地图和纪念卡,通过20多个国外办事处向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务等。英格兰格兰和威尔士旅游局则具体负责各地旅游业的发展统筹资源开发、计划研究和资料统计工作,参与各地旅游业的推销活动,对各地旅游业实施资金援助并提供信息咨询等。英国的基层旅游管理机构是地区旅游委员会,其经费由旅游局、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共同承担。地区旅游委员会的职责是:代表本地区旅游业的利益,会同地方政府共同制定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战略,支持当地兴建旅游设施,协助当地开办旅游项目,负责旅游接待工作和信息服务等。除了官方的旅游管理机构,英国还有许多民间行业协会,如“英国饭店与餐馆协会”、“英国导游协会”、“英国旅行社人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积极维护本行业的利益,促进跨行业的横向联系,制定本行业的条例和准则,行业内的人员培训工作,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等。责任明确,各司其职,是英国旅游管理体制给我们的启示。总之,由于各国的旅游资源不同, 政治 经济体制各异,旅游业的发展道路也不一样,由此导致了各国旅游管理体制的不模式。有些国家的旅游管理体制较为完备,既有中央系统,又有地方系统,既管理国际旅游,又管理国内旅游。有些国家则偏重某一方面,或以中央为主,地方配合;或以地方为主,中央协助。有些国家

仅有国际旅游管理机构,国内旅游则分属其它部门管辖。我们则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旅游管理体制,促进和保证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其改制意见

与飞速发展的旅游业相比,我国旅游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基本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色彩极浓的模式。可以说,旅游业发展的超前性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继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旅游管理体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旅游业发展之初,我国众多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对西方游客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进而对我国的旅游接待体系构成了较大的需求压力。对此,我们按照“五个一起上”的方针,鼓励各行各业都来办旅游,旅游业的行政壁垒被突破。同时,卖方市场条件下旅游业较高的利润率也吸引了各个行业的投资者,他们的经营行为和运作方式已经明显的具有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倾向。但迄今为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旅游宏观管理体制仍未建立,没有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旅游管理机构来制定产业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控制产业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我国旅游业长期处于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盲目扩张导致了过大的产业规模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而又引发了恶性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严重损害了旅游业的整体利益。

其二,我国的 旅游 产品主要以风景、文物、文化为主,这些产品分散在全国各地,在行政建制上分别隶属文物、园林、文化等部门。由于各级旅游局缺乏全面的宏观调控手段,行业管理和行政约束的能 企业 管理力很弱,出现了很多管理上的空白点。加上利益关系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许多产品或景区被人为分割,旅游行业间、企业间的摩擦和冲突加重,旅游资源的统筹发和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难以进行,多旅游拳头产品长期处于少投入、粗包装、低效益的初级阶段,使得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下降,行业风险也大大增加。我们应当认识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除核心旅游业外,辅助旅游业遍布几十个行业部门。同时,我国旅游业又处于由计划 经济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变型时期,产业界定尚不清晰,产业组织也不健全,亟待规范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要求的宏观管理体制实属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必须及早构建既适应旅游业特点,又符合我国实情的旅游管理体制。根据旅游产业综合性、关联性和边缘性较强的特点,必须建立一整套级别高、权威大、职能强的旅游管理机构。具体来说,这些机构应当具备以下职能:能够对旅游六要素进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能够将核心旅游企业和相关游企业组织起来并实行统一的行业管理,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的开发或整合,能够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能够对旅游产品进行整体宣传和集中促销,能够引导观光、休闲、娱乐和专项旅游同步 发展 ,能够使我国旅游业早日迈上大旅游、大产业和大市场的坦途。按照以上原则,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基本构架和具体设想如下:

1·全国旅游管理机构

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是国家最高的旅游决策和综合协调机构,由主管旅游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国家旅游局、国家民航总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任小组成员。国家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基本职能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调节旅游供求矛盾,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关系,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是国务院的直属部门,代表中央政府管理全国的旅游业,其基本职能是:运用行政、经济和 法律 手段对旅游济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和监督,提出并执行有关旅游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远景规划、年度计划和具体的管理办法,负责旅游业的行业管理,运筹旅游业的发展资金,引导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控制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优化旅游产审批、评比、审计和培训工作。

2·地方旅游管理机构

省旅游管理委员会。根据一些省区改革旅游管理体制的经验和做法,以上海市为代表的旅游管理委员会是比较符合我国旅游业特点的一种模式。按照上海模式,旅游管理委员会是全省旅游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和综合协调部门,旅游管理委员会由本省主要领导任主任,旅游局和相关局的负责人任副主任或委员,下设有关能处室及咨询机构。旅游管理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决定本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并监督实施,决定或审批重要的旅游项目并监督实施,处理旅游活动中出现或涉及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意见并监督有关部门执行,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证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各省、市、自治区可以根据本地区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的类型,组织有关部门构建旅游管理委员会,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3·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

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是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旅游企业的特点,旅游企业管理体制的理想模式可以概括为 现代 企业制度和企业集团化。旅游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实行集团化经营,这是由旅游产业的特点决定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的。由于单项旅游产品以一定地域内的 自然 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托,这些景观既难以移动,也不能替代,若按某条线路或某种方式将各单项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必然要跨越地域障碍。旅游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消费活动,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若要满足旅游者的各种需求,众多行业或部门只有联合起来,冲破行业或部门的界限才行。以上两点决定了旅游业必然是一个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综合性产业,也决定了旅游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走集团化之路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指产权明晰、责权利相统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运行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或股份公司,它们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模式。旅游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旅游企业都应当实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建立股份公司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迅猛发展,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企业的集团化趋势我国也日益明显。上海锦江集团公司和华亭集团公司、北京旅游集团公司、云南旅游集团公司、陕西旅游集团公司等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已先后组建。这些旅游企业集团一般是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产关系为纽带,通过生产要素的联合,逐步吸附其它企业,形成了资产雄厚、各种素优化配置、极具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确立了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规模巨大,资产雄厚,产业链完备,综合实力强,它的运行必将带动旅游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第二,奠定了大产业的基础。中小型旅游企业大多分属各地区、各部门,产品开发和市场竞争的能力普遍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冲破了条块分割的藩篱,在大范围内重组旅游业资产,把众多中小型旅游企业联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旅游企业地区所有、部门所有的状况。第三,促成了大旅游的格局。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改变了旅游业以旅行社、饭店为主的狭隘模式,把各相关行业或部门紧密结合在一起,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极大地优化了旅游产业结构,增强了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和调控职能。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社会化属性很强、公共产品比重较大的产业,尤其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使得政府行为异化或弱化,严重阻碍了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改革现行的旅游管理体制,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角度规范政府行为,发挥政府的各项职能。我们在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时,应当掌握好以下要点: 总结 各地管理旅游业的不同经验,加快旅游立法工作,使旅游管理工作法制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旅游企业集团,在此基础上做到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按照市场法则和自愿原则,组织成立各种类型的旅游行业协会,由行业协会协助政府维护市场秩序,共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我国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一定会大大提高,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也一定能够如期实现。

参考 文献

1·郝索,旅游经济新论(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9)

摘要:根据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特色,本文在总结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工作学习方式和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从而总结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顶岗实践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61-03

随着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旅游院校所面临的迫切问题。笔者从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出发, 结合自己深入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的工作体会,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和方式。

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高职教学特色 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术性和职业性上的不同侧重决定了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学术定向性,主要培养理论型、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鉴于高职教学的特色,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视其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高职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确是解决这个关键问题的有效方式。

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调查显示,高职教师来源单一,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大多数教师都是普通高等院校硕士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而旅游行业在日新月异地变化,所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有必要到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锻炼,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酒店中西餐厅的主管和经理座谈了解我校实习生的工作状态,了解酒店企业专业用人需求特点,学习酒店中西餐厅服务与管理工作经验。(2)在酒店中西餐厅营业运营期间,以实习主管的身份留意观察酒店不同岗位的员工服务用餐客人的方式以及灵活处理客人纠纷的技巧。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期间的主要工作学习任务 (1)与总经理座谈,学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行业经验,为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提供教学建议。(2)与旅游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如何依据旅游客人的需求计调制作旅游线路,并学习组团计调如何向地接社询问目的地的旅游信息和价格,然后再把完整的报价和完整的线路行程汇报给旅游客人,从而为旅行社计调业务的教学提供真实的案例和完善的思路。(3)与会议计调业务总监座谈,学习旅行社如何向会议主办方提供完善的会议接待方案,具体而言包括酒店会议场地布置、参会人员的酒店住宿安排以及参会人员接送服务的车辆安排。(4)与公司财务总监座谈,学习了解旅行社在经营上的办公费用开支情况和税收缴纳情况,从而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在财务方面的教学提供行业经验和建议。(5)参与旅游客人和参会客人的接送服务接待工作,学习旅行社在接送服务环节的接待要求和服务流程,为旅行社接送服务环节的教学积累真实的教学案例。(6)参与单位团队京山鸳鸯溪漂流一日游活动的跟团实习活动,了解学习旅行社在一日游旅游活动的旅游安排情况和旅游费用的支出情况与公司利润的获取情况。(7)参加公司每周日早上的例会,听取公司各位同事对旅游业务的执行情况和公司总经理对上周工作的总结和本周工作计划的安排,依据自身的顶岗实践情况谈收获与体会,对公司的发展提出中肯的建议。(8)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设立旅行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从而学习了解设立旅行社的法律程序和所需要的文件资料。(9)在总经理指导下完成公司在旅行社业务、人事、财务、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文件,从而全面了解旅行社的经营与管理流程,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提出规范性制度,帮助公司走向正规化发展。(10)协助公司总经理与两个业务总监完成对我校2011级导游专业学生的校园招聘工作,从而学习了解旅行社的用人要求和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工作要求。

深入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深入酒店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曾经在深圳宝利来大酒店中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天时间,在深圳宝晖商务酒店西餐厅以实习主管的身份顶岗实践一周左右。笔者的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酒店中西餐厅的经理和主管们学到了很多酒店餐饮经营之道和餐饮服务理念。(2)在餐厅里,笔者认真观察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如何为客人服务,深刻认识到餐饮部实习生的辛苦。(3)在酒店餐厅,笔者观察了对用餐客人的服务流程以及用餐客人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等,为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通过向酒店的经理、主管、部长和服务员等餐厅工作人员学习餐厅经营和服务的方式和理念,笔者认识到酒店对实习生看重的是灵活性和开口服务能力,从而也培养了自己成为“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深入旅行社企业顶岗实践工作的心得体会 笔者曾经在武汉臻航国际旅行社以总经理助理的身份顶岗实践两周时间。心得体会有如下四点:(1)笔者向旅行社总经理学习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经验,完善了自身对高职“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思路。(2)笔者向旅行社的计调和导游业务能手学习了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和导游带团工作流程。(3)通过参与旅行社接送服务和跟团实践活动,笔者为“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高职教学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4)笔者协助旅行社总经理完成了面向我校大三毕业生的招聘工作,认识到旅行社行业人士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是: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灵敏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还得有在旅行社行业的工作经历,从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的方式

笔者通过在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收获颇多,认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很有必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我还认真思考了以下几种顶岗实践方式。

与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座谈,学习旅游服务方式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深入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是在不影响旅游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向旅游企业专业人士学习经营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从而有利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完善教学思路和指导高职学生对旅游行业有全面的认识。比如,笔者在酒店中西餐厅顶岗实践期间,深刻理解酒店餐饮主管所说的“分工不分岗”经营服务理念。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深刻感受到中小型旅行社通过长期经营已经积累了很多老客户,而且非常重视诚信经营和旅游服务质量。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笔者还了解到以组团业务为主的旅行社对待不同客户会收取不同的费用并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团款收取方式和时间。

参与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基层服务人员了解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积累教学案例 在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期间,高职教师可以试着参加一些具体的旅游接待活动,或向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基层服务人员了解他们在处理客人纠纷或带团过程中如何处理客人异议等,了解从业人员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为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生动的案例。比如,笔者在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认真观察了计调人员如何依据客人的要求与地接社、酒店、票务等旅游服务供应商落实旅游接待计划,还亲自参与了接送服务和一日游跟团活动,这些都为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

利用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帮助中小型旅游企业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 经过暑假为期两周的顶岗实践工作,笔者感觉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深入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工作,不仅能向企业专业人士学习旅游业务工作流程和旅游服务方式,还可以依靠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向旅游企业走向正规化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笔者在武汉这家旅行社顶岗实践期间曾经在旅行社总经理帮助下完成了公司在业务、人事、财务和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化文件的撰写工作。

深入大型旅游企业顶岗实践工作,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酒店和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不仅可以为教学工作积累丰富的教学素材,还可以与旅游企业合作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比如,可与大型旅游酒店集团合作研究酒店与学校“订单班”培养模式,为酒店提供符合企业要求的酒店实习生,可与大型旅行社合作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旅行社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等。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以课堂教学为主,相比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科研项目较少,所以可以借助顶岗实践的机会,与旅游企业合作完成一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从而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提高高职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

笔者经历了酒店和旅行社顶岗实践工作以后,在综合考虑高职教学特色和高职教学队伍现状的前提下,感觉收获颇多,不仅完善了教学思路,积累了生动的教学案例,还与企业合作完成了横向课题的研究。希望高职院校和校企合作企业鼓励高职专业教师每年寒暑假去旅游企业顶岗实践一段时间,对更好地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陈永遥.基于企业顶岗实践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8).

[2]张君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实施途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4]孟迪云.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性教学特色建设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4).

[5]张翠明.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8).

[6]王珊珊.浅谈高职旅游专业教师的顶岗实习[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27-03

我国高校课程群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北京理工大学“课程”的研究与建设[1]。二十多年来,从事教学或者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校研究人员对课程群做了大量的探索。课程群主要特点包括:第一,课程群由三门或三门以上的课程组成[2];第二,课程密切相关,互补性强[3];第三,课程群从属于某个学科、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4],第四,有整体的教学要求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5]。基于以上特点,课程群是以提高某一专业领域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为目的,将同一学科中在内容、结构、背景、方法等方面具有相互渗透和补充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将具有关联的课程整合起来,从而获得整体资源,打造学科优势。

一、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概况

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科在校学生200人,培养方向包括三个方面,即旅游企业管理方向、旅游规划方向和旅游文化方向。“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课程包括:《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餐饮与娱乐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等五门课程,涉及的旅游企业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三个行业。除了理论课,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旅游地认知考察》、《导游(讲解)见习》、《遗产旅游考察》、《专业综合实训》等,这四门实践课安排在周末或是寒暑假,是旅游企业管理理论课程的实践。

二、石河子大学“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发展的现状

旅游企业对员工,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是多元的、综合的。从全国范围来讲,80%以上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旅游企业就业。但在旅游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学生不足5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掌握的就业能力水平不能符合旅游企业发展的需求。石河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在毕业后选择旅游行业就业的学生中,90%以上的学生选择旅游企业,但3年后还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学生不到35%,5年后不到15%[6]。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建设现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能否形成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衡量课程建设成果的首要标准。从教师人数来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专任教师只有3人,而且这3个老师还要教授其他方向的课程,可按教学要求,应由至少两位及其以上的教师主攻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一门,在这门课程变成优秀课程之前,各位教师不应该开设超过三门以上的课程[7]。从教学组织上看,还没有形成以某个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教师之间还没有形成教学、科研活动的氛围。从教师结构上看,虽然年龄、学历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验。

2.实践教学基础弱。旅游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是课程群建设的基础。石河子大学旅游专业从招生起虽重视实践教学,但是取得的成果低于预期。旅游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没有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稳固的关系,缺少实践教学监督与考核机制,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没有建立起来,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企业人才的培养。

3.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有待完善。课程群的教学体系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层次分明的系列课程。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虽已形成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个层次。①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两个层次的实践学时分布不均,有的课程,如《旅游景区管理》和《遗产旅游与管理》甚至没有安排实践学时;第二,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第三,有些课程开课学期欠科学,如《管理学原理》是最主要的基础课之一,安排在第一学期,可是刚入校的新生对该课程的内容很难消化与掌握;第四,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非旅游系的教师,这些教师既没有参与过旅游专业的教研活动,也没有在旅游企业工作的经历,这就导致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与旅游行业脱节,等等。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在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一直提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每个学期进行院、校专家督导组听课,旅游系教师集中听课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任课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但在课堂内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虽有一些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以往老师板书的内容复制到了课件中。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也存在差异,“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尤其要注重实践学时的教学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和管理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的认识。根据旅游行业的特殊性,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建设应有以下认识:第一,建立明确的“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开课学期、开课课时(包括实践课时)都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明确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管理能力,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等;第二,每门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专业核心课程都包含在“吃、住、行、游、购、娱”的相关环节中,在旅游业中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每门课程的教学不能封闭和脱节,需要相互支撑,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纳入一个整体的培养体系;第三,课程群的课程组合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确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模块[7],旅游企业不仅包括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部门,而且还包括旅游交通、旅游纪念品等经营部门,在教学中应加入对各环节企业的管理内容。

2.加强对“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投入。课程群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第一,资金投入。目前“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无论在教学体系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很多研究与探索,因此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采取教研课题立项的形式,一方面可以督促课程群和各门课程的负责人进行教学研究,另一方面还可以做到课程群建设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质量与进度。第二,教师投入。教师的人数与教学质量是课程群建设的根本,在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每门课程至少有两位授课教师,同时也要保证整个教学团队在年龄、职称、学历、工作经历及科研背景等科学组合。第三,精力投入。在高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在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的项目中,获得资助的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项目凤毛麟角,其他层次项目也很少,教师职称的升迁也是以高水平的项目和核心期刊为主要考核点,因此相关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教学上。“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相关课程主要以教学为主,获得项目支助的研究也很少,因此高校应该调整思维,采取不同形式鼓励教师对旅游企业管理方向的课程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

3.建立“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主要包括:①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评估基础课的组合是否科学,各门课程的内容是否符合旅游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防止管理类的课程大众化及普遍化,尽量做到专业化和特色化。②教学效果的评估。首先要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制度,包括教学准备的检查制度、听课制度、互评制度及学生反馈制度等。其次落实各项制度,每学期组织专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检查与评估,反馈学生的意见,争取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综合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成效,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

4.优化实践教学环境。①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和集中实践,课内实践是某单科课程包含若干课时的实践活动,集中实践是将学生集中起来,离开课堂到相应的实践地点进行为期一周以上的实践活动。无论是课内实践还是集中实践,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目的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管理能力结合起来,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计划时,应全面考虑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进度、教学安排及应达到的教学效果等。②加强实践教学环境的建设“旅游企业管理”课程群的教学基地是与旅游相关的企业,都是以赢利为目的,对学生的要求与企业正式员工的要求一样,因此刚进入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大多无法适应,因此实践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此,一方面要给学生灌输旅游企业经营理念,尽量让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明确实习学生应该遵守的义务;另一方面也要规范旅游企业的行为,与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与旅游企业的沟通需要常态化,建立双向沟通平台,营造互惠互利的局面;第三,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走出去”,这就不得不面临经费的问题。

“旅游企业管理方向”课程群的培养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高校的培养模式就应顺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体系的设置,还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师资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都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本,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为社会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人才。

注释:

①学科基础课包括《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2]吴开亮.关于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探讨[J].江苏高教,1999,(6):69-71.

[3]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73.

[4]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65.

[5]陆为群.高师院校课程群建设的原则和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10-112.

上一篇: 高标准农田建设 下一篇: 资产证券化导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