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7:06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

20世纪90年代末期,来源于制造业的敏捷制造概念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孕育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敏捷供应链,它代表着企业竞争的最佳范式。敏捷供应链强调对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敏捷化竞争已逐步由工业信息时代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培育将依托知识管理的支撑。因此,对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敏捷供应链与知识管理

1.1敏捷供应链

敏捷制造是美国里海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型战略思想,目的是提高制造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上升为美国面向2l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随着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们便将制造业的敏捷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敏捷供应链的概念。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的特点是,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通过企业间无缝连接、知识共享建立起动态联盟供应网络,在对企业内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使其具有更强的敏捷性和柔性。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在执行基本的管理职能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这包括了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产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挖掘、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

2基于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2.1敏捷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敏捷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彼此之间保持长期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知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为敏捷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知识交流平台,使核心企业能够充分地规划与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知识管理和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见图l。

由图l可以看出,核心企业KM系统平台,通过建立知识库,使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有效地进行知识交流与整合,不仅可以使分销商、零售商能够快速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供应商、生产商能够对其产品和服务及时的进行调整,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2.2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了运营能力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快速、有效地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供应链成员问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在敏捷供应链中,科学的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节省交易时间,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实践能力以及整体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能力。

(

2)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敏捷供应链中,通过知识管理零售商可以快速、无缝地将自己前台的实时销售数据传递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组织生产,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上游的供应商,以便有效的开展原材料供应活动,同时还将信息共享给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以便及时进行商品配售。这样,知识便在供应链中形成快速流动,就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3)有利于创新管理对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来说,通过充分利用关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发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挖掘供应链最终客户的知识,应用关于产品和总体服务的知识来实现创新,创造新价值。联合创新在以创新管理为主题的供应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利用对方的知识联合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达到共同创新的目的。

(4)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由于敏捷供应链节点企业拥有的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充分利用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3基于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从知识创造、收集、挖掘、整理、聚集、识别等方面构成知识生成和知识应用两大功能,进而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各节点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见图2。

从图2中可知,该模型主要包含了敏捷供应链下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四个主要方面:

(1)知识生成从企业组织环境中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研究分析,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等显性知识,收集整理并创建电子文档输入到知识库;挖掘供应链联盟内部创造和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创新等隐性知识。

(2)知识应用在知识的应用环节中将有专门的机构对知识进行测量以及对显性化的知识加以总结并促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应用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员工能力的提升,员工通过从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中进行学习,以及从供应链的知识总库中进行学习,使这些知识在企业工作中发挥作用。

(3)知识库通过对上述阶段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形成自身的知识库。供应链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知识交流平台,使供应商、制造商对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知识整合,汇成供应链知识ej,库,促使各节点企业间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敏捷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4)组织文化建设文化是企业和组织间进行协作的润滑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组织文化都具有相似性,在整个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过程中,都离不开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员工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4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敏捷供应链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其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如何在这动态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共享、传播并创新知识,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更有效的进行,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构建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存在利益差异,需要依靠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要明确成员企业中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中各种知识活动;成立专门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组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平台和专门的协调机构,完成各个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协调任务。

(2)建立供应链动态联盟,形成知识管理平台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应形成一个动态联盟,在联盟内部把敏捷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现有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库,进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在敏捷供应链中的快速的共享与传播。

(3)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环境、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知识共享存在障碍,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知识的共享。这需要在企业层面采取免费员工培训等针对员工的奖励措施,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在供应链层面,通过建立共同基金奖励、利润共享奖励方式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进行奖励,提高成员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2)

20世纪90年代末期,来源于制造业的敏捷制造概念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孕育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敏捷供应链,它代表着企业竞争的最佳范式。敏捷供应链强调对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敏捷化竞争已逐步由工业信息时代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培育将依托知识管理的支撑。因此,对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敏捷供应链与知识管理

1.1敏捷供应链

敏捷制造是美国里海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型战略思想,目的是提高制造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上升为美国面向2l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随着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们便将制造业的敏捷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敏捷供应链的概念。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的特点是,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通过企业间无缝连接、知识共享建立起动态联盟供应网络,在对企业内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使其具有更强的敏捷性和柔性。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在执行基本的管理职能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这包括了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产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挖掘、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

2基于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2.1敏捷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敏捷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彼此之间保持长期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知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为敏捷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知识交流平台,使核心企业能够充分地规划与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知识管理和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见图l。

由图l可以看出,核心企业KM系统平台,通过建立知识库,使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有效地进行知识交流与整合,不仅可以使分销商、零售商能够快速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供应商、生产商能够对其产品和服务及时的进行调整,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2.2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了运营能力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快速、有效地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供应链成员问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在敏捷供应链中,科学的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节省交易时间,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实践能力以及整体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能力。

(2)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敏捷供应链中,通过知识管理零售商可以快速、无缝地将自己前台的实时销售数据传递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组织生产,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上游的供应商,以便有效的开展原材料供应活动,同时还将信息共享给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以便及时进行商品配售。这样,知识便在供应链中形成快速流动,就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3)有利于创新管理对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来说,通过充分利用关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发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挖掘供应链最终客户的知识,应用关于产品和总体服务的知识来实现创新,创造新价值。联合创新在以创新管理为主题的供应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利用对方的知识联合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达到共同创新的目的。

(4)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由于敏捷供应链节点企业拥有的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充分利用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3基于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从知识创造、收集、挖掘、整理、聚集、识别等方面构成知识生成和知识应用两大功能,进而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各节点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见图2。

从图2中可知,该模型主要包含了敏捷供应链下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四个主要方面:

(1)知识生成从企业组织环境中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研究分析,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等显性知识,收集整理并创建电子文档输入到知识库;挖掘供应链联盟内部创造和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创新等隐性知识。

(2)知识应用在知识的应用环节中将有专门的机构对知识进行测量以及对显性化的知识加以总结并促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应用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员工能力的提升,员工通过从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中进行学习,以及从供应链的知识总库中进行学习,使这些知识在企业工作中发挥作用。

(3)知识库通过对上述阶段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形成自身的知识库。供应链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知识交流平台,使供应商、制造商对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知识整合,汇成供应链知识ej,库,促使各节点企业间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敏捷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4)组织文化建设文化是企业和组织间进行协作的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组织文化都具有相似性,在整个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过程中,都离不开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员工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4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敏捷供应链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其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如何在这动态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共享、传播并创新知识,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更有效的进行,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构建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存在利益差异,需要依靠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要明确成员企业中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中各种知识活动;成立专门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组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平台和专门的协调机构,完成各个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协调任务。

(2)建立供应链动态联盟,形成知识管理平台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应形成一个动态联盟,在联盟内部把敏捷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现有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库,进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在敏捷供应链中的快速的共享与传播。

(3)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环境、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知识共享存在障碍,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知识的共享。这需要在企业层面采取免费员工培训等针对员工的奖励措施,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在供应链层面,通过建立共同基金奖励、利润共享奖励方式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进行奖励,提高成员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 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4)

资源基础理论(RBV)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也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1]。在以知识为主导的今天,知识的重要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和证明。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了知识对那些传统资源的替代作用,如同珍惜任何其它资产资源一样,对知识进行恰如其分地管理、利用和再开发。供应链(SC)的功能在知识经济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以知识的视角介入供应链管理(SCM)相关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视角。研究显示,增强IT能力、加强知识管理(KM)对于供应链成员企业在诸如销售量增加、减少库存成本、改善客户体验以及提高柔性等的SC绩效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2-3]。但将IT与KM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较少,尤其在医药领域尚无实证研究先例。本研究以医药供应链成员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评估我国医药行业的IT与知识管理能力水平以及二者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1.研究假设

有研究表明,IT能力是企业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信息所拥有的知识的程度,信息技术能力应包含三个要素,即信息技术知识(IT knowledge)、信息技术运行(IT operations)和信息技术对象(IT objects)[4]。这一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和应用。

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情况,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取得流程、知识转换流程、知识保护流程、知识应用流程四个维度[5]:第一,知识取得,将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知识;第二,知识转换,知识被切实地扩散开来并被组织成员彻底吸收,以此实现知识真实的转换;第三,知识保护,组织有效地保护知识,避免被组织内外部不当地加以利用;第四,知识应用,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工作流程中的问题或利用这些制定决策的过程。

在供应链绩效的测量方面,利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会有很大的局限。Cooke教授指出现有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21世纪供应链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6]。马士华在研究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文献中,提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4个供应链绩效指标[7]。结合医药行业自身特点,本文采用Beamon的研究成果,从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三方面展开:第一,成本效益评价包括对所使用的能源、设备,员工成本,以及库存水平等成本方面的评价;第二,顾客满意是对顾客需求的应答水平,需要从成品的质量和服务两方面进行评价;第三,灵活性评价分为范围灵活性、响应灵活性[8]。

在确定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随后加以验证。

H1: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H2: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H3: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H4:知识管理能力在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 样本来源

研究对象为建立了供应链体系的医药行业,其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调研的企业分布在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安徽、上海、陕西、广东及四川,代表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地理区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298份,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与剔除后最终保留的205份有效问卷确定为研究样本,问卷总回收比率29.8%,有效问卷回收率20.5%。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回收率(MSUGLRT类似的研究回收率为17.1%[10])。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发现,问卷应答者多为企业的CEO或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地理解问卷中的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平均年限为6.46年,从而保证了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调查的可信度。样本来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样本来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2 假设检验

依次检验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并且检验了知识管理能力在另二者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回归分析与验证结果

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均成立,知识管理能力在IT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 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为医药企业提供了有益的管理实践启示:第一,重视信息技术,更要重视信息技术能力;第二,知识管理为供应链有效运转保驾护航;第三,供应链中包括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的集合。准确无误地生产、存储、运输、销售是提高绩效的关键;第四,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实质关系是委托。这些企业间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使得某些企业遭受被中心企业压榨而遭受损失或是被其他竞争者替代而被挤出供应链。因而,在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的能力,加快知识在供应链节点间转换、传递速度的同时,加强知识保护流程是十分必要的。总之,虽然交换医药产品和药学服务被认为是医药市场的首要目标,但成员企业也不应忽视无形知识资产。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信息技术在简化供应链流程与促进成员间合作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强化知识管理,都将帮助供应链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并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殷国鹏,陈禹.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能力理论及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 2007, (1): 26-31.

[2]孙林岩,陈钢,杨洪焦.中国企业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绩效的作用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26):105-109.

[3]张旭梅,朱庆.国外供应链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19): 34-41.

[4]Tippins M.J.,Sohi R.S.,2003.IT Competency and firm performance:I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 missing link[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4: 745-761.

[5]陈菊红,王能民,杨彤.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J].科研管理,2002,(1): 98-102.

[6]Cooke J A. Measure for measure [J]. Logistics, 1999, 2 (7): 111-113.

[7]马士华,谭勇,龚凤美.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7,4(4):493-500.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5)

一、引言

2014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旨在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从而实现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2014年10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16年6月,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企业建立一个管理会计框架提供了指导;同年10月,财政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作为“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同年12月,财政部又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意在引导企业如何有效地选择和使用管理会计工具。管理会计工具作为管理会计思想的体现,伴随着财政部一系列管理会计相关制度的出台,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极大关注。纵观管理会计工具研究文献,管理会计工具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工具到多种工具整合运用的过程。但是,目前关于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主要集中在几种特定的管理会计工具上,如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和作业成本法(ABC)等,整合不具有系统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但缺少系统性的整合框架设计。基于此,本文以管理会计与供应链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框架。

二、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动因

管理会计工具是管理会计思想的具体化,并随着管理思想的演进深耕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工具主要以标准成本法、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等为代表[1-2]。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企业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成为企业实现流程优化和提升管理效益的主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会计工具风靡而起。Berryetal.[3]认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已有文献来看,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流程和供应链管理中均有广泛应用。在供应链流程方面:邹怡雯和伍伟[4]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于企业的销售环节;马超[5]将标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科研项目过程;朱雪珍[6]用平衡计分卡评估企业的研发目的;张建斌和鲍新中[7]将目标成本法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阶段;Khataieetal.[8]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将作业成本法嵌入供应链中,用于企业订单管理。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刘志学等[9]认为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杜红和冯明[10]提出了基于作业的目标成本法,并将其应用于成本管理;李永祥等[11]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杨柏[12]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汽车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评价;Pohlen和Coleman[13]将经济增加值与作业成本法结合起来评价企业的供应链绩效;刘俊娥等[14]利用风险矩阵评估供应链风险;Zhangetal.[15]使用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层次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混合模型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Isfahanietal.[16]利用模糊网络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一个评价顾客关系管理的模型。可见单个或若干个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运用已经有丰富的成果,而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系统性整合应用缺乏应有的关注。此外,就已有文献来看,学者们提出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强调各种管理会计工具之间的互补性,将若干种管理会计工具纳入同一个框架整合使用;第二种是以某一种管理会计工具为核心,其他管理会计工具围绕该种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整合使用。第一种整合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17-18]和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19];第二种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整合框架[20]、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整合框架[21]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整合框架[22]。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现有的关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框架主要是围绕若干种管理会计工具展开的,忽略了其他管理会计工具的作用,缺乏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系统性研究。本文认为供应链是管理会计工具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关注某一需求“点”上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未能以“链”为视角系统考察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创造功能。利用供应链的集成管理思想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嵌入式”的整合研究,将有助于管理会计工具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有机融合,使管理会计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创造功能。

三、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要素

进行企业价值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本文从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的方式、整合的关键点、整合的内外部环境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整合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定位关系到整合系统的目标。本文认为应将提升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创造能力作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逻辑起点。CIM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公会)2014年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和我国财政部同年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都高度强调了管理会计在组织决策和价值创造方面的功能。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与评价等活动,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决策与战略实施的信息,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来源。本文之所以将管理会计工具嵌入供应链这个平台上进行整合,最终目标是在供应链上发挥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优势,系统性地提升管理会计工具对供应链流程管理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二)整合的方式1.某类工具内部的整合根据财政部2016年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工具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有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七个领域。根据管理会计工具作用的领域,管理会计工具可以相应地分为战略管理类、预算管理类、成本管理类、营运管理类、投融资管理类、绩效管理类和风险管理类七个大类。各个大类内的管理会计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整合,如成本管理类工具内部的整合。田志学等[23]认为目标成本管理法和作业成本管理法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其局限性,如目标成本管理法在实际运用中仍然是以制造成本为重点,忽略了开发设计成本;作业成本法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搜集大量的成本动因基础数据,计量成本较高,将二者集成,形成一个整合的成本管理系统,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实现更好的成本管理效果。又如预算管理类工具内部的整合,实务发展中存在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两种发展趋势。冯巧根[24]认为可以将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进行整合,也就是从预算管理的功能拆分为计划制定与业绩评价,从而使预算管理中的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这两种趋势并存。同时在企业实务中,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既有各自的适用情况,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方法体系。2.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不同管理会计工具的功能不同,不同价值链节点的管理目标不同,因此,首先需要分析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功能特征,然后结合它们在供应链上的功能特征,剔除重复功能,实行“差异互补”,找到这些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最契合的作用方式,并系统性地运用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和企业价值。以管理会计领域最常见的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等几种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为例,将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在供应链上进行整合时,分析它们的具体功能,例如:经济增加值主要应用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公司监测供应链绩效并通过公司目标进行比较,它既可以被应用在公司本身供应链的管理,也可以用来监管供应商表现;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优化生产管理和产品组合决策、加强成本管理、加强作业管理、库存优化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或决策领域;全面预算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对预算编制、预算反馈、预算差异分析等来实现全面预算控制系统的事前、事中、事后系统控制的功能。这些工具按照它们在供应商、核心企业、客户管理的重要性形成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包”,以便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在供应链节点上的“差异互补”组合,以最大限度发挥管理会计工具的作用。

(三)整合的关键点1.知识的整合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知识和存在于不同员工头脑中隐性的知识两方面。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知识的整合包括这两方面知识的整合。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的整合是指将供应链上分散的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进行汇总和融合以形成新的显性知识。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隐性知识的整合是指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分散在供应商、客户和内部员工的隐性知识在供应链上流动,进而实现整合。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的整合虽然可以增加新的知识,但是并不扩充现有的知识存量,而管理会计工具隐性知识的整合则可以促使企业产生新的创新性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知识的整合关键在于鼓励员工积极分享隐性知识。有效集成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知识,不仅可以丰富企业的知识资源,而且可以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能力。2.技术的整合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是以特定的管理技术作为支撑的,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需要不同的管理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意味着管理技术的整合,因此管理技术的整合对于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至关重要。若供应链上的管理技术处于离散状态,则不能实现管理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共享,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企业应根据其所在行业和本单位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将分散的管理技术有机地在供应链上进行整合。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颖、优良的管理技术应运而生,企业需要结合目前已有的管理技术,同时学习和参考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并在有必要的时候引进最新前沿的管理技术。此外,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管理技术整合的需要。

(四)整合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不是管理会计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集成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冯巧根[25]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信息系统和管理控制为手段的权变性的管理科学。从权变理论来看,不存在适用于任何组织和任何环境的管理会计工具。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条路径来实现的。第一,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例如,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某个或某些管理会计工具在组织中不适用或者使用效果减弱,企业会对这样的管理会计工具进行调整,比如减少其使用频率或者使用范围,甚至直接淘汰,这样一来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就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二,外部环境通过内部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外部环境的改变要求企业的内部环境作出调整,由于内部环境是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支撑,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提供基本的软硬件环境,所以内部环境的调整会影响原有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使得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相应地改变。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需要满足各种管理会计工具运行的需要,而且还要能够支撑各种管理会计工具集成的内部环境,它包括公司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等。提供有效的基础环境是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基础,提升基础环境有利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构建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

构建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整合对象而言,系统性的整合是将一整套管理会计工具,即管理会计“工具包”作为整合对象,形成服务于不同管理目标或不同管理领域的管理图1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封面专题会计“工具包”,每个“工具包”中的管理会计工具按照不同管理目标或不同管理领域的需求进行组合;二是针对整合框架本身的特征而言,使管理会计“工具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在一定环境下发挥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结合权变理论、供应链和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以价值链为视角,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基于以上对价值链上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因素分析,本文构建的系统性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包含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的方式、整合的关键点和整合的内外部环境。其中,整合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围绕价值创造这一目标进行;整合的方式主要包括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和管理会计工具内的整合;整合的关键点是知识的整合和技术的整合;整合的基础环境是企业的内部环境;整合的权变性诱因是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动态的整合框架,企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围绕价值创造的目标对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进行动态调整。

五、结语

管理会计工具的研究已经从单一工具的研究发展到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性研究,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以往关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等几种管理会计工具,学者们也从集成创新、组织变革等角度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框架,但是关于在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研究却缺少系统性。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框架。该整合框架以企业价值创造为逻辑起点,以工具间整合和工具内整合为整合的主要方式,以知识和技术的整合为整合的关键点,以企业的内部环境为整合的基础环境,以外部环境为整合的权变性诱因。通过该框架的构建试图为企业在供应链上进行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胡玉明.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基本构想与预期突破[J].财会通讯,2011(4):6-10.

[2]高晨,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8-75.

[3]BERRYT,AHMEDA,CULLENJ,etal.Theconse-quencesofinter—firmsupplychainsformanagementaccounting[J].ManagementAccounting:MagazineforCharteredManagementAccount,1997,75(10):74.

[4]邹怡雯,伍伟.销售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运用[J].财会月刊,2008(3):91-93.

[5]马超.标杆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148-150.

[6]朱雪珍.利用平衡计分卡评价研发项目[J].会计之友,2006(9):72-73.

[7]张建斌,鲍新中.产品开发阶段目标成本的跨组织应用[J].会计之友,2010(1):67-68.

[8]KHATAIEA,DEFERSHAFM,BULGAKAA.Amulti-objectiveoptimisationapproachfororderman-agement:incorporatingactivity-basedcostinginsupplychai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10,48(17):5007-5020.

[9]刘志学,李智玲,杨敏.目标成本法: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新方法[J].中国物资流通,2002(2):24-25.

[10]杜红,冯明.基于作业的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06(12):59-62.

[11]李永祥,韩昭敏,康世瀛.平衡计分卡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6(7):39-41.

[12]杨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汽车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7(8):161-162.

[13]POHLENTL,COLEMANBJ.EvaluatinginternaloperationsandsupplychainperformanceusingEVAandABC[J].SamAdvancedManagementJournal,2005,70(2):45-58.

[14]刘俊娥,张洪亮,李少波,等.风险矩阵的供应链风险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4):151-152.

[15]ZHANGX,LEECKM,CHENS.Supplierevalua-tionandselection:ahybridmodelbasedonDEAHPandABC[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12,50(7):1877-1889.

[16]ISFAHANISN,HADDADAA,ROGHANIANE,etal.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performancemeasurementusingbalancedscorecardandfuzzyana-lyticnetworkprocess:thecaseofMAPNAGROUP[J].JournalofIntelligentandFuzzySystem,2014,27(1):377-389.

[17]COOPERR,SLAGMULDERR.Integratedactivi-ty-basedcostingandeconomicvalueadded[J].Engi-neeringManagementJournal,1999,80(17):16-17.

[18]潘飞,沈红波,郭浩环.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系统: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J].财经论丛,2006(5):67-73.

[19]刘运国,陈国菲.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GP企业集团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7(9):50-59.

[20]KAPLANRS,NORTONDP.Transformingthebalancedscorecardfromperformancemeasurementtostrategicmanagement:partⅡ[J].AccountingHorizons,2001,15(2):147-160.

[21]高晨,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8-75.

[22]池国华,邹威.基于EVA的价值管理会计整合框架:一种系统性与针对性视角的探索[J].会计研究,2015(12):38-44.

[23]田志学,李军,谭金安.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体系结构建立[J].航空学报,2001(4):373-375.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长期绩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决由于需求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更新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消费者对知识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强化。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共享、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只是源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与增加,而是源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权能,通过知识共享和科学的知识管理,企业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通过鼓励创新,共享知识共同创建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识网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二,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三,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战略性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在成员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是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想法、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知识共同体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外,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

(1)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转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同一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是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明示,是知识主体把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大量的隐性知识如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想法被编码化。在纵向上,不同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汇总组合,是员工的个人知识库汇总到部门和企业知识库的过程,企业知识库在该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放大;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潜移默化,是员工个体知识升华为部门和企业集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螺旋的上升。

(2)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在个人、部门和企业3个层面进行,在个人层面强调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个体交流和沟通,注重实时交互和联络;在部门和企业层面强调以显性知识为主的集体知识传播和共享,注重异步知识交流和共享。

三、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要求,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如mis、mrpⅱ、cms、crm等,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而没有从全局考虑,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首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一方面方便保存企业知识,同时为各种技术和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其中知识库的来源可以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人为知识的拥有者,如知识员工,形成知识团队通过协同等方式构成知识网络,亦可是各个方面专业员工的知识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dm、olap从数据仓库中挖掘产生知识,经过与相应专家和用户认证,存入知识库。在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件库的支持下,提供供应链综合决策支持功能,如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绩效评估、链节激励、利益风险共享、产品结构优化等,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

(3)通过数据挖掘(dm)实现知识共享,支持决策。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存储了大量对生产经营有辅助作用的知识,只有通过dm、olap才能使数据转化为人为可以理解的知识。首先通过olap、dm从数据集市中获取的综合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同时采用相应的知识发现方法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中发现知识,然后经过与领域专家交互,经过专家的认证,直接在网上,方便员工对知识的利用,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为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必须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使企业能够实时关联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通过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任何员工不仅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员工可以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建立进行知识交流的bbs,通过这种形式,使得知识员工以协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会议、e—mail形式,就某一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间合作的专题,使决策基于链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使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成员企业间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现在的edi数据交换等方式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交流信息,获取知识。

(5)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为了统一各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得信息和知识自由共享,企业联盟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知识语义转换、以及应用集成规则引擎等机制,解决知识在其他企业难以理解的问题,实现知识表达和共享的标准化。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来实现知识共享注册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来描述和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协议实现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和使用应用集成规则引擎,从而完成业务协同处理和知识的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 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 李丽萍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0-39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7)

2014年以来我国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旨在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从而实现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作用。2014年10月,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016年6月,财政部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为企业建立一个管理会计框架提供了指导;同年10月,财政部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作为“十三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同年12月,财政部又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意在引导企业如何有效地选择和使用管理会计工具。

管理会计工具作为管理会计思想的体现,伴随着财政部一系列管理会计相关制度的出台,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管理会计工具应用的极大关注。纵观管理会计工具研究文献,管理会计工具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工具到多种工具整合运用的过程。但是,目前关于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主要集中在几种特定的管理会计工具上,如经济增加值(EVA)、平衡计分卡(BSC)和作业成本法(ABC)等,整合不具有系统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但缺少系统性的整合框架设计。基于此,本文以管理会计与供应链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框架。

二、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动因

管理会计工具是管理会计思想的具体化,并随着管理思想的演进深耕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管理会计工具主要以标准成本法、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等为代表[ 1-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了满足企业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法成为企业实现流程优化和提升管理效益的主要工具。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会计工具风靡而起。Berry et al.[ 3 ]认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已有文献来看,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流程和供应链管理中均有广泛应用。在供应链流程方面:邹怡雯和伍伟[ 4 ]将全面预算管理应用于企业的销售环节;马超[ 5 ]将标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科研项目过程;朱雪珍[ 6 ]用平衡计分卡评估企业的研发目的;张建斌和鲍新中[ 7 ]将目标成本法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阶段;Khataie et al.[ 8 ]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将作业成本法嵌入供应链中,用于企业订单管理。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刘志学等[ 9 ]认为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杜红和冯明[ 10 ]提出了基于作业的目标成本法,并将其应用于成本管理;李永祥等[ 11 ]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杨柏[ 12 ]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汽车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评价;Pohlen和Coleman[ 13 ]将经济增加值与作业成本法结合起来评价企业的供应链绩效;刘俊娥等[ 14 ]利用风险矩阵评估供应链风险;Zhang et al.[ 15 ]使用一种基于数据包络层次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的混合模型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选择;Isfahani et al.[ 16 ]利用模糊网络分析法和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一个评价顾客关系管理的模型。可见单个或若干个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运用已经有丰富的成果,而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系统性整合应用缺乏应有的关注。

此外,就已有文献来看,学者们提出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框架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强调各种管理会计工具之间的互补性,将若干种管理会计工具纳入同一个框架整合使用;第二种是以某一种管理会计工具为核心,其他管理会计工具围绕该种管理会计工具进行整合使用。第一种整合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 17-18 ]和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 19 ];第二种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的整合框架[ 20 ]、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整合框架[ 21 ]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整合框架[ 22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现有的关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框架主要是围绕若干种管理会计工具展开的,忽略了其他管理会计工具的作用,缺乏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系统性研究。

本文认为供应链是管理会计工具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的一个重要平台,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关注某一需求“点”上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未能以“链”为视角系统考察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创造功能。利用供应链的集成管理思想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嵌入式”的整合研究,将有助于管理会计工具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有机融合,使管理会计工具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创造功能。

三、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要素

进行企业价值链上的管理计工具整合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本文从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的方式、整合的关键点、整合的内外部环境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整合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的定位关系到整合系统的目标。本文认为应将提升管理会计工具的价值创造能力作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整合的逻辑起点。CIMA(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公会)2014年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和我国财政部同年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都高度强调了管理会计在组织决策和价值创造方面的功能。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信息系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与评价等活动,不断地为企业提供决策与战略实施的信息,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来源。本文之所以将管理会计工具嵌入供应链这个平台上进行整合,最终目标是在供应链上发挥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优势,系统性地提升管理会计工具对供应链流程管理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二)整合的方式

1.某类工具内部的整合

根据财政部2016年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工具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有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七个领域。根据管理会计工具作用的领域,管理会计工具可以相应地分为战略管理类、预算管理类、成本管理类、营运管理类、投融资管理类、绩效管理类和风险管理类七个大类。各个大类内的管理会计工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整合,如成本管理类工具内部的整合。田志学等[ 23 ]认为目标成本管理法和作业成本管理法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其局限性,如目标成本管理法在实际运用中仍然是以制造成本为重点,忽略了开发设计成本;作业成本法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搜集大量的成本动因基础数据,计量成本较高,将二者集成,形成一个整合的成本管理系统,能够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其不足,实现更好的成本管理效果。又如预算管理类工具内部的整合,实务发展中存在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两种发展趋势。冯巧根[ 24 ]认为可以将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进行整合,也就是从预算管理的功能拆分为计划制定与业绩评价,从而使预算管理中的改进预算和超越预算这两种趋势并存。同时在企业实务中,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既有各自的适用情况,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方法体系。

2.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

不同管理会计工具的功能不同,不同价值链节点的管理目标不同,因此,首先需要分析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功能特征,然后结合它们在供应链上的功能特征,剔除重复功能,实行“差异互补”,找到这些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最契合的作用方式,并系统性地运用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和企业价值。

以管理会计领域最常见的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等几种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为例,将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在供应链上进行整合时,分析它们的具体功能,例如:经济增加值主要应用于供应链的业绩评价;平衡计分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帮助公司监测供应链绩效并通过公司目标进行比较,它既可以被应用在公司本身供应链的管理,也可以用来监管供应商表现;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优化生产管理和产品组合决策、加强成本管理、加强作业管理、库存优化管理等供应链管理或决策领域;全面预算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系统对预算编制、预算反馈、预算差异分析等来实现全面预算控制系统的事前、事中、事后系统控制的功能。这些工具按照它们在供应商、核心企业、客户管理的重要性形成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包”,以便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会计工具进行在供应链节点上的“差异互补”组合,以最大限度发挥管理会计工具的作用。

(三)整合的关键点

1.知识的整合

供应链上的管理会工具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知识和存在于不同员工头脑中隐性的知识两方面。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知识的整合包括这两方面知识的整合。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的整合是指将供应链上分散的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进行汇总和融合以形成新的显性知识。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隐性知识的整合是指通过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分散在供应商、客户和内部员工的隐性知识在供应链上流动,进而实现整合。管理会计工具显性知识的整合虽然可以增加新的知识,但是并不扩充现有的知识存量,而管理会计工具隐性知识的整合则可以促使企业产生新的创新性的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知识的整合关键在于鼓励员工积极分享隐性知识。有效集成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知识,不仅可以丰富企业的知识资源,而且可以提高企业供应链的管理能力。

2.技术的整合

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是以特定的管理技术作为支撑的,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需要不同的管理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意味着管理技术的整合,因此管理技术的整合对于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至关重要。若供应链上的管理技术处于离散状态,则不能实现管理技术在供应链上的共享,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率。企业应根据其所在行业和本单位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将分散的管理技术有机地在供应链上进行整合。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新颖、优良的管理技术应运而生,企业需要结合目前已有的管理技术,同时学习和参考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并在有必要的时候引进最新前沿的管理技术。此外,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管理技术整合的需要。

(四)整合的环境

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不是管理会计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集成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冯巧根[ 25 ]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信息系统和管理控制为手段的权变性的管理科学。从权变理论来看,不存在适用于任何组织和任何环境的管理会计工具。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两条路径来实现的。第一,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例如,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某个或某些管理会计工具在组织中不适用或者使用效果减弱,企业会对这样的管理会计工具进行调整,比如减少其使用频率或者使用范围,甚至直接淘汰,这样一来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就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二,外部环境通过内部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外部环境的改变要求企业的内部环境作出调整,由于内部环境是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支撑,为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提供基本的软硬件环境,所以内部环境的调整会影响原有管理会计工具的使用,使得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相应地改变。

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需要满足各种管理会计工具运行的需要,而且还要能够支撑各种管理会计工具集成的内部环境,它包括公司战略、组织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企业文化等。提供有效的基础环境是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基础,提升基础环境有利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构建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

构建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针对整合对象而言,系统性的整合是将一整套管理会计工具,即管理会计“工具包”作为整合对象,形成服务于不同管理目标或不同管理领域的管理会计“工具包”,每个“工具包”中的管理会计工具按照不同管理目标或不同管理领域的需求进行组合;二是针对整合框架本身的特征而言,使管理会计“工具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在一定环境下发挥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结合权变理论、供应链和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以价值链为视角,尝试构建一个基于供应链的管理会计工具的系统性整合框架。

基于以上对价值链上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的因素分析,本文构建的系统性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包含整合的逻辑起点、整合的方式、整合的关键点和整合的内外部环境。其中,整合的逻辑起点是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上的整合围绕价值创造这一目标进行;整合的方式主要包括管理会计工具间的整合和管理会计工具内的整合;整合的关键点是知识的整合和技术的整合;整合的基础环境是企业的内部环境;整合的权变性诱因是外部环境。这是一个动态的整合框架,企业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围绕价值创造的目标对供应链上的管理会计工具整合进行动态调整。

五、结语

管理会计工具的研究已经从单一工具的研究发展到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性研究,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以往关于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和全面预算等几种管理会计工具,学者们也从集成创新、组织变革等角度提出了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框架,但是关于在供应链上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研究却缺少系统性。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框架。该整合框架以企业价值创造为逻辑起点,以工具间整合和工具内整合为整合的主要方式,以知识和技术的整合为整合的关键点,以企业的内部环境为整合的基础环境,以外部环境为整合的权变性诱因。通过该框架的构建试图为企业在供应链上进行管理会计工具整合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胡玉明.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基本构想与预期突破[J].财会通讯,2011(4):6-10.

[2] 高晨,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8-75.

[3] BERRY T,AHMED A, CULLEN J, et al.The consequences of inter―firm supply chains for management accounting [J].Management Accounting: Magazine for Chartered Management Account,1997,75(10):74.

[4] u怡雯,伍伟.销售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运用[J].财会月刊,2008(3):91-93.

[5] 马超.标杆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148-150.

[6] 朱雪珍.利用平衡计分卡评价研发项目[J].会计之友,2006(9):72-73.

[7] 张建斌,鲍新中.产品开发阶段目标成本的跨组织应用[J].会计之友,2010(1):67-68.

[8] KHATAIE A, DEFERSHA F M, BULGAK A A. A multi-objective optimisation approach for order management:incorpora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supply chai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0,48(17):5007-5020.

[9] 刘志学,李智玲,杨敏.目标成本法: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新方法[J].中国物资流通,2002(2):24-25.

[10] 杜红,冯明.基于作业的目标成本法在供应链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建筑经济,2006(12):59-62.

[11] 李永祥,韩昭敏,康世瀛.平衡计分卡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6(7):39-41.

[12] 杨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汽车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管理世界,2007(8):161-162.

[13] POHLEN T L, COLEMAN B J. Evaluating internal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using EVA and ABC[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2005,70(2):45-58.

[14] 刘俊娥,张洪亮,李少波,等.风险矩阵的供应链风险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7(4):151-152.

[15] ZHANG X, LEE C K M, CHEN S.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a hybrid model based on DEAHP and ABC[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2,50(7):1877-1889.

[16] ISFAHANI S N, HADDAD A A, ROGHANIAN E, et al.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and fuzzy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the case of MAPNA GROUP[J].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2014,27(1):377-389.

[17] COOPER R, SLAGMULDER R. Integrated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economic value added[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1999,80(17):16-17.

[18] 潘飞,沈红波,郭浩环.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系统: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J].财经论丛,2006(5):67-73.

[19] 刘运国,陈国菲.BSC与EVA相结合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GP企业集团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7(9):50-59.

[20] KAPLAN R S, NORTON D P. Transform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rom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o strategic management:part Ⅱ[J].Accounting Horizons,2001,15(2):147-160.

[21] 高晨,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论分析与中国企业的创新――基于中国国有企业的多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7(8):68-75.

[22] 池国华,邹威.基于EVA的价值管理会计整合框架:一种系统性与针对性视角的探索[J].会计研究,2015(12):38-44.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8)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其主要功能是完成由客户需求到提品的整个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知识共享是供应链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供应链成员间良好的知识共享可以为成员获取外部知识提供保证,也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和决策水平,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优。

找出影响供应链成员知识共享绩效的主要因素,评价知识共享绩效,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激励措施,对促进供应链企业知识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知识管理绩效和知识共享绩效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其研究成果各具特色,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当前大多数企业还缺乏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经验,这些因素使得相关方面的绩效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因此本文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建立一套适合供应链知识共享特点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利用具体数据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进行评价,给出综合评价过程及影响因素的排序并提出一些建议。该方法适用于被评价对象的性能无法具体量化、指标权重不容易判断的多层次指标模糊评价问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20世纪中期提出。该方法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基本原理是把一个复杂问题中的各个指标通过划分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其分解为若干个有序递阶层次,使决策问题通过简单的两两比较形式导出。AHP的关键环节是建立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AHP的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判断矩阵的给出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困难,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与人们思维的一致性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考虑到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模糊性,Laarhoven等提出了AHP的推广模型,用模糊集取代判断矩阵中的数,进而求得各元素的模糊权重,为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FAHP借助AHP的分层细化思想,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模糊一致关系和模糊一致矩阵而建立,使决策模型与人们的思维习惯相一致,在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时更为容易。

二、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绩效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全面系统性原则、突出重点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等。对供应链成员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进行评价的过程。然而影响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使得供应链知识共享的评价工作变得非常复杂,在进行评价时必须全面衡量各种因素,合理确定评价准则,找出影响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主要因素进行绩效评价。

结合上述原则,总结国内外已有的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并综合考虑供应链企业的特点,本文从供应链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知识拥有与运用能力、知识管理平台先进性、知识获取的动机与能力、知识共享能力5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二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考虑到影响知识共享的显性指标,如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先进性等方面,也挖掘出内在的影响企业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因素,如知识拥有与运用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等方面。

一级指标的具体含义如下:供应链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A――企业要实现知识共享必须先认识到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并以实际行动对知识管理重视起来,它的二级指标包括CKO的职位与知识管理部门的设立A1、知识管理的预算支出占公司利润的比A2、员工培训率及相关费用A3、知识管理与公司发展战略的结合程度A4等方面;知识拥有与运用能力B――企业间或内部成员间进行知识共享首先要有知识的来源与分享对象,知识存量的多少、能否充分利用已有知识是有效进行知识共享的基础,它的二级指标包括技术成果拥有量B1、知识员工比例B2、知识员工保持率B3、知识创新能力B4等方面;知识管理平台先进性C――提供有效的知识管理平台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前提,它的二级指标包括网络资源的便利性C1、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及安全保障能力C2、成员间信息传递的效率与畅通水平C3、与外界环境信息传递的效率与畅通水平C4等方面;知识获取的动机与能力D――供应链企业都有充分有效利用共有资源、增进合作的目的,才能有效进行知识共享,共享的程度与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成正比例关系,它的二级指标包括组织成员交流与学习的水平D1、与顾客互动水平D2、知识发现能力D3、知识修正与吸收能力D4等方面;知识共享能力E,有了知识来源,如何有效获取所需知识,充分共享团队提供的知识是企业基本功的表现,它的二级指标包括学习型组织成熟度E1、激励机制的完善水平E2、成员间的文化相容性E3、成员间战略目标的一致性E4等方面。

三、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综合评价过程

(一)构造评价指标集

因素集是以被评价对象的各种指标为元素组成的集合,结合前面所述可知,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的指标分为两级,第一级指标集X={A,B,C,D,E}={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知识拥有与运用能力,知识管理平台先进性,知识获取的动机与能力,知识共享能力},第二级指标从属于第一级指标,其指标集分别为:A={A1,A2,A3,A4},B={B1,B2,B3,B4},E={E1,E2}。

(二)确定评语集

评语集是专家对评价指标可能做出的各种评判结果的集合。专家们根据实际情况及自身经验对各项具体指标定位,进行等级评定。本文结合前述的评价指标,按评价指标对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程度将评定等级分为4个等级,记为:V={V1,V2,V3,V4}={很大,较大,一般,较小}。

(三)获取评价数据

先从定性的模糊选择入手,然后通过模糊变换算法进行运算获取评价数据。本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蒋国瑞、李阳的《应用AHP法确定咨询公司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本文其中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结合前述5个指标,按所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计算。具体数据如下:

一级指标的权重行向量W=(0.05852,0.25992,0.09620,0.42724,0.15812)。

各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向量分别为:供应链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权重向量A=(0.40109,0.29209,0.20654,

0.10028)。

知识拥有与运用能力权重向量B=(0.18160,0.44938,0.08935,0.27967)。

知识管理平台先进性权重向量C=(0.07284,0.12249,0.50462,0.30005)。

知识获取的动机与能力权重向量D=(0.49613,0.06438,0.27561,0.16388)。

知识共享能力权重向量E=(0.32840,0.40095,0.07539,0.19526)。

各二级指标对应的评价矩阵如下:

R1=0.6 0.3 0.1 0.00.3 0.4 0.2 0.10.4 0.4 0.1 0.10.3 0.2 0.4 0.1,R1=0.60 0.20 0.10 0.100.50 0.30 0.20 0.000.40 0.30 0.20 0.100.40 0.40 0.10 0.10

R1=0.40 0.30 0.30 0.000.20 0.30 0.40 0.100.20 0.20 0.50 0.100.30 0.30 0.20 0.20,R1=0.60 0.20 0.20 0.000.60 0.30 0.10 0.000.50 0.30 0.10 0.100.40 0.40 0.20 0.00

R5=0.30 0.40 0.20 0.100.40 0.30 0.20 0.100.30 0.40 0.10 0.200.20 0.30 0.30 0.20

(四)对各指标进行模糊评价,获得综合模糊评价集

对于供应链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权重向量A=(0.40109,0.29209,0.20654,

0.10028)。

评价矩阵:

R1=0.60.300.10.00.30.40.20.10.40.40.10.10.30.20.40.1

则此指标的综合评价模糊模型:

S1=A・R1

=0.440981,0.339835,0.159293,0.059891)

对于余下4个指标,其权重向量和评价矩阵不再一一列出。同理可计算得:

知识拥有与运用能力的综合评价模糊模型:

S2=B・R2=(0.481258,0.309807,0.153873,

0.055062)

知识管理平台先进性的综合评价模糊模型:

S3=C・R3=(0.244573,0.249538,0.383168,

0.122721)

知识获取的动机与能力的综合评价模糊模型:

S4=D・R4=(0.539663,0.266775,0.166001,

0.027561)

知识共享能力的综合评价模糊模型:

S5=E・R5=(0.320569,0.340379,0.211987,

0.127065)

对于该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绩效的综合评价,各一级指标的权重行向量为:

W=(0.05852,0.25992,0.09620,0.42724,

0.15812)

评价矩阵

R=S1S1S1S1S1=0.440981 0.339835 0.159293 0.0598910.481258 0.309807 0.153873 0.0550620.244573 0.249538 0.383168 0.1227210.539663 0.266775 0.166001 0.0275610.320569 0.340379 0.211987 0.127065

经计算得该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绩效的综合评价模糊模型:

S=W・R=(0.455677,0.292215,0.190619,

0.061489)

(五)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结果

由于每个单项指标的权重都是相对数,所以单项指标及综合指标的评价集合元素相加等于1。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选择综合权重最大的0.455677,据此可推断,评定等级为V1,即前述的5个指标对该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绩效的影响程度很大。同时根据各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模糊模型的结果可以判断,供应链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知识拥有与运用能力和知识获取的动机与能力对企业知识共享绩效影响很大(评定等级均为V1,最大权重分别为0.440981,0.481258,0.539663),知识共享能力对其有较大影响,知识管理平台的先进性对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不大。这和现实情况是相符的。因此,在保证知识管理平台先进性的基础上,供应链企业应重视推进实施知识管理,努力提高组织内知识员工比例及员工素质,强调组织学习,鼓励员工加强内外部交流、学习与创新,促进供应链企业间加强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

四、结束语

有效评价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对合理制定激励方案、提高供应链知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影响因素进行评价,通过实例建模计算,给出评价指标影响程度的排序,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相符,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这些影响因素的确定为供应链企业如何促进知识共享指明了方向。另外,本文用该方法主要解决的是一个二级指标评价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该方法对于多级指标评价问题同样有效。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道平,许有志.供应链知识共享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J].软科学,2008(12).

3、王君,樊治平.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2004(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9)

1企业供应链中“长鞭效应”的优化策略

当供应链下游的消费者需求改变时,需求信息在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时被逐级放大,从而导致供应链上游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一级比一级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在最终到达源头的供应商时,其库存水平、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顾客需求信息会发生巨大的偏差,这种因信息扭曲失真产生的变化在图形显示上很像一根被甩起的长鞭,被称为“长鞭效应”。该效应普遍存在于供应链之中,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库存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产品积压并占用大量资金,进而极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要有效缓解“长鞭效应”必须基于其内源性。

为了打破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为自身的利益而产生需求扭曲的长鞭效应,我们可致力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1.1实施VMI策略

一是要改变订单的处理方式,建立基于标准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由供应商和用户一起确定供应商的订单业务过程。二是建立一种订单的处理标准模式,如EDI标准格式。三是把订货、交货和票据处理各个业务功能集成在供应商一方。实施VMI的关键是库存状态的透明性。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客户、销售商的库存状态,快速、准确地作出补充库存的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状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敏捷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1.2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共享系统

供应链系统从生产、分配、销售到用户不是孤立的行为,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及网络技术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协调一致,使系统管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及可变性,以有效化解长鞭效应。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可采用信息编码技术—统一标准的信息编码能保证信息系统正常的运转并使供应链中的贸易伙伴通过标准化来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于供应链过程监控中;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互联网与网络技术—供应链成员通过互联网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并快速作出需求相应。这些技术可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全球化网络中信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以保证企业及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1.3适时更新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是ECR消费者有效反应模式。通过形成需求拉动和连续同步的商品供应链来快速传递和反馈市场信息,以减低库存和成本、缩短交货周期、消除商品供应链上存在的各种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化的终极目标。二是QR快速反应模式。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产品”,而是要准备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使供应链的运营敏捷、柔性化。三是CPFR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模式。通过电子化的交流与沟通,合作修改销售计划和补给计划,从而提高计划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有效地减少事后性带来的高成本。

2企业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中的知识是供应链系统具有知识的总和,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各个环节组织或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分为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其中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通常是容易编码化为正式格式的显性知识,如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它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被嵌入在过程或人的头脑中,故要实现其隐性知识的价值,企业须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采取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整合,使之有序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以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模式优化可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建立Intranet

In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内部网络,它将企业内部各成员的知识资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即建立个人间的知识共享。一是要在企业构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式知识共享环境,使员工能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和分享出来。二是完善Intranet这一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Intranet,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内部员工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又能够通过参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库并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企业内部员工可加人一共同的“QQ群”,借以畅快地自己愿意与他人或组织分享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相关显性知识和隐、技能并能得到相应的“积分”和“等级”,以便能享受更多的优惠和获得企业一定量的物质奖励。

2.2建立Extranet

Ex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网络。“协同’能够保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信息等资源的协调同步和共享,把单个节点企业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供应链的知识,使供应链能迅速对市场需求进行响应,以期实现和满足客户需求,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及利润。建立Extranet的前提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共享在于预期共享知识比其独占知识能够获取更大的收益。

2.3依托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

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能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与供应链外部时刻保持联系,如企业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供应商可以了解外部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核心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以便能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等。

3企业供应链中“运作体系”的优化策略

针对各类不同的企业,我们可将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优化归结为三种不同的体系:

3.1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供应链的上游为了满足预期的市场需求,事先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基于预测做计划性的采购、库存与制造后续市场可能会需要的半成品或成品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适合稳定性和规律性产品的生产,可分战略、战术和运营三个层面展开。在每个层面应确定其各自的功能,同时把不同层面、不同功能集成起来,使之成为支持和保证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有效运行的完整体系。在供应链管理战略层面上,企业为了形成能提高价值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集成供应链,需要依据详细考察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分析结果,制定供应链发展规划、供应链的目标和基本策略,同时配制供应链的关键资源,或给出供应链的基本组件、确定整个供应链上的行为主体或利益集团,制定跨越各种功能边界的组织架构;在供应链管理战术层面上,通过上一层次的总体布署工作,供应链目标和基本策略将被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行为,主要有计划、寻源、制造、配送、退回等五个基本流程;在供应链的运营层面上,着重于如何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即运用监督控制方法和业绩测评方法等来监督、控制、评估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若供应链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防止出现损失。

3.2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从供应链的下游出发,所有的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真实的、明确的订单来安排进行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应根据订单生产或根据订单设计生产,顾客需求激发最终产品供给,生产是由需求驱动;适合产成品结构比较复杂、产品生命周期短而且成品市场有很大的波动性的产品生产。

3.3上下结合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由于在供应链运作流程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各有千秋,因此在实际供应链管理时,应根据不同产品市场需求的特点,结合它们的优势,做到既能快速获知顾客的精确市场需求,又能制造相当数量的半成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待收到客户订单后,再从事产成品的生产。

4企业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企业集成化管理的新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链上各企业间的共享信息、信任并且开诚布公、相互协调和计划、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承担相互的依赖性、拥有共同的目标的合作伙伴关系。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侵蚀企业的利润,而且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无形中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应基于非优势业务外包、具有相同价值观及战略思想、伙伴数目少而精的原则,强调合作伙伴间直接的、长期的战略信任和合作。

4.1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首先,企业应对自身进行缺陷分析以确定企业核心能力之外所需的经营能力,进而确定伙伴选择的领域范围—企业将非核心能力业务外包给战略合作伙伴。其次,通过考察合作伙伴的地理位置、资金实力、服务水平、技术条件、资信状况、业绩水平、声誉及其与其他企业合作的经历和结果等,初步筛选出优质合作伙伴和低劣合作伙伴。最后,利用直观判断法、招标法等对众多候选优质合作伙伴进行优中选优,并与其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2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持与激励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篇(10)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日益全球化,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企业营造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因此,构建基于供应链的集群式技术创新网络是知识经济环境下集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

而在整个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技术创新正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流动转化形成。所以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管理对企业取得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优势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

1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模式和特征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是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的一种新方式。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模式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呈现出如下的一些特征:①以信任为基础。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共享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信任在网络组织中被认为是一种治理方式。②以核心企业为驱动力。集群式供应链的创新网络都存在核心主导企业。这些核心企业提供着技术创新平台,并协调和整合供应链的资源。③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网络中每个成员能从网络中分享利益,利用各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资源,提高资源和知识的协同效应来形成和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④以动态开放性为表现形式。动态开放性能保证技术创新网络与外界保持信息、知识的交流,不断扩大和优化合作伙伴的合作水平和规模,形成真正竞合的网络模式。

2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的特征

首先,在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组织中,各成员企业间的互惠共生关系为知识管理营造了一个超越企业本身的大知识环境。现代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交互过程。为了减小风险、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只能从事创新增值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性工作,实现专业化分工。由于这种生产的分工与集中,必然带来知识技术的外溢(spillover),从而使得集群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不同企业的知识技术都可能通过集群这个平台进行交互式使用。

其次,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地理根植性和文化根植性为知识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所谓地理根植性指所有成员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政府、大学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地域上相互邻近,而且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相关特征。所谓文化根植性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个体对集群文化网络整体的融入和适应,并受其规制。它意味着在产业集群中,成员的经济活动和活动结果无所不在地受到弥漫在整个集群内的人文氛围的影响。这样的一种地域组合方式和氛围,为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为依托大学和科研院所,一方面能使企业在第一时间获得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资讯,保证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相关知识的领先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本身的技术攻关能力和研发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组织,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为企业的知识管理提供更为先进和完备的知识素材库。

再次,产业根植性为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带来了巨大的优势。所谓产业根植性指该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服务,成员之间有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并由此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一个生态系统中,各个企业的知识也必然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即这一环境下的外溢知识是可以被其他企业接受的,而且也是他们所需要的。供应链的整合又能有效促进的供应链中这些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知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可以避免企业在知识积累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同时使得知识整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提高了整个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3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模式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知识作为第一要素和企业构建长久竞争力的一切来源,对知识的管理已成为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一个开放动态的组织,基于其上的知识管理模式存在这二个递进的层次。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模式如图2:

3.1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

包括四步:①知识获取,对现有的一些显性知识的采集和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捕获,这是知识管理的基础;②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即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创新人员对显性知识的感悟和理性认识,这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步;③隐性知识在企业不同个体之间转移、共享和转化,比如技巧、技能等的不断学习;④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即知识的外化过程,通过符号、比喻等有效的手段将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

3.2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内的知识管理

第一步是知识的集聚。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内企业的地理根植性和知识互补性,将企业间的知识聚合成为一个开放性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形成了知识的规模投资效应,克服了知识技术的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也降低了企业的知识创新的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集群的协同效用,会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外溢,包括一些核心的技术和知识。

第二步是知识的重构。在知识集聚基础上形成的组织间的这种知识互动关系,反过来又会导致知识的重构。这里的知识重构有两层含义:一是将原有的旧知识与从网络中获得的新知识加以结合和重新构建,并摒弃其中的非有效成分,实现知识的二次创新:二是在全面掌握显性知识的基础上去充分认识和识别集群中的隐性知识,力促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通过这一知识重构的过程,可以达到保持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的时效性和一定程度的超前性的目的。

第三步是知识的创新。在一个比较完善的集群中,能够通过知识的网络互动增加彼此的碰撞,形成原有组织所不具备的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会迅速转化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壮大。

4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的运作策略

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着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保密、协调、开放及共享的原则,本文提出四种知识管理的运作策略,这些策略有待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4.1 建立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

只有创造信任的气氛,才能发挥知识管理的效用。因此必须在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中树立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和共赢的观念,形成各成员对网络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各成员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也要参与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在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同时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库。

4.2 搭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自然而然地共享知识的行为环境是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知识共享的基本条件,这就需要对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作一定的调整。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开放、交互、网络的特性为依附于众多主体的隐性知识的快捷、无障碍进行提供可能。

4.3 建立好的激励机制

一名掌握很多知识的员工将自己的知识共享却没有在企业内得到任何正面的反馈的,无论如何对这名员工是一种打击。因此整个企业需要建立一种针对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将自己的知识共享的人会有相应的回报,而且知识的价值越高这种回报也越高。

5 结语

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为知识管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使得知识在集群内可以充分流动,而这种流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所以,基于集群式供应链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管理,必然要推动知识流动的加速,并在流动中实现有效的知识整合,将知识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上一篇: 思想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 下一篇: 防震减灾的宣传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