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6:1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班主任应意识到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重视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为了确保家校合作活动的顺利展开,一项完整的计划是前提保证,并且应提前与家长取得联系,在活动内容、形式、具体安排的制定上与家长商量讨论后,形成最终的计划方案,这样有助于增加家长的参与度。
具体来看,我在开学之初会拟定本学期家校协同教育活动的计划初稿,召开家长会,为家长们讲解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具体分析现阶段孩子注重个人形象、追求平等对待等心理特点以及正确的沟通教育方法。如将孩子当作朋友以商量的口吻沟通等,提升家长对自身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上的认知,改变家长对老师打电话、家长会就是“告状”的陈旧认识,增强家长对家校协同教育的责任意识。在家长会上,将已经拟定好的活动初稿发给所有家长审核并讨论,结合家长的建议进行修改形成最终的家校协同教育的计划。在学期中,我会根据当下热点教育话题酌情增加活动的内容,保证家校活动与时俱进,更有现实意义。
这样做能在学期之初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为之后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做好铺垫,增加了家长对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方便家长提前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书面的计划也让活动的展开有据可依,减少了临时举行的盲目性。
二、搭建平台,参与管理
现如今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渠道已经不局限与电话、短信、家长会的形式,而更多是依托于互联网产生的网络群,这种形式更加便于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
我会通过定期阅读活动“读好书,好读书”增进家长与学生在日常琐事外的交流。号召家长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孩子在读书学习时尽量调小或者关闭电视、电脑的音量,或者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并分享读书心得。为孩子购买一定数量高质量的课外书,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用自身阅读影响带动孩子阅读,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同时活动末期,在让学生写读书体会的同时也会让家长写,这样能让现在追求独立平等的高中生更易接受此种活动形式。
我们要打破以往惯有的“教师说,家长听”的模式。活动中,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活动外,保持家长的互动式的沟通,使得双方都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由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帮扶互助,提升水平
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综合素质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自身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对教师顺利展开家校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毕竟没有直接参与到高中阶段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去,对于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无法完全掌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为家长们创造相互交流分享教育心得的机会,老教师提出理论指导的方式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有一次我邀请了班上一位女同学的母亲,就自己如何处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学习如何要求等问题在定期的家长活动中做了分享。这位女同学的成绩在班上并不突出,但是综合素质高,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这位同学的母亲的演讲让在场的许多家长受益匪浅,纷纷思考自己在家庭教育上还有欠缺和有待改进的方面。活动中也有不少家长提出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困惑如孩子不愿意和自己交流以及孩子沉迷手机、电脑等问题,其余的家长纷纷支招帮忙解决问题,我也从教师的角度为家长们详细讲解了高中学生目前的学习压力、课程难度以及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得家长们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从而有效地避免因不了解而造成的沟通障碍。
一、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模式传统,方法落后
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部分高校管理者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意识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其具体表现在:(1)部分管理者缺失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没有顺应时展,进行理念的改革创新,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2)部分高校看到其他学校的改革成绩后,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盲目跟风,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个性缺失,缺乏创新意识。
2.动力不足,效率不高
由于动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这同样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部分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当前我国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往往来自于教师的职称、学历、科研项目等内容,忽视了高校办学的最初目的。(2)高校教师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很多高校都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评估的指标,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偏离人才培养的重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
3.途径较少,意识不强
所谓途径较少是指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较少。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基本都是通过研究训练、科技比赛等形式。形式单一,范围有限,故培养效果也有限。而意识不强是指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单位合作的意识不强。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或是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后没有采取相应的协同措施,没有为学生打通更多的人才培养渠道,导致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担全部落到高校身上,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1.明_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首先,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制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学校可以抓住“创新”二字,分析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然后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现、分析与探究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增强师生自主能力,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为了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关高校应积极增强师生的自主能力,让教师、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方面,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评估观念与方式,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质量作为评估指标,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创新。在学生方面,教师应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分析、思考与自主探索,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加强高校协同创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创新型人才,相关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协同创新,加强与各单位的协同合作,为人才培养创建多个平台。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协同。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2)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在企业的资助下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在平台上引导学生将科研与学习相融合,从而促进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3)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学校人才培养的视野将更加宽阔,学生的思维将更加先进,可以培养出大量高质量人才,从而促进地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摘要]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氛围不浓厚、资源未整合、师资较薄弱等问题。“2011 计划”的出台,协同创新丰富的价值内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应积极构建战略、政策、资源、知识、环境及服务协同机制,使创业教育得到丰富、发展和提升。
[
关键词] 协同创新;高校创业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034?04
2012 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 计划”),“2011计划”的正式启动,吹响了高校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号角。协同创新,既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催生国家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又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智慧的必然要求。在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高校针对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国家协同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发生了改变,要求也更高了,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新的更加有效的机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目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1998 年《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正式提出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来,大学生创业教育经历了17 年的实践和发展,尽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总体上看就是创业教育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双低”的现象,也说明了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并不理想,凸显的问题很多。
(一)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成效不明显
相较于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成效甚微。无论是政府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投资力度、大学生的受众数量和参与热情,还是高校的体系建设和教学效果,我国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整体上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创业教育目前可以说还刚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高校之间创业教育发展也不平衡,校际差异比较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福州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创业教育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仍然滞后。部分高校领导忽视了创业教育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导致创业教育在许多高校发展缓慢。部分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带有很强的功利化倾向,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如一进行完创业教育就马上让学生开始创业,希望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高校创业文化不浓厚、热情未激发
富含创业元素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涵养、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然而,当前许多高校校园依然未现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学生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激情远远没有点燃,校园缺乏创业的活力。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框架体系尚未建立,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对优良的机制和环境。学校内部的文化氛围、发展目标、激励导向及评价体系也未见向创业素质培养倾斜;社会依然缺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舆论氛围;创业教育精英化倾向使多数大学生只是沦为了各种创业竞赛的看客,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创业文化的形成。
(三)高校创业教育资源未整合、实践不充分
校内外资源是创业教育可持续进行的有力保障。当前,多数高校校内资源整合度不高,有的学校有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的师资力量却游离于创业教育之外;有的学校学生系统与团系统各行其事甚至重复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同时,也未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产学研机制未能有效促进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难以形成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外围环境。诚然,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业实践,而创业实践就离不开校外优质资源。如果外部资源不能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机会,高校创业教育就将要面临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不利局面,创业能力也将会大打折扣。
(四)高校创业教育师资较薄弱、课程建设较滞后
现实中,高校创业教育老师多数由高校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人员担任,他们承担创业课程教学、创业培训本身不是问题,但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在创业实践的指导中就显得力不从心。师资力量的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的质量。同时,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也普遍存在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有些高校甚至还根本没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第二课堂;创业教育课程没有真正融入到常规教学体系,不能面向学校所有学生,创业教育严重脱节于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内容零散,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这就使创业课程没有发挥出创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协同创新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涵
“2011 计划”是高校创新能力的提升计划,核心是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2011 计划”将会带来高等教育思想和高校办学理念的巨大改变,包括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基础研究、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创新等在内,都应该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内容[1]。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既是建设创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更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和崇高使命,理应成为创业教育的首要的、根本的方向和目标。而具有深远意义、丰富内涵的协同创新思想必将对高校创业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协同创新的机理具有普适性
协同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但其具有普适性。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社会系统,都存在协同作用。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从协同创新的本质来看,协同创新应该要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高校的协同创新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创新等方面。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既包括产学研大系统的协同创新,也包括高校内部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创新。作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创业教育更需要主动融入协同创新框架体系,更早实现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将产生“1+1>2”的协同效应
协同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协同创新是一种管理创新,目的是要产生“1+1>2”的效果。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内部,组织、人、环境等各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围绕目标协同运作,就能产生“1+1>2”的效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地方政府和高校制定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环境、创业知识等各个子系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协同创新在于构建新的体制机制,促使各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共同促进创业教育更加良性地发展。
(三)协同创新新理念、新要求为破解创业教育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协同创新可以培育高校内部的创新土壤与氛围,形成以沟通、合作、协同为主要特征的创新文化,释放创新要素的活力,激发创新动力,提升创新能力。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无疑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努力构建创新资源有机融合、充分共享、有效利用的发展模式。通过协同创新,实行教育制度、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的联动,形成创新人才与创业人才协调培养的大体系。长期以来,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校内外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协同创新理念将有助于破解这个难题。协同创新要求高校要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学科交叉与融合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创业教育是在学科专业教育基础上包含经济、管理、心理、法学等多学科的系统教育,协同创新理念为创业教育所依赖的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好思路、好方法。
三、协同创新视阈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构建
把协同创新的理念引入到高校创业教育中来,将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突破性发展,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能力、转变高校发展方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创新,将是以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等为要素的系统创新,尤以体制机制创新最为重要。只有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创业教育才能得到丰富、发展和提升。
(一)构建重视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协同机制
创业教育的战略协同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构建包括创业理念、创业课程、创业导师、创业平台、创业实践、创业政策等在内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各级政府、各所高校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协同创新的理念和共识,着力构建政府各部门之间、高校与地方之间、高校与企业及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高校各专业之间的战略协同,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及创业实践等方面形成合力。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出台政策、举办培训、开展竞赛等方面加强战略协同;高校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就业中心、团委、孵化器中心、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协调机制。避免出现政府部门、高校对创业的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归口,导致责权不明、各自为政的现象。
(二)构建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协同机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支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但是由于政策可操作性和政府执行力等原因,导致相关政策根本无法落实。可是,促进大学生创业需要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需要各个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建立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等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为保障创业教育提供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在税收、租金、人才及创业培训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并强化不同政策间的协调衔接。相应的,高校也应出台与之对应的协同政策,如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组织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师生协同创业,先行先试;依托大学科技园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促进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的汇聚,为创业教育深入开展、持续推进提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撑。
(三)构建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资源协同机制
对政府、高校、企业等资源进行整合,发挥协同作用,有利于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主要的角色,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政府应推动制定、出台促进就业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搭建、优化各类创业孵化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培训、创业融资、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完善服务。政府还应该尽快建立各高校间创业教育交流平台,建立创业教育网络,促进创业教育资源共享。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充分发挥校内外资源的协同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鼓励师生协同创业、共同成长,丰富教师创业实践经验,提高创业指导能力,增强创业教育效果。通过整合校内经济、管理、法学、心理等专业学科师资力量,聘请社会上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创业导师等形式,改变目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单一现状,提高创业教育整体水平。要挖掘校友企业、大学科技园企业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和场所,捐资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式为创业教育开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扎实根基。
(四)构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协同机制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高校要注重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协同。把创业教育自然融入学科教学体系,构建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体系,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建立专业创新创业实验室等形式,努力构建立足专业知识学习、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形成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注重课堂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协同。除了专业基础知识,大学生创业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并不能从单纯的课堂教育中获得。高校要积极构建包括KAB创业俱乐部、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协同互动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充分利用产学研协同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鼓励扶持敢拼敢干的学生进行创业尝试,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的机会,获取和消化与创业活动相关的知识,丰富和改善创业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储备他们成功创业的各种知识。
(五)构建大学生主动接受创业教育、自觉投身创业的环境协同机制
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不仅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家校协同的教育网络,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密切家校的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种和谐的教育机制不仅仅是一种课堂上的互动,还要让家长参与进来,让家长、学校和当今的社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迈出一致的步伐。这就对我们学校、教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挑战。
现在我们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这种素质教育在有的地方到最后往往就只是一种口号,学校为孩子减负的同时,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各种因素又给孩子增加的更大更重的负担。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家长、社会与学校没有构建这种协同教育的观念,以至于不能真正的达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定期向家长开课,让家长走进课堂了解学校,学校设立开放日,安排家长来校参观,参加学校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做到每学年安排一次请家长来校进班与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课,让家长亲眼目睹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学校还应该组织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提高。只有让家长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才能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此外,我们还应加强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制度,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容易收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的效果。“家校联系手册”,“家长学校通讯”等已成为家校联系的有效载体。
家校联系重在沟通,意在改进,把家校联系放在沟通信息、寻找教育良策之上,使学校教育同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我们还应落实家庭访问制度,确实做到对孩子深切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不同类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中国有句古话叫因材施教,所以我们要把从家长那得来的,有关学生的成长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制定一个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从而得到更显著的教育效果。
二、“学校、社会”协同教育的技巧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光靠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监督是不够充分的,我们应该把教育的深度及广度放任于整个社会,社会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小学生社会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根据现代大教育理论,国民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教育文化主体和设施对青少年进行的教育活动,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者。相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社会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社会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教育观和社会实践教育体验,采取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对青少年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0-0074-03
一、需求分析(Demand)
1.基于中小学的实际需求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进行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在实践过程中,现有的家校互动方式出现了以下不足:(1)家长的使用率低,没有内容更新提醒,多次登录看到的都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降低了家长的积极性。(2)交互性不高,很少会有家长在网上留言,老师也不能及时获取到家长的需求。(3)需要通过电脑来实现,虽然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脑,但相对于移动终端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基于家校协同教育手机APP的平台,在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上开辟新的形式,家校紧密联系,实现真正的三位一体的教育。
2.社会信息化变革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方向。移动终端正在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的信息处理平台。学校和家长都希望家校互动可以更丰富、更便捷、更人性化、更低成本。
手机APP技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结合互联网技术,构建了学校与家长沟通的信息平台。这样不仅可以轻松解决老师和家长日常性的沟通需要,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开展成为可能,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二、设计开发(Design)
一个基于家校协同教育的手机APP到底需要哪些功能?除了类似“微信”、“来往”等APP的语音、视频等技术,还需要哪些功能来满足家长和老师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进行走访调查、网上问卷调查等方式,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同时引入网站搭建的结构化分析方法,对中小学协同教育手机APP进行了功能需求分析。
经过成员组的讨论与研究,我们根据使用手机APP的用户管理权限,将手机APP整体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管理员、老师、家长及学生。管理员负责学校日常消息的发送,例如:学校活动、消息通知等。老师、家长和学生是用户,主要利用手机APP交流互动,解决了网络家校互动利用率不高、交互性不强的问题,为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搭建了一个新的沟通桥梁。
1.通知消息
群发通知:从通讯录选择部门及班级群发送通知,通知类消息在消息墙中聚合置顶,老师发出的通知进行回执统计发送数及阅读数。
班级群互动:本班老师及家长固定群互动,群成员修改只有管理员可在后台维护,成员维护暂不开放给班主任,群成员可以发送消息。
自定义群组:可以发起建群,被邀请人自动加入群,可以选择退出,群主可以增删,成员可以邀请通讯录中其他人加入,群主退出后群解散。
单聊:可以在通讯录或者群内选择单个对象进行单聊。
2.通讯录
学校部门组:老师可以查看全校部门组及成员,可以单个可以查看姓名、手机号。
班级固定群中的老师组及家长组: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查看手机号,家长之间可以发送消息,手机号默认不可见。
3.班级管理
班级基本信息:班级编号、班级标准名称(不可变更)、班级昵称。
班级老师设置:比如选择11届小学01班,可添加老师。
4.权限规则
(1)学校后台的人员、部门、班级等只有管理员可以维护(见表1)。
(2)家校互动功能包括APP和WEB端当中,除老师具有群发通知功能外,其他功能都一样,仅有的差别是通讯录的查看范围不同,老师的消息墙通知中分我发出的和接收的,家长只有接收的。
三、 发展应用(Development)
2014年5月,基于家校协同教育的手机APP正式上线运行。学校以“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指导思想,搭建了一个“基于家校协同教育的手机APP”平台,建立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主动交流、反馈信息、优势互补的互动教育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者与家长互动,形成了学校主动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同时以实际可行的操作方法,让家长真正介入学校事物的管理。积极探索家校互动教育内外管理组织网络、运行制度体系以及家校互动教育变革的方法、路径和有效实践策略。
成效一:灵活、自由的互动模式,增强协同教育粘度
该手机APP的应用使家长与学校沟通、联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能够更多、更广泛地了解、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及时地与教师、学校之间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为学校民主管理增添了色彩和活力。手机APP为家校联系搭建了一座“移动的桥梁”,极大地方便了家长与老师。同时,家长在工作之余可以看看班级或学校各项通知、孩子每天的成长记录等,便于其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各种表现。家校联系中除了点对点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外,学校还引导家长扎堆讨论交流。家长们在分享个体学生教育优秀经验的同时,也交流了自己的家教教训。
成效二:智能、创新的协同方式,形成家校合力
每个家长均可在“消息墙”将自己孩子的状态与教师进行交流,就孩子教育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在“成长树”中,家长能够查看到自己孩子进校以来学业情况和综合评价,为分析孩子学业成长提供了客观的第一手资料信息。这对于学校、学生、家长都是宝贵的财富。它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效率,为整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快了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应用推广,对整体的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该手机APP在中小学开辟了新的家校联系形式,形成了有效的家校合力。
成效三:强大、务实的拓展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在设计该手机APP核心的家校协同功能的同时,各种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功能模块也逐步被开发出来,健康管理、营养评测、书虫系统、兴趣社团、公众平台、智慧校园等功能都已经投入使用。如“兴趣社团”模块就是基于APP开发的,它的功能是为学校的选择性课程设计的,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该手机APP软件在手机端(电脑端)实现自主选课。“书虫系统”模块在提升图书室效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家长和学生都可以在书虫系统中进行图书推荐、评论、图书馆库存查询和在线预定图书等操作,家长的参与也为更多书香家庭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健康管理”模块为每个学生都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它可以为学校和家长及时地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水平,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预防、干预和治疗措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 结语
作为目前最普及的信息交流通讯方式手机APP与协同教育的结合,给家校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命,其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另外,目前协同教育手机APP中的家校互动并不能完全取代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家长亲临现场的家校活动。如何将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有机结合,使家庭教育效果更为优化,这也是我们今后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田甜,孙玉涛.手机App应用开局内容设计[J].电子世界,2014(17).
[2]孙莉娜.APP开发应用的创新与实用性分析[J].电子制作,2013(20).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8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2002年5月刊
一、协同创新说明
(一)协同创新的生成
提出于19世纪的协同创新主要思想是将教学与科研结合、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受此思想的影响,于20世纪,美国高校在办学中引入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并制定了人才培养机制,其在二战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美国高校的招生规模、增强了美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培养和任用的重要性,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如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合作,培养了较多人才,并且直接任用于企业,不仅提升高校教学水平,还促进了企业发展。在看到外国高校与企业协同办学成果的情况下,我国也更加注重校企联盟,尤其是在我国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近些年间。总之,协同创新思想的灌输,有利于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促使高校、企业双赢。
(二)协同创新的说明
学术界对于协同创新的概述,采用美国研究员彼得?葛洛的解释,即有自我激励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态,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基于此,可以说协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分的配合,才能使其作用充分发挥。在继续学教育方面,高校与企业作为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创新协同,合理规划和调整继续教育方方面面,才能使继续教育真正得到创新、优化,提升继续教育的作用,为企业、社会、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继续教育校企联盟
(一)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协调创新框架分析
1.协同创新的理论支撑框架
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协同创新理论是指组织内部主体之间的协同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各个主体共同进行、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在此理论问世后,在很大程度上辅助了教育工作。我国2012年启动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就是基于此理论展开的,希望通过营造经济环境、教学环境、科研环境等,推进政产学研,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在我国政府确定协同创新理论应用价值的情况下,协同创新理论应当在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基于学校主体和企业主体的利益诉求,综合分析继续教育目的、环节、内容、手段等相关方面,从协同创新角度来确定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问题,进而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协同创新理论框架,为优化调整校企联盟的继续教育做铺垫。
2.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平台架构
理论上来说,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是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协同组建新型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的继续教育平台。由此可以说明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平台构架主要是构建师资库、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等,同时还得到较多企业或机构单位的支撑,以使继续教育规范、合理、科学地落实,培养综合型人才。
3.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协同创新的主体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协同创新主体,主要有:
政府,被视为协调主体,主要负责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或学习型组织等相关政策的制度,促进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各种教育教学机构能够积极推行成人教育、终生教育等,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力、素质、意识等,从而促进我国良好发展。
高校,被视为实施主体,主要是了解人才市场情况及企业人才需求,合理的调整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从而科学、合理的教育受教育者,提升受教育者知识水平、能力、素质等,促使其可以在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发展、社会发展、乃至于国家发展。
企业,被视为受教主体。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员工是受教主体,在政策的指导和协调下,在学校的教学下,积极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并加强训练,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相关技能、素质,成为企业、社会需要的优秀员工。
(二)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推进
如何推进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呢?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自身对这方面情况的了解,认为应当实施以下措施来推进。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作为继续教育校企联盟协同创新的主体,是推进继续教育校企联盟的中坚力量之一。为此,政府一定要加大支持和扶持力度,为实现继续教育校企联盟铺路。为此,政府应当规范、完善成人教育立法。使政府相关机构及企业专家、优秀教师成为督促继续教育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另外,政府还要根据继续教育校企联盟搭建情况,适当颁布优惠政策,适当地调整企业员工工资比例、颁布税收政策等,推动继续教育发展。
2.加快高校教育改革
在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继续教育校企联盟,高校应当注意加强本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就是根据企业员工实际情况及知识需求,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关方面予以革新,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基于新课程要求及企业员工知识需求,科学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层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实践活动的添加,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对企业员工进行全面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67-03
近年来,高校危机管理事件频发,管理效率、管理模式有待改进,因此高校必须改进其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而且需要整个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参与配合。教育始于家庭,在于父母所给予的关注和陪伴。时代产物在快速更新换代,对于90后、00后大学生来说,身心的成熟程度并不一定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因此家长参与到大学生管理中必不可少。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高速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也是日新月异。在该背景下,作为高校,虽然互联网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平台,但如何形成高效率、收实效的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模式,如何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互联网教育的本质
“互联网+”作为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这样一个教育形式和途径高速变革的态势,给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发针对大学生的“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新产品,实现家校联合教育,促进大学生在关键的人生阶段成人与成才同步实现的育人理念。
互联网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但人们兴奋的点是“互联网”这层外衣,脱去外衣之后,互联网教育的真正内核还是要落实到“教育”二字上。互联网是手段和技术,是教育方式的外延。无论教育的外延形式如何改变,教育的初衷不能改变。正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从古至今,教育的内涵一脉相承,“教”和“育”是学校与家庭共同实现的,也折射了家校联合的重要性。
与互联网+金融、交通等模式不同,“互联网+教育”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一次交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而其大部分产品以市场经济盈利为主,对“教育”关注不够,形式大于内容。教育是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互联网始终是个平台,要擅用该平台,在高校教育中实现家校联合,把家教家风建设引入大学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整体提升。
二、高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
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可以归结为一个“礼”字。他认为,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中国人的核心思想是‘礼’。礼的核心思想是敬,对人、对己、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都有一种恭敬心,这是立身的根基。
时代在改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思想不能改变,不能舍本逐末。当代高校的大学生教育,重点在大学生的成人成才上面,实现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双提升。近年来,屡屡发生高校大学生自杀、投毒、心理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高校注重大学生在重要人生阶段的成人教育,也就是“礼”的教育。
“礼”的思想扎根于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自古就有《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和《书仪》、朱熹的《朱子家训》等家庭教育的专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一言一行直接反应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家教家风建设与国家社会发展
如何凝聚人心、管理民众,是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观。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与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对孩子的每一个人生阶段影响最深的老师。
每个家庭都有成文不成文的家教方式。家训是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作为思想核心,以修身做人作为立身之本,将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作为基本美德,以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经过数代传承,即可形成的优良门风。家教不好、家风不正的家庭,会受到社会人的轻视,同时也是社会的隐患。
中国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高校教育是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目前,社会上频繁出现各类影响社会和谐的败坏风气,民众在各大媒体上热议道德问题,普遍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焦虑。家教家风建设,有助于消解文化认同问题,在深层树立民众的基础道德,倡导社会正能量,涵养社会的风气。
大学是一个独立的小型“社会圈”,与家庭环境隔离。如何实现家庭持续性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就需要高校做好家校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家校共育,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建设
为了解我校学生在校期间与父母的沟通交流情况,探索家校联合育人模式,特面向全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采用网上电子问卷的途径,以问卷网页链接和手机QQ或微信扫描二维码两种形式填写问卷,最终收到有效答卷数762份。根据数据来源,我们发现,95.80%的学生选择了手机提交,方便迅捷,反映出互联网时代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的高速通畅。同时,网络的覆盖化和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给高校、大学生和家长三者之间的联系,架起了一座新桥梁。随着时代的进步,这座“桥梁”将会越来越先进,当然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
(一)探索“开发+引进+试用”路径
“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如火如荼。“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以加强家校联系、实现家校共育为目的网络产品,如针对K12教育的“校内外”、“跟谁学”等,是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多,但质量与经济发展要求有差距,因此教育的质量提高是关键。小学强调“博”;中学强调“思”;高等教育则要强调“创新”,实现学生工作信息化,应该走“开发+引进+试用”的路径。
首先高校要鼓励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激发他们对于“互联网+教育”的新思路;其次是开发针对大学群体的家校联合与家教家风建设的产品,引导有该方面创新思路的学生开发新产品,同时积极关注和试用社会上出现的“互联网+教育”的新产品,为更好的实现高校大学生的家教家风教育寻找合适的平台。这也是高校一箭双雕的教育模式,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一方面利用人才资源为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新契机,另一方面实现学生的成人成才,适应时代需求。
(二)搭建家校联系平台
人的教育是终身的,高校和家长都必须要树立这个观念。与基础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与家庭的联系,时间上更短,空间上更远,如何搭建起家庭与高校之间的“桥梁”非常关键。
从调查数据反映,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电话(65.49%)、聊天软件(31.36%)两种方式。在校期间,学生和家长大部分都会主动联系对方,沟通过程中都比较主动。联系的频率主要集中在每周以内。30.05%的学生每次联系时常为5-10分钟,42.65%的学生每次联系时常达到10-30分钟,,还有19.29%的学生每次联系时常能达到30分钟以上。
从整体上看,学生与家长的沟通频率较高,有助于学生和家长之间保持情感关系的稳定。学生与家长之间,亲情维系了双方的关系,产生矛盾冲突时,更易化解。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个性鲜明的90后、00后,大部分是在溺爱或缺爱环境下长大的独生子女,高校管理必须多管齐下,纳入家长的参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首先,以学校和院系为单位建立官方新媒体平台。目前,各大高校纷纷利用新媒体,建立起官方QQ、微信、微博、网站等公共平台,并鼓舞家长积极关注和利用新媒体。建立一个大型的公共网络平台,是为了方便家长从宏观上及时获取学校动态,不针对个别家长和个别学生。通过新媒体,家长可以直观了解该高校的课堂内外的教育模式以及丰富的大学生活内容。因此,高校应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掌握在不同阶段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和方法。
其次,以年级为单位建立家长微信群和家长QQ群,定期开展“空中课堂”。有了宏观性的公共平台,也需要在各辅导员管辖范围内的学生群体,建立微观性公共平台,以方便学生家长从细节上了解学生的动态,并为辅导员的思政工作和老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建设性意见。辅导员建立起以学生家长为主体成员的微信群或QQ群,群成员包括学生家长、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老师等,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在群里面分享自己的家教经验,以及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棘手问题,并在群里面与其他家长交流解决方法。这就是“空中课堂”。
同时,学生家长通过群,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各方面近况。家长比辅导员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这个平台有助于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爱好,帮助辅导员和老师更有效率的管理学生和开展学生工作,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再次,建立家校互动短信平台。即使目前新媒体很发达,要考虑到部分家长由于工作忙、知识能力有限、手机设备落后等因素,因此,短信平台的建立也是非常必要的,存储家长电话号码,及时将重要信息反馈给家长,定期与家长联系,增强家长的参与教育意识。
(三)强化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技巧
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人,部分家长就放松了对孩子的管教,放任自流,或者管教方式老化、僵化,没有结合时代背景和孩子的年龄变化,导致大学期间有些学生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存在逆反心理和抵制情绪。在大学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方向。因此,在该阶段,学生既不能脱离学校,也不能脱离家庭。强化家长对大学生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技巧,非常必要。
据问卷数据分析,学生和家长构成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关于生活习惯和学业或就业方面,其次是消费习惯和情感问题上。双方产生沟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次是沟通技巧和方式不当、时代不同产生的代沟。
大学生普遍认为,改善与家长的沟通矛盾,必须要提高沟通技巧,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同时,可以通过各种外在途径,比如一起旅游、聚餐,培养共同兴趣,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高校要擅长运用家校联系平台,对目前大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反馈,强化家长的责任心理,提高家长与学生的沟通意识和交流技巧。
总之,互联网以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长驱直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样一个教育形式和途径高速变革的时期,给高校的大学生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本质从未改变,不能舍本逐末。从古至今教育的内涵一脉相承,“教”和“育”是学校与家庭共同实现的。家教家风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关系到学生的未来走向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因此,高校实现家校共育的理念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家校协同共育,促进大学生在关键的人生阶段成人与成才双提升的育人理念,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参考文献:
〔1〕王磊,周翼.无边界:互联网+教育[M].中信出版社,2015.
〔2〕彭林.家教与门风[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3〕王贺娟.关于家长参与大学生管理的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4).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44―02
一、家校协同教育的必要性
“教育”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指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现代教育大体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专门研究教育相关问题的,同时还担负着对家庭教育指导和配合的任务。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可见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家庭和学校要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也同样重要。密切学校同家庭、社会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才能达到育人机制的完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既包含了家庭教育又包含了学校教育。它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我们现在常说资源共享,其实在每个家庭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因为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背景不同,家长的职业和工作的领域不同,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人生的阅历、生存的本领都是可利用的资源。教师与家长的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使学校与家庭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育形式、两种教育资源相互整合,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可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三、在协同教育中,学校和家庭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1.在协同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和指导作用
学校是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目标明确、计划合理、科学规范。因此在协同教育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掌握与家长合作与交流的技能与技巧,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和心理健康等问题,认真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家长共同努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对家庭进行教育上的有效指导,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使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教师教育学生。
教师在协同教育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杜威曾说过,“要学会做人,就得通过平等的交往,发展出一种社会意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成员”。教育是理性的行为,与家长的沟通更需要平等和尊重、理性和智慧。
(2)主动的原则。主动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情况。尤其是有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时更要及时通知家长。
(3)公正的原则。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家长,对他们一视同仁,和家长协同教育时要不亢不卑,不因家长的贫富、职位的高低、学生成绩优劣等而区别对待。构建和谐、融洽的关系,减少矛盾和摩擦的发生。
(4)的原则。教师要尊重家长的看法并表示理解。在尊重家长人格的同时,还必须尊重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教师与家长都是学生的教育者,其教育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要。教师应在尊重家长的同时,根据教育科学的原则,在家庭教育上给家长以正确的指导。
(5)对特殊家庭和特殊人群的子女要更加关注和爱护。如流动人口子女群体。这些学生的家长很多人没读过几年书,有的甚至是文盲,这为家校协同教育带来许多困难。这些学生中有一些人又有很强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努力消除家校协同教育的障碍。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和家长,将关爱更多地给他们。
另外,要重视特殊家庭的家校协同教育。如对身体残疾的学生、智障家庭、单亲家庭、单亲状态家庭(夫妻中一人长期在外地)、留守孩子等,更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而且更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老师们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帮助和关注这些特殊的学生和特殊家庭中的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们要鼓励他们赏识他们,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能,给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自信。
2.学校和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拓展家校协同教育的途径
学校和教师要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与学校联系手册、电话、通信、运用网络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互相沟通情况,共同商讨、协调教育方法和教育步骤,建立全方位的沟通平台。
(1)个别联系。1)家访。家访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常用的方式,是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现在是信息时代,通讯手段先进了,但因班级学生人数太多、居住分散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访工作。青少年教育专家周长根说:“现在不少学校和教师,通过电话了解情况,但这只是声音的传递,代替不了面对面的感情交流,实地的踏访。”家访作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的一种好的形式,我们不能抛弃。通过家访教师可以了解家长的想法与要求,学生在家的表现,与父母的关系等情况,双方共同探讨教育的方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2)随机个别交谈或约请家长来学校。教师可与家长在短暂的相见时,抓住时机随时进行交谈。如果有特殊情况或突发事件就要约请家长到学校来共同商量解决和处理的办法。3)书面联系。一是建立《家校联系簿》。为了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利用“家校联系簿”、“联系卡”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各项要求,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充分地交流信息,及时与家长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加强配合,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二是学校创办家庭教育专刊或开辟父母专栏指导家庭教育。现在家长一般工作都很紧张,这就需要开办专栏,创办简报、专刊等通报信息,介绍各种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树立和宣传家教典型,指导家庭教育。
(2)集体联系(和多位家长联系)。1)召开家长会。学校必须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全面地介绍学校的情况,介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生近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让家长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有时向家长介绍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会是学校与家庭互相联系的好机会,是教师倾听家长的关注和期望、双方相互沟通的好方式。2)举行学校开放日活动。学校开放日活动给家长提供了一个了解学校和信息交流的机会。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与发展的情况,与教师互通学生教育的信息,同时学校开放日活动也展示了学校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发展水平,架起了家校协同教育的桥梁。3)成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家长委员会代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反映家长的愿望,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其主要职责是:审议学校工作计划,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听取学校工作总结及工作汇报,提出改进意见。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相互联系的渠道,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4)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可以聘请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教育教学中的骨干教师、教子有方的家长举办专题性讲座和培训,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指导,从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长应积极参加家长学校活动。近年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备受重视,家长学校在各地纷纷建立。5)通过网络、现代通讯手段的联系。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电话交流、发短信、发电子邮件互通信息,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还可以开通家长热线,建立校园网,家长聊天室。家长、教师、学校可以通过这种系统了解到大量的教育信息、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家长还能够通过这个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获得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功有指导意义的实质性帮助。
3.在家校协同教育中家长应和学校、教师密切联系,默契配合
首先,家长的知识、教育方法需要不断更新。家长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的教育理论。只有家长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及时改进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其次,家长要善于倾听。家长应该学会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说:“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只有善于倾听孩子的声音,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找准教育孩子的切入点。倾听他人说话,不粗暴地打断他人谈话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德。家长有善于倾听教师的习惯,教师和家长之间就会多一分沟通,少一分隔阂;多一层理解,少一点挑剔;多一份行动,少一些抱怨,为同一教育目标从不同的教育角度,各司其职,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学生的合力。
第三,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有些家庭对学校和子女的期待过高,眼高手低,不能客观、全面分析孩子的思想、学习状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把考取名校作为唯一的出路,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过重。有些家庭不能制订具体的计划,具体的学习目标,将其进行细节量化,从而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第四,在协同教育中家长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有些家长不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合作,只等教师找家长。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但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种特点完全不同的教育,家长必须主动与学校老师沟通,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讲座,配合学校搞好教育。沟通多了,家长才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真实情况,能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
收稿日期:200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