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31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1)

信息的快速更新和传播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信息发展积极创新信息管理模式。而企业财务信息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依据,需要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加强重视。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急需创新管理模式。

1.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概述

1.1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内涵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主要指企业财务部门开展的信息收集、信息加工、信息报告等活动。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需要采取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中,进而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效率。具体来说,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指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和计算机系统的运算能力来辅助企业的财务信息搜集、加工等工作。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制度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企业需要明确财务信息的送报体系,并规定企业需要上报的财务信息的指标名称、指标统计时间、指标构成、信息送报期限等。并且,企业应设计合理的财务信息指标汇总表,以实现企业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其次,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要求企业积极完善信息化环境。具体来说,企业要做好信息化的硬件措施,加快建设企业局域网,普及办公自动化。并且,企业应加快软件开发和选择,使用统一的财务软件开展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为此,企业应认真选择市场上的软件方案,或者委托软件公司按照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要求设计个性化的财务管理软件。另外,企业应加强制度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不断提高财务信息管理的质量。

1.2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功能

首先,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具有价值管理功能,财务信息管理能够确立最大化的管理目标,并准确定义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环节对企业的价值驱动作用。另外,企业财务信息管理能够采用严格管理的方法为企业创造价值。其次,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具有财务治理功能。而企业的财务治理功能主要包括问题和不完全契约的管理。其中问题主要指对企业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工作、债权人、股东等工作的管理。不完全契约管理主要指对企业的报酬契约、债务契约和其他契约的管理。

2.企业财务信息管理的模式

2.1信息发掘和转化

首先,企业财务信息的发掘主要包括对获取所需信息的渠道以及对各种信息发掘方法的综合运用,而企业财务信息的发掘途径主要包括内部途径和外部途径。其中,内部途径主要指企业财务部门和财务工作人员的信息发掘、企业业务部门和业务员的信息发掘、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信息发掘,以及企业内部所传播的小道消息。而外部途径主要指政府机关和政府社团组织的信息发掘、资本市场的信息获取、协作伙伴的信息提供以及顾客的信息反馈。

其次,企业财务信息的转化需要解决企业财务信息转化的内容和企业财务信息转化的方法。其中,企业财务信息转化的内容需要企业充分发挥财务信息的作用,做好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分析,尽量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并且,企业财务信息的转化还担负着使用权转移、载体转换、所有权转让等工作。另外,在企业财务信息转化过程中要采取财务信息优选原则,鉴别并剔除不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更正错误的财务信息。同时,企业需要对不相关信息、雷同信息、过时信息等不符合企业发展的财务信息进行剔除。

2.2信息利用和积累

首先,从企业财务信息的利用方面来说,企业财务信息的利用主要包括治理层面财务信息的利用和管理层面财务信息的利用。其中,治理层面财务信息的利用需要明确财务信息的利益相关着,了解不同利益相P者参与财务治理的目的,并掌握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信息需求,探索满足利益相关者信息需求的合理方式。具体来说,财务治理层面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资本市场的利益相关者、产品市场的利益相关者、人才市场的利益相关者和政府。因此,企业应积极明确资本市场、产品市场、人才市场的利益相关者及政府的信息需求。管理层面的财务信息利用主要包括战略层财务信息需求、经管层财务信息需求和作业层财务信息需求。战略层学财务信息需求主要包括财务信息的内容、范围、来源、形式、时间等方面。经管层财务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经过初步转化的作业信息和战略决策。作业层财务信息需求主要包括企业的管理指令和作业信息。

其次,从企业财务信息的积累方面来说,主要包括信息反馈、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这三种方式。其中,企业财务信息反馈主要分为信息正反馈和信息负反馈。而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需求者来说,他们更加重视企业财务信息的负反馈,并通过财务信息负反馈来找出企业的问题所在,进而探索修正策略,加强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调控。企业财务信息交流主要包括正规交流和非正规交流两种方式。正规交流主要指按照正式权责和严格的组织机构进行的系统的、有组织的信息交流。非正规交流主要指松散的、无组织的信息交流。

2.3信息公开

企业财务信息公开主要包括信息披露和信息交换这两个方面。企业在财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要坚持疏导自卫性、限制自利性和推进自证性的原则,规范管理者、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财务信息中介及政府部门的行为,提高管理者的核心信息能力、信息预测能力和信息内控能力,充分发挥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投资者作用,优化股东行为。并且,财务信息中介应坚守诚信,保证工作的可靠性。另外,政府应积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管理和监督。企业财务信息交换只准许交换公共品,并由私人部门供给信息。

3.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模式的创新

3.1创新目的

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各种新需求。并且,财务信息作为企业最主要的决策依据,需要具备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能够及时帮助信息需求者。具体来说,预测价值主要指财务信息对决策者预测的帮助及其作用。反馈价值主要指财务信息对决策者证实过去事项的帮助及效果。

3.2信息生成方式创新

传统的财务信息生成是在业务发生之后,经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加工,并经过实践才得到的信息。而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下,企业对所有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并且,企业与外部的消费者需求系统、供应商报价系统和政府税务系统相连接,能够直接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环节获取信息,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并且,企业的业务工作能够及时被加工为财务信息,实现动态的财务更新。另外,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信息实现了同步生成,能够充分发挥企业财务预警和预算控制作用,加强对企业财务的控制和防范。

3.3报告方式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高科技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而知识经济促进了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信息需求者不仅需要有形的财务信息,而且还需要大量的无形财务信息来预测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应积极摆脱传统成本管理的限制,采用多样化的计量属性,创新财务信息的报告方式。例如,企业可以采用图表、文字、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报告方式。另外,企业还可以采用件、百分比、项等单位用于反映企业的专利技术、市场份额和企业的库存,优化企业财务信息报告方式。

3.4信息表达方式创新

在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通常采用信息会计专业术语进行表达,以加强用户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信任。而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下,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应坚持人本理念,创新人性化信息表达方式。为此,企业财务信息管理部门应将难懂的专业术语翻译为简单易懂的通俗语言。并且,企业财务信息管理部门应简化结论陈述,避免烦琐的解释。另外,企业财务信息管理部门应站在用户的角度,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财务信息。

4.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模式创新的支持条件

首先,企业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财务信息管理,构建财务信息网络平台,并积极购置先进的信息技术软件和硬件设施,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正常开展。并且,企业应积极使用网络防护技术、信息隔离技术和电子加密技术,增强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其次,企业财务信息管理应重视成本管理,积极开展机械化管理节约人力成本。并且,企业应加快信息共享,节省信息搜集和加工成本。

参考文献:

[1]李一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7(01)

[2]吴海燕,张燕玲.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2)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2)

一、何为企业信息化管理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指企业将生产过程、客户交互、事务处理以及物料移动、现金流动等企业的业务过程数字化,然后使用信息系统网络工具来进行加工并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新的信息资源生成后提供给企业中各层次的人们用以查询动态业务进程中的一切信息,起到优化决策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的目的,帮助企业提高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能力,为企业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管理一般是企业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系列的现代化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不断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借以不间断的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决策水平,达到提高企业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从内容上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有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产品销售的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决策信息化以及人才选择队伍建设信息化的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与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管理想融合,涉及到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生产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信息技术网络化与集成化的不断加深,企业整体过程的信息化程度日益增加。现在的企业不仅要构建内部网络,实现内部信息共享,促使企业整体组织的高效运营,还必须要与外部网络进行沟通,实现网络互连。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是企业开始面临着网络化与数字化,知识化与虚拟化、分子化与全球化的重大变革,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与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关联加深。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对于企业的决策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化是在现在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状态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加强了企业对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物流的集成管理,给传统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经营思想、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并且随着时间的进步,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也在不断的现象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能优化组织结构,规范业务流程

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组织结构普遍存在多等级、结构臃肿、纵横向的沟通困难等弊端。信息化管理下企业的信息采集和处理使用都变的更加直接有效,组织结构能够更加简化、优化。而且,企业实行信息化管理,管理方式更加科学而且全面,能够使企业设计到业务工作的全方面,对于规范业务流程有很大的帮助。

(一)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信息技术的能够覆盖企业经济活动的全方面,能够对企业生产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成本产生直接影响。有效信息化管理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企业信息化管理能够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差别化。信息技术的无国界流动给有眼光的企业创造了无限商机。海量的信息资源可以给管理者带来新的思路。这些信息和思路能够最快速的将市场情况和消费者喜好反馈回来,企业能在第一时间开展符合市场情况的产品更新,形成独特的不易被对手模仿的优势。

(三)企业信息化管理经过的阶段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情况下都要经历一下三个发展阶段:

1.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此阶段的主要应用对象是基层的业务人员,信息化管理的主要作用是表现在取代繁杂的人工操作方面,比如打印认购书、统计销售数据等。

2.中级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作用是优化流程、完善管理。作用对象主要是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

3.高级阶段。在此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创造效益。前两个阶段的实现以及后期依据信息而进行的企业生产调整,都能在效益的创造方面取得极大效果。

四、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原则

近些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企业也逐步走上世界经济的舞台,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方式也成为很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但是企进行信息化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误区和不明确的地方。比如:“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制定规划?”等等,针对这些因素,再对多个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进行分析后,我们总结出了要做好信息化管理所需要遵循的四大原则:

将企业信息化工程作为企业的工作重点,甚至要将企业的信息化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企业信息化工程程序复杂且涉及部门众多,而且需要的投资额度巨大。如果企业并没有将信息化工程作为企业的工作重点,那么信息化工作就很难得到企业上下一致的支持和参与,要取得成功非常困难。

(一)成立专项工作部门。要建立一个精通企业业务与信息技术的部门,还并派遣精通经营管理和企业信息化的领导人。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是将业务流程、管理手段与信息系统进行紧密结合,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绩效考核、员工素质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切实有效地转变整合。企业信息化领导人要参与高层决策并从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角度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这就需要领导人在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双精通。

(二)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目标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发展目标的信息系统整体规划,能够更清晰的使企业管理层明白信息系统对于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价值,并且能够同时为企业有效计划、实施信息系统提供一个整体纲领和指导。

(三)以经济效益为原则。有效益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效益是进行信息化建设前提保障。能够创造效益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得到管理者与实施者的支持拥护,才能进入良性发展。为企业创造效益是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

结论:

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在激烈的竞争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是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应认清这一现实,积极主动的实现信息化管理,保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3)

1 引 言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小企业一般是指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 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左右;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亦超过了50%,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吸纳就业人员、扩大出口、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信息化是否能给企业价值增值带来真正的促进作用,刘凤琴等(2004)通过对宁波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增值关系的典型调查,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而信息化水平落后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政府、IT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自身都开始积极关注,信息化环境较以前有了较大不同,由政府、IT企业、联盟企业、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环境,企业决策和影响因素有了较大变化。因此,理解和分析当前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环境对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找到更好的信息化策略与路径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协同理论及其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2. 1协同理论概述

协同理论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指关于“合作的科学”。创始人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协同理论研究各种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远离平衡时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从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的共同规律。在这种转变中,时间结构或空间结构在宏观尺度上以自组织的形式产生出来。由于系统的有序与无序都是由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决定的,因此,处于某一种状态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状态,即系统的有序与无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

2. 2协同理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协同理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宏观上是无序的。中小企业在宏观上表现为无序的结构和状态,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管理基础、起源、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基础、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企业信息化难以标准化和格式化,表现出明显的无规律性和无序特征。

(2) 协同导致有序是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理论。虽然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宏观上表现是无序的,但在微观上又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其有序是由于协同而导致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个人之间、协作组织内各企业、中小企业与IT技术与服务企业之间通过共同的利益或者契约等形成协同一致的状态,从而表现出有序特征。

3 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分析

3. 1信息化环境的构成

环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事物必然受到环境的约束和影响。信息化环境是由多主体组成的,由于各个主体利益的不同,必然导致环境是复杂的。根据企业生存环境的特点,将企业信息化环境分为:政府、IT企业、行业、竞争对手、供应链(主体企业)、金融、企业自身等环境要素。信息化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企业信息化的目标、策略和路径的不同选择。

3. 2一般环境要素分析

(1) 政府环境。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对信息化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导向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的政令性指导、地区的信息化政策和样板工程等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的政府环境。一般情况下,政府态度积极、措施得力、政策到位,则该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就高一些。

(2) IT企业环境。IT企业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投资等方面的期望值不同,加上信息人才少、管理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此类企业实施信息化难度较大,且IT企业对此类企业实施信息化利润薄弱,因此开始并不是很关注中小企业。但是随着大型企业信息化市场的逐步饱和,IT企业开始将重点转移到中小企业,以规模效益取代边际效益。当前诸如SAP、IBM等大型IT企业都推出了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产品和服务。很多IT企业还通过结成联盟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这就构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IT企业环境,该环境发展越好、越规范,则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就越佳。

(3) 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就是中小企业所在行业整体形成的信息化现状、格局、信息化市场、信息化深度和广度等综合环境。

(4) 企业自身环境。企业自身环境就是由企业的起源、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等共同组成的环境。

(5) 竞争对手环境。竞争对手所构成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反向的,即竞争对手越强,则对企业的压力越大。竞争对手信息化情况对企业信息化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6) 供应链(主体企业)环境。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供应链的非核心位置,供应链核心企业(或者主体企业)对其信息化需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主体企业要求链中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进行EDI信息交换、网上结算等,供应链整体信息化水平和操作方式等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选型和技术取向。

4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矛盾及关键问题

4. 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矛盾

(1) 共性服务与个性化需求间的矛盾。中小企业极具个性化特征,而一般软件只针对基本的共性需求而设计,且系统的个性化需要成本较大,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这样就必然导致企业的个性需求和共性服务间的矛盾。

(2) 实用性与超前性、先进性的矛盾。现在企业都相当重视实用性,希望通过信息化来解决管理和效率的问题,这很容易导致企业比较关注目前的效用,强调对手工操作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从而缺乏战略意识,给进一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3)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与新旧管理模式的冲突。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关键是能与管理有机结合。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规范不健全,业务流程不清晰,员工素质不高,企业基础数据没有积累或不能很好地共享,难以实施科学管理,导致企业信息化效果不佳。另外,信息化往往带来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如果没有强化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就容易出现新旧管理模式的冲突,尤其是人为阻力。

(4) 系统规范化与管理不规范间的矛盾。中小企业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比如企业作两套账等,从而出现系统的刚性和管理的柔性间的矛盾。

(5) 信息化高技术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IT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信息化作为高技术项目,要求在资金、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作用。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有74%的中小企业,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的通常在2%~3%;81%的中小企业只配有5名以下的IT技术人员。这说明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导致信息化投入不足,并且企业中IT人才短缺,这和信息化的要求差别甚大。

4. 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及趋势分析

(1) 信息化主体间的界面处理是关键问题之一。信息化涉及的主体很多,包括政府、ASP(电信等)、IT咨询方、硬件提供方、软件提供方、企业自身等,多主体间的沟通和协作难度很大,主体间组织和人的“兼容”以及设备与软件系统的兼容性好坏决定了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果。而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和渠道(即良好的界面)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2) 信息化产品要经济实用并具有创新性。中小企业IT建设越来越具有灵活、创新、实用和理性等趋势,用户需要的是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整合创新。由于在规模、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一般比较谨慎,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必须经济适用,去掉一些不实用的功能,减少在信息化投资方面的浪费,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中小企业的认可。

(3) 降低系统使用的难度。信息化需要一定的IT技术基础和人才,而中小企业这方面的基础和储备一般较差,所以,信息化应尽量简单并体现一定的“傻瓜”化,包括软硬件安装、维护和使用等。

(4) 需要系统性、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企业性质、规模、运营模式、内部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不是标准化的,在抽象企业共性需求的同时要尽量满足其个性需求。但要注意的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绝对不是大企业信息化的简化版。中小企业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尤其需要整合各种信息和应用系统的一体化产品。

(5) 中小企业的IT建设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为核心向协同办公过渡,与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等进行整合,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成分将逐步减退,对于IT建设方案的选择也将更趋于理性。

5 主要协同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

5.1主要协同因素分析

(1) 不同目标间的协同。信息化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信息化不能离开企业的整体运行环境进行。信息化必须和企业整体目标一致,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优化企业运行环境和效率,提高企业整体工作质量。而信息化项目在保证信息安全、完整、快速、保密的同时,必须注意信息化成本和收益间的平衡。

(2) 各种环境因素的协同。各信息化要素间分工合作,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产业链。如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优良的网络和渠道资源等;而IT服务企业在把握中小企业需求和内部流程特点以及系统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运营商与IT服务企业合作,对运营商而言有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对IT服务企业而言,有助于解决方案的推广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

(3) 推式信息服务与拉式信息服务的协同。推式服务就是由IT技术与服务企业或者政府、供应链主体企业等发起的,而拉式信息服务是由中小企业提出和推动的。信息化过程中经常存在拉式和推式共同作用的情况,如政府推动的信息化工程等。而由企业自身提出的拉式信息服务应该是主流和具有决定性的动力来源。

5. 2信息化模式选择

(1) 集成化平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进行的,主要针对企业应用中的公共需求而设计开发的综合应用系统,一般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B/S)设计。该系统一般包括办公自动化、客户关系管理、进销存管理、财物管理、人事管理等一些共性管理系统。如“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企业信息化研发推广中心”就是一个例子。企业只须登录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即可免费下载系统使用。或者在平台上进行注册,缴纳一定的费用即可使用。

(2) 联合服务模式。联合服务模式就是由若干家企业联合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共同承担开发和设计成本,从而达到降低投资的一种信息化模式。当前联合体现为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联合和需求方联合等形式。

(3) 一对一服务模式。就是针对单独的中小企业而进行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中小企业会购买或者定制一些软件,该模式费用最高,但是满足个性化需求情况最好。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4)

1 引 言

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营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小企业一般是指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根据最近的一项统计,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 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左右;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亦超过了50%,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吸纳就业人员、扩大出口、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信息化是否能给企业价值增值带来真正的促进作用,刘凤琴等(2004)通过对宁波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增值关系的典型调查,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价值增值的相关性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认为通过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较多问题,而信息化水平落后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政府、it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自身都开始积极关注,信息化环境较以前有了较大不同,由政府、it企业、联盟企业、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组成了异常复杂的环境,企业决策和影响因素有了较大变化。因此,理解和分析当前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环境对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找到更好的信息化策略与路径具有较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 协同理论及其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2. 1协同理论概述

协同理论一词来自希腊语,意指关于“合作的科学”。创始人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协同理论研究各种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远离平衡时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从无序态转变为有序态的共同规律。在这种转变中,时间结构或空间结构在宏观尺度上以自组织的形式产生出来。由于系统的有序与无序都是由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决定的,因此,处于某一种状态的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转化为一种新的状态,即系统的有序与无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

2. 2协同理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意义

协同理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1) 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宏观上是无序的。中小企业在宏观上表现为无序的结构和状态,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多,管理基础、起源、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基础、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企业信息化难以标准化和格式化,表现出明显的无规律性和无序特征。

(2) 协同导致有序是指导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理论。虽然中小企业信息化在宏观上表现是无序的,但在微观上又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其有序是由于协同而导致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个人之间、协作组织内各企业、中小企业与it技术与服务企业之间通过共同的利益或者契约等形成协同一致的状态,从而表现出有序特征。

3 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分析

3. 1信息化环境的构成

环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事物必然受到环境的约束和影响。信息化环境是由多主体组成的,由于各个主体利益的不同,必然导致环境是复杂的。根据企业生存环境的特点,将企业信息化环境分为:政府、it企业、行业、竞争对手、供应链(主体企业)、金融、企业自身等环境要素。信息化环境的不同必然导致企业信息化的目标、策略和路径的不同选择。

3. 2一般环境要素分析

(1) 政府环境。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对信息化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导向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国家的政令性指导、地区的信息化政策和样板工程等综合起来就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的政府环境。一般情况下,政府态度积极、措施得力、政策到位,则该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就高一些。

(2) it企业环境。it企业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和投资等方面的期望值不同,加上信息人才少、管理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此类企业实施信息化难度较大,且it企业对此类企业实施信息化利润薄弱,因此开始并不是很关注中小企业。但是随着大型企业信息化市场的逐步饱和,it企业开始将重点转移到中小企业,以规模效益取代边际效益。当前诸如sap、ibm等大型it企业都推出了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产品和服务。很多it企业还通过结成联盟以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这就构成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it企业环境,该环境发展越好、越规范,则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就越佳。

(3) 行业环境。行业环境就是中小企业所在行业整体形成的信息化现状、格局、信息化市场、信息化深度和广度等综合环境。

(4) 企业自身环境。企业自身环境就是由企业的起源、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等共同组成的环境。

(5) 竞争对手环境。竞争对手所构成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反向的,即竞争对手越强,则对企业的压力越大。竞争对手信息化情况对企业信息化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6) 供应链(主体企业)环境。中小企业一般处于供应链的非核心位置,供应链核心企业(或者主体企业)对其信息化需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很多主体企业要求链中企业实现信息共享、进行edi信息交换、网上结算等,供应链整体信息化水平和操作方式等决定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选型和技术取向。

4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矛盾及关键问题

4. 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矛盾

(1) 共性服务与个性化需求间的矛盾。中小企业极具个性化特征,而一般软件只针对基本的共性需求而设计,且系统的个性化需要成本较大,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这样就必然导致企业的个性需求和共性服务间的矛盾。

(2) 实用性与超前性、先进性的矛盾。现在企业都相当重视实用性,希望通过信息化来解决管理和效率的问题,这很容易导致企业比较关注目前的效用,强调对手工操作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从而缺乏战略意识,给进一步的发展设置了障碍。

(3) 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与新旧管理模式的冲突。信息化不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关键是能与管理有机结合。现在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规范不健全,业务流程不清晰,员工素质不高,企业基础数据没有积累或不能很好地共享,难以实施科学管理,导致企业信息化效果不佳。另外,信息化往往带来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变革,如果没有强化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就容易出现新旧管理模式的冲突,尤其是人为阻力。

(4) 系统规范化与管理不规范间的矛盾。中小企业在具体操作中往往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比如企业作两套账等,从而出现系统的刚性和管理的柔性间的矛盾。

(5) 信息化高技术与中小企业资金不足、it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信息化作为高技术项目,要求在资金、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协调作用。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有74%的中小企业,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化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而国外的通常在2%~3%;81%的中小企业只配有5名以下的it技术人员。这说明中小企业因资金短缺导致信息化投入不足,并且企业中it人才短缺,这和信息化的要求差别甚大。

4. 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及趋势分析

(1) 信息化主体间的界面处理是关键问题之一。信息化涉及的主体很多,包括政府、asp(电信等)、it咨询方、硬件提供方、软件提供方、企业自身等,多主体间的沟通和协作难度很大,主体间组织和人的“兼容”以及设备与软件系统的兼容性好坏决定了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效果。而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和渠道(即良好的界面)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2) 信息化产品要经济实用并具有创新性。中小企业it建设越来越具有灵活、创新、实用和理性等趋势,用户需要的是软件、硬件和服务的整合创新。由于在规模、管理和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一般比较谨慎,针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必须经济适用,去掉一些不实用的功能,减少在信息化投资方面的浪费,这样才能真正获得中小企业的认可。

(3) 降低系统使用的难度。信息化需要一定的it技术基础和人才,而中小企业这方面的基础和储备一般较差,所以,信息化应尽量简单并体现一定的“傻瓜”化,包括软硬件安装、维护和使用等。

(4) 需要系统性、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由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在企业性质、规模、运营模式、内部流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不是标准化的,在抽象企业共性需求的同时要尽量满足其个性需求。但要注意的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绝对不是大企业信息化的简化版。中小企业需要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尤其需要整合各种信息和应用系统的一体化产品。

(5) 中小企业的it建设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为核心向协同办公过渡,与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等进行整合,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目成分将逐步减退,对于it建设方案的选择也将更趋于理性。

5 主要协同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

5.1主要协同因素分析

(1) 不同目标间的协同。信息化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信息化不能离开企业的整体运行环境进行。信息化必须和企业整体目标一致,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优化企业运行环境和效率,提高企业整体工作质量。而信息化项目在保证信息安全、完整、快速、保密的同时,必须注意信息化成本和收益间的平衡。

(2) 各种环境因素的协同。各信息化要素间分工合作,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产业链。如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优良的网络和渠道资源等;而it服务企业在把握中小企业需求和内部流程特点以及系统设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运营商与it服务企业合作,对运营商而言有利于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对it服务企业而言,有助于解决方案的推广以及降低交易成本等。

(3) 推式信息服务与拉式信息服务的协同。推式服务就是由it技术与服务企业或者政府、供应链主体企业等发起的,而拉式信息服务是由中小企业提出和推动的。信息化过程中经常存在拉式和推式共同作用的情况,如政府推动的信息化工程等。而由企业自身提出的拉式信息服务应该是主流和具有决定性的动力来源。

5. 2信息化模式选择

(1) 集成化平台服务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进行的,主要针对企业应用中的公共需求而设计开发的综合应用系统,一般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b/s)设计。该系统一般包括办公自动化、客户关系管理、进销存管理、财物管理、人事管理等一些共性管理系统。如“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企业信息化研发推广中心”就是一个例子。企业只须登录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即可免费下载系统使用。或者在平台上进行注册,缴纳一定的费用即可使用。

(2) 联合服务模式。联合服务模式就是由若干家企业联合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共同承担开发和设计成本,从而达到降低投资的一种信息化模式。当前联合体现为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联合和需求方联合等形式。

(3) 一对一服务模式。就是针对单独的中小企业而进行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中小企业会购买或者定制一些软件,该模式费用最高,但是满足个性化需求情况最好。

6 结 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快创新、扩展市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必须注重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务实和创新,研制和开发符合不同背景和基础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尤其是建立一站式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联盟),改变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独立地购买设备、软件、服务等信息化方式给他们带来的信息化恐惧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小企业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基础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和能力也是关键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5)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密切联系,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简要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销售,从研究开发到高层决策,无一不是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领域,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统工程。

2.企业信息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②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企业信息化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以至调整业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企业信息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场。它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所有的目标结合为一体。

二、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分析

1.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构成内容中,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控制技术、自动存储技术、自动运输设备、自动输入设备以及各种辅助设备和大量软件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我们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丰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企业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正确的处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

2.信息是基础。曾认为,采用信息技术越先进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也越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过于片面。对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其实是信息,因此,能否为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正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企业能够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问题,以及能否正确估计形势和判断未来的基础。而信息能否满足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以下简称“四性”)也成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3.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根据一些实施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某项技术的先进,而实施企业信息化,其成功的几率将非常小;因为管理出现了问题或瓶颈,需要采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几率将比较大。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代表了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决心有多大。以管理作为出发点,企业进行改革的力度将比较大,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退缩。同时,也表示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又是其归宿。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1999年对我国100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查显示,这100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累计投入了300亿元,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较也许还很少,但与我国1999年以前的情况比较,还是有了较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从大型企业走向中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小型企业。通过各个省市的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企业信息化,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四、企业信息化赋予会计电算化新的使命

会计电算化是对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俗名称,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代名词。另外,也将会计电算化称为“电算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

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融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会计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实现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预测,为核算、考核、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必须实现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仅仅对会计实施电算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覆盖整个企业的财务流,成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处理的中心。

2.会计电算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与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涉及诸多的信息系统,为了取得全面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保持一致,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无缝连接,融为一体,构成企业的信息基础。

3.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四性”。作为企业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四性”也是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所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财务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就成为了会计电算化所追求的目标。

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二是国家对会计软件市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会计软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三是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投入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投资基本保持在几十万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2.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到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据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减少了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六、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以下许多问题:

1.覆盖范围太小。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即会计数据的计算机化。其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处理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财务信息遍布整个企业,涉及企业中许多相关部门,如采购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会计部门只是财务信息的最后处理者,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财务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容易成为信息孤岛。许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如:服务于生产的制造系统、服务于仓储的自动存储系统、服务于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服务于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有的企业虽然也在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企业信息化的观点来统一指挥信息化工作,造成各个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和不一致,使会计电算化必须采用手工辅助的办法与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理论落后于技术。由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术,造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很多企业是满怀期望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后却失望地收场。有一些是取得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没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会计电算化后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败,整个系统全部放弃,仍然采用手工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理论的缺乏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会计电算化建设至今,理论界很少提出过对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指导性方法,也很少就企业实施过程中会计部门的改革、流程的规划、人员职责的变迁、岗位的设置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后制度的建设也停留在一些大框架内,对企业而言缺少实际意义。

七、会计电算化的未来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性阶段。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进行改革,融入整个企业信息化中,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中流砥柱。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会计电算化应扩展为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要求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现代化,而仅仅在会计部门采用电算化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会计电算化的定义与功能必须改变和扩大,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有的文章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必须打破“会计”的范围,会计电算化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会计电算化应转变为财务信息化,即在企业整个财务信息中,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对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开发,真正实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

2.加强理论研究。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自身不无关系。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计算机改变处理的手段。所以对技术的需求必然大于对管理的要求,而理论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会计理论的发展。而财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更注重技术、信息、管理的结合,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如各种类型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探讨、财务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企业财务流程对财务信息化的影响、财务信息化下管理体制的变革、财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化乃至决定企业信息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加快,为财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是未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6)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密切联系,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简要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销售,从研究开发到高层决策,无一不是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领域,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统工程。

2.企业信息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②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企业信息化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以至调整业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企业信息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场。它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所有的目标结合为一体。

二、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分析

1.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构成内容中,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控制技术、自动存储技术、自动运输设备、自动输入设备以及各种辅助设备和大量软件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我们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丰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企业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正确的处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

2.信息是基础。曾认为,采用信息技术越先进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也越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过于片面。对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其实是信息,因此,能否为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正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企业能够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问题,以及能否正确估计形势和判断未来的基础。而信息能否满足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以下简称“四性”)也成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3.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根据一些实施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某项技术的先进,而实施企业信息化,其成功的几率将非常小;因为管理出现了问题或瓶颈,需要采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几率将比较大。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代表了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决心有多大。以管理作为出发点,企业进行改革的力度将比较大,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退缩。同时,也表示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又是其归宿。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1999年对我国100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查显示,这100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累计投入了300亿元,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较也许还很少,但与我国1999年以前的情况比较,还是有了较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从大型企业走向中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小型企业。通过各个省市的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企业信息化,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四、企业信息化赋予会计电算化新的使命

会计电算化是对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俗名称,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代名词。另外,也将会计电算化称为“电算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

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融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会计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实现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预测,为核算、考核、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必须实现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仅仅对会计实施电算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覆盖整个企业的财务流,成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处理的中心。

2.会计电算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与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涉及诸多的信息系统,为了取得全面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保持一致,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无缝连接,融为一体,构成企业的信息基础。

3.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四性”。作为企业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四性”也是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所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财务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就成为了会计电算化所追求的目标。

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二是国家对会计软件市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会计软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三是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投入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投资基本保持在几十万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2.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到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据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减少了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六、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以下许多问题:

1.覆盖范围太小。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即会计数据的计算机化。其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处理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财务信息遍布整个企业,涉及企业中许多相关部门,如采购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会计部门只是财务信息的最后处理者,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财务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容易成为信息孤岛。许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如:服务于生产的制造系统、服务于仓储的自动存储系统、服务于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服务于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有的企业虽然也在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企业信息化的观点来统一指挥信息化工作,造成各个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和不一致,使会计电算化必须采用手工辅助的办法与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理论落后于技术。由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术,造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很多企业是满怀期望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后却失望地收场。有一些是取得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没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会计电算化后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败,整个系统全部放弃,仍然采用手工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理论的缺乏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会计电算化建设至今,理论界很少提出过对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指导性方法,也很少就企业实施过程中会计部门的改革、流程的规划、人员职责的变迁、岗位的设置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后制度的建设也停留在一些大框架内,对企业而言缺少实际意义。

七、会计电算化的未来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性阶段。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进行改革,融入整个企业信息化中,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中流砥柱。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会计电算化应扩展为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要求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现代化,而仅仅在会计部门采用电算化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会计电算化的定义与功能必须改变和扩大,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有的文章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必须打破“会计”的范围,会计电算化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会计电算化应转变为财务信息化,即在企业整个财务信息中,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对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开发,真正实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

2.加强理论研究。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自身不无关系。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计算机改变处理的手段。所以对技术的需求必然大于对管理的要求,而理论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会计理论的发展。而财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更注重技术、信息、管理的结合,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如各种类型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探讨、财务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企业财务流程对财务信息化的影响、财务信息化下管理体制的变革、财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化乃至决定企业信息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加快,为财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是未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7)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指的是人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计算机中的各种软件、设置和属性来达到既定目标,提高各种人群所需服务效率的统称。企业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针对各种信息技术,使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将信息统筹,然后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的管理,让各方面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实现企业规范管理和生产资源优化,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主要手段。

二、我国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我国在21世纪以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逐渐加快并完善,软件开发和运用已经深切传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普及速度非常快,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习惯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到2010年底,我国网民已有4.57亿,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比例达93%,大型企业互联网接入比例约99%。拥有独立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中型企业约占45%,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企业约占58.6%,部分中小型企业也开始利用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手段谋求企业发展,大约水平为42.1%,而号称“最普遍的互联网营销方式”的电子邮件约占23%。从以上数据就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开始了信息化之路。

三、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来源单一

对目前国内企业来说,他们寻求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都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在网络中公开的资料,鲜少有企业会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去获得一些专利信息,从而导致他们所得到的信息都非常单一,或者是信息不实。即使是大企业,在运用网络渠道获取信息时,也主要是通过各方渠道拼凑的信息,没有一定的信息分析渠道,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以单一渠道获得信息不仅造成一定的信息污染,也会使企业的信息缺乏可信度。

(二)信息资源利用不合理

信息资源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现代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主要手段。但是当前国内企业,除了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单一,通常情况下难以将资源合理利用起来,即使是有限的资源在企业中也难以得到充分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并获取利益。

(三)缺乏专业经济论证

如今计算机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在网络中存在的干扰因素越来越多,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风险大、投资大。由于通过信息化建设项目存在的失败率和风险率都较高,这就要求企业在实施具体项目建设之前对相关项目进行一定的实地论证和经济效益考察。但是目前我国较为缺乏的就是具有专业经济论证技术的人才,如果企业在这没有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或者是吸收一定的人才,势必会造成信息资源浪费或者是企业信息项目建设失败。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成本增加

以目前国内主体形式来看,IT企业之间的竞争是越来越激烈,而计算机所需软件和设备需要时常更新,导致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管理软件更新较为频繁,软件功能的强大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导致很多企业购买的计算机硬件还没有得到充分使用就已经被淘汰。另外,企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在外地建设相应的分支,要满足企业强大的运行量,一般的低兆数宽带难以承受,企业必须要通过自己专用的网络,才能保证企业正常合理的运行状态,这就为企业建立信息化增加了成本。

四、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应用

(一)充分挖掘信息并利用信息资源

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主要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分析汇总,根据汇总信息提炼利用价值,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提高企业效益。所以企业要完善自身的信息数据库并做到及时更新,方便企业利用资源增加企业效益。

(二)增强企业信息化意识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没有充分的企业信息化意识,更多的是将计算机技术当做是完成企业工作的媒介,所以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企业员工,都应该充分重视到企业信息化能够带来的企业效益,增强企业内部的企业信息化意识。

(三)建立并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

企业想要利用信息化提高企业效益必须要建立相应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这样不仅能够保障企业能够及时调整市场战略,适应市场需求,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信息化系统主要包含了企业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管理等各方面,提高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能力。

五、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节约企业成本,简化办公流程

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企业信息化关系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自动化办公,还可以简化工作流程。传统办公方式中出现的纸质办公形式将大大减少,降低了企业的办公成本。同时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到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还能够提高办公效率,对员工之间互相学习经验提供了一定的平台。

(二)实现企业信息资源有效管理

过去的企业管理通常都是通过人员管理,想要达到有效并合理管理企业信息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容易造成企业信息滞后,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到企业信息化管理中,不仅能够有效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也能够实现资源合理分配。

(三)有利于企业开展电子营销

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企业信息管理,为企业获取准确信息提供了一定的平台,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或电子营销等网络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办公的灵活性。

结束语

尽管目前在我国完全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但是这并不影响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吸收其它企业信息化的经验,尽量避免问题的出现,就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8)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做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大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是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中小企业发展质量、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中小企业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商业模式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精益研发、管理升级、电子商务应用、融资服务等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弱、管理水平低、资金不足、市场开拓难等突出问题。

一、国内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当前国外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趋势:强调技术应用与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文件管理、员工考勤和生产时间管理、需求预测、库存管理、合作设计、个性化定制,整合企业内部各种资源;以电子商务和外包切入,优化供应链,2006年以来,欧盟国家约有2/3的中小企业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在线开展询价、采购/销售确认等电子商务活动,其中,约有10%的中小企业已将公司的ICT系统与其供应商或大客户联网;ICT产品与服务厂商更加面向中小企业多层次需求,提供物美价廉、简便宜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创新中小企业服务模式;基于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小企业产生示范影响;重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加强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测评和研究,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绩效的显示度。

二、中小企业对于信息化的主要需求集中在解决眼前急迫的生存问题上

2011年,江苏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5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68.6%,同比增长26.8%;实现销售收入7.3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68.3%,同比增长25.9%,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幅1.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6.6个百分点。目前,江苏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主要分布于机械、轻工、石化、纺织、冶金、电子、建材、医药等八个行业,从销售收入占比情况分析,机械占29.8%、轻工占13.5%、石化占14.6%、纺织占11.2%、冶金占9.9%、电子占8.06%、建材占4.9%、医药占2.12%。

近年来,中小企业产业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由过去机械、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逐步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一大批中小企业抢占发展先机,快速占领新兴市场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中小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了解市场信息,增强销售能力,发现更多的新客户。在生产和研发方面,中小企业是把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作为最需要通过信息化解决的问题。在企业管理方面,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更多的是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其次是提高工作效率。

三、江苏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建设现状和发展展望

我国自2006年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来,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平台建设、环境营造职能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把2012年确定为中小企业服务年,在全国范围广泛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助力成长”为主题的服务活动,给中小企业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帮助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度难关、谋发展。江苏地方主管部门和信息化服务商充分发挥的源优势,多方配合,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推广活动,建立了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和信息化服务中心,以及信息化大讲堂、专家咨询会、免费参观、信息平台。在2012年推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的经验基础上,将进一步根据中小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需求,优化服务内容,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信息提升显著的服务。

1.优化和强化服务平台作用

(1)充分发挥第三方信息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紧密围绕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方,进一步强化有针对性、专业化的服务。细化、深化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内容,加强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中小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分类指导,促进中小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网站宣传、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及市场拓展。

(2)充分发挥云服务平台的功能和作用

在中小企业智慧云服务综合平台上,整合软件应用、综合服务等多项信息服务内容。面向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云-端”架构的集宽带、应用和服务一体化交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桌面虚拟化、办公协同化、应用智能化”的虚拟办公环境。在信息平台上实现“一站式”的服务界面,“菜单式”的便捷选择,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即需即用”的信息化应用服务。

中国电信江苏公司与江苏省经信委携手开展的“数字企业”创建活动结出硕果,目前江苏省“数字企业”超过1万家,总数达11014家。江苏电信“e企云”已上线49款云产品,另有137家合作伙伴正在接入中。

2.信息服务内容向全方位多元化发展

目前信息服务的信息内容主要以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两化融合、市场信息等中小政策经济信息为主,而随着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除政策经济信息外,对科技、文化、社交、娱乐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将不断增加。由于企业信息服务多种新需求的出现,使得信息服务的内容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1)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的提供服务。如提供管理软件、数据库信息以及为企业开发各种信息系统等。

(2)信息咨询分析与决策服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产品研发,需要密切关注相关行业发展动态及市场动向,而信息服务机构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获取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按照企业要求或是定期为企业提供各种综合分析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3)情报服务。企业成长不仅需要信息化的硬件和软件,还需要对信息数据的发掘和分析,专利服务、成果推广转化服务。

在企业信息化方面,日本企业要比美国晚行一步。日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日本中小企业事业团信息中心,并与中央及地方政府、群众团体和有关单位、机构互相支援,密切合作,加强交流,共同发展。日本政府还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加强和完善支援中小企业机构的跨区域合作,实现信息共享;构筑广泛的信息和接收系统,将各国立、公立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新技术及各种经营信息通过网络提供给中小企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4)信息教育和培训服务。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员工提供信息教育和培训服务可以培养员工的信息意识,帮助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提升业务水平,同时还可以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解决信息系统的常见故障,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3.建设主体向多元化格局快速演进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推进主体将由政府主导为主向多元化格局快速演进。

(1)政府将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在规划制定、战略推进、政策扶持、电子政务运行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2)各类企业将成为信息化的重要建设和推进主体。特别是各大电信运营商和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今后将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中发挥主体作用。

(3)各类中介组织将成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高校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社会中介组织在信息资源收集、开发、利用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4)中小微企业联盟。“联盟”的方式开展信息化服务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致力探索的服务模式,由企业牵头自发组建的服务联盟,具有市场定位准、机制活、互补性强等特点。如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推广工业领域国产CAD,提升制造业中小企业工业设计水平。这代表了以企业类型为主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向方向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四、总结

IT设施将来成为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另外一方面不可以避免,政府在建设中的决策和成效的延迟,因此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各级各地资源开展适合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服务形式。支持社会服务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融资等提供信息化服务。加强第三方信息化咨询与监理服务,确保信息化投资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付兵红.江西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1(7).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9)

一、充分认识推进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并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总理在去年召开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总理的讲话充分阐明了推进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加入WTO之后,企业面临的一个根本变化就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容桂的企业要与众多的国内外企业竞争,关键靠什么?要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随着市场竞争对产品个性化要求的日益增加,以及客户对交货周期要求的日益缩短,企业生产呈现出品种多、批量小、换代快的特点,要求制造企业必须迅速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把竞争从价格竞争变为质量、性能、价格、服务等全方位的品牌竞争。因此,在制造企业中推进信息化,对提高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简单地讲,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和数字化管理等四个方面。数字化设计指的是应用二维CAD和三维CAD进行产品设计,数字化生产指的是采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制造和过程自动化控制,数字化装备指的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使用,而数字化管理,就是要大力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办公自动化和电子商务应用。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实施信息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设计和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创新供应链运作模式、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的目的,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容桂的传统产业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达到了中级工业化水平,但要实现向高级工业化的跨越,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用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档次。而企业信息化就是实现创新、升级换代的主要载体之一。

为了推进容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办事处专门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目的就是要切实加强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指导和管理,充分利用和动员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制造业信息化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对于整个容桂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优势,增强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信心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容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并于2002年被广东省科技厅授予"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镇"称号,这既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也对我们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把握机遇,勇于挑战,增强工作信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试点工作扎实做好。回顾容桂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具备一些有利条件,这是我们推进信息化工作的优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容桂制造业比较发达,规模企业基础好

容桂制造业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结构的调整,已经形成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并成为了珠三角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2003年,容桂的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89亿元,出口创汇14.6亿美元。容桂作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企业3000多家。其中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62家,超亿元企业32家,形成了以家电、化工涂料、电线电缆、生物医药、塑料制品等为骨干的产业格局,是全国最大的冰箱、微波炉、空调生产基地。科龙、格兰仕、容声等国内驰名商标,以及一大批著名品牌,享有相当高的市场知名度。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推进容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优势。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应用面广

容桂企业信息化工作具有比较好的基础。早在八十年代,科龙公司的前身--广东珠江冰箱厂大胆投入150万元,建设省内乡镇企业的第一个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了显著效益,该项目荣获广东省"企业管理一等奖"。目前,容桂年销售5000万以上的工业企业85.2%拥有信息化专业人才;64.9%的企业设有信息主管和计算机部门;建有较完整的MRPII/ERP应用的企业17家;今年计划开展信息化应用企业14家。此外,容桂136家规模企业中应用了CAD的有89家,建有企业网站的93家,有13家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

(三)企业实力雄厚,对信息化高度重视

企业信息化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目前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都有限,主要靠企业自我投入为主。目前容桂相当部分的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已经基本完成原始积累,步入高速增长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完全有条件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同时,容桂有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对企业信息化有充分认识和了解,而且身体力行地使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竞争力。不少企业家对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具有独特的见解。不足之处是局限于内部应用、缺乏系统集成,形成信息孤岛。如果再加大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这部分企业的信息化工程完全可以上一个新台阶。

(四)有一批成功的示范企业

容桂制造业信息化应用不仅在范围上覆盖CAD(计算机辅助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MRPII(制造资源计划)、ERP(企业资源计划)等领域,而且拥有科龙公司这样的国家863/CIMS优秀应用示范工程。科龙公司通过CIMS的实施,企业管理和人员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信息集成,提高了效率,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达到了部级水平。顺威公司通过进销存系统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企业工作效率提高20%,库存量减少10%,供货周期缩短10%,被推荐申报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成为容桂中小型制造业信息化的示范,在成功经验基础上,准备今年6月全面地实施ERP系统。这些信息化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不仅可以直接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信息化工作示范,而且他们从推进信息化工作中得到的好处可以间接使我们的企业受到教育,增强信心和工作的动力,带动容桂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提高。

三、实施信息化的工作部署

容桂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思路是按照国家和省制造业信息化总体部署,以"抓应用、创环境、促发展、见效益"为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优势,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制造业信息化推广应用环境。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普及程度,带动全街道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促进和培育相关软件业、系统集成和技术咨询服务业的发展,努力将容桂建设成为广东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先进示范镇。具体要求做好以下己方面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信息化推进机制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周期更新快、推动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企业积极参与外,而且还必须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为了加强对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办事处成立了容桂制造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将制造业信息化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保证工作的开展,在省、区配套启动资金的基础上,办事处计划从财政拔出相应的扶持资金,为企业推进信息化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支持。

2、搞好试点,以点带面,逐步铺开

根据企业信息化需求、行业属性、基础管理水平及信息化改造内容的不同,从实际出发,选择条件成熟的企业和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信息化试点。如家电、机械、五金等行业可选择采用离散型制造模式,涂料、化工、制药和食品等行业可选择采用流程型或混合型制造模式等。计划用三年时间,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建成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示范工作的指导,及时了解示范工作情况,注意总结示范工作经验,加强示范企业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示范企业通过验收之后,要及时将成功的示范经验加以推广,形成示范辐射效应,以点带面,引领全局,逐步铺开提高容桂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3、加强合作,集成优势,完善服务体系

要针对不同层次企业的实际应用需要,充分利用省、区技术服务机构的技术资源,为容桂制造业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吸引优质的技术开发、人才培训、软件和系统集成专业公司到容桂设点,为企业提供市场化服务;积极为有需求的企业推荐有实力、信誉好的技术依托单位;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力促成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走产学研联合开发和实施的路子;同时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资金,提高成功率;通过一系列措施,集成示范和推广优势,逐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应用示范体系建设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完善、良性循环发展的局面。

4、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篇(10)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创新信息化理念信息化培训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针对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规模,以硬件、软件为两条突破口,分别从基础设备层面以及应用软件层面上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深入挖掘企业信息化办公各项环节,从中发现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以及有利于企业提升业绩的革新策略。据此对企业信息建设进行创新化,使得企业能够在信息产业链集中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的条件下获取更多经济收益。在市场竞争程度逐渐加剧的条件下,企业为谋取更多经济收益而对企业进行发展规划和创新,从企业创新的角度出发,诸多企业不断倡导企业信息化创新,从而现阶段普遍存在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信息化创新靠拢。

1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必要性

在市场竞争激烈程度不断加剧、外部经济环境变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信息化创新成为企业的首选创新突破口,企业信息化创新也成为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导方向。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建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智能化工具,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等层面上的功能应用,从而对企业的各项生产活动、企业管理理念以及企业内部组织体系起到一定的指导与决策作用。

信息化应用的无用功现象普遍存在于企业当中,在具备硬件基础设备、软件运行条件等外在控制因素条件下,信息化建设却没有与企业的整体运营相关联。这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催化了信息化创新的速度。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作为一种辅助手段,省略了企业原先多重纸质办公的繁琐流程,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形成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分析、信息再生、信息应用的效率将远远超越企业原先的运行手段,然而,较多企业未能真正地实现信息化办公,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理念的不理解,这就需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合理地进行信息化理念的创新,使之成为一种员工普遍理解的企业信息化,这样企业才能进入信息化运营时代,并在市场经营中逐步提升地位,从而形成一条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道路。

2企业信息化创新分析

企业信息化创新主要以硬件、软件为两道突破口,从中选择适于企业发展的创新方法,以硬件紧随时代创新为辅,软件层面上不断加强应用软件强度以及员工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与应用,这将是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革新方向,从而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创新道路上降低成本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企业信息化创新流程分析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设施创新

在硬件层面上,企业需要紧随时代脉搏,随着科技更新的迅速化,不断为企业提供适于企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当然这不是需要企业紧随科技潮流,不断进行硬件设备革新等,而是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条件,依据市场硬件科技设备变革为参考点,从中不断吸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硬件设备进行革新,这将在硬件革新费用层面上形成逐渐下滑趋势,为企业在硬件基础设备层面上购置适于发展,并符合企业费用标准的硬件基础设施条件。

(二)信息理念创新

在软件层面上,主要涵盖两个创新点:第一,主要是指企业所选择的应用软件,在企业实际经营活动过程中,会发现企业软件环境与现实不符等问题,从而针对企业软件环境进行改进、创新,使其适合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指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创新,现阶段在诸多企业当中已经形成硬件设备以及软件环境的普及化,然而这并非真正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的主导因素——员工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其中,也可以说只有企业员工真正地接受信息化理念、信息化运营流程等才能在信息化层面上进行改革、创新,发挥企业的潜在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上述分析,便可看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更多的是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上进行创新,对于企业员工展开信息化培训等工作,熟悉信息化软件的使用等。

3企业信息化创新的建议

在计算机、网络等智能工具已经普及的今天,企业信息化创新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在硬件基础设施及单纯的软件环境上投入较多人力、物力,然而信息化的重要一点却往往被大多数企业所忽视—“软件”管理。企业信息化创新路线更多的是需要企业以软件创新为主,创新过程中应包含企业员工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理解,以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参考,从中深度挖掘、剖析适于企业发展的信息化方法,并且在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地追求硬件条件的改革,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盲目追求硬件设备的革新,这必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然而,从企业的实际应用角度考虑,其应用度不会为企业在信息化创新道路上带来较大突破,就硬件基础设施创新角度而言,需以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将基础设施革新与企业自身信息化水平形成关联,在硬件基础设施的选购中以适合时代科技背景,以及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程度相关联的标准作为企业的采购标准。

在软件管理层面上进行信息化创新,更多需要的是企业信息化文化的渗透以及企业管理理念的传播,这便需要企业管理者以身作则,从企业管理理念及企业信息化文化为信息传播的途径,运用企业文化对员工、企业的各级管理层不断进行熏陶,并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渗透到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当中,使得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建设从原先的不理解、不采纳逐渐衍变为接受和认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在于企业高层的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化创新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将是关键的主体因素,所以这更加需要企业在现阶段不断需求适合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创新路线,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谋求更大的经济收益。

在企业信息化创新的道路上,软件的革新并非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于软件环境的创新更多的是企业自身发现问题,寻求软件运营公司对于企业的软件环境进行调试、更新等工作,企业从软件层面上更多的应该是关注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文化、企业员工的信息化接受程度以及企业员工信息化操作的熟练程度,这在很大程度是企业信息化成败与否的关键要素。企业员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道路过程中,其参与度是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参考点。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化建设及创新的浪潮中,更应以时刻渗透企业信息化文化为首先信息化执行条件,这将对于企业自身以及企业员工形成信息化优势化的观念,将会为信息化建设及创新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初中数学逆向思维 下一篇: 车辆工程的研究方向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