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29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1)

专业管理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必修课程,是学生掌握基本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学科。管理学课程应用覆盖面广,各行各业对优秀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提高了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招聘标准,尤其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及相关社会经验。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较为缺失。因此,提高对管理学人才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科学、合理、优质、创新的教学设计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同样也要与时俱进。因此,加大专业群平台课程建设,拓宽教学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形成高素质、宽口径工商管理人才是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应努力的方向。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概念理解

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就是依托工商管理专业作为核心专业,将其他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一个集合进而开发并建设的过程。

二、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特征与作用

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围绕工商管理行业需求所设置形成的机构,专业群内部具有相通的服务对象和相近的管理技术。所以在教学中群内各专业可以实现共享资源体系、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在应用和实习中还可以共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是学校经过长期办学经验总结,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工商管理行业发展与趋势,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最终研究设定的机构,它可以实现校内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分配及布局。由于专业群内各专业具有相同的学科基础,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彼此相通,因此,必然会形成高素质、专业化师资团队,从而确保实现工商管理专业的质量建设。

三、工商管理专业群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

1.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2.投资与理财专业模块包括税法实务、财务报表分析、金融基础、证券投资分析、财务会计。3.物流管理专业模块包括国际货运综合实训、物流实务、物流中心管理、国际货运、集装箱运输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4.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模块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实务、门店运营管理、领导科学与艺术、区域市场开发、服饰配色、现代广告学、创业综合实训。5.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包括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中国旅游景观、旅游学概论、客源国分析、导游演讲与口才训练、现代旅游英语口语、长三角旅游。

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要凸显实践性和创新性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要遵循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地依托和利用专业群建设资源和成果,重点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这是新时期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根本任务与方向。2.构建产学结合的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教学设计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重点投入对相关管理课程的使用和传授,包括例如财务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并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群的资源,做好教学内容的专项设计,以减少不必要教学内容的重复。其次,针对合作企业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对课程教学的选取做好调整和优化,使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企业创新发展的目标与导向。3.增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课程教学设计管理学课程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专业群建设的共享平台,并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对应岗位的就业特点,构建特色的职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要贴合未来工作选择的需求,以适应并提高未来工作岗位的竞争能力。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53-01

随着军队信息化的日益加快,我军军事信息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当前信息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数据管理水平与外军还有很大差距。为提高国防数据管理和保障水平,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等新军事需求,我军加快了数据管理中心的建设。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后,军队院校培养体系有了很大转变,西安通信学院作为军队初级任职教育院校,正结合部队实际人才需求转型。为适应部队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本院数据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也在积极进行中,如何把新专业建设好,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 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任职培训的教学体系主要针对“指技合一”的培养方向,任职培训的任务主要是更新知识储备,加强实操能力,提高管理才能等方面内容,本专业建设要适应任职岗位的需求,既为大专士官学员进行学历教育及培训,又为“4+1”任职教育学员、在职干部进行数据工程技术与应用管理的短期培训。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结合院校与部队建立的“联教联训联考联研”机制,及时了解部队的最新岗位情况、工作流程和新装备配置等情况,认真完成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实效性。在教材编写中要根据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建立起模块化课程结构,要突出军事数据管理特色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等,教材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任职教育对象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多种角度提高学员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积极推进学员职业技能鉴定。

二 建设合格的教员队伍

教员是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教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专业学员培训的质量。新专业的建设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担任新专业授课任务的教员必须具有更新更开阔的视野,更新更宽广的知识面,更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能及时掌握部队任职岗位需求。要充分认清任职教育院校教员的地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适应新专业的教员队伍。要提高教员教学能力,采用集中备课、专题讨论、经验交流、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教员教学能力;要优化教员知识结构,鼓励教员参加校外短期培训、到地方数据中心交流学习、去部队调研等活动,拓展专业知识,丰富前沿理论;要改进教员评价机制,从课堂教学到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装备的操作等各方面全方位对教员进行考核;要安排教员到部队代职锻炼,深入了解部队、熟悉部队等。

三 健全配套的设备设施

目前任职培训尚处于初级阶段,实验室、教学训练场等还处于建设中,但是第一期数据工程与管理专业士官学员去年已经入院学习,今年下半年还将迎来第二期学员,未来还有更多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培训任务,在教学装备设施建设上要加快速度,有针对性地建设配套的专业学习实验室等。

学院原有计算机机房提供的实验环境主要可以进行程序设计、图像编辑、网页制作等实验,但本专业课程建设中涉及的实验内容,如数据存储与维护、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数据共享、系统集成、磁盘阵列的使用管理、信息搜索定位、信息资源规划等,需要单独建设的实验室去实现,必须加快建设能够适应新专业培训的教学、训练、实验场地,建设有军事特色的岗位任职教育配套设施,以满足学员岗前实训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等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远程教育系统等功能,提高培训效益和质量。

四 结束语

切实加强数据工程与管理新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新专业的教学质量,是通讯学院院校转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好数据工程与管理新专业,对学院整体办学水平、未来发展竞争力都有着直接影响,在新专业建设中重要的是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从教学体系、教员队伍、设备设施等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3)

Abstract:project management is the compound new specialty, also has the problem in the specialized construction and the specialized plan aspect which a series of waits for is clear about and solves. This article has thoroughly analyze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pecialized discipline attribute, the raise goal and the society competitive ability, specially has discussed the disparity which between this specialized raise goal, the specialized localization and the social demand exists, propose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specialized constructionraise go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

1.1工程管理专业介绍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该专业的设置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大大增加了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别是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使我国未来的房地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对于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是巨大的、长远的。在这一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时新设立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新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4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作法有所不同。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事实上,新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为管理学和土木工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即体现了这一偏重。

1.2学科特点及属性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主要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管理。显然,就学科属性来说,它属于管理类学科,只是由于其管理对象(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因而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虽然工程管理涉及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也涉及工程建设各个参与单位对工程的管理,但工程管理的专业研究主要侧重于业主方和咨询方对于建设项目的管理,而不是建筑企业的管理或施工管理。研究的客观对象则是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土木工程项目。与此相适应,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是按照相同的思路进行设置的。 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将工程管理的“工程”仅限定为土木建设工程管理违反国际惯例,不符合全世界和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土木建设工程只是许多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工程管理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土木建设工程管理,工程管理应该包括范围更广的其他工程。二、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2.1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

新专业目录明确指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业务素质培养标准(按其要求的程度从高到低排列)是: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的能力; 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外语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可见,本专业重在“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结构要求上也是重在“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对于土木工程知识模块和法律知识模块的要求仅仅是“熟悉”,中心目标是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然而,与此不同的是,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于1999年制定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要求”,则明确培养目标是造就“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对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相关知识均要求“掌握”,并且特别将土木工程技术知识放在第一位。显然,在培养目标上与教育部先期推出的目标有所分离,即倾向于培养具备工程师素质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这就形成了两种倾向:一种偏管理,一种偏技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各高校对该专业的不同定位均有自己的理由和自由;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该专业培养方向的困惑。这一方向性的差异源于观念的不同,而究竟哪一种观念更可取,必须以社会实践和社会需求作为判别标准。

2.2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对本专业需求量较大的单位主要集中在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工程咨询单位和房地产公司,对毕业生的核心知识的要求也主要是工程技术相关内容。房地产公司和投资公司对毕业生核心知识的要求则偏重于经济模块。因此,总的来说,社会所需求的主流人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工程师型专业人才,而不是具有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的经理型管理人才。毕业生必须首先拥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显然,这与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标准相一致,而与教育部新专业目录中的培养目标有偏差。当然,对于本专业的不同方向,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偏差大小也不同。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适社会的相应要求。

三、 专业方向设置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于1989年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原有专业讲行了调整,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调整到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学科。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高校并人了工商管理学科。 建设部作为中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于1994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1998年改为 “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继承了原对房地产专业教育指导的职责,并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延续至今。所以,目前在工商管理学科和工程管理专业下都设有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或方向,设在工程管理专业下的为主流。如果设在工商管理门类下,就无法得到“全国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评估。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已有5个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其中,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与国际上的建设管理专业最为接近,也最能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投资与造价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部分,设为工程管理的一个方向也顺理成章。但是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是否妥当,值得探讨。首先,工程管理与房地产经营管理就其内涵来说,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前者并不能包容后者。房地产开发管理的过程包括市场分析、投资分析、规划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市场营销、物业与资产管理等各方面,似乎比工程管理的内容更加宽泛。从学科覆盖的内容看,工程项目管理与房地产虽然在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方面均有交叉,但前者强调技术与管理,后者强调金融与投资。鉴于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学科属性,宜设为独立的房地产专业。

四、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

4.1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的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本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在某些就业岗位上,这两个专业毕业生之间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而且可替代性也是不对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能做;而工程管理毕业生能做的工作,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却常常能够做。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任何岗位每年都大量吸纳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是明证。所以,如何与土木工程专业进行竞争,是工程管理专业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2 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是强化其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没有独特性就没有竞争力。要特别强化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核心能力。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以经济和管理知识和综合素质见长,但是,这类知识如果不转化为核心能力,就很容易被模仿,从而失去优势,甚至影响到专业的生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和培养方案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国内高校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尽量向土木类专业靠,有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甚至与土木类专业没有显著的差别;另一种是向经济类方向靠,弱化技术平台课程。需要具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素养,并不意味着在深度上要向土木类专业看齐。工程管理专业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独有的看家本领:别人难以模仿的看家本领,比如工程造价管理方向,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了造价编制、审核及其电算化的核心技能,毕业后马上可以与工作接轨,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4.2对自己特点进行专业定位

形成专业特色的途径有二:一是专业方向有特色,一是在培养方案上有特色。对于专业方向的设立,国家不宜限制过死,只要社会有需求,就应该可以设置。 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工程管理专业的建设虽然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但本专业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关键是提高专业的社会竞争力。专业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和特色,所以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优势也是特色, 是土木工程专业所没有的。特别是房地产方向和造价方向,更应该保持这个优势。这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新专业目录规定的培养目标。

五、 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是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其知识结构横跨管理学和土木工程两大学科,因此,需要设置的课程门数不仅要包括房屋建筑工程,还要包括市政、路桥等工程,而不应仅限于房屋建筑。但是拓宽课程范围,又与课时量限制相矛盾。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组织和精炼课程内容是一个重要问题。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案,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问题也相当突出。由于本专业是一新专业,各高校没有形成稳定的课程标准。需要在参照专业评估标准所提出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做到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精练,课程衔接合理、与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相适应,每门课程应该明确其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

六、 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策略

由上所述,工程管理专业的社会竞争力是本专业发展的立足点,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必须以专业竞争力和社会需求为依据。有了合理的专业定位,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

1、 强化专业特色。

2、 强化核心技能训练。

3、 保持经济、管理知识结构的优势。

4、 重视数学、外语教学。为部分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提供良好条件。

七.结束语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所以我们正在学习工程管理的学子应该好好学习此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前途都是无可限量的。加之社会需求像我们这样的人才 ,虽然土木工程专业给我们造成很大压力,但是只要我们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就会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我坚信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一定会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

2. 国家统计局工程管理经济调查总队:《工程管理监测报告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

3.吕发成 ,马洪滨 .理性的思考 [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 0 0 0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4)

当前建筑无论是民用住宅、工业厂房,还是其它建筑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都有各专业协调的问题。要建造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建筑产品,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各专业协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

在很多建筑物建设中,就其各专业本身,如建筑的外形、使用功能、结构型式、安全合理性等,不论在设计,还是在施工方面的质量,在理论上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和保证。但各专业工程施工中的交叉配合与协调工作,却不能尽如人意。由于各专业在施工中不能很好地配合,往往出现误工、返工等问题。并因此影响工期,影响建筑物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可见,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工作不仅很重要,同时也很必要。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在工程的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好这项管理工作呢?

1 先分析出现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牵涉到从设计到施工,从业主到项目承包人到各专业队伍、监理等多个技术工种、单位部门的方方面面,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1 从管理的角度分析

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施工单位的专业分包现象普遍存在。专业分包单位在工作范围的界定上很难做到十分明确。主观上各单位在利益的驱使下,总希望相关单位承担更多的工作。往往造成工序上的遗漏,人为的带来一些问题,增加了协调管理的复杂性。

此外,施工组织管理不健全,存在着人员责任不明确,或者是专业人员思想麻痹,认为这么大的工程项目,出现一些小问题,返返工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以后总有办法补救处理,加之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参差不齐,都会给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工作带来困难与不便,也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再者,由于各专业的分工协调不尽人意,每一个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工序以及技术、质量要求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还有的虽然是本专业的问题,但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对其性能与施工工序不太熟悉,这也就无疑给协调工作带来更多的问题。

1.2 从技术质量的角度分析

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涉及的专业也越来越多,有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带网等等。同时安装的质量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位置空间、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它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全面充分考虑,特别是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如果考虑不周,则极易产生问题。

再者,由于现代建筑的个性化,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件特殊的产品。每一条管线、设备都有特定的要求,少有类同,这也就增加了技术工作难度,增加了各专业之间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和应用,施工人员未能及时掌握,也会带来各种问题。

2 做好协调工作的方法

从理论上讲,协调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只要我们在施工中能严格按规范要求做好每一道工序,并及时进行工序交接。也许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说的矛盾,至少会大大减少问题的出现。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述人为的、管理上、技术上的因素,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非常突出且非常琐碎,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呢?

2.1 充分认识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的建设者、管理者。从设计、监理到施工的各专业班主首先要从对业主、用户负责的角度认识问题,要从履行合同中自己的责任义务的角度,认真对待协调问题。同时,从提高行业标准,做好各专业的协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省略

3 加强协调管理的具体措施

3.1 管理协调

协调工作不仅要从技术下功夫,更要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以减少施工中各专业的配合问题,建立以业主、监理为主的统一领导,由专人统一指挥,解决各施工单位的协调工作,作为业主管理人员、监理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掌握各专业的工序和设计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统筹各专业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有序到位。

建立问题责任制度;建立由管理层到班组逐级的责任制度;建立奖罚制度,在责任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奖惩制度,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建立严格的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制度。隐蔽验收与中间验收是做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关键。此时的工作已从图纸阶段进入实物阶段,各专业之间的问题也更加形象与直观,问题更容易发现,同时也最容易解决和补救。通过各部门的认真检查,可以把问题减少到最小。

3.2 技术协调

提高设计图纸的质量,减少因技术错误带来的协调问题。设计图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的优劣。图纸会签又关系到各专业的协调,设计人员对自己设计的部分,一般都较为严密和完整,但与其他人的工作就不一定能够一致。这就需要在图纸会签时找出问题,并认真落实,从图纸上加以解决。同时,图纸会审与交底也是技术协调的重要环节。图纸的会审应将各专业的交叉与协调工作列为重点。进一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再从图纸上解决问题。而技术交底是让施工队、班组充分理解设计意图,了解施工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叉协调问题。

3.3 组织协调

建立专门的协调会议制度,施工中业主、监理人员应定期组织各专业施工单位举行协调会议,解决施工中的协调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部位,在施工前应组织专门的协调会,使各专业队进一步明确施工顺序和责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不论是会签、会审还是隐蔽验收,所有制定的制度决不能是一个形式,而应是实实在在,或者说所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签名应承担相关责任。这些只有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下,设立相关的奖罚措施,才有可能一级一级落到实处。

3.4 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

建筑产品质量的好坏与管理人员的水平素质不可分,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应加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对新技术、新产品的了解掌握。培养施工人员的敬业精神与细致的工作作风,施工中不遗琐碎,不留后患。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施工新技术与新产品的日益更新发展,施工中协调工作的牵涉面越来越广,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对施工的重要显突出,我们只有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把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工程质量,从而得到最好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05. 转贴

[2]成虎.工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5)

1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经营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素质高、能力强,能够利用知识分析经营形势,处理经营事务并进行经营管理决策。这导致高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必须以能力本位为思路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建设。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抓好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工作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保障,要科学合理的进行专业建设就必须重视课程建设。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许多高校的传统优势专业,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突出自己的特点,保持竞争力就更应该以人才的能力培养为核心做好课程建设。

2基于能力培养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路径

2.1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就业能力为导向、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

2.1.1以就业能力为导向

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就是指能够取得工作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就业能力既包含得到工作机会的能力,也包含了在工作中持续发展、提升就业竞争力及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从内容上看,它的实质是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集合。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强调课程建设目标与工作岗位中要求的就业能力相适应。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要坚持工商管理学科“厚重性、前沿性”的特点,要体现一定的学科理论基础,不能丢弃工商管理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基本要求,更不能把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同于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在坚持加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学科性的同时,根据市场、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建设,在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别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

2.1.2以课程模块建设为基础

模块化课程的设置能够适应社会上对工商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并体现工商管理的学科特点。以模块化课程建设为基础,首先是要高校明确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以后主要就业的几个工作岗位,然后以这几个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将课程分为通识知识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三个大类模块,再分别明确三大模块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及大致的教学层次,最后设置三大模块中具体的课程名称、学时及进度,并确定核心课程,在各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确定某些课程内容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对学生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2.2课程教材改革

教材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工具,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同样离不开教材建设的支撑。很多高校都在教材建设方面付出了努力,但教材建设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材雷同、缺乏特色、案例偏少等。

2.2.1支持校本教材

做好教材建设,应该支持高校教师联合企业管理人员一起组织开发工商管理校本教材。在自己开发教材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比较熟悉,再参考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一般能增强教材的适应性,更多的体现教材的特点。校本教材的建设尽量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充分考虑精品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源以及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实现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校本教材建设。在校本教材的建设中还应该设置专项基金,评选优秀的工商管理校本教材,适时的开展教材开发专项科学项目研究。

2.2.2丰富教材类型

除了积极支持工商管理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应该丰富教材类型,建议教师和学生以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作为基本教材,在课堂使用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用这些教材。并且鼓励师生多使用参考教材,阅读课外书籍,拓宽专业视野。比如考虑到工商管理课程博大精深的特点,要求教师推出推荐教材名单,由学生自行选择使用一些参考教材辅助课堂教学,比如使用英译本或双语编写的管理课程教材等。同时,将这些教辅材料信息传输到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资源信息网上,供广大师生查阅、学习。

2.3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2.3.1增加教学案例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岗位要求进行,也就是充分模拟企业工商管理职位的环境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调整。为了突出能力培养,需要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教学案例,以来源于实际工作的代表性案例讨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经过几个轮次的主讲教师的教学过程整合形成工商管理专业案例库,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3.2多元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要保持先进性必须有创新思维,这方面可以利用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将他们带入课堂,为学生作专题授课。另外,也可以将工商管理学科竞赛的内容、社团活动的内容引入课程教学,以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内容作为主题开设专门课堂,将课程教学内容多元化。

2.4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4.1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启发性。所谓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即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出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张以课外学生通过视频、网上学习资料等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以师生相互提问、交流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由于这种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同时也比较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面广、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特点,可以考虑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中予以推广。

2.4.2注重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所谓教学方法的启发性即要求注意教学方法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带动学生的自主思考。要探索容易被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并非易事。在这方面可以大胆采用“微课”模式,以短小精简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教师在某个知识点的讲述进行记录,同时配以课件、练习、学生反馈与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微课”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教学形式的创新也是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它内容精简,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利于传播和交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对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来说,“微课”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讲授各课程中存在的大量的教学案例。

3结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培养人才、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许多高校实现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改革路径。工商管理专业是知识更新较快、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应该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及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使课程建设向应用化、科学化的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黄金梅,张凯,袁金龙.基于创业能力核心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3(9):293-294.

[2]朗春婷,刘楠.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2):143-144.

[3]郭占元.探讨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群的建设[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8):129-132.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6)

管理专业在我国大学中广有设立。也因为前面工程二字的所指不同分为很多门类。广义的工程管理麻省理工学院给出了三级定义,分别为追求效率与公平的行业管理;追求生存和利润的企业管理以及追求科学与艺术的项目管理。具体来说,包括重大工程建设实施中的管理;重要、复杂的新型产品、设备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大的技术革新、改造、转型、转轨的管理;涉及产业、工程、科技的重大布局、战略发展的研究管理。可以说具有鲜明的务实性和精确性,是管理学中的“物理学”和“外科学”[1]。

一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不是简单的将数字信息进行集成,它还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以及可以用于建筑设计、造价、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工程项目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质量、提升效率、大量降低风险[2]。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推进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指导意见》,正式将BIM技术应用提上日程。

二BIM技术教学应用现状

BIM技术在我国的教学中的应用还在探索阶段,在本科的教学大纲中加入BIM课程的做法还非常少有。在“985”大学中,2015年8月31日“2015清华大学CBIMS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业内近百位BIM应用方面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BIM应用新阶段的探索与认识”的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这类论坛的召开,也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开阔了眼界。上海交通大学在2011年成立BIM创新工作室,在2015年正式成立上海交通大学BIM研究中心,人员不仅仅是专家学者还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学生群体参与。该中心已逐步形成涵盖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机电、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师资力量的BIM研究团队。华中科技大学更是开设了BIM工程硕士方向,为BIM技术的发展输出新鲜的血液。一流的人才和资源优势,让高水平院校进行精英式培养,专业建设走在前列,但是即使这样BIM课程也依然没有进入教学大纲[3]。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更多的培养目标是大众性应用式教育。这一培养目标决定,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该在所在行业、所从事领域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工程单位能用得上。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已经开设了BIM课程,主要是针对BIM认识和Revit软件应用教学。相比于“985”大学的精英教育,普通本科院校在教育平台和师资资源上都缺乏相应支持,学生素质方面也存在差别。主动开设BIM课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

三BIM技术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分析

工程管理其实是对工程进行的管理,而工程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就决定了工程管理不仅仅是施工阶段的管理,而是从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开始到工程寿命终止,在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等方面都要发挥作用。学校人才的输出应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是技术与管理的符合性人才,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资源和工地安全的限制,工程管理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中都有着缺乏实践、偏重管理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海洋工程方面尤为显著,房屋建筑工地由于相对规范且多在城市中进行建设,学生的实践过程还较容易实现,但是海洋工程,无论是海上工程还是港口码头的建设都远离城市,学生的实践无论是资源上还是安全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的不易实现。BIM技术可以完成建筑物三维立体展示和施工。全过程模拟,通过漫游、可视化、模拟仿真等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单纯的听说知识传授,对提高学生对工程实体的认知具有变革型的作用。(一)变革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形象化授课传统的授课中,老师主要以讲授为主,辅助教学主要依靠图片、视频。这些辅助内容的来源多是纪录片和新闻报道,很多细节不能准确清晰的展示。学生在接收知识时也需要靠自己一部分的联想,难免会出现偏差。利用BIM模型可以模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及过程中各方的交互。这样在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任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使知识更加的直观,方便学生接受。相应的学生在课下也可以利用模型进行联系。以广东海洋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其技术平台为房屋建筑与海洋工程相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课包括《土力学与结构基础》、《港口水工建筑物》、《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学》等,引入BIM技术,选择工程的典型施工过程和典型建筑物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形象化的演示,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二)实践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工程管理是贯穿工程全寿命周期的管理。BIM模型不仅是对施工过程中成本、进度、质量重难点和安全控制的模拟,更是将整个工程从设计、施工、监理、采购到最后的运营的所有信息的集合。除了上面提到的可视化教学以外,因为传统的教学对于工程的全寿命周期都是分开讲解的,而且不可能每一个过程都有实践的机会。因此学生对于很多阶段的管理都是模糊的认识。通过BIM模型的引入,我们可以收集典型工程的资料,让学生独立建模,模拟工程全寿命周期的发展和管理。尤其对于过程中的重难点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和更加直观的认识。弥补了学生大学阶段缺乏实践的问题,更加有利于学生迈入社会。(三)对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全面运用。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依照培养计划按部就班,知识的学习都是片段式的,很少有知识的整合,这样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借助BIM技术,由于模拟的是工程全寿命周期,因此学生在虚拟管理时,就需要多科目的综合运用。同时对管理类科目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工程施工》、《工程估价》等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复合人才。

四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平台建设

(一)专业平台建设目标。第一,社会的人才需求是检验教学水平第一要义,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工程管理专业要依托于海洋技术平台,专攻成本与施工方向。第二,实践出真知,工程管理要在工程中才能完成管理工作,既产生社会价值,也服务于整个工程,BIM技术的所见即所得,也是依托实际工程进行教学工作。(二)专业平台建设。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工程管理专业BIM平台建设,应在已有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一,学校开设海洋气象学院、航海学院、机械与动力学院(偏海洋机械范畴)、海洋工程学院,分别涉及海洋的各个方面,四个学院相互依托,师资实力雄厚。为海洋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平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第二,以工程管理专业工作室为依托,目前学校工作室已具有沙盘,斯维尔和广联达计价软件,招投标模拟软件,BIM相关软件包括:基于Revit的UniBIM、安装算量forRevit以及三维算量forRevit(申请已批准),软件硬件设施齐全。第三,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平台建设不仅服务于工作室,更多的还是服务于日常教学。在教学中,在专业基础、专业任选教授的授课中可以利用BIM建模,完成5D数据的创建[4]。以港口航道和工民建建筑为例,利用BIM漫游飞行等进行碰撞检查和空间分析,进而完成方案比选。在项目招投标类课程中,可以利用BIM模型计算工程量。工程量计算完全后,在造价类课程中,利用相关接口,结合已有计价软件,对工程进行投资控制。最后,利用模型的时间维度,进行进度控制和风险预警。第四,教师能力提升和教学模式改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很难满足BIM教学的要求。鉴于此可以将BIM的教学从教授为主改变为实践练习为主,利用现有项目,学生建立BIM模型以及方案的比选,同时联系具有经验的BIM工程师进行模型的修改,最终实现BIM教学。同时,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应积极组织BIM技能培训,深入有资质的设计院和企业进行学习,不断更新技能储备。

五结语

BIM技术应用于海洋特色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看不见,摸不着”的缺陷,使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全面展示,尤其是细节部门清晰,同时丰富了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为不断向社会输出优秀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池慧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KristenB,KennethS.HowtomeasurethebenefitsofBIM-Acasestudyapproach[J].AutomationinConstruction,2012,(24):149-159.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7)

1.1满足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新形势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另一方面,新的专业规范也将陆续公布,各专业的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为满足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要求、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新版培养方案对原有的理论课程进行了精简、压缩和整合,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合适的教材是体现“少而精”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1.2针对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时更新教材2014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近两年,在工程建设领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新法律、新法规、新规范、新办法和新举措,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50319-2013)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自2014年6月1日实施等.为保证进入课堂的优秀教材能反映和充实最新的内容,及时编写、出版一套集实用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的教材势在必行.

1.3解决独立学院缺乏符合办学定位优质教材的问题独立学院当前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符合办学定位的优质教材.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是“宽基础,强能力”,高职高专教材是“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而独立学院恰恰是界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的新生群体,选用母体高校的本科教材,显得太高深,选用高职高专教材,又显得太浅薄[2].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特有性质,通过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和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本着体现“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精神以及素质教育精神”的指导思想,吸收传统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的成果、借鉴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经验、吸纳人才培训市场流行教材的优点,编写一套真正满足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需要的教材,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材建设的管理机制.

2教材建设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教师的编写能力.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对教师的编写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清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而且更要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同时,编写教师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难以胜任编写高质量、针对性强的教材;(2)教材的编写质量.教材的编写不仅要符合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反映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和探索精神;能够及时融合学科新知识、语言活泼风趣、文字风格讲究图文并茂.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在教材编写中也要恰当地突出国际工程管理的学习内容.(3)教材建设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先进性.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教务处是教材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各系部负责具体落实.

3落实教材建设的具体措施

(1)选拔教材编写教师.对立项教材实行主编负责制.在落实主编人选时,从高职称、高学历、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中选拔,必要时引进竞争机制,通过申报、评审确定主编.每部教材编写之前必须落实老中青相结合的编写团队,以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和使用的连续性.主编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和要求,带领团队努力编写出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适用性于一体的高水平教材.(2)教材建设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为保证教材编写质量,编写前应重视选题质量,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编写中要求以新版的培养方案为依据,正确把握新形势下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教材编写完成后,在进行印刷之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教材出版后进行跟踪调查、信息反馈等的全面质量管理.(3)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对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把教材建设水平作为评估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在政策上和财力上有意识地向独立学院倾斜.独立学院也应加强组织领导,把教材建设工作列为学院的重要工作内容,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建立教材建设管理体制,落实并完善教师编写、出版教材及教材选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编写教材、选用教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3].(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院要动员和鼓励教师编写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教材,编写出体现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科前沿,充分反映独立学院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教材,使教材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切实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充分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学院应制定一系列教材编写、出版的政策,把教材编写的成果视同于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聘、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优秀教材的编写者给予奖励,并推荐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评审.

4教材建设的创新点

(1)重视“三基”和“三新”.教材编写要高规格、高起点,要有新思路、新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改革成果.在体系上要有所创新、内容上要有所更新、方法和手段上要有所革新.(2)突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和优势.突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建设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和系列教材;注重优化配套,逐步完善适应独立学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的教材体系.选择出版或修订再版一部分原基础较好的优秀教材,为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大力提倡并抓好体现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教材,解决教学急需填补学科空白的新教材.经过努力出版一批能代表独立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品牌”教材.(3)扩大品种,合理配套.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扩大教材品种,实现教材系列配套,逐步做到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步规划,协调发展.不盲目增加同类教材的雷同版本,不片面追求教材的自编率,在保证编写质量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增加编写品种.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8)

(1)学员基础较差,学习动力欠佳,但对建造师考证兴趣浓厚。该专业的开放学员的来源和构成比较复杂,调查发现该专业良好的就业与发展前景,吸引很多非建筑类专业的人员进入或打算进入该行业,他们的基础自然很差。部分学员前学历虽是该类专业,但近年来建筑市场的火爆使得工程管理类人才需求猛增,奇高的就业率与火爆的招生使得各类院校都想方设法增开这类专业,无论是有条件的还是没条件的,很多院校师资严重不足,为解决上课问题,通常采取招聘应届毕业生充当教学一线老师,甚至其他专业老师半路出家转行教建筑类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从调查结果也能看出学习的困难程度,感觉自己在学习中有较大困难的占总数的86.6%。

(2)学员学习需求与学校教育现状的矛盾突出。目前开放教育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与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在调查中发现,84.8%的受访学员希望课程教学能与考证辅导相结合,他们对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不认同,认为学习内容宽泛,人才培养方向定位模糊,希望能学到知识要对考证和工作有所帮助,而不是仅仅为了通过考试。大部分受访者都希望在校的课程体系、学习内容、考核方式能与考证有效衔接,这样能一举多得,会使他们在学习中更有动力和效率。在问及学习资源的获取方面的问题时,98%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学习资源,而在资源内容方面除了对课程学习有帮助的课件等资料外,大部分学员希望能得到对通过考证有帮助的辅导资料。

二、以建造师为导向的工程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员对考证需求十分强烈,为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以学员的内在需求为驱动力,因势利导,将建造师考证辅导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学员满意度。

(1)以建造师考证为驱动,提升学习内驱力调查中发现,该专业学员学习的动机有两个:获取文凭和考证。目前两者是相对独立的,前者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后者主要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完成。若将两者结合到一起,必将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显然,通过课程考核获取学历证书相对容易,而他们非常感兴趣的建造师等考证难度较大,所以,以考取建造师等证书为另一驱动力,有助于提升开放学员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和帮助学员获取相关信息,培养和提升学员学习能力,指导学员有针对性地学习,重点学好与考证考点相关的知识,做好知识储备,打牢基础,为将来考证做好充分准备。

(2)以建造师考试要求为导向,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与考核模式参考建造师等考试大纲要求,重构知识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合理渗透和嫁接考证辅导与职业技能教育,按考证要求突出重点,将考证辅导与专业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习者获得文凭的同时,收获对考证和工作实践有帮助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激发和保持学习者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程的考核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借鉴建造师等考证的考试方式,与考证要求尽可能统一起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借鉴这些全国统一职业资格考试的先进经验,另一面也可以帮助学员尽早熟悉和适应这样的考试方式,对提高考证通过率有帮助。

(3)根据学员学习需求,提高面授课的质量和效率,有针对性地建设课程资源为适应开放教育特点,满足学员需求,应着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突出考证辅导内容,侧重讲解与建造师等考证直接相关的知识。在面授辅导课中,借鉴考证培训机构的先进教学方法,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建造师考试真题中的相关案例,设计合理、涉及的知识面广,符合工程实际,我们可以选取作为教学案例,增“模拟建造师考试”教学练习部分,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建设丰富高效的网上教学资源是实现优质网上教学的前提。通过调研发现,学员较为关心的是课程学习和考证所需的辅导资料,要根据学员真正的需求建设相关资源,并实现网上共享,提高网上资源的利用率和实用性。在资源的形式方面,他们希望能有适合利用零散时间,并能通过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阅读的学习资源,这就要求在资源制作过程中要实现微课程化,制作微课程学习资源,并适用于手机、电脑等各种学习终端。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9)

工程管理专业是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分几个方向。如:工程预算、工程造价等,各方向的带头人在自己所确立方向上,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课程协调人主要负责以下事宜:

组建专业调查组:专业调查组人员组成可以参考现有教授委员会的组成结构但同时,可以考虑将中青教师都抽调出一些,并聘请外校专家学者或社会人士,最好是对口专业工作的企业代表成立了顾问委员会。通过外界企业人士提供的信息,了解学生就业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要求,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其它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为首要任务。全面制定符合社会需求,同时结合学校学科规划的教学计划。

统一发挥教学资源。讲授同一个学科的教师很多,而且工程管理专业很广泛,同时,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也会因为思维方式、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讲授风格的不同而给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1。关键的问题是:教学单位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如何集中师资力量,完整而最有效的将课程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得以深化,拓展,直至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是教学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学管理井然有序。在课程协调人的统一调配下,课程的内容在每个班级是相对一致的,没有显著的区别。这样,教学老师会以课程协调人制定的教学计划为大纲,适当的发挥个人特点来讲解专业课程。这样,就不会出现任何教学进度的差异,也没有教学内容的严重差异。同时,教务人员也可以及时汇总学生的不同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分析是个别教师的问题,还是课程计划的设计问题,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二、教材的选定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材主要是以本校老师主编教材为核心,参考相关书籍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学校考虑要提高本校教师的师资力量。同时也通过不断的选用本校教师的教材,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独立开发教材的能力。从这点出发考虑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但是,也具备弊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本校教师主编的教材主要是参考相关专业课程教材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结合下来。这会导致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点的匮乏,很难保证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

在选择教材方面,可以参考西方教育模式,西方教育在选择教材时,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根据学生培养的目标,努力选择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主要通过二个方面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教材,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培养的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的理论是前沿的。二是在每个学期之间都可以考虑适当的更换教材。

三、提高双语教学的课程

双语所注重的决不仅仅是外语,实际上是将语言习得贯穿于整个学校的管理、教育、各个学科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创设语言环境和不断强化“教学语言”,用教学语言来促使语言能力发展,这才是双语教学的实质。但以此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

1、双语教学对师资的要求相当高,原则上必须有外籍教师的参与和辅导。要求教师发音准确,符合语法及外语表达习惯,否则极易误导学生,造成母语和外语思维上的负迁移。要求教师有相当扎实的外语表达能力,并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否则极易将学科课上成外语课辅修课,影响学生其它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语。中国教师通过备课,将统编教材翻译成外语,查询外语专业用语,再用外语授课,这对教师实在是勉为其难的,是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的。

双语教学试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所以,在这个方面可以考虑将有国外学历背景的教师多参与双语教学。同时,工程管理专业有几个方向,教学单位可以考虑在每一个专业方向上都设置双语课程。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国外建筑的历史,国外建筑的相关知识以及国外的建筑思想和理念。通过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

四、增加实践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大致可分为课堂实践、生产模拟实践以及生产一线实践三种情况。课堂实践是基础,可以通过边讲边练来实现;生产一线实践是培养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可使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岗位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而模拟生产实践既是生产一线实践的准备,同时也是生产一线实践的补充,它可以达到反复实践、全面实践的要求。满足不同的实践要求就要有不同的实践场所。

我校的机械专业在实践环节上是做的很好的。机械专业有工厂,本身为学生服务的同时还自身创造经济利润。建筑专业和艺术专业通过外地写生,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工程管理专业在这个方面也为学生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工程管理专业在学生临毕业前通过毕业实习和三明治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的到工作岗位上去实践。在实习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到工作中,同时,通过在实践机会,锻炼了自身的修养和适应工作的能力。这为完成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考虑和大型施工、设计、房地产开发和管理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以现场工程师为主要指导教师,由院方与现场工程师共同提出对学生的实践要求,学生实践结束后回学校答辩,以检查能力培养的结果。企业可以结合人才需求情况择优提前录用。

五、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老师的传授是重要的,但是对于应用性的学科,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加重要。学会自我思考、自我分析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捷径。工程管理是应用型的课程,应着重学生自己动脑、自己自学的素质培养。而不是等着来上课,离开教室就什么都记不得的状态。当然,离开了中学的压榨似的学习,纵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是集中每周2~3学时的时间系统的讲授学生需要掌握的各方面知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考虑如何讲明白、如何让学生听懂。大学生基本都以老师的课堂传授为主,基本不存在自学的情况。但是,可以考虑改变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考虑提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来预习下节课的课程等方式来进行。

六、邀请校外企业人士来定期讲学

从教课的经验来看,学生的关注点不仅仅是书本。尤其对于工程管理类这样的学科,随着专业课越来越多,学生更加渴望了解现实企业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所以,可以参考学校“三名讲坛”等方式,邀请学生专业对口的企业人士来定期传授一些实践方面的经验。在结合教师上课的传授,学生会对专业的理解更加的透彻,也对今后从业的方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篇(10)

摘要:“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本文阐述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 :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43-03

建设背景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建筑业从业人员人数将达到310万人,仅三门峡市及周边地区建筑业从业人员就达10万余人,按照技术与管理人才要达到30%的要求计算,则需要3万人。而现有技术与管理人员约1万人,实际缺口为2万人。按5年培养计划估算,每年急需本专业技能型人才总量为4000人左右。所以,作为豫西高职教育集团依托单位,我院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为三门峡市及黄河金三角地区建筑企业培养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和各种高技能人才的责任。

总体建设目标

针对“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对建筑行业高技能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重点做好实训项目的开发工作,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形成教学优势和育人特色。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向区域建筑行业输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生产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平台,同时带动工程造价、监理与测量等相关专业群的发展,形成面向河南省乃至周边地区建筑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在区域同类高等职业教育中产生示范辐射作用。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深化“行校联合,课证融通,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利用本专业和三门峡建筑业协会、三门峡市定额站、三门峡市安监站的友好合作关系,组建由教师与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入门、专项、综合”三个学习阶段,重构课程顺序;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带动课程的全面实施;建立专业、行业企业、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动态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检验专业建设的成效。

按照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本着校企“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提出以下建设内容:

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前两学年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辅以一定时间的校内外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项能力。在理论课程的教学中适时安排实训内容,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重点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最后一学年顶岗实训,重在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专兼职教师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和顶岗考核表,专任教师负责巡回检查,行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负责指导、监管并提供考核意见,保障顶岗实训效果。

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力求做到“课证融通”,加强人才素质的培养 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根据职业资格认证(二级建造师、质检员等)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学生毕业时可取得建筑行业类的相关证书。

构建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岗位要求为标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体,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改革方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构建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程及实训环节,并把质检员、造价员等岗位认证课程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按照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实训课程的比重。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整合课程结构,构成以文化基础、职业基础、职业技能为主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课程体系中突出实训教学环节,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过程(见图1) 课程体系具体包括公共基础学习领域、技术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三大模块,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放在核心位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将学习领域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情境划分,使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学习领域教学模式的设计基于典型、完整的土建质检员实际工作过程,工作过程的采集、选取、序化由生产一线专家、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和专业教师共同研讨确定,将确定后的工作过程移入实训车间即教学性生产过程。专业教师将工作过程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从课本中提取,技术工人担任动手操作指导(师傅的角色),做到学生则既动脑又动手。

开发建设体现工学结合特点的优质核心课程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行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突出能力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融入课程。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淡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按照能力标准设置课程。重点建设好“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等4门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1)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以专业教学软件、工程案例、相关法规,完善建筑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并编写相关的特色教材。(2)建设多媒体资源库,包括自行研制的CAI课件、购买CAI课件、专业教学光盘、专业教学视频等内容,供教学与学生学习使用。(3)建设职业资格试题库,包含质检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等职业资格试题,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便于学生课外自我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尽快消化所学知识。任课教师通过在线辅导答疑、电子邮件、在线讨论等方式增加师生互动和交流。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保证,教、学、做同步进行,突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习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项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理论到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多媒体教学、仿真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和建筑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截止到2012年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了22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1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占教师总数40%以上,青年教师中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90%。通过进修、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对专任教师进行培养培训。另外,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联系,不断从建筑相关企业聘请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

完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设计实训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训项目,并充分覆盖其他的相关专业,努力提高实训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并在原有实训设施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核心课程的需要,对与本专业教学有关的实训场所进行建设、整合和扩充。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实习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过程监控办法及考核标准,实行校内外实习实训项目负责制。同时,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了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培养适应建筑行业所需的建造师、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造价员等生产一线职业岗位人员要求,结合现有建筑管理专业,拟新增招投标仿真模拟实训基地实训中心、工程项目管理仿真实训中心,专用场地面积100㎡,投资60万元。这两个实训基地建成后,也可以满足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监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专业教学的需求。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将教室延伸到施工现场。选择理念与技术先进、区域影响好、与学生就业结合紧密的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完善的指导和管理制度,强化实习管理和质量监控,构建师生信息反馈机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导师加强指导。建立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在现有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增设河南华盛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实行规范管理,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需要。

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1)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根据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三年内要完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施工质量检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程造价和招投标等实训项目的开发任务。在实训设备和师资配备上,要达到工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充分体现施工企业职场氛围。另外,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同时,也可满足对外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的要求。(2)校内实训基地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采用校企合作的运作机制,发挥企业和行业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使实训基地既可以满足学生校内实训要求,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技术培训等业务。(3)积极面向市场。整合资源,积极开展对外服务、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发挥高职院校的师资、科研优势,在行业领域内以高新技术和创新意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4)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具有竞争力的师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作中。实训基地的管理要体现信息化,有完备的对外宣传、内部管理和奖惩机制。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在区域内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基地。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抓手,推进职业

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建筑行业后备军

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素质培养教育,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在课堂学习和实训期间大量灌输建筑行业的职业特点,使学生摆正心态,在校期间就以一名建筑行业的职业人要求自己,寻找自身的差距与不足,从内因上解决学习动力问题。同时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设计,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培养能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通过上述建设方案的实施,构建了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融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课程服务岗位,项目融于教学”的专业特色,培养了一支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工程型教学团队。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形成了教学优势和育人特色。

参考文献:

[1]郭静.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上一篇: 环境污染小调查 下一篇: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