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8:07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11-02

目前大多数表格式教案中都有“运动负荷”一栏,“运动负荷”一栏包含“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练习次数”表示在某片段学习中一个学生的练习次数,“练习时间”表示在某片段学习中一个学生的练习时间。“练习时间”是计算体育课的练习密度的依据,而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衡量体育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份合格、有效的教案,必须清晰、正确地显示“练习时间”。但反观教案中的“练习时间”,却存在书写不准确的问题,严重影响“练习时间”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强调教学质量的背景下,有必要探讨“练习时间”的表述。

一、书写“练习时间”存在的问题

1.数据不准

“练习时间”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部分教师预设“练习时间”凭感觉,没有进行精心计算。如凭经验估计学生一次练习的时间,由于是估计,所以难免出现不准现象。第二,部分教师没有理解“练习时间”概念中“一个学生”的涵义,也没有认识到有效练习与无效练习的区别,从而导致数据计算不准。第三,计算“练习时间”的方法不正确。部分教师虽然很认真计算,但计算方法与技巧出现问题,结果出现数据不准F象。常见的计算法是:预设一个学生(小组)在某片段内容的练习次数和一次练习时间,然后将两者相乘即为“练习时间”。这种算法不切实际,因为该方法只是从一个片段内容的局部进行估算,没有考虑该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按照这样的估算进行实际操作,可能会导致该片段内容实际上课时间超出或不到预设时间。如果一个学生的每个片段练习时间都这样计算,就会出现每个片段内容的时间之和超出或低于课的总时间。这样计算时间缺乏统筹安排,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2.数据移植

部分教师未区分“练习时间”与“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他们直接将“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移植到“练习时间”中。结果出现练习密度为100%的“笑话”。

3.书写错误

书写错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练习时间”没有与片段内容一一对应;二是书写格式比较复杂,不简练。书写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知道正确的书写方法所致。教案中如出现书写错误,“练习时间”就失去了导向作用,同时该教案也就失去借鉴价值。如果有教师采用,就会出现不合理的运动负荷,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将“练习时间”书写正确。

二、准确书写“练习时间”的策略

1.正确理解有关概念

首先,教案中“运动负荷”一栏内的“练习时间”,是一个学生在某片段学习中的练习时间,不是“某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也不是一个学生在某片段学习中练习一次的时间。“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是“毛”时间。所谓“毛”时间,是指教师讲解、示范、组织、练习该片段内容的时间。其次,“一个学生”既不是体育优等生,也不是体育差生,而是指“一个体育中等学生”。第三,“练习时间”是指有效的练习时间,而不是无效的练习时间。所谓有效的练习时间是指按照教师要求进行的保护与帮助、身体素质、专项练习和辅助练习等时间。不包括观察、思考和讨论等时间。只有明确了这些概念才能准确计算“练习时间”。

2.注意书写格式

我们以表格式教案为例阐述书写方法。一般而言,表格式教案中竖直的内容中有“运动负荷”一栏,其中有练习次数与时间。“练习时间”表示一个学生在某片段学习中的练习时间”,这个时间必须与片段内容一一对应,这样才能“一目了然”,非常清晰,便于同行借鉴。比如,一个学生练习队列队形的时间是1′30″,按照一一对应的原则,教师先找到“队列队形”练习,然后自左往右横向移动到“运动负荷”的“时间”一栏内,写上1′30″。

3.掌握书写方法

目前,练习时间的书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数字+文字”式,如1分30秒,这种方式较复杂,占的空间大;另一种是数字式,如1′30″,这种方式占的空间小,适合于在教案中标注。数字式怎么写?如果是手写,则非常简单,如果在电脑上写,以1′30″为例说明书写方法,先写1,接着将鼠标定位在1的后面,然后在工具栏“插入”中的“特殊符号”中找到“′”,点击“确定”,即为1′;同样,30″的书写可照此步骤进行,在“特殊符号”中找到“″”插入。

4.准确计算“练习时间”

针对计算“分组个人(小组)依次练习”的“练习时间”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师采用“六步”法计算。“六步”法是从课的宏观层面,以每个片段内容的预设时间为依据,精确计算练习时间和次数,然后根据片段内容的实际时间对预设时间进行微调,以保证课按时完成。部分教师也许觉得这样计算太麻烦,但从提高教学质量等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下面以《山羊分腿腾跃》课的“三步助跑顶肩推手”为例说明。本练习分4组,每组10人。该片段内容的练习形式是“分组个人依次练习”。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2)

初中数学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仍旧以教师说、学生练为主要模式,教学出现只创不新的局面,初中数学教学形式几年来未有实质性创新. 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对象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地培养只会应试的做题机器,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我们的教学对象也不再是数年前那一批基础知识较差、知识诉求较低的学生了,现在的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更高,个人基本素质更强,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更高.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传统而老气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推动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 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尝试片段式教学的方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方式革新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细节点进行教学实践.

引入式片段,重激发学趣

霍兰德曾指出:“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 ”我们知道,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该学科. 可见,课堂教学是否有趣,能否勾起学生的学习“味蕾”,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影响课堂教学趣味度的重要因素则是课堂引入是否生动有趣. 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较抽象,直接引入进行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出现畏难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设计引入式片段,利用三五分钟的趣味性片段将知识与生活、学科与常识进行有效链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科知识的顺利引入,打好课堂教学的“准备仗”.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图形的全等”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引入式片段:笔者首先问学生,“同学们,小王和小明是好朋友,但今天他们两个人为一件事吵起来了,为什么呢?原来是有两块三角形的蛋糕,小王从外形上判断,觉得它们一样大;小明则认为只是看的话不够说服力,这两块蛋糕不一定一样大,这两人正吵得不可开交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他们解决难题呢?”这个小片段以生活情境作为载体,将“图形全等”的知识切入点与“小伙伴闹矛盾”的事件结合起来,充满人情味和生活味,学生都感觉新鲜有趣,纷纷动脑支招,说出了不少“方法”,但最终都被自己否定了,原因只有一个――不够科学. 在此情况下,笔者再抛出勾子:“老师有一些好方法,不过都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想不想听呀?”学生齐答:“想. ”就这样,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解析式片段,重释疑解惑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无法在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内均保持注意力,他们在某些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失去专注度. 而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教师讲课就像流水作业,持续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知识,这就容易发生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刚好处于学生注意力低活跃的时期,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学习出现脱节,课堂教学变得低效. 因此,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尤其是重要知识点的讲授时,可采用片段式解析法,将主要知识点分块、分点,在最恰当的时间长度内进行讲授. 片段解析要讲究层次,要善于利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将知识点片段分割,充分利用学生的黄金学习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用方程解决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方程使用的原理,笔者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设计了解析式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笔者问学生:“同学们,如果小明有1个苹果,小红有1个苹果,求他们合起来有几个苹果,式子要怎么列?”学生答:“1+1=2. ”笔者说:“很好. 那如果问题是,小明有一些苹果,小红有1个苹果,他们合起来有2个苹果,求小明有几个苹果,还列成刚刚那个式子该怎么列呢?”学生答:“很简单啊,设小明有x个苹果,x+1=2,不过这样好麻烦,直接2-1=1不就可以了吗?”笔者笑着说:“对于简单的数量关系,我们当然可以直接通过逆推得出答案,但当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我们无法一眼求出未知量的时候,就可以用方程,通过设x的方法列出式子,最终求出结果,这就是方程的意义所在. ”学生点头称是,对于方程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导向性片段,重学法指导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盛行的教育观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却鲜有教师支招. 笔者认为,学生的个人修行固然重要,但教师的“引进门”作用亦不可忽视,所以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每位教师都责无旁贷.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建议设计适当的导向性片段,侧重对学生的知识点推理和逆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在导向性片段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知识点重复无新意和导向性不强、无效果等问题的出现.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集中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导向性片段教学,让学生掌握数据应用的方法,并学会自主归纳数据特性. 笔者首先给学生一串数字,让学生求出平均数. 学生利用公式进行求解后,笔者再让学生进行逆运算,思考为什么求解平均数的公式是这个样子的. 学生通过倒推,理解了平均数其实就是把一堆数量合在一起,再平均分配,使得每一份数量的大小都一致. 而平均数的公式就是让这样的分配更有效. 学生理解之后,笔者再抛出第三个问题:请用一样的方法探究中位数的数学含义. 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探析,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实践性片段,重应用提升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3)

一、问题提出

在东胜区教育局举办的2016年高中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上,笔者有幸聆听了来自不同类型学校的三位教师的参赛课,采用的是“同课异构”的形式,赛课内容为正弦型函数y=Asin(wx+j)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节课.教师甲来自普通高中,授课风格是重知识轻学生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乙和丙来自职业高中,展示的是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教学。面对同一层次的学生,本着不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教师,在打造优质课堂的同时,呈现的课堂效果既有精彩又有遗憾.

下面笔者借助这三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段,从课题的理解和定位、新课的导入设计、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重难点的突破、学生参与的量及思考的度五个方面,赏析课堂的精彩.

二、案例片段赏析

1.课题设计的目的是突出重点知识还是整合知识碎片

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讲课亦如此.一节课的标题是课的精髓,教师对课题的理解和定位至关重要.

教学片段1:教师甲对课题的定位:正弦型函数y=Asin(wx+j)(第一课时)

教学片段2:教师丙对课题的定位:正弦型函数y=Asin(wx+j)的图象

[赏析]教师甲的课题指向不明,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指正弦型函数的图象还是图象和性质?学生的理解很被动;教师乙的课题一针见血,只探讨正弦型函数的图象问题.

2.新课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还是承上启下,引出新知

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的序幕,安排得当就能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

教学片段3:教师乙的导入.

教师先复习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画法:“五点法。”接着提出问题:你会画y=sin(2x+p/3)的图象吗?引出课题.

教学片段4:教师丙的引入.

教师PPT动画演示单摆运动轨迹呈现的图象.说明单摆的位移与时间关系可表示为s=Asin(wx+j)(A>0,w>0),引出正弦型函数的定义.

师:你会画y=Asin(wx+j)(A>0,w>0)的图象吗?它与y=sinx的图象有何关系?引出课题.

[赏析]为什么要研究正弦型函数y=Asin(wx+j)(A>0,w>0)的图象?教师丙在新课导入以生活实例的需要给出答案.

3.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还是验证推理是否正确

教学片段5:教师甲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探究A对正弦型函数的影响时,学生画y=2sinx图象,并与y=sinx的图象对比,总结规律,类比得出函数y=sinx到y=2sinx的图象变化规律;几何画板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教学片段6:教师丙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

教师丙让学生画图后,PPT动画演示变化规律,学生总结;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给赋值,观察,学生认识到y=sinx到y=Asinx图象变换的本质.并激起一个小花絮,学生问A

[赏析]恰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亲历数学探索的过程,更易于触碰到数学问题的本质.

4.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化险为夷”还是“临阵脱逃”

教学片段7:教师甲采取难点分解,迎刃而解.

在探究φ对函数的影响时,让学生以习题变式形式探究y=sin(2x)到y=sin(2x+)的图象变换,既挖掘到相位变换的实质,又为探究y=sinx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提供新思路,使难点突破,“化险为夷”.

教学片段8:教师丙采取问题搁置,“临阵脱逃”.

教师丙没有探究函数y=sinx到y=Asin(ωx+φ)函数的图象变换,而是将问题搁置,学生疑云满满.

[赏析]难点的突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搭建台阶,以便学生顺利登上踏峰,而不是令学生可望而不可即.

5.教学中,学生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学习,是思维碰撞还是表面“热闹”

教学片段9:教师乙让学生画了6个不同参数的函数图象,占用教学时间太长,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收效甚微.

[赏析]教学中,知识信息量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忽视,否则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优质课堂感悟

1.课题设计的理解和定位要精准,突出重点.如本节课题应是: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学生看到标题有所期待.

2.新课导入尽量生活化,激发学生求知欲是重点.教师丙引入生活实例恰到好处.

3.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用要恰当合理,发挥其最大功效.教师丙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亲力亲为,体会更深,应用更灵活.

4.教学难点的突破要精心设计,设计梯度,化难为易.教师甲在处理难点时,精心设计每一环节,通过分解降低难度,学生易于突破.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76-02

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新技术也不断发展,单片型计算机凭借超低功耗、易于集成、体积小、功能越来越强和性价比很高等特点,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是工程控制和电子信息领域各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同时又是电子信息类、测控仪表、计算机、自动化及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学好该课程要求学生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及逻辑思维方法,这样才能掌握单片机工作的基本原理。

一、存在的关键问题

1.有关教学内容:作为一所工科院校,面临电子技术类专业的课程新技术不断创新,有些内容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教学,针对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培养,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补主流的先进知识和技术。

2.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而《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要求有扎实的数字和模拟电子技术知识。这也让电子技术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

3.实践环节:目前多数高校针对《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设有学时多少不同的实验,配备专门针对所学系列的单片机的实验系统,主要实现单片机各个功能模块的验证性实验,而且有实验程序,学生基本不需思考,只要按部就班地接线。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的改进办法

1.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在每次调整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课程特点,做到重点难点突出,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与时俱进,适当调整学时和教材内容。增加最新的电子器件的应用技术,删除如汇编语言等陈旧的内容。《单片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是检测、控制、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必选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但目前此课程存在偏重理论讲解,轻视实际应用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内容掌握得还不错,但是一提到单片机的应用,则是捉襟见肘,而且实验时间通常安排在所学的单片机编程语言之后。这样就会造成:①用大量的基础原理讲解,需要老师有很熟练的专业课知识,用以克服学生产生的畏难情绪,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②教学过程中本末倒置,理论和实践脱节,相关实验和课程设计只是简单验证和形式上设计;③单片机系统本身就是软件和硬件的有机结合,不能注重硬件的学习而不了解软件的作用。如何做到系统软硬件结合的设计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基于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环节和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辅助以其他电子实训教学,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消化吸收,最终改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2.教师的教学手段及方法。①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弊端,经过多次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我们采用了“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及与之配套的教学改革措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一体化”是指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采用此方法后,理论教学被搬到了实验室,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时展开,这样淡化了理论教学,更加侧重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和具体起来,大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②电化教学手段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对单片机的实际应用更加直观。③开展汉语和英语相结合的教学。运用原始英文资料,针对最新的知识点,英汉并用地有针对性地教学,学生吸收效果显著且教师英语教学水平提高。④改变考查方法。改变传统的考查办法,加入更多的实践部分的考查,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提倡实际动手能力。为此我们把理论知识考查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查占60%,实践性考查占40%,这样更加科学,符合高等院校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3.注重实践教学。建立理论—设计—研发三个层次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①基础理论阶段。作为专业课理论是基础,要打好基础必须脚踏实地从前期课程中由浅入深地进入本课程的学习,如二进制编码,单片机的端口的构成,各个功能模块的原理等都与学过的《数字电子技术》有关。作为单片机就是一个典型又复杂的时序逻辑器件。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把功能模块分解为已学的知识,教学效果很好。例如,以端口的结构来看,可以看成DFF和三态缓冲器和模拟开关及FET的组合。而这些器件在数字电子中全部学习过。对于首次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讲就很快能够掌握这部分的工作原理,结合指令还可以体会单片机的工作过程。该阶段,主要是学习单片机的结构、了解单元电路的功能、熟悉C51语言的上机编制及调试方法。②设计提高阶段。按照教学的进度不同,实验内容可以有端口的应用,如独立式按键输入或者矩阵键盘的应用,7段式数码管动态和静态显示实验等,由此学生能掌握单片机端口作为输入/输出数据的应用。可以安排其他提高性质的实验项目,如单片机定时器中断方式应用、双机通讯实验,还有器件如LCD显示模块、步进电机的控制等的综合实验。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之后,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增做扩展综合实验,要求独立编写程序,并调试、运行,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研发阶段。《单片机基础及应用》是一门偏重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是《智能仪器》课程的先修课,所以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尤为重要。选题既要符合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又要结合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做法主要有:采取集中讲解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学生下实验室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全部同学,包括参考文献的查阅、方案的制定、硬件的连接、keil c51使用、proteus软件使用方面的整体介绍。三个人一组进行实验验证;明确各小组人员分工,确定实验的各项任务;用keil C51编写实验应用程序,proteus绘制电路并进行仿真,通过检查后方可进行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符合要求后,参照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近些年我校获奖学生无疑在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占得先机,成为各就业单位的宠儿。

专业课教师要从思想上建立与时俱进,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并且把新知识的讲授贯穿于平时的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改变以本为本的僵化的知识传授的方法。教学内容要结合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不懈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提高知识传授的先进性和质量,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5)

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国家教材实施教学,但具体教得怎么样,学生学会了吗?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监测?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如果监测工作做得不好,将动摇体育学科的根本。

第5期: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来自体育教师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体育教师所运用的教法与手段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教法与手段各异。课堂教法与手段的运用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规划“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力的提升?其方法与路径有哪些?

第6期:如何改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障碍――体育教师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

很多老师对现状不愿进行改变、不知怎么改变、不想突破现有问题、想变没有环境支持,多数老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带坏了一拨年轻人。教学质量除了聚焦教师、课堂和学生外,外环境、大环境、大教育观更重要。改变教师的现状需要在观念上、行为上提出有效且有吸引力的措施。

《实案选登》栏目

第4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跳跃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蹲踞式跳远。水平五:挺身式跳远。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跳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立定跳远;(2)蹲踞式跳远。

4.各水平段跳跃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5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走、跑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跑的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快速跑、障K跑。水平五:耐久跑、途中跑。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跑类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快速跑;(2)弯道跑。

4.各水平段跑类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6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排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排球垫球方法。水平三:排球垫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排球(技术运用)。水平五:排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段分析类:排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排球垫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教研园地》栏目

《教研园地》栏目是教师进行教研的主阵地,本栏目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其基本点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切入点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长点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2017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读者服务,稿件来源分为约稿和自然来稿,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积极投稿。一线教师投稿的字数为2000~4000字。

第1-2期:何为教研,为何进行教研

针对区域、片、校、组谈上年度个人方案、计划、实施及参加培训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作为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教研,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何在,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也可以结合年度计划、方案等提出探讨的问题、建议或向专家求助。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6)

【中国分类法】:G420

0引言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采取先基础后应用的模式,即先讲授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再讲指令、编程、系统扩展和各种器件的应用,最后讲一些实例,按照这种教学结构,往往使学员感觉枯燥无味,学习兴趣不浓,有的学员甚者认为单片机用处不大,体会不到单片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怎样才能激发学员对单片机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呢?我认为单片机理论知识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实际,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同时在教学手段上也要进行改革,如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在实验室上课的方式,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实施来提高学员对单片机的应用能力。

1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对于需了解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更多的教学内容,对于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则采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因多媒体教学只能在形象上方便学员的认识与理解,不能代替课堂上理论和概念上的训练过程,所以教学中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如可以这样介绍单片机中的“堆栈”:如在仓库里存放货物时,最先存放进去的货物总是最后才能取出,反之最后存进去的货物总是最先取出,这种存取货物的规则就是“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在单片机中把这种存放数据的操作为“堆栈”。为什么要这样存放数据呢?当存放一批数据时,通过堆栈定义可知用户只需知道第一个数据的地址单元即可,简化了数据存放操作。那么堆栈位于单片中的哪个区域?在单片机中采取用户根据需要自己确定堆栈区域,即通过设定堆栈指针sp的值来实现,如sp的值等于66H,即堆栈指针指向66H单元?在51单片机中,sp所指位置并非就是数据存放位置,而是数据存放的前一个位置,如指针指向66H单元,那么第一数据的位置是67H单元,而不是66H单元,为什么会这样?教员可在讲堆栈命令时再详细的将其原因。介绍单片机理论知识时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可使学员把难想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

2 在实验室现场教学

实验课是强化锻炼学员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可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员在实验中体会到单片机应用的重要性。如在讲解单片机的结构和应用时,可选择在实验室讲课,通过单片机实物和各种实际单片机系统,加深学员对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及其应用的感性认识;讲解繁多的指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讲述指令及相关的编程技巧,让学员熟悉指令的功能与基本用法;指令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不好理解,到实验室可以熟悉编程软件,另一方面可以初步了解指令的运行方式且能够对自己编写的程序进行初步验证;可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开阔学员的想象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教员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引导上,通过实验使学员对单片机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让学员充分体会到单片机应用领域是十分广阔的,拓宽学员视野。

实验室现场教学法可以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能最大的提高教学效果。

3 增大实践教学环节

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设计,通过学员独立完成课题达到对学员的综合性训练。在设计中既涉及到许多设计原理与方法,还涉及到许多实际知识与技能,在设计中可以使学员对所学的内容的掌握逐层递进、逐渐深入,最终达到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员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教员的指导作用也是主要体现在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引导上,应以学员为主体,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目的。

4 结语

在教学中把一些典型的例子引入课堂,使学员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学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员能够感受到主体地位,就能更好的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并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此外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比如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种将灵活的授课方式融于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37(2019)16-0015-02

1片段教学简介

1.1片段教学的定义

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断面,执教者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来表现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和教学基本功。片段教学不同于教学片段,虽然两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部分,但是片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而教学片段只是从正常教学过程中截取的一部分而已。

1.2片段教学的特征

第一,实践性。片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师范生根据教育教学理论进行片段的设计与实施,目的在于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达到实践训练的目的。因此片段教学将课堂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第二,虚拟性。片段教学虽然在本质上是教学活动,但又与正常的教学活动有所不同,平时教学实践的实施对象是学生,而片段教学面对的却是同事、同行,甚至是评委,对师范生而言,在片段教学中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带有浓重的虚拟色彩。

第三,预设性。由于片段教学面对的不是真正的学习对象,学生的发言、学生的活动、师生的交流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更谈不上课堂资源的生成。而要在片段教学中展示教师的理念和基本素质又决定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只有加以预设,片段教学才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还要做到心中有课堂,按预设进行有声有色的虚拟教学。

2片段教学在师范生培养中的作用

2.1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

师范生由学生角色转换到教师角色,由理论学习转换到讲台上的实践教学,有一个较为艰难的过渡过程,而片段教学可以看成是实现这个过程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限制,师范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毕业前的实践教学,甚至在毕业实习中,部分学生也没有几次上讲台的机会,所以,校内的片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片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不但可以把师范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而且可以走上讲台进行模拟教学,从而提高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

2.2提高师范生学习效率

在片段教学中,往往针对典型的课例和课例中的重点环节进行教学,时间短,效率高。同时可以讲完后就观看录像,及时得到反馈,修正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片段,比如有的学生对于概念教学把握不好,就可以讲授一个概念的教学片段;有的学生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把握不好,就可以专门针对引导语言进行片段教学,这就极大的提高了师范生的学习效率。

2.3提高教师指导效率

在师范院校,能对学生有效指导的往往是熟悉教材教法的老师,这样的老师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进行完整的课堂教学指导,那老师的工作量会非常大,同时也是一种浪费。通过十分钟左右的一个片段教学,指导老师基本上对于学生的情况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意见,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从而大大的提高了老师的指导效率。

3片段教学设计策略

3.1片段设计注重理念

由于片段教学没有学生、没有师生交流、没有学生活动,极易造成满堂灌的情况,忽略了教学中应该坚持的一些理念,比如新型的的师生关系、问题解决为中心、合作学习等。所以在片段设计的时候就要考慮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如何进行有效的引导,如何实现学生的探索过程等。在设计的时候,要适当的模拟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等环节,体现出课程标准的一些基本理念。

3.2片段设计重视预设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8)

PhotoShop(以下简称PS)基础及应用是美术平面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它可以把摄影图片、绘画、图案等现有的美术作品结合在一起,处理后产生绚丽甚至超越预想水平的艺术效果。中专生文化基础较弱,主要体现在数学、英语等课程较差,美术基础几乎为零。总理指出,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服务社会。针对中职学生学科水平参差不齐,个人兴趣、审美能力各异的现状,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充满兴趣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专业所必备的就业技能,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思考的问题。我现就PS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谈几点做法。

一、时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要时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上好PS第一堂课十分重要。上第一节课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老师和历届学生的各类平面设计作品,如海报、广告、婚纱后期制作等,让他们了解各类平面设计作品的特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展示往届作品,能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还能使学生感到学完这门课后有能力做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另外,展示历届优秀学生就业情况,能让新生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也会成为同学学习的榜样。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重教育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兴趣上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学会学习,掌握新知。

二、精心设计教学案例,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

PS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大量采用案例教学法,将需讲授的内容化解到具体独立的实例制作中,对制作的实例进行剖析,不仅能使学生认知和掌握PS的各种功能,避免呆板的灌鸭式教授,而且能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独特风格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应教学的需要从网上下载了80G13类别的案例库,弥补了教材中教学案例和图片库的不足,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同时我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以31的比值进行。

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随着数码家电产品的普及,许多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和拍照功能的手机。我围绕如何用PS更好地处理数码照片这一主题设计教学内容,如数码图片后期处理,个人写真、数码婚纱、艺术照片的后期制作,等等。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觉得课程能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同时掌握数码艺术设计这一平面设计的专业方向的技能和技巧。PS图像处理结合生活是比较成功的课程设计,它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四、采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我根据PhotoShop平面设计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情况,以及广阔的就业前景,引导他们把知识点分类整理,设计项目如数码图片后期处理、个人写真、数码婚纱后期制作、DM宣传单设计、POP广告设计、海报设计、出版物广告设计、包装和装帧设计等进行专项训练。我让学生熟悉艺术作品的设计全过程,解决学生将来在实际就业中可能存在的经验不足的问题,达到深化学习内容、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我运用激励、监督、评价机制进行实战训练,适用于实际的工作环境,练中学、学中练,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该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分阶段达标,逐步提高学生就业技能

学生学习PS需要经过三个基本阶段:一是入门阶段:认知软件;二是提高阶段:模仿创作;三是创意设计阶段:融通运用。

在入门阶段,我首先教会学生操作软件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各种工具的使用、菜单命令的使用,图层、通道、路径、滤镜的使用等。本阶段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具体用法,不过度要求复杂的综合案例的制作。

学生经过入门阶段后,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已经掌握了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就是做不出作品来。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创作思路,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模仿创作。在模仿学习初期,搜集经典的案例并辅以详细的步骤和参数说明让学生练习;此后继续让学生进行案例模仿,但只给出最终的效果图,提示主要工具和命令而不再有步骤和参数说明;当模仿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看到广告、海报等,脑海中会自然地想到要完成这个作品的制作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命令,应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并能够用PS将其模仿实现,进而能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实现它。

模仿学习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这时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即创意设计阶段。学生通过模仿来学习、借鉴别人方法与思路,但最终还是要能自己设计作品,这是PS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该阶段,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分小组参加各种设计赛事,设计广告、海报、插画、LOGO等。这有三个好处:一是学生可以学习完整的设计制作流程,二是学生可以增进团队精神,三是学生可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研究,尽可能地减少定向思维,鼓励学生既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又要能单独思考,调整自己、提高创作水平,为他们毕业后找工作寻找经验和机会。

PS软件是世界上一流的图像设计与制作软件,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其功能强大,内容丰富,工具繁多,图片效果丰富多彩。学生要熟悉PS的各种功能。利用这些功能做出有创意的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学生自己多学、多练、多想、多用,才能真正掌握好PS图像处理的各种技能。

参考文献:

[1]王丽.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方法在PhotoShop教学中的应用.高师理科学刊,2007.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18-02

单片机基础课程涉及计算机原理、电子、感测和控制等多学科技术,要求较高的电子技术、数字逻辑和程序设计能力。课程内容抽象,实践依赖性强。从经典课程的公式推理演算到单片机的数字逻辑、软硬件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门课中表现出较多的不适应性。以下是在单片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若干体会。

1 单片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

1.1 从知识点讲授到以系统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改革

我国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少数高校开设单片机课程,面向电子和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内容基本是单片机生产商提供的技术手册、汇编程序设计和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综合体。目前单片机教材虽然较多,但基本延续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思路,即以单片机的知识点为主线进行单元技术教学。随着单片机教学在各层次学校的广泛普及,这种教学思路显现了明显的不适应。系统设计性内容缺失和细节内容深度不够,使一般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会遇到许多迷茫的问题。

目前单片机基础课教材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是教学集中在分散的各个点,而对单片机系统整体结构性考虑不够;重在局部和单元模块,缺乏组织成项目的考虑。这种问题严重地体现在系统软件设计中,一般学生会做例题和作业,不会设计解决实际任务的系统软件。因此,单片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从知识点讲授到以系统设计为主线,基于课程整体性并结合项目系统整体性考虑实施单元教学,重点提升学生系统性、综合性设计能力。

1.2 单片机与其它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

在目前课程体系中,考虑到知识衔接关系,单片机课程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微机原理与接口)、汇编程序设计等课程之后,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这个安排的问题是学生实际综合应用及拓展学习的时间较短。这在单片机进入我国高校的早期阶段仅高端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是合理的,在目前单片机普及教学情况下,作为工具和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单片机课程应尽早让学生掌握,对其熟练和提高系统设计能力、提高学习兴趣、结合和促进其它课程学习将产生良好作用。

单片机基础课程涉及到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等知识,是相对简单的,在课程中从应用的角度介绍即可,对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没有影响。实际上,有些同学从大一就开始自学单片机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对我们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2 单片机理论教学的改革

单片机教材最初源于单片机生产厂家技术手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与接口技术的综合。单片机应用初期面向对象是重点院校电子和控制专业的学生和科研人员。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知识为驱动,知识点之间比较分散,学生学完之后没有系统的概念,缺乏贯穿所有知识的主线,形成不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亟待改革。

2.1 以项目为主线

系统结构性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从宏观教学的角度考虑,我们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成基本涵盖了本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一个项目,基于课程整体性并结合项目系统整体性考虑实施单元教学。对结构性的适当变化和局部内容的取舍,即可衍生和变化为其它的应用系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加大了对课程的兴趣,逐渐地积累成就感,并最终能较快地进入系统设计者的角色,能较好地完成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

2.2 整体与局部关系

基于项目为主线的教学设计,在讲述局部技术的同时进行系统结构性的教学,使系统整体性的考虑体现在局部中。

例如LED数码管动态显示、步进电机驱动等技术,在目前教材中基本都是完成单一这类功能的小程序,而在实际应用系统中,这些功能要与系统核心任务并行执行,是一个“多任务”的概念,不能简单地将教材示例的单一的小程序搬到应用系统中。其它如结合键盘扫描和多级LCD菜单形成多任务下的人机交互通道这些系统性内容的考虑,在单元教学中都要考虑到。

2.3 教学内容和体系调整

调整应用汇编和C语言教学的比例。汇编指令有助于对单片机硬件的学习,程序代码短、速度快,较多地应用在对时序有严格要求的测控系统中。随着单片机硬件和软件编译技术的发展,代码长度和速度已不是主要问题,重在软件质量、开发周期和开发维护成本,大多数场合应用汇编的必要性已不存在。因此教学应以C语言为主,汇编只讲解指令原理、寻址方式、必要的指令和在C语言中嵌入汇编程序的方法和实例。

调整单元模块教学顺序。现有教材中一般将人机交互设计的内容放在最后,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实践。由于无法实施对运行过程必要的监测,使其在没有仿真系统情况下调试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将人机交互部分尽可能地提前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单片机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对新机型和新技术介绍较少,应做适当的补充。增加IIC、SPI、PS/2等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介绍、对其它典型单片机如AVR简要的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单片机技术基础上,能更容易地进入到高级层次的应用。

2.4 挖掘基本知识内容的深度

把MCS-51单片机基础知识讲透彻,对后续嵌入式系统深层次学习可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外中断的重复响应和堆栈的溢出问题为例,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但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说明。前者是由于外中断请求信号有毛刺,即使在进入中断立即屏蔽中断,且中断请求信号已经撤销的情况下,在退出中断后还将引起此中断的重复响应。问题在于对中断请求信号、请求标志和响应过程这些基本知识讲述不到位;后者是对堆栈空间位置、容量及系统对堆栈使用没有准确概念。类似的因基本知识讲述深度不够,导致学生困惑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要注重研究实际应用中典型问题背后的原因,深化和细化基本知识的讲授,这对实际应用和提高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5 理论课中的实践内容

单片机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该理论课不讲授实验实际是一个误区。在理论课应用Proteus做部分仿真实验,实验效率高、理论教学效果好,并可达到扩展学习到课外的效果。因此,需协调好理论与实验课关系,对仿真实验学时做一定的硬性要求。

另一个问题是系统调试技术的教学。系统调试是初学者开发单片机应用系统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在无仿真器情况下进行软件调试。因此,在理论课中讲述初等调试技术是有必要的,例如用示波器、LED显示测信号、串行通信监测程序流程等。使学生提高系统设计和调试技能的同时,提高了实验课效率,使实验课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综合性实验中。

3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3.1 基于项目引领的实验模式

我们许多课程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基本上都出于传统的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其特点是对单一某个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实验演示和验证。由于思维的惯性,这种传统自然也延续到单片机实验课中,致使学生综合性实验能力较弱,完成课程设计和实际应用设计的难度较大。

作为嵌入式基础和初级应用的单片机基础课程,其最大特点是工程性。单片机本身是一个强大的系统集成工具,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用单片机及相关器件进行综合分析和设计,最终要制作出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因此,单片机实验课的主体思路是综合性、工程性。

基于这一点,我们对实验课在宏观上调整为基于项目引领的实验模式。首先是将基础性实验以Proteus软件仿真形式在理论课上实验和演示;其次是配合理论课将整个学期的实验课安排成一个应用项目,将整个项目按照内部资源、扩展资源、前向通道、后向通道和人机通道等部分分解成各个模块作为每次试验课的内容。学生在完成单次试验的基础上,从软硬件的角度对项目整体架构不断地加深认识和理解,最后完成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积累系统级分析设计的能力,不断地积累着成就感。学生增强了对实验课的兴趣,大幅提高了单片机实验课的效率和效果。

3.2 多种实验手段的综合运用

现在高校学生基本上都基于实验箱做实验。相对于传统实验手段(手工焊接或用面包板),实验箱在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软件实验方面具有优越性,但在硬件实验方面,则现出其明显的弊端。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指示在实验箱上连接各端子,学生大多不去了解这种连接后形成的电路;没有从设计、元器件连接、调试到完成全过程的锻炼;实验箱资源有限;不能进行多种硬件方案的试验、硬件电路的优化设计和创新。

我们根据实验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实验手段。应用面包板的实验,侧重于自己设计电路实验方案、创新潜能的开发和硬件系统级调试技术的学习;手工焊接的实验侧重于实际动手技能和模块及硬件调试方法的学习和锻炼;应用试验箱的实验则重点侧重于复杂系统的编程和软件调试。同时,这些实验手段的综合应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软硬件实验环境和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增大了实验课的吸引力,促进了对理论教学的理解,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3 发掘第二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单片机课外教学活动是可行和必要的。组织成立学生课外活动小组,为学生设计阶段性任务。这些任务可以是承担科研项目的分解部分,也可以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小题目。学生的任务可以指标化,小组实行优胜劣汰。这对学生提高课程兴趣、加深理解、拓展知识和带动整体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年一次由教育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举办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一次极好的单片机实践教学活动。要进行规范整理,优化模块设计,使之成为标准件,进而成为教学资源,进而促进教学教改工作进展和良好学风校风的建设。

4 结语

单片计算机是技术发展快速的IT前沿技术。要改变思路,以特别的眼光研究这门特殊的课程。我们从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等全方位进行的研究探讨,在教学实际中呈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篇(10)

通过数字化实验能够更为快速准确地获取数字、图表等直观数据,反映实验结果,定量地进行实验探究。数字化实验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为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做了提高和补充。

一、数字化实验的设备

1.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室由数码显微镜和计算机软件两部分构成,数码显微镜可以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片在电脑屏幕上进行展示,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监控学生显微镜视野中的图像,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1]

2.数字切片系统。现阶段生物实验所用的数字切片系统是在显微镜上装配一个高分辨率的相机进行拍照,将高倍放大的玻璃切片图像进行局部的多次的拍照,并将最后生成的多张图片利用计算机的软件功能组合成整张的切片图像,这样就完成了数字切片的制作。数字切片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显微镜观察学习优质切片,供学生随时观察,同时利用计算机快速读取切片的各类数据,便于学生进行分析比较。[2]

3.传感器。传感器是数字化实验的必备设备,传感器根据敏感元件可以分为:物理类,如电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化学类,如氧气传感器、pH传感器;生物类,如呼吸率传感器、心电图传感器。传感器具有快速、简便、直观、量化、自动化、智能化等优点。根据实验具体要求,合理选择传感器,可以定量地显示实验结果,有效地提高实验准确度和可信度。[3]

二、数字化实验的优势

1.数据处理便捷化。传统实验获取数据周期时间长,很难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和探讨过程,如果中间步骤出错,很难有时间重复实验,所以探讨实验过程流于形式,多为教师准备好过程,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数字化实验操作过程简便,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大大缩短了实验的时间,而且所得数据更为精确。从而有充足的时间,将教学模式由“学生模仿”转为“学生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中,传统实验要做56组pH试纸比对实验,不断重复简单的实验步骤并记录表格,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数字化实验中的pH传感器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传感器采集pH值速度快且精确,获取的数字直接记录于电脑,便于转化为表格,大大缩短了时间,减少了人力。

2.实验过程实时化。数字化实验采用了计算机自动控制,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采集并处理信息,并将数据转化成图表。数据采集快速,处理迅速,实现了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实时处理,并实时体现在图表中,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从原来的单纯等待实验的最终结果,变为实时观察各种数据变化,使原本传统实验中单调的等候过程有了关注点,有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

3.实验结果定量化。中学生物教学过程越来越重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利用,而传统生物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只能进行定性实验,实验结果仅能表现大致特性,使得学生难以应对考试中各种图表的精确分析和计算。数字化实验把实验过程获得的数据以表格或者曲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日常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分析,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数字化实验的不足

1.实验室设备成本较高。数字化实验需要各类传感器,这类仪器精密度较高,易损坏,后期维护费用较高;同时数字化实验结果记录需要专门的数据分析软件,现阶段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导致这类软件几年内就会被淘汰,大大提高了实验成本。

2.减弱了学生的实验信息采集能力。数字化实验过程中实验数据采集工作均由传感器完成,后期的数据变化曲线由计算机完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再进行实验信息的采集与分析,从而降低了这一基础实验能力。高中是对学生基础能力进行培养的阶段,所以传统实验在这一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高中生物实验的设置应为传统实验与数字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数字化实验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带给学生生物实验过程的成就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数字化实验在高中生物学科中逐步应用已成必然,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有效改进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将对高中生物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上一篇: 建筑节能优化 下一篇: 诗歌语言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