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评价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7:54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1)

目前,中国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为了扩大产品销售渠道,稳定发展,不得不向客户采取赊销的方式提供信用业务,随之带来的应收账款管理成为企业的现实任务。应收账款的管理正在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此应实行有效的信用评价管理与控制方式,合理确定信用政策,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与风险管理,以规避信用风险,获得最大收益。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的信用评价体制上,对应收账款从客户信用评价到账款收回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一、我国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往往运用信用促销。由于防范风险意识不强,在事先还未对客户付款能力进行调查的情况下,为了扩大销售,盲目地采取赊销政策。虽然看到账面上的利润增高了,却忽视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客户恶意拖欠,甚至不能收回的问题,造成企业的应收账款逐渐上升居高不下,且总量有逐年增长的势头。据统计,我国企业间互相拖欠构成连环债链的资金总额已达数千亿元,占全国流动资金的20%以上,并呈扩大趋势。目前大量的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只限于数量方面,对其应收账款成本、账龄、客户信用等级等资料不作分析,使得账龄超过3、4年的应收账款大有所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发达国家,早就作为坏账处理的应收账款,在我国的一些企业却一直是放在“应收账款”项目下,而不是在“坏账”项目下,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坏账率仍占5%~10%。与此同时,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我国只有20%。可以清醒地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中看出,应收账款现状不容乐观,已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应收账款的管理滞后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多数企业在经营时对其风险性认识不足,相应的管理制度及部门设置不健全。销售业绩的提高,却造成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监管缺失带来了市场秩序混乱。另一方面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这种现象,为了改变应收账款风险无人负责的局面,将应收账款的收账责任指定在营销部门,这种现象在企业实行销售包干或买断的制度下最为明显。在一些管理责任相对模糊的企业,缺乏有效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一旦营销部门所增加的销售业绩激励超过企业本身应收账款增加所带来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营销部门朝相反的方向选择,那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后果。更可怕的是有些企业将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划归到企业财务部门,这样的结果会导致一方面营销部门不顾风险,任意扩大销售,追求销售业绩,财务部门为了信用风险也会单纯强调风险防范,且由于不能掌握交易客户的信用信息,也无法对每一笔应收账款的风险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和判断,更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矛盾激化随之而来,最终导致内部冲突。因此,应收账款管理的主要原因是经营管理机制和信用评价风险管理不合理造成。

二、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

应收账款是一种短期投资行为,是为了扩大销售提高盈利而进行的投资。任何投资都是有成本的,应收账款投资也不例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商业信用已成为企业间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因而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已成为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采取赊销方式,会使应收账款的数额大量增加,现金的回收时间延长,甚至出现不能收回应收账款的现象,赊销的方式扩大了销售,增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盈利的空间。应收账款的管理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应收账款的功能,权衡应收账款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成本和风险,迅速作出有利于企业的应收账款决策,争取利润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收账款的管理就应该制订合理的信用政策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在采用商业信用销售产品的同时,规划和制定应收账款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用于约束企业内部与客户。企业还要加强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做好客户的资信调查,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和结算方式。除企业领导高度重视并合理有效地防范与控制应收账款的风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外,同时营销部门应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加强客户的信用评价管理,财务部门应加强监督,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使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

要实现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形成有效的信用评价风险管理机制。信用评价是应收账款管理的重要依据,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各机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限额的确定到款项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款项的安全及时回收。从根本上要解决信用风险问题,从风险业务的管理制度、管理授权机制、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等必须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这里需要在三个方面的管理进行改革:

1.建立完整的应收账款系统管理机制。这里涉及到企业的销售管理、资金管理、债权管理、客户信用管理等领域,必须全方位的加以解决,其解决方案至少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建立销售管理中的赊销管理程序和规范;二是应收账款的总额控制,涉及应收账款的预算与报告制度;三是建立以账龄控制为核心的营收账款回收监控体系;四是强化对长期拖欠款的催收和处理,建立由专职人员负责的债权管理体系。

2.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风险控制体系。涉及到企业各部门的利益问题,首先从机制上和制度上进行合理化解决。企业通过内部控制的方式,对财务管理中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进行专业性的科学预测评估,并进行合理化控制,使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建立在一个科学的、规范的基础上。存在大量赊销业务的企业其内部必须有人真正对应收账款企业负责,为此应当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兼顾信用营销和风险控制的双重管理,使企业信用资源的使用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

3.建立客户信用评价机制,改进客户资源的管理方式。企业的财富是由客户带来,其也是风险的所在。在销售承包制或提成方式下,企业的客户资源信息通常掌握在个别业务人员手中,公司很难掌握客户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则更加困难。信息的不对称产生了决策上的风险,因而企业必须采取措施,规避这种现象的发生,统一管理和优化客户资源。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不讲信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每年因信用管理缺陷造成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平均占到销售收入的14%,欧美企业只有3%左右,意味着一个销售额10亿元的企业,中国企业比欧美企业多支出无效成本1亿多元。在这样一个大的信用环境下,企业要想谋求超越其他企业的应收转管理效率,必须规避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是提高应收账款管理效率的必要前提。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在企业中建立起有效的信用管理系统,完善客户信用评价制度,解决好客户选择、授信政策和授信额度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各方面问题,实现扩大销售和降低成本的预期目标。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要制定合理的信用评价以及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应收账款规模,将信用评价风险管理与应收账款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信用评价,合理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以期在我国目前信用环境现状不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应收账款的优点,为企业谋求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2)

一、我国企业财务信用评价与管理的问题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业务一直处于多头管理、无人监管、无序竞争的不规范状态。政府各个部门在缺乏基本法规的前提下,从各自业务监管的角度对信用评级工作提出了一些工作要求。但从整体上来看,对信用评级机构没有一个真正的主管部门,未能够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一)不少评级机构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

业务规范操作的情况往往不如人意,对一些基本的从业要求、业务规范等没有相关的业务规范。各评级机构的评级程序、评级方法、评级结果都相差甚远,很难发挥评级的作用。对评级结果也缺乏全国范围统一的复审、监管机构,这使得许多信用评级机构不惜牺牲评估质量来争取评估业务,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

(二)缺乏统一的、专门的规范资信评级行业的基础性法律

目前我国涉及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仅散见于各相关的法规条例中。主要有证券法、公司法、贷款通则、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不仅如此,在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上市规则中也有所涉及,但缺乏专门规范资信评级行业的统一的基础性的法律法规。

(三)市场准入管理制度不健全

各监管部门机构对其监管的某些业务仅认可其圈定的几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这仅是从被评估对象的角度来确定市场准入,而不是从评级机构的整体角度来全面分析。没有主管部门对评级机构进行较为全面的行业准入审查和业务年检,更没有有关的退出制度。这就严重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公信度。

二、我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优化路径

从现阶段来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财务失信问题,最为重要的还是在于加强和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和管理体系,以科学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有效的信用评价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

(一)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信用评价体系

按照国际惯例,为保证评价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科学性,信用评价应该通过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来完成。我们必须牢牢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评价行业,完善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按国际标准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评级、评分标准和数学模型,提高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信用评价环境,并保证社会合法有效地使用信用评价报告,政府部门应该积极评价、信息披露、行业自律及相关责任等内容,但不应直接参与对企业信用的评定工作。只有按国际高标准建立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才能使我国的信用评价具有其真正的评级价值,才能有助于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

(二)健全社会信用征集和查询系统

尽量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增加信用市场的透明度,是防止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及促使信用市场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这必须努力加强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市场参与主体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条件下充分公开自己的信用及相关信息,增加信用过程的共同知悉而减少私人信息或屏蔽信息,并通过会计法律的完善,加大对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处罚力度,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坚持,建立社会检举制度,为我国市场信用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条件和外部环境。减少信息不对称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尽量使交易各方的信息对称起来。因此,信用数据库的尽快建立和完善是健全企业信用征集和查询系统的关键。

(三)提升企业对信用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企业应该提升信用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价值观,塑造信誉高于一切的企业形象。通过设计并建立独立、精简高效、职责分明的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以信用管理为核心,将企业的销售、财务和信用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内部管理系统,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严密监控,准确地判断每个客户的长处和短处,有效地降低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更新企业信用风险度量和控制方法,提高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

(四)加强失信惩治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相关法律和制度对财务失信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一直不够,违法行为人所承担的行政处罚责任与其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不相对称,造成法律责任和制裁缺乏约束力,违法活动屡禁不止。因此,只有加大惩处力度,使失信成本远高于违约收益,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财务造假。治理失信行为重点在于建立信用激励及惩罚制度,不仅使守信者得到奖励,而且使失信者得到惩罚。例如,企业的失信行为能够被快速曝光,或者是被法律惩治的概率相当高,或者是要付出的经济代价相当大,使其信用缺失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遏制企业信用缺失的不良行为。

(五)规范信用评价行业

社会经济生活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风险和危机,这才导致了信用评价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中国的信用评价行业肩负着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和信用体系完善的伟大使命。在我们国家,信用评价行业经过了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应该再接再厉,继续规范信用评价。首先,可将信用评级分为主体信用评级与产品信用评级,使信用评级公司正确定位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并且促使信用评级公司明晰主体信用评级与产品信用评级之间的关系。其次,建立稳健的信用评价周期,企业所处的环境会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其自身的经营状况也不断在变,信用评级应该随时更新评级所需信息,同时更新评级结果,这样才能保证评级的时效性。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评级程序,不断完善信用评级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及时、公正。

参考文献: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3)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173-02

一、港口企业应收账款形成的根本原因

国际航运市场近几年持续走软,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远未消除,希腊等欧洲各国金融危机又起,外贸出口严重下滑,内贸形势依然严峻,加之银根收紧,航运企业运力过剩,重新洗牌,企业经营不佳及资金周转困难,这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客观原因。随着近几年港口业的发展,港口码头生产能力过剩已日趋明显,仅江苏省内近几年新增大丰港、南通港、太仓港,南有上海港,北有青岛港,临近有日照港,港际竞争加剧,市场竞争已近白热化,企业为了占有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客户,延长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势必增加应收账款,这是增加应收账款的主观方面原因。港口企业由于行业的特点,应收账款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市场开发的重点是上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港口吞吐量不仅是衡量港口规模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港口企业为了稳定和增加货源,提高港口吞吐量,延期付款作为市场开发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稳定港口大的客户群,确保骨干货种方面,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应收账款余额的持续增长成为必然,同时延期付款作为一种优惠条件,也是开发新货种,增加货源量的一种重要方式。

2.重市场开发、揽货轻回款。这是很多港口企业存在的一种现象。许多经营业务人员,甚至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片面地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市场、有货源才是一切工作的龙头,业务才是硬道理,而回款则是以后的事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大多是业务出生,对财务管理不熟悉,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或者说收款的重要性只是停留在相关口头上。无论是职能定位还是相关奖惩激励考核,财务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揽货与收款脱节,只要揽来货,无论是否收回款项照样提奖金,不考虑客户资质对收款的影响,更有甚者暗示客户不用考虑付款来货就行,使一些资信差、恶意拖欠的t客户有机可乘,人为地造成应收账款的增加。由于这种揽货至上、冲指标观念的影响,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问题越积越重。

3.管理制度不严谨,内部控制薄弱。欠款形成后不能及时了解应收款动态情况以及对方企业详情,造成责任不明确,加之因为管理方面原因,使一些应收账款的合同、单据等资料散落不全,有可能使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该按时收的不能按时收回;该全部收回的只有部分收回;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的,却由于资料不全造成证据不足,得不到法律支持而不能收回,直至最终形成企业资产的损失。

4.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跟进手段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应收账款制度,但没有真正落实下来,制度要求和实际完成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有:没有对客户进行认真的考察、放账控制不严格、对账不及时、对账手续不完善、考核措施执行不到位等。应收账款在进入呆滞阶段后,作为债权人,由于缺少一套迅速、果断、力度递进的催收措施,使得呆滞账款长期得不到收回。应收账款的有效、及时回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如果没有一套直观、有效的应收账款考核激励机制,则必然会影响责任人的催款积极性,从而给回款带来困难。

二、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的后果

应收账款是一把“双刃剑”。从销售方来看,赊销带来企业营业收入增加的同时,也增加了应收账款资金的机会成本,同时坏账风险随之增加,在企业目前的信用标准下可能导致的坏账也可能增加。

1.降低了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加大了企业的现金流出,使企业效益下降。此类业务导致企业利润、销售税金及所得税增加,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使企业效益下降。

2.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鉴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与原则,发生的当期赊销全部记入当期收入,企业的账面利润的增加并不代表实现现金净流入。企业应遵循谨慎性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自行计提坏账准备。

3.延长了企业的营业周期。不合理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营业周期延长,影响了企业资金循环,使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在非生产环节上,致使企业现金短缺,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4.加大了发生坏账的可能性。

三、港口企业解决应收账款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兑现

公司专门成立一个由总经理、分管副总经理、计划财务部和商务部等部门经理组成的应收账款管理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分别对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的相关环节负责;由计划财务部和商务部联合组成催欠小组,负责具体的催欠工作。定期召开小组会议。董事会对领导小组考核,公司绩效考核小组对催欠小组考核。由于应收账款完成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董事会对公司领导班子的业绩考核,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得到了真正重视。通过应收账款领导小组会议,及时解决在收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很多问题不是出在收款阶段而是在市场开发和揽货阶段,例如:增加1亿元的收入,利润增加2000万元,如果收不回,利润将减少8000万元,明确了对经营业绩来说“市场重要,收款更重要”的观念。

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业务合同的会签制度、业务办理规定、港口费预付制度、对账制度、票据交接传递程序、应收账款催收程序和清欠奖惩办法。制度重点强调各环节的责任定位和风险控制,明确第一责任人制和终身负责制,对于发生的坏账谁第一个未尽责未控制好风险,谁负责,并作为业绩考核的依据。无论责任人是否调离该公司,都要追究有关责任。制度不求多全面,但注重每一环节每一细节的层层落实到位;奖惩不流于形式,不求力度有多大,但要有实际效果,能反映应收账款管理各环节的绩效考核。

2.以客户管理为核心,建立客户等级评价体系和信用风险控制体系

该体系应该一环扣一环,形成一个过滤应收账款风险的体系,使应收账款的发展与形成处在一个有控制的状态下运行从而防止坏账、呆账的产生,防患于未然。

对公司的每一客户建立客户档案,并根据客户的经营规模、企业所有制性质、资信情况、担保情况、历史付款情况及客户在港口持续从事进出口业务能力等对其进行评定,将客户分为期结、月结、即结三类进行管理。

(1)可限期欠款客户,简称期结客户。可限期欠款客户为信誉好、业务量大并且业务频繁的客户,主要是资信较好的船公司及国有大型的船代、货代。财务部、商务部根据客户资信情况及业务量大小核定客户可欠款期限及具体的付款方式和收账策略,该类客户必须是连续良好信用六个月以上。特殊情况需经分管领导批准,方可作为期结客户。当可限期欠款客户连续三个月的平均业务量低于约定时,取消该客户的期结资格,改为按月结算客户;当可限期欠款客户信誉下降,不能按公司结算规定进行结算时,取消该客户的期结资格,列为不允许欠款客户;当可限期欠款客户业务中断2个月以上或出现债权风险时,必须结清所欠款项。

(2)按月结算客户,简称月结客户。按月结算客户为信誉好、业务频繁但业务量不大的客户。每月28日前必须结清所欠款项。当按月结算客户不履行按月结算规定时,取消该客户的月结资格,列为不允许欠款客户。

(3)不允许欠款客户,简称即结客户。不允许欠款客户为零星小户、及信誉不好的客户。不允许欠款客户在办理港口相关业务手续前须预付费用。

建立客户评价体系的目的既能确保企业的骨干客户,又能将应收账款控制在一定的额度内,对A类客户采用宽松的信用政策,对B类客户采用适中的信用政策,对C类客户采用严格的信用政策。

每个季度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评价,对90分以上的客户在费率、账期、作业安排等给予优惠,80-90分客户,维持基础费率,80分以下客户,必须实行预付费。

3.加强和改善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做到应收账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精细化管理,严把应收账款各环节的责任关和风险关。

(1)以客户管理为核心,严格授信,按程序确定收款政策和收账方式,防止不良客户利用公司上量和合理授信恶意拖欠,严把源头关。

(2)严格执行合同会签制度,并严格按客户类别及时签订业务合同,防止客户利用合同或尚未签订合同恶意拖欠,对于个别因特殊原因尚未签订合同的,在上年度合同中应进行约定。

(3)严格执行业务办理规定,对于因欠款或无法确保收款的,在未收回欠款或取得担保前坚决不予办理。

(4)严格执行票据交接传递程序,过手票据认真核对并签字确认,有争议票据严格按程序办理并及时、限期解决,防止客户利用票据争议恶意拖欠。

(5)严格执行对账制度,要制定一套规范的、定期的对账制度,避免双方财务上的差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造成果账和坏账现象,同时对账之后要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而不是口头承诺。对账结果必须存档保存,作为结算及下次对账依据,防止客户利用账对不上而拖欠款项。

(6)严格执行应收账款催收程序,做到催收人性化、先礼后兵、有理有节,同时做好每个客户的应收账款催收记录,并反映客户的信用记录。

(7)积极依靠法律保护,依法收账,对所有客户以最终法律方式解决程序准备资料,避免出现因法律手续不完备而造成坏账损失。但不仅仅依赖法律方式,针对不同客户采取灵活的收账方法和多种多样的切合实际的支付方式,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讲究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尽量收回应收账款,减少坏账损失。

4.积极落实,加大考核力度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4)

第三条企业信用监管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执法和监管职能的拓展、深化与创新。各所、分局和各科室应在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实施企业信用监管,逐步丰富企业信用监管的内容和形式,努力探索建立企业信用监管的完整体系。

第四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应当遵循统一、客观、公正、效能的原则。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市局成立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确定企业信用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制定企业信用监管制度;协调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解决企业信用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企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信用办),负责组织、落实企业信用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行信用监管制度;了解掌握企业信用监管情况,协调解决企业信用监管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实施企业信用监管工作的督查和考核。

第六条市局的企业注册、企业监管、市场合同监管、商标广告监管、经济检查、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科室,必须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工商业务软件,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负责企业信用监管在本业务范围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指导各所、分局、队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信息办负责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安全保障。

第七条按照属地管辖的原则,各所、分局在日常监管中,运用工商业务软件,根据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信用监管提示,实施企业信用监管。

第三章信用信息征集

第八条信用信息征集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集、整理、记录、维护企业信用信息的活动。凡与企业信用状况有关的基础信用信息、信用积累信息、信用流失信息和信用能力信息,应当予以征集。

第九条信用信息征集,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各项业务工作中实现;还可以通过与有关部门交换,组织企业自行申报等方式实现。

部门信用信息交换主要由信用办通过“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共享中心”具体实施;企业自行申报信用信息主要由各所(分局)利用“网上年检系统”征集。

信用信息的征集,尽可能通过网络实现,由信息产生者直接输入。

第十条按照谁办理、谁记录、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完整、准确、动态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由工商业务系统形成的数据直接进入数据库;其他数据由业务经办人员录入数据库。

第十一条信用信息征集平台以省局软件为主,以区域性软件为辅。省局软件包括**省工商行政管理业务系统,网上年检系统。区域性软件包括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网络经营行为监管系统和商标印制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等。

第十二条各所、分局负责录入的

(一)、市场准入系统中的由其办理的个体工商户的注册、变更、注销登记信息,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个体工商户验换照信息,市场主体年检、验换照时所采集到的各类信用信息,个体收费信息,数字证书申领;

(二)、日常查检系统中的日常检查、工作提示、督办下达模块的信用监管信息;

(三)、市场管理系统中的市场经营者管理信息;

(四)、案件系统中的案件处罚信息。

(五)、利用“网上年检系统”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

(六)、负责录入“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中的食品检测信息、食品安全监管情况,商品质量定量检测信息,

(七)、“网络经营行为监管系统”中的网络经营主体监管信息,

(八)、“商标印制企业信用监管系统”中的商标印制企业监管信息。

第十三条各业务科室负责录入本科室形成的与企业信用有关的信息,运用信用信息、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和监管类别,开展企业信用监管工作,指导基层各所、分局开展与本科室业务相关的信用监管工作。

(一)注册分局负责录入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信息,名称预先核准登记信息及到期处理。省知名商号信息;运用信息提示功能开展业务工作。

(二)企业监管科负责录入黑名单解除信息,监督信用监管提示信息的落实。

(三)经济检查科负责在案件系统中录入案件处罚信息。

(四)、消保科负责录入商品质量的抽查信息等。

(五)、市场合同科负责录入市场登记变更信息、星级市场信息、经纪人管理信息、合同管理信息、“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信息、抵押物登记变更注销信息、拍卖活动备案、格式条款备案及其他特殊行业经营企业的监管信息;协助省信用促进会开展工作,完成促进会交办的任务;帮助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建立信用评价和信用监管体系。

(六)、商标广告科负责录入商标印制单位及其信用信息、广告经营单位信息及其信用信息、企业的驰名商标信息、著名商标信息、知名商标信息和**市名牌商标信息。

(七)、信息办负责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安全保障。

(八)个民协、消费委、12315举报投诉中心负责录入各自工作职责内的有关信用信息。

第十四条业务科室和基层单位在信息录入有冲突时,由信用办作具体规定。

第十五条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只用于企业信用监管工作,不得擅自对外公开。

第十六条各所、分局、队经办的对不属于本市登记注册的本省内的市场主体做出行政处罚的,应将处罚文书上报经济查检科,统一抄送该市场主体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第十七条各所、分局和业务科室应当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录入、校对、确认制度,业务科室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工作的督查、考核,保证信用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个人非依权限、程序规定的,不得擅自修改、增删企业信用信息。各所、分局的公共帐号只保留查询。

第十九条不同单位、部门提供同一内容的企业信用信息,属于基本信息的,采用登记部门、审计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荣誉性信息的,采用授予部门提供的信息;属于处罚性信息的,采用处罚机关提供的信息。

第四章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实现信用分类监管,以企业行为规范信息为主,信用能力信息为辅,对企业信用监管状况进行的综合量化评价。

第二十一条我局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标准按省局制定的标准执行。

第二十二条辖区外的企业设在辖区内的分支机构,应当参加企业信用监管评价。辖区内的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单独进行信用监管评价。

第二十三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由计算机根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和信用监管评价标准,自动生成评价结果。

第二十四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分为AAA、AA、A、B、C、D六个等级。AAA级表示信用优异,AA级表示信用良好,A级表示信用稳定,以上三级用绿色表示;B级表示信用波动,用蓝色表示;C级表示信用低下,用黄色表示;D级表示信用丧失,用黑色表示。

第二十五条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应当作为对企业开展信用教育、赋予信用资产、实施信用激励和信用约束、确定监管类别、进行日常检查等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六条市局信用办在每年11月30日,对全局登记注册企业的信用监管状况作出年度评价。并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长期保存。

第二十七条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各所、分局和各业务科室发现并经证实企业在评价年度内有未记录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上报信用办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重新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重新评价结果作为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二十八条年度企业信用监管等级评定之后,各所、分局和各业务科室发现企业有新发生的违法失信行为或其他信用信息,并足以影响其信用状况的,应对该企业的信用监管等级进行即时评价,同时相应调整该企业的监管类别。

即时评价结果仅作为调整监管类别的依据,不影响该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五章信用反馈

第二十九条信用反馈是将年度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相关情况形成的信用评价报告内容告知企业,并据此对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信用自律教育。

第三十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主要记载被评价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包括企业信用监管等级、各项得分情况、主要信用积累情况、主要信用流失情况,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提示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只向被评价企业反馈,供被评价企业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不向其他单位、个人公开;但被评价企业同意公开的除外。

第三十二条信用反馈的方式,可以是书式邮寄,也可以是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传送。

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以书面形式反馈的,加盖实施评价机关的公章。

信用等级为AAA级的,必须以书面形式反馈;信用等级为AA、A、B、C、D级的,反馈形式不限。

反馈结果在7个工作日内录入。

第三十三条提倡采用短信平台进行信用反馈。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手机号码征集,建立完整有效的企业负责人手机号码数据库。

第三十四条企业可以直接向所在地各所、分局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拥有数字证书(CA)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报告。

第三十五条企业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无差错的,不予重新评价;如用于评价的信用数据有差错的,且非企业责任造成的,企业可以重新提供同期、有效的信用数据,经有关业务科室审核其真实性、准确性后,予以重新评价,并调整企业当年的信用监管评价结果。

第六章信用监管提示

第三十六条信用监管提示是利用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和其它信用信息,依据特定规则由工商业务系统软件产生,指导和提醒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对相应企业予以注意或者采取相应措施的工作信息。

第三十七条依据省局制定的信用监管提示目录,信用监管提示分为关注提示、警示提示、限制提示三种类别。

关注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中予以注意或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予以重点审查。

警示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情况,采取不予办理、巡查、告知、告诫、立案、予以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或取消已获得的信用资产等具体措施,并将处理情况予以记录。

限制提示,要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在办理相关业务时进行严格的限制,不予办理相关的手续。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在相应环节依据内容自动控制操作。

第三十八条信用监管提示信息,不能由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的,根据信息类型,由相关业务科室负责录入、维护。

第三十九条可以办理的信用监管提示信息,管辖单位在一个月内予以办结。

第七章日常检查

第四十条各所、分局根据年终信用评价结果,合理设置监管频率,在每年12月30日前,制定下一年度的年度监管计划,按照制定的计划、运用信用提示功能开展日常检查,完成上级局交办的其他企业信用监管事项。

第四十一条各所、分局根据企业的监管类别、本单位的人员状况、管理区域的实际情况等,结合《**市工商局片区监管责任制实施办法》的有关要求,制作每周片区工作计划,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组织实施日常、专项和特殊检查。

无巡查户口或巡查结果的工作计划视为无效。

各所、分局的工作计划者应及时关闭或结转超期的工作计划。

第四十二条新增户口建档时限为三个工作日,因区域划分等原因需重新建档的时限为一个月。

第四十三条企业的监管类别,以信用监管评价结果为基本依据,综合行业特点、经营特点和其它监管要素确定。

按照监管要求的不同,监管类别分为A类监管、B类监管、C类监管、D类监管。

A类监管。实施低频率监管。适用于信用等级为A级以上、且未列入一级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重点检查亮照经营、证照有效期、登记事项执行和变动、年检申报、被举报事项等情况;主要帮助企业提高遵法守信水平,获取更多信用资产;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AAA、AA级企业,实行重点企业走访制度。可实行跨年度检查。

B类监管。实施较高频率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B级的企业、当年新设立的企业等。除A类监管的检查内容外,重点是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新办企业的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登记事项的执行情况等。一般每年检查不少于一次。

C类监管。实施高频率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C级的企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罚的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和投资设立的企业、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属于一级重点监控行业的企业等。除A、B类监管的检查内容外,重点为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整改情况、需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等。一般每年检查不少于两次。

D类监管。实施按需监管。适用于企业信用监管等级为D级的企业。主要内容是吊销营业执照后,是否依法停止经营,是否依法办理相应事项等的后延监管。根据需要随时检查。

第四十四条日常、专项检查完毕,各所、分局检查人员应当根据检查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置,将结果及时、准确、正确录入相应业务系统;一年检查2次,上半年必须完成任务50%。其中C类监管企业上半年必须检查一次,新设企业成立6个月内必须检查一次。

第八章信用奖惩和服务

第四十五条根据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予以信用奖惩措施。

信用奖励措施包括: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A级以上的企业要优先赋予信用资产,多方宣传信用形象;其中AA级企业可申请年检免审查,AAA级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给予年检免审查。

信用惩罚措施包括: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等级B级以下者,在下一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结果产生之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主管的各类社团组织不得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广告信用单位等信用资格,或者知名商号、著名(驰名、知名)商标等信用资产;办理各项工商业务时要重点审查;其中C级以下的,已经获取的相关信用资格要取消;D级企业要予以公示。

同时,我局要通过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推荐、建议等方式,扩大信用奖惩机制的应用范围和影响。

第四十六条各所、分局要采取教育、引导等手段,帮助有违法失信行为的企业重建信用。并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企业信用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九章信用修复

第四十七条企业信用修复是指因非主观故意因素,致使信用监管评价等级降低,在一定期限内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重建信用的企业,按一定条件,经规定程序,获准消除本评价年度违法失信行为对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的影响的过程。

第四十八条申请信用修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企业根据其违法失信行为制定、落实相应的整改方案,并有明显成效;

(二)自企业提出申请之日起,整改期限不少于三个月。

(三)企业在整改期限内未再发生违法失信行为;

第四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信用修复:

(一)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D级的;

(二)本评价年度内具有严重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行为的;

(三)本评价年度内同一性质的违法行为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罚两次以上的;

(四)进入破产程序的;

(五)距上一次信用修复时间不到三年的;

(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不宜实施信用修复的其他违法失信行为。

第五十条信用修复的程序:

企业向所在地工商所、分局提出书面申请;

企业所在地工商所、分局审查企业信用修复条件,并提出意见,报送市局企业信用办;

由市局企业信用办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确认,并实施信用修复。在数据库保存违法失信记录的前提下,提前解除信用提示,同时相应调整企业的年度信用监管评价等级和日常监管类别。

第十章信用披露

第五十一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公开披露企业的信用信息,加强社会监督,促进企业信用自律。

第五十二条公开披露的信用信息包括:

企业基础信用信息:企业注册登记信息、企业年检信息。

企业良好信用信息: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A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广告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知名商号、驰名(著名、知名)商标。

企业不良信用信息:企业信用监管评价等级D级、严重违法处罚信息。

第五十三条公开披露之外的信息为限制披露信息。

我局与政府相关部门由于工作需要,在内部互通信息,不属于公开披露。

限制披露信息,当事人同意披露的,可以公开披露。

第五十四条各所、分局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办事大厅、所(分局)办公场所等设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设施,方便查询公开披露信息。

市局可以通过网络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方便查询公开披露信息。

市局可以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公开企业良好信用信息、企业不良信用信息。

第五十五条每年度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后,市局相对集中地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公示。

第十一章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

第五十六条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是对个体工商户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各所、分局要结合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管理的要求,应用工商业务系统软件,全面开展个体工商户的信用监管。

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评价由市局企业信用办负责实施。

第六十七条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是市场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各所、分局要充分调动市场举办者的积极性,在具备信息化条件的市场,大力推行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

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评价由市局企业信用办负责实施。

第六十八条在市场内经营的个体工商户,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不实行个体工商户信用监管评价。

第六十九条市场经营者的信用监管评价以市场为单位进行。在市场内经营的企业、外地企业设立在当地的分支机构,除实行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外,同时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本地企业在市场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

第七十条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信用监管评价采用全省统一的评价模型。信用监管评价的具体指标内容及分值,除省局统一规定的以外,市局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监管重点增加信用评价指标,并按规定向市局信用办备案。

第七十一条对查无下落的个体工商户,当年的监管类别列为D类。

第七十二条对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日常、专项检查,参照企业执行。

第七十三条对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评价结果的反馈形式参照企业执行(除书面形式外)。

个体工商户、市场经营者的信用修复制度,参照企业执行。

第十三章附则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5)

一、高度重视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20*年8月,我局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初步建立了我省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各设区市环保部门高度重视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评价方法及程序,对辖区内的参评企业开展了等级评价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参评企业数量较少,覆盖面不够广,部分设区市等级评定为红色、黑色的差类企业数所占比例偏低,评价结果不能真实反映当地企业实际环境管理水平。

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充分运用等级评价制度,根据评价结果,采取分类管理措施,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发挥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作用,是增强企业环境守法和社会责任意识、创新企业环境监管方式、提高企业环境监管效率、促进企业污染防治的有效措施。因此,各地要充分认识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对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的促进作用,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二、积极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

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是一项贯穿于全年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在日常的监管过程中注重部门协调,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因此,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完善规范评价程序,使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地反映我省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实际情况。

(一)加大宣传力度。

各设区市要积极开展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促使企业强化环境管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各地可以利用新闻媒体或环保网站对绿色类企业进行公开表彰,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资信度,同时对黑色类企业进行曝光,实行黑色类企业向公众公开道歉制度。

(二)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评价程序,使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加大参评企业的覆盖面,并合理控制评价结果等级梯度的比例。20*年度,参评企业数量需大于所辖地当年省控、国控企业数量,红色、黑色的企业数要结合各地监测达标情况、偷排情况、执行环评“三同时”等实际情况确定。

(三)积极落实企业分类管理措施。

各地要根据《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积极落实20*年度等级评定的企业分类管理措施,对不同等级的企业分别采取相关激励性机制或限制性措施。充分发挥企业环境行为等级评价结果的效用,弘扬遵纪守法精神,曝光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考核。

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20*年度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确保在明年3月底前完成评价工作并及时将结果上报省环保局。各设区市要制定相关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提高工作效率和评价质量。省环保局已将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工作列入省、市环保局长目标责任书的重要内容,实施严格考核。

三、20*年度等级评价工作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年9月-11月)。

各地要指定专人开展宣传、组织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对等级评价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确定纳入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管理的企业名单(国控、省控的企业必须纳入评价范围),并书面告知企业。

(二)基础资料收集阶段(20*年11月-20*年1月中旬)。

做好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各市、县(市、区)环保局根据20*年度日常监督监测结果、现场检查记录,结合企业环境管理情况,核实企业申报资料,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管理档案材料,并进行初评。

(三)确定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阶段(20*年1月中旬-20*年3月上旬)。

各地根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前期告知、填报、初评程序的基础上,再经反馈、公示、复核等程序,最终确定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县(市、区)环保局在20*年2月初将复核结果上报各设区市环保局,设区市环保局20*年3月上旬最终确定各企业评价等级,并根据评定情况确定企业监管类别和监管方案,同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或主要新闻媒体公布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6)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社会对知识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企业若想高效的发展就必须有效的利用知识资源,结合信息化管理方法综合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对此,本文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相关论述,并研究提出了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信息化绩效体系的建立措施,旨在充分发挥二者的管理价值,为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知识管理的概述

所谓知识管理,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建立的一种知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质化性和量化性。系统建立之后可以实现知识的获取、整合、分享、创造、记录、和更新,属于一种知识系统的构建过程,可以不断累积知识,然后再反馈回系统,形成智慧循环[2]。这种知识累积过程目的在于管理并应用知识,以其为基础,科学制定企业决策,并高效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和发展变化。知识管理方法相对较为科学,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优势。作为一种主动性较强的管理措施,该管理方法需要结合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等技术才能发挥最大化的应用价值。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影响机制和应用意义

1、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影响机制

1.1运作环境的影响机制。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人员培训、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技术支撑。这些运行环境的运转首先能够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获取知识和分享知识,这种获取方式以技术为支撑,对企业综合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意义重大。其次,构建立体格局的组织结构,使其网路化、扁平化,在人本思想的管理理念之下更好的发挥企业领导阶层的职责和能力。接下来,培养企业员工,综合提升企业的人才综合素质,员工培养需要企业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教育,还应该建立培训制度。最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凝聚员工的思想,加强企业的内部团结,引导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1.2处理过程的影响机制。首先,知识管理可以在固有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创造对知识的理性分析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创新和分享。其次,建立知识累积途径,包括企业组织间交流、国内外客户合作等,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知识,综合提升企业的能力。接下来,分享知识。在企业内部分享知识,或者同外部建立分享联系,这种方式可以累积知识,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最后转化知识为企业产品。最后,有效利用知识。将获取的知识利用起来,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管理能力,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2、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

所谓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通过信息化特征的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信息化成果。在知识管理的理念之下构建该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系统,应用这种系统来对企业的信息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分享、创新以及存取。最终对所有的过程以及反馈结果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高效的总结信息化建设成果,总结存在的问题,利于企业相关决策的制定。由于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必须有效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准确的信息技术定位,这样才能够在企业绩效的最终目标下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时,绩效评价策略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绩效评价可以评价和改进信息化绩效。

三、构建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措施研究

1、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原则之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体系制定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3]:①建立财务评价指标。目前,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日渐重视,一个企业若想建立信息化,就必须大量的投入资金,只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才能确保资金的合理应用。此外,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定位企业的投入资金,便于跟踪和指导。具体的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以及净利润等。②建立内部流程评价指标。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该科学、有序的规划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优化该流程,降低反复操作造成的损失,,此外,应用知识管理理念缩短业务流程的时间,积极为企业产品的创新和更新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以此来综合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实力。具体的内部流程指标包括市场的敏感度、业务流程的优化程度、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市场的相应度以及新技术的创新能力。③建立客户评价指标。在上述两种评价指标建立完成之后,企业还需要建立客户评价指标。这种指标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指标之一,在资金投入合理、业务流程完善的基础之上如果客户的满意度较高就说明企业的信息化建立效果更好。所以必须建立满意度评价指标。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对企业文化的满意度等。④建立学习成长维度。所谓学习成长维度是指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对员工进行培训目的在于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建设团队,这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更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7)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8)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9)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已在全国企业总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其融资难的问题却依然比较严重。尽管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股权、保理、租赁、赊销、典当等方式进行融资,但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是主要集中在银行贷款。

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发放是非常严格的。首先,银行出于成本的考虑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其次,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的资产数量少,质量差,信用状况差,银行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不愿意向中小企业贷款。再者,银行目前执行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多是基于大企业制定的,不适合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最后,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普遍采取抵押贷款或担保贷款的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抵押、担保要求,还是风险、成本考虑,都是由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难造成的。如果银行能够对中小企业做出完整的评价,就可以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

1.中小企业管理者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这里的管理者是指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高层管理者。他们控制着企业的核心经济资源,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经济活动,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能够通过逃废、拖欠债务等违约行为增加个人利益。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管理者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监控管理者的行为。

当今社会,信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信用良好的个人,可以充分享受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等好处,还可以获得好的社会地位、名声和他人的尊重。而信用差的个人在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时往往要付出额外的代价。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他也非常看重社会对他的信用评价是怎样的。信用评价好,其在经理人才市场上就会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企业都愿意高薪聘用。此外,由于信誉好能够取得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信任,使得他在带领企业从事一些经济活动时,受到的阻力会小。反之,如果管理者个人的信誉状况不好,企业不愿意聘用或即便被聘用,在带领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时也会因为个人信誉不佳而给企业带来影响。然而目前,人们对信用进行评价时多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评价,无法知道某人的信用到底在被评价的一群人中具体处于何等水平。因而,应建立管理者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管理者的违约行为。

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需要有关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提供个人的身份证明和学历、就业经历、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等基本信息;房产管理部门和车辆管理部门可以提供个人的固定资产信息;电信、水、电、气、暖、物业等部门从日常生活角度提供衡量个人信用的必要信息;银行提供个人的信用卡等财务信息,信用机构通过对上述信息进行整理评价,得出个人的信用等级以供有关各方查询。信用评级需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以提供个人的最新信用状况。

2.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1)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许多优势:生产规模和市场容量小,使其市场退出成本相对较低,从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突出自身某一方面的特色,通过特色经营建立优势;创新能力较强;企业平均成立时间较短,各方面成本较低;企业规模小易根据用户需要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组织结构。但是它也存在许多劣势: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源有限,并且一般处于市场后入者的位置;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中小企业破产率高,平均生命周期短;一般无法通过多元化经营规避单一经营可能导致的风险,竞争力较弱;管理相对落后,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更强化了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弱者地位;有些中小企业缺乏长远发展战略,企业短期逐利性强,导致企业违约等投机性短期行为发生频繁,道德失范严重。

(2)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对中小企业的优劣势分析,可以看出,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价时,其评价内容、方法应与一般企业的信用评价相类似,但也应有所不同。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时,除了要考虑企业的基本素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指标,还应考虑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和履约能力等指标。

①企业基本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对管理者素质、企业规模、管理水平、职工基本素质、产品品牌与市场和信誉状况等方面来评价,从而通过研究企业的现状反映企业的信用能力。在这里,由于中小企业企业规模比大企业小,因此在评价时其参考值的设置应相对大企业适当降低。

②企业财务状况评价体系。主要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三方面考察。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评价中的关键环节,这一指标的高低与企业的信用等级密切相关。主要以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三个指标综合来反映。较强的盈利能力及其稳定性是企业获得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关键因素,主要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进行反映。营运能力是指企业资产周转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活力。营运能力的好坏将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产生影响。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来反映。

③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当今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企业过去为保证现在或未来的信用而进行的投资。主要从创新财力投入、创新物力投入、创新人力投入、创新效果等方面反映企业的创新能力,通过研究企业为保证信用的连贯性而进行的投资行为,从而考察其信用保证能力。

④企业成长和发展能力评价体系。从长远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未来信用。主要由行业趋势及地位、平均销售收入增长率、预计销售增长率、主要产品寿命期、未来新品种预计增长率、未来市场占有率预计增长率、发展规划与实施条件、同业市场竞争力等指标组成。

⑤履约情况评价体系。一个企业即使上述指标再好,如果通过各种方式恶意违约、不偿还贷款,则其信用能力也是很差的。因此,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必须对其履约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以贷款按期偿还率和利息按期偿还率两个指标为主。

企业信用评价管理篇(10)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上一篇: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 下一篇: 贷款经营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