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案例及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1 16:37:46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1)

人们利用计量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金融问题的主要媒介,无论是宏观经济角度,还是微观金融管控角度,都需要结合实际经济情况和经济要求建构相应的运行机制。正是基于其重要的经济学研究价值,所以在高等院校经济类本科课程开设过程中,计量经济学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结构中不仅包括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应用以及模型方法等,在长期的经济模型分类问题研究过程中,计量模型的使用比例也在不断增高,需要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建构更加有效的教学机制和教学框架。

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研究的背景

在高等院校的经济专业以及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计量经济学课程是必修科目,教材中对于数理推导往往更在意,缺乏对经济学的分析以及解释,也就导致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深刻内涵缺乏了解,没有建构完整的经济学研究机制和理论框架。另外,在实际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进行的课程教育多为基础理论,更加侧重于理论模型以及方法的完整度,并没有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进行集中讲解,学生也就只了解一般的经济学关系,却没有建构完整的数量分析机制,整体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层级结构也相对简单,需要引起相关教学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分析

(一)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和教学结构,建构切合于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基准,从基本教学理念出发,提高教学层级结构的同时,能有效升级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整度。在本科院校的育人理念中,要培养全面型综合素质人才,在计量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就会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落实在学生定量分析以及经济学模型建立方面。在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初级课程、中级课程以及高级课程三种,在初级课程中,教师主要讲解的就是基本理论内容,相关信息和知识点也比较常见。在中级课程中,教师主要讲解的就是多元线性回归问题以及联立方程模型等,整体教学内容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在实际模型参数学习过程中,教师还是会将大多数课堂时间应用于理论讲解以及检验模式建立方面,需要教师结合实际需求和经济学模型,对相关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能对相关计量模型进行综合处理,确保学生能对模型参数进行系统化处理和综合评估,在加深学生理解程度的基础上,确保基础目标和教学运维操作结构更加贴合实际需求。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实现理论具象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建构完整的理论讲解体系以及教学研究体系。在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中,学生的文科生比例和理科生比例约为1:1,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数理分析能力都比较相似,有的国际金融文科生能力相对较弱,而学生在实际活动开展时,对于初级课程重视度不足,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特别是针对一部分理论的推演过程以及公式的来历都缺乏认知,也就会导致学生无法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和教学节奏[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利用相应的案例进行知识点的集中梳理,能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进一步为学生创设和建构完整的知识脉络,保证教学构型和教学结构的有效性。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体会经济学检验机制和过程,从而减少知识脱节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实现教学相长

在落实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模型时,教师借助案例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和教师建立更加有效的教学互动,确保教学模型和教学流程的完整度,教师只有建构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机制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表达对于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机制,能在提高整体课堂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真正贯彻落实全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型,学生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度,确保教学效果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化升级。

三、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方式单一

尽管多数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需要结合案例分析进行系统化教学升级,但是,在实际讲解和项目融合过程中,教师只是利用简单的经济学案例进行教学模型展示,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计量模型相关指标的认知,却不能提升学生对于课程内涵的理解水平。教师在课堂中展示的教学软件更多倾向于案例分析,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操作模型,教师和学生无法建构完整的互动性学习理念,就会导致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才能提供简单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多数操作行为也只是对教师的硬性模仿,缺乏自主性,学生在对案例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案例的穿插往往只是讲解的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突破,整体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案例分析的融合机制还是存在实践缺失、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正是由于教师的单一化教学,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无法建构动态化的教学模型,也不能有效内化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知识和能力,相关学习效果也就缺乏实际价值。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资源有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课堂一般采取的是大班授课机制,因此,教师在实际讲解过程中,要结合经济学课题进行系统化分析。但是,由于是大班授课,教师无法对学生的个性化反馈进行及时处理和应对,在课题讲解过程中,就会出现学生出现不同学习缺失和漏洞的问题。这不仅仅会影响到整体课程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偏差,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学辅助机制也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和优势。另外,在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案例时对相应的教学资源没有进行集中处理,学生数量和资源结构之间的不匹配导致一部分学生只能自行实践,整体实践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2]。

(三)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结构简单

对于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来说,要想提升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理念的完整度,就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案例教学符合实际学习情况。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往往会使用教材中的案例,尽管具有本单元的针对性,但对于整个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来说,缺乏普遍性,数据和实践序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在案例分析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只能利用单一化公式和推导过程,加之教材编著的时间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是一味使用教材案例,就会出现与现实经济问题解决路径脱节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个案例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问题。

(四)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评价偏差

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多采取平时考试+期末考试的评价机制。在平时考试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平时作业以及学生的基本出勤,而在期末考试模型中,借助闭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和考核,正是由于考核结构的设置模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具体经济案例解决水平受到了制约。

四、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的对策分析

(一)优化升级经济学理论和案例分析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基本框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教师要在讲解案例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综合认知能力。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机制中,教师要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化分析,充分融合案例分析机制,弱化教学结构中的推理过程,着重提高对经济学特征的分析,并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强化课堂效果的基础上,建构完整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统一机制,确保学生能在提高学习兴趣后,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3]。

(二)优化升级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诉求,建构更加完整的教学模型,也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案例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在讲解教学案例之前,教师要结合现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特征对案例进行动态化处理,以保证学生能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知识发展步伐,确保教学模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也要结合专业领域的现实特征和学科动态发展模型进行集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和计量经济学水平。

(三)优化升级案例分析方案

在案例分析方案的选择方面,教师不仅要结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也要贴合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专业程度,并且将生活化的事物融合到案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总而言之,在计量经济学理论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并借助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能力,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优化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小菲,陈旭梅,高永,等.计量经济学的交通指数与公交指数关联性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6,48(03):60-65.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2)

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当众演说的能力。案例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当众演说的能力。要想成为优秀人才,“口头表达”能力不容忽视。有的学生可以写一手漂亮的好文章,但是让他站在讲台前把他的想法讲给全班同学听,他就显得很紧张,说话断断续续,不敢正视观众,浑身冒冷汗,有的学生甚至压根就不敢登台。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古板,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上讲台发言的机会。因此,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课等形式,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当众演说的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3.帮助学生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与其他经济学课程相比,宏观经济学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离现实太远,非常枯燥。因此,通过在教学中增加宏观经济理论的案例分析,例如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近年来贸易逆差的原因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

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教材。目前在国内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所用的教科书和教学案例几乎都是源自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实践所编写的,因而国内学生对此明显缺乏感性的直观认识。即使有些教材和案例教学加入了中国案例,但是并没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模型的理论假设及适用条件作详细研究,这就使得教师往往在花费了很多课时讲解一个案例之后,学生还不能够对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较为专业的研究判断。因而,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教材。此外,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大都源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因而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结论成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就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我国由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起来,与许多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相比还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所列举的西方宏观经济案例都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做出理论上的创新。

2.忽视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目前,在宏观经济学案例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理论的案例分析,而忽视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理论全面分析某一问题的综合能力,忽视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的能力。应当指出的是,知识点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宏观经济概念和理论的作用,因而进行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由于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而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3.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在当前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较为重视定性分析的案例教学,而忽视定量分析的案例教学。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就会缺乏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及其分析结果的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体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手段落后。目前在国内高校中除个别学校教学手段先进外,大多数高校缺乏进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现代化实验室。事实上,欧美高校经济学专业一般都把学生参加案例实验作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实验来掌握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而国内很多高校由于师资和经费的匮乏,难以做到这一点,从而造成宏观经济案例教学手段非常落后。

三、完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1.组织选编我国本土化的宏观经济案例。为促使学生运用所学宏观经济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索和解决我国的相关宏观经济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视角观察、分析和解释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力争实现宏观经济案例的本土化。例如,可以设计“中国经济实力的估算”、“从实践中看中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国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估算”等案例,并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并根据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尝试同时引用中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掌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假设条件,注意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

2.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学生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基础实验案例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评价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第二,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多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综合案例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的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第三,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是综合宏观经济学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的现实性及其应用性意义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

3.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尤其应当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非常熟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必须对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其次,选派担任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教师到国家统计部门、财政、金融等部门进行挂职锻炼或实地调查研究,去外校听课、讨论以及参加假期培训、讲座等形式的教学交流活动,使教师对宏观经济案例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为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鼓励教师走进实验室,掌握相关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软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更好地开展宏观案例实验;最后,组织学生到相关科研单位去实习或调研,为学生提供新的认知空间和学习场所,以丰富、充实案例教学内容。

4.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宏观经济学理论包含有大量抽象的图形,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图形,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并不是太好。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使图形中的曲线一步一步演示出来,这样整个宏观经济理论的推导过程一目了然,更便于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就可以使宏观经济学案例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903)。】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5

[2]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1

[3]斯腾伯格.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7

[4]萧灼基.以宏观经济学方法研究现实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07,(2):2

[5]张元鹏,刘元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S1):27

[6]任保平.经济学与数学结合视角下的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5):42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3)

宏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人文社科类、技术类、工程类及有关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也是国内大多数学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必考课程。宏观经济学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起来,并分析这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枯燥乏味,是每一个讲授经济学的老师都能体会的。但是,如何能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以及如何能使学生迅速而直观地领会其深刻宗旨是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目前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鉴于其较强的理论性,大量的图形、数据、数学公式及推导、表格等贯穿其中,往往教师会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它的“宏大叙事”,对刚刚从应试教育的重围中杀将出来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像似“天方夜谭”。这种教学效果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而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本土的经济实践案例相结合,将会强化学生对宏观理论知识的把握,树立其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并能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宏观经济学》采用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初首创的,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融会于特定案例分析的一种教学组织架构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一种灵活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1.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论证、图形、表格等来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普遍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例如,在国民收入决定一章中,对于其中的三市场四部门的分析背景并不完全清楚,以及其中有关支出法对于国民收入的计算及乘数理论亦如此;关于IS—LM以及AS—AD模型的分析中,学生并不能从直观的感受上来理解,只基于最机械的记忆。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恰当的载体,将这些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采用现实经济问题作为依托,包括当前社会的热点经济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吸引他们积极讨论、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习惯。《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并非是简单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是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注重将知识到技能的转化。案例教学并非以教师对宏观经济原理的讲述为切入点,而是从精选出的案例入手,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情景,让其通过思考和处理问题得到有效的锻炼,利于其综合素质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符合当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3.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之一便是采集大量的经济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教育的作用,培养其处理复杂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可以选取现实热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如在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过程中,以当前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进行剖析,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能够真正领会经济现象的本质。

二、《宏观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总的来说,宏观经济教学案例的选择力求深入浅出,突出实用性,具体如下:

1.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突出实用性、优良性。如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相应章节案例的选择应从实际出发,包含经济学原理的基本要素。就通货膨胀理论这一节而言,应结合通货膨胀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通货膨胀表现、通货膨胀的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等多个案例,尽可能多角度地全面阐释所涉及的知识点。选择和编写优良的教学案例是成功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其中,教师可凭借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以及通过生活实践、社会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充分发挥教师本人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撰写具有一定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案例。其次,可借助其他媒介获得“二手资料”,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素材取舍能力。

2.应多增加背景案例的铺垫。如前所述,宏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背景,学生往往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就某个理论只能在该理论内部兜圈子,而不能很好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铺叙,因此,对宏观经济知识感觉晦涩难懂。如在介绍关于国民收入的几个主要概念以及国民收入循环时,关于宏观经济分析的三大市场四大部门的介绍是非常必要的;其次,关于宏观经济的学派之争,也要予以必要的时代背景介绍,否则关于各学派的相互区别,学生多机械记忆,瞬间即遗忘,不能将其作为有机体进行对比分析。如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利息理论、货币理论的不同,应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分析。背景型案例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进行铺垫,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较好的理解。

3.案例的选取应具有逻辑性和时效性。案例的选择应注重其内在逻辑关系,使案例分析成为对原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如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导言部分,需要先对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二者之间的演进过程进行说明,才能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离”这两大分支,在对宏观经济学有整体把握的前提下,方可开展后面具体内容的探讨。在介绍消费理论的同时,可以用关于蜜蜂消费习惯的寓言故事揭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能结合当前社会中的示范消费、攀比消费、中外消费习惯的不同等小故事情节予以透彻的展示。其次,关于宏观教学案例的选取应当时刻关注当前经济热点及最新宏观政策的动向。如针对国家目前出台的宏观经济调控,可使许多抽象的宏观经济理论可通过发生在眼前的事例来加以阐释;关于货币乘数的讲述,可对当前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分析,并搜集关于我国央行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历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以及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影响数据资料来分析;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讲述,可剖析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以及对未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解释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等;关于通货膨胀内容的讲述,可结合目前的物价上涨等实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介绍。通过这些发生在眼前和身边的案例,使宏观经济学涉及的理论不再显得遥远和空洞。

三、《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打破以往单纯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而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由原来的知识讲授变为指导者,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引导其自己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中去。

2.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与传统课堂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确实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二者相辅相成。理论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重点难点,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而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要防止出现以案例教学为主的片面做法,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强调系统性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3.正确处理课堂教学和课后研讨之间的关系。必要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讲师要把相关理论知识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则依据相关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培养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解释,可正确引导学员快速发现理论与案例之间的联系,并能有意识地采用理论去解释案例。课堂教学以启发式为主,通过良好互动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但课后研讨的作用也不可小视。课后可让学员主动去发掘和搜集相关案例,引导学员主动关注热点现实问题,可作为下次课堂讨论内容的充实。

4.注重利用丰富的资源。多媒体教学目前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较,其课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生动活泼,动画作图、背景声音解说、录像播放等,更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且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师应善加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活跃课堂气氛,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摘录书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的纸质案例或者从电视、网络上下载视频案例。经济学课程与现实联系紧密,许多报刊杂志时常刊发经济评论类文章,这类文章是运用经济理论进行实际分析的典范文章,非常适宜课堂分析,如《中国财富》、《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杂志报刊。其次,电视节目如“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经济信息联播”等经济栏目所报道的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都是很好的案例素材。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多向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网络资源还可以为有兴趣进一步学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提供阅读资料、参考书目、课后习题,以弥补课堂学时有限的不足,学生还可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和论文,并通过网络进行课后辅导和答疑,尤其是开设讨论专版,对热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

参考文献: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4)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分析

(一)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在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和教学结构,建构切合于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基准,从基本教学理念出发,提高教学层级结构的同时,能有效升级整体教学目标的完整度。在本科院校的育人理念中,要培养全面型综合素质人才,在计量经济学研究过程中,就会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落实在学生定量分析以及经济学模型建立方面。在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过程中,主要分为初级课程、中级课程以及高级课程三种,在初级课程中,教师主要讲解的就是基本理论内容,相关信息和知识点也比较常见。在中级课程中,教师主要讲解的就是多元线性回归问题以及联立方程模型等,整体教学内容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在实际模型参数学习过程中,教师还是会将大多数课堂时间应用于理论讲解以及检验模式建立方面,需要教师结合实际需求和经济学模型,对相关信息进行集中处理,确保能对相关计量模型进行综合处理,确保学生能对模型参数进行系统化处理和综合评估,在加深学生理解程度的基础上,确保基础目标和教学运维操作结构更加贴合实际需求。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实现理论具象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建构完整的理论讲解体系以及教学研究体系。在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中,学生的文科生比例和理科生比例约为1:1,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数理分析能力都比较相似,有的国际金融文科生能力相对较弱,而学生在实际活动开展时,对于初级课程重视度不足,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建立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特别是针对一部分理论的推演过程以及公式的来历都缺乏认知,也就会导致学生无法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和教学节奏[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利用相应的案例进行知识点的集中梳理,能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进一步为学生创设和建构完整的知识脉络,保证教学构型和教学结构的有效性。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体会经济学检验机制和过程,从而减少知识脱节问题。

(三)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实现教学相长

在落实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模型时,教师借助案例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和教师建立更加有效的教学互动,确保教学模型和教学流程的完整度,教师只有建构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机制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表达对于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机制,能在提高整体课堂效果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真正贯彻落实全能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型,学生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度,确保教学效果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化升级。

三、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方式单一

尽管多数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需要结合案例分析进行系统化教学升级,但是,在实际讲解和项目融合过程中,教师只是利用简单的经济学案例进行教学模型展示,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于计量模型相关指标的认知,却不能提升学生对于课程内涵的理解水平。教师在课堂中展示的教学软件更多倾向于案例分析,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操作模型,教师和学生无法建构完整的互动性学习理念,就会导致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才能提供简单的实践机会。学生的多数操作行为也只是对教师的硬性模仿,缺乏自主性,学生在对案例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案例的穿插往往只是讲解的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突破,整体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案例分析的融合机制还是存在实践缺失、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正是由于教师的单一化教学,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无法建构动态化的教学模型,也不能有效内化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知识和能力,相关学习效果也就缺乏实际价值。

(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资源有限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课堂一般采取的是大班授课机制,因此,教师在实际讲解过程中,要结合经济学课题进行系统化分析。但是,由于是大班授课,教师无法对学生的个性化反馈进行及时处理和应对,在课题讲解过程中,就会出现学生出现不同学习缺失和漏洞的问题。这不仅仅会影响到整体课程教学效果,也会导致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存在一定的偏差,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学辅助机制也就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和优势。另外,在计量经济学理论讲解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案例时对相应的教学资源没有进行集中处理,学生数量和资源结构之间的不匹配导致一部分学生只能自行实践,整体实践效果得不到有效保障[2]。

(三)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结构简单

对于计量经济学理论学习来说,要想提升整体教学结构和教学理念的完整度,就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集中处理,确保案例教学符合实际学习情况。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往往会使用教材中的案例,尽管具有本单元的针对性,但对于整个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来说,缺乏普遍性,数据和实践序列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在案例分析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只能利用单一化公式和推导过程,加之教材编著的时间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是一味使用教材案例,就会出现与现实经济问题解决路径脱节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一个案例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问题。

(四)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过程评价偏差

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多采取平时考试+期末考试的评价机制。在平时考试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是平时作业以及学生的基本出勤,而在期末考试模型中,借助闭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和考核,正是由于考核结构的设置模型,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具体经济案例解决水平受到了制约。

四、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分析融合的对策分析

(一)优化升级经济学理论和案例分析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基本框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中管控,教师要在讲解案例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综合认知能力。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机制中,教师要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进行系统化分析,充分融合案例分析机制,弱化教学结构中的推理过程,着重提高对经济学特征的分析,并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强化课堂效果的基础上,建构完整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统一机制,确保学生能在提高学习兴趣后,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3]。(二)优化升级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诉求,建构更加完整的教学模型,也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案例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在讲解教学案例之前,教师要结合现行经济发展趋势和经济特征对案例进行动态化处理,以保证学生能在理解案例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知识发展步伐,确保教学模型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也要结合专业领域的现实特征和学科动态发展模型进行集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对于数据的处理能力和计量经济学水平。(三)优化升级案例分析方案在案例分析方案的选择方面,教师不仅要结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也要贴合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专业程度,并且将生活化的事物融合到案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总而言之,在计量经济学理论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并借助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能力,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优化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董章怡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5)

一、研究及实践价值

首先,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形成教材中的原理与实践中的案例统一的教学内容结构,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使教学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第二,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制度创新”需要作为主体的人,凸显制度创新对经济重要性的课程更需要作为主体的学生,只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通过案例教学使很多学生感到真正学到了知识。第三,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涉及的制度演进和制度变迁,要求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想抓住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显示自己的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对于制度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第四,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每次制度设计案例讨论,都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的背景资料,认真思考、分析、着手准备讨论发言稿,有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观点找旁证,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这在传统教学中是很难见到的,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最后,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师生互动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师不再是“一言课”的灌输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制度与经济研究领域的主动参与者,他们可以动脑筋,可以大胆求异,质疑探索,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情感共鸣。

二、相关实践活动综述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在组织方式、实施的一般步骤、案例类型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国内外已经有部分研究,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当前关于案例类型及教学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领域,案例教学实施的研究与实践还相当缺乏。一是以往新制度经济学案例类型及其教学模式研究不够完善。虽然有学者在实践中概括出了部分案例类型及其教学模式,但其并没有阐明这样分类的标准,也没有阐明各类型案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其相应的实施策略,它们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令人难以信服,在具体运用这些模式时也会出现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二是以往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研究不足。案例教学的研究不多,特别是能够将教学与实践系统性结合的案例较少,这为我院开展案例教学研究增加一定难度。三是以往新制度经济学案例开发与整理相对缺乏。开发案例是进行课堂案例教学的前提。目前案例收集与开发不够全面和系统,特别是能够具备阶梯性、全面性、系统性的案例明显不足。

三、研究及实践目标与内容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完善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案例库的编写工作。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库的编写。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完成了部分课程章节的案例甄选、讨论题目、讨论形式以及拓展方向的工作。下面的工作就是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使之更加阶梯化、全面化和系统化。二是完善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课堂案例教学工作。通过运用传统讲授与案例教学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可发挥交融互补的作用。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课堂讨论即可水到渠成。由于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中,并充分进行了思考,能够更深刻理解理论问题的精髓,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今后的学习有针对性。应用这种方法,课前教师、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个大前提。三是完成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通过案例教学案例库的编写以及案例教学课堂教学工作后,将新制度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成果,经验和不足,以及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体现出来,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及实践思路

新制度经济学案例研究及实践思路如下:首先是课前案例教学准备。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并选取案例。二是布置案例并提出要求。所选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兼顾典型示范、现实新颖、适合国情。同时,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一些难易不同的决策点或值得探究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阅读与分析案例。三是学生阅读、分析案例。学生阅读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分析。核心是课堂案例讨论。一是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二是小组派代表发言,同时展开质疑和争论。这一过程,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中心环节。三是总结。总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对讨论情况的总结。案例本身的总结。对案例讨论题的总结等。最后是课后教学评价。一是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二是看教学过程能否促使学生独立地去思考、研究案例,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其综合素质,三是看案例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罗纳德・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4.

[2]杰克・J.弗罗门.经济演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马尔科姆・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1992.

[5]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6]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姚洋.制度与效率:与诺思对话[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8]周其仁.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中国香港),1997,(18-19).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6)

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计量经济学教学亦因此定位于培养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计量经济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教师所讲授内容以初级为主,中级的部分仅涉及到多元线性回归和联立方程模型的基本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课堂时间绝大部分用于模型参数估计的推导、假设检验的构建和理论结果分析。在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通过简单的经济学案例,如:收入消费问题、旅游市场预测问题、定性变量引入问题,展示各类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应用。教学案例的引入便利了学生将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符号和公式还原到经济问题中,从具体问题的角度理解计量模型。同时案例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已有经济理论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利用相关软件,进行适当操作进行经济学分析,实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目标。案例分析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1.2使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

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中,文科背景和理科背景的学生大概是1:1,有的专业如金融理财、国际金融等文科生所占比重更大,因此学生数理分析能力和对数理模型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弱。大部分学生对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先修课程(数理统计学、统计学)的学习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先修知识的理解远远不足以支撑计量经济学学习的需要。在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不足的情形下,如果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过多涉及理论推演和公式推导,学生会无法跟上教师授课的节奏,学习兴趣会降低、听不懂内容的越来越多。在每一章节及时辅以案例,学生能够通过经济问题中的具体例子感知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和对结果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经济学检验的过程,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1.3有助于教学相长

案例分析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操作和相关结果分析为学生解读具体的动手实践过程,学生因其兴趣的提高也主动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而不再仅仅是扮演“观众”。操作过程中出现各种“状况”时,教师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这稍稍突破了“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给了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表达能力,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符。同时,学生活跃的思维使他们能够从独特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分析经济问题,学生踊跃的发问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丰富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对教师的备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横向提升和纵向拓展。

2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案例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已被充分认识,计量理论结合案例分析授课的方式对计量经济学教学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从开展到现在也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案例分析进行的时间更短,在对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理解、开展方式、素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提升的地方,案例教学法还未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就教学过程中笔者的一些认知,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方式单一受限于课时少、实验室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

目前案例教学仅仅是利用简单的经济学例子进行简单计量经济学模型展示,目的在于辅助学生理解计量模型的相关指标,还未曾深入涉及到案例教学的实质,或者说是初级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教师演示软件的操作过程并辅以相关分析,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过程,而只能称为“例题分析”。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给学生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在课外时间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和手法做简单模仿,并形成实验报告。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仅能通过抽检学生实验报告而非逐份批阅来掌握学生掌握的情况。总的来看,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辅以教学案例分析,但是所采用的案例和数据类型都较基础和简单,案例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仍然以教师讲授和操作为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并未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案例教学法的精髓还未被充分应用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2.2案例内容简单抽象,专业区分度低

选用案例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开展的效果。一般来看,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是教材上所给案例,且通常设置在每章的最后部分,用以辅助学生对于章节教学内容的理解,综合性不足。然而,实际案例分析特别在运用面板数据进行经济问题分析时,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常常导致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同时出现。另外教材中的案例简单陈旧、缺乏代表性和时代性、数据都较简单、描述的经济问题不具备代表性,甚至同一个案例贯穿了整个学期的内容。另外,教材中案例未能根据不同专业特点进行设置或者给出备选案例,学生对案例的新鲜感逐渐降低,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不高。这些导致学生在学完计量经济学课程之后,仍然有大部分人不会根据计量经济学方法设定不同专业领域的计量模型,更无法进行相关的经济学检验和分析。有些教师为丰富案例库,直接借鉴和引用经典国外教材中的案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教师很难结合中国实际对于案例进行修正以适合我们的课堂,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内容不能充分理解,也削弱了学生利用计量模型解决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资源有限

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使得教师队伍的扩张远落后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计量经济学课题教学一般采用大班上课的方式。教师在开展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既要进行实际操作,又要注重接收学生的反馈并做出及时的讲解,所以在人数众多的课题上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学生的疑问也不可能都会得到教师的反馈,这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离不开相关计量软件的实现和应用,而扩招导致学生数量与学校实验室资源的极度不匹配,使得学生仅能利用个人PC机在课外的时间进行计量软件的操作和实践,效果得不到保证。在开设专门Eviews软件课程的专业中,采用小班授课方式,任课教师是本班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高,了解学生的先期计量基础,能够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从学生期末提交的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的角度看,单独开设Eviews案例分析实验课程的班级好过未开设的班级。

2.4案例部分在成绩评定中所占比重较低

在资源紧张和有限的情况下,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采取的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平时作业和出勤的情况,期末考试则是以闭卷方式考察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情况。这种成绩评定方式无法体现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经济问题能力的考核,有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软件学习的积极性和案例教学实践的开展。

3必须处理好的几类问题

要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探索适合应用型财经类本科院校的独特的教学思路和方式,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3.1案例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关系

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由于没有理解计量经济学基本模型和理论,即使教师讲解了案例并进行了分析,但更换了案例后,他也是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强调案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非意味着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弱化,而是促进和加强。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既要完成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任务,又要适当开展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强化“必需、必讲”内容,弱化推理、计算内容,体现计量经济学的经济学特征,而非数理推导特征,逐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条理明晰、重点难点鲜明的基础理论学习后,辅以适当的案例分析更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未来更深入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后,课堂教学效果会显著改善,形成良性循环。

3.2教师素养的提升

案例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熟悉程度,还受限与教师的经济理论功底和统计数据处理能力。目前奋斗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一线的教师背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经济学类专业毕业且在某专业领域应用过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一类是统计学或者数学专业毕业精通计量经济学数理基础。经济类背景教师精通计量模型的应用,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数理特征把握有欠缺,数理背景的教师对于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却存在不足;或者即使有的教师两方面兼备,但对授课对象专业背景的理解较薄弱,这都使得教师无法较好的掌握经济学各专业领域的现实特征、学科发展动态,也不熟悉各专业相关指标的特征、数据处理技巧、计量经济学方法选用和计量经济学指标特征。教师计量经济学专业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案例分析开展的水平和效果。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7)

一、引言

国内不少教师对这门课的教学作出了有实践价值的研究和探索。湘潭大学的赵昆[1],基于Eviews程序设计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辅助理解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中国农业大学的杨华[2],在强调一如既往地强化传统的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探索了案例教学的必备条件及组织实施问题。安庆师范学院的彭长生[3],针对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面临的教学问题,提出要因材施教,积极探索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石河子大学的何剑针[4]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结合他多年教学实践,提出了计量经济学“三维”教学模式及其实施问题,即以信息技术(软件分析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驱动,案例为组织,提高学生技能为目标,将课程理论知识、信息技术、案例教学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二、因地制宜的建立案例素材库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模型建立过程及其结果分析,需要搜集经济数据资料及其相应的背景材料建设素材库,包括数据、文字、图表等形式。同时还要应用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与分析。虽然案例素材的来源十分广泛,仍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整理和提炼,针对经济类不同专业的教学班级,要因地制宜的多收集与他们专业有关的案例,有效的把计量分析的方法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效的结合起来,目的是把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思想方法清晰、形象的传递给学生。另外,还提供学生课外学习的如涉及到计量经济学方面的数据库、学位论文、期刊杂志、学术研究动态,学术成果介绍等等。

三、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结合软件教学

当前的教学方法基本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教学与经济学理论分析相分离、与实例分析相分离、与软件教学相分离、与实习应用相分离。笔者认为只有将理论方法教学与某一具体的软件结合,才能在教材编写时真正做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课题的分析解决相结合,与经济学理论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教学相结合。而且软件的选用应考虑到本科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该课本身的学时数限制,应当选择直观的,不需编程或较少编程的,易于掌握的软件。本科学生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应当以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由浅人深为线索,将各个单元串接起来。每一单元以实例分析和计算为中心,在分析中引人新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尽量回避数学推导),同步进行某一特定软件的教学,并注意已学过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中的应用。在每一单元,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计算,完成该单元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软件计算方法的教学,并配合实际习题练习。步步为营,层层深人,逐步巩固和提高。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打破计量经济学教材纯数学推导的局面,使软件教学与理论方法教学一一对应,及时练习和巩固。

四、合理的组织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要结合恰当的实施方案,使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实行立体式的教学影响,需要做到以下环节:

第一,案例要能够尽量浓缩计量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一个新单元知识的导入可以结合一个案例开始,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多地蕴涵教材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从而使得学生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二,案例要尽量利用针对性强的经济实证分析材料,以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对经济问题的量化分析对于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能够保持案例的动态更新,在案例分析中体现出对经济热点主题的反映和解释,会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当然,为了很好地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在很多时候,教学案例需要作出必要的假设。

第三,教学案例不排除包含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应当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疑难性。由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往往很多问题同时交织在一起,如何加以解决呢?计量方法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经验的总结,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提高。一个具有启发性和疑难性的典型案例,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思考角度、深度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案例应包含有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案例教学法主要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建构知识。所以,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足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价值就在凭借着案例所包含着的复杂、模糊、或亟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地抓住案例主题,教师最好在案例后面给学生提供可以研究的问题或方向,以供学生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列出问题。

五、结论

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其他的教学方法并不是计量经济学教学本身的目的,案例的学习并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达到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结合教学对象的专业特点,因地制宜的建立案例素材库,把学生不同的专业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的结合计量分析软件,生动、清晰的传递知识,把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学有所得,又有所用。

参考文献:

[1]赵昆.应用蒙特卡洛方法辅助理解计量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基于Eviews程序设计的两个实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8(8):15—18

[2]杨华.以案例教学施教《计量经济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5(2):27-28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39-02

在中国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中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是近几年的事情,开始主要是在国内一些著名大学的经济学院(系)中进行的。今后,随着中国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日益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受到冲击并发生深刻的变革,案例教学将会在各类高校经济学教学中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可以说,中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方兴未艾,其前景是极其广阔的。

一、经济学课程需要应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经济学分析的问题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是建立在假设条件之上的,很多理论离开了假设或者假设变化了就不再成立,因而学生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其次,微观经济学使用的分析工具很多,如定性和定量分析、均衡和非均衡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边际分析、短期和长期分析、局部与一般分析等等,这些分析方法学生也不易掌握,或者即使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很难了解其中经济学含义;再次,图形较多且复杂,上述各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都可以用图形表达出来,由于理解这些图形往往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如果学生对所使用的数学知识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难以理解的话,那么就更难理解图形所要表达的经济学含义;最后,数学知识运用频繁,在经济理论中,许多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太过抽象,如果缺乏必要的案例使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高职生则会感到难懂又难学,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

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性的载体,将经济学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案例教学恰恰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学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巩固和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原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一些经济问题。

二、经济学课程具备案例教学的条件

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概括和预测经济现象的理论学科,在很多方面具有案例教学的条件。

第一,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是经济学的理论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是解释和预测经济实践的理论,如果离开了实践的支撑,理论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其理论的成长和创新都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任何一个规律和原理,都针对着某一特定的实际的经济运行环节。因而案例在经济学中具有广泛的基础,其理论大都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与其相关的案例来佐证。

第二,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相对于其他学科,对于初学者而言更加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案例中的情景设定必然不会产生陌生感。其实,现实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可以选择的案例,这就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剖析这些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关于理论运用的一些方法、方向、视角和技巧等,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经济学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表现为逻辑推导、图表、公式及其数学证明等内容,比较抽象,因而,单纯的讲授法往往会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难以理解,或者即或理解了也只是知道原理而不会应用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经济案例可以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因而案例教学的介人,有利于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运用。

三、经济学案例教学方式的选择

1.讲解式。讲解式讲授案例侧重于讲述与解释方式呈现案例,用于说明和论证经济学原理与规律。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基本原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各种案例作为理论的一部分穿插其中,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基本理论问题。这一形式主要用于理论讲解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如在讲授“机会成本”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自己选择就业还是就学来解释;在讲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以学生自己喝水的亲身体会为例,喝第一杯水、第二杯水、到第三杯水的感觉,以此讲解说明效用理论和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邻居种花及工厂污染来讲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等。此外,还可以引入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作为案例,使学生“乐”起来,使学生感到了经济学就是身边的学问,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理论。

讲解式讲授的案例主要是针对知识点,能起到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点的作用,但这种方式由于其形式单一,往往导致教学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和灵活性,而且在这种形式下,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师生间缺乏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还需要其他的案例讲授方式。

2.讨论式。讨论式即是由教师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拟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式的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在某章或某一问题系统讲授后,提出一个或几个案例,在课前以书面形式将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比如在讲授公共产品的外部性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个城市建设规划中存在的外部性及“搭便车”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讲完市场结构理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企业为什么要创造自己的品牌等等。讨论中应当注意,所选案例要符合所讲的理论问题,也不宜过分复杂,过分复杂会使学生难以解决案例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教师在讨论时应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3.辩论式。在案例教学中,采用专题辩论的方法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组织辩论就需要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选择案例后,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通过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充分发挥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功能。如在讲授市场结构理论后组织学生辩论“彩电价格战是好还是不好”,讲完收人分配理论后组织学生辩论“中国现阶段的收人分配是效率优先好还是公平优先好?”等专题。组织专题辩论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一方式需要教师多花精力去组织、调动学生来参加,并且要维护好辩论秩序,使正反双方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教学课时有限,组织辩论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因此,组织辩论最好利用课外的时间。

教师在讨论式和辩论式的案例教学中,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作出决策和选择,从而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而且还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所蕴涵的复杂性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四、经济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案例的作用,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避免陷入案例教学的误区。经济学案例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忽视案例的作用,又要避免仅介绍案例,而忽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2.案例与理论怎样结合的问题。 案例教学大体分为四种基本模式,一是案例导入型,先“案”后“理”;二是案例证明型,先“理”后“案”;三是复合型,“案”和“理”有规律地结合。不同模式的案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教学中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案例导入型案例在新课前先引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证明型案例一般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再出现,起到印证原理、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复合型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时机要视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因为它们是“案”、“理”同步或“案、理”有规律结合,在此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创造情景,使学生在情景中实现自主学习。因此,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好案例与理论结合模式,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

3.应选择恰当的案例。目前,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大量案例,不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就是从目前相对比较成熟的MBA教学案例中移植过来,缺乏符合经济学教学特点、既有中国特色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反映中国经济现实的案例。经济学也是一门跟现实有很强联系的实践性学科,学生要学好经济学,应该立足于实践,而不能只是面对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外国经济社会的案例情景,面对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显然,这样的案例不足以支持学好经济学的。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使用本土化案例,借鉴其原理、方法来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服务于中国社会实践。

4.案例和有关专业相结合。经济学是经济类各专业的基础课。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尽量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运用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如在讲述收人分配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时,可与现在中国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和高校助学贷款等结合起来;讲外部效应理论时可以和环境污染与发展战略关系联系起来;讲效用论可以和心理学联系起来等等。这样,在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不会局限于经济学自身的范围,而是拓展到其他学科,这不仅仅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更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树立运用交叉学科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光.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55-57.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9)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40-02

一、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的整个教育活动。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会学生科学获取、加工、研究和运用知识的方法以及手段,真正贯彻教学相长,鼓励探索精神,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他们更主动多维地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2.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超越和升华,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贯穿人的发展的一生,并覆盖人的发展的全部。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教育者,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将很难在未来社会中生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而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可以把各种教育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因此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适应了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3.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型社会是指在社会提供相应的资源、环境等条件下,个人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主动参加学习与创新,并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社会。因此,学习型社会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目的创新化,个人学习终生化的社会。国际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受教育者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因此,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急需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4.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早在2001年就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外向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当前宏观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型教育观念,树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新型教育观念。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好的案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而通过案例教学,紧密联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因此,案例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在培养创新应用人才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内涵和目标认识不到位。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案例当作“例子”,因而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事件、案例举例佐证某一个原理或用某一理论点评事件。这种教学方式看起来是理论联系实际,讲得也很形象生动,但事实上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事实上,案例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案例教学不能满足创新型教育的需要。目前,在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对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理论的案例分析,而忽视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全面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忽视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的能力。应当指出的是,知识点的案例教学可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宏观经济概念和理论的作用,因而进行知识点的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案例教学而忽视更为重要的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的教学研究。因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而综合案例和创新实验案例由于注重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因而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课程的相关理论以及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现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大都源自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因而这些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结论成立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就是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而我国由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起来,离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来的发达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还相距甚远,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所列举的西方宏观经济案例都尚未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作出理论上的创新。

3.传统的宏观案例教学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也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进行。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资料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案例讨论,而缺乏案例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无法真正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

4.案例教学忽视定量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高等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和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这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分不开的。一个现代企业的发展预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整个经济运行规律的控制等,离开定量分析是不可能的。在当前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较为重视定性分析的案例教学,而忽视定量分析的案例教学。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时就会缺乏对实际案例分析过程及其分析结果的直观感和可操作性,无法全面体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其结果是,一方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另一方面也不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开展宏观案例教学,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1.正确认识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目标。宏观经济学课程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必须以培养优秀品德、具备扎实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案例教学应当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的内涵更加宽广,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互相配合,师生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以实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标。

2.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力争实现本土化。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其运用所获得的系统化的经济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索、解决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大量引用我国宏观经济案例,从现代宏观经济理论视角观察、分析和解释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力争实现宏观经济案例的本土化。此外,在课堂上也可以尝试同时引用中美以及其他国家的宏观经济现象,并做适当的国际比较分析,以此揭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性以及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帮助学生在比较和鉴别中掌握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许多重要假设条件,注意其结论的适用性问题。

3.根据教学需要,开展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基础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学生开始学习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各主要知识点和基本原理及方法。基础实验案例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加深理解课堂中所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评价学生对阶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第二,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综合实验案例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多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综合案例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以后,有意识选取所涉及问题的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加以分析讨论。综合实验案例是在掌握基础性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度的实验,目的在于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是基础实验案例的延伸,用来评价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宏观经济学创新实验案例是综合宏观经济学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的现实性及其应用性意义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征,用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由教师给出题目或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构建案例、创新案例。

4.加强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完善案例教学技巧。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尤其应当加强对案例教学教师的培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应当非常熟悉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必须对宏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及其相关学科有非常透彻的把握;其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认真选择教学案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要匆忙选择一些案例,而是首先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再根据教学的需要,认真挑选能够说明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现实案例;最后,教师还应摒弃“教师就是权威者”的传统观念,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教学实践,认真听取他们对案例教学的不同意见,及时改进案例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

5.案例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前小组讨论。课前的小组案例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案例教学中,先由教师说明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推荐相关的参考资料,布置问题,指导学生去详细阅读资料。然后,学生应在课前按小组进行案例分析和交流,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具体来说,小组内的成员还可以进行进一步分工,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要在选题范围内积极查找并阅读文献资料,接下来每个学生首先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然后,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对要研究的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炼出小组的观点,并派出代表进行课堂发言。最后,通过在课堂上的集体讨论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最终完成案例个人书面分析报告。通过这种分工合作与小组、班级讨论等形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交流沟通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6.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提出案例,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将案例分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并根据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从而帮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当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此外,通过案例给出的典型实例的确切条件和进程,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严格训练与培养学生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科学方法和思维习惯。

7.有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剪辑和教学软件等多种手段使宏观经济学案例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声有色,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参与案例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本文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0903)。]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刘颂.实践的教学:案例教学的理论与操作[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4.王鉴.实践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7.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

经济学案例及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40-02

1 在《西方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思想史》是一门具有一定理论和历史特点的经济理论学科,以经济思想本身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从古希腊特别是古典经济学诞生以来到20世纪西方经济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经济思想流派多,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各流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假设前提、数学模型的论证等理论分析内容为主,但经济问题的案例剖析少,学生感觉理论晦涩难懂,应用经济思想分析实际经济问题使容易出现理论混淆的情况,“学用结合”困难,与课程设置的初衷――教会学生分析、解决经济问题不符,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亟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通过教师剖析经典案例,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理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及其相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案例,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讨论和分析问题,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象描述、热点讨论、视频讲座、电影片段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研究、讨论和分析案例,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更好地理解理论。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优势主要有:①在案例教学中,案例作为活生生的现实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同时案例又是涉及各方面知识的一个综合体,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其原有的各方面知识,并在基于案例的情境中加以练习与运用,从而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案例教学是一种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推进者和辅导者。教师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角色,但不是课堂的操纵者、控制者。案例教学充分发展了师生之间的交往、个体间的交往、小团体问的交往、小团体与集体间的交往、个体与集体的交往,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西方经济思想史》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及教学实例

3.1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思想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引入案例教学的教学形式,将课堂讲授的经济理论与经济运行的主要宏观问题,如对外贸易、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就业、经济增长等内容相结合,采用了经济现象描述、热点讨论、视频讲座、电影片段放映等教学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具体方法是:首先,结合某经济思想流派的代表性经济理论和观点选择典型案例,即经济现象(问题),对该经济现象做详细的描述,包括经济现象的现状、产生的背景和后果等,其中配合有关电影片段的放映。其次,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方式,用所学经济理论解释、分析经济现象,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是专家讲座,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播放有关经济现象的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最新学术动态。

3.1.1经济问题(案例)描述教师讲完基本理论后,结合该理论并针对目前中国出现的某一经济问题,选择一个典型经济现象并用实际数据(往往是统计年鉴上的官方数据)描述,结合重要经济、社会背景对该经济现象进行讲解,增强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经济现实的认识。

3.1.2热点讨论在学生对某经济问题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分析,如何解决。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用所学的经济理论去分析该经济问题(现象),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这种形式也提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3.1.3视频讲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收集知名学者、企业家或政府官员针对该问题的讲座并向学生播放。以此开拓学生视野,了解知名人士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

3.1.4电影片段教师可以收集与经济学密切相关的电影,讲到相关理论时可以播放其中的某一片段,针对情景让学生分析、讨论。如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的直接导火索,电影《美国时钟》中反映了危机发生时股市、银行、企业等社会组织的慌乱和无奈,以及失业工人的恐慌和不知所措。通过电影片段的放映,学生非常直观的了解了经济现象,经济理论的产生以及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问题出现的结果,从而感受到经济学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现实且能解决现实困境。

此外,还有让学生开展课外调查研究的教学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调查水果价格、方便面价格、学生生活费变化等,引导学生分析价格、生活费变化的原因,意识到通货膨胀就在身边,以使学生能够更感性、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2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的教学实例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中,新剑桥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产生的后凯恩斯主义学派之一,该学派的代表性理论是琼・罗宾逊夫人的收入分配理论。讲授该学派的经济思想时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方法,采取五步走的方针。

第一步,教师讲授新剑桥学派的代表性经济理论一收入分配理论,包括有关的基本概念、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经济思想和观点、以及产生的影响,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常识内容和代表性的经济思想。

第二步,教师通过2008年以来网络上比较盛行的“晒工资”现象引出现实收入分配案例。通过比较2007年不同国家(包括部分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基尼系数数值,说明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并用中国1980-009年基尼系数数据的变化图描述中国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差距的演变过程。结合近几年我国扰乱社会事件的频频发生,讲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第三步,教师提出问题: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增大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经济理论分析、讨论,探寻答案。

第四步,教师结合我国新中国建立后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程,总结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正逐步的验证着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即只有首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才能提高居民储蓄率,从而促进资本的形成,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这是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

第五步,播放石评大财经视频讲座:收入分配问题:分析与对策。专家对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更深屡次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4 结束语

通过在《西方经济思想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采用经济现象描述、热点讨论、视频讲座、电影片段等教学形式来组织教学,将理论学习与案例分析紧密结合起来,学生不仅能够借助案例深入理解经济学理论,而且掌握了应用经济学理论、观点来认识、剖析诸如对外贸易、通货膨胀、收入分配:就业、经济增长问题等经济现实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学有关课程的兴趣,学生教学评价良好。

案例教学运用得成功与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有一定要求。只有教师具备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广博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才能合理地安排和驾驭课程教学,体现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特点,提高教学效果。今后,我们还将在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基础上,更广泛的收集经济学按理,进一步深入探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思想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瑞娟,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0,(29):129,146

[2]叶彩霞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研究,2010:246-247

[3]焦乃恒,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0,(9)上:184-185

上一篇: 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 物流市场行业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