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27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1)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一)民营企业自身的状况。民营企业拥有的资源、组织管理与整合能力影响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选择。一般说来,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进入模式,可获得对并购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而通过新建进入模式的企业则要依靠本身所拥有的优质资源。因此,拥有适当资源的民营企业倾向于选择新建模式进入;而没有适当资源的民营企业倾向于选择并购进入,并且用自己拥有的金融资源交换被收购企业的有价值的其他资源。

另外,跨国并购相对于跨国新建要求更高的组织管理和整合能力。Anderson和Svenssonl994年就指出,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技能越强,企业选择跨国并购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越强,选择绿地投资的可能性越大。而组织和管理技能同企业消化和利用现有知识的能力相关,技术能力同企业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有关,企业的国际经验通常与企业组织和管理能力紧密联系。因此,拥有较多国际经验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收购方式。与跨国并购整合能力密切相关的是企业文化差异的整合。企业作为一个群体有其特定的群体文化,即企业文化,它包括价值观、企业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各国企业之间,由于在地域、规模水平、行业特点和历史传统上存在不同,企业文化也表现出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导致跨国企业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冲突,如果目标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文化差异比较大,那么其文化整合难度也就大,此时采取并购就不可取。如果选择跨国并购,在企业文化差异越大时,对其跨国并购整合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从企业的组织管理和整合能力来看,相比较而言,我国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浪潮才刚刚兴起,海外并购则更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民营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海外并购经验和整合并购企业的能力。因此,实施整合或整合过程缓慢,并购后其整合成本也会较高,并购结果也远未达到预期值,这样不仅会使预期的“并购协同效应”难于发挥,而且还可能使原先经营正常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首要动因是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民营企业从减少进入障碍和风险、加快进入速度、尽快获得短缺资源的角度看,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开放度高的特点,对外汇资金充裕和精通跨国经营业务又熟悉国际惯例的管理人员的企业,应尽量选择并购方式。在股权安排上,由于该类投资对股权无特殊要求,且合资在有些方面还有利于学习,因此,可更多考虑多数股权的合资方式。特别是对进入技术程度较高、进人障碍较多的发达国家市场,如日本和西欧国家,合资并购对我国许多民营企业更为有利。如果没有合适的并购对象,也可考虑独资兴建投资成本较小的研发机构等,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置身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环境中,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溢出效应,从事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另外一个重要动因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非资本过剩型的投资,因此,民营企业的跨国投资应符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战略导向,直接从国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给,以弥补国内母公司资源的不足。此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合资为主,合资经营有利于与东道国建立长期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风险共担和资源共享,确保长期稳定的海外资源供给;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各国都有严格的控制,合资有利于获得东道国的信任与支持;资源开发型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合资有利于对投入资源的分担,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东道国产业的竞争状况。如果东道国的某一产业的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则该市场趋于饱和,各企业的均衡利润趋于零,若通过新建企业进入东道国市场,将会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量,增加竞争者数目,使竞争加剧而无法获得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将会倾向于选择并购方式进入。

(四)东道国政府政策法规等因素。近年来,以国家为主的单边、双边和多边的国际投资政策法规、协议不断完善,而且绝大多数法规变革和协议签订都有利于国际直接投资,为跨国并购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但由于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对东道国产生的效应有所不同,相对于新建,跨国并购不利于东道国劳动就业且可能会对东道国市场形成垄断。因此,有些国家很可能会颁布一些法律法规(比如反垄断法)对跨国并购进行管制。如,在1998年以前,朝鲜就禁止外国企业购买本土企业大部分股份等。这就要求我国民营企业在进入前应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各种政策法规,在不与东道国政策发生冲突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的进入模式。同时,东道国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往往对合资和独资也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法就规定本国投资方的股份在合资企业中所占的比例必须在51%以上,其目的在于从法律上确定本国投资者在企业中的经营权,防止外国投资对合资企业的控制。另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投资区位环境,投资者可通过各种投资环境的评估方法对东道国的投资区位环境进行评估。一般来说,东道国投资区位环境越好,跨国公司就越倾向于选择独资或并购形式进人东道国。因此,投资接受国政府的透明度和当地社会对外资的欢迎态度对FDI的进入模式、进入后的经营成本等都会有较大的影响。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创新——集群式海外工业园区模式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2)

(一)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浙江一些较大的民营企业,如万向集团、钱江摩托等就开始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已从早期的以国有、集团企业为主转变为以民营企业为主。浙江外经贸厅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底,浙江全省经济政府部门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累计已达2,809家,其中有1,910家是民营企业,投资总额16.4亿美元,中方投资13亿美元,境内主体数和境外机构数居全国第一。而其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总企业数的68%,投资额9.12亿美元,占所有中方投资额的70%,民营企业正成为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坚力量。

(二)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近年来,浙江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对外投资初见成效,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日益扩展,国际区位布局已初步形成。浙江市场经济发展为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浙江已具备实施“走出去”战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和条件。

1、浙江民营企业自身的优势为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坚实基础。海默的垄断优势说认为,具备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前提。虽然与国有企业相比,浙江民营企业存在许多弱点,但其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灵活的机制;较强的市场意识和技术创新动力与创新能力;国际化主体不断扩大,国际营销能力不断增强。

2、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备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加入WTO后,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浙江民营企业纷纷加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走向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找新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此外,浙江市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为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成功实施国际化的民营企业的经验借鉴。最近十几年来,浙江万向集团、正泰集团、中国联想集团等民营企业,凭借自身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自主性强的技术,加上具有明显创新优势的技术和超人的胆识,早已迈开了国际化步伐,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他们的经验具有显著的借鉴意义。

二、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一)从政府层面来说

1、缺乏总体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和国际化中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政府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政策上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

2、管理僵化,协调不力。政府长期以风险防范为首位的管理思路,严重制约了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在政府各相关部门中也缺乏对外直接投资的专业管理人才,政府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效果的评估机制不健全,许多部门的评估流于形式,或导致错失投资机会,或增大投资风险。

3、信息服务严重滞后。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大多是通过海外关系获得,缺乏广泛、快捷、有效的国际市场信息获取渠道。

4、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

5、对外投资事后监管极为薄弱。政府各个部门都非常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前期审批,而对事后监管却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或无能为力的状态。

(二)从企业层面来说

1、核心竞争力不足。很多民营企业以为低成本就是核心技术,实际上我国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获得的低成本优势仅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强大竞争,仍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2、国际化战略制定不足。多数民营企业在进行境外投资时都没有制定总体的统一规划,即使有制定,也不过是一年的工作计划。这使得民营企业投资目的十分不明确,随意性大。

3、投资经验和管理经验不足。大多数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经验不足,缺乏对国际市场规则的了解,缺乏对投资国法律、投资环境的深入研究,也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规划,对外投资存在盲目性和偶然性。

4、海外市场信息获取不足。民营企业的知识结构、信息网络的先天性缺陷,信息处理能力较差,直接导致了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盲目性,加大了投资风险。

5、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素质不高。总体而言,浙江民营企业主的素质还不高,民营企业主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本领,创新意识不强,不懂基本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财务知识和WTO规则,难以应对日新月异的国际技术进步和市场的风云变化。

6、民营企业合作共进精神不足。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最大劣势是投资规模小,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抗风险的能力低。此外,随着到境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的逐渐增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民营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彼此竞相压价,最终两败俱伤。

三、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浙江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应充分发挥优势,选择合理的投资策略,提高对外直接投资能力,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政府层面

1、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创业氛围。政府应在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相关政策措施上给予鼓励和支持,给民营企业以公正的待遇,如调整市场准入政策、扩大民营经济的投资领域。真正给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政府部门应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力度,成立为非国有经济实体服务的金融机构,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另外,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建立健全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专门机构为个人或组织的信用进行评估,以便据此给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同时,政府也应鼓励发展民营金融企业,以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融资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

3、发展服务于民营企业的专门体系。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组织社会力量为民营企业建立专门的服务体系,发展创业指导、投资咨询、培训中心、人才市场和信息服务等中介服务。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专业、全面、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拓展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的渠道。

4、健全法律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发展。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相关部门在开展各项工作中有法可依;培育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建立健全有效的市场运行传导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机制,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减少政府干预的无效性。

(二)企业层面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3)

纵观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2001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的主要特点是摸着石头过河,境外研发机构的定位不清楚,研发方向不太明确。当时我国民营企业主要是在境外建立研发联络点,其职责是收集信息、整合项目、锻炼队伍。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工作总体上是缺乏体系的。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起步较早,主要是因为部分投资领先者华为、创维、华立等公司率先在境外进行研发投资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形成过一小波境外研发投资浪潮。在潮头过后,除华为公司外,多数民营企业对境外研发投资采取了收缩的策略。

第二阶段:2002-2006年。这是我国人世后的第一个发展的五年,这期间是我国家电、机械、服装、机电等行业出口快速增长,占据世界市场份额迅速增加。与此同时,许多出口导向的民营企业强化了境外研发投资。华为、海尔、联想等民营或采用民营机制的企业借势强化了境外研发投资。从行业结构看,我国汽车、纺织、医药、机床机械等行业的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逐步增多,主要以新建方式建立境外研发机构为主,而以并购方式建立境外研发体系则比较少见。

第三阶段:从2007年起至今,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上升,与周边世界的不和谐开始出现。而当遍及世界范围的针对中国制造业进行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形成浪潮时,我国民营企业占重要地位的制造业出口战略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家调整了加工贸易战略,传统的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不再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加之国内劳动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民营企业面临转变增长方式的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有关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实现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方向。在这一时期,由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及我国医疗事业的较快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在能源、医药方面的研发投资尤其是境外研发投资迅速增长。

二、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现状

我国最早到境外进行研发投资的民营企业主要出现在信息行业。其中通信、家电、it及软件服务等信息类民营企业设立的境外研发机构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从行业整体看,我国企业已经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及印度等信息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整的境外研发网络。另外,在纺织服装行业,民营企业是境外研发投资的绝对主力。在医药产业,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通信行业,华为公司是境外研发投资的代表性企业,其已经设立了十多个境外研发中心或境外研发分支机构,创新活动遍布亚洲、非洲、北美及欧洲等地,主要职能是支持企业的全球化运作。2007年度,华为公司的全球销售额已达到126亿美元,其中境外销售额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70%。与公司的全球化战略相适应,华为公司每年按销售额10%的比例拨付研发费用;公司拥有35000名研发人员,这也是我国拥有研发人员最多的企业。通过巨额研发投资和研发全球化的综合布局,华为公司的研发竞争力已占居世界领先地位。

另外,在2001年,华立公司动用巨资收购了飞利浦的cd—ma研发机构,拥有了在美国、加拿大的cdma的实验室和境外创新团队,目的是想借此并购切入通信高端业务。尽管这一并购并未产生预期的效益,但它却开创了我国民营企业收购境外研发资源的先河。

在软件及信息行业,我国民营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为企业提供软件外包服务的境外机构,东大阿派及用友工程公司在日本设立的境外研发中心属于这种类型。2004年,用友工程公司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主要从事软件外包业务的市场调查及应用研究服务。而东大阿派是一家为国内研发活动和境外软件研发外包提供服务,这是我国it业利用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领先企业。

二是为网络业务提供境外设计服务的研发中心,以百度公司、盛大网络公司为代表。搜索业务是百度公司的核心业务,其市场份额已占据日本市场前三位。为巩固日本市场现有地位,百度公司与日方伙伴在日本合作建立了境外研发中心,开发基于日文版搜索业务及适应日本市场运营策略的产品和服务。而盛大网络则是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之后,利用资本优势收购了韩国一家家游戏软件企业的股权,间接掌握了韩国的研发资源。

三是在境外销售软件产品而建立的境外研发机构。以金山软件公司为代表,其境外研发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产品的英文化、标准化及为扩大海外市场销售服务。

在纺织行业,浙江、江苏、福建及北京等地的一批优势企业已经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投资涉及的子行业包括运动服、服装、袜业、鞋类、纺织面料、毛巾等领域,还包括相关的纺织机械领域。奥康集团、法派集团、庄吉集团等公司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七匹狼在日本和香港设立研发中心,李宁服装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亚光毛巾与股东单位合作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鲁泰色织在境外投资纺织面料研究,浪莎针织在境外投资袜业设计研究等。而纺织机械类公司的通宇控股收购意大利公司拥有一支境外研发团队,并把全球研发中心放在了欧洲,飞跃集团则在欧洲和日本设立了缝纫机研发中心等。

在汽车行业,民营汽车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包括二个方面:

一是整车核心部件研发,如造型委托研发、发动机委托研发及底盘关键技术委托研发等。吉利公司、长城汽车等公司的境外研发投资主要在发动机、造型等方面,主要是向国际著名独立设计公司支付巨额委托研发费用,自己则参与部分测试和应用培训研发活动。中顺汽车已于2001年在美国的洛杉矶设立了造型设计中心,2003年在美国底特津建立了底盘设计中心。我国民营整车企业主要是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一委托境外独立研发研发机构的方式,通过利用境外独立研发机构的力量,实现集成创新,以投资方式强化公司对开发产品的知识产权控制,以摆脱单纯组装所带来的知识产权纠纷,为企业可持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条件。当然,我国民营企业的创新产品主要是为国内市场的发展服务,后来,部分企业逐步创造条件实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销售。

二是零部件境外研发。在21世纪初,万向集团在美国建立汽车零部件销售体系的同时,开始在美国投资研发中心,主要定位是收集北美市场相关产品设计、流行甚至需求方面的信息,及时向国内反馈,并协同国内技术中心及相关合作商的研发力量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此后,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万向集团以美国研发中心为基础,在欧洲设立了新的研发中心,主要任务是进行基于欧洲市场相关信息的零部件信息的收集,并承担欧洲市场法规、标准、供求、流行等方面研发活动。

在家电行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主要是分为三类:

一是为国际市场开发提供服务的研发模式,如海尔集团提倡境外的“设计一生产一销售”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使境外研发设计融为境外投资活动的一部分。海尔公司是家电行业境外研发投资最多的企业。海尔集团为利用境外研发资源,已经在韩国首尔、日本东京、意大利米兰和美国洛杉矶建立了综合研发中心;并在首尔、大阪、洛杉矶、南卡、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慕尼黑、米兰等地设立了7家境外设计中心,在世界市场集中地建立了15个为全球信息中心。

二是相对独立的境外研发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提供双重服务。这种研发模式的特点是国际市场的约束力不强。企业境外研发中心的职能既服务当地市场,又超越当地市场,如从事相关产品的研究及软件开发等。这些研究既为国内市场服务,也为国际市场服务。创维集团在美国建立的研发中心,主要从事相关软件和核心产品的设计工作,由于它的市场主要在国内。因此,它的境外研发职能主要是服务于企业国内市场的发展。

三是为企业战略转型服务的境外研发机构。格兰仕早期是一家典型的oem生产商,通过十多年的oem生产完成了企业的原始积累。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形势、政策环境的变化,使格兰仕传统的oem战略面临严重的挑战。为应对变化,格兰仕已经在韩国和美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发新产品,强化自主品牌模式的经营。因此,它设在境外研发中心的重要任务为企业战略转型服务,即服务于企业从oem商向odm转型,甚至服务于企业向自主品牌发展商转型。

在医药行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主要分三个方面:

一是中药国际化进程中的相关境外研发投资活动,以天士力境外fda认证为代表。自2001年以来,天士力集团为其核心产品复方丹参丸进入美国市场,仅fda认证费费用的花费就超过了3000万元。2008年,广州香雪药业公司在英国与剑桥大学建立合作的境外研发中心,围绕着中医药的继承与国际化进行境外研发。

二是原料药国际化的相关研发投资活动,其代表为华海药业公司,目前已成功地完成了fda认证。另外,上海复星药业近年来也开始扩大境外研发投资,已通过了青篙素相关产品的who认证。

三是化学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体系的境外投资,即对境外医药研发公共服务资源进行投资。这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的境外研发投资方式,以药明康德和北京万全药业公司为代表。这些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其领导人充分了解跨国医药企业或国际医药市场产品创新的规律及特点,即通过模式创新,引进风险投资,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募集巨额资本。这些企业通过并购境外医药研发外包资源,利用境外研发外包机构面临成本上涨、跨国医药企业研发转移后的困难,在境外收购后将部分研发外包工作职位转移到中国,利用境外实验基地、相关品牌及渠道等,扩大跨国医药企业的研发外包订单。2008年1月,无锡药明康德以15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的艾普科技公司,掌握了其设在洛杉矶、圣保罗及亚特兰大的医药研发外包机构。同年,北京万全药业公司收购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orn-monwealth biotechnologies inc.3%股权,掌握了美国及澳大利亚的若干医药研发外包实验室等。

在能源行业,我国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主要是近年形成的,主要集中在石油替代领域,包括太阳能及风能境外研发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这些民营企业以并购方式掌握这些境外研发资源。2006年,无锡尚德以超过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日本的光伏企业msk。而在2008年,金风科技公司则以超过40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一家风能企业vensys公司。科技部有关专家认为,我国民营企业收购境外风能企业资源,其研发投资大致可占交易额的1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民营企业能源技术投资规模基本上在1亿元以下。另外,我国部分民营企业利用掌握的国内先进能源技术在海外以技术输出的方式争取工程机会,北京恒聚化学公司利用其掌握先进的第三代采油技术,在欧洲及中东运作境外油气工程项目,其中包括了境外认证、数据测试等方面的研发开支。

三、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重要地位

民营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力量,也是我国未来利用境外资源的重要力量。从目前的现状看,我国民营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多处于竞争性行业,汽车、服装纺织、家电、it软件及替代能源等行业竞争激烈,需要通过境外研发投资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民营企业进行境外研发投资的主要作用有:

(一)升级企业增长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需要借重“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以保持企业的可持续成长。目前的现状是,多数民营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同时也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即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处于微笑曲线的加工阶段,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和研发创新的技术。所以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低,综合实力不强。特别是在跨国公司向中国普遍转移生产基地之后,我国民营企业传统的加工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不加大研发投资就只能变成跨国公司纯粹的代工厂,面临逐步被边缘化的局面。

另外,随着我国贸易额占世界市场的比重和地位持续上升,我国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的环境和条件已经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企业要想保持可持续增长,民营企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通过强化研发投资甚至强化境外研发投资,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逐步实现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民营企业加大境外研发投资,升级经营结构,可以为国家产业的升级做出重要贡献。

(二)带动国际化、全球化发展

对国家来说,由于多数产业的国内市场已经饱和。要转移过剩产能,抓住增量市场,国际化甚至全球化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今后,鼓励民营企业强化国际化经营,已经是成为未来国家对外投资战略的重要内容。

研发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吉利等企业的国际化研发实践表明,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跨国公司利用境外研发资源的路子。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是随业务的发展被动形成的。因此,它的研发国际化从总体上看是落后于营销国际化或生产国际化的。中国的民营企业则不同。它走的是另一条国际化路子。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可以超越生产国际化进程,甚至超越市场国际化进程,主动地超前地在境外进行研发投资,以整合利用境外研发资源。中顺汽车在美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时候,它在美国市场并没有产品销售;法派等企业在意大利设立研发中心,却并没有品牌产品在意大利销售。这些企业甚至在没有境外生产基地或境外市场做支持的情况下,先行在境外投资研发,并且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因为中国企业把在境外研发投资看成了一种资源性投资,境外的高端设计、高技术、高端人才同样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民营企业也可以适当超前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最缺的是核心技术,最缺的核心资源是也是核心技术资源,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能力。而互联网和全球化时代为我国企业超越传统跨国公司研发模式提供了条件。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在境外主动地超前地进行投资研发,并获得了许多具体的实际利益。

当然,我们说中国企业可以主动地、积极地、适度超前的整合国际研发资源,并不排斥我国企业研发战略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协同发展。民营企业最好的境外研发战略选择是把境外研发投资与境外生产相结合,把境外研发与境外运营相结合,把境外研发与创建国际知名品牌相结合,把境外研发与企业的全球化、国际化战略其他行为相结合,通过实现协同效应,可以有效放大境外研发的带动、服务、支持等作用。

也就是说,我国民营企业可以此为基础,实现境外技术资源整合的带动职能,以境外研发投资带动其他国际化职能的发展。实现以境外研发投资带动市场国际化、业务全球化的发展,实现境外研发带动境外生产的发展,实现境外研发带动知识产权国际战略的实施,实现境外研发带动企业境外营运战略的实施。

(三)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短板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并且缺乏知名的国际品牌。资源不足、资金短缺及低水平的经营方式,这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现状。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在国外引进技术,因为无法引进高端的设计和高端的人才,无法培育自己的技术开发团队,结果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不能提高,企业的再创新能力也无法提高。

而在全球市场的前沿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可以有效弥补我国民营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国际市场上,有些拥有创新资源的高端人才不愿意离开本土,或者他们到中国来进行创新会受到本国内部的各种法律法规或政策的限制。对于这样的境外研发资源,在我国国内是无法利用的;而把部分研发机构设在境外,可以充分利用境外高端研发人才为企业的创新服务,为企业国内创新团队开拓国际视野服务,并使我国企业的创新进程获得境外高端研发人才的指导、引导,以缩短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创新差距。华为、海尔、联想等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实现境外创新和境内创新的良好集成、互动,一方面将创新提升至全球水平,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国内研发的低成本优势和市场前沿的信息优势,通过中国研发团队的技术交流、沟通及合作,实现境内外技术创新平台的一体化、机制的一体化,较快地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建立境外研发机构是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国企业的制造能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流的,但我们缺乏国际知名的品牌,特别是在国际高端市场上,消费者普遍存在着对中国产品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境外消费者认为中国企业生产产品没有研发投入,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生产的产品多数是低档货。这是一种误解,但要克服这种误解却十分困难。以服装为例,国际消费者容易认可意大利的创新和产品,却不容易认可在我国生产和创新的产品。因为意大利是世界服装的心智资源,消费者自然会认为在这里创新设计的是高档产品,具有文化、历史积累和沉淀,并且能够引领世界纺织服装的潮流。因此,有眼光的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把部分研发基地放在境外,通过境内外研发体系的互动和交流,然后利用国内市场低成本的制造优势,逐步获得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竞争力。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国际名牌背后都存在着强大的研发设计能力。自2006年以来,华为、海尔等民营企业确定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其中重要的策略是加强境外研发体系,以境外研发支持境外品牌运作,强化企业培育国际品牌。

(五)有利于抓住国际分工的新机遇

2004年,辉瑞公司ceo在公司年报中提出了10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为什么不在低成本的发展国家进行研发创新呢”。以此为标志,跨国医药企业在面临巨大的研发成本压力面前,普遍强化向独立第三方外包研发业务的实际情况。我国的药明康德、万全药业等公司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并购境外研发外包机构,逐步做大了境外研发外包业务。

近年来,跨国公司形成研发外包给发展中国家合作伙伴的新趋势。东大阿派是中国软件企业承接第三方研发外包的软件企业,近年来,该公司组建了一支服务跨国研发外包的队伍。2007年底,东大阿派公司拥有技术开发人员6565人,占员工比例达到84%,国际软件业务实现收入8390万美元,主要是运作国际客户的软件外包业务。为掌握国际客户的需求,东大阿派在日本建立了研发中心,主要负责市场研究、客户凝聚、信息收集等工作。用友工程公司于2004年投资数百万元在日本建立研发中心,目前拥有50多名研发人员。该研发机构的财务核心放在国内,并向日本机构派出一名会计。通过有效的中日研发资源整合,实现了低成本运作日本研发中心的战略目标。

(六)有利于培育中国跨国公司

众所周知,跨国公司是一种适应跨国配置经济资源的企业组织形态。党的“十七大”明确将培育中国跨国公司提到了战略的高度,而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是则中国民营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也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事实上,中国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境外研发,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本土化生产、销售方面的支持等。

四、境外研发投资的模式分析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或新建模式

信息、通信、互联网及软件服务等行业的优势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或新建方式建立境外研发中心。在这些行业,因行业的技术含量高、研发周期长,产品更新较快。因此,处于劣势的企业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在短时间内掌握国际先进技术。

在国际市场上,许多行业都存在少数几家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它们占据着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控制着大部分的研发投资。而行业的多数企业则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不强。从创新方面来看,大公司并非单项创新能力最强的公司,并非所有技术专项能力最强的公司。小公司可能拥有某些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等方面的创新优势,但它们常存在市场运能力弱、品牌影响力弱等实际问题。美国思科公司的可持续成长正是经历了对其国内100多家中小技术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最后才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因此,部分具有优势的中国民营企业选择了新建境外研发机构,用友、百度等走的是这一条境外创新之路。还可以通过并购方式,在整合境外核心业务的同时,整合境外研发资源,联想集团及盛大网络走的是这一条境外创新之路。究竟哪一条创新之路更适合于中国的民营企业,这需要从产业特点、具体企业自身的实力、战略和竞争环境等多方面考虑。

(二)技术型企业的收购或新建模式

我国的部分技术型民营企业与国际大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差距。为缩短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国内技术型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主要是收集信息,吸引人才,捕捉创新资源。我国技术型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主设立研发机构,以此吸引当地的技术人才;二是收购国外企业的境外研发部门;三是与境外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以合资、合作成立研发机构等。

五、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规模

从总体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规模不大。我国对外研发投资80%以上主要由国有企业完成,其中中央企业所占比重最高。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表现为机构数量多、投资规模小、投资地域分散。但从研发投资来看,民营企业差异极大,表现为既有巨型境外研发投资,又有规模较小的境外研发投资。目前,我国个别民营企业在境外研发投资已超过十亿元。其中的代表是华为技术、药明康德、海尔集团及联想集团,他们成为中国企业境外研发投资最多的公司。除此之外,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超过亿元的企业却很少。多数民营企业在境外研发投资保持在几千万元到一亿元之间。汽车、it及软件、能源、通信等行业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规模多保持在数千万元这样的规模。在服装行业,一些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数百万元整合高端纺织服装设计资源。

六、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基本评价

(一)基本特点

我国民营企业在境外研发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机构,或者在某个行业、某项技术领先国家或地区设立研究机构,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高端人才比较集中的优势,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是形成遍布各大洲的境外研发创新网络。在过去的十年间,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在欧洲、亚洲、北美等地设立了服装研发中心、风能研发中心、软件研发中心汽车研发中心、医药外包研发中心等,为企业的国际化、全球化战略提供信息收集、设计开发、市场支持等方面的服务。

二是形成了广泛的行业覆度。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中心早先是从起步阶段的通信、家电等行业突破,后来发展了设立境外软件服务、汽车、服装、医药、能源等行业的研发中心。主要特点是境外研发投资领域不断扩大,研发门类逐步齐全,研发机构功能逐步多样化等。

三是部分具有优势的民营企业拉近了与世界先进研发水平之间的差距。经过多年发展,华为、海尔、联想等民营企业境外研发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境外研发创新能力逐步位居世界前列。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实际问题。

1 投资规模过小。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中心投资规模普遍过小,多数境外研发投资一般只有数千万元,聘用的境外研发人员多为几人或十几人,能够超过几十人的境外研发机构已经属于大机构,这是我国企业境外研发难以取得实质性创新成果的重要原因。

2 层次过低。我国民营企业境外研发中心的层次比较低,除少数企业外,多数民营企业停留在境外研发办事处、境外研发联络点这样的层次上,主要职能是收集信息和为国内研发中心寻求技术合作伙伴等。

3 功能过于模糊。许多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中心和境外销售机构联合在一起。这样的境外研发中心既承担整合境外研发资源的任务,还承担市场沟通、发货及售后服务等任务,这使企业的境外研发机构职能处于模糊状态,影响了境外创新效率的提高。

七、对促进民营境外研发投资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提高对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重要性的认识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民营企业利用境外研发资源,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也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民营企业进行境外研发投资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和整合研发资源。一旦取得成效,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二)优化境外研发投资的环境体系

鉴于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的重要作用,建议有关部门在研究起草有关利用境外科技资源的法律规范时,要把促进民营企业利用境外研发投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写入管理办法,以法律形式保护和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境外研发投资。由于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自担风险等特性,建议有关部门对民营企业的境外研发投资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对民营企业使用自有资金在境外研发投资项目由审批逐渐向登记备案制过渡,简化项目人员出境审批手续,提供相关出入境检验便利。同时,建立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可考虑建立税收、信贷、外汇、融资、保险、信息政策对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活动给予政策支持。

(三)科学制定境外研发投资的发展战略规划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认真分析和把握全球产业转移、研发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认真领会和全面贯彻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认真分析我国民营企业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从而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克服自身劣势,科学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发展战略。

(四)优化创新境外研发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通信、家电、机床、机械、能源、服装等行业的民营企业已经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境外研发投资项目十分广泛。鉴于不同行业境外研发投资力度不同,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对境外研发投资的策略不同,建议国家应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及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为指导,对民营企业境外研发投资进行有重点、有选择的支持。建议将民营企业利用境外资源的部分项目列入国家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专项,以便使境外研发纳入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使之成为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五)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发展自律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4)

一、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分析

1.入世后政策环境的优化

世界各国政府都把支持和引导企业的跨国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我国政府也积极研究制定境外投资发展规划和指导政策,以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总体规划、政策导向。尤其是2002年10月1日起浙江省率先实施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取消了境外投资的购汇限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新的外汇管理政策,一方面大大简化了外汇资金审查环节,另一方面,不再交纳汇回利润保证金,允许境外企业赚的钱用于境外再投资,企业有了更大自主经营权和经营余地,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今后,企业无论大小,“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的大门将更宽畅。如浙江省民营企业众多,资金充盈,这项改革措施的正式出台,将对鼓励浙江企业“走出去”产生重大影响。

2.小规模制造产品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LaU)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来自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者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正在朝大型、特大型的方向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投资环境差,市场范围小,限制了国际上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中国的民营企业总体上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大多产权明确,规模相对较小,善于在海外市场中寻找缝隙生存,恰恰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同一层次竞争。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输出本国的设备,建立小规模劳动密集型的公司,使生产成本相对低廉。同时不必像大型跨国公司那样付出昂贵的广告费和庞大的管理费用,以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再加上中国民营企业派出人员的费用和出口设备、零部件相对便宜,使企业的产品能以低价进入国际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这种小规模制造产品是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竞争优势。

3.小规模技术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尽管中国民营企业不能向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那样,利用垄断技术,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我国企业却能在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市场结构中,拥有大公司无法替代的技术优势。即使是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和生产规模不够大的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很多产品既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又是高技术密集型产品。这种复合型新产品,工业发达国家劳动力太贵,不愿意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特殊优势。特别在许多民用技术方面,经过近“&年积累,我国民营企业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4.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虽然受“市场准入”条件的约束,在一些行业和领域,特别是金融、电信等服务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但是在一些竞争性领域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家电等行业,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对外投资项目将在WTO多个成员国和地区中享受多边的永久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因此,对于处于具有比较优势产业中的民营企业,加入世贸组织,无疑为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5.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应变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经营机制比较灵活,较少受到产权问题的困扰,运作比较严谨,市场触觉也非常灵敏,习惯了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民营企业风险意识较强,市场竞争经验丰富,且可以采用有效的激励创新机制,在跨国经营时,可采用分成、入股等方式强化企业内部的利益共享机制,稳定人才队伍,也可高薪聘用当地人才为我所用,主动适应国外的市场环境,在资金、人才、网络建设、营销等方面全面实行“本土化”经营。

二、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劣势分析

1.国外市场信息不足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接触较少,而中国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民营企业缺乏获取国际市场信息的规范、快捷、有效渠道,即使企业想对外投资,但是苦于信息不灵,不知道应向哪里发展。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项目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也使一些企业望而却步,成为跨国经营的一个制约因素。

2.产品的开发力不足、附加值不高

产业层次低,品牌意识弱,相互压价竞销等现象,在民营企业中仍然较为普遍。如浙江省个私企业主要以居民日用消费品、纺织品和普通的五金、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投资数额不大,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的附加值不高,重视抢占,而忽视产品质量。

3.缺乏了解国外市场的人才

涉外经营人才匮乏是制约民营企业海外拓展的一大瓶颈。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时代,西方发达国家不少大公司为尽快获取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济职务即“知识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智力资本,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研究开发、分析、决策、管理、企业策划、形象设计,软组织功能得以充分发挥。而我国民营企业恰恰缺乏一批熟悉国际经贸规则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外语、外经贸、金融、营销、企管、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的匮乏,不仅严重制约着企业内在素质的提高,而且不能满足境外投资的需要。

4.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不足

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管理密集型的投资。民营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经济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实,多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民营企业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家凭借胆识,创业起家,既拥有企业,又管理企业,既要事无巨细地管理企业的日常运作,又要对企业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这使得企业家经常日常事务缠身,难以腾出充足的时间了解、分析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民营企业家还缺乏经营跨国业务的管理经验。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表现出家族控制的特点,不利于决策信息的正常传递,不利于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要。

三、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在区位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时,应该把多数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主要区位,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企业来说具有相对区位优势。比如,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应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首选地区。如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尼亚等国与我国关系一向良好,始终保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密切合作。阿尔及尼亚与中国的友谊更是源远流长。且这些国家社会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基础,各国政府都制定了宏伟的经济发展计划,大力吸引外国投资,因而充满了商机,投资机会很多。

2.在行业选择上发挥比较优势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5)

(一)投资规模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之一,对境外的投资工资开展的相对较早,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浙江已经成为对外投资大省。截止2013年底,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551648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升的幅度呈典型的波浪型。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额从2007年的60606万美元,到2009年底的123491万美元,增长上比较平缓。然而2009-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幅度明显放大,直接从2009年的123491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36008万美元,增长幅度达到172%。2010-2012年增幅有所放缓。2012-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势头又开始猛涨。2013年的对外投资额度达到551648万美元,增幅达到417%。

二、投资分布

2012年新华网的新闻――浙江民企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居全国第一。2010年之后2011年浙江全省对外直接投资额度突破21亿美元,再次位居大陆省市第一名。2011年中,浙江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为海外并购且具有拓展国际市场的特点,对外经济合作首次突破3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亚洲仍然是浙江对外投资的重点区域。

数据统计2014年1月份至10月份,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依旧,浙江省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429,对外直接投资中中方投资额达到了4603亿美元,同比下降479%。其中,实际投资额2997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额度为24973亿美元。

在2014年从投资的地域分布上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达14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的投资国家为六十多个,其中投资排名第一的是亚洲,在2014年408家企业投资当中有188家,估计46%投资在亚洲;投资金融排名第二的是美洲,为总数的29%;排名第三的是欧洲,为总数的13%;另外2014投资大洋洲的企业为18家,非洲为30家。总体来说,亚洲至今仍是浙江民营企业的投资重点区域,非洲地区是具有巨大投资潜力的一个区域。从企业投资最多的地区与国家来看,亚洲地区的投资重点主要是在香港地区,2014年在香港投资的企业达到了105家,紧随其后在美国的投资企业为89家,其他国家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德国,新加坡的投资企业也在10家以上。

从投资的行业分布上来看,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以及批发零售业为主,和中国民营企业投资行业的分布在总体上比较一致。由分析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浙江民营企业大多数为劳动密集的制造业为主,所以对外投资的主要考虑为劳动力的成本,这样的动机诱发了很多浙江民营企业会选择越南、老挝这样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作为投资的目标。但是与其他对外投资发达省份比较而不同的是,浙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行业中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偏低,在信息传输、计算机以及软件、科学研究、金融服务等普遍投资比重偏低。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都比发的国家地区要低,一方面说明了浙江省服务行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内服务业的市场空间有提升的空间。

三、投资主体和目标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6)

1) 央企。

近十年来,国内金属矿产资源需求旺盛,价格上涨,导致央企对海外矿业投资的规模也迅速扩大,截至2014 年年底,央企海外资产总额接近4. 7万亿元。在海外矿业投资过程中,实力雄厚的央企走出去最早。它们为国家倡导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策略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国家走出去战略做出了有益尝试和贡献,但承担的风险最多,亏损也最多。

央企海外矿业投资的优势很明显,其资金实力雄厚,又有政府支持,往往能专注于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的战略性矿业项目,实现国家战略,并且可就某一领域完成上、中、下游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都是其他企业难以实现的。但是央企的体制、机制存在诸多弊端,决策、审批时间长,效率较低。

以中信泰富投资的位于澳大利亚偏远港口CapePreston 的SinoIron 铁矿项目为例。2006 年开始投资开发该铁矿项目,这是当时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投资在建的最大矿业项目,磁铁矿资源量约为20 亿t。原计划投资33. 19 亿美元,2009 年7 月投产。但是,截止到2014 年8 月该铁矿项目总投资已达100 亿美元,耗时已经超过8 年,预算超出约2 倍。该项目投产日期被不断拖延,直到2013 年12 月,生产的首船成品矿才付运。中信泰富及其承包商们在这个项目上犯了一系列的错误,从想当然地认为可以以国内工资水平向澳大利亚输出工人到失败的汇兑押注,最终迫使该公司从其母公司中信集团请求15 亿美元的救助。尽管中澳铁矿最终开始输出铁矿石,但与澳大利亚当地合作伙伴帕尔默的法律纠纷仍未解决,项目前途难料。案例研究表明: a.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经验不足,对国外形势了解不够,尤其是在劳工、环保、社区关系等方面还需要一个了解和适应的过程; b. 该项目预算严重超支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国际化矿业人才欠缺; c. 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并购时不应仅局限于资产,并购方式的选择也部分决定了并购的成效。

2) 地方国企。

紫金矿业、西部矿业、金川集团、驰宏锌锗等一大批地方国有矿业企业走在了走出去的前列,对外投资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海外资产和收入也不断增加,积累了走出去的丰富经验。2009 年10 月,中国最大、全球第四大镍生产商甘肃省金川集团出资约200 万美元收购赞比亚最大镍矿穆纳利51% 的股份,这就是一个成功案例。2009 年2 月,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穆纳利镍矿原持有者澳大利亚阿比顿公司资金出现困难,该矿2009 年3 月停产。在甘肃省政府和赞比亚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金川集团向阿比顿公司追加投资,成功控股阿比顿公司,并取得穆纳利项目的开发主导权和精矿包销权。从2009 年7 月开始,金川集团分批向穆纳利项目现场派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协助穆纳利项目重新启动生产,并于2010 年3 月26 日举行复产仪式。穆纳利镍矿的成功复产,仅是金川集团近年来实施全球化资源战略的一部分。目前,在资源控制方面,金川集团的镍金属保有资源量约450 万t,已拥有年产金属镍15 万t 的生产能力。通过对比发现,地方国企有市场化运作更成熟,用人机制更灵活,决策更科学合理,经营模式更国际化等特点。地方国企海外项目投资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 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投资项目成败与否不仅在于资源的规模和品质及基础设施的开发条件,还取决于项目所在地的政策和法律以及社区的工作环境; b. 在投资项目之前必须做项目评估,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政策环境,然后是基础设施、劳工和汇率等; c. 在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需要把握好投资项目的策略和投资的节奏,特别是跨行业企业在缺乏矿业开采和投资经验的背景下,容易出现错误估计资源价值、忽略投资风险的问题; d.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充分利用被并购对象( 企业) 已有的经验和人才,是快速了解和融入当地环境、顺利开展项目的有效手段。

1. 2 海外矿业投资亏损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造成央企海外矿业投资失败率较高的原因有: 盲目投资; 项目投资前评估不足,决策不合理,经营过程中应对机制也不灵活; 决策和审批繁冗; 国际化技术人才缺失,国际管理经验不足,经营理念落后; 走出去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

从深层次来看,随着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国有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已基本摆脱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效率低下的问题,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但是,因为体制和机制原因,在参与竞争、监督管理等环节,国有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化不足的问题,或者在市场化方面仍难以有实质性突破,导致海外矿业( 或资源类) 投资或并购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1) 国有企业充当着国家或政府投资人的角色,肩负着一定的使命和任务,往往急于求成,造成海外投资存在盲目性,投资决策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企业没有科学考虑自己的实际发展状况,投资、并购的时机把握不准,因此,会出现超前投资和超能力投资的现象。

2) 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缺乏审计。2015 年两会上披露,央企海外资产基本未进行过国家审计,主要依靠央企自行审计。由于国有企业领导一般都是任命制的,考虑到业绩( 或政绩) ,一些领导对海外矿业项目往往报喜不报忧,有时甚至有人为掩盖损失或真相之嫌,以致企业在发生亏损或投资失误后,未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最后造成大量的海外国有资产流失。

3) 国有企业因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脱离,加之海外投资缺乏有效监督,因此容易产生成本,出现权力寻租现象,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腐败问题,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4) 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因为国家所有的性质在海外投资或并购中也常常受到投资目的国政府的所谓安全审查,往往使并购交易最终被拒绝而终止。例如,2012 年9 月,由于难以获得蒙古国相关监管方的批准,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彻底终止了对南戈壁资源有限公司的要约收购,约为

9. 2 亿美元的交易最终宣告失败。

1. 3 出路

国有企业改革是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改革是为了做大做强国有经济,并不意味着要做大做强所有国有企业,也不意味着国有经济要在所有领域做大做强。就矿业来说,国有企业海外矿业投资可更多地介入国家急需的石油、天然气、铀矿、铁矿、铜矿、钾盐等投资大、周期长的战略资源项目,而其他市场竞争充分的矿产资源可由市场选择或调节。国有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要更多地向投资型、控股型企业转变,积极响应国家简政放权的要求,甩掉包袱,提高效益,让自己能更加适应未来市场的竞争。

2 民营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优势、困难与出路

民营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优势主要表现为机制灵活,决策迅速,市场化程度高等。一方面,民营企业走出去可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在国企不便之处,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凭借其所有制特点在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占据主导的国际市场经济大潮中出奇制胜,在石油战、资源战中实现国家战略和民族意志。因此,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步伐中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在变化迅速的国际矿业市场取得的成效明显好于国有企业,经验主要有: 1) 在海外矿业投资项目选择上尽量回避高风险的国家或地区;2) 在经营过程中尽量重视使用当地人才,做到人才本地化; 3) 中国海外企业在政治上尽量保持独立和中立,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和政治斗争。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首先,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等难题。在深刻理解并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之后,民营企业必然会制定出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全球化生存战略。其次,无法获得金融支持,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贷款难,发债难,IPO 难,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民营企业的机会都很少。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找到解决之道。面对诸多难题,民营企业自身需要奋发图强,创新海外资源投资和合作模式,在与国际同行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政府也要为民营矿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民营企业创新海外资源投资和合作模式的基本方向大体有2 个: 1) 投资参股全球矿业巨擘,与全球矿业巨头形成紧密合作关系,结成命运共同体。2) 与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建立股权纽带关系( 参股和被参股) ,进入全球资源商品市场定价体系的高端环节,参与全球资源商品的定价过程。

3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海外矿业投资对比及共同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有各自不同的问题,但作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矿业投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尤其需要重视。

1) 对当地投资环境缺乏足够认识。中国与国外很多国家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走出去时间不长的中国企业如果对当地员工收入、法律法规、安全要求等都未进行充分了解,在投资决策和经营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误。

2) 缺乏国际化高端矿业人才,尤其是有一定一线工作经验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很多案例显示,这都是目前制约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中国矿业人才国际化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3) 突发性事件带来的威胁和打击。突发性事件往往会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大的打击,致使人身、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近年来利比亚、苏丹等国出现的动乱或战乱,中石油员工在伊拉克遭遇绑架的事件等都是触目惊心的实例。

4) 面临着被不同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攻击的风险。在苏丹、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等地区,中国企业的存在影响着当地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平衡,特别是一些采矿和能源项目直接影响着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在这些地区针对外国人员的绑架和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有赖于企业效益的提高,中国矿业经济的增长有赖于中国矿业企业效益的提高。目前,国有企业仍在中国海外矿业投资中占主要地位,但民营企业的效益普遍高于国有企业,因此,有必要提高国有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效益或者民营企业在海外矿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展开合作进行海外矿业投资是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海外矿业投资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各自的优势,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为此,二者应当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明确各自在海外主要的矿业投资和经营方向。

4 合作模式及建议

4. 1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的模式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海外矿业投资合作是未来的趋势。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不仅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还可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企业重大决策失误和腐败的发生,从而改善当前在海外矿业投资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比如当民营企业在海外取得矿业项目开采权或谈成并购交易后,可以和国内的大型国有矿业企业合作,优势互补,以尽快实现海外矿业项目的开发,为国家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宝贵资源。

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合作进行海外投资可能是有益探索。这可以使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优势互补,发挥国有企业资金雄厚、管理规范和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效率高的长处,改善公司治理,使企业的体制、机制更加市场化。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决定还提出要强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监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做到同股同权,以避免一些民营企业所顾虑的羊入虎口、被边缘化的尴尬。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模式与法律保障,很可能出现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结果。

4. 2 海外矿业投资总体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所遭遇的困境,基于以上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分析和对比,参照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成功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1) 投资目标。突出经济效益,是我国企业投资海外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提和保障。特别是在国内企业自身缺乏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情况下,在资源获取方式上,片面追求对项目的控制权,不仅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而且增加了投资风险,很难获得良好的投资效益。从具体实践结果看,我国海外金属矿产投资效益好的项目,大都不是追求绝对控制权的项目,而是十分重视投资效益的项目。

2) 投资战略。企业海外矿业投资要主动与我国的经济外交政策相结合,特别是一些大的投资项目所涉及的问题仅凭借企业一己之力往往很难解决,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

3) 投资策略。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加强合作,走国际化之路。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参股国际矿业公司,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 也可以与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建立股权纽带关系( 参股和被参股) ,进入全球矿业资本市场。

4) 投资结构和模式。企业应优化海外矿业投资结构,获取运营风险小、投产周期较短、质量较高的成熟项目。比如企业应谨慎投资铁、钾盐等耗资大、周期长、价格风险大的矿种; 增加在低政治风险国家或地区的投资收购,尽量采用中外合作或控股形式运营矿山。同时,加强决策科学性,形成快速决策,长期跟踪的投资和运营模式。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7)

1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势

1.1 民营企业产权明晰,机制灵活

民营经济是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以市场为导向。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它的产权明晰,自担风险,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它的体制新,机制活,具有经济激励、适应市场的内在素质。国际市场风云多变,竞争激烈,这就要求投资经营者必须始终保持积极跟进的态度,而且要随时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而国有大型企业在产权、制度、体制方面的深层次改革都还未到位。大部分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机制不灵。一些海外子公司受制于国内母公司,无法及时做出决策和反应,久而久之就失去了积极性。有时大型国企的对外投资是由于政府的需要,而不是出于自身的营利目的,因此缺乏投资动力。民营企业就不同了,许多民营企业是股份制或合作制类型的,建立之初就有明晰的产权。他们对外投资的惟一目的就是赚取利润,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在计划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生命力旺盛,能适应市场竞争,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都比国有企业更具有优势。这使他们在面对他国的经济环境时更游刃有余。

1.2 小规模技术优势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教授――刘易斯・威尔斯认为,即使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时也拥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而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关的。根据小规模技术理论,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也具备这些相对优势。

1.2.1 小规模技术优势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小。现在的国际市场显现的是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结构,既有需要大规模生产的,也有只需要小规模技术投入的。这是因为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技术的要求也有差别。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那种先进技术反而不易吸收。而我们国家与许多中等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拥有许多较为成熟的技术优势,更受到那些发展中国家的欢迎。例如,我国某些已趋成熟和稳定的大量中间技术和加工制造技术,如机电、轻纺、食品加工技术。

1.2.2 低产品成本和管理成本优势,以及营销优势

与国有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管理效能更趋合理。对于人才利用,历史包袱等方面都更有优势。与国外跨国企业相比,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结构简单、经营灵活、适应性快,因此具有较低的管理成本。在面临复杂的国外市场时,民营企业的自主经营,灵活应用资金、人才、营销等手段,实行本土化经营,也是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方式。

1.3 “产业集群”优势

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产业领域的相关企业的集合。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其中以浙江省和广东省最为集中。如东莞大郎镇上千家家庭企业围绕毛纺织产品链形成有效分工与合作的企业群,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而这些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在国内存活,也可以是对外投资的中坚力量。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最大的劣势在于规模经济效益差,风险抵御能力弱。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途径就是创立产业集群,进行集约式投资,使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趋向集群式分布。这样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互动、互助,在竞争压力下,上下游企业通过转移自身的竞争优势、技术优势来达到集群内部的互助联系,达到信息、战略、观念的流通,带动集团内企业的升级。另一方面,当一群中小企业在朝同一目标共同发展时,必然会产生外溢性的效果,提高整体中小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就像台湾的中小型企业在东莞、昆山、苏州等地集体投资,形成配套服务,获得规模效应。

1.4 外国投资环境更偏向于接受民营企业

首先,在计划经济体制夹缝中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更能适应外国的投资环境。特别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只要民营企业进入这些竞争激烈的市场,就能发展迅速。其次,在许多国家的法律中,不承认国家作为投资者的公司法人,认为只有股东构成的公司法人才能承担有限责任,国家为投资主体的公司法人则须承担无限责任。再者,西方国家对外国政府控制的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态度谨慎,甚至排斥。这些都表明民营企业能更顺利地进入外国市场进行投资。

2 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

2.1 认清中国对外投资的主体

笔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之所以一直不能很好地扶持和推动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政策法规制定之初,没有认清谁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从以上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就可以看出,民营企业不仅具备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优点,更在增加就业、税收、产值及其它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民营企业才是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徐滇庆教授认为:民营企业是资本输出主力军,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2.2 政府应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政策框架下,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

政府应积极推进同更多的国家商谈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的有关条款保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政府还可以按照国际惯例,建立国家投资风险基金和对外经济合作基金,以支持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政府还应该积极发挥驻外使领馆商务处的信息收集和服务作用,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协助中国企业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问题。

2.3 支持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规范化和国际化,重点是逐渐放宽限制

从长远来看,政府应该避免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方面的短期行为,尽量减少行政干预,慎用产业政策,以创造高级的生产要素;通过鼓励国内竞争、刺激新企业的加入来提高企业的创新精神和活力;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标准来引导企业向高质量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我们还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如美国的网络经纪人、英国的企业理事会和小企业服务机构等等,建立适合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战略的政府服务机构。政府只有将其支持性政策集中于更为基本的环境方面,并使企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主体,中国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才能得到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云.加入WTO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进[J].国际经济合作,2004(06).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8)

(一)决策权过于集中,董事会并未发挥作用 不少民营企业并没有科学设置自身的治理机构,最基本的体现就是董事会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决策权过于集中。尽管民营企业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设置了治理结构,可董事会的安排上却非常不合规范,成员一般都是由企业的低层管理者担任。这就直接导致了决策权过于集中,董事会上通常都是一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其他成员几乎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不难想象,这样制定出的对外投资决策难免过于主观,很容易将企业推入很高的投资风险之中。

(二)权限分配不科学,越权审批现象严重 不少民营企业在权限的分配上很不科学,越权审批现象严重。例如:公司的投资部门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以及数据分析,提出投资建议,接下来应该是财务部连同相关部门进行投资建议可行性的论证,但是不少企业是由投资部在做这项工作,这就明显存在投资部权限过大的现象,极易造成投资决策不严谨、不科学。

(三)风险评估不准确,应对措施几乎空白 民营企业的经营特点之一就是机动灵活,因此,其对市场的跟随性很强,一切活动都是以市场为指引进行的,这也直接决定了其只要遇到合适的机遇,就会扩大自身的规模,从而实现效益的快速增长,毫无疑问,这种扩张过程会产生很高的经营风险。但是,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都开展得很含糊,评估方法不科学,评估结果不准确,而且也几乎没有任何应对经营风险的措施。

(四)外部信息严重欠缺,投资决策封闭短视 进行对外投资,自然要充分了解并分析企业各类外部信息,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可是,当前很多民营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都将眼光聚焦在企业内部,关注自身的资金以及发展战略,严重忽视了外部信息的重要性,导致投资决策封闭短视,与真正的市场环境衔接性很差。

(五)监督审计走走过场,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 不少民营企业都是家族经营或者朋友之间合伙组建的,因此,进行对外投资的时候基本上也是几个核心人员商量讨论决定的,企业内部的监督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监管权力,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也远远不足,这样自然会导致企业做出的对外投资决策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与随意性。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机制改善建议

(一)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具体如下:

(1)增强企业领导层的内部控制理念。只有企业的领导层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注重内部控制管理,才能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因此,民营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增强自己的内部控制理念,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白内部控制不但是企业法的要求,也是提升企业运营效率的有效途径。如果领导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处处带头,自然能够构建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改变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足的现状。具体到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是无可厚非的核心环节,如果决策错误了,那么整个投资必将变成企业的灾难。所以,民营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增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带入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

(2)改进企业的治理结构设置。内部控制的执行离不开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因此,想要提升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决策上的内部控制力度,就应该积极改进企业的治理结构,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针对对外投资的管理活动。所以作者为其设计了图1所示的治理结构。

一是投资决策制定权。企业的投资决策制定权属于总裁办公室,由总裁直接领导,如果是重大的投资项目会召开投资表决会,代表投票审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总裁拥有最高的否决权限,也就是如果总裁投了否决票,那么不论其他代表的投票情况如何,该投资决策都不会获得通过。

二是投资决策辅助组织。企业的投资委员会直接由董事会领导,其工作职责就是评估企业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并从企业外部聘请业内专家进行投资可行性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会在企业内部挑选一部分专家参与到评估过程中。

投资决策委员会具体的组织设置见图2。

(3)按照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流程操作。一是提出投资建议。民营企业的投资部门应积极寻找适合的对外投资机会,并通过周密的调研以及数据分析,考察项目的可行性,将认为有意义的投资整理为投资建议提出来。二是论证投资建议。为了让论证工作更加客观科学,民营企业需要分离这部分权限,由与投资部门没有直接关系的部门论证投资的可行性。为了更好地核算项目的经济性,论证工作可以交由财务部门的投资分析小组跟进。当然,如果是金额巨大或者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对外投资项目,则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参与到论证工作中。三是投资立项。如果是金额巨大或者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对外投资项目,要根据企业的投资立项程序推进,并由总经理决定是否立项。但如果是规模较小或者金额不大的投资,则可以尽量简化投资决策的程序,建议可以将立项的权限交给财务部。四是评估投资项目。民营企业的投资决策是以投资项目评估报告为基础进行的,因此,评估投资项目的过程至关重要,其直接决定着对外投资决策的有效性。民营企业在评估投资项目的时候,应该从多角度入手:合法性、可行性、经济性缺一不可。五是投资决策。民营企业需要适当下放投资决策的权限,从而提升决策效率。如果投资金额较小,则可以授权投资部门直接决策,不过需要进行相应的备案,以便企业高层随时了解对外投资的具体情况;如果是金额巨大或者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对外投资决策,则需要由总裁办公室做出最终决策。

(二)完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与流程 具体有:

(1)完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一是规范决策制度。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通常都是由几个业务上存在关联性的部门或者领导层管理人员共同做出的,规范决策制度能够更好地控制决策行为,提升各部门以及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的警惕性与主观能动性;同时,明确具体岗位的责任以及权限。民营企业要确保所有的对外投资决策都严格按照制度的规范执行,从而使所有投资项目都经过科学、严谨的评估。企业最终会在若干方案中选择最适合企业运营实际与发展战略的。

二是专家参与制度。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可行性研究是绝对的重中之重,其结果直接决定着对外投资决策。因此,出于提升决策正确性的考虑,企业必须严格控制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企业可以使用专家参与制度,也就是在进行决策之前,让专家参与到项目可行性的研究中来,综合评估项目的各项指标。专家的专业知识以及投资分析经验,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投资方案中隐藏的问题,从而提升投资决策的稳健程度。

三是决策论证制度。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民营企业可以建立决策论证制度。具体的制度执行则需要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投资项目评估小组、员工代表等共同参与。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员工代表的参与至关重要,其有效显示了企业对员工知情权以及监督权的重视。建立决策论证制度不但能够降低决策失误的几率,还能帮助决策者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时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投资项目决策信息。

四是决策评估制度。这项制度不但能够检验对外投资决策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还能有效反映对外投资的具体执行成效。所以,决策评估制度对于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是最重要的总结。实施这项制度的时候,民营企业需要注意保持制度的独立性,根据制定的统一标准,全面检验投资项目的执行情况。这样不但能科学客观地评估投资收效,还能发现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投资决策细节,进而改善投资收效。

(2)完善对外投资决策流程。一是决策流程的完善。民营企业若想提升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就应该依照科学的流程进行决策。出于这种考虑,民营企业可以按照图3所示的流程进行投资决策。

二是应急流程的完善。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企业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把握投资机遇,民营企业需要制定并完善决策的应急流程,一旦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不可预期的突况,则可以马上按照应急流程的指引进行应对。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风险防控机制 具体如下:

(1)以流程控制为基础建立风险防控机制。一是风险评估。为了更好地评估投资决策风险,民营企业需要加强与企业外部专业风险评估机构的业务联系,并构建与这些机构间的信息传输渠道,从而确保对外投资决策方式科学、风险评估有效。企业可以组建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直接了解被投资方的各项运营以及资信数据,并深入探讨关于投资的相关事项,从而掌握投资项目的潜力、市场发展前景、被投资方的综合管理能力与水平等。另外,还应加强和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沟通,随时向他们了解一些投资项目的细节信息,从而科学评估投资决策风险。

二是分析投资决策资金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均衡性。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肯定会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导致这些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具体有:利率变动、现金流不足等。企业的财务部论证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需要按照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的各项财务指标,并综合考虑企业的资金融通选择,量化投资产生的财务风险,并分析投资决策资金与财务指标之间的均衡性,进而论证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三是评估投资决策的法律风险。民营企业需要重视对外投资决策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安排法律专业团队复审整个投资方案以及附属文件的合法性。法律专业团队的成员都是拥有丰富经验的职业律师,对于投资决策领域的法律风险非常熟悉,复审文件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投资协议以及相关文件中存在的漏洞,并找出那些会损害企业正当权益的协议条款,有效降低企业投资决策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

(2)构建投资再评估再决策流程。当今的市场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因此民营企业进行的投资所处的环境也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变化,投资之前进行的系列评估与实际投资过程的真实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企业应构建投资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从而及时调整投资决策。这样即使投资失利了,也可以将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具体的投资再评估再决策流程见图4。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传输渠道 具体有:

(1)构建对外投资决策管理系统。民营企业想要提升自身投资决策的有效性,提升投资成功的几率,就需要构建对外投资决策管理系统,借助系统规范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并提升信息的传输速度。企业应该安排专人及时更新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各项信息,从而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决策信息。

(2)建立更为顺畅的沟通方式。一是建立起企业员工之间的信任感。民营企业的领导者需要让全体员工意识到:企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是企业的一部分,只有企业发展得更好,每个人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家同为一个企业的员工绝不是竞争对手,而且亲密无间的合作者,应该给予他人充分的信任。这样能够有效推动员工之间的沟通行为,从而让投资决策工作变得更加顺畅。二是提升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应该组织企业中凡是和对外投资决策有关的部门召开专门会议,各部门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当前工作中的难题,从而提升不同部门的了解程度,一起探讨解决难题的办法。借助这种方式,能够加深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理解,从而提升部门之间的配合程度。三是充分利用网络沟通的便利性。民营企业按照实际的对外投资种类,可以构建针对性的网络交流群,把涉及投资决策的部门以及员工都加入群中,这样不但可以让这些人员变得更加亲近,还提升了他们之间沟通的效率;此外,还能在发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与他人交流,减少信息传递需要的时间,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民营企业根据投资的实际情况,如果有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这些人定期召开网络交流群会议,大家分享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并分析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决策的时效性。

(五)建立对外投资决策监控机制 民营企业需要授权审计部对投资决策进行监控,从而保证投资决策的各项具体操作符合相关法律以及管理规范的要求。具体工作中,审计部需要对投资决策进行全程的监控,从而保证投资决策的规范性。另外,审计部还应做好对部门员工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审计部员工和投资决策者私下联合舞弊的现象。基于此,企业必须重视审计部员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要求的坚决不予录用。

参考文献:

[1]张红:《集团公司对外投资的财务管理》,《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第16期。

[2]郑明贵:《海外矿业投资决策系统要素分析》,《现代矿业》2012年第6期。

[3]金闻:《集团公司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研究》,《现代商业》2010年第7期。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世界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地位的巩固为我国发展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民营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具有远大前途的新生力量,在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的作用愈益凸现,并预示着民营企业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充分发挥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将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和提升企业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呈现方兴未艾的势头,理论研究本应该反映实践活动,包括对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构建、经验总结、问题反思、战略规划与前景预测,然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却非常缺乏,尤其是系统性的、建设性的对民营企业FDI区位选择的研究更少,本文结合具体的民营企业案例,全面、深入地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区位创新战略选择问题。

一、战略投资区位――北美、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把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作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区位选择的战略方向,是由发达国家特定的区位优势与国际市场体制背景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变化决定的。在竞争性世界市场中,竞争优势是企业绩效的核心,在所有能够改变竞争规则的因素中,技术变革是最显著的一种因素。这里的技术不仅仅指研究开发技术,而是指贯穿于整个企业价值链体系甚至波及到非直接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技术。勿庸置疑的是,无论是产品本身的研发、革新技术还是其他价值活动中的特定技术,其发源地与普及地绝大多数都在发达国家,并且这些发达国家都形成了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的产业群。如美国硅谷的计算机软件业、华尔街的金融业、德国的化工行业、日本的家用电子产业、意大利的制革业、英国的保险业等,这些产业群营造了高质量的技术、信息和创新环境。我国民营企业只有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感受与捕捉最新的信息、技术、商业动态,持续地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创新。

未来的竞争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未来的市场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民营企业要想在日趋一体化格局的世界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否则就不会在新一轮的全球分工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国际地位。

民营企业对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可以利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高级人才、技术与商业信息,开发出企业自有的关键技术,并把这些技术反馈回国内母公司,利用这些技术对企业的整个价值链进行技术改造,从整体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与高级化方向进展。还可以利用发达国家雄厚的资金、完善的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融资,这是更高层次上的利用外资。同时发达国家市场容量巨大,现实购买力强,营销渠道畅通,这对任何一个以拓展市场为动机的民营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抵挡的诱惑,尤其是东扩后的欧盟统一大市场。因此我国民营企业选择在欧盟区域投资(可以策略性的选择“新”加盟的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国,一方面这些“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有着传统的友谊,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便于我国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对外资的进入还提供相当优惠的待遇和条件),既可以绕开欧盟排他性强的贸易壁垒,又可以利用欧洲统一大市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便利条件进行产品的国际销售。

二、重点投资区位――东盟十国、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长期以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上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方面与中国比较接近,这为我国企业开展对这些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产业领域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且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有利于我国企业成熟技术优势的发挥,带动国内技术、机器设备等出口,也有利于双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限于资金、技术的短缺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对其直接投资可以解决国内某些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另外,通过对某些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贸易优惠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尤其是销往发达国家的市场。例如民营企业可以借道投资拉美进入北美市场,因为拉美很多国家都和加拿大、美国、欧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绝大部分商品享受低关税甚至零关税待遇。而且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家已经宣布,将于2010年前将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除古巴之外的所有南美洲地区,届时形成一个涵盖整个美洲大陆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我国民营企业可以战略性的通过在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区位进行直接投资建厂生产,然后向美国、加拿大及全球销售产品。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所以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区域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盟十国。

首先,东盟十国与我国在产业结构上相比存在一定的梯度,符合“早半拍”和“由近至远”的区位选择比较优势原则,应成为国内民营企业产业转移与提升的理想区域。

其次,东盟十国自然资源丰富,市场容量大,劳动力价格低廉,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产业恰好也是劳动力密集型。

最后,东盟十国投资环境良好,政局稳定,且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中国又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地缘上的邻近与文化上相通,也减少了很多投资进入上的障碍。以越南为例,越南政府为引入外资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大幅度减免税率、降低土地成本等。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如TCL(越南)公司(彩电生产)、新希望和东方希望(越南)公司(饲料加工)、江动(越南)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柴油机组装)、优耐特有限公司(摩托车零配件生产)、力帆(越南)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摩托车组装和零配件生产)等一批企业都在越南投资建厂。虽然企业投资规模都不大,多在200万美元到500万美元之间,但投资效益都不错,如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越南就设立了三个工厂,回报率可达30%以上。我国民营企业在越南等东盟国家投资不仅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欢迎,而且通过对外投资转移了国内的剩余生产要素,提升了民营企业国际竞争优势。

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民营企业实力的增强,跨国经营经验的丰富,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发展也应由近到远,除了巩固和扩大东盟十国等亚洲传统的投资市场外,还应不断开拓新市场,实现投资区位的多元化。南美洲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森林密布,矿藏资源丰富,水产资源充沛;非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北非、西非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我国是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因而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充分利用拉美和非洲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弥补中国这方面的不足。此外,非洲的许多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便宜,市场潜力大,对外资普遍给予优惠待遇,投资环境也慢慢改善,但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我国民营企业的成熟技术和机器设备比较适合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当时机利用企业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对投资环境比较好的非洲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将有利于输出国内民营企业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带动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半成品的出口,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谨慎拓展区位――独联体、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国家吸引外资的步伐加快,正成为各国投资的又一个热点地区,我国民营企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对这一区位的直接投资。

首先,独联体与中东欧国家拥有仅次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基础,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都不比我国差,劳动力素质也高但工资水平较低,而且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俄罗斯,它不仅是世界上的技术大国,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大国,对其进行投资有利于我国企业获取先进技术和弥补国内资源不足问题。

其次,上述这些国家由于过去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失误,造成了电子、食品、纺织等产业的相对落后,加之他们急剧向市场经济过渡,激化了市场对这些消费品的需求,而国内难以在短期内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而我国民营企业的电子、食品、纺织等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这就为我国民营企业具有比较优势的这些行业进入到这些国家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再次,这些国家在历史上曾与我国有过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与我国近邻,交通运输便利,而且我国民营企业的运行规律和独联体、中东欧各国企业更为相近,这不仅有利于企业之间的跨国合作,而且在这些国家中更容易得到其他相关产业的支持。

最后,独联体、中东欧各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竞争不规范,法规制度不健全,这些状况和我国前几年也很相似,西方企业很难适应这些不规范的市场,而我国民营企业则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因此,独联体、中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应成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又一个需拓展的区域。

但是,目前这些国家中有的国家政局尚不稳定,经济秩序还不算平稳,外汇支付能力也不高,汇率较不稳定,在加上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矛盾有激化的倾向,使对该地区的投资有较大的政治风险。所以在对这些国家投资前,民营企业必须进行科学准确的项目评价与风险评估,采取谨慎投资的态度,以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成功率。

四、积极强化区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目前,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洲共同体(EU)、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经济贸易活动以所在区域的内部循环为主,外部循环为辅,区内取消关税,区外缺乏优惠,实行内外有别的差异政策。近年来这些区域性的组织对华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强。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对我国反倾销愈演愈烈,覆盖了从生活日用品到工业制成品多类商品(尤其是我国民营企业传统强势产品如家电、食品、纺织等);北美自由贸易区对华的反倾销调查也持续增多。因此民营企业靠单一的传统出口方式扩大市场空间的难度不断加大。理论上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实际上是同一国家对国际化经营方式的不同选择。各国之间进行经济交往既可以商品、劳务的国际贸易为形式,也可以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为形式。如果这两种形式的国际流动都没有障碍,那么它们会按照各自活动目的自由地进行;但如果其中一种形式的国际活动存在障碍(例如贸易障碍),这种活动的动机就会转化成另一种活动形式(例如对外直接投资)而出现。因此本文建议民营企业应通过强化在这些区域的对外直接投资,绕过贸易壁垒,将国际贸易摩擦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交易,从而分享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优惠待遇,开发这一具有广阔前景的巨大区域内部市场。

另外,我国作为亚洲经济、贸易与投资大国,从更深、更广的战略层面上看,我国企业应加大对环太平洋国家的投资力度,强化与其各个国家在金融、贸易与投资上的合作关系,继续以港澳为依托构建21世纪对外投资格局,防止中国被亚太经合组织边缘化或被排除在区域组织之外。

五、离岸金融区位――加勒比海地区

离岸金融业务主要目的就是避税。加勒比海地区为吸引外国资本(包括游资甚至一些非法资金),通常采用极低的税收政策,甚至不对离岸投资者征税。在这一地区注册的公司每年只需交纳不超过500美元的费用,公司也不需要提交财务报告,也不需要向其母国缴税。正是这些十分诱人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的投资者来该地区注册,建立空壳公司,这同样也吸引了许多中国民营企业。《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指出,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避税地的金额为99.2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81%,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香港地区、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该种形势在2006年还在延续。我国民营企业在该地区的投资一般有两个意图:

一是民营企业借道避税岛设立壳公司,再将境内企业资产注入壳公司,目的是为了寻求海外上市,这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种风潮和资本路径选择。2004年,国美电器、蒙牛乳业、盛大网络、慧聪国际等民营企业,已通过这种方式相继在境外成功间接上市。2005年在美国那斯达克成功上市的百度,其投资路径也同出一辙。这些民营企业采取的做法通常是:境内企业实际控制人以个人名义在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等离岸中心设立“壳”公司,“壳”公司以收购、股权置换等方式取得内地企业的控股权或资产,然后再以“壳”公司名义将其运作到海外交易所上市。

二是民营企业通过在避税岛注册,进行“境外企业”的变身,再反向收购国内企业。根据商务部2005年12月份颁布的统计数据,2005年前11个月来自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和萨摩亚三个自由港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高达111.5亿美元,同比增长24.78%。其中来自英属维尔京群岛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更是飙升了35.07%,已连续数年成为仅次于香港的中国内地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而同一时期,即2005年前11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31.27亿美元,同比下降1.9%。

总之,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要综合考虑企业战略、东道国区位优势和我国国情特点,制定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策略对于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都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瑛.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策略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2、陈昊,官仁军.论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红旗文稿,2007(9).

3、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4、谢绵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J].国际商务――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05(1).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篇(10)

开办境外加工企业是宁波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之一。至2011年12月宁波已有境外加工企业202家,中方投资额达66293万美元。宁波境外加工企业中比较典型的有宁波海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申洲针织集团等。虽然世贸组织提倡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但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除,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都用更隐蔽的手段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口。而通过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在国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可以有效地避开这些壁垒,扩大产品的出口。

例如,为了避开纺织品的配额限制,早在1998年,宁波京甬毛纺厂在萨摩亚首都阿皮亚建立了中方独资太平洋羊绒服装有限公司,总投资50万美元。在萨摩亚,他们可以享受优惠的国际贸易协定的有利条件,如南太地区贸易经济合作协定、欧共体与非加太国家第四个洛美协定、普惠制等,从而可以避开美、日、欧对我国的配额限制,将产品打入美国、欧洲市场。由于配额和关税的优势,“太平洋”公司投产仅4个月便赢利10余万美元。又如,2005年宁波申洲针织斥资380万美元,在柬埔寨金边市宏达工业区设立了申洲(柬埔寨)有限公司,于当年9月底投产。该公司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进行裁剪及缝纫工序,每月产量达30万至40万件,所有产品全部出口欧美国家。第二年,申洲针织又增资3000万美元启动柬埔寨公司二期项目,完成了当时国内纺织企业在境外的最大一笔投资。这几年,申洲集团把需求人数较多、工序相对简单的部分制衣工序迁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柬埔寨等,发挥当地的劳动力优势,把研发机构等留在了宁波北仑,不断开发新的面料和款式来提高服装的附加值。在2011年国际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申洲集团的利润也实现了较快增长,2012年前4个月也实现了两位数的外贸增长。凭借质量上乘、优质可靠的产品,申洲集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针织服装出口企业之一。

实践表明,开办境外加工企业,可以有效规避国际上形式多样的贸易壁垒,帮助企业实现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互补。一般来说,开办境外加工企业的投资方式往往是由于技术已经成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面向其他国家寻求生产基地与市场进行的投资。主要目的:一是寻找市场。既回避了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又突破了进口国的贸易壁垒,抢占新兴市场机会;二是获取更多的收益。既利用了东道国运营成本较国内低廉的优势,实现成熟技术及设备边际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绕开国际贸易壁垒,扩大了销售规模。

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所以宁波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较多地采用了境外加工的投资方式。

当然,采用境外加工投资方式的企业,要获得成功,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追求产品的高质量和提供完善的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应把质量管理贯穿到供、产、销的全过程;同时要尽力解决国外用户的各种困难,让经销公司和服务商店同步运行,设立广泛的服务网点,通过送货上门,提供配件,包退包换,帮助安装,培训人员,以及周到、及时的维修服务, 使用户满意、放心,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声誉。第二,要采取避强击弱的目标市场选择策略。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宁波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资金技术实力不强,所以避开强国,在自己熟悉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展开有限的投资,积攒实力和经验,然后逐步向欧美市场挺进。第三,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广告宣传,努力打造国际品牌。采取境外加工方式,一定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离不开宣传,境外加工是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在做广告时一定要注意符合当地消费者日常生活,顾及当地的文化习惯和传统观念。

上一篇: 建筑工地环保要求 下一篇: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