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经济学理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8 16:55:30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1)

一、引言

随着2008-2012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影响,导致目前全球经济状况呈现不景气的状况。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针对全球经济的复苏上,在“新常态”下,有必要对经济与金融学进行理论上的创新,为经济复苏提供理论基础。

二、“新常态”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过去那种单纯依靠粗放式的GDP已经不适合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调整,对经济学的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转变,来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整,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在对经济和金融学进行创新理论方面,主要对经济和金融学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容进行调整。在实践操作上,要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目前在部分国家中,金融体系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很严重的干扰,没有呈现真实的财富增长。

因此,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主要原因是金融体系的建设依靠货币、信用等形式来对经济与金融体系进行综合配置。金融体系的运转对宏观经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便是实例,让金融体系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认清并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关系。

三、基于“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方法论创新

要解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关系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必须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和金融学创新理论。但是实际情况是,目前国际上在相关的学术理论与实践操作上,对金融因素的影响未能引起及时的重视,甚至没有相应的内生性金融经济理论,除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上没有理论指导外,也造成相关方面的理论危机。因此,解决上述问题,要重建经济和金融学的理论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虽然金融危机产生的问题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进行分析,但是大量经济学家在理论的阐述上,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表达,甚至出现走向“死胡同”的情况发生。

科学的理论建立在符合事实的假设前提与逻辑在建构上的有机结合。经济学的方法论的设立必须要有经验、行为、实践三大基础。也就是说经济学方法论必须经过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并且立足于市场的规律,能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实践点。理论的改革必须符合两者深度的兼容,这样才能对新理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重要的基础。新常态背景下,对现有经济和金融学理论进行反思,是对现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理论、政策、实践等重新进行综合整合,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对科学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重新回归。使相关的理论进行一次整体性的系统变革,要根据现今世情的变化,构建一个崭新、有效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的新范式。

四、基于“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理论的新范式

目前理论的构建是要重新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建设,使金融与实体经济这现实中最重要的两大支柱纳入相应的理论框架,这样可以解决主流经济学界在理论创新上面临的困境,也在实践操作上,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在金融学的理论上,要重建宏观微观相统一的理论。国际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当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对经济发展起到理论指导上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没有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传统金融学理论对宏观与微观的分离没有引起重视。这就要求在金融学的新建理论上,对金融体系的规律与运转进行相应的研究,并阐述出相应的理论框架。

其次,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虽然经济学的理论当中涉及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但是要在此基础上内容要有创新。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上,系统的把金融体系作为一个重要框架纳入到经济学理论的创新上。在此基础上,经济学理论要在结构上进行整体分析,对相应的框架进行理论上的重建。通过对经济学的整体理论框架的建设与完善,使理论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理论构建当中,要注意金融体系与体经济的联系与作用,实现理论基础与政策实践的相统一。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统一为基础上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的创新,有助于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新理论的应用对我国实体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并对中国与世界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建设有着一定的影响,促使其得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新常态”下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创新[J].经济研究,2015,12:8-10.

[2]李丛文.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新常态分析视角[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02:13-24.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2)

二、“新常态”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过去那种单纯依靠粗放式的GDP已经不适合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调整,对经济学的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转变,来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整,保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

在对经济和金融学进行创新理论方面,主要对经济和金融学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容进行调整。在实践操作上,要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目前在部分国家中,金融体系的“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很严重的干扰,没有呈现真实的财富增长。

因此,加强金融体系的建设。主要原因是金融体系的建设依靠货币、信用等形式来对经济与金融体系进行综合配置。金融体系的运转对宏观经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便是实例,让金融体系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认清并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关系。

三、基于“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方法论创新

要解决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关系存在的问题,在理论上必须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经济和金融学创新理论。但是实际情况是,目前国际上在相关的学术理论与实践操作上,对金融因素的影响未能引起及时的重视,甚至没有相应的内生性金融经济理论,除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上没有理论指导外,也造成相关方面的理论危机。因此,解决上述问题,要重建经济和金融学的理论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虽然金融危机产生的问题有很多的专家学者进行分析,但是大量经济学家在理论的阐述上,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表达,甚至出现走向“死胡同”的情况发生。

科学的理论建立在符合事实的假设前提与逻辑在建构上的有机结合。经济学的方法论的设立必须要有经验、行为、实践三大基础。也就是说经济学方法论必须经过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并且立足于市场的规律,能找到理论与现实的实践点。理论的改革必须符合两者深度的兼容,这样才能对新理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提供重要的基础。新常态背景下,对现有经济和金融学理论进行反思,是对现行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金融与实体经济的理论、政策、实践等重新进行综合整合,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对科学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重新回归。使相关的理论进行一次整体性的系统变革,要根据现今世情的变化,构建一个崭新、有效的经济和金融学理论的新范式。

四、基于“新常态”下经济和金融学理论的新范式

目前理论的构建是要重新对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建设,使金融与实体经济这现实中最重要的两大支柱纳入相应的理论框架,这样可以解决主流经济学界在理论创新上面临的困境,也在实践操作上,对国家的宏观调控的政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在金融学的理论上,要重建宏观微观相统一的理论。国际主流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当中,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对经济发展起到理论指导上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没有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传统金融学理论对宏观与微观的分离没有引起重视。这就要求在金融学的新建理论上,对金融体系的规律与运转进行相应的研究,并阐述出相应的理论框架。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3)

一、库恩的范式理论

1.库恩范式的含义

范式(paradigm)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萨缪尔・库恩最初是用“范式” (paradigm)来表示科学研究的共同信念以及科学成就和科学变革的基本单位。1962年,科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独创了范式这个概念。“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二版(1970)中写道:“群体信奉的全部或大部分对象,我在原版书中都称之为范式,范式部分或范式类的,就是这种专业基质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组分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起作用”。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一套信念”,“概念、理论、仪器以及方法方面的成规”, “公认的科学成就”。他先后在《对我的批判的反思》和《再论范式》将范式修改为包括“概念、模型、范例在内的‘专业基质’”。库恩在《必要的张力》说:“‘范式’一词无论实际上还是逻辑上,都很接近于‘科学共同体’这个词。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家集团所共有的“传统”,有时说是“模型或模式”,或“共同理论框架”,或“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他认为,范式是指特定的科学共同体从事某一类科学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型”,它包括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等,它实际上是科学家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库恩认为,范式是科学家集团统力协作的基础。科学正是以“范式”或“共有心理信念”基础上的解疑难活动。“科学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事业,不同创造性学科的特点,首先在于不同的共有价值的集合”。

2.库恩的范式革命内容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他的科学革命模式,即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常规科学……。科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以由一种范式向另一种范式转化的跃迁方式(科学革命)进行的。从这个角度讲,也存在范式革命:前科学时期通过竞争确立范式常规科学时期解疑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旧范式交替新旧共同体更替新的常规科学时期…….。

(1)“范式”形成前夕。在前科学阶段,尚未形成该学科“范式”。库恩认为一门科学尚未形成范式,从事同类学科的研究者对共同研究的问题基本观点没有达到共识 ,各种理论长期争辩和竞争,各种范式处于相互竞争的阶段。

(2)“根据规范而进行科学研究”的时期。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共同体的工作研究者根据范式所提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基本框架解决科研中的难题,解释实践中的有关现象。同时,又通过解决这些难题,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范式。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同行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

(3)范式反常阶段。科学家们发现现存范式难以解释一些新事物和新现象,范式反常现象。科学史表明,反常的科学发现必然包含了范式理论的更新和革命。

(4)范式危机阶段。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怀疑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任,科学共同体开始分化,这时才有可能打破旧范式的统治转向接受新范式。范式危机的出现蕴含着科学革命的到来。在范式危机时期,人们在怀疑原有范式的同时,也在开始寻求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寻求建立新的科学逻辑系统。

(5)范式革命阶段。危机发生后,一些思想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成员,就不再盲目迷信旧范式,而是勇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新范式取代旧理论、旧范式,以解释和吸收反常。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各种学派的论争之后,一种新的理论学说,最终被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进而取代旧范式,成为新的范式。新范式的产生标志着科学发展进入新常规科学的时期。他说:“科学革命就是旧范式的过渡”。他还认为革命不仅是一种破坏,而且也是一种建设,它是“破坏和建设的统一”,“如果只抛弃旧范式,不建立新范式就等于抛弃科学”。

(6)新范式常规阶段。在新范式指导下的科学革命渐进发展。科学的发展就是以范式革命为核心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周期性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向前发展。

二、经济学的范式探讨

库恩的范式论对研究各门学科的发展规律,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对我们研究当代中国经济学中的范式和范式危机,进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经济学范式的概念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范式。经济学范式是从库恩的范式概念借用而来,“经济学范式是关于经济学规范性问题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论体系。”经济学范式是关于某个经济学科的研究人员对该门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共同掌握的信息、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理论体系。经济学范式不仅为经济学学者普遍认同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它一旦形成,便规定着一定时期内的特定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历史发展的逻辑空间。是唯一的关于基础性经济问题规范性的理论,同时在逻辑上蕴含着该历史时期中总的经济学思想方法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具有公理性的理论特征。

2.经济学范式创新含义

经济学学科发展遵循着:范式形成范式应用范式危机范式转换新范式形成……。在经济学前科学时期,在纷繁众多的关于规范性经济学问题观点的论争中,最终会有一个流派的规范性理论为大多数同行们所认同,成为最早的关于规范性经济学问题的科学范式。经济学范式的形成标志着系统而科学的经济学说的产生,同时也标志着前科学时期的终结和常规经济学系统发展时期的开始。随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而在原有范式的逻辑空间和理论空间中又很难获得合理地解释;原有范式的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下降,对未来的预测能力也日渐衰退。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学理论也随之发展。“范式”危机,即表明过去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无能为力,表明经济学家和实际工作者对经济现象的本质认识又提高了一步。在科学革命时期,规范性经济学问题又重被提到争议的中心位置上。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不同理论观点的论争,最终,仍是由一种较其它观点更优越的被学科界普遍认同的观点和理论上升为新的经济学范式。使经济学的发展进入新的常规发展时期。

范式革命引发经济学革命,如马歇尔“边际革命”和“凯恩斯革命”。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范式的革命很少发生,更多的是范式的创新。经济学范式创新是新范式对前一个旧范式修正或补充,新经济学范式并不宣告旧范式生命终结。事实上,直到现在,各种研究范式长期共存,分别解释不同经济现象和解决不同的经济问题。因此,准确的说是一种经济学范式创新。

3.经济学范式变迁

(1)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范式,以价值论为基本概念的进行规范分析的“范式”。

(2)约翰・穆勒均衡分析的范式。他假定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能够使市场自动均衡,采取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3)马歇尔边际范式。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广泛地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的范式。

(4)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凯恩斯在《通论》假设市场不能自动均衡,采取的是宏观动态均衡分析方法,得出市场需要政府干预的结论,引发“凯恩斯革命”。

(5)当代西方经济学范式。自上个世纪70年代年代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处于深刻的“范式”危机之中。针对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与现实不合进行分析范式修正。萨缪尔森对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采取综合分析方法,构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范式。科斯、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后制度经济学、后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变量引入经济分析,以“交易费用”为分析工具,弥补主流经济学的缺陷。信息经济学的引入不完全信息,从而对传统经济学的完全信息进行修正。

(6)马克思研究范式。它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分析方法,以劳动价值论为逻辑起点,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范式。

三、中国经济学范式创新

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需要有一个科学的经济学范式指导。一个科学的、适合研究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应当包含以下要素:

1.以 “马克思范式”和邓小平理论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提供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邓小平理论为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问题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基本思路。

2.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发展问题的范式的基本观点之一。这对分析和解决现阶段发展问题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其“五个统筹”的思想为解决经济社会关系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

3.借鉴国外科学分析方法

在坚持辨证唯物法,吸收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制度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分析、规范分析、统计分析和经济计量模型等等分析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把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合起来。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4)

初等数学是以不变的数量和固定的图形为研究对象,它不考虑函数变化的速率问题,因此初等数学也被人们称为常量数学。运用常量数学可以有效在描述事物和现象相对稳定的状态,而它不能描述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而现代经济学问题的研究恰恰更重视系统的运动和变化。例如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人口的日益增长,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扩大了,强度也不断增加,甚至使环境质量恶化,造成生态的不平衡,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常量数学不能满足经济学研究的需要,我们更需要变量数学。

微积分学是变量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19世纪中叶,勒翁・瓦尔拉斯和杰文斯提出名为“边际效用理论”的经济学。戈森和门格尔也是这一理论的奠基者。戈森的数学极好。后一代的经济学家们发现,这一理论中的“边际”原来就是数学中的“导数”或“偏导数”。因此这一理论的出现意味着微分学和其它高等数学已进入经济学领域。从此微积分学成为经济学问题研究的首要数学基础。

线性代数已成功地运用于普通经济学、金融、财政、税收等领域,运用于投入产出理论。从企业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可以用投入产出进行规化。线性规化理论可用于在一定约束下,求极大值极小值问题,例如:使有限的材料得到最充分的应用;如何在商品销售中,调整商品价格,薄利多销,获得最多利润;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使得存贮量或货运量最大;如何合理安排人员配制,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最高等等,还可以用于发现资源的短缺和剩余情况及区域规化。所以线性代数与线性规化也是研究经济学问题的重要数学基础。

初等数学处理的问题属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的必然现象及其规律,它只讨论当某种条件具备时,某种结果必然地、百分之百地出现的情况,这种由条件完全可以预知结果的数学,我们称之为必然的数学,但在经济学问题中常遇到,也更为我们关注的是所谓随机现象的事物,即在某种确定的条件下某种结果不是必然的,而是以一定的可能性出现的。例如:流域之间的调水问题,投资者必须考虑风险和收益。通常所说的平均收益就是数学期望。另外,在一些项目决策时,大都是在不确定的因素下进行决策的,这种条件和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能用必然的数学进行定量分析,而需要用或然的数学研究。或然数学主要是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由于它们在经济学领域中成功地应用于投资、贷款、股票、证券、市场预测、风险平估等许多重要领域而得到迅速发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门研究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结果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一类现象,即随机现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已经在经济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初等数学讨论的是内涵和外延都非常明晰的现象,来不得半点模糊,因此初等数学是一种明晰数学。但是在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中,我们所遇到的大量概念却都是非明晰的,例环境综合评价中的“污染程度”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污染程度表征的质量分级界限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用一个隶属度来刻划,隶属度可用隶属函数来表达。又例灰色系统,本身就是从模糊数学中派生出来的分析方法。再如经济发展规化、经济周期的确定,都是用模糊方法确定比较准确、适用。模糊数学以模糊现象为自已的研究对象,给出了使模糊概念定量化的方法以及模糊量运算的规律。

经济学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分配日益紧缺的资源,使它在既充满相互竞争、要求又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目的。如何运用数学工具来分析“什么是最隹方案”的问题,是经济学理论的一个焦点。经济学家们一直应用数学上各种各样的技巧来探讨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经济学讨论“最优化”问题,但是不能简单地理解最优。有这一局部的最优与另一局部最优的关系问题,有局部最优与全社会最优的关系问题。对经济学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各自的最优,而是相互间的对策。例如,福利经济学试图在平衡条件下确定对产品与服务作最佳分配。著名的帕累托定理规定:当至少有一个人生活得更好,而没有一个人生活得更差时,这种分配就可以被认为比原来的分配更优。这里用到了对策论:在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策中,如果一个人赢就会有一个人输,称为“零和对策”;如果人人都赢而没有人输,称为“非零和对策”,福利经济学就是要利用非零和对策论。在这样复杂的经济活动中,要用到更复杂的数学工具。微积分学、集合论、拓扑学、实凸分析以及概率论、数理统计,在用数学方式表达经济理论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保险学中要考虑的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数学方法得以解答。例如,对各种风险的评估,不仅涉及到实际的统计资料,还需要运用一整套相应的数学计算方法;此外,保险的理赔支付是否正确,这个问题不论对投保人还是保险公司都是十分重要的,给付太少会使保险公司业务增长遭受影响,给付太多会使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不胜负荷,太多与太少皆非所宜。正确的理赔只能以合理的计算为基础,而合理的计算又必须以数学所认定的风险稳定性定理为基础。在人寿保险中,需要根据投保人的年龄、生存与死亡的一般状况列出寿命表,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以求出每个保险合同的保险费和责任准备金的数学计算公式。一般说来,对每一寿命保险单进行数学描述时,必须给出相应的生命状态模式,以及若干时间函数的定义,从数学模型得到保险费公式和责任准备金公式的具体形式取决于模型函数的数学性质,公式推导通常涉及到级数求和、向量空间、黎曼-斯蒂尔吉斯积分、测度论、微分方程、差分方程、积分方程等方面的方法与技巧。

对于大量带有不确定性的经济活动,其每一步骤都有多种可能性出现,以一个出发点为根部,可演变出一个能反映出所有可能的树图,于是图论的知识必不可少。在有无限种不确定情形时,例如商品的种类就可以看作有无穷多种,对应的商品空间也变成无穷维的了,于是,泛函分析成了当然的工具。为了刻画政策对经济的作用,必须做出一个最优控制的数学模型。为了描述多层次经济体中的信息流通,信息论的必要性很明显。

在具备一定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得从经济学与数学交叉的角度出发,将不同学科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结合点,提出数学模型,并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建立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调试、验证。这一系列工作就是通常所说的建模过程。一个经济系统和某种特性的数学模型建立以后,就要对数学模型单独求解,然后对数学模型的解,进行经济学的合理解释,形成经济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在经济系统状态、经济要素预测以及经济规化的研究中,需要普遍运用数学模型。建模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需要的主要不是数学运算技巧,而是平常培养起来的敏锐的洞察力,新颖的思想和清晰的逻辑思维,是一种充满挑战和创造性的劳动。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成功应用,产生了庞大的数量经济学科群。计量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背景,利用数理经济学中的研究成果,列出一系列描述经济行为的数学方程,然后又根据实际的经济统计资料,通过使用现代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方程组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从而建立起描述经济活动的计量经济模型。计量经济学反过来又推动了数理统计学的发展,成百上千个方程组成的计量经济模型的运用,为数理统计学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数学渗入到经济学,经济学反过来也推动数学前进。

数理经济学是研究数学概念和数学技巧对经济,特别是对经济理论的各种应用,其中一些基本问题是从经济学中提出的,但深入研究是从数学的角度进行的。其核心内容之一是用一种规范化的方法研究一般均衡理论,使用的数学工具主要是集合论、群论、拓扑学,其学术文献完全是公理化的。它从一套公设、假定、定义出发,导出一套非常严谨的公理化体系。数理经济学是主要进行定性分析的理论经济学。它是研究最优经济效果、利益协调和最优价格的确定这些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为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经济控制论提供模型框架、结构和理论基础。这样,使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得以连接和通畅。

由于计算机和软件的发展非常之快,计算机科学已使很多科学改变了面貌,由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的方向。所以在经济学研究中应用计算机,不仅对经济学的系统化、模型化与最优化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开辟了经济学应用软件这样一个广扩的研究领域,计算机不仅是经济学领域的计算工具,也是强有力的实验工具。目前可以用计算机对经济系统进行模拟仿真;设计经济系统的最优方案,并编制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从而得出经济区域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所以必须学习计算机语言,掌握计算机的使用。

在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如此复杂的今天,我们对经济学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一时尚不能控制的经济过程和尚未知晓的经济现象,能否深入地认识它并合理地解释它;对于已经熟悉的经济过程和现象,能否精确地表达它、模拟它、预测它,能否判断其发生的时间、演化的序列、过程的强度和结果;对于客观的经济系统能否通过有效的改造和调控,使其达到最优状态并能稳定地保持它;对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否比较精确地、完整地纳入一个统一的基础。为此我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更高要求,方能使当代经济学所强调的主题研究臻于科学化、合理化。因此,数学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而以上所述是经济学研究所必备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27-02

在日常的本科经济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学了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后常常感到困惑和不解,或是因为将假定条件下的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一一对应,或是因为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经济理论解释及政策建议,或是因为现有理论很难完全解释中国由计划向市场大规模转型过程中的现象。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中常常更注重理论观点的归纳、知识的讲解,而忽视逻辑的演绎推导,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实际分析应用及创新能力。经济学教学中注重方法论,注重逻辑的演绎推理,更能够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在分析框架、数学工具、实证分析、价值引导等方面加强经济学方法论的应用。

一、理解并在教学中应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

田国强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中提出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由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进行评估比较等五个部分构成。钱颖一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指出,现代主流经济学一般从视角 (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 和图表、数学模型等分析工具三方面构成。经济学分析框架通常基于经济人的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的基本假设,主要探讨经济微观主体(个人或厂商)在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下如何在外部激励作用下形成均衡状态(equilibrium),并探讨所形成的均衡是否有效率,即是否存在帕累托改进。

经济学研究的一般途径也是经济学教学的分析框架。教师可以按假定经济主体的行为,解析激励机制,均衡结果的形成及均衡结果的评价等几个步骤对理论进行分析。教学中要利用简明图像和数学模型等工具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让学生理解,不论是个人还是厂商,不论是消费者还是经营者在做经济决策时,他的决策原则是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教学中,还要利用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 Theorem)等参照系,并向学生解释澄清:一是这些定理描述的并非是现实世界,通常情况下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不可到处套用;二是不能因为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毫无所用,定理是为解释现实提供参照系。

二、教学中加强数学语言工具的应用

经济研究是解释经济现象,提示因果关系的研究,应当说用文字也能较明晰地阐述和论证经济观点,但用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来论述和推导有其方便和严谨之处。数学化的优势表现在:第一,数学工具和数学语言使经济关系的表达变得简洁严谨、清晰;第二,数学方法的使用促进了经验分析,并保证理论检验的可靠性;第三,数学化令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通过数学推导,可不断促使新的经济理论产生;同时经济学与数学之间存在的某种天然联系,如供求、失业、通胀、利率、汇率产出等经济研究范畴都是可数量化的研究对象。从一种经济思想的提出到严谨地得到论证并能推广应用,一般都需要数学证明。以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为例,其基本经济思想是在充分竞争和完全信息下,价格的信号作用会自发地调配资源,并实现效用的最大化。这一思想的证明是由德布鲁运用拓扑论、集合论等现代数学工具完成的。再以经济学的“边际革命”为例,所谓“边际革命”指的是研究方法的改变,是微积分等变量数学方法的引入带来经济学理论和研究的进步,并一举奠定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大量应用,要求我们在经济学教学中,从使用文字语言转变为使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并和学生说明数学工具的重要性。教师在利用数学或计量图表模型等研究分析经济问题时,应让学生理解数学公式、计量模型、图表曲线等所表达和对应的经济含义。用图表等的好处就是表达直观易懂,但在教学中应当超越,要提升到经济学语言的阶段。要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学教学研究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数学滥用”。比如在经济学教学研究中,为了表达方便或推导容易,作出不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或预先得出结论,再按倾向性结论来采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或为追求数学技巧而不管客观经济实际。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证分析

在《人性论》中,休谟提出了著名的命题:人们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被称为“休谟的铡刀”。意在表明事实领域和评价领域之间存在着一种合乎逻辑的严格区分。

相对通过严谨的、可重复的、可控制的实验而获得数据和结果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无法通过可重复的实验(或实验成本太大)来验证,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出、价格、供求等现实中可观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经济学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理论体系,用以解释现实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并通过理论的预测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相对照,来考察理论的可信性及解释力。因此,根据现已观察的经济现象及能采集的经济数据检验经济学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部分;同时在检验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旧的理论并创立新的理论。因此,当前主流经济学都非常重视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在国际及国内主流经济学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也大多数使用经验实证方法和计量研究模型。

在经济学教学中,要向学生强调事实判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认知世界时,应该以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在教学中,还要向学生讲清楚证伪与证实的关系及区别。理论是不可以被证实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并永远都对的,理论只可以不被证伪,即某现象暂时可以用某种理论来解释,当该理论无法继续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时就要寻求新的理论。举个例子,人们通常认为天鹅都是白的,如果某天有人看到了黑色的天鹅,那天鹅是白的结论就不成立了,这就叫被证伪。经济学研究中,通过使用某种方法和某些数据论证了某命题,得出了某结论,也只能说该结论暂时可以被所收集的数据和研究中所应用的方法支持,还没有被证伪,如果采用新的研究方法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四、加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引导

教学工作还涉及价值导向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学生的思想变化之间存在关联。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闻媒体对经济问题的报道也日益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经济学理论教育和基本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毕业后更多的经济学知识的应用者和经济生产生活的实践者,在大学接受经济学教育期间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观引导是不可少的。

尽管当前主流西方经济学更多地使用经验分析和实证计量研究,但经济学者对社会伦理、道德情操等问题的探究却是经济研究的传统,至今也有伦理经济学的研究分支。以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为例,他开始是研究道德哲学的教授,在出版《国富论》前,着重考察了人的行为、人际关系和行为道德规范的《道德情操论》就已使其成名。

就教学而言,本科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初学经济学,他们经济学理论素养较薄,对经济学的学术范式、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及理论发展了解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知识和价值观念的混淆。比如,经济学中“经济人或自利性”假定,在经济学教材及教学过程中,对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一般都假定其追求经济利润或财富最大化,如不加引导,学生往往把这种假设直接当作“人都为已”或“人性本恶”的价值判断,这容易使学生对人际关系和人际活动产生认知上的利益化、交易化倾向,如接受这种观点对学生成长不利。同时,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有时为了数据的易采集、或变量的可观察获取、或易衡量操作,通常把中间的变量作为最大化的目标,比如说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幸福舒适的生活,但舒适幸福是不容易观察和量化的,所以就用一个中间具体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比如财富。而且当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已向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扩展,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把犯罪、贿赂、寻租、交友、爱情、婚姻等都纳入经济分析的范围。根据部分经济学家的方法和分析,我们甚至可以将犯罪看作最大化的结果。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要从经济学方法论上给学生解释清晰,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体系。

[ 参 考 文 献 ]

[1] 邓兰兰.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方法论的意义与方法[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91-93.

[2] 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3] 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1-12.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6)

一、经济控制论现状

经济控制理论是一门新学科,从上世纪60年代产生到今, 有了巨大发展,逐渐形成一套完整控制理论的体系。它是控制理论和经济学结合产物,用控制理论研究宏观或微观经济的问题。Manescu(2008)对经济控制论概念与特征及计划经济总控制系统进行了介绍,同时把控制论方法应用于经济的预测与设计最优经济增长的轨迹。把经济控制论看作是应用经济数学的模型来管理国民经济实现最优增长总称。A.W.PhihpS(2000)[1]把经济稳定的政策当作是工程的反馈问题,采用反复试验方法,来从很简单模型寻求最优的政策。在寻求产量随时间在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最优分配也是用到了最优控制理论.还把最优控制理论理论和计量经济性结合,这为制定短期稳定最优政策提供工具。R.T.ROCKAFELLAR(1987)提出宏观经济系统最优控制是要确定衡量经济效果目标的函数,用此目标函数来计算最优控制的规律,并找到最优经济指标轨线。经济性能指标选择,不仅能反应经济系统的动态特性优劣,还要便于数学与计算机处理,二次型是一种能够兼顾两方面的良好的形式。兰西费罗尔大卫、荷德里克和阿苏尔普鲁逊合作,用共轭梯度法程序在1966年解出韩国最优计划的模型。控制理论方面的平代克在1971年用超额税、政府支出与货币供应等3个控制的变量,解决美国经济模型确定性二次跟踪控制的问题,此问题有二十八个状态变量。QuadeE S,Boueher W L(1968)提出经济控制和系统分析联系,指出系统分析是研究的战略,适当使用现有工具的预见,也是在不确定情况下能有效帮助决策者对复杂选择问题作出抉择的具体哲学。目前系统分析的应用处在形成期。综合分析、计划、设计各种复杂技术、经济、生态系统和各种组织结构方法,分析系统内部与外部各种因果联系和反馈的作用来最优解决问题。肖文红(2004)提出在经济计划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在正确经济理论指导下,将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经济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经济系统大量的分析、决策、规划、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必要且完全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伍俊良,刘飞(2004)提出经济系统运行与控制是一个多输入多回路反馈的过程,蕴含经济运行机制和自动控制原理,从理论上看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一维特性),从实践上看具有离散性(投资与收益离散性)的特征.经济运行和自动控制过程原理完全一致,具有输入(投入)、控制与反馈. 晔枫(2001)提出市场经济控制机理最大的弊端是:能使经济人对实现经济目标激励,但是不能使经济、社会与生态多元复合控制目标符合可持续规范有效的协调;能促进提高经济效率,但是不能平衡代际代内利益关系。 黄仲一,郑力新(2000)指出在控制方法、内容上,经济控制论主要是围绕着测量、辨识、调节和反馈等几个环节展开。发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巨系统,测试、辨识、调节与反馈概念经常出现。如果不单纯研究具体形态,社会巨系统抽象的数学模型与一般系统无异,控制论方法都能适用。而且阐述经济控制论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口控制、污染控制方面应用方法。袁嘉祖,张颖,童艳(1998)认为对经济控制论定义,有两种是较多人接受的:一是经济控制论是控制理论概念与方法在经济学上各种应用。二是经济控制论是以应用控制理论的概念与方法来描述的经济学。黄国石(1998)说明了反馈控制方法在金融和财政政策的制定中重要性。李维岳(1988)指出了经济控制论用系统观点来研究经济、经济结构、经济功能及其管理原理。谢方(1985)的观点经济控制论应用控制理论的方法对经济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经济系统动态过程、稳定性、最优控制及随机控制等问题。因此既要掌握控制理论方法,又要具备经济学知识。乌家培(1983)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控制论作为一门管理巨大而又复杂企业、托拉斯、跨国公司科学而建立起来。被广泛地用于研究管理军事工业科学组织基本的问题。经济控制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更为重要意义。为有效地计划和管理国民经济及各个组成部分提供新见解和工具。

二、存在的问题

控制理论与经济理论、经济实际脱节。一些控制论学者照搬现代控制理论研究的成果用于经济问题研究,考虑经济问题特点不够。如最优控制问题模式可以应用在许多经济问题,例最优利率、最优投资和最优增长等。设定模式以后便可利用最大值的原理导出结果,求出解析解来进行各种经济的分析。但是该简化的模式是否符合经济理论与实际常常较少考虑。最优的控制理论和经济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时候,因为控制理论要有严格因果关系的假定,但是很多用统计方法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有的时候很难从经济学来证明是一种因果的关系,由此纳入最优的控制模式得出政策变量,其执行实际的结果常常与模型预定结果相差很远。除此之外,经济系统结构与参数不如工程系统精确设计,而且还会随经济的政策、社会环境变化及各种经济的要素期望结构而改变,经济系统结构与参量肯定会发生变化。测定经济变量尤其是测定宏观经济变量,远比工程变量困难,并且只能得到特别滞后数据。故决策者仅能依据近似值来制定政策,进而把驱动误差引入系统等。为控制经济的问题,控制理论必须根据经济理论与实际进一步改造,才能形成真正经济控制的理论。所以我们得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理论,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创立适合我国的国情与经济系统性质经济控制论,首先得建立起一整套符合我国的国情生产、流通、积累和消费理论。经济信息系统合理化问厄;经济调节完善问题;经济决策改进问题;经济过程模拟方法翻订问题。

三、解决问题途径及展望

经济控制问题解决问题途径主要有:(1)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动态规律性;(2)经济管理和经济系统的自动调节过程的规律性;(3)经济系统的信息问题,包括信息的传递,信息的成本,以及信息的作等等;(4)实现经济系统的发展目标的最优决策以及各方面利益协调的问题。

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特殊复杂巨系统,未来应努力探求用经济控制理论特有思想、方法、技术,分析与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数学模型,剖析经济过程结构和效率,以提高生产率与经济活动的效率,提供经济最优增长的条件,利用经济控制的理论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所提供现代手段,不断改进经济调控手段,探索经济增长轨道的路径与经济结构优化等。同时运筹学与控制论、图论、网络优化、随机控制及其在经济、金融、生物信息、工程等方面的应用是国际上的热门研究课题,其中图论、概率、控制、生物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领域成为目前国内外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因此,主要发展趋势是研究图论,网络优化,以及生物信息、随机控制及在经济系统的应用。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7)

上面这种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运用,那是把马克思经济理论当作武器、当作维护集团党派自身利益的法宝来使用,这种付诸实用,历史证明许多国家的大众不欣赏,本文也不谈。

最近看到许兴亚、于金富的网文:“‘繁荣与发展理论经济学论坛’会议综述”([1]),里面介绍了一部分先生是这样运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

在国内学者编著的许多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教科书中,往往在开头引述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原理,而在后面的论述中,却并不见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具体运用。所谓“实用主义化”,主要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中,“穿靴戴帽”、“南辕北辙”或“两张皮”等等“架空”马克思主义的现象。也就是有不少教学单位和研究生,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和应用看作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以至于“政治经济学”专业的许多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名义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实际运用的却大都是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或者开篇就声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若干卷,但在正文中对此并无具体体现。有更多的“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连这一点也做不到。

其实,何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就是他们的导师,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多面手?看看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的领导机构理事名单([2]),其中不乏编著西方主流《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高手。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非常关心“经济”,只要有“经济”,就是叫他编著一部“关公战秦琼”的大作,他也会轻车熟路、一挥而就。——这种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运用方式,也不是本文要讲的付诸实用方面的问题。

本文打算大题目小做,讲些具体细节例子,说明德国民间经济学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马克思所揭示的经济规律,不应该停留在高谈阔论,应该付诸实用,指导点具体的经济活动,以至造福劳动者。

例子1。马克思的垫付资本理论要付诸实用

马克思讲资本运动,是从垫付资本开始的。垫付资本分两部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而可变资本是用来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我们实际是怎么运用的?有些政绩工程,什么资本也不用垫付,负债上马,以权力信誉作担保,先让业主垫支。业主接到工程不敢怠慢,但只肯垫付不变资本,农民工的工资,对不起,要等工程款到账后才能支付。一年一度年关到,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又见诸报端。从经济理论上讲,这是没有按照马克思的垫付资本理论进行操作。也许有人会说,马克思的垫付资本理论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不能照抄照搬,应该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的经济理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经过如此这般一发展,就变成万物生长靠太阳,社会主义国家的部分农民工就只有依靠太阳的光芒进行光合作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权了。

例子2。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等于生活费用的原理要付诸实用

劳动力价值等于劳动者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其中包括吃、穿、住、行、娱乐、受教育、繁衍后代等等方面。我们几十年是怎么操作的?低工资,吃穿都不够,住房要等分配,有的劳动者等到退休也没有分到房子,有的住房面积远不到位,只能到那里去讨要了;科学技术人员的工资里不包括买书的费用,要看书上图书馆借阅。现在搞改革,什么书报费、副食补贴、房贴,贴贴贴。这么改下去、贴下去,不就改到跟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情况一样了吗,不就证实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等于生活资料价值原理的真理性吗,这就叫客观经济规律。现在受教育费用一高再高,劳动者的最低工资够得着吗?

例子3。利润率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媒体和统计报告常常提到利润率这一经济指标。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相对于垫付总资本而言的,利润率应该等于利润除以垫付总资本。通常提到的利润率应该指这样的利润率。马克思的利润、利润率、垫付资本等等概念,不是自己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大英图书馆收集大量资料得到的,是符合生产实际的。在实际应用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利润率定义,如:销售收入利润率、成本利润率、产值利润率、资金利润率、工资利润率等等。欧美主流经济学那里不使用“垫付资本”这个概念,而是采用“资本”、“投资”这类模糊概念。“劳力和知识都是资产”(张五常:《卖桔者言》,[3]),按照这样的定义,劳动者的劳动力一下子变成了“人力资本”,人人都成了拥有“资本”的资本家。而“投资”通常又仅指固定资产的投资,不包括流动资本的投资。于是,有的管理类教科书中就把利润率定义为利润与固定资本的比值,而把纳税后的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称为总资产的投资所得率。我不知道我国的国家统计局是怎么计算利润率的。这么多互不一致、出入很大的利润率定义,仅仅简单地报告一个“利润率”多少多少,叫人家怎么作横向经济比较?这么多不同的利润率相互之间的换算公式又是怎样的呢?

例子4。马克思经济理论应该用来指导国家作宏观经济调控

现在国家用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依据,说白了,就是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就是J.M.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国民经济那一套。国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经济管理部门,人家不欢迎,说他们只会搞公私合营、大批判云云;什么经济模型、动态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利率调整,汇率管理,……一概茫然。现在好了,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去学西方主流《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等,有人说得更刺耳:这是缴械投降。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来让你去学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叫你能够批判它,结果倒好,赔了夫人又折兵,一个个变成理性经济人,齐飒飒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就出现前面许兴亚先生文章中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在一百多年间没有多大发展,形式上老一套,不看就知道您想说什么。其实,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也是可以变变形式,以适应国民经济管理的需要的。光讲无产阶级管理整个国民经济,又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管理方法,还不等于零,还不让凯恩斯的政府干预方法钻空子?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相当严密的,本身就有许多计算公式。例如,产品价值W=C+V+M,垫付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利润率=利润÷垫付资本,成本=……。如果把这些文字公式变换成数学公式,就可以进行运算,就可以构建数学模型,就可以作动态分析,作经济预测,一句话,可以用于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有人担心这样一来会使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走上与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相重合的道路,甚至有人认为是凯恩斯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管制国民经济理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的,是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因而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主观想象的基础上的,其许多经济预测都经不住实践的检验。非常著名的凯恩斯“乘数原理”就十分荒谬可笑,我已有另文阐述,这里不再重复。实践表明,按照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所作的经济预测,与依据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所作的经济预测不同,但符合国民经济现实。

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对一国国民经济趋势的跟踪过程、随动过程、动态过程,不可能有一劳永逸、从此“着陆”了、高枕无忧了、不用费心调控了的时候。

肯定有人要说:如果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改变形式,列出许多公式、数学模型,甚至经济数据的核算、统计也都参照马克思的公式表示,那就是把神圣的马克思经济理论“庸俗化、简单化”,甚至扣上违背“原则”之类大帽子。“有的专家还指出: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精神,一定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的前提下,更好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注意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以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代表的整个理论经济学的繁荣发展。”([1])怎么“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由谁来区分?几十年来就没有区分好,这是为什么,原因在哪里?当然,肯定也有人会说一直区分得很好,没有问题。我就搞不懂,西方主流经济学为什么就不怕你说“庸俗化”,你越说它是“庸俗经济学”,它越来劲,什么“市场经济学”、“垄断经济学”、“混合经济学”、“数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学”、“消费经济学”、“供应经济学”、“经营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增长经济学”、“短缺经济学”、“过剩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住宅经济学”、“地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后凯恩斯经济学”、“新凯恩斯经济学”、“转让经济学”、“歧视经济学”,……好了,气都快喘不过来了。有个国家的某个政党,人家骂它是“蠢驴”,它干脆拿草驴作党徽党旗,因为驴子勤勤恳恳为人类干活,能够得到大众拥护。要是老虎屁股摸不得,选民肯定不投他的票;老拿“原则”当紧箍咒,不利于社会科学的进步,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进步。

愿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能够得到创新、发展、运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

参考资料

[1]许兴亚、于金富:“‘繁荣与发展理论经济学论坛’会议综述”,*年8月,

/com/mkszyjjx/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8)

关键词:

金融经济;经济数学;极限;导数

近些年,我国金融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金融经济分析过程中,单单依靠经济的定量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机结合定量分析。经济数学是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经济数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实际问题,利用经济数学理论,很多难以解决的金融经济问题将得到很好的处理。因此,经济数学理论对于金融经济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函数模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数学的基础理论就是函数,而函数也是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基础。通过函数建模,可以将金融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关系,通过函数关系进而简化分析的过程。比如在研究市场的供需关系时,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函数关系,将可以使分析更加明确。供需关系的影响因素有价格、商品的可替代性、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消费者的购买力等。其中,价格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么在分析供需问题时,就可以通过价格为基础,建立有效的函数关系。常用的函数关系有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两种。需求函数是一种减函数,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涨而逐渐降低。供给函数是一种增函数,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涨而不断增加。需求关系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可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保证成交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时,就要利用成本函数进行分析,假设产品生产时的技术和价格不变,产量和成本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商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收益分析就会用到收益函数。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对于金融经济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函数关系简化,进而提高金融经济分析的效率。

二、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极限理论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是很多数学理论的基础。极限理论在金融和经济管理、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极限理论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增长和衰减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设备折旧、细胞繁殖等方面。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储蓄的连续复利上。极限理论可以计算储蓄连续复利中的本金和利息总和。

三、导数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导数理论是数学中比较常用的理论之一,而导数与经济学之间关系密切。通过边际概念构建导数关系,就能将变量替代常量,进而进行经济学研究。导数是经济学中的常用理论,边际需求函数、边际成本函数、边际收益函数等都是经济学分析中的常用理论。导数能够反映出自变量的细微变化,通过自变量变化分析因变量的变化,进而研究函数的变化率。成本函数研究时,商品在固定的产量下,可以计算出边际成本,该成本就是重新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此时可以将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对比,进而决定该商品的产量变化。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该商品的产量就要增加。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该商品的产量就要减少。弹性研究是导数应用的另一个方面,函数的变化率需要使用弹性研究。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就可以利用弹性研究。利用弹性能够得出一个价格值,商品价格提高的比率要大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则价格提高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商品的价格比该价格高时,商品价格提高的比率要小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则企业提高价格后收益就会减少。经济最优化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其也可以利用导数理论进行分析。导数的最值和求极值等知识,能够很好的解决最大利润、最优收入、最佳资源配置等问题。

四、微分方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微分方程是含有函数、微分、自变量的方程,其是解决复杂经济问题时常用的数学知识。如果研究中的自变量较多,可以通过假设一个自变量为常量进行计算,也就是偏导数理论。金融经济分析中常用的还有求近似值的方法,这种计算也会用到微分的理论。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解决金融和经济中的很多实际问题。经济分析中会涉及复杂的经济现象,而其中的很多因素难以量化,需要经济数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分析。

五、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分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数学理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能够将复杂的经济问题通过数学关系进行简化。通过函数建模、极限理论、导数理论和微分方程理论,可以将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而通过数学关系计算出相应的结果,数学的应用对于经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该加强数学和经济的交叉,使其能够更好的为金融经济分析服务。

参考文献:

[1]曾金红.浅析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9)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身处中国纷繁芜杂的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现象光怪陆离、引人入胜。经济工作者如何探明这些复杂经济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经济规律,以及是否能借用对已有经济事实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这都成为我们研究经济学方法论的出发点。

1 经济学方法论内涵及范畴

经济学方法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经济学方法论指论证经济学理论正确的某种原则,广义上则包含着什么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创新的方法论。具体来讲,西方学者研究经济学方法论主要围绕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回答,即如何衡量与选择经济理论。换句话讲,有无一套标准来区别开“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理论?如果有,用什么标准?或者如何从所有理论中鉴别出哪种是“最好”的。现实意义上,这套标准就成为经济学家在建立与发展理论时必须遵守的方法规则。

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社会科学,是经济学家面对经济理论难以消解的现实,试图提出自己的尝试性解释,也是作者的主观认识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和把握。经济学方法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深受西方科学哲学的影响。亓学太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认识论范畴,主要探讨经济学知识的性质、认识论地位以及获得途径等问题。严格意义上讲,方法论属于哲学的范畴,经济学方法论为经济理论构建提供了方法上的哲学观,即方法论哲学。张五常认为,“经济学方法论”应叫“科学的方法”,“因为科学方法论在经济方面与其他科学是相同的,所以要笼统地说一说,不应该分门别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而适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均适用于经济学研究。

2 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阶段划分以及主要思想

针对西方经济学方法论阶段划分的问题,国内学者并无统一的看法,傅耀按照科学方法论的内在逻辑将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实证主义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证伪主义阶段和历史主义阶段。亓学太则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将经济学方法论划分为两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方法论研究的兴起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繁荣时期。以下以傅耀的四阶段划分法来了解各时期的主要经济学方法论思想。

2.1 前实证主义阶段

前实证主义阶段的经济学方法论是一种不定型的、朴素的、自发的阶段,还处于朦胧的状态,但这一阶段的经济学方法论启迪了人们思想的火花。例如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的现象描述法和科学抽象法已经初露端倪,而在斯密经济学说中抽象演绎法和现象描述法得到了系统化的体现。斯密之后,抽象演绎法在李嘉图和西斯蒙第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其渐趋精细化。此后,现象描述法又得到了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大力发展。

2.2 实证主义阶段

实证主义阶段是经济学方法论史上第一个具有较完整理论表现形态的发展阶段。比如这一时期,西尼尔将李嘉图的抽象法发展到当代意义上的假说演绎法的过程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约翰穆勒把归纳——演绎方法确立为经济学研究唯一合理的方法,他的方法论可以说是标准实证主义的样板,但他并不排除抽象法的功能。凯恩斯发展了演绎法并承认归纳法和演绎法有互补作用,他将西尼尔的抽象演绎法与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调和起来,但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他仍然是一个十足的实证主义者。罗宾斯摈弃了历史归纳主义,他指出了经济学不依赖于伦理上恰如其分的个人评价,他强调抽象在构成特定假设过程中的作用。奥地利学派对特定理论正确性的最终标准归结于经验事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他们反对方法论的一元性,主张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并对将自然科学方法不加批判地运用于社会现象中表现出强烈的愤慨,但是他们自认为是对于西尼尔——穆勒——凯尔恩斯传统的注释。

2.3 证伪主义阶段

波普尔证伪主义在20世纪70-8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经济哲学界,引入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形成波普尔证伪主义流派的重要学者是哈奇森、布罗格。布罗格与哈奇森在解读与应用波普尔思想过程中着重吸收了其证伪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波普尔的理论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证实是评价选择理论的唯一尺度。但波普尔否认这种理论,强调“休谟归纳问题”使得达到经验证实是不可能的,“我们根本无法证实一个理论,即使它在十万次检验中被证实了,没有人能够保证它在十万零一次会继续被证实。但相反,只要有一次被证伪,我们则完全确信该理论是错误的”。因此,评价选择理论“不应当根据逻辑客观主义所主张的‘证实’而应当根据它能否可被‘证伪’”。

在证伪主义传统中还有部分学者坚持拉卡托斯的科学思想。拉卡托斯是波普尔学说的追随者,但他对杜恒-硅因论题(Duhem-Quine thesis)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他主张理论检验是比较性的而非绝对性的。当理论遇到经验窘境时,理论家总是试图对其进行修正。科学的修正必须能够产生可检验的引申结论。如果新的理论部分性地被证实了,说明修正是“经验前进的”(empirically progressive),我们就有理由舍弃未修正的理论而利用新理论,而不管新旧理论从普遍意义上讲是否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评价选择理论应当以“经验前进”而不是经验检验的成败为标准。立足于波普尔传统,同时发展了库恩的“范式”学说,拉卡托斯提出“科学研究程序”(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及“硬核”(hard core)等系列概念来解释理论的普遍结构与发展过程。莱切斯引入拉卡托斯的理论来解释新古典经济学。他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个研究程序,其基本前提与假定虽然被质疑但却仍占据主流,这种事实可以用“硬核”来解释(这些基本前提与假定正是新古典研究程序中的“硬核”)。但多数经济哲学家对拉卡托斯的理论持批判态度。他们否认主流经济学研究有什么“硬核”,而且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取得了所谓的“经验前进”也表示怀疑。

2.4 历史主义阶段

历史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经历了从旧历史学派到新历史学派、制度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变迁。但在主流经济学派眼里,都被视为异端而加以排斥。制度学派与新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在构建他们的理论体系时,尤其是制度经济学,更多地专注于从历史资料的归纳中总结出带有一般性的规律,因为他们对实际历史的看法就持有这样一种归纳主义态度。无论制度经济学派还是新制度经济学派,都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紧密的学派,十分类似于肇始于库恩的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传统,他们遵循着共同的范式,形成一个稳定的“科学共同体”。这种特点在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正是科斯、威廉姆森、阿尔奇安、德姆塞茨、诺斯以及张五常等学者的共同努力,围绕着“交易费用”、“产权”、“制度变迁”这几个核心概念,尽管他们之间的许多著作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内在一致性。

3 经济学方法论对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启示

经济学方法论应该是无地域和国家界限的,并不存在独立于他国的经济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那么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以及现代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给予我国经济学研究工作者启示在于:

3.1 “常无”心态面对经济现象

林毅夫认为,任何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经济学本体,也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下所做选择的一种因果关系的描述。对于任何现有的理论,都应该将其视为可能对、可能不对的“前识”。在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要以“常无”的心态,从现象本身出发,去发现谁是决策者,他面临的限制条件和可能有的选择是什么,说明他为何在这些条件下,做了我们观察到的选择。

3.2 理论构建是一个往复循环过程

林毅夫(2001)谈到,我们学习现有的理论,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有成就的经济学家是如何构建理论的,学习著名的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以及从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关键限制条件的能力。关于构建理论方面,他给出了建议:第一,在建立经济学的理论时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第二,方法论规范化的第二个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从而更进一步去了解经验现象,再根据经验现象构建一个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可以看出,经济学理论的构建过程是一个从“定义提出假设假说借用分析工具验证假说”的往复循环的过程。

3.3 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

对于如何构建的问题,张五常也提出了看法,他认为“事实是不能解释事实的”。“当事实不能解释事实时,就要有一点理论,并且加上些条件上去,然后来解释这个事实。可是解释这个事实的理论是有系统的”。他提出“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从整个科学方法来说,一个极端是套套逻辑,另一个极端就是特殊理论,理论分析应该从一个极端开始或者从另外一个极端往中间走。套套逻辑一般性非常强,但是没有内容;而特殊性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用,因为加入的限定性条件太多,其结论是没有可能错的,但也正是其过多的条件限制,使特殊性理论失掉了一般性,这样的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张五常 2002)。理论是信息节约的工具,一个理论应该用越少的假设解释越多的现象(林毅夫 2004)。

3.4 理性使用数学工具

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经验表明,数学工具在分析工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引致了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之间的现实鸿沟。但是,我们应正确对待数学这个工具,如果仅仅追求数学模型的复杂和艰深,而忽视了理论是用来解释经验现象的,那么一旦数学模型的推论和经验现象不一致,这样的模型充其量只是数学游戏,不能称为经济理论(林毅夫 2001)。但同时,数学又是个很好的工具,我们应该让数学为我们的经济学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J].东岳论丛,2004,25(5).

[2]亓学太.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演进与评介[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3]张五常.经济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战线,2002,(4).

常用的经济学理论篇(10)

我国高校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为主干。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体的公理性假设出发,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以揭示经济个体的行为规律为其核心要义。宏观经济学则侧重于对总体行为进行考察,同样以理性主义的假定为前提,提示总体行为的规律。[1]

(二)数学模型众多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数学模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严谨的数学模型,可对经济现象进行更精确细致的数学推理和精确描述,从而有助于分析者更好地理解各经济学变量的内在关系。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常借助数学工具逻辑上的抽象推理特点,运用众多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演绎各种经济行为,如一般均衡论、线性规划、投入产出分析、博弈论、模糊数学和非线性科学领域的诸多模型在经济学研究中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三)分析方法多样

在经济学中,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长期与短期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借助灵活多样的分析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相关定义、理论假设和原理。(四)理论思维抽象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基于观察大量的经济现象,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剔除一些可以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剩下“内核”,然后建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2]而要提炼、归纳经济学理论就需要通过抽象的思维。同时,经济理论的提出、分析亦离不开严谨的数学模型,从而使得理论思维抽象成为经济学教学的一大特点。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学课程作为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其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经济学课程的概念、原理和特征往往比较抽象,对于学习者而言常常会造成晦涩难懂的印象。鉴于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剖析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

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授课的时候,常常是注重若干重要的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如何促进学生利用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教学内容常常滞后于经济现实,往往停留在理论本身,学院气息很浓,易于造成与现实世界的隔膜,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和现实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实际效果。[1]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主要是以西方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与我国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别较大,如何与我国现实情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发展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较为熟悉,对定性分析比较感兴趣,偏重于感性认识。在学习经济学课程时,对于经济学家的生平、渊源等项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但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则难以接受。对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如遇教师在授课时强调理论模型的数学推导过程,则往往如坠入云里雾里,对于所学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进而对经济学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更不用提用经济学思想去分析和解读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了。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经济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为完成课时任务,采用满堂灌式教学方式。老师作为“演讲者”,处于中心位置,讲课时间居多;学生只能被动听讲,记笔记,处于被动、机械式的学习状态,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经济学课程本身与严谨的数学模型联系紧密,定量分析相对较多,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兴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知识点和数学模型,孤立掌握一些经济学原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归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考核方式

目前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一般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平时成绩一般是由课堂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组成,所占比重较低。占较高比重的期末考试成绩一般采用标准试卷闭卷考试的方式,侧重考核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分析、解释现实经济问题能力的考察,这样很容易造成“考前突击”的现象。一些学生平时不上课或者不做作业,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看书、看课件、甚至背习题,只要及格就行,从而易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薄弱,“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公共管理专业经济学本科教学的创新思路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思想和理论观察、分析乃至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提升学生知识积累、运用的综合能力。鉴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公共管理的特点;教学方法可采用提问式教学、案例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科学准确地评价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一)教学内容创新

教师在课堂上要结合经济发展现实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如实验经济学、博弈论的最新进展等。在各部分理论的讲授过程中,要侧重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3]如讲到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部分时,可以结合我国近期对于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调整加以解释,使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为贴近现实。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该在保持其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体现公共管理的特色,适当增加公共政策分析、政府规制、公共产品供给、公共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侧重于阐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政府所出台的财政、税收、货币、金融、产业等各类经济政策,加大对价格理论、效用理论以及国有资产管理与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的解释力度,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有利于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设置课程内容体系时,要考虑到公共管理类学生大多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较弱的特点,在授课时可以对模型较多的章节有针对性地加以合理调整,尽可能采用文字和图形对理论内容加以辅助讲解,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学习内容。

(二)教学方法创新

1.提问式教学

可以采用提问式方法来教授经济学课程,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授课过程之中,而非机械地被动式学习。课前提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复习上次课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为牢靠地掌握相关知识点;课中提问,对新知识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授过程中可适当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如在讲解信息不对称理论之前,可以通过“从南京到北京,买者没有卖者精(明)”等诙谐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不对称发生的原因,体会其包含的经济涵义。

2.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举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运用。[4]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形式,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可作适当总结。总结时可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其讨论过程及所得结论的可圈点之处,同时亦应着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案例要进行精选,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经济学的学科实用价值。[5]可以让学生讨论经典的经济学案例,如效用论涉及的“钻石和水”、外部性涉及的“蜜蜂和果园”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如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所折射出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凯恩斯学派对我国经济政策制订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与我国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及产权理论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等。

3.互动式教学

上一篇: 科技的设计 下一篇: 农村发展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