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3 16:56:41

农业发展的措施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1)

2、海南农业生产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海南省有339.08万公顷的土地面积,其中有101.59万公顷的宜农地,共占30%;有68.01万公顷的宜胶地,共占20%;有13.11万公顷的宜热带作物土地,共占3.9%;有92.5万公顷宜林地,共占27.3%;有31.1万公顷宜牧地,共占9.2%;有水面13.69万公顷,共占4%;有其他地19.05万公顷,共占5.6%。在海南省,土地平均利用率为55.2%,其中宜热作物的利用率仅54.6%,还有宜收地的利用率只有33.7%。海南省局部土地污染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1997年底,海南省全省有面积为138.21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现象。1998年的全省农药用量是每公顷24.3公斤,远远高于1995年荷兰每公顷18.2公斤的水平,还有化肥的利用不合理,这使得土地退化现象加重。海南省农业生产过程中99%以上都是采用传统农业中的漫灌方式,这种传统农业方式及其耗水,再加上大多数引水工程使用年代久远,有严重的渗漏现象,导致牧、林、渔达到63.4%的耗水率,而农田的灌溉率只有仅仅52.4%。

3、海南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不足“一国农业之所以停滞不前,不在于资源禀赋,而在于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政策的扭曲和失误。”这是发展经济学家舒尔兹提出来的。在中国,农业的发展要“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在这“三靠”之中关键是“一靠政策”。事实上,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仅需要对其有利的各个政策,充足的资金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资金流动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倾向,包括资金、人力、资源、土地等等生产要素都向非农业产业流动。农业作为一个弱势行业,也很少有人在农业产业化的利润空间进行挖掘。从而使农业的正常可持续发展所需资金严重匮乏。农业缺少政策支持,没有所需足够资金源头,致使其基础脆弱,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制。

二、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问题,海南农业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海南拥有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础,因此,研究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方法,对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广和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1、转变农业发展观念海南农业的前途必然依赖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转变“重用轻养”掠夺式经营的观念,并紧紧跟随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部署,依靠法律、行政等手段,普及和推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在观念推广的同时,通过“教育兴农、科技下乡”等措施,积极推广节水、节能、节地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使广大农民从中受到益处,增强其认同感,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海南省农业相关部门,应发挥农业辅助站等农业扶助机构的作用,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推广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尤其加大农业科技人员与当地农户的对接,营造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来。

2、完善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法规海南在农业资源保护方面制定了一些法规,其中除了中央政府已经颁发的《水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种子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法》等行政法规外,还有一些地域特色的法规条文。可以看出,海南省制定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条文,促进了农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但这这些法规主要是单项法规,缺乏相关要素的综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没有整体的规划,很难在农业资源整体上的保护,使得有关法规的综合效益较差。完善相关的法规条例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海南政府要审时度势,制定符合海南实际的地方性法规,促进本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执法过程中,要严格把关,确保“执法必严”,同时注重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必要时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法律责任追究制,保证法规的有效性。

3、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科学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根据当时的科技发展状况和国家实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现代农业科技已经证明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领域,海南农业科技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每年资金的投入,这就要求海南省要在资金上要支撑高新技术的发展,在财政中明确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确保资金投入的稳定和增加。当然,海南政府应注重对国外高新农业技术的引进。海南省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一批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科技队伍,从提高科技人员待遇等问题入手,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并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先进的农业科技人才来到海南岛。同时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科技培训,改变海南省农业从业人员学历水平低、劳动技能缺乏的局面,通过各种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同时设立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站,绩效深入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促进海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提高农民农业可持续发展素质海南省人口增长快,人均农业资源少,人口结构不合理,老龄化现象显现,农民整体素质不高。面对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形势,海南省政府应当意识到提高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刻不容缓。提高农民素质,首先要强化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以此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基础素质;大力开展农民农业技术教育,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同时,注重农民思想意识的提高,从观念接受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应加强农村的人才队伍的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中不仅应有一批活跃在一线的农技人员,而且需要农业生产队伍中的人才。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2)

[中图分类号] 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059-01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建设理念,提出此项理念的基础是深刻长远的哲学理念,也就是人们需要注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发展的状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是农业运行体系的长期永久发展,对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保证投入有最大的效益,建立和和生态环境要求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运行经营体系,满足人们对生态农产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不断增长的要求需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是持续性、高效性、平衡性以及公平性。

一、强化对传统有机肥料的开发和使用

一方面是借助科学的积肥方式,大力推进普及科学积肥的方式,降低出现肥源失调的情况,确保有机肥的具体数量以及实际使用的质量。另外一方面内容是开发秸秆还田技术。在辽宁省对秸秆的使用情况,是将其直接的堆放农田中,堆置出秸秆肥或者秸秆覆盖的方式。各个不同的地区依照本地自身的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入手,依照当地具体的施肥环境选择合适的秸秆还田方式,对秸秆资源做充分有效利用。还有一点内容是充分的开发使用绿肥资源,建立起果园绿肥重点项目,使用和粮食间复种套种的方式,加大绿肥的实际种植面积,最后一方面内容是借助城市有机肥的资料能源,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城市中的有机肥料日渐丰富,并且有十分巨大的开发和利用潜能[1]。

二、推广促进测土配方的施肥方式

测土配方属于综合性施肥的现代化表现形式,其借助的是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以及科学运行方式,在对土壤进行诊断的基本操作过程中,依照作物的一般要求,把有机肥以及化肥按照不同的种类协调分配,提出了关于氮磷钾肥以及微肥主要适合使用的数量和比例,调配成的肥料直接使用在农作物的施肥过程中。加大测土施肥的推广力度,能够最大程度的完成经济的有效性施肥,减少生产成本的投入,有效提升土地的耕作质量,完成农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变的目的,完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辽宁省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开始于2005年,一直到今年上半年,辽宁省的测土施肥地区多达40余个,收集测试的土壤数为19万个,取得了测试数据11.7万个,发放使用的配方施肥卡多达50余万分,一共指导了750万户的农户测土施肥技术,节约施肥成本4.2亿元[2]。在未来需要更加深入的促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开展,了解清楚整个省的测土配方施肥建设区域,与此同时,科学施肥的指导技术不能够忽视。保证各项操作措施良好妥善完成,施肥工作坚持多样化的方式,共同使用包括化肥、农肥以及菌肥等,合理使用氮肥和磷肥,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实现养分的协调平衡,提升肥料的使用率。

三、主动调节化肥组织结构

深入的控制化肥生产的有机总量,加大专用肥的使用量,将一些低浓度的有污染的化肥淘汰掉。大力促进生物肥以及生化肥的使用,将化肥的专业能力升级至农肥产业级别。与此同时,优化调整各种组织产品的结构形式,发展为更加细致的专用网络发展渠道,例如小麦专用肥、水稻专用肥以及玉米专用肥等等肥料。现如今,辽宁省的农业科学技术员参照了农民对化肥的施用习惯以及农作物对肥料的需求程度,施用科学的化肥配置方案,研发制作出了名为“辽农牌”的长效水稻专用肥料以及玉米专用肥料等,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并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也显示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在未来的研发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缓释肥的研发上,代替各种低浓度、利用率低以及损失大的肥料。用最低的能源消耗满足农作物的一般肥料要求,降低在肥料养分的释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对生态造成的破坏。

四、提升对农户的科学施肥技术培训

和当地的实际生产要求相结合,提升推进叶面喷施肥、果树施长效肥的目标,协调搭配,各种农作物轮作轮休,借助各种节肥施肥技术,为农户讲解技术重点和难点,保证将各项技术带进每家每户,使得广大的农户能够清楚了解科学施肥技术。同时能够编撰一些通俗易懂的培训小教材,保证农户能够看懂学会。与此同时,同时使用大家都感兴趣的方式向农户普及推广科学施肥的技术和方式。鼓励和促进一些专业的科学技术操作人员深入农村、乡间为农户讲解各项知识内容[3]。并且在技术指导的同时,加深对农业知识点额宣传,提升农民群众对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认识。

五、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有效全面的提升辽宁省现代化农业的施肥水平,就需要借助科学发展观,促进肥料产品的创新以及施肥技术的创新,建设发展的目标核定为节本增效,提升农民的农业生态建设以及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建设意识,不断开发和促进测土培肥技术以及缓控释肥技术的研究实施,更好的完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3)

1海原县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1特色经济特色不明显,产销结构不完善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展出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是促进当地农业经济进步的必要措施。在七营镇的农业发展中,枸杞、葵花、西瓜及养殖业都作为提高当地农户收入的必要手段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市场信息的不够通畅和及时获得,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通畅,导致农户在种植、养殖上容易盲目跟风。结果造成生产出的农产品销售困难,难以以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农户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受农产品积压和低价销售所带来的损失,这样就对农户脱贫致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作用。

1.2分散的家庭农业土地经营机制

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包产到户的施行,曾经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解决温饱问题,实现粮食的的自给自足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分散的农业土地经营模式就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农业经济。

1.3分散的土地经营机制,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七营镇的土地所有制是包产到户的分散的土地所有权,全乡镇的土地所有权都分散在广大农户手中,这样分散的土地所有权,使得农户各自经营,盲目种植,种植规模小而全,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1.4分散随意的种植模式,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在当前的土地经营机制下,农户在解决基本的温饱之后,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这是由于小而全的种植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经济需要规模性的农业生产,这就大大挫伤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在市场化的农业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科技难以推广,都对七营镇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滞后作用。

2推动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措施

2.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适应农业发展趋势

在当前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个别农副产品出现滞销情况,这并不是这些农副产品过剩,而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难以适应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高的需求,从而产生的相对过剩。要解决这种农副产品过剩现象,就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优质高效的水准,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的生态农业,生产出健康的农副产品。还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绿色健康食品。

2.2建立新型农业发展结构

2.2.1建立企业经营模式

在组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一是在项目选择上,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着眼于群众参与面大、资源支撑面广、受益面宽的品种;二是在产品结构上,把名优产品、新产品作为重点,科技含量要高、市场潜力要大,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尽量避免小而全,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形成专业批量生产;三是在组织形式上,提倡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四是在利益分配上,引导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信用贷款、赊销种苗和饲料、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或采取联营、、反利、股份分红等分红形式,处理好与农户的关系,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2加大农业投资

农业产业化具有集约型、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需要采取一定的配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特别是搞好产品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还要培养农民的投资意识,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组建几个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在集体与农户、工商企业与村、户之间通过股份合作的关系,扩大资金规模,增强竞争力、分散风险,以达到利益相关、互利双盈的目的,使之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4)

中图分类号S2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248-01

淮北地区处在黄淮海大平原的南侧,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之一。综合自然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要求,淮北地区农业生产必须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将节水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为了实现节水技术服务于农业、有利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针对农业节水进行探讨,现结合淮北地区的水文地质、农业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及多年从事基层工作的经验,将该地区节水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

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及农业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相应的农业节水保障体系。对农业节水所发挥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进行充分认识[1]。对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在实施农业节水过程中的的责任和义务及大中型灌区的法律地位和性质进行明确,并对水费制定的原则及计收方法进行确立。对一些经济法律方面的诸如节约水资源转让、农业节水管理体制等问题进行明确。各地按照政策法规尽快制订适宜该地的《农业节水管理办法》《农业节水工作条例》,以明确农业节水的具体政策,增强其可操作性。

2调整农业节水发展模式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过程中,应将农业节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纳入,并协调各地的水资源、农业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并在我国当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业节水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2]。结合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自然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确定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阶段的农业节水发展模式。应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使其成为事实上的节水主体,将节水与当地的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融为一体,促进农民的增收。只有实现农民的增收,才能提高其从事再生产、进行节水投入的积极性[3]。

3推广普及节水技术

水资源的稀缺,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水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的。地球上水的总量是一定的,而可供饮用的淡水总量就更少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这种现象称为水资源短缺,其可引起农业的减产,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应推广节水技术。

3.1普及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技术

渠道节水防渗工程中的渠道防渗衬砌的形式直接影响工程的寿命和防渗效果,采用混凝土贴面浆砌石防渗结构,抗渗效果优于普通浆砌石。具有施工简单、材料利用率高等优点,与普通浆砌石相比,其造价低;抗渗效果优于普通浆砌石,单位长度渗漏损失流量小于50%;外观上石面不外露,适宜制成各种流线型造型,水力学条件优越;较普通浆砌石渠道而言,输水时间短,灌水轮期平均缩短1.5 d(据灌区调查)。单位长度渗漏损失流量小于50%,即可使农业生产灌溉达到节水的目的[4]。

3.2大力推广地面灌溉节水新技术

在经济作物种植区、经济发达地区及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如微灌、喷灌等技术,以节约水资源。小口井加喷灌这一技术已成为目前淮北地区很好的节水灌溉措施。据统计,目前我国使用这一技术的面积有300万hm2,其中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部分地区发展很好。这项技术具有省水、省地、省工、节能、省投资等优点,值得在淮北地区进一步发展推广。

3.3应用地膜覆盖技术

该技术节水效果较为突出,年覆盖面积已超过666.67万hm2。但是,多年来使用地膜覆盖技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该项技术的突破口取决于对全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制和使用。

3.4其他节水技术

淮北地区普遍易发生春旱,为了有效地实现节水,应在工厂化育苗和移栽等技术方面有所进展。另外,号召人们合理用水和重复利用也是节水的有效办法之一。水污染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节水的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防止水污染。

4结语

总之,要抓节水,就应对节水技术的集成化和企业化进行加强。就目前而言,应给予节水机械工程、喷滴微灌、旱区设施工程、节水用覆盖材料、低压管道输水、节水型种子、节水用化学或生物制剂等企业一定的扶持力度,以大力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实现农民增收。

5参考文献

[1] 田满银.浅谈混凝土贴面浆砌石的施工与防渗效果[J].科技与生活,2010(24):88-89.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5)

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涉及农村经营制度、农村民主管理、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社会化服务、工商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事务,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意义重大,应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在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农业(农经)、财政、工商、税务、发展与计划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县农农委,农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意见的制定与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规范和考核、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和服务等。二是进一步加强局相关业务科室的职责职能,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在优先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来对待、来部署。

二、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共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来抓。认识到合作社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增强社会各界对合作社的认识,提高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还很不完善,财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实情,因此,我们要定期有计划地对合作社的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合作社生机活力。一是创办交易市场,对某个领域的农产品可以创办交易市场,吸引周边农村散户也进场交易,同时也可收取一定交易费,保障了合作社正常运转和扩大发展。二是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合作社长期发展必须紧密围绕政府的农业规划,现阶段要紧紧围绕绿色蔬菜、食用菌、特色水果、中药材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三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引导合作社实施品牌战略,把目前地方拥有的自主品牌、名优产品做大做强。引导合作社成员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生产规程组织生产,用严格的管理制度控制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合作社的产品是无公害的绿色产品。四是树立合作社典范引导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五是建立健全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六是加大资源共享的力度,发挥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的作用。

五、着力创造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条件。制定政策引进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员,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一大批专职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培养一批合作社科技骨干。鼓励和扶持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加强新产品研发。健全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各种配套服务。以合作社为载体,有计划地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的素质,并通过有组织的生产实验进行推广应用。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6)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一、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着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几点设想

1.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7)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

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

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8)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

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

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9)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理和新技术手

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就是要

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农业发展的措施篇(10)

关键词:设施农业;意义;举措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

1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中共天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农业要“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就是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这主要靠农业的集约化经营,靠发展设施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发展设施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1.2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由于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1.3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物安全的有力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土地瓶颈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 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2人力资本

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常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学历偏低,一般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年轻人、有文化的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农民科技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其对新管

理和新技术手段较为陌生,对新设备的使用较为生疏,对新的经营理念较为消极,大多凭以往经验进行农业生产,高新技术应用较少。如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应用、滴灌、膜下暗灌等先进适用技术,很少应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去。

2.3冬季采光

由于冬春季节光照时间短、强度低,使温室多采集阳光对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天津地区冬季雾多是温室采光的一个困难,温室一般坐北朝南,偏西(抢阴)3~5度。

2.4产销衔接

缺乏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目前,农产品外销还只是依靠少数农民经纪人凭借关系联系外地客商收购,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营销组织更是凤毛鳞角。农业生产合作社只有少数的几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影响了农产品的外销,制约了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发展设施农业的举措

3.1进一步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自我积累发展为基础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投入体制

在进一步搞好银政合作平台建设的同时,扩大金融保险在农业上的运用,建立金融贷款担保制度,设立风险基金,放宽农民担保抵押限制,解决金融难的问题。建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机制,以吸引金融资金流向农村、流向农业,用保险来稳定农业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加强政策引导,如招商引资、促进土地流转、发放贴息贷款、小额贷款等,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政府和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技术培训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物资和技术保障。

3.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天津地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3.3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3.3.1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温室,引进优良品种,实施设施农业优种工程,需加大国内外名优新品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引进推广适应餐桌需求的名优新品种;扩大设施蔬菜规模,提高设施蔬菜生产能力,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厚墙体、半地下式温室结构,实行节水灌溉及微滴灌溉技术等;培育一批蔬菜优质品牌,加快无公害生产步伐。

3.3.2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3.3调整种植方式,实现良种良法结合新突破与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相比,近年来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创新不足,发展滞后,农民过多沿用传统种植习惯,同期播种,集中上市,加大了集中生产与市场均衡需求的矛盾。要充分利用设施农业种类多、品种丰富、栽培特性复杂、种植方式灵活的特点,加大推广力度,把设施、品种、技术以及栽培方式、种植模式进行优化组合,组装配套,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同一品种可以通过露地栽培、地膜覆盖、中小棚和日光温室种植等一系列方式在同一地区分批播种,分批收获,分批上市,避免一次上市量过大,影响经济效益。老的棚室可以推行一年三茬,上茬种植香瓜或大头菜、秋黄瓜、豆角,新建的棚室种植两茬,上茬百利番茄,下茬秋菜花、秋大头菜。利用培训宣传设施蔬菜的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发展设施蔬菜的信心,为设施蔬菜的规模发展打下基础。

3.3.4四是调整质量结构,实现质量安全水平新突破要突出“三项残留”控制,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推进“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第一,做好宣传。农民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腐熟的肥料,从源头上做到“无公害”。第二,抓好冬春季节的技术培训。利用冬季农闲时间,采取广播宣传、赶“科技大集”、放录像、集中培训等形式,向农民宣传设施无公害种植技术。

3.4发展特色建设,推动设施农业发展

3.4.1抓好典型特色村建设集中人力物力抓好典型村、示范户、示范棚建设,鼓励技术人员包户、包地块搞特色种植,为农民提供学习样板,使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利用效益引导、典型带动的方法,促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使产品具有高附加值,更适合设施农业的发展。

3.4.2抓好批发市场和营销组织建设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第一靠品质,达到无公害、绿色、有

机标准,就是要标准化生产,把好投入品(农药、化肥、水等)关;第二要有规模,有了适度的规模才能有较为固定的客户、市场;第三做好包装、加工和服务。这些都要求设施农业要连片发展,组建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建设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成立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纪人,让经济人走出去,多方联系客商,搞好产销衔接,扩大设施农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解决农民“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以提高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3.4.3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开发一批风格独特的农业观光基地,开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活动,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亮点。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名、特、优、新蔬菜,花卉,食用菌等设施农业。

参考文献:

[1] 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2]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上一篇: 生物学科的特点 下一篇: 汽车修理行业现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