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化学元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43

石油的化学元素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1)

1~6月份,石化产业实现产值47050亿元,同比增长34.4%,比去年全年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炼油行业15108亿元,同比增长31%;化工行业30685亿元,同比增长36%。前5月,石化产业增加值增速13.3%,比去年全年回落0.4个百分点。

从前6个月运行态势看,石化产业产值增速呈递减态势,从2月份的36.1%下降到6月份的34.4%;增加值增速也呈递减趋势,从2月份的15%左右下降到5月份的不足12%。初步预测,下半年石化产业增速继续放缓,其中专用化学品和合成材料增速下降相对较快。

二、产品产量增速回落,氮肥生产止跌回升

1~6月份,主要石化产品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原油加工量22296万吨、成品油产量13156万吨、乙烯产量78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1%、7.4%、17.2%,增速分别从2月份的11.1%、12.7%、30.6%回落到6月份的-0.7%、-0.6%、4.7%。成品油生产出现负增长,主要是由于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较快,炼油行业由盈转亏,5月份净亏损31亿元,因而导致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水平下降,6月份原油加工量和成品油产量环比分别下降2%和7.3%。

但占化肥生产总量一半以上的氮肥产品逆势而上,生产逐月增长。特别是尿素生产扭转了前4个月产量同比下降的被动局面,5月份一举止跌回升,6月份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有利地保障了春耕用肥需要。下半年,主要石化产品生产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少数产品因市场变化等因素,生产会出现短暂波动。

三、经济效益总体良好,部分行业经营困难

今年1~5月石化产业实现利润总额1738亿元,同比增长27.5%;利润增幅呈逐月下降趋势,部分行业经营比较困难。分行业看,化工行业1~5月实现利润总额1562亿元,同比增长55.8%。其中合成材料等高端石化产品效益明显好于基础化学品,受橡胶价格暴涨的影响,轮胎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仅3.7%,亏损额同比增长90.7%。

炼油行业1~5月实现利润总额134亿元,同比下降58.7%,销售利润率只有1.2%;亏损额170亿元,同比增长9.5倍。炼油行业利润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原油价格上涨较快,虽然4月6日国家上调了成品油价格,但产品价格上调幅度有限,销售成本增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1~5月份产品销售成本同比增加38.3%,而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只增加31.6%,相差6.7个百分点,进而影响利润增长。

5月份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结束了今年以来的上涨势头,在每桶100美元上下波动,带动了橡胶等大宗基础商品价格稳中有降。预计,下半年石化产业利润增幅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但炼油和轮胎行业经营形势将有所好转。

四、投资增速稳中趋缓,资金投向不断优化

1~6月,石化产业累计完成投资4804亿元,同比增长24.5%,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1个百分点;施工项目10609个,同比下降0.8%;新开工项目5778个,同比下降7.6%。其中,产能过剩的化肥、涂料等行业投资增幅只有14~22%,明显低于行业平均值,市场短缺的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投资增幅高达27~32%,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值,产业投资高端化趋势明显。由于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数量不断下降,下半年产业投资增长乏力。

分行业看,1~6月份,炼油行业累计完成投资599亿元,同比增长17.3%,施工项目691个,同比下降1.7%;新开工项目357个,同比下降9.4%;竣工项目188个,同比增长7.4%。随着油品质量升级工程陆续完工,下半年投资增速呈下降态势。化工行业累计完成投资3991亿元,同比增长25.3%,施工项目9327个,同比下降1.3%;新开工项目5078个,同比下降8.5%;竣工项目2923个,同比增长16.1%。随着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工作力度加大,下半年行业投资增速将逐步下降。

五、外贸增速先升后降,后势发展受制油价

上半年,石化产业进出口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1~5月,进出口总额1581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其中,进口总额9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出口总额651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受原油价格和石化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上半年石化产业逐月进出口额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由2月的14.1%上升到3月的30.4%,然后下降到5月的26.7%,下半年发展态势取决于原油价格。

进口方面,1~5月石油制品进口2310万吨,同比增长14.4%;因油价上涨,进口用汇159亿美元,同比增幅达到41.8%,占到石化产品进口总额的17.1%。化工产品进口额743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有机化学品和三大合成材料进口额高达189亿美元、305亿美元,分别占石化产品进口额的20.3%和32.8%。

出口方面,1-5月石油制品出口呈现量降价升态势,出口1315万吨,同比下降1.7%;创汇96亿美元,同比增长11.6%,占出口总额的14.7%。化工产品出口创汇534亿美元,同比增长37%;其中有机化学品、橡胶制品和专用化学品出口额分别为138亿美元、148亿美元、74亿美元,各占石化产品出口额的21%、23%、11%。

六、产品价格总体平稳,石油价格应势上扬

上半年,石化产品价格总体平稳,但由于国家调整成品油价格,石油类产品价格应势上扬。

6月份,行业产品销售率98.3%,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产销基本平衡。初步判断,下半年石化产品价格走势总体保持平稳态势,部分产品价格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会出现较大波动。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2)

石化是石油化学工业的简称,也称石油化工,石油化学工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石油化学工业的支持,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石油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除了为人民生活提供服务,许多行业和领域都离不开石油化工如,建筑业、轻工业、纺织业、电子产业、航天航空、运输、道路桥梁工程等。石油化学工业是运用化学手段和其他工艺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进行处理加工,获得石油产品(汽油、煤油、柴油油、沥青、石蜡、液化石油气等),而且还能够得到一些稀有元素如,铀、砷、锑、铋等。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而且全国石油和石油产品使用量在逐年增加,我国对石油的处理工艺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而且石油化学工业很容易产生一定的污染和安全问题。这需要我们要节约石油资源,提高石油化学工业对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处理工艺和手段,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环境污染情况的出现。

1 石化安全与环保现状分析

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资源利用率不断增高,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是石油化学工业安全与环保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这也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

1.1 石化安全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不同于轻工业、冶金、加工、零件生产等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运作和发展是伴随着可燃性气体、液体、有毒元素等物质的,所以安全问题就更加容易发生,值得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1.1.1大型火灾和爆炸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主要对石油和天然气用化学手段进行处理和加工获取石油产品,而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是依然以爆破的气体或者液体,而且化学反应中很大多伴有发热或者产生火星等现象,这就容易引起火灾或者爆炸的事故发生。我国石油化学工业发生的重大事故也比较多如,1979年吉林液化石油气厂由于球罐爆裂,导致了火灾的发生,死伤严重,并且经济损失达六百万。1984年大连石化公司由于可燃性气体泄漏,发生空间爆炸,人员伤亡总素达百人。近些年来仍然有一些化工企业发生重大事故,对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对资源造成浪费,而且对环境污染严重。

1.1.2化学事故问题

石油化学工业中大多都是利用化学工艺和原理对石油等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提取人们所需要的燃烧油或者石油附属产品等。但是石油中含有很多的有毒元素,会对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而且参与各种化学反应的元素也有许多有毒元素,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化学事故的产生。2000年的时候,相关调查显示全世界化工企业由于化学事故导致人员死亡最多的国家为中国,死亡人数136人。

1.2 环保问题

1.2.1爆炸和火灾产生大气污染

石油化学工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原材料大多都是可燃性的,但是有很多有毒元素存在石油中,石化爆炸和火灾发生时,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或者温室气体,这些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石油化学工业中的爆炸和火灾蔓延速度较快,而且破坏力较大,扑救较为困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还可能对人产生威胁。

1.2.2泄漏问题导致污染事故发生

现在石油化学工业中还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泄漏问题,泄漏可能导致火灾、爆炸等问题,最为严重的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污染问题。石化中有毒气体或者可燃性气体的泄漏,能够导致空气质量较低,一旦爆炸或者燃烧产生的有毒性气体对大气层造成破坏。石化中液体泄漏,如果泄漏到河流之中,会产生严重的水污染,而且人们没有较好的扑救措施。

2 石化安全与环保重要性

石化安全与环保是现代石油化学工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石化安全与环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保证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其能够使用到质量较高的石油产品。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环境得到应有的保护,不会因为石化事故被进一步污染和破坏。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减少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能够使石油资源不被浪费,得到合理、高效利用。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我国石油工业走上良性发展路线,而且能够让我国石化企业在国际中有良好的形象,在让我国人民对化工企业有更多的信任。

石化安全与环保能够使石化企业创造更多的福利和效益,为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促进我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3 结束语

石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国家和人民提供石油产品,使各行各业正常运行。石油化学工业在保持生产效益和生产工艺的同时,还应该充分重视安全和环保问题,切实做好生产安全,把污染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石惟理.石化行业危险化学品安全培训读本[TQ].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02.01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3)

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石油化工产业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以来,我国的成品油批发市场全面开放,使我国的石油化工市场走向世界,逐渐形成了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一、我国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2012年,我国的石化产业对外贸易依旧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石化产品所面临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2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石油和化工产品的进出口动力依旧十分强劲,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中国石化全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30%。根据海关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前半年石油和化工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约为120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1%,其中进口贸易总额为82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4%;出口贸易总额为37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2.7%;贸易逆差为44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5%。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这导致了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之中,造成了我国的石油化工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其中,主要进口的产品有石油和石油产品,有机化学品、天然气及人造气、合成橡胶等。其中原油占了石油化工产品贸易逆差的68.2%。相比较之下,无机化学品以及橡胶制品呈现出顺差的状态。据有关方面统计,2012年1月到6月期间,我国原油进口数量就达到6742.7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了45.9%,进口贸易额为283.3亿美元,出口量为159.6万吨,出口贸易额为5.4亿美元,原油贸易逆差是277.9亿美元,同比扩大了5.3%。由上面所述可知,2012年,我国的石油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比较快,石化产品的出口增长速度要快于进口,然而贸易逆差却在继续扩大。

同时,我国的石油化工领域已经全面对外开放,进出口关税正在逐步降低,进口国外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另外,加上人民币升值、石油价格震荡、资源短缺以及出口技术壁垒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了石油化工产品出口的难度。总体上看,石油化工产品的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产品出口的国际制约因素

由于当前的石油化工行业贸易逆差,石化产品出口不顺利,笔者通过对石化行业及石化产品分析,进一步探究制约我国石化产品出口的因素。

1.国际油价大幅度上涨。原油价格在去年上涨的基础上,今年依旧保持上升态势,并且屡创新高。2012年年初的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为每桶60美元,而到了年终的时候,受到美元指数下滑等综合因素,最高上涨可以达到每桶100美元,上涨幅度比较大,价格也一路狂飙。受到国际油价的影响,截止到2012年6月份,国内的主要石化产品价格在波动中整体上升。对30多个大中城市的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酯切片和顺丁橡胶的价格进行监测,这些产品上半年的平均价格分别是13009元(吨价,下同)、12180元、7222元、11351元和16990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10.81%、6.95%、2.88%、6.63%和9.73%。受到国际市场的高油价支撑,主要石化产品的价格总体也在高位运行。因此,国际油价的波动必然影响石化产品价格的变化,最终导致国内的石化企业陷入经营的困境。

2.贸易摩擦比较频繁。连续12年以来,在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中,我国均是位居第一,石化行业正是反倾销的“重灾区”。根据中国贸易救济网的资料显示,2012年,国外一共发起65起对华反倾销调查。这其中涉及到石油化工产品的案件数量为12起,仅次于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为18.5%。

三、产品出口的国内制约因素

1.市场经营主体。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品油市场对外开放,从此,中国的石油化工品市场渐渐走向了完全竞争的“后分销时代”。我国的成品油市场将逐渐形成国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国石油公司和社会经营单位共同参与经营的局面,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

处于世界500强中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在我国都有分厂或者在我国设点。在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每个领域都有这些公司的市场。此时,外贸经营权的彻底放开,使得很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也进入到这一领域。这样的竞争格局更是增加了国内原油和成品油市场的变数,促使进出口经营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完全开放的国内石油化工市场以及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最终导致了我国的石化产品进出口变数增大。

2.人民币持续升值。近几年来,我国的人民币持续升值,尤其是进入2012年以来,人民币与外币的兑换比例日见新高。根据行业的内部估计,如果人民币升值5%,化工行业的出口收入就会减少87.9亿元。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但使产品出口的难度增加。

四、结语

化工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比较活跃的产业部门之一。近几年来,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化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化工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参考文献: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4)

一、背景

当油价与现在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经济出发,我们都无比关注油价。而最近油价的下跌令石油消费者无比开心,甚至有囤油现象。为何油价波动如此频繁,是什么因素在背后操纵着油价的涨跌,在此金融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面对这些变动我国又该如何面对呢?本文将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二、油价形成机制

根据EIA公布的原油价格历史数据,2008年以前,油价一直在上涨,这是由于2008年物价上涨严重,通货膨胀加剧,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泡沫使油价一下子飙升至最高水平。当2009年金融危机结束时,油价又急剧下跌,回归正常水平。2011年到2014年间,油价在不断波动,但处于相对稳定的趋势。然而在2014年年底,油价再次出现了下跌。

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是以期货市场领导现货市场价格为主导的机制,在此主导因素下,美元汇率变化、石油投资基金以及其他能源的发展状况等因素也影响着油价的不断波动。下文将具体介绍油价影响因素。

(一)基于石油期货的分析

石油期货有如下三个功能:

1.套期保值功能。市场上的交易会给投资者带来或大或小的风险,但通过有力的防范措施也可以减小风险发生的概率。对于市场上的价格动荡,投资者往往通过在期货市场上买进或者卖出投资物品,而在现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方向相反、数量相同的商品。尽管如此还是可能会出现基差风险,期货市场的基差是指套期保值者预期的套期价格和期货市场的所给定物价的差。套期保值功能可以降低风险的关键就在于把现货的价格动荡产生的风险变成基差风险,很大程度上可以防范F货价格动荡带来的巨大风险。

2.价格发现功能。生产者、经营者和投资者根据生产产品的成本或服务成本加上预期的盈利利润,然后进行产品的价格解析,然后在正规的、公开的交易场所竞价,进而产生一个比较合理合规的基准价格。与现货市场交易的分散性和缺乏正规化的这些不足之处相比,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克服了时间和地理上对于众多投资者的限制性,且这个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来产生和最终决定的,也是商家预期价格的重要参考物。

3.规范投机功能。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很多人会受到利益的驱使想尽办法使自己赚到更多的利润。但是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在期货市场上,投机者用较低的价格较少的资金买入商品,然后在合适的机会用较高的价格卖出同种商品以此赚取差价,这种杠杆作用往往会使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但一旦失败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虽然投机可以降低石油价格动荡带来的一部分风险,而且能够使投机者低价买入高价卖出赚取很多收益,但是这种投机需要由相关的政府部门来监督管理,而且投资者操作和行为必须是合法的,这样才能够保证投机功能更规范更实用。

(二)基于石油投资基金的分析

在期货市场中,投资基金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对于石油基金来说,它本身不能左右期货市场在长期内的走势,只能对市场起到短期支撑的作用,一旦这些至少有数十亿美元规模的资金进入商品期货池,他们通常都会在几个交易日内快速建仓,推动能源等期货价格不断高涨。随后,在资金高位赚取巨额利润后平仓,这样期货价格就会大幅下降,他们通过低买高卖获利,影响着期货价格时涨时跌,如此便放大了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效应,。

强大的资金涌入,使得石油生产商不愿做空当月期货,他们更愿意保留自己的现货,从而使供需更加不平衡。石油投资基金影响着石油期货的价格,从而使国际油价波动逐渐脱离真实的供需关系,被金融因素牵着走。

(三)基于美元汇率变化的分析

作为良好的金融套利介质,石油的货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美元的汇率变化无疑与油价波动息息相关。美国是世界政治经济领导的关键,而这正是由于美元在世界不可动摇的第一大储备和交易货币的地位,当然它也是国际石油价格的主要报价和结算货币。

在2000年,萨达姆正式宣布用欧元替代美元作为石油的计价单位。此后,利比亚、伊朗、委内瑞拉等石油产出国也同意用欧元进行石油贸易。中东、南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也都开始讨论用欧元结算石油的事宜,2006年3月伊朗建立以欧元计值的石油交易所,俄罗斯2007年也开始使用卢布结算石油和黄金。

正是由于美元在短期内大幅度升值,油价暂时出现下跌。

三、面对油价波动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能源利用率,能源供给多元化

能源利用率较低,能源消耗大,是我国能源方面的基本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鼓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努力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能源资源。需要提高能源勘探和开发技术,减少开发成本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我国还需不断改变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新的石油替代能源,在税收、价格、产量等方面建立长期有效机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逐渐减少石油需求。

(二)加强储备,保障安全

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高抗风险能力。为应对油价不断波动造成的冲击,我国应该加紧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我国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征收专门的税种,发行专门的国债等,以此来加快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步伐,扩大石油储备规模,应对油价波动。同时还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能源合作,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争取更多的主动权,赢取更多的合作伙伴,以此维护我国的石油安全。

(三)加强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

金融衍生市场的特点是投入资金小,回报大,也就是高杠杆性质,对于由石油期货价格主导的石油现货价格的油价形成机制,面对油价的高强度波动,提高石油期货市场的安全性、科学性是有必要的。因此证监会应加强对金融衍生市场的监管,促使投资行为规范化,尤其是加强石油期货市场的监管,逐渐使石油现货价格合理化。

四、小结

从长期看,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对油价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首先,供求关系影响石油价格,并且是很重要的因素。其次,金融市场的创新使绝大部分石油通过期货市场的买卖确定价格。石油这一产品被金融市场赋予了明显的资本性质,对石油来说,其价格取决于石油投资者对这一资产未来收益的估计,并不能只通过简单的供需关系来决定。这些因素可能对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产生影响,从而使油价遭到不同程度的涨跌。

参考文献

[1]管清友.石油的逻辑――国际油价波动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5)

现将本次会议的主要结论和2008年、2014年两次相关会议的部分观点一并总结如下。

观点一:基本面因素和投机行为共同作用导致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2008年研讨会的主要结论)。

解释:自2005年底,由于全球经济持续过热导致市场释放出石油供需基本面吃紧的信号,使国际油价不断攀升。2006年后,许多金融投资者将石油作为炒作对象来谋利,形成“过多资金追逐少量石油资产”的局面,使国际油价进一步非理性攀升,直到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油价又陡然下降。这其中,由数以千计的期货交易员共同“感知”所形成的“市场心理”对短期油价波动的影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观点二: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是多个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2014年研讨会的主要结论)。

解释:一是供应侧增加,即“石油供给的持续增加是2014年油价下跌的决定性原因”。二是需求侧减少,即“需求增量下滑对2014年油价下跌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汇率变化,即“美元升值也是直接导致以美元计价的油价下跌的另一个原因”。四是地缘政治博弈,即“地缘政治形势总体上不利于抑制2014年油价下跌”。因为一方面油价下跌对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西方敌对国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大,这恰巧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这些国家恰好与主要产油国沙特(这些国家与沙特的地缘政治关系并不好)形成了强竞争关系,但在承受低油价方面的能力上,这些国家比沙特都弱。

观点三: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预示着全球石油行业进入了结构性变化的新时代(2014年俱乐部研讨会的主要结论)。

解释:一、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速峰值已过。原因是很难再找到像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石油需求增长是那样快速。二、页岩油、页岩气技术的成功使以中东地区为核心的OPEC之外建立了极富竞争力的石油生产能力。原因是以美国页岩油为主导的非OPEC国家非常规油气产能正在增加,数以千计的美国独立生产商代替了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机动生产商。三、石油市场与经济形势的关联性更加紧密。因为影响油价的因素越来越多,单个因素的影响力正在减弱,而多个因素的叠加效应正在成为新常态。四、亚洲市场的重要性增强。随着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的降低,美洲将成为石油净出口地区。在欧洲需求萎缩,亚洲需求继续增加的背景下,亚洲市场越来越成为众多石油供应商角逐的对象。

观点四:2015年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跌是2014年多个因素持续强化的结果。 国际油价长期走势将回归到以边际生产产成本为丰导的理性范围。

解释:一、供应侧进一步增加,即“石油供给的进一步增加依旧是油价下跌的主因”。原因包括:一是OPEC石油产量、非OPEC石油产量、加拿大的油砂产量和美国非常规石油产量都在进一步增加;二是除了利比亚和伊拉克产量恢复外,伊朗在解除石油禁运制裁后增加约100万桶/天石油出口的预期。三是沙特捍卫其市场份额的决心依旧,使得OPEC国家之间很难达成限产决议。二、需求侧增速依旧放缓,即“需求增量有限依旧维持2014年的低迷状态”。这仍然是由于全球经济形势依旧处在低速增长的新常态。三、汇率变化,即“美元的进一步升值是使油价进一步下跌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伴随联邦储备利率提高0.25个-0.5个百分点后,美元进一步走强,则使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油价进一步下跌。四、地缘政治博弈,即“地缘政治形势更加不利于抑制油价下跌”。OPEC12月4日会议的不减产、不设产量上限的结果实际上很合乎逻辑:减产就意味着沙特将市场份额让给它的宿敌伊朗,而在上一轮油价暴跌时与沙特联手减产的国家如俄罗斯现在也成了沙特的对手,使得OPEC与非OPEC联手减产也变得不可能。五、石油库存达到了历史高位。仅OECD石油库存已达到30亿桶,如果加上中国等其他国家,则石油库存更高。这也是抑制油价的重要因素。

观点五:低油价对石油乃至能源行业后续投资影响巨大。

解释:一、全球很多油气公司都调整了投资计划,尤其减少了上游投资。按照国际能源署署长Fatih Birol的估计,2015年石油领域投资降幅超过了30%,而且在2016年还会继续下降;按照JP摩根的预测,2015年投资削减的总额达到1700亿美元,而高盛预测,油价在70美元/桶以下,约有1万亿美元的远景生产项目计划投资可能都是无利可图的。二、更长远看包括非常规油气投资在内的投资减速将影响整个石油行业。包括美国页岩油,如果每桶低于70美元,大部分企业难以盈利。目前的低油价已经对整个能源行业,包括非石油行业构成严重打击。在全球石油需求还在持续增长(IEA预计2015年需求增长180万桶/天)的情况下,投资的缩减必将影响未来的石油供应能力,推动油价再次走高。国际能源署署长Fatih Birol博士呼吁,不要把今后的能源安全放置在今天的低油价环境里来考量。

观点六:低油价促使石油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解释:一、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全球石油勘探开发成本不断下降。目前深海成本约71美元/桶(约占全球石油产量的10%-11%);油砂和除了美国以外的非常规石油开发成本应大于60美元/桶;美国的非常规石油开发成本约为35美元-60美元/桶;而沙特的真实成本更低,80%的石油产量开发成本不到10美元/桶,单井产量62万吨的大型油田加瓦尔成本最低,只有约2美元/桶,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的成本普遍在10美元-15美元/桶;即使开采条件较差的俄罗斯北极油田开发成本只是略高于60美元/桶。

二、新技术在强化油气资源基础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了油气开发成本。一方面,许多新油田陆续被发现,新产能、新储量的发现,从供应端再次强化了资源基础,所以油价要往上大幅反弹,已经不大可能,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另一方面,页岩油技术还在进步,这个产业不会消失,并且经过这一轮低油价之后,可能变得更加强大,不仅在美国,在其他富有页岩油的国家,如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页岩油变成了机动生产商,价格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有盈利,并且成本在不断降低。

三、新技术也推动了油气行业整体效率不断提高。一方面,在维持页岩油高产能的同时,页岩油行业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因低油价使页岩油行业投资减少,甚至会使一些高成本公司破产,但页岩油行业经过整合后部分企业重获新生,行业变得更加强大,经济性更好,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页岩油成本下降、水平井延伸、水力压裂以及资本使用效率大大提高,加在一起,综合效率提高了约42%。

总之,低油价极大提高了油气行业的自律性,并伴随综合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显著下降。按照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和IHS的研究估算,目前开发成本小于40美元/桶的产量份额占到全球石油产量的约60%-70%。

观点七:能源行业低碳、去碳化系统性转型是未来油价再次走高的一个制约因素。

解释:一、全球低碳转型的政治力度在加强。自从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批准以来,迄今25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经经历了《公约》、《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和“德班平台”四个重要阶段。尽管各国在一年一度的气候变化大会上唇枪舌剑,谈判中混杂着政治、科学、宗教、信仰以及怀疑、不信任等等,但谈判一直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正在召开的巴黎会议将达成新一轮的全球减排协议。

二、全球去碳化系统性转型正在进行中。包括油气行业在内几乎所有行业都在竭尽全力进行去碳化,成立了各种气候变化联盟或者去碳化联盟,并且有很多大的基金投资都投到了去碳化领域。例如,最为明显的标志包括美国取暖和发电用油被廉价的天然气在不断替代。而石油主要用在交通领域的中国因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性增长使石油替代在未来的潜力巨大。电池技术和电动汽车的发展将逐步具备代替石油的竞争力,对未来油价走高形成强有力的制约。

观点八:在排除极端地缘政治事件前提下,2016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将维持在约35美元-45美元/桶的低位,下半年可能回升,但不会超过60美元。

解释:一、全球经济整体依然维持低速增长,形势比2015年甚至更糟。原因是主要经济体,包括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形势整体仍然低迷,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引擎。二、全球石油市场基本面将延续至2016年中。原因包括:供应将继续过剩,尤其是伊朗石油产能将进一步释放;需求增长依然将延续低速,远无法与供应增速相比;而且库存在达到历史高位后虽然可能有所释放,但低油价使得释放量有限,整体依然会在高位徘徊。三、OPEC内部因领导力瓦解,因而联合减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四、非常规石油产量不会大幅度减产。原因是前几年已达产的油井因利润较大而有能力维持财务账面上的总体盈利。

这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伊朗解禁后的出口能力将是影响2016年国际油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伊朗具有快速提高石油生产与出口的能力。伊朗在4月1日全面解禁后,将会首先出口目前已经一部分销售给欧洲、土耳其和韩国的50万桶/天的产量,而伊朗是否会继续提高出口能力至100万桶/天还要看市场的接受能力。

观点九:未来5年国际油价与全球整体经济形势同步,将总体低迷但会逐步回调到70-80美元/桶的合理区间,期间不排除因地缘政治事件再次冲高的可能。

解释:未来五年油价的决定因素包括,一、全球经济局势还将比较疲软。目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经济第五个长周期的下行区和中国经济的换挡期,未来五年全球多数国家和经济体将处于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中。这就决定了全球经济增速将在低速区间徘徊,直到全球贸易、投资、消费等完成新一轮结构性调整。

二、消除目前的高成本产能和消纳高位库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未来五年内,石油行业因低油价导致的投资不足的影响表现将逐步显现,而技术进步带来行业整体效率提高和成本下降趋势仍将延续。

三、低油价对美国页岩油的挤出效应尚存很大不确定性。四、沙特和OPEC的政策将很难发生重大改变。五、剩余石油生产能力目前在300万桶/天左右,还处于比较正常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有专家预测,五年后(2020年)国际油价将有一定程度的增幅,将在70美元-80美元/桶。美国页岩油的技术进步和生产能力将决定油价回归的速度。如果美国页岩油产量受限,国际油价有可能在2018年-2019年就可提前回归到70美元-80美元/桶的水平。

观点十:国际油价长期走势将回归到以边际生产成本为主导的理性范围。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6)

1 因素分析法应用的提出

因素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Approach),又称指数因素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数体系分解分析现象总变动中每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因素分析方法能够使研究者把一组反映事物特性的变量简化为能够反映出影响事物特征的几个关键因素,继而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运算、分解、刨析每一关键因素对所研究现象的影响程度。它是现代统计学中多元统计分析中一种重要而准确的分析方法。

针对2012年某石化公司在同行业效益排名较为落后,盈利能力较差现象(图1),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找准影响效益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制定确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公司整体效益。分析如下:

找准主要矛盾:2012年上半年与同期相比,进装置原油价格上涨830元/吨,为生产成本提升的主要原因;在成本扩大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公司效益是我们统计分析的主攻方向;剔除成本影响,高效产出是提高效益的唯一渠道。

(1)不考虑产品出厂均衡性,剔除产成品库存影响,即收入设定为产出的概念范围。目的为找出影响抚顺公司较长期内产出水平的内外部因素。

(2)确定影响产出水平的主要三因素:加工量、生产结构、产品出厂价格。重点分析和评价加工规模、产品结构及市场变动对当期产出的影响。

(3)确定三因素在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概念之间的相对性,以确定同度量的时期标准,数量指标趋势:加工量>产品收率>产品出厂价格。

(4)为反映抚顺公司在生产结构上的进步,分析选取与同期比较;为反映抚顺公司在技术基本相同、生产能力及结构相近的同类企业中的生产水平,选择与大庆石化进行比较。

(5)产出为净产出的观点,扣消费税价格计算,以分析最终效益的变动程度。

2 重要因素的确定及因素分析的应用

进行因素分析的目的在于将对总产出的影响区分为相对不可控因素(加工量、价格)影响,及可控因素(生产结构)影响。

因资源充足度、管输能力、非计划停工造成一、二次加工的不配套等条件影响,致使加工量存在一定的相对不可控性,产品出厂价格由销售公司制定出厂结算价格,亦是非企业可控因素。

企业生产结构、产品结构为相对可控因素,是决定企业创效能力的关键。

公司影响效益因素分析:

总体收入差==原料油加工量Q1×产品收率P1×产品价格M1-原料油加工量Q0×产品收率P0×产品价格M0

=181787万元,吨油收入增加545元。

(1)分析加工量对加工收入的影响:

相对于加工量指标,产品收率及价格均为质量指标,同度量因素时期选取基期。

因加工量变化影响产出=∑(Q1-Q0)×P0×MO

=54791万元,吨油收入增加164元。

(2)分析产品收率(生产结构)对收入的影响:

相对于产品收率指标,加工量指标为数量指标,同度量因素选取报告期;价格指标为质量指标,同度量选取基期。

因产品结构变化影响产出=∑Q1×(P1- P0)×MO

=37308,吨油收入增加269元。

(3)分析产品出厂价格对收入的影响:

相对于产品价格指标,加工量指标及产品结构均为数量指标,同度量因素选取报告期。

因产品价格变化影响产出=∑Q1×P1×(M1-MO)

=89689万元,吨油收入增加269元。

2012年上半年抚顺石化公司产出因素分析对比表

第三部分 分析的结论

上半年该公司炼油吨油产出(非税)比同期增加545元/吨,因素分析的结论为:

(1)因加工量增加,吨油收入增加164元/吨;

2011年该公司因“1.19”事故影响,一、二次加工能力不能完全匹配,造成上半年一次加工均处于低负荷生产。2012年,重催装置重新开工、加氢裂化、酮苯装置原始开工,使二次加工能力大幅提高,为蒸馏装置提高负荷创造了条件。

(2)因结构优化,吨油收入增加112万元/吨;

结构优化是增强创效能力的关键,2012年重点为高标号汽油、低凝柴油、石蜡、油基础油等高效产品产率高于同期。

采取因素分析的方法,同样进行了与加工流程及工艺技术接近的大庆石化公司进行对比:在结构(产品收率)影响上,大庆石化在结构优化上比抚顺石化收入高2.3亿元,吨油收入差39元。重点为石蜡、丙烯 、油基础油收率合计高于抚顺石化1.8%,可比计算(剔除加工量因素影响)产量为7.3万吨。

(3)因权重产品(占60%)---成品油价格的上涨,带动副产---化工轻油及公司整体产品收入的上涨,吨油收入增加269元/吨(表1)。

3 优化措施的制定及实施

通过以上针对抚顺石化的盈利能力的因素分析,可以看出,抚顺石化在结构优化上还有一定的潜力可挖掘,为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实现炼油和化工的原料优化利用,增强企业创效能力,相应制定如下措施,并纳入相应单位的绩效考核中。

(1)增产分子筛脱蜡原料,保证两套分子筛和两套烷基苯较高负荷运行,四季度烷基苯产量达到5万吨。

(2)将大乙烯产芳烃抽余油作为重整原料,替代直馏石脑油,四季度可将1吨直馏石脑油转作乙烯裂解原料。

(3)将大乙烯部分芳烃产品转供炼油,用于调合高标号汽油。优化调整重油催化装置操作参数,提高汽油馏出口辛烷值到90.5RON以上,四季度增产97号汽油产量达到3万吨以上。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7)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能源竞争日益激烈,成本不断飙升的压力迫使各国石油公司不断调整投资思路,在增加投资额的同时,更加重视投资效率。石油行业是一个资金投入高度集中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在面对种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时,提高投资效率,使有限的投资获得更大的收益,是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方式。

对于投资以及投资效率问题的研究,西方各国起步较早,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Jorgensen将新古典生产函数引入企业投资函数中,承认资本和劳动投入之间替代的可能性,并运用连续时间的动态最优模型来描述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了新古典投资理论,标志着现代企业投资理论的形成。此后,Tobin(1969)提出的著名的Tobin’Q理论以及后来Modigliani和Milier(1958)在企业微观投资领域提出的MM定理,都对投资理论进行了完善。

国内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相对较晚,但DEA方法在投资效率分析中的应用发展较快。崔鸥晔(2008)对DEA模型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综述。王坚强、阳建军(2010)运用DEA方法对房地产企业投资效率进行了分析评价,并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谭志国(2004)基于DEA方法对汽车工业企业投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达到DEA有效的可行措施。另外,利用DEA方法对电信、保险、银行等行业投资效率的研究也比较多,DEA方法在企业投资效率测度中的应用日趋成熟。然而,DEA方法在石油行业中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对石油公司投资问题的研究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论述。王利民(2009)以中原油田为例,对提高石油公司投资效益进行了理论探讨。韦方娥、冯广平、钞彩云(2011)对国内外大型石油公司的投资战略、规模、结构和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我国石油公司应提高原油自给率,增加上游投资比例。董翠、戴勇等(2010)着重对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投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勘探、收购获得新增储量以及注重风险控制和资产多元化是其重要特点。在具体化的测量方面,侯凤华、张在旭等(2001)用DEA方法对6个油田的投资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罗东坤(2002)以净现值法为基础建立了油气勘探投资经济评价的数学模型,为勘探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刘金兰、陈丽华等(2005)基于模糊决策理论构建了适合石油公司特点的投资组合优化模型,为组合投资决策提供指导。安贵鑫、彭修娟等(2009)用DEA方法构建了石油企业开发效率评价的理论模型,并对中石油下属7家油田的效率进行了分析,为石油开发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通过分析发现,DEA方法在企业投资效率的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模型本身也逐步完善,但其在石油行业中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对石油公司投资效率的分析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DEA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国内几个油田上,较少结合国外大型石油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缺乏一定比较性,这不利于我国石油公司发现自身不足,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因此,本文试图打破地域限制,应用DEA方法对国内外九大石油公司的投资效率进行分析研究。

二、DEA模型及其特征

数据包络分析(简称DEA),是由著名运筹学家A.Chanres、W.W.Cooper和E.Rhodes从1978年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要素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CCR-DEA模型对DMU(决策单位)的技术效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Banker、Charnes 和 Cooper提出BCC模型,认为技术效率可以分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一)CCR-DEA 模型

CCR模型是最基本的DEA模型,它可以用于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的综合相对有效性,包括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具体公式为:

式中,θ为技术效率;xj为DMUj的投入要素集合; yj为DMUj产出要素集合;λj为重新构造的有效决策单元组合中第 j个决策单元的组合比例;x0、y0分别表示 DMUj0的投入向量和产出向量;s- 和 s+为松弛向量;n为决策单元个数。

CCR-DEA模型有三种经济含义:(1)决策单元既达到规模有效,又达到技术有效。此时决策单元DEA有效,相应的要素组合达到最优,即最优值θ=1,且s-=s+= 0。(2)决策单元规模有效或者技术有效。此时决策单元DEA 弱有效,相应的在技术或者规模上存在改善的空间,即最优值 θ=1,且s-≠0或s+≠0。(3)决策单元既未达到规模有效,也未达到技术有效。此时决策单元为非DEA有效,即θ

另外,对于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我们可以通过测算K(K=λj /θ)值来判断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从而对其投资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1)规模收益良好。此时K=1,投入规模较恰当。(2)规模收益递增。此时K1,投入规模偏小。

(二)BCC-DEA 模型

CCR模型只能对决策单元的整体效率进行分析,如果想要对决策单元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就需要对其整体有效性进行细致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决策单元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找到解决办法。对于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BCC模型可以对整体效率进行区分,具体评价其纯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其模型构成相对简单,只需在CCR模型中加入凸性约束条件∑λj=1即可。

上式中,如果σ=1,则说明决策单元是纯技术有效的,在这种情况下,投入与产出的配置比例合理;否则,则为纯技术无效。纯技术效率乘以规模效率等于技术效率,在知道纯技术效率的情况下,很容易计算出规模效率。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运用DEA模型对决策单元的投资效率进行评价时,对投入产出指标的合理确定是进行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投资效率最优原则,即投入最小产出最大,在选取指标时,投入应越小越好,产出越大越好。

1.投入指标。石油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的要素有很多,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前人的研究经验,本文选取了以下要素作为石油产业投资效率评价的主要投入指标:投资总额、职工总数、主营业务成本、固定资产净值。

2.产出指标。鉴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对石油企业产出的衡量不仅包括财务绩效方面,还应包括资源的产出量。因此,在数据可得基础上,本文将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原油探明储量、天然气探明储量作为主要产出指标。

3.数据来源。本文主要对国内三家主要石油公司和国外六家石油公司2009-2012年的投资效率进行对比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公司年报、国泰安数据库。

四、投资效率评价及有效性分析

为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将收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数据分布均衡。

数据归一化后,决策单元形成的前沿面总体形状不变,对最后的评价结果不会产生影响。实证结果如表1至表4所示。

(一)整体效率分析

整体效率(技术效率TE)有效即效率值为1,具体是指公司在现有投入要素一定的情况下,产出量最大,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最优组合,达到生产的最理想状态。反之,各要素利用没有达到最优状态,存在投入资源浪费现象。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整体效率处于波动状态,效率值略有下降趋势,说明我国石油公司的投入产出并不稳定。相比较而言,国外石油公司的整体效率较稳定。从2009年到2012年,埃克森美孚、BP和道达尔一直保持整体效率有效,实现了资源要素的有效利用,壳牌、雪佛龙、埃尼集团虽然在初期未达到整体效率有效,但是处于不断优化的阶段,最终实现了整体效率有效。

(二)纯技术效率分析

纯技术效率是整体效率在剔除规模效率的影响后得到的,其反映的是技术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即在给定产出的情况下,利用先进技术最大程度节约投入要素的能力。对国内石油公司而言,2009-2012年,中海油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实现纯技术效率有效,即充分实现了利用现有投入得出最大化产出的目标。中石油、中石化相对欠缺,但是整体上企业对于技术人员以及科研经费方面实现了纯技术有效,企业对于生产技术或方法的利用情况较好。对国外石油公司,其纯技术有效性明显优于国内石油公司,除壳牌和埃尼集团在2009年未达到纯技术有效外,其他石油公司都实现了产出一定时,投入最小的目标。

(三)规模效率分析

规模效率反映的是公司规模是否处于最优状态。如果公司规模处于最优状态,那么效率值为1,此时所代表的意思是,企业在当前的投入规模下,经营效率最优,经营效益最好。若效率值小于1,那么企业未达到规模效率有效,在当前投入水平下要想达到经营效益最优,就必须增加或者缩小投资规模。从表3可以看出,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规模效率与国外相比波动较大,2009-2012年中石油、中海油呈下降趋势,中石化变动虽然较其他两家公司小,但是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或许与中国石油公司近几年来采取的积极走出去战略有关,国内大型石油公司为落实走出去战略,大量进行海外并购,扩大公司海外规模。规模的扩大在短期内无法产生积极的产出,投入与产出处于非最优组合状态。相比较而言,国外石油公司规模效率变化较稳定,除埃尼集团的效率值一直处于增长阶段,最后实现了规模效率有效外,其他几家石油公司基本上实现规模有效。这在一方面是由于国外发展较早,投入与产出达到了相对稳定的状态,因而其规模效率值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从表4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处于规模效益递增或规模效益不变阶段。埃尼集团和中海油规模相对其他石油公司而言稍小一些,其规模效益递增表明企业规模还有增大的空间,在既定产出的情况下,因为投入要素较少,实际产出未达到最优目标。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DEA模型选取国内外主要九大石油公司,对其投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传统财务指标进行企业投资效率评价的缺陷,得出结论如下:(1)2009-2012年国外石油公司效率值变化稳定,而国内石油公司变化波动较大。国外石油公司投资效率明显好于国内石油公司,我国石油公司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2)国内石油公司纯技术效率与国外相比变动差异大,说明企业在技术与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3)国内石油公司规模效率值有递减趋势,投入规模与产出未达到最优。

结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做好投资规划管理。首先,要完善内部投资管理机制,进行决策层次的划分,在集团总部进行投资总体方向指导的同时适当放权,使子公司等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并明确各成员的职责以及决策范围,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在投资规划管理中要明确投资方向、投资结构等问题,积极借鉴国外石油公司发展经验,在油气资源需求增加但资源量有限的情况下加大对上游油气勘探开发的投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市场。(2)加大专业化科技投入,提高科技人员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石油公司对科研总投入量较大,但是由于我国石油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行政因素的影响,投入决策权集中在上层,无法很好地了解实际的技术需求导致科技投入方向的失误,造成资金浪费。因此应加大专业化科技投入,提高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并注重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3)注重规模效益。近年来,我国石油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积极进行海外石油开发和并购,这是我国石油公司持续发展和保证能源需求的必经之路。但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规模的扩大,还要考虑成本和效益问题。要充分利用与国际石油公司合作的机会,获得海外开采机会,分散投资风险;对于海外并购要注重并购对象的可盈利性并加强企业的整合,确保投资效益。X

参考文献:

1.崔鸥晔.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及其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综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7).

2.王坚强,阳建军.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D].中南大学,2009.

3.谭志国.基于DEA的汽车工业企业投资有效性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6).

4.王利民.石油企业提高投资效益探讨[J].经济师,2009,(3).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8)

中图分类号:TF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96-01

铝用阳极在电解铝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主要起导电作用和化学反应,所以,阳极的质量对铝电解起着重要的作用。阳极在电解铝中的消耗仅次于电耗和氧化铝,占电解铝成本的15%~25%左右,所以改善阳极的质量,能减少阳极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电解铝的生产成本、提高电解铝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不同石油焦对预焙阳极质量的影响,有益于阳极质量的提高。

1 阳极与电解铝的关系

阳极在电解铝过程的消耗理论值,在333~667kg/t-Al,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实际生产中阳极的消耗量要大于理论值。因为阳极质量的差异,导致阳极的净消耗也不相同。尤其是过量消耗指标在20~150kgC/t-Al范围内,导致不同质量的阳极消耗差异较大。

阳极中微量元素的钠、钒、镍、铁等含量不同,导致CO2反应性、空气反应性差异较大,致使在电解铝中的消耗也存在很大差异。

2 石油焦的性质

石油焦是由渣油经过焦化工艺而制得的产品。可分为针状焦、海绵状焦、丸状焦;阳极生产一般使用海绵状焦。

铝用阳极是由石油焦和煤沥青为主要原料而生产的,其中石油焦要经过1 300℃煅烧处理,得到煅后焦,其真密度及强度都得到提高。将煅后焦破碎为不同粒级,根据理论配方与融化沥青混捏、成型,焙烧,使阳极的体积密度与耐压强度得到提高。

2.1 石油焦的密度

石油焦的密度决定此种焦子是否易于石墨化,煅后焦的电阻率、热膨胀系数与其关系紧密。石油焦经过1 300℃的高温煅烧,使挥发分、水分,硫分含量降低,提高了石油焦的真密度、耐压强度、导电性能、抗氧化性能,使煅后焦的各项性能得到提高,有益于阳极的质量提高。

2.2 石油焦煅烧后的电阻率

石油焦经煅烧后电阻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阳极成品的电阻率。每种焦子品种不同及各种焦子的粒级不同,其电阻率也不相同。煅后焦的电阻率是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但是当煅烧温度达到1 300℃左右时,煅后焦的各种指标几乎没有明显变化,此时煅后焦的物理性能比较稳定,适合阳极生产所具备的条件。

2.3 石油焦煅烧后的反应性能

铝电解中阳极过量消耗,与阳极的空气反应性与CO2反应性直接相关。其性能主要与阳极所处着火温度、杂质含量及石油焦孔度息息相关。随着煅后焦处理温度的升高,其空隙度降低、密度增高,空气反应性和CO2反应性都随着降低。煅后焦中钠、钒、镍、铁等杂质元素对于阳极的空气与CO2反应性具有催化作用,其含量直接影响空气反应性与CO2反应性。

2.4 石油焦的灰分含量

石油焦的灰分主要有各种微量元素组成,其主要由原料石油中带来,还有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及风沙环境中带来。阳极中的硫主要是由原料带入的,控制石油焦的硫含量就要选择含量低的石油原料。微量元素中的有害成分有钒、镍、钠、铁等杂质元素,促使阳极在电解过程中发生选择性氧化,导致阳极掉渣掉块,阳极消耗过快,融化钢爪从而影响铝品质。石油焦中的有害杂质不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不同品质的原料进行调配,从而有效的控制石油焦的微量元素,使阳极反应性能得到控制。

3 石油焦指标的控制方法

该单位使用的石油焦来自全国各地,也有来自国外进口的石油焦。由于他们的原油供应不同,甚至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石油焦的质量指标波动很大。目前市场上的石油焦品质承下降趋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原料质量的变化,是提高阳极质量的保证。石油焦的均匀掺配是一种有效控制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将不同厂家、不同指标的石油焦分别堆放,根据各项理化指标的高低来理论计算,最后进行均匀化掺配,使石油焦能够达到阳极所要求的标准。

主要操作步骤:

(1)具备石油焦微量元素的分析仪器。

(2)按不同厂家、微量元素分析、常规指标的不同建立原料信息统计表。

(3)将各品种原料进行分类存放,对于微量元素高、杂质含量大的特出焦子要单独堆放,采用抓斗天车混抓的方式上线,实现混料煅烧。

(4)根据采购商对阳极指标的要求,对几个厂家的进厂原料按常规指标及理化指标进行理论计算,原则是挥发分满足煅烧炉温度控制,理化指标达到阳极指标要求。按不同原料不同比例进行配料,使微量元素及常规指标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达到阳极指标稳定均一。

(5)根据煅后焦的指标情况,还可以加入生碎和残极,进一步提高阳极的体积密度和耐压强度,使阳极质量满足客户要求。

4 结语

随着国内电解铝产能的增长,铝用阳极产业也迅速增长,导致目前石油焦需求量大大增加,使现在市场上的优质石油焦快速减少,从而给优质铝用阳极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降低电解铝生产成本,减少阳极的消耗,一定要提高阳极的质量。这就要求必须清楚的掌握石油焦的品质,通过对石油焦的均匀调配来达到阳极生产所需要的标准。这也是目前生产比较容易操作,简单实用,有效的解决了石油焦供应品质不均一的现状,从而也达到了一个良好的经济的效果。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9)

石油是现代工业和经济发展之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能源商品,其价格是世界上主要的原材料价格指标。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巨大的涨幅,而且在上涨之中伴随着剧烈的波动,波动幅度远超以往。这样的原油价格走势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及非经济诱因的历史考察

1.西方国家控制下的油价下跌阶段

从石油工业兴起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这一时期世界石油工业和国际石油价格完全由西方石油公司所掌控,西方发达国家对当时价格极为低下的世界石油资源进行大肆掠夺,导致石油价格长期处于1~2美元/桶的超低水平上。这一时期的石油价格并没有影响而使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石油市场,不仅没有直接反映石油内在价值,而且也没有反映资源国的利益,基本上是西方石油公司的垄断价格。

2.欧佩克组织下的石油危机阶段

欧佩克(OPEC)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简称,成立于1960年,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的原料生产国和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国际上的活动集中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上,围绕确定石油生产配额和保持目标价格的核心,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及石油进口方博弈。在最初的1960年到1973年期间,欧佩克开始协调产油国的产量,实行了“定额生产计划”,各成员国团结集体的力量共同提高原油标价,油价从每桶1.80美元升至3.011美元,通过这次油价的上升奠定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之后在1973年到1982年里,欧佩克组织利用当时美苏冷战对抗高峰时期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中东产油国的不稳定形势,五次单方面大幅度提高原油标价,到1981年10月油价高达每桶34美元,使其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程度达到了顶峰时期。

3.伊朗革命影响下的油价震荡阶段

1979年,欧佩克第二大石油输出国伊朗爆发革命,使伊朗石油生产大幅下降,世界石油供应每天突然减少500万桶,一些国家由于害怕石油供应突然中断而大量囤积,导致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升至34美元。随后在1980年,伊拉克突袭伊朗,两伊战争爆发,致使两国石油出口受阻,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至42美元/桶。

由于油价过高,普遍节省燃料且消费量直线下降,世界石油市场长期饱和使油价陷入低迷状态,因此在1986年欧佩克决定放弃基于沙特阿拉伯轻石油的固定定价结构,并降低油价以便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布伦特石油在7月份降至每桶8.75美元的低价。

4.金融危机危机刺激下的油价大幅波动阶段

受亚洲金融危机、由于需求下降以及OPEC不适时宜的增加石油产量,布伦特原油价格从1997年1月的24153美元/桶下降到1998年12月的9125美元/桶的最低价。然后从1999年3月开始反弹并一路攀升,2000年8月突破30美元/桶,2000年9月7日最高时达到37181美元/桶,短短18个月涨幅达3倍之多,创“海湾战争”以来的油价新高。2003年之后,油价更是一路飙升,终于在2008年7月创下接近15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纪录,并在5个月之后2008年底戏剧性地下挫到40美元以下。

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非经济因素

1.社会与政治因素

由于国际局势不断变化,政治因素是影响石油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出于本国的政治利益的保护或考虑需要形成对石油的供给或储藏,从而影响石油价格的上涨或下降。许多国家甚至会处于战略需要操纵石油价格。总的看来,政治原因是影响油价上涨或下跌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甚至是造成一段时期内油价大幅度陡升陡降的最直接原因。

2.军事战争因素

1978年底,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的伊朗政局发生剧烈变动,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即“伊斯兰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停止全部石油出口,世界石油供应量大幅减少了500万桶/日,造成石油供应量严重短缺,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随后,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爆发了两伊战争。这次战争的爆发导致两国的石油出口量锐减,一度导致石油出口完全中断,全球石油产量骤降,在这种战争背景下,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并一度达每桶42美元。

3.世界能源格局变动因素

油价波动直接反应了国际市场对石油稀缺性的认定和预期。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商品,稀缺性成为石油最基本的特点。油价的不稳定根源于市场的波动,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能源格局的变动。总的而言,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柴火时代、煤炭时代和油汽时代。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由于石油生产将达到一定的顶峰,天然气将逐渐替换石油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走进人们的生活。

4.其他不确定因素

原油价格波动之所以备受关注,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全球化、多元化的石油市场具有高度复杂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石油价格变动经常性受控于某种利益需求;生产及交货地点也复杂多变;存贮量不足限制、季节性和气候条件变动影响、投资周期影响以及地区战争冲突等突发事件影响。石油需求相对缺乏弹性,一旦供给短缺,倒是供不应求的状况,石油价格就会一路飙升,直至需求下降缓解供给缺口,这些都是使得石油价格昂贵和多变的重要原因。

三、中国应对国际油价非经济因素波动的对策

1.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在扩大石油产量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储备能力,保证我国不至于受到石油供应的大幅冲击和影响。

(1)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应当成立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防部等部门以及有关的石化企业参加的协调小组负责,协调石油战略储备的有关工作;并将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纳入国家和有关部门的计划通过计划加以实施。

(2)研究制定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具体方案。根据国际经验进行石油战略储备,首先,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建立相对完整的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体系。再次,研究确定石油战略储备的目标、工作重点、行动步骤和分阶段实施方案。最后,还要研究制定有关的石油储备规章制度和相关管理条例。

2.提高科技水平面积及开发新型能源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石油使用率,加大技术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实现节能和发展可替代能源。我国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油耗,以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随着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汽车燃油消费量也在逐年增加。做好车用燃料的技术创新和替代工作是近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开发节能型汽车,通过汽车技术创新来提高燃料的经济效率,并配合以税收政策来鼓励节能型汽车的生产。

3.共创节约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节能法》的实施力度。并通过建立有关的激励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进程,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息中的比例,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中国能源外交力度

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加强各国对石油的需求。鉴于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巨大波动各国对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进口石油的大量增加的现实,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保障石油供应来源。一是采取多元化石油进口战略,以分散石油进口过分集中于某国或某国际石油组织带来的风险。二是到国外参与油汽资源的合作开发建立我国自己的海外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孙永生.国际石油价格从顶峰跌落的背后——2006年国际石油市场述评及2007年展望[J].当代石油石化,2007.

[2]黄运成,陈志斌.高油价时代的国际石油地缘政治与中国石油贸易格局[J].资源科学,2007,1.

[3]林进成.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的回顾与展望——兼论我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7).

石油的化学元素篇(10)

一、当前国际油价上涨的特点及原因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出现过四次大涨,前三次分别为:第一次发生在1973年,起因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即阿拉伯国家打击以色列,作为对以色列支持者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报复,欧佩克联合限制了石油产量,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上升到10美元/桶;第二次是1979年,导火索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受之影响,伊朗石油产量大幅度减少,国际油价从13美元攀升到34美元;第三次发生在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造成石油供应紧张,促使油价跃升到40美元以上。之后,国际油价逐步回落,1998年甚至回到10美元左右。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进入新一轮上升期,特别是从2007年起,油价上涨速度明显加快,成为全球经济社会舞台中表现格外抢眼的重大事件。

关于油价上涨的原因,不同利益主体各持不同观点。欧佩克成员国认为,油价上涨是美元贬值和投机炒作的结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坚持称,欧佩克国家不随石油需求增长提高供给是油价高涨的主要原因;国际能源署则指出石油库存偏低导致了油价连创历史新高;还有一些机构认为,地缘政治是国际油价上涨的导火索。

笔者认为,与前三次受战争(政治因素)影响中东地区限制石油供给引发的价格波动不同,本次油价上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

(一)石油需求快速增长和供给面临较大制约导致供需预期偏紧

自2002年以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在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石油消费的化石经济时代,以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人口大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国际石油消费的大幅度提高,由此导致国际油价逐步上升。按照经济学理论,当一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要么减少该商品的消费,要么改用其他替代品;另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会提高该商品的生产,增加供应,从而使商品价格降下来。

但是,现实的情况并非如此。从需求来看,虽然高油价使没有实行油价补贴制度的发达国家的人们减少石油需求,如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资料,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需求出现连续三年负增长。然而,由于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美国和经济高增长的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以及新的用油大户中东地区都对国内成品油进行补贴,因此,国内消费者对国际油价上涨并不敏感,石油消费照涨不误。这样,没有油价补贴的国家因高油价而减少的需求,会被实施油价补贴的国家强劲增长的需求弥补。两者相抵,全球石油需求不降反升。从供给来看,石油生产国对油价上涨也不敏感,高油价并没能刺激石油生产国增加石油供给。主要原因:一是欧佩克国家是高油价的最大受益者,高油价符合他们的利益,在石油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主观上他们不愿增加石油生产,而是留着未来卖更好的价格,客观上这些国家的炼油能力已接近饱和,增加新产能需要时间;二是英国、挪威、墨西哥等部分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国的石油生产已经开始大幅度下降,即使是第二产油大国俄罗斯也已经在2007年就进入了“峰值”。

这样,一方面全球石油需求有增无减,另一方面石油供给增长乏力,其结果必然通过涨价来平衡。再且,石油现货交易是以期货市场价格为核心定价,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使高增长的石油需求预期自然地转为中长期石油稀缺预期,从而推动油价的快速上涨。

(二)美元对主要货币持续贬值是油价上涨的直观反映

国际石油价格一直都是以美元作为主要报价和结算货币,80%左右的石油贸易以美元结算。美元兑主要货币的变动情况直接影响着国际石油价格的走势,两者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关系。受到美国财政、贸易“双赤字”和次贷危机所导致经济下滑等因素的影响,美元兑主要货币发生了较大幅度的贬值,从而自然带来油价的上涨。据欧佩克计算,美元每贬值1%,国际石油就上涨4美元/桶。

(三)投机炒作对高油价具有推波助澜作用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股市、房市不断下跌。石油期货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石油具有金融产品的属性,在股市不景气、房地产价格下跌,以及石油供求基本面有利于做多的情况下,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投资基金源源不断地涌入石油商品期货市场,推动了石油价格的上涨。根据有关报道,目前国际石油市场上,有数百亿美元的指数基金投资于石油期货。同时,一些投资银行通过对外石油供求关系偏紧的信息和价格上涨预测等方式,诱导石油期货交易,推动石油价格上涨。

(四)地缘政治不稳定导致市场对石油供应紧张的担心

伊朗和尼日利亚分别是全球第四大石油和第石油输出国,因核计划原因,伊朗与西方关系紧张,石油出口面临西方国家封锁的风险;尼日利亚则受国内武装分子的破坏,石油出口波动比较大,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使市场担心石油供应受阻。另外,部分主要生产国炼油厂不时发生问题,也使供求关系脆弱的石油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出现价格上涨。

从本质上讲,供求关系是国际油价上涨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其他因素对油价的影响最终仍然还是通过供求发生作用。当供求因素决定了油价的根本走势后,其他因素就会成为催化剂,会加速油价的上扬或下跌;当然,某些时候其他因素也会转变为主要因素,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未来国际油价的走势预测与影响分析

关于未来国际油价的走势,不同的机构和专家有不同的观点。国际投资银行高盛认为,国际油价将继续上涨,并在不久的数月内将突破150美元,未来几年内将可能达到200美元。摩根斯坦利的研究也提出,供给制约和总需求的增长将轻易地把国际油价推高到150美元以上。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预测,随着世界需求减少和产量增加,世界石油价格可能在三年到五年后降到104美元至108美元。雷曼兄弟甚至认为,国际油价将下降到80美元至100美元。

笔者认为,判断国际油价的走势,必须看从前述四个影响来分析。一是石油供求逐步偏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全球53%的石油用于生产汽、柴油,另外的47%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只要人类没有能够摆脱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只要汽、柴油消耗大国不取消补贴政策,对石油的需求就会继续保持增长,而在供给方面的制约却是不言而喻。二是美元弱势格局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虽然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均称将采取政策手段稳定美元汇率,维护美元的地位,但美元的走势主要受美国经济的影响,只要美国经济没有出现大的起色,美元就难以走强。从目前的情况看,受次贷危机和高油价的影响,美国经济最近1-2年内走出低谷的可能性不大。三是投机基金做多意愿不减。从投资银行和基金分析师发表的预测来看,做多石油期货的观点仍然占多数,说明很多机构还在看好价格的上涨。而且,这些机构为了证明自己预测的正确,不排除进一步人为推高石油期货价格市场的可能性。四是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系近期内不会消除。伊朗与西方国家的不和、以色列与伊朗的对立、尼日利亚国内武装冲突等矛盾将继续威胁石油供给的稳定性,加大油价的波动。按照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国际油价在短期内还会继续上涨,最终上升到足以迫使新技术的运用、能源效率的提高、替代能源步伐的加快,从而导致石油绝对消费量的减少,改变石油需求预期,才会抑制石油上涨的势头。但这不是短期之内能够做到的,当然,期间不排除石油价格出现阶段性下降的现象,宽幅波动将是一种常态。

国际油价迅猛上涨且持续6个月站在100美元以上,不禁令人们回想起了前三次石油危机的情况:经济停滞、物价飞涨、股市下跌。在经济社会生活高度依赖石油资源的时代,油价高涨自然引起人们对全球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担心。事实上,尽管各方面意见不一,但与伴随高油价而来的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物价上涨、股市下跌已经发生了。因此,要对油价上涨给予高度重视,合理评估它所产生的影响。

(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生物燃料变得有利可图,导致工业用粮需求快速增长,这些新增的边际性玉米需求导致玉米价格大幅度上涨。随着大量土地被用于生产玉米,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价格也跟着出现大幅度增长。这样油价、粮价联动上涨,加上矿产等基础资源价格的上涨,通过各自的渠道向下游传导,导致汽柴油、食品、消费品等价格上升,从而引发广泛领域的通货膨胀。今年以来,很多国家的CPI涨幅都超过了两位数;美国的CPI上涨也在4%以上,创18年来新高;欧盟成员国的CPI涨幅以连续数月超过3%,高于欧洲央行确定的2%调控目标;越南5月份的CPI甚至高达25%。

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侵蚀了工薪阶层劳动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作为补偿,他们自然要求增加工资收入,否则就会减少劳动供给,结果是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根据一些国际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油价每上升10美元,将导致全球GDP总值下降0.5个百分点。按此推算,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平均价格比年初已上升了20美元以上,将使全球GDP增幅下降1个百分点。假若下半年油价达到150美元,按全年均价上涨30美元计算,全球GDP将下降1.5个百分点。更为严重的是,油价高涨刚好和次贷危机交织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放大了油价上涨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当然,由于各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同,受影响的程度也不一样。日本由于能源利用效率比较高,能耗低,加上日元升值的抵消,油价上涨对其GDP增长的影响不大。美国虽然是第一石油消费大国,但由于它的服务业占GDP的80%左右,制造业只有13.7%,且美国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补贴,因此,从目前看,高油价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有限,远小于次贷危机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油价使全球经济告别了2003-2007年的高增长(4.9%)、低通胀(3.6%)的黄金时期,正在滑向低增长、高通胀的边缘,如果石油资源价格上涨的势头得不到遏制,全球经济陷入滞涨的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大国,2006年消费量达到3.49亿吨,其中1.68亿吨即48%来自进口,国际油价飙升对中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国家控制成品油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弱国际油价高涨对国内CPI上涨的冲击,但它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增加了财政补贴。为应对今年以来高居不下的价格水平,政府暂缓成品油价格调整步伐,以维持国内成品油的低价格。由于我国原油价格已经和国际市场完成接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造成了国内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进一步扩大,炼油企业的亏损不断增加。为此,政府财政需要对炼油企业进行补贴,以激励炼油企业继续生产,保证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应。如仅4月份,中石化就获得政府财政71亿元的进口原油补贴,5月末进一步增加到123亿元,为3年中单月补贴数最多的一次。

二是导致国内成品油供给不足。尽管有国家财政补贴,但由于补贴数额仍不足弥补亏损,即使是享受补贴,炼油厂的炼油动力也不足,更何况没有获得补贴的民营炼油厂,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国内成品油供应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国际成品油价格和国内的价差越来越大,部分经营者形成了涨价预期,他们不惜冒险囤油以期待成品油价上涨而获利。这就是近期以来国内出现“油荒”的主要原因。

三对下游行业造成严重影响。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国际油价上升对电力、煤炭、化纤、棉花、金属、建材等多个行业产生重大影响。当然,不同行业受到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行业是交通运输、石化产业、建筑材料、非金属矿物质、金属制品等产业;农业、纺织业、建筑业、汽车产业也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化肥、农药、涂料染料、纯碱、塑料、化纤等行业,都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的影响。

近期中国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影响及建议

在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各国政府纷纷提高成品油价格的背景下,中国继续维持成品油低价格的做法,已日益暴露其弊端,严重影响了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各行业的协调发展。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于6月20日起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平均提高幅度为15%左右;电价每度提高2.5分。上一次提价时间是2007年11月1日,成品油平均价格提高了8%。

成品油价格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国内炼油厂增加供给、缓解成品油供应紧张的局面,同时也有利于减少国家财政补贴。当然,成品油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将通过价格的传导,推动下游产业价格的上涨,但是由于石油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中仅占20%左右,在CPI价格指数的权重仅占3%-4%,而且国家还配套出台了对农业、公交等行业的供应保障和价格控制政策,因此此次提高成品油价格对整体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温和的。尽管如此,在国际油价上涨还没有见顶的情况,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加以应对。

上一篇: 市域社会治理规划 下一篇: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原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