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存款风险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37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73-02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农村消费显著升温,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融资需求旺盛,适应这种形式,农村金融机构加大了资金供给,增加了经营利润,同时,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也在增加。这其中,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当前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实践已经造成巨大威胁。流动性风险是村镇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防范流动性风险对村镇银行来说非常重要。

一、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特点分析

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流动性风险指银行因变现能力不足而导致无法满足客户提取现金要求的可能性,并且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在极端情况下,会引发银行的挤兑风潮甚至导致银行的破产倒闭。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在较长的时间内将难以弥补和消除,因此,流动性风险被称为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的金融机构,除了具有一般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显著的特点:

第一,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一方面,村镇银行地处农村,吸收资金以农村地区为主,资金来源地域范围小;储户以农户为主,单笔业务的存款金额小,这些情况必然导致存款数量少;另一方面,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信用状况不佳,抵押物不充分,呆账坏账发生的可能性比一般商业银行更大。这样,一旦遇到突况,极有可能引起存款人挤兑,村镇银行可能因流动性不足而倒闭。

第二,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面积同时爆发的危险性高。首先,村镇银行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一个较长期的摸索阶段。其次,农户由于信息分辨能力差,当一家村镇银行出现一点小问题时,有可能迅速在农户之间以扭曲的方式传播,最终演变成挤兑,导致村镇银行倒闭。另外,农村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资产状况差,政府支持少等原因,导致在宏观经济状况变差时,容易出现成片倒闭的现象。农村中小企业的倒闭直接使村镇银行的资产状况恶化,如果应对不及时,甚至可能导致村镇银行成片倒闭。

第三,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大。由于村镇银行数量众多,有很多地处偏远农村,监管成本较高。村镇银行银行资产规模小,网络化建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一些监管无法通过网络迅速完成,监管时效性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村镇银行有较大的存贷款定价自,容易造成一些村镇银行违规高利率吸储,有效监管这种违规高利率吸储所需的监管技术难度较大。所有上述因素使得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难度较大。

二、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发生的成因分析

目前,村镇银行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在资产规模、内外部管理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成因与普通商业银行之间有类似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归纳起来,村镇银行利率风险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率市场化风险。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政府放宽对利率定价的计划控制,将利率定价权交给市场,由市场去发现均衡利率水平,利率将随市场对资金的供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贷款利率控制已基本放开,存款利率放开正在推行试点,积累经验。在这样的背景下,村镇银行作为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业务以存贷款为主。其存款成本面临更大不确定性,直接影响其资金筹集能力,增大了其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其贷款发放利率也同样面临不确定性,在村镇银行资产定价能力不足与风险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其贷款收回能力将大大削弱,这也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头寸不足,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资本杠杆比率风险。适度的资本杠杆比率是村镇银行以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保障,是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控制资本金与存款保持一个较好的比率同步增长。现实中,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较差,只好以主动负债的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即以限制信贷投放、加大存款组织等方式应付流动性需求,造成存款刚性和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负债过高,进一步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加了村镇银行的机会成本,减少了村镇银行的赢利能力,导致村镇银行资本金增长变慢。两方面同时作用,导致村镇银行的资本杠杆比率进入恶性循环,不断增大,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积聚。如果内部或外部条件发生巨大变化,造成人们对村镇银行前途的疑虑,引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将会造成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迅猛转为现实的支付风险,对村镇银行乃至整个农村金融系统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信贷资产质量风险。目前信贷资产质量低已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主要因索,不良贷款形成的风险成为流动性风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贷款业务的发展,村镇银行必然要面对不良贷款的问题,不良贷款的增加必然会增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我国是典型的二元制经济,国有大型企业和地方支柱产业资金需求一般会得到银行的有效供给,而县域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得不到有效保证,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较大。在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资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供给,一旦受到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中小企业将难以及时偿还到期贷款,造成村镇银行无法及时收回现金,只能以换约和延期的形式收回贷款。甚至部分县域中小企业因为周转不灵面临倒闭,此时为防止形成坏账,村镇银行会被倒逼继续向中小企业贷款,进一步加大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见,信贷质量控制是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

4.资金分流风险。近几年,在基金、股市、房市不断趋热等因素的影响下,城乡居民保守的理财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存款吃息的单一理财方式,而是朝着投资分红的多元化理财方式转化。在大牛市期间,不少商业银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存款搬家的现象。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城乡理财观念的进步,村镇银行的存款将被分流到资本市场,由于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是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不能象商业银行一样通过发行股票、债券进行融资,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对于存款短时间大幅减少的抵抗能力差,容易引发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5.期限结构不匹配风险。目前,在高息收入的诱导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短借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较大的到期日缺口,即一方面存款期限以短期为主,流动性高,并且受到股票投资等影响,存款流动性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另一方面,贷款期限以中长期为主,遇到不良的宏观经济环境,贷款流动性呈现减弱的趋势。村镇银行的储户主要是农户,存款期限相对于城市居民更短;贷款客户主要是县域中小企业,相对于城市大中型企业,贷款回收成本更高,坏账比率更高,贷款流动性更弱。因此存贷款之间的流动性缺口更大,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更高。考虑到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上对吸收存款依赖度更高,在现金流入方面则对贷款本息现金流入依赖度更高,相对于商业银行缺乏担保业务、外汇业务等现金流入。因此,一旦发生储户挤兑提现的情况,存款现金流入被切断,贷款现金流入不足,其他现金流入匮乏,村镇银行更难以化解流动性不足造成的危机,大量村镇银行的生存将受到威胁。

6.管理缺位风险。从经营管理来看,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新成员,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刚刚开始,对流动性风险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儿乎没有,一切还要借助于其他银行的理论和经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流动性负债管理,忽视了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资产负债平衡管理。习惯于被动地进行日常管理,缺乏积极主动的压力测试,没有形成村镇银行自己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和危机应对预案。

三、村镇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对策

1.做好流动性需求预测,防患于未然。村镇银行应在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的调查、统计和预测,做到未雨绸缪,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预见性,不断强化村镇银行科学决策,统一协调能力。首先,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村镇银行流动性需求的影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增加农村中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增加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同时,由于存款利率降低,可能导致存款搬家,大量存款流向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两个方面同时作用,将导致村镇银行流动性压力加大,有效的流动性需求管理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村镇银行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分析和研究,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测,提前储备头寸,化解流动性风险。其次,村镇银行要做好季节性、周期性等常规状态下的预测分析,如学校开学支取存款、养殖大户收储饲料资金需求增加、粮食加工企业收储粮食资金需求增加,这些资金需求有一定规律可循,搞好这些常规管理,可以以较小的资金成本获取利润。再次,村镇银行要搞好流动性危机管理。一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存款账户管理和借入资金管理,不但要确保存款规模增长,更要注重存款结构的变化,及时发现存款规模和结构的异常变动,分析其原因并做好应对预案。另一方面,要有村镇银行系统内的资金调动和危机处理机制,加强村镇银行的危机上报机制,一旦出现挤兑,村镇银行应及时上报监管机构,防止挤兑蔓延,将损失降到最低。

2.加强流动性管理,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目前村镇银行资产的大部分被贷款所占据,贷款以中长期为主,流动性较差,资金沉淀现象严重,属于固态资产,其在资产结构中的占比过高,成为影响整个资产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村镇银行应保持合理的贷款增速,防止贷款的盲目扩张,确保村镇银行资本充足率,避免为应付考核放贷稀释不良贷款的行为发生。村镇银行应积极优化贷款结构,增加贷款种类,提高贷款的变现能力。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业绩优良、产业前景好的中小企业客户。加强对个人贷款的信用调查力度,开拓完善农户小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搞好期限结构优化,切实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降低变现能力较低的中长期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水平。

村镇银行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引进,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在提高村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增加村镇银行现金流入,提高村镇银行流动性。

3.积极参与货币市场的运作,增强外部融资的能力。银行流动性管理要求银行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流动性需求增加时,通过出售短期债券或从市场上借入短期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余头寸时,又可以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赢利。村镇银行应大力拓展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优化存款结构。积极进入证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增加国债经营品种和数量。同时也要努力开拓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有效参与上述货币市场对于提高村镇银行外部融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搞好风险预警,建立多层次流动性风险防范屏障。村镇银行应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监测指标体系,对不同的财务指标在赋予适当权重的情况下,得到一个简明综合的流动性风险指数。一旦该指数达到警戒线就及时发出预警,向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流动性警情报告,便于管理人员作出及时决策,启动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预案。目前,主要的可用于监测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财务指标主要有:贷存比率、贷款和有价证券及投资与总资产比、存贷款期限结构、持续期缺口等,这些指标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应用较广,村镇银行应借鉴商业银行的风险参考值,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警戒值。

村镇银行应建立定期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制度,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趋势分析、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财务指标分析、流动性储备设计,除了要建立现金及超额准备金等流动性常规准备外,还要建立以应急备付金、同业拆借、系统内资金调拨等应急准备,并通过建立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压力测试等加强演练,提高村镇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5.加强外部监管,强化内部控制。银行监管部门应该根据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整个村镇银行上报后汇总的数据分析为基础,既能够从整个村镇银行系统的宏观角度又能够从某个村镇银行的微观角度及时对村镇银行存在的流动性不足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必要时给村镇银行发出警报。

银行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如存款来源稳定性、贷款回收状况等内容作为月、季度报告的必备内容,同时加强这些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审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村镇银行进行沟通。

银行监管部门要督促村镇银行建立其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日常操作机构和内部控制机构。加强日常的风险监测和账户头寸清算,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保障足够的资金及时支付清算,实现流动性风险的有效防范。

[本文是山东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山东省新型村镇银行试建及运行机制”研究子课题,项目批准号:08jdc056]

参考文献:

1.郑也夫.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现代经济,2008(8)

2.谢春根.邮储流动性风险不得不防.中国邮政,2008(3)

3.周卫东.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措施.金融纵横,2008(9)

4.谢丽红.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流动性风险.广西农村金融研究,2007(4)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2)

(一)冲突的表现及影响

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据2007年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看,主要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对于村镇银行的管理,作为国家代表的银监局完全是依照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进行,突出表现就是对注册资本金、存贷比等指标实行严格管制。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和弱势群体,农村是欠发达地区。因此“三农”贷款的风险是较大的,要远大于工商业贷款和城镇贷款的风险。让村镇银行经营风险较大的“三农”贷款,但完全用管理以工商业贷款和城镇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村镇银行的设立目的和管理方式间显然是矛盾的。虽说村镇银行的贷款利率可以比以工商业贷款和城镇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高一点,但并没有完全达到让村镇银行值得大胆去冒险的程度。对于这一问题,各地村镇银行有着普遍反映。在完全商业银行行为的管理方式下,出于规避风险的本能反应,村镇银行收缩了“三农”贷款的额度,把贷款投放到风险较低的工商业和城镇里,否则其就无法生存下去。然而,如果村镇银行长期如此作为,就会偏离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使国家的设立目的不能完全达到,甚至可以说达不到。

(二)村镇银行和银监局的解决方案

对于当前村镇银行的设立目的和管理方式间具有的这种矛盾,应当如何去化解呢?村镇银行认为:第一,希望国家能够主动改变设立目的。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改为服务工商业和城镇,就违背了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而且这一职能已经有其他商业银行承担了,因此,村镇银行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第二,如果改变设立目的这个办法行不通,希望国家能够在管理方式上有所松动。譬如在注册资本金的使用、存贷比的指标限定等方面,能够给予比经营工商业贷款和城镇贷款为主的商业银行相对宽松点的政策。这一要求估计也很难被国家接受。村镇银行经营的“三农”贷款风险要比其他商业银行所经营的工商业贷款和城镇贷款大,却要求对其风险防范与监管放松点,这是不合情理和不可行的。第三,如果以上两种办法都行不通,为了生存,村镇银行只能被动地去改变国家为其设立的目的,以工商业和城镇发展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实地调研也发现,目前,相当部分的村镇银行已有这种趋向。但这和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又是相悖的,银监局也决不会允许。银监局认为: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设立目的是村镇银行产生和存在的前提与依据。管理方式的完全商业银行行为是为防范金融风险,因此,这两者都不允许改变。要解决它们间的矛盾,关键是村镇银行要开发出风险较低的涉农金融产品。但“三农”天生就具有较高风险性,要在短时期内开发出与其相关的低风险金融产品,这似乎也有点不太现实和不可能。

(三)“三农”贷款风险分摊与补偿机制

上述解决方案,村镇银行是从被管理者的视角提出的,银监局是从管理者的视角提出的,明显都有维护当事人自身利益的意图,皆不够客观。因此,它们都不能被对方所接受。但我们也发现这些方案都是围绕着如何规避“三农”贷款风险设计的。如果能够提出一种降低“三农”贷款风险的方案,当前村镇银行在设立目的和管理方式间所具有的矛盾也就能够得到解决。为此,我们设计了“三农”贷款风险分摊与补偿机制模型。我们设想这一机制的参与者由四方共同组成(见图1),即国家(包括银监局在内的各相关政府机构)、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村镇银行、“三农”贷款者(包括贷款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农村地区从事工商业的贷款者)。整个运作流程是:首先,“三农”贷款者向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提出信用保证保险或担保申请;其次,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对申请进行评估,做出是否接受或担保的决定;再次,“三农”贷款者持保单或担保单申请贷款,村镇银行接受申请并发放贷款;最后,“三农”贷款者按时还贷,村镇银行通知国家,国家向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支付保险费或担保费。这一机制的核心是让担保专业化。虽说“i农”风险大,但却是可控和可预测的,因此,“三农”保险与担保有相当大的利润空间,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是愿意经营的。据此可以让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专门负责“三农”担保,使其也分摊一部分“三农”贷款的风险。关于保险费和担保费支付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如果“三农”贷款者按时归还贷款,其保险费或担保费就完全南国家承担,作为对因采用这一机制而使信用良好者费用增加的补偿。而且从“三农”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角度看,国家在“三农”贷款中也不能只担当管理者角色,也应该是义务人和出资者,替“j农”贷款者支付这一机制所产生的保险费和担保费。如果“三农”贷款者未按时归还贷款,则由其自己单独承担,作为对其不守信用的惩罚。表面上看,这一机制会使国家的财政支出有所增加;但实际上并不会,甚至还可能会使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贷款风险降低和担保专业化,会使贷款效率和贷款回收率提高,进而会使村镇银行和“三农”对国家税收的贡献率提高;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做“三农”保险与担保,也会产生新的税收贡献。这些税收贡献合起来,足以弥补国家支出的保险费和担保费。

二、“三农”概念过于宽泛

(一)过于宽泛的表现及影响

“三农”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各地银监局对此非常重视,始终要求村镇银行“j农”贷款必须占其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调查统计显示,目前“三农”贷款所占比例在各行最低,但也在55%以上。单从数据上看,达到了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但深入分析看,并没有完全达到。通常所说“三农”,农民是指户籍上的农业人口,农业是指动植物的种养及加工,农村是指城镇之外的广大区域。当前村镇银行的贷款流向主要有三:一是进城创业的农业户籍人口,二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户籍人口,三是县城农产品加工企业。比较分析来看,村镇银行贷款流向的“三农”只是通常所说“三农”中的小部分,而且是风险较小的部分。村镇银行服务的贷款对象是农民——进城创业和从事非农产业的农业户籍人口,是以通常所说的农业户籍人口为判定标准的;倘若按国家统计局目前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标准——根据居住地看,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就视为非农业人口,其中相当一大部分又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了。村镇银行服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个贷款对象,从其经营产业类型看,是属于农业的范畴;但从所处地域看,又不在农村范围之内。分析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当前人们对“三农”概念的界定过于宽泛,村镇银行利用这个漏洞来大肆规避“i农”贷款风险。村镇银行的这种行为,如果从企业行为的视角看,应无可厚非,因为避险盈利也是村镇银行作为企业运作的本性。但村镇银行的存在是有一个重要前提的,即国家为其设立了为“j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当更多地从这个视角看。如此,村镇银行就有故意躲避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企图。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国家对这种行为不予阻止,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就很难达到和实现,其从农村地区吸储的存款会再次流向城镇尤其是县城,所发放的贷款也多会为工商业服务。为此。想要提高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发展的绩效,促进国家设立目的的尽快达到和实现,就必须对村镇银行贷款服务的“i农”做一个清晰的内涵界定,即对“三农”的范围加以限定。

(二)村镇银行贷款服务的“三农”概念界定

在经济大发展快速拉动我围城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整个社会对“三农”的认识也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如国家统计局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标准,就由按户籍改为按居住地。村镇银行贷款服务的“三农”概念界定需要及时应对这些变化,并对“三农”发展中亟需贷款的关键点和地方予以支持。城镇化大发展使农业户籍人口大量流向城镇,并在城镇常住甚至永久搬离农村而在城镇定居,从事非农产业并以其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他们已经成为事实上的非农业人口,所谓的农业户籍人口已是虚名,不再具有实际意义。与仍在农村地区常住的农业户籍人口相比,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不再弱势。因此,从缩小城乡贫富差距的视角出发,村镇银行贷款服务的“农民”应被界定为在农村居住半年以上的农业户籍人口。农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由于县属建制镇的相对落后,我们从宏观上可以把整个县域范围内都视为农村,但县城必须被排除在外。因为,县城一般都聚集有众多的商业银行,足以满足农民在此进行各种产业活动的贷款需求,而村镇银行的进入只会加剧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因此,从促进农村地区繁荣的视角出发,村镇银行贷款服务的“农村”应被界定为县城之外的整个县域范围。动植物的种养风险比较大,国有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从事这方面的贷款,可它们又亟需贷款支持。同时县域外的动植物种养风险更大,村镇银行控制起来也更加困难,有些甚至都无法控制。因此,我们可以把村镇银行贷款服务的“农业”界定为县域范围内的动植物种养。由于农产品加工的风险相对较小,在县城经营,向其他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比较容易获得批准。因此,村镇银行贷款服务的“农业”又应把在县城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排除在外,把在县城之外的县域范围内进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界定在内。

三、吸储难

(一)吸储难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本文所说的吸储难是指吸引个人和企业到村镇银行存款难。这是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遇到的头等难题。调查资料显示,几乎所有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都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对公存款,占其存款总额的90%左右;个人和企业的存款在绝大多数村镇银行的存款总额中所占比例基本都不超过10%。对公存款只是政府的短期支持行为,不具有长期性和可持续性。个人和企业的存款才是村镇银行发展的根本所在。吸引不到他们的存款,仅靠资本金和对公存款放贷,村镇银行很难发展壮大起来。调查分析个人和企业不到村镇银行存款的原因,有营业网点少,存取款不方便;有折无卡,取钱、消费不方便;剩余资金有限,没有多余资金存放银行等。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个人和企业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较低。认知度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许多个人和企业没听说过村镇银行这一新生事物,能够认识、了解其优点者更是少数;二是许多个人和企业认为村镇银行是民办银行,发生倒闭的概率较大,而且倒闭后,如果股东无能力支付,他们的存款就无法获得赔付;三是许多个人和企业认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经营,实力雄厚且有国家做后盾,一般不会倒闭,在其处存款比在村镇银行这样的小银行要安全、保险。很明显,个人和企业对村镇银行的认识有许多误区。但正是这种低认知度,才使许多个人和企业产生了对村镇银行的不信任和怀疑,影响了他们往村镇银行存款的意愿和积极性,最终导致吸储难。吸储的多少决定着放贷能力的大小,吸储难成为制约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村镇银行要壮大发展,必须突破吸储难这个制约瓶颈。

(二)解决方式与途径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3)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27-02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河北省在2008年6月建立第一家村镇银行――张北信达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9月30日,河北省辖区内村镇银行达23家,其中,2008年设立1家,2010年设立5家,2011年设立15家,2012年上半年设立2家。其分布范围涉及张家口、承德、廊坊、石家庄、保定、唐山、邢台、沧州和邯郸。

河北省的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经营财务状况良好,支农效果初显。河北省村镇银行因时因地制宜,针对“三农”和各地小微企业的特点,分别推出不同种类的贷款,如沧县吉银村镇银行的“农商三宝”组合贷款、种植养殖专项贷款等;任丘泰寿村镇银行的“农户联户联保”、“中小企业信用联盟”、“乡村2+1”等产品。截至2012年9月30日,23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11.8亿元,从业人员630名;资产总额58.91亿元,负债总额47.03亿元,各项存款42.70亿元,各项贷款21.35亿元,贷款户2742家。其中,发放中小企业贷款9.98亿元,发放农户贷款9.47亿元, 投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91.10%。[1] 2012年上半年实现利润1379.4万元。

二、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社会信誉度低,吸收资金不足。河北省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74%的村镇银行营业时间在1年左右, 当地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较低。 尽管村镇银行也进行了广泛宣传,但不少人仍然对村镇银行缺乏了解, 不愿意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意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再加上大部分村镇银行只有一个营业网点,覆盖范围小,没有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结算系统,结算功能不健全,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吸存能力。 河北省23家村镇银行只有蔚县银泰村镇银行一家有分支机构,只有文安县惠民村镇银行一家加入了人行金融管理与服务体系。再者,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也造成村镇银行筹资困难。此外,在存款总额中,一些村镇银行对公存款份额较大,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占比较小,这反映了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还很不稳固。

2. 金融服务品种少,金融功能缺失,竞争力低下。从河北省村镇银行的经营范围看, 一些村镇银行只能提供存款、贷款、国内结算、票据承兑和贴现等业务,汇兑、同业拆借等一些基础业务都没有,更不要说发行、电话银行、投资理财、担保咨询等其他新型金融业务了。再加上大多数村镇银行还没有实现与人民银行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征信系统的对接,导致村镇银行不能充分为客户服务,造成竞争力低下。此外,从贷款对象和期限结构来看,虽然各村镇银行都提供短、中、长期贷款,但是大部分村镇银行提供的贷款期限都较短,而且受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的制约(河北省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最低的1000万元,最多的1亿元),能够提供的贷款额度也较小,导致一些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项目其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支持,也影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3. 经营风险大,抗风险能力低。村镇银行的主要贷款对象是农业、农民和小微企业,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而我国当前针对农村地区自然灾害的风险补偿机制还很不健全, 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此外,一些农村地区客户的信用意识较差,村镇银行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道德风险;再者,村镇银行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因此,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大。目前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还普遍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贷款投放较少,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到期贷款增多,信贷风险问题将日渐突出。

三、促进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 提高吸存能力,扩大资金来源。首先,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加大向公众宣传的力度,加深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提高村镇银行的影响力。其次,适时开设分支机构,增设储蓄网点, 这既可以满足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为农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还可以扩大资金来源。再次,加大营销力度,增加储蓄存款的来源,解决负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同时,村镇银行应争取早日加入到银行支付结算系统,完善自己的金融服务功能。

2. 开发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增强竞争能力。从当前河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 受规模、资本、机构、人员等方面的限制,村镇银行短期内还很难实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村镇银行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只有结合自身“决策迅速、灵活便捷”的机制优势,对接“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开发出更多针对性强、适合当地市场特点和符合当地农村需求的新的金融产品,才能树立起村镇银行在客户中的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农户和小微企业在需要金融服务时才会首先想到村镇银行。

3.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经营风险。首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类似于“农户联户担保”、“中小企业信用联盟”等形式建立符合实际的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担保品范围,降低信用风险。其次,为了分散农村地区生产经营的风险,在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引入商业保险机构,为受自然因素影响更大的农业提供保险,降低村镇银行的自然风险。再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记录,为资金需求者的信用评估和监控奠定基础。最后,加强村镇银行的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科学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以提高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4. 加强对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员工素质。首先,村镇银行可以直接依托发起银行,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或者直接进行指导。其次,可以组织员工到发展完善的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岗前培训、岗位锻炼、跟班学习等,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意识。三是建立科学的约束激励机制,实行收入与业绩相挂钩的薪金制度, 激发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促进业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婧睿. 河北省已开业村镇银行23家 注册资本总额为11. 8亿元[EB/OL]. 河北新闻网,http://finance. hebnews. cn/news/2012-10/23/content_2922320. htm.

[2]崔冉,邵凌波. 广西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 时代金融,2012(1).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4)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一)村镇银行设立背景

过去几十年发展,我国银行体系在农村服务上气势不足,97年前后大多商业银行撤出农村,取消县级分支向居民贷款,仅保留吸收存款功能,实际通过银行系统转移资金,造成农村资金流失。这些大型金融机构不仅没有对农村金融市场输血,反而不断抽血,使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逼近边缘地带。

农村金融体系特有的平均贷款少,家庭储蓄少,资金盈利率低,农业生产周期季节性特征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农村农户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尤其有限。

在江苏省某县的一次调查中,选取245户农户2005-2007年的借贷情况。其中非正规借贷中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大多数的借款是无息或低息。所以在借贷中立有字据的比率较低,需要支付利息的比率也相应较低。

同时在贫困地区存在着一定的金融抑制。在调查样本中,2007年有借贷需要的农户有147户,能够从金融机构贷得所需金额的农户为72户,有16户贷款需要得到部分满足,其余农户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存在着明显的供给约束。

另外在农户借贷用途方面,得到贷款支持的农户中,35.2%的农户最优先用于建房、看病和教育等生活消费,53.9%的借贷农户最优先将贷款用于生产投资。以往农户现实的资金需求较多用于生活消费的现象有所改变,较多的农户在获得贷款之后不再优先选择满足其生活需要,而是用于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从目前农村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农民对金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贷款需求也越来越多,额度也在扩大。所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农村信贷模式也越来越重要。

(二)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006年底,政府为了抑制上述现象,对农村银行业准入规则作出重大调整,放宽准入资本范围,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各类金融机构。07年初,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开始试点。07年03月01日,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解决农村金融迈进第一步。10月,银监会扩大试点范围,由原来6省(区)扩大至全国31省(区、市)。截止2010年,共有300多家村镇银行成立,预计今年村镇银行的设立数目还会进一步提高。

如今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由主要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构成的正规部门;由农村扶贫社、农民互助储金会、国内非政府组织、国外NGOs和国际组织等组成的非正规部门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小贷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

村镇银行的兴起旨在从根本上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有效增强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而村镇银行的发展中必然会面对众多机遇以及挑战。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问题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很多。截至2007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贷款率高达16.4%,其中农林牧渔贷款不良率27.1%,农户贷款不良率12.8%,均远高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不良贷款率7.5%的水平。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主要是存在以下风险:

(一)信用风险:金融机构的债务人无法如期支付利息或者偿还本金,造成金融机构损失。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面临信用风险,通常期限越长,面临的风险越大。

解决措施:加强银行对授信业务的政策性指导,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标准化的信贷管理流程,在贷款过程中仔细估计贷款人的盈利能力,从多方面深入评估其还款水平。同时深入群众,鼓励群众自我监督,互相监督。最后对关注类贷款客户进行有效监管,督促它们合理经营,努力还贷。

(二)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遇到突发大量现金需求,如存款人大量提取现金,必须以资产变现处理。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吸收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极易形成过高的存贷比,造成流动性风险。09年1月5日开业的双流诚民村镇银行,3月底的存贷比就达到97.35%,6月底进一步攀升到106.71%(其间向母行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拆借5000万元)。09年末,存贷比为74.83%,低于75%。但其实际存贷比为104.40%,因为有1亿元的存款是年末突击从其他银行转入,后迅速转走。

解决措施: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存贷款比例、备付率等流动性指标的检测,时刻关注各行流动性风险程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适当增加自有资本,积极引导农村私人企业入股,扩大知名度,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面对过高的存贷比,村镇银行应该积极吸收存款,加强金融创新,以新颖的服务项目和高水平的服务能力赢得存款人的信赖。

(三)操作风险:由于刚刚兴起,并处中国不发达地区,村镇银行设立以来普遍面临着人员少、专业技能弱的问题,村镇银行大部分人员缺乏丰富的银行实务经验和业务知识,极易产生操作风险。

解决措施:进一步强化内控和操作风险管理,密切监测风险变化情况,建立反洗钱制度,对接触和使用银行资产的记录进行安全监控,同时定期对交易和账户进行复核和对账。最后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操作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加优惠措施,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以外部资源扩充内部实力,也是村镇银行可选之道。

(四)政策性风险:农业作为弱势行业有很大风险。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抵御能力弱,出现风险损失惨重。同时农村特殊性,很多企业技术落后却是地方的“香饽饽”,因为他们可以增加税收带动经济,地方政府会给予照顾,然而一旦出现风险,他们会惨不忍睹。

解决措施:农村脆弱性是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政府和银行的合作改善。从眼前来讲,最可行的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它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很大。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维风险,自成立以来在很多方面无法实现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有效竞争。目前在存贷款、政府政策倾向、系统建设金融创新和专业人员素质上难以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存贷款方面:我国村镇银行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存款有限而贷款需求无法满足,极易形成过高的存贷比,造成流动性风险。

一方面,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有限。农民收入低,闲置资金少,而各大银行存款利率相近,农户常将钱存入大型金融机构;再者村镇银行刚刚起步,营业网点少,竞争力不足,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居民需要。

另一方面农村放贷需求较大。村镇银行的设立目标即为“三农”服务,所以很多在原有金融机构得不到贷款的企业和个人纷纷转向村镇银行,过大的资金需求量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负担。

2、政府政策倾向:自2006年来政府大力扶持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得以快速发展。但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需要政府支持的地方。如:目前村镇银行营业税率为5%,企业所得税率25%,远远高于农村信用社的3%和12.5%。最后,当前村镇银行在很多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自己的存款机制,无存款保险,也没有征信系统,很多方面都力不从心。

3、系统建设:村镇银行难以与其他金融机构抗衡的原因。村镇银行是新生事物,正处于运营初期,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网点少,设备有缺陷,甚至连ATM机和银行卡都没有。对于在外务工或求学人群,无论是向家里汇钱还是储存闲置资金,村镇银行都无优势。另外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也不能进行票据结算等,运行呈“孤岛”状。

4、金融创新:如果村镇银行一味遵循现在的经营模式,始终呆板进行现在的存贷款方针,那么村镇银行将难以担当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重任。就目前形势看,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很多制约因素限制了村镇与其他机构抗衡。

5、专业人员素质:村镇银行设立以来一直面临人才短缺的状况,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它的发展离不开具有专业技能和丰富执业经验的人才。由于当前农村金融环境欠佳,物质条件不如城市优越,金融资源也不如城市那么丰富,很多高素质人才会选择到城市发展,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人力资源的欠缺。

(二)综观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面对各大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过高存贷比,村镇银行设立时应当适当增加自有资本,同时政府应鼓励农村市场中的个人和企业参股。一般有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等资金比较充裕,如果其村镇银行的投资定会给村镇银行注入新活力。

2、政府应当对村镇银行免征或者减征营业所得税。在边远地区,应实行差别准入制度,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形势的进入准则。最后政府应该辅助村镇银行完善相应制度,引入存款保险,巨灾保险等,对村镇银行申请加入银联网或者征信系统给予支持,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健康发展。

3、村镇银行应合理利用周边资源,努力与政府或者监管机构沟通,在政策的扶持下逐渐完善系统建设,同时在能力范围内扩大机构影响力,在《阳光村镇银行:寻找“扶贫”与“盈利”的平衡点》中孔新忠行长在阳光村镇银行成立一年来,关注农户需求,努力掌握第一手信息,从而赢得大家的信任。最终建立与当地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

4、村镇银行产生的特殊背景。努力办好职责内工作,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赞许,同时积极拓展自己的业务,设计出针对性的服务,如:对特困个人给予优惠,进而改善生活;对需要学费的贫困学生设置专门学生贷款,鼓励其好好学习。最后村镇银行可以设计出一些类似国际微金融机构的政策,实行小组联保,互相监督降低信息不对称,利用村镇邻居的软信息优势。

5、村镇银行在招收员工时应该适当给予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努力壮大员工资源。当然,村镇银行的员工不仅要熟悉金融业务,还应该熟悉农村市场。所以建议在招收专业人才的同时可以适当放一些名额,用于招收熟悉农村市场的个人,以“农民信贷员”的身份出现,这样有利于扩大在农村中的影响力,让农民对“村镇银行”这四个字更加熟识,方便后期业务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村镇银行门户省略/

[2]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0-2000,2001-2005,2008,2009,2010,2011年度

[3]中国地方金融网省略/

[4]南方报业新闻 2010年04月12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J10版:专题《问诊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5)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c)-0220-01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导力量,自2007年初实行试点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2011年末,全国范围内共建立了村镇银行726家。村镇银行的出现,激活了农村得金融市场,丰富和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而且还为农村金融供给搭建了新的渠道,并使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但是,作为一种崭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村镇银行运行时间尚短,发展得不够充分,这必然会使这种新的形式存在许多问题。由于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对风险防范的水平较低,没有较好的风险规避能力,信贷资产质量差,有些村镇银行甚至出现了轻微得亏损。在村镇银行试点的大范围推广的形式下,金融风险问题日益成为村镇银行发展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村镇银行的发展优势

通过与我国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对比,不难看出,我国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优势有以下几点。

1.1 村镇银行增加了农村金融供给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相比,其准入门槛低且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我国的银行体系中,大中型银行多而小型银行较少。这些大中型银行的市场定位基本相同,都倾向于贷款给大型企业,而忽略了小型企业。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县及县以下的经营机构,并限制了他们的贷款权限,而出现了商业银行“贷城不贷乡”的现象。

1.2 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的剩余资金。然而,农村投资渠道太过单一,致使大量的资金不合理利用甚至是被违法者欺骗用于未个人非法牟利和非法项目中。从近几年来发生在各地的金融诈骗案、非法集资案等案件中发现,受骗者和违法者大部分来自农村,非法机构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也给资金所有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村镇银行的合法性、正规性的优点正可缓解这一局面,农民可以找自己信赖的银行进行储蓄投资,如有所需还可以从村镇银安心贷款,所以说村镇银行拓展了农村资金融通的渠道。

1.3 有利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

设立村镇银行能打破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垄断,改善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提供者,对农业金融服务缺乏充分、有效的竞争。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在资金的运用上存在着忽略农村资金需求,而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项目上,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农村信用社组织结构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道路异常艰难。村镇银行的建立,必定会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竞争压力,打破经营垄断,促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道。

村镇银行生存与发展的优势并不意味着其发展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所有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村镇银行发展和壮大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2 村镇银行的风险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村镇银行是银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因此拥有银行以上种类的风险。但另一方面,村镇银行也有区别于银行系统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村镇银行某些风险会与银行不同。因此,村镇银行不仅面临一般银行都会面临的风险,而且面临农村金融的特殊性风险。

村镇银行特殊性风险概括如下。

2.1 农业生产风险

在农村,农民借来的款项主要投入了种植养殖业的扩大再生产,但是由于农业产品的盲目趋同性和结构的固化性,村镇银行又面临着其他银行所没有的农业生产风险。这些风险主要两种:一是产品的盲目趋同性:由于同一地域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农民多年形成的耕作习惯,农民在种养业的品种结构上高度趋同,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容易出现大幅起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这必然导致同种产品的供给过多,价格下跌。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很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比较弱。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并且有极强的季节性。因此,即使农户获得了市场行情,也不能像生产工业品那样加班加点。这也是农业生产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业生产的特殊风险,削弱了农民还贷能力。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衙对的主要风险,也是村镇银行的面临的主要风险。农村的信用状况不是很好,农村信用状况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经济基础不足,农民很少将资产抵押等都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阻碍。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民普遍缺乏投资、储蓄等理财观念,对村镇银行并不了解,使得农民借款不能按期偿还或者根本没打算偿还贷款的情形经常发生。这样就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信用风险。

2.3 流动性风险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贷款的需求也就非常大的。但由于农村地区广泛存在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再者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闲置资金较少,村镇银行吸储难度较高,所以村镇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导致了村镇银行存贷比失衡的普遍发生,存在资金缺口,从而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存贷款期限不匹配也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活期存款是村镇银行主要存款业务,而贷款主要为定期贷款,致使存款流动性偏强,贷款稳定性偏高,如果防范不当很容易引发支付危机。

2.4 政策风险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盈利能力均不是很强,按理来说,它应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得到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然而事实正与之相反,村镇银行在营业税、所得税征收方面比照的是其他商业银行标准,所得税是25%,营业税、城建税、教育税及附加税率是5%,然而受到政策支持的农村信用社所得税全部免除,营业税只缴纳3%,这巨大政策支持反差,使村镇银行利润进一步缩水。此外,农业政策性保险发展的不够成熟,农业风险经济补偿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由于农业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更加需要政策性保险的支持。所以保险及补偿机制不健全,增加了村镇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系数。

2.5 操作风险

村镇银行内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导致操作风险比较高。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村镇银行处于起步阶段,业务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规章制度还不完善。村镇银行由于地域等原因,绝大多数员工都在当地聘任,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 完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的建议

村镇银行若想良好的运营,就应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发展的关键。为此,村镇银行要根据自身的风险,按照《村镇银行监督管理意见》的要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3.1 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的评估方法和信用手里的标准化流程明确每个信用管理环节的内容、责任主体及职责,确立信用评价细则,划分风险管理责任。然而,提高信用风险管理,不光要建立完善信用管理制度,开展信用评价,还要做到以下三小点:完善贷款“三查”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定期进行贷款风险检查,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健全资本约束

3.2 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增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机制,促进运营模式的良好发展

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在市场及财务出现危机时期能有稳定的流动性,从而有能力应对债务和客户的需求。村镇银行应提高流动性管理,制定合理存贷比率。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猛,对资金的需求量大,村镇银行可以以他们为主要客户,抓住这一主要市场,增强吸收存款的能力,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立足于当地和服务于“三农”的自身优势,将农村客户吸引到自己的银行中。村镇银行更要落实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加强对流动性指标的识别、分析、监测和控制,建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建立应急预案,尽可能的减少流动性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3.3 提高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完善操作规范

村镇银行要进行定期检查,认真排查操作漏洞,系统地提出相应的弥补方法和建议,不断完善制度、改善操作规程。而且要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员工的操作水平、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员工在业务拓展时能够识别风险并予以控制。这样做不光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并且让员工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更加熟悉和了解,从而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同时建立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制度,对在同一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都要遵循轮岗制度,进行换岗。但也不能忘记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监管部门要制定出相应的监管制度并加强监管力度,以最大的可能避免操作风险。

3.4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文化

村镇银行要想打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应从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入手,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深刻认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在进行业务的同时控制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其次,让风险观念深入人心,使员工在每一次业务处理的事前事中,都仔细分析给银行带来的各种风险。再次,把内部控制落实到根本上,在每项业务的开始都要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计划。最后,深化风险动态量化观念,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的能力,做到预防风险,控制风险。

4 结论

总之,村镇银行的建立为村镇地区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渠道,解决了一直以来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不充足和竞争的不公平等因素导致的农村金融市场不景气的问题,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浪潮,为农村金融提供了新的道路,并使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村镇银行的发展有助于农村地区投资的多元化、种类的多样化、覆盖的全面化、服务的高效化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成长,有助于更好的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吟秋.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研究[D].湖南大学,2009.

[2] 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年,2011(5):16,43-46.

[3] 杨照泽.村镇银行风险及其策略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年,2010(19):151.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6)

谁来救援村镇银行

让人行做“救火队长”?笔者认为这不太可能。2003年的农信社改革,将农信社交给地方管理,当然,如果农信社经营不善倒闭了,也由地方政府负责处理。从控制风险的角度看,这是金融风险从中央向地方分散和转移的过程。虽然村镇银行现在可从人行那里得到“320”的行别代码,符合条件的还可以加入人行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如果村镇银行真到了要破产的地步,要求人行来救火的难度肯定很大,因为现在还有一批经营不善的农信社等着救援。将破产的村镇银行交给地方政府处理?这是一种选择。但如果那样做的话,村镇银行的经营和高管任命也将受地方政府影响,村镇银行将和其他农信社、农商行没什么区别,这不利于增强农村金融体系的竞争。

存款保险制度

笔者认为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将村镇银行列入存款保险制度的首批试点范围,为村镇银行建立金融“安全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这就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金融安全网重要组成部分的存款保险制度,将逐渐在我国建立起来。事实上,早在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经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并在97年真正启动存款保险制度的研究。而作为一国存款保险制度基石的立法工作也于2003年启动,并已形成《存款保险条例》的初稿。07年金融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加速推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改革,影响深远。为慎重起见,需要在试点中逐步推广。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银行,可以纳入存款保险制度的首批试点范围。这是因为村镇银行作为新生的小银行,影响面小,没有历史包袱,不受条条块块因素的制约。拿村镇银行搞试点,即便失败了也不会引发金融危机,还可以为我国全面建立存款保险体系积累经验。

村镇银行有了存款保险这把“保护伞”,则可大大提高其自身的公信度和社会认可度。因为村镇银行发展的第一步,是要让公众放心地存款。目前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瓶颈因素是吸储困难,因为在存款领域,村镇银行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工、农、中、建四大行、邮政储蓄和农信社,它们不仅经营多年,其国字号背景更是让老百姓心里觉得踏实。现在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网点少,其股东可以是自然人,一些农民认为村镇银行是私营老板个人的银行,有的甚至将其看作农村合作基金会,不敢到村镇银行办理存款等业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村镇银行连村民的存款都吸收不来,那就真的离破产不远了。由此可见,存款保险体系对于新生的村镇银行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7)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作为新兴小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存款业务面临发展瓶颈,资金来源面狭窄。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同时在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这类小型银行构成重大威胁。如何科学把握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平衡点,探寻小型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色方法,至关重要。

一、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点

(一)对流动性风险的动态监控不足,预警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村镇银行使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比如流动性比例、法定准备金率、存贷款比例等都属于静态指标,只能反映某一时点的流动性状况,这种事后反映和控制,不能准确把握银行流动性的供给、需求及缺口变化。村镇银行的动态指标流动性缺口,融资缺口,现金流等使用管理的还不够成熟,特别是计算流动性需求与供给的技术和方法还不够先进。新兴的村镇银行还面临着很多瓶颈,从根本上说,村镇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处于不停的动态变化之中,面对服务三农,风险点就要远远高于其他服务领域,所以村镇银行应该在以静态指标为参考的前提下,加强动态的指标的监测尤为必要。

(二)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三个根本诱因

诱因之一:资金来源不足流动性。流动性不足源于村镇银行通过负债手段获取现金的能力不强。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低,公众普遍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有钱也不愿存。此外,目前村镇银行结算渠道不畅,还不能以直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结算系统,异地汇划只能通过行进行,企业结算不方便,企业不愿到村镇银行开户,其难以获得稳定的对公存款。

诱因之二:资产迅速变现能力差。村镇银行资产主要是县域信贷资产,由于“三农”业务生产周期较长,决定了期限多在一年以上,资产迅速变现的能力本身就差,自然灾害更直接加剧了贷款风险。现阶段,在农业贷款补偿机制基本缺位的情况下,贷款延期或不能收回的概率会相应提高。

诱因之三:村镇银行流动性风险大面积同时爆发的危险性高。首先,村镇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一个较长期的摸索阶段;其次,农户对信息分辨能力差,当一家村镇银行出现一点小问题时,有可能迅速在农户之间以扭曲的方式传播,最终演变成挤兑。另外, 由于农村小微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等原因,在宏观经济状况变差时,容易出现成片倒闭的现象。农村中小企业的倒闭直接使村镇银行的资产状况恶化,甚至可能出现倒闭现象。

(三)利率市场化更加大了流动性风险动态管控难度

近期,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幅提速,利率水平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已是大势所趋。这产生的直接后果在于:一是银行业存款竞争进一步加剧。二是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加大,对银行资金头寸的动态管理水平提出新挑战。利率波动对居民的储蓄意愿影响很大,当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时,居民为了减少机会成本,选择了其他的投资方式,储蓄存款减少;贷款则因成本的下降而需求增加,贷款的增加,存款的减少,给银行资金流动性会带来一定影响。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加大,也会增加其流动性风险动态管控难度。

二、政策建议

(一)健全科学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动态检测

必须增强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意识,应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更多的应用统计技术、数理建模技术,从经验型传统管理提升为标准化、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科学地预测流动性缺口,二是寻求弥补缺口的合理策略。做好对资产负债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风险的动态度量。其核心是构建动态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包括:预测风险警情、确定风险警况、探寻风险警源,即通过指标预测,可以大体评估未来经营时期流动性风险状况。最终目的是提供线索,及早发现警情。村镇银行应结合具体情况对其中的风险驱动因素进行丰富,使之更具实用性。

(二)健全内部约束与强化外部监管,双管齐下

要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约束机制,完善审贷、放贷、贷后管理等业务流程,合理的考核及奖惩制度,成立独立的内审机构,提高银行自主定价水平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回收,彻底走出恶性循环。监管部门也应始终如一地坚持审慎的监管原则,即使在银行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也不应放宽监管尺度。而应居安思危,经常性地对村镇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及时发风险预警,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面对经济下行的大环境,更应该重视流动性风险监管。

(三)构建农村小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树立信心

目前,民营资本参股成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但其规模较小且资本实力有限,缺乏国家信用担保,公信力不足,导致居民储蓄业务开展一直难以打开局面,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为此,主管部门应借鉴国外的银行危机救助机制,有计划的组织为数众多的农村新型银行机构联合出资,加快建立自己的农村存款保险制度,预防其信用危机。一旦投保银行面临困境时,能加快风险处置进程,由存款保险机构向存款人付现,保护存款人利益。只有建立公众信心,才能从根本上突破小型农村银行负债业务发展瓶颈。

(四)充分借助发起行优势化解风险,资源共享

与村镇银行相比,发起行的业务规模较大、营业网点较多,结算手段齐全,资金实力较为雄厚。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发起行的资金优势,与发起行签订流动性协议和通存通兑的业务协议,借助发起行的网点和渠道,方便客户存取款,吸引客户来村镇银行办理业务。发起行也可以在产品研发、科技等方面提供支持,帮助村镇银行丰富产品线,弥补村镇银行在业务方面的弱势,实现资源互补共享,及时化解流动性风险,弥补村镇银行动态资金缺口。

参考文献: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8)

作者简介:高晓燕(1964-),女,河北鹿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理论和中小企业融资研究。E-mail:

摘要:农村现有的金融机构并没有真正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支农能力有限,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和非农化是导致我国农村地区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面临政府配套政策的不到位;结算不畅通;难以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可持续发展与服务于“三农”的两难选择。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加大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实行差别化监管,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解决贷款缺口的问题。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06-0096-05

2006年6月2日,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试点方案。鼓励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约束监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在农村地区形成多元化、广覆盖、方式灵活、服务专业高效的银行业金融体系。这一支持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大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诞生(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已开业村镇银行增至214家,覆盖全国30个省市区。同时,存贷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末,全国已开业的21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以184家占主体)存款余额达到336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4.2倍,贷款余额275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7.1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贷款难的问题。

一、村镇银行研究的文献综述

1.村镇银行建立的意义

韩亚健和王玉锋认为,村镇银行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有序竞争,有效增加了对当地的金融供给,确保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了借款成本,吸收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促进了人才交流,村镇银行的运行为县域金融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舞台[1]。张宇从法律方面对村镇银行进行了研究,指出村镇银行的出现对于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

2.信用社发展为村镇银行的必要性

王曙光和莉认为,长久以来,农村信用社因其点多面广、扎根农村、贴近农户的特点,在农村地区充当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但农村金融需求分散,需求规模有限,交易成本高,风险大,仅凭农村信用社的力量很难满足农村地区的资金需求。而且从2003年后,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倾向逐渐清晰,逐步演变成一个追求盈利目标的股份制金融机构。同时,2003年之后推行的省联社紧密型管理意味着权利的集中,而且缺乏监管的集中意味着、低工作效率和寻租行为[3]。黄范章和贺力平认为,陈旧的农村信用社体系官办色彩较浓,产权结构分散,股东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内部治理结构扭曲。这些弊端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王曙光认为,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引入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竞争主体,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结构逐步多元化。2006年起政府对农村金融的改革意图非常明显,即开放农村金融市场[5]。在此政策的指引下,我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2007年3月1日挂牌成立。

3.村镇银行的特征与存在问题

张宇指出村镇银行的特征是,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较小,村镇银行产权机构多样化,金融服务范围的限定性,公司治理结构简单灵活。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是,村镇银行网点覆盖率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吸储困难;结算汇路不通、银行功能不完善;经营成本较高;信用风险较大[2]。

韩亚健和王玉锋指出,政府部门应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村镇银行实行适当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公共财政等方面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包括税收优惠、风险补偿和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如税务部门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县级财政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设立村镇银行风险基金专户;财政、社保、房管等部门要允许涉农资金、财政性资金、社会保险类资金在村镇银行开立账户,并存入部分资金,以扩充村镇银行负债规模,等等[1]。

专家们阐述了村镇银行建立的意义和必要性,也对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图对村镇银行的特色和优势进行研究,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限制进行分析,找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路。

二、村镇银行的特色与优势

1.村镇银行接受各种合规资金入股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中规定符合相关规定的境内金融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均可以入股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任何银行或个人持有村镇银行股本总额5%以上的,应当事前报经银监分局或所在城市银监局审批。从已经成立并正常运转的一批村镇银行的情况来看,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独设立的村镇银行很少,社会资本参股村镇银行的比例平均超过50%。因此,村镇银行达到了吸收社会各类闲置资金,投放于网点覆盖率低、贷款需求缺口大的农村地区的目的。

2.村镇银行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置于首位

《暂行规定》中规定“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要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明文规定村镇银行的资金投放必须投放于有贷款需求的农村地区,防止贷款挪为他用。

此外,《暂行规定》还要求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对同一贷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这一规定控制了村镇银行的贷款风险,而且也限制了贷款的投放去向,真正迎合了贫困农户的贷款需求。

3.村镇银行层级简单,贷款审批程序便捷

村镇银行主题明确,产权清晰,结构简单,层级简洁,委托链条短,贷款审批及决策机制灵活高效,成本较低。因此,村镇银行能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贷款,真正为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服务。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

村镇银行在开始运作至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成立时间短,接受度较低,经营环境受地域自然条件、开放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等限制,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重重挑战。

1.村镇银行面临政府配套政策的不到位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文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村信用社取得的金融保险业应税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但目前对于村镇银行并没有相关规定,导致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受制于不同的税收政策,有的减免,有的全额上缴。此外,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但并没有享受到财政贴息等政策优惠,且缺乏支农奖惩机制。

2.村镇银行结算不畅通,难以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首先,村镇银行不能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汇兑。目前,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均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直接办理跨行转账、支付业务,结算环节少,汇划速度快,而村镇银行由于没有接入人民银行支付体系,客户办理跨行转账、汇兑业务只能通过转借第三方(县农村信用联社)办理;其次,村镇银行难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结算方式单一,不能提供多品种、高效率的结算服务;最后,村镇银行的硬件设施、技术力量、软件网络、风险控制和费用支付均达不到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接入标准,因此难以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3.村镇银行面临可持续发展与服务于“三农”的两难选择

坚持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设立的首要原则。但是,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又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进行的。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低收益;农民缺乏有效地担保抵押物品;农民贷款小额、分散、还款能力差等特性导致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避而远之。村镇银行既然定位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就不能不顾基本的商业逻辑而一味要求其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而目前的政策扶持制度远不到位,村镇银行为求生存只能抢抓县域的中小企业客户,而不是主动贷款给贫困农户。因此,如何做到既让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又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就成为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绕不开的难题。

4.村镇银行的贷款需求旺盛,但资金不足

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其贷款需求日益旺盛。有些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已经超过《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的标准。但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太短,城乡居民普遍感到很陌生,所以吸储能力很低。而且农村储蓄存款的外流和农民的积蓄较少也使得村镇银行的存款来源少,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展市场、扩大业务范围。截至2009年6月,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8万亿元,而同期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为130亿元,仅占0.022%。由于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因此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但这就导致了贷款的效率低下、成本高。

5.村镇银行面临较高的风险

村镇银行进入农村市场,面临的风险非常之多。2010年6月末农商行不良贷款余额288.2亿元,增加17.1亿元,不良贷款率2.34%,比全国不良贷款率1.3%的平均水平高出很多。涉农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主要是由如下原因造成的:首先,农业属于弱势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账坏账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使得生产面临极高的市场性风险。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而在没有抵押品或抵押品不充足的情况下,信用贷款使借款人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存在着极大的信用风险。

四、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思路

1.加大政府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应给与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村镇银行的资金提供切实保障;建立村镇银行服务的风险补偿与转嫁机制,按照“银行+保险公司”模式,开办由村镇银行放款、农户承贷、保险公司担保的贷款;或者按照“企业+农户+银行”模式,开办由企业和种养大户签订协议、农户给企业签订订单、企业给农户贷款作担保的贷款。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2.放松对村镇银行的利率管制,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村地区的贫困农户、乡镇企业贷款,除了其风险大、缺少担保抵押品等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过严。政府强行规定和控制利率,是信贷回报率低于市场均衡水平,则金融中介活动就会受到抑制。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应该通过接触金融抑制,实现金融自由化[6-7]。

国际上成功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的利率都高于市场利率。1994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年利率为20%,比同期其他银行贷款利率高一倍,但还款率达到96.5%;玻利维亚阳光银行1992年的实际利率高达45%,但还款率很高,达到99.4%。成功的农村小额信贷项目之所以实行商业利率,是因为他们认为低利率贷款不一定能真正用于需要资金的农户,而会挪为他用。另一方面,高利率对借款户也产生一种压力,使他们努力经营,以便及时还本付息;而低利率可能使借款户将低利率视为一种福利,而怠于努力生产经营。

3.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实行差别化监管

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需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需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考虑到村镇银行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化应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银监会一再强调对村镇银行等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应当实行审慎监管,但由于其监管资源有限,实际上很难做到。银监会等有关监管机构应按照“宽准入、严监管”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完善和实施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市场准入扶持政策。对于支农成效显著、风险控制能力强、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有特色的涉农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创新和基层机构网点布局调整方面实施市场准入绿色通道,风险可控的新业务可实行备案制,并支持其跨区域兼并重组、出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分支机构。

4.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区域金融生态

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农村地区的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的电子信用档案,设计客观、有效的信用信息指标体系,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资信打分和信用积分制度,推动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村镇银行纳入存款保险体系。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该制度的运作能够发挥存款类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承保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参加存款保险,缴纳存款保险费,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银行,应纳入存款保险制度的范围,使村镇银行在存款保险制度这把“保护伞”下,提高公信度和社会认可度。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制度,合理分担村镇银行的风险。

5.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以解决贷款缺口的问题

目前,村镇银行可考虑从几个途径筹集资金:一是加强与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合作。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农村中的国有银行一直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其存款资金来源比较充裕,村镇银行可以与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签订协议,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二是争取早日进入全国银行业拆借市场,以市场化的方式取得较低成本的放贷资金。三是充分利用中央对农村地区的扶持政策,争取多向中央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四是在政策允许下发行债券、票据等金融工具融通资金。

6.着力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对象

熊彼特(J.A.Schumpter)的金融创新理论指出,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和金融组织结构的创新[8]。墨守成规的融资方式不仅不能有效地改善农村金融供给,反而抑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通过以下途径创新贷款担保模式。①农户之间联保贷款。在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和农户信用评定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村镇银行对所在区域内没有亲属关系、自愿结合的互相担保贷款的客户发放共同贷款。贷款农户之间达成协议,如果有贷款户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其他贷款户要承担连带责任,代为偿还。②龙头企业与小企业、农户联保贷款。村镇银行可以创建这样一种贷款担保模式:在向龙头企业发放贷款的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原材料供应户、产品商、产品的购买者之间建立联保贷款机制,即建立以产业链为对象的贷款模式。该产业链上的企业在平等自愿、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组成贷款联保互助组,由龙头企业在村镇银行办理贷款手续,承担还款责任。若原材料供应商不能按时还款,龙头企业代为偿还之后,可以以供应商的原材料间接回收;还可以把经销商的票据、货单等作为还债的担保,实现整条产业链的共赢。

(2)经营方式的创新方面。村镇银行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部门、农村互助会、担保中介机构等部门合作,本着“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的原则,引入资质良好的第三方中介机构,降低信贷风险。

(3)风险防范和控制方面。为了防止信贷风险的发生,村镇银行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信息监测系统,包括贷款跟踪状况与其他各个类型的金融业务的相关信息。建立农户各人、联保小组资信信息库,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核定贷款额度。②对农民加强信贷政策宣传,增强信贷工作透明度。村镇银行应当利用媒体全面介绍信贷政策,尤其是利用张贴宣传资料的方法宣传,让农民了解信贷工作制度、贷款流程、各种贷款种类、期限、利率及逾期处罚措施等信贷政策。

(4)尽快加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和支付结算体系。要加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和支付结算体系,需要村镇银行开发相关软件,实现自身业务系统与央行相关系统的对接,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相关技能,为村镇银行及时了解和掌握贷款客户的信用信息、扩宽业务范围,降低业务成本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韩亚健,王玉锋.少数民族山区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当代财经,2009,(19).

[2] 张宇.贵州省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以龙里县国丰村镇银行为例[J].当代法学论坛,2010,(2).

[3] 王曙光,莉.边际改革、制度创新与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构建(1978―2008)[J].财贸经济,2008,(12).

[4] 黄范章,贺力平.关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思考[J].经济学家,2001,(6).

[5] 王曙光.农村金融机构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6] 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布鲁金斯学会出版,1973.

[7] 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牛津大学出版社,1973.

[8]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哈佛大学出版社,1934.

[9] 王曙光,邓一婷.农村金融领域系统性负投资与民间金融规范化模式[J].改革,2006,(6).

[10] 曾康霖.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必须审时度势[J].管理世界,2008,(1).

[11] 王曙光.农村金融改革30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中国金融,2008,(17).

[12] 张晓山.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10).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Banks in China

GAO Xiao-yan,SUN Xiao-liang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9)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55-01

一、村镇银行的定位

1.客户定位。村镇银行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主要是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而大中型商业银行则主要面向城市高中端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村镇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信贷需求特点与村镇银行规模小,贷款资金来源于当地的特点相吻合,而且村镇银行的服务宗旨是服务“三农”,这在服务过程中容易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

村镇银行的基本体制特征在于村镇银行的“村镇性”,集中表现在它是依托所在村镇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网络开展信用活动,利用有利的人缘和地缘,充分了解客户各方面情况,从而能更顺利地开展信贷业务,解决客户的需求。

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农村企业、农户能否顺利获得发展需要的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而农村企业、农户的资金需求也是支撑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2.地域定位。村镇银行以县城域乡镇作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地,容易获得人缘地缘优势。

首先,村镇银行是县城域乡镇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而且这些县城域乡镇可能经济不发达,所以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更易同客户沟通,在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其次,村镇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县城域乡镇的涉农企业和农户,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是长期相对稳定。这部分活期存款为村镇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村镇银行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成立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银行,更容易得到当地小微企业和农户的支持。

再次,村镇银行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使资金继续留在农村,在维护金融债权等方面易于得到政府部门的积极协助。

3.产品定位。村镇银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村镇区域内小额存款,同时又要服务农村,提供小额信贷。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应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需求,比如小微企业或农户的经营特点,货款期限、贷款方式等因素,通过服务对象分析,就能“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同时利用自身的人缘地缘优势,更易开展产品服务。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国家对于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从客户、竞争地及产品三方面来看,村镇银行确实具备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村镇银行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还存一些问题和不足。

1.追求利润与支农目标的矛盾。村镇银行是为服务三农而存在的,但村镇银行要生存下去必须要盈利,而农户贷款的风险高、成本高、利润低,单靠农户贷款基本无法实现盈利,县城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很多,利润也比较高,所以出现服务三农的村镇银行,农户贷款倒居次要地位,个体工商户、村镇居民发放贷款比重较高。

2.吸储难度高,存贷比持续高位运营。村镇银行中部分设立于农村贫困地区,受地域开放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这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

3.金融风险相对较大。一是服务对象风险。银监会强调,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城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涉农贷款的风险高、数额小,村镇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农民,农民的收入来源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严重的风险。同时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二是银行自身经营风险。村镇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实践证明:规模过小的金融机构难以存活。

三、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创新服务方式,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村镇银行的产品服务应该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需求,分析自身服务对象,比如小微企业或农户的经营特点,贷款期限、贷款投向、贷款方式等因素,通过服务对象分析,就能“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的小额信贷等金融产品。加强风险管理。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资本额度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同时服务对象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审慎经营才能确保村镇银行的稳健发展。村镇银行从建立初期就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2.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敦促村镇银行履行职能。为使村镇银行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村镇银行必要政策支持:(1)人民银行应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解决支农信贷资金不足的困难;(2)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债务人可承受能力,自主确立贷款利率;允许村镇银行开展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发展壮大;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增强涉农贷款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俊.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独特性与阶段性[J].武汉金融,2008(4)

村镇银行存款风险篇(10)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地纳入操作风险并加以说明,在国际活跃银行风险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即由于法律条文改变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我国,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制约,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大量存在。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在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程序上,应成立资信评定小组。村镇银行要成立资信评定机构,在村庄信用站成立资信评定小组。资信评定小组可以由村党政组织、农户代表、村镇银行员工组成,也可以排除村党政组织,由村镇银行通过信用站自主建立,但必须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贷员要仔细调查借款人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填制农户资信等级评审表,提出初步调查意见,并对资信评定小组提供的农户基本情况真实性负责。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做法是增强农产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如辽宁省为391万户农产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同时,可以根据优秀较好一般普通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颁发不同级别的农村小额贷款证或农户信用证。由村镇银行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要每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重新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贷款限额。

为防止法律风险,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不能抵押担保。目前,担保抵押是农民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按照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沈阳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在防范环境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产、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防范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国家与社会的补贴和构建抵御自然与意外事故的保险机制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来实现。在增加存款方面还可以争取专项支农资金,目前这些专项都存放于农信社。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

要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从根本来讲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这是不仅对村镇银行,而且对农民都非常有益的事情。但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如2007年国家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国人保、中华联合财保、安华农业保险等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所以,农村保险已经开始不断完善,但仍需继续加强。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当挖掘农产资源。由于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在3万元以内,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都被农信社完全闲置。而村镇银行正好以农村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的村镇企业为主要客户,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而农产和农村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加强政策风险防范,最可行的就是村镇银行要加强农村产业发展的研究。既包括研究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比如曾都的香菇的市场发展状况,近几年的市场前景如何等。也包括某些行业对于国家发展政策和方向的合规性研究。比如地方小企业,如小炼油厂等和国家政策的关系、可能的存活空间和时间等。这种风险特别突出,因为一旦国家政策严格实施,他们可能瞬间倒闭,风险难以把握。村镇银行必须保持高度的政策敏感性,严格把关,远离这类风险产业。

此外,村镇银行只有不断加强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创新,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村镇银行良性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遏制风险特别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环节。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内部化解应始终坚持法人治理、用人理念、内控体系和金融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 1] 唐双宁.寄望村镇银行“汤水效应”[ 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3月2日,第A01版

[ 2] 张吉光,梁晓。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 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上一篇: 小学数学研究方向 下一篇: 工商管理的概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