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导学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8 17:39:14

初中历史导学案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67-01

“学案”是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提前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案。“学案导学”事实上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从而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师生默契配合,共同来完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学生根据教材自学,学生合作讨论,教师总结,进行巩固练习。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学案导学,教师应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着眼于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以及学习效果的评判者。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学案导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自主学习

教师设计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时,应该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要少而精,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问题的提示自发、主动地去完成既定学习目标。例如,讲授“秦的暴政”的知识点时,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1)秦有哪些暴政?请阅读课本和课外书籍,并一一指出。(2)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秦始皇个人的残暴吗?第一个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去查找课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课外书籍的引入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也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了解。在学生已经了解秦的暴政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求解的习惯。针对第二个问题,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通过查阅书籍、搜集资料等途径独自解决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二、合作交流

设计合作交流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可将部分重点、难点内容以讨论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自主发表见解,并相互交流意见。就教授“秦的暴政”这一知识点,笔者这样设计学案:

1?郾小组互动解疑,师生互助解疑。将全班学生按照座位的排序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以解决遇到的问题,若有问题无法解决,再向教师请教。这种小组内部交流的方式,既节省了教师核对答案的时间,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可以让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辅助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互助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郾课前搜集相关成语故事。让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自己在课外搜集的与秦始皇的统治有关的成语故事。

3?郾讨论自己心中的秦始皇形象。教师在学生讨论之前,介绍各种对秦始皇的不同评价,比如肯定秦始皇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史记》中的记载“刻薄寡恩,心如狼虎”等。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畅所欲言。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本组成员心中的秦始皇形象。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总结类似问题的解题思路。

三、成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入成果检验环节。仍然以教授“秦的暴政”的知识点为例,笔者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检测题。一种是基础练习,目的是巩固学习成果,如:

最终攻占咸阳,灭亡秦国的人物是(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

另一种是提高练习,目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

下面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郾根据秦律,一人犯法,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会受到牵连。

B?郾秦末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起义。

C?郾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起义的转折点,自此之后秦朝逐步灭亡。

D?郾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四、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2)

“导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课程改革以来,在初中历史等学科教学中为师生共同进步而设计的学习方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导学案运用的必要性

1.有利于践行课改理念,实现高效课堂。

随着2001年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成了最为核心的理念,而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追求高效课堂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这其实就是要求初中历史课堂要追求策略,高效教学。而初中历史的现状也强烈需要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虽然初中历史是中考学科,但地位普遍不如语数外,而且在有的地区历史中考是开卷考试,更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外出于减负的考虑,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后作业量也有严格的控制。在这种状况下,高效课堂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由之路。但是高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只是靠课堂教学的45分钟,必须有充分的准备与预设,即课堂效率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的准备与预设,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2.是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的必然要求。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时空跨度大”,且有“大量留白”,这种编写特点决定了其难度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偏大了。而在教材中有大量的诸如“议一议”“想一想”“自我评测”“活动建议”等环节存在,仅靠课堂的45分钟,难以有效完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现状要求,在课前必须进行一定的预习,将教学重心前置。而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教师的授课意图,对每一课的学习都能有备而来,有的放矢。

3.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效果显著。

为了验证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效果,笔者特意做了一次实验。在初一历史教学中,笔者在A班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B班进行常规的教学。笔者发现在A班的教学十分流畅,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反应很快,对教材十分熟悉,课堂效率很高。而在B班,经常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翻书,而且对问题的讨论不充分,课堂效率低下。

二、导学案编制的原则

1.兴趣性原则。

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即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初中的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还处在儿童阶段,而儿童对外界知识的选择更多的是感官上的吸引,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导学案的内容能否吸引学生是很重要的。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导学案,可以将生动有趣的历史材料带入课堂,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开始他们的学习,以及为此他们应该做些什么。例如笔者在讲授《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时,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就是由电影《建国大业》的相关内容构成,要完成导学案必须先观看《建国大业》,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使得导学案的完成情况非常好,因此那一课的教学效果明显。反之如果学生对导学案的内容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当一个任务来完成,这既影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效果,进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背离了课程改革强调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处于主体地位的要求。

2.有效性原则。

运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初衷就是为了将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前置,那就必然要求导学案的相关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导学案的编制要有益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为了使导学案更为有效,教师在编制时应设立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环节,使这个导学案的编制过程本身就成为小型的课堂。因此,在设计导学案时,笔者设置了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导学提纲、质疑交流、拓展提高、课堂检测等环节,系统而有效。除了导学案格式的设立要系统,要与课堂教学相对应之外,对导学案中问题的提出也要注重有效性。例如在导学案的质疑交流环节,要能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3.多样性原则。

是不是所有的导学案都要编制成讲义的形式?笔者认为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容易对单一的东西产生审美疲劳,而使得相应的兴趣大减,从而变得效率低下。因此,在编制导学案时,不能一味地采用讲义的形式去让学生学习,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述三国这段历史时,导学案就是让学生回去看《易中天品三国》,并设置了相关的几个问题。学生很高兴,很有兴趣,回去几乎都看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讨论得十分激烈,课堂效果很好。还有一次,我讲到了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长征,布置了学生回去搜集红歌,并根据每个时期红歌不同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编制了相应的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们热烈地唱红歌,积极地回答问题,学习任务完成得很好。

4.层次性原则。

夸美纽斯提出,教学要量力而行,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层次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理念。在编制导学案时,教师要将难易不一、要求不同的知识点整理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要使优秀学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三、导学案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发现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很多教师虽然使用了导学案,但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1.以导学案代替教学。

有的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直接将导学案与课堂教学混为一谈,整节课就仅围绕着导学案,与课本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这样的教学课前预设过度,导致课堂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化,当堂训练的效率降低,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即时体验被弱化,课堂教学无限生成的魅力被削减。导学案的教学内容与课本有较多的重复,导致课堂学生讨论少。教师忽略了学法的指导,忽略了学生思维过程的充分展开,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导学案变成变相的课前作业。

很多教师使用导学案往往是将其作为课前讲义,甚至是试卷,量大以求面面俱到,其实是在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与使用导学案的减负增效的初衷相背离。笔者做过相关的统计,有的导学案发下去,让学生回家完成,学生花的时间往往比原来的作业还多。以初三历史学科的一份导学案为例,一般有15题左右的客观题,2题左右的主观题,这对于以预习为主的导学案来说,作业量是偏大的。

3.导学案在教学中成为摆设。

有的教师虽然在教学前也给学生下发了导学案,布置了预习的任务,但往往出于对课时进度或课时任务的考虑,对导学案进行了淡化处理,教学中几乎不用导学案,即使使用也是作为课后的巩固练习,这与用导学案来引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是不相符合的。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要实现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导学案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最终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汤晓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

[2]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3)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3-02

―、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地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一般的课堂导入可采用的方式有:①从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②运用歌曲、故事、情景表演、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激趣、设疑导入等。如讲《三国鼎立》时,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让学生讲述所知道的三国时期的人物,并加以评价,以提高学生兴趣。

二、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此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导学案所列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其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之后,教师应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的应用。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四、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既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要灵活多样,富有新意,实现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4)

导学案式教学法是当下采用最广泛的教改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导学案的完成为核心,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开展小组的讨论与探究。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只充当引导角色,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形成师生互学、生生互教的模式。该文基于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改革实践,提出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

导学案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和积极性,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积极性。在学生对知识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历史教师在授课之前相当强调课前预习,但是大家都清楚,有几个学生能够认真预习或者到底有几个学生知道怎样去预习。而导学案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导学案就相当于一个课前作业,而且导学案一般都会在上课开始发放,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规定的内容,做不完就会影响到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和课后对小组的评价,这样就能够激励学生认真预习。因为不认真预习,导学案是完不成的,也完成不好;离开了预习,就等于在课下就能掌握的很多知识需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去课上了解,影响了上课的学习效率。同时,预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核心部分。在每一节新授课的内容当中,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的,比如: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结果,甚至影响等等。在教改之前,这些内容也在教师的讲授内容之中,对于短短的上课时间来讲就是有点浪费了。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了解自己在本节课中的难点和疑问,从而提高课堂听课的积极性。在导学案中对于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的这部分知识点,只需学生做完,互相订正即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把有限的时间放到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上。

2 把学情分析和对课标的研读与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讨论探究式的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的过程,既不是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授过程,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这个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换言之,教师的“教”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生的“学”。历史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适应性个体特征,是学生以历史知识和材料为中介所形成的感知、阅读、阐述、评价、释疑等能力的总和。学情的分析就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水平的分析。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既要对单个学生进行个体能力分析,也要对整体学生的能力进行分析。个体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和学伴讨论的方法来弥补,这就是在导学案问题设置上的“易与难”。对于学生独立完成的问题要“易”,对于需要讨论探究来解决的拓展问题就需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设计既能把学生的潜力尽可能的发挥出来,也能够使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新课标是历史教学的“魂”,是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应该认真研读的必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要求与原则。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明确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教学具有基本的规范,又要有一定的弹性,为教学实施留有拓展的空间,以便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因此,教师只有在熟知课标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课改的基本要求,才能正确分配一节课的时间和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策略。基于新课标要求的历史课程设计,要依据历史学科的宗旨和性质,体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课程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建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要着重突出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和人物,通过丰富而生动的史事,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解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境况,从而更好地感知历史和理解历史,逐渐生成理性的历史认识。

3 教学的难度和题量要适当

首先是导学案的难度,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会使学生通过预习做不出来,对预习失去兴趣;太简单又达不到预习的效果。难易程度以中等偏下学生水平为标准,最好是把握整体难度适中的情况下,导学案在设计时有一个难度的“梯度”,“梯度”最好是易难易的过程。导学案开始阶段相对很容易,学生阅读课文后就能做出,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难在预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挑战性,刺激学生去努力完成。同时导学案末尾部分的问题相对容易,又可以使学生不但对本课的学习很满意,也对下一课的学习充满信心。在学生回答时,别的同学都可以提出异议,对于异议回答,由回答答案的小组作出必要的解释,这样就把讨论探究演变成了全班性的,把所有学生拉进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效果很好。

题量在设计时应该定在2/3的学生水平在20分钟做完的总量上。如果题量太大,只有少数学生做出来,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做不完也会影响授课效果。题量太少,学生又会做的太快,对探究能力的提高效果不会太好。所有问题的讨论加同学的回答和教师必要的讲解也不能超过15分钟。在题量的设计上,基础性题目尽可能地覆盖所有课文,探究问题所采用的材料不能超过3个,问题设置不能超过4个,选择题题量不能超过10道。在整体的课堂时间设计上要有5分钟的剩余时间,用于教师的解疑,也防止课堂之上设计以外的问题出现。

4 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交叉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但绝不能单凭学生去探究。尤其是历史学科,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少,理论性的历史名词多,规律的逻辑性强,很多问题是必须有教师去讲解的,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自主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讲解。教师在课堂授课中又不能省掉学生自主探究完全讲解,这样又回到了旧式课堂的“满堂灌”了。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同时,历史教师应该灵活地提问一些问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交叉起来,这样就好像是师生共同学习。灵活的随机提问,又能够激发学生勤于思考和思维拓展的能力。比如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首先学生预习课文,做导学案的自主学习部分(也就是填空题),做完后由学生按照标题顺序读。笔者会随机地提问两个问题:南方人主食以米饭为主开始于什么时期?从什么时期开始中国人开始逐步穿棉布衣服?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讲解的知识也不少。比如还是这一课中提到了一个名词“密封舱”,教师就必须讲解一下它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之间探究解决问题时,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也要讲解答案,同时也要讲解一些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要想做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讨论探究应交叉进行,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好在学习中预设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随机的、灵活的,不能体现在导学案中,主要体现在教师的预案中,甚至有些问题是教师在授课中临时加入的,或者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来的或者是表现出来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各种相关的问题。同时,在教师进行预设问题提问时,还要考虑到上课时间的有限性,随机问题一般都很简单,但必须有探究性。

5 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措施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4010401

导学案的出现是洋思中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发展和延伸,也是杜郎口中学“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理念的灵活运用。要让学生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顺利而愉悦地完成导学案,并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要科学、严谨、简单、适用。怎样才能把握好导学案编写详细或粗略这个度呢?

一、初中历史导学案编写适合细化的方面

1.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编写应细化

三维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预期。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并能提纲挈领地统领课文内容。如果把三维目标全部展现就会拖沓冗长、头重脚轻。在导学案编写过程中把知识目标细化是合适的,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需要在教师版的导学案中呈现。

2.考试的热点和重点的编写宜细化

导学案要能实现让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法的功能。要让学生知道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等,保证学生在考试中游刃有余。一些考试的重点如党的重要会议(一大、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在导学案的编写上宜细,甚至可以用相对固定的模式呈现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等。这样编写既能一目了然地梳理知识脉络又可以使重点知识的呈现比较完整。再如王朝的更替,导学案的基本内容一般为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

3.内容导学环节的编写需细化

内容导学环节是体现导学案导学思想的主要环节。导学案不仅是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检测的重要依据,对学生宏观把握课文内容,有效实现教材整合,理清课文线索非常重要。导学案既不是教案,也不是练习册,其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教材的适当拓展、有益补充。内容导学编写得详细对学生获取关键知识十分重要,反之则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明就里。

二、初中历史导学案适合粗略的方面

1.对于较难理解的课程内容宜粗略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但是课本中却有许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如七年级历史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一课,涉及许多名词诸如近代化、重农抑商政策、工业革命、股份制经营方式等,七年级的学生因历史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对历史名词知之甚少而感到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种内容,教师写导学案时宜粗不宜细,能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内容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即可。

2.文化科技及美学鉴赏方面的内容应粗略

历史学科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建筑设计、数学、语文、政治、美术等。初中历史课要让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成就,比如北京故宫的富丽庄严,还有雄伟壮阔、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轻盈匀称、美观大方的赵州桥等。要了解这些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就要通晓地理、文学、艺术等学科知识,讲好文化课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素养,历史教师按照其他学科的要求来详细编写导学案也有不够精确或喧宾夺主的嫌疑。因此这类的课程内容,其导学案编写宜粗不宜细,能让学生对其概貌有清楚了解即可。

3.课堂教学总结提高的环节需粗略

总结提高往往是对课文内容的全面概括或拓展,对课堂教学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这个环节在导学案上不好编写也不需详细编写。对于课堂小结,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总结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时的实际情况来处理。

导学案是推进有效教学、促进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初中历史教师要重视探索科学有效编写好导学案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6)

1.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中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培养,而学案导学模式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是由学案、学具、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但其主体仍然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教学模式实施的受益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是采用学案导学模式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内容时,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遵循启发性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未弱化教师的启发作用。教师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扮演好辅助者的角色,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设计学案内容时,教师要注重选择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开发性的教学问题,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可采用科学的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遵循发展原则

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要将学案与历史教材有效整合,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内容时,要适当地拓展历史教材,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延展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学案导学―以导助学―形成网络情境下历史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所采用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利用学案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在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构建历史网络体系。

1.学案导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便是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的学案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利用学案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本课的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在接收学案后,要以学案为依据来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以加强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熟悉度。学生要根据教师所准备的教学学案中的要求,找出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并做好记录。这种利用学案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避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盲目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2.以导助学

初中历史学案导学教学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以导助学,它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有效地课程预习后,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的开展,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重难点内容有所了解,因而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告知学生本单元课程的教学任务以及其所学的这阶段历史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在此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其辅助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要做出适当的点拨;在学生被困难较大的问题激发求知欲望时,教师可精讲知识点,具体分析此问题,以消除学生的疑惑之处。

3.构建历史网络体系

历史是具有阶段性的,是一个整体,要学好初中历史,则要求学生在心中构建明确的完整的历史结构体系。而创建一个完善的历史网络体系,则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分散学习的历史事件进行整合,抓住历史事件的线索,明确历史主线,发现历史事件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构建全方位的具有层次性的历史网络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关知识,来阐述“弱国无外交”的含义,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升华学生的思想。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次革新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摆脱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束缚,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保障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敬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0。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7)

中国分类号:G633.51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学生的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新课程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师教学意识的革命。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一教学模式无论是对教学效果还是课堂氛围,都有明显的作用。

一、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含义

教学模式是指在相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稳定、透明的理论结构框架与实践活动方式。而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言,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所谓学案导学,主要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结合起来,师生共同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包括编写导学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释疑、课堂达标小结五个步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案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为学生学习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此外,学生导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初中历史教学实际中,编制导学案一般是以教科研为中心,明确分工,把编制学案的工作分摊到各个学校组织编写,把教学内容细化到不同的教师编写,最后汇总起来给各位教师使用。这种导学案的编制模式的流程单一,模式固定,内容没有针对性。甚至出现了通用学案。不同层次的教师、学生使用的却是相同的导学案。这样的导学案,无法体现教师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导”的功能。长期下来,教师的业务水平难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也无法得到有效性的培养。再加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学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因素,如年龄、知识积累、学习方式等。这些差异肯定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与接受程度。如果教师采用通用教案,势必不能兼顾到全体的学生。层次高的导学案,会让基础薄弱的学生感到很吃力;以基础知识为主的导学案,又会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兼顾基础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导学案,又使得课堂容量大大加大,教学内容没有主次之分。

下面是笔者在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时候的一些做法和心得,希望可以引以为鉴,共同探讨进步。

三、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步骤

(一)编写导学学案

教师在编写导学学案时,应该充分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结合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与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材。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知识基础、认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同时,还应该坚持三个原则。(1)主体性原则。即学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去。(2)指导性原则。即学案突出了“导”这一功能,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层次性原则。这一原则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都学有所得。人在《》这一小节中,我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设计了三个问题:(1)分析材料,谈谈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为什么要把土地分给农民。(3)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设计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其中。打开历史课本,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的场景告诉给现在的我们要懂得庄严、荣光、忏悔……历史,更多的是引导现在的人们一些关于目前和以后的思考。因此,作为教师要通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去学习历史,使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

(二)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设计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时,应该突出重点与难点,内容少而精。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可以主动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提高预习效果。比如在学到《陈胜吴广诛暴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暴政吗?它有哪些表现?请结合课内外书籍来回答。(2)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呢?学生看到第一个问题,会自觉从课本与课外,去查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课外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刻了解到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在第一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学生思考第二个问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教师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充分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案导学引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转化为主动性的“好学”、“相信自我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学案导学”模式致力所达到的主要目标。

(三)师生合作探究

通过自主学习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在上课开始的时候,需要先说明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中的相关问题。仍然以《陈胜吴广诛暴秦》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先把全班同学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教师解答。这样既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分享在课前搜集到的关于秦末农民起义的成语故事,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心中陈胜、吴广的农民形象。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选择一名代表阐述小组的观点。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能解决的普遍性问题,以便在点拨释疑环节解决。

(四)教师点拨释疑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点拨。学生在自学与合作、讨论之后,教师结合重、难点,解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让已经解决此问题的小组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讲解。如有不足之处,教师再加以补充。二是精讲。精讲的问题应该是难度较大,学生渴望释疑的问题。教师在确定了所讲的内容之后,再抓住要害,理清思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点拨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发表的独特性见解给予鼓励。即使有些错误,也不能讽刺、挖苦。这样既确保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也保持了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讲授《鸦片战争》这一课时,课堂尾声,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电影中的人们吸食鸦片,名不聊生的镜头。随后,学生的注意力被影片所吸引,思绪也就进入了影片当中,同时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当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社会情况。由此进入课堂的讨论阶段,(1)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鸦片战争这段历史?(2)鸦片战争的危害到底有多大?(3)鸦片战争的背后的是什么?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讨论发言,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毫无保留地说出来,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然后我再进行点拨。这样子的课堂效果是惊人的。

(五)课堂达标小结

达标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所设计的练习题。习题的设计既要包含基础知识,又要包含一定的思维含量。而总结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反思。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小结的形式主要有准确、精炼的语言;图片;表格等。传统的小结一般是由教师完成,然而小结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教师可以尝试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来完成,这是学生很好的一次反思机会。自己在课堂上的努力,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学生自己再清楚不过了。教师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评分标准,先让学生自我评价,再让大家审评,最后确定分数,给每位学生属于自己的评价,亦强化了生生交互,同时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做到触类旁通。这就体现了教学相长。通过小结,学生就更灵活、更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

结语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导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教海无涯,学无止境,“新学案导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也还不够完善,其中有许多的小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省,不断的改进,以寻求更有效的解决方式。如此以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才可以在新的教学模式中焕发出更精彩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协成,何庆凯,孙玉海.实施学案导学,构建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96-02

新课改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积极的思考,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需要,所以就产生了新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学案导学的概述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主要的载体是学案,方法是导学,即一种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指导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起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案导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导学是学案的主要中心以及实践,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导学指的就是利用学案,再加上教师有效的指导,在合作的学习方式下,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方案,主动的阅读教材内容[1],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根据学案的模式来完成学习的内容,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加深教学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1.准备好学案导学的设计工作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前,应该先设计好学案导学。导学方案的主要内容应该根据三个功能来设计:第一、教师应该利用一些方法,例如:问题情境的设计、知识回顾等,将自己要在课堂中要讲到的知识点展示给学生,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第二、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怎样开展整个学习活动。除此之外,就是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例如:教师讲解《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应该明确的设置教学目标(让学生找出鸦片战争的时间以及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等);第三、教学目标的明确设置,可以提升教学的导向作用,并且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促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2.以学案导学为主进行小组讨论

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小组探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小组对学案的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可以获取一定的知识,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应该让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中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讨,这样就会使学生很快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教师对学生内容理解不完善的地方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措施,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自己以前学过的内容,对问题进行思考,这样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2]。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提问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学生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采取指导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运用学案导学模式开展课堂评价

教师在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进行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进行自我监控,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小组评价方式,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以及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虽然让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可能不是很准确,但是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会不断地质疑自己,并且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不仅有效的缩短了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4.利用学案导学进行扩展学习

教师利用学案导学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靠教材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效果[3]。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历史材料,在课堂上适当的加入一些课外的内容作为教材的补充。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拓展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历史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已经被很多教师所运用,并且也在教育中不断的拓展完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不仅改进了历史教学的模式,同时也为其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苏丽萍.“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5):136-136,137.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9)

第一环节——设置情景,巧妙导入

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如其分的导入能迅速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教学内容的情景中,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引到探求新知识上来,同时教师也自然的把学习目标展现给学生。导入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样,但应紧扣本课学习内容,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一般的课堂导入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式:①从复习相关旧知识导入;②从时事政治导入;③运用歌曲、故事、情景表演、视频材料等多种手段,激趣、设疑导入。

第二环节——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此环节根据教师事先制定的导学案中列出的知识结构

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知识结构查阅课本,自主探究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师提出要求,指导自学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或查阅资料或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填写知识结构。期间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确定重点讲解的内容及方法,同时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知识或方法上的辅导。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每一课的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探究题,题目要体现梯度性、层次性、探究性。然后由学生再重点阅读教材(或相关资料),动脑思考,合作讨论、探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简单的运用情况。学生之间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自主探究结束后,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询问学生还有哪些不会或不明白的,给学生一个提问的机会,简单的知识点学生相互解答,较难的知识点小组讨论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充分的去感知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了解了学情,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的重难点。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探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教材中的图片和地图的应用。

新教材的编写注重图文并重,在每一课都精心选择了很多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图片和地图。教师展示每课中的有重大意义的图片,让学生读图识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第四环节——构建网络,拓展升华

课堂小结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契机和切入点,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小结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课堂小结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做到知古鉴今,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五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本环节主要是知识运用、补偿提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习题,要求既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体现考试的特点,又灵活多样,赋有新意,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巩固和掌握了知识,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目的。

第六环节、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在于借鉴,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联系现实,关注未来。既活学活用了本课知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每学习一节历史课,教师都要至少出一道开放题联系现实,关注未来。

注:导学案的制作要求: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模式制作,一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为合作探究,第三部分为达标测试。

2.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布鲁纳认为,创设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和认知需要。复习课使学生接触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生思想上缺乏新鲜感,如果能根据课题灵活的采用新鲜的导入环节,从开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同时也就激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复习温故,夯实基础

本环节属于复习课中的“温故”环节,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因此,这一环节应该由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时间应该放给学生。教师主要根据复习目标设计好导思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巩固基础知识,这也是学生能独立形成知识网络并能剖析问题的前提。在复习课中,学生看书时间和教师检查时间应该灵活安排,可以看完一课开展一次小竞赛,或者同桌互相检查等,也可以把全部内容看完后再竞赛,提问,这需要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灵活掌握。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构建网络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因此,在历史复习课中应该让学生获得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疏理知识,它可以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认识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为下面的知识迁移和深度剖析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意启发和引导,根据学生的归纳进行补偿。

第四环节——归类剖析,提升能力

这是复习课中的培养能力环节,是复习课中的“知新”阶段。这种“现场操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合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

第五环节——拓展视野,增强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突出历史课的思想教育,同时联系社会热点和学生的自身实际,从而把历史的德育落到实处。在完成此目标时可以巧设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演、辩论等等,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第六环节——自我检测,巩固提高

在学生“温故知新”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习题,及时巩固学生的劳动成果,试题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难度要适中,既要让学生体会到辛苦后成功的喜悦,又要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容易出错的问题。

3.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考情整体评析

教师投放成绩,客观分析成绩分布和走势及考试中暴露的共性问题;让学依据成绩,找准自己的位置。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题目特点,了解集体或个人所取得的进步,引导学生从知识点到能力要求等方面找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在哪里、有多大。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要补救的内容上来。有利于学生明确讲评的目标方向,调动学生矫正学习的热情和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增强矫正补偿的针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环节——自主合作纠错

教师活动投放答案,采集信息。学生活动依据学案,主动纠错。学生的个性差别,导致所存在的问题也定会是千差万别,运用自主纠错使个别存在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或笔记、请教同学或老师、重新再认等方式加以解决。能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提高独立矫正失误能力水平。小组矫正可集思广益,互相释疑、校正错误、汇总疑点,创造出争鸣气氛,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勇气。第三环节——错因归类评析

教师面对综合归纳各题型所暴露的共性问题的共性原因,如前置性知识缺陷、思维失误、易混概念、解题思路走入歧途等,就必须利用错因归类评析的方式确认解决共性问题的规律与方法。对于选择题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明确七种类型及解题技巧的启示,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对于材料题通过辨异求同,层层剖析的方式,活化了知识的多样性,能科学运用史实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增强教学效果。如问答题中答非所问现象较严重,或许是审题有误所致,那就需要在审题技巧上加以引导与启发。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错因归类评析中能结合具体试题及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结规律,教给方法,有利于使学生举一反三,掌握日后继续学习的规律性方法。

第四环节——针对补偿提升

教师投放习题,落实纠错,强化巩固。学生感悟方法,主动补偿,消除薄弱。讲评效果的巩固和评估要有科学而又针对性强矫正练习来实现。练的目的在于矫正补偿,题目的设计应针对矫正目标,宁精勿滥,保证质量,真正起到矫正一道题会解一类题的作用。让学生将所获取的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运用于解题实践,以巩固矫正教学的效果。)

初中历史导学案篇(10)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不但要受学生的认知图式、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还会受学习活动所在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环境会导致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理解。

例如:七下人教版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中重点内容——关于“隋炀帝修大运河”的评价,一般情况下导学案会设计成:

合作探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怎样看待隋炀帝兴修大运河?

问题设计简单,但缺乏适宜的学习情境的提供,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思维难度较大,可能无从下手。

换种方式,如下: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不懂的地方问老师,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1)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利用导学案这一平台,学生通过阅读、体会诗歌,了解古人对大运河开凿的两种不同的态度,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

再如: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如果“郑和下西洋”部分的导学案这样设计:

根据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个人自主学习,教师指导纠错)

(要求:书中划出要点,理解记忆)

1.明朝前期,___(皇帝)派遣___下西洋。

2.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为了___。

3.郑和下西洋共__次,共历时___年,首航的时间是__年,船队规模由__人和___船组成。

4.郑和下西洋起点是___,最远到达___,七次航行共到过___国家和地区。

填空式的导学案设计索然无味,学习任务思维要求低,学生阅读干巴巴的文字很难产生对郑和下西洋恢弘气势的感性认识,进而失去探究历史根源的愿望。

而设计成这样——

根据PPT播放的《大航海》视频并结合书本知识,快速完成1—4题(后略)。

虽然导学案上只增加了几个字,但是这部分历史的呈现方式已经从单纯的文字变为形象的影片展示;教学模式也从单纯的导学案教学变成导学案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极大反差。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全神贯注观看视频的同时快速记录下有效信息,基础知识的自学效果非常好。在此后的探究环节中,学生更是延续这种学习热情,思维活跃,讨论热烈。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导学案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字性的真实情境,虽然在增加初中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上是有所欠缺,但可在导学案设计时注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

二、提供问题解决类的历史学习任务

从事复杂的学习任务是建构主义学习的一个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智力和思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是发展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理解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初中学生正处于这个发展阶段。

所以,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既具有挑战性,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成熟度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又会带动一些低级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往往围绕课文重难点进行设计,在导学案设计中是重点部分,也是课堂活动中师生最为关注的部分。

这样的设计,几乎可见于每一个我们初中历史导学案。节选部分如下:

人教版八下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活动三:统一之路-----骨肉依存/来往密切

合作探究:两岸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根据你的了解在海峡两岸实现统一的道路上有哪些有利因素?

人教版七下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合作探究 完成思考题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

三、提供学习的扶手、支架

“扶手”、“支架”用来帮助学生从较低的认知水平向较高的认知水平发展。导学案设计中能为学生发展,创建学习环境提供的“扶手”是将有思维难度的题目进行分解;或者提供思考、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地层层递进。如前面提到的一个问题类的解决任务:“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假如问题到此结束,学生还是比较难以完成这个任务的。

上一篇: 外商投资资金入境方式 下一篇: 初中语文教学问题及对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