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感悟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7 17:52:32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1)

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合作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学会对话和共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如果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教师要给予及时表扬;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查他们是否真正正确地完成了任务;发现小组内角色分工不清、讨论混乱无序时,教师要耐心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角色和合作程序,尽快进入有效的讨论;讨论偏离主题或声音过大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将学生引到任务中来;讨论受阻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和途径;有的问题教师也可提供给各小组思考讨论、解决,教师进行适当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2)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以新修订《大纲》要求为依据。“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

3.以心理学角度为依据。朗读是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言语转变为有声的口头言语,必然有思维的参与,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三、模式的教学目标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以“初读(悟的基础)──议读(悟的呈现)──精读(悟的核心)──美读(悟的升华)──诵读(悟的再现)”为基本操作模式。

(一)初读──悟的基础

初读感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教材,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2.用序号标出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每段讲什么?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同时,为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打下基础,还能突出学生主体性。

(二)议读──悟的呈现

议读议悟就是指在学生初读感悟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因为在讨论时,当自己的见解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当自己的见解遭到同学反驳时,会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尽量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和思考,有利于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到面向全体。如:教学《雷雨》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接着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个词、句、段,或你认为课文中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或向同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色彩,情感的理解,鼓励创见。而对于那些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讨论而讨论不出所以然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汇报给老师。

(三)精读──悟的核心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说“悟”要进行梳理、归类,起到主导作用,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悟”的质量、结果,引导学生再读再悟,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自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笔。另外,通过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四)美读──悟的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如:教学《月光曲》第8.9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读文,边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播放乐曲,让学生伴随乐曲轻声读文,并用笔划出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乐曲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读出感情变化,品悟到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品悟到《月光曲》是作者的感情发展到高潮时创作出来的。

(五)诵读──悟的再现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3)

二、模式的理论依据

1.以新修订《大纲》要求为依据。“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以我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为依据。以读为本是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的精华,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谚语。可见,多读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个重要的途径。

3.以心理学角度为依据。朗读是符合儿童言语发展特点的。由于儿童内部言语尚未充分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同时通过朗读把无声的书面言语转变为有声的口头言语,必然有思维的参与,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三、模式的教学目标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四、模式的操作程序

以“初读(悟的基础)──议读(悟的呈现)──精读(悟的核心)──美读(悟的升华)──诵读(悟的再现)”为基本操作模式。

(一)初读──悟的基础

初读感悟可以在课前进行,也可以在课上进行,是学生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技能去充分地朗读教材,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试着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并找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我提出初读课文要求:1.借助拼音读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生字要多读几遍,遇到长句也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2.用序号标出本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想想每段讲什么?3.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4.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这样,不仅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同时,为了解自然段的内容打下基础,还能突出学生主体性。

(二)议读──悟的呈现

议读议悟就是指在学生初读感悟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答,有反驳,有争辩。因为在讨论时,当自己的见解得到同学们的肯定时,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当自己的见解遭到同学反驳时,会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尽量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和思考,有利于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做到面向全体。如:教学《雷雨》一文,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我紧接着设计这样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读懂了哪个词、句、段,或你认为课文中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或向同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迪,互相补充,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色彩,情感的理解,鼓励创见。而对于那些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虽经讨论而讨论不出所以然的问题,以书面形式汇报给老师。

(三)精读──悟的核心

由于学生受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说“悟”要进行梳理、归类,起到主导作用,对于重点句、段的领悟,还应根据学生“悟”的质量、结果,引导学生再读再悟,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自己对课文的“认识”,提高“悟”的质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一步领悟“爬呀爬”一词,不仅说明小壁虎爬的时间长,路程远,还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笔。另外,通过引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让学生理解“摇、拨水”的词义,知道小鱼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处,所以不能借给小壁虎。

(四)美读──悟的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如:教学《月光曲》第8.9自然段,我先让学生边听录音读文,边闭上眼睛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播放乐曲,让学生伴随乐曲轻声读文,并用笔划出文中所描写的情景,最后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乐曲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读出感情变化,品悟到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品悟到《月光曲》是作者的感情发展到高潮时创作出来的。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阅读课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去研读文本,挖掘文字背后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作为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感受。那么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呢?

一、在初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初读,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圈出生字词读,把课文读正确,在反馈正音时,教师重点指导容易读错的字音;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还要提供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让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知,为下面的有感情朗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雨》一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读后,找出课文的一句话夸夸秋天,学生通过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整体感悟,找到了课文最后一句话“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在这里,教师应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质疑。这样,秋天的美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在精读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精读课文,让学生真正理解,系统领悟。精读课文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人物对话。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提升学生课文感悟深度的重要手段。学生在精读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对教师来说,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则是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上升到对其精彩处、细微处的仔细品味的重要手段。

三、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地诵读文章,要求学生眼到、耳到、口到、心到,使学生感知其意,感悟其情。人教版《长城》中有这样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怎样来读懂这句话?领会这句话?

1.初步感受读。读这句你读懂了什么?(万里长城的长,这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凝结成的,长城的建筑需要无数的劳动人民)

2.深入文本加深感受读。(1)从文章的哪些地方看出长城凝结这劳动人民的血汗。(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2)注入感情地朗读。再次出现“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句话,把你理解的血汗读出来。(3)用同样的方法理解“智慧”后,再次深情朗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3.情感喷发地读。配上凄凉的音乐,教师动情地补充有关长城建筑的种种资料,学生闭目体会。最后让学生聚集的情感如山洪迸发,带着深深地感触,心灵的震撼,来朗读这句话。

四、联系现实中感悟

叶圣陶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而我们语文老师在处理教材,解读文字的时候就应该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不能很好地体会文本中隐藏的感情之时,敏感地把握,挖掘生活中情景,唤起学生的回忆、想象,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体会情感。人教版第七册《猫》中有这么一句话“它(猫)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对于“丰富多腔”“变化多端”,这样的词语学生理解上并不存在问题,无论通过查字典,还是联系上下文都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还原生活,还原画面,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加深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猫是有灵性的,这样的猫怎么会不让人喜爱呢?既理解了文字,又体会了情感。

总之,感悟不同于理解,它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要在兴趣中点燃学生的感悟;在阅读中引导并提升学生的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学生的感悟;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学生的感悟;在拓展延伸中,升华学生的感悟。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5)

美感在现代美学中被认为是一种对生命体验的感觉。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不断地真诚碰撞、对接和交融,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思想,逐渐增强学生的表达,促使内在生命与知识的和谐,对文本赋予生命的灵性,在文本学习中感悟生命,慢慢领悟文本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品读应引导学生以审美化姿态进行,升华生命精神世界,构筑内心的诗意境界。

通过对美的鉴赏和感受,对文本意义进行富有创意的构建和生成,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高尚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心理的目的,从而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的意义

1.提高审美评价能力

比如在《秋天》一诗的教学中,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范读,刻意突出鲜明的节奏和谐美的韵律等诗歌特点,引导学生静心感悟诗歌所表现的意境,进而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认真聆听诗人的内心情感,闭上眼睛感受乡村秋景,欣赏脑海中出现的绚丽多彩的画面,对诗人内心不一样的秋天进行感受,体会渔民的悠闲和快乐,分享农民丰收后的喜悦等。

2.培养审美情感

比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通过对其中充满情感的字或词进行感悟,如“蜡像”、“舞”、“银蛇”、“驰”等,充分感受文字的跃动,体会北国冬天的壮美,感受那扑面而来的生气。学生在这些字词的引领下自然会积极思考,脑海中自然会跳出美丽的北国冬天的风景,不仅顿悟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体现,更能感受到作者豪迈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充分感受到作者气吞山河、涵盖天地的磅礴气势,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就充满了力量,激励了学生的斗志。

3.文本意义建构

比如《春》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经历熟读、理解、创造的过程后,语言文字再不是简单的文字,在学生脑海中不知不觉地就变成了美丽的画卷,展现了一幅幅多彩的画面,促使学生萌发了热爱生活、亲近自然、感触生活美好、憧憬未来的愿望。要建立学生与文本的沟通渠道,充分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本的意境,感悟生活人情美、自然风光美、生命张扬美。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实践策略

1.营造审美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表现的精神世界,才能够产生心灵与文本的碰撞,进而才能够发出感悟美的火花。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资源,尽量创设相应的审美氛围,对作品美的意境进行充分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感受作者情感,领悟内在审美意蕴。

2.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

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能够帮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自由翱翔。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审美体验能够实现的基础条件,所以在审美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充分体验意境的美丽,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促使情感和认识的相互统一。

3.引导学生感悟和品析

在文本中总是倾注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之间都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这些美的感悟,就能够进入美的世界。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让学生去不断揣摩品味,去鉴赏美、品析美、发现美;同时启发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怀、情愫、情思,进而理解文本的内涵。

4.引感共鸣

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美的事物对人的心理功能进行调动,从而激发心理情感,使得学生产生共鸣和感悟。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以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浸染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意境,实现悟情、赏美、读文过程中的情感共鸣,提高情感体验。

三、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促使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部世界,对其中所蕴含的美感进行提炼和发掘,从而获得强烈的、深刻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的满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圣明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实践探索[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9,(2),73-74。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6)

1.初读。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开始前,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只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去感知、领悟、体验文本内容、作者的所思所想。初读时,学生在第一时间对文本的解读奠定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学生据此规划课堂听讲的落点,并在教师讲解时不断生成理解与自我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前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尊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不轻易否定他们的对文本的原始理解,使学生带着这种原初理解,去感悟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呈现的新的意义。

2.细读。即细细地解读文本,语言文字、篇章结构,人物形象、特点个性,甚至每个细节描写都要详细解读,最重要的是在解读中感悟。学习语文课程,不仅要学习语文知识,还要熏陶情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细读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会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进而感悟文本,对初读时形成的原始理解进行修正,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悟是很微妙的东西,有深有浅,尤其对初中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足,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在文本阅读中,得到的往往是肤浅的感悟。所以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领会、感悟,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分钟,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但要相信,只要方法得当,功夫用得深,学生的感悟一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获得新的生命体验。

3.创读。即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也就是多元解读文本。“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文本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教学过程中往往注意了确定的一面,而忽略了不确定的一面。”教师受成人思维和惯性思维的影响,看问题有时反而不会那么全面。初中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虽然他们的思想通常不是很成熟,但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学生往往会看到教师忽视的方面。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抓住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进行深层次引导,使他们多角度解读文本,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在文本阅读中创新、发展。

(二)做好语文课堂教学工作

一堂好课不在于形式多复杂,也不在于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多庞杂,而是应力求做到扎实、简单、高效。

1.课堂教学要力求简单。简单不是空无一物,也不是一带而过,而是教学内容要简约,该略讲的略讲,该精讲的精讲,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教学语言要简洁,做到精练、准确、生动。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中心点,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点,就能很好地感悟和把握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上好一堂课。这些关键点是:文章的题目,起统领全文的作用;首尾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过渡段,承上启下,对上文进行总结,对下文进行概括;中心句、关键词语,揭示内涵,表明作者意图,流露作者情感。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7)

1.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端正学生品行

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和情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很多初中学校管理者开始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健康教育,语文教学也是个性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以记叙文、散文为主,作者通过将某件事情进行描述,向读者传达某种情感。通过学习语文,初中生能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爱国之情,对亲情、友情的歌颂之情等等。加强情感教育,能让学生从语文教材中领悟各种情感,对学生品性的建立起到一个准确、有利的指导作用。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加强思想教育

初中生的情感处于一种较为迷茫的状态,对社会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差。初中生的品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因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导致性情的转变,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受到较大的限制。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感悟到更加丰富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思想教育的顺利开展。

3.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小学到中学,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在完善。小学语文注重教导学生认字和正确的发音,初中语文则注重情感的领悟。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能探索文章暗含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表面上讲述的是父亲为作者买橘子时的背影,实际上表达的是父亲对自己的爱,为读者展现了浓厚的亲情。初中语文教材中类似文章较多,将情感藏于文章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情感。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有效措施

1.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情感气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较多课文都选自近代或当代著名作家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选自其小说集《朝花夕拾》。这些文学作品为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精神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是素质教育体制下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手段,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营造出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可以准确地把握文章情感。课堂上,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同学展示文学内容,让学生能进入文章描写的相关情境,亲身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除此之外,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渲染气氛。以《我的母亲》一文为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妈妈的吻》。通过深情的音乐向学生传达母爱的伟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强烈的情感气氛。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领悟学生内心情感

文学作品中包含各种情感,因此语文的学习需要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和合作。不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定程度上使得师生间的交流陷入尴尬和不利的局面。随着素质教育体制的推行,对师生间关系的要求也逐渐上升。它要求师生间建立友好、和谐、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应该以自我理解为中心,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内心感受,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当学生所领悟的情感正确时应该给予鼓励,当出现偏差时要及时为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感受最真实的情感,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感悟情感

阅读是从文学作品中提取相关信息、获得某种情感的学习过程,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通过阅读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阅读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并不会将阅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应该作出一定的反思,重新认识阅读教学的意义。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邀请学生阅读作者表达情感的段落。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能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字里行间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阅读时,对学生把握情感的情况作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情感基调。另外,可以举办阅读比赛,通过比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感悟情感,提高语文成绩。

三、总结

情感教育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它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端正学生品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加强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感悟语文教材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初中阶段的学生的判断力和感悟力较差,因此对情感的领悟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1.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体会教材情感;2.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情感气氛;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领悟学生内心情感;4.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感悟情感。相信做到以上四点,学生对情感的掌握有个准确的方向,对初中语文的教学事业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伟.关于情感教育目标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6期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8)

《论语》开篇就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多大学问家也用这句话来自勉或勉励学生。一般认为,“学”是学习的意思。笔者在参考了一些资料,加上自己的思考以后,认为这里“学”的意思应该再向前推进一步,理解为领悟、开悟的意思。中国古代对于学问往往追求不求甚解,只要个体能领悟,即便很难表达或者用模糊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是有益的。

散文不同于诗歌或者小说,它更倾向于表现或者叙述个人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合适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教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其中所传递出的内容和情感。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的《散步》,作者的叙述是平实的,文字是简练的,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阅读起来不会有丝毫障碍。那么,以“学”为指导,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概括这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对于这篇散文,老师只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谈谈阅读感受,激发学生对于散文中所表述的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场面的回忆。散文中传递出的家庭之间的和睦气氛,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影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再进一步,教师可以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文章中哪些叙述语言。从一般的感受,到对具体文字的具体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的也许不是教案中所写的唯一的思想,但是通过领悟文字中的情感,学生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到这篇散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二、“学而时习之”的“习”――初中散文教学实践

“习”,一般的解释是温习、实习、演习。笔者认为,如果再向前走一步,“习”可以并且应该是实践的意思。《说文解字》中“习”,数飞也。是鸟儿练习飞翔,这就更能传递出“习”的实践意义。“学而时习之”就可以理解为,学习以达到开悟的境地,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对自己所领悟的加以实践,强化自己的领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学习一样如此。《论语》中强调在领悟的基础上要去实践,是古人的经验,然而现在依然适用。这里的“习”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实践,而是有针对性的,是对自己领悟的事情加以实践。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9)

生本理念的实验与展开有超过15年的历史,不仅在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取得了较大的影响,而且2008年后在全国基础教育中也确立了“以生为本”的主体思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生本理念来开展教学工作,就要充分发挥生本理念的作用,确立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用于阅读教学,从而使学生通过一定文学阅读方式去解析、重构课文,自觉接受课文熏陶并以此为基础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才能最终体现生本理念的内涵思想。

一、充分发挥生本理念来确立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一般从结构、内容、思想、情感、文学表现技巧等方面来进行讲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造成了讲台成了语文教师的舞台,只有老师在上面唱独角戏,而学生的接受情况就比较难体现出来。而在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不可能采用这种方式,还要把语文阅读教学的舞台还给学生,确立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全面依靠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或课文,从而体现出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体验的契合。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教学过程中,只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才能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由于时代的原因,哪怕是初二的学生对胡适少年时期的很多事情,甚至是母亲的行为,都不太能理解。而只有确立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思考并理解课文中母亲的种种行为。这种主动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而且学生个体的阅读理解与课文之间会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由此可见,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以生为本的典型表现。

二、通过生本理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挖掘学生的情感与悟感,引导学生主动去体验课文中的情感,是生本理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确立学生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前提条件的话,那么挖掘学生的情感与悟感就是核心与内容。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这恰恰是学生的情感与悟感的表现形式。通过学生审美能力的表现来检测学生的情感与悟感,是生本理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用成果的考察。

以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要挖掘学生的情感与悟感,就要把握并理解少年“迅哥儿”与闺土的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体会、感悟,使之与中年闺土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深刻理解鲁迅先生对故乡的复杂情感。笔者曾单独把少年闺土部分截取出来,引导学生通过对这部分封闭阅读进行情感深挖,结果令人欣喜,学生们对于少年“迅哥儿”与闺土之间的纯真情感,很容易理解并产生共鸣。这不仅是审美体验把人引向真善美,更是人类悟感的共通所在。因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阅读综合能力,是生本理念的必然要求。

三、通过生本理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生本理念的归宿最终指向是一切为了学生,换言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为了学生成长学习服务,以学生成长学习需求为本,立足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服务。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初中语文甚至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最重要、最根本的目标,而高考语文所涉及的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及写作,无不指向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目标。

在生本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阅读惯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如何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与课文产生兴趣;第二,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自觉接受文本熏陶;第三,学生如何潜入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为例,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潜入文本探究,与作者达成共鸣呢?不妨可以这样试试:导入赏心悦目的苏州园林图片,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于是,学生轻松愉悦进入文本,跟着叶圣陶先生逛苏州园林,阅读体验发现苏州园林亭台楼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之美。发现美,探究美之所在。细细品读,原来每一幅图画中都蕴藏着设计者的独特匠心。探究发现,学生体悟到苏州园林之美到了不能用言语来表达,而需要用心去体会,就这样,学生潜入文本之中,与叶圣陶先生达成共识“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进而产生情感共鸣。这时,再回到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不难理解叶圣陶先生作为一位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深深眷恋之情。读完此文,或许会勾引起亲自到苏州园林游览的强烈欲望,或许课后会逐一的去了解苏州的诸多园林,从而达到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习惯。通过情境重现与文本细读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然自觉接受文本熏陶,最终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指向为学生成长学习服务,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学生课堂阅读生成,就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综上所述,生本理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其所关注的不单纯是眼前短期的效果,更要关注人的发展与需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转变,从文本审视中挖掘学生的情感体验潜力与悟感,其指向是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强化与阅读习惯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感悟篇(10)

散文被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就是它有诗化般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教师在散文教学中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一定会让名家名篇精彩绽放,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笔者下面就新课程中的初中语文散文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散文的主要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其蕴含了作者对社会、生命、自然等独特的认知体验和情感表达。散文语言精美、意蕴悠远,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抓住要点,感到茫然。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从散文的这一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一条主线”“两个要点”。“一条主线”是散文的思想情感,“两个要点”是要抓住典型意象和表现手法。

如 《紫藤萝瀑布》 一课, 文中这样写道: “第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文中提到发 “帆”, 人们自然会想到 “海洋”, 因而就更感受到了这一树紫藤萝以外更为广阔的世界。 这样的例子在散文中俯拾皆是。 比喻、 拟人, 象征、 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看似很散,实则“形散神不散”, 共同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理解了这些情景交融的语句, 我们也就会跟着走进了这一片美丽的世界,认识一种新的生命, 懂得了作者对未来的满怀憧憬。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领悟的效果

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将其区别于一般题材文章的教学,要针对散文语言文字优美、情感情境优美的特点,引导学生走进散文的精髓,在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更加深切的体验,准确地感悟和理解文章。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引导学生“用心地读”。

散文形散而神聚,其意境之美更多的是通过句段表现出来的。如何感悟散文之美?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散文的语言色调如同素描,内涵极其悠远;其笔法变化无穷、无拘无束;其主题或使我们愉悦,或使我们哀伤,或使我们沉思。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地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艺术形象的魅力。

2. 引导学生“用心地悟”。

散文的魅力要用心去感悟,感悟人物的情感、感悟人生真谛,其突破了单纯抒情的层面,使情和景融为一体。散文的意境蕴含于情景之中,蕴含于事物之中,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形象、关键字词、关键语段去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分析思考,感悟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思考。

3.引导学生“用心地写”。

在有些教师的眼中,散文不但难领悟,更难写作。实际上并不如此,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学生一定能够写出好散文。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深刻领会散文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仿写开始,从机械地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增强阅读的感悟和体验

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作品,在阅读中感悟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这一点对于初中生而言尤为重要,应试的压力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教师应当积极创造机会,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陶冶性情,增加文学积累。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诸多名家的散文精品,尤其是教材中涉及的名家的其他散文,同样的风格或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章,使之成为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在领会语言内涵 、 领悟语言技巧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借助朗读这一有声语言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显示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内涵, 传达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意, 从而使语言的形象美、 情感美、 技巧美借助于朗读时语气的选择、 语速的变更、 语调的起伏、 语音的高低等充分展示出来, 从中鉴赏到语言美。例如, 教学 《背影》 时, 笔者首先以一种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全班学生介绍了有关这篇著名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一些生平事迹, 接着把自己完全融入这篇作品的情境之中, 以最真挚的感情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 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那种真挚深厚之情。假如学生朗读时也能全身心的投入, 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音调的高低、 节奏的急缓、 语调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酝酿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所悟, 便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四、教 学散文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都是经过编者精选筛选的经典作品,无不蕴含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教学要从思想内涵、艺术形式和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研读文本、触摸文本语言。思想内涵方面要领会散文的主旨,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艺术形式要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的线索之美、结构之美;语言方面,要着重了解散文独具特色、与众不同的语言艺术。阅读散文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领悟思想内涵和品味语言,对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鉴赏文本的表达技巧,是散文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散文的构思及表达是自由的、灵动的,如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条理清晰、结构严谨精美;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运用象征手法,叙事中寄托强烈的感情;表现在画面的意境深远、抒情的浓烈、想象的神奇和诗一般的语言等方面。散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在美的语言和形式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素。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如《春酒》一文的写作特色是通过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展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母亲及家乡的眷恋之情。教学本文要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的细节描写,感悟其作用。

五、结语

上一篇: 金融危机含义 下一篇: 博弈最优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