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心得汇总十篇

时间:2023-02-25 18:16:25

研究性学习心得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1)

为了这个,我们两个搞了好几天,忙得升入天堂了,忙完之后,手好酸,后背好疼,到了组长写调查报告时,总是喜欢抱怨,她就是有点刀子嘴豆腐心,但还是把它写完了,到了最关键的步骤时就要靠我们的老板了,我们几个也未能帮上大忙,但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小小的帮助,更多的是在心中为他们加油鼓劲,参加了这个组,让我体会到了组内的团结是多么的重要,在我们组长丁月和李真的带领下,这个研究性调查小组更加好了,我们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收获了太多太多,使我们小组组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收获了友谊。

通过这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我知道了团结是一个组的必要条件,正是因为团结,我们才突破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险阻,所以这是一次终生受益的活动。对于这次研究性学习,我学会了付出,让我体验了一回真正的成长历程,在这些过程中,我们在一步步的走来,我们渐渐的体验自己的汗水播撒的种子种出的瓜果最甜。为此我会更加的努力体验社会中必要的锻炼,从付出中快乐与收获。

在这次的研究性调查学习活动,我们利用了课余时间,进行了小规模的采访与发放收回调查问卷,这让我们了解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通过这些方式,我们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既对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方面有了初步了解拓宽了我们知识与视野又丰富了我们的课外生活,这些成果使我们每一个组员都珍惜这一次锻炼的机会,在这些日子里,我们互相帮助,积极进取,在任务分工上分工明确,尽职尽责,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组员都受益匪浅。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2)

近几年来,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市上召开学科研讨会,或者上网查询,均可发现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教研热点。作为长期从事一线高中数学教学的我来说,对研究性学习也非常感兴趣,而且早在四年前,我就开始潜心专研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上的应用,今日只在这儿谈谈我在新授课上的一些心得体会,供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据我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方式基本上是老师一讲到底,主观色彩太浓,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行,常常担心数学内容没把学生讲透彻,长期下来,形成了学生“坐地等花开”的依赖心里,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素质教育成了数学课上的一句空话。数学老师们讲授新课,基本都是新课引入,讲解新课,课后小结,课后作业,中途穿插一些课堂提问。只要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能对答如流,成绩差的学生便把头埋下,避开老师的视线,害怕回答问题,如果有幸被点名回答问题,心里就是一阵慌乱,有的学生站起来干脆说“不知道”。长此以往,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容量,回答问题的人就基本趋于稳定,学生健康学习数学的心里受到了伤害,学生的两极分化就从数学新授课上开始了。关于课后作业,老师的主观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将课上内容落到实处,采取题海战术,学生既要做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习题,还要做课后补充题2—3个,学生整个中午都在做数学题,有的甚至一个中午还不能完成数学作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这既影响了学生的正常休息,又制约了学科的均衡发展,还给学生人为造成了数学难学的错觉,甚至让一部分学生主动放弃对数学的学习,真是得不偿失,这让老师自己变得非常被动。更让人忧虑的是,老师们总埋怨自己所教的学生底子太差,学生的可塑性不强,而很少在自己的教学环节上下功夫、动脑筋。

我清楚地认识到,讲新课之前,不仅要让学生感知这节课究竟要学习什么主题内容,让他们弄清楚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并且要有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做到心里有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因此,凡上新课,我首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我正式讲课前还要安排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继续阅读该讲数学教材,然后用目光示意4—5名学生主动谈谈他们分别在本节教材中收到的主要信息,包括主题内容、分析过程、重点、难点,例题点评。在听完他们的汇报后,再听取2—3位同学的点评意见,以便掌握同学们对本讲内容的真正需求,然后我融学生的见解于一体,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的放矢地讲解,句句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同学们对学生和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这样他们对本讲内容的理解就非常深刻。课后小结我一般不在课上进行,而是要求学生课后写在一个专用本上,等我批阅后再返回给他们。长期坚持下来,不仅学生的写作能力完全得到提高,课上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各自的数学思维风格也逐渐体现出来,而且通过批阅学生的课后总结避免了我思维定势的过早来临,我与学生的沟通也达到了一定境界。关于课后作业,我的原则是决不随便拿几个题去敷衍学生,也不会选择题海战术去困乏学生,而是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心理精心配置3—4个有价值的题供他们习作、研究,然后我选出有特色的习作供点评课使用,让师生在欣赏教学中收获多多。

这里再强调一下,老师用目光示意某人回答问题,是一种带着商量、期盼、鼓励、理解的师生心里交流,比直呼其名有明显优势,这样可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的恐惧心理,让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新课的研究学习,真正达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的目的。总之,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研究讨论,这不仅可消除传统新授课的弊端,而且可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发现他们更多的智慧,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赶超老师的信心。另外,我也会选择坐在学生中,倾听学生在黑板上对某一新课的讲解。通过一定的实践,发现这一方式既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熟,而且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口才,增强他们的数学表达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在数学课上的实践体现。

我对研究性学习在数学复习课、试卷点评课、奥赛班专题讲座课、高三数学教学课上的应用均有一定研究,这里不再谈及。总之我认为,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支撑点是:高中学生具有对新鲜事物敏感、喜欢研究问题的心理特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学习过程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上,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一种理性的参与,是真正参与教学的参与。因此,我认为,数学新授课上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形式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能够提高学生新课学习质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数学新授课上必须让研究着问题的学生走进课堂,这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不是从这节课才开始的,教师必先为学生营造一个研究问题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只要数学老师们,尤其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数学老师们,把研究性学习先深入到数学新课教学上,再逐渐深入到其他数学课型中,这样你们将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妨现在就开始实践吧,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把学生培养成研究型人才而后快。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建议》(修订本)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心理学》(修订本) 邵瑞珍 主编

《数学教学论》马忠林(主编)胡炯涛(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方法论》马忠林(主编)郑毓信(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程论》马忠林(主编)张永春(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3)

一、习得性无助概念的提出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研究动物行为时提出的。1967年,塞利格曼用狗做实验,证实了“习得性无助”现象的存在。在实验中,塞利格曼把狗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首先把实验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足以引起狗的痛苦体验。实验者发现,这些狗开始被电击时拼命挣扎,想逃脱这个笼子,但经过再三努力仍无法逃脱后,它们挣扎的程度逐渐降低。随后,把这些狗放进另一个用隔板隔开的笼子里,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隔板的一边有电击,另一边没有电击。实验者发现,当经过前面实验的狗被放进这个笼子并受到电击时,它们除了惊恐之外,此后一直卧倒在地上接受电击的痛苦,那么容易逃脱的环境,它们连试也不试一下。实验者把没有经过前面实验的控制组的狗直接放进有隔板的笼子里,发现他们全部都能轻而易举地从有电击的一边跳到安全的另一边。这一实验说明,当动物处于无法避开的、有害的或不愉快的情境获得的失败经验时,会对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起破坏效应,它们会消极地接受预定的命运,不做任何尝试和努力,塞利格曼称这一现象为“习得性无助”。

随后,心理学家证明,这种习得性无助感在人类行为中也会出现。最初的经典理论认为消极行为事件或结果本身并不一定产生无助感,只有当这种事件或结果被个体知觉为自己难以控制或改变的时候,人才会产生无助感。当人们做出反应时,如果不产生相应的结果,即反映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对应的关系,就会认识到行为结果不受自己控制,进而产生动机、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障碍,最终导致无助症状的产生。

二、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特征

(一)成就动机水平低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它能促使人追求成功和回避失败。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在完成任务的追求成功的倾向强,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活动中能够投入全部的精力。习得性无助中学生成就动机水平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学习时漫不经心,积极反应的要求低,消极被动,遇到困难时往往自暴自弃。在他们心目中,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希望,因而他们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在完成任务时防止失败的倾向强。

(二)自我意识消极

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是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整合统一。对于习得性无助中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认为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消极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模式。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成功。

(三)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习得性无助的个体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的态度,倾向于制定较低的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相对于活动的成功,他们更关注的是活动的失败。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努力便放弃。

(四)消极思维

积极思维是一种激励人的想法,它对你的性格、精神、健康状况和创造力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与此相对的便是消极思维,它会起反作用。它令你泄气,让你感到自己很弱,没有自信。对于习得性无助的中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从而逐渐形成刻板定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

三、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1.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

研究显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能培养出儿童成就的不同。具体说,父母运用提问和归因技术帮助儿童,促使儿童认知增长的加强。相反,父母运用命令的语气不会提高认知。但是大量研究发现,当前家庭教育方式极端,存在手段变调、教育目标失衡等弊端。这些弊端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伤害,尤其是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这些家庭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这些期望往往经过努力而不能达到,慢慢地孩子就会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就会逃避,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2.教师消极否定的评价

教师、家长、同学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又显得尤其重要。一是教师是学生成长中接触最多的相对学生来说占有强势的人,学生特别在意教师的对事物的评价、对自己的看法;二是教师的言行还会影响到班内学生看法,使问题学生在班内没有地位,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如果经常得到教师消极否定的评价,学生就会逐渐怀疑自身的能力,形成自我的消极否定评价,失去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习得性无助”。

3.不良的班级环境。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分数,排名次。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只重视分数,并把它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致使学习处于困境的学生无立足之地,同学之间也充满竞争。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其他同学也不愿提供帮助,有些学生发觉自己无法解决学习困难又得不到帮助时便自暴自弃。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其他学生默默“享受”平庸。

(二)主观原因

1.不正确的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认为,一个人对于自己行为成败的归因包括两个维度,即内在与外在、稳定与不稳定的维度。稳定的内在维度指个人的能力,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因而是不可控制的因素;不稳定的内在维度指个人的努力,是个体驱驾和用意志控制的因素。习得性无助学生在成败归因上存在着障碍,他们倾向于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因素,如智力低、能力差;而把偶尔的成功归于运气、任务容易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这样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无法激起他们努力获取成功的动力。

2.多次的失败

习得性无助感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学习中经受了过多的失败,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时期,心理较脆弱,可塑性很强,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使他们体会不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失去自信心,不敢主动尝试,产生退缩。长期的学习失败经验还导致不良情绪,感到灰心沮丧,并严重损害个人的自尊和自信,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产生消极的防御,采取避免引起教师和同学注意的方式,即使他们能提出问题也常常闭口不提,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状况日益恶化,学习成为他们的一大负担,毫无乐趣,表现出自暴自弃、心灰意冷的习得性无助感状态。

3.不适宜的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是个体自我认知的方式之一。生活中,个体为了准确地认知自己,或在失去判断标准时,往往进行社会比较。正确适宜的比较有助于保持个体活动的动机,而无视差异的比较则会损伤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个体的自我接纳感和自我价值感。习得性无助的中学生常常和别的“优等生”相比,无形之中又增强无助感,潜移默化地把自己放在“差生”的行列。

四、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对策研究

(一)积极的教育评价

改变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应改变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当学生学业失败时,应更多给予关心、鼓励和帮助。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帮助者,他们的评价在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他们的情感和态度都会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评价学生时,不应只注重分数,而更应注重学生自身的进步,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正确面对失败。家长应多鼓励自己的孩子,家庭教育要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不但要关注孩子的学习,而且要关注他们的心理。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归因。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归因,学生测验成绩不良,老师生气意味着教师相信学生未做充分努力。同样,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成绩表示同情,意味着他相信学生缺乏能力。教师把学生失败归因于学生缺乏努力且表示愤怒,会造成学生内疚感。这种内疚感常常是一种积极的激励力量。因此,老师在工作中不要对学生完成容易的任务大肆表扬,不要对未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原谅,不要给予他们过多的不必要的帮助等,否则就像老师的同情一样,学生越来越不能正确归因,越来越没有自信。

(三)体验成功

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知、矫正习得性无助感的一个前提条件是使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产生成功体验。目标是学习的方向,是学习的动力。通过教师的帮助,根据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让每个学生设立一个合理且通过努力完成的具体的细化的目标,如这一天需要完成什么,这一周要完成什么,这一个月要完成什么……明确目标完成的时间和奖惩方法,并及时反馈。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再学习时的信心就会增强,这些学生就会看到成功的希望,看到自己的潜力。

(四)培养学生理智面对失败的心态

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性意志力和耐挫力反映着一个人心理品质的优秀程度。加强耐挫教育就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并掌握正确的挫折反应策略。出现挫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和情绪,摒弃不必要的比较,排除不必要的自卑,学会用积极的言语和心理暗示自己,让潜意识指挥自己继续努力追求成功。

参考文献:

[1]纪伟,刘丽丽,李影.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2]高红.学困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形成与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2006(03).

[3]蒋艳菊,彭雅静.习得性无助感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研究,2008(1).

[4]李存峰,葛明贵.中小学生习得性无助心理的成因与预防[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4)

收稿日期:2006―10―16

作者简介:周国能(1976-),男,汉族,浙江鄞州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生,宁波广播电视大学鄞州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教材教法研究。

我国的成人教育已经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的实施途径上有了巨大的变革,作为变革的结果产生了内涵指向不同的开放教育和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突破了学习者时间、空间、年龄、工作的种种限制和冲突,使每一个有志于自我提高的社会人都有公平地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而远程教育从技术手段上保证了这种教育机会的实现。细一思考,成人教育这些变革无论是人人都有再教育机会的实现还是电视卫星、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似乎都并未触及成人教育的内核――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鉴于此,成人教育在教学技术手段变革的同时,更应该向追求质量、效果的纵深变革迈进,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失为成人教学变革的一条重要思路。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对象,以探究为主要特征,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取向的教与学的方式。学生通过面向问题积极主动的思考,搜集相关资料,采用独立思考、小组探讨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等形式促成问题解决,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在我国开展的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大力地推广和倡导,是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当前成人教育,研究性学习方式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地位,它所具有的价值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成人教育的课堂中充斥着中小学课堂传统的教学形式,仍固守于对书本知识的讲授,自满于教师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对教学效果缺乏应有的拷问。为此,研究性学习对于成人教育所具有的价值有必要作一理论上的阐述,使人们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把有效的教学方式带入成人教育的课堂中。

一、研究性学习与成人学习的内在适应性

我们说研究性学习适合成人是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成人学习的特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研究性学习本身所具有的,而与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教育诉求和学习者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是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与成人学习者的主体需求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效用关系。

1.成人的学习心理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和学习者特点的匹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学习者的特点是我们选择教与学方式的出发点。成人学习者不同于中小学生,该群体具有自身的学习心理规律和学习特点。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发展了斯皮尔曼的双因素智力理论,认为人的一般智力因素由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构成。①所谓流体智力是指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推理的速度和能力,这些能力大部分依赖于大脑的神经解剖结构,它到25~30岁时到达顶峰,以后就逐渐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退。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是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部分属于从学校中学到的能力和工作实践生活经历中而积累起来的经验,如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交流交往的技巧,处理问题的技能以及思维的深刻性品质,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强化。这些经验拥有得越多,使个体越具有智慧。由于成人学习者大部分是在25岁以上,成人教育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记忆背诵的传统教学方式,不符合成人的学习心理,学习后知识的留存量不高,学习效果要比中小学生低。相反,重在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经过了自己的深思考虑,经过了相互地交流讨论,保留下来经验会更多,也更牢固。这种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学习的方式,符合成人学习者的心理特点,符合成人的学习规律。

2.成人学习的条件限制性与研究性学习方式。成人学习不像全日制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学习者有自己的工作,白天要上班,不能保证每次都到课堂中来学习。尽管我们开发了针对成人学习特点的计算机远程课程,但网络课程开发并不完善,成人学习者所得到的知识是断续的、非系统的,缺乏一种有效的方式将上课、看书等途径获得的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种散乱的知识结构不利于知识的保存和提取。而研究性学习克服了这种缺点,采用面向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统一起来,连贯起来,使之形成以问题解决为体系的知识,在成人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和情境中提供经验和智慧。此外时空的限制性也暗示了成人要进行学习必须出于一种自觉自愿,利用空余的时间进行学习,没有对学习的自觉追求是很难完成的。而以实际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为主动求知、自觉学习提供了可能。

3.成人学习资源的丰富性与研究性学习。成人不同于中小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成人基于工作的特点为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1)问题资源。工作中会产生许多有关生产操作、与人交往、提高效率等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正好以此课题,搜集材料予以解决,从而促进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2)内容资源。成人学习的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总存在相当的一致性,他所学习的课程也往往是他所从事的工作,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用实际促进理论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真正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成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价值。(3)场地资源。他们能便利地获得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场地――工作单位、企业岗位、工厂车间,能便利地获得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器械和材料。研究性学习对于成人学习是一种立足于实践的学习,强调工作、生活、自然、社会对他学习的意义,对他自我成长的意义。学习资源的既得性为成人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地便利,立足实践,研究实践,用于实践是成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

4.成人的教育诉求与研究性学习。成人的教育诉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一是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获得文凭;二是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能够胜任工作,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第一种是一部分学习者外在的直接的教育诉求,第二种才是绝大多数学习者的入学再教育的深层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精深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技能,日益成为社会成功的关键因素。成人参与学习就是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他们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力图通过理论学习增强实践能力,具有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关注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成人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提供了思考工作、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的机会,它适应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目的,比系统学习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具有吸引力。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学习特点、学习需求有着与研究性学习特征的内在适合点,这些适合点是推动在成人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内在力量。

二、研究性学习在成人学习中的价值追求

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和需求是推动主体去追求研究性学习的现实力量,是评价研究性学习价值的内在尺度。但研究性学习这种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只有通过外化的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来,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对成人学习具有许多独特的外在价值。

1. 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成人学习需要更多的自觉与自愿,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也是学习的起点,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是维持学习行为的持久动力,对内容本身的喜欢会促使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主要在于研究性学习打通了书本和实践的界线。研究的选题来源于实践,与生活、工作本身有紧密的关系,可以是工作中的难题,生活中的困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些问题自然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其次,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具有强烈的操作性、实践性、多样性,与单纯的记忆背诵有很大的不同,活动式的学习容易引起成人对这种学习的兴趣。为此研究性学习的这一价值对学习活动的开展乃至学习活动成功完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增强创新和探究意识。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则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成人学习者来自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第一线,肩负着国家兴旺发达的重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具有直接意义。工作环境是创新发明的摇篮,是水的源泉树的根本。通过研究性学习让来学习的各行各业的人员保持与时俱进的头脑,关注新事物,探究新事物,学会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探索、进行创造。使学习者的头脑充满创新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意识是我们整个民族走向创新的力量之源。

3.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为了实践,是为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问题解决和成果交流、共享为结束。它强调学生亲历研究,要求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各项活动中。因此,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有利于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研究。

4.激活各种知识储存,构建起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成人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知识准备,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如果让这些知识处在相互割裂,长期备用的状态中而不予激活就会逐渐淡忘,发挥不了学习知识的应有价值,知识是在不断地运用中而变得熟练灵活可迁移,并且累积成更大的知识块,可以随时进入短时记忆中被有效运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知识的,教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生成的,通过自我构建的知识更具有“活性"。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资料搜集,直至最终探究成功的整个过程中,能把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聚合起来,构建起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获得问题解决所经历的思维路径、技巧方法,这些经验是以后学习和工作的宝贵智慧。

5.改变成人学习的应试思想,重视学习的过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成人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观念,有部分成人学习者认为到学校读书主要是为了应付一下考试混个文评,这种应付观念不利于成人素质能力的提高,更潜滋暗长了考试作弊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活动获得的体验,强调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就是目的。这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评价,建立起注重过程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应试的思想,而使学习者在探讨、操作、研究的实践过程中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

6.学会合作和学会分享。据统计,现代人的成功有20%归结于专业成功, 80%来自于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等其他因素,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在研究性学习中来自不同工作单位的学习者围绕课题展开讨论进行分工,最终促成任务的完成,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如何合作交流,如何在团队内分工协作,如何协调群体关系的能力,以及承担责任的品质,这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三、结语

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在成人教育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对立面是指向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对象,以探究为主要特征,以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为目的取向的教与学的方式。以问题为对象,使大量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进入课堂中来,打通了学习和生活的界限,使内容贴近实际,使学习不再枯燥;学习过程突出探究特征,学习是学习者在不断探索求解的亲历过程中完成的,研究的过程就是学习,保证了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构建过程;学习者所获得的是指向实际问题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与生活有很强的亲缘性,培养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思维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案例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多种形式,这种学习使学习有更强的针对性,来源于生活中的疑惑、解决的是工作中的问题,切合学习者的实际,能够激发起兴趣,使学习不仅是有兴趣的而且是有用且有效果的。不可否认,研究性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与我们传统的接受学习同样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作用。有人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农业经济的时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适合工业经济的时代,而研究性学习适合知识经济的时代。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追求创新的关键时刻,成人学习者都是身处各行各业第一线的社会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成人教育中理应得到重视与开发。学习方式的革新也能够引起学习效果的突变,是学习上“生产力的革命”。研究性学习应该是成人教学方式创新的重要取向之一。

注释:

①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修订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33-434.

参考文献:

〔1〕张人红.研究性学习在美国〔J〕.教育发展研究,2001,(8)47-48.

〔2〕钟启泉,崔允氵郭,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永博.关于远程教育中有关核心问题的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京),2003,(3)16-21.

〔4〕娄立志.WTO与中国成人教育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3,(3)63-67.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1-0183-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纷纷出台了各种措施。其中以英、美、法等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在各大、中、小学开展了从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改革。同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并在一些省市的普通中小学开始了有组织的研究性学习实验探讨,取得很好效果,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然而,作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高职院校对研究性学习的反应却显得十分迟缓,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也微乎其微。但是,如果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活动、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高职院校比普通中小学更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也会获得更大的动力。

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实际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仿照科学研究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民主的学习环境,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今天笔者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性,更具有时代特征。从培养目的看,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破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上看,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从学习理念上,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研究性学习的最大贡献在于,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解放出来,并在师生关系、对知识的理解、教育价值观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实现了从观念到行为的革命性的变化。

2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职院校的需要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缺乏,有关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还相对落后,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无论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都很难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改变这种状况,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2.1研究性学习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任务。目前各学校对贯彻素质教育显然都非常重视,而且也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措施,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院校已经根深蒂固,致使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总扰和扭曲。所以,要想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必须用以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为突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或学习,从而使教学实践的终端成为先进教育思想的助燃机。

2.2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习体验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研究性学习就是保持或发展人们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使它不会因后天繁重的知识学习而丧失。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同时,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相对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

2.3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和共享的个性品质。

2.4研究性学习可以增进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探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查,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如此,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地位,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汲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取更多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3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是高职院校的需要,而且是其发展的力量源泉。高职院校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和高职生的来源和未来出路,使其更有利开展研究性学习,而且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可获得其自身发展的动力。

3.1研究性学习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职业针对性。以研究性学习方式重组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研究课题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又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使学生尽早形成专业意识和使其所学知识具有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发展的动力。

3.2研究性学习可以为学生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早的接触职业世界和进入职业角色,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联系或探索自己未来的创业方向。势必受到学生的欢迎,促进学院发展。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6)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1. 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2)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3)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 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3. 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4.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6. 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7)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在获得直接经验或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交往的能力和培养团队精神的一种学习活动。

一、城乡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差异

“研究性学习属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但它的开发和管理属于学校。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不同,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①。因而,城市学校与乡镇学校关注的主题不同,在内容的选择上所体现的特点也不同,在目标的定位上也各有侧重。

城市与农村实际情况差异对比如下表所示:

一般来说,普通乡镇也属于农村,研究性学习是否适应乡镇高中的语文学科呢?带着这一问题,近两年来,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这两个班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也不是很好,所有任课的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较差。但实施研究性学习后,学生焕发出从来没有过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我的做法得到校领导肯定和表彰。因此,我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上海可以开展,大城市可以开展,只要用心去思考积极想办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乡镇高有的优势,乡镇高中可以“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只有在语文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只有在乡镇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才能提高乡镇高中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综合素质,最终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是乡镇高中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关注与乡镇相关的自然、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活动。特别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乡镇高中指的是经济不是很发达乡镇的普通高中。这样一种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凸现语文学科的特质

1.树立“言语本位”的语文意识

关于语文的性质,有人主张“工具性”,也有人主张“人文性”,此外还有“实践性”、“言语性”等。本人更倾向于“言语性”,因为语言是工具,语言被运用和被运用的语言便是言语,可见“言语教学观”是符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要求的;同时,“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运用语言便是传达思想,传递情感,传承文化,“言语教学观”同样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不用说,运用语言就是语文实践。以上说明“言语性”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是语文最基本的属性,所以语文教学应该以言语教学为本位,语文科的研究性学习也当然应该体现这一点。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言语教学为本位,否则,就不能区别于研究性课程,就不能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2.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照

语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特征,这在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也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1)选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2)在课题评价上实行动态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的结果。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研究能力差异进行评价。(3)研究与语文相关社会生活和文化专题,不仅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课题研究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化品位。

(二)凸显乡镇的地区特质

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三、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因此,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就成为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问题。

(一)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中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的内容很多,如作品的题材、思想意义、人物形象、表达技巧、文化心理以及作品中所展示的风土人情等。并且还可以分得更细些。如研究某一部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风格等,就选修课《红楼梦》来说,可以研究它的人物形象及意义、语言特色、思想意义、塑造人物的技巧、诗词的研究、服饰、饮食文化等。

(二)作家研究。

可以研究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其对作品的影响,作家的思想观、人生观,作家的语言风格等。如学习余秋雨的《听听那冷雨》,可以自读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研究余秋雨散文的语言风格。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可以自读鲁迅的杂文集,研究他杂文的语言风格。当然中学生对作家的研究,不同于专家们的研究,例如一位学生的选题为《我看鲁迅》,从一个现代中学生的角度来谈及对鲁迅的看法。

(三)语言运用。

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言语教学为本位,这里语言运用指的是社会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而不是指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新课改所配套的苏教版新教材,为了培养社会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能力,设置了许多专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提问与应答

提问与应答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应答准确、简明、得体。

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写作实践”采访身边的对象,设计问题,倾听并整理他们讲述的生命的故事。

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调查与发现”板块,安排“访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以口头形式向调查对象搜集信息资料的研究方法,创设便于沟通的谈话情境,提高发问的技术,耐心倾听并记录。

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得体简明地回答问题,是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问答之间”板块活动设计的出发点,记者们精心设计的问题,杨立伟倾听口语信息的素养与应对作答的风格,给同学们的提问应答以示范。

2.演讲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演讲的效果。③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积累与应用”安排“读书报告会活动”,“报告”是“演讲”的形式之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积累与应用”安排举办以“我的家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英名与事业”板块,安排“演讲”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著名的演说词体会其鼓动性与感染力;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演说词在表达方式上的特色;分析不同演说家的风格差异,体会演讲者的个性与风度。在“写作实践”中,安排学生写演讲稿,要求根据演讲特点,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在演讲厅”板块,集中安排“演讲”与“倾听”实践活动。选择了两篇经典的演说辞,让学生倾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感受演讲作品的魅力,并总结、借鉴典范演讲的经验,在历练中提高演说能力。

3.讨论与辩论

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方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④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体悟人生”板块设计了两项“讨论”活动。选择“分析两代人矛盾的成因”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组织专题讨论会。要求学生采用记录发言要点等方式学会倾听,在交流中捕捉信息。

必修三“文明的对话”专题“感受碰撞”板块,召开模拟法庭听证会,控辩双方展开辩论,其余同学倾听记录。

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交锋时刻”板块,活动形式是辩论。两个活动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分析、借鉴辩论基本规范与一般方法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了展开辩论实践的背景与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倾听”与“表达”两方面素质的机会与条件。“交锋时刻”是思想与语言的交锋,更是去度与修养的展示。相信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儒雅风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辩风,更会影响学生的精神。

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同学们研究的问题。如口语交际中如何做到“得体”?在演讲中如何使用肢体语言?同时,还可以延伸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现代生活中“日新月异”的生造词:“帅呆了、酷毕了”,应如何看待?关于歇后语的研究等。

(四)文化现象。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因此,文化现象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就是指过去和现代的种种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它包括民俗、服饰、饮食、园林、建筑、古典诗文、忠孝观念,甚至包括文化审美心理等。在学习必修三中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根据我们乡镇的实际情况,带领同学进行“端午节在不同地区的过节习俗研究”、“乡镇赶会场的研究”、“小商贩吆喝的研究”等。

四、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原则

研究学习学习的内容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目标、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基调来进行选择和组织。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基本特点,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关心学生个人经验的原则。

关注学生个人经验是指从学生的兴趣、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个性心理出发,选择学习内容。因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浓厚兴趣,不仅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直接动力,而且是挖掘他们创新潜能的前提。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地进行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小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的问题,中学生则逐渐重视社会性强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际关系”、“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中学生心目中的家长研究”、“中学生心目中的老师研究”等。

(二)关注社会生活的原则。

关注社会生活是指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寻找规律、寻找对策。选题力求把握社会发展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思考和活动有较大的空间。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例如“燃料与生活”、“水资源研究”、“植被研究”、“风土人情演究”、“乡镇农产品的研究”等。

(三)关注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原则。

关注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原则是指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的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的途径和机会。应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试验,少一点书本资料的研读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思维训练。因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征。

五、乡镇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设计策略

(一)先扶后放,选择课题内容。

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问题的产生,可以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高昂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适当的引导和激励,这就需要为问题的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和引导工作。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研究趣向,分析研究后,精选出可以唤起学生心灵深处蕴藏的求知欲望的内容,为学生提供若干主题或课题,建立课题“超市”,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然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或者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心灵,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变“厌学”为“乐学”。课题的设计要避免成人化、理性化,避免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神秘感和畏惧感。

(二)因地制宜,选择课题内容。

“因地制宜,选择课题内容”,是指在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时,不能脱离当地实际情况,要结合当地人文地理、自然风情实际,兼顾学校的软、硬件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本地化”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比如,地处横溪镇的陶吴中学附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甘泉湖度假村”,那里风景秀丽,景色怡人,还有能体现各民族风情的民族村,带领学生游览后,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出“民族与服饰”、“傣族风俗习惯”等主题,从而引发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千万不能只从“易”、“简”入手,既不进行必要的投资,又不开发当地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更不能只翻翻资料,写写文章了事。要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的材料的利用结合起来。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的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来源和母体,没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也就没有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的重大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关键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要面向社会,拓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渠道,开发校内外的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注释:

①邹尚智编著.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56.

②高民等.研究性学习的差异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1,5:11.

③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培训手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122.

④丁帆,杨九俊主编.高中语文培训手册(苏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123.

参考文献:

[1]胡永生主编.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升主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8)

一、 学习心理学研究领域呈现的新特点

(一)学习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研究的对象

从历史看,有关学习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心理学的领域。但是,今天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已变得十分宽泛,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跨学科研究,同时还涉及跨文化研究、各具体学科领域的研究。目前在学习领域已经取得的很多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来自跨学科合作研究的重大进展,这种专业分布式的合作对于进一步发展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相结合

学习研究的新进展已将科学与实践的关系带入一个新时代。研究人员正在走出实验室,去关注学习发生的真实情境。学校中教师、学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各行各业中的从业者和专家都已成为研究中的互动对象。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校中的学习与工作场所中的学习一起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研究中对于新兴的信息通讯技术的关注更使得基础研究上的投资能通过开发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回报。

(三)学习理论流派纷呈

由于学习研究的跨学科性,所以研究者既可以从某一专业角度解释人是学习本质,也可以通过跨学科的合作进行理论的互补与创新。因此,在今天的学习研究领域中,涌现出很多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可以说是流派纷呈、视角多元。这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此众多的理论流派在有关知识和学习的理念和方法上竟是如此的一致,它们共享着如此理论假设和共同基础。总之,今天的研究者不仅对杜威、维果斯基、皮亚杰等的研究成国进行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反思,而且还十分注意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依靠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推陈出新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二、 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近三四十年发生的心理研究的革命对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学习理论的产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跨学科的研究和新的科研合作形式使人们更清楚的看到了把基础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希望。

(一)发展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展示,虽然有众多的各个年龄层次的学习者,但儿童在很多方面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对幼儿的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学习发展的一扇窗户,这些研究还显示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的动态图景。最新的对婴儿认知和幼儿怎样建立早期学习素质倾向的理解也提出一些让幼儿顺利过渡到正规学习情境的途径。研究发现:(1)人具有学习特定领域知识的先天素质,幼儿主动的探究他们的世界。在特殊领域,比如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婴儿和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些对学习的偏爱有利于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也为低龄学校教育铺平道路。(2)学习策略很重要。事实上,儿童能够通过纯粹的意愿和努力学会任何东西,但当儿童被要求学习他并不具优势的领域时则需要具备有目的的学习策略。儿童需要理解学习的含义、作为学习者他们本人的身份、怎样作计划、进行监控和复习,需要反思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学习,学会自己理解问题。这些元认知技能为学习提供了策略性能力。(3)儿童既是问题解决者,又是问题制造者。他们试图解决出现的问题,他们寻求新的挑战。在遇到失败时他们提炼并改进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而在成功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策略,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凭借自己的力量所获得的成功和理解在激励着他们。(4)成人在帮助儿童在新的情境与熟悉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儿童的好奇心和坚持性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引导儿童的注意力、组织儿童经验、支持儿童努力学习以及控制儿童所学信息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所以儿童显示出的能力是在他们与环境的经验中和与照顾他们的成人的接触中形成的。

(二)教育心理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1)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理论并没有提供设计有效学习环境的简单处方,但学习理论却包含了设计原理。新的研究对学习环境设计提出了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意味着人们需要重新考虑教什么、怎样教以及怎样评价学习。研究发现:第一,有效教学开始于学习者带入教学环境的已有知识,包括文化实践和信仰,还有学科内容知识。学习环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程度是与学习者用他们目前建构新知识的程度相一致的。第二,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区知识的提取和运用变得容易。强调知识中心的教学引起一些质疑,比如教学聚焦与帮助学生使用他们当前知识和技能的方法的程度。第三,评价问题也代表了看待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视角。反馈对学习来说是基本的,但是课堂上的反馈并不常见。学生的测验和论文可能得到分数评定,但这是发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机会修改和改进思维和理解的质量。第四,有关学习环境的重要视野是学生促进理解共同体意义的程度。学生、教师和其他参与者分享同样的标准,使学习有价值、有高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提高人们互动、接受反馈、学习的机会和动机。

(2)有效教学

各类专业知识都不仅仅是一般的问题解决技能,还要求有组织有序的概念知识和探究过程。各种各样的学科以不同的形式和方法组织起来,都有其各自的探究方法。研究发现:有效教学的教师需要"教育教学知识"--即有关如何教好特定学科的知识,而这又区别于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专家型教师了解他们所教学结构,他们以这种结构作为认知路标来指导学生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进步,在平等讨论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是相互作用的。学科知识结构本身并不能引导教师。以前错误的观念是教学仅仅包括一些一般性的方法,一个好的教师能够教好任何一门学科,学科知识本身就已经足够。

(三)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进展

神经科学发展证实了很多理论假设,包括发展过程中的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对于新的学习科学来说,它的新颖之处,就是它吸纳了很多科学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比如说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仅仅这三门科学,已经为学习科学提供了大量的例证。有关学习和发展的详细研究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智力发展的较为完善的图式。神经科学对学习机智所作的贡献是加速了非侵入性成像技术的出现,比如正电子放射x线断层摄影术(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术(fmri)等。这些技术使得研究者们能够直接观察人类学习的功能。关键性的发展是修正大脑结构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不仅仅是以前的程序化的模式展现。有些支配学习的规则已被揭示。其中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实践增强学习。在复杂环境中经验的多少与大脑结构改变的程度有很大的相关。研究发现:(1)学习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2)结构的变化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换句话说,学习能够组织和重组大脑;(3)大脑的不同区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学习。

(四)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新进展

与学习科学有关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认知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跨文化研究等,学科学习领域研究有科学、数学、历史等,有效教学方面的研究有教育学、学习环境设计。评价学习、追踪学习的进展,需要新技术,而不仅仅是课程事实,开发有效的研究方法对这么广泛的学科研究尤为重要。现今,学习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一些特点与新的学习科学的原理是一致的。

由于新技术是互动的,现在为学生创造一种能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解深度、建立新的知识的环境变得更为容易。技术现在可以帮助人们把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可视化。学生能够用类似于在学校之外环境中使用的工具的可视化建模软件提高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及从学校环境迁移到非学校情境的可能性。新技术为我们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能够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的人。所有这些都能加强教师、管理人员还有学生的学习。

新技术可以以多种方式帮助我们创建这样的环境,既为教师,也为教师所教的学生。但是,在考虑如何使教师更有效地使用新技术方面又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有关小过程教师们需要了解什么?有关教师对于技术本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样的培训在帮助教师使用高质量的教学程序方面最有效?已开发出来的基于对学习原理有充分理解的好的教育软件、教师支持工具还没有达到标准。

三、 未来学习研究的走向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9)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鉴于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预习课本――课前自测――合作交流――答疑归纳――当堂检测这种探究模式。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发现影响研究性学习高效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刚开始接触研究性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表现为兴趣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随之淡化,直至没有什么兴趣,有的甚至厌烦或害怕进行研究性学习。

2.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些学生与他人相比,常常表现为“后悟”或“不悟”,自以为不是学习的料子,与别人相比,感觉永远是弱者,因而参与研究性学习时,缩手缩脚,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3.研究性学习需要每个学生都行动起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但有的学生怕麻烦,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常常会被问题或困难吓倒。

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及生活阅历不同,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或感悟也就不同,使思维在某一个环节遇阻而受挫,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5.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一些学生在动手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等方面较差,从而影响研究性学习。

6.在小组性的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不注意合作,或不会合作导致无收获的研究性学习,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

二、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所提的要求过高,学生因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受挫。

2.教师为求在单位时间内尽量多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味求快,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以至在质的方面“夹生饭”,学生因没有学习成功感而受挫。

3.由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所用方法不科学,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不科学因素,使得学生受挫。

三、鉴于上述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要让他们喜欢物理,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翻阅书籍或者在互联网上查找有关物理资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设激励性的探究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让学生获得充盈感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由此使学生的学习信心、决心、恒心、毅力进一步得到加强,从心理上达到拒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学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教师还要善于将探究问题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因为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活动兴趣盎然,必然想探究、爱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学中,可以把探究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高速公路转盘,观察各种桥梁,制作“水流星”视频,照片等,通过这些走出课堂的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会觉得物理鲜活、实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研究性学习物理的兴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学生学习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经会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需要经过量的积累。特别是对高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一开始训练时,可先重形式轻结果,而不必求全求深,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探究过程中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各个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实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讲收获,学生可以说出许多,并能从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由此也就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趋向。学生从类似这样比较简单的探究活动中初步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再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性学习,以求质的发展。

3.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并加强训练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会学习会思考会探索,这一思想,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要落实到具体学习行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学而受挫。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5个要素,把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归纳设计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学习流程,让学生明白按什么样的流程进行研究性学习是科学有效的。加强训练,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巧、规律,增强他们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4.既要放手也要引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探究性教学中提倡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这种放手绝对不是放羊。放羊式教学必然会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学习受挫。教师在探究过程中要做好指导者和帮助者,及时调控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恰当的时候给受挫的学生以指导和帮助,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

5.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个体能力水平与整体的差距,使之和谐发展。受挫的往往是少数,且是学能相对差一点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应多予关注。在分组安排上要科学搭配,以优带差,以优促差,达到“1+12”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时,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和任务,都能按要求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通过研究性学习,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对于学习中思维反应慢的学生,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和要求,不设置过多过高的学习壁垒。有些学习任务对于“后悟”的学生可适当放宽时间界限,并给予适当的知识铺垫,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务,从而实现了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目的。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积极调控,防止优生侵占差生的学习资源,防止优生干扰差生的学习,防止优生剥夺差生体验过程的越俎代庖等现象的发生。

研究性学习心得篇(10)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要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六、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七、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

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小组合作探究实践活动那种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爽直的、协作的、亲切的、善于社交的性格。

上一篇: 新产品推广方案 下一篇: 医院干部保健工作总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