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前景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34

银行业前景分析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

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世界各大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世界几大著名的商业银行中其零售银行业务所创造的利润占银行利润总额的比重均超过40%。零售银行业务以其较高的利润率、较低的风险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受到各大商业银行的青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 头强劲,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块业务,成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比较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现状

零售业务最早出现于商业领域,根据科特勒教授对零售业务的定义,“零售业务是指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包括供最终消费者个人在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顾名思义,零售业务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的。零售银行业务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商业银行为应对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而产生,并随着商业银行顾客对银行服务的新要求而在、品种上不断创新。目前,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范围已由最初以个人信贷为主逐步拓展到包括银行卡、个人消费信贷、投资理财、等多个领域等。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以银行卡业务为例,自1979年10月银行开始国外信用卡业务,并于1985年6月发行了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我国银行卡业务从无到有,从单一到集中,从各自为政到联网发行,功能不断完善。截至2002年2月底,我国各类银行累计已发卡4.8亿张,其中信用卡300万张。银行卡的发卡量连续三年递增64%,交易额递增76%。但总的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尤其是信用卡发行在数量和功能、使用便利度等方面仍较为落后,除一些大中城市的大商场、酒店、宾馆之外,持卡消费仍未普及,银行卡更多的是作为方便个人提现的工具。在消费信贷领域,近两年住房信贷业务和汽车消费信贷发展十分迅速。截止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住房抵押贷款5598亿元,占同期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6.9%,其中2001年当年新增2282亿元,占银行各项贷款新增额 的21.54%;累计发放汽车消费贷款700亿元,并以每年40%的速度在递增,住房和汽车正成为拉动近几年我国居民消费的两大支点。此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教育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信用贷款、个人股票质押贷款、不限用途贷款等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创新也不断增加,零售银行业务正成为21世纪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条件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对外各项承诺的逐步兑现,服务业领域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大,外资银行纷踏至来,在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和业务品种创新等方面展开了与国内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但受我国金融业开放时间表的限制,目前外资银行的主营业务方面仍受到诸多限制,要想在全方位的展开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仍存在一定难度。国内商业银行要尽快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开拓新的业务,而零售银行业务目前正受到各方重视,特别是外资银行在个人理财等零售业务方面具有很成熟的技术和客户服务手段,将成为未来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利润点的重要阵地。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必要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商业银行拓展利润空间的需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入世效应的逐步显现,金融业服务领域开放的步伐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在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因受金融业开放时间和范围的,在银行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资商业银行营业范围将不断放宽,竞争将更加激烈,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将受到削弱,因此,要维持目前的竞争格局,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快创新业务品种,转移业务重点,零售银行业务将成为首选。二是与国家宏观政策密切相关。目前,我国正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2002年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出现0.8%的负增长。为拉动内需,中央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消费,其中许多城市已将房地产、汽车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持产业。

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现实条件来看,目前已具备了一些初步的条件:

一是房地产、汽车成为近几年中国百姓的消费热点。尽管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关于泡沫的警告,但仍有专家预测可能短期内还不会出现。而汽车消费则将逐步取代房地产成为新一轮带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7个城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房改政策对住房需求的拉动效应已基本释放,城镇居民有74%的人拥有了住房,而对汽车的需求则有所上升。目前,我国的私家车正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如此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将为汽车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撑。而在信用卡发行的前景中,目前我国具备申请信用卡的人数已达到5000万以上,目前,我国发达国家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港台地区也在3张以上,如果我国以每人拥有卡2张,信用卡市场的发行量至少在1亿张。

二是银行利润正受到空间上的限制,现有银行资源的整合。目前,银行在利用存贷差获取利润的空间正受到挑战,金融过剩现象日益严重,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2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 元,贷款 元,为保持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信贷人员“惜贷”现象严重。汽车消费信贷的竞争也会加剧,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后,汽车消费信贷的逐步开放,国外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公司的进入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竞争加剧,2000年,通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的利润占通用汽车公司总利润的36%,福特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占20%以上。

三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营业范围和营业网点上具有一定优势,便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目前,外资银行在我国共有 家,其中

营业网点仅局限于几个大城市,而我国商业银行 在零售银行的业务载体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随着银行的发展,这条优势将会逐步丧失。四是零售银行业务正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银行都已开展了零售银行业务,如房地产、汽车消费贷款、个人理财等等,对于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及发展前景也得到重视,许多商业银行如民生银行已决定成立个人零售银行,进行独立核算,成为我国银行业开拓个人零售银行业务的先行一步,计划将零售银行业务所占市场份额由目前的10%提高到30%。

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第十届一次会议上,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刺激消费的重要途径。

三、对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建议

(1)加快构建诚信体系,倡导个人诚信消费观念。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对象是最终消费者,这类群体具有人数多、分散化特点。,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时,通常采用质押贷款等方式,减少房贷或汽车贷款等风险,但由于房地产和汽车均容易受外部市场环境的,价值容易变化,特别是汽车等抵押品更容易因毁损而缺失,对银行零售贷款构成不安全因素。因此,除了加强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操作方式外,还必须要加快构建社会诚信体制度,要联合各机构和政府相关部门,如工商、法院、公安、社会评估机构等组建联合个人诚信评估机构,解决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目前,上海在这方面已走在全国前列,但受信息渠道、信息来源的制约,诚信体系的信息量过小,一些重要的信息,如工商、法院、质检等部门的信息仍未完全涵盖进来。截止2003年3月3日,上海资信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入库人数已突破300万,从而为商业银行推行信用卡也提供良好的基础。

(2)进行银行业务分块功能调整,探索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分公司业务、金融同业业务和个人零售业务三大块,业务采用统一核算做大账的形式,这与外资银行普遍采用的耽搁产品单独核算做小账的做法具有很大差别。采用做大账方式使零售银行业务的成本和收益难以在财务报表上直接体现出来,所以需要通过建立零售银行业务的独立操作,让零售业务自成体系、单独考核,将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的规模化、专业化运作,并有利于提高整体行业的水平。

(3)积极开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品种创新,不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方面的竞争虽尚未达到公司业务市场竞争那样激烈,但面对这一新型的利润增长点,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外资银行都在抓紧开展业务品种 创新,如最近出现的个人委托贷款、股票质押贷款、房地产证券化试点等等。而随着的广泛和商务的普遍开展,一些新的零售银行业务品种将会不断开创出来,谁的业务创新快,谁就能在这块业务中先拔头筹。

(4)加块零售银行业务相关立法工作,为零售银行业务开展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零售银行法,只在现有的《商业银行法》中对零售银行业务有零星的阐述。而零售银行业务因面对的顾客群具有分散性等特征,所面临的问题将会随着这一业务的深入开展而逐步会多起来。为此,要加快零售银行业务中的法律问题,条件成熟时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提高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可依。

(5)加强零售银行业务的营销力度,不断扩大零售业务顾客群。尽管国外对于零售银行业务已习以为常,但我国目前这一业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对零售银行业务品种了解不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功能和范围不清楚,往往仅停留于住房、汽车等方面。因此,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大对自身业务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零售银行业务的认知度,创造更多的顾客群。

(6)加快零售银行业务相关人才的培育,提高零售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人才仍严重短缺,除了传统的信贷人员外,在个人理财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也很紧缺,而零售银行业务对业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因此,要想与外资银行抗衡,必须要加快人才培养。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2)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商业银行的日益增多,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已经成了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金融体制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加强对市场监管力度,维持金融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

一、我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现状

(一)银行为证券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现有券商在融资渠道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但从国家允许证券公司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以助其扩展业务开始,证券公司在运营中的资金问题就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而券商同银行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不仅使证券公司有了新的融资服务平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券商金融创新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资本使用效率。从而提升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化的程度。

(二)银行为证券机构提供基金托管

随着金融行业不断的发展,在金融市场相关政策制度的调整下,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相比传统银行对资金的存取,现在开始大力发展中间的业务。基金托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主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证券与银行之间的媒介之一。在基金托管的环节中,银行通过对基金的代销和资金保管从而从中获取利润,这也促使银行之间加大对证券机构基金托管资格的竞争。

(三)证券机构与银行协同进行资金清算

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资金清算,一些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清算系统和网络为证券机构提供资金清算上的帮助。目前,所有证券机构都必须采用这样一种运营模式。银行与证券机构进行合作,银行设立专门的清算部门对每日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资金清算。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保证了投资者的资金不被券商挪用,而且又能便于国家对违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

二、改善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状况的对策

(一)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金融行业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也为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稳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为了能够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一些银行体系需进行必要的改革,保证银行运营机制能够满足混业经营的要求。提高银行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拓展的范围。更好的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银行体系制度的稳定能够降低金融投资的风险,保障投资者自身的经济利益,使得金融市场更加的有序、规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对金融行业的科技应用也是非常重视,因此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有效提高银行内部的运作效率,以满足证券客户及其它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提升金融市场的活力。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完备的内控制度具有保护金融机构自身安全运作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是法律法规和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随着金融业改革的发展,金融监管法规和手段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用来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法规还不成体系,对及时发现并处理金融机构中的违规现象监管机构缺乏有效方式和能力。随着我国加大对金融体系监管和对金融体系的立法规定,金融监管制度为银行与证券混业经营在安全有效实施上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金融体制的内容和相关的适用范围不明确而造成一定的挑战。为了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减小金融市场风险,应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改进。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比如在经济垄断问题中所对应的防垄断法律法规上,应该从规避市场垄断风险的角度上进行修改并分析具体的市场和金融环境,从中找到解决银行与证券合理监管的立法平衡点,从而使得对混业经营的监管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形式,让金融信息能够更加的透明化,最终使得三方都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改善银行证券混业前景中还应对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监控,使得他们在管理和操作中能够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企业内部之间应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与风控制度,从而减少黑箱操作现象的产生,并且从内部结构中不断的优化完善,降低银行证券混业经营风险,保证市场经济稳定、良好的发展。

(三)加强国家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在发展,但是对于银行证券混合经营还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还缺少经验和手段。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应该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借鉴与学习发达国家相关金融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节奏,选择对我国发展有益的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经济的特点,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管理制度,从而提升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监督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加强对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监督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加强国家交流与合作,可以使得我国的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发展更加成熟,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从而为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7-0023-04

一、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导致国开行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业务空间缩小,商业化改革势在必行

国开行作为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之一,1994年成立之初国务院对其职能定位是:主要通过向国内商业银行和国际资本市场发行金融债券筹资,重点向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简称“两基一支”)的大中型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发放政策性贷款。这些政策性项目具有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风险隐患不确定等特征,是一般商业银行无力也不愿意介入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商业金融体系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过去需要国开行支持的“两基一支”等公益性项目已转变为竞争性项目。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政策性金融业务和商业性金融业务出现了部分交叉和重合,引发了国开行和商业银行争抢市场的问题。国开行再固守政策性银行体制,其业务发展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难以为继。

(二)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符合国际上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方向

从当前国际上政策性银行发展趋势看,商业化改革取向成为主流。政策性银行在经历半个多世纪发展后,面临多方面的市场挑战,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弊端日益显现。一些国家的政策性银行纷纷走上改革之路,有的转变为开发性银行,有的直接改造为商业银行。具体改革路径有四种:一是整体转变成为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银行,不再承担政府指令性信贷,完全按市场规则开展业务,如新加坡发展银行;二是继续维持传统政策性银行定位,但重新核定业务范围,如1995年重新定位的加拿大商业发展银行,这家银行是该国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服务的机构;三是正在酝酿实施市场化改革。如日本政策投资银行(DBJ) 将从2008年4月开始实行民营化;四是转型为业务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指令性业务分账管理的综合类开发性银行。在这类开发性银行中,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的开发性业务成为主体,政府融资业务逐步减少;在继续从事政策性业务、按政府指令贷款的同时,大力开展市场化运作的开发性业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例如法国国民储蓄银行、韩国产业银行和德国复兴开发银行等,都属于综合性开发银行。

总体看,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已成为国际上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基本取向。我国国开行从其所涉足业务领域看,实行商业化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三)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既是其自身发展需要,也是防范银行业系统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

国开行成立至今,各项业务有了长足发展。截至2006年末,该行管理的资产规模达23,140亿元①。如此庞大的资产存量,如果仍然沿用传统高投入低产出的政策性贷款运作,必然积聚信用风险。国开行成立以来是在无相应法律法规约束下运行,业务发展受人为因素影响大。从审慎监管角度看,国开行巨额的贷款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对国开行甚至我国银行体系稳定都会造成消极后果。唯有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对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增加资本约束和市场约束,才能约束其信贷扩张冲动,引导其走上稳健经营轨道,使其在中长期贷款领域成为维护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力量。

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对外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大势所趋。对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也有利于国开行在世贸组织协议框架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如果国开行继续定位于传统政策性银行,其受政府指令的融资行为继续享受政府财政补贴不符合市场经济通行规则,会影响到国际社会对我国市场取向改革成果的肯定,单纯依靠传统政策性银行方式融资,容易授人把柄,阻碍“走出去”。

二、国开行已具备了实行商业化改革的有利因素

(一)国开行的经营业绩及资产质量,接近商业银行

近年来国开行一直坚持“既要保持一流市场业绩,又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在大力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三农”、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企业,以及国际业务合作等领域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质量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与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相比,国开行商业化转型不需剥离政策性巨额不良资产,包袱较轻,改革成本较低。

(二)国开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是其实施商业化改革的基础

1.已建立起了较稳健的风险管理模式。国开行目前已建立以信用管理为中心、全面覆盖资产负债业务、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风险监控体系。该体系已涵盖了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建立了实现信贷业务前中后台分离的“业务推动、风险控制、稽核监督”三线并行的业务运行体制,实行公开透明的路演审议制度;以“借款人评级”和“债项评级”为核心的二元评审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由内外部行业专家组成的独立信贷评审专家库;按季度分析、评估三大风险状况。运用内部评级法、风险计量模型及标准法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进行识别。风险管理战略清晰,风险管理模式较为稳健。同时,国开行还不断完善梳理业务流程、创新和改进管理工具和方法等,初步搭建了审慎经营机制。

2.多年市场化运作实践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员工队伍。一是从业人员学历较高。以国开行广西区分行为例,截至2006年末,该行从业人员中80%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二是员工在市场化运作中经受了锻炼,市场营销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均比较强;三是重视对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创新培训方式,有效改善员工知识结构,补充技能缺损,培养并储备了一些复合型高端人才。

(三)借鉴国际上先进风险管理经验,开发并运用了较先进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国开行的应用系统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整体集成性进一步增强,已启动全行应用集成平台项目,推进管理会计系统实施,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系统整合,完善核心业务系统功能,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对资金、信贷、风险管理、内部营运、人力资源和金融合作等环节的技术支撑,为今后的全面商业化运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

三、制约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十项因素

1、筹资方式单一,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许多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除了国家拨付资本金数额外,还可以享受免除偿付红利或股息的优惠,并可以通过借款、发行债券和吸收特定存款、免交全部或部分税赋、享受政府利差补贴等方式筹集。由于有多种方式筹资,保证了政策性金融机构拥有充裕的资金。但国开行目前只能通过定向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方式筹集资金,财政补贴资金难以及时足额到位,积累资金能力有限,没有形成稳定的筹资机制。虽然近年来探索市场化发债的方式筹资,但还需要通过法制加以确认。

2、市场化营销手段和经验不足。目前,国开行贷款营销主要通过各级政府或政府部门来进行,贷款以向有政府背景的贷款平台发放为主,贷款营销带有比较浓厚的官方色彩,以市场化的商业手段来进行贷款营销活动尚未真正开展。国开行商业化改革后在市场营销方面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3、商业化改革对信贷资产质量风险分类结果有较大影响。目前,国开行实行的是信贷资产质量十四级分类标准,其核心定义虽然与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规定的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总体吻合。但在实际分类过程中,以政府信用状况、财政收入等作为重要的分类标杆,弱化对借款人特别是政府融资平台的财务、信用、经营及现金流方面的分析,造成分类时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数据计量分析少,存在分类结果等级偏高现象。而在商业化转型后,贷款质量分类必须突出以借款人为主体,强化第一还款来源,其以政府信用、财政增长等为支撑的分类结果将会影响贷款质量。

4、商业化改革势必考验政府信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开发性金融的根基是地方政府信用,以财政补贴或收益权增加借款人及项目单位偿债能力,实施方式往往是银政签署合作协议。近几年,国开行不断扩大政府组织的融资平台(如城司等)发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贷款,而这类贷款项目又多是借款人和实际使用人相分离的。这种运作模式的弊端就是对政府信用的过度依赖,在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可能产生较大的风险隐患。若国开行的业务运作模式改变及贷款投向调整,将会影响对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的连续性投入,部分地方政府则有可能削弱对地方项目的融资平台,造成部分融资平台最终破产逃废债务,这对国开行的稳健经营是十分不利的。

5、缺乏资本金补充机制,资本充足率偏低,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国开行还没有建立稳定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国开行成立时的500亿元注册资本金至今未有变化。国开行主要从事中长期贷款业务,贷款风险隐患及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因而对其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据调查,近年来随着该行业务的快速扩张,其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2002年至2006年各年末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58%、10.26%、10.50%、9.15%、8.05%。而国际上政策性银行资本充足率都在15%以上,与此相比,国开行2006年末低7个百分点,差距甚大。据国开行测算,若要维持8%的资本充足率,2007年至2010年需分别补充资本136亿元、474亿元、882亿元、1,409亿元;如达到国际上15%的资本充足率,五年间需要分别补充资本1,300亿元、1,800亿元、2,500亿元、3,300亿元、4,400亿元。供给需求缺口很大。

6、国家信用弱化直接加大国开行筹资难度。多年来,国开行依靠央行以行政方式发行金融债券是其主要的筹资方式。据该行统计,2006年末该行总资产23,140亿元,总负债21,560亿元,其中发行债券余额达19,040亿元,占总负债的88.31%,该行对债券筹资依赖度很高。国开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可否继续沿用行政指令发债,银行同业是否继续认购有待实践来回答。2007年第一期国开债招标情况不佳,几乎流拍就是一个印证。2006年穆迪等三家国际评级公司继续给予国开行级信用评级,很大程度还是认定其拥有国家信用。

7、基础服务设施和人力资源不足将制约业务发展。目前,国开行在机构、网点、结算、汇兑、票据等基础金融服务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商业化转型后,随着业务拓展特别是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等社会瓶颈领域业务的推开,加上长期从事政策性业务造成竞争意识和主动营销意识相对较为淡薄,适应市场化方式和商业化运作的难度和风险日渐凸现,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开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8、经营理念上的政策性思维也会影响其商业化运作效果。一是一些分行经营理念中行政色彩仍然较浓,“不与商业银行竞争”的观念在基层影响较深,习惯使用银政合作协议“一揽子”运作大中型项目,对单一项目主动营销意识相对淡薄;二是行政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与商业化转型的风险管理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国开行长期沿用的行政管理体制,致使绩效考核机制、人力资源管理、内部控制等激励约束机制相对欠缺。

9、受经济资本约束,国开行拓展县域以下中小企业举步维坚,不利于调整国开行信贷结构。至2006年末,该行累计为6.8多万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户发放232亿元贷款,全年发放了新农村建设及县域贷款640亿元。与此同时,国开行营业支出比2005年增长了23.8%,剔除与营业收入密切相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增长外,发展县域业务,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都要花费人力和财力。商业化转型后,开展以经济资本配置为核心导向的风险限额设定,核算经营成本,将制约国开行在县域以下的业务发展速度。

10、商业银行审慎性监管标准仍不适合商业化改革后的国开行。国家虽然确定了对国开行进行商业化改革,但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开行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继续以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等领域发展为信贷重点方向还不会改变。因此,目前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执行的审慎经营标准如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授信集中度等一系列监测指标仍然不能适用于国开行“大额、集中、长期”的信贷业务。适用国开行特点的监管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监管部门对其持续审慎的风险监管,无法及时准确计量、预警、提示风险。

四、促进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统一认识,保持国开行改革期间业务发展外部环境平稳

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核心是要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发挥国开行的独特优势,创新中国开发性金融发展模式;关键环节在于增强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信用,保持国开行信用的连续性;基础工作是研究建立与商业化运作、中长期业务相适应的市场定位、风险控制、业务品种、组织架构及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机制。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地方政府对国开行商业化重要性的认识,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保持银政合作意向的连续性,增强地方政府、客户特别是融资平台与国开行合作的信心。银政、银企各方要依法严格合同约定,注重维护债权债务的连续性,为国开行的改革创造稳定、宽松的环境。

(二)国家对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1.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行国开行发债筹资政策不变,维持国开行继续适用“商业银行对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政策。目前,国开行开发性金融已在地方政府、企业以至社会上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建立了较好的形象和相对特殊的业务偏好。按照国开行的现状和业务开展状况,继续维持国开行资金筹集渠道,促进国开行的平稳发展,是推进国开行商业化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当前国开行的改革应先以业务商业化运作为核心,暂不改变其政策性银行性质,允许国开行继续享有利用国家信用发债的特许权,以维护国际知名评级公司对国开行的资信评级基础,确保国开行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上筹资渠道的畅通。待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深化国开行改革,引导国开行向商业银行转型。

2.调整相关政策,支持国开行保持较稳定的资本充足率和增加筹资渠道。一是在综合分析国开行商业化转型后资产业务发展态势基础上,适当提高国开行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比例,使其能按照国际惯例保持较高的资本金。当国开行在资本充足率未达到规定比例时,国家应相应减税,减税部分相应用于增转资本金;二是拓宽国开行的筹资渠道。除保留发行金融债券,维持其贷款企业一般存款外,在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前提下,建议允许国开行开办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定向吸收如邮政储蓄、保险基金等“协议存款”,增加资金来源渠道。

3.合理界定国开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分工,支持开展同业合作。一是明确国开行市场定位侧重于中长期融资业务,在政府需要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开拓市场、巩固市场,通过商业化运作推动这些领域发展,实现国家产业政策。二是依托金融合作,完善金融基础服务。如通过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来实现城市之间的结算与汇兑;通过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来完成偏远县市信贷资产的管理和进一步解决“三农”、中小企业贷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与邮政储蓄银行的合作来完成支持县域以下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贷款的发放与回收。

(三)国开行自身要进一步转换经营理念,注重产品创新、市场开发、政府增信管理,深化员工培训以适应商业化改革要求

1.尽快建立以商业化运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为核心的经营新机制。国开行实行商业化运作,其市场功能主要是中长期信贷业务,不应简单去复制、转型为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这意味着以往主要依靠国家指定重点项目作为主要业务,并享受国家税收优惠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将与其他商业银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展开业务竞争。国开行必须增强市场营销意识,尽快建立适应商业化经营、与中长期业务相适应的风险控制、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模式。

2.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潜在违约风险。一是应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建设,督促地方政府将融资平台办成经济实体,增加划拨有效资产壮大实力;二是对目前融资平台贷款存量的抵押、质押、保证的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防止悬空金融债权。

3.切实加强国开行人力资源建设。注重人力资源培养,通过搭建事业平台吸引人才,优化用人机制留住人才,提供培训发展人才,努力创造人才优势,并以此提升、展示国开行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专业化管理的团队形象。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4)

第一,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这其中很重要的问题是银行业贷款集中度比较高,大家知道银行信贷从集中度来讲有两个领域风险比较大,一个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个是房地产。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我列了几个点,一个是政府担保杠杆率比较高,政府为了多头担保,同时政府进行多头举债,政府负债率比较高。所以多头举债,政府再融资平台,很多融资不仅仅是通过银行贷款,包括也通过和信托公司合作,发行信托计划,发行理财产品。包括直接在市场上发行地方平台债,发债的方式,这样导致政府整体负债比较高。第三方面政府主导的项目商业化程度并不高,我们发现有大量项目,比如一些城市修建公共设施,非盈利的项目也是使用银行贷款,我们想这个风险大是商业化不高,也是咱们监管机构关注的重要问题。当然第四个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上会面临瓶颈,比如房地产调整,财政收入变少,使得平台融资风险有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我们说在这方面是存在隐患的。

第二,银行资本金急需补充,在2010年对商业银行进行了一轮再融资,到了现在,又有几家商业银行要进行再融资,这里跟我们宏观管理监管政策上的一些不确定性是有关的,现在这个情况,其实我国巴塞尔协议投入使用的话,会有新的一些在资本金监管的变化。所以,未来资本金补充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前瞻

在目前的宏观格局下,对中国银行业,笔者大概做出以下三方面的判断。第一,笔者认为信贷业务仍然是银行业绩的主要支撑。第二点中间业务将面临增长压力和契机。增长压力就是说从表外贷款已经被监管机构叫停,这块其实是支撑银行中间业务,包括零售业业务很重要的一块收入。这块被叫停,当然银行还需要在其他的零售业务上有所突破,所以笔者认为银行在零售业业务上发展的信心仍然是非常大的,包括通胀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尽管监管不让你做信贷理财产品了,但银行还可以跟通胀挂钩的,比如做一些挂钩型的结构型的理财产品,这块的发展空间也应当是存在的。另外银行应该提高服务能力,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包括像理财、银行卡,包括随着人民币贸易结算不断增大,在这些领域中间业务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第三点笔者认为混业经营也会带来新的盈利点,主要是说银行包括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我们看到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产品的交叉销售业务合作,这两年应该说是在不断加深的。展望混业经营,除了这块空间可以继续挖掘,其他领域,包括银行跟PE、私募股权基金,现在很多阳光私募型的产品,在各家商业银行进行发售,在这些方面合作其实合作空间也是比较大的。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5)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的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1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长,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总资产余额达83.3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7%;负债规模达78万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16.2%。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更加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继续提升,中国宏观经济仍将保持6-8%高速增长,中国银行业将继续得益于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中国银行业将实施更加多元化的经营战略。

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

1、国内外经营环境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的态势,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受欧美债务危机及国内宏观调控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也逐季放缓。

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美国经济可能趋于好转但明显回暖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受灾后重建短期提振经济增速可能稍微加快,新兴市场经济增速和通胀压力可能继续下行。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放缓。

2、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中国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三次加息和数量型工具的收紧操作引致银行信贷增速下降、净息差扩大,准备金率连续上调加大了流动性压力,人民币汇率及其预期变化对外汇存贷款业务影响显著。

2012年,预计货币政策维持稳健的总体基调不变。存款准备金率还会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存贷款基准利率稳中趋降,信贷增量适度扩大,人民币升值放缓,并呈现双向波动的运行格局。

3、银行业监管政策分析与展望

2011年,监管机构推动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服务实体经济,搭建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银行监管新框架,规范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也对银行业的监管达标和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2年,在监管政策密集出台以后,预计将对推动现有政策的完善和执行,同时监管政策将会适度灵活 。监管部门将推动银行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做好风险防范,并统筹实施巴塞尔资本协议,完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2012年,银行业将不断加强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并继续通过战略转型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转型

1、银行业机构概况

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公司治理、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均呈现可喜变化。

2012年,银行业将继续本着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宗旨,严格遵循监管指引,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开展竞争,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力争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格局。

2、战略转型综述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稳步推进。信贷结构更趋合理,收入来源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综合化稳步发展,经营布局不断优化。国际综合竞争力增强,品牌声誉继续提升。未来不同类型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和趋势也有所差异。一是政策性银行将继续探索、深化专业化或商业化改革。二是大型商业银行将深入优化调整经营结构,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三是中小商业银行将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或区域优势。

3、综合经营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试点持续稳步推进。在综合经营平台功能不断健全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探索和完善集团管理体制机制,与非银行控股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日益提升,并对国际化战略推进及整体战略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试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将积极审慎地探索综合经营新领域、不断完善综合经营机制。监管机构也将持续加强监管,审慎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

4、国际化发展概况与展望

2011年,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新的成绩,服务网络向纵深拓展,本地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努力打造全球金融服务能力,继续坚持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并举原则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以物理网点、电子渠道、业务拓展的有机结合来拓展服务网络,通过股权并购和战略合作探索国际化发展新思路。

5、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

在监管机构的规划和指引下,中国银行业愈加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正在谋求从“银行信息化”向“信息化银行”转变,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化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也逐步从业务生产向经营分析、风险控制、战略决策、深入的客户信息挖掘等管理环节渗透。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6)

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的主要技术特点对比如表1所示。

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的理论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显著,其最大优势一是通过热介质储能将具备调峰能力,有望实现全天24小时连续运行,克服光伏发电出力不稳定、周期波动大的缺陷;二是能够实现热电综合利用,通过将热能分别用于电、水、暖等多种用途,系统整体效率可能达到50%以上。目前光热技术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单位造价显著高于光伏技术,未来具有较大的降本增效空间。

二、国内光热发电行业发展情况

(一)相关政策情况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均对光热发电行业发展做出了部署,要求加大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力度,并在具备较好资源条件的地区积极推动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2015年装机目标为100万千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也已将光热发电系统制造列入鼓励类范畴。但与光伏发电相比,当前国内缺乏针对光热发电行业的专项政策,其中最为关键的电价政策尚未出台。

(二)项目建设情况

三、光热发电项目的经济性分析

上网电价对项目收益和偿债能力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电价每降低0.05元/千瓦时,项目内部收益率降低约1%。为保证7%的公允收益率,电价至少需达到1.1元/千瓦时。为保证平均偿债覆盖率高于110%,上网电价至少需达到1元/千瓦时。见图3。

四、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上游产业链尚未建立,投资成本仍然较高

光热发电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项目装机规模较小、数量有限,对设备和组件的有效需求不足。受限于市场容量,上游设备制造企业未形成规模化产能,聚光镜、集热管、追踪器等关键组件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目前槽式、塔式光热的单位造价达到晶硅光伏的3―5倍,就成本效益而言其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商业化项目数量较少,运行效率需要进一步检验

当前国内投入运营的兆瓦级以上光热发电项目屈指可数,运行时间普遍短于3年,尚未形成具备参考价值的长期运行记录,在不同地区差异性气候和光照条件下的运行数据则更为欠缺。在运行效率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之前,行业投资规模难以扩大。

(三)专项扶持政策未出台,投资回报存在不确定性

光热发电的各条技术路线差异程度较大,增加了统一划定标杆电价的难度。目前“一项目一议”的定价方式效率较低,也使投资者难以对项目的收益和回报做出准确的先期判断。此外,涉及补贴、并网等关键问题的专项扶持政策还未出台,投资者对于政府未来支持力度的顾虑难以消除。

(四)技术还需继续完善,储能有待突破瓶颈

光热发电技术目前还存在运行效率不稳定、部分组件故障率高等问题,需要依靠技术创新予以改进,亦有赖于持续投入的研发资金支持。其中油质、熔盐等储能技术是提升光热发电系统效率、实现与光伏技术差异化竞争的关键所在,但当前受限于成本等因素,实际发展未达到预期水平。 五、银行融资支持建议

光热发电当前处于商业化的起步阶段,未来有望与光伏发电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竞争,并成长为推动我国太阳能行业新一轮发展的新兴增长点。在欧美发达国家通过“双反”持续打压遏制我国光伏产业的外部环境下,充分发挥银行的融资引导作用、支持光热产业健康成长,对于开辟多元化发展路径、巩固我国新能源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国内银行对光热发电项目的融资支持相对有限,既是出于对新技术的审慎态度,也是由于对行业政策的不确定性存有顾虑。从培育融资市场、推动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议从图4所示开展工作。

(一)把握政策导向,引导融资支持

电价补贴标准是决定光热发电项目盈利和偿债能力的关键参数,有待国家政策予以明确。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标杆电价、专项资金、并网保障等行业相关政策出台情况,在政策导向明晰、外部条件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逐步开展光热发电项目开发评审工作。

(二)加强客户筛选,择优开展合作

光热发电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现阶段应选择实力相对雄厚且自身具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作为优先合作对象,一是五大电力、中广核等电力行业央企,二是中控集团等掌握设备核心技术的上下游一体化企业。对于主营业务不突出、缺乏太阳能相关行业投资运营经验的企业,应严格限制授信。

(三)扶持重点项目,树立示范效应

业务起步阶段的项目“贵精不贵多”,应着力于提高成功率、树立示范效应。应结合国家有关部委确定的示范项目清单,选取光照资源条件较好(如青海、宁夏、甘肃等)、技术相对成熟(塔式、槽式)、建设规模适中(10―50兆瓦)、地方政府重视程度较高(如提供额外电价补贴)的项目予以支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完善融资模式。

(四)做实信用结构,严格防控风险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

银行管理;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管理策略

截至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银行改革的主流途径之一,通过利率市场化的推广,我国银行部门的可以实现对于市场经济资金流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过程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也难免会产生一定的银行管理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本文将对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改进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工作。

一、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概念

所谓利率市场化改革,指的就是银行结合市场经济变化的实际情况,并分析自身的银行储备金情况,对银行的利率形成有效的调控。可以发现,这种利率调节模式产生了对传统银行运行过程的根本性变革,其变化的指南是市场经济的实时变化,而不是政府政策的宏观太空。在这样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管理过程要结合其基本型忒单,对银行资金关系进行有效的控制研究,促进银行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提升银行管理的决策准确度

结合相关的数据研究,我国的几个主要银行已经初步完成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我国的各个银行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变革,将会以利率市场化为基准,进行对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的优化设计,来满足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截至目前为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呈现出市场导向的趋势,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各个银行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价格参数的影响作用,以市场化信息为导向,对利率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在进行利率制定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大数据分析系统,通过这种方式,银行可以对市场信息进行动态化的分析,根据市场的实际行情,做出最有利的利率,进而极大的促进银行内部资金的流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从这一角度进行考虑,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结合先进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有效促进银行管理决策度的提升。

(二)提升银行的竞争力

随着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各个银行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具体的来说,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银行都是各司其职,之间的竞争关系也不明显。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银行已经化身成为了“企业”的一种,这也就意味着银行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原先的合作者变成了直接竞争者。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充分的结合利率市场化的时代内涵,丰富银行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当前银行管理所关注的核心区域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银行势必会认识到利率市场化的优势和作用,我国的各个银行为了追逐更多的利益,针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涵,丰富自身的管理手段,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三、银行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发展策略探析

(一)有效控制银行管理成本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银行可以通过丰富自身的业务组成,达到降低自身的管理成本。具体的来说,银行可以通过负债业务可以筹集大量的现金,并通过合理调控存款利率的方法和手段,有效的控制银行的管理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存款数额是保证银行后续运行的最基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客户存款利率的设定将是整个利率市场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对过往数据的汇总研究,我国大部分银行的存款利率都维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统一数值,是根据国家统一宏观划定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往往会使用一些变相手段,来吸引人民群众存款,进而为银行带来很多的额外负担,提升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成本,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管理。结合这样的数据案例,可以发现,取消统一的利率已经成为了时展的呼唤,也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设定不同的存款利率,将发展成为银行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保证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将银行的发展“放到阳光下晒晒”的基础性保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存款利率的变化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各个银行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合理制定存款利率,在保证自身经营成本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自身业务发展。

(二)丰富银行管理业务

在进行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到对现有的银行组织管理方式、结构的优化设计,保证银行的稳定发展。具体的来说,当前银行的主要经营管理业务包括贷款业务和负债业务,这两项业务也占据了银行解决百分之九十的份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我国银行要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银行管理工作的综合、系统发展。所谓中间业务,指的就是银行通过自身管理组织,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应的金融经济服务,提升银行的口碑、服务人民群众。与此同时,银行通过中间业务可以充分的丰富自身的业务架构,提升银行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代化背景下下,为了保证银行获取更多的利益,就需要把中间业务拓宽发展,将中间业务转化成为现行银行管理组成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为银行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可能。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了我国银行的改革发展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利率市场化的时代背景,我国银行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银行内部业务组成结构,动态性的解决银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银行重视对于信息数据的调研,做出管理体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银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鹰飞,常昊.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2]吴杰.论银行风险管理及策略———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1(S7)

[3]周梅,扈照轼.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建议———以山西省银行为例进行分析[J].金融论坛.2009(05)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流动性;银行风险;压力测试

一、风险因素的选取与情境设计

近几年银行信贷的不断扩张,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市在政策调控的压力下资金大量流出,相应的银行信贷急速收缩,这势必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我国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自2006年来平均每年调节7次,且每次都收放大量流动性,对银行体系作用力强烈。结合2013年我国市场及中国建设银行实际情况,本文将不良贷款率、短期融资成本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选作此次压力测试的风险因素。

根据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第十一条:压力测试情景根据假设程度的不同,一般包括轻度压力、中度压力以及严重压力。三种压力情景按顺序不断增强,轻度压力也比目前实际情况更严峻。本文将不良贷款率、短期融资成本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三个风险因素与不同压力程度结合,设计情景。

二、确定冲击

据中国建设银行2007年二季度至2014年一季度的年报、半年报和季报相关数据,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均值μ=1.47%,标准差σ=5.96%。进一步计算得μ+σ=2.05%,μ+2σ=2.63%,μ+3σ=3.21%,分别作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压力冲击值。

银行短期融资成本以7日上海同业拆借利率SHIBOR表示,同理计算出4.05%、5.08%、6.11%分别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压力。 自2012年5月18日起,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未发生过调动。但前至2003年9月,央行共调整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准率39次,其中37次调整幅度为0.5%,2次调整幅度为1%。故将轻度压力设为上调0.5%,中度压力上调1%,重度压力为前两者之和1.5%。

三、模型构建

假定银行在受到风险因素冲击时,短期内能通过同业借款、向央行借款、出售债券等方式融资。以X为风险因素,X1为存款准备金上调比例,X2为集中提取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X3为不良贷款率,F(X1,X2,X3)为资金总流出情况,Y为银行即时融资能力,R为作为流动性指标的融资后备付金率。融资后备付金是指允许银行利用即时融资能力获取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资金,这部分资金与银行存款规模之比为融资后备付金率R。

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模型建立如下:

maxY=现金及中央银行存款+存放同业款项+同业拆借限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法定存款准备金

正常情况下即时融资能力的最大使用率为40%~60%。在遭遇风险冲击时,即时融入资金规模一般不超过最大融资能力的25%: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同业拆借管理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中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县级联合社的最高拆入限额和最高拆出限额均不超过该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8%”,即

maxY中含同业拆借限额=8%×M

整个模型的含义为当风险因素X1,X2,X3其一或全部发生不利变动时引起银行偿债资金减少,流动性短缺。此时如客户集中大规模取款,银行可能会丧失即时支付能力。为了保证支付,银行可动用流动性较强的资产变现作提存的超额准备金,防止发生挤兑危机。

在不考虑任何预计损失下,据公式计算目前中国建设银行的备付金率如表1:

四、压力测试结果

根据《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第五条,压力测试包括敏感性测试和情景测试等具体方法。本文以2013年年末为测试时点,对中国建设银行在不同风险因素、不同风险情景下进行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分析和情景测试。

(一)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又称单一因素分析,分别研究不良贷款率上升、短期融资成本上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单个风险因素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1.不良贷款率敏感性分析

假设不考虑新增贷款,且未来一年内压力情景保持不变。

2. 短期融资成本敏感性分析

假设同业拆入资金为中国建设银行短期融资的唯一方式,即资金缺口仅通过同业拆入进行弥补,且拆入资金平均期限为7日,以单利方式计息,每月不断循环借款,每次拆入金额为最大拆借限额0.08×12055777=964462。根据“拆借利息=拆借金额 拆借利率 (生息天数÷基础天数)”计算如表3:

从表2~表4可看出,不同风险因素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大小不同,其影响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不同。相对而言,短期融资成本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影响较大,法定存准金率的变动不会对银行流动性带来较大威胁。

(二)情景分析

在实际情况中,仅单一风险因素冲击银行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情况是多个风险因素同时作用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考验其资产短期变现和及时补充低成本负债的融资能力大小。根据上文的风险因素和情境进行多因素分析如表5:

关于融资后备付率,监管机构未曾正式提出监管标准,但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备付率有明确标准。2005年《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将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纳入银行风险评级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之一,规定5%以上计100分,4%至5%计90分至100分……我们可以参考此规定,设定融资后备付率的正常范围。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9)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很大程度是因为对信用体系崩溃、经济发展趋势探底等宏观性的小概率事件(尾部风险)应对不当造成的。当前为保证银行房贷资产的安全,应强化尾部风险的预警和应对。近几年美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家实践的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计划,如FSAP、SCAP、TD压力测试系统等项目,可有效解决房贷尾部风险问题。具体思路是通过模拟潜在金融危机、经济环境突然恶化、贷款人大规模违约等宏观性小概率事件,测算银行抵御宏观意外风险的能力。当前国内房贷尾部风险因素很多,如房地产泡沫突出、国家调控政策不明、通货膨胀严重等问题都可能引发银行房贷资产的突然恶化,甚至导致银行业危机。本文将借鉴国外经验,系统探讨国内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一、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问题引入

(一)银行房贷尾部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房贷指银行发放的、与房产有关的或以房产为抵押物申请的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商业住房贷款、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等项目。目前房地产泡沫过大、房贷利差减少、贷款申请人违规贷款、开发商恶意挪用资金等问题都导致房贷资产规模粗放增长的同时,尾部风险十分严重。这里尾部风险通常指不太可能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资产损失严重的极端小概率风险。尾部风险问题已成为房贷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如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宣布将实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尾部风险从图形上分析它处在分布曲线尾端,有学者证明银行房贷资产收益率具有厚尾性特征,即和正态分布相比峰顶要尖,尾部要厚,它不能简单的用正态分布予以拟和。

(二)审慎性资本管理要求重视房贷尾部风险

这次金融危机对宏观审慎性监管提出了挑战,如监管上未对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流动性风险有效计量、交易账户违约风险未有效揭示、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薄弱等尾部风险处理不当问题教训深刻。目前监管发展趋势要求银行资本对风险有效覆盖,尤其重视房贷尾部风险。其中风险可分为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异常风险三种。而VAR属于常规在险价值计算,它是建立在历史数据的正常分布前提下,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持有期内,银行房贷资产面临的最大损失,主要局限于传统金融资产,很难对异常损失加以预测。这里压力测试可作为有效补充,测量异常但可能发生巨大损失的极端事件,评估银行房贷的风险容忍度。

(三)压力测试―应对房贷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

目前我国房贷尾部风险问题严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1年4月11日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对我国形成的房贷和资产泡沫提出严厉警告。房贷压力测试作为前瞻性工具,通常包括一系列用来评估房贷组合面临可能发生的宏观经济环境冲击时所体现出的脆弱性等技术,是应对尾部风险的有效手段。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2009)认为压力测试可以在严峻但可能发生的尾部风险情境下,准确评估银行房贷财务状况,从而帮助管理层采取有效对策。

二、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现状分析

目前实施的压力测试项目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9年推出的金融部门评估计划FSAP、这次金融危机后美联储2009年开展的监管资本评估项目SCAP、以及在FSAP压力测试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格兰银行TD、奥地利央行的SRM等测试系统。现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欧洲和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分别予以归纳。

(一)美国房贷压力测试经验与不足

这次金融危机很大原因是次级房贷管理不当导致的整个信用体系崩溃。金融危机后,美联邦在2009年2月对19家最大的控股公司资产情况进行压力测试并衡量需要多少资本抵御尾部风险发生的情形,即被称为监管资本评估程序的SCAP。压力测试结果表明:在假设的严重衰退情形下,这19家银行产生累计损失达到5992亿美元,贷款损失率达9.1%。虽然每家机构都满足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但还需要1850亿美元资本缓冲。

这次压力测试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估算了损失的数额,还评估了资本构成,如考核了一级风险资本比率和一级资本中普通股本的比例水平。并通过建立了SCAP缓冲区,为更高级的资本结构提供保护,降低了银行破产的风险。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模拟的情形不够严峻,没有采用最糟糕情景分析法和极值理论法。其次,涉及的银行不够全面,仅涉及19家大型银行,而中小银行倒闭风险更高。再次,忽视了银行可能产生的二次损失。

2010年11月17日美联储要求接受“压力测试”的这19家大银行,在2011年初之前再次接受测试。2011年3月完成后,许多银行纷纷宣布增加派息、股权回购和增发、偿还政府贷款等计划。

(二)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的特点

2010年欧盟为了评估经济二次探底和国债市场剧烈波动可能给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选取了代表性的91家银行(占欧盟银行业总资产65%以上)实施压力测试。

操作过程是:基于2010-2011年观察期设计了基准情景和恶化情景。基准情景是大概率事件,恶化情景相对概率小,是压力测试重点考虑的主要情形。恶化情景假设2010-2011年欧盟经济下降3个百分点,同时考虑了其他尾部风险,认为恶化事件一旦出现,欧盟银行业金融体系面临极大考验。

测试结果是:在恶化情景下,2010-2011年债务危机等负面因素将给欧盟91家银行造成5659亿欧元损失。同时91家银行整体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将由2009年的10.3%降至2011年的9.2%,其中7家银行的一级资本未达标,低于6%。

实践证明,这次欧盟测试虽然严厉,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欧元区的短期信心。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假设条件和机制设计存在缺陷。如这次测试主要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债务风险,相对忽略了流动性风险、银行间的风险传递效应以及希腊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债务违约风险,造成测试结果存在偏差。

(三)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存在的问题

银监会于2010年5月开展了针对房地产相关行业贷款和以土地、房产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并假设全国房地产价格将下跌10%、20%和30%三种情形,通过选取30家银行报送的原始数据,进行相应分析,体现了国家强化房贷资产质量的信心。结合国内房贷压力测试实施情况,发现一些不足:第一,方法相对单一,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通过分析借款人现金流和财务成本等变化对抵押物变现影响,量化分析薄弱。第二,假设条件冲突,银行模型不一致。其中较好的四大银行模型相对复杂,还考虑了GDP增速,房地产行业变动等因素,但行业测试的结构会存在偏差。第三,分析对象片面和数据缺乏,银行房贷损失主要担心贷款人无力还款违约。当前购房贷款主要三种分为居住性、改善性和投资性,但国内压力测试只采用投资性购房的标准,因此可能夸大了测试的结果。同时多数银行的原始数据不能满足7年的历史数据要求,影响测试结果有效性。第四,银行资产界定不明确,压力测试对房地产开发信贷时,更多考虑的是抵押贷款,还需明确信用和商业票据的潜在损失。

2011年4月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将启动新一轮压力测试,标准更加细致和严格,并且增加了住房成交面积下降等假设情形,同时重新界定了房价下降的轻、中、重三种情况的标准。

三、银行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系统分析

理论研究证明,多数金融资产收益率呈非正态分布,具有厚尾特征。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具有积极意义。现从流程角度(见图1)对银行房贷压力测试问题系统分析。

(一)确定银行房贷组合和测试方式

指银行需明确测试的房产贷款资产,并根据参与主体的不同选择相应测试方式。内容包括界定测试对象、选择样本银行、测试方式和测试周期。第一,界定评估对象为测试银行房贷面临尾部风险的损失,通常指房贷真实性风险敞口。第二,选择参与银行。国外经验是通常选择对经济体系有重要意义的、容易波及和传染的银行测试。第三,选择测试方式,包括自上而下法和自下而上法。其中自上而下是指监管机构在测试中作统一的情景假设,并有独立的测试模型,要求银行参与进行全面测试。而自下而上指要求参与银行利用自身经验和信息先从自身做初步测试。为保证结果真实有效,监管机构应保持与银行间的信息沟通,两种方法可以结合使用。第四,确定测试的周期,按频率可分为日常性的即时测试和时间稍长的三个月以上系统性测试。日常性的相对简单,只需确定风险参数变化,忽略冲击来源的分析。而较低频率的测试要根据周期性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管理层提供房贷压力头寸变化过程,测试更加复杂。

(二)识别影响资产组合的风险因子

风险因子是指形成房贷尾部风险的因素,如房价下降、国民收入减少、经济环境周期衰退等可能成为导致房贷坏账增加的负面问题。这里极端情形的风险因子界定是重要工作。研究发现,常见的风险因子包括经济周期因素GDP、房价变动因素、银行房贷的敞口、金融市场稳定性、出口和汇率波动等方面。而2010年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测试结果失真,部分原因就是风险因子的界定存在缺陷。如它虽然将欧盟成员国、美国和相应地区的GDP、失业率、CPI、利率等作为风险因子,但却排除了银行业自身债务比重恶化和国家破产等风险因子,不够全面。

(三)假设不同强度压力情景

压力测试的方法包括敏感性分析和情景分析两种,其中敏感性分析是单一因素分析,如考虑利率或房价变动单一因素对资产的影响。情景分析是多因素分析方法,考虑房价波动、GDP等综合因素带来的冲击。情景分析又可划分为历史情景法和假定情景法两种,前者是指根据特定的历史数据判定冲击结果,它具有客观性,但不能考虑未来极端情形。后者是根据未来不可预知的、发生概率的极小的宏观冲击推断房贷损失。本文的压力测试就是探讨假定情景下,结合情景分析方法评估尾部风险可能给房贷造成的冲击。实践中情景假设需要很大成本,包括数据的真实和丰富、测试人员的专业知识层次高等因素,很难达到完全理想状态。因此设置压力测试强度时应尽可能注重其合理性。但国内对房贷压力测试时侧重于分析针对信用风险导致的尾部风险,对宏观经济衰退考虑较弱,而宏观经济震动可能完全破坏目前假设条件。

(四)选择压力测试分析方法

压力测试工作核心是评估风险因子在市场情景突变到极端情形时对银行房贷资产组合价值的影响程度。因此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很关键,如奥地利央行SRM测试就通过银行间的双边头寸网络模型描述风险的传导效应。压力测试分析时往往需结合定性、建模和统计手段。目前操作中相对成熟的分析模式包括房贷资产价值回归方程、向量自回归模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研究方法。如以Johannnes1991年提出的向量修正误差模型(VECM)为例,它研究思路是建立不同风险因子间的关系,并通过引入协整关系的误差项,反映短期风险因素波动向房贷长期均衡稳定关系修正的机制。

(五)压力测试善后工作

压力测试的结果会对金融环境和经济信心产生指导效应。如欧洲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仅有7家未能通过测试时,带来投资乐观情绪,迅速导致欧元对美元的走强。常见的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善后环节指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风险应急方案。如美联储根据测试结果对银行划分为强势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和弱势银行(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一些地方银行为代表),并对照估算出的746亿美元资金缺口,及时采取了发行新股、配售股票、将优先股转换和出售资产等补充资本金方案。通常银行资产还可能产生二次损失,因此善后工作还应注意房贷压力测试的二次效应问题。

四、我国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选择测试对象,大力完善数据库建设

1.深刻认识尾部风险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试银行

2009年上半年,浦发银行就针对房贷尾部风险予以预测,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进行资产多元化分配。压力测试要求每个银行予以重视,但有时将所有银行放贷纳入情景分析难度太大,就需要象美国和欧洲选取对象时就考虑一些代表性的样本银行。要求我国监管层选择实施对象时,要在测试成本和效果间综合权衡,体现出参与银行的代表性。

2.保证数据真实性,完善数据库建设

注重房贷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开展压力测试的必要前提。收集信息渠道包括国家征信体系完善、征信公司和评级机构的帮助等。这就要求银行加强房贷审慎性监管数据库建设,落实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账户、贷款账户和交易账户信息的管理,尤其重视与房贷关联的金融稳定性数据和早期的预警数据,从而为压力测试体系的建模和检验提供支持。

(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式相结合,并注重单笔大额贷款管理

1.测试方式可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

自上而下要求银监会督促银行树立房贷尾部风险压力测试理念,并在测试中对银行进行指导,尤其注重口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则强调国内商业银行主动利用自身掌握的信息和经验,预测房贷初步测评的损失指标,并提交给银监会。实践中两者可以结合使用,并注重银行自身风险应对能力的增强,尤其人才队伍建设,应设法吸引到高水平的风险管理人才。

2.注重对单笔大额房贷压力测试

重点监控房贷中的单笔大额贷款,对其贷款人的资金盈利及还款能力进行必要的补充评估。如对大额贷款人资料审查时,除了必要的财务信息,还要对其违约情景重点分析。

(三)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建立有效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1.选择合适的风险因子

要求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尽可能考虑风险因子完善问题,如在评估宏观风险时,可考虑经济增长减缓、国际收支平衡恶化、利率和汇率急剧不可控、通货膨胀加剧、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等尽可能多的因素,并纳入模型予以分析,如能通过相关检验,就能纳入压力测试的范畴。

2.压力测试中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建设地位很关键

目前国内的模型应用中发现存在变量较少、规模小和数据不充分等缺陷。如何建立适合国情的房贷尾部风险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已成为当务之急。落实方法可由金融机构、监管层、高校等共同参与,进行模型的研发和攻关,模型设计时强调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包括制度的建设、压力测试的行业标准、监管原则等;定量分析则分析金融稳健性指标和早期预警指标可能受极端事件冲击的后果。

(四)结合国外经验,设计不同强度冲击情景

国内银行在压力测试时应选择不同强度的情景,可以结合国外经验,全面地考虑每种情景发生的概率问题。当前有学者经研究提出压力测试可以建立三维预警信息立体矩阵角度上,从情景的强度、发生概率、冲击的时间三维角度进行预警信息排序,并建立风险预警反馈机制,有进步意义。

(五)测试结果充分披露,并制定应对措施

1.为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应将压力测试结果及时披露

如美国和欧洲将压力测试的范围、测试的方法和情境设计、参数的设置等细节都公布,并要求问题银行采取风险应对措施。目前国内出于保密性等考虑,压力测试透明度较低,在条件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应该将压力测试作为银行房贷经常性的财务报告项目。

2.及时根据测试结果,制定应对措施

银行应采取主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具体措施包括:首先,根据测试结果纳入资本性管理,提前计提损失准备金。其次,针对房贷尾部风险原因,进行风险缓释与对冲。如通过对冲房贷的资产负债、限额管理等手段,降低房贷的风险暴露。再次,将测试结果纳入银行的经济资本成本核算,并进行考核。最后,保持房贷尾部风险测试的周期性和连贯性,体现银行和监管层的负责态度,保证金融环境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由美国次贷危机再思中国商业银行有效压力测试框架的构建[J].中国经济问题,2010.

银行业前景分析篇(10)

{3}吴雨,刘铮,李延霞.网络银行“踢馆”未来银行啥样.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02):80

{4}苏雪燕.蚂蚁金服联合博时基金等推出全球首个电商大数据指数.http:///fortune/2015-04/09/c_127672642.htm,2015-

04-09

{5}朱彤.初探网络银行在我国的可行性.现代商业,2014-08:77-78

上一篇: 财务预算的主要内容 下一篇: 简述健康教育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