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健康教育的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35

简述健康教育的概念

篇(1)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不清,内涵不合理缩小。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材都把劳动教育表述为“劳动技术教育”,如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的《教育学》[11](P352)、扈中平等主编的《现代教育学》[5](P146)和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5)等,包括劳动教育和劳动(或职业)技术教育,前者指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教育,后者指劳动(或职业)知识和技术教育。从概念术语看,表述是不清楚的,字面上看似乎就是“劳动的技术”教育,“劳动”是“技术”的限定词,而使用起来却混淆难分,不知到底是讲劳动观念教育还是讲劳动知识、技术教育。从内容上看,表述不全面。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脑力劳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劳动,在劳动总量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即使是在体力劳动领域,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相互融合。而在诸多的《教育学》教材中,都把劳动技术教育(由于概念混淆不清,姑且把此处的“劳动技术教育”当作狭义的,即劳动的知识和技术教育)限定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内,讲的是了解劳动过程、会使用劳动工具、掌握劳动技术等,忽视了其他脑力劳动领域。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的内涵被不合理缩小了。

(三)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内容混淆。有的《教育学》把体育表述为“学校体育和卫生”,如靳希武主编的《教育学》[8](P279),有的把体育与卫生保健合在一起,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等编的《教育学》[4](P235)和邵宗杰等编著的《教育学》[9](P222)。这不仅使体育的概念表述不一致,而且把体育的内涵不合理扩大了。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虽然有联系,但并不是同一范畴。从内容上看,体育包括知识和技能,卫生保健只有知识而无技能。并且就“知识”这一范畴而言,体育和卫生保健也不相同,体育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游戏、军事体育等知识,卫生保健则包括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生理卫生、环境卫生等知识。从教育方式方法上看,体育既有理论上的传授,也有技能上的训练,而卫生保健却没有技能训练的成分。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一是未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而综合素质中就包括心理素质。反映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正在实践着的。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诸多的教育学著述中,在论述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时都没有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最近出版的一些教育学教材中才有所提及,且非常简略不成体系,如陈新宇等主编的《中学教育学》[6](P166)。虽然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已经自觉实施,但在作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不能明确提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二是未提出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三步曲:从古代和近代只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到现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再到当代既注重“双基”又注重智能开发培养和完美个性品质的养成。同一性、模式化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过去,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和潮流,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的责任和使命。虽然我国《中学德育大纲》中曾提出“身心卫生和个性发展教育”[9](P162),但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没有提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在各种教育著述中鲜见关于这方面的论述,仅有个别论著在论述德育时提到一点,如胡守棼主编的《德育原理》[12](P57-59),但也不是作为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提出的。

二、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当代诠释

(一)德育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概念表述为:“培养学生形成认识事物、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正确思维方式、正确观念、正确态度、正确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内容包括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四个方面的教育。世界观教育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包括政治理论知识、政治鉴别和政治取舍、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等方面的教育,道德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包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取向、职业价值判断和取向、自我价值认知和体现等方面的教育。由于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都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因此将其改为思想观念教育更合理,并且避免了原来“德育”概念内涵上的不合理扩大。这个改变并没有改变德育的实质,仍包括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同时增加了价值观的教育,使教育内容更丰富。

(二)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概念表述不变,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应有所扩展。科学文化知识是智慧之基,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的就在于开启智慧之门。智力和能力既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又是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智能与智慧本质上是一致的,智能的开发培养其实就是智慧的开发培养,因此把智育定位为智慧教育是合理的。

篇(2)

1.关于体能、体质、健康的概念及范畴

1.1对“体能”概念及范畴的理解。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体能”一词的理解争议不大,已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身体机能是体能的基础,体能是身体机能的外在表现。身体机能主要包括:运动系统机能,循环系统机能,呼吸系统机能,神经系统机能等。体能的范畴可归纳为: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支撑、搬运、负重、平衡、滚翻等的能力,也是人在日常生活、劳动和运动中不可能缺少的基本能力。身体素质是指人在身体活动中各器官系统表现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的机体能力。

体育锻炼是人体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参与运动技术的活动。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形态匀称,身体姿态优美。

1.2对体质概念及范畴的理解。

1.2.1学术界对“体质”概念的不同理解。

(1)人体的质量。在遗传变异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综合和相对稳定的人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特征。体质所包含的范畴为体格、体能、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体格:包括生长、发育、体型、姿态;体能:包括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1]

(2)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范畴包括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等;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协同,还有走、跑、跳、投、攀越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的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等。[2]

(3)人体的质量。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遗传、营养、体育锻炼这三个方面起了重要的影响。

体质的范畴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等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型、姿势、营养状况、体格及身体成分等;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即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耐力、速度、爆发力、平衡、灵敏、协调、反应时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爬等身体活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即本体感知能力、个性、意志等;适应能力,即对内外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3]

1.2.2笔者对体质概念及范畴的理解――体质不包括心理因素。

上述对体质不同的理解中,有一个共同点:体质是人体的质量,也就是人体的实质和本质。心理是与身体相对而言的,从现实意义上讲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是人的大脑就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意识能力,是一种精神活动,体质是不包含心理品质的。

心理对体质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非事物内部的。体质所标志的是整个身体的素质或质量,而心理是人的精神活动,其内容大部分来自外界,小部分反映自身的状态和生理变化。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体质属于物质范畴,心理则属于精神范畴。

从上文可以看出体质范畴里不应包括心理因素。对于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只能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等则不应该包括在体质的范畴内,因为对社会的适应不单单是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所能承受的,还有很多社会学因素。

1994年高教版《学校体育学》中,主编金钦昌教授这样表述:“体质”应包括“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方面。

笔者对体质概念及范畴的理解与金钦昌教授观点相近,即体质是人体的质量,一般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范畴包括: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1.3关于“健康”概念――逐步在完善。

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几次定义为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6年在纽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会议上是这样界定的:“健康,并不单纯是指身体没有病、不衰弱,而是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良好状态的总和。”1948年在其中提出了健康的新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这一观念。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学基础,包括机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生活方式;保健设施。其范畴概括起来是三维的,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了最新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其范畴概括起来是四维的,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

随着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将人的整体健康涵盖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这一定义较为合理,较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

2.三者的联系

2.1体能与体质的关系――体质包含体能。

体质表现出来的现象多种多样,有身体形态的、机能的、运动能力的,尽管其现象的表现与体质密切相关,但现象并不就等于体质。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相对稳定性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相对可变性是由生存环境和身体机能变化等决定的。体质好坏,用一个精确的“标准”是不可能完成的,特别是只注重表面可测量的标准,用直尺和秒表来评价体质的好坏是十分片面的。

体能是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是身体物质所做功的能力,体能的计量指标有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人跑得快与慢是以速度作计量的,只是体能的一个方面。

体质包含体能,是体质的一个主要方面,体能是体质的前提和基础。评价一个人的体能的优劣只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生理状况,而不能完整反应他的体质状况。

简言之,体质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2体质与健康的关系――健康包含体质。

体质是一种“特征”,而健康是一种“状态”。体质是身体发展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是表示一个人身心的完美状态,具有流动性、易变性等特点。通常说一个人体质较好,是先天较好的遗传因素加上后天长期的合理运动、平衡膳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结果。也许某天他得了感冒,我们仍然说他的体质较好,但那天他不健康。

从体质与健康的外延来看,健康内在的包含着体质好,体质好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失去了良好的体质,健康就无从谈起。笔者认为:体质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的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可简化为三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如果体质范畴里包括心理,那么健康范畴里包括心理就是多余的。因此,体质不包括心理,这个逻辑和层次至少在学校体育中是正确的。

3.体能、体质、健康之间的层次关系

依据上述对三者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将三者的层次归结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体能、体质、健康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且层次逐一递增,即健康包含体质,体质包含体能。

体能、体质、健康这三个概念的定义、范畴、关系的进一步明确,对人们在日常规范表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体育工作者在实际运用中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光远.中国小百科全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631-692.

篇(3)

摘 要:“如何强化体育课,迅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专题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厘清体育教学质量的词与意,理解“质量”“教育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本文结合国家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体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从“优劣、要求、满足度”几方面为体育教师解读体育教学质量的含义。

关键词:质量;教育质量;体育教学质量;词;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04-03

我们总说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但什么是体育教学质量?其实仔细想想我们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词意和内涵都未必清晰,要提高教学质量却不知何为教学质量,这就是追求体育教学质量的观念和理论障碍。因此,我们在此要就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做一个系统的讨论。

一、纯词意的“质量”指什么?

《新华词典》说:质量是事物或产品的优劣程度。此定义很简单也很简短,但实际上是太简单、太简短了,移植到体育教学上说就是“体育教学的优劣程度”,由于过于简单和简短,使我们不知所云,也不太明白。

美国质量专家德鲁克如是说:质量就是满足要求。另一位质量研究专家克劳斯比则说:质量可以概括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程度。这一定义多了两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克劳斯比还说到:人们使用产品,总会对产品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变化,会使人们对同一产品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因此,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它随着时间、地点、适用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综合上面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明确如下几点:(1)质量的概念很简单,简单到它就是一个事物的优劣和好坏;(2)质量的概念很复杂,因为它是满足某些特定要求的优劣和好坏,而这些要求科学性是难以判断的;(3)质量的概念很模糊,因为它是对应不同要求的不同的满足度;质量的概念很流动,因为即使是同一事物,也会随时间、地点、使用者等发生变化,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因为如此,这些质量的定义为我们今后对体育教学质量的讨论提供了些许辩证的思考方式。

二、国家提出的“提高质量”有哪些方面?

教育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上位概念,关于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段话说得再清楚不过:“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通过以上文件内容,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教育质量的内涵远比我们想的要丰富,教育质量的问题远比我们想的要严峻,教育质量的工作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教育质量的提高远比我们想的要道远。

那么,国家对体育质量或体育教学质量又是如何要求的呢?《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 5号文件)中有以下几段话。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是学校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当前教育工作重点的必然要求。

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状况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要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任课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做到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坐姿和用眼方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七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7日)中也有如下之明确表述: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加强素质教育,努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中小学要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说到的“质量”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上位概念。关于教育质量我们可以比较明确地知道国家的如下意图和精神:(1)质量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标杆;(2)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是质量的根本标准;(3)促进内涵发展和办出特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两大途径;(4)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是质量提高的三个具体标志;(5)提高教育质量的紧迫任务是质量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的完善;(6)提高教育质量必须转移并集中教育资源配置;(7)学校的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强化教学环节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8)国家需要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但现在尚未有;(9)从国家层面上讲,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建立;(10)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教师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和中央“七号文件”中说的“质量”,有的依然是教育质量,有的则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体育教学质量”,通过这些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1)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这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2)学校体育工作状况是地方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3)提高教学质量就是要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4)其他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是不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的保障;(5)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纠正学生不健康的坐姿和用眼方法,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教学质量;(6)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国家对教育和体育质量的表述,大多数体育教师还是有些不得要领,因为以上各种“质量”的论述是“混杂”在各种“意义”“要求”“工作”和“途径”中的,但是有几个要点我们还是可以捕捉到的:(1)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及教学改革的主要工作、目标和标志;(2)当前的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着诸多问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刻不容缓;(3)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还需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工作重点也需要转移;(4)教育教学质量的全国标准还未完全建立,质量提高的保障体系也不尽完善;(5)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师的素质、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能否这样理解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

如果我们尽可能简单地去理解质量的内涵和外延的话,那么“质”就是内涵的实质,“量”就是“质”在数量上的各种延展。

什么是体育教学的“质”和质量的内涵?本文认为:

(1)首先,体育教学必须是“体育”。学校中的体育教学有其特定的要求,而不是其他不属于体育内容的教学(如唱歌、魔术、劳作、手工、劳动、小品似的情景体育剧等都属于此类,但这些内容又都在体育教学中错误地出现过),不属于体育实质上也不是体育内容的教学(如棋类、多米诺骨牌等,这些也在体育教学中错误地出现过),属于体育也是体育但不像学校体育内容且质量不高的体育的教学(如不符合体育教学目标或学校体育教学条件的体育内容、过于简单的体育游戏和并不成熟的乡土体育内容等,如手榴弹、标枪、铅球等),这些都不具备教学质量的“质”的要求。

(2)其次,体育教学必须是“教学”。所谓教学就是要有教有学,就是教完学完,就是教会学会,就是教好学好。那些不是教学的活动、不是教学的训练、不是教学的“放羊”,那些没有教会、没有学好、没有教懂、没有学懂的“教学”都不具备教学质量的“质”的要求。

那么,什么是体育教学的“量”和质量的外延?本文认为:

(1)首先,要有“体”的量。因为是体育教学就必有负荷、就必有强度,体育教学要有质量就必须有“体”的量,有了科学的负荷量、有了合理的强度、有了适量的练习量,那么体育教学才有质量可言。

(2)其次,要有“育”的量。体育教学是一个学科的教育,是教育就必须有教导、有规范、有纪律、有要求、有评价、有表扬、有批评,这些“育”都有强度、都有量、都有科学,而“育”的量如果是不足的、是过度的、是漂浮不定的、是随意的、是时有时无的、是该有没有的,那么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可能有质量可言。

(3)再次,要有“教”的量。因为体育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不会就没有终身体育,要教好,就要有科学的“教”的量,如讲解量、示范量、练习量、指导量、保护量、帮助量、评价量等,无论上述哪个量不够了,或者过度了,那么体育教学的质量也是不可能高的。

(4)最后,要有“学”的量。因为体育教学就是有教有学,是教学相长,因此没有学生积极的学、主动的学、自主的学、探究的学、合作的学、带着问题的学的教学,就会变成教师的“照本宣科”和“对牛弹琴”,但要有积极的学、主动的学、自主的学、探究的学、合作的学,就必须有教师提问题的量、学生回答问题的量、思想启发的量、课堂讨论的量、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量、同学们合作的量、小组自主练习的量等,只有有了这些适量的量,体育教学才有了实质性的质量。

如此体育教学中的“体”“育”

“教”“学”如果都有了科学的量的延伸,那么再加上“体育”和“教学”的“质”,本文认为,此时,体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和外延是不是就比较清晰一点了呢?

四、能让广大体育教师理解的“质量”是什么?

我们总号召体育教师要提高教育质量,但他们真正理解什么是体育教学的质量吗?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吗,甚至可以问他们听懂了质量的词意了吗?因此,本文想思考一下体育教师能够听懂的质量的词意,用上述质量的“优劣”“要求”“满足度”三个基本关键词让体育教师们去更好地理解质量。

1.优劣

优劣也为好坏。体育教师在思考体育教学质量时,可先从优劣好坏的方面审视一下自己,即经过了自己的体育教学:

(1)学生们掌握运动技能状况的优劣好坏;

(2)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和所形成体质的优劣好坏;

(3)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多少与优劣好坏;

(4)学生对体育和体育课态度的优劣好坏;

(5)学生们运动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优劣好坏;

(6)学生们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和个人品行的优劣好坏;

(7)家长对学生体型体态以及体质身体、进步评价的优劣好坏;

(8)毕业生对本校体育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优劣好坏;

(9)学生对体育教师整体评价的优劣好坏;

(10)上级对本校体育教学改革和经验形成的评价的优劣好坏。

2.要求

要求有时是国家的文件,有时是学校的规定,有时是课程的标准,有时是校长的嘱咐,有时是家长的期待,有时还是自己的承诺。体育教师在思考体育教学质量时,应从“要求”的方面再审视一下自己,即自己的体育教学:

(1)达到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了吗?

(2)达到《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了吗?

(3)达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的有关要求了吗?

(4)达到本校“一校一品,一生一长”的课程目标了吗?

(5)达到本地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平均以上的水平了吗?

(6)达到你们校长经常提的那个教学要求了吗?

(7)达到体育课的基本练习密度和负荷值了吗?

(8)达到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身体发展的那些期待了吗?

(9)达到你眼前的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要求和渴望期待了吗?

(10)达到你自己心中理想的“合格的体育课”或“好体育课”的标准了吗?

3.满足度

固然,面对体育教学,国家、地方、学校、家长甚至其他学科教师都有着各种期待和要求,也有着满足和不满足。而学生对体育课的满足度可能是其中最为显现、最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为重要的满足度,因此在思考体育教学质量时,教师还要从学生的满足度方面审视一下自己,即经过了自己的体育教学:

(1)学生们对体育教学效果是不是都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2)学生们对体育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是不是都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3)学生们对活动和比赛的享受是不是都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4)体育特别好的那群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5)体育比较差的那群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6)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安排是不是很满足,不满足的地方在哪里?

篇(4)

“创新驱动、创业促进”是21世纪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的核心议题,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15年国务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深化部署[1]以来,各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专业实践相分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因此专创融合将成为双创教育改革新的抓手和突破口。

一、专创融合的概念界定

专创融合是将专业与创新创业融合,以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创新创业理论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思维方法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从现实问题出发,由真实流程驱动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解构,最终通过师生共创实现价值产出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专创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体系侧重在不开设新课程的情况下,将创新创业理念、方法与思维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教育评价体系、专业文化建设、专业真实性项目研发等,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层面更加深刻而广泛的融合,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双向耦合,改变以往“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转向师生共创的合作学习模式,注重情景体验和行动导向,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学习、深度思考、合作共创[3]。高校应依托现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探索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4],推进专业教育在不同阶段围绕专创融合主题,利用访谈法、观察法、互动法等方法,对产业格局和趋势、社会热点事件、产业企业奋斗史、专业难题突破史、风云人物励志故事、行业和用户痛点、创新创业机会识别、产品设计与开发等实践场景、创新创业校友资源、技术与工艺创新空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教授,进而推动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及教学现状

(一)健康旅游概论课程简介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以“森林、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十大健康旅游专项为主,以“心理、环境、运动、营养”等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辅。该专业课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十大健康旅游资源的禀赋,掌握专项健康旅游服务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专项健康旅游的服务技能,并具备相关健康旅游项目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能力。

(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以及健康促进活动的日益广泛多元化,全龄人口积极投身大健康旅游的趋势正在形成,健康旅游的市场规模正稳步增长,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健康旅游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5]。基于此,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健康旅游概论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首先,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内实践不足,缺乏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导致其对有关健康旅游项目的服务技能、规划设计能力等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的教学内容认识不足;其次,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单一,教学方法多为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教学资源基本集中在线下教材和线上课程资源上,且课堂教学多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导致学生的课堂体验参与度不高,同时单项知识“灌输”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最后,产教融合落实不到位,对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产业资源优势如实践教育基地优势、企业行业优势等利用不充分,导致学生对于健康旅游市场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缺乏与健康旅游相关产业行业的融合和与市场的对接。

三、基于专创融合的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一)递进式循环的教学目标

健康旅游概论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兼顾健康旅游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以健康旅游专业知识为导向的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培养学生规划设计、寻找市场机会及组建与管理团队的能力[6]。基于此,对于课程教学目标,本文进行了一个从理论知识、作用机理到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四级递进式目标设计,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健康旅游的定义和相关理论基础,理解健康因子的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专项健康旅游项目的操作流程与服务技能,最终能够识别市场痛点,对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而这也是创新创业思维的集中体现。以四级递进式目标为基础,形成了课程教学目标循环模型,如图1所示,具体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不同的健康旅游项目模块,每一个模块均可以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四个方面进行能力的螺旋式提升,特别是情感方面,主要从专业认同和思政教育两个角度进行培养,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使其形成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良好修养与品德。当然,这一能力循环模型不仅适用于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内不同模块间的教学,同样也可拓展到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当中,这样既能实现课程内的目标能力循环,也能实现课程间教学目标的融合。

(二)主辅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专创融合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健康旅游概论的课堂教学应以项目式驱动为主,以案例式、访谈法、小组合作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为辅,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结合,由此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其中,项目式驱动是指以健康旅游概论课程十大健康旅游项目为依托,学生择其一,以组建团队的形式进行健康旅游项目实践,并在项目实践中寻找市场痛点,进行项目和产品的规划设计,模拟项目运营和实施过程中的服务和管理流程,从而体验真实的健康旅游项目运作过程,推动课程内容的学习进程,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7]。对于其他辅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可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进行灵活运用,如通过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分享,也可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旅游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投资家或管理人员参与课堂案例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健康旅游业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通过访谈法让学生与市场消费者、企业管理者交谈,并加强实践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掌握行业状况、寻找市场痛点、满足市场需求的思维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健康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以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对应训练

在进行健康旅游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时,教师应以能够进行项目任务型、应用型、成果型教学操作的内容模块为主,贴近行业实际进行创新创业场景的构建。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以“什么是健康旅游”“健康旅游理论基础”为内容的基础理论部分,以“森林浴、户外游憩、温泉、园艺、海洋”为内容的资源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以及以“SPA、养生、医疗、养老、拓训”为内容的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8]。其中,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以案例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为主,注重加强学生对于行业的研判、市场分析及知识的探究能力;资源型和康复型健康旅游项目部分是课程的核心部分,主要运用项目式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以学生组建的团队为单位,进行某一种健康旅游项目或产品的设计,培养其发现市场痛点并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和思维。教学内容与对应的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教师通过将课程知识点与创新创业方法、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意识等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旅游创新研究、项目设计、产品开发,使其在实践中体验、总结课程各章节的知识点,可增强学生对项目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估及可视化呈现

专创融合的课程考核应摆脱传统考核方式单一化、结果导向的倾向,坚持弱化纯知识点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的原则。本文对健康旅游概论课程考核的成绩构成体系进行了再设计,如图2所示。其中,过程考核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过程性评价,从团队组建、小组合作、案例分享、精益创业画布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作品考核主要以学生团队的健康旅游项目规划文本为依托,考查其市场研判、项目创意与产品开发的能力及团队意识,这既是对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考查[9]。另外,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设计,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及情感四大课程目标为一级指标进行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进行问卷调查的设计,在课程教授前和课程教授后进行问卷的发放和统计,并通过Before-After的对比,进行教学效果的可视化呈现,这样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

(五)多方共享的教学资源

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源优势,可提供教材、案例库、规划文本、实践教育基地、行业企业管理人员、线上教学视频等资源供学生学习、讨论和访谈,从而实现“学校+企业+行业+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共享[10]。

篇(5)

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及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结合初中生体质现状下降的现状,通过调查、访谈和实际教学,笔者认为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重技能、轻健康理念的现状。这种沿袭传统模式的体育教学已阻碍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项目标的实现,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生长发育。学者们对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内容、方法的探索,而对健康理念在维持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不多。本研究在意识能动性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健康理念与健康水平、体育教学与健康水平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健康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实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基本目标。

1.健康理念的基本内涵

对于健康的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描述。20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曾就对“健康”的概念作了如下定义,即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圆满状态,以及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该定义不仅丰富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同时也预示着人类健康的维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因此,就健康的内涵来说,生理上的圆满是基础,但不是唯一维持健康的因素。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有一部分初中生是属于亚健康人群,那么如何看待初中生亚健康群体,这样一个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学生群又该如何摆脱亚健康状态而走进健康的行列,其关键是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健康理念不同于健康的概念:第一,健康的概念是σ桓龈鞣矫娑纪旰玫娜说淖刺描述,有其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属于客观范畴;而健康理念则是一个人对健康概念的认识,这其中包含对健康标准的灵活运用及自身对健康状态向往和追求的程度,多属于主观范畴。第二,健康的概念和一个人实际的健康状态并无必然联系,即熟记和理解健康的概念并不一定能获得健康的结果;而健康理念一旦形成,就必然会推动个体去追求或实施健康的行为,并在此过程中,个体也就有可能极力避免各种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获得健康的增进是必然的。

2.健康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体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健康理念是初中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离开了“健康第一”,其他一切锻炼都是伪科学,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但如何真正地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并保证学生健康地锻炼、学习,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充电”。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性别、年龄、运动能力、健康状态等各项指标,进行分组、分层,遵循学生运动时机能变化和运动技能掌握的学习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特别值得需要考虑的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提前做好预案,教学中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帮助等方法,使每一位学生达到适合自身的运动量,保证教学目标在健康、安全、科学的锻炼中实现。近几年,一到秋冬季节,全国大范围的地区就会出现雾霾天气,体育老师必须科学地认识它,并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及时了解当天的天气状况,安排好教学内容、运动量,若雾霾严重,要果断地暂停大课间活动、体育课等一切室外的活动,确保学生健康地运动、运动的健康。

(2)健康理念对于学生而言,是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水平的根本保证。学生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的练习方法,并把学到的健康理念指导自身或是他人,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挑战自我的运动能力,在锻炼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规律,逐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同样要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在锻炼中获得关于运动对于健康促进的各种作用以及合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方法,进而在理论的基础上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理念思想也深入师生的心里,并被有效地落实到日常的教与学中。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健康理念促使体育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保证了教学目标在健康、安全、快乐中实现。对于学生而言,健康理念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大脑里,大脑里储存了大量有效的健康理念,使其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结合自身的锻炼,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从而切实有效地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重要地是促进了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篇(6)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133229.CoM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篇(7)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9-1117-03

【关键词】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学生保健服务

2009年9月,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下发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范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1]。2008年9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年)指出: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及相关规定,城乡各类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健康行为养成教育……,在各类学校中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本世纪初,健康管理的概念传入我国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2005年10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将“健康管理师”列为我国第四批新职业之一。不少专家提出了在学校开展健康管理的思想[2],并在《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中首次提出了学校健康管理的概念。

上述指导学校卫生工作的相关文件或文献,出现了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3个不同的概念,这3个概念所传递的内容是否相同;学校卫生工作(包括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应主要是健康教育,还是健康促进或健康管理。如果不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和理解,就容易导致学校卫生工作思路混乱,影响学校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1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的概念

1.1 健康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 季成叶[3]认为,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活动向个体或群体传播健康知识,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并促使人们自愿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消除或减少健康的危险因素,降低发病率、死亡率,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学者认为,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强调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健康信息传播,实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行为干预活动与过程,核心目标是通过教育帮助人们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即终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实践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强化已有的健康行为[4]。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不同,具有传播对象针对性强,目标定位重在行为改变,信息流向以双向为主,传播途径是多渠道、多方法,重视传播对象“注意、知晓、理解、接受”4个方面的心理过程,行为作用特点表现为自愿改变、主动采纳,有系统的学科体系等诸多特点。

而学校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对象,针对其学习、发育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使儿童青少年获得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预防/减少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和健康。

学校健康教育主要形式为健康教育课、健康咨询与个人劝导、讲座、同伴教育、利用媒介技术、参加社会性的健康教育活动等。

1.2 健康促进与学校健康促进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渥太华》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是一个包括社会和政治综合性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加强个人的技能和能力,还包括改变社会、环境和经济的条件来减少他们对大众和个人健康的影响。健康促进是增强人们对健康决定因素的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其健康的过程。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办事处《健康新地平线》指出:健康促进是个人和家庭、社区以及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改善促进人们实施健康行为的环境,增强人们改善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其内涵包括了健康教育及其他能够促进行为和环境向有益于健康方向改变的一切支持系统。

2000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在第五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对健康促进作了更为清晰的诠释:健康促进就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宗旨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并具备作出健康选择的能力。健康促进所阐述的就是做决定。健康促进的核心就是增权,使人们得到更大控制其影响健康的决策和行动能力的过程。

学校健康促进是在学校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通过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内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让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学校健康促进的目标人群可以分为一级和几个次级。一级目标人群指学生(包括大学、中学和小学)群体。次级目标人群包括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领导。

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是制定健康公共政策、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卫生服务方向等5个方面。而学校健康促进的实施涵盖了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服务和学校卫生环境三大范围。学校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包括学校健康政策、学校健康教育(健康课程教学、健康活动、健康咨询)、学校健康社会环境(人际环境、事物环境、学校物质环境)、社区关系、个人健康技能、学校卫生服务等6个方面[5]。

1.3 健康管理与学校健康管理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渥太华》中重申:“应将健康看作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不仅是个人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缘于对健康内涵的新的认识,考虑到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需要管理,由此诞生了“健康管理”的概念。

目前对健康管理的概念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陈君石等[6]认为:健康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陈建勋等[7]则认为,健康管理是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认识健康问题) 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该概念更准确地概括了健康管理的实质及特点,认为健康管理就是认识风险、评价风险和管理风险。

关于学校健康管理的概念目前只在《健康管理师》一书中有所提及,认为:“学校健康管理是通过学校健康促进、健康监测和常见疾病预防,教学过程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管理,积极动员学校、家长和学校所属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积极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包括设置正式和非正式的健康教育课程,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健康服务,让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参与,共同促进学生健康。”

2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的区别

2.1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从上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概念可以看出,健康促进远远超出了以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要求调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广泛力量,改变影响人们健康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条件,从而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

健康促进可以看成是一切能够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或使人们得到更大控制其影响健康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健康促进或可简单看成: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健康政策。

从内容体系上看,健康促进缘于健康教育,又大大超出了健康教育的范围,是构建在行为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预防医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健康教育重在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是实现教育对象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内在动力,而健康促进则在实现健康教育功能的基础上,调动更广泛的资源,强调学校领导、教职工、社区、家长的积极参与,营造更有效实现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效果的外部条件。

2.2 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 从健康管理的概念来看,健康管理就是认识风险、评价风险和管理风险,其更看重对个人或群体健康危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并通过干预减少危险因素可能对个人或群体健康的不利影响,强调运用管理学手段实现健康资源的高效利用,其干预部分更具有针对性,体现出健康管理对个人或群体健康的维护效果的高效性。

从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的实施内容上看,健康管理实施的内容是根据管理群体的年龄结构、环境因素、经济社会条件及存在的健康问题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内容更注重针对性、时效性,尤其是健康资源的合理配置(注重管理效率原则)。健康管理的重点是通过健康体检和监测,发现并评价可能危害健康的危险因素,而后针对危险因素开展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的健康促进或干预活动,以减轻或消除危险因素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而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则更注重基础性、全面性和教育性,主要是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发育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健康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使儿童青少年获得必要的卫生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养成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预防/减少疾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和健康。

由此,可以将学校健康管理看成是建立在对健康资源实施高效管理基础上的,主要针对学生个人或群体健康危险因素或健康问题所进行的健康促进活动。

3 学校卫生工作新思路

通过对上述健康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笔者认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健康管理3个概念相辅相成,均是开展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手段。结合多年来从事学校卫生工作实践,笔者提出今后学校卫生工作开展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3.1 以健康教育为学校卫生工作主体 学校卫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卫生工作的主体是学校健康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职责。

鉴于此,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于2009年9月颁布实施了《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健康教育是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的教育。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纲要指出:“学校健康教育要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的出发点,注重实用性和实效性……,做到突出重点、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和促进健康知识的掌握、健康技能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形成、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建立。”

纲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对健康教育提出的工作要求,依据《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及新时期学校健康教育的需求,将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涵盖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5个领域。并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高中年级5级水平,把5个领域的内容合理分配到5级水平中,5个不同水平互相衔接,完成中小学校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无论从其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还是内容体系,均体现了学校健康教育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只有将学校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主体,才能真正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

3.2 以健康促进为学校卫生工作理论指导 由于健康教育只注重健康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如果缺乏健康促进的环境支持体系,健康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学校卫生工作必须在健康促进理论指导下以健康教育为主体开展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校健康教育开展的条件相对比较简单,但学校健康教育要有效地开展起来,并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转化成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技能却并非易事,没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行政、师生员工、社区、家长的共同参与,很难实现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学校卫生工作目标。

因此,学校卫生工作一定要以健康促进理论为指导,强化健康教育支持环境的营造,充分利用各种健康教育资源,才能保障学校卫生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得以实现。

3.3 以健康管理为学校卫生工作重点 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表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健康教育任务,另一个是学生的健康保障任务。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健康促进工作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健康教育任务,而健康管理则是实现学生健康保障任务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的学校卫生工作中,很多学校常常重视学生的健康教育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康保障任务。表现为学校一方面积极地对学生开展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健康促进活动,而另一方面又缺乏对学生健康问题或健康风险的识别、干预和有效管理,导致学生健康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学校卫生工作在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健康促进活动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学生健康管理工作,即加强对学生健康问题或健康风险的检测与评估,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活动,有效改善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或降低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风险,以完成学校卫生工作中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保障两大任务,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管理均是指导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概念,学校卫生工作要健康发展,一定要依据《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主体,以健康促进理论指导学校卫生的全面工作,并重点通过健康管理实现对学生健康问题或健康风险的有效管理,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促进活动,全面促进和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广泛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普遍存在“重测试而轻服务与管理”,以及缺乏对体质弱势群体进行必要的管理与干预。这也是导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效果不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得不到根本性扭转的重要原因。通过上述健康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可能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支持。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8]12号)[EB/OL][2009-09-25]. moe.省略/edoas/website18/40/info1253859485150640.htm.

[2] 赵彦.我国学校实施学生健康管理新战略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4):13-16.

[3] 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9.

[4]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2.

[5] 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298-306.

篇(8)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a)-0000-00

人们生活在快节奏的工业化社会里,面对着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最终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因此我们面临着如何提升大众身体健康素质的社会问题。本文以知信行理论为切入口,探讨提升大众身体健康策略,以提升人们的身体健康,最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国家建设服务。

1知-信-行理论概述

知识―信念―行动(知信行)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一开始是用于提升教学效率的行为模式,80年代用于与健康相关的行为模式,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致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健康问题获得了人们的热切关注。这一模式整体上划分为三阶段:知识、信念和行动。这三个阶段是一个有机体,呈递增的状态,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积淀,其中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是目标[ ]。

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越是简单的概念概括起来越不容易,因为这些概念的外延广泛,就如对“物质”这一名词下概念一样,可以延展到经济学的层面上去。本文知-信-行理论中就有三个概念需要界定,包括:知识、信念、行为。为了研究的需要,这三个概念将结合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界定。通常来说知识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物的内容知道的数量,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最后是以以概念或命题的形式出现,往往揭示自然和社会的一般规律。信念是经过个人加工后而形成的,表示某个人对所将要认知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具有个体特征的产物。另外信念的显性的表现是态度,共同结合成了知信行中的信。行为描述人们身体特征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是利己的,是人们为了生存采取的方式、方法。能够使行为发生改变的因素主要有内外环境,如自然条件、传统文化、社会经济等。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然而健康状况却没有随着物质水平的发展而同步提高。知信行模式应用于干预人们的行为以增进人们健康,主要以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知信行的应用到身体健康促进、改善的实施中,主要有三步:第一,让人们熟悉某一知识的概念,使其明白现有的行为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第二,采取合理的方式、手段,反转人们的某种原有信念,使其认同新的行为能够真实有效;第三,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使J知变为行动,如运用鼓励的方式来改变其旧有的行为方式,并且使其战胜该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并且对评估预期的成果[ ]。

2提高大众身体健康素质现实价值

2.1推动国家建设

国家的存在基础是单个的人民,因此只有人民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实现国家经济、文化、社会的大发展。国民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国家的潜在财富,被称为国家的软实力,人民身体健康,是实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保障。由此可断定,增强全民身体健康素质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体育运动是一种天然无害易被大众接受的保持健康的方法。尤其是现代化的社会,体育锻炼能够增进健康被广大的观众所认同,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一辈子”的口号,体育运动的价值正不断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如何才能将这种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才是关键,如人们只知道体育运动有多好多好,而不曾迈开腿去实施,那么再好的东西也发挥不了其作用。我们希望借用知信行理论这一知识,能够促使大众真实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切实增强人民体质。

2.2建设健康城市

健康城市代表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具体到可操作化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以为人的健康服务。现今为之,我国健康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计划并不完善,对人本身的关注更是不足。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摸索,在必要的时候国外健康城市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并按照健康城市的标准来实施。健康城市的建设时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涉及的面比较广,本文所取健康之意主要为身体健康一面。体育锻炼是最直接,也是最易开展的活动,运用知信行理念深化大众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改变行为,提升身体素质,推动健康城市建设。

3应用知-信-行理论提升大众身体健康素质策略

3.1利用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

在知-信-行理论的第一阶段是向目标群体传播有关的知识,即向大众传播相关的健康知识,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当前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互动性,逐渐演变成社会交往的新工具、娱乐生活的新空间及文化传播的新途径。在向大众宣传有关身体健康素质的信息和知识时,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巨大作用,并且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和便捷的健康信息,以生动形象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向大众和传播,协助大众了解健康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提升身体健康素质。

在健康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应选择符合不同人群的身体和心理特征的信息,应尽可能选择科学的、针对的、适用的健康信息,不同人群在获取相关健康信息之后,能够马上读懂、理解并加以实施,如亚健康、肥胖、颈椎病、抑郁症等。选择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作为信息的发表方式,目前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目前应着重选择利用。

3.2 构建新格局培养健康信念

知-信-行理论第二阶段是培养大众形成健康信念,即培养大众形成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价值认同。

终身体育应首选的信念,因为我们知道体育活动对健康的影响不是短期的行为能够起到作用的,而应是贯穿人生的始终[ ]。终身体育意识的字面意思为人们对终身体育的认知和态度[ ]。大众只有将终身体育的信念进行彻底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的发挥体育锻炼的效果,使身体健康素质保持充电状态。拥有终身体育意识,能够使大众了解到体育运动对身体健康素质提升的作用,并且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影响其一生。

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以社区为例,说明如何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如在居民常聚集的地方放置健康知识展板,指出不同体育锻炼的不同作用或不同人群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在此阶段,社区及家庭应表现出细心、真诚、耐心,将为社区人们的健康做到实处。

3.3 加大培植体育气氛转变行为

在知-信-行理论的第三阶段,即在大众获取健康知识和培养信念后,能够自主地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自身的健康素质水平。为了能够为大众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便其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社会可以通过建造活动场所及开展多样活动来促进大众的体育锻炼活动。

适合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较少,没有合适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就降低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为了加强大众体育教育,应当加大对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如建设篮球馆、游泳馆、体育文化中心等活动场所,向大众开放现有体育活动场所,进而为大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

体育部门应与城市建设、园林规划等部门合作,根据不同地区的现有条件,建造符合当地情况的体育活动场所。城市内的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应做到切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且能够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得已建设好的体育活动设施,真正地能够被大众利用起来,进行体育锻炼。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的引导大众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我们所说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信息网络在给大众提供健康知识方面作用巨大,但是其作用是有限的。关键是基础设施的建造与使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症结。如在社区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提供齐全的配套设施与器材,为大众营造一个体育锻炼的实体空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毕竟眼见为实,人们最初的认知来源于具体的经验积累[ ]。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大众在互联网上将获取到的健康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合二为一,使知识得到有效的转化,真正做到为人们的健康做事。

4 结论

本文以知-信-行理论为研究视角,归纳总结了增促大众身体健康素质的策略,对实现大众身体健康的目标具有现实价值。当前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不少人忽视了健康问题,使得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应用知-信-行理论,首先加强大众对健康知识的认同,进而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最终取得身体的健康。同时,政府应当在提升大众身体健康素质方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建成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效促进社会形成良性机制,提高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蔡f华,陈瑜. 强化健康教育“知信行”提高公民健康素养[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2):58-159.

[2]宋军,肖|, 靳雪征等.我国50家大型企业员工健康相关知信行及健康现状调查[J]. 中国健康教育,2012,8(2):131-134.

[3]徐珊,彭晓琳,张春惠等.持续开展健康社区创建活动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0):125-128.

[4]黄佩贞,钟微,肖青等.广州市海珠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知信行调查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4(27):161-162.

篇(9)

什么是体育,什么样的体育观才是更具科学性,以前的学习一般都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去认识体育。而这种认识往往会有所局限,如竞技体育是体育当中最重要的一块领域,奥运会的举世瞩目,各级重大赛事的开展,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关注,竞技体育超越身体极限的震撼效果也让它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这一些使得竞技体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竞技体育是很难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理论构建的,因为竞技体育中的职业运动员很多都是伤病累累,它所带来的效果也不是为了给人们教育启迪,观众也一般都是从娱乐的视角对它进行关注。而哲学不仅往往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它考虑的视角往往也是最全面的,所以从哲学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才能更全面理解体育,在进行体育研究过程中就不会陷入种种误区,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才有一个更加明确的把握度。

1以往的体育认识观

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体育发展的历史长廊中,很多学者对体育都进行过相关的论述,哲学家柏拉图就说过:“用体操锻炼身体”。近代哲学家中的思想启蒙家卢梭论述过:“体育是一切的基础”。当然很多其他大哲学家、思想家在他们的文章也涉及到过体育。在现在的期刊网上关于对体育的认识也是五花八门,有人认为体育就是体操,有人认为体育就是健康,也有人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更奇怪的是有人甚至认为体育和劳动也没有本质区别,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不是永恒不变的,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的一切事物。体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体育的本质属性是不会变的,体育包含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应该可以准确概括的。

2对以往体育概念观的质疑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照搬竞技运动项目内容,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域”。对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造与转化,使其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接受能力,竞技素材教材化。同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

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一个崭新的理念。理念一:健康第一,使每位学生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都达到最佳,通过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运动获得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和能力,不仅要求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将落脚点归为健康,认为健康才是个体不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理念二: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胆改革传统项目,将部分陈旧的,及一些过分强调标准技术动作而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内容删除。在吸收旧教材精华的同时,及时引入各种新兴的运动项目,精选一些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及树立“健康第一”观的内容。强调传授具有合理结构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断更新与社会需求较远的繁、难、杂内容。学校与地区可以根据本学校与地区的优势,建立校本教材与地区教材。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三、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1.竞技体育运动的特点

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1)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2)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3)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4)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5)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2.当前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小学体育当中小学生抱着大篮球投高篮筐,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小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为了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国外在竞技运动项目内容教材化方面给了很好的启示。例如,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了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目前,日本在“快乐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广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3.小学体育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策略

上一篇: 银行业前景分析 下一篇: 生物科学专业职业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