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3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P)。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P)。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P)。

.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

   

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P)。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P-)。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2)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 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有了正确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还需要形成心理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发展的水平并受到研究工作可能具备和达到的条件的制约。在经历了科学研究的微观阶段——分析研究之后,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向宏观阶段——整合研究迈进的趋势。有关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香农的信息论和维纳的控制论,即所谓的“老三论”。而在此之后又出现了所谓的“新三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论、哈肯的协同理论和托姆的突变理论。所有这些理论都为现代科学的一般方法论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出自心理学,但对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指导作用。而且,正是由于心理学派系林立、众说纷纭的状况,就更需要用像系统论那样的思想方法,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这个本身就具有客观系统性的研究对象。正如哲学方法论不能代替科学的具体研究那样,这些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的思想和理论,并不能代替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指导。心理学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需要建构符合心理学科学发展的一套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最后是有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问题。可以说,心理学现在已经涉及人类活动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因此在具体研究的方法和技术上必定有相当大的差异和跨度。具体的方法是与具体的研究问题相联系的。心理学在各个不同的领域中几乎运用了所有各种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其中包括了物理的、生理的、药理的、临床的、数学的方法;心理学本身又有实验的、准实验的、非实验的、思维推论的各种各样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长处,但又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多层次、多元化和动态的;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我们不仅需要在某个局部问题上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微观的分析研究;而且更需要以整体的、系统的和动态的思想理论与研究方法论,归纳和综合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和学说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描述性的初级水平阶段,而应该是可操作的、有预测力并有控制力的。这样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间既有自己较完整、较一致的理论,包括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又具有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作用和效果的现代科学。

【参考文献】

[1] 查普林,克拉威克.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 库恩.必要的张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3)

  二、立足方法,体现思想性

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在介绍方法的同时,给予了理论思维应有的重要地位。这是其他心理学研究方法教材所鲜有的。理论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有三。其一,从科学研究的本质看,科学要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实际经验,对经验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取真理性知识,推进人类的认识水平。也就是说,科学研究的本质是通过经验观察和逻辑推理,系统地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积累真理性知识的过程。它不仅包含经验观察,同样也包含逻辑推理。因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不仅使用诸如观察、实验等手段按严格的科学程序和规范去获取经验,而且也使用推理这样的思辨过程。其二,从科学研究的功能来看,科学研究的功能在于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解释和预测本身都是理论工作,控制和描述也同样有赖于理论,由此可见理论工作在科学研究中同样具有其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理论工作不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部分,至少和实验工作同等重要。其三,从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来看,在方法论体系中最高的层次是哲学方法论,包括哲学中的认识论、逻辑学以及一般科学方法论;其次是某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最后是“技术性”方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同样涉及以上众多层次。由此看来,介绍心理学研究方法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涉及各类具体研究方法,同样需要论及理论思维方法。而该书恰恰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

三、立足逻辑,体现层次性

作为教材,作者不仅考虑到学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更是从学生学习与教师教授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学习逻辑的基础上由浅人深地安排内容的取舍,做合理的顺序编排,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层次的需求。首先,内容按照研究过程的顺序展开。就知识体系来说,该书在《绪论》中对心理学研究方法做了简要概述之后,按照研究过程主线依次介绍了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查阅与综述、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结果推论与理论建构以及最后的研究报告的写作。其次,内容的难度由浅人深、层层递进。考虑到学生往往是在本科二三年级学习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能这时还缺少研究经验,因而在安排本书内容的时候先从简单的部分人手,在学生基本掌握研究过程、方法与研究结果之后,再导人相对复杂的方法、理论建构等内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步步深人、扎扎实实地形成这门学科的认知结构。再次,妥善处理与其他方法类课程的关系。由于学生之前可能已经学习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方法类课程,例如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等,为了减少相应的基础知识的重叠,本书侧重介绍重要的“剩余”研究方法,避免与先前课程内容的重复。最后,在每章内容安排中,作者在介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增添了《延伸阅读》部分,不仅引导本科生深人学习,同时也满足、拓展了不同层次学生、研究者的学习需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4)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生物学、法律学、经济学、建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类幸福生活方法时,把关注点集中在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上。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知觉、认知及学习的因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就人类发展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适应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但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改造环境是人类适应环境最大的特点。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多种科学知识,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环境)对因变量(人类心理)的长期效应。

二、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Daniel等人开始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观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与心理反应(例如,选择的喜好、风景的感觉等)的相互关系研究。

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再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

(二)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

Daniel认为景观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景观经验多元分析。虽然在研究程序上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与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类似,但是在解释景观选择和喜好时,不是从物理特性上解释,而是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概念来解释。

1 .Be r l y n e 的对照刺激特征( c o l l a t i v e s t imu l u sproperty)。Berlyne根据实验美学的研究结果,提出美的反应是人的视觉刺激所具有的复杂性(complexity)、新奇性(novelty)、不协调性(incongruity)及意外感(surprisingness)等相互对照特性与此类刺激诱发的探索行为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Berlyne认为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的特性,可以促使不同唤醒的产生。这就是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

根据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Wohlwill以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和二者混合景观等3类景观为评价对象,对人的景观喜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3类景观中自然景观的喜欢程度最高,人工景观的喜好度最低;第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中等复杂程度的景观最受欢迎;第三,新奇性、不协调性及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直线关系。其中,新奇性和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正比关系,不协调性与喜好程度成反比关系。

2.Kaplan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Kaplan以进化论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风景信息的观点,相继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他认为,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和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适,他必须了解其生活的空间和该空间以外的存在,他必须不断地去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面临着的和即将面临着的危险,也正是凭借着这些信息,去寻求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所以,在风景审美过程中,他将人的风景认知中质的信息归纳为,复杂性、神秘性、统合性和明瞭性等4个方面。同时,他又指出人对风景质的要求是既要风景具有可以被辩识和理解的特性“理解性”(Making 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探求性”(Involvement),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风景质量就高。随之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风景信息是否马上使用(即时),还是作为线索使用(推测)两个侧面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四维量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hi138\Com]

(三)自然环境的减压功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Ulrich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自然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压力的缓解上。首先,他为了解释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情与美的反应,提出了心理进化模型。此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过程,其中特别强调到了人接触新环境时的感情状态。其次,将人对环境的喜好作为重要的感情考虑,并将其视为压力调节中众多情感(如,恐惧、关心、愤怒及悲伤等)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见,心理进化论体系,不仅包括美的反应,也包括压力调节、自然的形状及内容等众多情感的反应与生理反应。

近年来,Ulrich等人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Ulrich认为,自然风景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他的研究发现,自然风景往往明显的加速病人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的恢复,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四)原生态自然体验研究。

环境体验课程的目的是借助于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新的正确理解和态度,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一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而环境体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Talbot和Kaplan在其一项长达十年(1972-1981年)的纵向研究中,对参加野外环境体验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这项研究的初期结果表明,所有参加者对原生态自然体验的价值都给与了极大的肯定。经过野外环境体验,与其他人相比,体验者不仅关心他人,同时在自我认知、自信心和日常生活的计划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在此项研究的中期,通过问卷调查,对野外环境体验者在观察原生态自然反应变化过程中,面临知识、理解等困难时所产生的感情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者不仅在野外环境的体验过程中,有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斗志。此项研究的最后两年,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体验者的支配环境情感。研究结果显示,体验者无论参加时间长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无意支配自然,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觉。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直接接触自然的活动中,能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五)自然环境自身的机能评估。

在物理环境中,动物和植物等有机体与土、水、大气等无机物在相互影响的同时,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目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关注景观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等自然环境的直接效果,还包括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也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5)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生物学、法律学、经济学、建筑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人类幸福生活方法时,把关注点集中在环境问题及环境与人类和谐发展的问题上。心理学领域,研究人类行为最主要的是探求人类生存环境和人类知觉、认知及学习的因果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过程就是对环境的不断适应过程,就人类发展来讲,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适应环境是其发展的前提。但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不是完全被动的适应,通过认识和实践去改造环境是人类适应环境最大的特点。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借鉴多种科学知识,反应出交叉学科的特点。与其它研究相比,环境心理学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是,关心自变量(环境)对因变量(人类心理)的长期效应。

二、环境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daniel等人开始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景观评价的系列研究。即探求景观的物理特性(例如,地形、植物、水等)与心理反应(例如,选择的喜好、风景的感觉等)的相互关系研究。

景观评价的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再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

(二)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

daniel认为景观评价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注重人的景观经验多元分析。虽然在研究程序上景观评价的心理学方法与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类似,但是在解释景观选择和喜好时,不是从物理特性上解释,而是运用心理学的各种概念来解释。

1 .be r l y n e 的对照刺激特征( c o l l a t i v e s t imu l u sproperty)。berlyne根据实验美学的研究结果,提出美的反应是人的视觉刺激所具有的复杂性(complexity)、新奇性(novelty)、不协调性(incongruity)及意外感(surprisingness)等相互对照特性与此类刺激诱发的探索行为的函数关系。也就是说berlyne认为通过不同的刺激类型的特性,可以促使不同唤醒的产生。这就是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

根据berlyne的对照刺激特征概念,wohlwill以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和二者混合景观等3类景观为评价对象,对人的景观喜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3类景观中自然景观的喜欢程度最高,人工景观的喜好度最低;第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工,中等复杂程度的景观最受欢迎;第三,新奇性、不协调性及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直线关系。其中,新奇性和意外感与喜好程度成正比关系,不协调性与喜好程度成反比关系。

2.kaplan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kaplan以进化论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风景信息的观点,相继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他认为,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和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适,他必须了解其生活的空间和该空间以外的存在,他必须不断地去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面临着的和即将面临着的危险,也正是凭借着这些信息,去寻求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所以,在风景审美过程中,他将人的风景认知中质的信息归纳为,复杂性、神秘性、统合性和明?性等4个方面。同时,他又指出人对风景质的要求是既要风景具有可以被辩识和理解的特性“理解性”(making 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探求性”(involvement),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风景质量就高。随之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风景信息是否马上使用(即时),还是作为线索使用(推测)两个侧面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四维量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三)自然环境的减压功效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ulrich开始将研究的重点投入到自然对人的心理及生理压力的缓解上。首先,他为了解释人对自然环境的感情与美的反应,提出了心理进化模型。此模型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感情形成的基本过程,其别强调到了人接触新环境时的感情状态。其次,将人对环境的喜好作为重要的感情考虑,并将其视为压力调节中众多情感(如,恐惧、关心、愤怒及悲伤等)中的一份子。由此可见,心理进化论体系,不仅包括美的反应,也包括压力调节、自然的形状及内容等众多情感的反应与生理反应。

近年来,ulrich等人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趋于完善。ulrich认为,自然风景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他的研究发现,自然风景往往明显的加速病人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的恢复,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

(四)原生态自然体验研究。

环境体验课程的目的是借助于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人类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种新的正确理解和态度,使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激发人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一批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而环境体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talbot和kaplan在其一项长达十年(1972-1981年)的纵向研究中,对参加野外环境体验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在这项研究的初期结果表明,所有参加者对原生态自然体验的价值都给与了极大的肯定。经过野外环境体验,与其他人相比,体验者不仅关心他人,同时在自我认知、自信心和日常生活的计划等方面都有极大提高。

在此项研究的中期,通过问卷调查,对野外环境体验者在观察原生态自然反应变化过程中,面临知识、理解等困难时所产生的感情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体验者不仅在野外环境的体验过程中,有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而且不分男女老少都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斗志。此项研究的最后两年,研究者主要考察了体验者的支配环境情感。研究结果显示,体验者无论参加时间长短,也不分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无意支配自然,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感觉。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在直接接触自然的活动中,能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

(五)自然环境自身的机能评估。

在物理环境中,动物和植物等有机体与土、水、大气等无机物在相互影响的同时,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目前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关注景观对于土地、空间的利用等自然环境的直接效果,还包括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自然环境和人的关系也成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6)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79-02

Abstract: To quickly identify students of abnormal psychology, so that timely guidance and treatmen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CL-90 measured data, through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order to verify whether there is a problem with the students.

Key words: abnormal psycholog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elf-reporting inventory

1概述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国内出现精神异常者也逐年增加,导致精神病医院人满为患,亚健康人群更是多之又多。这种情况在高校也十分常见,尤其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更为突出。

如何快速判别心理问题学生十分困难,为了让管理者快速得到准确信息,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建立数据模型进行主成分分析,用数学的方法来建立模型,分析其是否有精神异常。通过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实现用简单的表达式来即时预测。从而使得管理者及时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精准疏导和精神治疗。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定期对全院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但缺少数据分析方法,往往是通过对话交流、打电话、发短信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交流,很多学生还对此心理辅导有抵触情绪,若没有及时疏导,会导致很严重后果发生。本研究就是通过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下简称SCL-90表)进行测试,以此数据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动态跟踪,预测判断,做到及时疏导处理。

2研究思路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用来测试发现心理问题学生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测量表。本研究就是以SCL-90表作为测试题。SCL-90表共有90道题,试题内容主要涵盖身体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10个方面,每道题共有5个可选项,每个选项都是以“无、轻度、中度、重度、严重”作为选择项答案。测试者依照自己具体情况如实回答即可。经过近三年努力,共收集了合格答卷1888份SCL-90表实测数据,以此为实验样本,进行如下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SCL-90表数据,进行清洗,踢去一些错误信息或有空格情况的数据。形成excel电子表格文档。

第二步:把90道试题依照内容不同分别划分为10个方面。分别对这10个方面进行统计,这10个方面分别用F1,F2,…,F10作标记,分别表示身体状况、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状况、焦虑情况、敌对情绪、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项内容。

第三步:针对此表格统计数据进行第一次按权值合并取平均值。从严重程度来分析,人为赋予其权,从无到严重分别记权为1到5。即若选“无”为1,选“严重”加权值为5。获得其平均值,作为F值,结果如表1所示。

第四步: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来进行分析。通过降低维度,找到主要成分,形成Q表达式。

第五步:通过此公式来验证此方法的正确与否。

3 实验结果

以此数据作为样本,在IBM SPSS Statistics 19软件环境下,进行降低维度,通过因子分析得出如下相关矩阵,如下表2所示。从而得到了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得出了主成分矩阵,如表4所示。通过观测表4,显示在各个变量上的权重,可以得到表达式Q。

通过对表4成分矩阵得知,获得了一个主成分,可以通过此为主成分,建立Q表达式,表示如下:

Q=F1*0.744+ F2*0.654+ F3*0.705+ F4*0.815+ F5*0.849+ F6*0.602+ F7*0.598+ F8*0.707+ F9*0.823+ F10*0.727,通过此表达式Q对1888人的实际数据测定,计算出某学生的心理状况,最低值为9.00432,最高值为41.7192。高值为异常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身体状况因素(F1)、抑郁状况(F4)、焦虑情况(F5)、精神病性(F9) 因素影响。即一个人存在抑郁或者焦虑加上患有精神病性问题必然导致心理问题。从而得出用此方法可以快速得知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就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Q值的平均值简称Q均值,Q均值高于3以上的表示问题严重,在2至3之间表示心理问题较严重,1.5至2之间表示较轻,1.5以下为正常。实践表明,此结论与实际更接近。

4 结果分析

其他方法测试结果与此结果的平均值相对比,得到如下数据,见表5。阳性项目均值与Q均值相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差异主要原因是因为对F1--F10各项进行了加权平均,使得有了一些修正,使得结论更为精确。

5 总结

及时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本论文就是基于此问题之上,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学生,快速疏导。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前瞻性的分析,给高职学院的学生管理者提供一个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其各项指标参数,利用此结果作为其权值,得到一个作用表达式Q,计算出其均值,利用均值大小区间判定其是否为异常者。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很直接。能够简单定位。

参考文献:

[1] 马锦华.大学生心理健康评价中的心理测验误差分析[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6):37-39.

[2] 王璇.改进的Apriori 算法在大学生心理数据分析中的应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1(2):35-38.

[3] 王茂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 高职关键能力衔接指标构建中的应用[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4-47.

[4] 李录平.新形势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研究[J].科教文汇,2013(231):193-196.

[5] 王学志,魏继华,武立博.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2):44-45.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7)

一、数据缺失的程度与机制

数据缺失的程度、机制均影响处理方法的选择。方法不适当也会带来有偏的参数估计M1、方差估计与统计检验,甚至影响数据分析效用。

(一)数据缺失的程度

借助某一变量上数据缺失的比率X描述数据缺失的程度。缺失比率X如何应用方面,当X<10%时应当保留这些贼并对其哳搬的舰曾建议,当X>15%时可以考虑删除采用删除法;MRaymond与Roberts则认为X>40%时才考虑删除这些数据。

(二)缺失机制

缺失数据与诸多变量等相关,处理方法的性质依赖这些相依关系的特征。为论述方便,记全部变量Y观测值中那些完整的变量为Yobs、不完整的为Ymis。如果缺失值与Y相互独立无关,则缺失数据为完全随机缺失(MACR,missingcompletelyatrandom)的,是特殊情形。此时缺失值是总体的一个简单随机抽样。如果缺失值仅与Yobs相关联、与Ymis相互独立,则是随机缺失(MAR,missingatrandom)。如果Yobs与Ymis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则称非随机缺失(NMAR,notmissingatrandom),是不可忽略的。

二、单一借补

单一借补用一个借补值替代全部缺失值,后用完全数据方法分析数据。单一借补是缺失数据处理中最通用方法之一,有多种方法。

(一)推理借补与最近邻借补

根据已有信息推断缺失数值,该方法简单易行,可提供准确借补值,或者近似准确借补值,同等情况下可优先进行推理借补。例,信息收集时已提供有姐弟信息的某被试“独生子女”一项空着,可推断为“否”。最近邻借补选用与缺失数据提供者相类似的被试数据替代该缺失值。按照匹配变量找到一个以缺失数据提供者类似的被试时,可还用例如欧式距离等来度量类似程度。

(二)均值借法

均值借补用已得数据的均值替代全部缺失值。借补值易均值形成尖峰,严重扭曲数据分布。当数 据缺失非MACR时,将低估统计量方差,导致参数估计偏差,且不适用需方差的复杂分析。

(三)回归借补

回归借补可分为线性回归借补,非参数回归借补等。本文主要关注线性回归借补,用Yk关于数据完全的变量回归模型,回归值替代缺失值。建立回归方程时有一次或多次迭代之分。多次迭代中,预测变量以逐步进人模型,获得预测力最佳、最精简的变量组合;回归值替代缺失值,后建立新模型;如此,至回归系数变化不显著。是类别变量时,则考虑进行变换,进行线性回归。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利用严格的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易人为增大变量之间的关系。多数情况下,教育学、心理学讨论的变量大多都不是相互独立的。选择该方法时,须考虑当预测变量与变量Y是否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其构造借补值的逻辑清晰,相对客观。该方法能得到合乎逻辑的结果,尤其满足正态分布时。数据模拟实验表明,方法加精确。

三、多重借补

多重借补(multipleimputation,MI)基于缺失值的预测分布或统计模型的方法:提供多个借补值依次替代各个缺失值、构造个“完全数据”,121,191211后运用完全数据统计方法分别分析多个数据集;分别得到数个分析结果,拟合这多个结果,获得对缺失值的估计等,甚至是置信区间、P值。MI具备例如连续性的优良统计性质。

(一)回归预测法与倾向得分法

回归借补基于已有数据建立回归模型、嵌入借补值。先确定观察协变量,倾向得分法赋予一个条件概率。即对各Y产生一个观测值缺失概率,并以倾向得分表示。依据倾向得分对数据分组,组内进行近似贝叶斯Bootstrap(ABB)借补。

(二)似然的方法

1.极大似然估计

从理论上来看,极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ML)至今仍是参数点估计中的重要方法。既定模型下缺失值的诸多估计均可基于似然函数进行。ML利用总体数量特征的分布函数等,建立未知参数的估计量。将Y作为未知变量0,构造关于e的似然函数,后求的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量,甚至在参数空间内的置信区间,或者置信区域。

参数极大似然估计量(MLE)具有不变性,推广至多元变量时该优良性质亦成立。这恰能满足实际研究需要。基于其渐进最优性质等,ML成为参数估计的常用方法,诸如SPSS10.0、LISREL8.7等软件包均收人该方法。

2.期望极大化算法

期望极大化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algorithm,EM)是ML有效方法,主要用来计算基于不完全数据的MLE15。当由于观测过程局限带来数据部分缺失时,或似然估计因似然函数不是解析函数而无效时可选用该方法。EM是一种迭代算法,每次迭代似然函数值都将有所增加,进而保证参数估计值收敛到一个局部极大值。此外,EM可自动实现参数约束。基于软件数据模拟表明X<30%时EM算法可得到比较好的结果。

3.MCMC方法

当缺失值分散在多个变量时,回归法基于对回归系数的估计获得借补值。复杂缺失模型中,回归系数的估算又依赖于借补值。这里似乎存在某种循环论证痕迹。此时,可考虑迭代法中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MarkovChainMonteCarloAlgorithm,MCMC)。MCMC利用马尔可夫链进行蒙特卡洛积分,可基于无后效性随机过程探讨数量关系、预测变量,还可有包括0出1?抽样等多种具体算法。基于多元抽样MCMC有诸多优点,足够长的时间使得雅过程驗时,MCMC可得卿常麵的结果。171MCMC是与具体的模型结合的,自身有不少扩展方法,且不同MCMC方法对缺失数据的参数估计之间存在差异。不过,X<30%时MCMC方法得到结果与完全数据时拟和较好。这些研究支持MCMC是处理缺失数据的有效方法,软件包SPSS17.0等均收人该方法。

四、不处理

借补值是缺失数据的主观估计值。引人的主观值可能改变原信息系统,甚至带进新噪音、导致分析错误。不处理确保了原有信息不变,并进行分析,其主要包含贝叶斯网与人工神经网络。不过,后者的具体应用仍有限、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证。研究开始关注神经网络在心理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贝叶斯网

贝叶斯网络(BayesianNetworks)是一个有向无圈图,W能描述不确定性因果关联的模型。该有向无圈图带有概率注解,能够表示随机变量的因果关系与概率关系,网络的拓扑结构能够表明如何从局部的概率分布获得完全的联合概率分布。分析缺失数据时,贝叶斯网将结合先验知识与样本数据对数值计算进行推理,得到最佳值。其最大程度利用数据蕴含的信息,是具有鲁棒性的方法。

缺失数据下学习贝叶斯网有各类算法,不少算法是通过对含缺失数据的信息系统完备化得到所需统计因子,最终将问题转化为完全数据下学习贝叶斯的网的问题。例如,结构EM(StructureEMAlgorithm)通过EM算法获得期望统计因子。数据非随机缺失可以通过引人隐藏变量转化为随机缺失问题,m似乎可以仅讨论随机缺失情况下算法。随着研究的推进,新的、优良的算法相继涌现,并得到模拟实验的支持。例如,数据缺失下贝叶斯网络增量学习算法IBN-M。甚至稳健的贝叶斯方法能够适用于含缺失数据的结构方程分析中,此时的结构方程模型选择固定方差。

建构贝叶斯网可由专家人工建构。其中,因果关系、网络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这需对分析领域有相应了解,至少对变量间关系较清楚。在心理学等领域中应用尚待深入研究,该方法运用前景令人期待。

(二)贝叶斯网适用软件能够实现贝叶斯网的软件包不少。Netica是最重要软件之一,可免费下载功能有限的版本。专门进行数值计算的语言Matlab,其编程量较少、调试程序方便、呈现学习所得结构也不繁琐,国内文献也更多地涉及Matlab。BNTtolkit是基于Matlab开发的,提供不少基础函数库,能够进行参数学习与结构学习,且完全免费。缺乏图形用户界面、无法将基本函数集成相应系统是其“硬伤”。

五、结论与讨论

实际应用中,删法“浪费”不少数据,统计力低下,尽量选用其它方法。当满足MAR缺失机制且人在10%时,对删法可运用对有多个项目的量表的数据处理。当满足MAR、变量相关联,可考虑均值借补。当变量之间高相关且X>20%Ht,可考虑回归借补。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8)

一、文化研究的学科起源

“文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兴起于欧美的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思潮与研究模式,这一研究模式实现了文化的跨阶层和各学科交叉研究,它是以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文化人类学等进行交叉研究[1-2]。文化研究的起源、所涉猎的问题和研究方法是多学科视角的交叠,而不是限定于某一学科领域。一方面文化本身受到多个学科的共同关注;另一方面文化研究是探讨文化与其他社会活动领域的相互关系,其目的是要对这一系列关系进行合理的诠释,因此文化研究必须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结合,特别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

从文化研究所探讨的内容与范围来看,许多方面都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有关,接下来本文将从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研究的方法。

二、多学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

(一)人类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文化是我们关于我们自身的故事。”[3]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人类文化的异同,探求人类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特别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三种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涉及生计、工艺和物质文化的关系。(2)人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涉及社会制度、组织、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关系。(3)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特别是涉及知识、思想、信仰、态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关系。

2.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文化人类学采用直接来自人际环境的资料,属于“第一手”的资料,因此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拥有明显的方法论优势。文化人类学家通过野外考察,亲身融入人们的日常活动,观察人们在饮食、交流、娱乐等日常行为,真真切切的感受生活并从他们的角度来理解生活。

文化人类学又包括三个学科: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是通过发掘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对远古人类文化进行研究[4]。考古人类学家以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把文化遗迹进行整合性的思考。在考古人类学家看来,文化的演进过程是关注的重点,而并非简单的对远古社会进行描述或者分类。语言人类学家主要是对语言的结构以及它的各个部分之间连贯的沟通系统进行研究;此外,不同语言是如何演化发展、如何分布;语言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年龄、性别、族群本质及社会阶级等因素如何影响语言;人类的思维方式受到语言怎样的影响,人类的信仰与价值观对语言表达方式有什么影响等都受到关注。社会文化人类学是从民族学和民族志两个方面来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传承问题。民族学主要研究现存文化的种类及其演化过程,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中最大的分支,系统与比较的方法是民族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民族志是以收集各民族的文化资料为基础,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整理达到对各个社会的文化及其过程进行描述和记述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二者密不可分,必须相互结合。

(二)心理学的文化研究

1.心理学文化研究的基本观点。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文化”逐渐进入心理学家的视野,受到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文化心理或文化行为是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表征人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文化的反应,即特定文化中的人内在固有的对刺激的解释和以此为基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或方式。文化进化和发展中不同的文化有不同进化程度或不同等级,这也是文化进化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也是客观的,文化是一种自变量,行为是因变量。

2.心理学的文化研究的方法。心理学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文化。既有实证方法,也有解释学方法;既有量化方法,也有质化方法[5-6]。

(1)主位与客位研究。主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亲自介入研究对象的实际生活来了解其文化行为,客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从一个特定的文化外部去研究其成员的行为[7]。主位研究方法实际上是研究者亲身走入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体会他们的习俗、观念,这强调了调查对象作为信息提供者的作用,研究者使用的描述概念使调查对象更生动、更富有意义,使得研究更为客观。在客位研究方法中,研究者与对象的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的方法强调了研究者的作用,研究者可以使用对自己有利的概念、捕获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进行整理分类,可以促进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2)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全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对与文化相关联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做假设检验,研究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文化背景因素对心理及行为特征变量的影响[8]。跨文化比较研究通常假设一种文化背景下的某个心理变量的得分显著高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变量得分。跨文化验证研究虽不及一般的文化研究应用广泛,但此研究对于考察在一种文化中发展出的心理测量工具在其他文化背景研究下的适用性、等值性、作用及意义有着重要作用。

(3)解包研究。此研究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研究变量的差异,测量变量差异产生的原因变量。“文化”在通常意义下被认为是非具体化变量,而在解包研究中,“文化”将以某些更具体化的变量的形式出现,以便于能在统计意义上解释文化差异的程度。这些更具体的变量被称作背景变量,背景变量的统计差异就解释了文化差异,为了使得所有的文化差异都能得到解释,研究将会不断引入新的背景变量。

(4)生态学水平研究。与大多数跨文化研究不同,生态学水平研究将假设检验研究的分析单元从个体被试转向了国家,文化得分则是个体被试的得分总和或均值。在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时,生态水平研究反映的是总体水平的关系,而并不反映个体水平的关系。

(5)人种学研究。人种学研究指研究者从客位角度对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特性进行研究,此方法包括大量观察与实地工作,可获得丰富的研究资料。此方法要求研究者与所研究的群体生活在一起,周密地观察、记录、参与“他文化”的日常生活,获得该文化群体的习俗、传统、观念及生活方式,正确地感受、认识“他文化”。在完成田野工作后,细描、说明所观察和体验到的“他文化”,并将自己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与另一种文化进行对比。

(三)传播学的文化研究

1.文化传播学的基本观点。文化传播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文学、文化性和传播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9]。

2.文化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传播学主要分为欧洲批判学派和美国经验学派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的主要的差别在于传播学研究方法上的分歧:欧洲的批判学派认为传播学的研究应坚持人文主义,而美国经验学派更倾向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者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有着不同于自然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实证主义者则更愿意将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因果性的说明。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实证研究主要分两类: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质化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个体访谈、集体访谈、案例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法、纵向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其中的具体方法与社会学、心理学上运用的方法多有重合。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9)

关键词 运动心理学 研究方法 羽毛球教学

运动心理学主要是探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并探究心理变化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将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羽毛球教学相结合,以讨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山东体育学院2015级研究生羽毛球专选队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等以“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羽毛球教学”等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询了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并整理,为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2.访谈法

通过对山东体育学院2015级研究生羽毛球专选队教练员进行访谈,了解在羽毛球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运动心理学的首先出现是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之父顾拜旦提出的。在他的倡议下,1913年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召开了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运动心理学进入科学的行列。1920-1940年,苏联、德国、美国等国均对运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加强了对运动心理学的重视程度,陆续都开展了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立了运动心理学会并召开专门会议,同时也涌现了大量的文章和书籍,使的运动心理得以迅速发展。

三、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访谈法

访谈法是以某一主题,通过访谈者与受访对象的对话、交流获取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分为结构式访谈和开放式访谈。

(二)观察法

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又被称为“现场观察”,是指在自然观察中,研究者在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中对被使者的行为进行观察。

2.实验室观察法

实验观察法是指将被观察者集中在种特定的实验室中让他们白由活动,或规定一些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对一些特定行为进行仔细系统的观察,观察者可以借助一些设备仪器,通过单项玻璃、摄像机和电视监视器进行隐蔽观察,这叫“实验室观察法”也叫“系统观察法”。

(三)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标准化的个性测验、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焦虑情绪测验等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测定范围和作用。在采用心理测验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地选择测量工具。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一般要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者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来实施。

(四)实验研究法

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它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的观察,而且运动员别人可以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3种。

四、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

(一)访谈法、观察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山东体育学院2015级研究生羽毛球专选队教练员的访谈中,了解到羽毛球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示范法、讲解法以及分组练习法。

(二)实验研究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近几年关于运动心理学实验研究法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都有涉及。

五、结论

通过整理文献和访谈发现,运动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羽毛球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均采用了访谈和观察法,另外通过实验研究法,以科学实验与羽毛球运动相结合的特点,为羽毛球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对羽毛球运动员的优势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解缤,于新彦.不同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后场球落点判断过程直觉性决策的眼动特征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6):735-740.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篇(10)

从近年来各种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来看,过去几年里,利用眼动技术所做的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急剧增长.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

1.1阅读方面的研究

眼动方法被大量应用于阅读研究,其基本前提就是阅读过程中的眼球运动能够被即时的记录下来,由此记录的数据能够真实的反映受测者阅读过程中的加工过程.阅读的眼动指标主要有:注视次数、注视频率、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距离和回视次数等.其中,每一次注视的时间和每一次眼跳的方向与距离是阅读的眼动研究中最基本的参数,它可以反映阅读中的认知和知觉加工过程.

目前,利用眼动技术研究最多的是阅读领域,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

1.1.1从研究材料上看

(1)对字词和句子的研究.一项考察了图画与中英文词识别加工的眼动研究中发现111:在注视时间方面:图画的注视时间最短,英文词的注视时间最长,中文词居中;在眼跳方面:图画的眼跳距离最大,英文词次之,中文词最小,说明人眼对图画、中文、英文词三种材料识别加工的眼动模式不同.在另一项考察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句子的即时加工过程的研究中发现121:不同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大学)学生阅读句子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差别.眼动模式随年龄变化的总体趋势是:阅读句子时的眼跳距离、注视频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注视时间、注视点持续时间、注视次数随年龄升高而逐渐降低;中文句子的早期加工不是单纯的句法分析,还包括了语义加工、语义信息对句法结构的建构存在即时的作用.这些研究对于探讨阅读字词和句子过程中的眼动认知方式及阅读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2)不同文体课文阅读的眼动研究.近年来对课文的眼动研究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科技文和寓言.不管是那种文体的课文,不同年级的学生其阅读的眼动模式有一定的差异;在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的正确率、阅读的效率及阅读的知觉广度上大都呈现出了年龄差异;年级越高,被测者所用的认知模式也更有效.通过对阅读同一类型文章眼动的各项指标及阅读理解指标的分析发现:易课文优于难课文;有插图的课文优于无插图的课文.

识字和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通过对字、词、句和课文阅读过程中眼动模式的即时研究,不仅对阅读的内部机制有进一步的揭示,而且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2不同研究对象的眼动研究

这主要指的是用眼动的方法考察不同阅读能力水平的学生在阅读中的差异.国内关于不同阅读能力学生的眼动研究较少,直到近几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才陆续展开.在对初中不同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眼动特点的比较141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初中高阅读能力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阅读时间、注视点持续时间、回视次数和注视次数显着地低于低阅读能力学生,而注视频率则显着地高于低阅读能力学生;并且在眼跳角度和眼跳潜伏期两项眼动指标上没有显着性差异.

学习困难学生是学校中的特殊群体研究显示,学习困难生的比例占到5%151,而且似乎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许多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学生在多方面都落后于学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161.在我国,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用眼动方法对学习困难生的研究尚不多见.韩玉昌等人以科技说明文和记叙文为实验材料,用眼动方法采集了65名小学生阅读时的眼动参数,结果发现小学学习困难生文章阅读的注视次数多,每次注视范围小;注视点持续时间长,加工速度慢;眼跳距离小;回视次数多.

1.1.3快速阅读的眼动研究

快速阅读是要求读者一方面要快速地阅读文章,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注视过程,把握住文章中的有用信息.用眼动方法对快速阅读进行研究,不仅能获得学生快速阅读过程中即时的数据,以便来分析学生快

速阅读中的问题;而且对现在的语文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田宏杰等人在自然实验条件和实验室实验条件下考察了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显着地提高小学生的有效阅读速度;可以显着地减少注视次数、注视点平均持续时间以及可以显着地扩大眼跳距离.更早的一项对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眼动研究171也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结论.这些研究都说明在不影响阅读成绩的情况下,通过快速阅读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这对提高学生考试过程中的答题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2应用领域的眼动研究

1.2.1广告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广告心理学是探索广告活动与消费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学现象及其存在的心理规律的科学.眼动仪满足了广告制作人观看消费者注视广告时的眼动情况,将观看时的眼动情况记录下来,通过对眼动数据的分析,来制作出更加符合消费者心理的广告,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由于眼动仪的限制,把眼动仪用于广告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刚刚开展.我们知道,一个广告包括标题、图案(图像)、正文(文案)、背景四部分.有人181对平面广告中图形与文本加工的差异进行了目艮动研究,发现瞳孔大小是较敏感的指标,观看广告时,文本的位置(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及评价水平都可以引起瞳孔大小的改变,而不会对注视时间产生影响;人们对文本和图形的加工方式存在差异,不仅表现在眼动指标上,也表现在再认成绩上.研究者同时指出,广告中适当的文字有助于广告内容的记忆.

1.2.2运动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运动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在各种体育项目中,有效的视觉信息提取模式是至关重要的,可能反映了高水平运动员和一般水平运动员或新手之间的运动能力的差异.因此,对不同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的眼动模式进行记录,可以给一般运动员或新手提供有的放矢的训练模式和策略.目前,眼动记录法主要应用于篮球、足球、拳击等运动项目.一项对篮球后卫运动员注视篮球比赛实景图片的眼动研究发现191:篮球后卫运脇动员具有较高的专项信息加工效率:在注视篮球比赛实景图片时,不同组别的篮球运动员具有不同的注视分配模式和不同的注视模式.正是通过眼动方法对优秀运动员的眼动特征的记录,揭示出他们在运动项目中的视觉搜索方式和注视信息,才能为一般运动员或新手的训练提供借鉴.

1.2.3病理心理学的眼动研究

眼动方法可以同样被用于对有病理心理特征的人进行检测.运用眼动技术可以促进病理心理学的研究,以便制定更为可靠的病理心理学筛选的眼动标准.现在医学中应用眼动方法检测最多的是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显示:提示眼动异常是精神分裂症具有较高特异性的生物学标志之一并且眼球轨迹运动实验检查也已成为精神分裂症敏感性较强的辅助诊断工具.

2.眼动方法在心理学应用研究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从第一台眼动仪引进到我国至今,随着技术手段的提高,研究思想的完善和课题领域的扩大,使得眼动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各大学纷纷开办心理学专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包括“眼动实验室”在内的实验基地.从心理学方法论的发展角度和眼动研究现状,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内眼动方法在心理学应用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下一篇: 企业资产构成情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