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病人护理措施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31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1)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临床上不能及时的早期发现,没有做好预见性护理与治疗工作,常会导致患者患肢功能出现完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甚至出现残疾[1]。严重会出现栓子脱落到达肺部、脑部引起肺栓塞和脑栓塞的发生,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临床上可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以及有效的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在临床上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不仅可以加快患者的治愈率,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现将妇科疾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36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右侧肢体的患者24例,左侧肢体的10例,双侧肢体的2例。

1.2方法此组患者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给予下肢制动,禁止活动,并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溶栓治疗措施,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发生肺栓塞的发生。

1.3结果此组患者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下肢疼痛消失,无并发症及临床死亡病例发生。

2临床护理

2.1一般护理发生深静脉血栓时立即给予患者肢体抬高并制动,同时告知患者家属避免按摩患者,禁止对患者进行热敷。绝对卧床休息,并告知患者避免咳嗽、深呼吸、以及翻身等运动,说明这些动作会引起静脉血栓的脱落,而增加肺栓塞和脑栓塞的机率[2]。密切观察患者的皮温、皮肤颜色以及患肢动脉搏动情况。进行密切测量与健肢作对比,并详细记录。

2.2溶栓治疗

2.2.1溶栓前的评估了解患者是否有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倾向等禁忌溶栓。溶栓前检查血凝时间、血型和血常规。遵医嘱准确给予溶栓药物剂量治疗,注意观察溶栓后患者的不良反应,[3]①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以及周身皮疹等。②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③出现出血反应,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咳血、颅内出血、定期做尿便常规及时发现血便、血尿等现象。

2.2.2溶栓治疗患者起病12小时内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来进行血栓溶解。可以使闭塞的深静脉再通畅。常用药物有:①尿激酶:在30min内静脉滴注150万-200万u。②链激酶:在60min内静脉滴注150万u。③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首先将次要静脉注射15mg,再在30min内静脉静点50mg,其后60min内再静脉静点35mg,同此药治疗时必须联合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否则会出现血管早期在闭塞的现象发生[4]。

2.3氧疗患者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立即给予持续吸氧,根据病情给予氧疗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适当的氧流量,当病情严重,疼痛难以忍受时给予5-6L/min氧流量吸入,保证氧浓度在40%左右。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时可将氧流量控制在3-4L/min。氧疗可以迅速改变心脏缺氧状态,因此氧疗是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首要措施。

2.4密切观察病情为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注意观察,如出现患者在无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肢体肿涨伴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下肢出现肿胀、浅静脉怒张、水肿、疼痛时应严格注意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咳痰、心律加快,面色口唇青紫,血氧饱和度降低,血压下降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提示肺栓塞的发生。

2.5肺栓塞的护理患者出现肺栓塞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遵医嘱正确给予溶栓治疗的药物,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讨论

3.1预见性护理措施患者卧床或手术后卧床期间,要给与双下肢按摩,定时翻身,加强护理评估,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对于高危人群应采取预见性措施,指导家属按摩功能障碍的肢体。护理工作人员也要加重临床护理工作,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加强重视,做好患者评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严重的后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警惕性;讲解术后早期活动肢体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活动及按摩的方法;告知患者戒烟,低胆固醇饮食,改善血液粘稠度,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早期肢体锻炼,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由于长期卧床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保持双下肢抬高,适时的进行肌肉收缩锻炼。

3.3抗凝治疗的护理由于手术原因使血容量减少,血液凝固性增高,因此易形成血栓,还有多数是由于明盆腔手术离下肢很近,易造成血栓形成的原因,护理工作中主要观察患者的24小时尿量,患者皮肤的弹性以及湿度,观察有无脱水的症状。由于脑出血、创伤出血以及手术均可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加之损伤血管内膜造成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改变,最终导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如检查血凝四项各指标证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以根据医嘱进行补液或者输血进行稀释血液粘稠度。如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应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戴丽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9,23(8):716.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2)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1(b)-014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cluster nursing on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operatio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3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for research, th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0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all patients adopted the operation,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service on the basis of the operation treatment,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cluster nursing service,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and changes of coagulation indexes at 1 week after operation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nursing satisfactory degree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4.00% vs 78.00%),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Cluster nursing; Cerebral hemorrhage operation; Deep vein thrombosis; Incidence rate

脑出血疾病在临床脑血管类疾病中十分常见,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现阶段脑出血主要通过手术方式予以治疗,见效快且效果理想,但是经过手术治疗后极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w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可见脑血管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手术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为探究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该院特方便选取于2013年10月―2015年8月期间来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了相应研究,并取得良好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于来该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出血患者参与研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模糊、神志不清、语言障碍或呕吐等临床症状,经过脑部CT和MRI检查后确诊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且已明确出血部位。现已排除脑干出血患者、血肿累及脑干患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颅内感染患者、全身感染患者以及伴有凝血机制障碍患者。所有患者均不存在手术禁忌证。以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间作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中有男36例,女14例,年龄45~81岁,平均(60.2±4.8)岁,包括壳核出血患者11例,皮层下出血患者14例,丘脑出血患者13例,小脑出血患者12例,6例患者脑出血有破入脑室现象;研究组中有男32例,女18例,年龄44~82岁,平均(61.5±5.1)岁,包括壳核出血患者13例,皮层下出血患者15例,丘脑出血患者11例,小脑出血患者11例,8例患者脑出血有破入脑室现象;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予以治疗,并行常规护理服务,包括患者术后的饮食护理以及肢体护理等。研究组:患者行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予以治疗,并行集束化护理服务,具体护理内容包括:①健康教育:脑出血具有起病急、病发突然的特点,常在患者不易察觉的情况下突然发病,家属对该疾病的护理工作一无所知因此发病后会显得十分慌乱,易因错误护理造成加重患者病情[3]。因此在患者发病入院后,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对症护理,并与其家属进行沟通,为其讲述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正确的护理方式,并告知患者和家属该疾病的治疗方式、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做好预防措施,增加患者和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视。②基础护理:患者术后应穿着干净宽松的病服或其他衣物,其下肢应穿弹力袜预防静脉曲张以及静脉血栓。术后患者可进行肢体活动后,为患者进行更换,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同时指导家属正确的肢体护理措施。患者术后初期饮食应以流食为主,后随着病情减缓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意多食用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补充手术期的营养流失[4]。由于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导致胃肠道功能受损,因此需要多食用水果以及蔬菜促进肠胃功能恢复。鼓励患者每天进行排便,但是注意力度,避免腹腔内压力过大。③生命体征监测与病情观察: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出现异常时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等凝血指标,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时刻注意患者的下肢肤色、体温以及皮肤弹性,每天进行下肢周径测量,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④早期预防护理:术后患者可进行肢体活动后须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初期可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锻炼,尤其注意下肢锻炼,指导家属下肢按摩手法。每天需握住患者脚踝进行内外翻康复训练,通过脚部训练带动下肢腿部肢体活动,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量适中,避免患者过度劳累。

1.3 临床观察指标

①护理满意度:通过该院自制护理满意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级,总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以国际静脉血栓预防研究组织制定的标准为依据,患者术后1周时进行下肢肾静脉造影检查,观察患者下肢静脉血液流通顺畅程度,出现的所有股静脉、N静脉等均可被归纳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范畴;③术后1周时进行凝血指标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项。

1.4 统计方法

该组针对为脑出血手术患者行集束化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通过t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满意度

该次研究共发放100份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回收100份问卷,且填写内容真实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100.00%)。研究组50例患者中总满意患者47例,总满意度(94.0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总满意患者39例,总满意度(78.00%);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21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研究组50例患者中,共有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例,发生率为(20.00%),组间数据在统计学中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14

2.3 凝血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周进行凝血指标检测,经过检查后两组患者的4项凝血指标数据计算结果,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脑出血手术患者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

被当前各个国家学者所公认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有三,分别为血流遇阻或滞缓、血液高凝以及血管内膜破损[5]。而脑出血患者受到特殊病情以及手术操作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L险较大,具体原因较多,主要包括下述几项原因。

3.1.1 手术制动与活动障碍 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在此期间患者只能保持同一不变,这就导致患者血流减缓,易因此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6];此外,脑出血疾病可导致患者一侧肢体运动受限,或出现昏迷等症状,需长期卧床休养治疗,使患者的正常肢体活动障碍,致使其血流减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3.1.2 药物刺激 脑出血患者术后需进行药物辅助治疗,保证治疗效果,常用吡拉西坦、甘露醇或抗生素等药物,这些药物会刺激患者血管,长期使用或反复使用均会损伤患者的血管壁,加强血管通透性,造成血管内膜破损,进而释放出较多的血管活性物质,致使患者血小板出现聚凝或黏附情况,血流不通则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7]。

3.1.3 患者出现脱水情况 患者需通过甘露醇或速尿等药物进行脑水肿预防治疗,而这些药物会使患者出现反复呕吐的症状,导致胃液减少以及血液中的水分减少等情况,进而是血液因缺水而浓缩形成血液高凝状态[8]。除此之外,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可致其出现消化道溃疡、高血糖等症状,或下丘脑功能不全所致的高热或尿崩症状,减少患者机体水分,增加血液粘稠度。

3.1.4 凝血机制障碍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会损伤部分集体组织,手术切口促使血小板释放出较多的凝血酶源激素以及血管收缩因子,致使患者的凝血系统被应激反应激活,而且术后止血药物的应用而使血液出现高凝状态,进而形成血栓[9]。而血液高凝、酸中毒可减少凝血时间,进而导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3.2 集束化护理

集束化护理是将存在循证基础的治疗措施或护理措施集中起来,共同处理医治难度较高的临床病症。该种护理模式的目的是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3.2.1 集束化护理的定义 所谓集束化护理并不是指一种护理措施,而是一组护理措施,其中每一项护理措施经过大量临床炎症已被证实对患者的治疗预后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并且一组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远优于单项护理措施[10]。一般情况下,集束化护理中需要含有3~6种护理措施,同时每一项护理措施需要具备具体性、可行性的要求,又需要被临床认可,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却并没有被全部执行,因此为提升单项护理措施的效果,需要将几种单项措施捆绑集束在一起执行,以保证护理工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2.2 集束化护理的特征 集束化护理具有十项特征:①集束化护理的创立和应用目的是提升临床护理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与有效性;②集束化护理方案与疾病治疗过程息息相关,是一组护理措施,同时护理措施共同实施的效果优于单项护理措施实施;③一组集束化护理方案中的每一项措施一般需要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进行验证;④集束化护理方案中的每一项护理措施均需经过专家认可对该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⑤在大多数情况下,集束化护理方案中每一项护理措施的临床价值是有限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和发展,最终效果取决于临床工作人员的临床经验;⑥并非全部具有可行性的治疗或护理措施都需要在集束化护理方案中,罗列所有存在可能性的护理措施并不是集束化理念的意义;⑦集束化护理中的每一项护理措施均不存在强制性,若患者存在治疗或护理禁忌症则无需实施该项护理措施;⑧为确保护理措施的有效性,集束化护理方案中的每一项措施都必须被实施,否则护理方案则不具备完整性;⑨集束化护理方案的评价应根据每一项措施的进度和结果进行,而非以临床结果作为评价依据;⑩集束化护理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治疗结局,同时还能够提升科室内的协作性。

3.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护理措施

3.3.1 下肢肢体护理 患者术后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绝对卧床治疗,并将患者的静脉血栓的腿部抬高30°左右,防止患肢被挤压。为患者进行患肢按摩,严禁在患肢处进行压迫性或按压性检查操作,避免出现栓子脱落形成其他部位血栓。严密监测患者患肢的肿胀情况,每天进行患肢周径测量,了解病情。

3.3.2 用药期护理 患者在接受溶栓药物治疗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药物输注情况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若患者存在出血倾向时应汇报给主治医生并进行相应处理。患者用药后出现咯血、痰中带血、呼吸困难、胸部疼痛或低氧血症时,应避免患者翻动身体或有下床情况,尽量避免患者进行深呼吸或咳嗽,以稳定病情。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78.00%),研究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组间数据在统计学层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杨浩,张峥等[11]的研究中行集束化护理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行常规护理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3.3%),这与该院的研究结果相近,可见集束化护理的应用能够有效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保持凝血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能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帮助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为脑出血手术患者行集束化护理可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有效预防,同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紧张的护患关系,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金兰.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4,8(6上旬刊):3238.

[2] 王卫.集束化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308-309.

[3] 橇.早期运动护理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大家健康,2014,8(6中旬版):293-294.

[4] 徐蕾,都娟,王冉冉,等.浅论对进行手术的脑出血患者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对预防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4):54-55.

[5] 赵二勤,萱改丽,王翠霞,等.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6):214-215.

[6] 徐生南.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1):1579-1581.

[7] 刘登力.集束化护理在各类疾病的研究进展[J].饮食保健,2015,2(11):215.

[8] 张岚,宋婷婷,戴世英,等.集束化干预在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2):2038-2040.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3)

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手术后的一种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术后一周内,建议患者术后预防静脉血栓应保持一周。如不积极防治,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发生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本片文章对近两年来妇科手术患者进行分析,评价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2011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手术患者800例,年龄25-85岁,其中400例运用新护理措施做为观察组,400例用普通护理措施做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种、手术的方式、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通过护理干预给予护理措施如下:

(1)术后12小时内的抗血栓压力泵治疗,它可以通过减少静脉内的血液淤积,提高血流速度,从而发挥抗栓形成。

(2)术后患者穿抗血栓弹力袜,通过向病人腿部提供渐进的压力,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3)患者活动指导:术后至少每2小时翻身一次,护士协助患者被动按摩四肢,告知患者尽早采取主动活动,床上翻身做四肢伸展运动,术后1日离床活动,每日2-3次。

(4)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每日一次。

(5)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及时纠正贫血,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6)密切注意患者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7)对于年龄大于65岁,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特殊关注,增加预防措施的次数。

(8)避免在下肢静脉采血及静脉输液。避免反复穿刺,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防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9)促进排气:防止腹胀压迫腹膜后血管减慢血流速度。

(10)饮食指导饮水每日1500以上,饮食以清淡为主。不要吸烟、饮酒及饮用咖啡,减少刺激物质引起血管收缩。降低血液粘稠度,少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造成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11)生活及环境护理:保持室温22-26℃,防止冷刺激血管痉挛,每晚可以用热水泡脚,促进睡眠,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环。

(12)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患者心情愉悦。消除紧张、焦虑心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能够配合及理解术后护理工作。

(13)以前得过血栓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如观察肢体是否有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2 结果

由于给予充分完备的临床护理措施,两年以来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有明显的差异。对照组中有4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组中没有发生下肢静脉血栓。两组血栓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称魏尔啸三联,包括血流淤滞、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1】了解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的采取预防措施。护士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高龄、肥胖、静脉曲张、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妇女应引起高度警惕。静脉血栓的发生相关因素:(1)手术后卧床下肢肌肉长期处于松驰状态,致血流缓慢,Agnelli等认为卧床休息大于3天为手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五大高危因素之一。【2】(2)手术时间长,肢体制动,盆腔静脉密集缺乏静脉外鞘,静脉留置针,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或采血,反复血管穿刺,静脉输入刺激性药物,均可造成静脉内膜的损伤,使静脉血栓形成。(3)输入液体量不足,患者贫血或失血、失液较多,血液浓缩,止血药物的应用,可使血液凝固性增高。(4)患者因术后疼痛而不敢活动,在床上翻身少,不下地,家属与患者不配合术后护理。(5)饮食不合理,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6)对高危因素没做到提前的评估采取措施,术后预防措施不完善。以上均可以造成妇科手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护理干预确实能大大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通过两年来的妇科术后患者以预防为主而制定的护理措施效果明显。确实减少手术后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4)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由于外力的强大作用,使得患者头部发生损伤,造成头部软组织、颅骨骨折甚至是脑损伤的发生[1]。该病的主要发病特点为局部损伤或是弥漫性损伤,患者发生脑损伤后轻者会发生脑缺血、脑水肿、颅内高压等,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而一旦患者发生重型颅脑损伤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相应提高[2-3]。为有效避免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研究该病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特作本次调查研究,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患者50例,根据其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74岁,平均(43.20±1.20)岁。对照组(常规护理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5~73岁,平均(42.10±0.30)岁。其中由于车祸事故发病者29例,跌倒损伤者8例,斗殴致病者2例,高空摔伤致病者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患者进行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即包括一系列护理措施,其步骤可概括如下:(1)呼吸道护理,即选取正确的,进行吸痰、叩背等一系列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2)预防感染的护理,如留置导尿管、清洗会等措施。(3)输液护理。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要进行下肢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其主要步骤为:(1)药物及操作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则要定期给患者更换卧位,并适当的进行下肢运动,以促进患者下肢深静脉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回流的阻力,进而有效地避免由于长时间的循环受阻引起的静脉栓塞。患者术后可酌情应用弹力绷带,达到增强下肢组织静脉压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静脉回流,促进深静脉血液循环。避免静脉壁损伤,即在患者进行药物滴注治疗之,可将枕头垫在患者的下肢处,从而避免下肢深静脉的血管由于压力过大发生破裂。防治血液凝固,即定期、适当的给患者进行补水,以避免由于血液黏稠度过高引起静脉血液凝固,进而引起栓塞的发生。同时,留置深静脉导管,输液后要及时封闭该导管,避免感染。(2)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健康教育,促使患者及其照顾者更好地掌握疾病即感染的预防护理措施,进而有效的避免疾病及感染的发生。(3)同时为了避免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发生褥疮等并发症发生,要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即下肢各关节屈伸活动、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病情允许可鼓励患者多做上下楼梯、室内步行、适当的跑步锻炼等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静脉血栓的发生。(4)同时尽量避免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下肢静脉滴注、注射等操作,以避免由于静脉穿刺造成血栓的发生。(5)评估护理:在上述一系列操作后,要对患者的护理效果与临床表现进行评估活动,从而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可根据护理效果评估结果进一步进行护理操作改善与提高,从而到达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观察进行护理后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等情况的发生率,同时对比研究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所有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 通过对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诱因的调查中了解到,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包括长期应用脱水剂8例(16.00%)、肌力下降10例(20.00%)、长期卧床19例(38.00%)、静脉血栓史13例(26.00%)等,其中由于长期卧床和静脉血栓史引起疾病的几率相对较高。

3 讨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治疗技术也在不断的提升和自我完善中,尤其在颅脑损伤方面的治理护理中的发展也非常可观[4]。发生颅脑损伤后首先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然后才可以采取治疗护理措施。目前治疗中将颅脑损伤根据其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特重型[5-6]。其判断标准为:患者有轻微头痛、头晕、伤后昏迷0.5 h左右,则称为轻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长达12 h以内,且伴有较轻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不稳定,则称为中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超过12 h,且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生命体征有明显变化,同时发生意识障碍昏迷加重的现象,则称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已发生休克、脑损伤加重、并伴有脏器损伤者,称为特重型颅脑损伤[7-9]。

发生脑损伤后,会进一步引发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发生。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可概括为,由于外力的作用,患者的脑部发生原发性损伤,而后对患者脑内的神经血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使得患者脑内的神经纤维断裂,进一步造成神经传导障碍,导致脑内神经细胞发生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引起细胞死亡,而后由于治疗过程中的长期卧床,会使得患者脑内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也会由于血液黏稠度渐高,进一步诱发下肢深静脉的血栓[10-11]。从而造成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生这种疾病后患者会发生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例如意识障碍、昏迷等,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治疗后的护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现今临床上时常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但是这种护理措施不能够有效的避免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12]。所以,出现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措施,这种护理措施延续常规护理措施的全面有效的护理,同时还加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13]。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护理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措施,特作此次调查研究。

目前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14]。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诱因包括长期应用脱水剂、肌力下降、长期卧床、静脉血栓史[15]。而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由于具有静脉血栓史和长期卧床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造成疾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妮,刘凌虹,赵佳丽,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6):1070-1072.

[2]陈金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112-113.

[3]李汉军,李介秋,滕晓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9,8(7):725-727.

[4]Goldhaber S Z.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 romb oem bolism[J]. J Am Coll Cardiol,2010,56(1):1-7.

[5]姚天才,赵东升,徐恭达.颅脑损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方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38(1):5-8.

[6]陆柳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356-357.

[7]Amiwero C,Campbell I A,Prescott R J. A reappraisal of warfarin control in the treatment of deepvein thrombosis and/or pulmonary embolism[J]. Afr Health Sci,2009,9(3):179-185.

[8]周玉华,许燕杏,朱蔚仪,等.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5):268.

[9]杨四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6-47.

[10]蔡平,李群.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245-246.

[11]董艳.颅脑损伤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J].中外医疗,2010,29(2):623.

[12]吴群英.护理干预在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72-73.

[13]胡静,米洁,温静,等.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9):211.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5)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14-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发生率为 7% ~45%;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发生即可因为肿胀、疼痛、麻木而影响其功能,急性期可以合并致死性肺栓塞(PE),远期还可以出现血栓形成后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应给予高度的重视[1]。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我科于 2011 年3月至 2013 年4月对78例妇科疾病手术患者术前、术后有针对性的实施健康教育,并积极及时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护理干预,达到了较满意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 年3月至 2013 年4月妇科疾病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 患者年龄43 ~60 岁,平均年龄 50 ±2.7岁。其中子宫全切术7例,子宫次全切术14例,子宫肌瘤切除术36例,卵巢癌切除术15例,宫颈癌根治术6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高血压11例,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4例。根据就诊顺序参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 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为观察组,实施普通的常规的护理措施的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生活均能自理,交流无障碍,术前无血栓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两组患者年龄、病情等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增加肢体活动,严密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疼痛、皮肤温度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术前心理干预、抬高患肢、运动疗法、疼痛护理、饮食护理、严密观察早期症状等护理干预[2]。

1.3 观察指标

由责任护士负责,主要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疼痛、肿胀程度,这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3],经彩色多普勒B超检查可以确诊。术后1周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

2 结果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指深静脉血管内的血液发生异常凝结,阻塞了静脉管腔,使静脉血液回流发生障碍,最常发生于下肢,常见血栓形成的部位为小腿肌肉内小静脉丛和髂静脉丛,主要发病原因为长期卧床、外伤、骨折、手术、妊娠、分娩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公认的有:血流缓慢、静脉内膜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三大因素[4]。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的特殊性而决定了护理的特殊性。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的认知非常重要的,从发病机制来看,深静脉血栓是完全可预防的。我们必须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性和可预防性,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医患共同的目标。通过 VTE 风险评估,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病因、危害性、高风险性及防范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程度。

术后4天内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需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5]。早期患者麻醉未恢复时,由家属帮忙行被动活动,包括踝、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被动运动,促进静脉血的回流。麻醉苏醒恢复后,鼓励患者主动的运动,并依据病情适当行下肢伸展、内收及外展动作。对于外置管道太多不敢活动或惧怕疼痛的患者,要给予协助翻身并按摩双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原则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从而避免血流缓慢这一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发生。

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心理干预、抬高患肢、运动疗法、疼痛护理、饮食护理、严密观察早期症状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取得的较好的疗效。分析认为患者由于具有年龄、身体素质等个体差异性,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前心理干预,做好术后基本预防,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6]。注意观察术后病情变化,并实施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尤其对高危人群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大大降低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从而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配合医护工作,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及知识宣教,能做好适当的防治工作,可以大大的减少DVT的发生率,对于妇科患者术后的恢复和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礼香,李敏,卜君媛,等. 功能操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09,8 (11): 941.

[2] 林素琴,林剑芳,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36-137.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3:235-238.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pci;静脉血栓;护理;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pci)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pci是一种有创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多种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是其中较少见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诊断治疗不及时危害严重。尽管对pci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面的文献较多[1,4],但回顾性分析发现文献中未能较深入的分析、总结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现搜集我院2005年至2010年间行pci且出现静脉血栓并发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系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行pci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58~74岁,平均年龄64.5岁。所有患者均因冠心病就诊。

1.2方法:17份病历分别由三位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个病例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护理方法,最后三位护士对原因及护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2结果

17例中,pci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并进行性加重;脑栓塞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患侧肢体活动障碍。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术后24h至7d不等。经积极救治及精心护理,17例中15例痊愈出院,2例不同程度的遗留后遗症。

3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机制及预防措施

3.1形成机制:pci属有创性诊疗手段,术中损伤的血管内膜、导管和导丝均能激活凝血系统,在其表面引起血小板沉积,逐步发展为血栓。因此血栓形成的原因为:(1)导管导丝表面粗糙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2)导管过粗或导管导丝和导管鞘不配套,中间有空隙;(3)导管停留时间过长、未肝素化或肝素化不够;导管置入时间越长,发生血栓的机会越多。血栓较小,不引起症状,血栓较大且脱落,易引起血管栓塞,应手术取出。

(4)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患者的血脂、血液粘稠度异常;(5)另外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时间过长、过紧等也是重要原因。

3.2防治措施:(1)术前常规检查导管导丝和导管鞘的质量、光滑度和规格;(2)禁止粗暴操作,防止损伤血管内皮或动脉斑块脱落;导引钢丝与导管在病变动脉处活动,注射造影剂压力较大时,都可造成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脱落的斑块可栓塞小动脉,毛糙的动脉壁上又可继发血栓。(3)尽量缩短导管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和导丝在导管内的停留时间;(4)操作中常用肝素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尽管至今尚无随机研究证实冠状动脉造影时全身应用肝素的优越性,但多数医生主张动脉鞘管插入后给予肝素3000~5000u[2]用以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

3.3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栓塞后补救措施:发生栓塞后,立即局部灌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可采用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无效者应尽快行取栓术。由于溶栓、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身体某个部位或脏器的出血,所以,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时间、剂量、给药途径,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口腔黏膜及皮肤等部位的出血,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定期检查尿常规及大便潜血试验,动态观察出凝血时间,合理调整用药,用药期间尽量避免一些有创性的检查,相对延长对注射穿刺部位的按压时间。在急性期由于新鲜血栓松软、与血管黏连不紧,较易脱落[2],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血栓脱落,并嘱患者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同时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直至肿胀、疼痛完全消失,活动正常。

脑栓塞是pci严重并发症之一。栓子可来源于导管或导丝表面的血栓,或因操作不当至粥样斑块脱落或注入气泡等[4]。气泡进入血管内形成气栓,气泡由注射器中带入,如栓塞脑部则有惊厥和瘫痪。一般用对症治疗,可逐渐恢复。气栓在手术进行时发生。术中术者精力往往集中在手术操作上,这就要求手术护士经常与病人交流,及时了解病人的不适主诉,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尤其当病人出现连续打哈欠、头痛症状时要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4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由于其创伤小、安全且成功率高及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使其在临床得到较大的推广与应用。但该项技术属有创性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程度不一的并发症。pci血管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皮下血肿、动静脉瘘、静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血栓栓塞、动脉夹层等。其中出血和皮下血肿是pci最常见的并发症,而静脉血栓形成相对较为少见。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上述多种原因造成的,唯有充分认识到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机制才能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有目的性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参考文献

[1]赵书娥,赵莉,孙平,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0):1852-1853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7)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06-0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最终治疗各种严重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其主要并发症,并易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性命(1)。文献报道我国HR术后的DVT发生率为42-57%(2),研究显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许多因素有关,糖尿病、高龄、吸烟、肥胖和下肢静脉病变均是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3),手术前后的综合预防措施是防止DVT的关键,本文就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综合预防措施,从而减少HR术后DVT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共4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合并糖尿病患者,男19例,女29例;年龄61-8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2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例,其他7例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宣教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基础病情(血糖波动),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危害及预防措施。对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静脉血栓病史等病变的高危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本组患者需告知其下肢深静脉血栓与高血糖的关系,指导积极配合降糖治疗。指导患者糖尿病饮食,多饮水,多食低盐低脂的清淡食物,戒烟酒,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指导并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踝关节运动,为术后患者配合进行康复活动做准备。

2.2 术后功能锻炼

患者术后应保持外展中立位并垫高200―300,同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从而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指导患者康复锻炼,康复锻炼应该遵循早期、循序渐进的原则。术后早期阶段患者即可进行患肢的肌肉收缩运动,可以包括主动的肌肉和关节活动,被动的肌肉按摩以及关节活动,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经研究证明术后早期活动、锻炼,下肢血栓的发生率可明显降低。

2.3 药物预防护理

评估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对高危患者给予抗凝药物预防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等,低剂量的华法林非常安全有效,它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降低到15%以下,但同时有4%的出血倾向(4),近年来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倍受关注,该药属口服用药,使用方便,疗效显著,病人易于接受。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切口渗血情况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遵医嘱密切观察血常规,血凝常规,纤维蛋白原检测等,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4 病情观察

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阶段主要表现为疼痛和肢体肿胀,故应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监测患肢皮温、颜色、有无患肢肿胀等情况,如发现异常时应及时汇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经超声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并进行溶栓治疗,抬高患肢,注意保暖。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形成肺动脉栓塞。

3 结果

本组48例患者,2例患者术后1天患肢出现胀痛且持续加剧,经彩色多普勒诊断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早期,经积极处理后缓解,其余4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4 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髋置换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是其危险因素之一,但通过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可以预防和减少其发生。

参考文献:

[1] Bottemun, Jennifer, Stephens,etal. Results of an Economic Model to Assess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Enoxaparin, a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Versus Warfarin for the Prophylaxi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Associated Long-Term Complications in Total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in the United States[J]. CLINICAL THERAPEUTICSWOL,2002,24,11:1960-1985.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8)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0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4例脑血栓患者,根据抽签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常规护理治疗,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77.4%,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5.4±11.5)和住院时间(14.6±6.6)d均优于对照组(56.8±12.7)、(26.5±9.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栓患者给予进行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及进行奥扎格雷钠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心理护理;康复护理;脑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c)-0149-02

[作者简介] 宋俊莉(1974.9-),女,河南郑州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护理。

目前,在临床中脑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时间急,病程较长,病情恢复时间慢,对脑血栓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1]。为了进一步探讨脑血栓患者的护理方式,该研究选取该院于2010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4例脑血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2例患者给予奥扎格雷钠、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进行干预,并与采用常规药物和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较,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24例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抽签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男39例,女23例,年龄37~73岁,平均年龄(61.2±12.1)岁。对照组男40例,女22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61.4±12.2)岁。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各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扩张血管、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组采用奥扎格雷钠和生理盐水,剂量分别为80 mg、250 mL,1d/次。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14 d。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实施心理护理、康复护理。

1.3.1 心理护理 该组患者在生活护理、治疗处置和教育指导均进行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消除恐惧、焦虑的负面心理情绪。根据脑血栓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由责任组长实施各项护理措施。因为脑血栓的病情,通常情况下患者会产生焦虑、烦躁、悲观、不安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会降低病情的预后效果[2]。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失语、偏瘫的患者情绪都会很激动,所以要让患者及时接受康复训练,树立抵抗疾病的信心,逐渐缓解负面情绪。同时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鼓励患者参与聊天、下棋等活动,丰富生活。医护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详细地讲解脑血栓的先关知识,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保持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增加患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不断改善生活质量。

1.3.2 康复护理 脑血栓患者在康复期间需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应该摄入鱼类、肉以及豆制品等蛋白质高的食物,同时应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如饮料、动物脂肪等,可以多给与食用木耳、海带、香菇等食物[3]。严格控制胆固醇和盐的摄入量。同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按摩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关节痉挛和僵硬,并伸展手指关节、髋关节、腕部和肘关节,肩关节外展、曲屈和外旋,膝关节足外翻、踝背屈,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步态训练、手功能和技巧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做舌尖运动锻炼,舌尖向左和向右移动,5 min/次,5次/d。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相关评价标准,显效:90%以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恢复;有效: 60%~89%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回复;无效:59%以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恢复。同时采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的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判定。

1.5 统计方法

该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对比分析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脑血栓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4]。根据国内相关资料报道,脑血栓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增加或改善纤维蛋白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纠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功能有关[5]。脑血栓患者一般情况下会伴有并发症,因此加强护理并发症对改善预后有很大帮助,其并发症主要有泌尿系统感染、压疮、便秘和肺部感染等。指导患者咳痰、咳嗽,可尽量清除呼吸道内残留的痰液,若咳痰较为严重可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针对进行留置尿管的患者,应该每日冲洗膀胱,同时按时做尿检。定期按摩患者的腹部,增强肠胃蠕动,若出现严重便秘的患者可给予服用泻药或灌肠治疗[6]。因此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患者病情的恢复意义重大。

通过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77.4%,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5.4±11.5)和住院时间(14.6±6.6)d均优于对照组(56.8±12.7)、(26.5±9.7)d(P<0.05),根据国内相关研究报道,在96例脑血栓患者中,48例采用不同护理干预,并与48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相比较,不同护理干预组的总有效率83.3%高于常规护理组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这与该次研究结果类似。说明了脑血栓患者给予实施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另一则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在108例脑血栓患者中,实施不同护理干预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而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95%,同时不同护理干预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6.2±10.8)和住院时间(15.2±6.8)d均优于对照组(57.7±13.1)、(27.6±9.5)d(P<0.05)[8]。这与该次研究中的结果相似,这证明了脑血栓患者在实施不同的临床护理干预后,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也缩短了住院时间,改善了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脑血栓患者给予进行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及进行奥扎格雷钠治疗,不但提高了治疗效果,也缩短了平均住院时间,增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家喜,顾伟萍,王忠玲,等.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52-53.

[2] 曾小群.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30(12):150-151.

[3] 范瑞雪.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1(5下旬刊):69-70.

[4] 张玉萍.脑卒中患者恢复期护理干预措施探讨(附68例报告)[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8):565.

[5] 周美儿.家庭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239-240.

[6] 谢云,徐进.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6下旬刊):1444-1445.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5-01

前言:静脉血栓栓塞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常见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死亡率是很高的,以往由于临床的漏诊和误诊,故传统的看法认为我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少见。近年来对其研究的深人和诊断的辅助检查技术迅速发展,静脉血栓栓塞症在我国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1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情况

深静脉血栓栓塞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的并发症,如果不进行预防血栓形成,其发生率很高。在美国,经静脉造影证实,髋关节置换术后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是很高的,约为50%左右,膝关节置换术后甚至高达85%。在我国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很高,髋关节置换术后最高,膝关节置换术后其词,近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比较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为手术后前半月左右,在手术以后约1个月中,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仍然很高的。

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 静脉血流淤滞、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是由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失血,术中及麻醉而导致的病状;静脉内膜损伤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束中过度屈伸关节、牵拉挤压软组织而导致的,继发形成凝血块;血液高凝状态是因为创伤和骨科手术后凝因子的改变、纤溶系统的异常均促使静脉内血栓形成,血管内血栓脱落沿血液回流,经右心系统进入肺动脉,引起肺动脉栓塞。

2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措施

2.1手术前的预防管理

手术前的预防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避免或者早先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的症状,及时治疗。手术前的预防管理中,首先,对糖尿病、高血脂、患有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及有其他高危因素的患者进行严格的检查和询问。其次,术前对患者进行及时补液,使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再次,术前可预防性注射抗凝血药。

2.2手术中的预防

由于在骨科手术中也会有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因此在骨科手术中要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术中对患者的输血尽量选择新鲜血或成分血。手术中的协助和配合动作尽量轻柔,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血管损伤。术中对患者及时行静脉补液,手术中的预防措施也能够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病几率。

2.3手术后的预防措施

手术后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预防阶段需要注意各类事项,不仅要主要到用药的管理,还要注意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和良好的护理管理。在这个阶段不仅要让病人的身体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回复,还要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

抗凝血药的应用对预防静脉血栓能发挥重要作用。术后可预防性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在用药的时候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使用,注射时应避免进针过深,并用棉球长时间按压针孔。注射后提醒患者不要热敷以防止出血,并观察注射部位局部出血情况,用药期间监测患者切口部位、皮肤黏膜、消化道以及其他身体器官有无出血倾向。

手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离不开密切的观察与监护工作。因静脉血栓栓塞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预防管理工作应从密切观察和监护做起。术后应对患者的血压、呼吸及肢体皮肤颜色和温度进行密切观察,如患者患肢发生局部跳疼,进行行加重,皮肤浅表静脉充盈或怒张等症状,则提示静脉血栓症的发生,应及时告之医生进行处理。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均需一定程度的制动,因此,护理对预防静脉血栓症具有重要意义。术后需抬高患肢,注意避免在腋下或小腿下垫枕,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术后早期应鼓励和督促患者多行患侧肢体关节和肌肉的伸屈活动功能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在护理中应当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有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预防教育指导工作是骨科手术前后都必须的工作,这项工作是针对高危患者及家属进行静脉血栓症的预防教育指导。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使得病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护理工作。病人的家属应当对患者术后饮食进行管理,督促患者戒烟酒,食少盐低脂、富含维生素和高蛋白的营养的食物。提醒患者多饮水,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

3骨科中静脉血栓栓塞的治疗措施

3.1抗凝

在骨科手术前后病人一旦出现了静脉血栓栓塞症状,一定要及时为病人诊治,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是抗凝药品肝素和华法令联合使用。开始时用肝素,一定要控制好肝素的剂量。华法令开始使用需与肝素/LMWH重叠,肝素/LMWH使用时间一般5~7天,或当华法令连续2天达到治疗作用时停止。对静脉血栓栓塞的抗凝治疗持续时间比较长,应该治疗3~6个月左右,对有原发高危因素者,不应少于6个月,反复发生静脉血栓栓塞或持续存在高危因素者需终身抗凝。

3.2溶栓

除了上述的肝素和华法令的配合使用之外,还有一种药物治疗措施,就是使用尿激酶和链激酶进行溶栓。尿激酶、链激酶溶栓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主要治疗较大的静脉血栓栓塞,但是这种治疗方法的出血危险极大,骨科术后患者一般不主张应用

3.3腔静脉滤器

在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过程中,配合腔静脉滤器是比较好的治疗措施。腔静脉滤器适应于包括抗凝后仍反复发生栓塞者、有抗凝禁忌症、已发生并发症、以及关节置换术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最近有学者建议对于骨科术后早期发现的静脉血栓栓塞可以预防性放置腔静脉滤器。此外,在放置腔静脉滤器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介入治疗的疗效也得到了肯定,按照选择的先后包括经皮经导管溶栓术、经皮经导管碎栓术、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和经皮经腔支架放置术等。

结论: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骨科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如得不到及时预防和治疗,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患者的危险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病尤为重要。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篇(10)

结果:研究组共60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人数为2,对照组60人发生人数为11,实验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

结论:加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护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32-01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折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组织压迫、脂肪栓赛、血管受压等原因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的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其发病率一向较高,在近年来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趋势,病情较凶险,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死亡。本文旨在研究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及临床治疗,并就护理干预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所诊断收治的120例骨科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66例,年龄14~81岁,平均38±9.3岁;女性54例,年龄22~75岁,平均40±6.3岁。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选患者均确诊为骨折并以接受治疗,其手术程度均为良好,无治疗差异,无其他精神、交流障碍。

1.2方法。两组在护理期间均采用相同的骨折后一般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实验组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骨科预后护理,主要包括:宣传讲解,劝导戒烟,间歇性压迫,运动指导,及时监控[2]。

1.3观察指标。骨折预后指标:骨折预后程度,功能性恢复指标,下肢功能锻炼恢复水平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人数、发病率及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评价。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采用SPSS13.0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所选取数据均统一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各组在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前后的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

2结果

研究组在康复阶段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共60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人数为2,对照组60人发生人数为11,全部120名患者术后骨折均康复,在3个月的定期随访中研究组下肢功能锻炼恢复程度较之对照组更快、更好。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使得研究组治疗依从性评价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骨折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组织压迫、脂肪栓赛、血管受压等原因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的回流障碍性疾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血栓等血管栓塞,进而引发一系列其他疾病,其形成的三要素是血液流动速度血液流动状态和血管内皮的光滑程度。好发于下肢,其发病率一向较高,在近年来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趋势,病情较凶险,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死亡[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预防措施有: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自身了解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易患风险,提高患者的警惕性,使患者做到自我防范。

(2)早期其功能锻炼,如抬高患肢、下肢功能锻炼、手法按摩等项目,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滞留而导致血栓形成[4]。

(3)使用小剂量抗凝药物,活化血管,避免因长时期卧床导致的血管僵硬而产生的血栓。

(4)采用针对性护理治疗,密切注视患者变化,加强血液流通情况的检查,从而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血栓扩大,危及生命。

(5)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静脉凝滞,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DVT的发生[5]。

综上所述,加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颜新,千英信,卫洪昌,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3):57-60

[2]王辰,翟振国.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7.24(2):85-87

上一篇: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 下一篇: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