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29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1)

思想政治整体性最基本的内涵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却不仅限于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最根本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所包括的诸要素都积极参与到这个生动而具体的运动中,并且,脱离这个整体性的原则和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都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根据。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倪娜博士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问题域和方法论》一书,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一、立体的理论体系

该书打破了传统的研究方式,回归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性中,既有前提追问又有现实把握;既有整体考量又有横向对比;既有理论渊源又有现实反思;既有问题域又有方法论的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视野中吸取精华。全书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追问、内容反思、机制解析、规律探索、实践方法等方面来展开研究,共五章,以多维的角度,从辩证的视角,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研究与反思中,对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化属性具有深刻的意义。它的最为可贵之处在于: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部分展开基础理论研究,并明确提出了“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性”这一新的研究思路。与以往一些学者只在体系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不同,作者则另辟蹊径,以整体的视野开拓了一条全新的研究路线,即从教育理念层面,借助哲学的视野和方法,通过对整体性问题所关涉的广阔领域、所追溯的基础问题的研究与反思,实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化属性的进一步确证。这种立体化的研究体系,完全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线性研究。

二、多维的研究视角

首先,作者是以问题域与方法论二者有机结合的方式来理解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问题的,这种思路改变了在相关范畴理解上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即:理论与方法的有机统一。正如作者所言“问题域的转型一般遵循两种路径,一是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的确定,二是研究范式的转换”(P22),而过分关注特定情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细节问题,详尽而烦琐地描述现象,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流入具体的方法论领域,抛弃了其固有的真理性理解和价值性追求。作者则是通过转换思想政治教育者整体性的研究范式来实现其问题域的拓展的,以致思的方式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维度与现实生存模式中丰富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问题域与方法论》分别从两个维度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内容、方法、机制和规律,但它们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内在的统一在一起的。

其次,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局限于单纯的元理论的研究,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念为基点,主要以人的实践本性为现实根据来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目的,蕴藏着对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功能,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地揭示并论证了人的实践本性,而实践的构成视野、实践的方法论原则和实践的价值追求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存在及发展。正是基于对实践基础上的整体性的充分理解和不断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有了自己的学科范式,形成了其科学的形态。

再次,作者以哲学思维研究这一课题,通过致思的方式,在知识与方法、灌输与启发、教与学、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及运动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追问。在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所关涉的领域和问题的基础上,认真审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学理取向、现实取向与人文取向。这丰富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理解: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要加强现有理论演绎的力度,又要增强建构分析范式的自觉意识,坚持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研究取向,以期推动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科学性;其次,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从传统的“教育实践活动”意义层面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从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向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转变,便是适应时展的现实需要;再次,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这种特定文明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的基本载体,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化的精神实质决定了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本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反思性及实践性的真正统一,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考领域和发展维度。

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一书,可以说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问题研究的首部专门著作。该书重点是对整体性问题所关涉的领域与问题进行研究与反思,其中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内容、机制、规律、方法等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目的,然而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这座大厦的每一部分进行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她更加注重于通过这种方式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自身的特色和原创性,以期实现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反思性及实践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2)

一.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我国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现代化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1984年。十二所重点大学招收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此后各高校开始招收本、专科生,成为众多师范院校的特色专业1988年起始招研究生.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归属为政治学学科下。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调整和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思想政治教育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了学科归属。

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有三类:一是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二是教育硕士(思政):三是高师计划。在研究生招生院校中,大致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有本科专业背景支撑的重点综合性大学;第二类是有本、专科专业的教育部直属和省属师范院校:第三类是开办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本科院校:第三类是专业型院校:理、工、农、医、财经、民族、地、矿、油、艺术、体育等院校,它们是该专业领域突起的重要力量;第四类是中央和各省委党校:第五类是军事院校。至2009年10月,除西藏外.各省(区、直辖市)参加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院校共280所(含军校、党校),位居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之首,招收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点也达到了60多个从培养的层次.招生的数量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教育达到空前的繁荣.学科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WWW.133229.cOM对于学科的繁荣固然可喜,但我们也必须冷静理智的看待.更要看到繁荣背后的隐忧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生招生考试

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专业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政治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等课程.但死记硬背的东西多.应试色彩较重由于初试比重过高.复试阶段很难短期完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术潜力,师生对双选的结果满意度不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归属于法学大类,对考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一些优秀的思政本科生只能选择报考其他学科。从近几年的实际招生情况看.一般院校都需要大量调剂,而招生单位为了保证一志愿上线率.被迫降低专业考试难度。加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其他5个二级学科没有本科专业,且研究生生源不好.用公费的吸引大量学生从该专业考生调剂,分流了部分优秀生源。因受现代行为学科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强调实证,要用到大量的数理统计和变量分析.这正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弱点;同其他文科专业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入学免考数学,而忽视数理能力的考察,将为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带来影响。

(二)研究生扩招带来的影响

自1999年以来.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也进入快速发展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迅速有其客观原因.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重视,其次是客观需士点的数量对大学排名具有重要影响。现在.许多高校都力争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需要平衡文理科比例.尤其是理工强势院校.普遍争取在有一定教学水平和历史积淀的“两课”教学部寻求突破.申请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取得高层次学位授予权.使该专业硕士点迅速增加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招生、培养.取得一定经验和成绩后。部分院校逐渐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立即开始开设同级的5个二级学科.这样客观上分散和稀释了原有的教学资源.教师们承担了更大的工作压力.而学科的受重视程度则相对下降

三、硕士研究生生培养中的问题

(一)培养单位缺乏学科梯度

目前从事研究生培养的部门主要是高校的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列部、社会科学部等.以及一些高校的党团机构、马列研究所、德育研究所等。一般都有较强的教学科研水平历史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却缺乏培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的经验。

考察现有的硕士点不难发现.除师范院校和部分重点大学外,多数招生院校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专科的办学经历.跳跃式的进入研究生教育目前.本科阶段约有300所院校开办该专业.其中多半是普通师范学院.不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使得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没有形成自然的连接.彼此分隔。

(二)研究方向和内容的泛化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中的统计.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有19个研究方向。而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则更多.比较成熟的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青年教育、公民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向.体现了学科的开放性和学术研究的广泛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还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专业研究与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结合得很紧密.这也造成了学科一定程度的泛化,偏离马克思主义指导,使学科迷失自己的边界.出现一些学科挂靠,如一些院校将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挂靠旗下.进行关联不大的研究,有名无实,即“借窝生蛋”。

(三)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困惑

由于一些有招生资格的院校没有本科层次教学专业.加上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热门,毕业生除当教师外.大多转向其他行业,因此学生生源复杂,跨专业占相当的比例学生们因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和经典著作的学习困难.使导师指导时非常为难..部分人难以快速建立起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学术前沿.几年下来,仍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在后来的学习中.对专业学习渐渐失去兴趣.而转向其他研究研究生们试图在研究和毕业论文中创新,但在实证调查和方法的可行性上仍存在问题.还有的研究急功近利.直接脱离了学科的范围。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培养还缺乏比较系统的基础必修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报告》中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暂时列为10门(略),这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属专业的基础人民大学也编写过一套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教材.但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教材目前公认的、采用较多的是张耀灿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刘建军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许启贤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其他课程则大多采用专题形式教学.随意性很大。

综观各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只是在书斋中做学问.不但要有深厚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具有开展工作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学生们开展实际工作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

从学生就业去向看。有中学教师、大学“两课”教师和辅导员、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员及其他就业形式。实际情况是.毕业生当中学教师在教学技能上不如专业硕士.做“两课”教师在理论基础上不够.当辅导员则缺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使得这个“万金油”式的专业反而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造成毕业生多.就业难的事实。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3)

(二)“群众路线”是一种工作方法。党的根本工作在于动员、组织和领导群众,因此,能否切实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利益和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能否自觉走入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要,真正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成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以及取得工作实效的根本保证。这要求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科学分析民族院校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注重情感教育,把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深刻认识时展给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大学生思想呈现的新趋向,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仗。

二、认识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是贯彻群众路线的逻辑前提

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长期以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即使有认识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表现在:一是教育目标存在着片面向普通院校学习,忽视民族院校特殊性的问题。比如民族院校开展的“四个认同”和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教育,部分民族院校仅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并依托穿插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民族理论、民族政策课中进行,没有开设专门性的课程,没有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明确的教学标准和要求,也较少结合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文化背景展开讲授。二是部分教育内容薄弱甚至缺失,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合力作用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呈现出诸多新趋向: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相对而言,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还难以有效回应这些变化。诸如普遍缺乏对西方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的评价和介绍,对网络道德与法律的内容也较为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对民族理论、政策方面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民族领域的一些问题难以做出科学的回答,无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判断、辨明是非。三是教育手段和方法教育方法和手段比较保守单一,实际工作中暴露出简单粗糙、流于形式等弱点。“呆板教条、过于理想化与政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已经成为了受教育者精神上的桎梏”。因此,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首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即办学地位的重要性、教育内性、民族成分的复杂性、心理素质的独特性、民族意识的自觉性、的多样性、生活环境的差异性、贫困生问题的突出性等特点。其次,以此为切入点,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一是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要坚持民族院校特殊性与普通高校特殊性的结合。既要善于结合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需求、思想信仰、思维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防止片面强调特殊性而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情感上疏离、人格上不平等等问题,要把民族团结互助、包容并蓄、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统一于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上来。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坚持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既要注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更新,又要着眼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条件下新问题、新任务的研究和关注。要关注和了解当前国内外焦点、热点问题,“勇于涉足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敢于剖析物质利益和价值规律,充满信心地关注网络世界。”三是在教育方法上,坚持灌输原则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多而引导、互动、参与少,思想教育载体创新不够。”等缺点,既要增加灌输原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要采取民主和开放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三、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党的十报告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教育人。因此,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一直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导性,忽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和集体利益的维护以及道德义务、道德责任的认同,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体价值,使个人差异、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单纯灌输式、命令式、一刀切式的教育方法,抑制了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课题、新任务,大学生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性日趋明显。如果不能对上述新问题、新要求做出有效的回应,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弱化、甚至消解。因此,强调贯彻群众路线要以学生为本,就要做到:首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一方面,不能忽视、弱化、否认课堂教育的主导功能,要强化其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热情和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其次,关注学生的正当需要和合法权益。近年来,大学生实用性、利己型价值倾向日益凸显。因此,要主动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要在规则制定、政策适用上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自觉做到办事公正、程序公开、民主规范。

再次,尊重并合理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要主动挖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兴趣和优势,开发他们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做到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加强各项载体建设,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拓展创造条件。加强传统党团活动、主题实践、社团组织建设,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丰富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校园氛围。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尊重和关爱学生。邓小平同志讲过“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要善于分析把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加强对学困生、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的利益关注。坚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妥善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心理健康、奖勤补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渠道,注重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身育人,提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四、贯彻群众路线要高度重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实践的深入,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意识形态防御功能弱化,舆论导向控制能力弱化,思想观念引导能力弱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机制等各个方面也无法应对新的时代变化。”这迫切需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这不仅是民族院校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也是提高贯彻群众路线自觉性和科学性的需要。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客观现实还存在一定的脱节,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创新性成果,整体上还是对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嫁接、套用或者简单移植,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指导不强。二是由于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工队伍等,知识结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独立开展研究在时间、精力方面难以保证,导致理论研究的广度、深度明显不够。特别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任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相关学科知识相互支撑、融合的不够好。三是理论研究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长期以来,中国民族理论研究领域理论权威和领导权威合二为一,阻断了研究者创新突破的路径,加上理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实现其理论创新和突破就更加困难。”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就要深入分析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一是理论研究要体现整体化、互补性。整合全国特别是民族地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量,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网络与平台,实现研究资料、研究成果共享。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二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广泛性。改变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单打一”局面,鼓励团队或个人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既注重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问题的考察,又要加强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理念等宏观问题的研究,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三是理论研究要体现实践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研究的基点始终放在大学生普遍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四是逐步实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独立性。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凸显出高度综合性、复杂性和丰富性等特征,长远看,建立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理论自足的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诸多新命题、新挑战的需要。①

五、加强制度机制建设,保障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坚持并贯彻群众路线,不能只靠提倡,根本上还需要制度机制的保障。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当前,为保障群众路线在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落实,需着力加强以下制度机制建设:

(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参与制度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局面及党政工团工作人员,各部门各自为战、合力不强的状况,努力构建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协作、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育人格局。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建设。科学设置各类课程,理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主旋律,重点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民族地方史教育以及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等。严格按照政策要求,配备骨干教师、安排足够课时并加强课程考核。其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等制度,增强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要在各部门、全体教师和服务人员中宣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度,将育人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和奖惩考核体制中,实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独特育人功能,坚持“学术无,课堂有纪律”,并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参与、指导学生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要以组织培训、挂职锻炼、工作实习等多种方式鼓励引导骨干教师深入民族地区,增进民族感情、加深民族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4)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2-0272-02

学科建设是立足于一个学科的学术性质,进而开展一系列的相关建设性活动,它事关一个学校的发展水平与层次,是目前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主题。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文件,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基于我国国情而开展的一门具备很强综合性、政治性、实践性以及科学性的学科,更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基础。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进行相关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和有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

1.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学生的一门必修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指导。在传授相关基本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思想上的指导作用。

2.动态性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生活上的变动对于学生的思想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依据现实社会的形势变化对学科建设和教育内容进行与时俱进调整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托于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不仅涉及跨学科的综合知识,更需要对时事政治、党的指导方针与政策进行宣传和讲解。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瞻性与动态性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为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人才。

3.表率性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具备指导性的特点之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同时也具备表率性,其思想信仰与道德行为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通过知识理论指导学生思想的同时,更通过施教者的行为为学生提供示范样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其他学科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二、目前思想政治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

1.学科定位与归属不清晰

在传统的学科编排与定位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较往往过于模糊且存在交叉,理论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差异性的定义,导致其操作定义无法明确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所以它应当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领域范围;另外部分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应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范围,将其划分为教育学的一级学科;同时还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学科定位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二级学科,在处理好其定位的同时还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学科所包含的其他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整理。不难看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存在各种看法与观点存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在学科建设上进行创新发展。但与此同时,长久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不明晰定位,产生了许多关于该学科的思维误区和模糊认知,导致产生的偏见与认识误解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发展。

2.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与稳定性

相比于其他的普通学科明确的专业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向非常繁多且杂乱。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世界政治理论研究、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等,还涉及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研究、宪法与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研究等。过于宽泛的研究范围与方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不鲜明。因此,在现实研究实践中容易出现以下四种情况: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名义下存在一些既不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又无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第二,研究方向不明确,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联系,但是专业方向的名称无法明确表达出研究内容;第三,研究内容过于宽泛、其研究范围过大导致研究的成果不具备现实价值;第四,未明确划分与其他学科存在的交融与界限,例如某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向直接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未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下相关研究的优势与特点。

3.未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作用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在短短的20年间,我国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现实市场经济的影响。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同的观点,部分观点认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部分观点选择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与意义,抛弃进行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甚至还有少数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出怀疑。种种观点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背景形势下,未充分发挥自身积极的思想导向作用。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变化的影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为依据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无法准确地对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等作出定位,从而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积极思想导向作用。

三、深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对策研究

1.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运用科学化的手段对思想教育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正确地认识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动态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目标,从而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工作顺利地开展。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不仅需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政治经济学理论相区别,同时也要明确定义其与原有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备综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征,通过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进行教育活动,既需突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立场,又要兼顾思想教育方面。

2.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政治性与党性的特点。其专业知识的构成成分综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例如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及其研究对象应当明确,并且立足于自身清晰的研究方向充分发挥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体系包括主干学科和分支学科两个主要部分。其中,主干学科包含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四个主要部分;而关于分支学科体系应当基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在明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注重吸取国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与经验,正确处理政治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间、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专业学科之间的关系。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积极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工作不仅仅有利于稳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经济工作和社会其他一切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还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我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不仅仅只注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中,通过指导作用提取关于积极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在于充分发挥其鲜明的目标指向性与价值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仅对社会信息与文化思想进行单纯的传授,更是在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过程中根据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对文化思想进行择优筛选,过滤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循环相悖的文化思想,输入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要素,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环境的一致性。

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优良的人力资源作为保障,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核心与主导作用。因为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对学科带头人所具备的条件进行明确的规划后,应当制定科学的关于选拔与培养学科带头人的相关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充分赋予其权利,使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保证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来源。其次,严格要求相关教师的业务素质能力,营造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之间的良性配合氛围。积极开展骨干教师的相关培训工作,提高其与时俱进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最后,要注重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注重人才队伍自身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其表率作用。

中国的发展速度以及国内外的局势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难得的机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人才,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人与社会充分发展的职能。

参考文献:

[1]李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1.

[2]乔学斌,胡广来.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11,(5).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5)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在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目前的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由于大部分教师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思想和观念陈旧,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科研能力弱,创新能力差,致使教学率低、效果不理想,难以发挥高职政治课应有的德育功能。当前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对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同时高度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创新,以创新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对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审视和反思

当前大部分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与其付出的辛勤劳动相比,其教学的效率并不高,效果也不理想。具体表现在: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很多学生缺乏正确的信仰,其思想道德状况不尽如人意,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有的德育功能,以及在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难以发挥。究其原因固然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在于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先进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落后,在教学中缺乏创新。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思想和观念陈旧。

很多高职院校都是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中专学校还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学和科研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的问题,对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关注不够,对教育发展的新理念知之甚少,致使大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与“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相背的“学科本位”、“教材本位”、“教师本位”等观念根深蒂固。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和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观念的陈旧和落后,必然导致整个教学的落后。

(二)重教书轻育人,应试化倾向严重。

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传统的“学科本位”意识较强,而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较差,将政治课等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在教学中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为己任,单纯讲理论观点,单纯交待知识,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忽视了政治课教学的特殊性,忘记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功能和作用。另外,虽然高职阶段的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应试教育的理念在很多政治课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则为考试而学,致使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加重。

(三)重教轻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落后。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学生就是一种纯粹的知识容器,其主体性得不到尊重,主体作用也难以发挥。师生关系不民主、不平等,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缺乏沟通,缺乏互动。结果教师越教,学生兴趣越低、越不爱学。另外,在教学手段上,很多教师上课还是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四)重认知轻情感,学生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

与上述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对应,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内容的研究,不注重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途径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1]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关系冷漠,不仅使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而且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和资源。

(五)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两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教育活动形式有多种,包括校内和校外教育活动、课堂和课外教育活动等。而我们传统的“两课”教学是只重校内、课堂、说教,却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效果自然也就难以令人满意。

(六)教师科研意识淡漠,科研能力差。

由于受观念的滞后性、动机的功利性、实施的浮躁性等因素制约,很多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于教育科研缺乏应有的重视,教育科研长期处于滞后状态。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科研落后是导致大多数政治课教师观念陈旧、方

法落后的主要原因。

二、以创新促进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人为本,不断创新,是改变目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后现状,保持其应有生机和活力的关键。为此,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加强学习,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变革和创新,并高度重视科研,以科研来支撑和促进创新。

(一)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种理念就是一种局面。当前,摆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对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对高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育人模式、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带动和促进政治课教学的改革、突破,掌握并形成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观等。

(二)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正如日本教育家木下百合子所说:“教学过程是师生分享智慧与情感的过程,在沟通中,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经验,交流情感与理念,获得新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2]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现在的高职学生是在信息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思想活跃,知识面比较宽,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对于我们在课堂上所宣讲的理论观点,不会不假思索地接受,而是往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表明自己的态度,有的高职学生甚至会在课堂上直接提出不同意见,与政治课教师进行探讨。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师要自觉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平等、活泼、自由、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围绕问题,特别是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中的热门问题,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这种交流与探讨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个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促使其兴趣盎然地学习知识、学习真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己通过反思、根据相关真理做出正确的价值认识判断,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另外,教育手段也要创新。教育手段本质上属于教育方法。要改变过去一本书、一支粉笔、一部讲稿的传统教学手段,跟上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的步伐,实施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软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政治课教学服务。

(三)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既教书又育人。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所关心的一些问题、学生的一些思想困惑不能及时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反映出来,造成学生对教学的不满意。要想取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教学改革中大胆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O篱,彻底改变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教学模式,把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讲授理论知识和学生切身的利益、成才的愿望、存在的困惑、模糊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联系实际既包括社会实际,又包括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如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等。对这些实际问题,学生不但愿意听,而且极感兴趣。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理论,吃透理论,把握实际,吃透实际。要把握准、看得头、说得清、辨得明,有理论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必须具有说服力、前瞻性。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学改革必须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关注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和迫切需要理解和解答的思想政治问题入手,开展理论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要研究教材的理论知识如何与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找到理论知识同大学生切身利益和关心问题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对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思想实际要确实做到“知真、知全、知深”,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过程,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成为他们思想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四)关注高职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实施尊重的教育。

学生在教学中首先反应和记住的是积极或消极的情绪,然后才是经验内容,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必须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就要求教师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同时还要注意优化师生关系。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情感体验,并不断改进教学活动,使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其次,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实行尊重的教育,真情对待学习,关心爱护学生,对他们多鼓励、多关怀;再次,要注意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展现个人魅力,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五)重视教育科研,以科研推动创新。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是以科研作支撑的,只有进行科研,才能使广大教师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升他们的创新素质;也只有科研,才能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根本变革,推动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意识形态性很强的课程,更要求它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真正把握上述政治课的这些特性,并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进行科学研究。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对自己的行动研究,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进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思想政治治课教师由“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或“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六)克服以课堂为中心,强化实践性教学。

完整的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而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于道德教育,知性化育固然重要,躬行实践更不可没;“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3]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整个思想政治课教育活动应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堂教育活动,又有课外教育活动,既有校内教育活动,又有校外教育活动。我们要特别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可分为两部分:校内社会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校内社会实践包括: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组织观看录像;进行演讲比赛、辩论赛;开展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听各种报告,让学生接受现实教育等。校外教学实践方面也可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思想政治课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热点问题,由教师拟定调研题目,学生化整为零,分散到社会各个方面、领域进行调查。尽力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广泛接触社会,最后写出社会调研报告。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定期地进行参观、学习和开展其他实践活动,接受教育、锻炼和熏陶。

(七)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考试、考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导向,包括为什么学、怎样学、学什么。传统的考试方法只侧重期末一次性的闭卷考试,而且主要是理论知识考查,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改革思想政治课考试方法要逐步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单纯的理论知识考查向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测试综合考核转变,二是实现从单纯的期末书面考试向期末书面考试与平时考查相结合的考核办法转变,使考核全面化。当前,考核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实行结构记分法;加大平时考核份量,扩大平时和实践环节的成绩,注重能力考核;试行开卷方式考核。平时主要通过系列活动和论文等评定成绩,期末考试通过几次口试(答辩、分析综述、实事评述)进行。把学生由过去只注重期末背题,引导到注重教学全过程上来。“公正、公平、公开”的期末口试考查的不再是学生死记硬背的功夫,而是能力、素质、知识的综合体现,所以应用好素质教育这个指挥棒。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6)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7)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中,大部分论文都从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或者研究生本身的特征出发,其次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性提出对策。

(一)研究生自身特征分析

在巴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思考》一文中主要从思想政治方面;学习、生活、研究方向;生理与心理方面三方面讨论研究生群体特点。思想政治方面:政治上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思想成熟。自主意识强,组织纪律性较差;学习、生活、研究方向:从专业学习方面来看,研究生这一群体已经接受了专科或本科教育,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从培养模式来看,学校及管理者们很难组织大规模的教育活动,是因为此阶段的研究生具有分散性的特点;生理与心理方面来看,研究生年龄跨度较大,个性发展成熟,比较有社会阅历。[5]

符得团、马建欣在《论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由研究生自身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政治观念、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否定传统的反叛倾向;主体意识突出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需求的高层次与权钱本位观。马克思指出:“人的一切活动都与他所追求的利益有关”[6];富于思辩与思想的脆弱性。

周洵瑛在《“椎体”模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一文中分析了研究生群体主要思想特点:研究生在生理变化和心理成长上存在根本需求;在经济和生活上拥有渴望独立的迫切愿望;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产生实际变化;在学习目标和职业定位上表现些许迷茫。综上所述,现阶段的研究生群体存在着学业上的独立性、经济上的不独立性、工作上的未知性、爱情上的渴求性以及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些特性交织出研究生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矛盾。[7]

谭劲松、吴霁乐《把握研究生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今天的研究生在思想状况、学习方式、培养目标、人格独立、婚姻恋爱、择业就业和日常生活等七个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既区别于本科生,又不同于扩招前研究生的新特点。[8]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主要从不同角度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展开论述的,即社会角度、学校角度、研究生自身角度。

1.社会角度

如今社会发展着巨大变化,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研究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也越发复杂。范人伟在《试论如何加强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市场经济环境下强调物质利益。最求利润最大化,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渗透到政治思想领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膨胀,从而影响研究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难度。[10]

2.学校角度

学校角度主要从人员配置、管理体制、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导师制等方面论述。第一,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配置和培养上不够重视,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专职队伍人员却没有随之扩充,配备不足、比例严重失衡是当前研究生专职队伍凸显问题之一。[11]由于教育人员的配备都不达标,那么自然在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也就不明显;第二,研究生的管理体制不合理,由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步较晚,各个管理部门还没有充分发展和发挥作用,学校与学院分工不明显,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力度也不够,对于研究生的管理还存在着重业务水平轻思想素质的问题,这在管理中就自然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三,学校教育内容的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单一,难以达到教育目标。经过调查,有些同学认为《自然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两门学位课的实际意义不大。[12]教育内容死板僵化,难以提起学生兴趣;第三,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答题都采用课堂教育,单纯的知识性灌输;第四,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导师不仅是研究生治学的指导人。也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导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学术素养的重任。也肩负着培养研究生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的莺任。[13]由于研究生扩招,导致有限的导师要指导的学生越来越多,这样指导力度就有所下降,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素质和科研水平。

3.研究生自身角度

研究生自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也不够高,研究生年龄跨度大,有的觉得社会化程度很高,不再需要进行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与将来的发展没有关系。进行班级管理的载体班集体的凝聚力很难提高,研究生较为分散,很难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如何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途径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质量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必须改革其教学方式和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应围绕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跟踪热点.针对性地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及时解决研究生思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走向研究生的实际生活,切入研究生普遍关心和讨论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中。[14]

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使其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一是在内容上要求新,针对性地安排思想教育课内容;二是开展时事政策教育,及时解决研究生思想问题,帮助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社会思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活、求实。可采用讲座、座谈、参观走访等新颖灵活的教育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学习效果。[15]

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

2.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何利用网络来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来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课题。利用网络架起的网络论坛、各种空问和博客等实现一种多方互动的沟通方式,对研究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同时为研究生提供展示自我个性、宣泄情绪的场所,在充分重视研究生自主空间的同时,也能及时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16]开拓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信息网络结合。[17]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重视研究生的内在需要,贴近研究生的思想脉搏,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激活研究生的主体性。尊重个性,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18]

丰富教育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社会实践,高度重视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研究生正确观察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一是通过开展走访参观、业务实习、志愿服务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研究生在了解掌握专业业务的同时,提升研究生把理论结合实际能力,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认识。[19]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面对研究生这一复杂的群体,要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必须严格选拔研究生辅导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政治敏锐度和心理咨询能力;加大对研究生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学校对研究生辅导员要有岗前培训,同时对在职的研究生辅导员要进行定期的针对性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知识、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政治素质;学校在研究生辅导员输出渠道上应该保持畅通,这样才能提高辅导员的积极性。[20]

4.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培养机制改革主要是采用导师负责制。做好导师的遴选工作是提高导师育人效果的前提;加强辅导员与导师的沟通交流,全面的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完善导师考评机制,不仅考评导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表现,还要看导师对研究生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简要评述

如前所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从不同层面揭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分析了研究生自身特征,看到了现存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现状,探讨了增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对策,为我们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21]但是这些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

(一)缺乏理论根源的论述

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问题上,缺乏理论根源。没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去探讨。不管是研究生特点分析,还是现状及原因分析,还是对策的提出都处于就事论事的阶段,未去寻找理论根源。

(二)对有效性内涵认识局限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8)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16号文件,明确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国内教育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实效性的影响归因和对策研究上出现视角多维,各抒己见的良好局面。

一、 影响实效性的归因分析视角多维

有的学者[1]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主要有理念、制度、方法、素质五个方面。理念是统帅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高原则与标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基础,制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序性、规范性的保障,方法是促进教育目的达成的手段,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

有的学者[2]从主客观的角度,提出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和偶然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和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情况。主观因素包括了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基本政治素质、青年人生价值、内在心理需求等。偶然因素是可能改变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因素,如“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突变(如发生自然灾害、战争),高校系统近期的重大举措及大学生自身遇到的其他偶然因素等”。

有的学者从内外因的角度出,分析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外部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外的因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高新技术的发展等,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等。

有的学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困境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物质需要的忽视违背了人的自然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合力的忽视违背了人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能动作用的忽视违背了人的主体性。

二、 增强实效性的对策研究各抒己见

有的学者认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社会环境是前提条件,要在全社会形成真正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净化社会风气,弘扬主旋律。加强理论创新是根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增强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关键,要创新教育理念,优化内容体系,革新方法,加强管理教育,完善领导机制,加强考核评估,强化激励约束。

有的学者认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是观念创新,要树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观,肯定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树立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变“人为的教育”为“为人的教育”,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树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关注学生的生活需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给大学生以具体的生活指导。

有的学者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为切入,认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置教师与学生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中心,优化教育目标,充分发挥教育目标的导向与动力功能。完善教育教育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考核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参与机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整合机制。提升教育技术,引入心理测评技术,引入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法。

有的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创新上研究对策,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从决策创新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着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从主客体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的转变,从布局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从集中性向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型的转变。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创新,一是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三是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有的学者从整体上把握,提出了“六结合”:一是与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二是“两课”教师与专职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骨干作用、教职工“三育人”作用与学生自律作用相结合,三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群体间、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四是与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五是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六是要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有的学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还是通过对大众传媒等渠道)本身就是一次完整的传播过程:传播者(教育者)――信息(教育内容)――传播媒介(语言、文字、大众传播媒介等)――受众(受教育者)――传播效果(有效性)”。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既有的研究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研究,尤其是在实效性的对策问题上,学者们既有宏观上的总体研究,又有具体视角的具体展开,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但从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目标来看,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低层次重复劳动多,不少研究说的是一个意思,或是相近意思,创新和深入研究的势头不足,不能面对新形势,新发展。二是在对策的研究上,宏观的原则性研究较多,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相对匮乏,一些研究仍停留在“纸上功夫”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任务还很艰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开拓视野,拓宽角度,重视创新,努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涉及或未深入领域进行研究,廓清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与外延,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进一步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的研究,探索增强实效性的新方法新途径;三是在具体对策研究上,既要有宏观上的把握,更要注重实际,以“三贴近”的原则,把研究与具体操作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四是及时总结现有研究,对研究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梳理,完善学科体系,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双飞跃。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9)

作者简介:李月玲(1978-),女,青海乐都人,大同大学思政部副主任,兼任大同大学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王秀阁(1950-),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170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如今,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大潮中,我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特别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问题是当前亟须解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个问题既是应对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的关键所在,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所在。

一、“供需关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缘起

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都同人们的需要直接相关。按照马斯洛需要理论来讲,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归属的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被“认同的需要”。然而,“认同,就共同体指向来说,指个体对不同社会组织和不同文化传统的归属感。”[3]可见,二者有着共同的需要指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缘起,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个体寻求“归属的需要”与国家和社会寻求被“认同的需要”的过程中,即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与国家和社会政治个体化的需要的过程中。正是这种需要,才使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延续和发展。由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社会的“历史积淀性”“时代蕴含性”等特征,使社会不但具有社会政治个体化的需要,而且还自然而然地充当着满足个体政治社会化需要的“供给者”。

从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角度看,“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501可见,从本质上来讲,“人”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生来就是的那个人,真正称之为人的人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人。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的人,只有拥有了该时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历史文化,才能成为该时代的真正的人,也才能处在该时代的生活状态之中。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为)独立”[1]6的人。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其天生是“有缺陷的动物”。所以,人要成为社会的、历史的人,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人。” [5]

从社会政治个体化的角度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不断增多,便出现了社会分工,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各个不同的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便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其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一方面教育其成员具有相应的生产和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其成员形成维护群体利益的凝聚力。也就是说使社会成员认同其社会制度、社会体制、价值观念等。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必然需要将其社会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等传输给社会成员,实现社会政治的个体化,从而才能维护该社会的正常运转。

总之,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实现个体社会政治化。作为个体,只有掌握并遵循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接受并认可相应的思想政治观念,才能得到当局者的重视和保护,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实现社会政治个体化。一个社会得以延续,“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4]187整个“生产”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过程。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繁荣与否,不在于这个国家国库的殷实程度,也不在于华丽的公共设施,而在于国民所受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6]其生产过程,就是把“人”培养成为该社会服务的“人”。同时,其生产过程,也就是为个体适应社会的发展“供给”相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等。概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体占用历史文化与历史文化占用个体的中介”。[7]通过个体认同社会,社会认可个体,使得个体和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双向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个体和社会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根源的再认识

马克思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1]15唯有这样,整个“生产”链条才不会中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曾在党的历史上尤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进一步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与进步的需要。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挑战和质疑。有不少人鄙视甚至藐视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甚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也存在着“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认识。这并不是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要存在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反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应然”效果的一种期待和呼唤。

英国政治理论家鲍桑葵指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8]循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个体政治社会化和社会政治个体化的中介,它在本质上必须“双重的面对”――既面对国家和社会向个体的意识形态要求(也就是国家和社会为塑造个体而供给的意识形态),又要面对个体的需求。“‘双重的面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的责任’”。[9]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二者的对接问题,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对个体的供给)与个体的需求有机地融合。

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中,明显地形成了两种偏向:一种是“社会需要论”倾向,学界称之为“社会哲学范式”;另一种是“个人需要论”,学界称之为“人学范式”。“社会需要论”倾向,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通过灌输一定阶级、国家、社会所要求的意识形态,使其成员的思想观念符合社会的要求。这种倾向片面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要求的满足,忽略或者淡化了个人的需求。“个人需要论”倾向,着眼于现实的个人的需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应该是现实的个人。这种倾向片面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需要的满足,忽视或者淡化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两种研究倾向此起彼伏,争论不休。“钟摆式”的倾向,既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违背了唯物史观视域中个人与社会是“同构共生”的关系体理论。这两种不同路径的偏向,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它隔断了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链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社会认可个人,个人认同社会”的中介和桥梁的本意。好比市场上的商品,隔断了“生产――交换――消费……再生产――再交换――再消费……”的规律。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考察,“社会需要论”倾向,只考虑了商品的生产和供给,而忽视了商品的消费。相反,“个人需要论”倾向,只考虑了对于商品的消费,而忽视了所要消费的商品的供给问题。所以,处在交换位置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突破口

众所周知,“任何事物的存在均以是否有其特殊的市场需要为基本依据。” [10]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计划经济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不同的诘难和挑战,从而其应然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极为明显地感受着种种失落。这并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满足其参与者各方相应的需要。这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问题,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突破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理论假设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而限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范围。从全局、根本以及长远的角度,起着一种导向和引领的作用。辩证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存在必然的联系。一方面,一定的研究范式形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必然以相应的研究范式为依托。

研究范式的转换,意味着对已有解释范式和理论框架的扬弃。在已有的“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下,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能共享。同时,在已有研究范式下,学者们往往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一定阶级、国家、政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施加给社会成员……”,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处在僵化、教条的思维模式中,缺乏其应有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从这种意义上讲,必须以马克思的实践观(学术界一般称为科学实践观)为研究范式,才能够突破已有理论的局限,并能整合新的资源,以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特征。科学实践观蕴含着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开放性与共享性的有机统一。

其次,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视角。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高度。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思想与态度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简单地讲,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至少包括决策者、执行者、教育者、受教育者等。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

对于前者,决策者(党中央)向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视思想政治教育为党的生命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其视为“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11]其余三个层面(执行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容乐观。从执行者的角度来看,不同层次的执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层次越高的重视程度也较高,层次越低的其重视程度也越低。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是一项调查表明,部分高校领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是“虚”的政治任务,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些高校的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用”,很多工作流于形式。此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甚至有些做法和想法令人堪忧。因此,前提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领域。从这一视角和思路在更深的层面反思市场经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篇(10)

【摘 要】中国梦这一重要思想自提出来后,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一系列的教育界的育才梦和成才梦,但是却缺乏系统

>>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于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讨 “中国梦”理论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析气质的类型、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生就业的指导意义 浅析信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中国梦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刍议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梦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的思考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指导意义 中国梦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 试析公益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儒家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入学教育 试论通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析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浅析自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作者简介:谢婷(1986.04- ),女,湖南宁乡人,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马岚(1980.10- ),女,四川自贡人,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李超(1985.06- ),男,四川郫县人,电子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 投资入股的几种方式 下一篇: 社会治理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