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与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28

医疗质量与管理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1)

在医疗过程中少数医疗护理人员因种种原因造成与患者的纠纷,医疗安全部门在处理所发生的纠纷事件时,首先应分析其纠纷产生的原因:是患方因素,还是医院方面的因素。若是医院方面的因素,那么是诊疗、还是护理上的过失;还是医院服务质量不高。若是后者产生的过失行为引发的纠纷,应追究其当事人—科主任—护士长—及医务科至分管业务的院长的责任。在医院一定局限范围内(暂定为本科室内部)予以通报批评教育,让其他同志引以为戒,汲取教训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医疗安全部门应力争将医院损失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降低到最小程度。这只是提高医院内涵的一个方面。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2)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10-0082-02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医疗质量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内容,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效益是摆在医院面前的艰巨任务。我院在贯彻管理年的活动中,下大力气很抓医疗质量的监控与管理,使医疗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具体总结如下。

1 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合理健全的管理组织是做好医疗质量管理的保证,为此我院成立了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它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最高组织),负责全院医疗质量管理方针、政策的制定,由质控办、病案室、相关职能科室共同组成的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全院的质量检查、控制、质量反馈。各科均成立以科室主任、护士长。质控员组成的质量小组,负责本科室的质量控制。这样形成了医院医疗质量的三级监控体系,并成立医院医疗质量督察组,构成了一个全员参与、分层次进行的科学有效的动态质量控制体系。

2 完善规章制度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质量管理必须以规章制度为准则,规章制度最具有约束力。我院始终把制定、完善、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作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医务人员依法行医,增强医疗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明确自己的职责,结合医院实际重新编写了医院的核心制度、工作制度及各级人员职责的《医院规章制度汇编》。

2.1 以病人为中心,我院制定了住院须知,患方确认病史签字制度以及贵重药品,自费药品患者签字等,以进―步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2.2 以法律为准绳,修订了《手术同意书》,制定了《特殊检查知情同意书》、《住院患者授权委托书》,使医务人员在保证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基础上,确保保护性医疗的实施。

2.3 强调技术准入制度 制定了手术分级与审批管理制度。

2.4 建立质量考评制度

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制定并修定了一套科学完善的医疗质量评价标准。如《临床科室质量评价标准》、《医技科室质量评价标准》、《运行病历质控标准》、《抗生素合理运用质控标准》、《院感质控考核标准》等。

3 加强质量教育,提高医务人员自身素质

医务人员自身素质是医疗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我院通过分层教育,形成多样化教育,如质量观念教育,医德医风教育、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教育,质量控制教育,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使大家共同认识到医疗质量的重要性。医院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即请知名专家来我院举办各类学习班,知识讲座,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业务骨干出去学习深造等办法提高我院专业人员的水平。结合医疗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组织好医护人员每年两次“三基三严”考核,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基础质量。另外加强了新进医院的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培训计划,把好临床工作的准入关。

4 重视医疗过程的质量管理

医疗质量产生于各环节的具体工作之中,环节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体医疗质量,我院重点抓环节质量,实行三级把关,动态监测的办法,发观问题,及时纠正,并持续质量改进,以保证医疗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4.1 运行病历的指控,环节质量的监控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的核心内容。我们将监控的重点转移到对在院病人病历监督,实行三级检查即:临床科室质控员-科主任-院级专职检审员、按照运行病历指控考核方案,对病历书写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三级查房、疑难病案讨论等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实时监控,并将监控结果及时反馈,将医疗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

4.2 加强急危重症病人、围手术期病人管理,重点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疑难危重病人讨论制度、急诊手术审批制度和知情告知制度的执行情况,加大对手术前准备情况的检查。

5 实施终末病历质量评分分析

每月病案质控员按照终末病历质控的评分标准对归档病历逐份把关。对病历中存在的明显、重大缺陷的实行单项否决,对病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及时通知科室限期内前往病案室核查更正,并将每月发现的问题以《医疗质量简讯》的形式进行全院反馈,通过抓好终末病历的管理,认真总结经验,推进了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6 狠抓医疗规章制度的落实,实行责任追究

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是医疗安全的保证,质量责任追究是保证质量管理的手段,强化质量意识的动力。我院加强了对核心医疗制度落实情况的督察,将核心医疗制度的落实情况当作常规工作来抓,不定期的、经常的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在院周会上讲评,纳入科室和个人的量化考核。把一些属于个人和科室领导责任的问题落实到人,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科室予以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

7 体会

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但必须由最高管理者负责和推动,同时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并承担义务的过程,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医院医疗质量的稳步提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7.1 领导重视

从医疗质量方针的制定到医疗质量的基础建设以及考评结查的使用、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直接参与,否则无法保证医疗质量监控过程的权威性,效果会大打折扣。

7.2 确立标准

医院医疗质量监控是根据医院的总体目标来制定的,由具体的监控标准,监控工作才能有效进行。

7.3 注重环节

整个医疗过程是由医疗环节组成,每一个质量环节都直接影响和决定医疗质量,因此对医疗质量的管理,首先要对医疗全过程进行细化分解,进而对环节质量进行控制和改进。

7.4 重在教育

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是通过教育提高全员的质量素质,因此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质量改进方法的培训。提高质量意识和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7.5 奖惩结合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3)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62-03

【摘 要】崇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根据医疗质量的薄弱环节、质量控制的难点和重点,构建了适合目前医疗形势和医院实际情况的以患者为中心、六个方位、二个层次的网状式医疗质量管理体系,采取了一系列对医疗质量全过程实施质量自控和互控相结合的措施,使质控工作全程全时监控,适时反馈,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质控体系 质量管理 质量监控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需求的变化,医疗服务质量已成为医疗机构人员素质、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对患者权益和价值观的尊重、环境设施条件、技术服务水平、费用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有鉴于此,我院充分研究新形势下医疗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积极借鉴质量管理方面的经典理论及先进管理方法,针对医疗工作中的隐患、质控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在全院范围内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六个方位(质量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病种质量控制、信息体系建设、管理系统建设)、二个层次(院、科两级质控组织)的“162”立体网状式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推行量化管理,突出全程全时的质量监控,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1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战略意识

1.1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质量文化氛围①围绕“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原则,对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灌输医患沟通技巧和人本管理思想,培育质量心态,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及标准意识;②开展医疗质量服务月活动,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文化及服务艺术,使医疗质量贯穿到每个工作角落,每个医务人员自觉地规范医疗行为,改善服务态度,在全院形成一个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共识。

1.2 根据医疗质量教育计划,开展全方位、多途径、多层面的质控教育工作

①将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各项医疗护理技术规章制度、质控评分标准及评估方法等医疗质量的文件汇编成册下发到各科室,并在质控科网站卫生法规及信息,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讨论;②各科室主任根据医疗质量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结合每季度医疗质量统计数据有的放矢地进行质量教育及讲评;③为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医疗法律法规、维权自律及医疗安全讲座,开展质量控制及品质管理圈活动培训课程,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处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卫生法规及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的方法,加强依法行医法制观念,增强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能力。

1.3 加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①对新临床医师进行岗前培训、轮转和考核,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学习;②认真抓好在岗人员的业务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对住院医师加强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规范化培训,对专科人员突出“高、精、尖”专科技术培训,选派技术骨干到三级医院进修,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③对不具备执业资格或达不到执业标准的医务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执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2 抓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质量检查标准

2.1 健全医疗质量监督、评价与改进,使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 根据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如《执业医师法》、《病历书写规范》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医疗规章制度, 健全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同时加强制度创新,不断完善相应的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如针对质量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送检标本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缺陷管理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等管理制度,落实各级医务人员的责、权、利,建立预防措施监控和防范医疗质量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有效控制医疗风险。

2.2 建立质控标准,使操作常规化、评估标准化①制定具体、明确和可衡量的服务质量指标如诊断质量指标、治疗质量指标、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指标、医学检验技术指标、病历质量指标、质量成本控制指标、机器运作指标等,组织专家修订各项医疗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如制定各种医疗文件(处方、门诊病历、检查申请单、报告单等)的书写规范及评分标准,使业务活动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规范各级医护人员的操作程序、诊疗行为,促进医护文书的水平;②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四川省医院管理评审标准(试行)》,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各项技术参数和考核标准等规定,结合医院的特点,整合、修订一套医疗质量标准化评估体系,涵盖了医疗管理(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及终末质量)的定量与定性指标及各项医疗服务流程的质量标准;③在质控内容上强调对质量问题是否有整改措施、改进措施是否及时,突出对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形成质控的良性循环。

2.3 严格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管理,防范医疗风险, 保证医疗安全 ①严格各级医务人员的准入管理,医务科定期组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严格规定从事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有足够的业务水平持证上岗,并根据个人工作时间和工作能力授予不同的诊疗工作权限[1];②健全各项医疗服务技术应用的准入制度,严把医疗技术准入关,认真执行各级手术准入制度,规定引进应用的新技术、新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得违背医学伦理道德,并严格执行新技术新项目申报论证制度,在技术队伍、设备、医疗安全、应急措施等方面做好充分调查和论证评估。

2.4 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机制,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利我院统一了各项诊疗操作《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和格式,规范了接待和处理患者投诉的工作流程,并规定患者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及入院后注意事项,并由主管医师向患者介绍病情、诊断、检查项目、治疗方案、注意事项、手术方式、并发症、预后等,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随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通过制定职责标准、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加强行政制约,使医务人员在专业工作和日常事务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责可查,确保了医疗质量监控与考评工作的顺利实施。

3 完善质控体系,强化质量监督

3.1 健全医疗质量监控组织,各级组织严格履行职责 我院构筑了一个全员参与的医疗质控网络(院级质控、职能部门质控、科室质控、医护技质控员自查互控),制定质控目标,明确二级质控网络的工作职能及责任分工,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有效地进行自控和互控,实施环节和终末医疗质量全面监控,促进了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之间管理上的互动,形成全员共同参与、全院齐抓共管医疗质量的良好格局[2]。

①一是自控和互控使科室每个医务人员切实做到质量从身边做起,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各科质控员(质控医师、质控护师、质控技师)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实时监控本科和相关部门的医疗质量动态,如检查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的贯彻执行、医疗文件书写质量,报告本科的医疗差错情况以及提出改进医疗质量的合理化建议。②由各科室主任、科护长组成的科室质控小组实施第二级质控,每月有计划地组织本科室医疗、护理、技术质量的自测自评工作,根据相应质控指标随时检查全科医务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的情况,分析科室医疗质量数据、患者投诉情况、质量缺陷问题,自我查找医疗隐患,自评工作优劣,在科内通报正反典型及抓重点教育讲评,并及时制定质量改进方案、措施和设计新的质量目标,实现以科室为单位的组织管理严密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技术操作的严格性和临床思维的严谨性[2]。③信息科及时准确地统计各科室的基础质量、终末质量及环节质量指标的数据;护理部每季度进行一次院内护理质量检查;院感科对院内感染进行全面综合性的监控和目标监控,随时掌握医院感染动态,并做好院内感染的调查、预防、消毒、隔离等控制工作;医务科负责督促、协调上述职能部门对各科室的考评工作,质控科收集反馈各层面质控信息,定期或不定期有重点地深入科室开展医疗调研工作,调查核实医疗缺陷情况,将检查结果及时书面反馈至有关科室,并制订考评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案,组织每季度一次的医疗质量专项检查工作,不定期抽查各种医疗文件的书写质量等。④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作为院级咨询、督查及决策层,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分析、处理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对医疗质量典型案例进行评议,综合评价医疗质量,制定质量管理战略、质量方针目标、质量管理方案、质量体系建设等医疗管理决策。

3.2 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强薄弱环节质控 实施以环节质量为重点的全程控制管理模式,尤其抓重点环节、重点科室、重点人群,对易出医疗安全问题的重点质量环节采用全面检查、抽样检查或定期检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及时纠正存在的质量问题。

加强对病案文书的质量管理,对住院病历实施院、科二级质量控制:①科室质控负责科室所有住院病历归档前的质量监控工作;②病案室工作人员检查病历的完整性,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对有缺陷病历(如资料缺失和记录不全等)及时登记并通知修正,经再次质检合格后方能归档入库;③由临床专家组成的病历质量检查小组每月抽查运行病历和出院归档病历,按病历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质控科将检查结果反馈至相关科室,督促其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病案书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实行每月一次的医疗质量查房制度,检查人员由业务副院长及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药剂科、院感科等有关人员组成,主要内容包括:①检查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核心医疗制度如检诊制度、抢救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等贯彻执行情况;②检查医疗护理文书质量如疑难病例讨论、会诊记录、患者诊断、检查、治疗是否合理有效、急危重患者抢救是否及时,在外科重点检查围手术期的处理及对并发症、院内感染的处理等;③对疑难、危重患者组织进行专项检查,共同分析诊断治疗中的难点,提出处理意见。每次查房情况定期以通报形式下发各科室,互相学习经验,改正不足,共同提高医疗质量。

3.3 强化约束机制,严格实施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责任明确

①运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季度医疗质量检查的考评分数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作为科室的绩效评价指标,与科室奖金分配、人员评聘晋升晋级挂钩,增强质控工作的约束力;②每年评选一次,并对质量管理工作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③建立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医疗规章制度者坚决严肃处理,视情节轻重按《医疗质量管若干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延迟责任人评聘及晋升,对发生重大医疗纠纷、严重差错事故的科室,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全院各级质控网络成员履行各自职责,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动态监控,双向反馈,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加大了日常质控工作的督查力度。

4 制定单病种规范,构建病种质控平台

由对各病种有深入研究、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按照单病种治疗规范,定期组织诊疗和科研最新动态的学术研讨会,加强技术创新和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树立品牌,保证单病种诊疗规范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为患者制定一套具有规范性、先进性的诊疗方案,完善单病种诊疗质控标准,更直观地将质量评价落实到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明确各单病种检查诊断质量、疗效判定标准、出院标准、费用成本控制标准,做到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平均住院日,促进了医疗费用合理化,使患者得到优质、高效、低耗、适宜的诊疗服务。

加强病种质量管理,针对病种建立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医院统计部门定期统计、报告各病种质控信息尤其是病种费用情况;医院质控部门定期向相关临床科室通报主要病种的质控指标,评价医院各病种的诊疗护理质量;科主任护士长严抓疑难病种质控,定期召开病种质量分析会和重点病例讨论会,通过医护查房、上级医师查房、医院领导行政查房等多种形式检查单病种诊疗措施的科学性、合理性、执行情况及治疗效果。

5 健全质量信息体系,拓宽质控信息渠道

5.1 收集内部质量信息 ①建立健全投诉机制,通过多途径、多层面、多形式收集来自各临床医技科室、职能部门、后勤科室员工反馈的准确、及时的质量信息;②要求科室及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执行医疗工作请示报告制度;质控科适时收集来自医院内部各层面的反馈信息。

5.2 收集外部质量信息 ①从有关部门、单位聘请了多名社会监督员,每半年组织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反馈外界对医疗质量方面的意见建议;②每季度开展门诊及住院病员的问卷调查工作,每半年组织召开患者或患者家属的座谈会,认真分析和评价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及时了解患者对医院的需求和查找质量隐患。同时建立患者投诉制度,医院设立医疗质量投诉电话、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加强工作。

通过建立有效的医疗质量监控信息体系,多渠道征求意见和建议,加强监控信息反馈[3],及时掌握环节质量问题。

6 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医疗质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的趋势,我院建立了计算机对医疗缺陷监控及环节质量警示分析系统,随时准确地捕捉和报告相关的医疗服务过程,加强各医疗环节缺陷的防范,使医院质量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了质控的效率与水平。如病案质检室工作人员利用病历质量检查系统实时监控每份出院归档病历的质量,各科室医务人员跟踪监控具有时效性的诊疗操作、临床用药、手术、有创检查的过程,并可以适时采集、传递、反馈各种医疗质量信息如科室质量成本指标(床日药费、均次药费、药物比例)数据,提高了对质量问题的预警与应变能力。

7 体会和思考

我院医疗质控体系的构建符合实施全程监控的思路,通过确立标准,实施控制,衡量成效,纠正偏差,达到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目的。一是全员参与质量改进,扩大了质量控制的深度和广度。各级质控人员从医疗质量的细微之处着手,严格按照自查和互控的方法和程序,多渠道、多层次及时准确反馈第一手医疗质量信息,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全程监控医疗质量,改变了过去由于忽视医务人员参与、环节质控薄弱而造成的监控不到位、信息反馈不及时、出现管理盲区的现象;二是全部门监控,临床、医技科室以及行政职能部门的各个岗位都按照质量指标和具体监控方案进行质量自查和互控,做到全程性控制与重点性控制相结合、个体控制与组织控制相结合、科内控制与科间横向控制相结合等,保证了医疗质量组织落实、制度落实、责任落实、检查落实、管理到位,质量得到强化;三是全项过程监控,检诊、治疗、护理工作中的各项质量都在监控之列,使基础医疗质量、环节医疗质量和终末医疗质量得到切实有效控制,实现质量管理的最佳目标。

参考文献

[1] 任真年.医院医疗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7-18.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4)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管理与质量安全控制存在的问题

1、施工质量管理与质量安全惩罚体系不完善

部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人员仅仅是形式主义,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存在的施工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只是通过简单的批评教育或者是少量数额的罚款来进行处罚。由于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面临的处罚力度较低,因此很难对违法人员产生威慑力。 目前所制定的罚款额度相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单位通过违法行为所得到的利润来说是比较低的,故施工单位宁愿再次冒险进行违法作业,从而引发建筑施工质量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恶性循环。 由此可见,施工惩罚体系不完善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2、质量监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不高

因为对工程质量安全控制工作人员的上岗并没有进行严格的选拔和上岗培训,某些建筑工程施工监理工作人员不具备过硬的监理技术,这就导致监理工作的效力不高,监督管理水平比较低。 另外,监理工作人员不具备扎实的工作信念,不能够认真的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质量控制工作人员也缺乏有效的监理方法和手段,这也不利于监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3、施工人员不遵守建设单位各项制度以及施工单位的劳动纪律

由于医院是较为特殊的公共场所,因此在医院的施工过程中,除了要严格遵守施工方的劳动纪律,更应该遵守建设单位,即医院规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有些施工人员在院内大声喧哗,没有做好安全文明施工,部分建筑垃圾临时占用了绿色通道及急诊室等关键要害部位。还有一些施工人员没有按照施工作业时间来施工,严重影响到病患的正常休息,引起投诉纠纷;有些确实因工艺特点需要连续作业而不能中断的,也没有提前请示院方。对于可能造成医院短时间停水停电的或有其他可能危及到病患生命的危险情况的,没有提前作出书面报告,这些安全隐患不加以排出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提高医疗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策略

1、建立科学有效的项目管理奖励制度和惩罚制度

对项目管理工作实施细致化和标准化的考核和评价,严格按照相关规则进行,对于考核评价结果优异的管理部门和员工要及时给予物质奖励,对于考核评价结果不合格的管理人员,要实施一定的经济处罚,同时也可以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员工的工资水平和岗位调整联系起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深入挖掘管理人员的管理才能。同时建立责任制度,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施工人员联系起来,对于工程项目验收一次性全部合格的人员和部门给予重大奖励,对于严重缺乏质量控制意识的人员,造成工程项目合格率低或者要经过反复修正的人员和部门要扣除相应的奖金,将奖罚制度从管理人员到施工人员,权责分明,不仅可以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而且也会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热情,保障医疗建筑工程的质量。

2、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医疗建筑项目的施工技术对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精湛的施工技术是提高医疗建筑质量的基础保障,现在很多的施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施工要求,因此施工单位要加强在施工技术方面的研究,积极的探索和主动学习当前最新的施工技术,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医疗建筑施工的效率。企业要对重要的技术人员严格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内部组织学习培训,尤其是针对医疗行业建筑与设备的特殊性的专业培训辅导。要加强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引进,而且要让关键的技术人员起到带头的示范作用;普通的施工人员在进场前首先应当参加由医院管理人员主办的场前教育培训,以便在施工过程中熟悉医院内部环境,尽可能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经营管理;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技能等多个方面的再培训,通过教育提高工人的各项基本能力,要使员工时刻树立质量第一的建设理念,而质量管理的第一要素则是把好人才管理这一关。

三、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效果的策略

质量是建筑工程的灵魂和生命力,企业必须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努力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效果,达到预期质量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加强施工材料的监管力度

原材料的质量是决定医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材料使用不当或者是应用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就必然影响到医疗建筑工程的质量,甚至造成严重的意外事故(如:手术室渗水、透水等),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医疗建筑工程在购买材料的时候应该购买合格的材料和采用正当的渠道购买,即应该选择被国家认证的、有质量保障的、信誉较高供应商购货。在施工前必须对要使用的医疗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尤其是像无菌手术室、儿科病房、ICU重症监护室的材料更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对材料进行验收,同时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合理的材料管理制度,严禁使用陈旧的、有害的、劣质的以及不符合国家规格标准的材料。除此之外,医疗建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对一些特殊的、贵重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如高压氧舱施工所需的防火材料),并合理使用。因此,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医疗建筑工程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认真做好验收工作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是由前期准备工作、工作开展、工作验收及总结组成。在医疗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的验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严格按照工程施工验收规范来进行施工质量的验收。验收的过程也是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工程进行预验收;另一部分是通过各部门单位及政府有关建设管理部门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在验收的过程中还应该将工程的技术资料、材料、构件和设备的质量等相关资料记录下来。因此,在医疗建筑施工单位里应该建立一个以预控为主的方针,结合专职检查和施工人员检查的验收方法。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质量问题或是违反国家质量标准规范问题,应该及时处理,等待符合条件之后才允许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或者竣工,力争把质量问题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3、进一步提高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施工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要切实保证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就一定要培养一批精通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 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 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的人员。 为了减少安全隐患,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专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的方法,来测试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 工作态度、 工作成果,与此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奖惩机制,对于取得显著工作成果的监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实现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的提高。 相反,对于那些工作态度不认真或者是出现了严重事故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机制,以起到警示作用。 通过这种赏罚分明的管理制度,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专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

4、建立施工质量目标责任制

为了保证每一位施工人员投入到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中,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施工前的人员定位工作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的人员主要包括施工管理人员、负责技术的人员和项目经理。对此,施工单位法定代表人和项目经理需要承担工程项目领导职责与终身责任,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管理与控制,依靠的手段就是法律法规,这是因为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另外,基本原则的设立不具有随意性,而是有其真正的用途,这些原则的设立就是要保证施工材料与设备,施工人员及技术等因素完全符合标准,达到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目的。

5、健全质量管理中质量目标和承包责任制

质量目标和承包责任制就是以质量为目标,建立起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以目标责任制进行承包。医疗建筑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必须坚持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施工质量管理所需的权限,确保施工质量控制目标和承包责任制得以落实到位;明确规定施工质量控制责任,从职位和岗位上落实责任;明确规定达到质量目标后所能获得物质奖励和报酬。通过这一质量目标和承包责任制,使得医疗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每个人都承担相应的质量保障义务。

结束语

为了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和经济效益,医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必须要做到位。而如果想要把这一工作做到位,全员参与是必要前提。施工单位要保证施工信息的完整性、全面性以及实时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设计解决方案,予以彻底地解决,保证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足够高,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盛健.医疗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J].河南科技,2013(09).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5)

病案是医疗中的文书,记录着有关患者的疾病情况和治疗记录,是一种重要的科研、教学资源。因此,病案质量关系着患者的病情,关系着医务人员的治疗方法,关系着医院的经济利益和形象。提高病案信息质量能够满足多方的利益需求,同时持续改进质量能够使病案信息质量达到更高的标准,从而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病案信息在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1病案首页的书写规范的重要性 病案首页显示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诊断与治疗方面,它为最初的医疗统计提高了最明了的资料。因此,病案首页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医疗治疗的管理,如果其质量较差,可能会提供错误的导向。关于病案首页的书写要求,一般要满足患者的身份识别、病史记录资料、医院统计等方面。从病案首页的记录质量可以看出科主任的质量意识。病案首页一般包括患者基本资料、住院资料、诊断和治疗资料和其他基本资料,是最初的资料,在经过医院统计部门处理后,能够为医疗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因此,必须全面、准确地填好病案首页,为医疗质量的提高和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提供多元化的信息。

1.2病历和病程记录的重要性 病历记录了治疗过程、用药情况、辅助检查等各种信息。病历和病程记录不仅关系到医师的诊疗职责,同时也关系到患者的权利和义务,如果在遇到医患纠纷时,病历和病程记录是一种重要的法律依据,最终的目的是要维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病历和病程记录反应了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综合素质,反应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意识。因此,必须有完善的制度规范病历和病程记录的行为,使其能够及时、准确、规范的书写,同时还要明确责任,加强监管,遇到违反管理制度的要严厉追究责任[1]。

1.3辅助检查报告单的重要性 辅助检查报告单包括了患者的各中检查报告,是病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的信息客观反应了患者的病情,同时还反应了医院医技科室的诊疗技术水平。另外,辅助检查报告能为医护人员提供诊疗方面的指导,能够根据检查报告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2 病案信息质量在依法治院中的重要作用

2.1病案为医患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 病案是医患纠纷中一种重要的法律依据,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书写,提高其在医患纠纷中的法律效力。在目前的法律规定中,有"举证责任倒置"和"举证不能"两种规定,这样就加大了医院的诉讼风险。《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高了病案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病例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影响判决结果。因此,必须提高重视,客观、真实、规范地记录病案,以应对医疗风险。

2.2依法提高病案质量 病案详细、完整地记录了医疗过程,通过病案中的信息能够发现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诊疗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目前,我国多数医院大多在病案完结后进行质量审查,虽然能够提升病例质量,但已经错过了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还经常出现药物剂量记录问题、就医知情问题等,虽然暂时没有出现事故,但仍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必须依法控制病案质量,由终端控制到环节控制,即在病案的每一个环节生成时就要严格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外,在日常的管理中,还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病案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出,对于造成重大影响的,要严肃依法处理[2]。

3 病案信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病历记录不准确 ①回忆性记录。有的医务人员没有及时地记录患者的入院情况、诊断情况等,仅凭回忆大致补录,缺乏真实性和客观性;②复制病历。虽然电子病历为医务人员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但有的义务人员缺乏责任感,利用现有的模板复制病历,而没有发现具体的问题,使病历缺乏科学性;③记录不准确[3]。例如,查房记录不细致,询问患者病情如走马观花,没有根据患者的异常分析出应有的问题,不能评价诊疗效果。

3.2签字不及时 有的医务人员没有意识到签字的重要性,在一些特殊的检查和治疗中,没有及时让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有的甚至代替患者家属签字,以致在医患纠纷中使医院处于不利地位。

3.3病案开发管理不科学 一方面,病案本应该对医疗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病案管理人员的不重视,只是照搬数据,没有对病案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处理,使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病案管理人员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封存病案,有的甚至擅自修改病案,导致病案失去了真实性和客观性;有的医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私自盗取病案,而管理人员也疏于防范,为以后的医疗事故埋下了隐患。

4 病案质量持续改进的作用及措施

4.1病案质量持续改进的作用 一方面,病案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够保证医务工作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合法性。病案并不是普通的文件,它具有法律效力,病案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患者维权意识地提高,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影像了医院的形象。因此,做好病案质量持续改进工作能够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维护医院的声誉。另一方面,病案质量的持续改进还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客观、真实的病案能够为诊疗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反应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

4.2病案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措施 ①要提高重视。医院的领导要提高对病案质量的重视,制定有效地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书写、管理工作,使病案质量管理水平能与医院的发展水平相一致;②要依法治档。在病案的记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质量,建立医院、医师、科室、病案室等四个层面的监控体系,细化责任,狠抓落实,要定期抽查病案,从源头到各个环节防止不合格病案的出现;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要积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使管理人员做到依法存档、依法封挡、依法护档等工作;另外,要努力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通过培训、自我学习等方式,让管理人员掌握先进的管理技能,从而更好地管理病案,使病案在提高医疗水平、解决医患纠纷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④完善管理制度。要建立病案记录制度,规范病案的首页记录、辅助检查报告记录和病程记录,确保病案的真实、合法和有效;同时,还要建立病案管理责任制,让病案按照规定的程序存档、借阅,防止档案的丢失、篡改;要建立一系列监督制,严格监控各个环节;制定激励制度,设立病案质量监控委员会,每月开展病案质量评比工作,对质量优秀的病案要给予通报表扬,对于蒙混过关的要通报批评,在赏罚分明中提高医务人员的病案质量管理意识。

5 总结

病案信息为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数据,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病案也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关系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因此,必须持续改进病案信息质量管理,从病历的书写入手,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继而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利,维护医院的形象。

参考文献: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6)

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树立质量战略意识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营造良好质量文化氛围。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原则,对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充分调动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先进的服务理念、服务文化及服务艺术,在全院形成一个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效益的共识。二是开展全方位、多途径、多层面的质控教育工作。将国家卫生法律法规、各项医疗护理技术规章制度、质控评分标准及评估方法等医疗质量的文件汇编成册下发到各科室,并在质控科网站卫生法规及信息,组织医务人员学习讨论;各科室主任根据医疗质量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结合每季度医疗质量统计数据有的放矢地进行质量教育及讲评;为医护人员定期开展医疗法律法规、维权自律及医疗安全讲座,加强依法行医法制观念,增强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能力。三是加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新进临床医师进行岗前培训、轮转和考核,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学习;认真抓好在岗人员的业务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对住院医师加强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规范化培训;对不具备执业资格或达不到执业标准的医务人员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执业技能培训和考核。

二、抓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质量检查标准

通过制定职责标准、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加强行政制约,使医务人员在专业工作和日常事务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责可查,确保了医疗质量监控与考评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健全医疗质量监督、评价与改进,使工作规范化、管理制度化。以国家卫生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实际,组织各部门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科学的、合理的、可操作的医疗规章制度。同时加强制度创新,对频发的医疗缺陷问题出台相应的具体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建立预防措施监控和防范医疗质量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有效控制医疗风险。二是建立专业质控标准,使操作常规化、评估标准化。制定具体、明确和可衡量的服务质量指标如诊断质量指标、治疗质量指标、工作量和工作效率指标、医学检验技术指标、病人效用指标、病历质量指标、质量成本控制指标、机器运作指标等,组织专家修订各项医疗质量检查评分标准。三是严格医疗服务要素的准入管理,防范医疗风险, 保证医疗安全。四是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机制,保障患者知情同意权利。

三、完善质控体系,强化质量监督

一是健全医疗质量监控组织,各级组织严格履行职责。我院构筑了一个全员参与、多层次的动态四级医疗质控网络(院级质控、职能部门质控、科室质控、医护技质控员自查互控),制定质控目标,明确各个质控网络的工作职能及责任分工,各级组织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有效地进行自控和互控,实施环节和终末医疗质量全面监控,促进了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之间管理上的互动,形成全员共参与、全院齐抓共管医疗质量的良好格局。二是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强薄弱环节质控。实施以环节质量为重点的全程控制管理模式,尤其抓重点环节、重点科室、重点人群,对易出医疗安全问题的重点质量环节采用全面检查、抽样检查或定期检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及时纠正存在的质量问题。三是强化约束机制,严格实施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分明、责任明确。运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方式,将每季度医疗质量交叉检查的考评分数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作为科室的绩效评价指标,与科室奖金分配、人员评聘晋升晋级挂钩,增强质控工作的约束力;设立医疗质量优胜奖、质量控制奖,每年评选一次,并对质量管理工作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建立医疗缺陷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医疗规章制度者坚决严肃处理,视情节轻重按《缺陷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延迟责任人评聘及晋升,对发生重大医疗纠纷、严重差错事故的科室,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四、健全质量信息体系,拓宽质控信息渠道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7)

随着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对医疗服务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加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成为了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降低医疗纠纷,提高医疗安全的重要举措。电子病历作为临床各种信息的集成平台,其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医疗服务中,较为完整的信息,同时还可对临床各项数据进行挖掘,在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电子病历在医院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中的功能优势

1.1实时提醒功能 自患者入院一刻开始,结合患者的病情程度及疾病种类等各项信息,即可提醒其初始化的基本治疗措施。例如:通常在患者入院后8 h内,医护人员必须将相关病程信息记录到电子病历系统中,此时,若医生未完成病历填写,随着时间推移,系统会随之进入到倒计时提醒状态,提醒医生需要在剩余时间内完成病历的书写。

1.2多级质量控制功能 结合现代化信息化技术,对病历书写本质需求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可形成多层次、多环节的病历质量控制[1]。从人员层次上实现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主要是根据不同岗位来进行质量控制,例如:科室质控医师、书写医师、质控管理人员等,来设置相应的书写权限,形成一级对一级的监控,一级对一级的负责。从时间层次上实现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主要是指自患者办理入院手续之后,即可在系统中建立起该患者的电子病历档案,形成事前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在患者成功入住医院之后,结合相关辅助手段与医务科的质控干预,即可形成事中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而在完成病历的全部书写之后,系统可对病历的逻辑性、完整性等进行检查和核对,即可形成事后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1.3动态调整功能 在运用电子病历进行时势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时,不仅能够充分掌握静态规则点的质量控制情况,同时还能够对各种动态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实施动态情况进行调整。例如:慢性疾病患者每3d进行1次病程记录,而当其病情突然加重时,医生可开出病重嘱咐,此时电子病历系统将自动做出相应的动态调整,每日均会通过提醒功能提示进行1次病程记录。

1.4逻辑校验功能 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康复出院时,电子病历系统均能够通过对病历各项条目的完整性、逻辑性等进行检验[2]。例如:针对手术治疗患者,需要完成术前小结,术前讨论,知情同意书签订等相关环节。同时还必须根据医院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对特殊手术进行手术审批记录的书写。

1.5统计反馈功能 病历评分、是否超时、分级情况等均能够根据科室、全员以及医生不同等级进行实时统计和查询,医务科管理人员则可通过病历系统掌握质量控制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决策方法。同时还应当结合病历质量各项目标要求,对病历质量的症结进行了解,及时将存在的问题反馈至相关部门,以便后期决策更具有针对性。

1.6信息统计分析功能 在实施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时,后期的统计和分析非常重要,更是提高临床质量的重要方法[3]。通过电子病历的运用,结合其终端的运行功能和质控辅助功能,系统能够全面掌握质控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统计,以此来实现对病历质量以及各个科室病历质量的全面统计和总结分析,更好的评价科室病历质量及工作开展情况。

2 电子病历实施对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促进作用

2.1在实时监控及分级监控中的预警作用 首先电子病历的运用,可促使电子病历的质控工作重心从后期转移到病房,有效提升临床各科室参与质控的主动性,防止科室对医务科审改病历形成依赖心理。同时该系统通过科室主管医生、质控医生以及科室主任形成三级病历审核体系,可更加深层次地分析整个诊疗过程,起到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质量的目的。

2.2在病历质量监控中的分析校正作用 医务科管理人员进入病历系统之后,可对各个科室在院患者或者出院患者等各项情况进行查阅,在发现存在问题时,可由质控系统向相应医护人员发出质控检查结果,同时可对修订后病历信息进行再次审核,从根本上实现了对病历质量的全面控制。此外,该系统还可对病历质控信息做出相应的评分,并能够对病历缺陷问题进行统计,从中评判医疗小组、医生等质量控制情况。通过该系统对网上病历进行调阅,很大层次上提升了质控效率,同时问题病历的检出率也所提升[4]。

2.3病历研究中的统计改进作用 电子病历系统可对以往的病历进行储备,为后期科学研究提供分类对照、查找、统计等各项便利,为临床研究提供大量的病历案例和研究数据,更利于临床医疗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的提升。

3 电子病历用于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监控指标体系

在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中,采用电子病历进行监控,应严格按照下列两项指标建立监控指标体系。一方面,结合临床实际需要,选择能够充分展现医疗工作以及查房制度等情况的评价指标,作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重点;另一方面,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对病历资料书写的各项要求,对病历书写进行评分,完成相关分值的增减。

而在对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逻辑起点的设计时,①将患者具体情况作为质控的起点,例如:在进行转科的过程中,启动转科系列监控。②将医生嘱咐变化作为质量控制起点,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相关要求,对四类医生嘱咐进行触发启动:①患者的病情程度等;②患者的动向,如:出院、手术等安排;③医师变更,如:交接班、转换科室等;④抢救情况。

4 结论

总而言之,电子病历作为医院现代化发展的基础项目,充分发挥其统计、反馈以及监控等各项功能,可展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质控效果,更利于医疗质量控制的实时了解,对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帅,苏维.电子病历与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3):2-6.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8)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64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83-02

电子病历集中了所有的临床信息,在医疗安全管理以及医疗质量监控方面的作用非常的突出。但是怎样更好的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是很多医院管理者以及信息技术人员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

1 数字化的医疗质量监管平台

电子病历数字化医疗质量监控管理平台改变了以往的手工质量控制方式,能够更好的对病历质量进行管理,效率非常的高。这个平台能够更好的对病历质量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病例控制点的制定,保证病例的合理性和完整性;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报表的形成,来进行质量走势以及质控比较的分析;能够更好的对病历进行评分,来进行等级的划分;能够以不同的图形来将质量情况展示出来;能够根据实际的要求来推送消息等等。电子病历的数字化能够更好的了解病例中存在的缺陷。

2 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系统

一般情况下,临床路径指的是根据疾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质量模式和治疗程序的建立,并保证其标准化。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避免变异的出现,并且还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医疗的质量。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是需要医院信息平台来进行支撑的。电子病例的使用能够让其更加的灵活,其在路径健康和分析、入径率和医疗质量提升方面是有非常重要作用的。

3 用药监测和处方评价系统

进行合理用药检测能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而将医嘱嵌入进去的系统在进行合理用药检测的时候一般可以进行在线查询、对处方进行审查、对审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等。这个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处方点评的实际效率。并且这个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处方点评的实际效率,符合临床药师的实际需要。并且这个系统还能够在临床药师点评结束之后,来对处方进行评级,看其合理性,这样能够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更好的提高医疗的实际质量。

4 做好医疗过程和任务管理监控

进行监控能够更好的提高医院内部工作的实际效率和工作质量,并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规范。一般会有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首先是避免出现医务人员工作过程中出现越权的情况,比如说在进行药品使用权限以及手术权限管理时,看医生是否存在越权的情况;其次是控制医院管理者或者医务人员在诊疗的时候出现的错误,并对这种威胁到患者安全的情况进行控制,进行遗漏行为的监控能够让相关的行为人或者管理人员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避免医疗事故的出现。当出现患者安全方面的问题时,系统可以利用声音、短信等方式来提醒医务人员,让其注意;最后则是,避免医务人员出现工作任务方面的遗漏,做好过程上的提醒以及监控,比如说对门诊处方的金额以及天数进行控制等等。

5 医疗安全警示系统

这个系统本身也是一种控制的类型,主要包含了临床危机值提醒、检验危机值提醒以及临床医疗安全时间警示等等。这个系统能够更好的保证医疗安全管理的实际效率,对医疗风险进行控制,保证患者的安全。就检验危机值而言,系统能够自动控制危机值,若是检验师确认之后,危机值便能够通过多个途径传递出去,相关的工作人员便能够及时的进行处理。

对于那种级别最高的危机值,可以利用语音来进行提示,自动的将电话拨打给临床的医生,避免出现遗漏的情况。

6 无线移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使用

一般在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移动心电采集以及移动输液室管理的时候会用到无线移动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在安全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面价值非常的大。比如说应用到移动护理系统中去,能够更好的跟踪医嘱的实际执行情况,能够让护理任务以及医嘱的实际执行更加的规范,能够让护理人员在合适的时间、地点对正确的护理对象进行正确的护理,并且其应用改变了以往的方式能够避免错误的出现。移动心电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的救治赢得了时间。

而物联网技术一般在医疗感知、员工识别、医患管理、环境管理以及物品管理方面应用比较多,能够进行远程持续的健康监测、进行母婴匹配、进行失智患者管理、对急诊患者进行管理、进行血液管理以及法定药品管理、进行特殊患者定位等等。

7 结语

将电子病历利用到医疗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管理中去的策略还是比较多的,医院必须不断的进行应用范围的拓展,提升自身的实际应用水平,努力的提高医院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的实际水平。而利用电子病例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时候,必须将其用到诊疗流程理顺、医疗行为规范中去,并且根据需要进行监控体系以及质量管理的时候必须保证其规范、科学和高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医院进行医疗质量控制,提高安全管理安全的水平,更好的对医疗风险进行降低。帮助医院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崇德,王彬夫.基于电子病历的医疗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策略[J].中国医院管理,2012(08)

[2] 朱宇,尚高岭.新疆公立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研究-基于内部控制理论视角[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10)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9)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7-02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急诊医学是研究急诊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为时间性、不可预见性、多样性、复杂性、协调性和条件性。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独立临床学科,几乎涉及了医学的各个领域。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一定地区人民群众的急诊医疗服务工作。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医院急诊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群体性医疗卫生事件等发生时,更是需要急诊科快速应急,有效地开展工作。

1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

1983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对急诊工作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上的改变,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独立建制的科室。在我国医院急诊急救科的模式各不相同,目前,急诊急救科大致可分为通道型模式,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和内外科共同发展的自主型模式三种。全国所有医院急诊急救科全部实行“首诊负责制”,多数存在三级医生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急诊会诊制、急诊病历书写规范等规章制度,但仍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急诊急救工作不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因此,科学地管理和有效地开展这些工作,是急诊管理的新趋势。

2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2.1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医院急诊运行过程中常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多数医院急诊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现行急诊质量管理体系只注重终末质量,而忽视了诊疗过程的质量控制、具体环节控制和及时纠错、持续改进的有效监督制度等问题。因此,医院急诊急救工作中常会出现效率较低,造成急诊不急的现象,甚至造成了延误抢救,导致医疗纠纷等问题的发生。

2.2简陋的抢救设备

现阶段急诊设备条件陈旧落后、设备缺乏,无法达到稳、准、快和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要求。医院对急诊科的经济投入和支持不足,导致设施陈旧、设备简陋是目前多数急诊科所面临的现状,还有很多急诊科没有设立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急诊只停留在分诊和临时处理的水平上,这导致了急诊急救工作中出现因设备落后而延误救治病人生命的问题。

2.3急诊队伍人员配备不齐全

急诊患者疾病牵涉到很多学科,但现实中高素质的具备多学科急诊知识扎实的急诊专业医师数量极其缺乏。急诊急救科长期没有自己固定的医师队伍。事实上,急诊急救科已经成为了很多医院院青年医生的急诊培训中心,这是造成队伍人员配备不齐体制上的原因。由于各个大型医院就诊患者多,急诊工作量非常大,使得急诊医务工作者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工作时间超时,生活无规律。然而,长期如此的工作状态,导致了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

3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3.1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急诊急救工作因危急性、突发性、时限性等特点在医疗质量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才能促使急诊急救工作有章可循地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监督、控制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才能保证救治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必须承认是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地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的理念和医疗行为准则。各医院急诊科建设也应根据本院病种特点,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选派急救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第一线。只有以“制度”为保障,即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急诊“时效”、“救命”、“质量”原则的实现。

3.2完善急诊配套医疗设施

加强急诊队伍业务培训是急救工作的前提,配备先进急救器材是抢救成功的保证。重视和加强对急救中心建设的经济投入,不断地完善基础建设,更新医疗设备,使其布局合理,配套功能齐全,不仅是急诊科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条件,也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重要举措。各级医院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应优先考虑急诊急救装备器材,使得达到抢救设备齐全,急救得心应手,缩短时间,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经过几年努力,使各地急救网络布局合理、急诊设施完善配套,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担负起繁重的急救任务。急诊医疗工作也要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患者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发掘新的功能。

3.3建设强有力的急诊医疗队伍

在急诊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需要具有较全面急诊医学知识的急诊医师队伍,制定统一的急诊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标准,急诊的医护人员也最好相对固定,仍可使用年资高的医师,并且应有长远的人员使用计划,初步形成人才梯队。由热爱急诊专业并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专家担任,负责专业管理和继续教育。对医学院校在校生开设急诊医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对毕业后的医师进行急诊医学继续教育。在部分高校设立急诊医学硕士学位点,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急诊医学人才,从而使急诊急救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适应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结语:医院的急诊部门作为急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急诊医学事业发展的主要功能组织,正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急诊科的建设不但反映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还间接关系到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通过本文的分析,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建立适合我国医院发展的急诊急救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医疗质量与管理篇(10)

如何持续的提高和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应用科学的管理工具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简称品管圈,指的是由同一部门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小组成员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的原则下,应用品管各种统计手法作工具,以全员参与的方式对自己工作场所的质量管理品项进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达到不断对自己的工作现场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1]。本院从2009年起在全院推广品管圈活动,解决了许多在管理上和医疗质量上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在2009年5 月-2012年5月共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建立活动小组共68项,其中管理类17项,医疗组18项,护理组21项,医技组12项。

1.2 活动方法 在该项活动开展的初期医院多次组织品管圈方面知名的专家多次来院进行全院性的讲座和辅导,具体指导开展品管圈活动的组圈的形式、分析和寻找问题的方法、怎样落实解决问题的措施,再由各科室内发动相关人员参加,自由组织成圈,组团的目的并按步骤设立圈长、圈名、圈徽,列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落实具体的整改措施和时间节点,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形成一系列的电子文本的文件(以PPT的形式),详细的记录整个活动的过程,在活动开展的中期再由专家来院进行指导和初步总结,在两个阶段的品管圈活动结束后由卫生部组织专家来本院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验收并在全国推广。

2 结果

2.1 各科室和部门通过品管圈活动寻找出了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解决了各种在质量与管理上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些以往难以解决的难题,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

2.2 典型案例报告

2.2.1 救生圈 由门诊办公室与门诊护理部共同组圈,主要解决的是在门诊的有关诊室备有的急救车(共有8台)内备用的急救药品时常会发生过期的问题,由于急救设备的完备与否关系到患者在就诊期间突发意外时的保障急救和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问题,所以该圈被命名为“救生圈”,通过分析发现该问题发生的主要原是由于门诊很少碰到有患者需要急救,所以急救药品长时间的不用,同时急救车内的药品无专人及时的清点等因素而造成的疏忽,从而就会发生急救药品过期,如果一旦门诊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出现意外而需要使用急救药品时就会影响到急救,为了保障门诊患者在就诊期间的医疗安全,所以此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本圈的圈员在分析了如上原因后就制定了详细的急救药品管理的措施和方法,一是固定急救车放置的位置,任何人不得随易的移动;二是有专人定时的清点和保管,如有药物将要过期时要及时的更换;三是职能部门不定期的进行抽查,以及时的发现隐患。通过实施以上一系列的管理措施,现已经能够有专人主动的对急救药品进行自查,及时的发现和更换将过期的药品,大大的提高了门诊患者在就诊时的安全性。

2.2.2 循证圈 由门诊检验科医技人员自行组圈,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在门诊化验患者的满意度,圈员们通过分析和讨论后列出了门诊化验患者满意度低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抽血等候区域环境拥挤,等候的患者较多而增开的抽血窗口较少,患者等候时间较长;二是电子叫号系统的呼叫声音较轻,患者有时不能听到呼叫声,造成高峰时秩序混乱,患者的意见较大,所以门诊抽血处患者的满意度提不高;分析出主要原因后,他们制定了缩短抽血患者等候时间的应急预案,采取了根据等候抽血患者的人数来增开抽血窗口,削除高峰,尽量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尽快的分流患者,同时调高了电子叫号系统呼叫的音量,让患者在嘈杂的环境下也能够听到播报声,能及时的去窗口抽血,通过3个月的实践,门诊抽血处患者的满意度有原来68.94%提高至85.33%,提高了16.39%,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2.3 扫雷圈 由医务科和骨科六病区医生组共同组圈,提出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住院病史中三级查房记录内容雷同的问题,以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分析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医师在书写病史时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很好的分析与思考,对主任和主治医生查房的内容不进行综合和分析;同时在电脑医生工作站中具有大块的黏贴复制功能,部分医生存在着简单化书写的现象,通过分析原因后品管圈活动小组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一是上级医师严格把关,在查房后及时组织病例讨论,分析病情,下级医师根据病例讨论的内容进行书写三级医师查房记录,然后再有上级医师进行修改,同时在电脑病史书写功能上取消大块的黏贴复制功能,以规范医师的病历书写,通过全体圈员的努力,现已解决了三级查房记录内容雷同的问题,提高了病史书写质量,从而也提高了医疗质量。

2.2.4 防火墙圈 由医院保卫科工作人员自行组圈,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误报发生率,提高报警的准确性,消除消防隐患,所以此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圈员们通过分析和讨论后列出了多项在火灾报警器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如工作人员操作不当、报警探头污染、探头老化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拟定了解决的对策,如通过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定期清洗探头,解决探头污染问题、更换老化的探讨等措施来降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误报发生率。通过这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使误报警有196次/d降低为65次/d,达到了及时的改进的目的。

以上的4个案例只是我院开展的众多品管圈活动中的一个缩影,分别设立了不同的质量改进主题,在方便患者、减少缺陷、提高患者满意度、保障安全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代表着本院品管圈活动正向各个科室和不同的部门的推广和应用,切实解决了一些难点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讨论

为了确保医疗质量能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就需要利用科学的管理工具来实行有效的管理,卫生部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版)》中要求医院领导与职能部门人员能将管理工具运用于日常管理活动并有案例说明[2],在管理中要体现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四个要素,品管圈活动是一项科学的管理工具,其核心是PDCA循环管理,卫生部于2011年7月份在本院召开了现场总结和推广会,本院品管圈开展的成果在会上得到了卫生部领导的肯定和推荐,有望在医疗卫生行业中推广和应用。

“品管圈”来源于1950年Deming教授的统计方法课程,以及1954年Juran教授的质量管理课程.“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石川博士在1962年所创[3],所谓“品管圈”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一线部门人员自发组成的质量改善圈(一般6个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共同学习和运用控制图、因果图、统计分析表、散布图等品管方法进行讨论,发现并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善品质,提高工作效率,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进行维持与改善的活动,它对提升医院质量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品管圈整个过程由10个步骤组成,分别是:主题选定、计划拟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目标、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相关指标标准化、检讨与改进。品管圈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科室和部门的全员参与性、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本院及时的引入了这一管理工具并向全院进行推广,首先请专家来院对全院管理干部和科主任进行培训,发动各科室和部门积极的参与,自由组圈,寻找出较为突出或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体会可以归纳为:PDCA是基础,十个步骤是方法,解决问题是目的,同时解决问题有时间节点,通过品管圈活动开展前后的数据对比,对先前提出的问题的整改效果大为提高,所发现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解决的比例达到100%,不断的提高了医疗质量。

总结与展望:在管理工作中要重视人的因素,一切管理活动均应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本[4],通过三轮品管圈的活动增强了员工自发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也大大的提高,切实解决了在日常工作中过去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医院在每一轮的品管圈活动结束后,能及时的开展总结评比活动,有各个圈用PPT的形式详细的介绍了开展品管圈活动的情况,在进行全院的交流和总结的基础上评比出了优胜的圈在全院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了各科室和部门员工再次组圈参与改进医疗质量的积极性。但是还要注意到在开展新一轮的品管圈活动时也要做好巩固前几轮品管圈活动所解决的问题,保证不出现类似问题的反弹,要做到巩固成绩和扩大战果并举,这样就能使本院的医疗质量能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钟朝嵩.品管圈实物[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9.

[2]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S].2011.

上一篇: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十四五政策规划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