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1 17:18:27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1)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5日

引言

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在银行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要求银行审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中能够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审计判断,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近些年银行内审计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引发全社会对银行内部审计质量的质疑。公平、公正、公开一直是银行审计工作的重要工作理念,也是保障审计工作具有强大的社会置信度的根本条件。提高银行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的重中之重,也是银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所必须严格遵守的底线,也是银行审计人员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完成社会给予他们的任务。如果银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注重对于审计工作质量的保障,那么就会造成很多的审计损失,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灾难,如果银行会计师不严格履行他们的审计职责,就会给审计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银行内部审计建设性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一、如何充分发挥银行内部审计建设性职能的意义

提高银行审计工作的质量是整个银行工作的核心,是提高现代审计公正性的主要目标。银行审计工作是一个严谨、公平的特殊工作,它的价值就在于审计意见的根本客观性和专业性,但是目前由于审计质量的严重问题,长期下去将会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衡乃至崩溃。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经济萧条,社会各界对于审计工作高度关注,对于银行审计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因为我国在审计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审计行业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审计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审计质量控制的研究,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我国银行审计工作的水平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当前银行内部审计建设性职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在银行审计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银行往往过于追求提高经济效益,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一些银行内部主管人员,以遏制审计过程中影响银行利益发展的因素,导致内部审计理念的缺乏,审计质量的降低。一些银行在进行重组或资产评估过程中是否取得成功,受到内部体制的严重影响。由于并没有制定出一个完整的指导和评价体系,这就使得银行内部的审计工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指导,使得银行工作的进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所以,必须要解决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树立先进的内审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银行审计质量的提高。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除了以上问题外,在现有的审计行业内,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使得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造成了很多缺乏公正性的审计案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度,恶化了整个审计市场。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银行及其他部门的过分干涉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不利于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效率的保障,而且对于一些审计工作,必须要选择专业的人员去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的独立性。所以,必须要加大对审计独立性的保障,为审计工作的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在确保独立性的前提之下,银行积极地进行审计工作,促进银行审计效率的提高。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于目前的银行审计工作质量无法提高的问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那就是银行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所谓审计人员缺乏素质,指的就是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首先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缺乏,会使得审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甚至是出现严重的错误;而审计人员道德素质的缺乏将会是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银行审计建设职能的提高,必须要解决银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审计工作意识。

三、充分发挥银行内部审计建设性职能的策略

(一)建立科学的工作测评体系。为了更好地促进银行审计工作建设性职能的提高,必须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工作测评体系,进一步提高银行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坚持以业绩为主、量化评价的原则。工作业绩是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是衡量审计人员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实行以业绩为主、量化评价,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价审计人员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的情况,便于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实施有效的奖惩和针对性的培养、使用。这样一来,就可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银行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力求贴近事实,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考核指标、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做到考核过程中公开透明,严格按程序办事;考核结论客观公正,具有引导激励作用。要克服形式主义,注重工作实践,抓住考核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岗位特点,力求考核指标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考核目标清晰明确,便于执行;考核方法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考核数据真实有效,具有实用价值;考核资料完整准确,便于查询检索。除此之外,银行实行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意思就是发展人的潜能,尊重每一个人,塑造高素质的银行员工队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优秀的人本管理,在银行内部营造和谐氛围,尊重员工,理解员工,特别是要尊重员工的劳动。只有这样才可以建立科学的工作测评体系,促进银行内部审计建设性职能的提高与发展。

(二)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银行相关审计部门的建设与发展与计划、财政、住建等部门密切联系,必须要全面提升银行投资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将银行投资项目以及审计的结果公之于众,保证整个过程的独立性,以提高银行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银行打造“阳光审计”,以促进银行事务的有序进行。通过跟踪审计,使问题“病灶”防范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并采取预防措施,保证在项目规范和建设起到了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对银行项目的账目进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解剖问题的原因,以促进项目的有序进行,不断提高银行审计工作的发展,促进审计职能的建设性提高。除此之外,银行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还要避免受到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影响,保证银行审计工作的独立进行。除此之外,还要发挥银行监事会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对银行工作进行监督,同时还要保证银行审计人员的实际执行权力,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必须要保证银行审计工作的建设性提高,同时还要本着公正、科学、独立的原则进行审计工作。所以,应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目前,公共信息需要的任何质量或数量都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是一个严谨、公平的特殊工作,它的价值就在于审计意见的客观性和专业性,如果缺乏审计独立性将会导致审计工作的失衡乃至崩溃。然而,因为银行在审计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审计行业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更谈不上审计独立性。在这种形势下,审计的目标应定位于降低信息风险,向审计报告使用者提供多方面的审计信息,从而满足更多的审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所以,进一步提高银行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可以促进银行工作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四)建设高素质的审计团队。对于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来说,内部审计建设性职能的发挥,客观上要求必须有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针对性强的审计建议。银行重新审核计划,派审计小组中经验丰富的成员进行审计工作。或者是加强与外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小组的交流,项目小组成员应该对审计工作比较熟悉,在质量控制方面进行详细审查,通过协商然后,使审计计划更加完善。并为审核组成员的责任进行合理安排,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还要对审计团队的工作进行测评,只有建立了这种高效的测评机制,才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保证银行审计工作建设性职能的提高。一个优秀的审计工作团队,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还可以促进整个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保障银行内部审计建设性职能的提高。

四、结语

银行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单单是货币的兑换平台,更是整个经济流通运转的枢纽,本文通过对银行审计建设性职能的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影响银行审计工作建设的诸多因素,并对这些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为进一步提高银行审计工作的水平,不断引导银行的审计工作建设走向正确的道路。在以往的论文研究中,多对银行的审计案件提出批评,没有对影响银行审计工作质量的原因提供详细的分析,更不用说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不单单对我国银行现存的内部审计问题进行了分析,还为提高银行审计工作的建设性职能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巧良,张磊,徐月军.银行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探究[J].会计之友,2012.2.

[2]刘艳玲,聂世民.关于银行内部审计职能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1.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2)

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招商银行选择了有高质量保障的、追求长期稳定增长利润的效益型发展道路。确立“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需要坚持一个思想、保持三个理性、把握五个关系。

坚持一个思想,就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保持三个理性,就是要理性地对待市场、理性地对待同业、理性地对待自己。商业银行要对变化的市场保持清醒的认识,客观地评判市场变化,做到热时不乱、冷时不怨。在经营管理实践中虚心地借鉴和同业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但又不盲目跟风,时刻保持着危机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

把握五个关系,就是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股东、客户与员工利益,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五个方面的关系。

按国际标准再造银行管理

在广泛的考察和比较后,我们认为,招商银行与世界一流银行的根本差距在于管理。所以,按国际标准再造银行管理是招商银行应对开放的重要对策,而按国际标准再造银行管理的突破口为公开上市。

招商银行按照严格的标准上市后,在银行管理素质提升方面实现了几个突破。一是通过上市进一步完善银行的产权结构,增加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使得董事构成更加多元化,董事会的受托责任进一步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控制进一步加强。同时,也比较好地解决了遗留的不良资产包袱,解决了经营中的资本金不足,解决了银行内部管理低效率问题。二是引进了国际商业银行的成功管理经验。例如,引进了扁平化管理思想和、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成本费用管理体系等。三是重整了业务流程,对全行的市场营销资源、风险控制资源、业务处理资源以及其他各种管理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了市场营销、风险控制、后台处理、支持保障四大体系,银行业务运作效率明显提高。四是通过上市,实现了由传统制度向国际会计标准的根本转变。

强化金融优势

招商银行运用技术对银行传统的业务流程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再造,大力推进传统的银行网络化发展。近3年来,招商银行已逐步建立起以“一网通”为主体的,包括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商城在内的,比较完善的虚拟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渠道。今年6月,招商银行获得了被国际盯业誉为“奥斯卡奖”的“CHP国际机大赛”的提名奖,进入了金融房地产门类“21世纪贡献大奖”决赛的前 5名,这也是中国企业15年来首次获此奖项。评选委员的评价是:“中国第一家提供网上银行服务的银行,而且将信息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降低了经营成本,获得了高速成长,堪称国际银行界IT技术的典范。”

招商银行还正在建设以集成客户关系管理、集成业务处理、管理决策支持三个子系统为基础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业务处理的中心化、批量化、标准化,客户资源管理的个性化,成本费用、利润、风险管理考核的细化,内部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分析、管理、决策的全面系统信息支持。正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成本分析系统、内部信用评级体系、财务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等基础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创服务品牌

近年,招商银行在继续强化“一卡通”、“一网通”两大知名品牌的同时,不断推出新的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金葵花”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面向高端客户提供高品质、个性化的综合理财服务,涵盖负债、资产、中间业务及理财顾问服务等。这种综合理财服务体系的背后,是高技术的银行后台支持系统的创新。“金葵花”理财产品和服务体系囊括了银行所有的个人业务,开发出易贷通、投资通、居家乐等系列产品,实现一对一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理财服务。“点金理财”银行服务体系则是面向对公银行业务的品牌。这一品牌体系具有全面、团队、亲和、专业的服务特色,打破了以往公司银行业务、同业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资金交易业务的部门框框和业务分割,完善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针对公司客户多种业务的联运。

国际化经营

招商银行将推进国际化经营、创办一流银行、打造“百年招银”作为应对银行业开放和实现自身长远的战略目标,从三方面着手,积极进行国际化经营的探索。

在管理运作标准国际化方面,作为一家完全由法人持股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不断在内部组织体系、经营决策机制、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近两年,在按照国际标准公开上市之后,招商银行逐步在制度、呆账准备制度、资本补充机制、信息披露制度、激励制度等方面实现与国际规则接轨,管理运作机制逐步达到国际标准。

在股权国际化方面,招商银行的许多股东都有比较长时期的国际化经营背景,业务遍布世界各地。招商银行国内公开发行上市后,股权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并建立起资本市场运作的平台,拓展了股权国际化运作的空间。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进一步深化股权国际化,通过股权结构的国际化,促进银行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在机构、人才、客户国际化方面,招商银行通过开办离岸业务、设立香港分行和纽约代表处等机构,借鉴和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较大发展,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国际业务人才。

构建商业银行管理文化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3)

二、吉林银行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产品开发不规范。为了更好的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吉林银行开发了不少新产品和服务。但目前吉林银行开发的产品多数是服务性产品,以模仿为主,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创新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需求产生的来源、经营成果分析、特色产品的研发、产品上市后评价等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产品创新的连续性需进一步强化。综合来说,在产品的开发与创新上,吉林银行虽有超前意识,但这样的意识很难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推广给广大的客户。

2.金融服务质量不高。服务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内涵。吉林银行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首先,吉林银行对服务战略尚且没有策略性规划,缺乏较为清晰的发展战略。其次,营业网点的内外部环境还需完善,有些业务和服务设施、设备亟需替换升级;最后,有少数服务人员仍然机械地实施服务,这给服务质量带来极大危害。总之吉林银行服务质量总体不高。

3.忽视市场定位。在实际的金融产品营销服务过程中,吉林银行在战略定位方面明显存在方向感不足。在客户等级划分以及资源配置方面,由于吉林银行一开始就被定为地方性银行,所以规模上受到限制。而吉林银行过分强调对目标市场当中大客户的竞争,并在此方面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忽视了对自身竞争优势领域的投入发展,没有在区域市场形成足够鲜明的经营特色。

4.营销人员行为不规范。营销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吉林银行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吉林银行是在联合重组省内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基础上成立的。

三、推进吉林银行金融服务发展的对策

1.科学策划新产品开发的总体布局。吉林银行不能盲目地开发新产品,而是应该在其经营过程中遵从客户导向原则,把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作为一种全方位的企业文化渗透,树立一切从客户和市场的需求出发的全新的、全方位银行营销理念。同时吉林银行要把客户的需求作为自身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展业务的出发点,把客户视为上帝,为客户提供方便、专业、人性化、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只有顾客满意了,新产品的开发才有意义、有价值。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4)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日益显现出其发展的优势,给我国国内的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竞争,除此之外,当然也有值得国内银行学习的经验。我国国内的银行必须正确的分析外资银行的利弊,学习其优势之处,使得自身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1、外资银行储蓄业务在华发展的优势

(1)外资银行相对于国内银行而言,具有对于国际金融市场更加的了解,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更有利于了解世界的金融资讯,增加投资者的收益等优势。

(2)业务的服务质量好、效率高。外资银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顾客的需求,并且保质保量,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能力强,有较强的利率风险承受能力。

(3)外资银行的利率较高,并以活期存款为主。外资银行储蓄业务的安全有保障,受到了大额客户的喜爱,客户对象多为经营机制较为健全的大型的企业。

(4)具有较为完善、先进的经营体制,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先进的风险评估控制机制,能够应对各种业务问题;且吸引了大批优秀的人才,相应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经验。

而外资银行的这些优势之处,恰恰是国内银行的薄弱之处。国内银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非常明显:国内银行的储蓄业务的速度较快,但是不能够保质保量,只是追求业务数量的增长;储蓄业务项目较少,没有及时的开拓新的项目内容,创新能力差,不能实现业务多样化;国内银行的工作人员总体的素质和教育水平较低,不能满足银行业高学历高素质的要求;最主要的是,国内银行的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与外资银行的利率水平相差较远。

(2)外资银行储蓄业务在华发展的劣势

外资银行储蓄业务相对于国内银行储蓄业务的劣势主要有:进入门槛较高,对业务的金额有一定的限制;外资银行的储蓄业务中,外币存款利率差别大,有可能导致收益受损;虽然外资银行收益高,但是相应的投资风险也大。

二、外资银行储蓄业务发展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

引进外资银行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国内银行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为国内银行提升综合的经营实力提供了极大动力,同时也给国内银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一)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银行业体制变革。我国的国内银行为了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必须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治理模式。

(2)促进银行业提高竞争实力。引进外资银行给我国的国内银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有助于刺激国内银行产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引进技术,提高员工素质,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竞争机制。

(3)促进银行业形成特色机制。外资银行的在华发展,使得国内银行能够借鉴外资银行的成功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机制,以符合中国国内的国情和人民大众的习惯。

(4)促进银行业实现业务创新。国内银行注重创新的重要性,使国内银行能准确抓住人民的需要,发展新的业务,并且能扩大业务的规模,提高业务质量。

(二)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1)外资银行的来华发展,给中国国内银行带来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外资银行本身的实力雄厚,国内银行不具有与之竞争的能力。而且外资银行的发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会使得国内银行丧失与之竞争的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不利于银行的发展。

(2)国内银行相比于外资银行来说,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欠缺,不如外资银行来的发达。外资银行的特色和优势,会对我国的民族金融业产生不小的冲击,打击了国内银行发展的自信心。

(3)外资银行主要是以获取利润为自身发展的目的,可能会出现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损害他人的利益,甚至于违背我国的政策措施的现象,不利于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加快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对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发展的建议

在现阶段,外资银行发展的重心移向了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并且在短时间内就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外资银行的在华储蓄业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采取更加贴近中国国内国情的措施。

现在国内人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所以外资银行要针对这一现状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服务领域,从而加速银行的发展。

外资银行的发展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风俗人情,贴近实际,要从人民的具体的需求中发展金融业务,使外资银行的业务实现本土化,这样更有利于自身发展。

另外外资银行需要多加注意我国国内的政策措施和对于外资银行的优惠条款,也要注意与其他国内银行之间的相互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不可盲目为了眼前的自身的利益,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竞争而损害他人的权益。

(二)国内银行在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发展的情况下的发展建议

针对外资银行在华储蓄业务的快速的发展,我国国内银行必须采取以下的措施来加速发展:

(1)我国国内的银行业必须借鉴国外银行业发展的优势之处,吸取外资银行的经验,从而建立完善的银行监管机制,银行业的监管立法应具有前瞻性,应充分考虑到本国银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弥补原先立法中的漏洞。

(2)我国的国内银行必须学习外资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经验和治理模式,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

(3)国内银行需要学习外资银行这个良好的榜样,产生生存意识和竞争意识,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银行内部事务的管理,改变老旧的经营方式,从而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 006--1 770(2009)05-059-05

一、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

我国的银行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2007年以来,我国银行信用卡发行量增势迅猛,远远超过借记卡的增长速度。据中国银联统计,2008年底我国银行发卡量超过18亿张,其中信用卡数量达1.5亿张。目前我国借记卡发卡量与信用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从上年的12.24:1下降为12:1。境内联网商户达到118万户,联网POS机达到185万台,联网ATM机近16万台,分别是银联成立前的7.8倍,8.4倍和4.2倍。

促进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快速发展的因素是多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们消费观念变化是促进银行信用卡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

从历史上看,1952年美国富兰克林银行发行了世界上首张银行信用卡以后,银行信用卡在美国曾一度遭到冷遇。直至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战后经济和人们收入稳定增长,以及战后出生的一代长大成人,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变化,人类固有的时间偏好日渐强烈,借款消费蔚然成风,遂使银行信用卡受到人们的青睐,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急剧扩大。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人们收入水平也明显提高。80年代出生的青年一代在经济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熏陶中长大,他们拥有较强的自信心,有着与前辈不同的消费观念,刷卡消费已成为一种时髦。我国已有数以亿计的持卡人,人均持卡1.12张,信用卡透支消费的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持卡人的欢迎,一旦社会公众的消费心理发生积极的变化,将会对国内消费起巨大推动作用。这将使银行信用卡拥有强大的市场基础而受到广泛欢迎,发卡量将会大幅增加。

(二)信用卡业务本身具有的众多优点是促进该市场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

1,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预期利润率高。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预期利润率一般可达到18%,有的甚至可以达到20%~30%以上,这对于银行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2,开展信用卡业务能为银行带来连锁效应,实现一举多得。银行通过发行信用卡,一是有助于其建立巨大的客户群数据库,帮助银行了解和掌握不同族群的消费习惯,以便于银行优化产品和业务流程设计:二是能支持银行结合其他零售业务进行交叉营销,三是发行信用卡有助于扩大银行市场份额,提升银行的知名度,为日后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客户基础

3,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风险点分散的好处。只要银行信用卡设计得好,其销售量往往很大。且日后的利润可观,有比较明显的规模效应。由于信用卡用户数量众多,用户构成多样且分散,也有利于分散风险。

(三)拥有“资源共享”优势是银行信用卡快速发展的机制保障

1,信用卡机制本身具有实现银行、持卡人、商家三方共惠的优势,从而使银行信用卡拥有广泛的市场支持。发卡银行可以在联名机构(连锁商店)各分店安装POS机,从而成为收单方并得到刷卡消费者消费额2%的收入,持卡人可自动成为联名机构的会员,享受持卡人的特殊优惠,如积分加倍、抽奖、赠礼等,商家为促进持卡人消费,也愿意以较低的价格提供特惠服务,取得薄利多销的好处。

2,联名卡增强了信用卡“一卡多用”的功能,不仅能刺激消费,还能提供包括融资服务在内的其他多种服务。联名卡是银行与商户双方开通新的营销渠道、抢占市场份额的产物。与银行合作的商业机构多属于竞争激烈的行列(如航空业、百货业、旅游业等)。联名卡有利于银行与商户在客户资源共享机制保障下,开展交叉营销,扩大双方的市场份额。国内第一张联名信用卡――牡丹上航卡,就是中国工商银行与上海航空公司为了实现共享客户资源、扩大市场份额而在1995年发行的。工行看中上航的优质会员资源,上航常旅客多为中产阶级以上人士,包括外出商务活动频繁者和富裕消费者。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2007年第三季度颁布的中国富裕阶层指数,2006年我国的富裕消费者中约有56.5%在国内旅行一至二次,33.5%旅行三至六次,9.8%旅行高达8次,且有18.8%的富裕消费者将上航作为国内旅行首选,5%的富裕消费者将上航作为境外旅行首选,这对于工行而言无疑是一个信用卡利基市场;上航则希望借助工行良好的口碑和营销宣传能力,和“国内第一张联名卡”这一先行者的市场影响力,以及该卡增值功能的吸引力,扩大客户群,并进一步刺激已有会员消费。

二、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冷静地分析一下,发现该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发卡量”泡沫巨大,活卡率不高

2003年,国内信用卡的存量仅为300万张,到2008年底,全国信用卡存量已接达1.5亿张。但是伴随着发卡量惊人的增长出现的另一个现象是信用卡使用率较低。由于各家银行之间信用卡业务竞争激烈,发卡条件不断放松,我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人多卡,“休眠卡”泛滥等情况。据统计,我国当前活卡率不足40%。大量的信用卡处在“休眠”状态,信用卡的实际使用效率不高,发卡量泡沫巨大。

(二)盲目追求新潮,忽视打造品牌

一些银行盲目追求新潮,推出眼球经济现象所带动的新型时尚信用卡,而不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近年来,一批新型信用卡出现在中国市场上,有“香味卡”、“夜光卡”、“卡通卡”以及各种“异型卡”如:兴业银行以“星座”为元素设计的卡片,广发银行的爱狗卡,招商银行推出的“阿童木”卡,浦发银行的“麦兜”卡等,彻底颠覆了信用卡在持卡人心目中式样单一的印象,使持卡人显得时尚前卫、获得了新的满足感。但是新型卡形象不等于品牌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卡的投入很大,从短期来看,新型信用卡因卡面新潮美观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随着市场追随者的进入,新型信用卡市场尤其是卡通卡因容易被模仿和炮制,其市场容易饱和,需要不断地开发,其设计、材质、包装、宣传都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有的新型卡如异型卡,还需要配备特殊的POS机,发行银行为保证收益,还要收取年费或办卡手续费等费用,如招商银行哆啦A梦卡就有三款卡面,漂亮的卡需缴纳手续费。从长期看,新型信用卡是一种高投入的产品,不仅要增加成本,还会增加与商户沟通的难度,因而新型信用卡并非利基市场,有些新型信用卡如卡

通信用卡目标客户群难以定位,特别是客户年龄跨度大,会导致增值服务不能有效“增值”,对于持卡人可能仅具有收藏价值,难以激发持卡人持续的刷卡热情,从而使其边际效用递减甚至为负。我国银行必须改变现在引入新型卡形象和发卡文化脱节的做法,自主开发与银行卡文化相符的卡通形象。

(三)实际盈利低于预期。

虽然信用卡预期利润率高,但目前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领域实现盈利。信用卡业务初期成本较高,仅搭建一个后台系统就要几亿元,还需要配备大量的后台服务人员。信用卡业务的后台系统有两个是必不可少的:一是客户交易系统,二是客户维护系统,用于进行信审、录入、客户资料保存,同时兼做个人银行业务。此外,还需要有大量的后台服务人员进行维护。按照国际惯例,一家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一般要经过三到五年、发卡量达到100万张才能够盈利。由于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投入人力成本较高,一家银行如果没有300万张“活卡”是很难在信用卡业务上实现盈利的。

(四)市场细分结构不合理,出现水平细分过度、垂直细分不足,导致无序重复竞争

从国内外经验看,航空公司,电信公司,汽车修理行,旅行网等机构的顾客忠诚度较高,商业银行与其合作发行联名卡,可以利用对方丰富的客户、会员资源,有效进行联名营销,还能以双倍积分,付款便利等增值功能刺激持卡人消费,从而达到双赢。但是这类机构数量有限,我国银行选择的合作方大多为百货类零售机构,这类机构虽然也可通过发行贵宾卡来提高顾客忠诚度,但消费者在购买家电。数码产品、成衣、百货等商品时往往要货比三家,特别是随着网上购物业的崛起,百货类零售机构的顾客忠诚度较差。

由于我国信用卡市场尚处在发展初期,急于扩张的内在冲动使各家银行集中在已有市场开展重复的营销竞争,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一些银行同时与多家知名连锁机构、大型百货公司合作发行联名卡,导致市场出现了水平细分过度的状况,很多银行忽略了对市场深度的挖掘,没有形成清晰的垂直细分格局。一些发卡银行为了达到规模效益,纷纷开展“圈地”运动,导致恶性竞争。在“人有我有”的产品设计原则下,各银行推出的卡产品雷同,目标客户群相似,常有多家银行为了同一种产品、同一群客户而相互激烈竞争。结果同类产品各自为战,无法形成产品线的协同。虽然卡的数量快速增加,但是大多数联名卡的增值功能有限且雷同,这一方面限制了持卡人接受服务的空间,另一发面又只能给予持卡人许多相似的服务,不仅降低了消费者对联名卡产品的敏感度和认同感,也违背了银行发卡的初衷。

更有甚者,有些银行为了进一步发展信用卡业务,往往几年内会发行几种相同类型的信用卡,有的银行与某品牌折扣店和百货公司两家机构发行了联名卡,又与三家航空公司分别合作,结果导致同一银行的不同产品各自为战,甚至互相竞争,最终引起边际效益递减。而一些大型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分额,也采取与多家银行合作发行联名卡的策略,以获得更为优惠的条件。于是出现多家银行为获取商业机构的会员资源开展激烈竞争,形成多家银行争抢一家盈利性机构的局面。而那些会员资源丰富,顾客忠诚度高的机构面对多家银行竞争的现象,往往会提高合作门槛和合作要价。此时,银行为拓宽信用卡营销渠道,揽取客户资源,只能竭尽全力满足合作机构的要求。这种水平细分过度的恶性竞争削弱了银行议价能力,使银行信用卡业务处境艰难。

(五)潜在的信用风险较大

在以扩张市场为主导的“圈地运动”压力下,不少中小型银行甚至与一些只有几个分店的小型商家合作,这些小型企业资金实力有限,容易导致信用风险;虽然联名双方可共享客户资源,但在责任承担和信用保障方面却是独立的,由于联名卡是双方共同的“形象营销”,卡面上印有双方标志(logo),持卡人往往将联名卡发行银行视为主要的信用承担方,认为银行应承担联名机构信用危机对自身造成的损失。一旦商家承诺出现危机,必然影响银行的信誉和形象。商业机构只需为联名卡持卡人提供积分优待、不定期举办抽奖,便可坐收渔利,而银行的边际效益递减,承担的信用风险增大。

此外,由于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用卡机制设计不完善大搞欺诈活动,使信用卡业务中的欺诈风险较大,冒名顶替,套现、欠贷不还,黑中介等等问题层出不穷。一旦发生欺诈事件,不仅影响持卡人的信用记录,也使发卡银行受到重大损失。

三,关于改进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的一些设想

据有关研究报告预测,中国的信用卡业务将呈指数式增长,2020年中国的信用卡消费将会比2000年增长13倍,达到3630亿美元。该报告还认为信用卡市场将成为中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成长最快的产品线之一。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信用卡市场确实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2008年,我国银行信用卡交易量为3000亿元,卡均消费2000元,但信用卡透支额仅为美国的1/60,而我国的GDP总量已达到美国的1/4,显而易见,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空间非常巨大。在政府推出4万亿元刺激投资和消费的计划后,我国的居民消费有所增长。2009年1月4日,中国银联的数据显示,元旦三天假期中,我国民众消费态势强劲,银行卡跨行交易大幅增长,境内银行卡跨行交易金额和笔数分别达到590亿元,8917万笔,较去年元旦三天假期分别增长70.5%和55.8%。在刷卡消费中,信用卡交易金额达到165亿元,同比增长89%。

当前,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需要更加广泛地推广银行卡支付,合理、适度地利用信用卡对消费的刺激效应,有效促进民众的消费活动,为我国经济增长点燃“消费内需”这一重要引擎。毋庸置疑,随着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的加快、银行卡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银行卡支付渠道的不断创新,银行卡产业定将会为拉动消费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尽快改进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存在的不足,推动该市场健康发展刻不容缓。

(一)运用Kano模型原理,改进银行信用卡服务质量

客户之所以接受多家银行的信用卡推销,一般出于两个目的,一是希望通过多家银行信用卡获得更多的信用便利,二是可以对各家银行的信用卡服务进行质量比较,最终选择最合适的银行信用卡服务。对发卡银行来说,要想获得信用卡客户长期的忠诚度,保持银行信用卡市场份额,必须充分了解客户对银行信用卡服务的需求和对银行信用卡服务质量的评价。银行在了解客户需求的时候通常使用问卷方式,这种问卷设计一般采用单项选择方式,其好处是可以直观地反映客户的偏好,便于银行以每项统计结果的数字比较来确定银行服务质量改进的方案。但是这种调查问卷所得结果往往无法使银行获得客户真正的想法。原因在于它忽略了客户自身思考的多元性和选项本身的多维度性特点。

信用卡服务质量具有无形性特点,帕拉素拉曼(A.Parasuraman,1985)等人认为服务质量取决于传递服务的过程以

及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服务优劣程度。葛隆路斯(C.Gronroos,1983)则认为服务质量要取决于消费者事前所期望的服务与接受服务后的认知之间的比较,即服务质量实际上是由客户主观感受即满意度来决定的,信用卡服务质量是由信用卡持有者对事前服务质量所抱有的期待与实际感受到的服务之间进行比较的结果。因此信用卡服务质量具有无形性和客户评价主观性的特点。要切实把握客户对银行信用卡服务的评价,找到改进银行信用卡服务的可行路径,必须改进现有的问卷调查方法。

日本学者狩野纪昭在总结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特的质量评判模型――Kano模型。该模型提出了三种质量概念:魅力质量,一元质量、必备质量。

必备质量(Must be quality attribute)是指一种产品和服务必须具备的用于满足客户基本要求的基本质量,是银行信用卡服务要提供的最低质量要求。当银行信用卡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必备质量要求时,客户会感到非常不满意。而当银行服务达到这一质量要求时,对客户的满意度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一元质量(One-dimensional quality attribute)是指在拥有必备质量基础上,能提高客户满意度的质量要求。客户的满意度会随银行信用卡服务的一元质量提高而提高。

魅力质量(Attractive quality attibute)是高于前两个质量要求,能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的,给客户带来意外喜悦和满意度的质量。当银行信用卡服务不具备这一功能时,客户依然会接受这一产品,而且不会表示不满意。

根据Kano模型,银行信用卡服务首先要满足必备质量要求,打开市场。待有了一定市场后就要提高一元质量,维护客户关系和市场份额。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和改进信用卡的服务功能,以扩大市场份额。这就要求银行有关部门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问卷,经常开展有效的市场调查,掌握客户对银行信用卡服务的要求,有的放失地设计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银行信用卡,不断完善其服务功能,提高其效率。

(二)把握营销本质,加强市场垂直细分,在重点客户群体中树立和巩固品牌形象

营销的本质在于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解决客户需求与银行追求利润之间的矛盾,深化与客户的联系,达到奠定市场基础,进入客户价值链,导入市场需求知识。首先,银行卡营销部门要在客户细分基础上采用专卖的模式,建立垂直营销体系,一旦发现某个细分市场饱和则要控制该市场的投放量,此举目的在于有足够的人力加大后续服务投入,使客户形成消费银行卡服务物有所值的认识,从而奠定银行信用卡市场基础。其次,银行要加强对客户信息反馈处理,将服务前置,及时向客户介绍先进的银行卡服务,使客户形成银行卡服务物有超值的认识,以此通过进入客户价值链谋求在市场扎根。第三,银行卡部门还要积极提炼银行卡服务的需求的概念,提出价值主张,激发客户对银行卡的品牌需求。银行卡部门要明确目标客户,树立以客户为中心进行产品创新的理念。在借鉴新型卡外在形式的同时,更要注重信用卡的功能领先要求,针对不同目标客户群体开发产品系列。以客户需要为出发点,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培育具有本银行特色的品牌产品,在重点客户群体中树立和巩固我国银行信用卡的品牌形象,提高客户对我国银行信用卡的品牌认知度,巩固客户对中资银行的忠诚度,扩大我国银行信用卡市场份额。

(三)积极探索信用卡营销方式,变产品营销为顾问式营销

在一些高档信用卡尤其是白金卡的营销中要讲究营销方式。奢侈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有用性和品牌营销费用共同决定,白金卡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它的价格――包括年费和品牌营销费也是由该产品的有用性――信用额度和增值功能决定的,所不同的是,奢侈品生产商会受到上下游的利润挤压,而白金卡直接由银行发行,相当于“厂商直销”,完全可以借鉴奢侈品营销中所实行的顾问式营销方式进行销售,一旦运作科学,其单位利润空间更大。

(四)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效益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6)

银行的规模不是其发展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大银行不一定是好银行,好银行也不一定是大银行。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要致力于做好银行,从而建设一个类型多、质量高、风险小、可持续发展、稳健的和富有效率的银行体系。

要毫不动摇地推进大银行的改革发展,促使大银行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尽快成长为好银行,增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通过明确责任目标、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加强监管和市场约束,促进其转换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经营实力,有效防范风险,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发展步伐,使之进一步做大、做强,发展为“大而好”的一流银行。同时也要不断提高小银行的发展质量,增强其区域服务能力。在化解现有小银行风险时,从优化资源配置角度,可以通过合并重组的方式扩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首先要搞好小银行“存量”。当前的工作重点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处置个别高风险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长期的目标是使现有的小银行名副其实,真正发展成为市民、农民身边的银行,为区街经济、县域经济提供优质服务的银行。当然还应有一定的小银行“增量”。在解决好历史问题之后,应有计划、有步骤、规范地设立新的小银行,主要是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发展一大批“小而优”的银行。

既发展大银行,又发展小银行,是未来五年我国银行体系建设的方向。只有坚持大小银行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才能既扩大银行业服务覆盖面,又拓宽了各类银行的发展空间。历史的教训一再证明,没有经过银行监管机构批准、纳入监管范围的从事银行业务的机构,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最终将会酿成很大风险,后果既殃及好银行,又破坏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十一五”期间,可通过正式的制度安排,逐步发展更多的小银行,既解决部分金融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又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入股正规银行,而不应鼓励通过“收编”民间融资的方式,发展一些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脱离银行监管视野的存款、贷款机构。

金融创新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银行自主创新能力

业务品种数量的增加只是创新的表象和形式,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才是创新的真正内涵。提高创新质量,关键一点是增强国内银行自主创新的能力。国内银行在全面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进程中,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合理利用、认真评估“以股权换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和成效,既不简单模仿国外新业务产品,导致产品同质化倾向、缺乏核心竞争力,又不过分依赖引进国外银行的技术。在与国内外银行加强业务合作的同时,增强创新产品、服务的专利保护意识,应对商业方法保护带来的新挑战。

银行业监管部门要把鼓励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作为良好监管的重要标准,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便利,加强对创新业务的风险监管和合规性监管,促进商业银行完善内控机制,使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成为业务创新的可靠保障,引导商业银行通过业务创新开展公平竞争。

信贷总量增长与优化信贷结构――促进银行增长方式的转变

“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强化银行的资源配置能力。但过高或过低速度的信贷增长,都会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目标的顺利实现,保持合理的信贷增速尤为重要。第一,信贷增速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增强银行的间接融资能力的同时,加快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第二,信贷增速与同业竞争水平相适应,重视传统的信贷业务,更加注重新业务的拓展。第三,信贷增速与资本增长水平相适应。第四,信贷增速与风险控制水平相适应。第五,信贷增速与政策导向相适应。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信贷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已经成为信贷风险的主要策源地。“十一五”时期,要加大信贷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调整的效果。调整期限结构,改变重长轻短的偏好,防止期限不匹配、“短贷长用”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使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结构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调整客户结构,解决信贷集中问题,并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通过有效配置信贷资源,支持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调整信贷产品结构,加大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入,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的信贷投入,加大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和企业的信贷投入,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信贷消费。

服务高端客户与服务低端客户――构建和谐的金融服务环境

“强调效率、注重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对银行业来说,正确处理高端客户与低端客户的关系,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是一个重大主题。银行在服务客户的选择上要注意两点:第一,在“盈利性”原则的指导下,为不同层次客户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必须与自身的发展战略、市场定位和风险控制能力相适应。第二,从构建和谐金融服务环境出发,低端客户和高端客户应当同样受到重视,得到良好的金融服务,对低端客户的服务不能是低劣的,而应该也是优质的。

针对目前存在的大银行“嫌贫爱富”倾向,小银行“傍大款”等问题。应通过完善银行体系,培育更多的金融服务主体,重点是发展小银行、培育县域银行体系、设立专业性金融服务组织,为小企业、“三农”和弱势群体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小银行要善于利用大银行挤压低端客户的机会,大力发掘低端客户资源。而大银行也不应将低端客户歧视性地排除在服务之外,可通过风险定价、收费服务等方式,为低端客户提供必要的服务。还可以通过财政直接补贴等优惠方式,激励大、小银行为弱势群体、小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根据低端客户人数众多、需求同质性高的特点,银行可按照“一类一品”的原则,为庞大的低端客户群设计合适的金融产品,尽量满足低端客户的需要,并通过产品使用数量的大幅度增加,降低产品单位成本,获取规模效益,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

银行内部氛围优化与外部环境治理――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不佳有两个突出表现:一个来自内部,银行案件出现高发势头;另一个来自外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现象还相当普遍。这两点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和要求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科学发展的进程。“十一五”时期在金融生态建设上,必须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银行内部案件专项治理,一手抓以打击逃废债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建设。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要坚持内外兼治相结合,既从银行内部找原因、查问题、堵漏洞、处理责任人;又注重改善外部环境,规范银行客户行为、加强洗钱活动的监控。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既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开展规章制度专项清理、完善操作规程,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金融犯罪力度,加强对银行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动态监管和银行从业人员流动的监管,通过加大惩处力度、严格监管措施、改进监管手段,促进银行有效防控案件。

在信用环境建设方面,银行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银行是从事信用的企业,首先自己要诚实守信。对于目前银行存在的误导金融消费者、不履行授信合同、不向监管部门提供真实报表等失信行为,必须通过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根除,重塑银行的信用形象。其次,要做好企业信用调查。把“信用品德”作为一个调查的主要内容,作为授信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努力把有不良记录的企业挡在门外。第三,在银行同业中建立信息通报制度、集体惩罚机制,把有效惩戒与正向激励统一起来,加大对守信企业的支持力度。信用建设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创造阶段性的成果,更要注重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要把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合力共治。及时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和重组中的法律地位和担保债权优先受偿顺序,打击金融欺诈行为。加快征信立法工作,建立社会征信体系。

分类监管与统一监管――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

银监会成立后,提出了监管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实施了“分类监管、同质比较”的监管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五年,要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强化和改进分类监管,同时注重监管的统一性。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 S567.7+9;F31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115-02

临沂市地处沂蒙山腹地,地貌类型多样,北部是绵延起伏的群山,中部是逶迤的丘陵,南部是冲积平原。特有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应中药材的生长,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历史悠久。金银花是临沂市传统道地中药材,在该市栽培历史悠久。目前全市金银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7.23万hm2,总产达到33 600 t,年实现收入逾20亿元,已成为临沂市优势特色产业。

1 金银花产业发展现状

1.1 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优势地道药材金银花的优势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二是标准化生产和基地建设水平低面积小,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三是加工企业少,龙头带动作用和机制还没有形成。四是基层领导对发展金银花生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1.2 发展重点

一是扩大面积。充分利用临沂市逾13.33万hm2山地、丘陵、梯田地堰、堤岸、坝坡、县乡公路两侧等可利用资源,通过5年时间,新栽种金银花逾3.33万hm2,平均每年新发展6 666.67 hm2,力争到2018年全市金银花面积达到10万hm2。二是合理布局。在区域面布局上,以平邑、费县老金银花产区为中心重点,集中在平邑、费县、沂水、沂南、蒙阴,苍山、莒南等6个最适宜县区大力发展。三是优选品种。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重点推广栽培“九丰一号”、“蒙花一号”、“中金一号”等优质金银花品种,争取70%以上的新发展面积应用优良品种,从根本上保证金银花质量。四是加大认证。搞好GAP认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按照GAP标准和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品牌效应。五是科学烘烤。推广先进的金银花采收和烘烤技术,提倡花蕾期采摘,烤房或烤机烘烤,保证金银花质量,提高金银花的商品外观形象。六是加快流通。加快建设一批金银花加工厂和收购、销售中心,做好金银花的初加工、包装和收储和集中销售。

2 对策

2.1 加快高标准基地建设

结合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严格按照GAP基地建设要求,集中财力,支持高标准GAP基地建设。支持重点乡、村采取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拉动、合作社带动农民的运作机制进行金银花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市内外中药制药、经营机构、科研机构积极参与金银花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及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金银花产业发展路子。积极鼓励各种经济合作组织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以及联产联营等形式,推进中药材、金银花产业的规模化发展[1]。

2.2 加大扶持力度,提高金银花产品品质和质量

制订优惠政策,加大对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调动广大农民和企业发展金银花产业的积极性。继续实施金银花优质苗木补贴和烘烤设备设备,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尽快改变金银花人工自然晾晒的传统习惯做法,积极推广适期采收、科学除湿,加快推广烘干机、烤房、烘干炉等干燥技术,提高金银花的商品品质[2]。广开融资渠道,对金银花生产各个环节中取得实质突破的,特别是对金银花干燥技术使用量大的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给予奖励。要建立完善促进金银花深加工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对在金银花产品深加工、有效提取物、拓展新产品等取得重大突破成果的,给予初试产品减免税收、贴息资金等政策支持。

2.3 加大研发力度,支持金银花深加工

大力推广科学修剪、施肥、浇水、防治病虫草害等综合栽培技术,实施规范化种植、科学化管理,努力提高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围绕国内外药材市场的需求,加大金银花深加工产品和有效提取物的研发力度,以鲁南制药集团、山东三精制药等有实力的企业研发团队为依托,加强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合,重点围绕食品、饮料、化妆品、洗涤用品等领域,广辟开发渠道,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

2.4 加快培植多种形式的营销主体,拓展销售空间

一是建立服务网络。开通网上电子交易市场,跟进建立网上规范交易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办法,拓展交易范围和空间。二是发挥经纪人作用。加强对经纪人队伍执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训提升,实现持证上岗。加强对经纪人发挥作用的宣传,培树典型,促进交易营销方式的灵活性。三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落实农民合作社法规定的有关支持政策,把合作社经营的金银花初级产品等同于其他初级农产品,在融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组建收藏队伍。建立一支专门为大型企业收储服务的高素质专业队伍,从企业的发展出发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建立稳定、诚信的购销关系,减少外地企业在临沂市金银花收储的后顾之忧[3]。五是扶持当地大中型金银花系列产品加工企业。集中扶强3个以上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金银花产品大型加工企业。扶优一批有成长潜力、有发展前景,在特优加工上有特色的规模以上金银花加工企业。六是打造交易平台。以平邑郑城金银花交易市场为基础,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兴建 “中国金银花物流港”,使其真正成为集金银花收购、加工、行情预测、信息、产业服务、产品检测、市场监管等物流平台。

2.5 建立临沂市金银花质量指标体系,拓宽金银花产品的出口渠道

建立金银花质量安全监测管理机构,对通过市场交易的金银花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测监管,确保从该市流出的金银花产品的质量安全[4]。建立临沂市金银花质量指标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地标商标优势,加大对临沂市金银花独特药用特点的宣传,通过商标品牌加强对区域产品系列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将打造、开发、宣传、保护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拓宽该市金银花产品直接出口的渠道。

2.6 加大宣传力度,实施金银花质量效益、文化宣传双提升工程

加快金银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启用,加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双地标”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开发力度。通过节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举办专家论坛、产品展销、休闲旅游、艺术摄影展、建立艺术写生基地、金银花文化传播、整理挖掘民间传说、红色文化结合等,营造浓厚的金银花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强力推介“中国金银花之乡”和“道地中药材金银花全国第一”的品牌。着力宣传发展金银花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宣传金银花栽植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大力发展金银花生产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临沂市金银花发展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栽植金银花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经济收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巩固其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3 参考文献

[1] 翟春峰,张国杰,卢欣周.金银花适宜栽植密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4):649.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8)

一、紧密结合农业银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肩负起推动科学发展的历史责任。

“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银行的历史使命。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切实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有效途径。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实质,就要紧紧围绕发展的本质要求,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要做到学以致用,最重要的就是结合行业实际,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关键要把握好以下12个重点:

一是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农业银行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农业银行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努力实现农业银行科学发展。

二是牢牢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银行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实质,必须扎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模式,完善农业银行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又好又快做大做强。

三是牢牢把握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农业银行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实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农业银行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客户和股东的利益,把服务和改善民生作为农业银行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是牢牢把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同志9月19日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五是牢牢把握培育好一个工作作风是学习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精神实质的关键。任何一个行业和部门的工作作风最终影响的是其外部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形象。因此,我们必须瞄准世界一流银行的奋斗目标,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坚决革除陈旧的工作作风和官僚习气,真正强化一级法人理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团队意识和执行意识,积极倡导“领导为员工服务、机关为基层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的新风,大力培育全行员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的新风尚。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农业银行实现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

银行业是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竞争性行业,其发展既要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的要求,又要满足其固有的特征和活动规律的要求。纵观金融业的发展史,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凡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时候,金融业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农业银行作为一家面向“三农”、具有特定市场定位的大型商业银行,不但要追求利润规模数量,更要追求利润结构优化和资产质量的提升,处理好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效益质量和规摸速度的关系,使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相统一,实现稳健经营、可持续发展。农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稳健经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效益、质量、结构、规摸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把握了农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才能使农业银行发展理念在认识上有新的飞跃,治行方略在实践中得到新的升华。

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是农业银行在实践中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对农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是:符合农业银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的经营管理理念与行动指南,它以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实现资金这种稀缺资源再生为内在要求,以自身持续的、平稳的、健康的运转为外在表现形式。农业银行科学发展观包含以下四层含义:一是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二是总量增长与结

构最优配置相统一;三是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相统一;四是当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一)“四个统一”符合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既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存价值的提高,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观,既没有意义,又无从谈起。农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是有效资源配置的生产力,是通过严格的信用权责约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生产力。从经济与金融的辨证关系来看,无论其如何转轨变形,支持和服务国民经济建设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农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和骨干,对县域经济社会和“三农”工作具有引导调控职能,其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四个统一”不仅指出了农业银行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保持什么样的发展速度,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还突出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这一命题。

(二)“四个统一”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速度是前提、规模是手段、质量是保障、效益是目的。中外银行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商业银行只有做到这四者的协调发展,才能够安全运营、持续发展。如果不注重质量、放松风险管理,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只能是表面的繁荣和一时的风光,最终将得不偿失。其理由:一是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必须适应国家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速度过快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源浪费,而且会导致经济发展过热;速度太慢社会经济就得不到商业银行有力的支持,难以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二是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由经济与金融的辨证关系所决定的。历史上曾经因为各家银行都追求广设网点、津津乐道自己的庞大规模、陶醉于自己的资产规模和存贷规模给我们造成的惨痛教训警示我们,规模大不等于强,强是指的竞争力,在一个商业化的环境里,只有强者才能生存,只大而不强就意味着有可能成为灭绝的恐龙。三是商业银行的发展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农业银行是金融产业的微观细胞,是配置金融资源的直接主体,它能否本着市场主导、效率优先、金融安全的原则配置金融资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农业银行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的直接反映,如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发放贷款,在短期内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业绩,但是一旦政府的政策督导力度或调控力度加大,一些不符合国家政策的企业就会被淘汰,给农业银行带来的损失就不可估量。四是农业银行的发展效益必须符合资金这种稀缺资源的增值和再生的内在要求,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银行首先要满足的是自身的发展需要,农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只是其经营手段,而不是其经营目的。其目的是银行自身的发展壮大,也就是贷得出去,将来能以更高的价值收得回来,做到本金的回流和利息的回报,即既有回收又有回报。因此,农业银行在信贷的发放管理上不仅要注重投量上数量的扩张,看当期效益、短期效益,更要注重投向上质的发展,看重长期效益,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信贷投向与投量之间不太协调的问题。

(三)“四个统一”符合我国农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这是因为,第一,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金融政策等逐步与国际接轨,特别是金融监管理念与方式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这必将使得中国的商业银行从过去没有资本概念和资本制约的非理性经营阶段,加速走向严格资本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理性经营时代,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部门对于资产与资本两者之间,都更应该重视资本的增殖或增长。只有强化资本观念,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才能够适应金融规则国际化的迫切要求,从而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第二,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是商业银行正常运行和稳健经营的制度基础,其核心在于商业银行的自律性控制。第三,健全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的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是商业银行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经营效益的重要保障。如在发展模式上,应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从注重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第四,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银行的重大职责,是农业银行长期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检验农业银行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惟有做好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工作,才能体现国有资本意志,才能找到与其他股东的利益结合点,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三、农业银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思路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使农业银行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金融机构发展存在诸多体制性、机制,受到许多内外因素的制约。这个时期,金融机构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关键是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效益为目标,以质量为基础,以管理为保障,努力追求效益、质量、规模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农业银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注重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农业银行的管理质量。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农业银行树立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所制定的金融政策及所从事的金融活动必须把人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适度调控信贷投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充分实现就业,在信贷活动中贯彻产业政策、环保政策,限制直到取消高投放、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和企业的信贷投入等,促进生产方式和自然环境的改善,最终实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指农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体现以人为本,即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主体,通过不断进行品德教育和技能培训,学以立德、学以培智、学以陶情、学以修身,不断改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提升其个人素质及生活质量,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持企业昂扬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__市分行来讲,一方面,我们作为一家农村金融市场上有明显优势并有多年服务经验的商业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任务,是其执行党和国家各项经济金融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更是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保障。也就是说,要立足本职,以点滴用心、臻于至善的精神服务社会,以诚实

守信的职业操守取信社会,以热忱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行动奉献社会,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作贡献。另一方面,我们将以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提升为契机,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加快实现由人力资源行向人才资本行的转变。继续强化执行力建设,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让干成事的人有位子,真正让各级管理人员成为加快发展、强化管理、深化改革的领头雁。加快实施“全员、全面、全年”教育培训规划,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突出员工价值,使每位员工都能发挥最大的岗位效能。(二)高唱加快发展主旋律,确保同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能回避的客观环境,这种竞争既是优胜劣汰的资源再配置,也能够反向敦促企业真正从生存的角度认识和尊重市场规律,强化和完善自身建设,从市场需求出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主动地提高自身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要有一个与本地区和本行规模相适合的发展速度。作为__市分行来讲,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思想观念滞后、市场增量份额较低、资产质量不高、客户资源较为匮乏、经营效率低、管理粗放等问题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行的发展速度。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进一步增强银行、证券、保险业竞争力”的最新要求,紧紧围绕总、分行党委提高各级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最新部署,按照“超越竞争对手的能力、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能力及可持续和增值性发展的能力”的自我衡量标准,努力做到“三个不”:一是咬定发展不放松,二是加快发展不动摇,三是谋划发展不停步,着重进行“横向与区域领先银行,纵向以业务、产品为主线”的一横两纵的深度对比分析,从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服务能力、风险掌控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入手,用3到5年的时间,把我行打造成为__乃至河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一流区域强行。

(三)确立和坚定成熟的经营管理理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要想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深入研究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和经营管理规律,积极学习和掌握国际银行业的新知识和先进理念,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与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联系起来,如商业银行要以长期稳定的市值为经营目标,其所承担的任何风险都必须作为成本来衡量,并最终要有资本覆盖;审慎、规范、稳健和利益服从风险控制、发展服从规则制约等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同时,对这些成熟的理念进行大力宣扬,让它注入员工的血液、骨髓和生命,使之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行为准则。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9)

一、引言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将缺乏流动性的信贷资产组合形成资产池,并以该资产池的现金流为支持,向投资者发行受益证券的结构性融资活动。最早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是由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于1968年发起的、向银行收购住房抵押贷款,并以此为支持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最初是作为解决贷款资产流动性问题而创造的,后来被西方许多国家所效仿,逐渐形成了以资产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为基础资产的有价证券。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将信息敏感的贷款转变为信息不敏感的资产支持证券,从而既能提高资产的周转率,又能为投资者提供理想的投资标的。从国外金融市场的发展实践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利于促进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等的协调发展。但是,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但过度的证券化也被认为是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因此,本文在回顾国外经典文献的基础上,详细梳理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并有效分析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市场所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提出若干未来研究方向。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促进银行业发展、稳定金融市场和优化制度安排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本文从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影响因素和研究展望展开。

二、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动机

已有的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基于三大类动机,包括流动性需求、风险管理和监管资本套利。

(一)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需求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Thomas[1]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提供者和转移者,流动性需求是商业银行进行证券化的最终目的和动机。Casu等[2]采用美国银行持股公司的数据,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既可能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又可能是风险管理工具,具体哪一项表现的更强,关键在于资产池的初始设计结构,即商业银行的风险转移程度。但综合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表现出的流动性管理的目的更强。Farruggio和Uhde[3]指出在金融危机期间,商业银行会因为对流动性的需求而进行证券化。证券化成为商业银行获取融资的新兴渠道,一些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资产收购基金进行证券化来获得流动性,商业银行通过将流动性不足、长期资产或者不可转让的资产转换成一种同质的、标准化的和能在有组织的证券化市场进行交易的流动性工具。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指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以最小成本争取获得最大安全保证的管理方法。商业银行会通过证券化来控制信用风险,减少流动性冲击所带来的风险。但通常商业银行会保留证券化第一层级损失风险作为向外部投资者展示其质量的信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信用风险的有效转移。故Gorton和Pennacchi[4]指出,更透明的证券化设计能够允许风险程度更高的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三)监管资本套利

监管资本套利是指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方式,在很少或不减少商业银行总体经济风险的前提下,大幅减少商业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的过程。监管资本要求是指所需资本的金额取决于商业银行报告的风险水平,即商业银行是否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取决于市场对风险认知形式相符的合法的储蓄资本的要求。Beatty等[5]表明,当资本充足率较低或退税率较高时,商业银行可能开始进行资产销售。这是因为资产销售可允许商业银行避免“监管税”,即储备金要求、资本要求和存款保证金,从而套利这些资本要求。除了上述三大动机之外,也有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出于降低融资成本和增加盈利的目的,而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三、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因素

已有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受到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层面等因素的影响,为全面清晰地总结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因素,本文分别从宏观经济层面、市场监管层面和商业银行个体层面三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

(一)宏观经济层面的因素

1.经济因素Farruggio和Uhde[3]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驱动,虽然经济状况会因为实体经济的影响而可能在不同的国家间存在差异,但经济增长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经济增长通常与投资机会的增加有关,证券化使商业银行能够创造必要的流动性,减少通过举债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为更高的贷款需求提供服务,提高净利息收益率,增加贷款利润。但Maddaloni和Peydro[6]指出,经济增长会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标准,即商业银行会面向更具风险性的借款人贷款。因此,商业银行会有强烈的动机通过证券化来对资产组合进行再构建。Farruggio和Uhde[3]则从金融危机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影响的角度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如果商业银行运行在具有较高经济增长的欧洲国家中,会更倾向于在金融危机期间增加证券化交易活动,且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决定因素在金融危机前后存在显著不同。2.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是指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排斥其他同类经济主体相同行为的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Hakenes和Schnabel[7]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当大多数有利可图的贷款机会已被利用时,竞争增加会降低平均贷款质量,新的贷款往往是质量比较低的贷款,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下降。为应对偿付能力的冲击,商业银行往往会对有利可图但存在风险的贷款进行证券化,从而提高贷款池的质量。

(二)市场监管层面的因素

1.制度环境市场制度环境包括借款人资质审查制度、信用评级和增级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等,信息不对称的强弱是制度环境质量的综合体现。Greenbaum和Thakor[8]特别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存款保证和监管会影响商业银行对融资模式的选择。信息不对称激发了未受监管的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贷款和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融资,从而减少存款融资。此外,监管约束会激励商业银行的出表活动行为,即增加信贷资产证券活动。DeMarzo[9]指出,金融中介对资产的质量拥有信息优势,能够在发行市场甄别高质量以及被低估的资产,由此在发行市场产生高质量资产被折扣定价的逆向选择问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商业银行会对资产进行打包出售。但同时信息不对称也会增加商业银行进入二级市场的成本,并减少商业银行的活动。2.监管因素监管因素是指会影响监管机构达到相应监管目标的因素。Casu等[10]提出,为确保商业银行的潜在风险不超过其参与的潜在利益,同时为市场提供更多的标准化和透明度,监管机构有必要规范法规以及加强对证券化活动的监管。故可从巴塞尔协议III的角度具体提出证券化对监管机构的实践意义并相应作出调整。第一,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故需提高商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第二,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风险监管自留部分是否会转移出表,以及其对财务稳健型影响的不确定性,故需加强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要求;第三,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对证券化的敏感性,需加强证券化的监管审查程序。

(三)银行个体层面的因素

1.银行特征银行的特征主要体现为银行规模和类型两个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商业银行综合自身各方面因素所作的一种决策,资本化程度较低,盈利能力较低,负债较高的商业银行更有可能进行证券化。Farruggio和Uhde[6]指出,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多样化程度越高,贷款增长越快,则其会从事更多的证券化活动。此外,Cardone-Riportella等[11]指出,中型储蓄银行为达到进入证券化市场的标准,会采用担保债务凭证的方式进行证券化,间接地将信贷转换为共同基金。2.资产质量银行资产质量是指特定资产在银行管理的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资产质量的高低主要判别标准以能否满足银行长、短期发展以及偿还债务的需要。Greenbaum和Thakor[8]指出,质量高的资产似乎更易被证券化,而劣质的资产往往保留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是因为在不存在存款保证和公共监管的环境中,假设贷款质量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对于传统的中介型存款融资模式和现今的证券化融资模式而言,中介机构、借款人和存款人/投资者之间是不存在差异的;反之,若借款人拥有存款人/投资者不能获取的私人信息,同时如果允许借款人购买信用证等来提高其部分信用,那么证券化融资模式下借款人的行为则能体现商业银行贷款的质量。3.信贷分类结构信贷分类结构主要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按照资产类型进行划分,有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企业贷款等。不同类型的贷款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目的不一样。住房抵押支持证券仅用于获取流动性,而中小企业贷款支持证券则有可能是出于监管资本套利,但不进行风险转移的目的。

银行的高质量发展篇(10)

近年来,我国银行全面启动了股份制改革,使得金融行业的竞争激烈,核心竞争力是决定银行能否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素,决定着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银行要发挥制度、经营战略、技术方面的优势,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全方位提高核心竞争力。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使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整个金融市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银行要进行业务上的调整和功能上的创新,充分把握股份制改革的有利形势,对组织框架、人才管理、企业文化、营销手段以及产品开发等诸多方面,不断进行创新,逐步培育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一、强化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切实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要强化贷款风险分类工作,深化客户精细化分类管理,切实把好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关,按期收集客户信息,保证信息的连续性,实现系统分析的可比性,及时为信贷决策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加强综合分析客户的流量和金融市场环境,做到观念的更新,逐步实现现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认定,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减少不良资产余额和资产损失,重点放在现金回收上。制定清收方案,不断创新清收方法,运用减免息、资产重组、盘活转贷等办法,适当运用以资抵债等手段,重点清查不良大户,尽快对重点不良贷款项目实现新突破。健全制度,查漏补缺,加大对重点人员的检查力度,强化信息披露,防范道德风险,实现资本、规模、风险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类风险隐患。

二、抓住存量优质客户,不断满足客户需求

当前存贷利差收入仍是银行效益的主要来源,银行要把重点项目的营销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采取措施吸收公司和社会各界的存款,终点抓住存量优质客户,进行存款营销工作,并采取差别化的服务,为优质客户量身打造金融产品系列,不断发现并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做好优质客户的维护。拓展对公存款业务,保持对公存款的持续增长,资产业务发展的重点放在高端客户单位。强化员工的竞争意识,重视公关的作用,为优质大客户服务开展绿色通道,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使双方合作的基础更加牢固,保证合作时间长久。

三、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

目前的国际银行业,其收入构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所带来的非利息收入构成了银行收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业的信用媒介作用正在淡化,而财务顾问、商和受托者的角色正在强化,因此银行要调整业务结构,优化存款结构,加大零售业务的营销力度,加快争取市场份额,提升经营效率。看清信贷政策的方向,稳妥地开展个人消费贷款,提高个人信贷的服务效率,推进个人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加强对现有中间业务优质客户的关系维护,实行差别化服务的办法,不断拓宽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领域。从基本结算户和中高端客户着手,提高银行效益。加强员工培训,重视柜员对客户的引导工作,有效地引导高层次客户广泛使用自助设备,购买理财产品,开通电子银行等业务,拓宽渠道,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

四、整合关系营销,实现客户与银行的双赢

整合关系营销是指通过分析和明确客户及其利害关系人,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改进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客户忠诚度,最终确立银行的竞争优势,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整合关系营销的核心是客户关系营销,基础是全面充分的了解客户,通过对影响客户关系的内部及外部因素的系统把握,以为客户创造价值,来实现银行自身的价值。整合关系营销已成为当前的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新趋势,在银行业的多个工作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银行应对其银行与客户关系进行全面整合,开展客户信息管理、销售管理以及服务管理,多方采取措施,维系巩固老客户,并不断开发新地客户,改善营销体系,增进客户对自己银行的忠诚度,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员工的关系营销意识,加强营销技能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并做到把培训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档次。

五、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银行要重视与客户的关系维护,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以不断提升客户对银行的满意度,强化客户的忠诚度。优化服务质量,细致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用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是银行要树立的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得到社会各方认可的重要因素。银行要进行市场细分,确立目标市场,对客户进行科学分类,确立目标客户群体,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相应的具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开展分层服务、差异化服务、“一对一”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并配以专业化的客户关系管理,使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品质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实施一系列举措提升服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准,例如组建个人客户经理队伍,组织柜员参加专业礼仪培训等等。认真分析外部金融环境,正确估价自身的优势,清楚面临的挑战。认真研究金融市场蕴涵的机遇,推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的金融产品,并推出特色服务,提高金融产品的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打造竞争优势。

六、实行人本管理,增强员工凝聚力

银行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观,多渠道引进优秀金融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创建学习型银行。建立全方位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人员晋升制度,使员共有广阔的发展的空间,用人制度上实现人尽其才,为员工发展创造机遇,提供平台。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对员工实行人本管理,进行先进团结的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个人利益和银行利益的统一,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从事业、待遇和感情方面,打造银行企业文化特色,让员工在银行有成就感,对银行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提高工作责任感。对资本使用进行内部计价核算,鼓励银行员工增加银行的净收入,创造更多的利润,真正实现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股东、银行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并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基层支行加强自我约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最终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银行的命运,打造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银行不仅要发挥制度、经营战略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也要打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创建学习型银行,整合各项资源,全方位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赵淑玉;商业银行如何增强竞争力[N];承德日报;2005年

上一篇: 微课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 医疗质量与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