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困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38

经济发展困难

经济发展困难篇(1)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04-1

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我们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和社会经济技术紧密结合,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有效的提高我国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存在的不足

1.1 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近些年,由于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以及农资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生产形势十分严峻。从生产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实际种粮所获得收入效益比较低,致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宁愿离开农村去城里打工,也不愿意种地;另一方面是,近些年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目前实现粮食安全的最大障碍。近年来,我国各地经常遭遇罕见强霜冻袭击,很多地区出现严重旱灾以及虫害,这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第三,粮播面积也开始逐渐减少,基本上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1.2 农村信息网络的落后

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村也开始逐渐科技化,电脑已经逐渐普及,但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很多地区的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然十分有限。很多农村村民因为家庭负担过重,没有经济条件进行电脑等高科技使用,没有更多的渠道来了解市场看行情,所以大多数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与别人交谈,或者来自收听广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村农民的视野。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农业经济信息十分闭塞,对市场行情缺乏一定的了解,这就导致我国农村农民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依然处于肓目被动状态。

1.3 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越来越多

当前,我国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转向城市发展,大多农村外出劳动力一般只有初中文化,由于缺少文化素养,加上不懂技术,有没有什么专业技能特长,这就大大加大了农民进城打工的风险。同时,政府也很少组织进城打工人员的技能培训,而农民自身因为受经济条件制约,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这就导致农民进城打工十分艰难,而且经常会出现拖欠农民工农资情况。还有在农民进城打工过程中所出现的工伤不能及时治疗、没有劳动保障合同等问题也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4 农村科技推广工作没有有效落实

要想把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重要的就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这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根本途径。但实际工作中,却往往差强人意。因为很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不足,导致农村技术推广人员十分有限,加上除去进城打工的劳动力,农村中剩下的都是一些素质不高的农民,种种原因最后造成了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难以展开。此外,农村技术服务功能也严重滞后,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农民自身来说,由于在实际耕种过程中,对于所使用的化肥以及种子和农药等,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致使在实际耕种过程中经常出现浪费,这就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农民的经济利益。

2 加快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2.1 加强对农产品市场以及农村市场的宏观调控

对于农产品市场价格会出现波动的可能性,相关监管以及调控部门要及时进行准备。如果发现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村消费品市场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把农产品市场和农村市场价格不正常上涨势头控制住。

2.2 改善农村实际生产条件

对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只有充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能保证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进行。此外,各级部门要做到末雨绸缪,事先计划,针对可能会导致农业减产等多方面不利因素,农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做好事前预报以及应急管理工作。

2.3 落实好农村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

我国每年大约有六千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发明,但实际在农村的推广率以及普及率却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这造成了很大的科技成果浪费。要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要选择相应的科技成果,要选择那些增产效果明显、覆盖面大、投资较少的农业科学技术。比如说水稻旱育稀植以及抛秧技术、玉米良种技术、节水灌溉以及地膜覆盖技术等。实践证明,采用这几项农业科学技术,实际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比如说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的实际应用,不仅节省耕种面积以及节省种子,而且每亩稻田可增产一百斤以上。北方一些地区的玉米地膜覆盖技术,有效的解决了抗旱保苗等实际问题,每亩玉米田可以增产三百斤左右。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吴凯,卢布,袁璋,许越先.中国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状况、原因及保护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5,(08).

[2] 朱启湖.衢州市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的成效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

经济发展困难篇(2)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工作育人作用不明显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资助工作也必须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然而,在目前以经济资助为主体的资助工作中,育人作用并不明显。从表面上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是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经济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反映了个人自信心、综合能力、意志力、品质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在资助政策制度上侧重于经济上的帮助,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也没有起到育人成才的作用。另外,受资助学生没有参与到资助分配的过程中,缺乏主体性,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受助者,难以增强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影响了资助育人功效的发挥。有些受到资助的学生,视作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甚至出现拿着助学金请客吃饭现象,完全违背了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开始,也是资助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目前,高校对于认定标准只是抽象化的描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的关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标准不统一。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贫困居民的低保标准也不一样,这就对认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材料存在造假现象。对于在认定困难生资格中所需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等重要材料依据,可信度参差不齐,这在审核材料时就有发现。有的基层政府部门经办人,不经审核就在证明材料上盖章,还有的仅仅盖一个公章,对于签署意见、联系电话、署名等都不填写。还有假经济困难生通过托关系取得困难生证明材料等。

第三,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不规范。由于没有规范的可以量化的认定体系,在班级的评议阶段会存在“拉票”现象,这就存在着评议小组成员的主观推断和情感偏好等情况,难以保证认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良思想有所增多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国家奖、助学金为辅,“奖、贷、勤、减、补”有机结合的多元资助体系,从体系来看,资助的方式多样化,其中,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都是无偿资助的。从结构来看,现有的这种资助政策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接资助的力度,虽然更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这种直接的无偿性的资助,容易使一些受资助的学生出现依赖的思想,产生“等、靠、要”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来自于家庭、经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要高于一般的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的挫折感也更大,这个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心理素质不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我封闭、意志消沉、敏感小气、多疑嫉妒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阻碍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于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克服种种心理问题,渡过心理难关,目前高校缺少有针对性的做法,更缺少有针对性的研究。

(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力度有待加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资本、资源的缺乏,以及比一般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普遍存在着就业签约率偏低、签约质量不高等问题。从长远来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比解决其生活困难更为重要,因为困难生就业牵扯到个人、家庭和社会,更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稳定。目前,虽然有些高校也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但没有形成稳定的就业援助体系,其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 发展性资助的内涵及意义

发展性资助是指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其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把资助与学生的成才相结合,坚持资助与培养并重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创新资助载体,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尽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条件、机会及平台,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通过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自我解困,改善自我、改造自我,最终成就自我,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从而促进资助育人的科学发展。

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以“以人为本,资助育人”为理念,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大局,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和资助工作实际,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科学化、人性化”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系统构建,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发展。

(一)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构建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发展性资助体系在帮助解决学生物质困难的同时,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凸显资助育人功能,有利于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社会实践,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发展性资助体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衡量发展性资助成效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做人做事,加强实践能力,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发展性资助体系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尊重个人选择,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三)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有利于高校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建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措施,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发挥其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持续发展的能力,备受社会的关注。发展性资助体系依据每个人的不同起点、不同水平、不同需求、不同目标进行项目设计,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进资助育人的全面发展,也实现了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构建高校发展性资助措施的思考

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体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优化科学有效的资助模式是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的重要基础。发展性资助是体现资助理念的载体,坚持“以家庭经济困难生为本、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服务、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成才”的原则,着眼于资助对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资助是指通过物质资助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等。它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功能,无论资助理念、资助方式怎样改变,这一功能都应放在首位。精神资助是指大力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远、深层次的发展需要,它是发展性资助不可缺少的功能,也是发展性资助的重要内容。精神资助包含心理辅导、感恩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内容。高校应当在资助政策、资助资金的保证下,坚持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逐渐从助困走向助学,提高助困的水平,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缺的环节,高校应当坚持每年新生入学后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并结合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个案辅导、小组辅导、团体辅导等方法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多级心理防护和预警体系,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和预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备心理调适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2.建立高校感恩励志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资助工作在经济帮扶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工作引起重视。感恩励志教育以育人为核心,激发起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只有将经济资助与感恩励志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高校应重视这一方面,倡导各个院系、社团、党支部等群体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制定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应具长期性、多样性,并将感恩励志教育渗透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3.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客观真实性,仅由学校资助工作人员负责审核,难度很大,可行性程度低,因此,在资助工作中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唤醒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全面加强和改进诚信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完善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诚信档案,同时营造浓厚的诚信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搭建实践平台,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生为摆脱自身和家庭的贫困环境,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条件,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因此,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应以平台为基础,注重对其实际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首先,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学校应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拓展多种校内外勤工助学的岗位。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得到了报酬,另一方面自我素质也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其次,培养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社会独立能力。在组织校园内外的各种活动时,应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培养其组织协调、沟通协助、交际决策等各种个人素质和团队能力。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独立能力,提高其自信程度,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三)针对贫困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

学校通过系统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就业选择,可以通过校内外兼职岗位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荐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用人单位见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作适应能力。

一方面针对有就业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就业统计,建立就业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实习关系,搭建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另一方面,针对有创业意愿的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结合当地的创业政策,对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论证评估,做出建议方案,为其提供合理的建议。同时,针对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学院可以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健全和完善创业导师机制。设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区,对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各种政策优惠措施,保障其顺利成长和壮大。

四、结束语

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抓住“育人”这个资助工作的灵魂,以发展的思维来建设资助体系,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全而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形成全面而综合的能力素质。

总之,建设发展性资助体系是为了将高校资助工作合理优化,确定资助工作重点和方向,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资助效率,从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困难篇(3)

笔者以广东省综合类院校、专业型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等不同性质类型8所高校的近2000名在校经济困难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现状,同时结合心理学知识分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因素,提出提升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的策略。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心理的表现消极

1.自立自强意识不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存在自立自强意识不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等方面。调查结果发现,49%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感到“自卑”,36%的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见图1)。另外,关于大学生的生活态度调查中,不少经济困难学生对生活感到抑郁,有49%的学生表现消极或一般的态度(见图2)。

2.心理综合素质不高。高校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综合素质不高,不少学生认为自身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基于经济困难的原因,他们面临着许多现实难题和心理压力,经常表现出不安和焦虑。关于是否存在心理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完全没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只占10%,其他大部分同学都不同程度上认为自己心理方面存在问题(见图3);在关于“您在大学最苦恼的事情”的调查中,有44%的学生认为是“经济困难”(见图4)。

(二)经济困难学生所在家庭作用发挥不到位

在经济困难学生成长过程的调查中,表示“家庭期望高、要求严格”的学生只占27%(见图5)。而当被问及“有困难时,您最希望得到谁的关心和帮助”,选择“父母亲人”的学生只占21%(见图6)。可见,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应该重视发挥家庭的作用。

(三)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培育机制不健全

1.资助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中,有些高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程度不高,在资助方面的体系仍需继续加以完善。在关于“是否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学生的资助问题”的调查中,仍有27%的学生表示其所在学校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学生的资助问题(见图7)。另外,在对于经济困难学生关注度的调查上,有34%的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度不够,表现为“不关注”或“偶尔关注”(见图8)。

2.教育机构不健全。在关于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情况调查中,有30%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见图9)。关于学生所在学校是否有专门机构、专职老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0%的学校有专门机构且老师比较专业,有40%的学校虽有设置相应机构但老师不够专业,有30%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相应的机构和老师(见图10)。可见,高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机构有待完善,教育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二、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 个体保护性因素是提升心理韧性的核心因素

个体因素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的内在力量,在经济压力应对中起主要作用。一方面,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大学生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方面的费用,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认知心理学认为,个体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信息,并赋予事件一定的意义。[1] 对经济困难的积极认知会把其看作是一种磨练,能够增强改变现状的动机,促使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困难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而对经济困难的消极认知会使经济困难大学生感到痛苦,识别和改变这些消极认知将引起其情绪的改善,进而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因此,积极认知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的个体变量之一。另一方面,经济困难学生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经济压力,必须拿出实际行动来缓解经济问题,可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求助于学校、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等。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了能够在将来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会注重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其中,自我效能感也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的个体变量之一。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个体对自己所拥有的技能水平的评估,而且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运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特定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2] 自我效能感能够激发经济困难大学生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为达到目标付出努力。经济困难大学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与心理压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确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达到预期目标。

(二)家庭保护性因素是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

心理韧性的作用原理以及行为结果,除了受个体特质与环境特征的影响之外,与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密切相关。[3]一方面,父母影响重大。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与父母的相处中学会了的乐观、坚强、善良等积极品质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面对压力情境时的态度。另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增进了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情感联系及其应对经济压力的有效性。在经济压力情境下,家庭支持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显得格外重要。父母积极品质的影响和支持性家庭关系等家庭因素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互动产生的,家庭保护性因素增强了经济困难大学生应对经济压力的信心。

(三)社会保护性因素是提升心理韧性的保障因素

社会保护性因素主要包括朋友的支持、老师的关心以及高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等方面。在学校中,浓郁的学习氛围、老师的关心帮助,为塑造良好的心理韧性的培养提供了条件;良好的治安状况、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都是社会文化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条件;朋友的关爱、社会的认可都是社会支持因素。[4]社会支持是个体所能利用的一种重要的外部资源,是个体生存与发展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对个体具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5]朋友的支持能让经济困难大学生体会到亲密的友谊,满足其归属和爱的需要;老师的关心能让经济困难大学生体会到自我价值;另外,高校中的勤工助学、助学贷款及社会的资助等不仅能减轻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负担,还能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提出了新的考验。[6]为了面对经济压力的挑战,只有在诸多保护性因素的力量较经济压力强时,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才能更好的面对压力,从而良好地适应与发展。在三种保护性因素中,个体因素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的内在核心力量;支持性家庭关系、父母的积极品质等家庭因素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的重要因素;朋友的支持、师长的关心、高校及政府和社会机构的帮助等社会支持所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发展策略思考

(一)个体层面

1.树立自强自立意识。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该树立积极上进的能动意识,积极主动地把握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机会,树立昂扬的斗志,自立自强,提高面对挫折的韧性,从卓有成效的学习工作表现中找到自信,提升心理韧性。

2.塑造良好精神品质。经济困难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关爱,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作用,为社会、为他人作出奉献;通过回报社会、回报国家,从而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形成健全人格。

3.积极提升身心素质。经济困难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困难,掌握一些压力调适、宣泄不良情绪体验的方法,提升自身应对压力的素质能力。[7]因此,积极提升经济困难学生的身心素质,提高其应对困难、压力的能力比较重要。

(二)家庭层面

1.父母树立良好榜样。家庭因素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特质形成和心理潜能实现的重要条件,父母对孩子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培养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需要父母向孩子展现自身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不惧困难等方面的良好品质。

2.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应鼓励经济困难大学生多与家人沟通,增强与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结,满足其安全、归属与爱以及尊重等多种心理需要,促进经济困难大学生安全感和乐观的生活信念的形成,充分发挥家庭因素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层面

1.培养积极认知,增强心理素质。一是要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他们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良好的心态去克服自卑、孤僻、自我封闭等消极心理,增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密切同学关系。二是要进行自立自强教育,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应挖掘、发现并充分肯定他们优秀的品质,鼓励其自我接纳、自我欣赏,强化其自立、自强意识,让他们坚信自我努力的价值,增强自我效能感。三是要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培育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信念。

2.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教育体系。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贫困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适时关注和干预。同时,应健全贫困生四级工作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体可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层层心理工作体系,通过团体咨询、个体咨询、网络平台等方式来开展工作,形成疏导贫困生心理压力、健全贫困生心理素质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

3.完善资助体系,丰富资助模式。目前大多高校已建立了以奖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但总体而言,贫困生资助保障体系仍要不断完善。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的贷款制度和相应法规,提高奖助学金的额度和奖助面,积极拓宽勤工助学途径,争取社会各行业和各界人士的资助,建立各种社会奖励基金等,丰富资助模式,让贫困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等。

4.健全管理机构,保障措施落实。各高校必须设立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为学生资助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确保资助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对学生进行资助评定与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握政策,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确保资助科学到位。

5.调动社会力量,鼓励多方资助。社会力量不可忽视,潜在作用很大。我国社会捐资方式主要有在高校设立企业或企业家奖学金、助学金,社会力量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跟踪帮扶,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实行定单培养、顶岗实习等。这样既有利于学校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又有助于贫困大学生在实习中获得生活补助,缓解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 王,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杨欣,陈旭.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09(5).

[4] 黄群瑛.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视角:心理韧性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2011(5).

经济发展困难篇(4)

小微企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城乡居民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平台,是市县税收的重要而稳定来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笼罩的阴霾中,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融资难、融资贵更成为套在小微企业脖子上的一根绳子。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新29条),与此同时决定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其中“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的新政策动向,为市县发展小微金融,解决县域经济运行中一直存在的“两多两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微企业多融资难)困境[1],提供了适当的政策空间。

一、县域经济决策者要充分认识发展小微金融的重大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后,尤其1994年财政分税制改革后,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县域经济已由“三农”经济为主,过渡到以二、三产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两多”(小微企业多、民间资金多)正是改革开放的一项积极成果。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果说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系统的“骨架”和“肌肉”,那么金融业则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气”和“血”。目前,县域经济中的金融市场发展仍较为滞后,民间资金在政府金融管制与正规大金融的压抑下,只能走入地下金融,虚火上升成为高利贷。从正规大金融贷款难的小微企业,只能接受高利率而“难”上加“贵”,必然“气血虚亏”难以健康发展。“两难”(民间资金投资难、小微企业融资难)正是县域经济至今仍严重缺乏小微金融市场的直接反映。

因此,县域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两多两难”问题,本质上应从金融市场供求结构的矛盾方面来理解,应该正视小微企业资金求无法从正规大金融体系得到满足的现实,应该通过发展与小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小微金融来满足。只有发展小微金融才能够割断民间地下金融与地下经济的不良资金联系,才能使民间资金规范化、组织化地进入小微金融市场;才能促生相应的数据收集、整理、报告、处理系统,还将形成一定的资金管理与检测体系。这必将导致民间资金流动的规范化、阳光化,有利于宏观经济金融管理和稳定。所以,发展小微金融的实质是借鉴开放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国有经济的成功经验,通过开放发展以民间资金为主的小微金融市场,以产生有竞争力的民营金融机构,为国有金融体制改革打下市场基础。

二、破冰建设小微金融交易市场

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简单的面对面即时的下层资金交易早已存在,并不重要,而在非个人的交易条件下的制度才至关重要(法国历史年鉴学派布罗代尔表述为市场的上层组织)[2]。阳光化规范化的小微金融交易市场就是这种非个人的交易条件或市场上层组织,它的建立才是县域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匹配的小微金融市场不仅需要继续落实与完善现有由银行主导的货币融资服务市场外,尤其需要规范化民间借贷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风险投资市场。

1、建设地方小微企业借贷服务中心,实现借贷阳光化

温州金改突破了能向企业贷款的只能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禁制,于2012年4月26日挂牌成立我国首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该中心有三方面功能:第一,为借贷双方搭建一对一互相协商的融资谈判平台。基本月息1.2分,资质好的小微企业可降到1分,相当年利率12%-14.4%。第二、建设民间借贷诚信体系。除小微企业登记需求与项目,出借人(包括房产抵押给予银行后,再贷出的利息资金)信息外,还可以查看民间融资的负债高低,资产负债率是否合理等。第三,帮助出借人把控风险,通过专业公司的分析判断,帮助他们规避非法集资和高利贷行为,使民间借贷规范化。第四,审核监管合格的融资类中介公司入驻中心。

借鉴温州模式,各市县完全可利用新29条的政策,通过各市县已建立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来建立信贷登记中心。头两年可由县域财政承担中心运营费用;而省经信委可统筹安排,使各县登记中心联网运营(但对跨市县的撮合交易,要增加一次备案登记),金融办则可要求各商业银行,城商行的中小企业专贷机构在中心设立窗口或值班热线。

在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盈利后(必然是交易量很大),各市县可以顺势建立金融广场或金融街。

2、加快建设场外交易市场

近年,中关村、上海、重庆、深圳、浙江等地已建立股权交易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借鉴,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按照“新29条”第九条的规定,建立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可分两类。一类是建设高科技园区内的高科技类企业股权交易平台。另一类是与天交所对接,建设面向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股权、债权融资服务平台。这两个平台从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建设与运转起步,既易被市场接受,也易在市县开展窗口服务。

3、探索建立民间消费贷款市场

由于消费贷款额小、成本高、手续繁,居民难取得有效的抵押担保,“消费贷款”一直“雷声大,雨点小”。民间借贷手续简便,动作灵活其实大有作为。因此,可以把居民消费,三农项目融资都纳入前述信贷登记服务中心一起运作,由农业系统与商业系统负责监管。

4、探索面向与适应“三农”经济的小微金融市场

“三农”和小微企业都关乎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在传统农业比重逐渐减少,都市型现代农业比重逐渐上升,农村第二、三产业逐渐兴起,农民逐渐从单纯的农业劳动转向第二、三产业就业和创业的大趋势下,面向和适应“三农”经济新发展需求的小微金融或“草根金融”理应形成新的经营思路,创新经营模式和产品。如近年出现的村镇银行和“乡村贷款助管中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订单农业贷款、农户股金分红质押贷款等业务产品以及“村民经营贷”、“设备按揭贷”、“村社高管授信”等创新产品,对于破解农户发展新型农业和创立小微企业所遇到的创业融资难题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三、加快发展小微金融机构

1、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

这是新29条第八条的明确规定。真要加快发展这类市场一线的最底层的金融服务商,还需过五关。一是把这类“游击队”转正为金融机构。目前小贷公司仍然视同为工商企业,不能享受各种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补贴资金;所得税率就是30%(金融企业是15%)。二是要督促大商业银行落实银监会和人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的小贷公司可获得不超过资本净额50%的资金。否则由于“只贷不存”,放完本金等于“歇业”。三是要贯彻新29条第八条“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即突破发起人持股不超过20%的限制,使发起人有足够积极性去做大做强为村镇银行。四是要拓展商业模式。允许它们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吸引资金的流入,并且通过信贷资产的转让等形式,提高盈利。允许小贷公司为小微企业提供投资,担保,咨询等增值服务。五是支持鼓励一些优势小贷公司通过整合,并购与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向小微商业银行方向发展。

2、探索创办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温州金改的另一创新是让民间资本阳光化。试点创办民间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种“经批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开展资本投资咨询、资本管理、项目投资等服务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不低于500万元,(试点期间)不超过1亿元。主发起人持股比例不超过20%,其它经济组织及其关联方的持股比例为5%到10%。单笔投资业务不超过500万元。县域经济能否象温州一样批准举办这类公司当然困难。但通过信托,PPP等类似平台,以私募形式吸收民间资本,让民间资本运作阳光化,服务化,引导县域内外民间资本投向前景好,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产品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好企业,则是迟早的事。越早试点,越能在县域博弈中争得先机。

3、以PPP模式重塑市县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为公私合营的资本管理股份公司

目前地方政府清理投融资平台公司正有序推进。市县平台公司。很少利用资本市场进行权益性融资。其实存续类平台公司主要投资城建与农村基础设施,土地整理等准公共产品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的融资特点,很适合吸收民间资本(甚至民间资金)进入。因此可把市县平台公司的公私合营的股份制改造,列为落实新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抓手。公私合营融资在西方称PPP模式,即由特别的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简称SPC融资实现的项目,平台公司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成本,设计咨询资本等一切支出可以通过特许经营权收费或政府回购或政府保息等办法来实现。平台公司既可公私合营,也可国有独资公私合建。这类项目还可通过市场证券化形式,信托融资,证券市场筹资。

4、积极引进信托机构入驻开展社会债权融资运作

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形式隐蔽地(但也是高成本)为中小企业融资,是中国特色的影子银行。其实县域经济完全可以把影子银行的银信合作规范化阳光化为债权融资管理公司。吸引社会投资者(机构、基金与个人)参与,以行业协会(或工业园区管委会等)为媒介的中小企业债权集合融资。这种融资将债权实行分级信托化(债权的第一、第二受益人为财政资金、与机构投资者,享受固定收益率;劣后级收益人享受高收益率,但承担较高风险),由担保公司对集合债权提供不完全担保。

这一模式对财政资金放大效果明显,绩效可确切评价;有效化解县域经济“两多两难”困境,在信贷和资本市场之外打通了社会债券融资的新空间。其具体模式,后文还要讨论。

5、引进或筹建行业性金融租赁公司

融资租赁是通过租借设备的方式来维持生产或扩大发展。特别适合资金少,使用设备价值高的中小企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浙江就有1900多家中小企业借助融资租赁而迅速成长为大型,特大型企业。但是企业界还未真正了解。银行系统的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成本低(约8%),但惯于“垒大户”(租船舶、飞机)的收益也不高,因此有开拓中小企业业务的现实需要。为此,市县选择优势支柱行业建设行业性中小企业金融租赁服务公司,与银行系租赁公司合作,前景可为。

四、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和模式的创新

尽管近年来银行进行了诸多金融创新,但仍然很不够。金融创新不足是县域经济“两多两难”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各地的探索,可归纳为下述5种:

一是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并举。

二是认真探索针对传统行业的生产及贸易性小微企业的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出口退税质押等方面的创新。

三是探索针对在农村范围内从事农业和家产品加工的中小企业的林权抵押、土地经营权抵押,活体畜禽抵押方式的创新。

四是利用乡缘,情缘和社会机制加强小企业“联保模式”创新。如浙江的生意圈联保,老乡联保,邻里联保,同行联保贷款,亲人友人恩人贷款担保机制等。

五是财政信托担保联手发行小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的“路衢模式”。其又有三种业态。(1)成立投资公司。(2)财政认购部分信托资金,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吸引社会资金。(3)信托推动成立创业基金。

五、优先培养小微金融人才

出现“两多两难”困境的一个原因是小微企业严重缺乏融资理财人才,甚至是融资理财常识。从长远看小微金融要在县域生存发展,就必须优先培育在市县留得住与用得起的小微金融人才。

1、利用《中小企业经理人证书》考试,培养小微金融人才

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已于2011年联合举办中小企业经理人证书一级(与自考专科衔接),二级(与自考本科衔接)证书考试。国家已从“银河工程”经费中支持,市县也应加大支持与鼓励力度。力争在“十二五”以内缓解中小微企业的“人才之渴”。建议仿此在上述已设考的16种证书外,增加小微金融管理师与(企业)融资理财师两证考试。迅速解决县域小微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与(作为需求方的)小微企业短缺的融资理财骨干。

2、利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理财智力服务

省市(县)举办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当前特别要以提供小微企业融资理财智力服务为重点,改善小微企业主极端缺乏金融市场知识与理财常识的现状。县域经济的决策者不仅要为平台的培训服务提供必要条件,更要亲自动员组织老板们静下心来学点东西;还宜亲自讲授市县破解“两多两难”的思路与举措。

经济发展困难篇(5)

 

民营经济具有产权清晰、风险自担、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与国有、集体经济一样,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民营工业经济发展,对于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扩大对外开放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加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目前民营工业存在问题和困难

从纵向对比看,我国工业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值得称颂。但横向对比,发展差距大。

1.1科技力量薄弱,创新动力不足。

从整体来看,由于民企资金和技术能力弱,进入国民经济中的行业多是技术含量、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或者是资源型大的产业。多数民企长期以来一直是利用本地有限的资金和劳动力及自然资源廉价的优势,重复进行着产品的初级加工,在开发新产品和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少。

1.2出口能力相对较差。

目前我国也有一批民营骨干企业具有出口附加值较高产品的能力,开拓国际市场和利用外资的积极性比国企高。但与发达国家比不够,总体上看,民企出口商品规模质量,技术含量不足。从国家调整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对工业的影响看,我国80%的出口企业受到影响。

1.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规模工业民企中,从业人员参加劳动失业保险、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费用年均不到千元。在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民企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不利于社会就业稳定。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结合在一起,让员工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割裂,当民企欠缺人才发挥才能的舞台时,那么会造成企业对员工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吸引力降低,人员流失在所难免,直接影响了民企的做大做强。

1.4融资难、渠道狭窄。

引起民营企业融资难、渠道狭窄的原因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其自身因素:一是银行信贷投向集中,放贷渠道相对狭窄,特别是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后,各家银行贷款偏好优势产业、大型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及信用度高的企业。二是由于大部分民企(特别是私企)内部财务管理较混乱,企业运作不规范,财务核算信用度低。三是现有的信用担保服务机构还不能满足企业的担保需要,使一些企业产品确有市场前景,而因找不到适当的担保单位,缺少资金而制约了其发展。

1.5人才问题比较突出。

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部分民营企业认为是人才问题,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究其原因,一是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充分。现有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劳动力供求双方缺乏有效、便捷的沟通渠道。二是民营企业用人育人的机制不完善。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过多的考虑成本和眼前利益,挖人才的办法想的多,自己培养人才的措施太少。论文参考网。家族化的管理,封闭了人力资源的引进,削弱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

2.促进民营工业发展的建议及措施

近年,我国民营工业呈现加速增长态势,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支撑点,但是要使其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促进我国工业崛起的一支劲旅,还需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使之更快发展壮大。

2.1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构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平台。要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解决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用地、办理证照、收费以及科研项目申报、政府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等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的非国民待遇问题。要优化政务环境,改进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讨建立民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增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主动性、自觉性,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理收费。

2.2立足优势,激励企业产品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许多民营工业虽初具规模,但存在着产业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等问题。在新一轮竞争中,首先应面向市场,继续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发展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自己。论文参考网。其次是出台一些引导企业进行新工艺改造,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高技术、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的政策,激励企业加快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步伐,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2.3强化工业园区的作用,引导产业集聚与延伸。

一是提高园区的规划建设水平,充分整合各类园区资源,对具有特色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园区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层次。要把园区建成对外开放的新窗口,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城镇发展的新组团,以园集聚,以聚兴业。论文参考网。二是对于进入园区的民营企业要做好服务,在地价、收费方面给予灵活或优惠,以降低投资业主的创业成本。三是提升园区民营企业发展层次,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出家族式管理和小规模发展的老路,与现代市场接轨。

2.4创新金融产品,拓宽民企融资渠道。

政府和财政部门要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建立一系列制度来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着力解决企业自身的诸多问题,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信誉。二是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促进融资。三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四是加强对民企的宣传和指导,使民企了解更多的融资渠道的信息。五是深化国企改革,鼓励民企参与资本市场化运作。五是疏通银行融资渠道,对民企的贷款可采取灵活的方式,特别是对一些困难企业,可针对其有销路,有效益的那部分产品实行封闭贷款。

2.5完善服务体系,切实保护民企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产业正处于梯度转移时期,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内陆地区都成为新的投资目标。因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克服以往重“前期免费”而轻“后期服务”;重“引资”而轻“跟踪”的状况,让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享受到一条龙服务,即在建设中全方位服务,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此外,政府管理部门应制定有效措施,通过内部与外部双重约束,对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要坚决查处和取缔;对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和肇事者,公安司法部门应予以严厉打击和惩处。

2.6抓好人才建设,稳定产业工人队伍。

首先大力培养、造就和引进专业人才。发挥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作用,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积极与高等院校协作,有针对性地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定期举行大型熟练工人招聘会,并设立常设机构,定期开展劳动力供求信息、咨询、供求预测、薪酬价格调查及等活动,促进企业与熟练工人的沟通与交流,为解决用工不足架设桥梁。通过网络实行就业登记制度,以行业通报、罚款等形式惩罚恶性拖欠工人工资企业,从源头上防止工人无序流动,使企业用工保持稳定。第三,加强各类人才的软环境建设。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福利。解决企业专业人才与产业工人在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创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还要针对各类人才的不同需求,为他们营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企业引得进、留得住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认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04):42-43

[2]胡俞越.调结构要着重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J].投资北京,2010,(01):20-21

经济发展困难篇(6)

缅甸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较好,物质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其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以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自然资源开发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区和经济特区建设为增长点,以南部发展为优先。

一、缅甸联邦发展经济面临的困难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内外政策的失误,虽然经过20多年的丹瑞军人政权的经济改革和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就,纵向上比综合实力确实有所增强,横向上比差距不小,其原因如下:

(一)国内方面

1、尚未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1990年全国大选后,不肯将政权交给在大选中获胜的民族民主联盟。近20年来,军政府的工作重心,还是以巩固政权、稳定政局为中心,而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缺乏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军政府严重缺乏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经济管理人才,导致缺乏国家和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可行性经济发展战略。具体表现在市场体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长官意志第一,管理混乱,现象严重。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全国铁路里程仅5326公里,而且都是米轨,机车和车辆多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公路里程30000多公里,大多数路面狭窄、等级低。水运宜航河道有限,仅8000公里,沿海港口虽多,但港口的设备落后,海运不发达。电力短缺严重,能用上电的人口不足20%。通讯设施落后,每200人才有一部电话(2001年)。

4、经济结构不合理。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合作、私有经济所占的比重,1997—1998年度分别为22.5%、2.1%和75.4%。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林业占主导地位,而工业、交通、通讯等部门仍然十分落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出口物资主要是农产品,从而使得外汇收入少,外贸逆差居高不下。

5、汇率严重扭曲。政府规定的缅元兑美元的官方汇率与自由市场汇率一直处于严重背离状态。1991年缅元兑美元的官方汇率为6:1,此后一直变化不大,而自由市场2001年度平均为418:1。

6、对外开放不够。军政府出台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是以维持军人政权为根本。既不对外宣传缅甸,也不欢迎外界了解缅甸。由于担心外商来缅投资会把缅甸财富掠走,宁可经济落后,也不愿经济开发。

(二)国际方面

1、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1988年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对缅甸实行的经济制裁,严格控制外国企业在缅甸投资生产。

2、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东盟成员国对缅甸投资减少。其次,泰铢在危机中出现贬值,使本来就疲软的缅币连带下跌。第三,由于东盟各国的经济实力减弱,外汇储备下降,致使缅甸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额下降。

二、缅甸联邦经济发展的趋势

2010年11月7日,根据新宪法进行全国大选,联邦巩固和发展党主席吴登盛被选为缅甸新总统。吴登盛在丹瑞执政时期担任缅甸联邦总理,其所领导的新政府会基本沿用前政府的内外政策,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其新的发展趋势为:

(一)农业仍然是缅甸经济发展的基础

1988年以来,缅甸政府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促进其他经济部门的全面发展,逐步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吸引国外技术和资金发展经济,使整个缅甸经济掌握在缅甸国家和缅甸人民手中的指导思想。缅甸由于工业落后,农产品是出口创汇的主力军,长期以来排在出口创汇的第一位,后来才被石油天然气出口超过。缅甸政府十分重视农业,采取多种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的发展,且发展成效明显。2009-2010度与1988-1989年度相比,工业原料油棕、茶叶、咖啡、甘蔗、棉花、橡胶种植面积分别增加14、0.6、0.78、2.2、1、5倍;油料作物花生、芝麻、葵花、油菜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6、0.3、3.2、3倍;粮食作物稻谷玉米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7、1.6倍。

(二)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自然资源开发是缅甸经济发展的支柱

缅甸的石油、天然气和水电资源十分丰富,随着缅甸逐步放开并作为吸引外来投资的突破口。1988年以来,外国对缅甸的投资不断增加,截止2010年7月31日,31个国家在缅甸12个领域的440个项目投资,投资金额达319亿美元。其中,石油天然气投资134,48亿美元,占总投资的42.16%;电力投资113.42亿美元,占总投资的35.56%。石油、天然气和水电已成为缅甸吸引和带动外国投资的主导产业。

(三)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建设是缅甸新的经济增长点

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区和经济特区建设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缅甸为发展经济,从1995年开始相继建立了18个工业园区,在各省邦已建和在建经济发展区24个。早在2005年,缅甸就拟在仰光的蒂洛瓦、孟邦的毛淡棉、克伦邦的妙瓦底和帕安、若开邦的皎漂、曼德勒的彬乌伦建立经济特区。2011年11月,泰国“意发展公共有限公司”和缅甸交通部港务局签署《建设土瓦深水港、工业区及通往泰国公路、铁路项目框架协议》,在德林达依省土瓦与泰国合资建设缅甸最大的经济特区,拟打造缅甸的“深圳”。2011年1月27日颁布的《缅甸经济特区法》,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沿海、沿边开放是缅甸经济发展的支撑

缅甸自1988年以来,打破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以沿海、沿边开放为主,在中缅、泰缅、印缅和孟缅边境开通10多个口岸和多个边境通道,缅甸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周边国家和东盟,由此形成4个经济区:一是曼德勒以南的以仰光为中心的由政府控制的经济区,主要依靠仰光港口、实兑等沿海开放和渺瓦底等边境口岸来带动;二是缅北与中国云南省经济密切相连的曼德勒、以腊戌为中心的上掸邦、克钦邦经济区,主要依靠清水河、木姐、雷基、拉咱和猴桥等边境口岸带动;三是东北部与泰国接壤的地区(主要是下掸邦),形成一块与泰国经济密切相连的经济区,主要以大其力边境口岸带动;四是与印度接壤的克钦邦西北部、实皆省的西部地区、钦邦等组成的经济区,主要依靠德木和耶边边境口岸带动。随着皎漂深水港、中缅油气管道、中缅铁路、中缅孟(瑞丽-曼德勒-实兑-吉大港,瑞丽-曼德勒-皎漂)高速公路、实兑深水港、印度米佐拉姆至加拉丹河通海航道、密支那至班哨二级公路的改扩建、土瓦经济特区等工程的完工,缅甸的对外经济交往力度将更大,更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与缅甸的经济贸易发展。

(五)私有化、放宽经济准入和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是缅甸经济发展的手段

1988年缅甸现政府执政后,废除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行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先后颁布了《外国投资法》、《国家企业经济法》和《缅甸经济特区法》等法律和条例,鼓励发展私营经济,积极引进外资,逐步放宽准入,从1995年开始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公开拍卖国有企业,2010年又把国有加油站、港口移交给私营企业,使得缅甸私营经济快速发展。

(六)扩大出口、进口替代是缅甸经济发展的方向

缅甸是一个工业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农业国家,出口产品主要是农副产品和自然资源,绝大多数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依赖进口,出口能力弱,外汇和发展资金十分匮乏。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缅甸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缅甸政府把扩大开发、利用外资的政策目标定为:促进和扩大出口,开发需要大量投资的自然资源,支持帮助涉及大量资金的生产和服务,进口替代,开辟更多的就业机会,地区开发。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缅甸在成品进口方面限制比较多,规定企业先出后进,以出定进,税收比较高,更多的是鼓励到缅甸投资办厂,增强缅甸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缅甸政府2010年批准新建20个私营水泥厂就是为了实现进口替代(缅甸每年的水泥需求量是600万吨,并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而目前缅甸只有14家水泥厂,生产能力仅为200万吨,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扩大出口、进口替代始终是缅政府利用外资坚持的一个基本方向。

(七)南部优先发展是缅甸经济发展的战略

缅甸以曼德勒为界,分为南部和北部。曼德勒以南的下缅甸地区,基础条件相对比较好,又是缅族集中居住的地区,所以缅甸经济社会发展历来以南部为优先。缅甸北部民族成分多,民族关系复杂,边境一线的“民族地方武装”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对发展上缅甸地区经济有顾虑。另外,缅甸新宪法的国家部分中关于民族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国家将帮助各民族发展语言、文学、艺术、文化;国家将帮助各民族发扬团结、友好和互助的精神;国家将帮助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卫生、经济、交通等社会经济事业。把帮助欠发达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排在第三位。曼德勒以南的下缅甸地区成为缅甸政府优先重点发展的区域,缅甸的工业布局基本上安排在缅甸南部地区,缅甸北部到目前为止没有像样的工业,18个工业区中的16个安排在曼德勒以南的下缅甸地区,剩余的2个安排在实皆省;24个经济发展区中的绝大多数也是安排在下缅甸地区,缅甸最大的经济特区土瓦、富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仰光港、皎漂港、实兑港均在下缅甸。随着缅甸新政府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缅甸经济会有大的发展,但在缅甸的边境地区民族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这种发展布局不会有根本的改变。

总之,缅甸在逐步克服困难,建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缓和民族矛盾,开发自然资源,实现了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0%,取得了可喜的经济发展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毅,周勇著.《雷多公路—穿越世纪的历史与现实》 人民出版社出版,二00八年五月

经济发展困难篇(7)

(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

主要表现在墨江县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没有形成特色支柱产业,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拳头产品少,产业链较短,带动效应不突出;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从经营规模、资产规模、整体实力上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企业往往经不起原材料或产品价格的波动,有的产品能耗高,达不到国家环保标准,与国家产业政策不协调,增加了企业自身经营的风险,更难以获得银行资金的青睐。比如:墨江规模企业中的“森鑫达水泥建材”,生产工艺仍为“立窑”技术,属高能耗受限行业;“兴华矿业”冶炼成本过高,价格倒挂无法正常生产;“沪森木业”因原材料不足,生产受到限制。

(二)资金需求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准入条件

墨江县目前共储备项目30项,总融资需求22.29亿元,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但一些交通类融资项目、水利类融资项目、市政建设工程项目所属部门是行政管理单位,承贷主体不明确或贷款主体不符合条件、所能提供的资产抵押担保不足等原因,不符合金融机构贷款的准入条件,项目无法获得支持。

(三)存贷比较低使资金未能发挥效益

目前,国有银行将授信审批权限集中到市级、省级行。这种管理方式导致因审批时间延长而流失一些优质客户,也制约了县域信贷投入。从近两年来墨江县金融运行情况看,新增存款转化为本地贷款的总量虽有所增长,但与县域经济增长对资金巨大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存款余额为40.69亿元;贷款余额为22.2亿元,2012年存贷比为55%,2007年至2012年存贷比基本一致,2012年资金闲置约18亿元,存贷比例过低,资金未能充分发挥效益。

(四)资金与项目不匹配及信息不对称影响银企合作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多采取“一盘棋”管理模式,需要靠项目争取指标,也造成银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的动力。墨江县属欠发达县域,项目难以挤入“中央、省、市”的盘子,或县域商业银行管辖行对地方项目、企业信息的不了解,影响对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县域商业银行有限的信贷资金往往流向预期明确、信贷风险小、期限长,投放集中,管理方便,收益稳定的一些领域,使得县域有待扶持的一些新兴发展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另外,银行自身注重风险管理,在信贷资金较紧时,信贷门槛更为提高,中小微企业由于资产规模较小、不动产少、缺乏土地、房产这类硬抵押物,获得信贷支持的难度增大。

(五)融资渠道单一和信贷产品创新难满足县域经济需求

目前,县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是银行贷款,受银行体制、管理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基层银行的创新动力较弱,对上级行经营管理更多的是被动执行,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开拓适合县域经济实际的金融产品意识不够。面对“三农”和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无论在投放贷款总量上,还是在金融产品上,都难以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普遍反映,现有银行贷款大多是流动资金贷款,缺少对技术改造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支持。

(六)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缺位之间存在矛盾

在各级政府引导下,当地农民积极发展茶叶、橡胶、烤烟、紫胶等产业,收入以较快速度增长,农民对农村金融服务必然产生多样化需求,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撤并致使目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位,虽然政府、金融部门作了不少努力,全县已实现了所有乡镇金融机构设置的全覆盖,但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只能做到限时服务,无法满足农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在许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民一笔存、取款业务通常需要到离家数十公里远的乡镇甚至县里外的金融机构去办理,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对策

(一)立足核心产业,培育中小企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建议围绕墨江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引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实力、有前景的大企业、好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提供加工和服务,拉长产业链、贸易链、供应链,发挥特色产业的带动效应,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关键要培育,关注信誉好、发展快、合作对象强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银行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要做到“懂你”,研究企业交易的对象,交易的真实性,研究行业规律、成长周期、治理结构,帮助企业发展,做其长期业务伙伴,根据其需要设计产品,服务上突出简洁高效,注重风险防范。

(二)拓宽融资渠道,满足县域经济建设资金需求

结合不同的项目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融资的渠道和方式是融资的核心内容,融资渠道主要有:金融渠道融资,财政渠道融资(比如: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土地渠道融资(比如:利用土地储备和管理政策,搞好土地资源的经营和租赁,利用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联营入股、租赁、抵押等方式取得收入,参与经营、吸纳投资,融通信贷资金。),信用担保渠道融资(通过担保业务,为融资拓宽渠道,促进银政合作贷款融资、银农合作融资)以及其他渠道融资(比如:BOT融资,特殊经营权融资),我们应充分运用融资渠道来满足县域经济建设资金需求。

(三)增强银行经营活力,创新适合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

统一的信贷管理模式和标准并不适应银行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各金融机构要强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牢牢把握自身发展和支持地方经济的契合点,在积极贯彻央行货币政策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就是壮大自我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源,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支持,努力争取贷款规模,增加信贷投放总量。并根据欠发达县域经济结构的特点,在贷款方式、抵押担保方面寻求突破,开发新产品,形成特色化服务、多样化服务。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要有创新举措,比如:通过政府、银行、税务、工商、行业协会、商会联合对中小企业市场板块进行分类,批发性授信,减少成本;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权利质押、动产融资、无抵押信用放款,为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增强基层分支机构的盈利能力和服务当地的经济活力,使信贷改革创新更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

(四)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促进项目需求与信贷资金的有效对接

通过搭建银政企互惠合作平台,加强县域经济和金融信息的双向交流。一方面向辖内金融机构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向县有关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协调化解贷款难、难贷款问题的症结,为金融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提供有效服务。比如: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有所拓展,信贷支持内容范围扩大,除粮食流通企业信贷支持外,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流通体系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包括路网、水网、电力建设、酒业、渔业等行业),但政策性银行准入条件较严,项目逐级审批,以项目增规模。一旦项目能形成有效对接,对地方支持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又如邮政储蓄银行其信贷资金全市统筹,可用信贷资金较为宽裕,2013年,墨江县邮政储蓄银行已争取小额担保抵押贷款规模1559户,可贷金额7795万元,可用于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规模大致有2000万元,一旦上述信贷资金能有效对接并投入,一方面可对地方经济形成有效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原承担小额抵押贷款的信用社可将这部分资金用于其他需要支持的项目。所以,要有效疏通金融部门与经济主体的连接渠道,搭建互信、互利、互助的良好合作关系。

(五)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加强信用环境建设

经济发展困难篇(8)

一、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殊性

农村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等学校中的弱势群体,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特殊的关爱。虽然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及学校也采取了一系列资助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但经济困难的解决,并不意味着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在经济、文化及教育上与其它同学产生的落差,使得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贫困与精神贫困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贫困生更易产生人际关系敏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非贫困生。另一方面,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在校及岗位上人际交往以及能力的发挥,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笔者认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应关注贫困生,要着重于精神和心理层面,培养其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关注经济困难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由共青团发动和组织的一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实践活动。自1991年以来,每年暑假约有100万青年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组成各种实践团队,深入农村等特别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服务。

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而鼓励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其服务社会、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还有利于培养其自尊、自重、自励、自省的观念,对引导贫困学生健康的学习动机、练就适应社会竞争与职业选择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很大部分贫困生在大学期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为完成学业接受到了学校、社会各界力量在物资上、精神上的支持。这些资助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作为接受资助的经济困难大学生,他们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回报社会,恰恰是感恩教育的体现。大学生心怀感恩,不忘回报社会。感恩教育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

2.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暑期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贴近现实社会,增强自信心。个体心理障碍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大学生自信心不足造成的。而经济困难大学生较其他人更易自信心不足,产生心理障碍。笔者认为,让大学生利用暑期进行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经历现实社会的历练。而社会实践能够为大学生尤其经济困难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的平台。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另一方面,大部分暑期社会实践是在农村进行,这些经济困难大学生回到自己生长的地方,更感亲切,能够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恢复和增强自信心。具体来说,其一是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社会有充足的认识与了解.减少对社会的陌生感;其二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了解自身的优势,树立自信心;其三是在社会实践中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与提高

3.暑期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意识。

尽管大学校园被称为“社会的缩影”、“小社会”等,但是与实际社会相比,尤其是在人际交往方面,其复杂性与现实性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环境,他们甚至可以不与周围人打交道而独立地生活下去.社会实践的开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社会实践贴近实际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人士面对面交往、沟通的机会,还给具有自闭心理的学生留下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的印象,促其主动发展人际关系,打破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集体活动、相互交流、团队合作的机会,在集体活动中,人际关系不佳、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加强与周围同学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团队意识与精神的培养。

4.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

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以及毕业走入社会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而经济困难大学生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经济困难大学生则对前途悲观失望,成才意志不坚,浅尝辄止,自暴自弃;个别经济困难大学生甚至认为社会不公,或遭受到歧视,不敢勇敢面对社会中遇到的一些挫折,这些都不利于走人职场、面对社会。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贫困学生一方面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另一方面可以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三、促进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措施

1.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尤其在实践中有良好表现的大学生给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奖励,支持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目前仅有部分高校暑假寒暑假社会实践评优涉及到个人,覆盖范围并不广。笔者认为,应建立激励机制,对参与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物质上的奖励,既是对其经济上的帮助,又是对其表现在精神上的肯定。

2.建立实践课程体系,高校重视和参与社会实践。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学校在教学上的支持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机制的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重要环节,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团队意识,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有利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稳定、繁荣、和谐与发展。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与支持经济困难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自身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开晃.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4)

经济发展困难篇(9)

从2007年秋季学期起,国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按照“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逐步建立健全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至2012年秋季学期,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在广西实现了全覆盖。每一项资助政策的出台,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党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切实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更多人分享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让广大学子真切感受到了教育公平阳光的温暖。目前,在普通高中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我区现有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中,国家助学金、特定学生免学费、社会团体或个人助学金、学校学费减免等属于保障性资助。虽然普高中央专项公益金“滋蕙计划”助学项目资助对象是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因此项目资助不能与国家助学金重复,实际上仍属于保障性资助且获得此类资助的人数很少。以桂林市为例,自治区教育厅下达给桂林市的中央专项公益金“滋蕙计划”助学项目2012—2013学年度的名额为840名,占全市普高学生人数1.2%,奖励金额168万元;2014-15学年度的名额为781人,占全市普高学生人数1.15%,奖励金额156.2万元。极低的奖励比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纵观现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虽然在不断完善,但依然是以“教育机会均等”式的保障性资助为主,缺少适用于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过程扶持的资助方式。随着国家资助力度加大,教育公平已迈出了重大步伐,党和政府向全社会做出的“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已基本实现。在不断完善保障性资助政策的同时,增加和完善适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体能力提升过程扶持的资助方式,引导、激励他们提升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成了目前高中阶段资助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内涵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是一种过程资助,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其实现能力提升、充分发展与全面发展。具体是指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以学年为单位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申报发展目标项目,经学校审核通过后给予学生一定经费支持与指导并进行结果考核,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实现的资助。[1]

发展性资助坚持资助与发展相结合,励志与强能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通过开展以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为载体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及诚信感恩意识。

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意愿的调查分析

当前,普通高中的资助项目主要是国家助学金,其覆盖范围:市区普通高中资助面约占市区在校生总数15%;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族自治县普通高中资面约占全县在校生总数40%;其他县普通高中资助面约占全县在校生总数30%。资助标准为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具体分为二档,一等为每生每年2000元,主要用于补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二等为每生每年1000元。由于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学生数多于资助比例,学校主要依据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来确定资助对象。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又是如何的呢?为此,我们在广西各选择3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问卷由填选择题构成,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分方法,分别赋值为5、4、3、2、1,5表示非常赞同,1表示非常不赞同,分数越高,说明表现越积极,即1、2表示否定态度(简称不赞同),3表示中性态度(简称中性),4、5表示肯定态度(简称赞同)。若某项目平均值是3,则表示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若平均值小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若平均值大于3,表示对该项目持支持态度。[2]

调查对象为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卷600份,回收有效率100%。

2.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

调查问卷中的1、2、3、4分别代表“资助的目的主要是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资助的最大功能应体现在激励、促进发展上,让优秀的学生获得资助”、“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应发挥资助的激励、促进发展作用”、“资助应突出其对贫困学生发展的激励、促进作用,生活困难问题应由贫困生自己解决”等问题。

从表二可看出,三个年级的P值大都是0.00( P<0.01),表明不同年级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认识的差异是极其显著的。从均值来看,不论是从4个项目维度还是从总体水平来看,高一年级总比低一年级的高。当代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7-19岁之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他们的心智也逐渐走向成熟,对自我认识、目标追求越来越清晰,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到了高三,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更渴望在公平的环境下凭自己的才干和努力赢得大家的认可。在各维度的标准差中,也只有高三年级问题“3”的标准差最小(0.489)。标准差反映的是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小,表明数据越聚集。可见,受助学生对资助功能的认识随年龄的增长而越多元、深刻,渴望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去完善、发展自我。

三、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的最为核心的需要 有三种:基础需要(生理和安全需要)、心理需要(归宿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要)[3],应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基础需要是可以通过保障性资助予以满足的;心理需要是经济资助所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相关教育帮扶措施;成长需要,不是单有经济资助就能满足的,它更需要通过教育引导解决内动力问题。在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既要将保障性资助落实好,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又要根据不同学生个体不同的需要层次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他们各种层次需要的帮助,尤其是发展过程的扶持,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获得的资助金额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个人的努力和发展状况相匹配,从而实现资助能够保障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四、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机制的构建

(一)资金来源。项目资金主要由资助管理部门划拨的专项资助资金、学校按规定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3%—5%的经费以及来自于社会、个人的资助资金构成。对于获准立项的发展性资助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

(二)项目构成。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科竞赛项目、校园文化创建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研究性学习项目: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包括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实验报告、标本或模型制作等;学科竞赛项目:必须符合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规定,参加“三模一电”、机器人比赛、发明创造大赛等活动,或参加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项竞赛活动;校园文化创建项目: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项目: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其他: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其他项目。

(三)管理策略。组织管理:发展性资助项目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资助办主任、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发展性资助项目评审小组,评审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性资助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协调项目的开展,负责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验收,以及效果分析评价等日常管理工作。每个项目须配备指导教师1~2名,指导教师由责任心强、热心学生工作的学科教师、班主任或资助办管理人员担任。过程管理:由立项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结题验收四个环节组成。立项申报阶段,学校指导学生填写项目立项申请书撰写项目实施方案;项目评审阶段,学校评审小组对申请立项项目进行评审筛选,通过公示后即给予50%的资助经费;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立项获批后,负责人组织项目组成员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开展各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学校资助办对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要进行检查,防止学生挪作他用,切实发挥资助资金效益;结题验收阶段,项目课题组向学校评审小组提出结题验收申请,提交项目结题申请书、成果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评审小组对申请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验收通过公示后即下达项目剩余的50%资助资金。

(四)成果推广。一是编印课题优秀项目成果集,并通过网站、成果报告会等形式进行项目成果推广交流,二是点面结合,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项目。

五、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实施效果及意义

2013年秋季学期,我们选择两所不同类型的高中学校开展发展性资助项目的试点工作。学生申报并获准立项项目28个,涵盖研究性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内容。项目小组的活跃活动,成了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既可以解决学生的发展可能与发展条件之间的矛盾,又能激发学生的成长成才愿望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既兼顾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又能满足学生的发展性资助诉求;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具体发展目标实现作为资助效用的评价尺度,克服了保障性资助中重“输血”轻“造血”的弊端,是对现行普通高中资助方式的重大突破。

(一)突出了资助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统一。《水火箭实验研究》项目小组,申请到项目经费后,运用动量知识和流体力学原理,开展了水火箭实验研究,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二级火箭与一级火箭连接问题、气密性问题,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认真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反复修改实验方案,最后实验取得了成功。在学校举办的科技活动月活动中,“水火箭”的发射展示,赢得了师生的一片赞叹。可见,将资助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不但是对现行普通高中贫困生保障性资助方式的突破,而且有利于强化资助的“输血”与“造血”功能并重,充分发挥资助的导向、激励和调控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二)有利于实现资助方式的创新。本课题研究总结出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管理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评价方法,填补了目前广西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空白。在优化当前以国家助学金、免学费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障性资助体系的同时,学校并充分挖掘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的资助经费,设置既有共性、又能体现个体发展差异性的资助方式,将学生所获资助金额与其本人发展状况结合起来,兼顾公平与效率,有利于确保资助工作真正以学生利益为最高目标,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真正为促进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三)有利于与我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相融互促。广西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才开始高中课改,广西普通高中新课改方案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3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3年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学分必须达到23个学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课程规定的要求,更应是学生成长的自身需要。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有利于激发受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受助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而获得相应的学分,变单纯的受资助为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使贫困学生在助人、服务社会、传递社会关爱的过程中, 用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回报,这不仅给贫困学生带来了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综合技能,又很好地回馈了社会,锻造了自强之才。正如《住房装修的市场调查及预算方案的编写》项目小组负责人在“项目成果展示会”上所说的:“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我们不仅初步了解了装修行业的运作及市场状况,而且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收获了比金钱要贵重得多的东西,体验了团体合作精神的力量,在为小组成员家庭住房装修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分享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刘世勇,王林清,马彦周.学生激励的新视角:发展性资助[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178-181.

[2]曾军.广东地区企业员工心理弹性结构维度及相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经济发展困难篇(10)

模仿创新

作用、内容、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看重模仿创新

欠发达地区为什么要看重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是指落后者在模仿学习率先成

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思想与行为、经验与技术、方法与设施等一系列成功因素的基础上再行谋求改革创新,从而达到跨越式赶超率先成功者之目的——笔者认为:模仿创新是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途径,其理由如下。

近年来,我国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总体上仍保持着原有的发展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对此,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些成果表明:当前多数欠发达地区是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主要借助于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这可能是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在制订经济政策时,应着眼于当地的优势资源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但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有一些运用的前提条件。将比较优势理论运用于农业经济时代, 具有优良的经济发展效果;但运用于工业化时代,效果将会处于递减之中;随着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对人财物的集聚效应、对社会生产力的贡献率,都超过了仅着眼于当地现有资源的比较优势战略。因此,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不能在当今世界与中国经济的转型时代,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上,必须着眼于科技创新,实施科技优先战略,只有这样,才可能力争在科技上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地区的目的。

实施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一是科技自主创新,但是,现在我国多数欠发达地区,普遍受到区位、人才、资金、设施、观念、制度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目前还不具备合格的、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即使在某些欠发达地区拥有较多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但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松散;体制约束、改革滞后,使市场机制在这些科技研发力量中的作用很弱,或者其科技研发及其成果的市场适应程度不高,或者其空有精尖的科研成果,但却找不到充足的投入。结果表明科技自主创新在欠发达地区行不通。

当欠发达地区以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却使多数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而当又试着想以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一,选择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来发展经济,仍然走不通之时,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之路应指向何方?笔者认为:科技优先战略的途径之二是科技模仿创新,应该走科技模仿创新之路,它最贴近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际,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赶超发展的一条捷径。何谓科技模仿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在科技模仿的基础上作出科技创新,当欠发达地区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首先进行模仿,然后实施创新,这便是科技模仿创新。

然而,发达地区的科技水平之所以较高,这绝对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技术问题,科技水平是由整个社会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是综合运动的结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制度、管理、政策也是生产力;中国不正是推行了市场经济制度,借鉴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才激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生产力吗?所以,当欠发达地区实施科技优先战略,以发达地区丰富而众多的、贴近市场需求的科技研发方式及其成果为主要目标,进行科技模仿创新之时,也要对发达地区的制度、管理、政策等诸多发展因素进行模仿创新。如果不这样做,则如同只想将A地的果苗移植到B地,却不考虑在B地营造出一个与A地季节土壤气候相似的生态环境,B地的这种移植是不会成功的——结论是:局部的科技模仿创新问题其实质必然是一个整体的模仿创新问题,对以科技为中心的整体的模仿创新探讨就是对科技模仿创新进行探讨,既然如此,本文下面将以科技发展为中心,综合性地对整体的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实施作用、实施内容、实施困难作出探讨。

二、模仿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作用

模仿创新作为一种生活与劳动的技巧,虽然原本存在于人类的一般生活与劳动之中,但其大量应用主要是在企业之间,是企业开发新产品的一种极其重要的策略,随着模仿创新在企业界的辉煌成功,今天这种策略已被人们举一反三,推而广之,被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战略之中。在欠发达地区,如果能正确实施以科技优先战略为目标的模仿创新策略,它必将给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以下方面的促进作用。

1、实现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指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并存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学习发达地区的科技成果、制度管理、结构调整,还可以承接产业资本的转移。

后发优势有两种形态:潜在的形态与现实的形态。潜在的形态是已被认知的后发优势,现实的形态是已被实现的后发优势。已被认知的后发优势并不等于是已经实现了的后发优势。如何将已被认识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呢?

从许多落后国家和地区走向崛起的历史实践来看,模仿创新是将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唯一捷径,舍此之外,别无他途。许多事实证明,日本经济强大,但它由后发劣势国家到先进优势国家的转化,是靠模仿创新起家的,并且在很多领域已由模仿创新跨进了率先自主创新的行列。韩国也是通过模仿创新,迅速改变落后面貌,一跃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强国。

以科技领域为例,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后发优势,模仿创新所起的作用可以分析为如下方面:①模仿创新使 “后发者”能够“后发制人”,在新技术面前, 能够冷静观察率先者的创新活动,研究不同率先者的技术动向,向多个技术先驱学习,从而避免了大量技术探索中的失误,降低了研发过程与目标的不确定性。②模仿创新充分利用了率先创新者技术方面的溢出利益,包括免费获得大量技术和成功经验,以及以远低于实际研发价值的价格购买率先者的专利技术或许可,因而使创业投资大为节省。③模仿创新还能够充分学习、吸收率先生产者的经验教训,通过大量使用新装备、大力推进工艺创新使生产过程更趋优化,物质和劳动消耗更为节约。④模仿创新还节约了大量新产品市场开发的公益性投资,有效地回避了新产品在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确定性和大量风险,从而只把精力集中于拓展市场,挖掘新的消费群体,使新产品市场迅速扩大。

2、降低创新成本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几乎崩溃,战争结束后的日本没有多少钱来自主开发新产品,也没有钱去进行技术投入,但日本人对美国的产品进行了全面“仿制”,当然在仿制时他们没有忘记对产品的改进。这样的模仿创新,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往往是美国人花大量经费研制新产品,日本人只用很少的钱来研究如何对它进行改进,从而使产品的性能和竞争力大大地超过美国同类产品,并成为美国的强劲对手,现在的日本已经通过模仿创新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我国改革开放前,技术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迟缓。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加大了技术创新的力度,但由于经济落后,经费紧张,加之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大量产品也是靠模仿创新搞起来的。如彩电、冰箱、空调等产品均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线,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最初也是买来的,通过我国企业的消化吸收、改进创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家电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先进产品的水平,不但将许多外国同类产品逐出了中国的市场,而且大量出口到国外。事实证明模仿创新的创新成本是最低的。

3、增强创新能力

模仿创新对创新能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上一篇: 近年来经济发展 下一篇: 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