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基本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7 17:29:31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1)

投资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者涉足投资就是投入资源以获取利润的行为。投入的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获取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非经济利益。投资按投资主体可以分为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和个人投资;按投资对象可以分为证券投资和项目投资;按投资目的可以分为获取经济利益的投资和非经济利益的投资;按期限划分可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对于创造价值而言,投资决策是财务决策中最重要的决策。筹资的目的是投资,投资决定了筹资的规模和时间,也决定了购置固定资产的类别。因此,投资往往也决定着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特点和方式,决定企业的发展前景。本文仅仅针对现代企业在市场需求日益多变、产品寿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运用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运作模式,在确保投资项目具有发展力、决策力、盈利力、创新力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探析。

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概念

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是指在以信息、科技、智慧为代表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科技开发、市场分析,乃至企业的经营战略等与知识有关的管理内容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共同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实现在整体优化下的局部最优,并最终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经营效果,从而取得良好的项目投资效益。也就是说,以知识为核心的集成运作,既可以完善企业经营流程,提高效率,又具有鲜明的目标诱导,能实现经营效果的最大化,从而优化项目投资。

例如,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是知识管理运作最为成功的企业。微软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而是当今知识经济资源——知识、智慧资本。微软公司以卓越不凡的技能、发明创造力、完成任务能力等智慧要素为基础,集成运作各种知识资源,并以程序软件为载体推向市场,从而不断诱导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使企业迅速成为信息产业界的龙头企业。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是一种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管理模式,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管理对象的重点也由传统的人、财、物等资源转变为以信息、技术、策略为主的知识资源。提高企业的知识含量、激发知识效力已成为集成管理的核心。

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运作模式

(一)运作要素

由于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观念变革的深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知识力的竞争。知识力的构成因素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创新智慧和创新精神,即包括了由知识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的整体要素的有机整合和融合。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组成知识力的整体要素也都处在不断地深化和变革之中,不断产生新值和新质。也就是说,知识力是一个具有未来视角的动态值和动态质的概念,被称为新知识力或高知识力。我国企业的企业家和经营者确立新知识力的竞争观,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构成知识力的要素内涵,更好地掌握以知识为核心的集成管理运作方法,并以特有的时代意识和思想方式不断提高和强化集成场中的知识、创新智慧、创新精神等三大要素,构造独具创新力的竞争优势及核心能力优势。

(二)运作模式

作为一种包容了技术和市场两方面内容的管理平台,知识平台无疑具有更为宽广的管理运作空间,管理手段和方式更加多样。尤其是以知识为核心的集成场,通过将知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三大要素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更是将知识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使得各项管理资源达到效用最大化、价值最大化,在此基础上管理集成力度也达到最大。

在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运作模式中,知识是实现由知识向实际创新能力转化的前提条件,离开这个条件,能力转化也就无从谈起;创新思维是实现由知识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必要条件,离开这个条件,生产力转化也就失去了科学性和有效性;创新精神则是实现由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的充分条件,离开这个条件,能力转化也就失去了主动开拓的动力源泉。这三大要素是现代企业从事基于知识平台集成管理的基本要素。一方面,它们不可或缺地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于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由这三大支柱要素形成的企业创新活力是一个不断循环继起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过程是一个不能中断的、连续强化和深化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强化和优化各项要素,才能保证企业充满创新活力,从而提高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能力。

企业项目投资管理中的集成管理功能

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对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作用方式是推拉并举,综合效力最强。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不仅具有先进而强大的技术实力,而且与市场方面的结合也非常紧密,从而可以诱导市场需求的产生以及推出创新的市场,使各种知识要素如技术、策略、智力、信息等给企业投资带来巨大的利润收益。

(一)有助于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结合,提高企业投资项目的发展力

在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要素当中,管理要素比传统的管理模式广泛得多,从人、财、物到技术、信息、人才、品牌等资源要素,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有形资源要素和无形资源要素。企业无形资源在集成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甚至决定着企业项目投资的成败。就我国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对无形资源的发掘利用还远远不够。企业在项目投资中单纯依靠对有形资源的投入,以此来获得成功,却忽视了企业品牌的提升,忽视了对顾客忠诚度的培育,忽视了对市场反馈机制的完善。结果,这些无形资源的惰性就会对整个企业集成管理产生抵制甚至加以破坏,给企业以致命的打击。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源,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在创建品牌的同时,企业就要把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充分结合,提升产品质量,维系顾客忠诚度,完善企业对市场、对顾客的及时反馈机制。因此,企业在项目投资管理中,通过对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方法的科学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的结合,增强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有助于人脑与电脑的结合,提高企业项目投资的科学决策力

在基于知识平台的集成管理中,人脑和电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成为一个人机交融的智能系统,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在这一系统中,人脑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智慧,电脑则是指辅助人们更好地发挥创造力的软、硬件系统。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动态多变,企业项目投资决策水平的高低成为决定企业能否取得竞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而要提高企业在新的环境形势中的项目投资决策能力,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决策主体的创造性智慧;另一方面,则应该灵活运用各种高科技成果和手段,以提高决策主体的判断力和洞察力。集成管理从汇集优势的角度出发,强调优势的协调匹配,从而推进了人脑和电脑的有机交融,使二者各自的功能、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了企业的项目投资决策水平和效果。当今,不少企业已经把电脑技术应用到决策过程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决策支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人脑的智慧和电脑的强大功能实现了更深层次的结合,决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确保了企业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前瞻性。

(三)有助于点、线、面优势资源的结合,提高投资项目的盈利力

集成管理的本质就是要求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通过整合资源使得各种优势资源互相结合、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各种优势资源产生裂变,从而聚合成强度更大的优势综合体,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现阶段,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各部门协调能力差、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建设严重等等,备受公众关注。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现代企业在项目投资管理中必须把自身“点资源”、“线资源”、“面资源”充分整合,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化点为线,集线成面的有效聚合,从而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提高盈利力。

(四)有助于管理手段和管理哲理的结合,提高企业项目投资管理的创新力

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复杂难测,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项目投资的风险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要想在市场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必须大力加强自身的技术水平,以提高技术竞争力,而且还应该不断增强管理水平,以提高对项目投资管理的创新能力。集成管理作为一种与高科技时代背景相适应的新方法,它的管理理念和基点正是从当前市场环境的特点出发,符合高科技时代市场竞争的要求。

在集成思想指导下,管理思想和管理哲理实现了巧妙的结合,从而为企业的项目投资管理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集成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要求企业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遵循优势互补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管理实践之中,以取得聚变放大的效应。由此可见,集成管理有效地克服了各种具体管理运作手段和管理观念的脱节现象,使其实现内在统一,从而促进了企业对项目投资管理的创新能力,并增强了管理对于企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宝山,张利痒.管理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2)

    2能降低进入资本市场的门槛

    这些实施知识产权的公司要获得股权融资,必须走向资本市场,因此知识产权数量巨大,它们需要的资本量也非常巨大。但是这些公司都处在创业之初,都很小,没有良好经营业绩,甚至没有经营业绩,破产风险也非常高,它们直接进入资本市场会搅乱资本市场。正因如此,早在1997年国际上就出现了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模式,但是难以蓬勃发展,只能解决极少数非常优质知识产权的融资问题,不能大规模解决问题。解决这些公司面临的资本市场门槛相对太高的困难的唯一方案是设立一个金融中介。该中介先到资本市场融资,然后将所获资金投资这些公司。该金融中介扮演着从中小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然后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投资设立大量以知识产权为依托的项目公司。这一点与传统银行机构的职能类似,银行扮演着从大量中小投资者那里吸收存款,然后将其以信贷形式借给大量企业的职能。这个金融中介需要向项目公司委派董事乃至高级经理以行使所有权,改善项目公司的运营;同时,它也需要让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相信,它投资的那些以知识产权为依托的项目公司是能盈利的,能够带来正常回报、乃至超额回报的。即使某些项目公司会破产,但是另外一些生存下来的项目公司的盈利除弥补破产公司带来的损失外还有丰盈的利润。该金融中介的声誉源自它能识别高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以及将相关项目公司经营好。它的识别技术与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类似,但是不同。该金融中介识别的是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而银行识别的是信贷项目的违约风险。

    3第三条理由在于时间动态上的效率积累优势

    中国每年授权的专利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每年需要借助外部融资的知识产权也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市场需要有大量市场声誉良好的金融中介为知识产权提供融资服务。声誉是建立在对大量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和管理大量项目公司基础上的。借助统计分析,它能够将这些长期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专门的知识、技能与商业秘密,服务于知识产权投资者和融资者。这种金融机构每年需要为大量新成立的项目公司融资。但是,如果不退出大量的项目公司,日积月累,这种金融中介管理的项目公司数量就极为巨大,管理效率会降低。从经济学上讲,公司管理项目公司的边际收益递减而边际成本递增,存在最优管理公司的数量。潜在解决方案有两种。第一种是这类金融中介退出一些项目公司。但是它们如何退出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出售这些巨量项目公司显然不是解决之道,因为市场上没有那么多买主,因为出售还可能导致大量公司正常经营的中断。另一方面,投资者通过金融中介持有大量项目公司的股权,经过项目公司长期经营,优胜劣汰之后,投资者通常愿意持有这些项目公司的股权。因此,解决的方案是在金融中介退出后,依然有一个金融载体替投资者间接持有这些项目公司的股权以保持大量项目公司的稳定。因此,存在一个金融载体可以从该金融中介分离出来。该金融载体就是创投基金,而该金融中介除去创投基金剩下部分就是创投基金管理公司。接受项目公司的创投基金成为一家控股公司。因此,创投基金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股份公司的特征,这意味着有相当多投资者投资其股权或基金份额,因此,创投基金应该在资本市场发行基金份额。创投基金管理公司具有知识产权经济技术评估职能,这是其核心技术。为了经营好一个个项目公司,创投基金管理公司还应该有很好的管理咨询技能。第二种是该金融中介不退出项目公司,那么它最终不再专业为新设立的项目公司融资,而最终演变成控股公司,失去为大量知识产权融资的职能。它积累的评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的专门知识作用不大,对知识产权融资是一种损失。为了让管理公司专注知识产权评估,应该立法强制其在一定条件下退出。

    4通过构建竞争性创新市场来提高知识产权融资的效率

    单单上述三方面理由是不够的,并不总是能保证解决绝大多数知识产权融资的问题。只有在有许多家创投基金管理公司竞争的背景下,发行许多创投基金才能彻底解决绝大多数知识产权融资难问题。吴欣望和朱全涛(2012)在考察近300年来典型国家经济发展经验后总结出,一个国家的新技术交易市场越具竞争性,这个国家经济增长越快;反之,一个国家新技术交易市场越具垄断性,这个国家经济增长越慢。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如果中国需要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其新技术交易市场必须更具竞争性。当前中国知识产权融资难问题实质上是知识产权市场具有买方垄断性特征以及卖方具有竞争性特征的共同产物。或者说,能有效为知识产权融资的机构太少,具有垄断性,而国内供给知识产权的机构与个人(包括个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非常多,具有很强竞争性。改变这一现状的唯一可行方案是提高这一市场买方的竞争性,大量引入市场买方———创投基金管理公司,大量发起设立创投基金,在它们之间形成竞争性。该方案将深刻改变中国科研体制格局,只有在这种格局下才能实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语)的目标。由于大量专门投资知识产权的知识产权创业投资基金进入创新市场构成买方,它们之间的竞争不仅推动它们改进遴选高价值知识产权的技术,并改善管理效能以实施这些知识产权,而且也推动它们为了获得高价值知识产权直接投资从事知识产权研发。大量创业投资基金从事知识产权研发和实施的必然后果是企业成为中国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5有利于对知识产权创业投资行业进行市场监管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3)

1.知识化理财观。知识包括科学、技术、能力、管理等因素,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知识含量是其创新的关键因素,未来的企业财务管理更将是知识化。

2.人本化理财观。企业重视人的管理与发展观,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人的智慧和创新在现代经济社会的核心作用和价值。企业财务管理应强化对人的激励、培养与约束,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充分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调动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信息化理财观。知识经济时代,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空间变成“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企业财务管理者必须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筹措。企业信息化从财务管理软件或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转向资源计划( ERP)阶段。它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是注重内部管理流程再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形成不断循环、高度统一的整体,将企业的采购、生产、库存、销售与财务等系统数据实施全面综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1.利益追求主体多元化。现代企业理论认为, 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 它包括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甚至政府等。他们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不再仅仅归属于股东所有, 而是归属于由企业家、股东、债权人、公司员工等相关利益主体。

2.财务管理目标综合化。企业追求财富最大化和知识最大化。知识最大化目标可减少企业股东以外的人员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职工的利益去单纯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它不排斥物质资本的作用,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最短时间内最佳组合营运的结果;它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3.社会责任加强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企业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广泛和深入。企业的社会目标在企业目标结构中的地位将得到重视和提高。企业对社会、自然的贡献大, 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企业如果对社会或自然环境造成损害,它就要付出代价。

三、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1.融资管理创新。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推进融资管理创新,把融资重点由金融资本转向知识资本,知识资本逐渐取代传统金融资本成为知识经济中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将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资本量化为企业产权已成为现实。金融信息高速公路和金融工程的运用,加快了知识资产证券化的步伐,为企业融通知识资本提供具体可操作的工具;企业边界的扩大,拓宽了融通知识资本的空间。

2.投资管理创新。首先,投资与“投知”并重。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活动,需相关的投资、员工、技术、市场等。企业生产需要投资,首要的是智力投资;需要的技术是信息、生命、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海洋、环境和管理高新技术体系中的技术;需要管理的是网络组织结点创新的矩阵管理等。这一切均以员工的知识能力为基础。其次,要改变现行投资方案的评估。在知识经济时代:(1)知识性资产将是企业投资方案评价的核心,且其内容将超出现行无形资产的基本范畴,如企业商誉、企业管理能力等将越来越重要。(2)现行投资方案主要考虑节约资金成本,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主要以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实现投资的增值性。因此,企业的投资取舍以能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和专有技术的积累和提高为标准,并非只考虑成本因素。(3)投资方案的评价应从企业全局、长远利益出发,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和素质提高、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标准。

3.风险管理创新。由于知识经济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知识积累和革新的速度加快将使财务管理的风险趋于复杂化, 由传统的投资风险转向投资风险和网络技术风险并存。科学的规避风险, 首先, 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能够具有及时捕捉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其次, 要充分利用信息网加强调查研究, 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 提高投资决策的高效性。再次, 由于在高新技术产业与无形资产上的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固定资产投资, 对那些技术进步快、对国民经济具有重大促进意义的无形资产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进行摊销,从而减轻风险程度。

4.财务分析内容创新。随着企业知识资本的增加,企业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受制于知识资本的作用,对知识资本的分析也因此构成财务分析的重要内容:定期编制知识资本报告,披露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顾客忠诚等方面的变化和投资收益,建立一套评估知识资本价值的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调整旧的财务指标,增加新的知识资本考核指标,反映知识资本投入状况及其成果。设立知识资本与物质资本匹配指标和综合指标。

5.无形资产、人力资本成为企业投资决策重点。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体地位,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以有形资产为中心, 而是转向以无形资产为中心。企业资本结构以无形资产为中心地位的形成, 改变了企业资产结构, 使得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人才素质、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成为企业收益和市场价值的决定因素。而人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因此人力资本的投资将占据无形资产投资的重要部分。

6.财务成果分配创新。财富分配是由经济增长中各要素的贡献大小决定的。地租是农业经济中主要的分配形式,而工业经济中有形资本的多少决定财富分配额的多少。随着知识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知识资产逐渐转变为财富分配的轴心,财务成果分配方式需要创新。要确立知识资本在企业财务成果分配中的地位,使知识职员在总体上分享更多的企业财富;改革以工作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估系统,如利用“经济价值树”技术来界定职工所创造的价值;建立因人付薪、以个人所创造价值的合理比例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如股票期权、知识付酬、职工持股、职业投资信托。

四、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 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 使之呈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因此, 企业财务管理也将适应这种变化, 向网络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网络财务是基于Internet 技术, 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支持电子商务, 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它不是单纯的财务信息系统,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 使会计由事后核算转变为实时核算; 企业由内部走向外部, 静态转向动态, 物理距离变成了“鼠标距离”, 使管理延伸到全世界任意一个结点。在网络财务管理方式下, 财务人员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处理多个事项, 改变以往独立、封闭的工作单元。会计电算化的实现, 降低了有关资源的消耗, 将财务人员从繁忙的手工记账系统中解脱出来; 企业事务的处理过程能够整合整个企业的内外部财务资源, 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信息数据的传递能由供需双方收发电子邮件或由需求方登录供给方的网站进行访问, 获得充分的财务管理信息, 保证了财务管理信息的时效性; 电子货币提高了结算效率, 加快了资金周转; 网络财务帮助企业实现了远程记账、查账、报表、审计、监控等远程处理与在线财务管理;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定基本程序、规范权限, 把财务管理制度和企业规程变成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 以此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财务管理中的人为因素。

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它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速度, 拓宽了财务管理研究领域, 丰富了财务管理内容, 改变了财务管理观念、财务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6-0159-03

投资者保护是防范资产证券化风险的重要路径之一,会计则是保护投资者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以下简称科微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与其资产特征是相匹配的,在融资方式上则具有灵活性。可见,研究知识产权证券化中的会计投资者保护具有现实意义。

1 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中的主要风险

1.1 基础资产风险

科微企业的核心资产是专利,是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主要来源,但是该基础资产具有如下风险:一是技术风险,也叫知识产权的固有风险。多由技术缺陷、技术进步等引起。技术风险会降低知识产权的价值,从而使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面临较大的风险。二是信用风险,即因知识产权的特征、运营成果的缺陷等导致的风险。表现为本息不能收回的风险、早偿风险、风险难以分散、抵押物执行风险等。主要受原始债务人信誉、知识产权信息的透明度、基础资产债务人的分散程度、知识产权的质量、偿债时间设计的均匀性等因素影响。

1.2 提前偿付风险

提前偿付是借款人在贷款到期前偿还部分或全部借款的风险,会使投资者难以获得预期的收益。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如果被提前兑付,会打乱投资者的资金安排计划。提前偿付往往是因知识产权转让、再融资、违约等造成。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票面或内含利率、知识产权资产的特征、宏观经济形势等会影响原始债务人的提前偿付

决策。

但是,证券公司参与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由于能够在二级市场流通,从而能够有效地应对提前偿付风险。

1.3 交易结构风险

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涉及知识产权人、投资者、证券公司或承销商、资产评估机构、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托管银行,乃至回购方等。各参与方都有可能面临风险,并加剧整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面临的总体风险。例如,交易参与方履行职责不力、交易软件或设备故障、交易结构设计的缺陷、证券化产品被降级等。

1.4 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有时会是致命的。例如,用于证券化的知识产权基础资产在产品发行后,被发现存在所有权纠纷。这会对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打击,使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归于无效。

2 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投资者保护路径

2.1 会计在公司治理框架中的地位

公司治理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基石。无论是外部公司治理还是内部公司治理,会计的地位都是中心的和不可或缺的。在包含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结构中,以会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有效传递是一个重要的机制设计。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和会计法等都为这一机制提供了法律意义上的保障。

2.2 会计投资者保护的路径

2.2.1 会计信息质量。投资者主要通过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来进行决策,因此会计信息质量是保护投资者的主要路径之一。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可靠性,可以通过盈余管理和盈余稳健性来衡量。二是相关性,可以通过年报盈余的信息含量和年报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来衡量。三是信息披露,分为非财务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

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的会计信息质量保障,主要通过披露知识产权及其运营有关的会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来实现。

2.2.2 内部控制质量。内部控制提供了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常规设计。首先从日常管理控制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构建良性的企业文化、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凝聚力并正确认识到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也是维系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稳定性和制衡性的基础性制度设计。从我国近几年的企业内控实践来看,内部控制的质量还跟内控信息的披露以及外部监督有关。

知识产权证券化属于高风险融资业务,内部控制的质量对于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2.2.3 审计质量。投资者通常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精力去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识别和判断。作为独立第三方并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师提供的审计信息成为投资者最重要的决策支持信息来源,必须具有高质量特征。审计的质量跟审计独立性(衡量指标有客户的重要性、审计收费合理性、审计任期等)、审计质量特征(衡量指标有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特长、注册会计师行业评价、注册会计师占事务所从业人员的比重等)、审计保障能力(衡量指标有法律保护程度、事务所的资产规模等)有关。

中国证监会规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事务管理报告》必须定期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审计质量对保障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投资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财务运行质量。财务运行的好坏最终决定了投资者的利益能否实现。财务运行质量可通过投资质量(借助投资效率、投资结构等指标)、资金运营质量(通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经营性流动资产比重等资金运营效率指标和流动比率等资金运营安全指标等来加以反映)、筹资质量(借助资本结构、股权资本成本、担保程度等指标)和股利分配质量(借助成长性、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的稳定性等指标)来衡量。

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财务运行质量取决于知识产权获取未来现金流的能力,是对投资者进行分配或还本付息的基本保障。

3 科技型小微企业利用会计投资者保护防范知识产权证券化风险的建议

3.1 提高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

科微企业的核心资产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目的是为科微企业融资,从而有了“基于融资目的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问题,表明跟常规的信息披露存在差异,科微企业需要对其进行例外管理。

应做好三方面的信息披露工作来提高知识产权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水平,这对解决基础资产风险、提前偿付风险和法律风险都是有益的。一是知识产权自身信息的披露,包括:法律权属信息,知识产权类型,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人所处的地区,独立性、用途、可替代性等专用性特征,剩余保护期限,技术的先进性、能够被应用的程度、独立性和所处的技术阶段,知识产权的评估金额等。二是知识产权会计信息的披露,包括:知识产权的成本信息,成本类型,运营信息,现金流量及预期信息流量信息,贬值、摊销等知识产权的价值动态信息,知识产权信息的披露范围与方式,知识产权财务风险信息等。三是与知识产权融资有关的信息披露,包括:资本增量,融资方式,担保或保证能力,科微企业的信誉、信用等级,评估机构的公信力、估价风险,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政策,企业的资金政策、资本结构、偿债能力、融资习惯,宏观政策情况等。

3.2 加强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的合规管理

实现“真实销售”后,知识产权及其融资产品的管理由科微企业转到证券公司。合规部是证券公司的一个重要的控制部门。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的全部风险原则上都应由合规部介入进行动态的管理,特殊目的管理机构(SPV)分为公司型SPV(SPC)和信托型SPV(SPT),因此合规管理有两个最主要的管理机制:一是针对SPC的风险隔离机制。取消SPC的门槛限制,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更好地为科微企业融资服务;进一步降低证券公司发行SPC的资格限制,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信用等级为主要审查依据;严格审查SPC的对外担保行为;严格审查SPC的交易结构,避免双重税赋问题。二是针对SPT风险防范机制。重点针对SPT运行的金融体系风险和自身风险。SPT涉及信托知识产权的权属转移问题,需要通过合规管理去解决以下风险问题:撤销风险,即知识产权人申请撤销信托关系的风险,应通过事前确认信托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的稳定性来加以避免;信托性质界定风险,即信托关系被界定为融资担保关系的风险,应通过合规审查,确保信托知识产权资产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权利得到妥善处理,随着真实销售,与知识产权相联系的风险确已转移至SPT;债务人行使抗辩权风险,应重点运用合同法相关条款通过事前的审查加以避免;SPT的破产风险,通过准入、行为能力、治理结构和财务结构的审查、限制和监控,使SPT远离破产风险;核算风险,主要指SPT机构的自身财产或独立于信托知识产权财产的其他财产产生的现金流,与信托知识产权产生的现金流未分开核算,导致难以实现破产风险隔离的风险,应通过强化会计核算要求来加以避免。

3.3 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实现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管理

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交易结构越复杂,投资者保护自身利益的难度就越大。证券公司或其成立的SPV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对会计投资者保护具有重要的日常管理作用。一是流程控制。通过授权与分权、审批和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控制措施,把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交易结构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协作而又相互制约。二是事项控制。对特殊的事项(如提前偿付)实行例外管理,实行严格的控制程序。

3.4 强化会计监管、保护知识产权证券化投资者的利益

防范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的主体是科微企业及其他直接参与方,但是光靠企业自律是不行的,还需要外部的会计监管。一是会计管理部门监管。目前我国财政部门对会计违规的查处重点是上市公司,力度远远不够。应充分发挥各级财政部门的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适度的监管。二是证券管理部门的信息披露监管。证券管理部门的监管对象主要是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和上市公司。由于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正在形成,而分业监管(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分别监督商业银行与信托、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容易导致管理真空或职能重叠。三是多部门协作监管,以更好地进行职能界定,发挥会计监管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王宏,张婷.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M].北京:法律

出版社,2011.

[2] 杜静然,姚王信.基于投资者保护的知识产权证券化

信息披露[J].会计之友,2013,(8).

[3] 谢志华,等.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投资者保护评价报告

(2011)[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4] 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EB/

OL].http:///newlaw2002/slc/slc.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5)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企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独领风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领头羊。

    1 知识企业及其特点

    知识企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广义的知识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作用和传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等领域。知识企业以员工的知识及其商品化为利润源泉,具有资金更多地投资于知识和信息活动,以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对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等特点。

    2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其二是指知识管理中知识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其次,高收益与高风险相配比的观念。知识企业表现为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要想取得高收益就必须接受高风险的存在。为此知识企业必须突破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保守的消极规避风险的观念,而应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其的使命。知识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反应不够敏捷就会导致企业覆灭。因此在等待死亡与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之间,知识企业只有选择不断的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内容。在知识企业中,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企业中,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知识在企业基本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人工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占有。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筹知”与筹资相结合将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决定于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企业中,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等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知识企业中,知识所有者统帅资本股东、职工以及各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企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都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知识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应改变投资分配的收益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大小,并结合各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率也兼顾了公平。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识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总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3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除上述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以外,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风险管理成为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及其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可预见性、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6)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企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独领,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领头羊。

1知识企业及其特点

知识企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广义的知识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作用和传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等领域。知识企业以员工的知识及其商品化为利润源泉,具有资金更多地投资于知识和信息活动,以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对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等特点。

2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其二是指知识管理中知识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其次,高收益与高风险相配比的观念。知识企业表现为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要想取得高收益就必须接受高风险的存在。为此知识企业必须突破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保守的消极规避风险的观念,而应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其的使命。知识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反应不够敏捷就会导致企业覆灭。因此在等待死亡与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之间,知识企业只有选择不断的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内容。在知识企业中,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企业中,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知识在企业基本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人工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占有。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筹知”与筹资相结合将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决定于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

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企业中,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等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知识企业中,知识所有者统帅资本股东、职工以及各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企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都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知识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应改变投资分配的收益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大小,并结合各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率也兼顾了公平。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识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总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3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除上述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以外,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风险管理成为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及其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可预见性、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7)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企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独领风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领头羊。

1 知识企业及其特点

知识企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广义的知识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作用和传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等领域。知识企业以员工的知识及其商品化为利润源泉,具有资金更多地投资于知识和信息活动,以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对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等特点。

2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其二是指知识管理中知识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其次,高收益与高风险相配比的观念。知识企业表现为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要想取得高收益就必须接受高风险的存在。为此知识企业必须突破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保守的消极规避风险的观念,而应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其的使命。知识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反应不够敏捷就会导致企业覆灭。因此在等待死亡与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之间,知识企业只有选择不断的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内容。在知识企业中,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企业中,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知识在企业基本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人工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占有。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筹知”与筹资相结合将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决定于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

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企业的利润分

[1] [2] 

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企业中,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等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知识企业中,知识所有者统帅资本股东、职工以及各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企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都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知识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应改变投资分配的收益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大小,并结合各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率也兼顾了公平。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识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总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除上述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以外,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风险管理成为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及其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可预见性、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改进无形资产价值补偿方式。在知识企业中,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中的主体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居支配性地位。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投资收益取得的时间很难准确预测,超额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相对来说,无形资产的投资风险要大些,其计算方法也无法确定,无规律可循。可考虑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财务管理的对象由“资金”延伸到“信息”,知识企业受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变化。因此,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联合体,形成松散型的网络合作关系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信息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增高,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不再局限于“资金流动”,已延伸到“信息资源”。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8)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企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独领风骚,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领头羊。

1 知识企业及其特点

知识企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广义的知识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作用和传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等领域。知识企业以员工的知识及其商品化为利润源泉,具有资金更多地投资于知识和信息活动,以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对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等特点。

2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其二是指知识管理中知识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其次,高收益与高风险相配比的观念。知识企业表现为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要想取得高收益就必须接受高风险的存在。为此知识企业必须突破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保守的消极规避风险的观念,而应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其的使命。知识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反应不够敏捷就会导致企业覆灭。因此在等待死亡与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之间,知识企业只有选择不断的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内容。在知识企业中,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企业中,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知识在企业基本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人工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占有。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筹知”与筹资相结合将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决定于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

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企业中,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等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知识企业中,知识所有者统帅资本股东、职工以及各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企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都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知识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应改变投资分配的收益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大小,并结合各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率也兼顾了公平。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识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总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3 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除上述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以外,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风险管理成为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及其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可预见性、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9)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强调了经济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依赖于知识这种最重要的资源,已经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正如德鲁克所言“在知识社会中,知识已是且将代替自然资源、金融资本等而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企业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独领,成为新经济时代的领头羊。

1知识企业及其特点

知识企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知识企业是以知识为对象,对知识进行直接生产、加工和分配的企业。广义的知识企业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生产、存储、作用和传播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教育、研究与开发、通讯媒介、信息服务等领域。知识企业以员工的知识及其商品化为利润源泉,具有资金更多地投资于知识和信息活动,以提供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为经营目标,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高风险性,对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等特点。

2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其二是指知识管理中知识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其次,高收益与高风险相配比的观念。知识企业表现为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要想取得高收益就必须接受高风险的存在。为此知识企业必须突破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保守的消极规避风险的观念,而应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其的使命。知识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反应不够敏捷就会导致企业覆灭。因此在等待死亡与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之间,知识企业只有选择不断的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内容。在知识企业中,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企业中,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知识在企业基本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人工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占有。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筹知”与筹资相结合将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决定于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

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企业中,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等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知识企业中,知识所有者统帅资本股东、职工以及各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企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都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知识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应改变投资分配的收益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大小,并结合各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率也兼顾了公平。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识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总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3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除上述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以外,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风险管理成为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及其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可预见性、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投资管理基本知识篇(10)

2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比较分析

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同于传统企业。首先财务管理服务于知识管理的观念,这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知识企业应转变传统企业中流行的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而代之以知识管理为中心的观念,故财务管理要服务于知识管理;其二是指知识管理中知识资产的开发、利用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都需要财务管理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其次,高收益与高风险相配比的观念。知识企业表现为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要想取得高收益就必须接受高风险的存在。为此知识企业必须突破传统企业财务管理中保守的消极规避风险的观念,而应树立在高收益与高风险合理配比前提下勇于承担风险的观念,这也是社会和历史赋予其的使命。知识企业的风险主要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如果技术创新停滞不前或反应不够敏捷就会导致企业覆灭。因此在等待死亡与可能获得高收益的高风险技术创新之间,知识企业只有选择不断的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通常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等内容。在知识企业中,这些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筹资管理方面,筹集足够的资本是企业实现生存、发展、获利的管理目标的前提之一。在传统企业中,筹集资本主要指筹集资金;而在知识企业中,知识在企业基本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筹集资本不仅包括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包括了资本的筹集。在Intel公司生产的芯片价格中,原材料与能源只占3%,设备与设施费占5%,直接人工占6%,而85%以上的价格为知识、专利与技术占有。对企业而言,如何筹集各种能唯我所用的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起点,“筹知”与筹资相结合将是一种必然。事实上,货币资本筹集和人力资本筹集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货币资本的筹集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只有筹集到一定量的货币资本,才能吸引人力资本,购买或研发无形资产;而人力资本的筹集反过来会有助于货币资本的筹集。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有发展前景,并非决定于实物资产、多少设备,而主要在于是否拥有杰出的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是否具有专利、技术诀窍、商誉、知名商标等无形资产;是否具有一个或若干个能够随时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的虚拟组织。人力资本是组织的“灵魂”,而物质资本只不过是组织的“躯体”。所以,组织的筹资能力大小,基本上取决于组织拥有上述无形资产的能力。换句话说,拥有了优质的人力资本,即使没有任何实物资本,资金持有者也愿意提供货币资本给你支配;相反,如果只有实物资本而没有人力资本,那么就不会有人愿意提供货币资本。所以,企业在筹资阶段,财务管理应实现这样一种良性循环———通过筹集货币资本为人力资本的筹集创造条件,通过财务管理的其他功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创造更大价值,为筹集更多的货币资本!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打开通道。

在投资管理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着重于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模型。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把重点转向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并研究无形资产投资可行性的决策模型。固定资产决策模型如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等也可以用于无形资产投资决策,但要作较大调整。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净现金流量、贴现率和时间长度如何确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由于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变化节奏非常快的社会,对于一项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计算,一是时间宜短不宜长;二是充分考虑投资风险因素,系数宜小不宜大、贴现率宜高不宜低;三是可以季度甚至月度为时间间隔单位。而且,人力资本的取得成本和使用成本包括范围宜大不宜小。

在收益分配管理方面,传统企业的利润分配是建立在“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利润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资本形成的,利润分配也要按出资者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是,在知识企业中,这一基础发生了变化,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货币资本,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是掌握在经理人和科技人员手中,高智力的人类劳动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决定了知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也必将是决定财富形成和分配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收益分配的重点要转向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而不是货币资本的拥有者。人力资本的大小如何确定、以怎样的形式来进行分配等是收益分配管理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知识企业中,知识所有者统帅资本股东、职工以及各相关利益者共同拥有企业,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是都向企业投入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才能,同样为企业剩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按照谁贡献谁受益的原则,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是企业产权主体,都有权参与剩余分配。知识企业为适应这种变化,应改变投资分配的收益模式,而应按“资+知”的模式进行分配,即在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各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按其贡献大小,并结合各利益主体所承担的风险大小进行分配。这样,既能促进效率也兼顾了公平。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知识企业在人力资本定价和分配形式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股票期权制度、员工持股计划、剩余利润分配权制度等,总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参与者。

3知识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除上述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以外,知识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存在如下创新之处:

(1)风险管理成为知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应用给知识企业带来新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由于经济活动的网络化、虚拟化,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反馈速度的大大加快,如果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信息的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选择利用内部和外部信息,就会加大企业的决策风险;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寿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及其员工如果不能及时对周围环境的发展变化适应,就会加大企业的风险;在追求高收益驱动下,企业将大量资金投放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无形资产上,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可预见性、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风险,从而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改进无形资产价值补偿方式。在知识企业中,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中的主体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居支配性地位。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投资收益取得的时间很难准确预测,超额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相对来说,无形资产的投资风险要大些,其计算方法也无法确定,无规律可循。可考虑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财务管理的对象由“资金”延伸到“信息”,知识企业受信息技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影响,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地依赖客户、供应商和行业经济、区域经济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变化。因此,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联合体,形成松散型的网络合作关系的现象极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信息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中的比重日趋上升,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增高,企业管理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的管理上。因而企业财务管理对象不再局限于“资金流动”,已延伸到“信息资源”。

(3)财务柔性管理更加普遍。知识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是从财务的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核心和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

上一篇: 工程建造与管理 下一篇: 对历史的感想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