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3 16:46:33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1)

一、在执行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会计报表是由资产负债表和财务收支表构成,而去年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预算收支报表和预算差异分析表。这时预算会计就缺乏建全的报告体制,资金动向情况不能完整反映医院整体运营模式,而医院由于人力资源与技术因素等方面的影响,预算的可行性分析结果不能全面性、科学性对医院会计之间进行核对,增加了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以及复杂程度。

同时各部门预算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无论什么部门、人员都不得进行修改,不能单独进行管理。造成部门预算在执行分配中的问题,一方面是领导重视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各部门对预算和实际用款存在误区,宣传力度也不够,只管财务人员做的对不对,从而预算的权威性没有树立起来。

二、预算编制方法老旧,不具备预先审计的制度

固定的预算编制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具备科学的编制,忽视了预算实施的成效。相应的职员对单位产生的经济状况不能及时有效的监管,也造成财务管理得不到相应的提高。还有医院的领导也缺乏对预算编制工作的关注,只停留在表面的层面上,没有科学的运用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使医院在未来成长中受到极大不利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三、医院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的设置

医院预算会计收入类科目与财务收入科目有一定联系。预算收入是以实际收到的货币性资金作为当期收入,否则就不能确认当期收入。医院取得预算收入途径包括事业预算收入、财政拨款预算收入、其他预算收入、经营预算收入。为了保证医院经济行为合理、合法有序,严禁“帐外帐”不管医院通过何种途径取得的收入都要纳入预算管理。通常情况下,医院收到的现金作为预算收入确认,但也有特殊情况。例如:医院为进修医生提供住房而收取的押金,或组织招标工作中向供应商收取的投标保证金,且在约定期后退回款项,所以现金不能确认预算收入。医院设置“事业预算收入”科目核算医院开展日常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产生的实际货币资金收入,从而不包括同级政府财政部门取得各类财政拨款。而医院财务收入是各项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更能体现经济业务的本质及权责义务。

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财务会计费用类科目与预算会计支出类科目都有8个总帐科目,虽然医院不适用“行政支出”科目,但它们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预算里的事业支出是医院开展正常业务活动实际发生的货币性资金科目,它与财务会计中的业务活动费用和管理费用两个科目是对应的,从而产生时间差异。债务还本支出对应财务会计中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负债类科目,从而容易产生永久性差异。

四、加强预算会计对医院会计核算的影响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规范公立医院收支运行,对于控制成本,强化预算约束,提高管理水平,加升资源使用的效益,都有明显的效果。财务费用与预算支出由于核算基础不同,导致在一定时期内两者会有差异,但长期来看费用与预算支出金额是一致的,存在时间差。例如:产生的应付帐款,财务会计已确认费用,而预算会计不确认,到实际支付时应付帐款才确认预算支出。

财务费用与预算支出由于核算范围不同,有部分可确认的预算支出的事项永远无法确认费用,产生永久性差异。例如:偿还银行借款,预算会计在债务成本支出中反映,而财务会计在短期借款或长期借款中减少。

五、会计核算方式与内容的不断完善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2)

一、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差异类型及产生原因

新政府会计制度设置的创新亮点之一,就是基于“双基础”模式下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对一笔业务进行同时核算并反映。政府会计制度在原来行政机关及各行业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上保留了收付实现制的特点,又汲取了权责发生制的优点,从而可以同时满足不同的政府管理部门的财务信息需求。

权责发生制是按照收益、费用是否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费用的一种方法;收付实现制是按照收益、费用是否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为标准确定本期收益、费用的一种方法。同一笔业务,如果核算基础不同,会导致不同的业务处理结果,政府会计中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核算的,而预算会计则是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对业务进行反映的。两者的核算基础不同,从而导致差异的产生。而这种差异有些是暂时性的,会在后续核算中相互抵销;而有些却不能抵销。根据差异能否后续抵销,我们将它分为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二、差异处理方式

(一)时间性差异

所谓时间性差异是指因账务确认时间的先后不同,可以在随后的一个或几个期间内转回,也称为暂时性差异。政府会计中的时间性差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对收支确认的时间有先有后;二是往来确认收入或支出的时点不同。在公立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以下三种业务场景会导致时间性差异。

1.公立医院日常的业务收入中属于医保费用挂账部分:财务会计确认为收入;而预算会计当期不确认收入,在收到医保结算款时再确认收入(见表1)。

例1:某公立医院20X8年3月发生门诊医疗收入2000万元,其中代垫基本医疗保险费用400万元,现收1600万元。

财务会计业务处理(单位:万元):

借:库存现金/银行存款1600

应收账款——应收医疗款——应收医保款400

贷:事业收入——医疗收入——门急诊收入2000

预算会计业务处理: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1600

贷:事业预算收入——医疗预算收入——门急诊预算收入1600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对3月医疗收入的确认金额存在400万元的时间性差异,而这个差异会在以后收回医保款转回并最终消失。

2.对持有的长期投资的收益确认(见表2)。

例2:某医院20X8年2月购买2年的一次还本付息国债,半年计息2000元,于20X9年2月将该国债转让,其收到国债转让价格105000元。其中投资成本10万元,已计利息4000元。

购入时财务会计(单位:元):

借:长期债券投资——成本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预算会计:

借:投资支出100000

贷:资金结存——货币资金100000

半年度计息时(共2期)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不做处理):

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2000

贷:投资收益2000

转让时财务会计:

借:银行存款105000

贷:长期债券投资——成本100000

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4000

投资收益1000

预算会计:

借:资金结存——货币资金105000

贷:其他结余100000

投资预算收益5000

以上案例显示,预算会计下的收益确认与财务会计存在时间差,在转销投资时预算会计的收益是指整个投资收益,包括财务会计下以前已确认的收益,但两者的差异最终会消失。

3.采用应收(预收)方式下在收到账款时:预算会计确认收入;财务会计不确认为收入,而是通过往来账户进行反映(见表3)。

《医院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补充规定和衔接规定》中明确科教收入要按合同完成进度进行确认。财务会计下根据完工成本占比、完工工作量占比、完工时间占比、实际测定的完工进度等4种方式按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而预算会计则在实际收到资金时确认收入,两者之间也会因收入确认的时点不同而产生时间性差异,而这个差异最终会在所有收入资金都到位及合同完成后消失。

(二)永久性差异

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不同、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的口径不同,导致财务会计确认的收入费用与预算会计确认的收入支出的金额不同而产生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一期间发生,在以后期间还可能继续发生,但不能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转回。这种差异只影响当期,不影响其他会计期间。政府会计主体的捐赠、负债、备抵等业务会因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导致差异,且这种差异是不可逆的(见表4)。

表4中涉及到的业务类型均为永久性差异,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因确认的金额不同以及是否确认收支会导致对盈余影响也不同,且不会在后续会计期间转回。

三、差异结果的编报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3)

现阶段,传统的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只有依据时代的特点,对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将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优势互补,使得政府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时能够很好的避开弊端。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为了确保政府的资金流向,资金的流通,资金的经营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政府部门不能很好的对政府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目前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现状

(一)无法反映政府资产的实际情况

目前,政府预算会计无法准确的反映出政府在资产使用上的具体情况。政府部门在进行资产管理过程中,一直都是与最原始的成本资金进行计量以及反映的,这也使得政府资产在持有时,无法确定资产的增减,进而导致了政府资产价值评估的不准确。单一的历史成本模式无法对货币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于政府资产的反应也不准确。具体体现在:在对政府资产进行评估时忽略了库存货物的价值。当前的制度规定,政府部门的库存材料是大宗购入并且逐渐使用的物资,而对于数量较少的办公用品则是随用随买,在购买之后按商品价值直接列为支出。在对政府部门资产进行评估时忽略了无形资产的价值。现阶段,我国对于政府部门的无形资产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会计科目,使得在传统的成本模式下进行政府资产评估时,对于软件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被忽略,无法进行准确的计量。在对政府部门资产进行评估时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不全面。主要反映在对政府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真实的反应出来。

(二)无法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

当下,在进行政府预算会计的过程当中,不能将政府的资产以及负债全面的表现出来,而且政府部门的财务业绩、受托的责任、财务情况等等也得不到充分的反映。在现金制度上,对于已经发生的档期尚未使用现金支付的债务也不能得到相应的确认,从而形成隐性债务或者或有债务,这样的现状使得在进行政府进行资产评估时,夸大了政府部门对于财政资源的支出,加大了政府存在财政风险的可能性,使政府部门的负债情况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来。

(三)不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帮助

现阶段,政府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对于政府的拨款就可以充分的反映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对于预算的支出、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等不能充分的在这个体系中完美的反映出来,而且,要想使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更好的进行结合,首先要对将其中的脉络进行梳理,使得政府的会计工作能够更加来快速的完成,并且对于政府部门的会计监督,管理以及决策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

二、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般情况下,在履行政府部门的财务受托责任的过程当中,政府部门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之间能够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虽然对它们的研究是分开进行的,但是却是组成政府会计整体的重要构件。只有做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信息有效协调,就能实现两者的功能协同。对于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协调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协调、会计要素协调、会计科目协调以及会计报告协调。在对政府部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结合时,应该从整体思路进行相应的思考。首先要树立一定的思想方向,只有在思想方向正确,并且加以辅助措施的实施,才能使二者得到有效的结合。其次在进行二者结合的过程当中,应该按照相应的步骤逐步的进行,不易操之过急。

(一)建立完善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

先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于政府部门预算以及执行的预算会计体系。对于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管理系统进行相应的改善,防止政府部门在对预算执行的过程当中挪用,挤占预算资金等一系列违法乱纪的行为,不断的加强财政支出的安全性。在政府部门进行了资金预算时,应该与国库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部门的采集收购等相应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对于财政的支出要设立个明细账户,以便对以后的财政情况进行相应的审核。在政府部门预算环境下,还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会计体系,用以来追踪政府部门的活动结果,从而使得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以及政府部门的真实业绩全面地反映出来,对于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使财务管理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二)完善财务相关信息透明化强化负债监控

现阶段,长期非货币性质的政府项目并未划进到政府部门的会计核算当中,只有在进行项目拨款时会形成一条简单的支出记录,这样的现状使得政府资产无法准确的进行评估。并且政府部门公共财政职能的改变,也将政府部门公益性的支出逐渐增大,使得预算体系不能将环境、社会义务、担保等方面的负债进行相应的确认以及计量,导致了政府部门无法对政府的财政状况做出准确的分析,给政府部门的债务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未强化债务管理,需要完善相关信息的透明化,并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可以有效的将政府机构的负债情况反映出来,为政府部门的资产管理带来一定便利。

(三)建立政府成本会计体系

通过政府预算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之间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政府部门的资产的用途、使用情况、使用效果全面的展示出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资源。政府部门应建立一套政府成本会计体系,将政府部门所有岗位所需消耗的费用,以及公共资源进行细致的整理、分类,控制政府部门的总体成本。而且对于政府部门资产的审核,绩效预算,以及拨款等方面,成本会计体系还要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使得政府部门的绩效性以及相应的职责都能得到充分的履行。对于政府部门会计核算体系中的财务报告以及合算对象也应该进行相应的策略改进,使得非税收入的管理不断的进行强化。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政府进行决策,促进我国政府部门的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政府部门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在进行二者结合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政府部门的实际财务情况,并对具体的财务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不断的将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结合进行完善,从而使二者能够在政府部门的财务管理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用。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对于政府部门的拨款等资金能够安全的送达使用者手中,对于政府部门的资金安全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不但对于我国的相关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而且能够使政府部门的财务情况、资金流向、资金营运效果等全面的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管理职责,使得政府部门的会计系统能够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曾莲.论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4)

1998年实施的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内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规范了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会计核算,已经取代传统的指令性计划、所有权控制和行政管制,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主要工具(王雍君,2007)。由于其会计核算和预算高度一致,当时对于适应市场经济,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加强财政资金管理起了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逐步开始进行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预算会计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形成的三套会计科目和相应的会计报表体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便于新历史阶段的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这些会计信息不便于绩效考核,使得政府财政透明度不强,亟需改革。

为了使政府会计体系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全面性和相关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政府职能(公共管理)转换及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应建立政府财务会计。(徐公伟,2007)。同时,政府财务会计应和政府预算会计共同构成政府会计体系,并定期、全面、连续、系统反映和监督政府债权、债务、对外投资、现金流量、公共财产受托责任履行、政府绩效考评等情况,提供满足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二者之间的并存性

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着共同的会计主体,即政府部门和公共部门(包括履行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而且就会计对象而言,都要对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的运动情况进行反映,二者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存,而且预算会计并不随之取代,而是应该加强。

(一)总的来说,我国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决定了二者之间的并存性

会计理论研究起点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不能割裂一方。在会计理论体系中最客观的莫过于会计环境,而最主观的莫过于会计目标,所以,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结合起来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 (杨月梅,1998)。而会计环境不同,会计目标也不同。会计环境的变迁是会计目标进步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牛清霞,2008)。从这个角度着手来考察这个问题,首先我国的会计环境正处于不断的变迁中,过去几十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高度集中,绝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是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基本不受市场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漫长的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系只是初步建立,远未成熟,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不完善,各项交易也不够规范,会计还做不到如实反映的地步,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还远远达不到国际上所要求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水平。

这就决定了我国政府会计的目标不能仅仅用以前那种单一满足预算的想法来考虑,也不能盲目地抛弃从预算的角度来看政府会计的思路。政府会计的目标应定位为:既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预算管理的需要,又要满足政府公共管理的需要,向政府、立法机构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以财政资金收支信息为主,同时提供财务活动和结果方面的信息。也就是应将政府财务会计也纳入政府会计之中,实行以预算会计为主、预算会计与政府财务会计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才符合中国政府会计目前的改革趋势。

(二)具体分析

具体而言,我国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带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使得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反映的侧面不同,因此不能相互替代,这里分别加以说明。

1.会计环境不同,对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不同。中国政府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立法机构和管理部门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而其他的外部使用者尚处在成长阶段,尚未构成信息使用的主导力量(王晨明,2007)。也就是说,政府财务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包括立法机构和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的外部使用者,而政府预算会计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立法机构和管理部门,我国的外部环境决定着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对象。

2.政府财务会计反映的是政府整体财务运行状况的全貌,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而政府预算会计则有着政府拨款(appropriation)、承诺(commitment)、核实(verification)和付款(payment),构成支出周期中此消彼长、相互继起的四个阶段(王雍君,2007),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专门反映政府预算方面的情况,也是政府会计不可或缺的部分。

3.政府财务会计能提供和反映政府有关部门的财务状况及成果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并可利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可用于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而政府预算会计专门针对政府有关部门的预算情况,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当年的预算收支及结果,以满足政府财政部门、各级政府之间以及立法机关等相关方面考核政府公共财产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必要考核。  (三)政府财务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应当在相当长的时间并存

笔者认为,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宜考虑分几步走。

我国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持续正常发展的国家,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总的会计环境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此时既需要监控预算期内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又需要总的政府财务会计方面的信息,在此情况下,应以预算会计为主,财务会计为辅。目前正处于政府会计改革的关键时期,政府预算会计非但不能削弱,在短期还应加强,以确保预算的落实和执行。随着市场力量逐步增强、法制建设逐步完善和政府职能逐步转换,建立透明政府、绩效政府的目标进一步实现,应循序渐近地过渡到以财务会计为主,预算会计为辅的局面,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二、二者之间的协调性

在政府财务会计与政府预算会计并存的同时,也要正确地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协调的原因

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旨在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同时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会计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有沟通的纽带,也就是应该在某些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乃至一定程度的统一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满足有效地进行政府公共管理改革,建立高效,高透明度的政府的需要。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5)

高校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是分别针对未发生的经济活动和已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前计划与事后结算行为。前者作为高校开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是高校下一经济周期中各项行为的规划且以货币进行体现,涵盖预算资金收与支两个范围且指明收与支的方向。后者则是本经济周期结束时进行的汇总、整理与结算、分析,虽同样以货币进行体现,然却是终期的归纳、核算。因此预算是核算的指导与前提,核算则为预算提供确切、客观、具体数据,使预算得以进行。

一、高校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协调方面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高校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同属经济活动两个方面,二者本当彼此守望、互为依托且相互促进。但在实务操作上,长期以来相对陈旧的行为模式却使预算和核算在协调上存在显而易见的差距,甚至导致高校财务预算和会计核算“两张皮”现象。比如在经济活动周期上,会计核算往往采取一个自然年即为一个会计周期的原则,而原本应当处于会计核算前沿的财务预算通常从编制到批复会从上一年度十月左右持续到当年的三、四月份,之后才开始具体施行。由此必然导致预算未曾完成,会计核算就已实际执行的状态。再如自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包括高校在内的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明细早已统一到了“目”位,然而众多高校财务预算却依然只到“项”而无法明细到“目”。预算项目的“粗”和核算项目的“细”之间出现的不对等情况自然会造成预算支出难以确定内容的问题,甚至是预算找不到核算对应科目的困境。这便给核算方调剂支出、串支项目或随意延伸支出项目内容提供了可能。而由于预算和核算项目缺乏统一性与关联性,则极易使预算在事实上被架空而影响执行效果。

二、实务操作下高校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策略

(一)统一口径、加强管理、优化制度。要使高校预算与核算更加协调一致以提高资金收入活动的成效性、安全性与科学性,就需要从源头加强管理。也就是在经济活动周期、科目设置等多方面统一口径、优化资金管理制度。比如现有的预算编制到批复持续时间过长,不仅缺乏工作效率,更直接影响预算与核算工作品质。因此需要压缩预算出台时间,应从编制到批复限定在上一年度末尾,也就是要在当年一月前或至少在一月内颁布当年的预算计划。同时,财务预算科目也必须和会计核算保持一致,同样需要明细到“目”,且需要在预算科目与核算科目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即反映预算收支的科目也必须在反映核算收支的科目中找到唯一对应的明细目。(二)加强沟通、深入交流、提高真实性。要建立起预算核算定期交流机制。无论是采取面对面交流还是以邮件或线上会谈等模式进行,预算与核算双方都需要保持定期深度沟通。预算方需要充分听取核算方在具体实践中遭遇的问题与情况,不断优化预算定额标准、指标额度、项目范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细致。核算方则需就具体核算操作中遇到的不确定内容、范围或来源等听取预算方的意见和建议,使核算科目、指标、内容等更加精确,不断提高准确率降低错误率。同时,保持定期清理帐目并建立起长效机制也必不可少。也就是无论预算方还是核算方都需要兼顾记录和清理,定期就本方已记录项目和内容等开展复核、审阅以查缺补漏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者也需要就各自的定期清理工作保持沟通交流,及时向对方通报已方清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合作开展修正工作等。(三)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建立平台化的预算、核算体系。过于依赖人力提升预算与核算的协调性比较缺乏科学性且也难以落实执行,而借助技术开展辅助则常常可以在提高人力工作标准化、科学性、统一性诸多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也就是说,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建立平台化的预算、核算体系。比如建立起集财务预算、会计核算于一体的高校经济活动系统平台。无论预算还是核算均需采取口径统一的单位名称、明细科目、经费来源等项目设置。而包括指标、额度、项目、走向等的内容则需依据新会计准则等条例规范的要求输入系统并予以锁定。只有当预算支出额度大于或等于实际支出时,才允许核算支出行为成立,反之则被系统拒绝。借助系统平台开展预算与核算可以尽量弱化甚至规避人为不当操作的情况,降低不规范资金运作活动潜藏的财务风险。这不仅有利于实务操作下高校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保持足够的协调性,更有助于高校以最经济、便捷、科学、合理的模式开展资金收支活动、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性。

三、结束语

要在实务操作下加强高校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必须加大优化创新力度,从包括业务周期、项目明细、沟通交流以及监督管控诸多环节着手,在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协调失灵的局面。这不仅是让高校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间建立起良好的协调性机制以更好开展资金运作活动,也是最大限度规避财务风险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举措,且是高校适应新会计准则要求、以改革提升自身管理工作品质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珍芳.浅议新会计制度下高校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当代会计,2016(03):56-57.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6)

一、预算功能定位

我国财政部会计司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解读中指出,预算管理“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成为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预算被赋予计划、协调、控制、激励、业绩评价、资源配置和实施企业战略等多项功能,基本上被定位为一个全能的角色。

预算功能一般来说分为控制导向型和决策导向型,前者是以以往财务数据为主要依据来编制全年预算及经营目标,通过对数据的判断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后者是突出强调在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下,对预算指标和其它预算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关注,竭力避免围绕预算指标的“数字游戏”行为。

(一)控制导向型

很多企业在制订全年预算的时候,依靠的一般来说都是以以往的财务数据为依据,着重强化对经营活动的严格控制,按照预算加强对支出活动的监测,以确保利润总额预算以及其它预算目标的实现。不难看出,这种预算制度所反映的企业对预算功能的定位,是突出强调预算的“控制”这种基本功能以及其包含的经营控制、业绩评价和激励等具体功能。其导向意义在于:通过强调控制功能,引导执行者重视预算目标,直接激励执行者努力追求最好的业绩目标。

(二)决策导向型

这种预算制度所反映的企业对预算功能的定位,是突出强调预算的“决策”这种基本功能以及其包含的综合预测、战略实施、资源配置和目标沟通等具体功能。这种功能定位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预算作为配置资源、规划未来的重要工具,预算越接近真实,那么按预算进行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就越高;而且预算越准确,对实际执行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就越强。

(三)两种“功能定位”模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控制导向型”和“决策导向型”功能定位模式各自的效应来看,二者各有利弊,并无优劣之分。但是,两种功能定位模式之间却存在一定的“进化关系”。企业预算从建立之初,就有一定的“控制”意味在其中,无论对于预算编织者的初衷是如何,当预算在编制完后的预算期间内,一旦发生有偏离预算的情况发生,财务部门会天然的对偏离原因进行监控并想方设法使经营活动回到预算的轨道中来,同时对调整预算行为是慎之又慎,往往需要公司董事会、股东会或最高长官来批准后方可调整。由此可以看出“控制导向型”的预算功能定位在我国很多企业中是一种比较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但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企业预算发挥最大化的功能,就必须转变以往的思路,探索和使用新型的预算管理模式。“决策导向型”预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公司在未来一个预算期间内的经营活动进行一个整体把控,形成一种具有战略思维的预算管理体系,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二、财务会计在预算管理中的地位

不论预算编制的起点是什么,通过制定产量、成本及现金收支等预算的过程,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在财务预算,即对企业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量的预期之上。因此,整个预算编制过程总是以预计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为终点,表示企业对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总体预测。在编制预测性报表中,归集数据的逻辑与编制实际的财务报表的流程和逻辑一致,各业务部门的业务预算,同样要经过财务人员的归集计量,才能形成财务预算。

预测性报表的形式、项目和口径与实际的财务报表应当是一致的,这样编制的预测报表与反映企业实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才具有可比性,也才能正确发挥预算的功能。而要实现这一点,前提是预测性报表编制过程中所适用的对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记录的标准,都应严格按照财务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可以说,财务会计是预算编制的基石。

三、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中的地位

全面预算管理是管理会计的一种方法,也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企业预算管理方法。要使全面预算能够真正发挥管理控制的功能,除了编制预测合理、符合事实的预算,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预算控制制度,将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控、考评等多个环节联合起来,形成“计划-控制-反馈-考核”的持续改进的循环。预算必须与战略、与奖惩制度、与预算动因建立起密切的逻辑联系,而不应仅仅是为预算而预算,变成财务部门或预算机构的“自娱自乐”。

这种反馈和考核过程,即是一种实际信息和计划信息的互相对照、互相修正、互为标杆的双向反馈。在一个预算期间,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应该持续关注企业内全方位的经营成果,通过特定的信息收集系统,持续归集能够与全面预算中涉及的各个指标勾稽的量化数据,并与预算进行比对。如果实际数据与计划发生了偏离,应当及时关注,分辨原因,判断究竟是预算不够合理,还是经营活动实践的某个环节发生了偏差。同时,预算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预算考评,即考核各预算目标的实现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奖惩,通过奖惩,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和管理者为完成预算目标努力,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实现对资产、收入、现金流等“物”的控制。

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预算管理中的融合

预算涉及企业内部对其未来的估计,是企业管理会计活动的重要环节,而用于与预算指标相对比的实际数据,来自财务会计系统。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会计活动与财务会计融合的重要手段,建立起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一)预算编制阶段

预算的本质既然是一种综合计划,说到底是为企业的资源配置与运用服务的,预算管理的价值是建立在对企业的资源(或者叫工作要素)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企业的工作要素往往是高度个性化的,而财务会计却更加注重数据间的勾稽关系和逻辑的正确性,它涉及的工作要素一般是公共性的。所以,如果仅从会计逻辑的角度设计预算体系,或者说仅满足于预算管理符合会计逻辑和会计流程,预算管理是不可能取得真正效果的。过分强调财务预算而忽视业务与经营预算,是本末倒置(杨小舟,2005)。韩永斌(2006)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这个问题:现行预算体系非常强调财务业绩的重要性,忽视了经营和战略决策中非财务目标的重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围绕预算的各种博弈行为。

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企业在制定完战略以后,必须制定经营计划,并根据经营计划来设计整个预算体系。经营计划要尽可能地细化(比如包括大量的经营过程指标),因为经营计划制定得有多细,就决定了预算编制得有多细。在比较扎实的经营计划的基础上,再编制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其它预算。

(二)预算执行阶段

预算可以作为提高战略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参照依据。通过与众多实务界人士的探讨发现,评估与调整战略是当前许多企业在战略管理中较为欠缺的一环。实际上,企业的战略规划系统应当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而且预算可以对战略提供强化或修正的作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反馈信息是不断修正、调整战略的重要信息来源。

预算管理控制是指依照已经编制好的预算标准,对实际执行中的业绩进行监督和评价,将编制好的预算作为监控和评价职能部门和经营单位的标准,并进行定期报告和分析,反映各预算责任单位的预算完成情况,以便在出现偏差造成巨大损失之前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预算执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及预算目标的实现。一般财务会计在预算管理中的主要作用是将编制的预算目标作为业绩管理的依据和标准,定期的将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实际业绩与预算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并采取改进措施。而在传统会计人员加入了管理角色之后,预算控制应当是一个通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控、预算考评形成一个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系统。

(三)预算考核阶段

虽然我们主张弱化预算的控制功能定位,但并不意味着要取消所有与预算相关的考核。“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没有监督和考核,再美丽的天使都会变成可怕的魔鬼。”没有考核,预算工作的质量无法保证。实际上,会计人员在对预算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变换考核的方式和内容,更加着眼于对预算本身质量的考核。这种考核体现在对每一项重要的预算差异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不断增加整个企业对内外部环境的理解和把握。如果预算没有完成或者预算执行差异率较大,预算执行部门应做出解释,只要理由充分就可接受,而不是像传统做法,对于与预算数偏差较大的事项采用扣分或者给予较低评级的方式,抱着唯数据至上的态度。由于这种差异与预算执行者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解释的合理性却体现了他们的态度和能力,因而这种差异分析有助于缓解预算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7)

对于单一化的历史成本模式,其货币在时间这一价值之中得不到有效反映,资产在反映之中的价值也就变得不准确。一般表现为那些存货没有被作为资产的部分进行具体确认;那些无形的资产也没有被作为是资产进行确认;对于固定的资产在核算上反反映片面;结转自筹的基建科目也存有一定问题。

(二)不能够准确的反映政府的一些列负债情况

对于现金至上,出现了当期已经发生的情况,可是却没有使用现金进行政府债务的支付以及进行相关的确认,造成一种隐性债务以及或有债务的情况,这对于政府可支配资源的范围来说,被进一步夸大化,虽然掩盖了当时的财政困难,可是,却增加了政府以后的财政风险。

二、立足现实,着手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机结合的思考内容

首先应该从整体的思路进行思考,构建一个政府的会计体系应该在财政总体的预算会计制度以及财政的总体预算之中财务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部门和事业单位所有制度综合而成。这样的整体思路,应该先建立一个专门进行追踪整个预算以及执行过程的这种政府预算会计的系统,所支持的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财政方面的支出管理进行改革,防止政府部门以及预算单位对于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在预算资金进行截流、挤占、超支、挪用等一系列道德风险的行为,用来强化财政支出的过程对于合规性的行为以及责任的履行。应该与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的采集收购等制度进行紧密结合,其明细账户在设置上应该与政府的收支进行分类改革匹配。

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政务预算环境下的财务会计体系,追踪以及关注政府活动长久以来的影响以及结果,进而客观的反映出政府财务的情况以及政府真实的业绩,对于政府财务方面的管理起到完善和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应该适当的建立政府的成本会计,对于政府所履行的相关职责要耗费的那些公共资源进行细致的归集、核算、分摊,这不仅可以成为总体成本在控制与管理上提供一定的支持,同时可以为外部的绩效审计、绩效预算与拨款、绩效评价等提供一系列成本信息,进一步促进政府的绩效性以及相关责任的履行。

思想是方针路线,有了思想就要有具体的措施加以辅助,才能真正的达到二者的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把预算和收支作为政府在预算会计以及其它财务活动的核心,作为政府在财务方面的核心,在政府这一会计体系之中,应该有步骤的进行,从它的组成体系开始、会计核算的要素、会计核算的相关模式、会计科目以及财务报告等体系,进行会计确认、核算、计量和报告方面的规范研究。政府的财务会计所侧重反应的是政府以及它各个部门所有财务活动的状况和结果的具体会计分支。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重构政务这种财务会计体系,对于财务会计的核算也应该进一步改善,无论是会计的核算还是报告行为,亦或是合算的对象和财务报告等,都需要进行策略改进,对于政府的预算体系应该重新建构,对于预算会计的具体核算一定要进行全面改进,加强那些非税收入的相应管理,对于日常共用的经费进行合理定额。要让二者基础和报告都能协调统一,才能促进其职能发挥到最好,促进我国政府的平稳建设与运行。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8)

内环境发生的改变主要是教育、公共财政在体制上的改革以及筹资方式的改革。政府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完全控制着高校的办学体制,但是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驱使其倾向自主管理。社会化的改革已经在后勤全面开启,学费目前是全国各高校的重要经费,飞行学院由于扩招导致需要新校区的建设,贷款规模正在急剧的扩大着。部门预算近年来要求基本项目的收支以及后勤的预算都应独立的进行核算,零余额的账户信息需要设置相应的科目。政府的制度管理下的款项的采购及其预算要直接付给供应商,业务也有更改。

(二)学院的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学院需要准确的核算出相关的收入和费用,过去飞行学院所用的的收付实现制已经无法准确进行,有些尚未支付的债务需要承担,但是报表以及账簿却无法明确的体现,这对于防范财务风险是十分不利的;应收的学费以及尚未收到的学费不能被提供信息,能提供的只是收入;有的收支是跨年度的,在实际首付现金时需要加以确认,但是无法分摊于不同的年度,这很容易导致结余不实或者是年中转事项的错误处理。

2.减值和折旧在现行的制度中不适用于固定资产,但这却许多信息失真、相关的教育成本无法如实的被核算,固定资产被补偿十分困难,无法被后勤使用。曾有关于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的试行监审办法中提过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是作为教育培养成本的一部分的,这与现制度大相径庭。

3.事业单位相关的会计准则的一些规定导致飞行学院内部出现了两个会计主体,即事业经费的核算和基本建设会计,这十分不利于基建和自建的成本以及资产核算,期末时高校是需要编制两套报表的,每一套都无法反应资产、负债、收支的整体面貌。

4.会计的科目设置过于简单也十分影响工作进行。

5、财务报表的体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信息量始终过于简单也是影响报表质量的,导致报表不能完全纰漏信息。

二、预算会计与高校财务会计结合的具体模式

(一)会计制度和报告的分离

适当的分离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能更好地满足教育领域的要求,预算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就需要分成两套,预算会计仍然是采用现金制,财务会计则是采用全责发生,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供成本信息和绩效信息。报告环节需要分别提供,使用者对这两者的报告的信息要求不同。

(二)核算的融合

在学院日常核算中,需要设计一整套科目体系,其中包括预算科目和财务科目,当遇到两者有相同的业务需要处理时就按照财务会计进行核算,月末的汇总要结转到预算的账簿体系,当两者处理的业务有不同时就按各自的体系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月末编制预算报表。

三、预算会计和高校财会结合的具体路径分析

(一)预算会计体系的重构

政府管理的现行规定对学院预算会计的设置体系有明文规定。预算会计不需要在其体系下设置完整的账簿,只要按照现金制反应收支即可,因此,预算体系需要设置的总账科目有:收入、支出、结余、累计净结余。

1.预算收入在收付实现制下确认的收入,确认口径可以和财务会计的一样,这样一来报表编制轻松了很多。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对于高校的收益影响不大,是非财政性的,预算会计体系的收入可以按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直接确认,无须再做调整。在学院确认预算收入时借方可记“预算结余”,贷方可记“预算收入”。

2.两者在支出的确认中存在差异,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的确认支出、在建工程的确认支出、无形资产的确认支出等方面。在财务体系中不会将这些确认为费用,在预算中却不是。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方面前者确认为费用,后者不再确认为支出。如果飞行学院的固定资产是融资租赁的形式取得的,应该在支付时认定为预算支出。

3.无形资产所应用的实际情况不同摊销方式不同,用于事业的价值一次摊销,用于经营活动的价值分期摊销。制度的改革后,统一了现有的会计政策,会计处理方法上与购置固定资产一致,无形资产的支出在预算支出中确认,确认后的预算支出应借记“预算支出”,贷记“预算结余”。

4.预算结余在预算体系中属于平衡性的,反应预算的收入和支出的差额,是在未来会计期间里可以使用的。

5.累计净结余科目所表示的是累计净结余的数额。在年末学院应该讲预算收入和支出的余额转入累计净结余科目,借记收入贷记累计净结余,同时借记累计净结余,贷记支出。结转后收入和支出无余额。

(二)财务会计体系的重构

1.当购置固定资产时并不确认支出,而是需要资本化的相应处理,使用期间必须提折旧,记在当期的费用中。无论是用于什么性质的活动,取得无形资产不需要确认支出,直接进行资本化的处理。自行建造的固定性资产时需要进行资本化处理的,借方应记在在建工程,在工程结束时,需要转到固定资产,记在建工程在贷方。

2.关于资产类也有相应的调整,原来的各项基金综合的改为长期性、限定性、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分别反映长期资产形态的净资产、有特定用途的净资产、无特定用途的资产。

3.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需要用权益法。

4.费用类的科目需要分类,分别表示不同的支出用途,科目记做某某费用。为了方便反映关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和摊销,总账下要相应的设置二级科目。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9)

在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基于政府治理和公共管理的高端要求,针对政府会计的深入改革已成为势在必行的改革之路。结合政府实际经济状况和历年来国内外政府会计的发展过程和改革现状考虑,使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保持适度分离的状态是目前最符合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优质改革方案。

一、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历程

我国政府会计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及公共财政管理的确立等所披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对政府的审计曝光后,掀起了一阵激烈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潮。我国政府现在使用的预算会计系统是1998年制定的;政府会计改革小组于2003年成立;我国明确指出政府会计改革实在2009年;2011年便提出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内容,并针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探讨。

二、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现状

一系列资金负债、利息支出阻碍、未完善考核制度破坏性影响、效率低下等种类繁杂的问题。而此后出现的新公共管理模式使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分别设立与之相关的会计目标适应会计主体,由此就出现了适度分离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的改革路径,但各国的采用方法各有不一。

目前,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分为四类,国家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现状呈现出绝对性差异的状态,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在适度分离的路径中,采用的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程度分为第一类国家:美国、瑞典、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加拿大、英国--实施现状:政府机关、各大部门及其他机构均选择权责发生制的政府会计改革制度,全面性的适用财务会计模式。

经济合作组织国家早政府在1980年以前就已经适用收付实现制,这也完全满足适用期的公共行政模式,但在此模式下,紧接着便出现式,整个政府层面的财务会计报表皆适用统一性管理的权责发生制,此为彻底性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第二类国家:爱尔兰、葡萄牙、荷兰、瑞士--实施现状:政府中的局部“组织-机构和部门”适用权责发生制,在政府其他层面则适用收付实现制,此为局部性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第三类国家:意大利、希腊--实施现状:政府局部“组织-部门机构”适用收付实现制,而政府全体层面则依然统一适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此为调整型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第四类国家:波兰、丹麦、法国--实施现状:此类国家属于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刚刚实行阶段,政府针对利息养老金适用权责发生制,此为起步型政府会计制度改革。

三、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深入改革期的问题分析

我國政府在会计制度改革期面临的问题种类繁多且各有差异,而政府会计中的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优劣势在政府实时适用中皆有表现,但我国政府适用的会计模式需循序渐进实行改革。目前,政府现行预算系统改革期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预算会计系统无法全面、真实的反映政府运营和财务状况。二是政府现有的预算会计在实际运行无法发挥真正效用而失去预算会计本身的价值。三是政府现有的会计机构一般是参照组织设置的,会计制度在政府会计体系中缺乏整体性,进而使政府的会计信息存在片面性而失去真实性。四是政府现存的会计报表无法划清资产负债表中的动态和静态报表,不能准确反应流量和存量。

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思路及路径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思路参照适度分离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的改革路径,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政府在公共和领域实行权责(受托责任信息披露)时,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需具备统一、协调、整合的能力,实行联合性信息披露义务。

我国政府财务会计系统更加关注政府实时的运行和财务状况,其目的在于披露公共管理中涉及的服务水平披露;政府运营结果公布;到期债务履行能力追踪等。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在适用期应特别注意:一是权责发生制的适用。政府在会计改革路径中要严格控制政府现有和固定的资源,明确反映消耗资源所用处及发生成本、承担债务等,但在政府现有的会计体系中,针对权责发生制,若只是单纯的引用是根本行不通的,政府必须在财务会计系统引用的基础上进行准确运用才是最可靠的。二是财务会计要素的确立。政府在会计制度改革期间若只是单纯考虑到财务会计系统,那其中包含的会计要素需同企业保持一致,但在此基础上还要反映政府的基础信息(资产、收入、负债、资源消耗等),设立负债、净资产、资产、费用、收入。值得说明的是,政府财务会计系统是不会将政府的自然及应急资源考虑在内的,当然也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遗产。政府财务会计系统在核算未产生义务(养老金、负债金额)时,应结合当下义务的真实情况进行分析,不能盲目适用权责发生制;财务会计要素主要针对费用,依据实施现状可构建成本核算系统。

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篇(10)

财务会计是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监督,旨在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是企业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它采用权责发生制,通过对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等的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信息,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政府积极推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满足社会需求、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所以说,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预算会计存在很多问题,不适应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中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在确认、计量、核算方法和报表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已不能满足政府财务管理的需求,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无法满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

1.不能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状况。现行的预算会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以初始实际成本计量,资产持有期间不确认减值损失,导致可能高估资产价值。在历史成本模式下,不能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因而反映的资产价值可能不准确。具体表现在:固定资产不提取折旧,无法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使用无形资产会计科目,无法对知识产权、软件技术等无形资产进行资产确认等。这些都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不准确,不利于财务管理,加大了财务风险。

2.不能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负债状况。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不能真实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负债情况。对于当期已经发生,但还没用现金支付的事实债务,行政事业单位不予确认,这就形成了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虚夸了可支配资源,掩盖了财政困难,增加了财务风险。

3.不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报告。众所周知,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想要实现成本管理就要对财务进行全面的控制与监督,但现行的预算会计只侧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数量,无法对财政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益、成本以及负债等信息进行全面反映,因而无法对运营成本进行确认、计量,无法进行成本管理。

(二)无法满足政府和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需求

现行预算会计的报表体系存在缺陷。总的看来,财务报表的内容十分简单,不能提供反映政府绩效、运营成本的相关信息。从报表结构上看,项目设置也不科学。例如,收入、支出项目不仅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还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预算会计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职能的转变需要完善的会计信息作为考核评价的依据,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特别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忽略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需要反映的必要信息,只着重披露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忽略了资产和负债的信息,导致信息的不全面,因而无法满足政府和社会的需求。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二者的结合提供法律保障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确定二者结合的依据。首先,国家要制定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法规,以此来确定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明确其执行的权利与地位。其次,由于预算会计、财务会计的制度规定不十分明确,二者的职能范围都较小,导致了单方面的财务信息不够全面。我们应该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并且以修订后的会计制度来规范二者的职能范围,约束其行为,从而达到对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监管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方式

方式一:修改、补充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通过对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修改,使其具备规范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双重功能,实现提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的双重目标。实际上这是通过设立一套核算系统,来同时满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需要。这种方式是在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基础上,利用会计账户的调整引入财务会计,实现一套会计核算系统兼顾两种会计的做法,从短期来看改革成本较小,有利于新旧制度的平稳过渡。

方式二:建立两套完全独立的会计系统。预算会计系统只核算预算收支,财务会计系统只核算财务资源运营。这样,发生一笔经济业务可能只在一个会计系统中确认(比如不涉及预算收支,只引起资产负债变化),也可能要同时在两个核算系统中确认(比如,能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预算收支业务)。同时,两个会计系统分别生成不同的会计报表,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实施

1.二者的结合要分阶段进行。在会计改革的初期,要以预算会计占主导地位,在某些领域内引入权责发生制。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的顺利转变,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要不断扩大,而收付实现制的范围要逐渐缩小,最后形成以权责发生制为主、收付实现制为辅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2.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权责发生制下的财务会计核算要比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复杂得多,因此对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也会提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适应了预算会计核算,对财务会计核算还比较陌生。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快速提高会计队伍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3.加快会计电算化两套系统的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原有的电算化系统只适应预算会计的核算,但新的会计系统要包括预算会计、财务会计两个系统,达到数据共享。与此同时,还必须保证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和预算编制系统的完全对接,以此实现相关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新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能够利用科目编码的设置,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自动识别、选择记账系统,不影响预算收支的业务,直接计入财务会计系统,既影响预算收支又引起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同时计入两个系统。会计期末,电算化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两套会计报表。

上一篇: 经营绩效分析 下一篇: 护理健康小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