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28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1)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脉络

2017年暑假期间,笔者通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个人研读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精神特点与脉络,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培训与研读,笔者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好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每一课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二、认真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作为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环节更为重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标就是要把握每一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备教材主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理解教材活动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取舍课本中的小栏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栏目辅助教学,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将课本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取一些具有鲜活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备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教法。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一)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个人情况的搜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布置的思考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情绪的管理”为例,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视频了解到本节的基础知识,如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消极悲观的情绪又对我们有哪些不利影响,然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良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怎样化消极悲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二)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照本宣科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授课,所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学法都是理想的选择。

以“走进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要懂法、守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等。

(三)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四)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彭拜、满腔热血,而学生则在台下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仅仅重视自己讲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专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下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学会,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需要加强巩固,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以“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然后通过“篮球比赛”、评选“学习小组”以及“流动红旗”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精神等等。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2)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1 引言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政治教师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以现行教材为丛本探究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指导和启发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去理解知识、构建知识、学会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程序与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指导思想。针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新课程现状,根据其自身的学科特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经验,构建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步”实施程序及其基本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四步”实施程序:提出问题——自学研究——合作探究——概括评价。

2.1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和主线,是学生进入探究状态的导火索,也是探究的归宿。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运用各种手段,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主题,激发探究的热情。而后根据探究主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同时引导学生围绕着课题收集相关的资料。这一教学环节一般要在上课之前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教师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即问题情境。

2.2自学探究

自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在明确探究目标后,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按照教师的指导自学教材,阅读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积极思考,认真去理解概念、原理等,体会和领悟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这环节中,政治教师首先要组建探究小组。一般要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同学以4—6人为一小组的规模,科学地分成若干个探究小组,再由各个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同时,要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

2.3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对那些动机、毅力、责任心相对较弱的学生会产生积极的群体压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果。合作探究的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同桌或邻桌学生讨论探究;二是小组讨论探究;三是全班集体讨论探究。在合作讨论的探究中,可先由部分学生简要表述自己在自学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及自己的看法,然后发挥小组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问题,特别是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启迪,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解答。如果遇到全组都不能解答的,由小组长将问题整理出来交由小组“代表”或“发言人”向全班提出,让全班集体讨论探究,共同解决。

2.4概括评价

政治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目的、教材要求和学生探究情况及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况等进行认真的总结。要概括总结所探究问题的知识要点,指出应具体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提高什么能力,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师还应注意升华问题,要善于画龙点睛,做到“拓展延伸”,对问题及论述达到更深的理解和把握。鼓励学生将所思所得写成政治小论文,巩固探究成绩,增强探究的理性和兴趣,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

3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

3.1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因而,它使学生由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不再认为思想品德课只是背干干条条的一种枯燥乏味的死课程。调查表明,86.2%的学生喜欢探究式课堂教学,93.1%感到上思想品德课比以前有趣多了。

3.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政治教师通过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争辩、标新立异,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张扬。学生在阅读、分析、研究案例资料的过程中,往往会自主发现疑难问题并积极去探究研讨,通过多方面努力主动解决疑难问题。通过调查发现,63.6%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现在在课堂上能够经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84.5%学生现在会经常说或心里想说“我认为”、“我的观点”这样的话。可见,在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3培养了学生获取、处理、分析信息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通常围绕着某一方面或某几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和表达能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调查中发现,55.6%的学生认为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学会对资料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和分析,33.8%的学生也认为学会了一些:还有85.4%的学生认为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指导学会了许多学习方法;73.1%的学生认为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开始学会了怎样自主学习。

3.4增进了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探究式课堂教学作为新课程观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采用互动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做法,改变了过去了那种“师道尊严”、“唯师是从”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调查结果表明,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90.2%学生感受到师生关系显示出平等的伙伴关系,83.6%的学生感受到师生交往越来越紧密,交流更多了。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3)

摘要:初中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道德与法治教材覆盖非常广泛的知识,包含文化、政治方面,还包含经济与道德方面,是树立起学生正确三观观念的良好途径。互动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能够给学生营造出轻松自在互动的氛围,让教师能够保持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起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用

当前教育教学背景下,互动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要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展开学习,按照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特点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与学习计划,确保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互动教学法,为课堂注入生机与活力,降低课程理论性给学生带来的乏味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为将来生活打好坚实的道德基础,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概述

互动教学法即在课堂中师生能够有效进行对话,师生可以产生语言或者肢体上的互动,其中也包含学生间的互相讨论与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还是新知识获取与生成者,学生作为知识的接纳者,还是新事物、新科技的主要接受者,师生间的关系不断发生着变化。这样的变化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开始变得更具开放性与生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不可避免的会碰到新知识与新问题,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从而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现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始终未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用口头介绍给学生传递知识,无法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沟通与交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产生厌烦,师生之间存在隔阂。追根究底是由于下面这几点造成的:第一,教材内容的改变,教师无法快速深入对教材展开全面的研究;第二,课堂教学中未能实现平等沟通,学生比较拘束,不能良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第三,无法发挥出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始终存在。因此,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势不可挡,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利用互动教学模式成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情感交流互动

第一,教师在备课环节,针对性对教学内容展开设计,让教学内容更富有情感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传播文化理念与道德素养。让学生学习这门课之后,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观念,培养出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出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第二,课堂导入环节加入情感教育,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第三,课堂教学中引入情感教育,让师生和谐共处,实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的目标。第四,在课外活动中引入情感教育。为初中生提供道德与法治课时,教师要适当组织学生展开课外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积极发挥出情感教育的作用。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有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的演讲、主题班会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学生更主动表现自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帮助学生释放自身的情感。

(二)问题探究互动

问题探究互动的方式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展开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师生一同进行探讨,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师在设计问题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与理解力等方面的因素,向学生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贴合实际生活的问题。比如学习《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能够向学生举例前一段时间里女星安以轩被麦当劳外带饮品烫伤的案例,然后向学生们提问:“如果自己被麦当劳的外带饮品所烫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维护好自身的权益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直批麦当劳包装不当的行为,认为这样的包装不当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要起诉麦当劳。经过查询相关新闻,看到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教师先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之后逐一进行点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有哪些不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更好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维权意识。

(三)案例教学互动

互动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法属于较为典型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方法能够深入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其中所隐含的道理,还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发挥出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深化学生吸收与理解知识点的印象。并且,除去教材中所给出的案例,教师还能够收集社会上的一些热点案例,让学生找出实际生活当中的案例中所隐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利用实际生活案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自主对课本知识进行探究。例如讲解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中有关《中华一家亲》的内容时,教师能够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介绍2020年新冠疫情下,各地区各族人民支援武汉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相关道德内容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观念。

(四)情境教学互动

第一,运用生活化教学情境展开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教师在平时生活当中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然后综合教材内容创设情境。例如探讨有关人教版《生活需要法律》这部分的知识点时,教师将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引入当做背景,在课堂中将相关法律知识引进来。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讲解日常生活当中从网络上购买到假货的事情是商家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直接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且,教师在给学生介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时,给学生创设出生活当中坐车的情境,让学生选择是否要给老年人让座。这些都是学生在平时生活当中容易碰到的有关道德与法治的问题,教师利用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意识到道德与法治的真正价值。

第二,采用角色扮演展开互动教学。情境教学法当中的角色扮演,是由学生对课本中的角色展开扮演,再现情境。在教学中通过模拟场景,让学生犹如置身真实的情境中一般,进行深入思考,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教师把最终的结果归纳出结论。若是有时间的情况下,还能够采用情景剧的方法展开教学。初中教师负责对剧本材料进行收集的工作,教师在备课阶段,根据教材重难点知识找到对应的材料,及时弥补。教师要紧紧围绕材料,设计出情景剧。教师组织多名学生排演情景剧,对某一事件进行再现,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情景剧中,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变为逻辑思维,构建起师生间良好的关系。而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紧紧跟随时展步伐,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五)模拟法庭互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当中,教师通过利用模拟法庭的教学方式进行互动教学,按照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法律知识点。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单纯利用传统的口头讲解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将无法深入的理解与掌握这门课的知识点。因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采用模拟法庭的互动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教师讲解有关《法律为我们护航》的这节课当中,教师以“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案件”作为主题,组织模拟法庭教学,教师要让学生充当法官、律师以及被害者的角色,模拟法庭,让学生准确了解法律的内涵,让学生深深的意识到法律不可侵犯,更好的激起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真正发挥出互动式教学的作用。

总而言之,互动式教学模式依然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贴近实际生活的特殊性质,所以在这门课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非常容易。教师们要采用情感交流互动、问题探究互动、案例教学互动、情境教学互动、模拟法庭互动的策略,真正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佃娟.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71-72.

[2]付成钰.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聊城大学,2019.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4)

引言

随着初中教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初中政治课程教学除了自身的教学特点外,为了能够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政治教学,让初中政治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初中政治教学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中政治教学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法制、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初中思想教育淡化教材知识体系,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和活动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课堂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教与学安排不够科学,教学资源使用不够合理,滥用或过度使用多媒体,有的不会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教师满足于日常教学活动,缺乏应有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氛围差,教研活动形式主义的东西多,收效低。不能围绕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谈优点,回避问题等现象;教师不注重合作,自我封闭,缺乏联系,尤其是与名校名师的对话与学习,没有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课堂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多,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浅表化,师生互动过程中重形式、轻内容,重认知、轻情感,重师生、轻学生,重预设、轻生成等。练习设计不够精到,重复低效的多,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低效的重要原因。

(2)现实当中,初中学生的政治培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政治培养常常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在政治教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实际社会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道德情感的培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政治课程知识,而真实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专职教师少,专业教师少;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学科素养偏低,驾于课堂教学能力弱。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不能尽快适应新理念、新课程和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自我成长动力不足,缺乏对新课程的探究精神,这是造成目前课堂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政治教学的改革建议

新课标实施后,对政治学科进行全方位改革,将这门学科完全与学生的生活紧紧扣在了一起,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初中政治学科的教学现状出现的问题,具体改革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政治教学改革问题上,只有加强师生交往,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才能不断以过程为主线,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整合多媒体资源,从分发挥多向交往的功效。如:可以充分挖掘学生课前准备的作用,让他们课前预习,学会收集资料等,创设情景,适当的让学生执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尽力为他们提供方便,也可以加强交往,共同讨论。

教学改革的时代特性要被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来,这就要求课程改革的实施要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以便构成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将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促进教师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观,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寻找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学科知识教育方面,我国教师由于受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他们确信“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忽视了原则层次特别是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违反了道德认知的一般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学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相结合,选用学生深切关注的社会生活主题阐释学科理论,真正做到“立足生活而教”“为了生活积极向上而教”。

(二)合理的引导学生学习

目前初中政治课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方法下,学校的教学始终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只有积极的探索新教法和活动,把所有的重点放在三维目标的统一上。我们就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思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一方面要落实知识目标,应对考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初中政治教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所以很多的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和感悟。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也真正认识到自己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当代新型的师生关系。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

(三)增强教学意思,培养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学活动很好地开展的保证。对于促进智力发展、教学质量和能力培养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如何能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萌发积极的思维意识。这些情景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激励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景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思维要活、要灵,不墨守陈规。观念决定行动,只有新的观念、活的思维在脑袋生根,行动才能紧跟上时代的节拍。第二,多读书多看报,关注新闻。世界日新月异,不读书看报就无法增长自己的见闻,也就失去了“源头活水”,想新也无法新起来。第三,适当记录,做好摘抄。人的记忆力总是有一定的强度的,某些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模糊,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事实记录下来,从而使自己的信息储存更加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熊芸.对“综合探究”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

[2] 周荣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使用策略[J].教育实践,2009.

[3] 毛飞刚,初中政治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5)

小组合作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小组内为了完成某一个学习目标而进行分工合作,有目的性地进行具有互的学习法。

在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讨论教学,并在小组内对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进行互补分组并制定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目标的研究和讨论来提高其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记忆深刻性。除此之外,合作学习是教育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它不但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还有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在道德与法治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在合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善。

一、小组合作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目的

(一)有利于提高W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交流合作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是从古到今都存在的现象,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这个意思,就像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中取长处改变自己的短处,使自身品质逐渐完善。与此同时,在集体活动里,适当地培养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产生从众的心理,并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思想道德

素质。

(二)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以及奉献精神、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等等的精神和意识,所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合作预习

在小组进行活动之前,教师可对他们提出预习问题和目标,并教授学生合作学习研究的方法,使学生有一个从懵懂到解惑的知识桥梁,与此同时,促进学生课前精心准备,合作查找和讨论所学习的内容,能够从中受到启发。比如,在学习《亲情之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预习问题:观察爷孙之间与母子、母女之间亲情的差别,父亲与母亲对子女的亲情差别等等,使学生在进行预习时观察并体会家庭成员不同的亲情,也可在网络、杂志、报纸、电视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课堂上各小组相互展示,教师从旁指导,并让学生从中学会珍惜这种亲人之间的感情和爱。

(二)进行合作研究普遍性的问题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会有大部分小组出现同样的问题,教师在这个时候可组织全班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小组成员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并发挥小组骨干学生的带头作用,通过各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时,可参考案例:某私企老板,经常性逃税漏税,被公安拘留。或是某高官收巨额贿赂,被国家判处死刑及、等等。教师可以让小组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辩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三)课后合作的指导

在学生进行课后复习时,也可在小组内进行相互提问,使成员之间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教师也可在课程结束后布置一项相关的实践调查任务,让各小组分别去进行社会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教师过硬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时要有极高的引导力,能保证所设计问题的思考性和新鲜度,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但是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又有难度,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以达到提高教学成果的目的。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要求教师具备组织课堂的能力,若教师有极高的组织能力,就会呈现一个良好、轻松的课堂氛围,而学生就会情绪高昂、神采飞扬;反之,教师的组织能力不够高就会使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或是小组之间说与课堂不相关的话。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每位教师都要开展的。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引导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施。同时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上,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6)

一、以“先学后教”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应该重新调整教师、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将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适用性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在预习任务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来建构知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灌输式”的单方面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一节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个人感悟,完成以下任务:总结自尊的内涵、意义及表现;尝试阐述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如何才能做到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说一个跟“自尊”有关的历史典故或生活故事。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以“连环提问”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在传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传道”不重“解惑”,只重“灌输”不重“启发”,显然,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连环提问”的方式,围绕教学目标巧妙设计“问题串”,从而达到启发学生智慧、开拓学生思维的教学目的,实现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一节时,教师可以采用“以问代讲”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我们小学时学过“钓鱼的启示”,作者当时面临的是法律问题还是道德问题?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司机开车闯红灯的行为是规则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规则与法律的区别是什么?酒后驾车是道德问题、规则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请尝试说出道德、规则与法律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请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法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由此可见,法律有哪些重要性?我们应该通过哪些途径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知识脉络,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通过“连环提问”,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理解政治知识,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以“热点引入”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然而,很多教师教学时却墨守成规,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手捧教材照本宣科,手持教鞭口若悬河”的课堂景象,政治教学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材章节,适当引入热点新闻,使学生通过分析热点新闻,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例如,学习“终身受益的权利”一节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对于青少年来说,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教师还可以引入近几年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先后有500名保安考学深造”的新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使学生自觉维护自身接受教育的权利,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奋发图强,刻苦学习。通过引入热点新闻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提高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政治教学改革与创新。

四、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案例分析是让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指导下,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并通过提出观点、解决问题、总结策略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反思等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强,是培养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学习“我们的人身权利”一节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之前学过的“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的内容,分析以下案例:一天,小强到超市购物,临走的时候收银员怀疑他偷了超市的东西,于是叫来保安,并对进行强行搜身,结果小强并没有偷盗超市任何物品。在此过程中,小强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于是对超市保安大打出手,并致其中一名保安轻伤。后有顾客报警,在公安机关的调解下,超市保安和小强都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在本案例中小强和保安的哪些权利受到了损害?他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他们各自应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该案件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深入了解了个人的人身权利等内容,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例中,从而构建了“理实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政治教学的创新。

五、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7)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以初中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普遍实施,以及课改的推进与发展,广大授教《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作为一线教学的实施者、实践者、组织者,对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等问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笔者就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小议,希望对上《道德与法治》课的广大同仁有所帮助,同时,若有不当之处,也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课改、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2016年9月,笔者参加了《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2017年9月至今,参与了州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多次研修活动。通过学习、研修,提高了认识,并得到很大启发,再经过这三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我们广大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如何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这一课题作一些反思、思考、总结。笔者现把自己的一些肤浅的心得、教学经验与广大同仁分享、探讨,以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教学。那么,什么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呢?笔者认为,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和谐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高,成绩自然不差。那么,如何激发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兴趣呢?教师的人格魅力、诙谐的语言、情感丰富、表情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巧思答辩;表演、歌唱;多媒体展示;知识点分化、简单化、趣味化等都是提升学习兴趣的好方法。以上这些方法可适当穿插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巧构一节自然的课。所谓自然的课,笔者认为是这样的课:新课导入自然,不突兀;知识点上下衔接自然、过渡自然;学生获取新知水到渠成、知识自然生成等。

1、导入自然。在新授课中,导入部分须受到重视。导入做得好,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要做到自然导入,语言要精炼、设问要简洁、朴实、贴近生活,时间控制在2—3分钟。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如复习导入、设问导入、视频导入、情景导入等。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时,设问“刚才我们起立时师生相互问好体现了什么”(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新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导入部分,教师的巧问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2、知识点之间上下衔接自然。我们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基本上一个课时就上一个框题,而一个框题下可能会有几个知识点。如何做好知识点之间上下自然衔接,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授课教师应掌握的技能。我们研究教材不难发现,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基本上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来编排教学内容的。所以,我们教师也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问,做到知识点之间的自然衔接。例如,在讲授《尊重他人》这一框时,认识了“什么是尊重”这一知识点后,课设问“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从而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综上所述,要巧构一节很自然的课,教师的巧思设问很重要。并且,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能水到渠成,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达到新知识的生成。

三、设计一节简洁的课。简洁,在这里指的是学习目标简洁、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简洁。在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的评价制度(在中考中及格分以上以10分计入中考总分)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的周课时不足、偏少、学校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家长不重视是普遍现象。导致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教学任务重、成绩难出。所以,怎样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要效率,是我们每个《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设计一节简洁的课就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

1、适当运用好教材中的课程资源。现目前,一课时40分钟,在这40分钟当中,需要完成新授导入、目标展示、自主预习、自主学习探究、课堂小结、知识巩固等过程环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精心备课、设计,方能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就涉及到怎样利用教材中的课程资源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单元导语、课题导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拓展空间、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备课资源,怎样有效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用多少、怎样用,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在备课、课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的因素。笔者认为,这些课程资源在一节课中没必要全部用到,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使用2—4个,特别是小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一节课中设计2—3个就足够了,多了就完成不了教学内容。

2、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尽量做到简洁。在课堂教学中,简洁可使学生清楚明白的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做什么、怎样去学、怎样去做;简洁可使教师对课堂易于把控、可操作性强。一方面,学习目标要简洁。我们在课堂设计时,学习目标尽量简洁、具体,情感价值观等目标可省略。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要简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把握好教学节奏,完成教学内容。

四、打造一节朴实的课。朴实,就是在教学中踏踏实实、朴实无华、不花里胡哨,知识点能落实、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落实、学生的情感能受到感染和升华。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朴实,我们要有对知识点的把控能力,对知识点做到细分细化、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通过故事情节、设置情景体验,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和升华,形成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五、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放轻心情、快乐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的进步和表现、诙谐的语言、面带笑容、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都是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手段。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关键。

2、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和谐的同学关系是打造团结向上班集体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推选发言人等,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和谐的同学关系使课堂学习效率高效。

在氛围和谐的课堂上,学生在发言、答辩、自我展示等过程中,认识了自我、提高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同学之间的情感思想交流,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前面,笔者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上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笔者是从怎样的道德与法治课才是一节好课来阐释这一问题。笔者的观点是,一节有趣的、自然的、简洁的、朴实的、氛围和谐的道德与法治课,就是一节好课。限于笔者的学识、教学经验,分析不够深入、语言不够精炼是难免的。在这里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有所帮助、有所启示。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8)

[中图分类号] G63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530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巩固运用道德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增强法治意识,落实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业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布置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与教材配套的辅导练习,其一般以书面作业形式呈现。此类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主要依据考试形式进行设计,ρ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掌握和解题能力提高有一定帮助,但忽视道德与法治课是注重体验和实践的课程,作业对象面向全体学生,缺少对个体差异的关注,有着明显的应试痕迹。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行发展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实际需求出发,创新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实践型作业

道德与法治课实践型作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行为的重要途径。实践型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结合所学知识,深入实际生活,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品德情感,培养法治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增强实践能力。实践型作业体现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在实际生活中,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例:请每个学生按照学号次序,每天利用晨会时间,轮流到讲台前大声地用“虽然……但是……”表述自己。

解析:这是学习《悦纳自我》(苏人版七年级)后的实践型作业。作业看似简单,但是对有严重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极大的勇气与意志。通过这样的尝试和体验,学生有了面对自身缺陷与不足的勇气,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在生活中能够逐渐做到悦纳自己,这正是道德与法治课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探究型作业

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个体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由接受型学习转变为探究型学习。探究型作业,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自身活动或社会生活中的已有知识选择和确立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收集材料信息,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对学校围墙外的河流进行污染调查,查找污染严重的原因,寻找解决污染问题的途径,形成调查报告。

解析:此项作业是学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苏人版八年级)后的探究型作业。学生从已发现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学生在享受完成作业乐趣的同时融入生活,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

三、阅读型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型作业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各种文本、音像、网络信息等学习资料,以深化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法律情感的作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掌握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文化积淀,解释和建构阅读的内容。

例: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登录土豆网观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并撰写500字的观后感。

解析:学生在学习《爱我中华》(苏人版七年级)这一单元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因此当学习内容涉及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时,感到乏味、吃力。学生通过阅读,对中国近代历史有了新的了解,对中国发展道路抉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新的认识。

四、自主型作业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9)

中图分类号:[G40-012.9]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是信息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是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应当立足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中学思想政治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实际出发,吸收了当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关于课程整合模式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课程整合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将课程整合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形式两个方面改革,开展网络道德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计算机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网络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网络研究性学习,不断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性和教育性,不断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2.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储存、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体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意识、知识、能力和信息道德)为目标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代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整合、为什么要整合、如何整合的问题上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这必然也反映在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中来,具体表现在:

课程整合的形式化、表面化。整合即溶合,课程整合不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简单相加。

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政治课程整合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课程整合尚未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在整合的途径、方式上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由于有的教师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课程,因而在整合实践中少数教师主张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知识。

3.整合条件下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改革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实施课程整合的关键。许多一线教师为此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总结了很多的经验。然而改革是全方位的,仅仅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都不利于课程整合的实施,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强调内容上与形式上的统一,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形式的改革。

4.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改革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我们必须调整和优化高中政治课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将符合新时代社会生活的价值观来教育广大的高中学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接班人。

1、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提高政治课德育的针对性。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政治课教学内容。

5.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学思想政治课是系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其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关系到中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教研人员和部分教师的努力下,初中思想政治课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总结了许多好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很大一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十分落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运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课程整合的基础层次。首先,它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具有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教师都可以使用计算机进行教学;其次,对硬件技术要求不高,无须完善的网络设备和技术支持。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形式在课程整合中起步最早,开展范围最广,效率高、适应性强,己经在我国许多中小学中得到应用。

制作多媒体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环节。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要防止简单翻版教材或过于追求画面精美却忽略其教学价值的倾向。如何制作一个具有丰富表现力,有较好的交互性能并能够真正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课件,就成政治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网络教学以网络应用为核心,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校网络软硬件设施及教师的计算机素养都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学校除了要有与WWW互联的校园局域网络平台外,还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网络应用知识与技能。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篇(10)

近现代时期,虽民国年间了帝制,但若干年间,“修身”科依然沿用。终于在1923年至1928年间,才将其改称为“公民”、“人生哲学”和“社会问题”等科目。1928年至1932年间,为实施反动统治,又将其改称为“党义”科。1932年以后,初、高中均改称“党义”科。1932年至1949年间,“公民”科的称谓虽未改变,但其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随其形势的变化却做过多次调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将其统称为“政治课”。1942年《陕甘宁边区暂行草案决定》,初中教学科目设“公民知识”课,高中教学科目设“社会科学概论”和“哲学”课。全国解放以后,分别称“政治课”和“思想政治课”等名称。但其课程内容将根据不同形势的要求进行了不断的调整。1951年至1954年确定了《中国革命常识》、《社会科学基本常识》和《共同纲领》等课程内容。1954年至1955年增设了《政治常识》内容。1955年至1956年增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1957年至1959年增设了《社会主义教育》内容。1959年至1960年增设了《道德品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简史》等内容。1963年至1964年增设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和《经济常识》等内容。1964年至1966年增设了《做革命接班人》的内容。1966年至1967年改定了《语录课》、《批判课》和《运动课》等内容。1978年至1981年,设定了《社会发展简史》、《科学社会主义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和《政治经济常识》等内容。1981年至1985年增设了《青少年修养》的内容。1985年至1992年增设了《公民》和《共产主义人生观》等内容。1992年至2000年改称为“思想政治课”。1997年以后又增加了《心理品质教育》方面的内容。2001年至今,小学称之为《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和《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初中改称为《思想品德课》,高中称之为《思想政治课》,大学称之为《政治理论课》,且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如:高中的三门必修课改为四门必修课和六门选修课,大学政治理论课缩减为四门课。

“政治课”的本质隶属于教育,是教育学的下属分支学科。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指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3]100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3]100既然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教育的分支学科“政治教育”也自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教育”即社会的“政治教育”,而狭义的“政治教育”是指学校的“政治教育”。从顺延的推理角度去审视,彼此关系的存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从理性思维的深层次角度去审视,不能不发现其中的问题。

(一)从时展的角度透视,“政治课”的称谓,已不符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政治课”,旨在突出以“政治”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教育。把“政治”作为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阶级斗争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自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作为无产阶级的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特别是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强调开放条件下的合作发展,为适应国内外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理应改“政治课”为“德育课”。这样既符合我国现实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实际,又便于与国际该学科称谓的接轨。

(二)从学科研究对象的角度透视,“政治课”的称谓,不太符合现有学科的研究对象“政治课”的研究对象是人,但并不是人的全部,而是人的某些具体要素。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具有多重属性,如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等等。研究人的自然属性,是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的意识属性,是哲学、逻辑学、思维科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政治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能研究人的思想和政治因素,而无法涵盖人的道德和心理等因素,然而,将“政治课”改称“德育课”(即思想道德教育课),可涵盖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四大因素,且完全符合学科构筑的全部研究对象。

上一篇: 工程与项目管理 下一篇: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