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1 17:19:29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1)

关键词:消防 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孕幼等人群均为弱势群体),其安全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因火灾事故造成孤寡老人丧生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如何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为消防安全弱势群体提供一个更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是我们当前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弱势群体火灾高发的主要因素

根据近年来的火灾事故调查统计,在居民火灾中亡人火灾事故多发生在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长期患病的残疾人以及无自理能力的智障人员或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上。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一是60岁以上老人(包括有子女监护的和无子女监护的);二是残疾人;三是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四是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五是婴幼儿。这些人员行为能力差,一旦遇到火灾后不容易逃生,极易发生伤亡事故。通过火灾原因分析发现,用火不慎、卧床吸烟、遗留火种、电器设备故障或电气老化等是弱势群体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导致势群体火灾高发的因素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救助及火场逃生能力差

弱势群体在丧失劳动或生活能力后,身体状况、思想意识、行为能力等都与一般人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体弱多病,甚至中风、瘫痪、残疾以及高龄老人等,他们虽尚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反应迟缓,记忆力差,行动不便,一旦发生火灾,他们既无力进行自救,也无力快速逃生,成为火灾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社会关爱

纵观被火灾夺去生命的弱势群体,大多数都有子女及亲属等监护人员,但由于监护人员工作或临时外出不在身边,且缺乏及时、周到的生活照应,弱势人员的生活实际上仍处于独居生活状态。加之,弱势群体平时较少与周围群众接触,火灾发生时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救助。家庭、社会对弱势人群体的关爱和投入,也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三)安全意识淡薄,家中火险隐患多

当前,社会和家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还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对其消防安全的关注度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卧床吸烟、家中堆放大量可燃物、使用老旧电器、安全防范意识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弱势群体当中,这就造成了火灾事故频发,且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几点措施及建议

(一)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台帐

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台帐,通过街道、乡镇政府,广泛发动各居民社区居委会及村委会,全面掌握地区弱势群体基本情况,分类建立完善人员基础台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并形成长期消防安全专项工作档案,从而使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得到深入开展。工作台帐的建立一是要全面了解掌握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每名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监护人(看护人)基本情况等内容。二是要对各类弱势群体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人员易发生火灾的突出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措施和落实防控手段。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人,完善工作责任制,确保弱势群体消防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做到“三有”即“工作有范围、关爱有重点、人员有明确”,确保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

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2009年全区21个街道、乡镇政府通过对相关人群进行走访排查登记,全区共有弱势群体8071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3576人,残疾人3572人,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2463人,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1904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1433人,独居1397人,有吸烟习惯11061人。所有弱势群体均以登记上账,并落实社区级责任人,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筑工作平台,形成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合力

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地区防火安全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广泛调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规划,将弱势群体消防安全融入工作社会化体系。一是社工委、民政、老龄委、妇联、残联、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围绕各自职责构筑统一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平台,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监护服务、消防知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老年人消防安全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协助更换老旧电气设施,推广家用灭火设施,配备应急呼救器,深入开展消防知识宣传,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环境。

丰台区妇联、老龄委、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先后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50余次,开展弱势群体入户普查近万人次,组织各类经验工作交流会6次,联合下发《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关爱行动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3份,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平台已初步形成。

(三)齐抓共管,建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构建消防弱势群体火灾防控工作,主要应从家庭、邻里、社会等层面积极落实好各项工作,确保弱势群体消防防护网络的建立。一是要强化家庭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家庭监护人员不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关爱弱势群体;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断提升弱势群体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家庭监护人员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二是积极倡导邻里守望、和谐安居的平安理念。发挥社区(村)委会等基层力量的作用,通过结帮扶对子,邻里间每天敲门温馨问候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监管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及义务消防队作用,通过定期巡视,入户走访等形式,落实弱势群体社会防控力量,为弱势群体编织一张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市丰台区通过组织各街道、乡镇逐级签订责任书,利用安全知识流动大讲堂、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组织培训开展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各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社区(村)委会、消防志愿者等积极开展摸排走访,开展一对一的结对服务,提供消防常识咨询和安全检查巡视服务,有效提升了丰台区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状况。

(四)强化科技手段,不断改善提高硬件环境

在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防护网络的同时,还应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硬件环境。一是为独居生活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紧急呼救器,由社区(村)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实行24小时监控。二是为弱势群体家庭配备家用灭火设施,如灭火器、灭火毯、防毒面罩,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等,确保紧急情况下减少人员伤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开展免费的用电设备、电路安全以及燃气设备检测维修服务。四是要积极推广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家庭装修材料的不燃化,减少火灾荷载,推广应用家用阻燃织物,如阻燃被褥、阻燃床垫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致灾机率。

在实际工作中,丰台区所属各街乡镇也均能够结合各自辖区工作特点,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有针对性的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据统计,全区已累计为3675户有需求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了紧急呼救器,丰台街道还专门配备了无线紧急呼救器。方庄街道、卢沟桥街道、南苑街道、东高地街道、马家堡街道自筹资金,为部分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低保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配备家用灭火器累计2000余具。方庄街道有针对性的对鳏寡孤独家庭的用电设备电路进行检测,帮助弱势群体减少致灾因素;和义街道聘请专业电工和燃气集团人员对弱势群体家庭进行了全面的电气检测和燃气检测服务,及时更换老化电气线路,倡导更换陈旧的电器和燃气设备。

(五)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制度

政府、社会、单位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精神。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弱势群体消防安全投入。二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场所的建设,实行弱势群体集中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设立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资金,编织一张由政府、社会、单位、公民和家庭成员,社区邻里及民间组织等共同组成的关爱弱势群体、珍爱生命的爱心网,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远离火灾危害。

仅2009年上半年,丰台区属21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累计投入弱势群体工作资金70余万元,全区297个居民社区、村基本建立起了弱势群体关爱组织,落实各项保障资金,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2)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级和社会各界,坚持“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主动”,打好彝区扶贫攻坚战、经济社会翻身战、社会参与总体战,强势推进以彝家新寨建设为龙头的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彝区发展日新月异,正经历着“一步跨千年”的历史蜕变,“两县一区”(马边、峨边、金口河)188个村1.6万户8万余名贫困群众喜迁新居。但是,彝区贫困状况未彻底改变,彝区贫困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依旧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为帮助彝区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解决彝家新寨建设“好房子缺资金、好日子缺产业、好生活缺文明”问题,由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市扶贫基金会、市慈善总会、市红十字会、市教育基金会、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联合发出倡议:全市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共同携手,以实际行动践行乐山精神,积极参与“乐善至美·情暖彝家”捐赠活动,为彝区群众解难。我们保证:将严格按照国务院《基金管理条例》的要求,将所有受捐资金全额、及时拨付到“两县一区”用于彝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在项目集中统一实施地设立“感恩碑”,所有捐赠资金的募集和使用情况将适时通过乐山社会扶贫网进行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力有大小、有爱就够;款不在多,涓涓细流可以汇成江河。让我们凝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旗帜下,献一颗慈善之心、出一份绵薄之力。

捐款联系人:

捐赠热线:

捐款账户名:

账号:

开户行:

倡议单位:

爱心帮扶倡议书

爱心帮扶倡议书全院教职员工:

根据《黑龙江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决定》和《xx江市文明单位开展志愿爱心帮扶活动》要求,针对学院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以救急、解难、帮困为目的,学院党委就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发出如下倡议:

全院教职员工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爱心帮扶活动中来。众人拾柴火焰高,爱心捐助汇暖流!能力不分大小,善举不分先后,贵在奉献爱心。您所奉献的爱心,将化成一屡屡阳光,汇成一股股甘泉,给困顿和厄运中的学生以无私的帮助和无限的力量。

募捐要求:

1、以基层党委、直属总支为单位,具体组织此次活动。采取自愿原则,以现金形式捐助。捐款统一交学院工会。

2、募捐活动时间:6月17日——6月18日。

3、各部门对捐款应做好书面登记,写明捐款人姓名和捐款金额;并将捐款统计数据及照片报到宣传统战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凝心聚力、慷慨解囊,用博爱之心筑起大爱长城;让我们心手相牵,用实际行动为省文明单位标兵荣誉增光添彩,共建xx江医学院美好明天!

爱心帮扶活动倡议书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机关干部积极推进“困有所济”工程,踊跃开展救助弱势群体活动,使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社会温暖。春节即将来临,这是弱势群体最需要关爱、最需要帮扶的时期。为确保困难群众过好春节,市为民办实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现就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发出如下倡议:

一、各镇办、经济开发区、南海新区、埠口港都要组织专门人员,认真开展摸排工作,及时确定帮扶对象,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集中走访慰问活动,为困难群众献爱心、送温暖,让真正需要帮扶的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同时,要发动辖区村居、企业和机关干部集中开展捐助帮扶活动,确保老弱病残和困难群众过个好年。

二、市直各部门(单位)要尽力筹措资金,积极向市“爱心超市”捐赠米、面、油、衣被等生活物品,帮助城区低保户解决生活困难。同时,发动机关干部与困难群众建立“一对一”、“手拉手”的帮扶关系,慰问敬老院老人、看望贫困学生、走访贫困家庭,尽己所能奉献爱心,不断扩大社会救助面。

三、市属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要关心职工生活,集中开展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家庭活动,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企业的关爱。同时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向“爱心超市”捐赠物品,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市经贸局、外经贸局、中小企业局要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企业的宣传发动工作,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帮助。

四、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与,以实际行动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的开展,在“爱心帮扶”活动中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3)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调研的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中人均收入很低、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温饱问题、需要社会关爱和救助的特困户,包括鳏寡孤独、家庭主要成员死亡或残废致贫、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以及其它因素致贫的农村特困户。

(一)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构成及产生的原因

全市农村共有个113个乡镇,2614个村委会,1162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6.73万户,总人口270.03万人,目前,共有各类弱势困难群体8.54万户、30.3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15.05%、11.25%。

农村弱势群体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或残废致贫,全市共有2.94万户、10.4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30.91%、34.43%;二是因为家庭中有人生大病致贫,共有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9.63%、29.55%;三是因为自然灾害致贫,共有1.8万户、6.87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21.08%、22。61%;四是因为鳏寡孤独和其它因素致贫,全市共有1.27万户、4.52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14.87%、14.88%。

从我市农村弱势群体情况看,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造成农村弱势群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大部分农村弱势群体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导致其不愿意或者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农村弱势群体家庭又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劳动力质量不高、发展生产的资金缺乏等困难,这又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

2、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农村弱势群体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外出务工难,家庭经营开展难,只能从事效益低下的种植业和零星养殖业,使其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同时,由于资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大大降低,形成贫困--辍学--再贫困的恶性循环,使弱势群体家庭难以摆脱弱势地位。

3、偶然因素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全市农村弱势群体中,因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死亡、残废、生大病和自然灾害等偶然因素致贫的有5.43万户、25.86万人,分别占全市农村弱势群体的63.58%和85.20%。

(二)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在扶持农村弱势群体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大量的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目前已有8.74万户36.3万人享受了农村特困户社会救助。

二是不断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敬老院建设工作。全市共有敬老院73所,五保户6535户、6954人,其中360户、374人实现了敬老院集中供养,5308户、5614人实行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以敬老院为依托,分散供养和亲属包养相结合的五保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助老以及代际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是不断加大救灾投入,确保因灾致困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每年投入救灾的资金都在1000万元以上,用于解决困难群众无力克服的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和灾后倒房重建。同时,多渠道、多措施、多形式开展救灾工作,较好地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洁净的水喝、学生有学上、有病能医治”的救灾工作目标。

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积极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对临时困难对象及时进行生活救助,努力构筑由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康复医院、便民服务等组成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暧万家心”的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完善弱势群体子女的奖学金计划、助学贷款计划,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真正使弱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三)农村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在农村没有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缺乏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特困户救助和五保供养制度由于经费来源不足而难以覆盖全市所有的农村弱势群体。二是农村特困户救助标准偏低,覆盖面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执行的特困户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不足600元,他们只能维持基本生活,难以实现自我发展。目前,享受农村特困户救助的约有4万多户、18万多人,覆盖面仅达到全市农业人口的7.05%和6.6%。三是五保供养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农村老龄人口增多,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财力有限,难以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全市已有5614人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人员没有享受到五保供养政策。四是因病致贫成为农村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全市因家庭成员生大病致贫的农户达到2.53万户、8.98万人,分别占农村弱势群体总数的29.63%和29.55%,而因病致贫的农户由于需要资金较多,难以得到民政部门的救助。

(四)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对策和建议

从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应从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弱势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

1、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弱势群体的大环境。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爱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氛围;要制定和落实扶持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政策,使他们充分享受党和政府的关爱;要继续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与农村弱势群体结对帮扶活动,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2、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根本出路。要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降低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和信息保障;要加大对农民的劳动技能、生产技术的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提高非农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债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的机遇,积极策划和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道路、能源、教育、卫生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要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足额到位,用于扶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增长,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制定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就业扶持政策。对农村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帮扶,要改单一的“输血”为帮助恢复“造血”功能,从治表转向治本。采取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像对待下岗职工一样,对农村弱势群体自谋职业的,要积极鼓励并给予税费减免等政策优惠。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4)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中弱势群体的类型

(1)学习弱势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比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有些学生把时间用在恋爱、社会兼职等方面,当进行考试时,成绩始终不理想,最终成为弱势群体。

(2)经济弱势型。高职院校中,有很多学生在高考时,已经超出本科三类分数线,却因为经济原因,无法承担学校高额的学费,因此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学期数比较少,也是经济弱势型学生的选择高职院校的原因之一,在就读过程中,这些学生将心思放在改变自身经济状况上,疏忽了学习。

(3)心理弱势。高职院校中,还有一批这样的学生,在高考过程中,发挥失常,而不得不进入到高职院校就读。这样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在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后,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渐会形成心理落差,而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二、弱势群体的成因

(1)家庭原因。在学校中有很多学生来自于经济比较差的家庭,这些家庭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有的父母经济困难、有的兄弟姐妹过多、有的父母离异等,这些因素都限制其不得不选择学费比较低、学期数比较少的院校,高职院校是其最终的选择。这些就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2)社会原因。有很多经济比较弱势的学生,由于内心的羡慕心理,急于想改变目前生活的窘境,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兼职,心理压力特别大。并且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贫困学生常常在继续学习和就业之间产生迷茫,最终使其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最后形成了弱势群体。

三、改善针对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

(1)多途径地开展扶持项目。一是学校应该建设弱势群体的扶持制度。对一些经济比较贫困的学生以提供奖学金等其他的资助方式,来帮助其解决在校期间的经济问题,以此避免因为经济问题,而忽视学业的现象再次发生。二是老师要从学习上和生活上对贫困生进行帮助,帮助学生解决因为经济原因和学习原因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同时学校可以和一些优秀的企业合作,开展就学资金活动,以毕业后就投资企业就业的形式,来解决经济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最终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2)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塑造健康心态。要从根本上加强对学生信仰和理念的引导教育,避免其由于心理问题,而发生自我堕落的现象。此外引导其明辨是非,让其明白身为一名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最后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敢于拼搏的品质,以此来保证其可以用健康的心态来学习。

(3)激发弱势群体自我转化潜能。高职院校的学期数比较少,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比较偏向于专业操作,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领域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让其热爱所学专业,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很多弱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要不断地给予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减压,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使其可以自我转化,转化成一个积极向上、专业技能比较强的群体。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弱势群体主要分为经济型弱势群体、学习型弱势群体以及心理弱势型群体。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要根据每位弱势群体学生的现状,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和心理题,不断地给予其鼓励,使其能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5)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武器扩散、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凸现,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各种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 nizations,NGOs)大量涌现,其数目远远超过政府间组织。目前约有3万个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活动,90%以上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非政府组织在许多西方国家被视为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其“参政、议政、干政”已形成一股国际热潮,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和影响力比肩政府和企业。虽然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国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日渐明显,但国际上对非政府组织的定义尚无统一的认识,学术界更是众说纷纭。可以肯定地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指那些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赢利性、非政党性、非宗教性、自治性、志愿性的专门组织。他们一般与政府部门和商业组织保持一定距离,通常围绕特定的领域或问题结成团体,有自己的利益或主张,代表社会某些集团或阶层的愿望或要求,其形式主要有工会、农民组织、环保组织、妇女联合会、发展与合作组织、消费者组织、人权组织等。

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要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创建安居乐业的环境,实现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建立和睦友爱、互帮互爱的人际关系;健全民主法制,使整个社会文明有序、充满生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协调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利益,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本文着重介绍以下几方面:

一、关心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对于家庭事故和灾害缺乏基本的抵御能力,对于社会风险在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上普遍都较弱,表现为经济压力大和心理负荷重,致使社会风险极易在他们身上爆发。由于弱势群体缺乏资金、权力、能力和关系等资源优势,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难以摆脱劣势地位,而社会支持不足,个人受挫情绪强烈,容易悲观失望,有些发展成为对社会的仇视、对抗心理,引发越轨犯罪行为。

(一)非政府组织要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和利益维护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由于弱势群体缺乏基本权利的保障和有效的利益表达手段,他们在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中处于弱势地位。目前,弱势群体增多和利益受损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客观现实。因此,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机制十分迫切。从这一现实需求出发,应当加快发展各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民间组织,使民间组织在代表弱势群体利益、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协商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非政府组织要在解决劳资关系失衡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专家调查后发现,在经济发达的浙江省,近些年劳动争议案件以每年30%的速度上升。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2004年以来仅千人以上的就有数十起。现实情况表明,劳资关系的失衡开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无论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频发的矿难,还是王斌余事件,都反映了部分基层工会在维护职工具体利益中的角色缺位问题。根据“珠江三角洲工伤研究项目小组”对佛山、中山、东莞、惠州、广州、深圳6个城市的582位工伤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在遭遇工伤这种特殊困难关头,53%的工伤者表示得到过一些关心,但是回答说这些关心来自基层工会的比例只占到1,9%。这些事情很令人深思:我国现行的基层工会组织如何能在劳资关系的利益协调中有所作为?从这一现状出发,一方面,要完善现有的基层工会组织,使其成为劳动者具体利益的代表:另一方面,要使基层工会组织扩大到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去。目前我国农民工已经达到1亿人,应当也有可能加快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基本权利。

(三)非政府组织要在维护农民基本权益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于城乡改革不同步,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尤其是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占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些年来,因为农民土地问题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未来几年,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关键的问题在于使农民组织成为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主体,提高农民及农民组织在土地交易中的谈判地位。

因此,非政府组织以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为宗旨,以被国家体制和市场体制两大社会主流体制所忽视或排斥的边缘性社会群体为服务对象。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以主体志愿性为基础,因而对社会弱势群体扶助时体现了奉献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非政府组织更能深入基层,贴近下层人民:非政府组织通过为社会弱势群体参与发展提供一些组织架构和机制,实现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整合凝聚作用:非政府组织筹集资金时具有自主性和广泛性:非政府组织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中可以较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优势。

二、环境保护

近10年来,我国环保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环境事业发展不可缺少、不可替代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主要是起到了政府职能所不易做、不便做的拾遗补缺的补充作用:起到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融合作用:起到了监督政府、保护百姓环境权益的作用:起到了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参与各种环境活动以及咨询和服务等作用。

(一)宣传与倡导环境保护,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

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公众参与环保,是我国环保民间组织最普遍的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0年来,环保民间组织和环保志愿者走进工厂、社区、学校、乡村,通过发放宣传品、举办讲座、组织培训、出版环保书籍、在各种媒体,上开设环境宣传窗口,以及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等,采用多渠道、多方式向社会和公众宣传、传播环保理念。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事迹十分感人。

2000年5月,“自然之友”启动了我国第一辆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羚羊车”。5年来,“羚羊车”已经深入200余所学校,向20000多名中小学生以及社会群众宣传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保护野生动物的紧迫性和责任心,影响深入,反映良好。北京地球村在中央电视台开设了专栏《环保时刻》。武汉绿色环保服务中心在当地广播电台开播专栏宣传环保。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每年组织万人参与环境文化节,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文化。50%以上的环保民间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目的是向社会和公众传播环境知识、宣传环境主张、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

(二)开展监督,为环境事业建言献策

环保民间组织的另一重要作用就是监督政府实行环境主张,落实环保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其建言献策,把实现国家的环境与发展目标同自己的宗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表明我国的环保民间组织进一步走向成熟。

2005年4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公开征集公众对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意见和建议,有420多万人参与,提出9个方面27条高质量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领导的肯定。

(三)扶贫解围,推动发展绿色经济

环境与贫困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贫困可以导致环境破坏,环境恶化也可以造成贫困加剧。因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符合自然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环保民间组织在实践中把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了良性互动,效果很好。

陕西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围绕西部开发战略部署,在10个县10000户农户中开展“绿色家园环保示范户”创建工作,引导农村妇女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生态农业和建设以秸杆、人畜粪便综合利用的农村庭院沼气再生能源,走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绿色经济、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已表彰树立了300户典型示范户,其中30户被树立为“绿色家园十佳户”。

(四)维护社会和公众的环境权益

环保民间组织在维护社会和公众环境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政府把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享用权真正赋还给公众,把公众对“四权”的真实意见反馈给政府。

1999年11月,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开通污染受害者法律咨询热线,无偿地为污染受害者提供法律服务。2005年,该中心支持“福建省屏南县1721位农民诉福建省(屏南)榕屏化工有限公司环境污染侵权案”胜诉,为当地农民挽回经济损失68万余元,此案被评为2005年中国十大影响性诉讼之一。

(五)在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种种原因,生物多样性遭受的破坏十分严重,一些动植物濒临灭绝,中国环保民间组织不遗余力地加以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了保护濒临灭绝的藏羚羊,1995年2月,“绿色江河”在可可西里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民间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2002年8月。“绿色江河”向青藏铁路施工单位递交了《关于保证藏羚羊顺利迁徙急需采取相应措施的建议书》,敦请施工单位设置了专门为藏羚羊迁徙让道的红绿灯。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6)

“金秋助学”是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工作延伸,是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发挥工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有效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基于对“金秋助学”政治意义的高度重视,满洲里市总工会在开展这项活动中,不断创新,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总结,现已将“金秋助学”活动与我市“弱势群体脱贫”工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帮扶困难职工的长效机制。助学活动不仅仅面对个别贫困户,而是将整个扶持弱势群体脱贫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由贫找官变为官找贫,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完善助学网络,为助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工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困难职工动态管理网络、建立了联系包保制度、建立了直面对接、快捷帮扶的救助体系。使工会帮扶困难职工长效机制更加完善,使最需要帮助的困难职工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做到了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其次,把助学活动纳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市总工会和全市基层工会在助学活动中做到了发动社会化,捐助经常化,及时了解和掌握被助对象的情况,同弱势群体脱贫和送温暖活动紧密结合,同步进行。乃至有的基层工会主动向总工会提出要助学对象。连续几年开展助学活动,如今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再次,助学活动措施得力。一是总工会与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快捷助学。我们与市扶贫办、民政局、市妇联、团市委和红十字协会等部门密切配合,做到对每一名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底数清楚,子女上学情况清楚,帮助最困难的职工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二是“一助一”、“群助一”实名助学。正是因为我们全面掌握了困难职工的家庭情况,掌握了最需要助学帮扶的子女情况,因此我们可以随时为有爱心的企业、个人等社会各界提供完整的、实名的助学对象,并做到了助学对象明确,资金使用明了。三是定期捐资助学。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自愿定期捐资,建立了“爱心助学”专项基金,专用于对困难职工子女助学。助学专项基金管理采取公开、透明方式,随时接受查询,定期向社会公布使用情况。四是集合社会力量,关爱身心健康助学。我们与合作公司和市第一医院联合开展了“救助肢体残疾小学生崔娴”活动,在外省请来外科专家为孩子做髋关节归位手术。并以不同形式筹集资金为小崔娴同学免去一切医疗、手术费用。让她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二、全市开展的“弱势群体脱贫”工程带动了助学活动,而金秋助学活动有力的推动了弱势群体脱贫工程

“金秋助学”不仅仅是在帮助困难职工家庭的今天,而且是在帮助困难家庭托起明天的希望,更是在构架中华民族的希望,今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1、“金秋助学”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及工会干部的高度重视。各相关单位全部纳入全市的弱势群体脱贫工程一盘棋中,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掌握助学活动的动态,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和解决存在的具体问题。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8—0062—06

1 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重要性

知识援助是指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免费或以较低的费用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产品或服务。2007年,我国残疾人口有0.8亿以上,城市低保人口超过0.2亿,农村贫困人口为0.15亿人,外出农民工约2.1亿。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达1.85亿,占总人口的13.7%。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目前我国弱势群体规模超过了3.5亿人,约站全国人口的27%。我国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信息服务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为广大农村农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社区居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的服务很不到位。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是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公平、公益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开展这一服务方面,我国图书馆和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比较,做的很不到位。目前我国图书馆的服务很不均等,一方面是随着信息爆炸、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那些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和年轻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来说,他们的信息需求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满足比如上网、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等多种方式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但是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就相对单一,他们经济来源有限,大部分没有上网条件,有的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也不会上网,这就造成了他们只有单一依靠图书、杂志、报纸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但是除了公共图书馆有很多系统的图书馆不对外办借书证,省级图书馆离他们的位置又偏远,导致信息利用贫富不均,一方面大学等系统图书馆图书、杂志、报纸闲置,经费连年增加,造成浪费,另一方面,城乡弱势群体因为基层图书馆少,没有经费看不上书,知识贫困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很大,对弱势群体生命健康有影响,对弱势群体经济利益有影响,对弱势群体精神生活有影响,对弱势群体民利有影响,知识贫困可以代际传递,对下一代有影响。如何解决弱势群体知识贫困的问题,是我们广大图书馆界和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关注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努力向全社会提供更多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升华。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援助,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个各方面的素质的过程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优势。知识资源的集中性,使图书馆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知识内容的丰富性,使图书馆成为了解古今中外,穿越历史不同文化的平台,知识服务的多样化,使图书馆成为公众知识素养提高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海量的电子图书使人们对知识的探索更加便捷。在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中图书馆是一个重要的力量,一方面,社会弱势群体渴望、呼唤图书馆加大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图书馆人也意识到参加知识援助关系到图书馆的永续发展。社会各界也要关注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动员起来,共同开展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工作。

2 国外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现状

《图书馆建设》2011.8钟卫宏的文章在《美国基层图书馆服务研究》一文指出:无论从服务理念、服务对象还是服务手段来看,美国基层图书馆的服务都是极其广泛和周到。究其原因可知:从体制上说,公民意识强烈,国家民主制度健全;从制度上说,得到国家立法和地方税收支持;从机制上说,馆员配备机制和监督反馈机制较为完善。美国基层图书馆服务现状,主要有:服务对象广泛:为儿童提供服务,为成人提供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手段先进:远程服务,开展多种讲座及互动服务。其他服务形式,如电话咨询服务,为残疾人、老年人及卧床病人提供送书上门服务。美国图书馆服务成功说明,政府是保证基层图书馆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外图书馆界就开始探讨这个问题,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是焦点。国际图联于2002年在《国际因特网声明》中还特别提出:“图书馆和信息服务行业保证不受阻碍地进入互联网,这可以帮助社区和个人获得自由、繁荣和发展。阻碍信息流通的因素应该被清除,尤其是那些带来不平等、贫困和绝望的因素”。各国图书馆普遍为知识弱势者提供了电脑和网络服务。如英国的山德兰公共图书馆在许多地方发展了设置个人电脑和因特网的“电子村大厅”为成年人和儿童提供多种软件,同时有经过培训的员工帮助用户。在网络基础设施尚未发展的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国际图联呼吁进行南北合作,援助这些地区发展网络设施。非洲的5个国家(贝宁、马里、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已经建立了农村社区多功能远程服务中心,为当地农民提供现代信息与通信工具。在发达地区,图书馆还为弱势人群创建了专门的数字资源和相应的检索工具。美国盲人和残疾人图书馆服务处(NLS)从1999年就开始用网页点字系统通过因特网为盲人用户服务。加拿大国家盲人协会(CNm)图书馆1998年就开始计划将全部馆藏数字化,创建视障者数字门户。2002年,又协同微软构建世界上第一个专为盲人和视力受损儿童建立的网络门户——集成数字图书馆系统(the Integrated Digital Library System)。之前,占加拿大人口10%的盲人和身体残疾人只能阅读占全部出版物3%的盲文文献,而现在盲人或视力受损者可以获取与其他人同样的信息。德国的莱比锡市有家专门为盲人服务的图书馆,保存了65000盘磁带,录制了4000部世界名著和其他书籍,欧洲各国的盲人都是它服务的对象。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通过与全美160所图书馆构成的协作网络,为50万以上各年龄层次的盲人读者服务,向他们免费提供盲文书刊、录音书刊等资料。在英国,国家盲文图书馆拥有盲文藏书35万册,该馆重视延伸,与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第国的出版商进行书刊交换,以扩大和丰富盲文图书的收藏。该馆每天要给英国各地以及国外的4500名读者发送近千册盲文图书。在日本,大阪府中央图书馆开展的当面朗读服务方式至今仍然是最受盲人读者欢迎的服务方式,此外该馆开展的视觉残疾儿童文库服务也独树一帜。

3 我国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知识援助理论研究.的现状

刘欢,吕丽在《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动力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

内部阻力因素。图书馆知识援助的内部阻力因素是指存在于图书馆内部机构中的各种束缚和阻碍知识援助的因素,这些阻碍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念落后;(2)制度缺乏;(3)经费不足;(4)人力资源缺乏。外部阻力因素。图书馆知识援助的外部阻力因素是指存在于图书馆机构之外的各种束缚和阻碍知识援助的客观因素。这些外部阻力因素主要源于弱势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归纳起来,外部阻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弱势群体居住地分散造成的阻力;(2)弱势群体本身的特殊性造成的阻力。图书馆对弱势群体进行知识援助的动力因素分析。图书馆知识援助的动力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图书馆外部动力素和内部动力素两类。外部动力因素。(1)政府推动力;(2)法规保障力;(3)社会支持力;(4)弱势群体需求牵引力。弱势群体对知识的巨大需求,指引着图书馆知识援助服务的方向;(5)技术推动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为图书馆开展知识援助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图书馆开辟了新的知识援助方式,拓展了援助空间,如图书馆可以在线开展知识援助。内部动力因素。(1)服务理念驱动力;(2)管理制度保障力;(3)组织保障力;(4)人员保障力。图书馆是否能开展知识援助服务是图书馆内外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图书馆要达到预期的援助目标关键要看其内外的各种动力因素能否克服各种阻力因素。由于图书馆内部的阻力因素可以通过外部动力或图书馆自身的努力自动消除,如经费不足阻力,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力中的经费资助和社会支持力中的经费赞助来解决,理念落后、制度缺乏、人力资源缺乏等方面的阻力可以通过图书馆自身来解决;部分阻力,如理念方面的阻力解决好了就可以转化成动力。

李文在《图书馆学刊》2011年第2期撰文指出:2000-2009年,关于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方面的文章发表在33种期刊中,核心期刊只有6种,而且载文较多的期刊《河南图书馆学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江西图书馆学刊》、《农业图书情报学刊》都不是核心期刊,说明目前的研究水平比较有限,需要高层次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数量较少,研究热情较弱,目前正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国外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研究的论文很少,偶尔有论文当中提到,也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研究。我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研究起步比国外晚,发展也慢,对国外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获得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等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避免了走弯路,研究者要加强对国外成果的研究。韩冰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2011年第19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2004-2010年发表的78篇文章中,多数文章介绍了弱势群体的定义、组成部分、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必要性或意义、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的措施,对于目前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服务存在哪些问题的论述很少,可见图书馆界人士在这个问题上缺乏自省精神。在78篇文章中涉及弱势群体特点尤其是心理特点的较少,只有5篇,可见对弱势群体的心理研究并未得到图书馆界的重视。关于图书馆对弱势群体服务考核制度探讨的文章只有6篇,这个数据表明了图书馆学界应当多做讨论,寻求适当的考核机制,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效果做出评价,不断改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提高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水平。

4 我国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状况

4.1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情况

4.2 河南省公共图书馆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情况

4.3 河南省残联开展残疾人“爱心书屋”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残疾人文化进社区情况

今年4月份,中国残联、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的通知》下发后,河南省残联会同省新闻出版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河南省文化助残公益行动方案,并成立了由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詹玉荣、省残联理事长李玉德、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杜国清、省残联副理事长李国成、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副总裁马雪等组成的全省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组委会,并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省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的通知》,召开全省16家出版单位“全省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会议”,安排部署捐赠工作。各出版社积极响应,在不到1周的时间里,共捐赠图书、音像总码洋228.56万元。在7月15日,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残联举行的“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残公益行动”启动仪式上,河南省以捐赠图书总码洋228万元居全国之首,省新闻出版局和组委会分别荣获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残联授予的文化助残爱心单位和文化助残组织奖。

为把新闻出版部门的爱心送到残疾人手中,河南省残联积极协调16家出版单位,利用他们的图书仓库,由宣文部的同志分工负责,在天气极其炎热的情况下赴各出版社仓库,本着多品种配备的原则,对2000多种近13万册图书(加上各地各级的投入,共1130个爱心书屋计有图书约20万册)进行了认真的分类、分发、打捆、邮寄,在最短时间内及时送到各省辖市、送到残疾人手中,受到了广大残疾人的欢迎。

2012年河南省将继续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十二五”文化进社区资助计划,扶持一批文化进社区示范点,全面推进文化进社区活动,推广2011年建设“爱心书屋”的经验,发挥示范点的带动作用,河南省新建1000个“爱心书屋”,各地残联要继续做好残疾人“爱心书屋”建设工作,发挥残疾人读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依托“爱心书屋”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指导和引领残疾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市(地)、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资助一定数量的市(地)、县两级公共图书馆盲人阅览室建设,扶持资金主要用于采购盲文书籍、有声读物、电脑读屏软件、盲用点显器等。

4.4 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经验

目前郑州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郑州市财政将拿出3000万元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市民的文化生活。当前,郑州已建成2000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改建了312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2012年郑州市还将建30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2012年底前,市、县图书馆、文化站、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将实现全覆盖。“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每个书屋有1500N以上适合农民群众阅读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郑州市政府召开的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0—2012)会议的建设规划指出,在2012年底,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70%的行政村和城市市民可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建设规划同时指出,在远离市区图书馆的街道、社区试点实施“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市县(市、区)两级图书馆未来两年将建20个以上分馆和馆外服务点,内设盲人阅览读区并配备盲人读物和设备。

综上所述,我国在开展弱势群体的服务中,个各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目前公共图书馆这方面工作做得比较好。别的系统开展这方面工作很少。经济发达的省和一些中部领导重视的省发展的较快。有些省级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做的很好。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的原因开展弱势群体的服务就比较欠缺。少儿图书馆和少年儿童阅览室大部分省级馆都有,但是,残疾人阅览室就相对少一些,老年人阅览室更少。

5 以图书馆为依托,创新机制,建立弱势群体知识援助联合体系

(1)建立国家图书馆法规,地方图书馆法规和个各行业图书馆法规,加入为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条款,制订为老年人、残疾人、网瘾青少年、农村农民、城市农民工、城市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标准。

(2)进行试点,选取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一个市级公共图书馆、一个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试点,取得经验后,推广到全国。

(3)成立国家为弱势群体知识援助服务联合体,由文化部、残联、财政部、国家图书馆牵头。开展为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工作。

(4)书店、媒体联合起来,经常举办活动,做好宣传,造势宣传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图书馆和各部门的知识援助活动。对弱势群体进行知识援助活动。各个系统图书馆都要加入为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行列。

(5)干部下乡扶贫,挂钩帮扶,应该把知识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爱心书屋,农家书屋。增加知识扶贫的经费,用于帮助盲人购买盲人书籍、磁带和电脑,盲人电脑读屏软件,形成一个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而不是应付上级检查和作秀。

(6)国家出台政策,扶持一部分有能力,热爱文化事业的残疾人在爱心书屋和农家书屋做管理员。

(7)建立激励和惩治机制,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取得成绩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增加经费,鼓励他们更好地开展弱势群体知识援助工作。要加强监督约束机制。

(8)积极开展对国内外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理论方面的研究。

(9)可以派人出国学习外国发达国家弱势群体援助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8)

中图分类号 D6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49-03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有效突破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群众收入大幅度提升,相当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弱群体的地位。然而,伴随着经济转轨和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贫富分化不断扩大,农村弱势群体问题更加突出,弱势程度不断加深。弱势群体是构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弱势群体问题事关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贫困山区由于受社会发展客观因素的制约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弱势群体规模庞大,占总人口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比例,弱势程度较深。由于对弱势群体的认识不深,关心、扶持和救助力度不够,救助体制不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体系不健全,弱势群体生产生活状况较差,生产、生活和社会需求未得到足够的保障。这严重影响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严重影响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进程。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共同富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精神及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民生的工作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研究和制定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扶持政策,全方位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是解决当前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内容[1]。

1 纳雍县弱势群体现状

1.1 纳雍县弱势群体结构及总量

纳雍县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全县贫困人口、城市中无固定收入人口、残疾人、失业下岗职工、待岗人员、在校贫困大中专学生。据统计局统计,纳雍县社会弱势群体35万人左右,占全县总人口96.04万人的36.4%,其中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 300元的贫困人口26万人、各类残疾人5.7万人;按民政部门调查统计家庭年均纯收入1 72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67 935人,城市居民收入低于4 200元的2 080人;60岁以上老龄人口和15岁以下人口28万左右。

1.2 弱势群体生产与生活状况

在贫困山区,弱势群体规模较大,生活困难。据县残联提供数据:全县残疾人总数约为5.7万人,占总人口的6%,其中登记办证的1.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2.8%。大多数残疾人生存条件较差、生活困难。据对百兴镇董家寨村和勺窝乡鱼塘坎村的51户60名残疾人进行调查,一是残疾人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在调查的残疾人中,有固定电话的家庭仅占调查户数的3.9%,有移动通讯工具的家庭占25.7%,有电视机的家庭占29.4%,有电冰箱的家庭占3.9%,有洗衣机的家庭占17.6%。大部分残疾人住房简陋、年久失修,家具陈旧破烂,有的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具都缺乏。二是残疾人文化结构偏低,生存和发展能力较弱。在调查的60名残疾人中,文盲37人,占61.7%;小学文化15人,占25.0%;初中文化8人,占13.3%。60名残疾人中丧失劳动能力的22人,占36.7%,其中2人生活不能自理,占3.3%。如果把每天从事1 h以上并能获得收入的社会劳动称为“工作”,在调查的60人中,有工作的有21人,占调查对象的35.0%,占有劳动能力残疾人的58%。三是社会保障难以满足弱势群体需求。从全县总体来看,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仅2 420人,占登记办证残疾人1.3万人的18.6%,占全县残疾人总数5.7万人的4.2%。在调查对象中,86.3%的残疾人家庭需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33.3%的家庭需要教育救助,23.5%的家庭需要康复救助。

2 对弱势群体采取的救助措施

2.1 积极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大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近年来,纳雍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首务,认真抢抓机遇,创新理念,完善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突出抓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产业化扶贫和生产技能培训等项目建设,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和省投入纳雍县扶贫资金1.715 1亿元,扶持贫困农户逾5.5万户20万人以上,实现3.5万人脱贫[2-3]。

2.2 全面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落实五保供养,推进医疗救助

自全县实施低保制度、落实五保供养、推进医疗救助以来,截至2013年4月,全县弱势群体纳入农村低保的有28 211户67 935人,发放低保金5 339.75万元,纳入城市低保的有1 492户2 080人,发放低保金406.53万元,纳入五保供养的有1 959户2 155人,发放五保供养金248.73万元,为109 509人贫困人员缴纳参合金547.54万元,救助城乡患病困难群众1 307人次,发放医疗救助金421.21万元;对20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人员实施生活救助的有242人,救助费用30.48万元;同时在县城及25个乡镇设立了临时救助站,救助困难群众447人,花费10.36万元。

2.3 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逐步改善弱势群体居住条件

纳雍县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的科学发展理念有效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仅2012年就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7 467户,投入资金15 201.2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投入资金12 014.42万元,县匹配资金2 868.10万元,户均8 703元。通过工程实施,弱势群体居住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加上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弱势群体生产、生活环境逐渐改观[1-2]。

2.4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救助,为弱势群体提供均衡教育机会,提高社会生存能力

一是通过建立纳雍县特校对残疾学生开展特殊教育,目前该校有在校生171人;二是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包括学费、住宿费的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三是对家庭困难寄宿学生实施生活补助;四是通过共青团、妇联、基金会、慈善会及爱心人士救助贫困家庭学生等多种形式,为弱势群体提供接受教育平台和机会,使他们与强势群体享受到均衡的教育,逐步提高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和向强势群体转变[3-4]。

2.5 建立健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初步解决了弱势群体医疗难问题

通过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大病救助,初步解决了弱势群体看病难和因病致贫问题。

2.6 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救助

司法部门成立的法律援助中心,劳动部门成立的农民工维权中心,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很好的法律援助,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

3 弱势群体救助存在的问题

3.1 对弱势群体救助工作认识不够,重视不力

弱势群体救助工作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事关广大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安定团结。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有些单位和部门对扶持救助弱势群体认识不足,认为扶持救助工作是民政、扶贫等部门的事情,工作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

3.2 几个认识误区

一是“凡残疾人均属于弱势群体,都需要救助”的误区。二是“农民工都属于弱势群体,都需要救助”的误区。三是弱势群体是相对强势群体而言,没有明显的界限,不能把他们严格区分开来对待。四是正确对待弱势群体持证问题,诸如残疾证、下岗证等,在进行分类救助时,不能仅根据是否持证来作为决定是否救助的依据。

3.3 弱势群体救助工作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体系不健全

救助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的系统工程,就其内容来说,至少涵盖了生活、医疗、住房、教育、就业5个方面,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多个主要领域,因此必须面向全社会,统筹城乡,整体推进。而目前各有关部门缺乏必要的统一和协调,往往都是各自操作,互不沟通,造成了救助措施不到位,救助标准不一致,致使弱势群体救助不能落实到位,有的困难家庭只享受了生活救助而无法同时享受医疗和就业救助,有的不十分困难的家庭出现了重复慰问和救助。一些救助制度不完善,甚至无制度,是否应该救助,完全由领导或经办人决定,导致救助不公,严重影响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群众性社会捐助、社会互助的宣传、鼓励不够,组织开展活动较少、方式单一,缺乏浓厚的关注慈善、奉献爱心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参与救助的人数不多,造成社会捐赠和互助的资金总量偏少。

4 对贫困山区弱势群体开展救助的建议

4.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救助弱势群体的政治基础

“收入是民生之源”,提高弱势群体收入是救助工作的关键。一是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适宜弱势群体的产业集群,增强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二是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将弱势群体的救助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农业重点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优先考虑弱势群体,增加弱势群体资金投入,增强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三是要加大对弱势群体在生产、销售、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力度,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管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二、三产业,增强农村就业渠道,加快农业劳动力特别是弱势群体向非农产业转移。五是增加农业投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六是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联动和协调发展。七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大法律执行力度,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各项权利。

4.2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救助弱势群体的基本立足点

“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救助弱势群体: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分配制席改革,既要使资源在市场调节作用下实现优化配置,又要兼顾社会公平,使城乡差距、城乡内部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要消除行业垄断、城乡分割等非市场因素作用,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高;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利用税收杠杆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调节力度,建立收入调节基金,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地保护和救助农村弱势群体[4]。

4.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救助弱势群体的核心内容

救助弱势群体,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法律援助上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一是关注弱势群体的生产与生活问题。贫困山区经济落后,对弱势群体的保障和支持不能一蹴而就,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优先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基本的衣、食、住需求。二是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发挥再就业的政府主导职能。积极推动弱势群体的再就业工程,确保实现李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零就业”家庭至少1个人就业的目标。三是要建立完善城市住房保障机制。加大城乡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建设一定规模的适宜弱势群体居住的住房,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四是加大医疗保障的力度和范围。在按正常范围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问题外,最大限度地解决弱势群体的大病救助难题,避免弱势群体更加穷困和弱势。五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要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积极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六是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参与权,尤其是保障其参与与其有关的各项决策的权利,使其能够表达和维护自身的权益。同时,要组织弱势群体学习有关法律知识,让弱势群体懂法、守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避免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受到侵害。

4.4 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是救助弱势群体的有力保障

“社保是民生之基。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一是对弱势群体实施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社会救助体系。严格执行社会救助管理办法,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管理机构和组织网络。由县、乡政府统一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社会救助工作;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管理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快以乡镇为主要平台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建设;明确牵头部门,由民政部门负责搞好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信息沟通、社会捐赠管理;各职能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明确分工,共同推进政府救济和社会帮困工作。

5 参考文献

[1] 贺红霞.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弱势群体救助[J].社会工作:理论,2009(2):33-35.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9)

二、我国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的现状解析

(一)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不够全面规范,司法救济缺失

我国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全国统一性的法律并未出台,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存在许多弱势群体申诉自身权益无路无门的情况,此外对于何为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贫困程度测定也没有个统一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在实际调查过程中调查程序也有困难,难免就出现了一些人本身并不贫困,但是却抢占了贫困救济的机会和名额,这势必影响着整个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的公平程度。

(二)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城乡差异较大,覆盖面也不够全面广泛

我国已经形成了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因此对弱势群体的优抚方面,一直城市居民享受着比农民更多的社会救助,这种政策的倾斜,使得农村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但却难以贯彻落实,尤其是医疗、教育、住房方面都要靠自身解决,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弱势群体的负担,城乡差异逐渐拉大,造成了社会救助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实,加剧了城乡整体经济差距,恶性循环难以避免。

(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公众参与度不够

在我国,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对于全社会公众的参与调动不足,尤其是对于一些非盈利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这就必然会造成一方面加重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出现了社会救助效率低下,力不从心的局面的存在。

三、健全和完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虽然我国对弱势群体在社会救助方面关注很多,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下方面下足功夫,才能促进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走向良性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后备铺垫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

弱势群体和优势群体是相对而言的,因而,一方面,政府不仅要给予弱势群体进行物质的救助,更要鼓励其精神上的自立自强,让其尽快摆脱弱势群体的范畴。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共同关注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发动更多的人关注社会群体,帮助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开辟宽阔的就业渠道,形成积极的社会救助体系,努力形成全社会关爱帮助弱势群体的好环境好氛围。

(二)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其基本的生活

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或是被边缘化的状态,因此首先要整合救助资源,完善救助政策,形成政府为主,其他配合的全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户救助,社会福利救助制度以及扶贫开发和灾民救济等制度相结合的完善的保障体系,让每一个弱势群体都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此外,还号召全社会广泛参与弱势群体救助,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效率和质量,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社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高度发展。

(三)加强弱势群体的立法工作,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现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不仅体现在对基本生活的救助,更要对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尤其是要健全对弱势群体的法律司法救助。政府应该加快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 社会福利法、 社会保险基金法的立法进程,逐步形成以社会保障法、为基本法律,由有关法规、 规章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法律、 法规的基本框架体系。另一方面,鼓励全社会参与弱势群体的救助,更加友爱地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的人权和其他合法权益,构筑起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四)转变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理念,提高救助质量

和传统的社会救助不同,现在的社会救助要在物质救助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精神上的救助。如适时的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自立自强。其次,在救助的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基本生活的保障,还要完善相关就业,住房等保障,社会公益保障与廉租房的建设,让其安居乐业。各地要根据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照家庭收入水平,根据不同的弱势群体实行不同层次的救助。对于残疾人,由相关部门组织提供公益岗位让其下岗再就业,而对于五保户可以让其入福利院等等,从而有效地达到大范围,广覆盖,提高救助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弱势群体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建立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充足的基本生活保障,并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工作,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并转变社会救助的理念,提高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质量,促进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走上良性有序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魏勇.浅析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农家科技.2011(07).

关爱弱势群体的建议篇(10)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意见。

一、过去一年“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成绩显著

去年的月4日,也就是元旦放假上班的头一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动员大会。动员大会后,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广泛宣传发动;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带头捐款,机关工作人员、学校教师、各类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营造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浓厚氛围,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全区共募集“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款3335.26万元,区慈善总会在此基础上,精心组织开展了慈善扶贫、慈善助学、公益助老,节日救助慰问、夏天送清凉、临时救助等19次全区性的救助活动,将爱心人士的爱心广播到全区弱势人群,共发放慈善救助款2679.76万元,救助弱势人群3.92万人次。“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广泛开展,一方面弱势群体的困难得到有效帮助,另一方面,余杭人民扶贫帮困的传统美德得到弘扬,全区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二、充分认识“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的重要意义

慈善事业是体现关爱、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崇高事业。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把社会慈善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报告中,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的重视。各级各部门要从贯彻党中央决定的高度,特别是要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意义,提上工作议事日程。我区开展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是推进慈善事业深入发展的有效举措,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都难以避免,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奉献爱心,开展社会互助互济都不可缺失。通过以“送温暖、献爱心”为载体的慈善活动,营造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热心公益活动的氛围,有利于社会各方和谐相处,将凝聚更多的力量助推余杭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合力做好今年“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的各项工作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研究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财政、税务、民政、广电等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慈善组织和“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活动的服务、引导和管理。

1、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镇乡、街道、区级机关各部门的一把手要亲自组织发动,分管领导具体抓,充分发挥镇乡、街道慈善分会、工作站,村社区慈善工作室的作用,具体做好善款接收、造册登记、张榜公布以及向区慈善总会善款的解缴工作,实行统一管理,确保善款不出差错。区广电台、城乡导报社等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做好慈善捐赠活动各阶段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增强社会各界人士捐赠慈善、奉献爱心的自觉性。同时,要及时发现和大力宣传捐赠善款、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先进事迹,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捐赠热情。镇乡慈善分会、街道慈善工作站,村社区慈善工作室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工具、宣传栏的作用,广泛宣传,增强人们支持参与慈善的意识。同时要将捐赠时间、捐赠方法、捐赠地点宣传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方便广大爱心人士捐赠。区建设、经发、民政、农业、工商、供电、邮电局,工商联、人民银行、电信等下属单位比较多的主管部门,要开好下属单位负责人会议,传达好今天动员大会精神,部署开展好本系统的送温暖慈善捐赠活动。

2、要弘扬美德,凝聚合力,积善成流。扶贫帮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送出自己的一份温暖,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不仅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也能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要提倡党员干部带头奉献爱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各级党政部门工作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各级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界层的党员和干部要带头以实际行动推动送温暖慈善捐赠活动的开展。区委、区政府已就本次“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赠活动下发了文件,请大家按文件精神认真抓好落实。建议捐款额度为:区级领导班子每人1000元以上;区级机关、镇乡(街道、管委会),中央(省、市)属部门(企业)领导班子人员每人捐赠800元以上;中层干部每人捐赠600元以上;一般干部每人捐赠400元以上;行政事业单位职工每人捐赠200元以上;企业负责人(或较高收入者)每人捐赠1000元以上。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慈善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我区的企业家向来有着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企业精神,在为余杭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积极发扬企业精神,热心支持参与慈善,承担社会责任。今天,又有63家企事业单位在这里举牌认捐,率先奉献爱心,继续发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主力军作用,为推动我区今冬的送温暖活动带了好头,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善举是对全区弱势群体的关爱,也是对发展我区慈善事业的大力支持。同时,一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也必将在商场赢得更多尊重,在市场赢得更多信任,相信这些企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兴旺。要引导社会公民积极参与“一元捐、有固定收入的一天收入捐”活动。各有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村社区慈善工作室要在各自辖区内,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和动员公民参加“一元捐、有固定收入的一天收入捐”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人员奉献爱心的热情,从而推进大慈善的社会化进程。

3、要完善机制,优化服务,激励先进。去年,我们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逐步建立了精神鼓励和评先推优机制,创建了政府网爱心榜。将慈善捐赠的业绩作为企业推荐评选模范集体、社会责任先进企业、文明单位、优秀民营企业等各类先进集体和企业推荐劳动模范等各类先进个人的基本条件,并作为企业负责人提名党代表、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推荐政协委员的参考条件,今年将继续执行。各级各部门在开展各类评先推优的活动时,要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激励机制列入评选先进的重要内容,激励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踊跃投身慈善公益事业,推进我区慈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财政、税务部门要继续做好“送温暖、献爱心”慈善捐赠税前列支政策的宣传,并优质服务,落实到位,进一步调动企业家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赠积极性。各级慈善机构要为更多民营企业的善举搭建好服务平台,切实方便爱心企业奉献爱心,以募集更多的善款,救助社会弱势群体。

上一篇: 初中道德与法治小课题研究 下一篇: 互联网医疗的市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