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1 17:02:43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

通胀紧缩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路径探析

完善现行信贷业务流程的思考

对基层网点储蓄存款、基金、保险和自主理财产品销售与协调发展的调查报告

对对公业务营销组织体系建设及营销能力提升的调查与思考

浅析产业链融资及其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问题

激活优质客户资源战略路径的思考

大力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是欠发达地区农行提升经营品质的理性选择

对黄冈农行县域法人贷款客户流出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提升县域农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引领力的调查与思考——以农行罗田县支行为例

小业务撑起了大经营——农行浠水支行业务经营情况调查与思考

以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农业产业链发展——对农行黄冈分行“三农”信贷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农户小额贷款操作流程与运营模式的实践分析与思考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非现场审计探讨

做好信贷审查“五部曲”提升信贷资产发展品质

电子银行业务法律风险及防范策略思考

农村金融服务:ATM能否补位——以农行黄冈分行为例

基层农行电子银行渠道建设思考

农行团风支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基本做法

建始县中医院

坚持求真务实

推进武陵地区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研究报告

把握战略机遇做好万州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金融服务

关于做好金融服务积极支持黔江经济发展的思考

新经济态势下的县域经济与农业银行经营策略——以湖南省怀化市轄县域为例

提升恩施农行价值创造力的思考

对湘西州商业银行困境与出路的解析

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警示及应对措施

发展低碳金融业务推动增长方式转型——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农行业务经营转型的思考

低碳经济时代金融支持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金融发展路径选择

湄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金融服务工作试点启示

县域农行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对农行张家界分行县域业务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发展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思考

浅析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

试论农行业务发展中的理性营销问题

增“动力”添“活力”挖“潜力”农行遵义分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

做强保险业务提升价值创造力

对后危机时代农行信贷经营思考

好的班子要有“五气”

把握本质内涵着力客户建设

深化服务“三农”“3510”发展规划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域农行资产“空心化”现象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报告

当前中间业务发展态势与建议——农行湖北分行营业部中间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现行考评体系传导执行特点、问题及对策——农行湖北分行绩效考评调研报告

零售业务实现跨越式大发展思考

如何运用金融工具规避贸易性汇率风险

在完善与创新中发展——对农行武穴、罗田支行惠农卡及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调查

县域农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思考——农行英山支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调查

在服务“三农”中创造价值

对小额贷款发展与风险管理的思考

贫困山区农行资产营销调查与思考——以农业银行浠水县支行为例

如何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给新入行大学生的一席话

与农有缘

当前资产业务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股权质押贷款的几点思考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2)

工业化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发展好县域工业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县域工业化重要作用

县域工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县域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欠发达县域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格局,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域工业发展落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要改变这样的格局,就必须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形成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

县域工业化不能仅靠城市大工业来支撑,还必须发展小城镇工业。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离的二元政策,导致县域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低下。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中城市出现了扩散效应,产业转移为县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拉动县域工业的发展,打破城乡在生产领域各自孤军奋战的封闭式发展模式。

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思路。长期以来工业与农业各自孤立发展的二元模式,导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组织形式基本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状态。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过度平台,因为县域工业产品大多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产品大多为农业与农村所需要消费品与生产必须品。同时,县域工业担当起反哺农业,缓解谷贱伤农矛盾的重任。

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世界城市化的历史经验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县域的城镇化自然离不开县域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大国而言,县域工业化无疑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不能仅靠大中城市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还得依靠县域第二、第三产业来吸收。

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发展县域工业与第三产业是必经之路。同时,县域工业的发展,也为增加农民收入,弱化城乡差距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县域工业化发展趋势

市场化。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能有效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仅发挥规范与引导的功能。尤其是在多数工业产品处于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由市场来选择县域工业的发展方向、规模与结构,才能使之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与壮大。

特色化。各县域的资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县域工业要形成县域特色与区域特色,才具备市场生存的能力。所以,县域工业的发展,要从县域比较优势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本县特色的县域工业化发展道路。

集聚化。县域工业的发展应尽量集中布局,才有利于节约建设资金、节约耕地、降低交易费用,也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因此,在制定县域工业发展战略时,要从空间结构优化的角度考虑工业的布局,相对集中、功能互补,才能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

规模化。尽管县域工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但也要从投入产出角度来考虑,规模太小,必然导致企业生产成本难以降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弊端。因此,在集聚化的基础上,还要考虑规模化问题,通过规模的扩大,产生规模效益。

县域工业化发展重点

县域工业化水平低是县域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要使农民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基本路径就是走农业工业化之路。仅仅依靠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只能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此,县域工业化发展战略要立足于县域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选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努力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不仅是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工业化的基本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县域民营工业发展,活跃县域经济市场主体。县域民营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主体。中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县域民营经济、民营工业发展的差距。因此,若想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县域民营工业是重要的发展主体。对于欠发达县而言,民营工业起步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弱,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县域政府要为县域民营工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宽松的氛围,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县域外的资金加入到县域工业的发展中来。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3)

县域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紧密结合时展潮流,针对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切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拉动整个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

1农业产业化问题

农业产业化问题是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突出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到位,势必会影响县域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化问题的妥善解决,以下从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以及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一是大力帮助和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龙头企业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它带动着农业向产业化的发展。对此,针对于龙头企业来讲,要对其制定一个可行性的实施措施,对于龙头企业的各项申请都要给与优惠,大力的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重点对农产品的加工业进行培养和扩大,同时为了达到符合市场的要求,还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符合市场的需求,要帮助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发展导向,制定一个可行性的管理规章制度,要大力的培养和帮助农村经纪人,使农村经纪人的队伍不断的发展和壮大。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于当地有文化水平高的农民,可以对他们进行培训然后将其纳入县级统一管理。三是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在耕地资源减少的情况下,调整好农村耕地区域面积结构,合理利用农业资。调整就业结构,要将农村的劳动力尽量的转移,将种植业的劳动力逐渐的转向农业的加工服务业或是非农产业分流,同时这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要积极的引导农民合伙经营,推广联合种植的生产模式。

2小城镇建设问题

就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城镇建设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整体效果,甚至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为促进小城镇建设问题的妥善解决,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结合地区农业生产现状,采取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以下进行具体分析:一是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及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之路。也就是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应当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的同时,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将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小城镇建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并且有助于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小城镇建设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具体特点,并探寻乡镇企业自设经济建设优势,通过协调促进,优势互补,推进县域农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充分做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工作。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若想要扎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进步,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充分做好建设规划相关工作,给予科学性和现实性等原则,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小城镇规模小、水平低等问题,全面推进小陈正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结合小城镇发展实际,积极创设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有限,为确保资金运用的合理性,应当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创设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结合市场经营模式调整资金投入力度,并充分做好招商引资工作,为县域农业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支持。四是加快小城镇综合发展步伐。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加快推进小城战建设步伐,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并对使用制度进行优化调整,政府在准确把握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依据。

3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

生产力与科技水平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对于县域农业经济也不例外。而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县域农业科技项目建设以及农业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综合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以下就当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低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策略。一是重点突出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着力发展技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全面对外经济的技术合作,在与合作的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环境,从而吸引投资商。重点开发有实力的技术企业,让这些有实力的技术企业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二是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突出技术的创新,对传统的工业进行改造和提高。第一,采取使用新技术的措施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同时还要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质量。第二,大力发展并引进一些高新技术,将促进技术和农业资源的优势互相融合到一起,同时政府要给与一定的帮助和支持。第三,尽快的研发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将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的位置还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包括农作物良种化、高效养殖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避灾农业科技、农村科技引导与培训。四是提高科技意识观念,为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强化科学研发建设发展的力度,并创建完善的专家顾问体系机制,与此同时,大力提倡科技人员的参与和做好技术服务的分配,尽量的发挥科技人员的潜能。

结束语

县域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县域农业经济也面临着特殊的发展形势。为切实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应当结合新时期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产业化问题、小城镇建设问题以及生产力与科技水平低等问题加以全面分析,并积极采取可行的措施推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阳.关于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3(9):6.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4)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第一种归纳为: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晋江模式、巩义模式、农安模式及义乌模式等;第二种从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程度归纳为:市郊型县域经济(即城市的郊区县的发展模式)、山区型县域经济、发达县县域经济、贫困县县域经济等模式;第三种从产业驱动的视角归纳为:农业驱动型、工业驱动型、第三产业驱动型、资源禀赋驱动型等模式。近年来,云南省玉溪市的本土研究者对玉溪县域经济做过一些研究,总结了玉溪县域经济的一些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本文结合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模式,同时结合玉溪的实际情况,从新的角度对玉溪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笔者的一些新思考。

1、创新玉溪县域经济管理体制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将逐步提上日程,体制改革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同样也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玉溪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符合中央基本政策的前提下,可以前瞻性地有一些新的考虑。

1.1、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

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功能,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依托。中国的土地在所有制和管理结构上是城乡二元化的。城市土地是属于国有的,而农村土地则属于集体所有;城市土地使用权已经可以市场交易,但农村土地却不能市场化交易。城乡二元化的土地管理体制以及对农用地实行的用途管制,不仅使县域经济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受到根本性的制约,而且也是导致官员腐败行为和侵农行为的重要根源。农业用地不能市场化交易,使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依托资源不能从根本上盘活,直接制约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发展,也使农村人力资源素质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土地管理方面已经提出了新的精神,下一步如何推进实施,玉溪应当密切关注,越快以合理的方式创新城乡土地管理体制并实施,就能越快使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获得体制的解放,就能越快解放生产力、释放生产力。

1.2、是创新县域行政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的县域行政管理体制问题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管理层次太多,导致县级政府自主组织经济发展的权利太小;二是中国特色的“市管县”体制。国际通行的地方行政层次是两级,我国是四级,加之行政和社会管理权利的条块分割,县级政府的自主发展权不大,因此可以考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创新县域行政管理体制,目前国内学术界已经展开了探讨,本文只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前瞻性地提出这一玉溪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具体在玉溪是否适合,还应进一步研究。

1.3、玉溪各级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体制改革,扶持和鼓励非政府组织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和功能

可以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能够直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这个有利条件,解决社会就业难的问题,维持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充分发挥社区功能,特别是城中村社区,城乡结合部社区及农村社区的管理,真正变社区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平台,居民日常生活的依托,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实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紧密结合,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等功能,以缓解玉溪区域间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瓶颈。

2、正确把握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从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看应注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发展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其抗风险的能力,更能够使千家万户农民的盲目、被动的生产变为有目的的主动生产,使生产与销售达到有效对接。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生产技术革命引起的一种经济转变过程,在这种转变过程中,一个传统农业的经济社会急骤演变成为一个现代工业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伴随而来的是市场结构、金融制度、生活方式等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本身即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工业部门,使城乡的产业有了明显的分工,这既促进了工业化,又促进了城市化,还解决了农村的失业问题。有重点、有步骤地建设农区小城镇,与工业化园区相配套,形成推动工业化发展的小城镇新格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善了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现代商贸物流业,是优化玉溪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玉溪各县区都有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做成玉溪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现代商贸物流业方面,玉溪应当积极与昆明寻求昆玉物流一体化发展,获得协同效应,打造滇中经济圈的商贸物流合作示范,为玉溪商贸物流业拓宽发展的空间。

3、培育与发展玉溪本土优势产业,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

玉溪各县域都具有自己特色的资源禀赋,这正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优势,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各县区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充分认识自身的县情,立足当地优势,找出有利于自己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围绕特字做文章,倡导特色经济、差异经济、多样化经济,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做大做强,并有一个较长的经济发展计划并且连续执行。这样既有了精品,又有了规模优势,从而避免出现玉溪各县区经济发展结构趋同,形成毫无特色的经济模式。

玉溪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在自己的职责内制定并实施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助力区内经济的全面发展。起步阶段最为核心的是借助外部资源激活内部区域的优势与特色产业,这需要制定有战略性、有吸引力、有可持续性的政策吸引外部优势产业来区内发展,实现与本地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形成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带。而发展玉溪县域特色经济,基本路径就是发展园区经济,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

4、加强对外交流程度,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要吸引外部的优势产业来玉溪各县区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外交流,积极招商引资。首先要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各项制度,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做到一、二、三产业项目并举,项目租售与投资新办齐上,出让、引资、引才并重;其次要突出招商引资重点。要按照各县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在坚持大中小并举的同时,努力在提高项目质量特别是技术含量上求突破,顺应产业转移、产业集聚与辐射的趋势,大力引进龙头项目、配套项目,从单体项目招商、分散招商逐步转变为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凸显产业特色招商;第三要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一是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二是优化经营环境,规范市场秩序;三是优化舆论环境,营造招商氛围。

5、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劳动技能

玉溪县域集中了大多数农业人口,而且自身人口增长较快,必须把人口控制在县域生产力水平和资源与环境的容许范围内。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使地区输出的劳务人员能够有一技之长,也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提高当地人口素质的同时,也应积极吸引高科技人才,把走出去和引进来进行有效的结合。

玉溪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玉溪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产业工人,考虑到这部分群体文化程度比较低,劳动技能差,不能适应现代产业需求的情况,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这类群体的教育力度,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的补助金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利用玉溪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所拥有的教育资源,为转移或准备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急需的技术知识培训,开设一些新兴产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避免因产业升级而出现的结构性失业,打破玉溪县域劳动力转移难问题,同时也解决产业升级雇工难的问题。

以上对玉溪县域经济发展的五点新思考,希望能对做大做强玉溪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青云.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何雪峰,罗伟,李崇科.玉溪发展研究报告(2003-2012)[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3]闫恩虎.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模式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9,(6).

[4]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5)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26条明确提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县域经济”是自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首次以独立章节出现在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中。这充分肯定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地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专业化城镇为中心和增长极,以集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整体功能和区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基础。

一、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

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我国的县域经济体2070多个,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总人口的70%之多,地区生产总值份额的60%,财政收入的24%,吸纳劳动力的65%。县域经济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是农业,而农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县域内具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巨大的消费市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强力保障。

2.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平台

县域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以农村经济为基本经济,以农村人口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工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基础环节,是推进城乡转型、淡化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发展好,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吸收了本地的农业剩余人口,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稳定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大力发展以县域为主体的广大中小城市,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是无限的,这是我国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农业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不仅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土地可以集约化规模生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工业与城市的现代化、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同时推进。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应该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要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整合工业化、城市化、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的双向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实行的近十年来,县域经济在协调城乡关系,带动城乡发挥各自优势增强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流通体系上,形成了以县域城区为中心,农村集镇为依托,城乡交融、合理分布具有特色的社会化经济群体;在服务体系上,形成了以连接千家万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服务网络,更好的协调城乡关系;在生产关系上,形成了城乡经济融合的生产网络,使城乡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并逐步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

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村消费水平。农村是县域经济的广阔腹地,占总人口的70%之多,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与市场容量,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内外需失衡,保障经济均衡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改革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

首先,大力推广“农业区域化安丘模式”。 积极引导扶持流通和加工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效应,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专业化合作,形成利益协调共同体,完善“订单农业”。

其次,增加科技投入。综合利用各种形式及渠道筹集资金,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将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最后,加强载体建设。大力开拓市场,提升营销能力,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不同类型、具有地方特色的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信息网络,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现代化交易手段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战略。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导向,以城镇化为支撑,二者相结合。

1.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发展和增强县域经济的着力点,也是县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小城镇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发力点,对于接受城市辐射作用,协调县域经济全局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点面共同发展,强化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县城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这对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形成集聚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

2.工业化战略

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发展县域经济要把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县域经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积极承接那些对县域经济有促进作用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在县域内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利用县域劳动力竞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和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提高县域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创造条件。选择具有市场需求和发展本县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协调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提高产业关联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利用现代高新科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术含量的迎合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坚持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导向。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其强大的竞争力、迅速的膨胀力、旺盛的生命力使之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和顶梁柱。进一步做做强民营经济,让主力军更加强大,顶梁柱更加粗壮,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活跃城乡市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束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民营经济相关的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实施“民营强县”的主体战略,按照“依托优势,突出特色,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做大做强”的思路,强化措施,大力扶持,做强民营经济。

(四)发展优势产业与集群经济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近十年,集群由于持续创新而显现的区域竞争优势,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探求区域竞争力的有效经济组织形式。低交易成本、知识溢出、强连锁带动效应和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使区域集群成为极富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发动机”。

中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密切相结合的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将逐渐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成长中的产业集群是中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这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和城乡间人口流动,形成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镇或产业集群中心积聚的态势。县域经济中产业的集群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后,实现农村――城市健康有序转型的内生协调机制。

(五)扩权强县战略

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那么就要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经济管理权力,应当不失时机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是增强县域经济自身活力的有效措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减少行政层级给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做到责权统一,强化对县域经济的自主管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县财政划归省财政直接管理,减少财政管理层级,激活县级财政活力。财政部在2009年7月公布的《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中提出2012年底前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收支划分、资金往来、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等改革,实现省与市、县财政间的直接联系。这种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改革是扩权强县的新突破,在制度上对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

参考文献

[1]曹健.全国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地区生产总值六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8-09-16.

[2]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3]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6]朱舜.我国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与城镇经济增长[J].乡镇经济,2002,(1).

[7]刘国斌,陈治国.利用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8]郭军,刘瀑.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县域小城镇经济研究[J].中州学刊,2007,(5).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6)

一、如何认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

“郡县治,天下安。”在我国历史上,从秦朝统一设县以来,历朝更替,唯县的建制至今不变,县一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进入新世纪,随着县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县域经济的作用更加突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共有2800多个县(包括县级市、自治县、旗),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0%多,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2003年县域的社会总产值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55%以上,县域GDP约占全国GDP的63%左右。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经济总量看,大头都在县,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县级是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是城乡统筹和基层政权巩固的关键,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通过县级行政机构向下贯彻落实。县域经济纵贯城乡、横跨一二三产业,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无论哪个层次、哪种经济成份发生大的变化,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发达地区成功经验来看,县域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对整体经济的越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县域经济”的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2004年中央1号文件也都相继提出要壮大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上至下已基本达成了共识,许多省市都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制定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进行了如“扩权强县”等不同形式的放权改革,县域经济正在向深度和广度跃进。如河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把县域经济列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之一,为了充分调动县一级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自觉性,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由给资金、给项目逐步向给政策、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转移,从而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步入了新的阶段。

二、结合实际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发展县域经济的前提条件,除了上级在体制上、政策上进行深入改革和调整外,最重要的作为县级本身要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思路。关于制定什么思路,各地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总体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县域经济无外乎就是寻找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核心问题是促进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在这一思路指导下,就是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一是工业化。主要是解决县域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收入增加问题。没有工业化,城镇化就会失去产业支撑,服务业发展就失去了依托,“三农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实现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少地方的实践表明,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抓住工业化,就抓住了经济欠发达县加快发展的“牛鼻子”。因此,在工作中,要切实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抓好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壮大特色支柱行业,培育特色主导行业,加快工业化进程。二是产业化,即农业产业化。主要是解决农民普遍持续增收问题。“三农”问题是当前全国工作的重点,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隆化县是山区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可以说,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县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县的小康,而解决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就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把农民和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城镇化。主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工业、农业两大产业失衡问题。小城镇,大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化建设缓慢,就无法拓展农村市场,有效拉动就业,缩小城乡差别,从而也无法使广大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所以通过走城镇化的路子,是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步骤。四是民营化。主要解决投资主体和风险承担问题。实践证明,发展县域经济的制约问题主要是资金和技术问题,也可以说投资主体问题和投资风险承担问题。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好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民间投资,即民营化。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等特点,不用国家投资,就可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对于基础较差的县,由于资金、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不完备,壮大总体实力,关键点和突破口就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发挥民营企业对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推进工业化、实施农业产业化、加快城镇化和发展民营化并不是孤立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器和发动机,民营化又是县域工业化的主体。同时,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又为工业化提供载体和条件。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工业化水平低,农副产品深加工就拉动不起来,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附加值就低,就难以产生最大效益,农业产业化就很难发展起来。没有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就没有人口的聚集和非农人口的转移,没有民间资金的聚集,城镇化就失去产业支撑,也就很难实现。工业化的大发展,可以反哺农业产业化,在形成资金、人口聚集效应后,又可以推进城镇化;反过来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发展,又可以推动工业化上水平。要发展工业化,关键是资金和管理,对于县域工业化来讲,最好的创业主体就是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是推进工业化最好载体和最好途径,既可以扩大就业,又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业产业化,推进城镇化。

三、科学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缺乏奋斗的动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是发展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条件,在积极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制定,努力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谋划、推进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促进县域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工作中,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既要制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又要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总体目标的制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本县资源、区位等各个方面发展现状和总体经济发展形势,本着城乡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富民强县这个根本,振奋人心,鼓舞干劲。产业目标的制定要根据产业的类型、特色和发展潜力,体现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和发展规模。二是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制定近期目标,又要制定好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的制定,要围绕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两个重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强政府服务保障能力,对完成目标的要求应当更明确,措施应当更具体,工作应当更到位。需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属于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经济的县,要实现经济的快发展,必须依靠投资拉动,最重要的是要有项目做支撑,每年都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传统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项目,投产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这也是加大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同时,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中长期目标的制定,既要体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又要确保富民强县目标的实现。要立足当前打基础,结合优势育产业,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规模与效益协调一致,既鼓舞人心,又不能提得过高,脱离实际。

其次是发展目标的分解。县域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即有历史上基础较差的原因,又有地域广阔、资源较少、思想相对落后、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较大的实际,所以在不同乡镇、不同区域的目标分解上就要遵循分类指导的思想,根据不同乡镇、不同产业、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别。区位优势相对较好、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指标相对要高一些,担子要更重一些,反之就要低一些,而不能搞一刀切。这样即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可以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整体合力。近年来,我们根据隆化县典型山区大县的特点,提出了建制镇和有条件乡要率先发展,主要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发挥小城镇位于城乡结合部、一边连着城市,一边连接农村的区位优势,让小城镇率先发展起来,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在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建设等各个方面,增强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功能,通过先富带后富,繁荣城镇带动农村,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完成,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同样,对条件相对较差的乡镇,也要形成工作压力,奋发向上,激发工作热情。版权所有

四、发展县域经济要突出工作重点

只有经济结构合理才能保证更充分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受一个地方区位、资源、人口素质以及地方本文来源于大秘书网统筹发展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搞全面开花,针对基础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讲,突出重点就是要围绕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实力增强两大目标,重点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调整两项重点工作,加快发展步伐。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作为农业大县,搞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实现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结构调整所确定的产业如果不能给所在区域带来普遍效果,就不会被农民普遍接受,这个产业确定就是失败的。同时结构调整的落脚点应放在实现农业产业化上。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搞好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扶植龙头企业,进一步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民增收的问题。这些都需要确定好发展什么产业问题,也就是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问题。工作中,要注意考虑以下四方面:一是受益的普遍性。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广大农民的普遍受益和持续增收,正确处理发展粮食生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系,结合实际,突出特色,选准项目,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如我们在全县大力扶持养牛产业发展,就是考虑到隆化是农业大县,地盘大,气候、土地、人口素质在全县各区域差异性较大,确定的产业基本上在全县都适于发展,因此,根据广大农村、广大农民有养牛传统和养牛技术,有资源、有场地,在农村的受益面大,经济效益明显,农民容易接受这个现实,把养牛业作为全县主导产业来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5年来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800多元,其中300多元来源于养牛业。二是产业的集中性。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就形不成市场竞争力,在产业选择上,要注重在产业的集中性上下功夫,防止过多、过散。要加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力度,使产业发展相对集中,产生规模效应。隆化过去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时曾经提出发展六大产业,多年的实践证明,产业过多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造成了撒芝麻盐的现象,对每一个产业发展来说也都是杯水车薪,谁都想发展,谁也发展不起来,后来我们调整了工作方向,将六大产业压缩为以养牛为主的四大产业,对资金的主要投向、工作的重点进行了明确,从而使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三是产品的延伸性。发展县域经济还要注意从国家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中,寻找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有针对性地选择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把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搞好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在拓宽农产品增值空间上做文章。再如隆化发展养牛产业不但注意了饲草饲料、肉牛育肥、胚胎移植工作,而且注意奶业加工、牛肉产品深加工、皮质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工作,不断拉伸产业链条、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四是发展的持续性。注重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进而促进长远发展。我们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要更多地注重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产,向科技要增收;注重引导农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瞄准市场,向结构调整要增收;注重依靠产业化发展开辟新渠道,开发相关产业的产品,保证产业化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7)

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要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开拓创新,突出特色,狠抓关键,统筹规划,强化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三大”目标,突出加快县域工业化、县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做到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经济手段与组织措施“五个”结合,坚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形成比拼争先、跨越发展新格局。

一、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县域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远远没有完成。要把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为大工业配套,农产品加工和三产服务“三大”重点,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结构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办好工业园区,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高新技术孵化区、城市建设新区。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空间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科学县域资源,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做好县域、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把发展县城、中心镇作为重点,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和资源高效配置,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区域配套的卫星城。每个县选择2-3个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建制镇,完善城镇交通、供水设施、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把城镇边角带、空闲地、水沟、河道当作资源建成景观,使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明星镇。加快县域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植要素市场,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发挥各县地域人文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推广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行业,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有条件地发展房地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带)。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农村水、电、路、医、学,搞好环境绿化,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按照“三业并举,四轮驱动,三化承载,举措到户,机制保障”的要求,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晋星创建。

四、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

“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县域穷人多、素质低是主要问题,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户籍界限,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使进城农民享在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逐步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可在就业地或居住

 

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义务。

 

五、科技进步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科技、信息、人才“三大要素”短缺,是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要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科普教育,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措施。加强人才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类人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创办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合作攻关等方式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经营活动。引导和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基层领办企业。

六、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既注重引进外地大企业,又注重培育本地小企业。消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清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从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进行创业,形成小老板群体,小老板社会。

七、招商引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不论壮大农业规模,还是引进工业项目、改善城镇基础设施,都需要招商引资强力推进。要选准县域发展主攻方向,抓住金融危机过后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全方位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招商引资上,要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办法,拓展招商思路,广开招商渠道,实现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新突破。通过招商引资,高位嫁接,使县域经济也有大企业,也有大老板。突出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与全市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衔接配套,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

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县域金融服务是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持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经营网点,加快推进村镇银行、合作银行试点步伐,探索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和融资互助组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县域投资主体授信额度,金融组织在县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当地吸收的资金,主要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作用,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民间借贷比较活跃地区,允许贷款利率浮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创新信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支持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动银企合作,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九、发展社会事业是加快县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级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社会事业。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县办职业技术学校。抓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搞好乡镇卫生院和计生站等卫生设施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十、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县域发展的根本动力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内外资参与县域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农业开发。加大县乡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清理编外人员,减少财政供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完善配套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企业建设上来,改变以征为主的土地使用模式。在旧城改造、工业园区建设中,鼓励农民利用宅基地自建高楼。盘活农场、林场以及事业单位闲置土地,提高土地资源效率。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原则,将投资项目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审批。

十一、维护社会稳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重心下移,强化基层,落实责任”的要求,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排查调处化解各种矛盾。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扎实开展平安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防止影响全局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防止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是加快县域发展的组织保障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8)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7010401

近年来县域经济异军突起,特别是一些资源密集的县域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后发优势较为显著,县域金融业发展面临巨大商机。为此,国内外许多金融机构纷纷进军县域,县域金融业竞争愈演愈烈,这对于农行县域支行的发展十分不利。面对激烈的竞争,许多学者也展开了县域支行竞争力的研究,如王文江(2010)对ABC银行阳东县支行的差异化经营策略进行了研究,毛文彬(2011)初步研究提升农行县域支行竞争力的做法,谢忠海(2013)对如何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二级分行做大做强县域支行的思路及对策,等。本文将从分析农行县域支行业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入手,进而提出加强县域支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农行县域业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面临的机遇

当前,“三农”和县域业务工作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全面描绘了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新的战略布局,为农行创造更加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首先,“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将带来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深度调整。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成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为“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收入倍增计划”的提出,将全面激活县域巨大的零售金融市场。农行庞大的县域个人客户群体将成为“三农”和县域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第三,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支农投入持续增加,农村金融扶持政策不断加强,也将有力助推农行“三农”和县域业务的发展。

1.2存在的挑战

从外部看,当前县域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剧烈变革,也给农行“三农”和县域业务带来巨大挑战。一是县域同业竞争更加激烈。工中建等大银行纷纷加大对县域的布局和投入力度,农信社、农商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借助灵活的机制和政策,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邮储银行加入银联在线支付系统后,网点网络优势也逐步显现。二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影响正逐步显现。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为了争夺存款资源,利率一浮到顶;工、中、建行等大型银行为了稳定存款来源,在县域纷纷加大了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发售力度。农行县域存款稳存增存压力空前增大。三是监管约束越来越强。在日趋严格的资本约束下,农行县域传统的规模扩张型发展方式难以持续;涉农贷款在连续多年快速、大幅增长的高位上,增量持续达到监管要求压力很大。此外,地方政府对银行的存贷比越来越重视,并以此分配财政存款等公共资源,也给农行县域优势带来很大冲击。

从内部看,“三农”和县域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持续保持“三农”和县域业务良好发展势头也面临不小压力。一是经营转型任重道远。从客户结构看,县域法人客户小、散、低端的格局并未根本改观。从收入结构看,县域利润增长仍主要靠规模拉动,低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慢于全行。二是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受经济持续下行影响,部分县域支行出现逾期贷款上升苗头,不良贷款出现“双升”。三是发展基础依然脆弱。农行县域网点渠道布局还不能完全契合县域经济发展重心调整,信贷政策和产品还不能有效支撑业务发展要求,管理机制还不能充分激发基层行活力。

2加强农行县域支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2.1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发展能力

(1)提高县域优质法人客户营销服务能力。以“千百工程”为抓手,围绕中、省投资的大项目、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内骨干企业等,加强城乡联动、上下联动、部门联动,集中资源,建立完善三级核心客户群。

(2)着力提升个人资产业务发展规模和质量。紧抓城镇化梯度推进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县域个人住房贷款、消费信贷、经营类贷款市场,促进县域个贷业务快速发展,发挥农行在县域的引领作用。

(3)以发展公存为重点,推进负债业务上台阶。要把对公存款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方面更多向存款业务倾斜。公存发展的重点和潜力在系统性集团客户和大客户。要锁定财政、社保、部队三大核心行业,深挖住建、科教、医疗、政法四大潜力行业。

2.2加大后台支持支撑力度,提高内部运作效率

(1)健全县域信贷政策制度体系。认真落实总行县域信贷政策要求,按照“三农”行业信贷政策做好信贷准入和客户分类管理。执行总行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和陕北革命老区的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

(2)强化县域信贷业务授权管理。进一步细化县域支行信贷业务转授权管理,逐步实现对县域支行信贷业务转授权由“按额度转授”向“按风险程度转授”的转变。坚持差

异化转授权原则,适度扩大对行业重点客户、总省行核心客户、名单制管理的“支持类客户”以及信用等级A+级及以上客户授信额度项下单笔短期信用业务审批权限。

(3)加大县域金融产品创新与应用。落实“统分结合、分级研发”的县域产品研发机制,省行发挥产品创新的主导作用,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性三农产品研发,二级分行应对县域支行上报的产品需求进行整合和初步设计,县支行应开展产品需求、创意收集和同业信息跟踪,及时向上级行汇报,并积极实施产品推广和试点。

2.3加强县支行机制建设,激发内部活力

(1)改革创新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县域员工激励机制建设,加大工资总额向县域和基层一线倾斜力度,力争使县域员工工资增幅高于全行平均增幅。研究制定县域员工工资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对县域员工的补充保险福利保障倾斜机制。

(2)完善县域支行绩效考评机制。加强系统性绩效管理,按照简明有效原则,二级分行负责整合支行综合考核、专项考核和计价管理,合并后考核指标原则上不超过30项,效益管理类和风险合规类指标权重合计不低于50%。

(3)改进县域支行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加大工资资源向县域和基层一线倾斜力度,不断完善县支行及营业机构绩效管理办法,依据业务或产品营销贡献度合理兑现绩效工资,按照业绩贡献合理分配不同岗位员工的绩效工资。

2.4加强风险管控能力,打造发展安全屏障

(1)完善县域信贷业务监测预警和检查机制。健全“定期监测、实时监测、专题监测”三位一体的县域信贷业务监测体系,动态监控业务发展情况、信贷资产质量和重大风险预警信号。努力打造自动识别、实时预警的全新风险预警平台,同时,要落实风险预警监控人员,及时预警并处置风险。

(2)夯实县支行基础管理。大力推进县支行合规文化建设,全面深入开展县支行营业网点运营“三化三铁”、信贷基础管理“三化三无”和安全保卫“三化三达标”创建活动,加大对营业机构运营、信贷和安全保卫等基础管理重点领域的监督和辅导。

(3)着力加强党组织建设。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巩固“四结合四着力”成果,把党建工作融入到业务转型、工作创新以及服务“三农”等工作之中。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的基层党组织,着力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真正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2.5加强创新,深化转型,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径

(1)积极探索实践县域支行“4556”发展路径。按照“四个一”的发展思路(明确一个理念、探索一个路子、打好一个基础、做出一个亮点),实施“五类支行”差异化发展战略(经济强县、城市郊区、特色资源县、农业大县、贫困县),推进“五大工程”建设(服务渠道拓展、标杆支行创建、核心客户成长、资产业务带动、质量效益提升),完善“六项保障”措施(业务转型、产品创新、信贷制度、考核机制、科技支撑、队伍建设)。

(2)抓好试点,积累经验,带动县域支行全面发展。县域同业竞争的重点,已从传统的机构网点和人员数量的简单比拼,转变为围绕体制机制、发展能力、服务质量、制度流程、办事效率、基础管理等全方位的竞争,要紧紧围绕深化转型、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市场竞争能力,选择1—2个金融资源富集、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县支行作为试点行,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增加转型发展动力,积累经验,边试点、边推广,推进、带动县域业务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9)

我们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金融危机过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要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开拓创新,突出特色,狠抓关键,统筹规划,强化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实力、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三大”目标,突出加快县域工业化、县域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做到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借助外力与启动内力、经济手段与组织措施“五个”结合,坚持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全面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形成比拼争先、跨越发展新格局。

一、工业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县域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远远没有完成。要把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为大工业配套,农产品加工和三产服务“三大”重点,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结构产业集群。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定位,办好工业园区,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高新技术孵化区、城市建设新区。

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先空间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县域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科学县域资源,增强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做好县域、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把发展县城、中心镇作为重点,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共享、产业互补配套和资源高效配置,发展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区域配套的卫星城。每个县选择2-3个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前景好的建制镇,完善城镇交通、供水设施、污水管网和垃圾清运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把城镇边角带、空闲地、水沟、河道当作资源建成景观,使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明星镇。加快县域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植要素市场,完善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发挥各县地域人文特色,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推广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服务行业,发展现代物流、信息咨询、社区服务等新兴产业,有条件地发展房地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三、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带)。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新变化,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农村水、电、路、医、学,搞好环境绿化,加强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落实党的农村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按照“三业并举,四轮驱动,三化承载,举措到户,机制保障”的要求,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大幅度增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晋星创建。

四、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

“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县域穷人多、素质低是主要问题,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户籍界限,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使进城农民享在上学、就医、住房等方面逐步享受到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可在就业地或居住

地登记户籍,并依法享有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承担应尽义务。

五、科技进步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科技、信息、人才“三大要素”短缺,是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要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引进、开发和推广力度,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科普教育,加强科技推广应用。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措施。加强人才建设,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类人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创办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合作攻关等方式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经营活动。引导和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到基层领办企业。

六、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既注重引进外地大企业,又注重培育本地小企业。消除一切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废除一切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歧视性政策,清除一切落后的管理手段和行为,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使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唱主角,从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进行创业,形成小老板群体,小老板社会。

七、招商引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不论壮大农业规模,还是引进工业项目、改善城镇基础设施,都需要招商引资强力推进。要选准县域发展主攻方向,抓住金融危机过后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全方位开展区域经济技术合作。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平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招商引资上,要以更大的胆略、更灵活的办法,拓展招商思路,广开招商渠道,实现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新突破。通过招商引资,高位嫁接,使县域经济也有大企业,也有大老板。突出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与全市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衔接配套,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

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县域金融服务是加快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关键。支持金融机构在县域设立经营网点,加快推进村镇银行、合作银行试点步伐,探索发展民间信用合作组织和融资互助组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县域投资主体授信额度,金融组织在县设立的分支机构在当地吸收的资金,主要用于县域经济发展。继续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政策作用,引导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民间借贷比较活跃地区,允许贷款利率浮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创新信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支持按市场运作方式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推动银企合作,着力解决好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九、发展社会事业是加快县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各级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社会事业。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巩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县办职业技术学校。抓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搞好乡镇卫生院和计生站等卫生设施整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农民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十、体制机制创新是加快县域发展的根本动力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步伐,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内外资参与县域企业改制、重组,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农业开发。加大县乡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清理编外人员,减少财政供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完善配套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企业建设上来,改变以征为主的土地使用模式。在旧城改造、工业园区建设中,鼓励农民利用宅基地自建高楼。盘活农场、林场以及事业单位闲置土地,提高土地资源效率。按照“能放都放、权责统一”和“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的原则,将投资项目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除国债项目、财政预算内项目、统借统还国外贷款项目以及国家限制类项目外,其他项目不再审批。

十一、维护社会稳定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重心下移,强化基层,落实责任”的要求,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排查调处化解各种矛盾。本着“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及时发现矛盾和问题,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扎实开展平安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置预案,防止影响全局事件的发生。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防止重大恶性事故发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加强领导队伍建设是加快县域发展的组织保障

县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篇(10)

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同城市经济之间发展不协调

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比较富余,财政资金雄厚;而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有的甚至举步维艰,干部职工工资发放都有困难。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发展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城市经济,并且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二是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两层皮”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城市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辐射的传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争项目、争资金、争资源等问题,城市与县域仍然相互独立。三是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和紧密的产业链与配套关系。

2.传统农业的效率低下

传统农业是指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当前,中国县域传统农业可以归纳为6个特征:一是农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二是农业发展片面追求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而对市场需求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结构升级和农业效益等关注不够。三是农业的种养、加工、流通相脱节,利益关系不紧密。四是高度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方式。五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下,技术进步水平不高。六是农业仍然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建国以来,尽管中国的农业生产取得了稳步增长,但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停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导致中国农业发展缓慢。

3.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地区县域工业不仅发展缓慢、总量过小,而且档次也比较低,突出表现:一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收获—初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真正能够发挥较大带动作用的深加工企业仍然很少。二是产品档次不高,科技含量低,主导产品和优势产品少,难以形成积累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严重制约县域工业的发展。三是县域工业发展仍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迟迟走不上发展的坦途。

4.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主要表现为:从民营经济自身来看,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中的餐饮服务业;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管理上的非规范性和非科学性问题较为明显;自身发展潜力有限,大部分民营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档次低,市场前景不广阔;借贷能力低,多数民营企业预期收益不明显,自有资金少,由此导致其偿贷能力低,甚至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还贷意识和法制意识,信誉度低。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就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解放思想,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在新阶段实施县域新突破,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从某种意义讲,最缺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保障。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我们要联系工作实际,要冲破各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约束及体制机制性障碍,彻底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宽松良好的软环境。

2.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域实际,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经济,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比较落后的县要实现快发展、大发展,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思路,找准重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走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培育重点企业,形成特色,创出品牌,促进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产业链条和特色经济,以此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3.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县域经济要紧紧抓住培育龙头企业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要打破地域界限,优化资源配置,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扶持壮大,形成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和扶持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带动辐射力也强的龙头企业。要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二,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真正成为龙型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三,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有多种多样的模式,例如,“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等不同的模式。

4.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推进工业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地转入工业和城镇,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国内经济大县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首先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业的分工关系,坚持工农结合,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道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用高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市县产业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合理的配套协作关系。

5.全力发展民营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把民营经济放在突出的位置。首先,要彻底转变和根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生力军这种主导意识。其次,政府要在加快体制创新,强化政策扶持,鼓励科技创新,引导集约发展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惠的政策、最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同县域国有、乡镇企业改革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国有经济改革,逐步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要同能人带动相结合,以技术能人、经营能人等县域各类能人为核心,支持他们在组织生产经营、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军人物。

上一篇: 简述健康教育的意义 下一篇: 低碳经济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