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业设计案例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15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1)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mechatronics; system design;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0 前言

“?C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机械本体结构、控制原理、伺服系统和检测系统等诸方面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主要步骤、过程和方法,它是机械专业中总结性较强的课程,对提高机电专业类毕业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及专业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存在难以对学生机电系统设计创新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的问题。

1 将案例式教学法引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高等学校应面向国家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机电一体化设备地位愈来愈重要的今天,培养具有设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毕业生是高等学校教育任务的必然要求。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前要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选择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课堂上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交流、辩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给予学生较大程度的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能够有效实现学生由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方向的转变,适用于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背景知识学生。案例教学的不足主要是相关课程知识不易有效地、系统地进行传授,如何保证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客观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等。

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注重知识系统传授、考核明确客观是其突出的优点,但在培养学生的当前所必备的创新能力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欠缺。两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性。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既实现知识的系统传授,又实现案例教学的各个过程,有着相当的困难。但在机电一体系统设计课程中,将此两种方式进行有机融合有一定的有利条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通常是安排在机械、机电专业类学生在大学生四年级上半期进行,学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均已修完,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当然,有些学生课程欠帐较多,基础知识较弱,需要教师运用相当的方法去鼓励、激励他们补上欠账并完成新任务,在大四学生心思相对较散的情况下,这是有较大难度的。

2 案例式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

2.1 教学案例的选取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强调的是机电专业知识在系统设计中的综合运用,强调设计者站在机电一体化的全局角度去设计和优化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同时,也要考虑教学主体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而所选择的案例要兼顾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与系统的复杂程度适中相结合。经考虑,选用便携式插管焊接设备开发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案例。

确定此案例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主讲案例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插接管道焊接系统的便携化、工作现场化、价格低廉化、操作便利化是插管焊接相关各行业的迫切要求,因而此案例为较强的工程实践背景;此案例在机械结构设计方面,包括控制电机选择、传动机构选择与设计等内容;在电气方面包括基本电路设计、电气元器件选择与搭配,传感器的选择等;在系统设计方面,包括硬件平台的搭建,也包括软件系统的设计,其内容涵盖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绝大部分内容;难度适中且有一定的基础,先期已通过大学生创业项目“便携式插接管道焊接系统开发”对此案例内容进行研究,从项目完成过程看,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较好地完成此案例的全部工作。

2.2 教学案例与传统教学具体内容融合步骤

在课堂教学前,要进行如下准备工作:由于机电产品设计方案的提出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总是在一定的基础上提出然后不断改进形成的,所以针对每个子案例,教师都要准备一至两套简要技术方案路线来为学生作为参考,使得学生能够按时提出较为合理的技术方案;根据五个子案例内容做好学生的分组工作,共十组,每两组负责一个子案例,对每个子案例给出几种技术可能实现方案,由各组学生在课下完成相关方案选择与细化,并完成相应的辩论预案。

在课堂进行中,一次课堂教学完成一个子案例的教学任务。教师只是负责情景导入及必要的启发工作,由负责此子案例的两组学生自主完成案例完成方案设计、讨论与辩论任务。经试验,课堂上比较合适的安排如下:

(1)设计方案讲述:每次由负责同一个子案例两个小组根据各自预先完成的PPT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每个小组讲5-10分钟,共需要10-20分钟。

(2)两小组成员相互辩论环节,先就A组方案进行讨论, 由B组同学主要指出其方案的不足,A组同学就本组方案进行辩论,此过程安排15~20分钟。然后按同样方法就B组方案进行讨论,两种方案的讨论共需30~40分钟。

(3)班内其他同学对两种方案评论环节:由班内同学自由发言对两种方案进行评论,最后选择出最优方案或提出其他设计思路,对于各小组方案的不足可提出补救或改进意见。此过程安排20分钟左右。

(4)教师评论启发环节: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案例课程进行总结,首先对两组学生准备方案的态度、由所设计方案和答辩过程中所体现的专业素质进行评价;然后对学生所提出方案的本身优、缺点进行评价,并根据情况对已经提出设计方案改进或补救意见进行?结;最后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设计思路进行启发,如可以提出其他设计思路等。

3 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教学效果对比

在两届学生中进行实验,通过学生问卷和试卷成绩测评来比较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分别对两届学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对比如见表1,其中2015届是按传统教学法讲授课程,2016届学生引入案例教学法讲授本课程,同时将课程成绩统计结果也列入表1中。

在表1中:

F1:机械结构优化理论掌握程度(%)

F2:机械结构选择掌握程度(%)

F3:电气元件选择掌握程度(%)

F4:硬件平台选择掌握程度(%)

F5:对软件编程的掌握程度(%)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070-02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也成为了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趣,从而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算法和上机调试方法,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使用关联案例循序渐进的方法,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功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关联案例循序渐进方法简介

在教学中,选择前后相互呼应的例子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将初始程序编写出来;其次,带领学生思考限制条件,引入条件语句使得程序更加完善,进而通过引入循环的概念使得计算可以反复进行;接着再讨论循环的优化;最后,写出一个高效率的程序。使用关联案例循序渐进方法,使得学生了解程序编写过程实际上是思维或解题步骤不断完善的过程,了解程序设计中的赋值、条件和循环等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从一个简单的程序入手,然后对程序逐步改进,添加条件和循环,并对其进行优化,这个步骤是一环扣一环,逐步完成的。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容易接受。

二、关联案例的选择

例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问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下:s=■,其中l=■,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条边。第一次编写的程序如下:int main( ){double a,b,c,l,s;cin>>a>>b>>c;l=(a+b+c)/2.0;s=sqrt(l*(l-a)*(l-b)*(l-c));coutc;if(a+b>c &&a+c>b&&b+c>a){l=(a+b+c)/2.0;s=sqrt(l*(l-a)*(l-b)*(l-c));coutb&&b+c>a){l=(a+b+c)/2.0;s=sqrt(l*(l-a)*(l-b)*(l-c));cout

三、循序渐进的讲解多重循环优化

例2.百钱买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只?这是一个不定方程的求解问题,采用多重循环枚举法来解决,程序如下:int main( ){int a,b,c;//a为鸡翁数,b为鸡母数,c为鸡雏数for(a=1;a

"a="

b

四、举一反三课后作业的布置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要贯彻举一反三的方法,对于类似的题目设计也是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分组进行,例如:作业1:求出从1加到n的和。作业2:求出1到n之间的所有奇数和。作业3:求出1到n之间所有的素数和。作业1在课堂上先讲一遍,作为作业的目的为了让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因此相对简单。作业2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在作业1程序的循环体中加上if语句,二是通过改变循环步长来完成。作业3的最难,需要在循环体中判断该数是否是素数,但套用作业1或作业2的框架。这组作业由浅入深,学生可以在前一题目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作一点变化即可完成。让学生既掌握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好程序设计课程的信心。

与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授课方式相比,采用关联案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通过引入新约束条件,逐步对程序进行优化,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思想。通过调查统计,这种方法被90%以上的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3)

一、文献综述学者高度关注

MPAcc创新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汤健(2021)认为当前MPAcc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未落地、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设计”与“落实”脱轨、教学质量评价与认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需要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职商维度探索MPAcc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李立成(2021)提出“一体两翼”MPAcc人才培养模式,即“信息技术+研究方法+专业知识”,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向传毅(2021)紧扣新时代背景,提出MPAcc人才培养要着眼比较优势,挖掘自身人才培养特色,以国际化视野构建会计专业硕士职业能力培养实施体系,通过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实现从局部改进到整体优化,最终推动新时代MPAcc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着眼课程改革,宋京津(2021)聚焦“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分析课程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将PBL法应用于该课程教学中。程平(2019)聚焦“云会计与智能财务共享”课程,借助Python文本分析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反思,以“金课”思想为指导推进实施课程改革。李彩霞(2020)以“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介绍“一纸开卷”考试改革模式。这些研究依托MPAcc培养院校的有益经验,从理念塑造、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分析了创新人才培养的丰富成果,为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但对于新建MPAcc院校而言,基础状况的不同导致经验不能完全照搬,如何响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并探索形成自身特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新文科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性文科人才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创新是新文科的关键词。MPAcc以会计专业知识为核心,在新文科的建设要求下,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也面临新理念、新知识、新能力的机遇与挑战。作为MPAcc人才,不仅需要有会计专业知识、具备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职能方面的能力,还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需要有人文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追求。与此同时,企业会计核算、审计等核心专业课程也面临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变革更新,客观上要求会计专业知识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新文科建设对MPAcc创新人才提出迫切要求。(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强化应用性的要求。MPAcc与会计学硕士有所差异,会计学术以理论教学为主,重点是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侧重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一般仅由校内导师担任指导工作;MPAcc作为专业硕士,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为主,注重创业型、职业化素质培养,强调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等,其培养过程更偏重实务,更强调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般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对研究生提供指导。相比会计学硕士而言,强应用性成为MPAcc的突出特征。以应用性为导向,MPAcc人才培养需要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在以问题识别、问题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为主线的能力构建过程中充分体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知识创新。MPAcc教学以案例教学、研讨教学为主要方式,案例研发、案例分析成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形式。因此,以应用性为指引,MPAcc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必须。

三、当前MPAcc创新人才培养经验

(一)MPAcc授权点数量与基本要求。根据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数据显示,2004—2021年,MPAcc培养单位数量累计已经达到289家,其中2010年、2014年获批数量最多。2021年,新增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授权点24家。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了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学术道德、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应掌握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应接受的实践训练包括案例教学、现场参观研讨、案例研究与开发、第二课堂、配备实践导师,以及参与实习实践,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在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包括政治、外语、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高级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9门课程,方向课包括国际会计准则专题、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国际审计准则专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企业税收筹划、中国税制、数量分析方法、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投资学、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战略管理、商法概论17门课程。从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要求来看,培养人才的沟通协调能力、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都对创新提出要求,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较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与专业知识融合实施职业判断。从课程设置来看,创新类课程(如创新与创业、技术创新等)没有单独设立课程,这就要求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等更多与专业知识融合进行,尤其是在案例教学、案例研究与开发、第二课堂等实践训练中需要融入有关创新的内容。通过多年的积累探索,MPAcc深化改革推向纵深,以教育质量认证为保障,以推广案例教学和强化实践基地建设为重点,以学生案例大赛、教育发展论坛和会计名家公益大讲堂为三大平台,同时以行动学习、“互联网+会计”“国际化+会计”等创新实践为MPAcc教育改革探索经验。(二)MPAcc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借鉴。根据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的特色教育改革实践,中央财经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院校的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值得借鉴。1.中央财经大学MPAcc“行动学习法”。中央财经大学将行动学习法作为MPAcc教育改革的核心。行动学习法广泛应用于MBA、EMBA教育。在行动学习课程中,学员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建立学习团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行动学习法的主旨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相比课堂学习更有效果。学员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是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通过小组群策群力,最终在实践中通过解决问题提升领导力、职业判断能力、系统分析能力。中央财经大学在MPAcc教育中推行行动学习法,一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问题解决作为学员课堂收获的重要内容;二是对教师进行行动学习法培训,编写《教学指导操作手册》,推广教学改革成果。由于MPAcc人才培养的核心素质是系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判断能力,而行动学习法强调实践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未知领域知识得到快速获取、融合,沟通能力、问题分析与判断能力、资源组织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等得到充分锻炼,学员对于未知领域的学习、对于实践问题的分析和判断、对于解决问题方案的提出,都与创新能力提升息息相关。2.重庆理工大学“互联网+会计”。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MPAcc人才培养对计算机能力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重庆理工大学建设“互联网+会计”课程体系,开设“RPA财务机器人开发”等课程,打造“互联网+会计”实践基地,建设“互联网+会计”师资团队与相关教材,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互联网+会计”MPAcc人才培养模式。重庆理工大学在MPAcc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应用性的重要体现,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开发“互联网+会计”的相关课程,使学员掌握程序开发等相关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获取、分析、利用财务信息,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强调对实践问题的分析,并且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工具手段。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化+会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依托学校小语种专业优势以及毗邻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响应“一带一路”号召,顺应企业开设MPAcc“外语+会计”创新班,建设具有国际化特色的MPAcc课程体系,设立境外实习基地,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培养国际化MPAcc人才,在学科交叉中体现创新能力提升。4.经验总结。通过分析现有MPAcc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经验,可以看到典型的途径包括:(1)充分依托学校现有优势,实现“优势+会计”突破。在MPAcc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部分学校依托自身的计算机学科优势、语言类学科优势、行业背景优势、地理位置优势等,将现有优势与会计硕士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会计”创新突破。在“优势+会计”整合过程中将原有的会计专业知识与交叉学科、实践需求等充分融合,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创新,强调创新变革与创新能力提升。(2)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突破。校友资源、产学研合作单位资源、地方优势产业资源等是MPAcc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资源。部分高校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立足社会经济现实需求,将行业、企业作为MPAcc实践基地、实践问题的重要来源,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力量、案例研发等过程中充分融入社会资源力量,搭建产学研协同培养MPAcc人才的平台,为创新能力提升充分汇聚资源。(3)强调应用性与实践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无论是行动学习法还是翻转课堂、案例研发,MPAcc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力图通过现实问题解决提升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行业、企业现实需求为牵引,以知识融合、沟通交互、创新解决方案为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四、对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内MPAcc人才培养近二十年的经验,为新建MPAcc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经验。顺应新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趋势与要求,需要新建MPAcc院校从以下方面着力:(一)在学习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自身特色。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部分院校已经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是在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课堂教学形式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这些院校将会计专业与理工科、语言学科等自身学科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掘校友资源、校外导师资源、校外实践基地等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学科交叉、实践融合、课堂教学形式变革,为MPAcc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于新建MPAcc院校而言,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但也不能完全照搬,例如学科交叉,不能完全照搬“互联网+会计”或者“国际化+会计”,需要首先剖析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学科优势融入的可能性。只有在师资团队建设、课程内容变革等方面真正实现学科交叉,才可能形成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需要深入剖析自身学科优势、行业背景特征、地域特征、生源特征、师资力量优势、就业需求等,寻求最适合自身的创新之路。(二)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环节。围绕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构建来自校内、校外的师资团队,着力开发建立案例库,编写教学案例。指定课程案例库建设负责人,由师资团队梳理教学大纲核心知识点,通过购买、自建等多种方式,编写案例内容,提出需要借助专业知识解决的问题,形成案例分析的要点和思路。将案例研讨、案例分析以及学生适度参与案例开发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新建MPAcc院校,必须紧紧抓住案例教学这个重心,一是深化本科财经类课程已经开发的案例,对内容复杂性、问题综合性进行改造,以适应研究生教学;二是选择较为成熟的MPAcc案例,以购买的方式作为案例教学的资源;三是借助校外导师资源、校外实践基地资源,开发案例用于课程教学。充分建立案例库,以案例为载体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三)重视外部资源建设。新建MPAcc院校需要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培养高端会计专业人才,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需要有开放的视野,不仅局限于院校自身的资源,还需要充分利用地方区域特色、地方优势行业特色、校外导师资源、校友资源等外部资源,将MPAcc创新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外实践基地、案例研究对象等充分结合,利用丰富的外部资源,为MPAcc创新人才培养服务。

五、结束语

MPAcc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层面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文科建设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从2004年至今,MPAcc创新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学科交叉、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好的积累,各典型院校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凝练出自身特色并形成一定影响力。对于新建MPAcc院校,需要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地域特征、行业特征等形成自身的特色,同时需要高度重视案例教学环节,将案例教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开放的视野汇聚外部资源,在MPAcc创新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1]汤健,周璘睿.基于职商维度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21,(19):1-4.

[2]李立成,岳峰,肖吉军等.会计硕士(MPAcc)“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

[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7(24):206-209.

[3]向传殿.新时代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改革探究[J].财会通讯,2021,(3):167-171.

[4]宋京津.数字经济时代MPAcc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PBL法在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为例[J].商业会计,2021,(9):113-116.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4)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50-02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一所完全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我校的“应用写作”课程分为基本能力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设计说明”属于专业能力模块。设计说明写作能力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校学生大多重设计,轻说明,能设计出色的作品,却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难以将艺术思维转化成写作思维。针对学情现状,笔者依托世界大学城云平台,将现代信息化手段融入“设计说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阐释教学思考,总结实施过程。

一、教学任务分析

1.教学目标

一是情感素质方面,引导学生转变重设计、轻说明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设计说明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二是知识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设计说明的概念,掌握作品命名方法和正文撰写技巧;三是能力方面,引导学生提高设计说明的撰写能力和修改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说明的教学重点在于达成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难点在于实现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二、教学设计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应用写作”课程加速改革带来了巨大契机。笔者发挥集成当今互联网大多数功能的世界大学城空间的信息技术优势,建设“应用写作”空间课程,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1.教学模式

依托“应用写作”空间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实施立体、互动、复合的空间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三结合,即空间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时间上,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教学关系上,教师的空间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2.教法学法

教师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等教法,学生采取空间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学习等学法,实现教师做中教、学生做中学。

3.教学手段

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将文字、图片、视频等融为一体,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提高课堂效果。

三、教学过程

依托世界大学城云平台,笔者建成了资源优质、便捷好学、开放互动的“应用写作”空间课程,每次课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相应的训练任务,并运用世界大学城的超链接技术等,制作了表格化学案、表格化教案,设计了在线测试题。“设计说明”的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

1.课前空间预习

课前要求学生进入空间课程中的“设计说明”表格化学案,从三个方面做好预习。一是了解“设计说明”的教学内容,获取学习知情权;二是思考教师布置的两道思考题,要求学生整理思绪,做好课堂发言准备;三是挑选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提交到教师指定网址,为顺利完成作业做好准备。

2.课中空间教学

教师依托空间课程中的“设计说明”表格化教案,精心设置了八个典型任务,开展空间教学。

任务一,创设情境,有奖竞猜。展示我校学生获得国家专利的作品,采用有奖竞猜的方式导入新课,凸显设计说明的重要性。

任务二,理解概念,储备必要理论。通过教师的讲述,要求学生掌握设计说明的概念、构成、特点等必备理论。

任务三,分析案例,掌握作品命名方法。笔者调用我校专业教师和长沙民政职业学院专业教师空间资源以及学院网站、恒生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网站、中国陶艺网等网站资源,精选设计作品命名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采用的命名方法,归纳出品种命名法、视觉形象命名法、视觉感受命名法、寓意命名法、特色命名法等五种常见的作品命名法。

任务四,分析案例,掌握作品命名标准。精彩的作品名称需达到“三性”标准,即明确性、概括性、联想性。笔者调用长沙民政职业学院专业教师作品和我校学生获得设计金奖的作品等典型案例,采用问答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命名的优劣,促使学生掌握佳名的“三性”标准。

任务五,分析案例,掌握正文写法。设计说明的正文需尽可能凸显作品的亮点与特色,笔者调用新浪网视频、我校师生空间资源、珠宝之家网站资源等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从设计理念、设计意图、设计主题、材质工艺、艺术形象、功能效果等方面作切入点,来突出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师生共同总结设计说明的写作技巧,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如在以艺术形象中的色彩运用为切入点撰写设计说明时,可以以色彩适用领域、象征意义、搭配组合效果等为着力点展开描述。

任务六,分析案例,掌握正文标准。优秀的正文须达到两化,一是准确化,二是形象化。笔者引导学生分析我校参赛资料、长沙民政职业学院和澧县职业中专专业教师空间资料等典型案例,把握优秀设计说明正文的写作标准。

任务七,创设情境,改写训练。笔者出示我校学生童琴同学的相框设计作品《甜蜜蜜》,该作品获得了第三届“恒生杯”相框设计银奖,并被恒生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做成了产品,推向市场。她受邀参加了公司的新品推荐会并做了发言。笔者要求学生根据童琴同学的发言稿,撰写设计说明正文。教师来回指导,并亲自下水,提供参考范例。

任务八,再次实训,互评互改。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得意作品撰写设计说明,学生互评互改,教师巡视指导。以一位同学的设计说明作案例,现场诊断,当场展示修改结果。

3.课后空间自学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5)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技术已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便于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计算机类人才是市场实用型、技能型、专业化人才,也是国家紧缺型人才,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做好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此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1案例教学概述

1.1案例教学的含义

关于“案例”一词,学者们普遍认为,案例就是状态、事例和情形。学者余凯成通过研究指出,案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根据既定的素材,紧紧围绕特定问题,完整编写有关情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严格根据教学大纲内容、教学目标,将学习者引入特定的教学情景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良性互动,来解决教学问题。可以说,案例教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2案例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特色十分突出,从教师层面而言,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固定模式,能够结合实际教育情景、教学场景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课本为主,学生只能够被动听讲,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教师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集讲解、思考、讨论为一体,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从学生层面而言,一是案例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探索和创新兴趣,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二是案例教学法内化了知识,尽管不能将所有知识点全部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方法;三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表达、思考、探索、讨论能力的提高;四是案例教学法十分生动,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情景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五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将原先较为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现实化,融入合理的情景当中,学生可以在生活、学习中理解概念、掌握原理,并灵活、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1]。

2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1案例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生专业,设计出与专业高度相吻合的案例,并根据课程大纲内容,确保设计的案例涉及每一个知识点,在精确设计单项案例的同时,将各个单项案例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案例集合。比如,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案例设计过程中,要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工程专业有机关联起来,形成专业的案例。目前,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档处理和表格使用,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基于工程类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分解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有将计算机基础与工程专业的实际密切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此外,案例教学设计要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密切结合,通过案例来推动专业教学[2]。

2.2案例的选择

首先,根据教学进展,在不同教学阶段和环节设计不同的案例。通常情况下,在教学初期,所设计的案例要尽量简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案例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期、后期,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技巧,也学习到了案例分析和运用方法,这时可以适当增加案例难度,案例的选择也要考虑到专业化和综合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对工程类专业学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Word中的文字处理、段落调整等格式操作方法,特别是要合理、恰当编写一些招标资料,确保格式正确、文字和数据运用合理。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选择不同的案例。其次,案例选择要与专业高度相似。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案例设计和选择要突出针对性,确保所选择的案例与所学专业知识高度相似。这样一来,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3]。最后,案例选择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和自主想象的空间,并且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选择,学生在案例设计和选择过程中,能够激发自我想象力和自主创新力,有利于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觉学习能力。

2.3案例的评价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案例设计要明确案例的评价标准,严格按照案例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公正的案例评价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提升,也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评价指标设计要分阶段、分环节、分过程,教师作为案例评价指标的制定者,要确保案例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例如,在制作PPT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幻灯片内容,确保色彩搭配合理、结构框架清晰、整体美观大方、内容关联性强等[4]。同时,学生要根据案例要求展示学习成果,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老师点评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运用情况和问题处理结果,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4案例的组织实施

第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案例和选择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Excel表格有关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工作报表作为典型案例来讲解,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各类函数、公式,让学生根据范例自行设计一套表格,合理运用有关公式、函数。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对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案例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设计有针对性的案例,并创建与实际相符的情景,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5]。第二,案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设计案例目标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讲解和案例目标设计之前,需要全面回顾、总结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交叉融合点,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水平,科学设计案例目标。第三,通过案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密切关联,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所学专业,科学设定学习目标和案例评价标准,按照内容的不同,分别设计不同的案例,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案例,在案例学习和运用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案例,也能够自然成为案例运用的主体。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6]。只有在一个较为宽松、自然的学习、讨论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和探索,也能够积极参与案例设计与分析,从而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四,突出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建立问题分类处理机制。待课程结束时,要分析错误和问题,学生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可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第五,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评价办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案例分析和学习情况等,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结果,对作用优秀的学生要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以此来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7]。第六,准确定位案例之间的不同和差距。案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案例的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案例之间的差距,作为案例改进和完善的主要参考依据。

3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已被广泛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等领域当中,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程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发挥案例教学优势。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讲,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和专业知识。可以预见,案例教学法将会被运用到更多的实践课堂教学当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一百.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18):228-229.

[2]姜明涛.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6(12):82-83.

[3]曾雪松,林莉芸.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6,32(6):175-176.

[4]张同权.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电子制作,2015(8):120.

[5]黄宇.基于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30-231.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6)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echnique, main points analysi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rationality, finally through th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elaborated its application in real life.

Keywords: structure desig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Structure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结构设计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技术,它能够使设计者从被动的分析、核验转而进入主动的设计角色,是结构设计领域新的发展。与传统设计相比,结构设计优化能够更合理地利用材料的性能和局部空间,使结构内部得到最好的协调,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安全规范。

一、结构设计优化技术

(一)结构设计优化技术的原则

结构设计优化要求我们从工程的设计和价值角度去思考方案。结构设计优化是追求最合理地利用材料的性能,使各构件或各设计专业得到最好的协调。它不仅具备了传统设计方案所要求的规范以及规范所要求的安全度,而且也具备了现今价值学和审美学的成分。结构设计优化是对结构设计进行深化、调整、改善与提高,也就是对结构进行高质量再加工的过程。结构设计优化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与抗震性能为代价,而是经过结构设计优化的过程,使建筑功能更协调,成本更低,结构更安全。

(二)实施结构设计优化技术所遵循的要点

1、科学地遵循结构设计规范

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要求结构设计工程师们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也要对结构规范的条文熟知,即在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下,将自身的结构设计方案贯穿于项目设计中。规范更多的是针对量大面广的工程,因而某些条文的规定会偏于保守;此外,用于一些特殊、复杂工程的设计时,有些条文则不够安全。所以,结构工程师在设计中应运用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正确的判断力把握设计,做到设计成果不断优化与创新。

2、结构工程师前期参与和主动参与的重要性

强调结构工程前期参与和主动参与是实施结构优化技术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施工期间,建筑师很难对结构体系的受力做到正确的分析,既建筑师的结构思想不能完全替代结构工程师的设计理念、经验和判断,也无法弥补结构与建筑专业技术共识的空白与隔阂。既具有扎实的结构设计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结构工程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前期方案设计,帮助建筑师构思与创新,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更好使整个建筑的功能得到彻底的体现。

3、加强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结构优化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其它专业的协调与配合。从建筑学发展角度分析,现代建筑是建筑、结构、设备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产品,所以在实施中要强化分工与合作,强化专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这样才能创作出各构成要素有机结合的完美作品。在整个项目开展中,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二者的结合不仅能够达到实用美观大方的效果,而且可以使结构受力更趋于合理进而降低成本和简化施工。在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设计人员只强调方案创作的新奇,不遵循建筑的基本力学规律,这样的方案往往会造成结构设计困难。还有一些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往往忽视力学的基本规律,如将抗震设防区的高层建筑电梯或楼梯偏置在建筑一侧,使得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之间的偏心距过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大的扭转效应。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分析出,加强专业的合作与协调是实现结构合理、成本降低的重要途径。

二、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一)结构优化技术的基本应用

结构设计优化方法的应用具体体现在房屋工程结构总体的优化设计和房屋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两方面。其中房屋工程分部结构的优化设计包括:基础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屋盖系统方案的优化设计、围护结构方案的优化设计和结构细部设计的优化设计。对以上几个方面的优化设计还包括选型、布置、受力分析、造价分析等内容,并应在满足设计规范和使用的前提下,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要求,来实现规范要求和经济要求的最大化。

(二)结构设计优化技术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结构设计优化技术与建筑结构设计的结合

一般建筑物的设计方式总是从结构布置开始,确定了结构布置后根据不同的荷载情况来分析过程中的参数、材料等要求,然而这些数据的分析往往是计算机不能达到的,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对整个方案进行充分的例证,才能做出判断。而这些判断只能在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律指导下,根据工程实践经验进行,这便是结构概念设计。因此,结构概念设计是开展施工的必要前提。

2、结构设计优化处理的建筑抗震缺陷问题

结构优化技术不仅能在降低成本、简化施工方面得到体现,而且在建筑物的抗震方面也是颇有作为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建筑物在各种不期而遇的外部作用下不受破坏,或将破坏程度降至最低。因此,分析建筑物可能遭受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成为结构优化设计的重要内容。实际中,地震破坏最为难以预测,且破坏性最大。所以,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未雨绸缪,从计算及构造等各个方面都要采取一些有助于提高抗震能力的措施。例如:刚度均匀、对称是减小地震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延性设计则能有效地防止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脆性破坏;多道设防思想能使建筑物在特大地震作用下次要的构建先破坏,从而使整个建筑物得到局部的缓冲。这些抗震设防思想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应该作为结构优化设计的重要指导理念。

三、结语:

结构优化是系统工程,要求结构工程师与其他工种的设计人员密切配合,通过正确地使用结构分析软件、选择最佳结构体系、充分挖掘基础设计的内在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让结构优化贯穿设计的全过程,充分体现结构优化的价值,使建筑功能更为合理甚至得到提升,使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提高,减少和避免设计差错,降低工程建设造价,缩短建设工期。

参考文献:

[1] 蒋启平.工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新方法[J].工业建筑,2008.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7)

摘要: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建筑优化设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搞好优化设计,应主要抓好那些问题,本文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工程重要性

一、建筑设计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二)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三)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二)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议;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三)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  (四)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应着手抓好的几个问题    (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 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二)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三)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 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评标方法,以保证设 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四)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优化设计的推广还应有一定的法律法规作为保证,目前已有《合同法》、《建筑法》、《招投标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在规范项目建设工作,但这些都是从项目建设的总体出发,对设计方面的规范不够具体,因此为更好地监督管理设计工作,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如设计监理、设计招投标、设计市场及价格管理等。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8)

2设备监理案例教学尝试

2014年12月,中国设备监理协会在西安摩尔石油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培训班上首次就《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解析与研讨》课程进行了案例教学探索。西安摩尔石油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石油工程材料及产品研究开发、设备监理、技术培训与咨询等技术服务的独立机构。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以设备监理市场和发展战略为导向,大力实施了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了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人力资源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2010年以来,公司员工先后参加设备监理培训近200人次。本次培训,公司希望学员能够在设备监理实务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协会在了解公司业务开展、人员情况和本次培训需求前提下,列出了培训课程清单,其中对公司遴选的《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解析与研讨》课程作为案例教学试点进行了尝试。

2.1案例选择密切关联工作实际

在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确定培训方案后,教师即着手在设备监理案例库中精心选择教学案例。在挑选案例时,重点遵循以下4个宗旨:

(1)案例所呈现的内容与授课内容和重点紧密结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本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服从于教学内容,为教学对象所接受,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本次案例紧紧围绕与《设备工程监理规范》有关的授课内容进行了甄选。

(2)案例讨论方式与企业和监理人员培训需求紧密结合。案例的选择,以搭建不同观点的碰撞平台、开拓视野、激发智慧、理论指导实践为宗旨,达到博采众长、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之目的,以此达到提高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效果,起到实践检验真理,举一反三的作用。

(3)案例难易程度与学员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基于设备监理行业的特点,协会事先了解了学员专业、学历和工作基本情况,选择了具有普遍性、代表性且大多数学员易于接受、理解、便于进行分析讨论的案例。

(4)案例讨论题目的设计与学员考核紧密结合。案例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更有助于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消化。案例教学中,通过分析、分组讨论、演讲等形式,得出小组成绩,作为考核的其中一部分。同时,学员结合本人工作岗位和实践对公司需要改进的工作流程以及发展提出方法或建议,也作为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些方式,不仅帮助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为规范地开展监理工作提供指导,也为公司提高监理服务绩效、优化业务管理流程、改进业务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有益信息。

2.2授课过程遵循案例教学规律

案例教学过程是以案例为中心,利用适时、适度的提问引出案例,组织学员讨论、自我总结,通过教师讲评,解答学员疑惑,引发学员对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此达到提升学员执业能力和水平的目的。案例教学成效既需要学员的积极融入和参与,也需要案例教学的主要策划者——授课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及个人素养。案例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应既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有深厚的教学功底;既了解设备监理制度和行业现状,又有丰富的设备监理实践经验;既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又要有为行业发展乐于奉献的精神;既要有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技巧的耐心,又要有不断总结培训经验的执着与热心。此外,了解企业和学员的所知所想,发动学员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学员的提问愿望和热情等都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教师遵循了以下3个原则:

(1)案例提问时间适度,有针对性。在设计提问时,教师所提的问题均围绕设备工程监理规范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教学目的服务,而且问题均针对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课程所讲内容而设计,问题不过多过难,易于学员及时消化吸收,随时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2)案例提问有层次性,充分考虑学员的认知顺序。教师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由易而难,逐渐深入,从而使学员达到全面掌握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运用规范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目的。

(3)掌控课堂讨论过程,妥善应对学员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学员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员,回答和讲评小组成员讲解案例分析结果时,充分听取绝大多数学员对问题的理解思路,掌握情况循循诱导,尽量让学员自己判断、评价答案正确与否,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正确结论。另外,在互动过程中,对学员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做出合理解释,使学员心服口服,同时也营造出教学相长的和谐课堂气氛。

2.3培训流程设计循序渐进

培训流程的设计是保证案例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本次培训设计了6个主要环节:

(1)培训前对学员进行分组,并选出本组组长、发言人、记录人。分组可避免各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讨论或发言时出现冷场,各组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培训效率。

(2)教师授课1h,并有针对性地将与即将讨论的案例有关的重点内容给予强调。引起学员重视和思考。

(3)结合讲授内容分发相关案例及讨论题,分组研讨案例,并将讨论结果汇总成书面成果,在30min内同时提交,以保证各组讨论时间公平。

(4)由各组派发言人上台讲解本组讨论成果,时间为5min,学员积极踊跃。

(5)各组汇报完毕,教师逐一进行点评,并回答学员的提问。工作人员根据教师点评记录每组成绩。

(6)本案例结束,进行下一环节。本次案例教学共分4个时间段,为期两天,研讨了3个不同方面的设备监理案例的6个专题。培训内容方面,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4多方共赢的培训效果

本次案例教学是设备监理培训形式的一次探索,培训效果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透过案例传递学习内容。案例是载体,是讨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由于本次选择的案例均是来自监理实践活动的真实案例,以此作为学习设备工程监理规范内容的传递,学员感受到的不只是学习了案例本身,而是通过学习、思考、讨论案例,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判断,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角度,这对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优化本岗位与设备监理规范不符的工作流程、环节、方法等起到了引导、帮助和启发的效果。

(2)通过互动达到多方共赢。案例教学避免了单纯的教师讲授,形式枯燥等弊端,而是让学员融入教学活动中。经过学员的分析判断、思考,去发现案例当中存在的问题或者优秀的方法和技巧。学员分组讨论使组与组之间展开了竞争,不仅本组讨论非常热烈,与其他组代表发言产生的思想碰撞也达到了使学员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效果。通过学员的主动思考和教师的点评反馈,学员较快学习和理解了新的知识,锻炼了沟通能力,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在授课、点评和答疑的同时,也获取了学员分析案例的不同角度的思路,为教师今后有针对性地搜集案例和设计讨论题目积累了经验和素材,达到了多方共赢之效果。

(3)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效果。教师把设备监理规范原理、概念等通过案例的呈现具体化,将它们置于一定的设备监理实践情景之中,学员通过讨论、分析、演讲,可以很好地理解原理和概念且印象深刻,同时引发其对自身工作的思考,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掌握理论指导实际的思路和方法。结合考核本次培训,还设计了请学员就《设备工程监理规范解析与研讨》的学习,提出对本公司在设备监理工作中需要调整、完善和改进的办法、流程、表格的考核形式,44名学员全部提交了图表或文字材料,学员对公司进一步规范和做好设备监理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既是学员进一步将学习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果的过程,也为企业发现人才、改进工作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取得了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9)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1.061

Teaching Practice of Optimal Design of Machinery Course Based on CDIO

LI Keqin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experiencing the huge changes, CDIO education concept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And optimal design of machinery is a professional elective cours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DIO education concept, introduced in the teaching, make students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optimization algorithm, practical optimization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 To select two project instruction teaching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roject instruction; CDIO; optimal design of machinery

1 CDIO概述

CDIO①②③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体系架构

随着设计过程的计算机化,自然就要为设计过程能自动选取最优的设计方案建立一种迅速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机械优化设计④应运而生。优化设计借助计算机能进行大量的分析计算,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选出一个既满足设计要求又使设计指标最好的最优设计方案。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体系大致有四部分:一是优化设计数学基础;二是无约束优化方法;三是约束优化方法与工程应用;四是现代的优化方法与工程应用。当然部分教材只有三部分:优化设计基础;基于导数的优化方法;非导数的优化方法;而现代的优化设计方法的内容极其丰富并在进一步发展完善中。目前的教材以介绍优化基本理论占相当大的篇幅,而缺乏结合优化商品化软件包运用来介绍优化设计的内容,导致学和用的脱节。

3 CDIO和项目教学在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实践

MATLAB④⑤是当前最优秀的科学计算软件之一,也是许多科学领域中分析、应用和开发的基本工具。MATLAB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功能全面的软件,几乎可以解决科学计算中的所有问题,使得MATLAB在机械工程、通信、控制和信号处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3.1 CDIO项目教学案例之一

CDIO教育理念别强调项目教学和实践。案例一的优化数学模型如式(1)。

() = + + 4

() = + 2 ≥ 2 (1)

() = + 1≥ 0

() = ≥ 0

() = ≥ 0

在MATLAB软件环境的CDIO求解过程为:(1)构思,先将优化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转化为适宜MATLAB求解的标准形式;(2)设计,如何利用MATLAB软件工具;(3)实现,编写MATLAB程序;(4)运作,调试MATLAB程序并分析优化设计的结论。

优化数学模型的约束条件转化为适宜MATLAB求解的标准形式如式(2)。

() = + 2 ≤ 0 (2)

() = + 1≤ 0

() = ≤ 0

() = ≤ 0

在MATLAB软件环境中求解过程略。

表1给出了求解运行的结果;图1为优化案例中的目标函数值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变化趋势示意图。

3.2 CDIO项目教学案例之二

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⑥及其MATLAB实现。

如何让其设计的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在现有的条件下实现输出最大、重量最轻或其它目标?这些疑问,可以在机械优化设计课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

案例二的具体要求: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问题。要求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使其体积最小,以达到其结构紧凑、质量最小的目的。其输入参数:给定传递的功率 = 6.3kW、总传动比 = 31.5、输入转速(高速轴) = 1450rpm,齿宽系数 = 0.4。大齿轮:45钢正火187~207HBS;小齿轮:45钢调质228~255HBS。总工作时间不少于10年。图2为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传动简图。

案例二是一个机械工程实际问题,在MATLAB软件环境的CDIO求解过程为:(1)构思,利用先修课程,将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问题转化为优化数学模型,即转化为适宜MATLAB求解的标准形式;(2)设计,如何利用MATLAB软件工具;(3)实现,编写MATLAB程序;(4)运作,调试MATLAB程序并分析优化设计的结论。

MATLAB的求解程序和优化结果略。

优化设计结果分析与处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也是CDIO和项目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4 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项目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最近几届的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中,尝试引入MATLAB软件包,贯彻CDIO和项目教学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项目带动,设计应用的技能得到强化。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工程实际运用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注释

① The CDIO Syllabus v2.0.An Updated Statement of Goals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C].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DIO Conference,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Copenhagen,2011.June :20-23.

② 顾佩华,李N平,沈民奋,等.以设计为导向的EIP-CDIO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3,4):47-49.

③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9.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篇(10)

随着VR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多个行业内得到推广和应用,在我国的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其具有互动性和直观性等特点,能够很好地展现出园林的景观空间效果,深受园林景观设计师的青睐。这些VR技术的优点和特征都能够有效地促进园林设计师把控掌握设计全过程,让社会公众及方案的需求者更好地体验园林设计的场景,从而达到其设计目的。

1VR技术的相关理论

1.1VR技术的实际作用

VR技术的实际作用主要可从以下3个方面概括:1.1.1还原真实的环境。将真实的环境扫描进VR技术内,将环境真实地还原。还原的场景可以是现实中存在的场景,也可以是正有待形成的场景或者是遭受破坏的场景等。1.1.2创建不存在的环境。通过VR虚拟技术,可对需要构思设想的环境进行创设,比如一些玄幻小说中的场景,现实中永远都不存在,出现在人们的想象世界中。1.1.3创建了真实存在的场景。实际上,人们都没有见到过类似于模拟环境,主要包括天体运动、分子运动等一些微生物或者宏观的环境。利用VR虚拟技术,可以很好地进行模拟,将其展现到人们面前,加深人们的理解[1]。

1.2虚拟现实技术存在的特征

1.2.1互动性特征。互动性指的是人们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一些特殊的现象输入到虚拟环境中,在虚拟环境中和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交互行为。同时也可以使用特殊的设备对虚拟环境中的元素形成特殊的定制,使虚拟环境中的事物呈现出想要的效果。当然,这些操作都是在虚拟环境技术中可以使用的,能够按照相关的使用说明和操作完成。1.2.2沉浸感特征。沉浸感从字面理解就是人们在使用虚拟环境技术时的体验感。利用虚拟环境技术,可以给用户创造一个用感官来体验的虚拟环境,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官效果,让顾客更具有真实的体验感,和虚拟呈现的影像拉近距离。1.2.3想象力特征。想象力特征主要指的是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对虚拟环境的对象通过想象和判断推理出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会伴随着VR环境的应用而变得更加完善。

2VR技术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1VR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2.1.1利用VR技术完成园林规划设计方案。VR技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可将一些场景和人机交互的多维景观模拟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制定景观园林四季的体验计划,从而让园林景观更具有观赏、体验性,让顾客能够亲自感受园林设计中景观的照明设计、空间设计、风景等是否合理。能够通过多种方案之间的比较,让顾客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并在虚拟现实环境展示中发现一些问题,并及时改进。此外,身临其境的设计体验,能够给设计师更好的想象空间和灵感,思维模式能够得到拓展[2]。2.1.2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利用多维全景图可以实现实时交互来展示方案。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利用VR技术可以把所设计的作品变得更加可视化。方案放置VR系统中,可以更好地观察和推敲,随时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园内的区域节点、园路交通、植物配置、景观小品搭配在一起形成的统一效果,也可更清晰地展现。通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顾客能够更好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观察意愿去进行项目欣赏,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到景观设计,得到感官的互动体验,并且还能够让更多的人体验这个设计,更具有交互性[3]。2.1.3模拟施工全过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景观园林设计进行全过程的模拟,通过对施工过程的设计,将园林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可以判断项目从设计到施工方案再到建设进度是否合理,从而更好地保证园林景观的实际可操作性,减少不合理设计带来的风险安全隐患,最终实现施工方案的虚拟可视化。2.1.4有效降低成本。VR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其特点在园林设计中展开应用和传统的建模技术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可以降低传统建模的制作成本和打印成本,利用虚拟的互联网平台,就可以实现和客户的交互,有效降低成本,同时节约资源。

2.2建模软件的选择和应用

利用VR虚拟技术进行三维建模,能够将真实的场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复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设备场景在建模运行过程中的良好系统流畅性,因此,在设备运行前,需要对设置的三维场景模型具备的文件大小进行确认,否则可能会让虚拟技术在展开三维建模时出现中断,造成重复建模。此外,在使用传统的技术进行园林设计建模时,通常会利用AutoCAD以及3DSMAX相互配合,先利用AutoCAD软件推敲绘制整体平面环境,然后在3DSMAX软件中进行建模。但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反复讨论和对比,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次修改,将园林中的各个元素相结合,精细化处理。因此,采用SketchUp技术在VR虚拟技术中会更加便捷。

2.3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意境表达方式应用

VR虚拟技术应用在园林设计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出园林主体,让客户能够更好欣赏环境和园林风景及主体之间的相互融合所展现的内涵,并且VR虚拟技术在对环境进行建模的同时,还会对人们的视野高度展开调整,会根据参观者的身体状况和健康情况进行逼真化的模拟,让欣赏者能够以自己正常的速度和步伐在园林中进行观赏,随心所欲地参观作品,做到人和环境的完美融合。

3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内涵

VR技术在园林类课程教学中应用,可以有效解决传统课堂的实践性不强、互动性不足、体验感不真实等现实问题。加强知识体系的趣味性和形象性,使理论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有效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4]。

3.1有效优化教学模式

园林类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授课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合作化和教学手段信息化。在此VR技术可以实现园林类课程的理想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和真实的交互性。培养学生主动观察、通力合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需求。

3.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VR观察课堂中的案例,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临场感和沉浸感,提高授课过程的效率,人才培养效果也得到了更好的优化。“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是园林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学生进一步提升园林景观方案的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和老师通过场景中的同一视角来共同观察和分析,抽象的问题也得到了形象化和具体化的解决。

4VR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如果想把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案例和作品更好地展示出来,可以利用VR技术的交互性,把身临其境的体验带给学生,学生利用VR设备,更加直观、清晰地感受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案例和作品,并从中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激发对园林规划设计课堂的积极性,在实践学习中发现兴趣所在[5]。

4.1VR技术可提高学生对园林景观案例的真实感受

传统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通常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部分经典案例让学生较为直观地认识感受作品设计的理念和优势。但是这些案例通过几张简单的平面图、鸟瞰图、局部效果图,很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案例中去观察和理解设计师的用意,传统的教学媒体很难实现这类实践课堂真正的需求。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在早期学习的过程中,因空间认知能力差、立体想象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在之后的方案设计环节无从下手,或不知道自己设计的多种方案中哪一个才是最优方案。如何把二维的图片变成三维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走入三维场景中,真正进入这些案例中去,通过VR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基于VR对于空间的还原与虚拟建模功能,可以作为教学辅助道具来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和三维空间与二维空间转换能力,有利于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优化设计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空间思维和对尺度把握的能力。教师可以把需要讲解的案例通过SketchUP建模后,用Enscape、Lumion等相关插件的转换和处理,建成VR教学资源库。在授课中,教师只需把这些案例发给学生,学生可分组利用VR眼镜、手机或平板等工具,通过第一视角直观地观察案例的整体规划、道路交通、建筑风格、节点分布、植物种植等整体区域和任何角落,从而提高学生对园林景观案例的真实感受。

4.2VR技术可充分展示园林景观作品

学生作业中的园林规划设计方案,通常会利用AutoCAD做平面,SketchUP或者3DSMAX建模,PS辅助做出效果。大部分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常常不到位,很多时候会将全部精力放在平面图及方案构图上,最终导致方案平面构图很漂亮,但立体空间设计混乱、缺乏实用性。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方案中道路规划、节点设置、植物种植等是否合理,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改和完善,才能做出满意的作品。在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依附于几个基础的制图工具是很难清晰、明确找出问题所在,只有真正进入空间内部,才能更直观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制作好的SU模型通过En-scape、Lumion等插件快速渲染转换成VR文件,在VR空间里去推敲自己的作品,难题会迎刃而解。老师在审阅学生作业时,VR的体验感也会远远胜于那些精美的图片和漫游动画来得更加直观便捷。园林景观设计师在与甲方进行方案交流时,VR技术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甲方可以通过设计师提前设定好的路径游览和感受,也可以随心漫游在方案中感受设计效果。设计师和甲方可共同进入空间探讨方案的不足,根据甲方意愿不断完善、更新设计方案。这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在节省时间、节约资源的同时,也更方便非专业人士理解园林景观方案[6-7]。

5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能够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几年对园林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越来越关注。而虚拟环境技术的出现,有效优化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效果,推进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园林景观设计更加简单快捷,还能够提升园林建设水平,强化景观美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绚烂,让城市更具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高飞.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18-20.

[2]仲琳洁.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6:11-13.

[3]吴圆圆,萍.VR技术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园艺,2018(04):131-133.

[4]梁利东,江本赤,贾文友.VR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50-52.

[5]张烨.VR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建筑与预算,2020(10):35-37.

上一篇: 金融危机的原理 下一篇: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