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15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1)

0 引言

今年3.22世界水日提出的口号是:“地下水——看不见的资源。”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当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净能力极弱,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对人类及其活动造成危害。因此加强对珍贵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地下水污染的途径

我国地下水的污染,在城市中主要来源于无下水道区域的化粪池、厕所、污废水排放渗坑、渗井、排污沟以及垃圾堆置场、不完善的氧化塘或污水库的渗漏;在郊区和农村地区,利用原生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不合理灌溉、大量地施用化肥和农药等活动,也会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污染物质进入地下含水层,首先引起潜水水质日益恶化,潜水温度自然上升。在超采承压水地区,由于承压水水位大幅下降,造成上部污染了的潜水越流补给承压水,使承压水也受到污染,同时含水层疏干变为饱气带,改变了地层的物化条件,由还原环境变成了氧化环境,使下渗水饱气带中溶解了更多的物质成份,加速了地下水的污染。

2 地下水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当地下水遭受污染后,往往引起水中“三氮含量的变化。如果饮用水中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含量过高,就会对人体尤其是婴儿造成危害,引发硝酸盐急性中毒即正铁血红肮症。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在人体中特定条件下还会转化成致癌物——亚硝胺。此外,地下水受污染后硬度过高,作为饮用水源不仅苦涩难饮,而且会引起人体胃肠功能紊乱,出现呕吐、腹泻、胀气等症状。地下水源如果受到严重的有机污染甚至重金属污染,那么对人体健康将造成更大的危害。沈阳市修建的东工地下水源地由于电镀废水污染,铬含量超标31倍,仅使用9个月就被报废,不仅损害了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造成了很大经济损失。

3 地下水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天然地下水的硬度,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相差较大,但从时间上看变化较小,因此地下水硬度迅速上升一般系人为污染所引起。地下水中钙镁含量升高一般不是直接来自污水,污水中的硬度通常很低,而是由污水和地表组成物质发生化学作用所致。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工业生产用水中地下水占很大比重。地下水的污染将严重影响工业生产。首先地下水硬度增高,会使工业锅炉的炉内和管道上结垢,直接影响炉寿命甚至引起爆炸。同时锅炉内结lmm厚的水垢,大约要多消耗4%左右的燃料。就纺织印染行业面言用高硬度浆洗产品,不仅会大量消耗洗剂,而且会产生次品或废品。此外,高硬度地下水还会对化工、制药、酿酒、发电、造纸等许多行业造成危害。由于受污染的地下水硬度过高,就迫使一引起行业必须对硬水进行软化和纯化处理,从而增大了工业生产的成本。

4 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长期用pH值过高的井水灌溉农田,会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板结,无法耕作。灌溉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过高,会减弱农作物的抗病力,降低作物的质量、等级。粮食作物吸收过量的硝酸盐会降低粮食中蛋白质的含量,营养价值下降;蔬菜作物则易腐烂,无法贮存和运输。另外如果受污染的井水中硫酸盐、氯离子含量过高,还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大面积减产,并且使农作物的质量大大降低。

总之,人类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如果不积极加以保护,将会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5 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5.1 贯彻执行国家水污染防治法和其它有关水源保护法规。对重要地下水源应划分保护区并制定管理办法,健全水资源管理机构,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2)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下去。水资源的污染及短缺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虽然我市不是一个用水紧张的城市,但水污染却存在,并与每个市民都息息相关。为此,我通过询问形式对我市水污染进行调查。

二、调查过程

第一步:实地调查,首先,我随老爸来到长安航管站,向我爸的老同学刘海华了解长安镇河道情况,然后,乘坐快艇,游览了崇长港及长山河和泰山港,一路上,刘海华叔叔向我介绍几十年前,这些河道,是长安镇附近的主要航道,水清透彻,而现在垃圾遍布河道,一股臭味扑鼻而来。水污染主要原因:人为因素:泥河上流工厂的废水排放,城市布下水道安置此处,污水经管道排入河中,泥河附近大量农田,农民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流入其中,致使藻类疯长,鱼类大量死亡,居民的环保意识差,经常将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第二步:调查分析,经过实地调查,我认为水污染给居民带来的危害。地下水污染,用水困难,河水污染严重滋生大量蚊虫,河水散发刺激性气味,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三、调查结论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3)

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和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氨氮的富集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主要污染源,其中影响鱼类生存的重要指标是水中氨的浓度,因此我们通过试验观察水中氨的浓度变化对鱼类生长的影响。将草鱼、青鱼及鲤鱼分别饲养在氨浓度为0.01mg/L、0.02mg/L、0.05mg/L中,观察测定三类鱼的呼吸率变化。鱼的呼吸率测定,是指观察一定时间内每条鱼的呼吸频率,计算其每分钟内平均呼吸频率做为呼吸率。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4)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和FDI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两大重要动力,同时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也日益严峻。2015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高达29.9天,创52年之最。“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受制于增长方式、环境约束的问题将更加凸显,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问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中关于出口、FDI和环境污染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出口的环境效应。Copeland 和Taylor(1994)提出了“污染天堂假说”,他们认为在一定的污染税和税率下,贸易自由化能缓解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但使得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正成为国际高碳排放和污染严重产业转移的避难所。Cemal(2012)研究却发现,东南亚各国对日本的出口并没有导致其环境恶化。国内部分学者方面,吕延方等(2015)用门限模型研究发现,随着人均GDP增加出口影响碳排放指标的系数不断增加,因此随着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我国环境压力不断加大。二是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环境污染效应,包括“污染避难所”和“污染光环”两大对立假说。“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发达国家较严苛的环境政策使企业面临较高污染治理成本,而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外资流入纷纷采取相对宽松的环境政策,于是跨国公司纷纷将污染密集度高的产业、生产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变成发达国家污染行业的“避难所”。“污染光环”假说认为跨国公司能通过FDI将更先进的技术带到发展中国家,通过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学习效应三种渠道产生技术溢出以提高当地企业的环保水平,减少东道国的环境污染。Brock 和Taylor(2005)指出,环境污染主要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经济增长会增加环境污染,产业结构调整,尤其低污染产业比例增加会减少污染,技术进步也会减少污染,最终环境水平是这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学者已经发现FDI与环境污染间呈非线性关系,包群等(2010)研究表明,FDI与环境污染间呈倒“U”型关系。

综合上述文献我们发现,大多使用线性模型分析FDI、出口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事实上,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出口、FDI带来的环境污染变化趋势极有可能发生转变,因此线性模型无法准确描述经济转型的过程特征,预先设定线性模型容易出现估计结果偏误。同时大多文献只单独考虑出口或者FDI与环境污染间的关系,无法全面评估中国对外经济往来的环境效应。本文试图从以下方面完善上述不足:首先本文同时研究出口、FDI这两大因素的环境污染效应,更能全面分析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往来的环境效应,同时基于1990―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分析非线性模型的有效工具“门限回归方法”(Hansen,1996)更符合现实需要。

二、实证模型设计

因变量:本文选取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的变量。核心解释变量为出口和FDI,出口指标方面,本文用IMF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对各省的出口额进行平减,选择平减后的出口额占当年GDP的比重来表示;FDI方面,选择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当年GDP的比重来表示。

门限变量和控制变量方面,收入门槛变量用人均GDP表示,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的重要指标,本文用各省实际国民生产总值除以当地年末人口数来表示。人力资本门限变量是衡量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本文用各省高等学校在校人数除以当地年末人口数来表示。结合前人研究,还加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三大指标作为影响环境污染的控制变量。考虑到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性,本文加入人均GDP和人均GDP的平方项作为经济增长变量。用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表示产业结构变量。用各省财政支出中科学支出占GDP的比重(袁鹏和程施,2011)表示技术水平指标。

研究样本为1990―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除,由于数据缺失)的面板数据,样本总量为750个,样本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为剔除价格因素影响,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各省GDP进行价格平减,所有价格指数都以1990年为基期。为消除量纲影响,各变量都以自然对数形式加入回归模型。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出口影响环境污染的回归结果

面板门限模型回归之前需对相关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以保证估计结果的准确性。本文用IIC和Fisher检验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平稳。在确定使用单一、双重和三重门限模型之前,需要对各种门限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人均工业二氧化硫还是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作被解释变量,几乎都接受双重门限模型,因此本文均采用双重门限模型。表1为出口影响环境污染的双重门限模型回归结果。

表1中(1)、(2)列为人均GDP作门限变量的回归结果,人均工业二氧化硫和人均工业废水作为环境污染变量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由于本文使用双重门限模型,其中包含三个门限区间,将三个门限区间依次界定为低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当人均GDP处于低收入阶段时,出口对人均工业二氧化硫的影响显著为正,且系数很高,出口对人均工业废水排放无显著影响。当人均GDP处于中等收入阶段时,出口对人均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的影响显著为正,但是系数有所下降。当人均GDP处于高收入阶段(高于38460元或者大于63886元),出口对人均工业二氧化硫和人均工业废水的影响系数进一步减小,但不显著。随人均GDP不断升高,出口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不断下降趋势。截止到2014年,我国东、中部地区省份的人均GDP几乎都高于63886元,出口对这些地方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弱。

表1中(3)、(4)列为人力资本作门限变量的回归结果。依然将三个门限区间界定为低、中和高人力资本水平的三个阶段。当人力资本水平处于低、高等阶段是,出口对人均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废水的影响不显著。当人力资本处于中等水平时,出口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正,并且十分显著,此时出口能加剧当地的环境污染水平。当人力资本存量较高时,各省的经济增长以第三产业为主,加工贸易占比较少,因此出口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小。而人力资本存量过低时,可能不具备从事出口贸易的条件,因此出口贸易较少,对环境污染几乎不存在影响。2014年,我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陕西、江苏和吉林这8个教育大省的人力资本存量高于0.0212的水平,其他省份的人力资本水平都处于中等水平之间,因此出口贸易是这些省份环境污染恶化的重要原因。

(二)FDI影响环境污染的回归结果

FDI影响环境污染的模型也接受双重门限模型,表2报告了FDI影响环境污染的回归结果。

表2中(1)、(2)列为人均GDP作门限变量的回归结果。当人均GDP处于低、高收入阶段,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为负,但是不显著。当人均GDP处于中等收入水平时,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显著为正。截止到2014年,我国东、中部地区省份的人均GDP基本都超过了9853元,这些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不会加剧当地的环境污染,反而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投资地的环境污染处理技术,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表2中(3)、(4)列为人力资本作门限变量的回归结果。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或较高时,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显著。当人力资本水平中等时,FDI与环境污染正相关,此时引进FDI能加剧当地的环境污染。这是因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差,技术溢出无法被当地吸收,因此FDI无法通过提高环境技术水平来改善投资地的环境污染,甚至可能因为扩大产出而导致当地环境恶化;而当人力资本达到一定高度后,当地企业有充足的人力资本吸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能通过提升环境技术导致污染水平下降;但是人力资本达到更高水平以后,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缩小甚至消失,此时FDI对当地环境技术的溢出效果也会相对减弱,对当地环境的改善作用也会有所下降(刘辉煌,2009)。2008年以后也只有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和陕西这几个教育大省的人力资本水平超过0.0211,达到高人力资本水平,因此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处于第二个门限区间。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199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以人均GDP和人力资本作为门限变量,通过双重门限模型检验了出口、FDI影响环境污染的门限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出口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门限特征。收入门限的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出口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贸易开放度增加能改善当地的环境污染。人力资本门限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量过低或者过高的地区,出口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弱,而人力资本存量中等水平时,出口会导致当地的环境恶化。FDI影响环境污染也表现出门限特征。收入门限和人力资本门限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或较高时,FDI对投资地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小,几乎没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处于中间阶段时,FDI会导致投资地的环境恶化。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出口依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出口贸易不仅不会加剧当地的环境污染,还能通过出口贡献经济增长使得环境污染水平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第二,我们需要辩证看待FDI的问题,FDI对投资地环境污染的影响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处于第二个门限区间,此时FDI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为负,因此政府在引进FDI时还应做好环境评估工作,尽可能减少FDI对环境质量负面作用。第三,加快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是减少出口和FDI对环境污染有效途径之一。第四,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和扶持力度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充分吸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能有效减少对外经济联系时的环境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Copeland,B.,Taylor.North-South 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 [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4, 109(3),755-787

[2] Cemal,A..Carbon Emissions,Trade Liberalization,and the Japan-ASEAN Interaction: A Group-wise Examination [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12,26(1),167-178

[3]吕延方,王冬,陈树文.进出口贸易对生产率、收入、环境的门限效应――基于1999―2010年我国省际人均GDP的非线性面板模型[J].经济学季刊,2015,(1),703-730

[4]Cole,M.A.,Elliott,R.. FDI and the Capital Intensity of Dirty Sectors: A Missing Piece of the Pollution Haven Puzzle [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45), 530-548

[5]包群,陈媛媛,宋立刚.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吗[J].世界经济,2010(1),3―17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5)

关键词: 油田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Key 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65-02

1 油田开发中的污染源

油田开发从开发建设到生产,污染物排放较为复杂,对环境影响主要集中在开发建设期和生产运行期,每个时期排放的污染物和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在开发建设期,由于钻大量的生产井以及地面配套站场、管网、道路的建设,产生钻井泥浆、钻井污水、钻井烟气、岩屑、落地原油以及噪声,对地表植被的破坏等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但持续时间较短。在生产运行期,主要是采油、井下作业、油气集输、储运等工艺过程以及钻少量的加密井、生产调整井所产生的含油污水、井下作业废水、挥发性烃类气体、加热炉烟气及噪声、油气水三相分离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含油污泥等污染物,将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生产运行后期,随着原油产量下降和原油含水量上升,排放的废水污染物相应增加,但生产噪声及向土壤输入的落地原油将比开发施工期有明显下降。在闭井期,随着原油产量的锐减,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油田开发不仅在正常运行情况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且当发生事故时,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影响更大,如在开发建设期可能出现的井喷事故产生的有毒气体及生产运行期发生的输油管线泄漏、井壁泄漏等事故产生的落地原油对环境和人造成对很大的危害[1]。

2 油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油田开发对大气的影响 油田开发中排放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一样很严重。采油井泄逸与挥发、大功率柴油机和相关车辆产生的废气、油田燃烧伴生气产生的烟气、易挥发的烃类气体等污染物进入大气。污染物主要含有NOx、CO、S02、O3、H2S、烃类等成分,而其中总烃对大气污染最为严重。这些污染物污染空气质量,直接危害人类及动植物呼吸系统,并通过降雨等途径再次进入土壤,危害动植物生长。

2.2 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 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污染分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钻井污水、采用污水、洗井污水、油区雨水、生活污水以及在油田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原油泄漏、污水乱排等现象对地表水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地表水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灌溉水源,一旦污染会直接造成土壤、农作物污染以及影响水体的自净作用,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它被水生生物吸收后,能在水生生物体中富集、残留,通过食物链把石油中的有毒物质带入家畜及人体中,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2.3 油田开发对土壤的影响 油田开发过程中的钻井、试井、洗井、采油、油气传输等环节产生的地面溢油及原油泄漏会渗透进土壤中,对土壤环境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大量的泄漏原油进人土壤后,会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降低土壤内微生物的存活率,导致土壤逐渐盐碱化,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含量,并在农作物果实中积累有害成分,危害牲畜、家畜,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据有关研究表明,原油泄漏一般会积聚土壤表面下50厘米处,刚好处于土壤耕作层,降低了土壤耕作层的透气性和肥力,破坏农作物生长,甚至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死亡。

2.4 油田开发对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 石油开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定量的落地原油。这些落地原油滞留在油田周围的田地中、公路上、绿地中,对各种植被包括树木、花草、经济作物等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油田附近的植物叶子表面经常可以看到覆盖着一层油污,阻断植物利用光能的光合作用,直接威胁到植物的生存,可使其枯萎死亡。油田建设项目占地及人类活动增加,缩小了野生动物的栖息空间,并且由于工程占地导致荒漠植被的损失、污染破坏,进而造成动物的食物资源减少,对野生动物都有一定影响[3]。如表1所示。

3 油田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油田开发对大气、水环境、土壤及动植物等带来严重的污染,人们应提高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就减少甚至是避免污染物的排放;在污染物产生时,采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在对环境造成污染时,要采取措施来尽量恢复其生态环境。

3.1 油田开发中各类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措施

3.1.1 大气污染采取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大气的污染,对于油田开发中所产生的烃类,主要采取流程密闭、完善集输设备和工艺来限制烃类挥发。

3.1.2 水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水环境的污染,当污染源还没有进入地下水含水层前,用堵塞或截流的方法来切断地下水的污染来源,防止污染源进入地下水层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对油气传输管道采取防腐措施,避免油气泄漏对地下水的污染。

3.1.3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为了减少油田开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应减少油田开发的面积,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率。重视开发挖推土及回填技术,努力恢复原有土壤结构,在容易发生风蚀的地方,应着重防止风蚀作用,采取积极的固沙措施。加强对油田开发工作的管理,避免发生油田开发的事故性污染,并加强对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及时发现土壤污染问题,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避免土壤污染面积的不断扩大[5]。

3.1.4 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 为了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的影响,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占地,施工车辆应严格在设计便道作业和行驶。实行滚动式开发,将油田占用面积缩小至最低限度。积极开展绿化工作,注意施工后的地表修复和绿化;管道回填后应注意地表的平整度,在工作空间内,种植草坪和树木可起到美化环境和保护土壤结构的双层作用。油田设施和作业占用的绿化面积应由人工绿化加以补偿。在候鸟迁徙期、珍惜鸟类产卵孵化期必须降低噪声,避免惊吓、驱赶野生动物的行为;避免进入野生动物区,以免影响其入窝冬眠、筑巢、产卵、迁徙及摄食。限制车辆、人员的活动范围、频率,避免夜间施工,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扰。提倡油田机械和设施实施“绿色工程”,以避免强烈色调刺激动物的栖息和繁殖等。

3.2 油田开发中环境保护的关键配套措施

3.2.1 建立全方位环境保护监控机制 由于油田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对产生污染物的环节进行实时全方位监测。通过数字采集加强污染防治监控,动态监测周围的环境质量,采集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科学核定,严格控制事故风险,对污水、废气和噪声等污染物破坏环境的程度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储油罐冒顶、输油管破裂、套外返水、注水管破裂以及井喷等一系列事故,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经常更新环境监测设备,提高监测技术水平,进行油田污染物控制、治理及日常环境保护的监督工作。

3.2.2 完善环境保护技术 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须依靠科技进步。针对当前石油企业环保的主要问题进行科技研究,对油田开发生产的工艺流程进行改进和完善,采用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来降低各类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量,从而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促进石油企业在生产开发过程中与环境相融,实现对环境危害的最小化。

3.2.3 实施清洁生产 油田勘探开发、油气集输等生产过程不可避免地对环境产生影响,油田企业应致力推行清洁生产,借助其它行业的成功经验,引入清洁生产理念,从源头上就预防和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促进油区环境质量持续改进。

3.2.4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实际上,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最大的缺憾就是缺乏行之有效、结构健全的环境管理体制和环保法律法规体系,要想改善我国油气田的生态环境质量,施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和使环境保护法制化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严格环境保护法规来约束企业的排污,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张昌楠.油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分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2:49-51.

[2]任磊,耿宝,熊运石.油田开发对地下水水源地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8,4(18):16-19.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6)

岩土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一部分,其施工对象主要是岩石、土体。尤其是市政工程的施工,将岩土工程作为首选项目。城市的施工涉及了众多环境污染的问题,给自然环境带去了污染困扰。因此,国家将其作为重点关注行业。它在建设中消耗的资源、人力、物力在整体上至少为发达国家3倍,不仅令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的生态危机,还恶化了生态原有的高质量环境。故此,生态环境被污染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生态与建设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研究岩土工程其施工工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影响

(一)影响附近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

岩土工程其具体施工工序涉及了孔洞的钻挖、以及井点降水,其施工性质会对附近建筑物造成影响,使其结构产生变形以及裂缝等诸多常见问题,严重破坏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尤其是高层建筑物的影响程度极高,在地基的挖坑工序中会涉及井点降水施工。在该施工中,经常使用井点施工法、注水施工法,并在高层建筑中具有广泛应用性,但也形成了私下水位施工问题。另外,在实施挖柱施工中其力量会使建筑物产生倾斜现象,影响地基结构的稳定性,加快结构产生裂缝、变形等速度。因此,对附近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有严重破坏性、影响性。

(二)影响水环境

由于沿途工程在现场施工存在差异性,致使运用施工技术具有区别性,进而对现场以及附近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水环境在污染方面表现得比较严重。因此,其施工现场应选择具有适宜性的施工技术,以免对环境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在水环境遭受污染的形势下,其污染主要是由施工废弃物没有进行合理性、统一性排放,进而对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无秩序、不合理排放废弃物,会致使施工工序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另外,随意丢弃有害废弃物,会对地下水资源质量造成直接性影响。主要是由于施工随意丢弃固体类废弃物,并且丢弃后的废弃物会没有秩序的流向农地、海洋、湖泊,这就会对水环境造成质量性影响。

(三)影响空气环境

在施工工序中会产生一些微小的粉尘颗粒,进而污染空气环境。若空气环境遭到直接性影响,会严重损害社会群体的健康。由于人类在生态环境下生存,必然要依靠空气进行生存,就会呼吸到具有毒性的空气,甚至导致人类患有危险性疾病。该工程施工对生态空气环境造成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材料,其施工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是使用了化学原料,会在搬运以及使用中将化学原料以空气扩散的形式传播至人体内,进而危害人类身体内部系统。另外,工程施工由于使用沥青、以及油漆类化学品,在挥发过程中将有毒气体扩散到空气大环境中,进一步慢蚀人体健康。此外,还包括内燃机燃料燃烧的影响,未彻底燃烧会形成有污染性燃烧产物,这又加重了空气环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与等级。

二、对环境污染采取解决对策

(一)充分、二次使用废弃物

根据国家对施工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其空气环境影响呈现出最大程度。而将废弃物丢弃也只是在生态环境中闲置,并且会影响生态多种环境,因此有必要将废弃物进行充分合理的二次使用。例如:使用已丢弃或待丢弃废弃物去填充工程地基,不仅节省资源还减少了环境被污染的程度,另外也使工程的承载力得到有效提升;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实现了资源持续使用的施工愿景。

(二)使用有效预防污染对策

在充分、二次使用废弃物基础上,还应使用有效预防污染对策。在保证施工质量的重大前提下,通过简化施工工序方法,进一步预防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此同时,还要运用合理性施工设备,并选择具有有较小毒性的施工材料。坚持循环使用生态资源、施工材料的原则,以此缩小环境被污染的范围。另外,对污水的排放采取集中式、统一式处理,以此降低水环境污染的程度。有秩序性的排放、丢弃施工废弃物,与预防有毒化学品的挥发,使环境被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对于施工中由于粉尘带来的污染,可以采用表面处理的方法,即在施工材料附近放置定量水、绿色植物,以此吸收粉尘减少粉尘污染。

三、探讨岩土工程在施工与环境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沿途工程的施工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污染,会致使土壤出现退化、产生温室效应等生态性危害,另外空气、水等环境性污染形势也极其可观,所以必须采取有效对策进一步防治。通过运用先进性设备、施工技术,加之辅措施,对施工工序实施合理化管理,对污染物、废弃物的排放、应用、处理进行统一式管理,使生态环境中的材料得到有效、充分以及二次使用,形成循环供应使用的施工模式。对于水环境污染物。进行重新式分配与使用,顺应“变废为宝”的绿色理念,有利于实现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工程战略。对于各类废弃物在排放过程中,应该用过滤方法实现分类处理,使水环境污染、空气环境污染等降到最低等级,也有效改善了土壤的污染程度。对于机械设备自身具备排污性能,实施经济化、合理化优化策略,不仅能提升施工工序的作业效率,还能有效改善空气遭受污染的程度。对于粉尘性、污染性材料,实施统一覆盖方法、以及洒水方法达到防尘、除尘效果。与此同时,管理部门要检查合格材料的出入状况,避免将有害、劣质材料应用在岩土工程的各项施工工序中,间接避免生态环境遭受较大等级的污染,也简化了材料运输工作量。另外,只有注意选择具有环保性施工材料用于建设中,才能从根源、本质上缓解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的现状。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这样的绿色举措为岩土工程建设在施工方面、环境方面,实现具有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有力性保障。

总 结:

对于岩土工程的各方面建设而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突出性、明显性污染,尤其是空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状况。伴随工程建设发展,人类在健康、环保等方面对工程提出了严格性要求,必须要走课持续化、绿色的道路,只有坚持这样建设原则,才能为人类提供较为绿色、安全、环保的生态工程以及生存空间。因此,需要工程建设相关部门增强监督、管理的力度,以免岩土工程为生态环境的破坏提供空间,有利于在实现可持续、环保发展道路中,为岩土工程获取一定的施工利益。

参考文献:

[1]高中明.岩土工程施工对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J].理论研究,2014,4(10):63―65.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7)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市政不断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发展不断同时,也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水污染、噪音污染、大气污染等,对周围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措施,不仅会影响市政工程建设的工期,同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如果长期不得根治,会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因此,在对市政工程进行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十分必要。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市政项目工程建设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施工前、施工过程、竣工运营。其中,每个阶段都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1施工前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工程设计、项目决策方案、实地考察等是市政项目工程施工前包括的主要内容。通常在对市政工程进行设计规划时,通常只注重如何最低限度降低投资成本,实现工程建设的实际功能,而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虽然有的在工程施工前会提出关于环境保护问题,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不能直观的反映出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工程参与人员模糊环境问题。对高价值的土地资源盲目占领、污染水资源、破坏城市绿地、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是工程施工前期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影响。

1.2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市政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为了加快施工进程,保证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效果,最容易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噪音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等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类型。

(1)噪音污染。噪音污染主要是在施工作业时,由于施工现场对各种机械设备的运作以及对材料进行加工时产生不同程度的噪音。其主要特点是污染源十分固定,并且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这种干扰的声音,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2)粉尘污染。市政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主要原因是粉尘污染。在施工作业时,由于车辆来往行驶、地面发生腐蚀或施工操作等将施工扬尘、道路沙尘等带进大气中,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周围环境。

(3)水污染。施工人员随意排放生活污水或者工业用水是导致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自然降水至施工场地,使各原料受到雨水冲刷产生污水也是引起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通常水污染大多集中在施工现场周围的水域。

1.3竣工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当市政工程竣工后,开始投入运营,发挥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工程中有污染的项目就会对周围环境进行持久性的破坏。随着其使用功能的不断发挥,噪音、粉尘、废气等对环境的污染也随之日益加重,影响人们健康以及日常生活。

加强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主要是对由于人类在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管理。运用到市政工程建设施工中,就是控制好整个施工时序上出现的环境管理行为。全过程控制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以及竣工运行,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承包商、业主、监理共同参与,共同协调,在环境管理过程中各自发挥其职权,组成城市环境管理的主体结构。

2.1政府主管部门的环境管理措施

通过利用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等,对施工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限制和控制。为了达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工程项目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使之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就目前我国市政工程建设的环境保护情况来看,加强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十分必要。

2.2承包商的环境管理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工程施工承包商有直接控制工程的各项管理的功能。承包商应该利用自身的力量和优势,充分发挥其环境管理职能。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承包商应将环境管理意识融入其中,严格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国家或地方的法律法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管理工作。对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反映、协商,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方针。

2.3业主的环境管理

业主是工程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决策者,是整个工程项目的主权控制者。在进行招投标时,应严格评审施工单位的投标书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对于不明确不合格者坚决不能给予批准。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在施工现场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严格施工程序,对施工现场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时处理。

2.4监理的环境管理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的大规模发展,工程监理制度在取得了较大改善和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对环境监控能力受到限制。由于市政工程项目施工具有一次性特征,监理部门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控制制度,扩大建立控制管理权限,更好的进行全面系统化的环境管理工作。

3、施工阶段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

3、1针对噪音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噪音污染源主要是施工作业与施工机械设备等。因此在项目建设施工中,特别是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应尽量采取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减少对落后的机械设备的使用。同时,应对施工时间进行合理规划,施工作业尽量在白天进行,减少夜间操作。

3.2针对粉尘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降低粉尘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首先应经常洒水对运输道路进行有效养护,必须对运输粉质材料如水泥、土方等的车辆加上盖篷布,道路扬尘降低。其次应在施工现场的粉末材料上面搭盖篷布,尽量采用先进设备进行施工作业,事施工工艺产生扬尘频率降低。此外,应及时覆盖裸露的土地面以及土方,减少风蚀扬尘对环境的污染。

3.3针对水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防止污水、废水随意排放的现象,应及时处理工程施工产生的废水、废料,如果没有处理完善,不得排入城市河流。同时,施工人员使用的生活污水,必选在进行集中处理以后,才能排入水体。此外,施工现场堆放的油料也是引起水污染的原因之一。因此,为了减少水污染,应对库房地面实施防渗处理,避免油料由于滴漏导致水体污染。

3.4针对施工现场固体废弃物污染的防治措施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8)

1分析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和来源的水质

在什么地方开办污水处理厂是关于着成本控制和影响污水处理对环境治理作用大小的重要问题,通过对选址的精密计算和准确分析,科学规划污水处理厂的地址和建设。一般情况下,污水处理厂选在较为偏僻的地方建设,因为这样能够减轻有害气体、噪音、各种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厂址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在城市环境保护管理局和城市建设规划局等其他机关单位的一致同意下建设污水处理厂。(2)为避免恶臭气体的扩散,尽量在通风且通常为下风方向靠近河流下游的地方选择污水处理厂的地址。(3)污水处理厂不能建设在周边200米范围内存在环保目标的地方。

2分析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在选择污水处理的工艺和决定污水处理厂规模时必须考虑城市生活污水的量和质两个关键性因素。想要精确地检测和估算出城市排污的多少和污染浓度,必须要仔细认真地排查统计城市和工业污水的污染源,包括污染源的多少、每个污染源的平均日或月排放量和对水质的污染情况,尤其要严格检测工业排污的频率和主要污染物指标,重点排查三致物质、重金属和有害有毒物质的含量,还要重视工业生产企业不正常的排污情况。准确预算和评估出水厂污水进水的水量和水质,必须兼顾到多方面变化的因素,如雨水污染和渗漏等,更要认真记录和分析排污管道的实际排放量和污染指标。污水处理工艺和受纳水体的不同,也会致使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不同,但排出的常规污染物数量都要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其它文件的规定。城镇、城市近郊、居民点、村镇和工业住房区的污水排放标准都要执行国家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

3分析尾水对汇入河流的环境影响

污水处理厂其本身造成的水污染量少,但处理的污水量大,单纯地将处理污染的水量当做评价等级的标准,这显然是片面的,也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同情况应该做不同的评价。若建设项目前后处理污水的受纳水体相同,污水的排放方式由分散化排污转变为集中化排污,这样做虽然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总量,但仅仅分析部分变化较大区域的影响,是不会大幅度提高水环境影响的评价的。若建设项目前后处理的受纳水体不同,且受纳水体体积增大,这样不仅会改变受纳水体的基础水文特点,甚至会调整部分河流岸边和附近表层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这样的变化不仅会较大程度地影响新受纳水体,而且还会改变水体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评价水环境影响。事故排污和污水溢流也是受纳水体对水环境影响的重要因素,分析受纳水体对水环境影响的具体情况有时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计算,这个还得依靠专业的预测模式才能进行。污水处理厂的排出口不能建在有环保目标的河流区域内,而是要设定科学合理的排放口规划方案,严格比对排污口的选址和排放方式的选择。当处理的城市污水排放到需要用于田地灌溉的河流时,一定要对浇灌的田地和农作物进行污染物监测和生长分析,确保处理污水没有污染农田,抑制或激发农作物的生长。

4分析污泥处理对环境的影响

污泥堆放的杂乱无章和随意丢弃是造成环境二次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污水处理过程中要加强重视对污泥的处理。研究表明,1万吨的污水会沉淀出7.5吨的污泥,而且这些污泥不仅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如氮、钾、磷、钙,而且还具有浓度非常高的病毒细菌、寄生虫或卵、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汞、铜、锌、铝、铬。所以评价污水处理厂必须查看污泥的处置情况。能够被农业利用的污泥可以回收到农田中去,不能回收的污泥则可以焚烧、综合利用或直接倒入垃圾坑中掩埋。分析污泥的处置和利用情况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分析干化和运输污泥的影响;二是分析污泥对田地和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污泥的基本特性、卫生学的可行性、农业的可行性、土壤环境学的可行性是污泥是否可以被农业所利用的四个重要因素。根据田地的土壤性质和广阔程度、污泥的营养物质含量、重金属浓度等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将污泥施用到农田中去。

5分析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在处理污水过程中,污水处理厂经常会接到周边居民对难闻气体的抗议和投诉,污水处理厂如果不能处理好恶臭,那么恶臭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夏季,气温高,气体扩散快,在污水处理厂的下风方向的居民尤其难以忍受空气中的难闻味道。污水处理厂排入口和污泥处理是恶臭产生的主要渠道,且处理污泥主要集中式地在开放式的环境下通过日晒沉淀、污水排出、脱水、浓缩几个步骤处理。恶臭的主要成分包括H2S、CH3SH(甲硫醇)的硫化物以及氨氮等,恶臭可以进行有安排的排放,也可以进行无安排的排放,他的排放形式主要跟污水处理厂的规划脱不了关系。污水的量和质、曝气池面积、BOD负荷、曝气方式、污泥处置和气温、日照、风速等多方面自然因素是影响恶臭逸出多少的主要因素。运用公式计算法和类比法分析恶臭物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污水处理厂是否设计的合理,科学计算出的卫生防护范围。三个措施可以防护恶臭:(1)科学规划污水处理厂的布局,尽量排放少量的恶臭气体。(2)安装能够收集和处理恶臭的设施。(3)提出科学的卫生防护范围。以上三个措施中,通常情况下采用第三种来减弱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假如现实情况不允许污水处理厂采用第三种方式来防护恶臭,则可迁移周边居民或提高污水处理的技术。安装能够收集和处理恶臭的设施和设计减少排放恶臭物质的处理技术是处理污水有待提高的两个方面。在处理污水过程中,有两种方法可以减少恶臭物质的扩散,一种方法是通过将化学药品投放到上游污水中来减少恶臭的挥发,另一种方法是科学设计适量缩减污水的流程如细泡扩散器、水流紊动、跌水等;而在处理污泥过程中,处理污泥的技术不同,则排放恶臭物质的措施也不尽相同。

6结语

评价建设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应当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和科学化的评价标准,然后合理地进行预测分析,联系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应对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恶臭、噪音对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将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有关政府部门,如环境保护管理局和其他设计机构,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到最大化,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9)

土壤农药污染是一全球性问题。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的不断变化,土壤环境污染化学已成为环境化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北美、西欧和澳洲等国家,随着各种点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多介质非点源污染,另外土壤环境污染的研究也受到人们日益关注。在我国,受农药使用历史、施药技术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影响,土壤农药污染较为严重,制约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类型不断增多,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中的各种环境因子对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些因子的相互作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消除。

1土壤污染的现状

相对于大气环境和水环境而言,土壤环境的污染源更为复杂,作为有机农药、化肥的直接作用对象,并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使得土壤污染物的种类极为繁多。目前,全球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已达1 300多种,其中被广泛使用的达250多种。我国也已经迈入了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现在,我国每年施用逾80万~100万t的化学农药,其中有机磷杀虫剂占40%,高毒农药达到37.4%,且有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中存留时间长[2-4]。大量的农药流失到土壤中,造成土壤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我国土壤农药污染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与有机磷2类。尽管1985年起,我国就已禁用有机氯农药,但因早期大量使用及其难降解性,土壤中仍有残留,造成作物污染。目前,土壤污染物可以分为传统污染物及新型污染物。

1.1传统污染物

一是传统化学污染物。其又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其中传统无机污染物包括汞、镉、 铅、砷、铬等,过量的氮和磷等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传统有机污染物包括DDT、六六六、狄氏剂、艾氏剂和氯丹等含氯化学农药以及DDT的代谢产物DDE和DDD,石油烃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二是物理性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三是生物性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疗养院)排出的废水和废物以及农业废弃物、厩肥等。四是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大气层核爆炸地区和核电站的运转,以锶和铯等在土壤环境中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在这些众多的污染物种类中,以土壤的化学污染物最为普遍、严重和复杂[5]。

1.2新型污染物

近年来,土壤新型污染物受到关注,这类污染物的特点是在土壤环境中的浓度一般较低,但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大。这些新型土壤污染物目前主要有四大类[6-7]:一是各种兽药和抗生素对土壤环境的污染。随着动物饲养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污染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兽药通过动物的排泄以及其他方式导致土壤环境的污染。与兽药污染相对应的是各种抗生素的土壤污染。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各种抗生素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由此导致的土壤污染可能会更加复杂。二是大部分溴化阻燃剂在土壤环境中有很高的持久性,能够通过食物链和其他途径累积在人体内,长期接触会妨碍人体大脑和骨骼的发育,并且可能致癌,因此引起人们关注。随着电子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电子产品的逐渐报废,各种阻燃剂将以各种方式进入土壤环境中,从而造成对土壤的污染。三是“特富龙”不粘锅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全氟辛酸铵”以及芳香族磺酸类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是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防污处理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在民用和工业化产品生产领域用途非常广泛。尽管目前尚没有土壤环境中存在含量的数据,但由于PFOS本身的难分解性、生物高蓄积性和污染的广泛性,有关其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势必将被暴露出来,并成为土壤环境污染化学面临的新课题。四是含有过敏源的植物及花粉对土壤的污染。在法国,近年来发现1种或许起源于北美的豚草属植物(Ambrosiaartem isiifolia)及其花粉,特别是这种花粉由于含有多种潜在的过敏源,能在夏天导致严重的干草热以及哮喘疾病,成为引起人们关注的一种新型土壤污染物。

2土壤环境因子对有机污染的影响

土壤中的微生物、温度、水分、气候、土壤机械组成、含水率、植物根际环境、pH 值、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对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与转化有很大的影响。除了有机污染物本身的难降解性以及生物迁移性会对有机物降解速率和效果产生影响外,土壤环境因子也会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2.1土壤微生物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降解分为非生物降解与生物降解两大类,在生物酶作用下,农药在动植物体内或是微生物体内外的降解即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降解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和藻类。虽然在厌氧和需氧条件下多氯化合物都可以降解,但是在厌氧条件下降解速率更快。尽管在好气条件下土壤也有很多分解菌存在,但是在好气的旱田条件下,由于有机氯污染物被土壤吸附,生物活性降低,可以长期残留[8]。微生物降解是消除有机氯农药的最佳途径,通常药剂在土壤中的分解要比在蒸馏水中的分解快得多,将土壤灭菌处理后,药剂在大部分土壤中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速率明显受到抑制。

迄今为止,已从土壤、污泥、污水、天然水体、垃圾场和厩肥中分离得到可降解不同农药的活性微生物。活性微生物主要以转化和矿化2种方式,通过胞内或胞外酶直接作用于周围环境中的农药。尽管矿化作用是消除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最佳方式,但是自然界中此类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十分缺乏,而转化作用却相当普遍,某一特定属种的微生物以共代谢方式实现对农药的转化作用,并同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以共代谢的方式最终将农药完全降解。

研究显示DDT的分解菌至少涉及30个属,其中包括细菌、酵母、放线菌、真菌以及藻类等微生物。六六六的分解菌除了很早知道的生芽孢梭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外,Matsu mura等人从各种环境中分离出71株有分解六六六能力的细菌、真菌菌株。这些分解菌包括好气性、基本嫌气性、嫌气性等各种细菌以及真菌[9]。

常规环境条件下能降解目标污染物的微生物数量少,且活性比较低,当添加某些营养物包括碳源与能源性物质或提供目标污染物降解过程所需因子,将促进与降解菌生长相关联的有机物的降解代谢,即微生物只能使有机污染物发生转化,而不能利用它们作为碳源和能源维持生长,必须补充其他可以利用的基质,微生物才能生长。在共代谢过程中,微生物通过酶来降解某些能维持自身生长的物质,同时也降解了某些非微生物生长必需的物质。

2.2土壤温度

气候变暖是当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大气中CO2浓度的不断增加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土壤中CO2的排放主要来自土壤原有有机质和外源有机物(如植物的凋落物、根茬及人为的有机污染物投入)的分解过程[10]。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蒸发量和降水量,而这些变化又影响着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土壤温度影响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及土壤中溶质的运移,还影响土壤反应的速度和土壤呼吸速率,最终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转化。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会促进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但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土壤有机污染物对温度的响应程度降低。Miko发现,在平均温度为5 ℃时,温度每升高1 ℃将会引起全球范围内10%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丧失;而在平均温度为30 ℃时,温度每升高1 ℃将会使得有机污染物丧失3%[11]。

但是,在冷冻条件下关于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和微生物的活性还存在分歧。Neilson 研究了冷冻对碳和氮循环的影响,发现冷冻加快了土壤碳和氮的循环速率,但不同植被品种、土壤层次和冷冻程度所增加的幅度不同,而且在冷冻程度非常大时,会促进土壤呼吸和二氧化氮的流量和矿化。

2.3土壤pH值

土壤的pH值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pH值越低,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越强。土壤酸碱性通过影响组分和污染物的电荷特性、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络合平衡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土壤酸碱性还通过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pH值对有机污染物如有机农药在土壤中的积累、转化、降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土壤的pH值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不同,影响土壤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这种生物降解途径主要包括生物氧化和还原反应中的脱氯、脱氯化氢、脱烷基化、芳香烃或杂环破裂反应等。二是通过改变污染物和土壤组分的电荷特性,改变两者的吸附、络合、沉淀等特性,导致污染物浓度的改变。

2.4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是土壤中水溶性成分的运输载体,也是土壤反应得以正常进行的介质。王彦辉认为森林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速率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环境条件,其中含水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最佳含水量为被分解物饱和含水量的70%~90%,极度干旱或水分过多都会限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明显降低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速率[12]。但是,Olivier认为在淹水条件下有机污染物料的分解速率加快,在长期的淹水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反复利用腐解发酵的有机物料,会导致较低的净残留碳的矿化[13]。这与淹水、嫌气条件下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慢于旱地、分解量低于旱地的传统概念不同。

在非淹水条件下,温度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减小。淹水条件下培养7 d以后,温度对供试物料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不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土壤含水量为300、500 g/kg时,供试物料的有机碳分解最快,而土壤含水量为200 g/kg和淹水条件下的有机碳分解较慢,空白对照培养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随着水分含量的提高而加快[14]。在相同的水热条件下,有机碳的分解量与土壤黏粒含量呈负相关。

不同的土壤含水量对土壤中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和土壤腐殖质组分(胡敏酸和富里酸) 数量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由于常规研究土壤有机污染物动态变化的方法存在不足,所以可以通过同位素示踪方法(14C示踪法或13C自然丰度法)进一步定量研究。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区分原有土壤有机质与外源有机物分解转化形成的土壤新有机质,从而了解土壤中植物残体分解转化的动态变化规律。

2.5土壤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状,因而对环境污染物的截留、迁移、转化产生不同的效应。由于黏土类富含黏粒,土壤物理性吸附、化学吸附及离子交换作用强,具有较强的保肥、保水性能,同时也把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有机、无机分子、离子吸附到土粒表面保存起来,增加了污染物转移的难度。

在黏土中加入砂粒,可相对减少黏粒含量,增加土壤通气孔隙,可以减少对污染物的分子吸附,提高淋溶的强度,促进污染物的转移,但要注意到因此可能引起的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砂质土类的优点是有机污染物容易从土壤表层淋溶至下层,减轻表土污染物的数量和危害;但是有可能进一步污染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壤土的性质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其性状差异取决于壤土中砂、壤粒含量比例,黏粒含量多,性质偏于黏土类,砂粒含量多则偏于砂土类。

一般而言,黏性土壤中的空气较砂性土壤少,好气性微生物活性受到抑制,土壤黏粒具有保持碳的能力,其含量影响外源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植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的分解速率。随着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也增加,土壤有机碳与黏粒含量呈正相关,随着土壤黏粒含量的增加,碳、氮矿化量减少,但矿化部分的碳氮比并不受土壤质地的影响。

2.6气候及二氧化碳含量

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土壤水分、溶质运移和温度的变化来影响微生物的活动,从而引起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变化。凉爽季节向温暖季节转化会导致土壤有机碳的损失,热、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在秋季和冬季,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加;在春季积雪融化后,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迅速下降,这种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与植物碳、氮的有效性相关联。

大气CO2浓度升高提高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20%~50%光合产物通过根系分泌或死亡输入土壤,从而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有些学者认为CO2浓度升高,会增加输入土壤的碳量,刺激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加强土壤的呼吸作用,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15]。多数研究是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进行的,CO2浓度升高通过增加植物同化碳来增加根系生物量,从而增加土壤中碳量输入。于水强研究了土壤外部不同O2、CO2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土壤有机物分解及其组分的动态变化的影响,认为低CO2浓度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胡敏酸的形成,而高CO2浓度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和富里酸的形成。

3结语

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也是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储存库,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土壤的环境因子存在着不稳定性,但是通过研究最适合土壤中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的环境,可改变受污染严重的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 郝亚琦,王益权.土壤污染现状及修复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248-251.

[2] 权桂芝.土壤的农药污染及修复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7,13(1):35-38.

[3] 夏北成.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张大弟,张晓红.农药污染与防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周启星.土壤环境污染化学与化学修复研究最新进展[J].环境化学,2006,25(3):257-264.

[6] 唐永銮,刘育民.环境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78-180.

[7] 周启星,孔繁翔,朱琳.生态毒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陈菊,周青.土壤农药污染的现状与生物修复[J].生物学教学,2006,31(11):3-6.

[9] 何振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在养分循环和环境质量评价中的意义[J].土壤,1997(2):61-69.

[10] FANG C,MONCRIEFF J B. The dependence of soil CO2 effluxon tempe-rature[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1,33(2):155-165.

[11] 徐全胜,李凌浩,韩兴国,等.土壤呼吸对温度升高的适应[J].生态学报,2004,24(11):2649- 2655.

[12] 王丽莉.温度和水分对土壤腐殖质形成与转化的影响[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3.

水污染对环境的影响篇(10)

中图分类号:TU246文献标识码: A

本文根据天津市某小型综合医院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经验,对此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涉及的评价要点进行探讨与分析。

1施工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小型综合性医院项目在选址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医院选址及规划的合理性:

(1)符合所在的区域符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及其他相关的规划要求;

(2)选址周边水、气、电等各项配套设施比较齐全,要充分考虑医院自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周围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尽可能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医院作为特殊的功能区域,应考虑外环境对医院的环境影响。医院选址周围应明显的污染物排放源,环境空气质量及声环境相对较好,交通便利,便于公众及时就医。

2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医院在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与房地产及标准厂房等建设项目的施工期环境影响基本相似,在此不做探讨。

3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1)大气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小型综合医院的大气污染源一般包括:燃气锅炉、食堂油烟及污水处理站异味。

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基本采用燃气锅炉,燃用天然气或液化气。天然气或液化气均为清洁能源,故燃气锅炉对大气环境影响很小。

设立食堂的小型医院会产生食堂油烟,应按照《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的相关参数鉴别项目属于的饮食业单位规模。并根据相关经验估算油烟产生浓度,安装油烟净化装置,且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应达到《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相关标准要求。经一定去除效率的油烟净化设净化后,食堂油烟排放浓度应小于相关排放标准。

为处理小型综合医院排放的医疗废水,医院大多会建设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异味。针对污水处理站的异味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周边敏感点的分布情况,使之远离环境敏保护目标,尽量采用地埋封闭式并进行异味除臭。目前小型综合医院多采用的是活性炭吸附法,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去除率高、运行管理及维护费用低等优点;但活性炭吸附法会产生废弃活性炭,因此采用该方法除臭时还需注意对于废弃活性炭的处理问题。

天津某小型综合医院污水处理站位于医院楼体外侧东南角,为地埋封闭式,采用二级生化+二氧化氯消毒的处理工艺,处理能力为24m3/d。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处理站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异味,主要污染物为NH3、H2S、臭气浓度,地面盖板设1个加装除臭装置的通气孔。该污水处理站距最近的居民楼约为25m,通过项目建成后的处理站厂界废气的监测数据,周边8m 的厂界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最高浓度可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表3 “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相关要求。

(2)水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天津某小型综合医院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中医疗废水主要包括门门诊废水、住院部废水等,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SS、氨氮、BOD5和粪大肠菌等。生活污水主要包括职工生活污水、食堂含油废水等,主要含CODcr、SS、氨氮、BOD5、动植物油、总磷污染物等。职工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食堂废水经隔油预处理。生活污水和病区医疗废水一起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站,经处理达标后,由医院总排口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该小型综合医院新建地埋封闭式污水处理站采用二级生化+二氧化氯消毒的处理工艺,设计规模为24m3/d,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医院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

经新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该医院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能够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预处理标准限值及天津市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08)相应排放限值,可实现达标排放。

(3)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

小型综合医院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分为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站污泥等,其中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固体废物范畴,医院污水处理站污泥经消毒处理后不属于危险固体废物范畴。

生活垃圾采用袋装,定点存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根据2008年8月1号起实施的环境保护部令第1 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公布的危险废物名录,拟建项目产生的医疗废物属于HW01(医疗废物)类危险废物。

医院方面要做好彻底的分类收集工作,医疗废物的贮存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规定执行。医疗垃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但医院必须建立专门的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

小型综合医院污水处理站污泥产生量较少,经消毒处理后,由环卫部门吸泥车吸走、处置。污泥在清掏之前,应进行监测,必须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污泥控制标准的相关要求。

(4)电离辐射影响

目前小型综合医院核技术应用项目,主要分为射线装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三大类,其中射线装置应用最多。设有核技术应用如X射线等放射性装置的小型综合性医院,需要单独履行放射性装置的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一般不包括在小型综合性医院的非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小型综合性医院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其特殊性,在进行该类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征,重点分析项目选址、运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及采取的环保措施。重点关注的污染因素为医疗废水和医疗固体废物,同时关注医院污水处理站异味、电离辐射影响和外环境对医院环境的影响问题。

上一篇: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 下一篇: 城市合理化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