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心理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6:04

女性心理分析

女性心理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1-0005-02

在当今社会中,女性是拥有较强购买力的消费群体,把握女性的消费心理,并借助广告的影响,尤其是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女性消费者的心理诱导作用,不断提高女性消费者的购买力,以激活和促进整个消费市场的发展,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女性消费心理分析

1.1感性消费

大多数女性在消费中具有一种冲动意识,尤其在琳琅满目的消费品面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盲目购进大量并不急需或者可有可无的物品。在市场营销中,针对女性消费者,可充分利用这种性别化消费特点,通过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以情动人,打动女性消费者,并激发她们的购买欲,较好地实现商品的促销,并实现销售额的提升。尤其对女性服饰及女性化妆品等,大多数女性往往在进行这两方面的消费时,更加感性,很多女性会仅因衣服的款式比较新颖、色彩搭配比较时尚,或者整体风格比较得体、比较具有品味等,便毫不犹豫进行购买。在女性化妆品上,我国女性由于更青睐天然植物成分的化妆品,因而,往往在导购的“循循善诱”下,很容易产生消费欲望,对导购推荐的天然植物成分的化妆品迅速进行购买。以上两种情况均体现和说明了女性在消费中具有很强的感性色彩。

1.2讲究实用性

部分已婚女性在购买物品时,往往还会考虑物品整体的实用价值,对于形式美观但缺乏实用性的物品,往往会慎重权衡。尤其是女性在购买一些生活日用品时,往往会从物品的质量、功用以及使用时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并通过与其他同类物品进行反复比较后,才最终决定确定是否购买。对一些样式新颖,但使用价值不高的物品,她们一般会将其排除在购买范围之外。以购买衣架为例,虽然物品小、价格低,但女性消费者也一般不会盲目选购颜色漂亮、样式好看的衣架,而是通过将所有的衣架进行认真比较,最终选定自认为最物美价廉的一款。

1.3注重个性色彩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下的女性消费者较之前的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有了很大差别,尤其是一些年轻的女性消费者,在购买物品时,往往对物品的款式特别讲究,对于一些新颖的、有特色的物品会尤为青睐,尤其是衣饰。当下很多女性还有阅读“时尚女性杂志”的习惯,对于流行的服装款式、流行的服装色彩,都比较留意,这使她们在消费时,往往比较挑剔,对于陈旧的衣服款式,往往不会考虑购买,而对当下流行的,尤其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一般优先考虑,这可以很好地满足她们追求时尚的心理,以及表达个性特点的强烈愿望。

1.4盲从和攀比心理

鉴于女性的性别特点,很多女性喜欢相互之间品评各种物品,对物品从整体到细节会一一进行评价,这一习惯对国内外的女性消费者而言,是基本相同的。通过品评,筛选出一些她们共同认为有价值、值得购买的物品,然后每个个体女性会抛却个人最初的消费想法,而尽力购进这些物品,这实际上也基于女性的一种攀比心理,很多女性对于其他女性拥有的东西,往往会不自觉产生一种购买欲,尤其是对于能体现自身品味以及审美眼光的物品,有时甚至不惜血本进行购买。另外,女性在购买物品时,还往往存在一定的盲从心理,往往认为大多数人选购的物品更值得购买,在这种趋同心理下,往往会盲目选购同类物品,无形中扩大了自己的消费需求。

2 广告对女性消费心理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女性在进行消费时,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尤其以各种媒体形式大量存在的广告,对女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2.1广告塑造和改变着女性的消费观和审美价值观

女性心理分析篇(2)

新世纪新女性消费主义在女性主义之后悄然登场。国际广告协会主席卡·波尔说:“以男性为主的消费主义正在转变为以女性为中心的消费主义。”[1]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现在消费市场中女性的掌控力。

一、现代女性消费心理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女性知识更加丰富,工作更加优越,工资更加丰厚,角色更加多重,因此也就希望生活更加多样化,消费更具潮流化,个体更具个性化,精神和经济更加独立化,所以在接受信息,享受服务等方面也就更注重附加价值,显示出新的消费心态。

首先,对流行趋势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女性既是流行趋势的追随者,又是流行趋势的制造者。正如美国学者J·伯德里亚尔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也就是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伯德里亚尔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既追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越来越强,而流行周期越来越短。[2]其次,女性消费话语世界的形成。在传统观念中,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低下,因为生产的任务主要由男性承担,所以男性是文化的主旨和核心。但在现在消费文化中,消费者是文化的主旨和核心。在现在的家庭消费中,女性常常是决策者、策划者和执行者,她们不仅对自己所需的消费品情有独钟,有购买决策权,同时,由于还承担了多种家庭角色,因此也是绝大数家庭成员生活用品的决策者和购买者,从而推动家庭消费的发展。有官方数字统计,女性决定着91%的家居布置方面的购买力,87%的渡假决策,79%的家庭开支,72%的医疗保险决策。[3]再次,女性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和主动的口头传播特性。女性对商品的忠诚度就像对自己的感觉一样,总是认为自己的感觉是对的,所以一旦选定某种品牌,在后续的购买过程中就很难改变,这与她们当初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和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四,细腻的女性心理与女性消费行为。女性细腻的的心理容易受到感觉的营销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就像上分析的女性与流行趋势一样,“享受生活,追求时尚”是现代女性在日常消费中的明显特点,而细腻的心理特征使她们更注重商品所呈现的细节和产品质量,更注重广告给她们带来的美感和冲动感。第五,一“网”情深的诱惑。因特网对现代女性的影响日趋明显,根据中智库玛的调查,上网聊天被16.29%的女性作为休闲放松方式的首选,已经成为现代女性最主要的休闲放松方式。而在“影响现代女性购物决策因素”的调查中,17.20%的女性坦言互联网影响了她们的购物思维,这是一个仅次于电视媒体作用的比例数据。[4]

二、女性广告的对策

美国营销大师赖兹说:别担心你的客户不被注意,如果你不去注意你的客户,你的竞争对手一定会去注意。所以我们要象注意与我们最亲近的女性一样注意我们的消费者,否则,在“她”的世纪里,很可能广告费全部被浪费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故我们认为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一切尽在掌握。

出路一:追求有效决策

哈佛大学肯尼迪分院的领导学教育项目负责人罗纳德·海费茨认为:盲目的、随意的决策,有时候看起来很快,实际上准确性非常差。这样的决策“时钟”快而不准,谁也不会要它。[5]有效的决策是与时俱进的,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的决策都是徒劳。一个广告活动从开展到最终施行,有效决策起了关键性作用,广告能否推成出新,能否打动“上帝”,得到上帝的青睐,是广告人和广告主共同决策的结果。出路二:脱离“红海”的独特创意

我们都知道要选准顾客,击中目标,让顾客满意,但只有贴近顾客才能取得成功。怎样贴近顾客,光靠市场调查,产品和服务是无法取得质的突破的,所以我们要摆脱在红海创意中的挣扎,开创自己的创意蓝海,展示令人信服的创造性和利益,而不是去与竞争对手对抗,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广告创意应该突出的、现代女性本来具有的时代形象,从而形成差异,打破同质化、恶俗化、刻版化的现有女性广告创意格局。

出路三:利用新媒体与女性消费的关联性展开合作

随着女性网民的几何级增长,一些围绕女性“话题”和“社区”的网站纷纷成立。与其他传统媒介和网站相比,这些网站内容更具特色,服务更加全面,信誉更加有保证,信息更加有针对性。所以只要通过网络,一些流行趋势、潮流动态、经验交流等等都迎刃而解,这迎合了女性求新、求变、求趣、求美、标榜个性、享受生活的心理,加上女性网站独有的情感特征,使其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渗透性强,互动频率高。

出路四:先进文化的导向

不可否认,女性形象是广告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不能让这道风景失去亮色,更不能使其玷污、扭曲。我们的广告要在传播中使女性形象回归本位,加强道德准则,提倡高尚行为,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相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广告的视点、卖点,为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将一些色情、低俗的女性形象充斥到广告宣传中去,其实这种所谓吸引力强的广告,最后只会有损于企业形象,损害商品信誉。而坚持用赏心悦目、含蓄大方、匠心独运的手法,挖掘女性的内在美,将女性的内在美表现出来,用先进的文化作导向,引导时代消费潮流,使女性广告沿着健康、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出路五:注重符号化消费和消费潮流的引导

符号性消费和对消费潮流的追求是女性消费者的天性,国家主张发展的创意经济,既是时尚经济也是娱乐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表现。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当女性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了其中的意义,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的时候,购买就变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现在的女性广告表现,并没有最大限度的把这一点利用好。

三、结语

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特·福特曾说过:无论是否有明确的理论,变革总是要进行的,我们可以完善其发端和结果。因此我们就可能有这样一些选择:做一个创造者,做一个旁观者,或是做一个糊涂虫。[6]

是的,变革已经开始,女性消费心理及女性广告的发展还在进行,我们不是旁观者,更不是糊涂虫,我们荣辱与共,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3]蒋江敏策划,中大管理沙龙:如何把握女性市场[N]新快报,2004年11月1日

女性心理分析篇(3)

(1)追求时髦:不分年龄,不分层次,无论是青年,还是中老年女性,有钱人还是没多少钱的人,她们希望把自己打扮美丽的心情和愿望是统一的,并且想以此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尽管她们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但是她们在购买某种商品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种商品能否展现自己最美的那一面,能否给自己的形象加分,使自己显得更加年轻和富有魅力;

(2)追求美观:即女性消费者对商品外观形态非常注重,将外观与质量、价格当成同样重要的因素来看待,因此在挑选商品时,她们会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式样;

(3)购物时易感情冲动:女性具有比较强烈的情感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商品消费中,主要是用情感支配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

(4)喜欢炫耀,自尊心强:许多女性消费者,喜欢以自己所使用的商品品牌和昂贵的价格来进行攀比,除了增加对基本物质的心理满足需要之外,还有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及其家庭地位,以此来区别与大众不同的地方,从而达到炫耀自己的效果.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她们会追求高档产品,而不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只要能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她们就会乐意购买.

1.1女性感性的消费心理

经验表明,在为人处世以及社会评价方面,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一般都较为感性而非理性.在消费心理和购物的行为习惯上,也是如此.众所周知,爱美是女性的天性之一.她们较喜爱美的事物,且无时不希望自己的外貌相较于他人更加美丽出众,从而更加确立自己的自信.她们在购买商品时,也往往有别于男性的购买取向,往往侧重于商品的外观包装,即更加注重和强调商品的外观效果.对于同样用途、价格、质量的商品,总是更多地选择包装较美、质量较高的.再者,随着职业女性的教育程度、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工作能力以及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在日常消费支出上,也随之具有更为自主的支配权.购物时,除了满足自己的时尚意识外,往往也显示出其对生活品位的感性追求.而这不难从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发现,女性的消费行为更多地表现为:追求商品外观的色彩、造型和与众不同的时尚美感.女性消费者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对商品外在美感事物反应较为敏感,常常以自己的购物眼光、喜好来分析和评价商品.她们总是觉得自己购买的商品是最好、最有质感的.此外,无处不在的电视、网络的广告宣传,更容易影响女性消费者的感性、冲动购物行为.近来,在自我意识、品牌效力与追星心理的驱使下,现代女性消费者在消费方面,更突显出对于名牌的崇拜心里,从而用来显示自我,表现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身份和与众不同的品位.

1.2女性注重购物服务细致性的消费心理

女性品牌消费不仅仅是物质性、功能性的消费需要,同时,也与她们的情感满足相关联.女性消费者特别注重购物服务的细致性.因此,具有较高服务理念的企业,也能有效抓住现代女性的购物满足心理.可以发现,当下女性消费者,愈来愈注重产品的形象和由此延伸的服务价值.在企业的广告宣传中,经常会充分借助产品的内涵来体现目标顾客的心情、美感、档次、身份、地位、情调、气氛等.同时,也能善于营造和谐细致的环境,来吸引女性顾客.广大企业在为女性消费者服务的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和喜好,讲究语言交流的艺术性.在销售过程中,非常重视艺术性和规范性,以良好周到的服务,吸引女性的购买行为.以尊重女性消费者的自尊心,满意的服务,赞美女性消费者的选择,来极大地促进销售推广活动,并赢得女性消费者心理满足感和日后的忠诚性.通过对品牌商品的消费使女性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附加价值,也成为了女性购物的重要动因.这也正如学者姚金武在其《当代女性消费的新特征与女性市场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到的,现代女性比较青睐商品的象征意义,并经常会追求购物所带来的心理情感满足.

1.3女性热衷体验式的消费心理

知名畅销书《体验经济》中写到,有别于企业提供的商品,它更强调销售过程中,特别注重消费者的体验,就像服务曾经从商品中分离出来那样.而在体验经济时代中,女性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商品,而是一种感觉、体验与体验后的回忆.而企业为了让消费者留下美好的购物回忆,满足追新求奇的女性消费者乐于体验各种新鲜事物的消费心理,它也不再是仅仅提供商品,而是更为注重提供一种加入感情力量的营销体验.乐于体验、尝试的女性消费心理,往往使其成为企业新产品的体验者和带动者.

2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充分考量女性的消费心理

在现代社会,女性消费心理也随着时代环境、流行文化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同时,也由于女性的个性化、价值观的变化,现代女性的自主意识增强,她们的消费心理也出现了以下新的动向:

(1)变身动向:现代女性希望生活多样化和尝试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且能经历各种体验.具体表现在女性日常生活的服饰、发型和装饰方面的多样化;

(2)挑战动向:女性消费者希望自己能亲身体验并尝试挑战某些标新立异的商品和事物;

(3)自立动向:现代女性希望在经济和精神方面都能自立,希望脱离传统,按自己的心意生活;

(4)便利动向:女性消费者希望采购的便利性.由于职业女性往往要兼顾工作与家庭生活,所以,在进行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用品时,更加注重便利性.这也就是现代女性为什么一般喜欢到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购物.这不仅仅因为那里的产品较为可靠,还是因为那里能使她们一次性方便快捷地完成多种消费;

(5)愉快动向:女性消费者希望过得快乐,希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种动向以女性大学生和独身女性最为显著.她们的消费倾向为“流行、休闲、文化”,可以看出都是要享受现在的时间.她们希望在结婚这个转折点到来以前,能够尽情享受,并且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此,为了能够较有说服力地来支持本文以上的观点,这里特别选取屈臣氏企业为例,此案例能够较好地说明,如何运用女性消费心理来成功地确立企业的营销策略.屈臣氏,第一家以“个人护理”概念经营的门店,是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保健及美容产品零售连锁店,1989年进军中国内地市场,至今在国内线下零售实体店已经达到1000家,覆盖超过100个城市.屈臣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准确把握女性消费者心理,并能及时地满足其所需.屈臣氏紧紧地抓住女性的消费心理,运用以下的几个方面对产品进行宣传和销售:

(1)追求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它将这个当下强调的健康理念,用贴心细致的服务方法,传递给每一位顾客;

(2)感性消费心理:它运用“买一送一”或者打折的方式等,诱使女性顾客的“冲动性”消费心理;

(3)多样化的商品需求:它提供了较为齐全较为有名的品牌商品,满足了不同需求的女性消费者群体,并特以商品亲身体验的销售方式,提高了其销售量;

(4)方便快捷的消费需求:它给女性消费群体带来了便利;

(5)尊重女性的自我心理:它提供给女性更多的自我选择的空间,加上适当、得体的服务,博得女性消费者心理的莫大满足.屈臣氏巧妙的运用女性的心里,在中西方两国的女性具有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发现中国女性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逛街购物,并且平均在每个店面里逗留20分钟,而在习惯于高效的生活方式的欧洲人来说,仅仅只需要5分钟.这样的差异,让屈臣氏最终将消费群体锁定在18至40岁的女性,特别是18岁-35岁的时尚女性.她们富有挑战精神,比较注重个性,喜欢体验优质新奇的产品,同时她们也是女性中收入水平增长迅速的群体,却因平常时间紧张,懒于奔波在各大超市之间,一心追求舒适的购物环境,恰巧以上这些消费者特征都与屈臣氏的商品定位不谋而合.屈臣氏的营销理念,简言之即为“VAS”:“V”是Visibility(透视性);“S”是Shoppability(易购性);“A”是Authority(权威性).屈臣氏牢牢地把握住了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用真诚的心与女性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有效地宣传自己的产品,提高自己的服务,赢得更多的稳定客户.可以这样说,屈臣氏正是准确地把握了女性消费者心理的最新动向,才制定出符合消费者群体的营销策略,从而带动屈臣氏的经济效率和利润增长.

2.1以“女性消费心理动向”为调研对象,从而来确定其市场定位

“女性消费心理动向”分为以下几点:

(1)女性的变身动向.希望生活多样化,希望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希望改变身份,经历各种体验;

(2)女性的挑战动向.希望冒险,希望向某些事物挑战,希望自己能亲自体验;

(3)女性的自立动向.希望经济和精神方面都能自立;

(4)女性的即时动向.希望省时,方便;

(5)女性的愉快动向.希望过得快乐,希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上述有关心理动向的分析,详细阐述了当地女性最新的心理活动及其走向.若能掌握以上五点,并坚持以“女性为本”的理念,即以女性的各种需求为本,再根据女性消费者的职业、年龄、收入情况,确定目标顾客群,就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也能对不同女性消费群体的需求特征进行分析,寻找尚未满足的需求,为自己的产品准确定位,来迎合现代女性的消费心理和需求.

2.2不断创新营销手段

“创新”顾名思义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主要是用于营销方法的更新性,创造性.首先,灵活巧妙的运用促销策略作为创新营销手段之一,制定出迎合女性情绪化心理变动的多种形式促销活动,将广告﹑公共关系和销售促进等方法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促销的方式又分为两类:人员促销和非人员促销.人员促销主要适合于消费者数量少﹑比较集中的情况;非人员促销适合于消费者数量多,比较分散的情况.通常,企业在促销活动中将人员和非人员促销结合作用,以此来保证促销预算的最合理化,而打折、赠送试用品、则是最常见的促销手段.一般企业喜欢推出以关爱女性为主题的节日促销,以这些方式赋予产品以感情,赢得女性信赖.其次,运用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价格心理策略.先就价格策略的概念谈起,给所有买者规定一个价格是一个比较近代的观念,但在这最近的十年,在买者选择行为中非价格因素已经相对的变的更加重要了,但是价格仍是决定公司市场份额和盈利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对一般日常生活用品采取低价策略,即企业有针对性的对市场进行调查,产品价格取市场最低价,才能让女性消费者在货比三家时,选中本企业的产品.而对新产品、儿童消费品、化妆品、女性品牌服装、保健品、金银珠宝首饰等采用高价策略,利用“一分钱,一分货”的价格心理准则,使其感到所购产品物有所值.

2.3体贴入微的情感导入方式

情感导入式营销手段对女性消费者由其有效,感情方面相对敏感的女性,一旦接收到来自商家的正能量,便采用激励的方式刺激消费者购买.女性消费者,并不会被单纯的广告所打动,而是需要一种被关心、被理解、被个性化服务的体验.并且产品中所蕴含的气氛﹑情感﹑趣味和理解则是其竞争关键所在.例如:各大公司的化妆品摆台,则需明亮的光线﹑优雅的展厅和唯美的音乐旋律融为一体,将此产品的美淋淋尽致的呈现在了顾客的面前.这一简单的事例,足以表明商家要在经营中引入情感方式,才能够迎合广大女性消费者心理,激发女性的好感,使她们产生美的联想,从而使其慷慨解囊.

2.4营造温馨和谐的服务与环境

女性的消费行为其实是在视觉,感觉和听觉的体验当中产生的,第一,对于企业来说,特别要注重经营方式和服务艺术,这将会对产品销售额的提高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第二,产品的销售环境要符合女性消费者心理,尊重女性的自尊心,赞美女性的选择,同时博得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感.企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营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购物场所.明朗与强烈的橱窗陈列、食品诱人气味、化妆品的芬芳香味、陶瓷品的清脆声响,以及优美的音乐、明亮的灯光、整洁高雅的环境,这些条件的组合传递给顾客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使女性消费者产生先入为主的好感,诱发其积极的情感,从而产生购买欲望,最终进行购买.最后,企业营销策略离不开广告媒介的宣传,而广告策略是企业营销策略成功的关键所在.针对女性消费的广告媒介的选择和利用,要具有针对女性消费特点,才能达到营销广告的效果.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女性消费心理与企业营销策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确的把握住心理的变化,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要求的营销策略,同时才能有助于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

女性心理分析篇(4)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15-01

未婚先孕患者妊娠出现早孕反应和身体的变化,害怕被人知道,要面对社会的舆论和家庭的反对以及对人工流产手术的恐惧都成为心理负担,引起自卑、抑郁的心理,从而影响病人的生活。未婚先孕是人生的一个重大应激事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重大影响,而患者希望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以使患者安全的度过这一应激期。

1 心理分析

1.1 知识缺乏。大多数未婚先孕患者都缺乏性知识和避孕知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有些甚至是未成年少女。因此术中往往不能很好的配合,容易在手术的过程中出现翻身、易动等情况,影响手术的进行。

1.2 恐惧、害怕。未婚先孕者受孕多为非意愿性妊娠,心情较为焦虑、恐惧,加之亲人和朋友的不理解,害怕手术过程中疼痛难忍,或得不到医务工作者的同情、关心、受到歧视等。而大医院医疗就诊手术频繁、担心自己的手术得不到重视,以及害怕在医疗机构就诊时遇到熟人而不敢到正规医疗机构做常规检查治疗及手术,有的甚至找一些江湖医生就诊,这样使部分患者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造成心理障碍。

1.3 顾虑、担心。手术是否对身体有影响?术后是否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否会对再次怀孕有影响?男朋友会不会抛弃自己?手术对以后的再次怀孕是否有影响?手术费用是否过高?种种顾虑都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而又不敢向医生咨询,导致情绪低落。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环境。整个就诊过程保证环境舒适、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可以适当的播放一些轻音乐,缓解病人的压力和紧张。诊区应该标示清晰、明确,确保病人能够准确识别方向,减少病人烦躁的心理产生。护理人员应当热情、友好、主动,告知病人手术时的注意事项,使病人做好心理准备,消除对未知事情的紧张和陌生感。

2.2 情感。良好的护患关系的产生是心理护理能成功的关键。因此与病人接触时,应以稳重端庄的仪表,热情的态度,轻巧的动作,亲切的笑容,熟练的技术给病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之产生信任感。多与病人沟通,讲她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分散她们的注意力。术前讲解可能有的不适感以及如何配合操作顺利进行,动作轻柔,尽量快速完成,以免增加病人的痛苦。

2.3 行动。加强对病人的宣教,尽可能多的为未婚患者讲解避孕知识以及发生意外后的紧急补救措施。建立宣传栏,发放宣传册,使她们了解避孕的重要性以及人流对身体的损害。其中以未成年人作为重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宣传、引导,使之正确认识人流的伤害,防范意外的再次发生。

伴随近年来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未婚越来越常见,不规律无防护的使未婚意外妊娠者比例不断增加,甚至未成年人也屡见不鲜[1]。而未成年人没有产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婚前不以为然,从而导致意外的发生。正确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麻醉和手术后的恢复,特别对于流产孕妇减少术后并发症、倔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2]。

女性心理分析篇(5)

凡婚后夫妻有正常性生活, 未避孕, 1年未妊娠者, 称为不孕(育)症。近年来, 由于我国青年人结婚及生育年龄普遍后延, 加之环境污染、社会因素、性传播疾病等诸多因素的不良影响, 使不孕(育)症患者明显增加。目前我国不孕症发病率7%~10%[1]。不孕不育虽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 但可造成个人痛苦、夫妻感情破裂、家庭不和等社会问题, 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医学和社会问题, 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受孕是一个繁杂的生理过程必须具备许多条件如:卵巢排出正常的卵子、正常并含有相当数量正常的、卵子和能够在输卵管内相遇并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顺利地被送入子宫腔、子宫内膜已充分准备好了适合受精卵着床条件。这些环节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能阻碍受孕。

这些环节的产生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影响, 临床研究发现, 过度的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正常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 导致妇女停经, 输卵管痉挛, 宫颈黏液的变化及其障碍而导致不孕不育[2]。

1 不孕症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1. 1 震惊、否认 因生育被认为是女性的自然职能, 故对不孕症诊断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否认。尤其是继发不孕症, 或以前使用过避孕措施的患者更感惊奇, 不相信自己不能生育。

1. 2 悲伤、痛苦 结婚生子是夫妻间必然愿望, 而当愿望不能实现时则更多的是认为女性有病, 被家人(特别是丈夫和婆家人)指责, 甚至虐待。加之传统观念的影响, 女性患者也认为自己很没用, 很无能。因涉及隐私, 又难以与别人述说, 独自悲伤、痛苦。

1. 3 内疚、孤独 不孕症患者因不能或缺少和家人(尤其是丈夫)很好的沟通, 不能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所有的问题一个人扛, 会产生巨大的孤独感和内疚感。内疚感可来源于既往的婚前, 婚外, 多次人流或使用过避孕措施等。不孕患者往往不再和以往有孩子的朋友亲戚来往, 情绪低落, 孤独敏感。

1. 4 焦虑、抑郁 越是不孕越着急。紧张又毫无办法, 在焦急中度日, 由于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导致睡眠紊乱, 使家庭生活秩序被打乱而难以应对, 有的甚至导致低下, 障碍, 严重的影响夫妻感情, 造成婚姻破裂。

1. 5 自信心下降、自尊低下 由于长期繁杂的检查、治疗无果, 特别对于年龄偏大的女性对治疗结果失去信心, 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女人, 处处低人一等, 人前说话矮三分, 自尊心受到打击。

2 护理措施和心理干预

2. 1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不孕症方面的知识, 如:正常人体排卵的时间、受孕的条件、过程。引起不孕症方面的原因、诊断所需要作的检查、流程、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要很客观地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一些问题, 不要一棍子打死, 也不要盲目的承诺, 给患者以过高的期望值。要让患者既看到希望有信心, 又有足够的耐心和思想准备接受较长时间的检查、治疗。

2. 2 对震惊、否认表现为主的患者, 应给患者讲解引起不孕的相关知识, 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现实, 查找原因。使患者尽量减短这一时期的持续时间而接受科学的治疗。

2. 3 对悲伤、痛苦表现为主的患者, 要认真倾听患者诉说,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 取得患者的信任。患者将会倾诉隐私, 甚至哭诉, 让患者一吐为快, 帮助患者解除心理压力, 顺利度过悲伤期。

2. 4 对内疚、孤独表现为主的患者, 要重视患者家人和亲友对患者的心理作用。家属(尤其丈夫、婆婆)的关心、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 提高自我评价, 树立信心, 建立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护理人员还应如主动邀请患者一起散步、练瑜伽, 和患者聊天, 缓解心理压力, 正确应对不孕的现实。

2. 5 对于焦虑、 恐惧表现为主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用委婉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尽量避免检查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营造一个轻松易于接受的就诊环境。鼓励夫妇同时就诊, 丈夫陪伴妻子看病, 不但可以同时检查还可以增强妻子的安全感和安慰感。

2. 6 对一些医学检查没有什么器质性病变又久治不孕特别是一些长期待业家中的患者, 要采取一些果断的措施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甚至不惜打破患者生育的希望让患者把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 如先放一放这个事, 去参加一个学习考试或好好工作、晋职称等。甚至可以跟患者说:“有机会抱养一个孩子吧。”“做丁克一族也不错呀!”这样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彻底放下或没希望的时候也是心情最放松的时候。这样既可以提升患者在家庭和社会当中的地位甚至还可以收到置至死地而后生的效果。

3 小结

我国的一些学者对女性不孕症患者心理状态进行了研究。例如齐佳敏[3]认为半数以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存在抑郁, 并且女性不孕症患者比那些正常生育妇女具有较高的抑郁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蔡英[4]认为, 对女性不孕症患者不但要进行药物治疗, 而且心理支持和精神上理解及其重要。

心理护理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作用是十分肯定及其重要的作用。如:久治不孕者, 领养孩子后又生育了健康活泼的宝宝, 就是心理疗法的实例。

不孕症患者反复就诊, 要注重整体护理, 运用护理程序对不同的患者采用更适宜的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和疏导, 以语言行为来影响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从极度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接受治疗, 指导患者提高受孕率的有效方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婚姻的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53.

[2]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141.

女性心理分析篇(6)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约为0.4%,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可引起心力衰竭、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经导管射频消融目前已成为房颤的主要治疗方法[1],但因手术有创伤性,存在一定风险,且费用较高,患者术前可存在不同程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尤其以女性患者为著。研究报道,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和生存质量[2]。女性房颤的患者也普遍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3-5], 然而关于女性房颤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却鲜有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入组标准 ①女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②首次住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患者。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②严重心脏瓣膜疾病,③计划进行其他疾病外科手术,④主要脏器的严重疾患,如肿瘤、严重的肝脏、肾脏、肺、内分泌、神经或血液系统疾病,⑤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1.2分组及研究设计 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00例女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护理前后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

1.3干预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日常的生活、饮食、心理等常规护理,也包括治疗的相关性指导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心理疏导:以亲切的语言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和需求,告之其保持愉快的心情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并根据其心理状态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②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疾病知识,指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康复不益的生活行为方式。③睡眠护理:保持病房的安静及病床的舒适度,引导患者睡前做深呼吸,放轻柔舒缓的音乐。

1.4观察指标 SAS标准分≥50分认为有焦虑症状,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

1.5统计学方法 连续变量先进行正态性检验(Kolmogorov-Smirnov检验),如符合正态分布,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组间差异假设检验用独立样本Student t检验,如连续变量不符合正态分布,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描述,组间差异的假设检验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以百分数描述,组间差异假设检验进行卡方检验。所有数据统计均使用SPSS 22.0软件完成,P

2结果

2.1总体情况 100例患者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仅1例于住院期间再次发作房颤,行药物治疗。两组临床资料见表1,两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射血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表1中可见干预前高达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但经过心理护理的干预下,干预组仅50%的患者仍有焦虑症状,而对照组不明显;但是心理护理前后两组间无差异。

2.2从表2可见干预组与对照组护理前,两组间焦虑SAS评分相似(P=0.74),经心理护理干预后,两组SA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干预组护理前后的SAS评分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证候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易造成患者情绪的变化,因而安全、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预后[5]。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发现房颤患者心理压力较大,消极情绪及抑郁情绪较严重,对病情及预后了解不充分,担心并发症及后遗症,部分患者对护理效果持怀疑态度,常常表现为焦虑,尤其以女性患者为著。如果护理人员用热情的服务、亲切的态度以及熟练的技术来安抚患者,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和情绪变化,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和紧张感,能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利于患者康复。

焦虑自评量表SAS是一种分析患者主观症状的相当简便的临床工具,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临床心理护理是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行为和精神状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预后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求生欲及治疗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积极配合治疗,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6]。本研究中女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有术前焦虑情绪占70%以上,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比例,提示焦虑情绪广泛存在,进行心理干预很有必要。我们发现,通过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和睡眠护理的临床心理护理干预组女性房颤患者的SAS焦虑评分从术前的58(46~68)变为术后的50(44~60),变化为5(4~7),而对照组常规护理女性房颤患者的SAS焦虑评分从术前的58(47~69)变为术后的56(45~61),变化为2.5(1~4),提示无论是对照组护理还是干预组护理均能改善女性房颤患者的焦虑状态,而临床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更显著,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焦虑状态,提高预后。因平均住院天数约为3 d,SAS焦虑评分虽有所改善,但改变相对较少(干预组5分:对照组2.5分);若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心理护理,可能SAS评分变化更显著,大大提高女性房颤患者的生存质量。

总而言之,针对女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结合临床心理护理,可获得良好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Haissaguerre M,Sanders P,Hocinim M.Catheter ablation of longlast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critical stnlctures for termination[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05,16:1125-1137.

[2]吴丽娥.永久性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121-122.

[3]李芬.冠心病患者择期介入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的心理干预[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4):358-60.

女性心理分析篇(7)

1 临床资料

93例患者年龄在16~70岁。手术类别:子宫全切除术21例,附件切除术12例,剖宫产46例,阑尾切除术9例,胃大部切除术2例,阴道修补成形术1例,胆囊切除术2例(腹腔镜)。职业:干部、工人、农民、教师、学生、个体户。

2 心理分析及护理

2.1 紧张恐惧型

2.1.1 心理状态 女性的刚毅性和自控能力较弱,在情感过程中感受性又强,对疼痛的耐受性差。最大的区别内科非手术患者多为慢性病,患者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过程。而手术患者由于手术的影响,自理、自护能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特别是女患者,角色转化快一时难以适应。

术前作者认真观察了解到,一个患者可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心理状态。其中以紧张、恐惧为多见,次之为羞怯型和依赖型。故术前的心理护理重点要放在消除紧张恐惧和羞怯上。

怕“开刀”、“出血”、“疼痛”,担心手术后身体状况,手术对躯体的影响生理功能的改变,还有少数妇科手术患者担心术后影响。常表现为忧心忡忡、紧张多虑、默默流泪、问这问那、术前吃不好睡不好。

2.1.2 护理措施 紧张恐惧型患者最基本要求是手术安全,没有并发症,这就要靠我们的精湛的医疗技术来保证。因此医护人员在患者面前要表现出充分的信心。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她们谈心,耐心倾听她们提出的各种疑问,用友善、亲切、同情的语言不厌其烦的为其解释。

介绍手术目的、方法、麻醉种类,术中配合的大致经过,和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加强营养等知识,有意识的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情况、以往病例等。增加患者安全感,建立信心,引导她们对手术充满希望,通过上述护理的患者,能情绪稳定、较好的配合手术,手术后患者最为关心的是手术效果如何,待患者清醒后及时向患者报告手术成功的消息,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手术后, 护士应第一时间应以温暖、亲切的语言告知患者手术效果良好。如术后效果不理想、预后不佳,则应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视患者具体情况及接受程度决定告知与否,切忌不顾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家属窃窃私语使患者怀疑,或向患者直接说明而产生严重后果。术后指导患者应用自我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以减轻疼痛,主动关心和体贴患者,使她们意识到既然已经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康复,从而使她们积极参与康复过程。

2.2 依赖型

2.2.1 心理状态 这是消极心理,多发生于性格内向,习惯依赖父母或丈夫的女性。这些患者入院后离开了她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亲人的关照。住院后常表现为退却、被动依赖性增强,情感反应脆弱、敏感、幼稚等现象。

2.2.2 护理措施 首先要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她们,热情、亲切、细致、耐心的去照顾她们,尽量满足心理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性格,生活习惯,进行正确引导,让她们知道不良的心理因素会降低自身免疫力,不利于康复。让她们勇敢的面对现实,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鼓励她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渐削弱患者的依赖心理。让她们有适当的锻炼和活动的机会,特别是术后,和其解释功能锻炼的必要性,使她们愉快接受。

2.3 羞怯型

女性心理分析篇(8)

1.1研究对象

北京市海淀区第六俱乐部游泳馆成年女性初学游泳者(30岁一45岁)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充分检索、分析和利用,为本文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借鉴。

(2)问卷调查法

对北京市海淀区第六俱乐部游泳馆成年女性初学者发放问卷共30份进行调查,对问卷调查数据按统计学做了常规处理和分析。

(3)数理统计。通过 EXCEL 表格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初步系统性统计、筛选、整理。然后再进行相关信度与效度的检验性验证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成年女性学习游泳目的的分析

如图1可以得知,在成年女性学习游泳目的的调查中为了减肥的人数占到42%,其次是健身的功能占23%,个人兴趣爱好的占16%,兴趣是成年女性学习游泳的最直接动力。游泳是成年女性减压的一种方式,减压占到10%。排在最后的是社交功能占9%。

2.2成年女性初学游泳恐惧心理的产生因素

2.2.1恐惧心理导致行为失控

恐惧心理导致行为失控的生理机制是,皮层和皮下组织的某种与活动无关的神经中枢高度兴奋,而与活动有关的另一种神经中枢则受到强烈抑制。成年女性初学游泳者在做辅助练习时,用力不协调、无用功多、没有推进力、身体出现下沉等现象。由于心理害怕,练习时整个身心均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动作失控。

2.2.3环境的改变

游泳是在水这种特殊环境中进行的运动项目。人在水中会受到三种力的影响:浮力、压力和阻力。首先,水中没有任何可供人体攀附的支持物,初学者在水中就会感觉站不稳,最终产生恐惧心理。其次,水的压力对胸腔会产生压迫作用,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800多倍。人站在齐胸深的水中,感觉呼吸急促,使初学者的呼吸比陆上的呼吸要费劲的多,给游泳初学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怕水心理。最后,当人在水中运动时,还会受到阻力的影响,对于初学游泳的学生来说,易受到水的压力浮力等刺激导致中枢神经产生防御性反射,心理紧张。

2.2.4呼吸方式改变

在空气环境中人们的呼吸是在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随意实现的呼吸方式,而在水中游泳时,呼吸方式就会变得有意识了,要用嘴吸气,鼻或鼻嘴一起吐气。如果呼吸的节奏与技术动作结合的不好就容易发生呛水。呛水分为两种:一种是鼻子呛水,即鼻腔进水,会引起反射性头痛;另一种是口呛水,即水从口腔进入气管,会引起反射性咳嗽和呼吸障碍。初学游泳的人如果没有掌握好正确的水中呼吸方式很容易发生呛水。

2.3克服和消除成年女性初学游泳恐惧心理的对策

2.3.1加强兴趣培养,消除紧张心理

通过水中游戏, 能使学生熟悉水性、适应水环境、消除怕水心理。在游泳练习中,安排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如水中睁眼数数、蹬边滑行比赛、打水仗等。

2.3.2加强安全措施,避免溺水现象

游泳教学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安全的重要性和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克服和消除成年女性初学游泳者的恐惧心理,如:选择浅水区,加强熟悉水性练习的时间和手段。

2.3.3创建和谐氛围,发挥教练员教学能力的作用

女性心理分析篇(9)

一、旅游安全与心理

旅游安全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旅游者在出行时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1]。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安全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以目前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旅游安全问题不但能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建设运营,同时能影响整个地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走向[2]。旅游安全的本质是旅游者的身心安全。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安全在人类需求中位居第二[3]。只有满足了安全需求,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换句话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身心都需要安全的保障。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影响旅游者的行为,而他们对安全的心理感知可以操控他们的出行选择。

二、女性旅游者在旅游市场中的重要性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已经逐渐扩张自己在旅游市场上的份额,引导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现代女性大多面临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她们一方面愿意通过旅行来放松身心,另一方面把旅行当作一种生活风尚。有调查显示近年的中国国内旅游者中,女性游客的数量一直呈不断增长趋势,并且超过男性,约占旅游者总数的54%以上[4]。由此可见,女性旅游者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旅游市场是指专为适应女性旅游者的特点而形成的特定旅游市场。可是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缺乏针对女性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这就阻碍了女性旅游市场的发展[5]。

三、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感的研究意义

在心理层面上,女性要比男性更感性,面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更敏感脆弱,所以她们心理活动的变化更容易影响她们的行为决策。这就意味着,女性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安全性要求较高。她们心理安全感的满足程度会影响她们的旅游行为,比如旅游活动和旅游方式的选择等。我国针对女性旅游者的研究比较滞后,而在女性旅游安全方面的研究更接近空白[6]。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来分析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并寻找方法来减轻其在出行中的心理不安全感。只有加强开展对女性旅游者心理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她们的行为模式,更全面地满足女性旅游者的出行需要,使女性旅游市场得以更好地发展。

四、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感的原因分析

基于大量文献的查阅整理得知,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的表现主要集中在住宿、交通和休闲游览三方面。通过对100位女性的随机调查,得到以下结果。

(一)住宿不安全感

女性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人身安全有着比男性旅游者更多的顾虑和关注。而女性旅游者对于住宿方面的心理不安全感主要来自住宿酒店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上。100位女性旅游者当中有63%的人会把处在人群较密集区(如市中心或市区内主要街道)的酒店当作首选的住宿环境,而偏僻巷弄或市郊几乎无人问津。关于住宿类型的选择,60%的女性旅游者认为安全正规最重要,地理位置其次。相比之下,价格并不是女性旅游者在选择住宿时的主要考虑因素。女性旅游者普遍关注住宿酒店的设施设备,比如灯光、房间位置、摄像头和安保服务等。

(二)交通不安全感

女性旅游者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时最大顾虑主要来自于女性对身体和性方面的心理不安全感。在旅游的交通出行过程中,女性旅游者有可能会被图谋不轨的异性通过眼神、动作或语言等借口或手段骚扰,以达到引诱女性旅游者与其发生肢体接触进而发生性接触的目的[7]。调查显示,67%的女性旅游者担心在交通出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异性尾随、猥亵、暴力等行为,21%的女性旅游者对密闭空间的交通工具存在心理隐患。正是这些顾虑导致女性旅游者对独自出行的旅游方式望而却步。调查中,69%的女性旅游者选择和亲友一起出行,会独自出行的仅占11%。100位受调查的女性中44%的人强调不会独自出行,另外39%的人坦诚很想独自出行但有安全顾虑。

(三)休闲游览中的不安全感

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会导致许多女性不想或不敢独自到公园、景区、游乐场、俱乐部等人多的公共休闲场所。这种心理不安全感严重限制了她们对休闲游览空间的利用[8]。此外有调查表明,女性对于夜间出行要比男性排斥得多,夜晚会让女性感觉到危险[9]。休闲游览中心理不安全感的调查情况显示,女性旅游者对于人群密集的场所、突发旅游活动事件、夜间出行的旅游活动、景点游览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和没有导游随行的情况均会产生心理不安全感。相比之下,景点游览的设施设备和旅游活动安排在女性旅游者中关注度较高。

五、针对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感的建议对策

(一)酒店住宿方面

基于女性旅游者对住宿环境的重视,酒店除了要在较安全开放的位置选址以外,可考虑增设女性楼层或单独的女性主题分店。多数女性在调查中指出希望酒店加强对安保方面的管理。现在很多三星级及以下的酒店几乎看不到安保人员,这就会造成女性旅游者的心理隐患。设有安保人员对酒店巡检对女性旅游者来说是重要的心理保障。而在酒店设施方面,女性旅游者强调希望监控摄像头尽量做到“无死角”、酒店各处保持灯光明亮、门锁有明显的多重防护功能等。另外,针对女性旅游者心理安全感的贴心服务,比如酒店工作人员不要当众说出她们的房间号码或者个人信息,不要给她们安排入住偏僻角落的客房,对她们进行安全防盗提醒等,会令她们格外放心和满意。

(二)交通出行方面

交通出行时的性骚扰依然是普遍和困扰女性的一大安全问题。尽管网络提高了此类行为的曝光率,但性骚扰形式隐蔽,女性举证困难,加上又没有明确的相关的法律条例,大多数女性对此类行为存在长期的心理隐患并且影响她们的出行活动。如果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性地做出防范管理会大大提高女性旅游者的心理安全感,甚至可以增加她们出行的机率。比如,在公车地铁上的醒目位置贴示女性安全事故拨打专线;地铁站或地下通道内设有明显的使用中的摄像头等可以震慑有犯罪倾向的男性。加强对交通出行工具的管理,比如巴士或出租车内必须设有准确可靠的司机及其所属机构的详细信息,严禁黑车黑摩载人等。在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应安排安保定时巡检或设有多个安全求救呼叫按钮。

(三)休闲游览方面

调查得知女性旅游者普遍在休闲游览方面存在心理不安全感,这就限制了她们对旅游活动的参与和公共景区的使用。景区内的设施设备应该充分考虑到女性旅游者对于心理安全感的需求,比如女性卫生间不应离男性卫生间过近、卫生间内的门锁要定期检查,不存在损坏现象。在休闲娱乐设施方面,女性旅游者会比男性旅游者更在乎设施的干净程度,景区应保证所提供的各种设施设备的清洁;对于可能会引起女性尴尬、不满的娱乐活动应事先提醒,比如可能会淋湿、掀露或弄脏女性服饰。对于旅行社而言,单身的女性旅游者导游应该格外照顾来增强她们的心理安全感。在旅游活动的安排上,旅行社领队导游要和当地导游沟通好,确保出行过程中对女性旅游者的尊重,不能强迫、恐吓女性旅游者。尽量不要安排可能会产生和异性身体接触的旅游项目。如果有,应该及时向女性旅游者沟通并征求意见。如若安排夜间户外活动,导游应全程陪同女性旅游者,或安排可靠的司机接送以减轻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

六、结语

女性旅游者的心理不安全感会导致她们增加旅游的顾虑,减少旅游的渴望,对她们旅游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产生了限制,从而阻碍了女性旅游市场的发展。因此,应该重视和采取可以减轻女性旅游者心理不安全感的相应措施,充分满足女性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需求,使女性旅游市场得以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整个旅游业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巧玲,彭淑贞.旅游安全及其相关问题的初步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6(1):65-69.

[2] 郑向敏,高玲.国内近年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综述与启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17

[3]宋伟,郑向敏.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5,10(5):1-7.

[4]竺肖英.基于容忍区理论的女性出游安全感知评价研究[D],浙江:浙江工商大学,2008

[5]黄春.中国女性旅游市场特征分析[J],现代妇女相关问题研究,2014(8).

[6]范向丽.我国女性旅游安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旅游学院,2007(8):170-176.

女性心理分析篇(10)

结果:女性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人群。但症状不典型,误诊率高,就诊后病死率、猝死率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且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合并有高血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有冠心病家族史的女性患者发生冠心病的机率高。

结论:护理人员应对就诊的高危女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快速识别和分诊,并适时地进行有关冠心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冠心病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44-02

冠心病在我国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年时期冠心病的发病率女性低于男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性逐渐缩小。由于女性患者常表现不典型症状,并很少有病前征兆而被忽视直至延误治疗。增加了病死率和致残率,所以,近年来对女性冠心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防治研究引起广泛关注,并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通过对200例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住院严重关发症的分析,探讨女性冠心病护理干预工作的重点与内容。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5年8月至2008年8月在我科住院且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冠心病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38例,年龄在41至78岁,平均年龄58.63岁,女性62例,年龄在48至79岁。平均年龄55.68岁。对性别不同的两组病人进行调查比较。并从周围人群中选取无冠心病女性50例为非冠心病组做对照组,年龄在42至70岁,平均年龄53.36岁,与女性冠心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1.2.1 危险因素调查。

1.2.1.1 病史。详细了解冠心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如父55岁、母65岁以前患冠心病者则认为有冠心病家族史。询问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史与治疗情况和饮酒、吸烟史及职业、文化程度等。询问有无闭经史及口服避孕药史。

1.2.1.2 计算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kg/m2)。

1.2.1.3 测量血压。已服降压药者,停服5个半衰期以上。测量时安静休息15分钟以上,测量右臂血压。连继3次,间隔5分钟,取两次较低读数的平均值。

1.2.1.4 测量血糖、血脂。隔夜禁食12小时,抽取静脉血,分别测定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

1.2.2 临床特点。调查冠心病患者的既往心肌梗死以及冠心病史时间,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特点。总结患者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与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女性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的特点。女性冠心病组有冠心病家族史者显著多于非冠心病组,P0.05。女性冠心病组患者血总胆固醇、收缩压及血糖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见表1。

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

由表3所示,男女两组冠心病患者比较,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睡眠呼吸暂停等两组间有差异(P0.05)。

3 护理

3.1 护士应在获得临床检查数据和医生做出诊断之前及时了解病史及症状特点,尤其是女性胸痛患者常表现不典型症状。如牙痛,上腹痛,咽喉不适,颈肩部压迫感或沉重感,或仅有左上肢、脂尖不适感,护士应严密观察,做好护理记录,并急诊检查心电图(ECG)结合病史分析,以便正确进行识别和分诊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等冠心病急重症。

3.2 女性较男性思想负担重,易恐惧、焦虑,对陌生环境、设备易提出疑问,护士应向病人解释进行心电临护的必要性,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配合,解除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据调查女性吸烟者占有一定人数,特别是55岁以上吸烟人数较多已构成吸烟群体。吸烟会使绝经前雌激素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损害血管内皮细胞。护理人员应积极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建议女性人群放弃吸烟和减少被动吸烟。

3.4 加强对呼吸暂停疾病的了解,消除认为鼾声是熟睡标志的误解[1]。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除必要的心电临护外,还要观察呼吸节律及深浅度、紫绀、多汗等症状,询问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及心前区不适,及时给予中流量吸氧,发现问题立即与医师共同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5 将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等冠心病急重症患者置于CCU严密临测心电血压,病情变化,迅速评估病人危险程度。

3.6 调查结果表明,心衰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即自理能力越强,生活质量就越高。护理人员应注意调动女性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发挥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帮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及应采取的措施,(如适当的体力活动、合理善食、定时服药等)。预防并发症,教会病人瓣别与心衰有关的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咳嗽等。以及应采取的急救方法。如卧床休息、排便时不要用力、每日测体重等。以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

4 讨论

冠心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常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之为危险因素。雌激素能降低血脂,抑制糖耐量异常,降低高血压发生率,抑制肥胖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本组查研究显示:冠心病家族史及血清总胆固醇、收缩压、血糖水平增高为女性冠心病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以下分别进行讨论。

4.1 冠心病家族史。据凋查冠心病遗传易感性高达50%,其直系亲属的冠心病危险性较一般人高6倍,提示遗传因素不容忽视[3]。本组资料中可看到女性冠心病有家族史者明显多于非冠心病组的患者。从而提示护理人员尤其是对有家族史者应积极宣教,正确指导患者定期体检,将血糖、血脂,血压等控制在正常水平。

4.2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有研究显示,冠心病的发病率随血清总胆固醇的水平升高而增长。近年来,日益增多的资料提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尤其是与冠脉事件及冠心病死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影响血清总胆固醇的主要营养成分是饱和脂肪酸及膳食胆固醇,因此膳食指导的主要内容是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健康妇女每日食物中,脂肪

4.3 合并高血压是一个长期逐渐进展的慢性疾病,同时又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也是CH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病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是正常血压的2.8倍。一般认为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生冠心病后病死率高,预后差[4]。本组资料显示,女性冠心病组中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血压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升高趋势。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中有55%患高血压病,绝经前的女性如患有高血压,会使CHD的机率增加[5]。护理人员在有家族史的健康人群中应进行宣教,让她们定时检查测血压,非糖尿病患者血压应保持在120/7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在110/70mmHg以下。

4.4 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是女性人群中诱发CHD的最常见危险因素,糖尿病会使女性患CHD的机率增加7倍,从本文中发现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糖水平高于非冠心病组。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将完全丧失绝经期前的雌激素保护作用[6]。雌激素可通过多种途径稳定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应急及机能损伤引起血管内膜增生,减少胶原和弹性蛋白生成,从面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抑制作用[6]。此种保护作用一旦被破坏,女性CHD的发病与男性相同。

在临床上及时发现糖尿病,科学地控制血糖,积极做好一级预防,仍可以控制CHD的发病。护理人员要指导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应每年查血糖一次,如空腹血糖在6—7mmol/L,即应控制每日进食量,并在护理人员的旨导下适当调节饮食习惯,以合理的进食结构和体育锻炼,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以达到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7]。

4.5 临床特点及并发症。本组资料显示,女性CHD患者症状不典型者多,病史较短。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明显较男性患者多。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不少临床资料表明,女性CHD患者常以胸闷、气短首发症状,胸痛出现较迟,因而导致治疗的延迟和较差的预后。相反,男性患者症状典型者多,在获取CHD相关知识方面优于女性,所以很多男性能更早得到诊断,开始进行CHD的预防及治疗。这也与女性患者住院后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较男性多有关,同时女性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多,使得病程复杂和危重,易引起心衰、心源性休克等。因此护理人员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还应教会女性患者如何识别并发症,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得到及时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菁,李峥,李五一.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行为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理志,2007,42(6);541—543

[2] 许兆延.绝经期前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临床探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6,8(第12卷,第4期)270—272

[3]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149—162

[4] 王京媛.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62

上一篇: 财务舞弊研究背景 下一篇: 统计学基本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