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行业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20:13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1)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1177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参考文献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2)

位于东南一隅的台湾省,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2/3以上。台湾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农产品深加工发达,山地精致农业颇具特色,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农产品营销体系运行高效,是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然而,台湾农业人口老龄化,高昂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成本以及渐趋狭窄的市场困扰着台湾农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台湾农业产业具有开发大陆山地资源、承接大陆销售市场的内在需要。

闽浙赣三省与台湾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山地特征等方面有颇多相似之处,两岸四省间的山地农业交流合作前景非常广阔。

当前,要针对东南诸省山区、平原及沿海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引导好两岸农业合作的方向,努力把两岸农业合作与开发东南山地资源、振兴东南诸省的山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台盟浙江省委会于2007年8月在浙江省景宁舍族自治县举办“两岸农业产业发展研讨会”。2007年12月台盟浙江省委会又邀请台湾全民种苗场、妙鹰有机实验农场等单位与景宁县农业局、农村合作社、浙江省农业科技专家等进行交流,考察景宁当地的生态环境,商讨两地合作项目,并就引进适种新品种、建立生菜种植基地,发展两岸农业供销体系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通过考察和实地论证,台湾农业学者及农业专家、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景宁山地具有多样性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环境资源,台湾可以发挥品种研发改良优势、生产技术优势和管理营销优势,投资或合资开发山区现代生态农业,承接内地庞大的内销和外销市场。

两岸四省山地农业的互补性特征和浙江景宁县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探索性实践,展示了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推进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促进东南诸省山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我认为需要抓紧做好几项工作:

一 要搭建由国务院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指导。市(县)政府牵头,多方参与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地方性互动平台。国家和省级主要职能部门要鼓励和指导地方政府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资源整合优势,在两地产学研各界初步互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搭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地方性互动平台,为两地农业产学研各界交流信息、洽谈项目、技术开发,以及解决投资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具体问题,提供互动对接的平台和反映诉求、协调关系、解决问题的管道,努力形成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长效运作机制。要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在发展规划、项目审批、优惠待遇、扶贫资金的运用等方面积极扶持闽浙赣等省的两岸山地农业合作事业。

二 要将闽浙赣三省的部分县(市)确定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按照山地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要求,在闽浙赣各省分别选择农业资源集中、山地特征明显、适宜发展现代山地精致农业的部分县(市),作为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通过两岸山地农业合作的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所在区域山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浙江景宁舍族自治县地处浙南山区的洞宫山脉,地表千皱万裙,峰峦簇拥,境内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拔高度悬殊,气候呈垂直分布。多种不同生长要求的经济植物在景宁都能找到适合的生长条件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在海拔千米以上的山顶平地,特别适宜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有机品牌农业。景宁怡人的自然风光和保存完好、全国唯一的舍乡风情,还适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休闲观光牧场,实现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相关台湾农业企业普遍看好景宁的农业投资前景。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3)

中图分类号:S731.7;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6)01-0134

Abstract: Agricultural manor economy take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e, improving peasant’s life, and constructing new villag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ity of Yunnan agricultural manors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old Chinese and European manors, and also discusses several typical Agricultural Manors cases in Taiwan, Anhui and Yunnan. The resul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highland agriculture should be the core production and the agricultural recreation is the extended production for Agricultural Manors. By analyzing on the land use of 6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Yunna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landscapes pattern of highlan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manor integrated with ecological, production and lif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anor; landscape pattern; highland characteristic; Yunnan Province

随着“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以及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庄园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为响应“三农”号召、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2013年,云南省委九届四次会议提出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战略部署,自此全省掀起了庄园建设的浪潮。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现代特色农业庄园的建设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庄园建设的科学性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农业庄园是集合了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第三产业(休闲农业)的综合产业结构,一般包含建筑区、生产区、休闲区3个部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特色农业庄园是结合了3个产业的综合经济体,这种经济形式所展现出来的物质形态本身就是景观,且这种物质景观是庄园经济结构的构成的外在表现。因此,本文从景观格局及组成的视角研究庄园。

1中西方庄园发展概述

1.1西欧中世纪庄园

西方历史上的庄园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西欧中世纪一个“典型的庄园”通常包括:1)领主或其的住所;2)农民简陋的茅舍;3)礼拜堂和教士的住宅;4)铁匠、木匠们的工作屋;5)草秣房;6)水磨坊或风磨坊[1]。这种典型的庄园结构,在当时既是政治和社会的基本单位,还是生产的基本单位。庄园大小通常由领主势力的大小决定,大的庄园包括几个村庄和田地,小的庄园甚至只是一个村庄的一小部分。

1.2中国古代庄园

中国历史上的庄园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庄园常建坞壁以自保,因此研究中国庄园,就须研究中国坞壁[2]。坞壁呈四方形,四面建高墙,前后设置大门,四隅有角楼。这种形式的庄园在当时不仅是强大的军事、政治综合体,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据《颜氏家训》记载,当时坞壁庄园吃的食物来源于庄稼,穿的衣服来源于桑麻,蔬菜、瓜果来源于菜园生产,鸡猪等牲畜来源于圈养,居住的房子、生产用工具都是劳动经营所得。

由此看来,西欧中世纪庄园与中国古代庄园都是一个具有社会组织结构的经济体,这种经济形式表现出一定的物质形态。景观上庄园包括乡村的田园房舍或者是大面积的田庄[3]。这种物质形态主要由2部分组成:1)房舍,由生活住房和生产用房组成,生活有时还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领主或地主住房、农民房舍、教堂或祠堂、手工作坊、马厩、磨坊等;2)田地,由生产用地,耕地、林地、牧场、鱼塘等构成。

2现代农业庄园调查

基于经营模式、生产要素组合、规模效益等,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农业庄园是按照现代农业要求统一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柱、资本为纽带,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一种建立在土地资本化、资产股化、融资市场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基础上的农业开发和经营组织形式;是集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多业态并存、多功能并举的新型复合循环经济模式[4]。这种现代农业庄园自20世纪中叶出现于欧美、日本国等发达国家。

台湾现代休闲农业庄园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在长期的发展中也不乏一些宝贵的经验与较为成功的案例。我国现代农业庄园发展相对起步较晚。1997年开始在南方兴起现代休闲农业庄园,以2012年由中国旅游协会首次评比“全国十佳休闲农庄”事件为标志,可以看出当前正值我国农业庄园建设热潮,各省市农业庄园建设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但是,庄园建设实践中出现了规划不科学、缺乏产业链、管理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有甚者更是假借庄园之名进行房地产、旅游地产项目开发。笔者针对庄园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大量文献调查、实地走访及访谈调查。

2.1台湾特色农业庄园

台湾现代特色农业庄园或称农庄、农场等,现已进入成长后期。台湾庄园发展有几个重要经验:农场功能空间包括生活、生产和生态,即“三生”;在规模上,台湾普遍认为千亩耕地即可以打造一个农业品牌,在景观营造上追寻农场的特色等。

当前,就生存或发展而言,台湾休闲农庄特色营造实在太重要[5],这由台湾清静农场、南投埔里镇桃米里营建的青蛙观光村等案例可见一斑。农场的特色来源于对农业与乡村资源的运用,是针对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景观性、实用性与乡村资源的产业性、传统性、情感性、审美性、文化性展开研究并实际运用。

2.2省外庄园调查

安徽省芜湖市某庄园位于市郊,采用的是公司独自经营的模式。总规划面积为1 600 hm2,项目预计总投资40亿元。整个项目分为三期进行建设,其中一期、二期已经建设完毕并投入使用,三期还在规划建设中。调查中发现,庄园已经成为大型的旅游休闲度假区。这种由公司独自经营模式的农业庄园,实质是围地做大量的房屋和旅游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用地也不多,农业景观鲜见,可以说完全抛弃了农民,违背了“三农”精神。

2.3省内庄园调查分析

昆明呈贡近郊区某庄园,占地13 hm2,是一个集参观、休闲、娱乐、文化、科普、餐饮、会议、住宿、健身、体验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庄园。调查中发现,该庄园主要功能是餐饮,每天人流集中在中午与晚上,其余时间游客很少。这种以餐饮休闲为主导产业的庄园,其单一化的产业结构使庄园存在着季节性经营淡季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庄园的持续性发展。

玉溪庄园是专属于红塔集团的烟草庄园,位于玉溪峨山岔河乡凤窝自然村。一条盘山公路进入该村,村内四面环山,三河交叉,青山绿水环境优美,纯净的空气,优良的水土,具有多样、完好的自然生态景观。以“玉溪庄园”品牌产品的有机烟生产基地入驻以后,开始大力建设烟田、烟水、烟路、烤房等基础设施。该村以庄园建设为载体,通过GAP管理,以有机烟叶生产为核心,建立起良好的循环经济体系。玉溪庄园采用“品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以品牌产业带动周边经济,促进了城乡发展,大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提高了居民收入。

“褚橙”品牌已进入百度百科词条(因褚时健而得名),褚橙种植基地位于哀牢山深处玉溪市新平县嘎洒镇,建设始于2002年,种植云南特产冰糖脐橙。褚橙庄园成立于2014年,是以褚橙基地为基础而建立的特色农业庄园。庄园功能是文化展示、会务接待、旅游培训、休闲观光等,全园分为宾馆区、农家乐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果园区5个部分,建筑面积0.37 hm2。庄园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科研院所+休闲旅游”的经营模式,经过长期的发展,褚橙畅销全国,同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云南红酒庄园,位于弥勒县东风农场内,以红酒生产为主,葡萄观光为辅,集餐饮、娱乐、住宿等于一体。庄园拥有葡萄基地3 000 hm2,年产500万株的种苗基地,0.3 hm2的地下酒窖[6]。云南红酒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休闲旅游”模式,带动周边近4 000户农名种植葡萄,促进了弥勒片区大批酒厂的发展。

柏联普洱茶庄园位于普洱市景迈山,庄园基地总面积约733 hm2,其中茶园408 hm2,涉及23个生产队800多户茶农[7]。柏联茶庄由制茶坊、储茶仓、茶山寨、茶博物馆等8个开发保护项目组成,是云南省首个同时通过欧盟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双认证的茶庄。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休闲旅游”的模式,带动了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

从现代农业庄园案例调查来看,只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才会促成庄园的建设发展。从目前云南经营发展较好的玉溪庄园、褚橙庄园、弥勒红酒庄和柏联普洱茶庄园分析中可以发现,云南发展的庄园具备一些共性:1)庄园选址皆建立在自然环境优良之地;2)庄园农业产品品种经济价值高,具有品牌效应和优量品质;3)庄园经营组织上,由企业主导,农户参与,以发展农业产业为根本;4)庄园可以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作为特色农业庄园的延伸产业;5)在时间发展顺序上,农业产业优先发展,且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形成品牌,逐步完善特色农业庄园的产业链,以“主产业”来促进“休闲业”[8]。上述基本特征是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3云南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构成

云南省提出庄园经济的建设新要求,基于云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传统特色优质的高原农业,三大“云系列”(云茶、云花、云药)、三大“林产品”(林化产品、木本油料、食用菌)和四大“高原牌”(高原果蔬、高原薯业、高原糖酒、高原渔牧)等优势农业产业为背景,发展云南农业产业经济的政策导向。

滇中城镇近郊坝区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农业用地条件好,产业品种特色已经形成,因此本研究以滇中坝区的行政村为基础进行分析。

3.1滇中坝区农业庄园用地分析

从对云南滇中城市群(昆明、玉溪、曲靖、楚雄)周边,从云南数字乡村网中,分别筛选出6个行政村,统计其人口、用地、农业产业基本情况(表1)。

一个行政村包含几个自然村,村委会所在地自然村称为中心村。中心村一般交通条件好,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是作为庄园建筑选址的理想之地。

根据百度地图对筛选出的6个行政村中心村用地平面图进行整理,可以看出:村庄建设用地多位于山脚坡地或平坝集中分布,在农业社会经济条件下,留出相对平整土地作为耕地,形成靠山面田的基本的平面格局。中心村用地由村庄建设用地、道路用地、河流沟渠用地、山体林地、农田耕地构成(图1)。

3.2以行政村为基础的农业庄园规模分类

为进一步明晰庄园建设的规模,根据表1的统计结果,以行政村的实际土地规模和人口规模来确定庄园建设规模,可分为大、中、小3种(表2)。

3.3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格局

假定以行政村为基础,建设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从用地分析来看,景观是自然山脉、自然河流水系、农田、村庄、庄园、道路等景观要素的有机结合,并构成基质、斑块、廊道的景观格局(图2)。从景观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自然生态景观、生产性景观、生活性景观。各部分景观特质如下:

3.3.1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包含自然本底的山脉和水系两大部分,构成庄园的生态基质。

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山脉作为特色农业庄园生态景观基质,保留地域性的原生态景观和乡土气息是基本原则。

河流水系作为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对生产景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外,对于维护特色农业庄园环境的生态性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城乡河道污染的现实,河道景观重点是自然河流廊道的景观修复和生态保护。研究表明,当河岸植被宽度大于30 m时,能有效降低温度,增加河流生物食物供应,有效过滤污染物[10]。

3.3.2生产性景观

生产性景观包含高原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建筑景观2部分。

农业生产景观是构成特色农业庄园的主体景观,包括耕地、林地、鱼塘、牧场等具有农业生产功能的景观斑块,较大程度地影响着特色农业庄园所展现的景观形态。如以耕地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无际的稻田,散布的打谷场、草垛、谷仓等;以鱼塘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相互连通的鱼塘,晾晒的渔网,渔船及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腥味;以牧场景观斑块为主的特色农业庄园,有无垠的草场、成群的牛羊、错落有致的牲畜棚等。云南现有农业生产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国际国内认可度,如罗平油菜花、哈尼族梯田、东川红土地。

其次是以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为主体建筑的人工斑块,构成现代人工建筑景观,赋予景观的现代化意义。

3.3.3生活景观

生活景观斑块包括村落和道路2个部分。云南拥有25个少数名族,各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相互学习影响,创造了虽有融合但“和而不同” 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景观,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文化景观,不同区域有不同内涵[11],这是营造云南特色农业庄园景观的无穷源泉。民族文化景观集中在村庄中展示,包括民族建筑、歌舞、风俗等。

道路生态景观廊道,除了具有连通各景观斑块、庄园与外界联系的作用以外,同样也发挥着维护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作用。道路景观廊道在提供植物绿化景观的同时,改善交通状况,有利于休闲旅游的发展。

现代人渴望的乡村旅游决定因素依次为:自然景观、优美的乡村田园景观,清洁的生态环境,重温乡村记忆(乡村景观特征),民风朴实(文化风貌),有机健康食品,适当参与体力劳动(参与性) [9]。而融合生态景观、生产景观和生活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4结论

云南是农业大省,现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农业庄园作为云南探索农业产业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发展健康与否影响着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进程。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产业结构以特色农产品生产为核心,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作为延伸。只有生产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才能够支撑农业庄园持续性发展。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景观格局包括生态景观、生产景观和生活性景观。云南区域自然生态特色、特色农业品种以及多元化的民族文化景观,是农业庄园具有独特的景观和气质的基础资源条件。

参考文献:

[1]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J].历史教学,1957,7(7):33-40.

[2]盛邦和.关于中国庄园历史特点与命运再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5):47-53.

[3]吴晓敏,李皎,曹茂.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规划创新与基本模式[J].华中建筑,2015,33(4):108-111.

[4]陈良正,冯露,罗雁,等.国际庄园经济发展经验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发展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1):3432-3438.

[5]段兆麟.休闲农场运用农业与农村资源营造特色[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21(6):14-17.

[6]李北村,罗予彤,徐家友.云南红酒庄园走笔[J].云南农业,2013,28(10):52-53.

[7]段兆顺,阿旭.普洱茶庄园的先行者[J].普洱,2012,7(12):33-38.

[8]李文璐,李东徽,毕宝良,等.云南休闲农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12):72-75.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4)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定义论述有很多,通过前人对园区定义的整理分析,在对农业科技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新奇特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4]。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园的一种独特的主题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导条件是科技,它是此类农业园的命脉,是以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1.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建设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落实推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从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进步和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它还有助于稳固农村的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它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示范、教育的平台,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借助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扩散功能,有效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

2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探索

2.1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3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4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

4.1规划区概况

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

4.2规划指导思想

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证,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

4.3园区产业规划

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

4.4规划结构与特色布局

4.4.1总体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7部分。

4.4.2特色布局

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5)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10-04

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都使农业逐渐与旅游业融合,形成了农业旅游[1]。渝西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渝西地区农业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因此如何以民为本,挖掘农业、旅游产业资源潜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是未来渝西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效益的一条新路径。

1 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渝西地区,即重庆西部地区,包括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大足区、綦江区、南川区、荣昌区、铜梁区、璧山区、潼南区等10个区,总面积18 828 km2,262个乡镇(街道),总(户籍)人口1 040.32万人,占重庆人口数的31.36%。近10年来,渝西地区大力推进农旅融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发展观光农业,有力促进并形成了“农业景观化、景观旅游化、旅游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1.1 建设了一批农业旅游基地

先后建成了潼南菜花、大足荷花、铜梁玫瑰花、璧山葡萄、荣昌海棠花等现代农业基地景区;江津“富硒菜园” “部级农业科技园”4A级农业景区;国家水利休闲风景区大足龙水湖国际度假区,永川神女湖景区;荣昌区国市级综合性植物园景区;铜梁渝西地区最具特色经济林果产业示范区。目前,渝西地区已建设3.3万hm2花卉基地、5 333 hm2枳壳基地、2万hm2梨子基地、5.3万hm2茶叶基地、1.3万hm2柠檬基地、5 333 hm2李子基地、1.33 hm2樱桃基地、4 000 hm2荷花基地、6 666.7 hm2蜜柚基地和6 666.7 hm2笋竹基地等,总规模近20万hm2,而这些基地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1.2 举办了一批农业旅游节会

渝西地区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著名旅游节有(市级):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重庆永川百里果乡赏花节、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大足荷花节、荣昌海棠香国旅游文化节、潼南菜花节等,此外,中国(江津)七夕东方爱情节也很有名气。其中,潼南区2016年相继举办陈抟故里菜花节、双江古镇民俗文化节、太安鱼美食节、玫瑰文化旅游节、桑椹采摘节等九大乡村旅游节会活动,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选择。

1.3 形成了城郊休闲旅游带

沿成遂渝高速形成铜梁潼南旅游线,沿成渝蓉高速形成璧山大足旅游线,沿成渝高速形成江津永川荣昌旅游线。渝西旅游经济带将引领、统筹、整合渝西区旅游资源,按照市场规律结成营销集团,推进区域一体化和非平衡发展,到2020年,使其旅游经济总量等于重庆都市核心区、拓展区的旅游经济总量。渝西旅游经济带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区域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轮值会议制,并以市场为导向,成立旅行社联盟、景区联盟、旅游饭店联盟和旅游商品企业联盟。

1.4 建立了区域旅游协作机制

渝西地区建立了资源共享与保护机制、联合宣传和营销机制,优化区域旅游整体环境,推动了旅游行业交流与合作。渝西10个区联合做大旅游蛋糕――一个区举办重大节会,其他9个区同时将各自旅游信息和资源带到这个节会上,共同办节。合作方式主要有3种:利用主题节会平台,进行渝西旅游产业的展示交易;做大传统节展,整体宣传分设会场;打造联合节会品牌,比如“渝西乡村旅游季”。

2 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融合发展的规划滞后

目前,渝西尚无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划,在政府规划上缺少引导性,在结构布局上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在项目选择上缺乏计划性,在景观景点建设上缺乏有序性,使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市场定位不高或不够明确、布局不合理、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问题突出。

2.2 融合发展的机制缺位

目前,渝西的农业和旅游发展互动机制缺位,既没有多元化、多极化发展的规划引导、各区政府参与、扶持投入的支撑体制,也没有项目融合、内涵挖掘、特色培植的管理体系,更没有政策、人文、生态、法制的保障机制,致使农业、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发展脱节、整体融合不够,推动工作各自为政,互动不足,项目建设主体单一、起点较低、配套落后。

2.3 融合发展的要素不足

目前,渝西农业旅游在市场构架和产品设计上,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品雷同和松散、随意、各自为战等现象;在开发经营模式上,多数为季节性观光、大众化餐饮等一般层次,缺少旅游“六要素”集成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更没有形成鲜明的旅游特色,只能满足游客对农村一时的好奇心理,不能满足旅游者休闲的高端需求,致使市场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强,既不能吸引本地游客,更不能招揽外地游客。渝西各地政府各种花节“辛辛苦苦大半年,热热闹闹十几天”就是鲜活的例子。

2.4 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

渝西作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而言,区与区之间的高速路、轨道交通等方面,仍然落后。比如:潼南到大足、潼南到合川、大足到荣昌、荣昌到江津等没有直达高速路,高铁更少。同时,渝西农村总体上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饮水、电力、卫生等设施较差,客运安全、用水用电、治安维护、环境卫生等难以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保障,制约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2.5 融合发展的人员素质不高

渝西农业景区经营管理人员相对缺乏,没有接受过系统有效的职业培训和行业指导,经营管理、工作技能不高。从业人员受传统观念、生活习惯、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因素影响,卫生习惯较差、服务质量不高、经营管理意识不足,致使农业旅游项目经营惨淡,游客旅游期望值反差,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发展[2-3]。

3 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3.1 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渝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不但有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旅游资源。当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分别为1、1、4、17处。主要有璧山区白云湖风景区,部级森林公园青龙湖风景区;潼南区有尚昆双江旧居、杨公陵园、部级马鞍山森林公园、大佛寺摩崖造像、东升茶山景区;永川区拥有部级森林公园茶山竹海、AAAA景区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黄瓜山;合川区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钓鱼城、佛教禅宗文化胜地――涞滩古镇;荣昌区有重庆市十大森林公园之一的岚峰林场,渝西植物园、西部陶都博艺馆;大足区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部级森林公园――玉龙山森林公园,部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龙水湖景区;江津区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自然景观,国家AAAA级景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等。渝西古镇和古代遗迹:古代闻名中外的古战场合川区钓鱼城,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合川区涞滩镇、南川区金佛山、潼南区双江镇、永川区松溉镇、江津区中山镇、塘河镇,荣昌区万灵古镇(原路孔古镇)及著名的綦江区东溪古镇。随着成渝交通条件的改善,渝西经济区完全可以依赖目前的现代农业旅游资源,打造成重庆、成都主城旅游新目的地。

3.2 良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优势

渝西经济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清洁无污染,有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若干个。许多区被列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优秀生产示范区” “全国优质粮油生产重点区”。例如荣昌区争取到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区、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等部级平台。璧山、潼南等2个区争取到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潼南区取到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优秀生产示范区。渝西经济区完全可以照优质化、安全化、多样化的要求,将这些园区打造成既能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事情趣,又能享受田园风光,成为主城近郊游、周末游、亲子游的绝佳去处。

3.3 较强的都市经济优势

与重庆市主城区相比,渝西经济发展水平稍低,但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略高。在整个重庆市经济发展中,渝西区处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属于发达的重庆大都市区。渝西地区的江津、永川、合川,是重庆主城九区之外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江津区是重庆市GDP十强区之一。荣昌、大足、铜梁、潼南、璧山、南川、綦江,在重庆的综合实力也很强,荣昌、大足、铜梁、璧山、綦江,是重庆2010年7个西部百强县之一。

3.4 快捷的交通要道优势

渝西区交通便利,陆路水路系统都非常发达。就水上交通而言,长江上的港口有永川港、江津港,嘉陵江上的港口有合川港。

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的有成渝高速(G85渝昆高速公路)、渝蓉高速公路(G5013)、渝黔高速公路(G75兰海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在建的有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江习高速、南道高速公路、南沪高速(南充至泸州)等。干线铁路已通车的有成渝线、渝遂线、川黔线。在建的有成渝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渝黔新线铁路。规划中的有渝昆高铁经江津永川、渝蓉铁路新线(切弯取直货运为主的铁路),快捷的交通要道为出门旅游的人提供了很多方便。

3.5 发达的商贸业和物流业优势

渝西地区有重庆市十大专业批发市场中的4个,分别是永川区的重庆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荣昌区的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璧山区的西南鞋材交易中心、大足区的龙水五金市场。此外,江津区的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原重庆观农贸,西部最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也很有潜力。另有大型专门市场有重庆(双福)和润国际汽摩城、西南最大钢材交易中心重庆(双福)攀宝钢材交易中心、中国永川商贸城。

4 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遇

4.1 旅游消费环境好,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进入“黄金期”

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调研时,对农民利用自然优势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同时他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渝西地区在重庆的西部,其现代农业与旅游资源丰富,有部级的大足石刻艺术旅游区、四面山、金佛山生态旅游区、合川钓鱼城古战场遗址旅游区;有潼南菜花、大足荷花、铜梁玫瑰花、璧山葡萄、荣昌海棠花等现代农业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美丽乡村旅游资源,精心设计赏花游、蔬果采摘游、美食游等乡村旅游品牌,逐步实现渝西由季节性旅游向常态化旅游转变[4]。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6)

二、路径选择: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都市化

(一)农业现代化:制度、技术、人口

人口密度高,农民比例亦较高,中国现代化自当关注农业。据吴景超分析,中国农民之所以生计困难,要因不外六端,即:农场太小、生产方法落后、交通不便、副业衰落以及遭受奸商剥削和子女剥削。针对农村普遍破产的历史境况,他认为实现乡村现代化需从制度、技术和人口三大维度切入。

从制度层面来看,首先必须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将大量佃农转变为自耕农,实现“耕者有其田”。由于中国佃农过于贫困,无力依靠自身力量变为自耕农身份,政府必须设法相助,具体而言,效法丹麦,政府帮助农民购地,使佃农转为自耕农;效法爱尔兰进行减租,促使地主出售土地;借鉴东欧各国办法,由政府公平规定土地价格,避免地主囤地居奇。在他看来,此一方案既借鉴了欧洲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又考虑到了本国国情。其次是建构公平的分配制度。吴景超认为,所谓公平分配,亦即承认各人收入存在差距,但差距不能太过悬殊。公平分配的实现有赖于政府采用税收手段,如所得税、遗产税等。他从边际效用视角出发,认为运用税则手段实行财富转移,虽可导致富人奢侈生活受损,但政府利用税收兴办教育卫生娱乐等社会事业,民众生活却可普遍性提高,故而此种办法,对于少数人有损,而对于大多数人却有利。就技术层面而言,必须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

吴景超认为,美国农民耕种所得,除交税和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之外尚有盈余,以资教育、卫生、娱乐、旅行和交际之用,而中国农民耕种所得却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美中两国农民生活水平之所以存在巨大差异,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前者普遍采用机器耕作,而后者反之。因此他断言:我国农民如想步美国农民后尘,享受他们那种愉快生活,非扩大农场利用机器进行生产不可。换言之,要使乡村复兴并最终实现现代化,必须改良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使中国传统农业生产逐渐转向西式机械化生产。变革生产制度与提升农业技术,可以扩充经济增量,改良分配制度,则能够实现经济存量的优化配置,但尚需控制人口数量,避免经济增量为新增人口所吞噬。作为一名职业社会学家,吴景超对中国人口问题有着清醒认识,一直将人口众多视为农村破产的重要原因,极力鼓吹实行节育政策。他强调指出,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业已成为社会各界之共同诉求,欲图实现此一目标,“有好些事是非做不可的,其中有一件便是节制人口”,“如不立行节制政策,将来一定要产生较现在还要严重的局面”,因此,节育政策乃系“各种救国事业之中一种最重要的事业,是建造新中国的各种办法中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二)工业化:“歧路”与“活路”

20世纪的世界,工业化潮流弥漫到全球每一角落,“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吴景超在美留学长达6年,亲眼目睹美国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和迷人魅力,深刻体会到工业美国与农业中国之间的深刻反差,认为“对于人民福利上的贡献,无论从哪一方面着眼,都不如机械的方法”,美国与中国恰好站在两个极端,前者人均可以驱使13.38马力的生产力量,而后者则仅0.45马力,他认为这是美国富而中国穷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种理解,他强调,中国要想图存,舍工业化之外别无他途,因为“惟有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才能在现代的世界上生存,惟有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才能使人民的生活优美繁荣。”

20世纪20年代以降的中国,以农立国论此起彼伏,乡村建设运动风生水起,但以工立国论与之颉颃相抗,亦不落下风。吴景超是以工立国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疾声呼吁:“生存在今日的世界中,我们只有努力走上工业化的路,才可以图存,我们只有一条路是活路,虽然这条活路上的困难是很多的。大家不要再在歧路上徘徊了。”所谓活路,即工业化道路,而所谓歧路,亦即种种反对工业化的论调。吴景超将工业化之反对者分为四派,即夸大派、禁欲派、因噎废食派和畏难退缩派,逐一予以驳斥。夸大派认为中国文化每一方面均比西方文化高明,“都是好的,都是应当保守的”,故而“不必学别人,还是以农立国为佳”,同时常用笼统名词来指称农业国家的优点和工业国家的缺点,“以自圆其说,以满足其夸大的欲望”。吴景超运用最新统计数据,指出民众收入与工业化水平恰恰呈现正相关关系。农业国家缺乏财富积累,人民生活必然穷苦,因无法接受教育而愚笨,因无力讲究卫生而短命。中国人之穷、愚及短命,“是一件可怜的事,没有什么可以自夸的”。禁欲派强调农业生产虽然不能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欲求,但解决方法不在于增加生产,而是节制欲望。

吴景超斥责此种主张是懒汉态度,认为人类追求物质享受之量多质好与花样新鲜,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采集经济时代信奉禁欲主义,决不会产生渔猎或畜牧经济,渔猎或畜牧经济时代信奉禁欲主义,也决不会产生农业经济。因噎废食派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利益,对于英美工业文明持鉴赏态度,但是欧美经济大萧条导致的大规模失业、劳资间冲突尖锐化等现象,促使他们对工业化本身产生怀疑和恐惧,认为中国“还是不走上工业化的路为妙”。在吴景超看来,与工业社会中的失业等问题相比,农业国家的灾荒等社会问题有过之无不及,性质更加严重,危害更加巨大,“每隔若干年必来光顾一次。光顾的结果,是农民暴动,是内乱发生,是死于饥馑者若干万人或数十万人,是人相食。”况且,工业化与失业并不具有因果关系,工业化也不必然导致劳资冲突。

畏难退缩派高呼中国工业化之路走不通,认为“工业已经给帝国主义包办,市场已为帝国主义垄断,关税已受帝国主义支配,在这种种的压迫之下,本国的工业,实无发展的余地。假如要走这一条路,前途真是艰险万状,不如回转头来,整理我们的农村,过我们固有的农民生活。”吴景超则强调,新工业国遭受老工业国之压迫,乃系世界例,美、德两国并不因有英国这一劲敌,便放弃工业化企图,日本也不因市场上已有英美各国货物而退缩,苏俄也并不因为四周已有许多工业国便取消五年计划。吴景超将上述诸种反工业化主张视为“经济上的复古论”,明确宣称“对于一切的复古运动,都不能表示同情,对于这种经济上的复古论,尤其反对。”

(三)都市化:“更深的都市化”与“都市意识”

都市化乃是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重大差异之一。吴景超认为,都市化至少包含两层意义,从人口空间分布来看,乡村人口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都市人口却逐渐增加;就人口职业构成而言,从事农业者逐渐减少,而在其他实业中谋生者则逐渐增加。19世纪以降,世界都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他认为其中原因大致有三,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农业生产机器化,剩余劳动力逼迫转移到都市谋生,导致都市人口膨胀。农业生产科学化,可以不扩大耕地面积而增加产量,从而为都市提供食粮。都市化也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现代新式工业之所以集中于都市,主要在于都市交通方便、金融机构完备,同时因为大量工人聚集,都市也是消费品的大好市场。近代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大大增加,而商人和商业又多集中于都市。根据英美两国都市化的历史进程,吴景超得出结论:唯有乡村与都市的人口比例适当,国家方能富强,民众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反观中国。吴景超援引1933年的统计,中国虽有上海、天津和北京3个百万人口以上的都市,120个1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但都市人口仅占总人口的6.4%。英国超过10万人口的都市为42个,但都市人口却占总人口的44.2%。美国1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为93个,都市人口亦占总人口的29.6%。不仅如此。中国都市之组织很不完备,不能充分行使都市应尽职务,即使是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在国内虽可称雄,但与伦敦、纽约相比则明显幼稚,离“成年”尚远。因此,他强调,将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乡村人口显然太多,而都市人口则太少,“中国的穷,中国人的贫与弱,这种不合适的人口分配,要负一大部分的责任。”因此,中国必须“更深的都市化”,而“欲达到此点,并无别条新奇的路,只有步先进国的后尘。”

“农村破产”乃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诸多有识之士秉持城乡二元对立的思想理念,认为都市对农村不但毫无贡献,反而加剧农村破产。吴景超则极力呼吁“发展都市以救济农村”,强调欲真正救济与复兴农村,唯有发展都市这一途径。在他看来,通过“兴办都市工业”、“发展交通”、“扩充金融机关”等办法,则可实现救济农村之目标。兴办都市工业可以吸收都市附近剩余劳动力,解决乡村人口生计问题,用他的话来说,“中国农村中人口太多,嗷嗷待哺者众,是农村中最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农业中已无路可走了,我只有希望全国的都市,从发展工业上努力,那么一部分的农民,迁入都市,固然可以有立足之地,就是那些留在乡下的农民,因争食者减少,生活也可略为舒适一点了。”发展交通则能沟通城乡,便利农产品流通,“都市交通发达,就是市场”,而扩充金融机关、广设支行或分处于内地农村,既能吸收内地资金以便发展都市生产事业,又可放款于内地,减轻农民利息负担,资助农民购买机器设备,从而推动农村工业化。吴景超强调,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都市化,方系“解决中国经济破产问题的一剂起死回生的妙药”。要想提高中国的都市化程度,都市精英必须树立“都市意识”。吴景超认为,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各界精英亦集中于都市,但他们似乎缺乏“都市意识”。在其都市社会学理论中,存在都市与都市附庸两大区域,两者之间共生共荣。都市商界精英不能正确划分该市“势力范围”,亦无法全力经营它,都市与附庸便无法共存共荣。在他看来,假如都市精英均有此种都市意识,那么即使经济萧条和农村破产,将来终有繁荣之日。

三、根本依归:富民与强国

按照美国比较现代化研究者布莱尔之洞见,现代化乃是人类社会最具革命性的历史变迁。人类现代化的追求,根本依归在于增进每一个体之福祉。吴景超关于中国现代化根本依归的认识,以卢沟桥事变为界点,前后稍有不同。此前,他着重强调富民,而后则声称“先强而后言富”。吴景超认为,中国民众追求衣食住行四大欲望的满足,“乃是做人应有的权利”,即便是追求教育、娱乐、交际、卫生和旅行等方面的享受,也不能被视为逾矩过分,故而他大声呼吁改良生产方法,极力提倡工业化。同时,忽视大众福利,也是他批驳禁欲派的重要理由。他说,禁欲派反对发展工商,“未免太忽视了大众的福利。中国的大众,并不是的。他们终日孜孜,并非在那儿想过奢侈的生活,想得逾分的享受,乃是在那儿设法,满足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还时刻的感到力不能济,时刻的受冻饿的苦痛。”改善民生,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实际上成为吴景超现代化思想的基本指向和根本依归。在《提高生活程度的途径》一文中,他指出,提高生活程度乃是各种派别的共识,“我们整天整月的忙,目的虽然不只一端,但有一点是大多数人的心中所共有的,便是提高生活程度,便是想法使我们现在所享受的,比以前要丰富一点。”

农民无疑是吴景超眼中的社会大众之主体。在《农民生计与农村运动》一文中,他分析了中国农民生计困难和农村破产的主要原因,指出“救穷”实为各种农村运动的主要目标,但在他看来,农村运动对于农民生计问题虽然不无改善,但肯定不能根本解决,因为中国农民数量庞大,受惠于农村运动者为数甚少,而且对于兵匪、地权、交通和苛捐杂税等问题,私人团体根本无力解决。因此他强调,农民生计问题乃是经济建设这一大问题的一部分,不能单独解决,只能与工业、矿业、运输业、交通业、商业等问题一同解决。在《中国农民的生活程度与农场》一文中,吴景超运用恩格尔系数,指出中美农民生活程度差距巨大。单个家庭的零用支出一般包括食品、衣服、房租、燃料、杂项等费用,收入越高,前4项花费所占比例愈低,杂项花费则愈高。提高中国农民的杂项费用,亦即改善其生活水平,成为吴景超农业改良主张的基本初衷。在《多福多寿多男子》一文中,吴景超对国人的传统人生观进行诠释,认为民众多福多寿的追求并未实现,唯有实现国家统一和国防巩固,才有幸福生活的基础,而“有了幸福生活的基础,还要在上面盖起幸福生活的建筑,然后幸福的生活,才可实现。”他将“幸福生活的建筑”明确视为“物质文化”,认为“衣食住行等等根本的欲望,如不能满足,人生便无幸福可言”,“如欲中国的大众,都能满足以上的根本欲望,只有采用先进国的机械生产方法,来开发中国各地的富源,才能办到。等到物质的文化,已经开花,结下的果子,自然是精神文化。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发达的国内过日子的人,自然是多福的。”近代以降,各种救国主张此起彼伏,其核心无不指向中国现代化这一根本问题,或者说,均关涉如何实现中国之富强问题。1938年,吴景超明确指出中国工业化具有双重目标,“中国如何可以由贫弱到富强,乃是过去百余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日夜筹思的一个大问题。”他强调,工业化是实现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必由之路。由贫弱而富强,实则意味着工业化必须实现两重目标,即富与强。

富,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强,便是增强国防力量。他宣称,只有努力实现工业化,“人民的生活程度才可提高,国防的力量才可增进。中国的人民,如不愿老过穷苦的生活,老受敌人的压迫,非急起直追,设法使中国于最短期内工业化不可。”对于中国工业化的两大目标,不少人主张“兼筹并顾、不分轻重”。吴景超对此并不赞同。他认为,如果中国工业化所需的的财力与人力都很充裕,那么民生工业与国防工业当然可以同时进行,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工业化资源非常缺乏,民生工业“多花一分财力,一分人力,国防工业便要吃一分的亏”,故而对于富与强这两大目标,实有必要权衡轻重和区分先后缓急。在他看来,在外患严重的抗战时期,如何使中国由弱而强,远比如何使中国由贫而富重要。身处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国防需要高于一切,必须优先发展国防工业,应当多设炼钢厂、炼铜厂、机器厂、飞机厂、枪炮厂、弹药厂、汽车厂、汽油厂等等可以供给国防军需的工厂,以便增加国防力量。而提高生活程度之民生目标,无疑必须置于次要地位。吴景超强调,“如把这个根本态度决定之后,就得准备在最近一二十年之内吃苦。都要立志在国防还没有巩固之前,不预备提高生活程度。提高生活程度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但在目前还有更急迫的需要,所以不得不把提高生活程度一事,退迟一二十年,再去设法实现。在最近一二十年之内,人民的生活程度,自然要设法维持,使其不要下降,最好还要使现在于贫穷线以下的人,能略为提高生活的水准。但除此以外,不要另存奢望。只要工业化真的开始了,美满的生活,是终可以实现的,但实现的时期,无妨使他展迟,使他稍缓,以便全国人民的精力,都可集中在国防工业上面。”众所周知,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国丧师失地,大半个中国沦陷。吴景超甚至认为,武器不如人,乃是抗战不能胜利的主要原因。与敌人比较,中国并不缺乏勇敢、纪律,也不缺乏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而是缺乏飞机、大炮、坦克及一切机械化设备。中国之所以缺乏机械化武器,原因在于没有实现工业化,而日本工业化的启动比我国早数十年,制造武器的能力比我国强大得多。

因此,他强调,抗战初期敌强我弱的态势,显然与中国此前的工业化目标密切相关。抗战之前,我国沿海大都市的工业大部分是民生工业,而非国防工业,也就是此前工业化“倾向于富的目标,而忽略了强的目标”,但是“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事业,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大部分化为灰尘。”吴景超从中得到的教训是:“一国的财富,如不是建筑在强的基础上,那种财富,是没有保障的。”因此他认为,“以前谈富强,总是把富字摆在强字前面,以后我们应当矫正这种错误,应当先强而后言富。我们应当把国防工业,看得比民生工业更为重要。我们的财力人力,当应大部分放在国防工业上面。”抗战的需要,无疑是吴景超思想发生重大转向的重要缘由,而苏、德两国“后发型”工业化的成功经验,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子。他自己承认,自己此前的学术着眼点主要在于工业化与民众生活程度之关系,但1937年“在欧洲游历了半年,走了许多国家,其中德国与苏联,给我的印象最深。”据他观察,苏德两国工业化目标并不是提高民众的生活程度,而是为了增进国防力量,“因而回顾中国目前的处境,提高人民的生活程度,虽然是重要的,但增进国防的力量,则尤为迫切。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使我觉得这种态度,有提倡的必要。中国现在需要工业化,还是不易的真理,但我们目前所急待建设的工业,应为国防工业及与国防工业有直接关系之重工业。民生工业的建设,应居于次要的地位。”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7)

结合目前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行为的特点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所以城郊主题园的设计建设,是近郊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何把握旅游规划特征,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特色农博园的旅游特色与资源优势,是其规划设计的主导方针。

1. 目前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设计要素分析

农博园特色主题公园选址,不能保证经济水平和客源流量,这成为特色农博园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大障碍;主题特色不明确,对客源的历史文化内涵把握不够,盲目性较大,往往看到以蔬菜展示与农家乐为主,低层同构,无自身区域特征;内容贫乏、缺乏创意、施工质量低下,不能够使深层次旅游过程发生,旅游设计贫乏,造成旅游者的消费购买力欠缺,旅游点的自身维持能力差,使旅游处在被动旅游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形象策划不够,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旅游规划是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结合点[1],由于人们内心“亲和土地”的心理,特色农博园有开发建设的可能性。关于它的规划设计围绕文化内涵、商业价值和区位条件的外在因素,结合内在因素,环境塑造、创意项目[2-3]。才能使一个好的旅游规划项目。

2. 项目概况

安徽蚌埠市天河高科技农业博览园位于蚌埠市区西郊约8公里处,蚌埠市禹会区天河湖东西两侧。周边有涂山景区、 荆山景区、黑虎山景区、天河景区是典型的城郊风景名胜区。本次规划设计面积799.2公顷(12000亩),分为A、B两个项目区,其中A区面积512.82公顷(约合7700亩),B区面积为 233.1公顷(3500亩)。为更好结合蚌埠市及禹会区的历史人文、地理特征和天河风景区旅游控制性规划,将博览园建设成生态农业、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的集中展示区和大型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博览园。

3. 旅游规划要素分析

区位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天河农业博览园于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南部,有206国道从景区北面、西面经过,东面通过徐合高速的连接线可以便捷的到达各,区位条件良好。蚌埠市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甲级开放城市,是皖北交通枢纽,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蚌埠港也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与合肥、南京距离150公里左右,区域位置额辐射能力强;

自然景观优越天河景区是涂山白乳泉风景名胜区的四个景区中唯一有大面积水域的景区,景区内良好的田园风光和水景互相映衬,自然景观优美。

政府政策支持,是该项目开发的契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蚌埠市作为皖北的门户城市,是“安徽省交通枢纽,皖北商贸中心,综合性工业城市”,且位于华东城市带的西北延长线上,农业开发前景乐观、游览市场前景较好。天河园区依托蚌埠市,对园区的设施建设和游憩市场培育都较有利。

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因子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因子。天河景区有大面积水域,而且是蚌埠市的备用水源地,对园区的项目设置,游览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保护的要求较高。天河景区内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增加景区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投入。现状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景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各项设施比较简陋。景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现状道路质量较差。其它如给排水系统,照明通讯设施等也很不完善。景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天河景区居民多为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农业耕作和家庭养殖,经济收入偏低,自身经济欠发达。

4. 规划定位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8)

德国著名生物学家和地理学家特罗尔(C.Iroll)被推举为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他把景观定义为将底圈、生物圈和智能圈的人类建筑和制造物综合在一起、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实体,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代表一个区域整体。从景观定义出发,景观农业(Landscape Agriculture)是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多种景观斑块的镶嵌体,表现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破碎化栖息地的空间网格。从影响因素看,景观农业是人类为其生存通过较完善的生物和技术活动,对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经营的结果。从系统角度出发,俄国生态学家A.P.谢尔巴科夫(A.II.III)提出“景观农业是在农业景观中调节物质与能量的一种系统,它可以保证农业景观中资源的再生产能力,首先是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也就是说,景观农业的本质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自然景观上的有机结合,它是按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高稳定性和实现能量与物质平衡的一种新型农业。

景观农业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空间异质性。它是指在景观中,对各类景观单元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各种性状的变异程度。异质性是景观功能的基础,它决定空间格局的多样性。

2 循环再生性。构成空间镶嵌体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生态流,它包括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景观农业在确定景观中能流、物流动态基础上,尽量扩大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3 人类主导性。景观农业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又受到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干预。其中,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是景观农业演进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城市化、土地经济收益、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

4 价值多重性。理想的景观农业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教育价值和保健价值等。

(二)景观农业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中国景观农业的发展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农业前景观、原始景观农业、传统景观农业和现代景观农业。从根本上讲,农业前景观和原始景观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自我维持的内稳定系统,人地矛盾不突出,人们未意识到合理利用土地的必要性,景观农业规划更无从说起;在传统景观农业时代,几十年的集约化经营方式造成生物栖地多样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观的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景观农业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提出农业发展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完全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从景观农业的发展过程,我们得出传统景观农业仅仅体现了农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的功能,而现代景观农业的发展除立足于农业生产功能外,更强调保护及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功能,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功能。因此,理想的景观农业规划应能体现出农业生产、环境维护和旅游开发三个层次的功能。

二、景观农业构建

(一)构建目标

景观农业既具有一般景观的基本特点,又突出地表现为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结果,俄国生态学家W.L泰勒(B.)结合景观农业的特征,提出了实施农业生产与满足景观农业要求的三项原则意见。根据W.L.泰勒的三项原则意见,我们提出,景观农业的构建应该追求以下目标:

1 提高景观内各系统总体生产力。正确估价各项农业要素,合理配置作物品种,规划控制土地利用强度,改良土壤和耕作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能量与物资投入的效率。

2 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扩大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能源,控制肥料农药的使用,减少农业污染,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3 发挥景观农业的综合价值。保护和促进包括生物多样性在内的景观多样性,并为农业观光旅游开发提供资源保证,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

因此,理想的景观农业应该追求经济价值(经济活力)、生态价值(环境优美)和社会价值(社会期望)三者的统一。

(二)构建原则

1 提高经济价值

经济产出作为主导功能,要求整个景观农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以及容纳更大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结构。景观农业的构建应该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联系在一起,延伸农业的产业链,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布局,发展和运用高新技术,学习和应用新的概念和模式,如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精细农业、循环农业等,以此来提高经济价值。具体表现在:(1)加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增强农工商的紧密结合;(2)提倡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3)实现一个全方位、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4)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真正实现工农良性互动,城乡共同发展,从而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

2 维持生态价值

生态平衡功能要求景观农业具备较好的稳定性、较高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效率、较少的废弃物和多余能量排放,对人类环境具有正面生态贡献,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最小的环境负效冲击和较小的非农产品投入。同时,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比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因此,生态价值的维持措施可以走“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整合道路,按照自然系统是否合理、经济系统是否有利、社会系统是否有效的目标集来设计最优的土地利用格局和资源生产方式,规划土地优化利用的满意景观。具体可以执行以下措施:(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入居环境;(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补偿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4)在工程建设区要节约工程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系统相协调的景观。只有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宏观上设计出合理的景观格局,在微观上创造出合适的生态条件,才能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9)

国营农场因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均具有较大的规模,同时与周边乡村有较远的距离,其视觉效果较为宽广,其作物种植种类不杂乱,且较为有序,以广阔的种植区为资源开发建设,容易形成较为壮观的视觉效果[1]。例如,湛江农垦局在徐闻县的东部乡镇,种植着约2万hm2的菠萝,形成了壮观的“菠萝地海”,并且随着季节的不同,其景致也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在菠萝成熟的季节,人在空间中不仅能得到视觉享受,同时也能闻到菠萝的香味在农场里感觉全部身心都至身体大自然中,因此可以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适合营造人与自然交流、对话的和谐之风。

2乡村风貌易于修整

国营农场的建筑主要分为3个类型,即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区[2]。与其他农村建筑现状相比,农场建筑相对具有一定的规划性,其道路系统较为完善,建筑样式将为整齐。在生活区,各家各户空间既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是以一个整体存在,各户之间前后距离不会太远,以此便于保留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空间。虽然在建设初期有过规划,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垃圾处理不够科学,部分功能设施不够完善,新农村是乡村区域景观与形象的标志,以富裕、文明和现代乡村风貌塑造为依托的新形象。因此,农场建筑风貌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功能设施的完善和建筑安全系统的升级,使其既能具有农场特色,又能满足现代农场职工的生活需求[3]。

3国营农场具有现代化高科技优势

现代化高科技农业是新世纪替代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在农村个体的农业种植过程中,高科技术使用还是有限,而在国营农场中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资本农业、无害化农业、无土栽培农业和农产品工厂化生产等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具有科普示范功能和新的视觉体验效果[4]。例如,滴灌系统的设置,在工作状态下能够产生一处处水幕效果,丰富视觉效果;在农产品加工区能够观赏其加工过程,并且在造景过程中能够参与其中,实行人景互动,让城乡居民学习和了解现代农业。在新世纪乡村旅游大发展过程中,在新农村建设社会大背景下,探讨国营农场景观环境空间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较强的研究针对性。同时,由于我国乡村景观资源开发时间短,发展较快,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还需进一步探讨和学习,对于国营农场景观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更应多做田野调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寻找适合其建设发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光宇.浅谈黑龙江省垦区农场公园景观设计——以黑龙江省857农场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12:72-73.

[2]郭焕成,吕明伟,任国.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84-103.

现代农业行业前景篇(10)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部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上一篇: 人体激素的化学本质 下一篇: 医疗服务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