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1 17:19:54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篇(1)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 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2)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8-0041-05

2014年末,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时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节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就是新的增长点之一。大兴新区在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十三五”时期新的发展环境中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一、大兴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新政出台带来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十对于文化建设做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文化改革的具体措施。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谈及文化开放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创造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保护、网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统一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逐步得到认可,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热情高涨,为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宝库。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结合大兴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在“十三五”时期,新政出台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有:

第一,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将受到扶持。以往政策的关注点在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对扶持小微文化企业重视不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依靠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不同于制造业,即使发展到成熟阶段,也要靠数量众多的中小文化企业支撑。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家部委首次发文支持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

第二,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将受到青睐。尽管以往的政策中也有金融支持政策,但“十三五”时期的金融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尤其是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联合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对下一个阶段文化与金融深入对接做出了明确指导。此后陆续出台的很多文件中都涉及金融支持政策,如对电影产业、特色文化产业等都实行金融支持政策,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机遇期。

第三,文化产业监督机制将发挥作用。文化产业的规范监督政策是创建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包括内容管理政策,即保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的积极健康;市场监管政策,即保证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准入政策,即保证文化安全和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北京、河北、天津三地将在文化产业合作方面优势互补,通过建立起三地文化合作的组织机构等制度机制,搭建平台,联手推动区域内的商演等活动。这意味着此前一直停留在“框架”阶段的三地合作将进一步落地。京津冀文化市场消费以具体合作的形式进一步打通,不仅让北京的文化资源能够更充分地发挥作用,也能让更多消费外溢至天津、河北,为区域一体化提供未来的发展原动力。

相对于其他区域,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对于文化消费、文创产业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北京自然不必多说,影视产品生产交易、艺术品交易等多个重要文化产业中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凝聚了全国最多的影视生产、制作、发行、交易资源。而近年来天津的曲艺文化、河北的旅游文化产业,在当地获得的支持也不可小觑。目前在天津,曲艺演出市场的火热程度甚至有比肩北京的趋势,观看曲艺演出的消费习惯也已逐渐固化下来。在天津,即使是相对低成本、小制作的曲艺演出,只要内容过硬,同样有可能获得较高票房。而这种消费氛围在北京的演出市场上,似乎还未完全形成。早在2011年,京津冀晋蒙五省市就签署了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华北五省市建立文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发挥北京的文化辐射作用。但其实当时的合作在市场主体的合作方面还是比较有限的,大多数都是对市场的联防协作执法管理,仅有的一条也是推动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提速至今,三地已有不少产业积极地相互寻找着对接的机会,在这种“热火朝天”的产业合作背景下,文化产业的一体化略显低调。三地真正将宏观合作凝结成具体的框架还是在2014年。2014年8月底,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三方在天津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后。接下来的9月,三地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又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开幕式上共同签署《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协同创新战略框架协议》,提速文化产业一体化进程。前者明确三地文化部门将建立高层协商机制、具体工作层面沟通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而后者则确定,三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将建立协同创新合作机制,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对接等方式,共同推进行业资源整合、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京津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优势分别是文化科技、文化休闲和文化旅游,因此,未来天津发展以演绎为中心的文化休闲产业,河北发展以旅游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都比北京更合适。以目前北京越来越高的用地、用人等各种成本来看,未来的文化娱乐综合体,比如更具地方特色的“万达广场”类项目等将会更密集地出现在天津、河北,很有可能代替北京发挥更充分的文化娱乐作用,吸引北京居民前去异地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天津能够迅速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做齐,并给予北京往来消费者一定程度的消费优惠,多提供一些有天津特色的演出等产品,势必会对北京市内的文化综合体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

从地理位置上看,大兴新区位于北京市南部,是距离北京市中心最近的远郊区县,同时又与河北省廊坊市、涿州市毗邻,与天津、保定两市也很接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大兴新区带来的机遇主要有:

第一,为文化制造业发展提供机遇。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传统产业的布局。由于北京市区的地理空间有限,所以大兴新区可以在产品宣传、展示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合理调整。大兴新区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势,可建立生产加工产业集群,发挥各自优势。传统的老字号企业需要进行体制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将民营股份纳入其中,通过兼并重组减轻同业内竞争压力,例如景泰蓝等厂商在改革后,恢复了市场活力。京津冀一体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产业融合,借助区域重新布局传统文化产业。北京的一些大企业可与河北、天津的企业重组,在大兴新区建立传统文化产业集群,加速产业的凝聚力,增强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不断带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消费。

第二,借助品牌企业扩大地方影响力。现阶段大兴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居民文化消费能力较弱。为了发展京津冀大区域的传统文化产业,大兴新区需要借助北京、天津、河北的人才资源以及品牌企业的优势带动发展。其中,北京作为首都,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创业投资的机会较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大兴新区企业的发展。想要促进大兴新区的文化消费,需要结合传统文化及市场需求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戏曲、相声、话剧等传统表演形式可以结合当代的一些时尚内容和主题,根据现代人的生活喜好和审美习惯,创作出消费者喜爱的艺术作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促进文化消费。

第三,为文化产业园区带来发展机遇。大兴新区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以新媒体、数字影音、数字出版为主导产业功能。基地规划建设“一区(核心区)、三园(星光影视园、北普陀影视园和大森林影视园)、三中心(动漫创作及人才培训中心、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及软件制作中心)”。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有很高的复制门槛。京沪、京石高速公路,京津、京沪、京九等铁路干线在大兴新区内穿城而过,形成了与周边京津冀地区城市链接的便捷通道。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一区、三园、三中心”,将为打新新区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机遇。

(三)“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

为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向世界发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即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依托“古丝绸之路”的亚欧大陆新通道,涉及近60个沿线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文化旅游资源是“一带一路”独一无二的文化产品,因此,可以此寻求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文化是沿线各国、各地区共同的文化记忆,促进东西方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在古丝绸之路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同样,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文化的先导作用亦不容忽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罗杨认为,以文化交流先行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增强互信加深了解,夯实“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共识基础,既是文化产业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是和平之路,更是文化之路。“一带一路”的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而特色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的突破点。

在商贸交流的同时,文化交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在当今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文化先行显得尤为重要,“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可以打造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将带动大兴新区文化产业“走出去”,为大兴新区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走出去”。

“老字号”将借力走出国门。大兴新区拥有多个“中华老字号”品牌。北京百花蜂产品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商标“百花”)、北京二锅头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永丰”)、北京雪莲羊绒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商标“雪莲”)三家企业均为荣获国家商务部授予的“中华老字号”称号。随着一带一路的开拓,更多华人走向世界,老字号潜力巨大。“老字号”产品蕴含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一带一路”战略为大兴新区的“中华老字号”品牌走出国门带来了机遇,借助“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优秀文化产品销往中亚、南亚、东南亚地中海、波斯湾以及俄罗斯等北欧国家;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优秀文化产品销往南太平洋、印度洋及欧洲大部分地区。

(四)人才集聚带来的发展机遇

北京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拥有大批的名牌高校,也集聚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级学府培养了大批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大兴新区坐落于北京市南部,区域内想有享誉全国的北京印刷学院等以培养文化领域人才的高校。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更是被授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称号。文化人才对地区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文化强市,需要大量文化经营、管理以及从事文化品牌塑造的高端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全国各地都在争抢的稀缺资源。

人才集聚是北京发展的一大特点,大兴新区借着这股东风,实现文化产业的新发展。人才集聚将为该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有:

第一,人才流动加速文化资源整合。京津冀作为合作共同体突破了三地的行政界限,使北京、天津、河北的文化资源得到优化,打破文化资源的垄断,形成更大的文化板块,这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在延长传统文化产业链的同时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在不受行政区域限定的情况下,人才可以在京津冀三地流动,突出差异化经营优势。天津和河北可以借助北京的市场延长传统文化产业链,在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同时发展北京的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实现市场规模和产业规模的共同提升。与此同时,北京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在产业布局以及企业发展上,可以在增强天津、河北文化企业的综合实力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人才基地将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2014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被授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称号。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从2009年开始建设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拥有优质的空间载体资源、完善的硬件及软件设施、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特色化的培训专业,具备较好地承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未来,基地将致力于加快推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建设,重点培养包括熟悉文化创意产业链整体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关键环节如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等专业型人才。

二、大兴新区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文化产业未形成发展规模

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区域相比,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模尚显不足,总量偏低,大兴区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比重远不如其他区县,对区域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全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单位涉及领域狭窄,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等领域涉足较浅,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偏少。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发展不均衡,多数领域收入增长平缓,利润出现负增长。

新闻出版长期以来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点领域。2014年1~11月,新闻出版实现收入9.6亿元,与去年同期10.7亿元相比降幅达到10.1%。随着其他行业,特别是艺术品交易的快速发展,新闻出版占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比重大幅下降,由去年的17.5%降至今年的13.3%,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艺术品交易领域持续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收入继续大幅增长。2014年1~11月,艺术品交易领域实现收入合计29.2亿元,同比增长108.1%,占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合计比重的40.3%,成为收入占比最大和增涨幅度最快的领域。行业内部调整使艺术品交易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从而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收入的总体增长,使艺术品交易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主导领域。

互联网以其广泛、迅捷、高效等特性,已成为当今社会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互联网为运营基础的高端企业拥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是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不断完善,此类企业正逐渐发展壮大,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14年1~11月,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领域收入合计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实现收7.8亿元,同比增长16.5%,实现利润总额1亿元,占文化创意产业利润总额的87.4%。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广告会展适应发展的要求,进行了改进与整合,经营状态不稳定,致使收入、利润同比皆为负增长。2014年1~11月,广告会展收入为3.5亿元,同比减少12.1%;利润为-0.4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1亿元,亏损额度持续扩大。

旅游、休闲娱乐营利能强,推动产业利润增长。政府关注民生工程,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的投入,加之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行业利润的增长。2014年1~11月,该领域利润总额为0.2亿元,同比增长19.8%,收入利润率为2%,远高于其他行业,使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中营利能力最强的领域。

(二)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

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之间缺乏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存在掣肘,对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三新”领域的开拓能力不足。文化创意产业内关联度不高,各个产业门类各自为政,限制了企业间基于业务协作的产业集群形成。现阶段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布局较散,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新媒体基地的核心区和起步区,但是由于各个片区规模都相对较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驱动力尚显不足,需要扩大核心区规模,强化核心功能区的产业带动功能。

北京大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行政区域在空间上进行了整合,在提供发展空间载体扩容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间整合升级的问题。需要整合现有产业资源,在坚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上,容纳更多更广的产业业态,寻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寻求理顺文化创意产业与亦庄开发区高端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理顺与都市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体系之间的关系,通过产业间的整合,寻求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方向。

(三)文化产业发展软环境亟待改善

大兴区产业整体集聚要素吸引力不强,对资本、技术、知名企业等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其发展尤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做支撑。尽管大兴区积极引进人才,但由于北京市中心城区吸引力较强,造成现阶段大兴区人力资源还远不能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大兴区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共有3.6万人,占全市比重仅为3.4%。尤其是新媒体产业、设计创意业、影视业、动漫产业等产业门类对创新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硬环境建设过程中,尽管大兴区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在交通道路、电力设施等方面基础仍然薄弱,尤其是信息网络建设已经成为新媒体产业发展的掣肘。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上,现阶段仅有北京数字音乐中心、动漫产业孵化平台、技术评测与动漫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孵化科技条件平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新媒体产业、电子信息服务产业和设计创意产业的支撑均不足。

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服务环境瓶颈亟待突破。一方面公共基础性软服务平台薄弱,包括工商、税务等许多部门的服务环节亟待完善;另一方面,商业服务企业缺失,中介机构少,创业者最需要的有关商务咨询、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以及风险投资业务等“软服务”尚不能完全到位,且相当数量的中介机构处于缺失状态,起不到支撑创新的应有作用。

(四)新媒体产业基地的作用未得到发挥

大兴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与自身具有的优势和地位尚不相称,新媒体产业的带动引领作用尚未完全显现,与北京市其他区差异发展的特征不明显,产业发展独占性优势形成不足。受政策和发展空间限制,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其他区重叠的领域,如海淀区的电子信息服务业、石景山区的数字娱乐产业、西城区的设计创意产业等,大兴区相对优势不足,比较容易受到周边发展的竞争挤压,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进一步突破。

2014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9550万元,比上年增长118.7%,增幅列全区第三位,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9335万元,占基地全部投资的70.9%,比上年增长57.1%。201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篇(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问题,集中表现为三个“不足”:

一是文化产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文化强国建设的需要。总体上看,我国文化人才具有“四多四少”的特征:体制内从事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专业人才较多,体制外适应市场现实需求的专业文化人才较少;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才较多,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较少;具备文学艺术专业素质的高校毕业生人较多,但既具备文化专业素质又懂产业运作的人较少;单一专业的人才较多,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较少。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但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解决。“十一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已初有成效,但许多关键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更多的则还没有展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文化立法工作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对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保护和促进作用的法规和制度安排研究得还不够,没有统一的规范,比如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要素专业市场建设、准入制度,进入壁垒门槛、退税及特殊性税费政策等都还没有建立。第二,文化大部委制的改革还有待深化,文广新局虽已整合到位,但对于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关联效应的产业来说,国家旅游和体育总局这两个部门还游离于文化产业之外,造成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链和产业链被行政壁垒割裂,阻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第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许多还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有待切实转换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组织结构,努力实现在一个事业单位中将事业任务和产业义务分开,发展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与收购,打造区域文化战略品牌联盟。

三是对外文化交流规模和影响力还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文化贸易处于较大的逆差状况。文化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层次都还比较低,每年进口为数不多的国外电影在中国实现的销售收入与为数众多的国产电影收入相当,以技术为依托的高附加值文化产品对外贸易比重很小。文化贸易中的许多制度设计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缺乏新推出的大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项目与产品供给不足,对无形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出去”的支持还很欠缺。中国自主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力度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具有国际公认的文化交流平台培育与建设与我国强大经济实力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远不相称。

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着转型关键时期,要求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型经济向需求经济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经济发展很容易陷入国际公认的“中等收入陷阱”。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方面,经济增长必须由依赖传统要素驱动转向依靠效率、资本积聚以及创新驱动模式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扩大国内文化消费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朝有利于文化消费结构方向发展,人口红利在文化消费中的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给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和环境制度保证。所以如何抓住体制机制改革以及文化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是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为文化产业开辟了新的战略方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积极加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参与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获得了快速提升。但一直以来我国被当作“世界工厂”,为其他发达国家产品贴牌生产,很多行业都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也就是产业链低端,而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被发达国家大企业所占据,对我国制造业升级形成“倒逼”,阻碍着我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化。文化产业兼具生活业和生产业双重特征,其生产性特征可为传统产业在生产上的各个层面和阶段提供创意创新支持,因而传统产业的升级客观上要求文化产业作为生产业的需求与融合大大增长。

再次,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和效益平台支撑。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形态来看,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比如美国的电影产业和数字出版业、日本的动漫和数字艺术设计产业、韩国的游戏产业都依靠先进的电脑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三网融合的业务不断创新与发展,高新信息技术会不断向文化产业领域扩散与融合,文化产业将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不断创新与发展。

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及国际文化多元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

文化产业虽有“走出去”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首先,我国文化产业规模小,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的比重低。根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报告显示,美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的43%,欧盟占34%,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而中国所占的份额不足4%。从整体上看,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跟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次,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十分注重创新,创意、创新知识以及高新技术人才需求的水平和结构,决定了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文化产业各层次就业比重当中,文化相关层和层所占的比重较大,文化核心层中拥有自主创意创新能力的人才比重很低,并且整体水平不高。

再次,文化企业缺乏品牌效应,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与生产制造型企业存在重要区别,生产制造型企业有形资产多,无形资产少;文化企业自主品牌意识不强,开发创新能力比较弱。这就导致文化企业在缺乏自由资金需要融资时就面临抵押品的品牌效应不足,而使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目前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政策缺乏稳定性,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机制还不够科学,主观意识较强,许多文化评估机构主体越位和缺位的情况普遍存在,市场化程度低,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即使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

最后,区域间文化主导产业定位不明确,生产的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在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各地方也紧随中央脚步,纷纷开始制定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然而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片面追求文化产业的全面性,不根据本地实际选取主导产业,从而使地区间文化产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加剧地区之间的竞争。同时,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要求市场有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但在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中,制度体系不健全,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使得市场上产品同质化更加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主导性文化产业培育的具体对策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一是加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研究。构建文化产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信息搜集方面的优势,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增强文化产业领域支撑技术研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提高文化生产主体技术吸收能力。不断培养和引进复合型文化科技人才,促进知识在组织内扩散与分享;三是注重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出版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提高产品服务生产效率。

篇(4)

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创意经济、城市战略、体育产业等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世界银行、部委和省市、世界500强企业等重点项目30多项,参与中国成都市和上海市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申请报告的撰写工作。荣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50周年学术贡献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在海内外出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等10多部研究著作。

世博园挟江而建,是一个蕴含深刻规律的巧合:历史上的上海城,是依托于江海交汇的国际航运而发展起来的,而2010年的上海又将沿黄浦江两岸开始新的文化布局

让“创新”的旗帜

激发文化能量

新沪商:2010年上海世博会共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在这个大舞台上,世界各国的参展方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主题,通过展示、活动、论坛等形式,来展现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毫无疑问,这也是一场多元文化碰撞的盛会。您作为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觉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上海文化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花建:2010年世博会作为全世界最盛大的会展活动,是对人类科技、经济和文化成果的一次大交流、大检阅。它高举的“创新”旗帜显然会给上海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从历史看,世博会就是文化创新成果的聚集地。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提出了“一切始于世博会”的口号,也注定了历届世博会都将成为新思想、新理念、新产品、新文化的聚会,催生了人类在文化、旅游、创意、会展、博览等领域的新成果,也鼓励有识之士去开发前所未有的文化创意内容和产业组织形态,给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创新的七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组合应用。在世博会上,这七种创新的来源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出来,给予人类的文化生产力以巨大的推动。

就以1851年伦敦世博会来说,它一共吸引了630万来宾。城市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呼唤着新的生产力。为了解决如此巨大人流的观光和接待工作,托马斯・库克父子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分别在伦敦和欧洲大陆进行接待工作,整个伦敦世博会期间,他们共接待15.6万多名参观者,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后来,这对父子成立旅行社,名字就叫做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旅游机构,为全球的文化旅游产业揭开了最初的篇章。

我们再看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它把对历史、人文和民俗的开发纳入了世博会的视野,从全新的视角发现了民俗文化的价值。巴塞罗那为迎接世博会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西班牙民俗村(Poble Espanyol),它建在一片风景优美的丘陵上,一共有114座单体建筑,保留了西班牙各个省份和城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石子路两旁,各式各样的房屋如古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穆斯林式、地中海乡村式等展示了西班牙历朝历代的文化变迁,开辟了以民俗村为载体推动遗产保护、创意设计、旅游商业相结合的新模式。而1992年塞尔维亚世博会,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而举办,它有一个响亮的主题――“发现的时代”!这种发现也包括对世博会内容组合的再发现:表演、娱乐和狂欢也应该是世博会的重要内容。这次世博会历时176天,举办了3万场演出,吸引了4181万人次参观,其中33.5%是外国来宾,许多观众在艺术氛围感染下也加入了演出的行列。这是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盛大的演出盛会之一,开创了全球演艺狂欢的壮举。它那只白色羽毛、鼻子七彩的大鸟吉祥物,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文豪的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可见,2010年世博会也必将赋予上海的文化建设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一位美国学者指出:21世纪初叶影响全球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信息化,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在连续30多年至今方兴未艾的中国城市化浪潮中,上海是中国大陆现代化程度最高,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851年,当第一届世博会诞生的时候,上海刚刚走向城市化的道路。而在以后的100多年里,上海率先经历了中国城市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每一个关键历程。

从申办世博会到举办世博会,上海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当然能以“世博之城”的大手笔,把文化产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看,上海文化产业在2008年达到总产出3304.8亿元,增加值780.11亿元,占上海GDP比重达到5.7%。上海以占全国土地0.06%的面积和1%的人口,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国的11%左右。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看,上海开创了在中国所有城市中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重要指标的近30项全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的纪录。比如上海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有线网络系统,用户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一;上海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文化内容和服务方面位于前列,包括上海的网络游戏产业营业收入占中国的50%以上;拥有全球技术最先进的IPTV网站(PPlive,PPstream)等;上海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会员人数最多的中文文学网站;上海拥有全球九大A级电影节之一即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拥有中国城市中规模最大、最活跃的演艺市场,上海演艺业的票房销售额是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一名;上海的演出场次之多是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一位;中国所有城市的单一剧场营业收入中,上海拥有全国的前三名:即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马戏城;上海的电影院票房销售额连续14年排名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一名,中国单一电影院的票房销售排行榜的10强中上海拥有三强等。这些都是上海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不过,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上海也需要更大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而世博会恰恰是最好的时机。在世博会“创新”旗帜的感召下,在产业的规模、能级、效益、品牌和国际影响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

让上海的文化空间布局

更有魅力

新沪商:2010年世博会开创了世博园分浦西浦东两片、黄浦江在中间横穿而过的总体布展格局,以实现辐射全市的展出效果。您觉得这一新的展览模式对上海的文化空间形态和文化产业布局会不会产生影响?

花建:其实,世博园挟江而建,是一个蕴含深刻规律的巧合:历史上的上海城,是依托于江海交汇的国际航运而发展起来的,而2010年的上海又将沿黄浦江两岸开始新的文化布局。

从19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万商云集的态势,上海的工业形成了沿江(黄浦江)和沿河(黄浦江的支流苏州河)发展的特点,而上海的主要文化机构如出版业、报业、电影业、唱片业、娱乐业等则集中在市中心商业区。跨入21世纪,上海的城市综合规划从市区600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郊区在内的6000平方公里。从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设施布局看,上海无疑吸收了它们大多数沿水岸和中轴线分布、形成组团式结构的经验,既根据文化生产力布局的需求,又结合上海世博园的建设,建设一系列新的文化产业功能区。这一点,在全国城市中也具有创新的示范意义。

在我看来,上海文化产业可以利用世博园建设的浩荡东风,逐步形成一横(东西中轴线)、一纵(南北主题带)、两河(黄浦江和苏州河)、多圈(功能圈)、多组团(特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布局。

首先是沿横贯城市东西的文化中轴线,依托大虹桥交通枢纽港的建设,从西郊的会展休闲娱乐圈,沿延安路中轴线,一直延伸到浦东新区的迪斯尼乐园、张江动漫谷、数字化出版基地、外高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等,建设规模雄大的文化产业带。与此同时,以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横跨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园为新起点,也能形成集聚文化资源和发散文化魅力的辐射中心,大致沿上海南北高架道路的中轴线展开,使旺盛的文化活力直达上海的南北两翼。

“春江绕城多妩媚,奇楼依水有神韵”。根据上海在21世纪的城市发展战略,上海沿海、沿黄浦江、沿苏州河等水系开辟大宽度的滨海、滨江、滨河文化休闲娱乐走廊,也可以把黄浦江和苏州河生态环境整治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结合上海世博园的建设,使得过去老工厂老城区密集、综合环境较差的滨江、滨河地区,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化生产力密集之处,并且利用市中心上海大剧院、世博演艺中心、上海博物馆、上海音乐厅等云集优势,建立环人民广场文化圈,戏剧大道,以及浦东陆家嘴、徐家汇、五角场、迪斯尼乐园、临港产业带等多个文化产业圈与多个特色文化街区,形成纲举目张的空间布局。

可以预见,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和之后,上海的文化产业功能和设施布局,将兼顾产业规模集中和服务适度均衡的原则,使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相适应,形成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文化空间布局。

为中国文化建设

献上智慧果

新沪商:在筹办和主办世博会期间,上海文化建设完成了包括上海世博演艺中心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你觉得这些工程向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花建:美国学者佛罗里达提出:世界上的创意城市,大多体现了三T规律,即三个T打头的英文单词:Talent人才,Technology 技术, Tolerance包容性。上海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创意城市――设计之都,在筹办世博会的过程中,正展现了国际化的包容胸怀,体现了世界资源、中国创意、人类共享的运作能力。

就拿文化演艺业来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全球娱乐演出的一次盛大荟萃。整个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将举办近2万场文艺演出,其中将包括世界一流的音乐、歌舞、舞蹈、马戏等演艺节目,还将举办许多文化演艺娱乐的交易和交流活动。上海的演艺和娱乐产业与资本、产权、衍生产品等市场的开发结合起来,开展演艺节目的推介、交易、展演、培训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得上海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演艺狂欢节之都。

世博园里拥有18000个观众席的上海世博演艺中心,以飞碟般的优美造型让人惊叹。它的整个设计、谋划和营运,则是上海吸引国内外资本投入上海演艺产业的一次创新之举。它吸引了东方明珠国际交流有限公司、著名的体育娱乐现场经营企业AEG和NBA(中国)共同经营,而NBA(中国)又吸引了李嘉诚基金会、迪斯尼旗下的ESPN公司、中银投资、联想控股、招商局中国基金有限公司等联合出资购买了它的11%股份,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值的文化产业链。这证明了上海开发各类世博会文化产品,包括世博会演艺项目和“世博之后”的演艺市场,以及相关的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投资市场,都具有广阔的空间。

上海利用2010年世博会,在大力发展艺术品产业上也将大有作为,其核心是积极推进艺术内容的创意和产业化的成果转化,让人们的生活更有意味和更有美感。上海世博会吸引的7000万观众和密集的政府交往及商务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目前,上海世博会的特许产品经营包括家居用品、文具、服饰、礼品和小饰件、时尚饰品、媒体产品、休闲小食品、个人护理用品、软件技术产品及玩具和游戏等10大类,其中大量与文化、娱乐和创意密切相关。同时,上海世博会有10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面积授权企业经营,为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展工作人员以及7500万参观者提供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商品零售和其他各类服务,这也给上海的工艺美术和纪念品设计研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案例是,2009年10月,在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上,著名的工业设计公司-NOVA浩汉公司,推出了汽车和摩托车设计新理念,也推出了时尚茶壶等一大批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NOVA浩汉公司的领军人物陈文龙是世界工业设计协会唯一的华人理事。该公司本来是以工业设计特别是汽车和摩托车设计为特长的,它在上海的设计大本营特意开设在嘉定汽车城附近。而这一次该公司把汽车和摩托车设计的理念应用到了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领域,他们创意推出的时尚茶壶、创意茶具等一大批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大受欢迎,连展品也被客户踊跃购买。由此可见,借助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上海发展艺术品及旅游纪念品将跨上新的台阶,从艺术品的“本地研发”发展到“专业设计”,从艺术产业的“在地服务”发展到“异地销售”和“全球推广”,真是大有可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和之后,将荟萃中国和全球的演艺优秀节目,这将大大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吸引力。这使我们联想起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向全世界传播了一个开放、自信、古老而年轻的中国,而这一国家文化工程邀请了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石冈瑛子担任奥运会开幕式的服装设计师。日本《朝日新闻》在2008年8月13日刊登文章《奥运会是中国成为文化大国的跳板》,指出:“中国正在谋求成为一个国际性文化大国。张艺谋起用石冈瑛子的理由是,她拥有东方的DNA,并且在国际舞台上表现活跃。北京吸纳跨越国界的创造性,今后也许会成为亚洲文化圈的霸主。”日本人对中国奥运会特别是开幕式的文化开放举措,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恰好证明:利用2010年世博会机遇,展示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将有力地推进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把上海建设成为

“双世博”之城

新沪商:您认为在“世博后”期间,上海文化建设可以谋划哪些重点项目?您有哪些重大的对策性建议?

花建:我建议上海在“后世博”时代,要利用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综合类世博会)的设施、资源和经验,再接再厉筹办2020年前后的第二次世博会(专业类世博会),以空前的大手笔为上海文化谋划新的蓝图,成为中国第一个“双世博之城”。

根据国际展览局有关规定,世博会包括两大类型,其中的注册类(又称综合类)世博会一般主题恢宏,展期6个月,要求参展国出资建造各自国家馆,一个国家申办两届综合类世博会须相隔15年;而认可类(又称专业类)世博会则主题相对单一,展期一般为3个月,主题包括生态、陆路交通、狩猎、娱乐、原子能、山川、城区规划、畜牧业、气象学、海运、垂钓、养鱼、化工、森林、栖息地、医药、海洋、数据处理、粮食、花卉等。历史上,有多个国际大都市先后举办过综合类世博会和专业类世博会,成为“双世博之城”。如巴黎举办了1889年的综合类世博会,又举办了1937年的专业类世博会,后者的主题是“现代世界艺术和技术”,荟萃了各国的大批艺术品和技术发明;又如日本大阪举办了1970年的综合型世博会,又举办了1990年的专业类世博会,主题是“人类与自然”,以世界范围的园艺和花卉为主要内容,同时作为庆祝大阪“新的开端”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吸引了2300万参观者,成为东方国家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国际庭园博览会。

篇(5)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矗。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二次革命,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常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6)

由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世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所难免。但是,金融危机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何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刺激文化消费拉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般而言,越是经济萧条年代,公众越有闲暇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经济之危反倒成了文化之机。有声电影、无线电广播、彩色动画片、摄影技术、动漫产品等传播手段都是在经济危机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数字出版、手机增值服务、网络游戏等低价位、新科技的传播方式必将受到市场追捧,成为文化产业创新传播手段与培育新型业态的重要突破口。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刺激了人们需要感受温暖美好的愿望,文化消费也就成了人们的需求热点。总理在200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既可以拓展消费领域,也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0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文化需求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对应的文化需求在个人消费中的比例应占到20%以上,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目前文化消费支出不足8000亿元。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还远未得到释放,文化消费的空间非常大。因此,完全可以把提升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生产应对危机的实用性文化产品,积极提供帮助人们精神减压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的振兴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二)金融危机催动科技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重大科技成果往往推动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与繁荣。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战后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20世纪40、50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兴起,使得美国在战后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最近一次的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也有力地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伴随了克林顿时期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科技创新已成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利器,国际社会在这方面都已经有着惊人的共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发表有关经济政策的重要演讲时曾表示,美国有走出金融危机的信心,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仍然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和发明创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的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通过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一轮的经济繁荣。”“知识和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克服经济困难的根本力量。”以我国的网络游戏出版产业为例,在新闻出版总署为增强我国网络游戏的自主研发能力而实施的“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已达131家,从事研发的专业人员达24768人,比2007年增长了17.8%;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总数超过286款,比2007年增长了14.4%,一些大型的网络游戏研发公司,如完美时空、腾讯、金山、网龙等在2008年均推出了至少一款以上的网络游戏作品。2008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实际销售收入达110.1亿元人民币,比2007年增长了60%,占中国网络游戏出版市场总收入的59.9%,原创网络游戏已经连续四年牢固占据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在排名前十位的最受欢迎的网络游戏中,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占据了6席,实现了市场价值和用户人数的双突破。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转化,契合文化生产与消费领域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加速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就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支撑和引领我国文化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三)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凸显文化产业优势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和本质的文化产业是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同时,因其自身对物质和能源的低消耗被视为是最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200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李长春同志也撰文指出:“经营性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展潜力大,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和繁荣文化市场的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地冲击了我国的经济,但也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机会,在此过程中那些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被淘汰或被迫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将向低能耗、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发展。金融危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文化产业绵长发散的产业链亦能反向刺激低迷态势,带动经济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带动就业。这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的压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态势发生新变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正在受到程度不同的冲击。国外文化企业进入我国文化市场的步伐明显放慢,竞争态势暂时趋缓,国际文化产业的经营发展出现阶段性疲软,为我国文化产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有利条件。文化“走出去”,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版权“走出去”、成品“走出去”和实体“走出去”。其中版权输出简便,但相对被动;成品输出见效较快,但受到语种局限;而在海外创办实体,实施本土化战略,则既能贴近国际社会的实际和受众,又能为我所用,能有效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目前,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文

化元素产品的兴趣正在日益浓厚,这就为我国的文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作等多种形式在境外直接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基地,使自己的文化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这一有利机会,出台政策支持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经营能力的文化传媒企业,尽快构建起系统高效的国际传播体系,我国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就会乘风破浪,直驶蓝海。

二、后危机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推行文化体制改革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一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要对少数国有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使它们变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企业,赋予它们在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中流砥柱的责任。同时,根据文化产业可经营范围,研究允许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的文化项目和鼓励其投身文化产业的产业政策,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政策。最终形成以公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国有文化企业为导向与非公有文化企业并存的文化企业多元发展格局。

(二)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法律体系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传统产业继续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产生,文化产业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尽快出台急需法规,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规范、促进和有效管理。一是加强立法。产业立法不但要紧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与体制改革相促进。要根据文化产品的可复制性、文化产品对不同人群的适应性、文化产业所需的政策环境等,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团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文化消费人群对不同文化产品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制定文化市场准人的法律和法规;根据发展文化产业引进资金的需要,制定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及财税优惠的法律和法规;根据文化产业人才和技术的需要,制定引进文化人才和技术的法律和法规等。二是加强执法。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盗版、伪造、假冒、侵权等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在法制轨道上运行,并促进其发展的持续、高效、稳定。

(三)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集群战略

文化产业较强的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而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也成为其发展的驱动力,这已是被国外实践所证实了的。美国的迪斯尼、好莱坞以及时代华纳集团等都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我国的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但基本上处于“割据状态”,资源分散,集约化程度很低,难以产生规模效应,

难以形成整体的品牌优势。因此,必须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要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包括文化与非文化企业),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集中,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复合型的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四)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

“文化就是财富”。把文化作为资源,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但是,目前我们对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做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相反地,总是被外国公司抢先开发。比如,《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却被美国迪斯尼包装成票房过亿的动画大片;《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被日本和韩国改编成动画、游戏后,卖到中国赚得盆满钵满。这些事例提醒我们,在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开发利用是无地域、无国界的,谁的文化意识超前,谁的艺术手法先进,谁将占领文化资源开发的制高点。如果不迅速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能力,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历史的精品被打磨成别人的商品。如何减少上述类似的被动和尴尬,如何使中华文化在我们自己手里真正发扬光大,是我们今后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五)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中国文化产业之所以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批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懂技术、懂艺术、有品味的专门人才。我们应制定人才流动和培养的政策,打破行业和国家、省市的地域界限,完全按照文化产品的生产规律,实行人才自由、合理的流动、交流和合作。必须改变传统的文化人才地区、单位所有的体制,实现人才资源管理的社会化和人才供求的市场化。要注意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培养文化创作与生产方面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要重点栽培文化产品营销人才。要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们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要全面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培养未来的文化艺术创造者和消费者。要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培养、引进、选拔、激励等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萧条时期,文化产业通常会逆势发展、迅速崛起。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我国的文化产业定会化危为机,逆势而上,有所作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注释:

①《政府工作报告》,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3月6日01版。

②张晓明、胡惠林、章建《中国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与振兴之路》,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4月14日16版。

③《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09年01月10日01版。

④寇晓伟《我国网络游戏出版产业危机中逆势增长》,载于《科技与出版》,2009年第3期,第63页。

⑤李长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载于《求是》,2008年第22期第1至8页。

篇(7)

立足青海地域资源优势,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全局中找准定位,把握机遇深化体制改革对推动青海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新时期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

(一)服务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从“保增长”向“调结构”的重点转变凸显了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的重要性[1],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克服以消耗物质资源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正顺应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也符合我省摆脱粗放型生产模式的现实需要。在此契机之下,高度重视青海文化产业发展,以发展区域性产业项目为重点,逐渐使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推动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也显得尤为关键。

(二)促进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文化产业是实现我省生态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青海在全国生态、资源的特殊战略地位,要求我省必须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文化产业既能充分利用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又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并且带动旅游、商贸餐饮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文化产业是实现我省转型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青海有着文化资源的特殊优势,同时受高原地理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经济必须与生态战略相结合。最后,探索青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实现和谐发展与统筹发展。当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区,青海的多元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共同创造的合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内在的凝聚力。一方面,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青海多元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带动青海省经济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在这种交往中,各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自觉性增强,有利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巩固,促进青海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保护原生态的文化资源。在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文化资源。可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与融合,平衡地区发展差距。

(三)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攀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已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近年来,青海省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教育投资、精神文化消费、旅游、观光消费增长幅度逐年攀升,满足这种需求仅依靠地方文化、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明显不足,还需要文化市场的繁荣进行供给,提供更多的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可见,居民消费水平的趋势迫切需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

二、新时期青海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

(一) 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全国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机遇

青海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于自身优势,根据特色定位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服务于全国文化产业布局。因此加强文化战略研究,对于定位青海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家区域文化产业政策从区域产业战略部署出发,将我国文化产业分为东部文化产业率先发展,加快中部文化产业快速崛起,振兴东北地区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发展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2]。

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看,青海文化产业首先应着眼于西部地区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以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为方向,加快文化资源的保护、整合和开发工作。并以人文地理资源优势参与全国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并以文化产业格局构建为契机,重点发展青藏高原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管理学科祁述裕先生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一书中以文化产业生产类型为依据将文化产业分为“全国性核心文化”、“边缘文化”和“地方(都市)文化”三类 [3]。以全国性核心文化类型的标准看,由于没有大量的资本投入和科技支撑,且省内市场需求较低,对省外需求市场的竞争力也不明显,青海文化产业并不具备发展全国核心文化产业的优势。以边缘文化类型的标准看,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正逐步走向深化,加之人文地理资源使青海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民族影像业、出版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且在满足文化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青海文化产业具有一定优势,而以地方文化类型的标准看,青海文化产业具有明显优势。民族歌舞演艺、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业、民间工艺美术品加工业销售、以独特气候特征为依托的体育产业和会展业、藏医药文化产业等是青海文化产业的特色所在,围绕此类产业打造文化品牌,逐步加强与传媒产业结合。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以文化资本优势为依托寻求与经济优势地区合作是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 调整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对于鼓励民众创造精神,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意义。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应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化。同时也要注重营造产业环境,逐步完善民营资本市场准入条件,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这将对提升青海文化发展活力,释放产业发展空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扩大文化消费的契机

与此同时,要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城乡发展结合,激励文化创造活力。一方面,激发公众文化创造活力,符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香港大学人文社会研究所研究员莫建伟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着眼点应当以培育文化创造力为核心,以激发公民文化创造力为重点”。另一方面,青海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同于经济发达地区依托经济资本和科技创新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要倚重于培育文化创造能力,发挥特色文化创意资源优势。可通过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投入,培育公众文化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建议将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对接。通过发挥农牧民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优势,鼓励农牧民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既能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能使农牧民在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得到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三)探索特色资源整合利用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利用多种文化传播载体,拓展文化产业资源。要充分发挥出版物、会展、文化周等载体作用,拓宽发掘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提升资源开发的品味与层次,全面展示、传播青海文化。青海在自然和文化两种资源占有特殊优势。这些比较优势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战略,进行有效开发后才能转化为产业资源优势。而开发的过程需要会展、出版物等载体作用才能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的作用,对青海文化的地域特色进行宣传,通过载体与外界交流、传播,形成青海地区对外的窗口和平台。

2.深入和拓展对特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促进贸易交流。利用传播载体能对不同的文化资源进行发掘,并且传播范围广泛、效果明显。因此,要拓宽发掘资源的路径,进一步拓宽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载体的种类。如书籍等出版物的载体可从整体上介绍和展示青海地区多元的文化形态。会展展示青海特有的宗教、艺术、民间文化风情特色。此外,载体的选择既要从形式上考虑与观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也要从内容上提升载体的文化内涵。

(四)以文化品牌带动青海地区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青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只有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并形成文化品牌,其文化产业才能形成产业链并实现持续发展。在青海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上有专家提出:“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品,只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并通过产品的打造,才能培育出高品位的文化品牌”。

1.体现青海地域特色,打造文化产品差异性优势。相对发达地区,青海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走民族、地域特色发展之路才是青海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要以寺院为依托推出宗教文化品牌;以历史文化为底蕴打造旅游经典品牌;以传统手工艺特色为优势,开发工艺美术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

2.依托青海地缘优势,打造区域标志性文化品牌。要通过营销和宣传,依托青海地缘优势,把单一民族文化产品品牌打造成为区域标志性文化品牌。在保证民族区域原生态特色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如何进行成功的市场运作。文化产品的好坏是决定其市场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发掘原生态文化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对文化产品进行包装、营销、宣传,是形成文化产品品牌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民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和创新并采用更多大众喜欢的艺术手法,实现对文化产品的创意包装,强化文化产品的“卖点”,以此培育青海的文化产品品牌。

3.要做好品牌延伸,打造产业链条。推出品牌后,可以围绕该品牌的经济价值,打造丰富的产业链条。可以通过青海文化旅游来带动旅游纪念品,相关书籍、光盘等产业的发展。可根据青海不同地区区位特点,市场环境特点,来设置产业分工,打造产业链条,以工艺美术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例,一些特色县域有创意设计、生产加工的优势。而一些人口集中,商品流通迅速的城镇具有商品展示平台、销售市场的优势,可将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创意培训进行分工,形成产业链条。

(五)依托地缘优势特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青海省已逐步形成了藏毯、民族服饰、工艺美术、民间工艺等内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如能建设一体化的民族文化产业格局,既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又实现合理分工,势必会增强特色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建议以特色县市文化资源、特色产业内容为依据,建立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如以青海工艺美术品大厦和新奇工艺装饰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特色县域内民间工艺美术品资源,形成青海地方民族工艺美术品产业群。以藏羊集团为龙头的青海省城南新区、湟中、水井巷商业街的藏毯加工、销售产业带。建立以平安、贵德为龙头的奇石产业基地;以互助、循化、大通、贵南为龙头的民族刺绣产业基地,逐步形成青海区域一体化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六)探索创意人才开发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培养既熟悉本地文化又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的特色人才。发展青海地区高校和文化科研单位的作用,培养既熟悉本地文化又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的特色人才。以青海民族学院为例,民院中聚集了各民族的人才,可以将这些人才自身的民族特点以及对民族文化熟悉的优势与历史、民俗、经济管理等专业教育相结合,设置特色学科,培养从事本地区文化研究、文化产业的综合管理人才。

2.依托人文地理优势,培育文化创意与技术人才。地域特色传统技艺传承是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如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唐卡制作等。因此,要就地取材,通过一定的组织培训,将这些手工技术人才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

综上所述,当前青海文化产业发展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新形势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契机,进行准确定位,从建立科学文化产业体系,扩大文化产业消费,发展特色文化品牌方面,发挥好青海地域的比较优势,促进文化体制改革,打造青海文化名片,促使青海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注释:

[1]张晓明,胡惠林.2010 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篇(8)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是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也是湖北发展文化产业,实施“两圈一带”战略,促进两型社会建设,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行动纲领。

一、经济之危,文化之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文化产业属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朝阳产业。21世纪全球文化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回顾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重要趋势,那就是经济之危、文化之机。

1929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到1933年,美国银行倒闭l万余家,企业倒闭25万家。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制定联邦戏剧计划、联邦音乐计划、联邦艺术计划、联邦作家计划等,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主题公园、动漫游戏等产业大发展。美国文化产业逆势而上,最终使美国成为世界文化产业强国,成为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第一大国。

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韩国传统企业受到很大冲击。两国政府为摆脱困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以文化产业刺激内需,拉动出口”的“文化立国”战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动漫和游戏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第三大产业,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文化产业第二大国。韩国电视剧、游戏等优势产业迅速发展,韩流风靡亚洲,走向世界。韩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日本、韩国靠文化产业很快走出金融危机,并成为世界文化产业领先的国家。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省市在改革中调整经济结构,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河南、湖南、山东、陕西、云南、重庆、河北等20多个省市,纷纷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文化产业逆势而上,形势喜人。广东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22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2%;北京2008年聚集66万文化产业创意人员,文化创意产业收入是4773.1亿元,占GDP的11%,上缴税金201亿元;上海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增长连年超过商位数;浙江有一定规模的民营文化产业超过千家,2007年文化产业总产出2120.24亿元;杭州市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579.86亿元,占市GDP比重达12.1%;湖南去年文化产业总产出,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90亿兀。

我国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是到了近代,我国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强国。这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在世界上的软实力。现在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在全球处于霸主地位,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80%由欧美占据,世界各地传播的新闻90%以上是西方7国垄断。现在全世界共有期刊20多万种,在世界排名前100位的期刊中,美国占57种,在前10位中,美国又占据了8席。美国生产的影片占全球放映时间的50%以上,占电影票房价值的2/3。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人我国市场,影响我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而我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还不多。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0%,但当今世界互联网上的信息90%是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仅占1%。我国出版业在世界出版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只有0.04%,图书进出口版权比为10:1,文化贸易逆差非常严重。“木兰从军”是我国的历史故事,熊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国宝,却成了美国畅销世界的影视作品“花木兰”、“功夫熊猫”的主题,我们从美国进口这些影视作品,使国人感到尴尬。

二、正确认识湖北的文化优势,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湖北地处中原,文化昌盛,人杰地灵,源远流长。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出生于我省秭归县;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发明者毕升,我省英山人;《本草纲木》这部世界最早的医药百科全书的作者李时珍,我省蕲春人;中国第一部《茶经》的作者陆羽,我省天门人;近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我省黄冈人;近代著名诗人闻一多,我省浠水人;著名戏剧大师曹禺,我省潜江人……我省这些世界大师级的文化名人,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的文化发展,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湖北荆楚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以炎帝神农文化、盘龙城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优势;二是以辛亥革命、黄麻起义、鄂豫皖、湘鄂西等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优势;三是以三峡、神农架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优势;四是以武当山、四祖寺、五祖寺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优势;五是以恩施土家巴人、江汉风情为代表的民族、民俗风情文化优势;六是以屈原、王昭君、孟浩然、陆羽、毕升、李时珍、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优势;七是戏剧、曲艺文化优势;如汉剧、楚剧、湖北大鼓等;八是民间工艺异彩纷呈,如黄梅挑花、天门印花等;九是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如安陆农民画、黄梅诗词楹联等;十是地域特种文化,如黄梅佛禅文化、孝感孝文化,在全国都有影响。还有古代青铜矿冶文化,近代工业文化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

湖北的文化资源是丰富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一座富矿,需要继承、需要开发、需要弘扬光大。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的丰富体裁,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元素。

湖北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在全国排第三位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湖北有100多所高校,100多万大学生,科研院所500多个,两院院士56人。湖北是社会科学大省,社会科学机构、社会科学专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些都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湖北文化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势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广播电视总台、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日报传媒集团、知音传媒集团、今古传奇报刊集团等国有文化产业集团,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江通漫画,百步亭国际传媒集团不断发展。文化品牌不断涌现,《楚天都市报》、《知音》

杂志、湖北经视频道、《长江文艺》、湖北京剧等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初步形成了报刊、期刊业,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文娱演艺业,文化旅游业,文博业,动漫业等产业群体。其中报刊业实力雄厚,期刊发行量稳居全国第二。

湖北文化设施建设成果显著,以琴台剧院、省出版大楼、省博物馆、省群艺馆为龙头的一大批新建、改建的演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启用。省博物馆率先在全国免费开放,在全国反响强烈。投资过6亿元的省图书馆新馆,已在沙湖之畔动工兴建。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中,相比北京、上海、广东、江苏这些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相比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我们文化产业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在领导认识上,一些领导还没有真正从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存在重物质生产、轻文化产业;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轻文化的产业属性;重政府计划配置,轻市场配置;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国有文化产业,轻民间文化产业等传统思想,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看成是宣传文化部门的事。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滞后,文化市场培育不够,存在“小、弱、散”的扭扣现象,缺乏在全国领军的、实力雄厚的、核心竞争力强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全省没有一家文化产业上市。社会办文化氛围不浓,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不够,民营文化产业发展不快,块头不大。

三是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产业发展遇到资金瓶颈。

四是文化产业发展人才不够,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策划人才、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非常短缺。

五是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所占份额少。去年,我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50.1亿元,占全省GDP的3.97%,不仅远远低于北京(4773.1亿元)、上海(2007年为2120亿元)、广东(2200亿元),也低于浙江(2007年为2120.24亿元)、湖南(1090亿元)。除报刊外,我省也没有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

三、以转企改制为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满足群众精神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居民消费主要以物质消费为主;人均GDP在3000美元,进入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重时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居民的消费结构转向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整个社会将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新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100美元,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上进入了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并重的时期。

2008年是比利时画家、《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埃尔热诞生100周年。进入2009年,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波及比利时,但比利时仍以大量人力财力、大张旗鼓地将本年度确定为“动漫年”,2月,在首都布鲁塞尔举办动漫狂欢节,5月,在瓦隆举办“丁丁艺术修复展”,“丁丁书店”开张、埃尔热博物馆启用、丁丁博物馆开幕、丁丁纪念邮票发行、丁丁纪念欧元发行等一系列活动,把动漫年推向高潮。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影响比利时的文化产业,相反动漫产业市场还增长了5%到10%,成为比利时经济的亮点。比利时动漫年活动举办负责人说:“动漫产业和市场的良好表现,给人们带来了信心和动力,世界也希望通过动漫创作和动漫产业的兴盛。对比利时乃至欧洲经济起到刺激和示范作用”。

比利时是欧洲小国,国土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035万,人均收入达3万多欧元,是一个富国。在全球从事动漫业的人员中,比利时人占三分之一,比利时可以说是一个动漫创作大国。“丁丁历险记”、“蓝精灵”都是比利时漫画作品,并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丁丁历险记”从1929年开始发表,到1976年,共创作出了23本历险记,在全球累计销售超过2.5亿册(套),每年仅与丁丁相关的书刊销售额就达20亿至30亿欧元。以“丁丁”为人物造型和以他的历险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众多的动画片、舞台剧、卡通人物、玩具、电子游戏等风靡全球,年产值估计在1800亿至2500亿欧元。蓝精灵的产业市场,目前就已达到35亿欧元。

英国作家J.K.罗林的《哈里・波特》也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链,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人所共知的。

(二)深化改革,完善体制。创新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胆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深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文化企业。重塑自主经营的文化市场主体,破除一切不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体制,创新机制,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对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去年,安徽出版集团重组“科大创新”,成立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安徽出版集团输出版权项目286种,居全国第一。其在俄罗斯兴建的新时代印刷公司,是迄今为止全国惟一“走出去”发展的印刷企业。

(三)发现、选拔和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突破文化产业的“创意瓶颈”,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创意的缺乏,创意经济的最大障碍在于创意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经济形态。在文化经济中,人才的发散效应尤为显著,一个人、一群人、一个创意带动整个产业、整个部门的现象并不鲜见。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人类发展报告》指出:“文化和文化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创意与人才比传统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和资本更快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意产业强调的是创意和创新,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据资料显示,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人口总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为15%,而我国创业人才不足就业人才的1%,我省就更为稀缺。

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发现、选拔、培养和重用创意人才。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集团,由一个普通的农村乡镇发展成为东方“好莱坞”,就是有徐文荣等创意战略人才的创意才有今天。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横店镇经过了联产承包、发展乡镇企业,到90年代初发展高科技产业,医药、磁性材料工业销售达200多亿元,但徐文荣等并不满足。1995年,徐文荣了解到一个信息,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庆祝香港回归,正在拍摄一部大型历史片《鸦片战争》,因资金不足,拍摄场地难以落实。徐文荣得知此事后,赶赴

上海,捐赠4000万给《鸦片战争》剧组,并用这4000万在横店镇范围内,建造了一个占地319亩,包括5大景区,150座各类建筑,总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19世纪南粤广州街,这就是《鸦片战争》的拍摄现场。1997年电影拍完后,围上围墙,挂上中国电影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然后对外开放,40块钱一张票。配合了香港回归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潮如流,最多的一天十万人,不到三个月,4000万捐赠款全部收回,促使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到今年五月,在横店已拍摄了《鸦片战争》、《英雄》、《无极》、《汉武大帝》等影视剧610部,横店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被称为东方“好莱坞”。

与此同时,横店集团等又拉长产业链,发展与影视相关的产业,如服装、道具、舞美、音响、灯光、演员培训、宾馆、酒店等,2008年6月还经教育部批准开办了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旅游业也空前火爆。2008年横店集团年销售额达188.06亿元,利税17.18亿元,今年1至5月旅游人数达570万,全镇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

(四)整合资源,改变“小、弱、散”,打造文化产业集团

按照“行政推进、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原则,以现有强势文化产业的龙头,打破地域、单位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源,加强文化产业集团化建设,产生集聚效应,增强竞争力。要解放思想,根据湖北的实际尽快改变“小、弱、散”现状,组建传媒产业集团、数字出版产业集团、影视制作产业集团、动漫游戏产业集团、创意设计产业集团、古玩珍宝产业集团、演艺娱乐产业集团、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民间工艺产业集团等9大文化产业集团。有条件的文化产业集团,创造条件,争取尽早上市。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催生一批产值过千亿元的文化产业集团。

安徽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产业,继安徽出版集团公司借壳“科大创新”实现整体上市后,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公司也正待新股发行重启后直接上市。芜湖“方特欢乐世界”开发特种电影、数字动漫等关键技术,成功打造了中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主题公园,开园一年半游客量已超过2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37亿元。

(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要运用武汉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的有利条件,充分运用数字、激光等现代声、光、电、网络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创造新的文化业态。美国的芭芘娃娃,从诞生以来五十年,随着科技的发展,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由原来一个布娃娃,变成现在能走、能跳、能说、能笑、能唱歌的芭芘娃娃。今年3月7日,在上海淮海路全球首家芭芘娃娃旗舰店,展出了1600多种芭芘娃娃,市场永葆生机。

湖南拓维集团把通讯网络与动漫结合起来,创新手机动漫,去年实现利润近8000万元。中影集团、电影频道、央视网等单位,年内将组织生产1500多部手机小电影和网络短剧。新技术推动文化业态持续更新,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

(六)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一批有荆楚文化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湖北民间文化、民间工艺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但真正形成文化产业的很少。政府要大力支持、扶持民间文化的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场地、信息上给予支持。

篇(9)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01-01

从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批准实施以来,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区内各地热议和争相发展的优先项目之一。天水和关中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到处都留下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历史烙印。因此,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放置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下,抓住机遇,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发挥优势,形成特色,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一、紧紧抓住天水文化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它具有了商品属性,文化产品在满足人们文化需要的同时,也给其生产和经营者带来经济回报。正是在这种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形成了所谓文化产业。

1.从世界范围看,主要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文化市场繁荣,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面临加入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2010年英国文化产业的年产值将逾600亿英镑,从业人员约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其平均增长速度近两倍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在1993年就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美国的文化产业更加发达,其视听产品已经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占据了国际市场40%以上的份额,并携带着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走向了全世界。

2.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政策机遇。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2012年2月文化部了《“十二五”时期文化产品倍增计划》。

3.甘肃省也出台了财政、税收、投融资、工商管理、土地以及人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民间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等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发展出现政策叠加的良好机遇。

4.天水市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建设甘肃省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项目为抓手,利用天水的伏羲文化、三国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秦早期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客观认识天水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与问题

(一)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从文化产业设施来看,相继新建和改建了秦州大剧院、光明剧院、天水画院、县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在深入挖掘天水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维修保护了伏羲庙、胡氏民居、纪信祠、万寿宫、南郭寺、玉泉观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了一批示范性文物景点。

2.从文化企业的发展来看,全市各类文化产业机构达1124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时期的1.73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2亿元。在行业分布上,文化产业核心层机构454家;文化产业层机构285家;文化相关产业层384家。其中具有代表性是成立于1998年的“天水汉唐陶艺公司”。该公司挖掘并创新了几近失修的传统制陶雕塑工艺,生产出取材于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系列陶艺产品,并在2001年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时获得极大成功,它的代表性产品“小沙弥”被组委会收藏。企业产值接近1000万元,产品畅销于海内外市场。

3.从文化产业品牌来看,始于1988年的伏羲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了23届,现已由初创时的市级节会升格为省级节会,对宣传天水伏羲文化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在文化艺术方面,创作并排演了《山里红》、《伏羲颂》、《麦积悲歌》、《邓宝珊将军》、《一画开天》、《关山月》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较强的舞台艺术作品。天水黃河雕漆在2011年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使天水雕漆这一古老艺术在经历多年彷徨与沉寂之后获得新生。在地方特色文化方面,武山书画、秦安小曲、清水轩辕鼓舞、王尹麦杆编织享誉陇上,并分别获得由文化部颁发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二)天水文化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天水文化企业集团规模偏小。文化产业其实是由一系列的文化企业构成的,没有文化企业就没有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培育壮大一批文化企业。目前天水涉及文化产业的机构和企业为数不少,但大多数规模小、产值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2.文化产业的品牌知名度、附加值不高。品牌既是文化产业的生命,也是文化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文化品牌不多、知名度不高。例如天水“夜光杯”、“雕漆”、“地毯”等都面临资金、技术、品牌的发展瓶颈。

3.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缓慢。从天水文化产业的构成来看,文化创意产业严重缺失;从文化产业的门类来看,形成优先态势的仍然是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其他如广告会展、信息网络、文化用品、设备产销、文化艺术类则相对缓慢。

4.文化产业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和技术两大支撑。目前天水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政府投入有限,事业单位和社会投入严重不足;文化产业人才缺失,文化从业人员的层次不齐,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有限,附加值不高,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品牌知名度不高。

5.文化产业市场宣传营销还不到位。天水文化产业在对外宣传、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与形象包装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参与文化产业的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等非常有限。

三、积极实施产业联动,加速天水产业发展步伐

(一)深入研究和全面把握《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文化产业的布局

全面把握《规划》的总体要求,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的高度,明确发展的方向路线。《规划》在关于产业发展的基本构想与布局上,明确提出把建设“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确定为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也是发展的经济增长点。

(二)积极和主动融入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宝鸡两市的文化旅游经济圈,辐射与带动天水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客观说来,西安、宝鸡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与副中心城市,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均高于天水地区。仅以文化产业增加值来看,宝鸡已逾20亿元大关,而天水则仅仅有3.2亿元,相差近7倍。天水虽不可妄自菲薄,但也决不可妄自尊大,应虚心学习借鉴西安、宝鸡两市的发展经验,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协同合作,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三)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增强竞争力,强化天水在产业联动中的作用与地位

1.在如何构建天水文化产业的格局上,既要保持同关中地区的同质性,又要体现自己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自己的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特色创意跻身于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格局之中。

2.天水文化产业的建构,应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形成一些制高点,率先实现突破,进而催生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西安不应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终点站,必须盘活西安——宝鸡——天水的旅游市场,把游客的旅游线路延伸至天水。

篇(10)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文化创意产业;机遇 ;影响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国家和社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都投入了极大的力度。其中政府的扶持力度最具引导性,如直接财政补贴、价格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政策、节能法规与标准的制定等等。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前景。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产业理念,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西方发达国家转换和提升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他们注意到创意产业对优化现有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因而把文化产业与更广泛的制造业部门联系起来,致力于发挥创新、信息、知识与文化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当前,美国、欧盟各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等国,都把创意产业作为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步骤,形成了全球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总体态势。

在全球创意产业勃兴的背景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产业结构总体调整转换的新阶段。面对这一现实,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所有这些,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文化与产业的联姻是历史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的新现象、新机遇,是信息时代社会资本积累的新源泉,抓住这个机遇就把握了信息时代。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政策支持及税收优势

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文化部随后出台《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北京市发布《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2009年又出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同年7月,央行营业管理部和北京银监局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都明确传递出一个信号: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且已经开始制定切实的指导方针为文化企业的融资打通脉络。此外,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消息:“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日前发布《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具体提出了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这一消息的发布将使低碳经济深入到我国的各个行业之中。在今后无论出于经济原因或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作为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文化创意产业在政策倾斜和税收优势都将显现无疑,他们将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多角度科学分类,促进了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方法较为单一,基本是依据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并根据文化创意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例如按照《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1、文化艺术;2、新闻出版;3、广播、电视、电影;4、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5、广告会展;6、艺术品交易;7、设计服务;8、旅游、休闲娱乐;9、其他辅助服务。这种单一的分类方式无法使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与我国目前的低碳经济政策进行良好对应,由此带来的行业内低碳标准不统一,碳排放区别不明显,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科学分类时针对不同视角进行多角度分类。低碳经济要求以科学、准确的碳排放为标准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碳”化分类以更好对应国家的低碳经济政策,促进产业自身结构的调整升级。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在控制自身的碳足迹的同时发挥更大的降碳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低碳产业,但不是无碳产业,只是相对于其它产业而言总体排碳量较低,作为经济范畴而言文化创意产业依然离不开资源使用与能源消耗,其在经济生产过程中也必然直接或间接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污染。研究如何使文化创意产业自身排碳量得到减少和降低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 爱国安全教育 下一篇: 动画电影的定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