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农业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45

现代化农业发展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1)

    摘  要: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我们要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村;农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温家宝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2)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3)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业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最难的是农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目标,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曾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志在十届五次人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念和方式,将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现代农业?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传统农业和不发达农业转变到现达农业的过程。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和较高的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二是高效能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和效益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需求的支撑,并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三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水平如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等,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才能的农业劳动者,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市居民水平,生活、居住方式城乡一体化;四是农民组织结构的改善与优化,尤其是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五是有良好的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正逐渐强化。目前,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48%,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物质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那么,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应该是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明显加强,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明显提升,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主要是抓住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采取综合措施,整体推进。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和生产效率;要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强化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开发农业

多种功能,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要将农业产业化经营贯穿于现代农业建设全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水平;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大市场和大生态的理念,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

农业现代化这个主题是一个包括多方面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要求。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的农业现代化理论及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概括为“四化”,即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20世纪70年代末,又以科学化、集约化、社会化和商品化代替了原来的“四化”,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来概括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同时还把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等内容同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不断完善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呢?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概念。它与现代农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就“现代化”一词的本意而言是指使某一事物达到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因此,农业的现代化当指使农业发展达到最近的国际水平。然而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现代化”的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仅就概念而言,“现代化”所指十分宽泛,它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的外延,空间上也无确定的内涵,所以“现代化”不是严格的科学范畴,也不是什么理论性的概念。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综合性、历史性的概念。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不能把本国已经达到的技术、经济水平同本国过去的情况相比,而应该同当时在经济上和技术上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比。只有在经济上、技术上赶上、接近或超过当时先进国家的水平,才算实现了和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把农业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发展形态。农业现代化则是指农业由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农业要达到的现代水平程度。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之一,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增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从目前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产过程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力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中大面积采用机械化作业。

生产技术科学化,其涵义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从而收到提高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证食用安全的效果。

增长方式集约化,是指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在化 肥、农药、灌溉等方面的投入边际效益递减,外延扩大生产余地变小的情况下,把增产的基点转到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经营循环市场化,就是指投入—产出—消费的经营循环都要在市场上得以实现。

生产组织社会化,它意味着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劳动者智能化,在这里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 总的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离开人,现代化是不复存在的。农业现代化意味着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能只是使用现代物质投入,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认识到使用现代物质投入品的只能是具有现代技能的农民。

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虽然不尽相同,前进的速度也有差异,但它们都希望到达同一个目的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奋斗与成功,预想与结果会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不妨碍人们朝共同的方向努力。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这应当包括三个方面,即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和良好的环境。(1)发达的农业就是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将目前低产低效的农业建设成高产高效的农业,使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为整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奠定稳固的基础。(2)富庶的农村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稳步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差距。(3)良好的环境就是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稳定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人民工作与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建立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适应、社会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广度和深度来改进和协调农业生态、技术与经济这三个系统,使之在和谐中发展,在互动中前进。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农业,才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宣杏云、王春法等:《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的透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2]康芸、李晓鸣:《试论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和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9期。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4)

1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农业现代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的渗透、工业部门的介入、现代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引入和服务体系的建立,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农业,使农业在形态上成为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型农业,其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按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

1.1改革开放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我国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党执政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明确提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农民进行,对农村土地实行公有制,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下,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开始进入“以苏联为戒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同志和党中央强调农业机械化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当时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以这两方面建设为重点,全国掀起了一股脱离国情和农业生产规律的,为实现农业机械化而奋斗的热潮。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经历了化运动和“”挫折之后,我党对农业现代化提出要实行“四化”,即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电气化。但是,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党的政治路线上的“左”的错误搅和在一起,使我国农村所有制关系带上了超越阶段的倾向,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结果事与愿违,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仅没有加快,反而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效益低下,农村发展缓慢。

1.2改革开放后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革新土地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集体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集体统一管理公共提留,统一经营集体企业,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1999年,我国将实行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写入新修订的宪法。实践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并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统分结合经营体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不相适应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出来,农业现代化建设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

2.1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劳动力素质低下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五普”数据表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15%,其中6亿在农村。根据我国目前每亩耕地投入的劳动力计算,农业只需1.5亿劳动力,剩余的4.5亿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不充分状态。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据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农村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为492人,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人数为5316人,而城镇分别为8899人、21265人。2004年在占我国劳动力七成左右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重高达87.11%(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7.15%,小学文化程度占29.12%,初中文化程度占50.14%),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10.10%,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1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18%。在2004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当年转移总量的23.15%,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达62.19%,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10.12%,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0.17%,经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为12.17%。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低下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将产生不良影响。

2.2农业科技含量低,机械化水平不高

从整体来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10-15年,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90%,以色列则超过了90%,而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仍然只有45%。而且,中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30%-40%,真正具有规模的甚至不到20%,多数技术研制出来后,被束之高阁,不能发挥实际作用。而美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80%-85%,其他的农业大国,如英国,法国,德国也在50%-60%。农业生产手段整体比较落后,特别是机械植保水平、机收水平、工厂化育苗水平相当低,部分镇(区)整地机械化水平也较低。农技机构和农技队伍还比较薄弱,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离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距离。

2.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种植业占较大比重,虽然经过几年调整,仍未有较大的改观。农村第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低。由于我国按劳动力平均的农业资源极少,农户家庭经营规模过于细小,经营分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多数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缺乏竞争能力,属于劣势产品。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4生态环境破环严重,制约现代化发展

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它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依存关系越密切。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是在“以粮为纲”的主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过去粮食产量成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和对农业自然资源的粗放经营,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据悉,目前中国年使用化肥量四千一百多万吨,平均施用量每公顷四百公斤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二百二十五公斤的安全上限。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大气、土壤和水体污染;化学农药残留在作物体内形成一定的累积,造成人畜中毒;许多农产品也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遭退货,造成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3加快我国农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只有加大科技教育培训的力度,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和对科技的吸纳能力,才能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应用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村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学上并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经济发展快、基础条件好的地方,要逐步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二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目前,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就直接加入劳动力大军之中。针对这一现状,要考虑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加大职业教育的比重,使多数农村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学到一些职业技能,为其以后求职打下一定基础。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三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为农民走出传统农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为主的高等教育,政策上要重点向农村倾斜,使相当比例的农民子女通过努力,都可以接受到高等教育,使他们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长远之计。

3.2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当前应加快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通过立法和调整农业土地政策,推动土地合法有序流转。政府应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同时,政府必须严厉打击各种土地违法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全面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改变我国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的局面。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土地规模,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为土地的精耕细作创造条件,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3转变管理观念,创新管理体系

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单单要在物质设备上与国际接轨,同时在管理理念上也要更新。为此,要加快转变管理理念,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农民经营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组织农民和企业等市场主体,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让企业、农民有更多的自主经营的机会。各级政府部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和落实政策,为企业和农民提供各项服务、协调各方面关系,以及运用经济法律等调节手段上,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布权.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及其对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特区经济,2006,(9).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5)

一、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以世界上农业最发达的美国为例,美国农业具有很高的劳动生产率。但是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以美国为典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越发显示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危机。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和工业生产十分相似,即投入一定数量的物质和技术,产出一定数量的农产品。有的美国生态学家认为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和采矿作业十分相似,即从土地中榨取、剥夺而且带来破坏;以长期和未来的损害换取短期和眼前的利益。建立在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这两大支柱上的农业现代化,基本上成为工业生产的一个变种,因而发生在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损害生态环境的现象,也都在现代化农业中出现;由于农业生产空间广袤,因而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主要问题是:

(一)破坏土壤,加速地力衰竭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愈来愈肥沃;反之,会愈来愈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美国每年流失的土壤,高达31亿吨。美国衣阿华州的土壤原来十分肥沃,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农业的运作,损失了一半的表土。平均来说,衣阿华州农民每生产一蒲式耳(每蒲式耳为35.238升)的玉米,要流失一蒲式耳的表土,种植大豆损失表土更多。美国中西部一带农田的表土,早年深达6英尺,是世界上罕有的肥沃土壤,目前表土只剩下6寸,其余的,都在冲刷过程中流失。据专家估计,美国由于土壤流失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亿美元。虽然50多年来,美国一直努力防止土壤冲刷,每年用于这方面的费用高达10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现代化农业造成土壤破坏的根源没有消除,因此,一切治标措施都收效不大。

(二)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因为一旦病虫害爆发,由于品种的单一可能全军覆没。1970年美国玉米叶枯病,使全美15%的玉米产区颗粒无收,就是因为所有种子都是来自一个易感叶枯病的品种。

(三)大量消耗能源,能源利用率低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农业生产方式,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不但大量消耗不能再生的能源,而且能源的利用率极低。中国、印尼、缅甸等亚洲国家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0.05—0.1卡的热量,可以生产1卡热量的食物;而美国现代化农业则需0.2—0.5卡的热量,才能生产1卡热量的玉米、大豆、花生等等。美国人吃1罐只有270卡热量的罐头玉米,是用2800卡热量生产的。

(四)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环境污染例如,美国衣阿华州大泉盆地(BigSpringBasin)从1958年至1983年这25年中,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增加了3倍,这是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于农业工人的健康也造成直接的危害。美国农业工人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五)美国现代的养畜业,特别是肉牛饲养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其中200处最大的肉牛育肥场,集中了美国肉牛总数的50%左右。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造成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美国肉牛育肥场集中的中西部和西部各州,主要依靠横跨8个州、世界上一个最大的地下蓄水层供水,现在其中3个州的地下水已开采了一半,如此长期不断采水,蓄水层早晚有枯竭之虞。美国现代化大规模集中饲养肉牛,不得不用多种化学药物防治疾病和刺激生长。例如,组织代谢类固醇可以使肉牛增生5%一20%,提高饲料利用率5%—12%,增加瘦肉率15%—25%,因此被广泛地采用。美国全国肉牛育肥场中,95%以上使用各种生长激素;1988年,全美的肉牛饲养场用了1500万磅的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而人类食用了化学药物生产的肉类,对健康是不利的。

美国农业部也曾承认:“美国农业生产效率很高,但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是当初没有充分意识到的。美国农业现代化给社会、环境和健康带来的问题,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于美国现代化农业暴露出的种种问题,经过有关方面多年的探索,认为唯一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逐渐恢复过去以生态系统渗入农业生产中的方式,也就是逐步推行“低投入可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简称“Lisa”-“丽莎”)的生产方式。具体内容是:第一,充分将固氮技术和生物防治方法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第二,减少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第三,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动物内部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潜力;第四,将种植业和养畜业最优化地结合起来;第五,注意节约和保存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学资源,等等。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综台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丽莎”的生产方式提出后,不但美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拨出专款作为研究和试验费用;并且在国家农业学术馆中,设立“丽莎情报中心”传播研究成果。不少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对“丽莎”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人们认识到时代愈进步、科学愈发达,农业生产就愈需要智力来运作。农业未来学家预测,目前太旱、太碱、太瘦、太湿的土地,将来都可以通过特殊先进技术,转变为良田沃野。以色列已经在过去一些无法耕作的土地上,利用滴灌技术栽培柑桔等各种作物,就是明证。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三)信息农业方兴未艾当代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信息农业又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农业信息化,二是农业信息产业化。

所谓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的过程,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到以知识技术和信息控制装备为基础的转变过程。

农业信息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1)农业信息技术在其他技术序列中优先发展;(2)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更注意用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3)信息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据某些预测标准,当一个国家信息产业在农业中的附加值达到或超过农业总产值的50%时,就认为农业实现了信息化。

所谓农业信息产业化,就是将农业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以信息咨询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中新兴的独立的第三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产业化是发展一优两高农业的需要,是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是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需要,是农业信息部门转变职能、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可以及时准确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做到及时防治,既节省农药,又减少粮食损失。计算机在饲料配制、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渔业捕捞以及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农业资源,预报自然灾害,也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准确的气象预报也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气象卫星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将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影响下,我国从80年代以来,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要成果,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部1994年开始筹建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已初具规模,已有1000多个县入网。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大多数县配备了微机用于信息管理。全国已建成了一些大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优化模拟模型、宏观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害预测预报与农业估产已取得显著效果。如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麦管理计算机专家决策系统”可使小麦增产6%—25%,降低成本4%—8%,增加效益15%—30%;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行,节约经费1669万元;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所研究的“农业专家系统”能指导农民科学育种、栽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田间管理等,已在二十几个省市推广使用,增产粮食13.5亿公斤,棉花35万担,节肥34万吨。南京经济学院研制的“粮食预警预报系统”可显示我国1959—2020年期间粮食生产、消费的中长期趋势,并可提供对产销缺口进行平衡调整的几种可选方案。

节约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核心内容。农业资源,例如土壤、气候、植物和水等是广泛分布在地球表面、而且不断地变化的自然资源。要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就必须掌握它们的分布、性质及其利用的变化,并取得现时性资料,这用常规技术是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已经证明,只有运用包括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空间分析技术、模拟模型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综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资源信息系统,才有可能及时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现时性的环境资料,并为领导或经营者提供决策咨询方案,以提高领导农业生产的主动性。据预测,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变量播种机和变量施肥机等,重大农业灾害的程度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预防和控制,农民在每亩田的农活用工量可望从目前的10个左右降至1—2个,种子和化肥的使用量将减少30%—50%,产量却提高10%—30%,其结果必然是农民在轻松劳作的同时,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持大农业稳定发展。

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BarbaraWard(1914—1981)很早以前就认为美国现代化农业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他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将种植水稻和养畜、养鱼结合,充分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作法十分欣赏,而且提出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观点:“唯一能够生产足够粮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的方式,是将所有适合耕作的土地,实行双作和三作。”由此可见,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间作、套作、混作、轮作,施用粪肥、厩肥、绿肥,实行生物防治,充分利用土地,精耕细作等似乎落后,但是保证了农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技术,实际上是先进的生产方式,应该作为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战略方针。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的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的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的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

遗传工程开始了人类首次涉足动植物机体内部的活动,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可以使植物生长得更好、产量更高,并具有内在的抗虫、抗病、抗逆、抗旱和自肥能力;也可以使作物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在动物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可以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缩短生长期、妊娠期及增进家畜的各种性能。例如,将美洲驼和骆驼的基因互相移植,使新种具有两者的优点。

遗传工程还可以根据需要,使农牧产品产生某种特殊的品质(风味、色泽、酸甜度、营养价值等等)。科学家已经预见到,将来可以用遗传工程技术育成超级瘦肉型的肉猪、带有鹿肉风味(鹿肉在西方被视为野味之王)的牛肉。

人类目前主要粮食只有6种,科学家预见,到2025年,由于遗传工程的应用,可以增加到37种。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的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的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五)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的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有的人认为,这是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的重要方向。

用现代科技装备的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的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称得上是一个高水准的“种植工厂”。“种植工厂”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的控制,使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在自然或开放的条件下,水、肥、土、热等很难控制,“种植工厂”则可以充分发挥农业环境的有关潜能。其次,良好的“工厂环境”为生物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使农作物的有机物合成、转化和储存等效率大大提高,形状、味道和颜色良好。此外,“种植工厂”还能够很大程度地发掘作物生产的时空潜力:一方面,作物可种植时间得以延长,复种指数得以提高,部分或完全摆脱季节的限制,一些农作物可做到常年均衡供应;另一方面,对温度、光照、供水和营养的有效控制,使作物平面、垂直的生产空间得以拓展,有的立柱栽培技术可增加数倍产量。

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的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的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不但保存了最大营养价值,而且不经过长途运输,必须成熟后采收,保持一流鲜度。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的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的污染。不少农产品长途运输的包装材料,是不能“生物降解”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据美国环境保护局资料,从1963年到1971年,美国消费的食物,按重量不过增加2.3%,但是,食物运输过程的大、小包装材料,按重量却增加了33%和39%,这就是增加了长途运输的结果。

目前美国已经出现所谓“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这种生产形态,就是企业将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内结合起来,逐渐实现农产品的地区自给。

工厂化农业一般适于布局在都市的周围,所以也有“都市型农业”之称,因为“智能型农业工厂”不仅包括蔬菜、园艺花卉,还有畜禽、特种水产品生产以及微生物生产。由于都市有发达的信息、交通和完备的基础设备,加之都市庞大的消费需求,未来的智能型农业工厂必将云集在都市周边,成为都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6)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7)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农业现代化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可以说是对传统农业的全面完善和深度变革、概括地说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各种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农业生产向企业化、地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农业生产过程同加工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制造供应紧密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由原始传统分散粗放低效益的自由农业向科学现代专业集约化高效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在生产和经营理念上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农用飞机、等现代技术设备及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农业精细化、专业化、集约化,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等物理环境发展不同的农业如: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运作模式,有外向创汇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科技园型、山地园艺型等各种不同的特色农业。

二、当前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人口和面积上占有绝对的比重,如何利用、组合、开发、挖掘好我国的农业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数量,丰富“三农”的内涵,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向城市的涌入、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链条带动就业,促进工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增强综合国力,强化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展农业现代化是百年大计,千年大业,立国之本,兴盛之基。

三、我国目前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简要地说,从我国目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来看,有利因素不少,但不利因素也相当多,特别是在农业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面临恶化的趋势下,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之以前虽有一定的程度的提高,但综合起来全面的看文化素质还是偏低,在全国各个地区农民农业农村三农的发展水平也极为不平衡,基础设施(道路、通讯、水利配套工程)技术装备现代化的程度还很低,与农村生产相配套的农用机械设备研发制造工业和生物化学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的快速提高,农民分散经营,个体农户在整个农业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的程度还很低。相应的管理模式,管理学有待建立,急需大量的管理人才与实践的结合打造一支知识化年轻化懂科学会管理的农业现代化队伍以及有知识能够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新一代的农民,整个农业要想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瓶颈、要突破这一瓶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却财政拨款等其他形式的投资,最终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

四、金融究竟应该怎样来切实有效地支持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金融应如何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我们从事金融工作研究现代金融的学者不可退却义不容辞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我国现在农业金融体系运行的现状

1.农村地域广需求高农业金融投入少。银监会数据显示,2010年农户贷款只有2.6亿元,占全部贷款总额的5.1%。从贷款种类上看,农业贷款只占贷款总额的5%.截至9月末全国金融机构空白乡镇依然高达2087个。

有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极为广阔,覆盖7.5亿人口和日益增长的中小企业,地域4万个乡镇和大约40万个村。

2.农村金融机构投资风险大、收益少、缺少有效的风险担保。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影响,风险高,由于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往往造成金融机构投入贷款难以收回的结果,损失无以弥补。这种现状制约了金融向农业投入资金的积极性。

3.农业生产区域广,种类多,金融需求大多为小额信贷,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必须设立密集的网点。由于目前农村地域广阔,农场和农业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农民多为零星分散经营,农村的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种植养殖及简单加工业。由此造成小额信贷的需求量较高而农村金融网点少,投入低这一样一种客观现实的矛盾。

4.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不尽理想。由于农村金融投资风险大,收入少,效益低,资金有限造成农村金融的可持续性较弱,呆滞呆账贷款,所占比重大。对于这个问题对症下药:应该是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盘活资金增加再保险。建立各种保险互助互补的保险创新机制。(政府+农村合作社合作基金+农产品收购预付+关联农业互保)。

5.政策性金融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我国对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并不少,但目前我国政策性金融定位不清,运行机制不健全,因此影响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发挥。作为主要支持农业经济的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支农作用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负责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资;对于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农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金融业务并存,职责不清,政策性资金运营绩效较差;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很多用于弥补亏损和促进其机制转换,支农再贷款很难收回。更重要的是,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需要我们借鉴一下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现代化水平领先的国家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讨一条适合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发展的金融运行之路。

五、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实践

(一)美国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美国农业金融机构在20世纪初才开始建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金融体系,它主要由政府农业金融机构、农场主合作金融的农业信贷系统、商业金融机构及私人信贷组成。这些金融机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共同为美国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及其他服务。

1.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由政府所有,专门为农业发展服务,如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

一是农民家计局的贷款对象主要是那些难以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资力薄弱或新创业的农民,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利率明显低于市场利率,因此大部分贷款均有贴息。另外,它还对遭受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而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或较大减少给予灾害补贴,对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的差价给予差价补贴。为各种特定设备提供贷款等。

二是农村电气化管理局主要对农村电业合作社和农场等借款人发放贷款,用于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等。小企业管理局是1953年为了针对小企业提供贷款而设,其主要职能是向那些不能从私人信贷机构获得贷款的小企业提供贷款。

2.美国的合作金融是在20世纪大萧条时期由政府倡导建立的,它主要包括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合作社银行、联邦土地银行,由农业信用管理局管理。联邦土地银行的贷款业务经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认购至少相当于本人贷款5%的有投票权的股票,成为合作社社员,取得一人一票权。偿还全部贷款后,社员资源决定是否退回股金而合作社必须认购同等数额的股票而成为该区联邦土地银行的股东。

3.美国保险业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联邦农作物保险运作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第二个层次为有经营农业保险联邦资格的私营保险公司,第三个层次为保险人和农业查勘核损人。

(二)日本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在日本既有政府办的政策性金融,又有强大的合作金融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还有一部分其他金融机构,这对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日本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又比较差,但是它的农业现代化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简称农林公库)。它建立的目的是在农林渔业者向农林渔业金库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困难时,给它提供利率较低、偿还期限较长的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主要是把资金用于土地改良、造林、建设渔港等基础设施的融资,同时还用于农业现代化投资、对国内大型农业产品批发市场及交易市场提供市场设施贷款等。农林公库的贷款利率要比民间金融机构优惠,而且贷款偿还期限从10~45年不等。

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农协系统。农协系统是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它主要有三级组成:最基层的是农业协同组合,为市町村一级,直接与农户发生关系,不以盈利为目的,农协还兼营保险、供销等其他业务。

中间层是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级,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农业资金的结算、调剂和运用。它在基层农协和农林中央金库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它的会员为服务对象。

最高层的是农林中央金库,为中央一级,是农协系统的最高层机构,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他在全国范围内对系统内资金进行融通、调剂、清算,并按国家法令营运资金,同时,它还指导新农联的工作,并为它提供咨询。

日本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于始1948年,采用“三级”制村民共济制度,形成政府与村民共济组合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

(三)印度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绿色革命,以各种措施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它的措施以推行现代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随着这些措施的实行,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现在印度既有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又有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来支持农业的发展。印度的农业保险充分发挥了保险在分散农业经营中风险的中重要作用。

综上可以总结出以下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经验:

各国为支持农业发展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都通过立法来保障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正常运行,基本都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

六、借鉴国外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

(一)政府应下大力量支持加快建立为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出台各种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保障和支持多种农业金融机构的建设和持续快速的发展.成立多种形式的支农金融机构,相互配合互相补充.改革和创立全新的农村金融支持制度,建立多种形式并存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并在扩大农业保险基础上全面实行农业风险化解机制。使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金都有途径取得。

(二)支持农业发展应允许金融机购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支持农业发展的各种资金要通过各种手段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从社会各个层次聚拢资金,允许其根据实际情况对支农资金的存贷款实行差别利率。

(三)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主要保障

我们现在是法制的社会,依法治国,一切都要有完整完备的法律体系来保障我们生活秩序和生产建设的快速持续发展。因此要通过立法来保障农业发展所需的金融支持。

(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种类多,地域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为了保证支农金融资金的安全回收和持续性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通过互保和再保险,进行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提供更为广泛充足的金融信贷支持

逐步建立与农业转型升级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基层财政与金融支持制度、其中包括对农村现代化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长期投资。对三农的投资不应以短期的盈利为目的,应着眼于长远,为劳动密集型农业向资本密集农业成功转型提供基础性集约化的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时报》,2012-04-16.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8)

绿色发展把新型肥料行业推入了现代农业的春天

本刊访研团:2015年3月24日,在政治局会议上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绿色化”发展新观念。请您谈谈绿色发展观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绿色化”发展新观念的理解。

岳景田:提出的“绿色化”发展新观念,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是对现代农业建设理论的又一创新。这一观念的提出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理论上的“抓手”,也有了实践的路径。

在经济领域,“绿色化”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有着“经济绿色化”的内涵,而且希望带动“绿色产业”,“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绿色化”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绿色化”还是一种“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价值取向。

也就是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而且要“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也就是朝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进发。

正如所言:“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所以,我们作为一个新型肥料行业的企业,深感身上的担子重大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绿色发展春天的温暖。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的讲话精神,肩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为我国绿色化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本刊访研团:请您谈谈绿色发展对新型肥料行业的推动作用是什么?

岳景田:“绿色化”理论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革命性推动作用,更把新型肥料行业推入了现代农业的春天,为其健康、可持续发展铺设了一条快车道。

“绿色化”要求积极发展新型肥料等新型农业投入品,要优化肥料结构,加快发展适合不同土壤、不同作物特点的专施肥。要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发展报告(2014年)》指出,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肥料迎来了巨大的商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了多项利好新型肥料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我国新型肥料示范推广也在提速,新型肥料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据《报告》统计,“2014年,国内新型肥料生产企业达到6600多家,其中中小企业占95%以上,新型肥料品种达到5000多个,新型肥料的产量为3500~3700万吨之间,应用面积达9亿亩左右。整个新型肥料产业以年平均15%以上的速度增长,实现生产总值近900亿元,利润达到近120亿元。”

2014年,我国新型肥料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正在不断推动肥料产业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我国在缓控释肥、商品有机肥、水溶肥、微生物肥和功能性肥料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企业和高校主要围绕测缓释控肥、稳定性肥、水溶肥、灌溉肥、硝基肥、腐植酸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土壤调理剂等多种新型肥料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方面的创新进行了研究。

随着媒体的大力宣传和企业的宣讲,新型肥料产业因其“生态、环保、绿色、安全”的发展理念而深入人心,很多传统化学肥料企业以新型肥料作为企业的转型契机,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消费者层面,农民散户和一些种植大户、合作社、农场主等开始接受新型肥料,新型肥料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新型肥料施用总量最高的国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0%。仅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吉林五省总用量就达1500万吨,约占全国的43%左右。

政策、投资和技术的快速推进也让新型肥料产业在2014年亮点频现。如增值肥料产能飞速提升、尿素硝铵溶液正式在中国落地、水溶性肥料产量及应用快速增长、硝基复合肥料迅猛发展,缓控/长效肥料稳步增长等。

2014年新型肥料产业呈现出:产业分布呈现集群化、新型营销模式频现、新型肥料渠道供给能力日益强化,市场渠道结构升级,销售渠道缩短,电商渠道启动等。2014年我国实现新型肥料产业投资约130亿元,同比增长近29%。

坚持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刊访研团:有资料显示您自2000年进入肥料行业之初,到今天为止,一直坚持走“绿色化”发展的道路,您可算作是这条路上的一头躬耕不辍的“拓荒牛”。另据相关权威资料显示,在我国传统肥料向新型肥料转型过程中,很多行业内企业死在了“拓荒”的路上,在这条路上走完全程者寥寥无几。请谈谈是什么信念支撑您,在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上挺过来的?

岳景田:在这条“绿色化”发展的道路,正如您刚才所说,搞微生物肥料的企业,倒闭了一批,而我有幸成为一个幸存者,主要应该感谢农科院的专家们。

对我而言,“绿色”理念的形成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当我看到周围的土地和水源被污染了、大桃没有以前那么甜了、蔬菜粮食污染越来越严重了,心里总觉得这是欠子孙后代的账;国家对使用传统化肥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重视,新型肥料行业发展方兴未艾,也使我看到了希望所在;我耳濡目染专家学者为发展绿色农业,不辞辛苦地拼搏精神,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影响。当然,我绝对是一个“绿粉”,对走绿色发展之路不但充满了信心,而且永不会回头。

本刊访研团:我很想再听一听您在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过程中,曾怎样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合力打造你们的“绿色王国”的。

岳景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们的指引下,从公司创建一开始的产品定位就是“微生物肥料”。因为当时国人安全意识薄弱,对新型安全肥料认识不足,加之新型肥料对植物的作用又缺乏显性效果,所以,市场表现很差怎么办?是等着天上掉“馅饼”或把企业的资源耗尽“灯干油枯”等死?还是奋力拼搏、创新求存?于是,我们组织企业中高层及技术人员,一起讨论对策。我们的最终决策是:要利用专家资源和企业的生产经验,在对市场进行科学调研及参考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已生产的微生物肥料进行有针对性地配方改进。

2002在李源芳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实践,新型配方终于研制成功,并于2010年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专利,2014年拿到“腐殖酸缓控式肥料”发明专利证书。

新型配方是在原配方的基础上+腐殖酸(5%)+氮磷钾(30%)而成。实践证明,新配方氮磷钾含量30%,有机质20%(每克含2000万微生物菌),这样的肥料,在田间表现的效果非常突出。按此配方生产的“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使仅添加了30%氮磷钾的肥料的肥力就可与氮磷钾含量40%~45%的化肥相媲美。

2002年在吉林省扶余县科技局下属企业,使用了“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花生专用肥”,对花生的营养供给及土壤的改良都具有良好的显性作用,因市场认可度高,市场表现好,因而打开了扶余以及松源地区的销售局面。

2003年建三江农场在其水稻田中大面积试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水稻专用肥”,获得了很大成功。建三江管理局牡丹江农场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每亩增产效益190元。

2004年吉林省吉西地区盐碱地施用“生物有机无机缓/控式长效肥”(公司已申请了专利),增产效果非常突出;白城地区使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水稻专用肥”,稻谷出米率达70%以上,产品售价比一般产品多卖0.1元。

2009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葡萄之乡使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瓜果专用肥”,生产的葡萄产品具有外观好、果穗大、产量高的特点。

2009年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的制定“GB18877-2009?GB?18877-2009?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标准会议,公司受农科院张树清博士(与会者)请托为会议做了6个煤样(腐殖酸标准)化验报告。

本刊访研团:能否谈一谈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是根据什么科学原理研制的?它对土壤肥力形成和发育是怎样的过程?

岳景田: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是根据根际土壤微生态学原理和植物营养生理学原理以及现代“有机农业”的基本观念研制而成的,它是有机、无机和微生物优势集于一体的新型复合肥料。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三大部分组成,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土壤矿物质是植物无机营养的主要来源;有机质是土壤供肥、保肥的重要物质基础,又是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和防止土壤板结的必要成份;微生物是土壤中活的有机体,是转化土壤肥力不可缺少的活性物质。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对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养分释放、氮素固定等土壤肥力形成和发育过程。因此,向土壤中增加有益微生物数量,能够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特别是农作物根际土壤微生态区系的微生物活性对植物根部营养更为重要。在根际施用此类肥料,即可增加根层土壤中有益菌类的数量和活性,可供有益菌类生长繁殖。这就是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能够提高土壤肥力的科学原理。

此类肥料中的微生物在其发酵和土壤内的生命活动工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赤霉素和细胞激素类物质,这些物质在与植物根系接触后,会刺激作物生长,调节作物新陈代谢,达到增产的目的。同时形成优势菌群,抑制或减少了病原菌的繁殖机会,有的还具有抵抗病原菌的作用,起到了减轻作物病害的功效。

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一定量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养分全面。其中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活动后,可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因而肥效持久。丰富的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疏松,减少土壤板结,有利于保水、保肥、通气和促进根系发展,促进土壤肥力的良性循环,为农作物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是保证绿色食品丰收名副其实的环保型肥料。

本刊访研团:此类复合肥料主要用于什么作物?它的增产效果如何?

岳景田:推广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增产、增收技术,是国家20项农业重点推广技术之一。因此类肥料含腐植酸,非常适用于蔬菜、瓜果类经济作物,可使其增产10%左右;且具有较好的抗旱作用,重点推广应用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宜于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及各种经济作物;根瘤菌肥料类主要用于拌种,适宜于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一般增产10%;固氮、解磷、解钾细菌肥料类主要通过拌种施用,应用于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可增产5%~8%。

我国新型肥料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本刊访研团:请您谈一谈我国新型复合肥料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

岳景田:“目前国内新型肥料生产企业已占肥料生产企业总数的1/4。产品向着高效、增值、多功能、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我国拥有18亿亩耕地,年需化肥约1.4亿万吨,而我国年产化肥不足1亿吨,尤其是优质化肥主要依赖进口。这就给其他新型肥料的使用带来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另据调查,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40%,其余部分被土壤固定,或淋溶造成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专家们迫切呼吁减少化肥使用量,多使用新型生物肥、有机肥。广大农民也迫切需要一种安全的新型肥料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美国等西方国家新型复合肥料已占到化肥总用量的40%以上。在我国,若生物肥能占到化肥使用量的10%,其市场容量将达到1400万吨。现在我国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的产量不足20万吨,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中国新型肥料行业发展报告(2014年)》指出: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肥料迎来了巨大的商机和难得的发展机遇。2014年,国家有关部门针对新型肥料了多项利好的政策和规划,从而使我国新型肥料示范推广提速。节约化肥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化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将发展此类新型肥料作为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的重要方法,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对此类肥料的兴趣越来越浓,我国的该类肥料正面临着走出国门的机遇。

此类新型复合肥料发展的潜力巨大。仅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拥有耕地就占全国的50%,其中粮食作物占80%,经济作物20%,如果每年不同作物平均施肥量按50公斤/亩计算,总需求量可达4500万吨左右。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亩施肥价与化肥相当,如外销价格还要高于国内。

此类新型复合肥料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对此非常有信心。近年来,由于此类肥料相对于化肥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人们开始重视此类肥料的生产和使用。目前我国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

发展新型复合肥料的多种突出优势

本刊访研团:能否结合您公司的多年研究成果,谈谈发展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相对于传统肥料都有哪些突出的优势?

岳景田:发展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相对于传统肥料具有以下突出的优势:

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是一种含有有益微生物的活性肥料,不仅为作物提供氮源,还能提供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调节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增强抗御不良环境的能力。从全国不同地区的实验结果表明,此类肥料能够适用各种作物且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如玉米可增产20%以上,小麦、水稻增产15%以上;果树、蔬菜、油料作物增产效果则更为明显。它既有速效又具有长效,既能全面满足农林作物的营养需要,又兼有保水、保肥、缓释、改良土壤、生物活化和生物防治等作用。特别是施用于常年使用化肥的农田,对消除土壤板结,恢复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促进作物早熟,增强作物抗病性等方面都是化肥和其他肥料无法比拟的。如在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垦局实验:施用化肥和其他肥料的水稻,由于受稻瘟病的侵害,严重减产,而施用此肥料的水稻没受到任何影响,且大大提高了产量。施用此肥料,水稻不生稻瘟病,这也说明了此肥料营养全面;如北京市平谷区桃树由于长年施用化肥患上了流黄褐色胶水的一种桃树茎杆溃疡病。经施用此肥料后,不但治好了病树,而且当年还结了果;再如北京丰台农场种植的黄瓜,施用化肥的普遍染上了霜霉病,使大量的黄瓜烂掉,而施用此肥料的黄瓜,不但没有任何影响,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产量。

使用高效生物有机系列肥料,能解决由于单一施用化肥所造成的农作物养分失调、土壤板结及退化等问题,尤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的问题;使用此类肥料,作物长势壮、预防病虫害能力增强,产量提高;此肥料是一种无毒、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肥料,而且资源广泛,主要原料可就地取材,可实现变废为宝的良性循环。它将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刊访研团:您能不能谈一谈此类复合肥料的产品特点和研发状况?

岳景田:一方面,目前我国每年有超过50亿吨的有机废弃物不能很好利用,环境与生态压力很大。所以,依靠技术加强新型肥料的研发与推广,可使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低环境风险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高产优质农产品和安全健康食品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国务院推广“生态农业”文件指出:“开发绿色食品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增进人体健康,增加产品出口创汇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借助高科技手段,寻求新的肥源,其中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是研究的焦点。随着微生物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农业科学家普遍认为肥料要向安全、高效、复合的方面发展,即应寻求一种新型生物肥,不仅将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合使用,而且要将无机肥、微生物肥和有机肥结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以建立良性农田生态循环体系和作物营养综合体系,充分利用土壤潜力,达到使作物安全、增产增收的最佳效果。

复合微生物肥料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多元素肥料,从肥料供给作物的营养元素上分析,它既能供给作物氮、磷、钾主要元素,又能供给钙、镁、硫、硼、锰、锌、钼、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同时提供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所以又称之为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从其供肥时间上来分析,由于该肥料富含腐植酸物质,一般作物只需施用一次即可满足作物营养的需要,故又称之为长效肥。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因其具有诸多的优势,且生产简单,成本低廉,所以,此肥料是走绿色化发展之路的必然抉择。

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

本刊访研团:您的企业是靠什么经营理念发展并获得成功的?

岳景田:企业经营成功的原因:从科学发展观方面而言,是选对了方向,走对了路。坚持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生产新型肥料企业成功的先决条件;从科学管理方面而言至少有七大因素:

一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良好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能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比如公司的“用户需求就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就能体现良好的经营哲学,从而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这种风气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支柱;二是企业活力与企业家精神。企业活力的源泉能支撑企业致力于企业健康的发展。比如:公司在建立初期产销不对路,几乎把企业逼到了绝境。我们不但没有退缩,而是采取“开拓创新”的战略,积极研究开发新的、产销对路的新型肥料配方,在困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体现企业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是信息的获取能力与选择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和选择能力强的企业,能比其它企业更早地预见未来,从而迅速且超前地采取对策。如与项目投资相关的信息:需求、原材料供应、技术水平、价格、成本、盈利、市场份额,这些相关信息的获取以及选择能力对企业的决策至关重要。再如公司与农科院以及相关院校建立协作关系,资源共享,产学研相结合,能掌握最及时的市场信息及肥料发展的先进动态,始终把握市场动向,调整营销方向;四是技术开发方向和能力。企业的项目研发方向决定企业的命运。如公司在选择开发项目标准时: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同时还要考虑与公司原有技术是否具有共同性、市场承载能力、市场占有率、价格成本利润水平、成功概率、投资回收期、项目是否符合“绿色化”及企业的发展方向等技术开发能力决定企业未来成长能力。如请农科院以及相关院校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公司制定新项目研发标准,对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提高企业的增长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五是营销能力。营销战略是企业重要战略,营销管理渗透于企业销全过程。营销管理过程包括:市场调查、营销环境分析、选择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市场细分、制定营销组合策略、制定营销计划、营销创新等。营销管理最本质的内容是发现需求并设法满足需求,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如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长期有一支农化服务队:春天坐在老百姓的炕头上“讲种子、讲肥料、讲土壤、讲植保,进行科普宣传,深入到用户田间地头指导其施肥以及后期管理工作;在山西营销模式中,采取冬季派科技人员深入到农户的大棚,把北京先进的蔬菜种植、管理经验复制到每个农户大棚中,助其致富;农化服务队常年服务于全国各地,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环境以及不同种植品种,采用不同的方法授课、指导,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均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六是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日本有一名言“事业即人”,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甚至提出了“生产产品之前先造就人才”的经营理念。在人才开发方面,公司录用人才把人的品质放在第一位,录用那些符合本企业文化传统和经营理念的优秀人才。此外注重选拔那些具有统率能力、协调能力,富有热情、性格随和的人才。如在调动人才积极性,采用各尽所长的人事制度和实力主义的提拔制度,在接受学习机会、个人发展机会、薪金待遇、评优评奖、劳动分配等各方面,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人事环境。如技术骨干人员享受优先安排考察学习机会、加薪10%~15%待遇以及优先安排培训、年假待遇等。从而公司既培养了一批批符合企业发展人才,更重要的是又留住了人才,使公司具有一支既年轻、懂专业,又具有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七是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企业密切关注经营环境及客观要求的变化,做到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及时做好应对之策,提高应变能力。如公司在第一次危机后,成功开发出新产品和改良产品,建立战略性的计划体系,因此能很及时地制定出适应危机的对策。?

本刊访研团:最后请您谈谈公司的下一步规划。

岳景田:企业发展战略关系着企业进退存亡。2016年公司发展规划主要是围绕软、硬两方面展开的。?

软的方面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公司从企业文化、创新策略、管理策略、营销战略四个方面展开。如“以人为本、刻苦耐劳、不断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为客户生产安全、高效、放心的产品”的经营理念等。

硬的方面就是把发展目标的落地实施。2016年发展目标主要是围绕“客户要求做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应当做什么?”来制定公司的具体发展目标:

一、市场开发方面

1.公司在巩固发展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江苏、山东、河北和河南等市场的同时,2016年对新疆棉花、全国葡萄以及全国重点水果种植基地重点市场的开发。

2.公司将在吉林省松原市投资5000万元,建立一个年产能力40万吨新型生物肥料分厂;再与外资合作分别在内蒙、河南、湖南建立三个年产能力40万吨新型生物肥料分厂。四个分厂建成达产后,公司将进入集团式管理模式。

3.?2016年计划向越南、柬埔寨供肥量预计在1.5万吨左右(2015年这两国开始使用公司的微生物有机无机复合―水稻专用肥,进行水稻种植实验)。公司还将以这两国为实验基地,逐步以泰国(曾少量使用过公司产品且认可度较高)为重点向东盟市场推进。

二、创新营销模式

继续巩固发展从“厂方供应安全肥料生产种植基地产品区域市场(城市)包购农产品餐桌安全模式”。此模式在吉林省松原市―北京间已发展多年,效果非常好。2016年,公司将进一步与相关国家(越南、柬埔寨)和国内部分地区合作,对此模式进行推广。

三、新产品研发

重点开发微生物有机无机各种专用肥: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9)

农村劳动力不足,经济环境变化的客观原因,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几年来,东港市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外出做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农业生产必须用机械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同时经过土地流转,土地经营相对集中,农民用机械化的积极性非常高,近几年来,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升温。

以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鼓励农民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自筹资金购置农业机械,提高本地农业机械化程度。2005年东港79台插秧机,水稻机收割面积6万亩,机插秧面积8万亩,均占水稻种植面积的10%。2005年以来农机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2016年东港拖拉机14496台,其中大中型2195台,小型12301台,配套农具13000多台。收割机436台,插秧机3460台,水稻机收割面积提高到53.1万亩,机插秧面积提高到53.6万亩,机插秧和机收割面积均达到99%。农机的保有量增大有效的提高了本地农业机械化程度。

现代化农业发展篇(10)

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方针。经过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充分论证,制订了梯次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即:起步阶段达到10万吨生产规模和1万公顷种植面积;3年内达到30万吨生产规模和3万公顷种植面积;6年达到60万吨生产规模和5万5千公顷种植面积。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引导、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公司在近3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和较好的成绩。公司在松花江畔建立了优质水稻种植基地1.2万公顷,并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带领农户科学种田,仅此一项就带动周边乡镇2万农户新增收入超过4千万元。目前公司拥有两条国际一流的稻谷加工全自动控制生产线,年产绿色、草炭、有机大米7.5万吨,并全面导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国际环保体系、HACCP国际食品卫生与安全关键点控制体系,在生产管理上做到与国际接轨。

吉林省上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助农帮农为己任,结合吉林省农业产业的现状实践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发展过程中,公司深感只有遵循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并将企业的发展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企业才能成为拥有持续发展动力的现代农业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区域稻谷加工产业发展

德惠市拥有一流的土地资源,但长期以来因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造成水稻生产发展徘徊不前,有一些突出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缺乏明确的市场导向,导致品种繁杂;缺乏科技支持和集约投入,造成品质退化,使产业的深度和长度都明显不足,仅停留在初级加工水平。由于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商品优势,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乏力,产业结构亟需调整。吉林省上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德惠后,看准并抓住这个机遇,紧紧围绕水稻这个优势项目,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束缚,明确了市场定位与导向,加大了资金与科技投入,加快培育优质水稻加工业的发展。

1、生产要素的集约投入

公司首先集中了200公顷土地,建立了全省首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种植基地,同时引进世界领先水平的瑞士布勒和日本佐竹全自动控制稻谷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建立现代化加工基地,改变传统农业的粗放生产、加工方式。

2、资源配置的市场导向

公司在国内外购置了全套的水稻品质分析仪器,主要从外观、气味、食味值入手,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水稻品种类型,使选用品种有了明确方向,资源配置具有了市场导向。

3、全过程提高种植环节的科技含量

首先,与有关科研单位合作,按照市场导向种植优质水稻品种,同时为科研单位提供试验平台,共同研制新品种。公司所选用的品种都是深受市场欢迎的水稻品种,且经过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认定;其次,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大面积测土施肥分析,根据科学分析结果确定化肥使用量,解决以往农户在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地板结的问题;再次,根据所推广品种,采用水稻叶龄诊断管理模式,由公司内部农艺师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共同制定田间管理规范,并进行推广培训和监督实施,实现种植科学化和规范化;

4、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基地

依托两条国际领先生产线形成现代化的生产加工基地,使整个加工环节实现自动化。年产10万吨。一方面可消化当前生产基地的全部原料,形成规模经济,另外也为下一步扩大生产规模预留了发展空间。

5、产业经营一体化

公司在运营中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紧密衔接起来,使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公司采取了利益向农民倾斜的政策,使农民从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获得利益。

6、以科技为支撑,延长产业链条

在引入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公司率先提出“水稻全籽粒综合利用开发”概念,使水稻植株“从头到角”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以米糠开发米糠油,以稻壳开发融雪剂、生物质能燃料稻壳棒,使用秸秆进行生物质能发电等,使产业链条得到最大限度延伸。

通过以工业化思维谋化发展现代农业,吉林省上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促进了德惠地区稻谷加工产业升级,实现了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转化,推动了区域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跨越。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公司总结了以往订单农业中出现的问题,认为单纯的农业订单不足以保障农民的利益和维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应该把农业订单作为利益的关键体现点融入到产业化环节中,之前有引导,之后有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推行订单农业的根本目的。经过不断摸索和完善,公司确立了“公司+科研+基地+农户+金融、保险+市场”产业化经营模式。

种植主体方面――以村委会、农民合作组织及种粮大户牵头,连片租用各家农户的土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实现产业化经营。对出租土地的农户,除以土地租金的形式对其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外,还可以在农忙季节雇用其到田间耕作,另外产业链延伸也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使其身份向农业工人转化,逐渐形成一支专业的农业产业工人队伍。

科研方面――公司与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大、中科院东北土地与生态治理研究所等科研教学单位组成联合体,由科研单位负责土壤改良、提供种子、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面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提高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保险方面――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进行预防农业自然灾害保险的工作,进一步使农户的利益得到保证。

市场导向――市场是产业化建设的终端环节,但公司同时把其视为产业链的起点,通过市场来调整产业化结构,另一方面,公司在遵循市场导向的同时又兼顾社会责任,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提高。

2006年,公司按照高于市场价格0.04元/公斤出台了优质水稻收购价格,并与农户签订了农业订单。在生产前夕,部分农户缺乏启动资金,公司为农户进行了贷款担保,并为农户进行贷款贴息,使农业订单顺利执行。2006年~2007年,公司收购订单优质水稻6万吨,为农民贷款贴息170万元。另外,公司为低产田的订单农户无偿进行了自然灾害保险,按180元/公顷计算,公司共计投入近180多万元,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产业化经营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产业化经营夯实了基础。2006年,1万公顷的水稻订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经粗略计算:

1、水稻增产1500公斤/公顷以上,水稻价格以2元/公斤计算,农民增收3000元/公顷以上,1万公顷水田总体增收3000万元以上。

2、公司加价0.04元/公斤回收水稻,算上保险、贴息等优惠政策,每公斤加价在0.13元以上,上禾公司回收水稻7500公斤/公顷以上,则农民增收975元/公顷,1万公顷水田总体增收980万元以上。

3、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值

1万公顷×5%×1万公斤/公顷×2元/公顷=1000万元

4、解放劳动力增加收益

1万公顷×1人/公顷×5000元/人=5000万元

产业化经营合计产生经济效益达1亿元以上,约1万户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对产业化政策空前拥护并积极响应。

2007年初,在上年产业化经营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公司出资150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了超级稻种,实施近2万公顷订单农业,并与吉林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效合作,形成了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被农业部确定为优质水稻推广示范中心,从而加大了实施订单农业的力度,进一步扩大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和加快产业化经营的步伐。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优质品种,打造示范基地

为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标准化,大力推广吉林省农科院选育的超级稻品种吉粳88,公司以市场导向为原则,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于2005年开始实施面积达4000公顷的优质水稻生产核心区建设项目,并在财政支农整合资金的注入下,该项目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在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上禾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朝阳乡共同建设了吉林省首家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示范区共有土地200公顷,完成了平整土地、完善水利电力设施、改造灌溉系统,购置了全套农机设备,建设了30栋采用自动微喷设备、自动温控设备的标准化育苗大棚,组织农民统一浸种、育苗,统一管理,统一作业,以集约投入的方式进行超级稻的示范种植生产,当年示范区平均产量接近1.1万公斤公顷,与传统种植方式及普通稻种相比产量提高约30%。示范区所产水稻公司均高价回收。公司通过不断促进优质水稻的推广和严格的科技培训下实现了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身份置换,一方面生产区可直接为新型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使部分出租土地和剩余劳动力投身二、三产业,在保证原有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增收,2006年生产区直接提供就业岗位约400个,实现农民直接增收约5百万元。2007年初,示范区被授予“农业部超级稻推广示范基地”称号。

目前,公司已开始在松花江镇打造又一个面积达200公顷的绿色、有机水稻生产核心示范区。

一、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建设

公司与吉林省农科院共同构建了优质水稻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种植基地和订单农业大力进行超级稻的推广。2006年,超过1万公顷土地种植了超级稻品种,直接促进农民增收,也形成了整体改善区域种植结构的良好示范作用。同时,公司在种植基地中划拨出1公顷土地,作为新品种的研制试验田。

公司于2008年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一)水稻生产叶龄诊断模式推广:①建立年分析5000份样品规模的技术实验室及分析中心;②按推广面积4000公顷形成流动检测及采样中心2个;(二)农业信息化:①利用公司从德惠市申请的网络专线建立50台电脑规模的信息室,为项目涉及的农村生产合作组织提供免费培训信息员并提供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②建立村级信息网络:2008年底前,公司覆盖的各村建立信息网络及交互式综合应用信息系统。(三)结合网络技术,建立20公顷的固定水稻叶龄监测系统。这将为农业标准化生产、农村信息建设提供良好示范,并能为改善区域水土环境、农村生活环境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公司还联合吉林农业大学向国家申报成立了东北稻谷全籽粒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研发专业分中心,旨在解决如下问题:1、低损耗精米加工技术的研究;2、营养强化米加工技术的研究;3、仿生方便营养米加工技术的研究;4、米粉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包括:①米蛋白提取技术研发;②活性肽制取技术研发;③米淀粉糖加工技术研发;5、米糠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研究与开发,包括:①功能性油脂提取;②米糠膳食纤维制备。该中心成立的目的在于对国内外稻米深加工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米精深加工技术,同时充分考虑稻米加工副产物的利用,从根本上实现稻米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综合利用,为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大力进行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公司大力推行科技进村入户,并组织科研技术人员宣传引导优质水稻品种的种植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进行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培训。在工作中,公司采取了灵活的形式:选择种粮大户和乡村农业技术员定期到公司进行培训;定期派出科技人员到各村镇讲公开课;随时到田间地头为农户解决问题并做专题培训。2006年~2007年公司直接培训农民达7000人次,并为近50个村培养了农业技术员,大范围地提高了农民素质。

三、稳步、适度扩大企业规模,发展循环经济

目前,公司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30万吨绿色、有机稻谷精深加工项目》正在筹备启动中,该项目涵盖了精深加工、生物质能燃料稻壳棒加工、生物有机肥生产、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等内容。

根据公司的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情况,从10万吨规模跨越到30万吨规模是合理和适度的,这也将消化周边45000公顷的粮食生产,并产生高附加值。

该项目建设将体现公司提出的“水稻全籽粒综合开发利用封闭环”的概念,将是对循环经济的很好诠释。项目实施后,预计产值超过10亿元,实现地方税收2000多万元,将直接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岗位约700个,直接、间接带动4万多农户增收。

四、积极参与农村生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出党的先锋作用

由于项目建设和产业化经营良好运行,农民实现增收后热情空前高涨。目前,公司正与松花江镇孙坨子村筹划建立松花江绿色有机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户将以土地作为股份,企业将以资金、种子、农机设备形式进行参股,创建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通过基地建设的示范作用产生更大范围的辐射,一方面,公司通过种植基地的优质品种推广形成示范作用,引导周边农户,使农户自觉地与公司签订优质水稻农业订单,在更大范围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另一方面,公司通过自身建设辐射到区域产业,实现以点带线,并由此带动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以线带面。

上一篇: 情绪管理策略 下一篇: 企业审计案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