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8 17:06:45

情绪管理策略

情绪管理策略篇(1)

辽宁省教育厅编写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认为情绪管理就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总是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1]。至今,情绪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大部分的定义认为,情绪管理研究关注的是个体,并没有把组织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忽略组织的情绪管理。回顾以往研究,笔者认为,情绪管理应该是个人或者组织对于自身或者他人的情绪进行认识、评估并进行修正性的调整,以便个人或者整个组织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一个过程。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大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有组织的集体活动,每个活动都离不开老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可以说,师往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幼儿教师只有力求使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和谐统一,才有望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集体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情绪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是提高专业能力的关键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着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幼儿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持积极、快乐、振奋的情绪状态。情感的动力功能告诉我们,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或减力效能。一般情况表现为:当一个人的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而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发挥减力作用。幼儿教师只有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才能感知敏锐,思维灵活,头脑清醒,判断准确,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展示,而不良情绪则会抑制、干扰教师的认知过程,使教师的能力无法正常施展。

(二)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是良好师幼关系建立的基础

师幼关系是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的,可以说情感关系贯穿整个师往过程,渗透于一切师幼关系中。幼儿对教师的依恋关系是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产生好奇心、学习兴趣及探索行为的前提条件,也是幼儿自尊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如果幼儿不能产生这种依恋感,就可能产生畏惧、提防心理,心情焦虑、无心活动。幼儿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情绪对幼儿情感体验的影响,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对幼儿采取积极的支持性措施,尽可能使幼儿感到愉快,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

(三)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是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保障

在幼儿阶段,只要有合适的外界诱因出观,个体就会产生高兴、亲爱或恐惧、厌恶、焦虑、愤怒等一些或积极或消极的基本情绪体验。观察研究表明,诱发幼儿园孩子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以来自幼儿教师的批评或责怪为多,而且孩子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更深刻,持续时间较长。在师往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是动作的主动发出者,当教师的行为带有负面情感时,幼儿的情感交流会出现恐惧,不能积极正面地回应教师,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幼儿其他活动的开展,并影响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师的情绪是幼儿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前提,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保障。它通过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影响整个幼教目标的实现。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学者把关注点集中在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上,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使幼教工作者从实践出发,合理调节、管理自己的情绪,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幼儿教师怎样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儿童教育观

教师的爱是幼儿教师高尚情感的源泉。幼儿教师的情绪情感既受个体心理水平的制约,又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情绪情感的复杂性和可塑性。教师作为一种全社会尊重的高尚职业,不仅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智能的发展,而且通过为人师表促进幼儿道德素养的提高。教师对幼儿的呵护和厚爱是一种激发幼儿生命活力的肯定性情感。在师往中,这种情感的流动使教师产生积极的情绪冲动,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幸福的、崇高的,促使幼儿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转化为幼儿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持久、稳定和积极的情绪情感,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真心关爱和呵护。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把每个孩子看做充满特性的不同个体,因材施教,德育并重,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二)幼儿教师应形成情绪转变的心理机制

在师往中,情绪的敏感性和易传导性要求幼儿教师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宏观视角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情绪情感,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并努力地调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的职业要求每一位教师走进教室后,将一切烦恼暂时抛诸脑后,将那些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记忆暂时忘却或抹掉,全身心投入教育活动,这一点更体现在幼儿教师身上。当一个幼儿教师经常做到只要处在教育情景中、处在师往中就主动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地实现情绪转变,以快乐、饱满和振奋的情绪感染幼儿,长此以往,就能逐步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管理情绪。

(三)运用表情艺术让幼儿充分感受教师的情感魅力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情感丰富并且情绪多变的幼儿,他们的世界并不是理性、客观的世界,而是依靠他们的想象和情感构建的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原因是幼儿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理解都是以情绪情感的体验为前提的,是不稳定的。幼儿行为的情绪化特征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积极运用表情艺术,创造快乐、友善和自信的情感氛围,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感受教师的情感魅力。一是通过语言、语调、语速、停顿等变化反映不同的情感色彩,幼儿教师生动、形象、直观、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仅能传情达意,还能吸引孩子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理解;二是运用非言语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将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期望、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充分表达出来。总之,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于情感的,因为语言中蕴含教师对幼儿的无限深情与关爱;教师的表情应该是快乐和自信的,这种表情的自然流露能够感染、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老师潜移默化地把真情和爱融入孩子们的心田,使他们快乐起来。

(四)积极进行情绪教育

幼儿期是情绪发展的重要时期,情绪教育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以至于人生的发展都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教师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是幼儿情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情绪教育观是幼儿园情绪教育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幼儿老师进行全面合理的情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取不同方式对幼儿教师进行情绪教育,比如可以在幼儿园以每周开例会的形式对幼儿教师进行情绪教育专题教育;开设幼儿园心理咨询,使有情绪问题的幼儿教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调节情绪,不要影响正常工作;幼儿园园长要随时注意幼儿老师的情绪变化,适时与老师谈话,了解老师的心理需求等。这些都有利于幼儿教师抒发内心情绪,合理管理情绪。

总之,掌握正确的调整情绪的方法对幼儿教师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势在必行的。幼儿教育不可忽视,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影响者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值得每一个幼教工作者深思并赋予实际行动,使其快乐地投入工作,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概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284.

情绪管理策略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中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情绪管理能力。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受到家长的溺爱导致情绪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当代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现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高中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一、高中生产生叛逆情绪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中生产生叛逆情绪具有多种原因,其中学生的自身原因是主因。高中生尚未成年,心智不成熟,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而且缺乏坚定的意志,极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高中生一直处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缺少社会经验,认为家长和教师的忠告是对自己的约束,从而对此产生不良的情绪[1]。此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强,不希望受到管束,所以当教师和家长对其学习和生活提出一定要求时,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出现叛逆情绪。

(二)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界环境可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的言行、性格、素质都影响着学生的信仰、观念和习惯。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如果不通畅,或者互相理解存在偏差,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叛心理。同时,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父母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过多,缺乏对子女的关心,或者在对孩子的关心中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一旦孩子成绩与家长预期出现偏差,将会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这些家庭情况都会使家庭的气氛变得紧张,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其次,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教师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范本,如果在教学或者日常生活中,教师不注意言辞,对学生的批评没有以尊重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往往会对学生的自尊造成损害,从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学校的教育理念陈旧,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比较避讳,比如,早恋、上网等敏感问题在学校严禁提及,这样反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与学校反抗的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在校外容易对一些不良现象和人群进行模仿,久而久之产生叛逆情绪[2]。

二、高中生叛逆情绪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注

父母和教师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其言行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优点进行肯定和鼓励。客观公正的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不掺杂个人喜好,避免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伤害。高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需要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肯定和赞扬,所以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付出足够的耐心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其优势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对其缺点给予改正的机会,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及时发现学生的叛逆情绪并给予疏导

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而且一部分学生选择住校,所以学校是学生情绪梳理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情绪梳理的主要力量[3]。教师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所管辖的学生。留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并对出现叛逆心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举办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学会掌控自身情绪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要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

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调理的能力,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叛逆情绪进行控制。这样当学生出现叛逆心理时,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不良的情绪进行疏导。一般情况下学生自我疏导的方式可以通过听音乐、深呼吸或者与人谈心的方式进行,通过转移对情绪的注意力,避免造成具有严重危害的局面。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灌输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在生活上学会宽容,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客观的分析,理智的对待[4]。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

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叛逆情绪。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比如,当班级上出现一些事件或者需要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商量,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和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对班级的责任感。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引导,将这种自我意识转化为对班级和自身的责任感,那么将会减少因为班级内部矛盾对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储备力量,所以高中生的成长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的快节奏,导致当代高中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叛逆情绪,进而对高中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所以高中教师必须要负起责任,在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及时发现学生不良心理,及时疏导,与家长共同为学生营造出一片和谐、民主、自由的天地,从而有效消除学生的叛逆情绪。

【参考文献】

[1]黄春,张艳红,蒲娟等.论当代高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成因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4(12):377-377.

情绪管理策略篇(3)

最近我录制一位参加工作才两年的年轻教师的半日活动,从晨检、晨间活动、吃早点、集中教学活动、课间操、户外活动、盥洗、进餐、午睡,每个环节都不拉下,直到幼儿安静的午睡。整个半日活动这名教师的情绪都趋于平和,没有多大的起伏,这是在从户外活动回到教室进行盥洗时和进餐环节中老师有小小的厌恶和愤怒的苗头滋生,但该教师很快就控制好了自己,一会就又趋于平和的情绪了。在观看我录制的视频中我发现当小朋友没有听她招呼时,她大声对他进行了呵斥,孩子看着老师的眼神是无辜的,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心里是不安全的,他对老师是很排斥的。在接下来的进餐活动中,我发现这个刚才被批评的孩子一直不敢看老师,一直埋头做自己的事情,也没有和别的小朋友说一句话。可想而知,老师的情绪表现会对幼儿现成一定的心里伤害。

幼儿园老师都会有哪些不当的行为表现呢,我就谈谈幼儿园老师的情绪表现及指导策略。

一、幼儿园教师的不良情绪表现

(一)愤怒型教师

这种教师初期会表现出愤概,苦恼,烦躁,中期会忿恨,怨恨,仇恨,最后会反正成狂怒、激怒、恼怒、刻毒、敌视,直至走向极端恨之入骨与暴力。近年来时有报道说幼儿园老师把幼儿扔到垃圾桶,有的还扇幼儿耳光,有的还用针扎幼儿,有的还用透明胶把幼儿的嘴巴给封上,这样的事件真是举不胜举。

(二)漠不关心型教师

这类教师对任何事情都激不起心情,她们就像一潭死水,永远都激不起浪花。对于幼儿的突出的表现她们会用一种平和的口气象征性的说“真能干”。她们不会因为幼儿的快乐而快乐,也不会因为幼儿的悲伤而悲伤,她们处事不惊,脸上也没有多余的微笑,她们也很吝啬给孩子一个热诚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

(三)厌恶型老师

这类老师可能从心底里就不喜欢这个职业,她们厌恶这个职业也变成了厌恶孩子。本来孩子还热诚的说“老师,你看看我画的蝴蝶好不好看”,结果她会说:“去,去,去别来打扰我。”她们只把老师这个角色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至于完成得好坏,她们是不关心的。

二、教师的不良情绪对幼儿的伤害

为什么老师会造成这种不良情绪呢,究其原因有很多,有的老师本来性格就有问题,有的是家庭不幸福,有的在其他地方受到的气她要拿孩子出气,有的性格孤僻,不善于和同事交流,有的心里压力大,又不善于排解,还有的因为社会上一些人对幼儿教育的误解,工资待遇比较低,有的本来文化水平就很低,有的老师缺乏对班级幼儿管理经验,如果幼儿有过激她们不知道怎么去解决,就只能用大声呵斥,发怒的方法来解决。

如果幼儿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情绪环境中,她们的情绪表现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会根深蒂固。有句谚语说“三岁看老,七岁看小”三岁就可以看到这个人老了时候的心里、行为表现。还有人说“小孩子怎么越长越像她们家的保姆”。同样也是这个意思,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影响很大,一个情绪暴躁的老师,她班上孩子绝大多数也会表现出遇事暴躁;一个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的老师,堂班上的孩子也会遇事漠不关心,并且还不愿意帮助别人;一个对任何事情都厌恶的老师,她班上的绝大多数也会厌恶做任何事,可能厌恶的口气都是一样的。试想我们想培养这样的孩子吗?我们要培养健全人格的小朋友,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

三、幼儿教师情绪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依托

我们大多数幼儿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像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还可以看看情绪控制方面的书籍,提升自己的涵养。多读读关于幼儿教育的书,把幼儿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老师的附属品。

(二)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要发作的不良情绪缩小到最小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当我们要控制自己的怒和哀,把自己做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的孩子们,当有的孩子惹我们生气了,我们深吸一口气,然后转向另一个方向,不去看这个孩子,控制自己,一分钟以后再把这个孩子请到一角落你,用平和的口气和他理论,让他认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事,通过和小朋友交流,你会发现自己没有刚才那么生气了,孩子也还和你保存亲密的关系,你也会发现自己挺棒的,久而久之,你生气的念头会慢慢消失,你和孩子们的关系会越来越融洽。

(三)建立情绪发泄室,缓解老师和幼儿的不良情绪

每层楼建立一个情绪发泄室,这个发泄室对幼儿和老师开放。发泄室你可以放置布娃娃,沙袋,镜子。当老师实在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我们就到情绪发泄室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发泄完以后发现镜子里的自己是多么的狼狈,你会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而耻笑自己,在下一次要不良情绪爆发时你就会想到自己狼狈的样子。渐渐的你的不良情绪会越来越少。

(四)邀请心理疏导师给教师培训,给教师心灵鸡汤

幼儿园定期邀请心里疏导师给老师进行心里疏导,给我们进行心理的洗礼,让我们在心理疏导师的开导下豁然开朗,萌发无限的爱心,让我们老师在工作上,生活上的压力得到解放,给老师提供一个心理不痛快就说出来的平台。

情绪管理策略篇(4)

员工在工作中情绪会有变化,有时甚至会有很大的起伏波动,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交替出现。铁路客运列车员作为一类特殊群体,情绪劳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沈阳客运段列车员的情绪劳动管理状态,对铁路客运工作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影响。

一、沈阳客运段列车员情绪劳动管理现状

沈阳客运段担当沈阳铁路局运行的大量旅客列车服务工作,车型有高铁、动车组、新型空调车等,列车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沈阳客运段是沈阳铁路局下属负责客运三个客运段之一,主要负责旅客列车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沈阳客运段运营线路:旅客列车走行141916km;客车运营结构:高速动车组31.5对、动车组30.5对、跨局直达3对、跨局特快2对、跨局快速7对、跨局普快5对、局管内快速2.5对、普快4对、普慢6对、国际直达0.5对,其它1.5对,共计93.5对;沈阳客运段列车员总人数为:3932人,其中男士3358人,女士574人;列车员年龄结构分布:25岁以下329人、26~30岁1037人、31~35岁889人、36~40岁714人、41~45岁328人、46~50岁294人、51岁以上341人。

沈阳客运段列车员的职责是将旅客平安的从出发地运送到目的地,期间要提供与旅客购买车票等级相同的服务,包括立岗迎接、关开车门、供应开水、维护车内公共秩序、处理旅客发生的应急事件等。目前沈阳客运段列车员情绪表达规则有:立岗迎接和车内服务(对号入座、整理行李架、清扫卫生、查验车票、重点旅客服务、终到服务、终到送别)。目前在列车员中存在一些典型不良情绪,例如:工作实效长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压力无处缓解会产生焦虑情绪,工作中容易与旅客发生冲突;因抑郁情绪,不愿和同事沟通交流,易产生矛盾;心理倦怠,对工作不感兴趣,干起活来无精打采等等。

二、沈阳客运段列车员情绪劳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员工的个体情绪需求

沈阳铁路客运段列车员男女人数比例几近6:1,40岁及以下的青年与40岁以上中年的3:1,列车员转岗率较高,旅客对列车员服务的满意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沈阳铁路局管理者不太重视列车员的个体情绪需求,没有认识到个体的差异对情绪劳动的不同影响,还没有认识到列车员情绪劳动的巨大价值,没有认识到列车员情绪劳动对于旅客满意度的重要影响,没有认识到列车员情绪劳动对列车员情绪耗竭、工作倦怠、列车员离职意愿的重大影响。

(二)员工情绪调节缺乏组织支持

沈阳客运段列车员对情绪劳动了解较浅,大多只会用自我调节情绪与浅层扮演的情绪劳动策略,而且情绪表达方式单一。这主要是因为沈阳铁路局对于列车员的贡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列车员的福利没有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有效的激励,对于列车员的情绪劳动策略没有提供培训、信息等工具性支持,即列车员的情绪调节缺乏组织支持。

(三)片面地关注情绪表现规则要求

沈阳铁路局人力资源部对于列车员的情绪表现只提出一些基本的规范与指导,没有对列车员的情绪表现规则提出更明确具体的规定与指导,因而列车员在为旅客服务的过程中比较随意,没有展现出令旅客非常满意的情绪表现。沈阳铁路局人力资源部片面地关注列车员的情绪表达后果,如只关注列车员是否受到旅客投诉、是否引起事故,而忽视了列车员的心理感受与情绪劳动策略,所以列车员一般只能做到情绪的自主调节与简单的浅层扮演。

三、沈阳客运段列车员情绪劳动管理的策略

(一)绩效考评与激励管理策略

组织认同和组织支持可以调节情绪劳动与其负面情绪效应之间的关系。沈阳铁路局需要进一步完善考评与激励管理系统,加强对列车员的尊重与关心、培训与帮助,使列车员感受到组织对员工情绪劳动的付出、付出的程度及情绪劳动的效果是非常重视的,才可以使情绪劳动成为列车员的一种日常习惯,一种由被动的组织要求转变为主动的个体行为。第一,绩效考评应以列车员是否表现出组织情绪表现规则所要求的行为作为主要的考评标准,通过顾客(比重占60分)、同事(比重占20分)、领导(比重占20分)三个方面给予综合评估。第二,人力资源部将列车员的奖金项新增“情绪劳动”奖惩项,并根据列车员当月的情绪劳动平均得分给予其相应的奖惩。第三,人力资源部为列车员设计合理的升迁通道以奖励优秀情绪劳动者的杰出表现,也是激励每位列车员认真学习和灵活应用情绪劳动策略,以更加开心充实有前景的状态进行工作,以更加饱满、热情、真诚、周到的状态为旅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情绪劳动价值的文化体系建设策略

沈阳铁路局文化体系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组织文化体系的完善,对于一线工作的列车员,其情绪劳动的付出更需要得到组织的认可、尊重及支持。组织将情绪劳动的价值纳入整个组织文化体系,建立一种尊重情绪劳动、热爱情绪劳动、主动情绪劳动、全员情绪劳动的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改进员工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还可以推进沈阳铁路局的精神文明建设。二是组织领导能力建设,在组织文化体系完善的同时,组织需要对领导者进行培训,使得各个层级的领导者首先能够认可情绪劳动、主动做好情绪劳动,为员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其次在情绪劳动的基础上,领导者需要提高其管理能力,与下属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提升团队凝聚力。对于基层领导者来说,其组织领导能力也尤为重要。当列车上发生突况时,列车长更需要沉着冷静地进行深层扮演,紧急组织列车员、乘警了解突况并制定相应地解决方案;如果事态比较严重,列车长除了需要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以外,还需要紧急组织列车员、乘警控制事态、场面,灵活运用情绪劳动策略缓和紧张的局面,给下属树立一个好的情绪劳动典范。

(三)组织保障与支持管理系统构建策略

1. 组织公平支持。沈阳铁路局给予每一位列车员的尊重程度、福利待遇、工具性支持、家庭生活支持等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以此凝聚人心,营造积极的团队情绪劳动氛围,形成情绪劳动的组织氛围支持。组织的公平可以使正面的情绪分享和团队情绪感染发挥作用,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使每一位列车员都能自愿主动地付出情绪劳动。

2. 角色认同支持。组织尊重与认可列车员这个角色,通过提升列车员的福利待遇、为其提供工具性支持、家庭生活支持以提高列车员的地位,让每一位列车员都能感受到作为一名列车员是何等的光荣,感受到作为组织中的一员是何等的幸福,满足列车员的社交需要与尊重需求,以此来激励列车员为努力工作,积极付出情绪劳动,爱惜列车员这个岗位。

3. 福利待遇支持。除了在整个组织大力宣传尊重和认可列车员,组织还需要在物质上做到对列车员的认可,满足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如组织给予列车员较高的公积金支持以解决列车员买房难的问题;组织提供给列车员较高的医疗保险以减轻列车员看病的经济压力;组织关注每位列车员与其爱人的生日并在生日当天送上生日蛋糕与节日的祝福,在列车员爱人的生日当天允许列车员带薪休假,陪家人过一个愉快的生日。通过优厚的福利待遇激励,列车员会更加真诚开心地琢磨与付出情绪劳动,以回报组织的厚待。

参考文献:

[1]刘朝,张欢,王赛君等.领导风格、情绪劳动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基于服务型企业的调查数据[J].中国软科学,2013(03).

情绪管理策略篇(5)

大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是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的顺利、安全,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稳定和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速变化,处于青年中期(18-24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其思想和心绪也处于异常波动的阶段,情绪很容易体现出复杂多变、左右不稳的状态,如何把握大学生的情绪变化,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在前面,化解大学生的情绪障碍,实现大学生情绪优化管理及校园稳定和谐,不仅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良心,也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能力。

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通过研究人们对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认识,从而培养协调、控制、驾驭情绪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情绪管理的理论方法已经在企业当中被高度重视并运用,而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还处于尚未被大力开发的状态。情绪管理ABC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即Activating events,是指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所引发的事件;B即Belief,是指人们对个事情的信念、感觉或者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A事件的反应情况;C即Consequence,是指人们用不同的观点(B)对事件(A)发生后产生的反应,也就是常常讲的情绪。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就是,由什么样的环境引发的事件(A)以及有什么样的观念(B),就有什么样的反应(C)。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当中发现,大学生的很多情绪障碍成因正来自于如情绪ABC理论所总结的A与B的不良和不正确,换而言之就是外部的困境和自身内部的困念使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情绪。

一、大学生情绪障碍的产生与外部困境和自身困念有关

(一)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外部困境

1、社会大环境的侵染和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化的迅猛发展,各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眼花缭乱,各种突发事件、争议事件层出不穷,大学生很容易便能捕捉到各类信息,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加上追求个性,崇尚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心理,使大学生们对积极的、高尚的、正义的事件容易视而不见,自动屏蔽甚至故意抵触,而对消极的、低俗的、价值观指向不明的事件容易模仿、类比和接受。当他们看到一些事件当中与自身条件差不多的人能轻易获得成功,而自己在现实中却常常碰壁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当他们看到一些富二代在父辈的光环下轻而易举成功,而自己条件与之天壤之别时就容易产生失落感;当他们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现象,想到自己所处的地位就容易对整个社会失望,或者走上另一种极端,认为要成功就得走歪路,就得不择手段。

2、学校环境的造就和影响

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可谓直接而迅速。学校的影响因素包括:

(1)学校忽视对大学生情绪的有效疏导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很少对大学生的情绪做有效的疏通,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机械化、生硬化,靠硬性的规定和缺少弹性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人性化、合理化的管理理念,使学生的行为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合理诉求采取简单的禁止或不予理会的做法,而不是因势利导,疏通化解。如此不仅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渠道宣泄,还会使学生工作花费大量的人力精力而收不到最好的效果。

(2)学校缺乏一套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机制

首先,从学生管理人员到教师,对于如何识别大学生情绪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和教育缺乏认识和处理方法。不少教师,甚至是直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学工人员在工作中不太顾及学生的情绪,工作方法简单,教育艺术欠缺,对待学生的态度生硬,沟通渠道狭窄,对话精神缺失,这样不仅不能对大学生不良情绪做有效的管理,而且还可能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这对于大学生的情绪发展是很不利的。其次,没有重视让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再好的情绪管理理论都需要经过自我学习和体验,大学生很少自觉地或有意地去接触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他们通常处理自我情绪的方法比较简单、随意、粗放,学校也很少为学生学习情绪管理提供必要的教学、实践,营造氛围。

3、家庭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每个人的性格、心理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学生虽然离家求学,但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十分显著。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情绪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和谐度、父母是否关心子女、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文化程度以及对子女的期望值等等。往往家庭的因素是诱发大学生情绪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例如不少学生刚入学便陷入家长要求其选择的专业与自己个人兴趣之间的矛盾徘徊,由于就读的专业是家长的期待而非自己的选择,一开始便存在逆反和厌学的情绪;还有不少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与其他家庭完整的同学产生了隔阂,导致内向、离群、极端等性格,情绪上更容易波动;一些家庭家长制观念严重的学生,对父母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不好而被家长训斥,一旦出现考试成绩不如意或犯了一些小错误便惴惴不安;还有一些家庭“情绪负债”或“经济负债”严重的学生,成天生活在父母“逼债”的状态下,笔者曾经接触过这样的学生,父母时常将“你的学费是借来的,将来要还”,“找不到好工作赚钱还债就别读了”挂在嘴边,于是造成了学生的不自信、自我能力怀疑、就业压力等等。

(二)导致大学生情绪障碍的自身困念

情绪管理ABC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C)的激发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则是人们对此外部激发事件(A)的认知观念(B)。可见,自身观念对客观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对于最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后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产生情绪障碍与他们采取不正确的观念(Belief)有关。

1、绝对化的观念

认为某些事情必定会发生或者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观念通常绝对化地要求事情必须得向自己期待和预想的结果发展,然而客观的事物的发展不可能完全为人的意志掌控,一旦结果与自己的期待和预想不一样,便会产生情绪困扰。大学生若有这种绝对化的观念,就会常常预设自己一定要成功,考试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拿几等奖学金,大家必须公平地对待我,所有的人必须做得让我开心满意,这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无意中使自我中心化、理想化,采取这种绝对化观念看待事情,就会导致情绪的不平,挫败感、压抑感、焦虑感随之而来。

2、片面化的思维方式

对一些特例加以放大,一叶障目导致不合理地以偏概全。例如对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现象放大,将社会阴暗面放大到整个社会,由此产生恐惧、绝望和悲观的情绪;对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能力耿耿于怀,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长期否定自我,放弃自我,于是产生自卑、自责、耻辱等消极情绪;对别人的一些缺点进行放大,以别人的某一缺点作为判断其人所有方面的切入点,造成对他人的不合理判断,于是产生沟通障碍、无端猜疑甚至自设假想敌,容易使情绪变得嫉妒、愤怒、不满等等。

3、定式化的看法

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和定式化的看法,会使人对某一类事件形成固定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例如以前做过某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便认为相似的事情自己再怎么做也不会理想,逐渐形成放弃、淡漠、无所谓、不思进取、不敢于尝试等等畏惧和退缩的心理;认为社会上和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是很难改变的,胳膊总是拗不过大腿,弱小总是被强大欺负,创新总是受到挫折,勇气总是会付出代价,这样也会产生悲观、冷漠、抑郁、逆反的情绪。

二、高校化解大学生情绪障碍的策略

既然我们知道,大学生不良情绪基本来自于外部困境和内部困念这两大因素,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体和核心的高校就应该从这两大方面的改变入手,为大学生营造有利于心理和情绪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造就健康的内部环境,运用合理的方法实现情绪自我管理。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尽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但高校与大学生之间这种特殊的关系决定了高校必须同样重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这个小环境承受的大学生不良情绪的诱发因素可能性多,而且直接,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学生与制度规章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冲突,并且有可能成为不良情绪的导火线。因此,高校为学生健康情绪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必要的。

1、构筑社会不良影响的屏障

所谓构筑屏障并不是要高校与社会隔绝,而是需要高校一方面对社会的不良影响进行有效地疏化,另一方面创造积极健康的参与社会活动方式。对于社会的不利因子,高校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甄别,采取正确的看待方式,把握正确的是非观念。所谓构筑屏障不是一味地堵、封,而是正视各种社会现象,可以采取讨论、辩论、宣传、竞赛、演讲、情感体验等学生活动方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端正价值观念,增强学生的判断力。积极的活动此涨,消极的信息自然彼消。不要因为高校对大学生猎奇行为的不接纳不作为,而将他们推向社会染缸的深渊。 转贴于

2、建立大学生情绪管理机制

(1)树立人本观念,重视大学生情绪管理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园地,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尤其做学生工作,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合理诉求,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不仅是指导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思想,也是保障大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不以学生为本,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就没有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就没有校园的稳定和谐。因此,从学校领导到各个部门,从学生工作人员到教师员工,从学习到生活,从设施到制度等等各方各面都要以培养和造就学生良好情绪为出发点,都要以避免引起学生不良情绪为要求。

(2)改进工作方法,反思学生工作作风

学生工作应当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采取科学的工作方法,秉持热情高效的工作作风,才是高校学生情绪良性发展的长效保证。首先,学生工作的常规事务要形成规范,形成固定流程,要考虑成熟,设想周到之后执行,切忌朝令夕改,时常反复,否则不仅引起执行单位的连锁反应,也会造成学生的情绪反感,致使往后工作难以展开。其次,一些可灵活控制,有操作性改动可能的事务,应当适当有弹性的空间,在合理的范围内适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人性化原则,给予综合考虑,使事情处理达到圆满的效果,学生开心舒心,学校安心放心,何乐不为。第三,保持学生工作队伍的热情高效,用激励措施,监督机制,考核标准对学生工作队伍进行培养和任用,保证以热情和关爱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

(3)增强教职员工情绪管理知识

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要学生有良好的情绪,学会情绪管理,首先必须自己先掌握情绪管理知识,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上情绪的良性发展道路,才能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关怀和干预。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情绪管理讲座、知识宣传,集中学习情绪管理理论和方法,鼓励教师及其他管理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或进修相关专业。要让所有教职员工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健康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中心人员的事,而是所有面对学生的教职员工都应当掌握的基本工作技能。

(4)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教育

高校学生工作长期以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不太重视大学生情感、情绪以及心理方面的变化,更没有形成这些方面的系统的教育。学生在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不懂得科学地有效地应对,因此,学校有必要提供条件,对学生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的教育。包括开设相关的课程、讲座,开展相关的宣传、咨询、互动等参与性较强的活动,举办游艺、情境模拟等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在遇到与自身发展不利的情绪时懂得积极寻找情绪策略,以有效方式解决情绪不适应,突破情绪障碍。

3、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关心学生情绪健康

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重视对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尤其是对贫困家庭、单亲家庭等特殊家庭的学生家庭状况的了解。通过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与其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一方面能从家庭环境掌握学生的情绪成因,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改善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观念缓解学生与家长(家庭)之间的冲突和情感错位。

(1)定期与家长对话,无论是通过电话方式还是书信方式,或者借每学期寄发成绩单的机会,与家长保持联系,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2)尽量向家长陈述学生的优点,树立家长和学生双方的信心。

(3)尽量转变家长对于成功成才的观念,减少对学生的“情绪负债”。

(4)强调良好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一个和睦温暖的家庭。

(5)让家长认识到家校共建学生心理、情绪的重要性,双方的作用缺一不可,不能将学生的成长一味的寄托和依赖于学校。

(二)帮助学生走出自身困念

任何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自我管理,情绪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要让人实现自我情绪管理。有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大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多数情况下调控情绪主要是通过发泄方式,但是在积极补救方面能力较低。要让大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学会自我调整、自我化解不良情绪,不仅需要合理宣泄,关键是要他们形成正确的合理的观念、信念(Belief),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1、情绪可改变,观念是钥匙

很多没有接触过情绪管理的人都会认为,情绪所发不可控制,一味地将导致恶劣情绪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因素,实际上情绪管理理论认为,外在的事件不容易控制和改变,但观念是可以自由调整的,当观念发生变化,情绪也会有不同表现。学校应当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情绪是可以改变,可以控制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观念。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采取正确的观念就会有相对正确的结果,采取错误的观念就会有相对错误的行为。同样一个人,看法和观念改变了,情绪就会改变,因此要常常训练自己的信念,锻炼自己的意志,更新自己的观念,才会在事件发生的时候,用正确的观念去理解和分析,从而使情绪平和稳定。

2、警惕非理性思维,树立理性观念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过于专业化,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缺少哲学思维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强化,是非价值的判断,因而学生不懂得科学地形成自己的观念,从而科学地调节情绪。因此,学校应当开设或有效利用哲学及人文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分清理性和非理性的思维,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防止绝对化片面化的观念。作为人师,应当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非理性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言行。

3、寻找合理的情绪宣泄途径

要让学生知道,如果有些情绪无法避免地产生了,也不必烦恼,只要适当合理地宣泄也不是坏事。

(1)学校可以尝试性地提供一些情绪宣泄途径,如效仿国外一些学校设置“宣泄墙”,或者通过学校网络信箱、校园论坛,让学生的一些意见和想法表达出来,辅导员、班主任多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对话释缓和安抚学生的情绪。

(2)建立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正确看法,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中心是心理有严重的障碍才去的地方,因而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应当纠正这种观点,并鼓励他们在心绪不安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将不良情绪化解于萌芽状态。

情绪管理策略篇(6)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显示:93%的教师感觉压力过大,50%的教师想辞职,只有17%教师愿意执教;中国科学院的调查结果为:教师的平均寿命倒数第二;英国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68%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压力是他们最关心的5件事情之一,并且其重要程度已经超过了“生命危险”,44%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的压力过大。

1 高校教师的压力来源

1.1 来自职业竞争的压力

高校管理机制的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学历,还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任务。为了符合职业要求和职称晋升的需要,追求高学历在高校教师中已屡见不鲜,而且需要完成的学术科研也有硬性的指标,同时,在现今高校管理中普遍采用了教师岗位聘任制、挂牌授课制、末位淘汰制、剥离分流、竞争上岗等等,加之,有些中青年教师属于人事或者年薪编制,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超负荷带来的同工不同筹的心理冲突,承受着巨大压力。

1.2 来自教学评价机制产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学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尚不够科学、合理,更没人性化的测评体系,也无法从根本上反映来自学生、教师群体、教学督导、领导层面的客观评价,某些非理性的、随意的、甚至是恶意报复式的不客观、不真实评价在所难免。为了避免学生对自己做出不利的评价,影响年度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会选择讨好学生的做法,这种做法丧失了其应有的教书育人的作用与职能,极大地削弱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其产生强烈的焦虑与不安,不仅成为教师产生生理、心理、行为问题的直接原因,而且对教育教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消极影响。

1.3 来自知识分子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压力

由于教师职级晋升的压力,导致对评选先进、争当优秀比较有功利心,加上教师群体具有孤芳自赏、清高、比较自我的特点,使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同事之间相互不往来、不做深入沟通,致使许多教师没有交流、沟通的平台,更没有文化生活的支撑,个人的精神生活无法满足。

1.4 来自婚姻情感和家庭生活的压力

由于高级知识分子比较注重精神追求,因此对情感的需求比较高,对婚姻对象要求也很高,特别是教师的职业习惯,在两性关系中常常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表现出唯我自大、惟我独尊的姿态,令人感到高处不胜寒,因此,婚姻生活中常有不和谐因素。

2 压力主要表现及其特征

2.1 教师群体压力的主要表现

现代教师群体常出现疲惫、焦虑、失眠、食欲不振、记忆力减退、健忘、挫败、烦躁不安、易生气、嫉妒、仇视、愤怒、怨恨、哀伤、怀疑、恐惧、迷失与茫然等情绪,这些压力与危机感等情绪被称为“身心症”。这些症状往往由于没有及时、恰当的排解,被压抑、隐忍,以致长久得不到释放,转而会攻击身体的其他器官与神经系统,久而久之,会导致诸如:忧郁症、躁郁症、强迫症、恐慌症等情感疾病,以及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甲状腺、肿瘤等疾病,严重影响教学工作和生活质量。

2.2 教师群体压力的表现特征

运用普遍调查与个别深度访谈的方式,对高校教师压力与情绪现状进行调查,搜集到高校教师压力的实际案例,通过心理学测量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后,发现不能如实反映和确切体现教师的压力与情绪问题,因为高校教师属于高级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的群体往往很自我、很主观,针对压力所做的调查,具有隐藏性、压抑性的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是比较善于表达,对于心理危机、压力与情绪的管理,理论上认同,而行动上不愿意面对甚至不愿意承认自我压力管理失调的状态,而采取抗拒、掩盖等主观行为,因此,在其他心理治疗手段中,往往会产生抵触、伪装、狡辩、甚至不愿意配合等等现象。特别是在心理咨询、催眠治疗中,教师往往采取自我设限、自我保护,无法配合治疗师,更不愿意暴露隐私,特别碍于面子,无法放开自我。

3 缓解压力的几种策略方法

3.1 采用沙盘疗法、色彩画等道具进行科学的分析,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沙盘游戏治疗,又被称为箱庭疗法,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一种心理疏导手段,使用沙、沙盘,以及有关人或物的缩微模型等沙具,来进行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沙盘疗法,针对教师群体主要治疗焦虑情绪、心理压力、自闭症、忧郁症、攻击性倾向行为、人际关系困扰、亲子关系问题、两性关系不和谐等。做沙盘游戏治疗,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际交往技巧、有效的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等。

3.2 采取团体辅导,举办专题沙龙讲座、心灵成长工作坊,达到化解压力的方法

针对压力与情绪进行再认知,获得重视,并加以舒解,再通过团体辅导的形式,教会一些实用的方法,对压力进行控制,改善情绪。具体可采用的方法:(1)放松训练,参加对象:考试紧张综合症、梗椎病、神经性头痛、肌肉紧张性疼痛;(2)压力调适与情绪发泄演练,参加对象:忧郁症、燥郁症、自闭症;(3)角色扮演与情绪疏导,参加对象:婚姻情感危机、亲子关系危机。

3.3 应建立一套控制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支持系统——网上心理预警在线交流空间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自身特点,可借助现代网络的自由、便捷、隐蔽、私密、保护、安全的优势,建立一套网上心理援助支持系统——包括量表自测评分机制、心理压力色彩自测游戏问卷、亚健康测试问卷评估系统等等,为高校教师提供心理测试与疏导服务的平台,一旦遇到心理危机,教师可以寻找到支持系统,同时可设网上在线交流、心理咨询的空间,以利于有压力的教师寻求协助、获得组织的援助,认识并建立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当然,教师本人更应该重视与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心理防御意识,确立核心价值观,在集体中获得认可与尊重,从多方面、多层面预警、排查、支持援助,是彻底抗击压力与管理情绪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教师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各种躯体化、强迫、焦虑和不安等心理问题,开展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心理压力认知与鉴定专题沙龙、心理情景剧的演出,组建心灵成长工作坊等形式,利用沙盘游戏进行心理危机的预防与疏导等方法,使教师学会舒解压力与情绪管理的方法,能够自我调节、平衡因工作压力与不良情绪带来的失衡状态,真正成为掌控情绪的主人,从而提升职业的成就感、荣誉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黄建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思考[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2).

情绪管理策略篇(7)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情绪管理策略篇(8)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34-01

1 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解读

1.1 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的内涵

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管理是对高职院校辅导员个体的情绪进行认知、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情绪和高职学生情绪的体察、协调、引导和调控的过程,是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压力缓解是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压力事件中降低自己负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情绪管理与压力缓解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是减少压力产生的负性情绪,而养成乐观向上的情绪,这样有助于减少工作压力。

1.2 情绪与压力的来源

经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调查得知他们的日常事务工作占64.98%,前途不明朗,有压力感的占21.72%,不舒心,有职业倦怠感的占13.30%。长期繁杂的事务容易使压力感逐渐转化为职业倦怠感。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强所导致的身心疲惫与耗竭的状态。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素质越来越低,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上充满压力和挫折感。

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是一些辅导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并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且能施展自己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现实中,辅导员的工作成就不像其他行业在短期内能收到成效,期望目标不能在近期内实现。长此下去,辅导员的成就感就会降低,不愿意再做努力,表现出对前途的无望,理想实现的失落。

2 高职院校辅导员情绪修炼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从认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体察和调控学生的情绪等方面提高自身情绪管理能力。

2.1 认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性判断,情绪具有感染性和传播性,因此正确的认知情绪非常重要,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可以导致情绪的不同,情绪是认知加工的产物,情绪的引发是认知的结果,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改变对事物的认知来调整情绪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第一,学会客观的看问题。客观思想的光芒闪烁在事物发展的规律之中。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只要客观的去观察,去思考,就能得出公正的结论。

第二,学会积极的思考方式。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改变消极、破坏性的思考问题方式,采取积极、建设性的思考问题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学会发现高职学生身上的长处。高职学生虽然厌学、自律性差,但他们身上存在很多优点.

2.2 体察和调控学生的情绪

一些高职学生对事物的判断有一定的理解力,不希望受到任何干涉和束缚,心理固执、任性,自我中心意识强,同时还存在自律性差、意志薄弱等心理缺陷,往往还伴有惰性消极的心理习惯倾向,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未来迷茫等。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帮助他们,必须体察和调控他们的情绪,从心理健康教育入手,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一,用关怀和爱护架起感情的桥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体察入微,体察学生的困难,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理解他们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和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根据情况耐心引导,化解他们的烦恼。

第二,激发兴趣爱好。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正确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活动中树立学习的信心。

3 压力缓解的方法

3.1 提高业务能力

随着业务能力的提高,工作就能够得心应手。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提高业务能力,必须加强学习。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辅导员获取知识的渠道与学生处于同一知识平台上,而在网络上获取知识往往不及学生迅速,面对心理不够成熟的高职学生,辅导员的工作会处于尴尬局面。

3.2 做好时间管理

由于高职学生工作比较繁杂,高职院校辅导员要从“引”和“导”上下功夫,选择好班干部是引导的基础,要锻炼学生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使事务性工作“简单化”“信息化”,明确事务性工作的时间、程序、要求等,学会积累工作经验,反思工作方法,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3 调整心态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认知方式能使高职院校辅导员正确面对工作压力,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和学生。

情绪管理策略篇(9)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4010808

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学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从结构式减灾到非结构式减灾:国际减灾的重大转向及对广州启示”(13Y16);广东省宣传文化人才专项资金项目“从结构式减灾到非结构式减灾:国际减灾最新趋势及广东省减灾体系转型研究”(20131230)

作者简介:周利敏,社会学博士,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东 广州 510006);胡项连,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灾难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重特大灾难频频发生,引起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1998 年美国米奇飓风、2003年欧洲热浪、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及2005年美国卡特丽娜飓风等,我国这些年来重特大灾难更是不断发生,如2008年南方冰雪灾难、2008年四川特大地震灾难、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2011年上海“海葵”台风、2011年北京暴雨、2013年雅安地震及2013年台风“海燕”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据中国气象局网站公布的我国2013年上半年自然灾难情况显示,各类自然灾难共造成全国15 2474万人次受灾,782人死亡,67人失踪,2451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77万间房屋倒塌,3306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4 1997千公顷,其中绝收87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 7302亿元。

重大灾难的频发引起了民众对公共安全的强烈担忧,这些看似自然形成的灾难背后包含了许多人为因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说法,“天灾”与“人祸”纠缠在一起。事实上,许多灾难的发生是由于“无察觉”这一人为因素造成的,它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危险性、复杂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使得这一危机破坏巨大及后果特别严重。目前科技水平对气象灾难相对易于察觉,但对于地质灾难则很难预先感知,尤其是后续衍生的链式危机或复合型灾难更难以察觉。因此,如何及早感知、识别、避免与妥善应对无察觉危机日益成为灾难研究中新的学术增长点。就目前灾难社会科学研究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面向:

第一,灾难社会学(Sociology of Disaster)领域主要有三种面向(P34):“经典灾难社会学学派”以夸兰泰利(EQuarantelli)、戴恩斯(RDynes)及哈斯(JEHass)等人为代表,它主要破除了“灾民失常迷思”和“国家全能迷思”,并着重对“灾难管理循环”进行研究(P503-525);“社会脆弱性”学派(Social Vulnerability)则强调灾后的社会不平等主要是由灾前阶级和族群等社会特性决定的,社会脆弱性是指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暴露在灾难冲击下潜在的受灾因素、受伤害程度及应对能力的大小,它主要对灾前潜在致灾因素、灾中灾民应对能力和灾后灾民伤害程度进行治理研究(P21);社会建构主义学派(Social Constructionism)则通过灾难建构“人类社会本体论”、建构规则“利益集团决定论”、建构话语“人类符号表征论”及建构结果“权力阶层共谋论”等议题的创造性探讨,进而强调公共风险治理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第二,灾难经济学研究取向可划分为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论理论研究和灾种经济学理论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解决灾难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着重探讨灾难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及与灾难经济的关系;方法论理论视角则着重研究灾难经济学科技术、方法及实践问题,并提供具体解决方案及行动路径;灾种经济学理论则以灾难经济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某一类灾难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解决的是具体灾种的灾难经济问题(P39-40)。

第三,灾难政治学取向主要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治理论两种视角。自上而下论者认为政府为了维持权力合法性与彰显治理的正当性而积极介入灾难治理过程并发挥了主导作用。自下而上论者则提倡充分发挥灾民在灾难治理中的自救与互救的能力,同时分析灾民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等非正式制度在灾难治理中的作用(P309-330),以此突显自下而上民间力量的重要意义。随着“政府失灵”和“非营利组织失灵”现象日趋明显,人们逐渐将目光转向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角度,强调建立“公私协力关系”(P256-261)、“永续社区发展”、“非结构式减灾”(P94-100)和“灾难风险转移”等理念。

总的说来,灾难治理研究涉及诸多要素,理论视角日益多元,同时呈现学科交叉的趋势,但在某些特殊领域及视角创新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对灾难治理研究虽然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但直到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后学术界才开始真正重视。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些年相关方面的学术成果增长迅速。在已有的研究中,显性灾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但是对于隐性的无觉察危机及社会情绪共振的研究却非常缺乏,查阅中国期刊网,还没有发现专门针对无察觉危机、社会情绪共振及风险管理三者关系的研究专文。基于此,本文以三者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三者之间尤其是无察觉危机与社会情绪共振之间有何内在关联,进而探讨如何从风险管理角度进行有效治理?尝试对这一薄弱领域做一些贡献。

二、风险社会中的无察觉危机

无察觉危机是社会系统或自然系统遇到异常变化时,其结构和功能突然改变常态并迫近或突破承受临界点,但人们还没有察觉或者来不及察觉而发生的危机,或者虽有所察觉但无法认识或认识不够而发生的危机。它具有构成结构复杂性、空间广泛性、范围全局性、潜伏累积性、发生隐蔽性、爆发突然性、显性危机可转换性和后果严重性等明显特征。无察觉危机产生主要是由经济结构缺陷、利益分配失衡、公平正义缺乏、社会族群分裂和文化信仰流失等原因造成(P6)。它分为无视的和忽视的无察觉危机两种类型,前者主要与治理主体主观无视相关,后者则分为客观存在的无察觉危机与治理偏好下的主观无察觉危机两种类型。

无察觉危机分为危机扩散、危机加值和危机爆发三个基本阶段:第一,在危机扩散阶段,无察觉危机主要表现为潜在的危机和增长的危机,它与责任主体主观无视密切相关。一旦灾难发生后,其中蕴含的致灾因子在时空中得以释放和扩散,进而产生两方面的行为:一方面,会出现灾民对灾难情境进行信息搜集、信息交换与定义情景的行动。另一方面,民众选择性接受致灾原因解释,并基于自身实际需要营造氛围和产生情绪共鸣。如果政府不对这一“系统漏洞”及时进行“系统修复”,将会导致社会运行缓慢、各种危机因子侵入及灾难威胁增加。在这一阶段,无察觉危机主要表现为聚集能量和隐形存在。第二,在危机加值阶段,尽管无察觉危机相对稳定,不会给社会带来显著的负效应,但随着公众对政府忽视危机印象或看法的不断累积及自身灾难认识的不断深化,将会使无察觉危机持续升温加值,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危机因子不断产生,分散的、众多的及相互影响的无察觉危机因子不断裂变、释放危机及催化自身反应的能量场,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产生更多的新的无察觉危机。同时,这种危机是否恶化与“灾区内灾民集体行动”和“灾区外志愿者集体行动”相关(P93-94)。在此阶段,民众与政府是一种相对紧张的关系。第三,在危机爆发阶段,当无察觉危机出现“链式反应”时,这一指数式增长方式所带来的损害会迅速扩大,将会触及社会系统的各个层面并造成严重威胁。由于无察觉危机破坏性强,而且能为自身反应提供活化能量,同时能够促进众多常态风险向活态风险急剧转化,因此,一旦爆发,将会波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等众多领域,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将会演变为对立关系,大规模集体行动和严重的社会冲突就有可能发生。

从本质上来说,无察觉危机是一种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运行例外,主要基于两点:首先,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而言,无察觉危机与社会结构具有重要的关联性,由于社会结构不合理的恶化,导致“无察觉”在受众中“传染”和“交叉感染”,进而阻碍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而导致危机的产生。其次,从网络空间或地方空间视角而言,无察觉危机是因为危机沟通障碍而扩散,“灾难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建构的”(P138-142)这一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长期争论在虚拟和现实双重空间中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迫使政府将治理范围延伸至更为隐性的灾难领域,危机背后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进一步被突显出来。

三、社会情绪共振与无察觉危机

在公众利益需求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正面的社会情绪会提高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及社会的稳定性,负面的社会情绪则会滋生出许多不稳定性因素。同时,信息社会中公众对国家现代化认识的启蒙,也为社会情绪蔓延提供了众多的时空条件。

此外,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屡屡刺激公众敏感的神经,重大灾难的频频发生更是将社会情绪急剧燃烧,使得政府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社会情绪作为无察觉危机的伴生物,在受灾难危机影响的同时,也能够反作用于灾难危机。它的生长周期可分为以下几个基本阶段(如图2所示)。

第一,社会情绪产生与刺激阶段。当重大灾难发生后,众多社会情绪将会弥漫于灾区,一方面灾区内灾民会产生恐慌、不安和焦虑等社会情绪,另一方面灾区外公众也会因为灾难产生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而有“感同身受”的体会,进而冲击自身情感。而且,在灾难爆发的初期阶段,由于既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被破坏和中断,整个社会处于失序与失范状态,使得民众出现搜索信息、整理信息、寻找情境定义及追究责任主体的行动(P45-135)。当公众将灾难产生原因归咎为“人祸”时则会形成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结构性紧张关系,随着信息流动的加速,这种结构性诱因不断地被强化,负向社会情绪如愤怒、不满和对立等形成并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追究责任主体的集体行动甚至暴力行动的出现。当公众将灾难产生原因归咎为“天灾”因素时,则有利于正向社会情绪的形成,人们乐于接受外界帮助并抱有感激之心。

第二,社会情绪传导与扩散阶段。在灾区内,灾民间的相互模仿会加速社会情绪同质化并且相互吸引,从而形成灾难情景下“感同身受”的情感磁场。它不断吸收其他社会情绪而产生新的“情感磁力”,并且散发出强大的情绪感染力。在灾区外,民众在理性批判和非理性盲从双重抉择中容易认同灾区内的社会情绪,并且与灾民形成频率高和程度深的社会互动,从而使得灾区内外的社会情绪传导与扩散进一步加速。当灾区内外都被某种社会情绪占据主导地位时,再加上公众之间的交流、展示与辩论等,社会情绪的一致性和合法性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进而传导与扩散到更为广泛的空间并感染更多的民众。

第三,社会情绪激化与共振阶段。当社会情绪在不同群体内部逐渐被认同且指导灾区内外的民众行为时,这种“认同―行动”模式会将社会情绪推向最高点。至此,不同群体之间的情绪共鸣在时空之中相互交织、强化及激化,从而导致社会情绪共振的最终形成。在灾难危机中,人们不仅会对所属群体社会状况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根据自身在群体内部的社会状况进行纵向衡量,通过纵横比较进一步强化或催化社会情绪共振。此外,无察觉危机能够引发不同方向的社会情绪共振,如果对此缺乏有效治理,将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问题。

无察觉危机在政府引导下可产生不同方向的社会情绪共振,如果政府能够有效引导民众将灾难情景定义为“天灾”,则有利于正向社会情绪的形成,一旦被定义为“人祸”,由此产生的负向社会情绪将会导致集体行动的形成,积极的社会情绪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反之亦然,二者关系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主观无视无察觉危机与负向社会情绪共振的关系。这一危机是政府及相关各方对于潜在危机事前有先兆和预感,但由于主观原因不愿察觉或不愿承认存在,结果危机爆发并造成无穷的伤害。当公众认识到这一危机是由政府无视或失误产生时,就会聚集在一起向政府“讨个说法”和“讨个公道”,就有可能丧失辨别能力和理智而产生强烈的负向情绪,使得政府调控和危机治理更为艰难。在2013年“11・22”青岛石油管道爆炸事件中,由于中石化集团平时忽视输油管道的排查,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也忽视了输油管道与排水管的格局,相关部门在泄油后并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管理措施,甚至出现公众在管道漏油后进行围观的现象,结果导致62人遇难、136人受伤及大面积原油污染等灾难的发生。公众认为是由于地方政府和中石化集团等利益集团忽视潜在危险所造成的,这次危机也因此从初期的隐性危机向后来的显性危机迅速转化。2014年3月8日凌晨2点40分,马来西亚航空公司航班号MH370波音777客机失去联络,机上载有227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其中有154名中国人,这是一起世界航空史上罕见的严重灾难。由于安检松懈、假护照、维修不当及媒体披露乘客曾进入驾驶舱等因素,反映了马来西亚政府在危机防范中存在着巨大缺陷,这是一起明显的主观无视无察觉危机。当危机爆发后,马来西亚政府出现了信息混乱、前后矛盾、行动迟缓、协调工作不力、记者会迟到和对家属怠慢等,尤其是在缺乏说服力证据的前提下公布了调查结果,使得世界各国产生了“谁还敢坐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飞机,谁还会继续喜欢马来西亚?”的强烈质疑,极大地影响了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

第二种类型是客观无视无察觉危机与负向社会情绪共振的关系。这一危机是由于危机征兆、趋势及后果都没有显露出来,政府和民众都无法有效进行观察且无法控制,而且经过长期积累对社会运行形成了严重威胁,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公共危机。这一危机产生原因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但如果政府未及时对此产生的社会情绪进行有效疏导,或者缺乏相应的应急预案,民众也会将灾难定义为“人祸”,从而将责任推向政府(P155-156),负向的社会情绪也会随之产生,其导致的破坏力难以得到及时遏制和有效修复。在2008年6月28日“瓮安事件”中,地方政府通过开发矿产资源增加了财政收入,也让矿主取得了巨额利润,但由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给当地带来了严重影响,民众因此强烈不满。同时,地方政府支持矿产老板而对民众要求却熟视无睹,使得政府、企业与民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强烈的负向社会情绪因此迅速蔓延,从而引起了广泛连锁反应,使得地方政府疲于应对。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地区发生了历史上最强烈的地震及由此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故,这是一起客观无视的无察觉危机,但日本政府在处理过程中未及时公布信息、掩盖事实、行动迟缓、未及时补救和推卸责任等,导致了民众和其他国家对日本政府产生了质疑和不满。2013年10月9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工作人员又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约7吨污水泄漏,最终演变成为主观无视的无察觉危机,人们的质疑和不满进一步加深:两年多来福岛核电站到底发生了什么,日本政府又做了什么,接踵而来的事故是巧合还是刻意隐瞒?

第三种类型是客观无视的无察觉危机与正向社会情绪共振的关系。这一危机的产生不仅是由于人类的认知水平限制而难以察觉,而且也超过了爆发临界点,因此具有了很强的不可预测性而与政府没有直接关系。同时,政府也对社会情绪进行了积极疏导,尽量将灾难情境导向“天灾”,民众因此乐于接受自己的“灾民”身份,并对外界援助存在感激心理。2008年“5・12 四川大地震”尽管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投入,而且政府也有效地引导社会情绪的发展,因此即便之后的余震,民众依然对政府高度信任,极大地推动了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2011年东日本“3・15”大地震虽然无法被有效预测,但政府实现了有效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民众也因此产生了正向的社会情绪,同仇敌忾与利他主义情绪迅速蔓延,而并没有出现所谓的“灾民惊慌迷思”或“灾民失常迷思”现象(P133)。2014年3月1日晚上9时20分,一伙歹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和售票厅见人就砍,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这是一起有计划、有步骤和预谋很长的恐怖袭击,是一起“输入性恐怖事件”,也是一种客观无视的无察觉危机。自从2008年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7・5”事件之后,政府加大了对暴力恐怖事件的防范和打击力度,在这些地区不易得手,故转向治安防范较为松懈的边缘地带。事件爆发后,政府立即通过媒体和网络等多种途径及时宣传和疏导,有效化解了各种谣言和流言,社会上产生了严厉谴责恐怖主义的氛围,试图破坏地区安定和谐、民族团结和扩大影响力的目的没能得逞。

第四种类型是主观无视的无察觉危机与正向社会情绪共振的关系。这种隐性危机并非是不可预测的危机(Unpredictable Crisis),而是本可观察或可预测到的危机(Predictable Crisis)。但由于政府主观上的忽视而导致人为灾难的产生,灾民也会将之定义为“人祸”,负向社会情绪因此而生,它与治理偏好、忽视弱势群体利益补偿及漠视公平价值等原因紧密相关。2013年6月7日,厦门BRT公交车由于犯罪嫌疑人陈水总纵火,造成47人死亡、34人受伤。事件发生后,部分公众陷入极度恐慌和不安,引发了强烈的社会怨愤情绪并产生连锁效应,不仅导致公众对地方政府和公共机构的信任下降,而且也造成了其他隐性危机进一步显性化,如弱势群体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等。美国9・11事件之前其实有预兆,但是相关部门并没有重视。事件爆发后,政府及时进行了有效引导如对恐怖主义进行严厉谴责,不仅没有引起民众对政府的怨愤,而且形成了爱国主义正向社会情绪的高涨。2011年9月21日发生了乌坎事件,当地政府在居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几年时间里陆续卖了3 200亩土地,卖地款项多达七亿多元人民币,而补助款只有500元,其余全部被地方官员私吞,当地居民屡次上访无果。后来仅存的一块土地被卖给地产开发商后,终于激起了居民进行游行示威。12月1日,一名民选代表薛锦波猝死狱中,再度引发大规模抗议,这是一起明显的主观无视无察觉危机。在初期,地方政府明显低估了事件的严重性和扩张性,虽然采取了一些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但并没有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发酵。后来在各级政府重视矛盾、积极介入、信息公开、构建对话协商机制及将社会维稳与民众维权统一起来等措施疏导下,最终平息了民众社会情绪的高涨和化解了社会矛盾,成为新时期解决社会公共危机的成功典范。

四、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

无察觉危机作为一种被忽视的风险,它并非完全不能被预防,而是具有相当的治理空间。如果对之放任不管或者熟视无睹则会引发强烈的负向社会情绪,并在不同领域造成“链式反应”。因此,只有改变或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对二者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风险意识加强策略。无察觉危机关键不在于危机本身是否已经显露,而是人们对灾难风险及危机是否有足够的认识。一般说来,没有显露的危机不大容易被识别、感知与察觉,但如果人们有足够的风险识别能力与防范能力,也能够及时规避一些隐性危机。反之,即便是易于察觉的显性危机也不一定能够及时识别与防范。因此,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需要重视和关注无察觉危机及其引发的社会情绪,并因此树立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对于政府而言,需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避免“吉祥文化”和“报喜不报忧”的官僚文化。同时,需要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管理实践中,使风险管理成为常态管理中自然被考虑的一部分,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降低和规避风险。

第二,风险预警和监测策略。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评估、紧急应对和灾后恢复等多个环节,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要,也是国家形象、能力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无察觉危机传染机制复杂,一般会经历潜伏、增长、恶化和发展四个阶段,它的最可怕之处就是难观察、难调控和难量化。其中,难观察居于首位。因此,危机一旦爆发会迅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共鸣,造成的负面影响会被无限放大,从而导致许多负向社会情绪及非理的产生。社会情绪本来需要降温,而不是“火上浇油”去激发。因此,通过建立危机预警机制、风险早期监督机制及社会情绪识别机制等途径,从认知心理与组织机制双重视角和社会根源入手,才能有效“防患于未然”。同时,无察觉危机早期风险信息强度往往微弱或者不明显,因此,需要引入有效的信息技术以避免隐性危机信息感知困境。例如在操作层面设立专门的风险监测部门,加强对隐性危机微弱信息早期的专门监测,并配备相关专家及建立专家咨询机制等。

第三,风险评估机制建构策略。有效引导和控制社会情绪成为政府风险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社会情绪一般有五个阶段即导火索、信息传播、情绪共鸣、情境催化和控制失效等,其中结构箱中的情绪共振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而风险评估机制则又是有效引导情绪共振的重点所在。它通过对无察觉危机可能衍生出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安全等社会情绪问题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将灾难风险降到最低。这一机制主要包括社会情绪共振风险评估、情绪稳定风险评估、情绪爆发风险评估及情绪控制风险效益评估等,同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建构当某一风险在可察觉范围之内的纵向与横向的政府与民间风险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如微博、微信和新闻等。

第四,风险沟通机制建构策略。这一机制的建构能有效减少和规避日益复杂的无察觉危机的出现,首先,政府需要与媒体保持良性互动与沟通,努力营造公开、透明和正向的沟通环境,当无察觉危机爆发后,能够及时获得媒体客观与公正的报道,从而引导民众正向社会情绪的形成。其次,政府应重视媒体与民众的风险感知。如果媒体或民众认为政府在无察觉危机中反应速度慢了则勇于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取得正面的沟通效果并获得社会情绪的支持。而且,无论是采取否认还是让步策略都应该把握即时和一致的原则。最后,政府要积极回应受灾群众的需求和偏好,并且为其建立畅通的诉求渠道,同时鼓励其积极参与风险管理过程,从而搭建政府与民众之间良好的风险沟通平台。

第五,多渠道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建构策略。由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重大灾难频发而引发的强烈社会情绪,折射出当前我国公众存在的焦虑心理。社会情绪作为一种体现无察觉危机的媒介,由于缺乏适当的利益表达和争端解决机制而造成无序释放,强势群体可能动用所拥有的资源来攫取不当利益并将风险转移给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则会采取“弱者的武器”进行消极应对,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公共部门权威消解和社会管理能力的弱化,还会出现严重的负向社会情绪蔓延,乃至、集体行动和暴力冲突事件的发生。随着社会组织和社会监管不断发展的事实,以“加强控制”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管理方式已经逐渐失效,政府需要重视并建构多渠道利益表达机制,维护弱势群体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形成“公私协力机制”化解社会矛盾和疏导社会情绪,从而将无察觉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

情绪管理策略篇(10)

情绪调节一般是指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主要是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和表情行为上发生变化①。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理论模型:

一是Lazarus和Folkman的应对模型,强调个人与环境的交互关系。该理论认为情绪调节可以划分为以问题为中心的调节和以情绪为中心的调节②。以问题为中心的调节关注引起情绪的情境,个体尝试通过努力解决问题降低情绪的紧张程度。以情绪为中心的调节则关注自身情绪,通常采用行为或认知策略缓解情绪压力,如回避、转移注意、转变视角等。两种调节策略各有优势,当个体知觉问题情境可控时,采用直接解除情境刺激的问题中心策略更有帮助;当知觉到问题情境不可控时,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处理情绪更有效。

二是Gross提出的强调情绪调节的过程。他认为情绪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对应不同的过程有不同的调节方式。情绪调节分为两类:认知重评策略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产生之后,情绪反应出现之前,主要通过改变对事件的理解改变情绪反应。表达抑制策略主要通过抑制情绪表达行为降低主观情绪体验,该策略在情绪反应之后[3]。

国内学者对教师情感教学、情绪劳动研究的关注度较高,许多博士或者硕士论文都是针对教师情绪进行研究。但是大都从教师职业道德入手,情调作为教师的信念、职业操守、丰富知识、态度等。本研究拟从心理学的情绪调节理论切入,以高校教师为对象,探讨Gross情绪过程理论中的两种调节策略对高校教师情绪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工具

1.1.1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该问卷由Gross编制,包括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共10道题目,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越高。问卷实测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785。

1.1.2情绪量表

情绪量表采用Kammann和Flett(1983)编制的情感量表。该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测量正性和负性情绪的项目各10个,正性和负性题目交替排列。量表采用5点计分。实测正性情绪项目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890,负性情绪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862。

1.2被试

有效被试114人,性别方面,男性32人(占28.1%),女性82人(占71.9%)。年龄方面25岁以下4人(3.5%),26岁~35岁82人(71.9%),36岁~45岁22人(19.3%),45岁以上6人(5.3%)。教龄方面,0-1年6人(5.3%),1年~3年23人(20.2%),3年~5年23人(20.2%),5年~10年36人(31.6%),10年以上26人(22.8%)。学历方面,本科22人(19.3%),硕士75人(65.8%),博士及以上17人(14.9%)。职称方面,初级职称29人(25.4%),中级职称67人(58.8%),高级职称18人(15.8%)。

1.3施测过程

采用问卷星在线问卷系统收集数据。

2.结果分析与讨论

2.1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系数

表1列出了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皮尔逊相关矩阵。首先,性别与认知重评呈显著正相关,女性在情绪调节时更多地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说明女性教师更关注情绪的表达和调节,且在情绪调节时较理性。年龄和学历变量与教师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没有显著相关。教龄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显著负相关,随着教龄的增加,教师在进行情绪调节时所使用的认知重评越来越少,教授学生时间越长,职业熟练感越强,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情绪性反应或行为较为相似,对情绪的调节策略趋于自动化。职称与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随着职称的升高,教师更喜欢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认知重评与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表达抑制与负性情绪显著正相关。

注:N=114。性别为虚拟变量,男生=0,女生=1,均值表示女生所占比例。学历和职称均为虚拟变量,分数越高代表学历或者职称越高。*p

2.2情绪调节策略对教师情绪的预测

表2是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为预测变量,分别以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为结果变量进行的回归方程拟合结果。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共同解释了正性情绪变化的28%,负性情绪变化的21%,且达到显著水平,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均能对教师情绪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认知重评正向预测正性情绪,且这种预测达到显著水平;表达抑制负向预测正向情绪,这种效应边缘显著。认知重评负向预测负性情绪,且达到显著水平,表达抑制正向预测负性情绪,达到显著水平。

由此可见,在产生情绪上,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虽然都起到了情绪调节的作用,但是在正性情绪的产生上,认知重评策略更好。

3.实践思考

本研究结果对高校教师的课堂情绪调节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自身情绪的调节,注重引导学生的情绪情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教学实效。

首先,多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强化情绪体验的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重评能够很好地预测正向情绪。教师多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更多的积极情绪,在工作中、课堂上能拥有轻松和舒适的心情,有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缓解工作压力。

第二,运用认知重评策略管理课堂,激发课堂活力。高校课堂具有自主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坚持听讲,课堂学习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教师运用认知重评的策略进行课堂管理,同学生探讨课堂情绪,在情绪反应发生之前进行理性调节,有助于提升课堂活力。

第三,引导学生关注正向情绪调节,活跃课堂氛围。教师言传身教,将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用于课堂教学中,强化课堂中充满积极意义的正性情绪,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有助于维持活跃和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高校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方法,开拓思维,培养能力。若高校教师多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课堂情绪,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调节情绪的方式方法,则对于个人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大有益处。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绪总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选择相对来说作用较为明显的情绪调节策略,即认知重评策略。这样不仅能调整自身的情绪,还能促进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积极心理学趋势的影响力下,这种策略更能彰显实践意义。

注释:

①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23(1):109-110.

②Lazarus,R.S.,Folkman,S. 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84.

⒖嘉南祝

上一篇: 公共管理范畴 下一篇: 现代化农业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