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升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3 16:45:00

课堂提升策略

课堂提升策略篇(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60-01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好的提问方式,准确的提问时间和精彩的提问内容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大有裨益,教师需要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特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提问,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初中数学知识。

与日常生活中的提问不同,课堂教学提问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首先应当与课堂教学的目标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问题中进行思考,从而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技能,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中的提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提出的问题反映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计划和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找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中的提问,不仅可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数学教学课堂中提问的分类

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提问,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活动。它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目标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最终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课堂的提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将问题分为引导型问题、掌握型问题、探究问题和创新型问题等。其中引导型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此类问题的设计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复习来导入新的内容的教学,难度通常不大;掌握型问题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因为此时的学习是后续知识学习的基石;而探究型的问题则在难度上有所增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型问题考虑到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按照问题思考难度的高低,则可以分为纯粹记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探究性问题。记忆性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通常都是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如概念、基本定理的记忆等;思考性问题主要通过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加工,引导学生综合考虑新学的知识,做到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完善;探究性问题主要是从已有的结论出发,推出新的结论的过程,其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无论是哪一种划分提问问题的方式,都是对有效提问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甚至是不同的教学时间和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的内容。

二、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效果的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策略来提升课堂提问的效果。

第一,提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这是提问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前,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包括难易程度,学生接受和理解本课程知识水平的能力等。此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重现以往的知识,以及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做到知识的迁移,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挖掘和疏通,然后用一些简单的综合性题目来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最后通过发现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学习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就可以通过对公式进行变形,再用更为复杂的问题来强化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从公式形式上的特点,比如和a2+b2进行结构比较。总而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对知识活学活用。

第二,提问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以及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通过层层深入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在旋转变换的课堂教学中,等腰直角三角形OAB和OCD(如图所示),连接AD和BC,M是BC的中点,连接OM,OM和AD之间是什么关系,将OCD进行旋转,又会得到什么结论,继续旋转呢?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

课堂提升策略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化学教学;“五三”策略;质效

中图分类号:G424;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96-02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落实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理想最直接最重要的地方,是师生放飞理想、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课堂效益最大化,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最直接的影响是通过一堂堂课进行渗透的。教师无论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还是运用目前广为使用的教学模式,最终都是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建立知识结构,提升学科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效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一一探索和实践。本文研究巧用“五三”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效。

一、激励策略

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说过,在教师的成绩评估中,有一l经济学格言:激励因素是最要紧的。在任何管理中,人都是决定因素。要以人为中心,把满足人的需求、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重点。作为教师,要关心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激励学困生健康成长。上海市教科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学困生大致分为四类:暂时性困难,占18.4%;能力型困难,占5.7%;动力型困难,占57.8%;整体型困难,占12.2%。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动力型困难的学困生。可见,不论智商多高的学生,只要没有学习动力,他的学习成绩就不会很高。

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上课时,他不是没带教材,就是开小差。教师通过对他的几次提问判断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那么,他为什么不学习呢?一次下班路上,教师碰到了这个学生。教师趁机问他:“你这么聪明,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老师,我妈跟我爸离婚了。后来,嫁给我现在的这个爸爸,又生了一个妹妹。这个爸爸开了一个工厂,他要求我毕业后接手他的工厂,唯一的条件就是让我照顾妹妹。老师,对我来说,学习和不学习,用功和不用功,结果都是一样的,那我为什么还要费劲学习呢?这不是出力不讨好吗?”教师听后,对于他的家长的思想感觉特别无奈,但还是对他说:“那你想不想知道以自己的智商可以学到什么程度啊?难道你不想挑战一下自己吗?”在这之后,教师发现,这个学生虽然不是班级中回答问题最积极的,但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课,甚至还会提出一些很有思考性、很有建树的问题。随之,他的成绩也逐渐提高。分析这个学生的情况,他的父母看似给了他一个减负的希望,实质上却起到打消他学习积极性的副作用。他没有了自己的目标定位,没有了学习动力,成绩自然就不会理想。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呢?应该主要从情感动力、目标定位、趣味导航这三个方面来激励学生。目标定位是动力,情感动力是剂,辅以趣味导航,这样,便能激励学生前行。

二、自学策略

自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就是自己使用学案、自己学习等情形。而本文所指的自学,主要是自我分析、问题导向、方法引领。什么是自我分析?我们都知道,认识别人难,认识自己更难。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过,有的人可能倾其一生也很难做到。教师要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生,而对于学生而言,更要学会了解自己。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很多教师都知道这句话,可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又往往在面对考试成绩、年级排名、升学率等现实因素时忘了这句话,忘了教育的本质,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习题的操练。这种急功近利的现状,让教师很难做到慢慢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幸运的是,这个问题如今已被发现,各学校正努力调整教育方向,注重激励教育,帮助所有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至于问题导向、方法引领这两方面,则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有所安排,这里不作陈述。

三、互帮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但是,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首次提出“团队”概念,随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如今教育工作者也越发重视团队的力量和作用。教学过程中的“互帮策略”,应该从能者为师、小组建构、团队考核三方面来解析。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在班级中实行小组制,也就是小组加分制,除了每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有自己个人的得失分数外,还有学生所在小组的得失分数。曾经有个学习较好的学生,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在其他同学回答不上问题,或是回答错误的时候,他总是随意地告诉别人答案或帮别人纠正。教师多次提示无效之后,很多同学建议扣除他所在学习小组的分数。这时,这个学生居然主动提出:“老师,别扣我小组的分,只扣我个人的吧。”后来,他渐渐改掉了这个毛病。显然,对这个学生来讲,小组制度对他的约束力还是很强的。这便是互帮策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的一种表现。

四、辅导策略

辅导策略主要是指教师辅导、家长辅导、志愿辅导这三个方面。根据本文作者所在学校及学生家长的实际情况看,家长辅导这一项基本缺失,主要是因为不少学生是住宿生,学生跟家长接触的时间短。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教师辅导和小组辅导等来弥补。但是,一些走读生在放学回家后,家长因为事务忙或者不具备能力等原因,承担不起辅导责任。发达国家的一些高知家庭认为一切都可以“外包”,唯独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外包”。这与我国某些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国的一些家庭注重的是为孩子选择一所所谓的好学校,然后把教育职责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家长辅导的重要性。可是,很多家长并不懂得科学辅导孩子的方法,那么应该如何科学正确地辅导孩子呢?这是一个值得家长、学校及社会都来探讨和重视的教育问题。

五、诊断策略

诊断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重点跟踪、个别交流、阶段反思。对于诊断策略的理解,不妨打个形象的比喻:实施诊断策略就如同洗脸需要照镜子一样。脸干净是目的,洗脸是一个过程,可以直接用水冲洗,想要再干净点就辅以香皂,或者针对不同皮肤的肤质选用不同功能的洗面奶。这就如同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洗脸方式,检查洗得干净与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照镜子看,甚至有些人是边照镜子边洗脸。这就如同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检查自己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在W生身上达到了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同一个问题,犯不止一次的错误;某类专题中总有几个方程式记不住;做了许多习题,总是会的就会了,不会的还是不会。针对这样的现象,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纠错本。也就是每名学生准备一个特殊的笔记本,然后把当天考试、练习中的所有错题或者记不住的公式等都记到这个本子上。当学生对这些问题模糊不清的时候,就拿出错题本看一看、做一做,重点关注自己模糊的知识点。这样,就可以避免题海战术,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实现知识的积淀和升华。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五三”策略是指:(1)激励策略:情感动力、目标定位、趣味导航;(2)自学策略:自我分析、问题导向、方法引领;(3)互帮策略:能者为师、小组建构、团队考核;(4)辅导策略:教师辅导、家长辅导、志愿辅导;(5)诊断策略:重点跟踪、个别交流、阶段反思。“五三”策略能够将学科专业知识、良好的思想教育、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技术巧妙地应用于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奋进,建立广博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刘梅(1978-),女,吉林抚松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化学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玉东.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效益[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

课堂提升策略篇(3)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作为英语启蒙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师,其有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可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语言使用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同样受此影响。笔者以为,通过对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语言的研究,分析其话语特征,掌握其规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都有着现实意义。

一、小学英语教学课堂的话语现状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语言必须具有示范性,力求准确、清晰、流利、地道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师课堂语言存在着以下问题:(1)指令拖沓、冗长。如,who’syour favorite person?Whom do you like best?For me, I like Jackie Chen. Because he is a superstar, I like his films very much. He has great Kungfu in his films. He also sings very well. Then, who’s your favorite person?(2) 语法规则错误:如Be quickly ; Answer my these questions; Boys are read after me等。(3)中文式英语,如I write , you read。(4)中英文混杂使用,中文为主,英文为辅。(5)语音、语调问题。该连读不连读,如,stand up,Nice to meet you.单词的辅音尾音读得很重,如desk(er),bird(er),该失去爆破的音没失去爆破,如foo(t)ball, bla(ck)board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此教学用语不仅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影响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而且时间一长,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问题剖析

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教育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工作,但一些教师除了教材、教参以外,很少阅读专业类书刊,关注专业领域前沿动态,陈旧的教学理念,单一的知识结构,很难适应新课标要求。一些教师还存在明显的教案意识,严格遵循既定的教学设计授课,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预设外的状况缺乏灵活应对能力,这样不仅忽略了丰富的学生个体,而且容易导致“学”围绕着“教”转,限制了学生主动发展。

2.培训针对性不足

当下教师培训名目繁多,但培训中对教学技能的指导较多,对于英语专业知识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训却不多,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是依赖原有的语言水平在从事英语教学,而事实是很多教师原有的语言基本功就比较薄弱,即使是一些英语基本功较好的教师,因为缺乏语言的坚持训练和巩固,在教学岗位上从事多年教学后,语言素养非但没有进步,甚至还有倒退的倾向。

3.教师职业倦殆

小学英语教师每周授课时数为16至20节不等,一些教师还有跨年段教学,课后还有大量作业批改,每天疲于应付琐碎、繁重的教学任务。长此以往,教师极易产生焦虑紧张的负面情绪,倦态渐现,殆心日生,通常的表现就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不仅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对个人发展甚至日常教学也持无所谓态度,有量无质,教学语言规范性更是大打折扣。

三、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策略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因此,规范化的教学语言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语言质量呢?

1.自我提升促发展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对英语课程的要求”,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面对小学英语教学语言中存在的问题,除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学习外,英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语言提升。(1)教师要设定梯度合理的提升目标。要想发展,清晰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教师在设计成长规划时,必须正确评估自己发展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自身发展、学校发展和外部环境,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而设定符合自身发展的“路线图”。(2)要努力调整对工作的期望值,客观评价自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既定的工作岗位,按照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思维实践模式,不断促进专业素养提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质量。

2.更新观念重实践

“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学会英语,他们只是能够引导学生走上学习之路,帮助学生建立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然后,他们必须在旁边等待,随时准备鼓励和评价学生,而每个学生都靠自己的行动来奋斗、感知。”根据互动理论,语言是通过不断实践才学会的,而不是由教师教会的,教师只是充当了目的语的向导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话语权,教师讲,学生听,单向度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向教师主动传递信息的机会变少,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样受阻,学生学习过程最终成为被动接受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语言,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只重视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获取语言知识,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和主动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过程。

3.优化语言提效率

课堂提升策略篇(4)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6-077

信息技术已经成了人们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使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秩序差,导致教学的整体有效性受到影响。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展开分析与研究,寻找更科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将从自己的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很难正确把握教学难点,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欠佳,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是教学教育中的主要科目,教师或多或少存在不用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对当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操作演示,然后让学生根据演示的步骤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教师并不重视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导致学生虽然学会跟着操作,效果似乎不错,但是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原理,以至于在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时,难以进行解决。在教学中,教师用在课堂演示中的时间往往较长,学生自作和研习的时间却很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一股脑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操作时间短,不能真正得到练习。有些学生也只记得教师所讲的几个简单的步骤,很多知识在教师讲过之后很快就遗忘,使得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知所措,无法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教学任务,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难以得到提高。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是今后学生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础。为了应对信息技术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应重视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师应从课前准备、教学观念及学生的能力等方面入手制订相关策略。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促使教学有效性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实施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因此,在正式开展教学前,教师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全面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正确把握和认识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及关键内容,从而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课堂准备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设备进行检查,计算机是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主要工具,一旦计算机出现问题,那么教学活动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在课堂正式开始前,应做好学情分析,应当重视教学软件及教学设备的检查,保证能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学条件。

2.积极更新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们必须掌握的常识性知识,如果不打好稳定的基础,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已经成了现代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更新教学思想,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基础保障。教师要加以重视信息技术,积极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因材施教

课堂提升策略篇(5)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旅游文化课程概述

旅游文化是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基础性作用。旅游文化课程的设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文化的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学习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文化概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为后续的导游讲解技能、旅游管理能力及其它各项旅游服务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素养,具有内涵和审美创新力能力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旅游业服务水平的提升,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为我国中职旅游专业的教育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旅游文化课程所用教材,如《旅游文化》,其内容丰富味性十足,涵盖了天南地北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宗教文化、饮食文化、自然人文景观景、园林建筑、旅游诗文等内容。教材内涵丰富,知识系统庞大、结构完整,主要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呈现,回答了“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陈述性知识具有静态的性质,要求的心理过程主要是记忆,而且机械记忆成分居多。

2中职旅游文化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2.1课堂纪律涣散,教学效果低下

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于中考时成绩未达到普通高中入学资格的一批学生,他们整体上具备以下的特点:(1)年龄处于17-20岁之间,处于青春期的后期阶段,心智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提升,但是还不够成熟,时常会表现出一些类似小学生的特征。如思维单一,易冲动,对教学直观的依赖性大等。(2)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气质类型多为胆汁质和多血质,他们大多生性活泼好动,情绪波动性较大,易兴奋且兴奋后平复心情的速度较慢。(3)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注意的品质相对较弱。包括注意的范围、稳定性、转移及分配四个方面,尤其是注意稳定性极低,即注意力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很短。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在年龄阶段、心智特点、气质性格及注意品质上的特殊性对于有序的课堂纪律的打造和维护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利于学生将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旅游文化课程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尤其饮食文化和风土民情等内容极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积极性高涨,但他们常常会兴奋过度,在课堂上无序发言,发言内容天马行空甚至有不符合教学内容的脏话粗话,致使全班同学一团哄笑,教师短时间内难以平复这样纪律涣散的氛围。此外,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较弱,兴趣保持的时间短,失去兴趣后,他们大多选择各自聊天或者睡觉,不仅影响自身的学习,也不利于其他认真听课同学的学习效果,更是班级不良风气的源头之一。

2.2学生缺乏自信,自主学习能力薄弱

现阶段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给予了职业教育大量的政策支持与帮扶,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不认可职业教育,认为这是普通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才接受的二流教育,学而优则仕才有前途。社会的整体认知反映到中职学生心中,便致使其产生不自信的心境和不愿自主学习的心态,长期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旅游文化课知识点众多,学生容易产生理解和记忆混淆,仅仅课堂学习不足以掌握知识,学生课后的自主巩固训练至关重要。但中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偏低,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够高效,影响其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最终导致旅游文化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2.3教师激情不足,轻视教法和学法

教师是一份灵活而富有挑战性的职业,他们的工作对象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目标是要引导和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素质的提升。这要求教师拥有充分的职业认同和教育激情,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特点、学习习惯,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知行合一等教学探索,践行终身学习以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用激情和师爱灌溉教学这片热土。中职旅游文化课教师大多数存在教学激情不足和师爱缺失的现象,在老教师中体现尤为明显。教师激情常与学生的成绩挂钩,旅游文化课程记忆性内容多,学生又缺乏课后自主巩固训练,考试成绩常常在其它科目中处于末位,导致教师的成就感下降,对学生产生失落感,对教学的努力和热情随之降低。教师失去教学激情,减少在教法与学法上的探索,学生学习效果自然下降,形成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之间的恶性循环,最终不利于学生旅游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于高素质旅游人才的输出。

3中职旅游文化课堂教学提升策略

3.1优化班集体,打造优良班风

班集体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健康成熟的班集体拥有良好的班风,能够促进生生和师生之间相互学习与共同成长,提升师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针对中职旅游文化课堂纪律涣散、学风不佳、教师激情匮乏的问题,从优化班集体建设出发,能够有助于从根源上改善旅游文化课堂的不足。(1)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优秀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学生发挥作用,针对旅游文化课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需求,把握班集体的整体学习状况,同时尊重差异,在班集体中实现全体学生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2)要树立班集体明确的奋斗目标。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发展的动力,是班级凝聚力的重要调和剂。在旅游文化学习中,经教师和学生集体探讨,依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个有意义的并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目标。(3)合理安排座位。不合理的座位安排是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原因,且对学生各方面的互补及人际关系产生影响。座位安排要考虑学生课堂行为、个性、学习方式方法等差异,做到最大程度的促进旅游文化等课程的课堂效果。其四,有效的激励。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立旅游文化课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3.2学法上注重记忆术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掌握良好的记忆术有利于降低学习的难度,加速知识的掌握,提升旅游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及学生的成绩。(1)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利用生动的言语,丰富的旅游文化课堂形式吸引学生兴趣,激发记忆的动力和无意记忆,这是首要的前提。(2)化无意记忆为有意记忆。有目的才会有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设定短期、中期、长期可行的记忆目标,对学习记忆做好规划。(3)利用缩简和编歌诀,降低记忆难度。通过把识记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若干关键字,编成易于记忆的歌诀,以增强记忆的长久性。如中国菜系:鲁川苏粤浙徽湘闽。(4)联想与位置记忆法。通过联想和利用位置记忆增加视觉效果,知识的直观性及联系以利于记忆。如菜系的记忆可以将各大菜系所在地区在中国行政版图上进行标记,通过位置及菜系与行政区简称的联系以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此外,教师和学生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旅游文化知识识记的策略方法,让记忆术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3.3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思想开放富有创造性且热衷于新兴事物,但仅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旅游文化知识往往过于单调,易使教师和学生产生疲惫感,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内及课外的恰当运用对于激发学习动机,提升自主学习水平都有着显著的作用。(1)课内适当运用教育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增强教学直观,提升学习兴趣和动力,但切忌喧宾夺主。(2)课外利用微信公众号,强化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建立一个旅游文化课的微信公众号,定期进行知识点、自制微视频、课后练习、文化故事等的推送,通过微信功能监测学生必做的预复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分析成绩等。(3)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教学网站,布置自学任务。如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幕课网、学堂在线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的拓展视野提升旅游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何山.中职旅游文化微课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2015.

课堂提升策略篇(6)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若想提升学生思维灵活性,则课堂教学便首先应当灵活;若想培养学生快速联想的能力,则课堂教学便首先应当富于联想功能. 从教学之初的导入环节开始,教师就有必要安排合理、有效直至有趣的内容与方法,惟其如此,方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比如在处理计算题之际,需要按照题目要求,以解决问题为根本方向,教师可以采取生动形象的趣味导入手段,带领学生借助联想往学习过的有关知识,如概念、公式、定理等,在经过一定时长的独立分析判断之后,予以科学论证求解,最终给出正确答案. 而所有的导入手段,均可以化归到直接导入和悬念导入两种策略之中.

[?] 直接导入是所有方法的根本

所谓直接导入方法,就是在处理某一项相对独立存在的教学内容之时,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采取简洁明了的叙述与设问方法,让新知识同旧知识发生关联,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以最快的速度由课下过渡到课上. 此类导入设计通常均要求教师把课堂问题带入情境之中,形成形象化内容,以产生先声夺人的理想效果. 在教学与三角函数有关内容时,便可以采取该类手段. 三角函数有关内容在全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学生在第一次碰到此项内容时,教师即能够利用生动丰富的语言直接予以课堂导入. 当上课铃声响起以后,教师走上讲台,安静地环顾一下全班学生,不置一言,便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处. 此时,教师用手拍击讲台,开始说出课堂导入言辞:边角角边详细算,弧长面积费周旋,三角之形奥妙多,了解熟知逾千年,古人观塔又看山,量天度海亦非难,勾三股四九章法,还有函数正余弦!这八句韵语非常像评书里面的定场诗,起到使“众位压言落座”的效果,有趣、有味、有嚼头. 在课堂上初次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导入,学生并不了解教师究竟要做什么,被吸引住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此时教师直接引入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历史悠久的三角函数问题. 导入设计简明、有力,只寥寥数语便将本堂课所要接触的内容描摹出来,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且这种表现形式新颖独到,非常容易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激趣效果,可以带动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融精神于课堂;引领学生在极少的内容里,近其师而亲其道.

在直接导入之中,复习式导入方法的应用范围很广,这种导入模式是教师最常应用、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 由于复习导入模式与数学学科逻辑性特点相一致,利用在导入时间融合旧知识的办法,能够将学生此前头脑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抽取出来,给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帮助,并且让新知识、新方法能够迅速与学生头脑中的旧知识、旧方法相衔接,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 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与三角函数二倍角公式有关内容时,便可以首先对两角和公式进行复习梳理,而在处理半角公式有关知识时,则可以首先借助学生已经了解的二倍角公式. 总之,只要能为新知识学习铺路的旧知识,便都可以拿来为导入环节所应用.

[?] 悬念导入是策略提炼的灵魂

直接导入将新知识迅速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是所有导入方法的根本所在,而若想让导入发挥更大的作用,便要让导入更具悬念,更有趣味,由此可以揭开悬念导入的神秘面纱――悬念导入比直接导入更进一步,更有艺术性. 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安排一些问题,这种导入方法也较常见,也就是存疑型导入模式. 从心理学的观点分析:思维过程一般要开始于应付某个问题,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问题,思维的开始就很困难. 按照这种心理学原理,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特意安排一些与教学重点内容有关,同时又不乏趣味性的问题,诱使学生增强学习欲望、进入问题情境. 教师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可以故意制造迷局,使其成为悬念点,并且提供一些解决该悬念所必须用到的新知识,促进学生以更大动力投入到问题探索过程之中. 比如当讲解到与余弦定理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如下教学:我们均了解直角三角形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如果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三边关系又有什么规律呢?是不是可以设想:锐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可以表示成c2=a2+b2-x,而钝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可以表示成c2=a2+b2+x呢?如果上面的假设是真的,那么x的数值是多少?在这种具有吸引力的设疑导入中,教师引入了和余弦定理有关的推证.

使用该方法,教师首先需要做到设疑要巧妙,应当根据教材所赋予的关键点、重难点,站在更加新颖的角度予以设问,并且设问难度要适当,不能过难,也不能过简,要让学生暂时身处困惑状态却可以通过“上下求索”达到解决困惑的状态. 其次,教师需要做到以疑激思、良问良导. 悬念问题的安排仅仅是导入的初始状态,更为关键的还在于要将这种状态延伸下去,以此带动学生思维朝正规轨道发展下去,使学生思维自觉趋于活跃状态. 所以教师有必要熟练掌握一些问题设置手段、技巧,并用合适的语言加以配合,以便让学生思考更顺畅、处理问题更熟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直接导入和悬念导入是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两种基本方法,悬念导入是直接导入的进一步生发,然而这绝非意味着悬念导入更加重要. 实际上,悬念导入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照顾学生心理需要,而其根本,仍然要归于直接导入,也就是仍然要过渡到与知识相关的某一点上.

[?] 生动导入策略升华的归依

直接导入与悬念导入是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两大支柱,也是两种主要导入策略,若想使这两种策略更有效,教师需要将其精华提炼出来加以升华,让方法更加灵活,更能适应变化多端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 导入的基础功能是把抽象、繁复的数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游戏、故事、问题、歌曲等皆可以予以展现,使学生在新课开始阶段即先取得一个直观的感知,达到激发探索的效果. 而毫无疑问的是,多种形式的内核之下,无一例外地包蕴了直接与悬念两大支柱. 若想让这种简单的原理应用到极致,就一定要坚持灵活生动的原则,在导入设计中积极添加生动的元素. 只有如此,才能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可感效果.

比如在接触与指数有关的知识时,教师便可以安排一个直观的游戏来促进学生认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指数性质. 具体方案是:

教师:在本节课开始教学之前,我们大家先做一个简单的游戏,请大家取出一张作业纸,将作业纸进行一次对折,分成两半.

(学生依言而做. )

教师:大家再对折一次. 此时作业纸变成几块呢?

学生:四块.

教师:再对折一回,又怎么样呢?

这种折纸游戏并不复杂,却与指数函数非常贴近. 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巧妙地融入学生实践之中,使学生近距离了解了指数变化规律与基本性质. 同时,教师事先没有说明折纸原因,学生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再比如,当接触任意角三角函数有关知识时,竞赛方法的引入完全可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竞赛情境中联系新旧知识:

请大家自觉完成下述练习,看谁可以尽快给出答案,并说出原理.

问题一:tan960°的数值是多少?

问题二:如果sinαcosα>0,那么α位于第几象限?

问题三:如果cosα0,那么α可能位于第几象限?

课堂提升策略篇(7)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嫉妒心理、自卑心理以及逆反心理都会使教师与学生在沟通和交流上具有很大的障碍,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心理距离,这就会使数学教师很难真正做到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进行数学教学,同时学生也很难对教师的教学做出配合,那么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课堂也就很难建立,教师应当为学生努力创造出良好的、融洽的、宽松的教学气氛,教师首先要明确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平等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是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以及互相交流的关系,双方之间应当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并做到互相理解。所以说,如果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就应当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这样才会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冲突较少、关系协调。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人际情感交流、交往互动、信息沟通以及思维碰撞的过程,学生进行自主活动以及人际合作都需要彼此间的支持,平时应当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这样有利于教师建立起平等、民主而又宽容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大胆的探索与猜想,教师才会引导学生逐渐培养起创新精神。学生与学生以及师生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消除小学生自身的嫉妒心理以及逆反心理。

二、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猜想、实验、观察以及推断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以讲解、示范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入交流与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增强。

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一个问题的提出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也就标志着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了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质疑、发问,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以及点拨,对学生提问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指导。

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结合数学教材的相应内容,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发现欲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

三、开展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课更多的是活动课,数学教学应当通过活动来展开,以便丰富数学教学的多样性,调动起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为学生创设合作与交流的机会是多么重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交流与沟通中来。在小组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同时还有学习的乐趣以及学习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敢放手,关系到数学教学课堂的成与败。教师应当敢于放开手,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手足无措,但是教师应当敢于放开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和猜想,同时还应当将活动的目

的以及目标告诉学生,防止学生在活动中漫无目的,甚至是做无

用功。

四、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数学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采用给每个学生计分的方式,每周评选一名学习积极分子,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还应当对表现差的学生给予鼓励,不仅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作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应当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做到掌握和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上应当积极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会建立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从而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互动性对于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性精神,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不断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积极探索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途径。

课堂提升策略篇(8)

[作者简介]孙伟国(1960- ),男,辽宁大连人,大连电子学校教务处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教学、职业教育管理。(辽宁 大连 116023)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55-02

有效课堂教学理念进入我国后,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人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取得了有效果、有效率的进步和发展。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的授课,学生能听懂,听明白,从而获得学习的进步。

有效教学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对中职学校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较少。中职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前的教学观念,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本文在中职课堂教学的实践基础上,对中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提高当今中职课堂的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中职课堂教学低效的表现

1.课堂管理不够。很多教师觉得只要教学内容有价值有意义,就能吸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顾自己教授内容,缺少对学生的有效管理,造成学生在课堂中大量出现迟到、睡觉、聊天、玩手机等课堂问题。

2.教学内容没有吸引力。很多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喜欢照本宣科,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中缺乏设计理念,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这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无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出现了脱节。

3.教学缺乏以人为本。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而很多教师在抱怨学生不爱学、学不会的时候,却忽略了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自身特点的考虑,缺乏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特点的考虑。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考虑学生的平均水平,缺少对“两端”学生的照顾。

二、中职课堂教学低效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职学生的现状。首先,知识基础低,认知能力差。在中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只有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才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为争取生源,中职学校的招生条件不断放宽,甚至有的学生连中考都未参加便进入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认知能力不强,在中职阶段的学习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其次,缺少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中职学生本身就是中考失败者,自信心受到过打击,再加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轻视,很多学生心理更加失落,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能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再次,自我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差。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5岁~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自我意识和成人感较强,渴望独立和自主,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但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使得学生往往凭个人意志判断,思考和做事不够理性,尤其是在学习方面表现为自控力较差,不能持续学习,对教师授课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容易产生不满。

2.中职教师自身的因素影响。传统教育将课堂管理简单地理解成学生上课不捣乱,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因此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比较严厉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对学生采取压制和镇压的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与很多学生形成了对立,得不到学生的支持和信任,教与学不能和谐地进行。还有的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要求,学与不学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用不着去较真。对那些学习基础差,自我约束力不够的学生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只要他们不干扰正常的教学就行。

而且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大都不是师范院校毕业,他们缺少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教学管理方面接受的培训也有限,在处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时往往会依据个人的心情和经验而不是教育教学规律。

三、中职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1.从中职学生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面对现在的中职生源,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和知识构成进行调查和分析。教师真正做到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材,在课堂上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依据课程大纲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法,课堂才会对学生有吸引力,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课程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中职学校没有高考升学的压力,也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中职学校的教师必须从学生个性差异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得到满足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会大大提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推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强并且能吃苦耐劳的劳动者。中职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各行各业中的优秀劳动者。

当今主流课程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新三中心”说,认为在教学要素的结构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中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是中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首先,教师角色的转化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传统教师的角色受到冲击,教师需要在新的理念和标准下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其次,因材施教是学生主动性发挥的源泉。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专业和学习习惯等,确定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取舍,选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再次,求知欲和创造欲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动力。教师不要把现成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教师可定期进行市场调研、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最新态势和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并融入课堂教学中,设计讨论题目和新型课堂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脱离教材,发挥个性想法,进行创新思考和设计。

最后,开展活动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载体。除了传统的课堂讨论活动外,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技能比赛、才艺表演、文艺演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表演欲和参与兴趣。学生在感觉学习生活多彩多姿的同时,也激发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3.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和教研,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中职教师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自身学习和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教师不仅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充分掌握各种教学规律和理论方法,还需要教师多才多艺,能组织和调动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了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教改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间进行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多做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为以后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4.顺应职业教育发展潮流,积极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当今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学生的行动能力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专业能力等。而行动导向模式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先进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内容为载体来组织教学,追求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

行动导向课堂教学一般采用是六步法教学,具体包括任务分析阶段、信息收集阶段、计划决策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反思评价阶段。

第一,任务分析阶段。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工作任务内容、工作方法及要达到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这个阶段主要采用粘贴板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

第二,信息收集阶段。完成任务分析后,学生需要明确任务的起始条件和所需工具,凭借自身的知识储备,个人或小组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

第三,计划决策阶段。学生按小组展开对工作任务的讨论,内容包括任务解决的途径、任务分配、任务的实施步骤、展示汇报的方式等。小组一起对任务进行规划和决策,增进了学生间的沟通和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学生思考分析和团结合作能力。

第四,实施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要看工作任务所需工具和材料是否完全、能否根据方案的计划按时完成、实施过程中如出现问题该如何解决,同时要对任务的实施结果进行归纳和汇报。

第五,检查阶段。学生在任务完成后,应检查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是否正确和专业,如果不是则需要寻找问题所在和解决的办法,这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工作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这个阶段可采用专家法、多米诺法等教学方法。

第六,反思评价阶段。这是学生对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的阶段,学生需要思考自己的行动是否积极有效、是否有改进空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和整个过程的不足等。这个阶段可采用调查法、访谈法等教学方法。

各阶段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促进学生的行为活动能力的提升的原则,积极采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活动进行引导和评价。

5.建立“多元化”“过程化”评价机制。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课堂评价中,除知识、技能外,要引入质量要求、质量管理意识、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意识等评价要素,按照“多元化”“过程化”的评价原则,构建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由“单一化”到“多元化”、评价形式由“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的转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进行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活动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和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和与人合作的价值,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在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学情,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课堂提升策略篇(9)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082

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教师是学生学习潜能的最重要的开发者,德育教师只有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才是开发这种潜能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围绕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率这一主题,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与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深入钻研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时至今日,教师的职责更多的应体现在解惑上,惑从哪里来,则必须要求我们教师想尽一切办法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这是提升德育课堂效率的实质和关键所在。

大多数德育课都是围绕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现象,从领域上讲,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从内容上讲,源于课本,而不拘泥于课本,且高于课本,让学生深层次地探究它们产生的原因,特点、过程、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和扩展。因此,要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必须依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根据学生实际,改进和丰富教学内容:第一,要适时增加时政新闻知识;第二,要适量增加实践活动内容;第三,要适当增加专题选修课。

许多研讨性学习活动的课题研究需要开展社会调查,实地采访,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材料,需要实际操作与积极参与。研究的课题应与社会现实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能很好地点击生活,引出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提高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确保德育课程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将德育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进行相互配套,并将班会课、升旗仪式、团会活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等纳入到德育课程的视野之中。

2 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法和方法上,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模式,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思维发散、交流探索的过程学会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研讨过程中,要力求体现学以致用的功能,既要做到适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细化书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教学研究是职业学校比较薄弱的工作,也没有得到教师们应有的重视。在德育课教学的创新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学研究的作用,要用新理念武装教师,用新方法迎接挑战。德育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第一,要十分重视课堂导入;第二,要多采用研究性学习和活动课程;第三,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四,要充分利用好多种媒体实施有效教学。

3 精心研究预设,促进课堂生成

职业学校实施德育课程,不应仅仅是一套外在于师生的强制性的价值规范体系,也不应是一种老师简单向学生灌输这些价值的过程,而应该是职校师生在特定教育情境中不断变革,创造内容,融入自己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并在不断衍生的德育氛围中,共同对话、体验、理解和实践,实现道德品行共同成长的过程。并让学生在特定情境的熏陶和德育活动体验中,感受到德育课程的魅力所在。

德育课程的实施模式直接关系到德育课程功能体现和效果呈现,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德育课程模式,依照针对行业态势定教学内容、针对岗位需求定特色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定教学方法的思路,提倡引入案例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以及角色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展有效的德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感知、体验、感悟的过程中,领悟生活世界、职业世界的人生真谛,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志向。

4 参与社会实践,提升理想信念

在以体验性德育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活动教学等模式的运用策略,逐步形成以活动体验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实现从书本转向活动,从课堂研读转向现实生活,从知识传授转向社会活动,努力引导职校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职业规划之中,促进其自身素质的不断完善。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和价值标准分辨社会中的各种真伪、善恶、美丑等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激发其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弘扬和培育民族情感,在活动中升华学生的理想信念。

5 创新考核方法,实施多元评价

学生德育课程学业的评价应注重在整体性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积极探索。在既有尝试的基础上,力求使德育课程学业成绩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注意做到“五个结合”,即实践与理论结合、仿真与现场结合、结果与过程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测试成绩与能力评估结合。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学生综合德育素质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德育学分,除德育课的学习结果之外,还要把学生参加其他德育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德育课程考核的视野之中,进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定。

在评价形式上,要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多元评价,能够有所思,有所得。教师和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评价的态度是中肯的,评价的效果是积极有效的。

课堂提升策略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021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实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说,谁改变“对话”谁就改变课堂。高中地理课堂对话是指在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中,通过师生与教材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对话等对话方式,分享各自观点与见解,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过程。对话的有效性是高中地理课堂成功的标志。反思当前的课堂对话,有的形式单一,以师问生答为主,极少看到生问师或生问生答的现象;有的预设味浓生成性差,纵使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提出,教师也是倾向演“教案剧”,削弱了课堂对话生成性;有的追求“讲深讲透”,学生常陷入“广种薄收”困境,削弱教学有效性;有的以启发式居多,思维深度不够等。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讨如何提升高中地理课堂对话就显得十分迫切。为此,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后归纳出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营造平等氛围是提升对话的实现基础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总会存在着差异,要达成双方思想上相互回应,避免课堂对话就成为“传话”,就必须营造平等氛围,这是有效对话的实现基础。

首先,教师要有平等对话的意识,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体验,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权利,以实现课堂对话的真实性。其次,教师要善于倾听,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鼓励学生的创见、异见,促使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再三,通过教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评价,指出其可取之处或不足,以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我评价体系,同时引导学会倾听、分享他人的观点,以便反思自己的不足并从中获得多种角度思考问题的契机。

以试卷讲评课的课堂对话为例,课前先把试卷发下来由学生自行去改,回归教材、澄清认识是自我学习的过程。课堂上要求以2-3人为一组负责一道题,轮流推荐学生评讲题目,放手让学生解决较容易的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出难题的困惑之处,增加个体学习的体验,促进生生对话,必要时教师补充引导。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原命题“图”的基础上大胆尝试自己命题,有利于发挥试题知识和能力的辐射性。

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在平等氛围的课堂对话中,师生、生生才能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改变对话单一化,促进对话主体的多样性,实现有效对话。

二、准备弹性预设是高中地理对话的实施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中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的,其中“一定情境”是指教学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准备预设是必要的,然而单一的预设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于是,预设不应该像“火车行驶的固定路线”而应该是“能给出多种体验方案的旅行指南”,即弹性预设。

所谓的弹性预设,常见的做法有:预设教学流程时,教师可“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主体”确立基本的流程,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粗”一点,实际流程可在动态的课堂中加以变化,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构建的空间;预设问题解决方案时,要求教师要充分设想提出话题后学生多种可能性的回答,预设多种弹性解决的对话渠道,多多思考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该如何引导他们自主解决,从而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选择和发展空间。

以湘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课堂对话为例,教师预设“有无外星人”“探讨探寻外星人方法”“外星人在探寻中”三大对话板块,在课堂对话实施中更多是让学生广开言路,互相启发,自行解决问题。这就是弹性预设准备。

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学的情况随时大胆地调整预设的方案,当出现阻碍或低效时,便可勇敢选择更有效的方案,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使课堂对话峰回路转。

三、抓准知识结点是高中地理课堂对话的开展关键

建构主义主张提供必要的“脚手架”,促使学生不断地建构所学知识。每堂课的知识点之间实际上都存在某种关联,其关联处就是知识结点,即“脚手架”。由于知识结点往往蕴含着较多的思维触发点,有了知识结点,知识之间环环相扣、难易结合,点与点之间就如线串珠多而不乱,学生接受时自然连贯、推导顺利,课堂对话就能清晰有效地开展。

抓准知识结点,一方面,教师需要准确解读文本,弄清知识块间的联系,把握宏观上的整体构成和微观上的相互联系,然后通过分析和理解、消化,勾勒出知识链及网络,从而抓准知识结点。另一方面,尽可能通过与学生交流或提前让学生完成的学案中获得反馈信息等方式,挖掘并获悉学生的学情,知识结点或落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扎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想说就能说,促成师生、生生课堂对话形成发展。

可见,抓准知识结点能吸引学生主动介入教学,并沿着结点延伸到各条脉络,以利于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经历想学地理――会学地理――学会地理,体现课堂对话的真谛。

四、合理运用追问是高中地理课堂对话的思维提升

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对话的价值存在于思维含量。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一话题,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从不同条件、侧面、角度追问,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提升对话的思维价值。

追问的应用策略表现在:针对简单的话题,教师立足于地理事物相互影响的关系,恰当地改变问题的条件、情境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所学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对话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思维活动学会寻找知识点背后内在联系;针对复杂深奥话题,可以遵循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由简单的对话打开一个突破口,然后再铺路搭桥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最终解决问题;针对可探究的话题,不追求标准性结论,通过假设想象、角色扮演、预测后果等,打破学生原有思维的内部平衡,在企图恢复这种平衡时拓展学生思维,实现课堂对话向纵深发展;针对意外生成的话题,教师要把它作为教学起点和资源,运用追问给予积极的回应,把学生从“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正轨”上,将课堂对话引向高潮。

以《区域地理》“中国地势特征”课堂对话的应用为例:

教师先让学生读《中国地形图》说出中国地势的特征,要求沿北纬32°画出地形剖面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用线段画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学生画图(如图1)。

教师追问:这样的图能反映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征吗?(板画:添加虚线如图2)此时,学生个个才流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最后,要求学生修改(如图3)。

通过以上合理运用追问,促使学生将已有地理知识进行重新组织、调用,提升对话的思维价值,提升课堂对话。

五、捕捉课堂生成是高中地理对话的创新动力

课堂对话过程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便弹性预设也难免有“意外”的生成。生成的课堂对话是有效对话的创新动力。面对学生“抛来的球”,教师要迅速做出教学决策,或合理选择,或委婉拒绝,随机调整教路。同时,还要留出充裕的交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地参与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认知对生成的话题做深入的探索,而不是揣度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这样生成性对话,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所获得的感悟丰盈,散发出真正课堂对话的味道。

如在高二《区域地理》“北方地区”课堂对话中,当讲到东北的大米质量优与光照有关时,学生提出“泰国光照条件不比东北好,为何泰国米香满全球?此时,如果教师避之不理,学生的好奇心就不会马上回归课堂,就抓住这一契机问:“有谁能根据所学的农业自然区位分析说明这个问题?”这就点燃课堂对话的火花。

上一篇: 阑尾炎微创手术后护理 下一篇: icu优质护理服务新举措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