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状况分类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6 16:29:14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1)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国内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主要要素市场结构性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地区发展差距仍较明显,国有企业仍然困难较多等。但面对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加入WTO后的机遇和挑战,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良好,国内投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出口增速加快,主要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有所提高,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一)宏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关于今年的宏观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57.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走势“正常”,比去年同期调查增加13.5个百分点;11.2%认为“偏热”或“过热”,与去年基本持平,比2000年增加1.5个百分点;24.9%认为“偏冷”或“过冷”,比2001年和2000年分别减少5.9和4.2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在不太理想的国际经济环境中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图1)。图1

1995~2002年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二)投资、出口促进经济增长

为进一步了解影响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本次调查涉及投资、消费和出口三个方面。

从投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2/3(66.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政府投资“合适”或“较旺”、“很旺”,认为政府投资“不足”的仅为1/3(33.3%),这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投资力度的普遍认同。不过,认为民间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的仍然超过一半(53.5%),与去年调查结果大致相当。

关于出口形势,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的外贸出口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占39.9%,比去年增加了6.9个百分点;而认为外贸出口需求“不足”的虽仍占六成(60.1%),但比去年降低了6.9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对外贸易出口增速有所加快,成为推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从消费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消费需求“不足”的占60.8%,比去年增加9.8个百分点;认为消费需求“合适”或“较旺”、“很旺”的则比去年降低9.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虽然目前出现一些诸如汽车、通讯工具及房地产等消费热点,但总体消费需求不足状况未能得到改观,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见表1)。

表1

企业经营者对国民经济需求状况的判断(%)

(三)主要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有所好转

关于主要要素市场的供求状况,企业经营者认为“供大于求”超过半数的只有原材料一项,比重为54.7%;认为“供求平衡”超过半数的主要是能源和交通,比重分别为64.5%和56.3%;认为“供不应求”的主要是资金、技术和信息,比重分别为72.6%、75.3%和67.8%。

与1999年的调查相比,认为上述各项市场要素“供求平衡”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分别增加了5.5~21.8个百分点,说明上述要素市场供求平衡状况均有所好转。

与其他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相比,人力资源总量的供大于求和人才市场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十分明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分别占75.8%和70.7%,而认为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占85.4%。

(四)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对企业经营比较有利

关于入世后国内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8.1%认为“影响不大”,17.7%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16.5个百分点。

关于入世后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36.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有利”,49.8%认为“影响不大”,13.9%认为“不利”,认为“有利”的比认为“不利”的多22.4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和经济类型的企业看,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认为入世后对企业经营“有利”大于“不利”较多的均是东

部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五)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比较稳定

本次调查从货币供应量、银行贷款利率、财政性税费水平和国债发行量几个方面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感受。

从货币供应量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货币供应量“多”、“适度”和“少”的分别占12.7%、55.3%和32%,与2000年调查结果大体相当。

从银行贷款利率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银行贷款利率水平“高”、“合适”和“低”的分别占21.3%、45.9%和32.8%,与2000年相比,认为银行贷款利率“高”的增加8.9个百分点,而认为“合适”和“低”的分别减少3.2和5.7个百分点。

从财政性税费水平看,仍有较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财政性税费水平“高”,比重为79.7%,比2000年微增2.8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的比重分别为16.8%和3.5%。

从国债发行量看,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债发行量“偏少”的占25%,认为“适度”和“偏大”的则分别占42.9%和32.1%,与2000年没有明显区别。

由此可见,两年来企业经营者对政府宏观调控诸多指标的判断差异不大,这说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相对比较稳定。

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

(一)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继续好转

关于企业目前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一般”和“不佳”的分别占39.5%、46.1%和14.4%,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5.1个百分点,而1999~2001三年相应的结果分别为7.7、20.6和19个百分点,均低于今年的调查结果,这说明,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我国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继续看好。

从经济类型看,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分别为48.9%、48.1%、46.6%和43.5%;而国有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为31.7%。

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者认为本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分别占48.4%和42.5%,明显高于小型企业的30.8%。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较多,比重为43%;中、西部地区企业认为“良好”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为36.6%和35.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从不同行业看,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交通运输仓储、电力、煤气和水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矿物制品、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塑料、橡胶、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服装等行业的经营状况相对较好,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关于企业效益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总体效益状况大体相同,企业盈利面由去年上半年的60.8%微增到今年上半年的61.7%;亏损面比去年同期的24%减少了2.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盈利面比去年同期增加1.6个百分点,亏损面比去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

(二)企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增长

关于企业的生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停产”或“半停产”企业的比重为11.9%,比去年减少1.2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停产”、“半停产”企业比重最低,为7.9%,比去年减少1.8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为14.7%,比去年减少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为16.7%,比去年减少2.2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比重较高的主要是国有企业,比重为20.1%,明显高于各类非国有企业,而且比去年还增加了3.2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生产增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8.3%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增加”,33.7%的企业保持上期水平,18%的企业生产(服务)量比上期“减少”,认为企业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0.3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生产呈平稳增长的趋势。

关于企业销售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9.2%的企业销售量比上期“增加”,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8个百分点;28.9%的企业保持不变;21.9%的企业销售量“减少”,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

企业销售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区、规模、经济类型和行业差异。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从不同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目前销售状况较好的主要是电力、房地产、采掘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交通运输设备、专用设备、有色冶金、橡胶、化工、非金属矿物、电子、塑料等行业。

三、企业经营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一)企业下期经营状况可望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下期综合经营状况的预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下期综合经营状况比较乐观,44.6%认为下期经营状况将“好转”,45.2%认为“不变”,只有10.2%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4.4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6.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多34.5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多29.3个百分点。

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企业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7个百分点以上,国有企业多19.6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房地产、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以及制造业中的电子、医药、服装、塑料、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预计下期经营状况较好,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橡胶和仪器仪表等制造行业对下期的看法相对谨慎,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企业仅多20个百分点左右。

相对来说,国有企业、西部地区企业及批零贸易和餐饮业企业对未来发展的乐观程度比其他类型企业低一些。

关于对下期效益状况预计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调查结果显示,70.1%的企业预计下半年盈利,比上半年实际的61.7%增加8.4个百分点;而预计下半年亏损企业占13.5%,比上半年实际的21.5%减少8个百分点。

(二)众多行业仍具较大的发展潜力

关于行业发展潜力,调查结果显示,所有行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都高于认为“较小”的比重,其中,认为发展潜力“较大”的比重超过半数的行业主要包括房地产(57.5%)、煤气和水(51.9%)、餐饮业(50%)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76.8%)、电子(61.9%)、造纸(57.6%)、交通运输设备(56.7%)、橡胶制品(54.3%)、专用设备(54.1%)、仪器仪表(51.8%)、有色冶金(51.6%)等;相比之下,企业经营者认为发展潜力“较小”的行业主要包括批零贸易、采掘业等(见表2)。表2

企业经营者对所在行业发展潜力的判断(%)

(三)企业投资意愿较高

关于企业未来计划投资意向的调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2)

一、引言

管理类专业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理论抽象的特点,实践类课型是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的发展发向。目前,实践类课程在高校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在管理类专业中,各种实践课程,如:认知实习、实验、实训、模拟等得到普遍开展,但培养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二点,第一,由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抽象性与非显性,这类实践课程并未真正营造出近似于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状况,学生难以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问题,因此,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打折扣。第二,这类课程设计往往强调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一方面的问题,割裂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不能也不需要运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去处理复杂的实际问题,这样,导致了学生认识上出现偏差,其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并符合管理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和研究平台,这是拥有管理类专业的院校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1]。

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基于ERP的沙盘模拟课程。沙盘模拟课程在国外被称为simulation课程,是通过仿真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而进行的一种实践课程,具有实战性、直观性、竞争性、团队合作性、娱乐性等特点,在国内也被称为“沙盘模拟”、“模拟经营管理”、“商业模拟”等。Simulation课程可以分为物理沙盘(board―based simulation)和软件模拟类沙盘(software simulation“电子沙盘”)两大类。无论是物理沙盘,还是电子沙盘,都是利用计算机控制平台来设置各种参数,从而模拟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学生根据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软件自动计算这些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并对结果自动进行分析,以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反映出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与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在开展“沙盘模拟”实践课程教学,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于如何在手工操作下,非计算机模拟的全仿真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问题,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还非常少。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基于手工方式下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手工模拟),对其设计思想、实施方法等进行研究。

二、沙盘模拟方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现有沙盘模拟课程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设置企业市场需求、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能力、营销状况等。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决策,软件自动计算这些决策所带来的结果,并对结果自动进行分析,并以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反映出来。软件模拟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软件模拟也存在着重大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算机完成过程分析与结果计算,学生未实质参与企业经营全程。由于计算机软件按照一定的计算模型,对企业经营参数进行设置,对决策的过程进行计算与分析,对结果最终确认并以各种报表与指标的形式反映,学生实际上并未参与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仅仅是作决策,换句话讲,计算机完成了应该由学生完成的工作。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系统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也不清楚企业管理各职能的内在联系,对经营结果产生内在原因并不知晓,因此,学生往往随心所欲的作出决策,而这种决策基本上是盲目的,实训变成游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企业模拟经营环境简单,缺乏应用训练价值。企业模拟经营实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在于高度仿真企业经营环境,使学生能在类似于真实的情况中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与决策。这样,才能通过“实战”训练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进行综合培养。而现有计算机软件模拟过于简化的处理了企业的客观环境,简单的几个指标未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学生在这种非企业经营环境的环境中,根本没有真正去分析与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的实践也就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模拟实践也就缺乏相应的应用训练价值了。

(三)实训规则与程序固化,限制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由于计算机模拟技术的限制,采用计算机模拟企业经营的前提,就是对相应规则进行固化并简化处理。在这种一成不变并简化处理的规则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计算机的规定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处理实际问题,实际上成为计算机的一部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知道,在企业实际经营工作中,经营环境复杂多变,新的问题与矛盾层出不穷,恰恰需要创造性的解决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为规则与程序的固化,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模拟实训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手工模拟设计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实际企业为平台,根据企业某一时期真实的经营状况,在对其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组织、技术与质量状况、行业竞争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并对决策的结果进行手工计算,以预测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来反映决策结果。

这种模式是以“真实企业+模拟决策+手工计算”的方式来进行实践教学。“真实企业”就是通过公开的企业的经营资料,如某上市公司年度经营报告、财务报表、资本结构等资料,对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量、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现状、销售情况、人力资源、投资项目等进行分析与梳理,提炼出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各种指标。“模拟决策”就是对市场开拓、销售、厂房交易、设备交易、产品技术投资、产品加工、原材料采购、筹资、运营、设备折旧、投资、人员招聘等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分项决策,最终形成综合性的决策。决策按照相应规则进行,经营规则依据现行的国家法律法规来制定,尽量避免人为任意限定。“手工计算”就是根据各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与经营规则,利用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对各项决策结果进行手工计算,并形成各种综合指标体系的统计表。以此来表明决策结果,其决策结果又成为下次决策的基础与依据。

图一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模式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仿真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并对其经营与管理活动进行模拟决策,利用手工计算方式对决策结果进行计算。这种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从战略的高度,全面的审视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手工记录与计算每一个过程,如,制作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弄清资金流、实物流、产权流、信息流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与应用能力。由于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具有极强的体验性、互动性、竞争性、实战性、综合性、有效性等特点,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

四、手工模拟实施方案

(一)企业经营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手工方式的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方法能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就是构建全面反映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状况的指标体系。由各种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要能准确、全面的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的经济管理现状,这是进行手工模拟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指标体系应能综合反映企业内部、外部的实际状况,应该能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或确定方法加以明确。各指标与各类模拟决策内在逻辑关系应该明确,并能通过计算确定。例如,企业决策是增加某产品产量,根据决策与结果的内在联系,我们知道“商品库存”指标或“产品销售量”指标必然增加,而且增加量是可以计算或加以确定的。指标与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也应明确。例如,“销售量”与“产品价格”两个指标增加,那么“应收帐款”或“现金”就必然增加,其增加量是可以计算或确定的。

构建企业经营管理的指标体系应该从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考查,分为企业外部环境指标与内部环境指标两大类,外部环境指标反映的是企业经营的市场环境状况与政策环境状况,一般来讲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指标:市场产品需求量、市场竞争程度、行业发展程度、国家扶持力度、税负水平等。有些指标可以直接计算,例如“税负水平”就可以根据国家现行税收政策与法规来计算,有些指标需要综合评定来确定,例如“国家扶持力度”。企业内部环境指标主要由:财务指标、生产指标、销售指标、人力指标、管理指标等类别。无论是外部指标,还是内部指标,可以是总量指标,也可以是相对指标。总之,应综合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果与状态,形成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

(二)手工模拟的实施程序

为了使手工模拟实践教学顺利的开展,必须预先确定程序,按步骤进行实践。手工模拟可分为:选定企业、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指标、数据分析、模拟决策、结果计算、数据反馈几个阶段。

选定企业即选取某实际企业作为解剖对象,可以考虑选取信息公开,透明度高,行业内典型的企业,如某上市公司。这个阶段应该由指导教师来完成。收集资料即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收集企业某时期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料,应包括:年度财务报表、股本结构、人员构成、生产能力、经营战略、行业评估、市场需求等内外部全部资料,资料收集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最为核心的资料就是财务报表。分析资料与形成指标即根据收集的资料对应已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并计算确定各指标值,量化表达企业整个经营状况。这个工作应该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评价并指导修改。数据分析与模拟决策即根据指标对企业盈利能力、债务水平、行业地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方案进行决策,这个过程应该由学生以团队方式来独立完成。结果计算与反馈即根据决策计算各指标值,把已更新的指标作为下次模拟经营的起点。教师应对决策及结果进行分析点评,帮助学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五、结论

企业模拟经营管理实训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的发展发向。本文通过分析,指出了基于软件的沙盘模拟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一种“真实企业+模拟决策+手工计算”的手工模拟的企业模拟经营实践教学方法,即以原型的企业为平台,根据企业某一时期真实的经营状况,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营管理决策,并对决策的结果进行手工计算,以预测财务报表与财务指标的形式来反映决策结果的实践教学方法。经过长期实践,这种方法实用、灵活、简便,能系统的培养学生经营管理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成等.基于ERP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3):136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3)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企业都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设计合理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预先诊断出企业财务危机征兆,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将财务危机消灭于萌芽阶段。

一、企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是企业财务预警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关键在于财务预警评价指标选择是否恰当,企业设计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预测性原则

设计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财务危机预警判断依据,通过分析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可以预先诊断企业财务危机征兆。财务预警系统所选定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必须能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趋势,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稳定发展态势的合理界限。

(二)全面性原则

为保证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初步建立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从不同角度选取可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以便最终确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有筛选余地,能够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

(三)可比性原则

选取财务预警评价指标时,应注意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口径和计算方法具有纵向可比性和横向可比性,即在对某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评价指标应具有纵向可比性,而对同一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评价指标具有横向可比性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的企业主要评价指标也具有可比性。

(四)灵敏性原则

所选择财务预警评价指标能够灵敏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达到企业财务预警的目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功能就是要敏感地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状况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波动,通过改变财务系统的控制参数和变量,对企业资源进行分配和调控,使企业财务状况的异常变动状况得到收敛和控制,从而保障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能够在合理的置信区间内。

二、企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财务成果及现金流量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现象指标和本质指标两大类,如图1所示。

(一)本质指标设计

本质指标是指能直接体现与衡量企业运行发展状况的指标。企业生产运行状况变动最终表现为一个或某几个本质指标的变动,根据各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程度可分为三个层次,共五大类。第一类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第二类是反映企业获取现金流量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现金负债率、经营现金流量比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等;第三类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贡献率等;第四类是反映企业生产运营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等等;第五类是反映企业成长能力的本质指标,主要包括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

本质指标是抽象的、本质的,每个本质指标都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的经营状况,它与企业某一方面的经营状况是一对一的映射关系。本质指标是定量指标,它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加工处理获得,所有本质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

(二)现象指标设计

现象指标是指企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其直观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化以及可能对企业生产运行产生的影响。根据现象指标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表现企业组织机构调整与变化的现象指标,主要有管理层的变动、企业并购与重组行为、股权变动等;第二类是表现企业生产运营过程的现象指标,包括重大投融资决策、重大或有事项发生、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等行为;第三类是表现企业经营结果的现象指标,包括股价波动、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动、股利分配政策调整、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等。

现象指标是直观的、表象的、整体的,它是导致企业营运状况变动原因的外在表现,是企业财务困境发生的先前表现指标。企业发生经营困境可能是一个或多个现象指标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出现现象指标也不一定会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需要对各种现象指标做进一步分析。

现象指标与本质指标分别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及其变动。现象指标能表现出企业经营状况变化,但其对经营状况影响的趋向是不确定的;本质指标变动与经营状况变化趋向是确定的。现象指标与本质指标出现不一定呈现出一一对应关系,即一个现象指标所反映的企业经营状况变动可能需要通过一个或几个本质指标才能表现出来,同样,一个本质指标变动可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现象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现象指标出现是本质指标变动的前提条件,本质指标变动是现象指标综合作用的结果,反过来,本质指标变动又促进了现象指标的产生与变化,二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应用

企业财务预警评价指标应用先通过分析财务预警评价现象指标,发现企业财务存在异常状况,再详细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计算出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量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以及成长能力指标就可以准确判断出企业财务危险程度,具体指标分析和应用如表1所示。

(一)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应用

企业偿债能力指标分为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和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第一,长期偿债能力指标应用。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中,应用最多的是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是负债总额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反映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负债取得的,可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该指标越低,企业偿债越有保障,贷款越安全,同时,资产负债率还代表企业的举债能力,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举债就越容易。一般资产负债率的预警值定为50%,高于这个指标,说明债权人利益缺乏保障。利息保障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为利息费用的倍数,利息保障倍数越大,利息支付越有保障。如果利息支付缺乏保障,归还本金就很难指望。一般企业利息保障倍数预警值为1,利息保障倍数低于1,表明企业经营收益不能支持现有的债务规模,企业财务出现危机。第二,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应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中,应用最多的是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是全部流动资产总额与流动负债总额的比率,它通常表现为企业流动资产可偿付流动负债的倍数,是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大小和短期偿债能力强弱的指标。速动比率是在扣除了存货等流动性差的资产后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用以评估企业立即偿还短期负债能力的大小,更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以上两个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安全程度越高,一般企业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警戒值分别定为2和1。但是,这些指标值过高,说明企业资金利用效率低下,资源闲置或配置不合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是不利的。

(二)企业现金流量指标应用

企业现金流量指标主要采用现金负债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等指标衡量。现金负债比率是指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同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用经营现金净流量偿付全部债务的能力。该比率越高,承担债务总额的能力越强。现金负债比率指标的预警值为1,该指标小于1时,企业负债偿还得不到保障,存在较高财务风险。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和每股现金流量分别反映发行在外的每股普通股的现金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保障程度,反映普通股股本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经营现金流量比率是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表示企业在当年实现的利润中有多少已形成现实的现金流入,是反映企业赚取现金流量能力强弱的指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和经营现金流量比率这三个指标数值较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多,能够保障企业按时偿还到期债务,满足所需现金开支需要。一般企业每股经营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和经营现金流量比率预警值都是0,当这三个指标低于0,企业现金流量存在严重问题,应当高度关注。

(三)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应用

企业盈利能力是反映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主要指标由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贡献率构成。每股收益是反映每股普通股可分摊的净利润多少,是衡量普通股股东获得报酬程度的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是主营业务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的经营效果及其对企业全部收益的影响程度。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除以期末净资产,用来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能力的指标,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总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全部资产获取收益的水平,全面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投入产出状况,综合反映企业经营效率。主营业务贡献率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对企业利润贡献的大小,表明企业是否拥有独特竞争优势的指标。反映盈利能力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获利能力越强,投入产出水平高,资产运营效果好,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强。以上五个指标预警值为同行业水平的50%,低于同行业水平的50%时,企业盈利能力存在严重问题。

(四)企业营运能力指标应用

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的周转使用状况,主要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收入与应收账款的比率,反映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营运资金在应收账款上占用的时间就少,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高。存货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销售成本与平均存货的比率,是评价企业从取得存货、投入生产到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用于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存货周转越快,存货转换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就快,存货占用水平就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商品销售收入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周而复始的流转速度和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及利用效率,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净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商品销售收入与净资产的比率,反映净资产对销售收入贡献的大小。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指标都是越高越好,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这四个指标预警值为同行业水平的50%,它们低于预警值时,说明企业运营能力较弱,必须及时采取有力措施。

(五)企业成长能力指标应用

企业成长能力指标主要包括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业务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及总资产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是本年利润增长额同上年利润总额的比率,用以评价企业成长状况和发展能力,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和市场占有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指标。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反映主营业务利润的增减变动情况及主营业务贡献能力的发展趋势。净资产增长率是当年净资产增长额与上年净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所有者权益保障程度和内部积累潜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是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同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率,是反映主营业务的市场销售业绩和市场拓展能力的指标。总资产增长率是本年总资产增长额与年初资产总额的比率,从资产总量扩张方面来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表明企业规模增长水平对企业发展后劲的影响,用以评价企业经营规模总量上的扩张程度。上述五个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成长能力越强,一般企业这五个指标的预警值都为0,低于0时,表明企业在不断萎缩,竞争能力下降,企业需要从新定位。

在以上五类共22个指标中,通过实证分析及实践验证,其中:速动比率、现金负债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增长率5个本质指标的预测能力最强,对企业财务状况变动最为敏感,是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全面、合理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已设计的财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判断各项财务预警评价指标是否超越预警区域,以预先诊断企业财务危机状况,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张佳,蔡晓旭.浅析企业财务预警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J].经济理论研究,2008(5):81-82.

[3] 王海鸥,李建民.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J].商城现代化,2006(6):275-276.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4)

一、租赁业务的表外融资功能

(一)我国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租赁业务作为一种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存在经营租赁和售后回租两种形式。在租赁的实务操作中其分类十分复杂,从会计的角度看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会计准则将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中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在实质上发生了转移,在会计处理上要求将其资本化,确认相应的资产和负债,对承租人租入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它是一种表内融资方式。根据我国租赁准则,融资租赁之外的租赁都属于经营租赁,在会计处理上不要求资本化,只需将租金均匀地计入租赁期各期的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

(二)租赁业务被用于表外融资的前提条件

我国会计准则按照与租赁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来区分租赁的类别;根据租赁资产投资收回的程度对不同类型的租赁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融资租赁相当于承租人向出租人贷款购买资产,出租人类似于借款合同中的债权人,它使承租人对该项资产具有了实质性的控制权,同时也使其承担了以约定的付款方式向出租人转移经济利益的义务,因此,必须将其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对于经营租赁来说,由于租期较短,人们自然容易假设它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无重大持续的影响,因而采取简化的会计处理方式较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正是这种分类标准和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构成了租赁业务被用于表外融资、粉饰会计报表的前提条件:现行租赁分类标准在资产的所有权、使用年限、公允价值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承租人依据这些规定逃避签订融资租赁合同进行表外融资;租赁分类标准中需要多次用到主观估计,如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剩余使用年限、租赁资产的折现率等,这种主观估计也为承租人进行表外融资创造了条件。

二、租赁业务表外融资的利弊

经营租赁是一种绝对合理合法的表外融资,承租方在整个租赁期内支付的租金价值一般要高于借款购入设备需要偿还的本息价值。如果企业预计设备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不仅可以节约企业开支,还能避免设备剩余使用寿命在企业的空耗,合理配置资源。一般而言,采用经营租赁这种融资方式对企业有以下益处:

(一)改善企业的财务报表质量,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租赁可以避免表内融资行为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后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进而影响企业的再融资,如信用等级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其本质是为了防止财务报表反映企业负面的财务信息,用巧妙的手段来阻断负面信息的传递。企业通过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至少从表面上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利益。

(二)开辟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范围,规避借款合同限制,增大企业的举债能力

经营租赁最为直接的结果是为企业开辟了融资渠道,在使出租人获利的同时获取相应的利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经营租赁所租入的设备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企业在获得可用资源的同时,又保持了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规避了会计准则及公认会计惯例的限制,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宽广的融资渠道。

(三)扩大企业经营成果,加大财务杠杆效应

经营租赁所租入的设备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占有设备资源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根据财务杠杆原理,当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越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其净资产收益率则越高。表外融资加大了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了自有资金利润率;同时使得另外一些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如总资产利润率、固定费用利润率等看起来也更乐观。

(四)应付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举债能力造成的压力

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以物价稳定或者币值不变为前提条件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很可能造成资产负债表上的许多资产项目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当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及相应的资产被严重低估时,企业的举债能力就会大大降低。通过经营租赁将租入设备置于财务报表之外,作为对这类资产被低估价值的抵销,可以应付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举债能力造成的压力。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租赁业务的表外融资在改善企业财务报表、优化企业财务状况、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扩大企业经营成果的同时,也易对企业造成潜在危害:

一是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掩盖企业财务风险。经营租赁中租赁资产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出现,阻断了信用等级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负面信息的传递,导致企业财务报表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藏匿了真实的财务风险。这不仅可能成为企业管理者蒙蔽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工具,而且会干扰正常规范的经济活动,甚至会将企业自身推向崩溃的边缘。

二是过宽融资渠道,潜藏融资风险。经营租赁所租入的设备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所以易使企业管理者忽视其带来的偿债负担,宽广的融资渠道潜伏着融资风险,如果企业过分利用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而不能在短期内交付大额租金,极易影响现金流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三是夸大企业经营业绩,虚增企业经营利润。经营租赁加大财务杠杆作用,使得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看似乐观,实则夸大企业经营业绩、虚增企业所获利润。影响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正确绩效考评,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

三、租赁业务表外融资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因经营者、所有者和债权人各方利益不同,租赁业务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有所差异,导致各方对利用其进行表外融资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一)对企业经营者的影响

对企业经营者来说,通过经营租赁方式进行表外融资通常可以带来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能增加其可占用的资源扩大生产能力,并运用该租赁资产获取经济收益。同时,也为经营者的工作业绩增添光彩,给人以企业有着扎实固定资产基础的假象,为骗取收益提供方便。因此企业经营者主观上最愿意采用表外融资。

(二)对企业所有者的影响

通过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可以借助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收益,当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时,表外融资可以使所有者从企业表外融资中得到利益;但是表外融资因其隐蔽性,可能使企业所有者无法得到企业实际投资收益信息,难以辨清企业经营状况,难以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前景。只有当所有者能够明确预见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时,才会对表外融资采取支持态度,否则就可能会对表外融资采取慎重处理甚至反对的态度。

(三)对企业债权人的影响

对企业债权人来讲,租赁方式的表外融资对债权人是不利的。首先,与表内融资比较缺乏更多法律上的利益保障。加大了企业实际负债比率,使得企业负债比率相对加大,所有者投资对债权人投资的保护作用降低,表内债权人收回投资的保证性也随之降低。其次,表内债权人利益受到表外债权人利益的侵害。由于表外债权人本金受法律保护的程度低、风险大,因而表外债权人往往通过提高资金使用费来补偿风险,而表外债权人要求较高的利益是对表内债权人本应得到收益的掠夺,会造成表内债权人的收益减少,加大了表内债权人收回本息的风险。因此债权人对表外融资主要持反对态度。(四)对潜在投资者的影响

租赁方式的表外融资对潜在投资者也是不利的。由于表外融资会使投资收益率、经营利润率偏高,不能提供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对市场的潜在投资者会产生误导作用。因此潜在投资者对表外融资也持反对态度。

四、对现行租赁会计处理方法的思考

现行租赁会计对不同类型的租赁采取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下承租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承租人来讲经营租赁有明显的优越性,这样的现状为承租人利用经营租赁获得表外融资提供了机会。在对表外融资的一般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经营租赁,有必要对现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改进,通过会计信息更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一)实质重于形式角度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因其描述的原则化,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往往过于片面化和对称化。当判定某项交易是否使得交易中一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发生偏离时,人们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交易中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均发生偏离的一方,并由此推断其对交易另一方产生的影响及其具体状态。但是事实上,一项交易对双方的经济影响并非总是对称的。具体来说,该原则要求按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影响来判定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是否发生了实际的变化,同时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也应当考虑计量结果的经济影响。

(二)经济利益流入角度

承租人通过经营租赁获取了租赁资产的使用权,根据物权法的规定未获得其所有权,但是承租人为取得生产能力支付了相应的使用费。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都增强了企业运行的物质基础并相应增加了一项在未来逐步转移企业资源的义务,都是通过让渡资产的使用权而使承租人获得这种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控制权,从本质上都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可以说这种“未来经济利益的控制权”才是租赁的“实质”。

综上所述,经营租赁作为一种重要的表外融资方式,在改善企业财务报表、优化企业财务状况、筹集企业所需资金、扩大企业经营成果的同时,也使得会计报表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完整性,并被很多企业作为粉饰会计报表和经营业绩的重要工具,影响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营决策。现行的租赁分类标准和会计处理方法在理论认识和实务操作中,不符合企业行为市场化、规范化、透明化的要求,隐匿了企业真实的信用水平。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应当及时对现有租赁会计的分类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反思并作适当改革,对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风.表外融资的主要方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7).

2、刘东辉.表外融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3).

3、姜泓涛.论租赁与表外融资[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

4、毛维靖.浅议租赁的表外融资功能[j].财会研究,2006(8).

5、张华.有关租赁业务表外融资租赁功能思考[j].财会月刊,2005(28).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5)

一、租赁业务的表外融资功能

(一)我国会计准则对租赁的分类

租赁业务作为一种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存在经营租赁和售后回租两种形式。在租赁的实务操作中其分类十分复杂,从会计的角度看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我国会计准则将租赁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中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在实质上发生了转移,在会计处理上要求将其资本化,确认相应的资产和负债,对承租人租入的固定资产视同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它是一种表内融资方式。根据我国租赁准则,融资租赁之外的租赁都属于经营租赁,在会计处理上不要求资本化,只需将租金均匀地计入租赁期各期的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

(二)租赁业务被用于表外融资的前提条件

我国会计准则按照与租赁资产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来区分租赁的类别;根据租赁资产投资收回的程度对不同类型的租赁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融资租赁相当于承租人向出租人贷款购买资产,出租人类似于借款合同中的债权人,它使承租人对该项资产具有了实质性的控制权,同时也使其承担了以约定的付款方式向出租人转移经济利益的义务,因此,必须将其反映于资产负债表中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对于经营租赁来说,由于租期较短,人们自然容易假设它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无重大持续的影响,因而采取简化的会计处理方式较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正是这种分类标准和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构成了租赁业务被用于表外融资、粉饰会计报表的前提条件:现行租赁分类标准在资产的所有权、使用年限、公允价值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承租人依据这些规定逃避签订融资租赁合同进行表外融资;租赁分类标准中需要多次用到主观估计,如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剩余使用年限、租赁资产的折现率等,这种主观估计也为承租人进行表外融资创造了条件。

二、租赁业务表外融资的利弊

经营租赁是一种绝对合理合法的表外融资,承租方在整个租赁期内支付的租金价值一般要高于借款购入设备需要偿还的本息价值。如果企业预计设备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不仅可以节约企业开支,还能避免设备剩余使用寿命在企业的空耗,合理配置资源。一般而言,采用经营租赁这种融资方式对企业有以下益处:

(一)改善企业的财务报表质量,优化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租赁可以避免表内融资行为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后引起的财务状况恶化进而影响企业的再融资,如信用等级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其本质是为了防止财务报表反映企业负面的财务信息,用巧妙的手段来阻断负面信息的传递。企业通过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至少从表面上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利益。

(二)开辟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范围,规避借款合同限制,增大企业的举债能力

经营租赁最为直接的结果是为企业开辟了融资渠道,在使出租人获利的同时获取相应的利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经营租赁所租入的设备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企业在获得可用资源的同时,又保持了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规避了会计准则及公认会计惯例的限制,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宽广的融资渠道。

(三)扩大企业经营成果,加大财务杠杆效应

经营租赁所租入的设备不在资产负债表内直接反映,而占有设备资源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根据财务杠杆原理,当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高于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越多,财务杠杆系数越大,其净资产收益率则越高。表外融资加大了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了自有资金利润率;同时使得另外一些反映盈利能力的比率,如总资产利润率、固定费用利润率等看起来也更乐观。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6)

(①西安工程大学理学院,西安 710048;②长安大学理学院,西安 710064)

(①School of Science,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Xi'an 710048,China;②School of Science,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64,China)

摘要: 以2009年的60家企业作为训练样本,构建了以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现金流量为主的企业经营状况的指标体系,并通过SPSS软件建立了基于费歇判别的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60个训练样本的经营状况进行了回判,并将2009年的40家企业作为验证样本对该模型的推广能力进行了检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费歇判别的企业经营状况评价模型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方法。

Abstract: Indicator system of enterprises' business status is mainly made up of earnings per share, net assets per share, the yield of net assets and operating cash flow per share by using the training samples which is coming from 60 enterprises in 2009, and an evalu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s's business status based on fisher discriminant is set up by SPSS software. Finally, the business status of 60 training samples is discriminated and the model's expansibility is verified by the validation samples of 40 enterprises in 2009.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aluation model based on fisher discriminant is a very effective method.

关键词: 费歇判别 经营状况 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Key words: fisher discriminant;business status;indicator system;evalu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33-02

0引言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随着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其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对于投资者来说,如何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特别是预测企业的经营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起适应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模型,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目前关于企业经营状况分析的文献不少[1-3],而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的评价模型并不多见[4],但文献[4]所做的评价模型针对的是保险公司经营能力的综合排名,对于判别企业经营的“正常”和“差”的情况并不适用。由于费歇判别法对数据的分布没有特殊的要求,因而很适合样本分布事先不知道的情况,而且可全面考虑影响经营状况的各种因素,所以企业经营状况评价模型采用费歇判别法来建立。

1费歇判别原理

费歇判别借助于一元方差分析的思想,将k组p维数据投影到某一方向,使得它们的投影组与组之间尽可能地分开,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判别规则,将新的样品进行分类判别。

由于考虑的是企业经营“正常”和经营“差”两种情况,因此它们可看作均值向量μ1,μ2和协方差阵∑1,∑2都未知的两个总体G1,G2,而两个总体的费歇判别和马氏距离判别完全一致[5]。均值向量μ1,μ2和协方差阵∑1,∑2可通过样本对其进行估计。若要判断样本x来自哪个总体,首先计算样本x到两总体G1,G2的距离,然后比较这两个距离。如果x距离某个Gj(j=1,2)最近,则认为x∈Gj,其中样本x到总体Gi的距离dx,G■采用马氏距离。

2基于费歇判别的经营状况评价模型的确定

2.1 样本的选取在我国2009年深、沪两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中选取100家作为样本,其中50家亏损公司作为经营“差”的一类企业,50家不亏损公司作为经营“正常”的一类企业。选取60家公司作为训练样本,其中31家亏损公司,29家不亏损公司,余下的40家公司作为测试样本。

2.2 经营状况评价模型的确定考虑与经营状况有关的4个财务指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现金流量。利用SPSS软件,首先计算两组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进行单变量组间均值相等检验,见表1。在表1的sig.列知,4个变量的显著性水平P

表2是未标准化的费歇判别函数的系数,所以未标准化的费歇判别分析的经营状况评价模型为

y=-0.215+0.880x1+0.159x2-0.375x3+0.057x4

3对经营状况评价模型的检验

3.1 评价模型对训练样本的回判为了考察该模型的优良性,用其对训练样本进行回代估计,并计算它们误判概率。用SPSS软件进行回判的结果见表3。

在表3中,Original一行表示用回代估计法进行回判的结果,分类一列中的0和1代表实际的类别,Predicted Group Membership一列中的0和1代表预测的类别,Total一列代表的是样本的个数。根据表3,对训练样本的误判概率见表4。由表4可知,用回代估计法该模型对训练样本的误判率为11.67%。

3.2 评价模型对测试样本的判别推广能力是衡量模型好坏的重要标志,因而,为了检验模型的推广能力,将09年深、沪两交易所公布的上市公司中的40家作为测试样本,经营差的企业有20家,经营正常的企业有20家,测试样本的误判率见表5。由表5可知,该模型对测试样本的误判率为15%。

4结束语

通过SPSS软件建立了基于费歇判别的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模型y=-0.215+0.880x1+0.159x2-0.375x3+0.057x4。用回代估计法该模型对训练样本的误判率为11.67%,对测试样本的误判率为15%。由此可见,基于费歇判别的企业经营状况评价模型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评价方法,这对公司的经营者和广大的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杜立辉,游杰刚,吴殿峰.2001-2009年我国耐火材料制品制造业经营状况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4):22-24.

[2]汪静,马广烁,宋昊.债务重组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及利润的影响――基于“*ST金化”债务重组的案例分析[J].财会研究,2010,(9):44-45.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统计分析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统计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统计分析逐渐受到企业经营者的关注,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企业的统计分析中可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部及各个局部生产经营的具体状况,揭露生产经营中急需解决的各类问题。因此,统计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是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一个关键的环节,通过统计企业的管理者把企业中大量的数据资料与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实现统计工作的价值,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效益。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利用统计分析合理区别消费对象

利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统计数据,细分消费群体,对本企业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产品细分,对于本公司生产的产品进行管理。每一中品牌的商品不仅都要从产、购、销、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企业生产经营中最畅销的产品。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各地区的超市、大卖场、百货商场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析比较法,统计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产品在各个销售网点的购买力状况况、商品适销及滞销类别,选择出受消费者欢迎及不受欢迎的商品。通过对各类情况的对比分析,得出准确的消费信息,将信息分别反馈到相关部门,通过合理的区别消费的对象,对各类产品进行合理的改善,促进企业加快更新产品、推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品、在市场上站得住脚的名品。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讲,通过统计工作,企业经营者能更好的掌握销售对象的情况,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层次需求,合理安排高、中、低档商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而对控制好商品库存总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2、及时纠正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通过生产经营中的统计工作,企业经营者通过对比统计数据及时分析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生产经营的各种数据间均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例如产量与质量、产量与成本、品质与材料单耗、成本与材料单耗等,我们在生产经营统计工作中,通过统计人员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在确保所采集的数据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对统计数据分析,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查与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生产经营的数据中出现的差错。通过这种对比、环比法,我们可以验正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成品消耗核算是否有误查,盘点生产经营中的薄弱之处并加强管理。而且,通过企业统计部门做出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生产经营中隐藏的各类问题,比如,物价上涨后,生产经营中成品消耗的材料单耗应该有所上升,但是盘点核算后超出了预计涨幅,主要问题出在哪里。通过这一项材料单耗上升幅度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生产部门存在的生产机器无突发性报废的情况,经过分析调查出导致材料单耗上升的原因,及时对生产部门的机器作保养,保证不会出现无突发性报废的情况。严格要求对生产部门的机器检测工作,确保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此,通过统计部门的统计工作,使企业能够正确的认识各个部门存在的急需解决的各类问题,通过分析总结找出真正影响生产经营的各类问题,从而及时纠正,采取措施,节约成本与消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少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

3、利用统计分析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方向

统计工作还可以对企业经营的发展方向做出相应的调整,确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商家和企业盲目追求企业经济利益,扩充企业规模,导致了各个企业商家发展的方向及经营范围的雷同,类似的经营手段,生产经营的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商家及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呈现,因此,生产效益普遍不高。,针对市场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数据掌握现在市场同类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情况,消费层次与市场饱和度等情况,通过统计工作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销售方案。有目的的实现企业经营生产的利益最大化。

4、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人才

企业统计分析能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人才,只有通过合理的统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需求,才能给企业经营者提供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配备比。统计人员在收集汇总、整理数据的同时深入的解析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以及对于人才的需求状况,只有通过具体合理的分析,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才能从中得到一支最符合企业经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因此,统计人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分析,不但能够及时纠正企业生产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调整,更能体现出企业经营中对员工的要求,提供人才的合理配备,加强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培训,从而为生产经营提供人才。提高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为企业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宜企业生产经营的专业人才队伍。

总之,企业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时、准确地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决策的依据。另外,准确可靠的统计资料是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的关键。及时的统计分析能让企业经营者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对于市场的统计能准确地提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反映市场同类产品的饱和度,整合资源,发展优势产品。另外,准确地为企业领导提供统计分析,给企业提供人才需求的根据及标准,为企业的发展配备最合理的人才资源。因此,统计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建忠.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变迁和改进[J].中国统计.1999 (07).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8)

引言: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其最终以财务报告为载体对外提供信息,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其设计是否科学,体系是否健全决定了会计所提供信息的量与质的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财务报表应当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当前所有者与潜在所有者,投资人等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 

    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盈利能力与发展前景,行业竞争地位等各方面情况;会计信息越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越能得到信息用户的认可,

  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对于使用者来说,财务报报表使用者要求财务报表不仅提供经济活动“结果”的信息,还要提供经济活动的“过程”信息,使报表使用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来龙去脉,以便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规律,了解经济活动结果的形成过程,判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财务报表使用者还需要从财务报表信息中掌握财富变动情况及企业发展的业绩。读懂企业的价值,合理的、科学的、全面的为企业提供战略决策,有利于增加社会效益。

  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现行财务报表列报信息已不能充分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对企业过去与未来的影响,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需求的变化。

二、财务报表的缺陷

(一) 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

(1)数据的时滞性。

财务报表数据相对于它所反映的经营决策和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过去的状况并不能代表企业的未来前景。以反映企业过去情况为主的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计算出来的各项指标,对企业做出决策只有参考价值,并非绝对合理。 

  (2)统计数据时计量方式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中的数据都是能运用货币计量的。而货币计量是建立在货币单位价值不变的基础上的,但在现实中,货币的单位价值不可能长期不变。通货膨胀会使报表的数字与市场价值产生很大的差异,这有可能会使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

    (3)一些重要的非货币化决策信息未在报表中反映。

(二)、财务报表表间结构联系松弛

    1、资产负债表:只反映“资产”、“负债”的内容,( 即是什么的问题)、流动性和“所有者权益”形成的原因,然而它没有反映资产、负债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及“用途”。殊不知,相同性质的资产、负债作用于不同活动,产生效益的方式不同,效益水平也不同。比方说,资产用于债务重组与资产用于非货币资产交换或者用于买卖,这些对投资人的决策影响都是不同的。所以,报表使用者需要了解各项“资产”、“负债”用于何种活动,该项活动与企业核心目标、获利能力、现金流量存在何种关系。

    2、利润表:在功能分类上较粗,如:“财务费用”中既包括融资活动的“费用”,又包括融资活动的“收入”,且构成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在功能分类上较混乱,如营业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都归为经营活动;另外,没有清楚地划分持续经营活动与终止经营活动的损益,然而这些信息能够反映获利能力的大小与可持续长短;不能完整地反映企业“综合收益”,没有包括直接计入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如我国新会计准则,将“综合收益”列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净利润+直接计入权益的利得和损失)。

    3、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投资”、“筹资”活动的概念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中的口径不一致(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权益性投资收益与债务性利息收益,现金流量表中的投资活动是广义的投资概念,包括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投资活动),不能发挥现金流量表对上述两张基本报表的分析作用。

4、现行财务报表体系是建立再资产基础上,只能提供企业有形资源和部分无形资源的构成及其运营效果信息,不能提供企业价值,完整的全面收益以及反映企业竞争优势的企业能力和财富变动信息,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变化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会计信息的需求与提供矛盾突出。

三、笔者为此提供两种关于财务报表改革的方案:

“资产负债表”更名为“财务状况表”,更加直观地说明此表的作用;“利润表”更名为“综合收益表”,完整地反映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财务报表的分类是以“财务状况表”为基础的管理分类,而“财务状况表”的分类决定了“综合收益表”与“现金流量表”的分类。这种分类是基于管理的分类方法,可以向报表使用者传达企业业务的独特方面——相似的资产、负债,分别在不同的业务(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未来报表按功能主要分五类活动:

1、经营活动分部包括:管理层认为作为持续经营的资产负债的活动及变化。其中,一是经营活动中的“营业类”包括:管理层认为与企业核心目标相关的资产、负债。企业使用这些资产、负债在主营业务活动中取得收入、产生费用。所有营业资产、负债的变化应该列示在综合收益表中的营业活动类和现金流量表的营业活动类里。二是,经营活动中的“投资类”包括:管理层认为经营中与企业核心目标无关的资产、负债。企业通过利息、红利或市价上升的方式从其投资的资产、负债中获得回报。投资活动的资产、负债的变化应在综合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投资类中列示。

    2、筹资活动分部包括:管理层认为与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资金活动有关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即筹资活动的资产和筹资活动的负债。筹资资产和筹资负债的变化应该在综合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筹资类中列示。

    3、所得税活动分部包括:按照会计准则确认的所有当期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在现金流量表中的所得税,列示与这些资产、负债相关的现金流;在综合收益表中,要在持续经营活动分部、终止经营分部以及其他综合收益分部列示相关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与财务状况表和现金流量表列示方式有所不同。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9)

绩效评价是运用科学的评价计分方法,计量企业经营绩效水平,以充分体现行业之间的差异性,客观反映企业所在行业的盈利水平和经营环境,准确评判企业的经营成果。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指标构成,用于综合评价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绩效状况。

一、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实行百分制,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70%,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为30%。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权数均按百分制设定,分别计算分项指标的分值,然后按70:30折算,如下表所述:

评价内容

财务绩效(70%)

管理绩效(30%)

与权数

基本指标

权数

修正指标

权数

评议指标

权数

盈利能力状况

34

净资产收益率

20

销售(营业)利润率

10

战略管理

18

盈余现金保障倍数

9

发展创新

15

成本费用利润率

8

总资产报酬率

14

资本收益率

7

经营决策

16

资产质量状况

22

总资产周转率

10

不良资产比率

9

流动资产周转率

7

风险控制

13

应收账款周转率

12

资产现金回收率

6

债务风险状况

22

资产负债率

12

速动比率

6

基础管理

14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6

带息负债比率

5

人力资源

8

已获利息倍数

10

或有负债比率

5

经营增长状况

22

销售(营业)增长率

12

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

10

行业影响

8

总资产增长率

7

资本保值增值率

10

技术投入比率

5

社会贡献

8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值的选用,一般根据企业的主营业务领域对照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多业兼营的集团型企业应当区分主业突出和不突出两种情况:主业突出的集团企业主要采用该主业所在行业的标准值;主业不突出的按照企业综合绩效评价行业基本分类,采用基本可以覆盖其多种经营业务的上一层次的评价标准值;也可以根据集团的经营领域,选择有关行业标准值,以各领域的资产总额比例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用于集团评价的标准值。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标准划分为优秀(A)、良好(B)、平均(C)、较低(D)、较差(E)五个档次,对应五档评价标准的标准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0。标准系数反映了评价指标对应评价标准所达到的水平档次。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的计分主要采用功效系数法,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及评价结果

管理绩效定性评价应当根据不同行业的经营特点,灵活把握个别指标的标准尺度。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的计分一般通过专家评议打分形式完成,聘请的专家应不少于7名,召开专家评议会。评议专家应当在充分了解企业管理绩效状况的基础上,对照评价参考标准,采取综合分析判断法,对企业管理绩效指标做出分析评议,评判各项指标所处的水平档次,并直接给出评价分数。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以85、70、50、40分作为类型判定的分数线。

   1.评价得分达到85分以上(含85分)的评价类型为优(A),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A++≥95分;95分>A+≥90分;90分>A≥85分。

   2.评价得分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不足85分的评价类型为良(B),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为:85分>B+≥80分;80分>B≥75分;75分>B-≥85分。

   3.评价得分达到50分以上(含50分)不足70分的评价类型为中(C),在此基础上划分为两个级别,分别为:70分>C≥60分;60分>C-≥50分。

   4.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上(含40分)不足50分的评价类型为低(D)。

   5.评价得分在40分以下的评价类型为差(E)。

二、几点建议:

(一)完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目标值的确定机制

   科学合理地确定目标值是业绩考核最为关键的环节,企业应该根据所处行业的运行态势和企业发展状况,通过对比找出差距。还应将评价的目标值与企业战略规划有机结合,实行滚动目标值法。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分类评价,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考核力度

   实施分类指导,提高分类考核水平,是提高绩效评价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水平的需要。强化对企业管理资源节约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非财务指标的考核;加强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的考核,根据科技型企业承担国家和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任务量,应适度调整评价指标的权重。

   (三)构建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考核必须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三个维度来综合考虑,要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经济与文化、过程与结果、继承与创新、水平与素质、目前与未来等六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以战略管理为出发点,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以提升企业价值为根本目的,形成战略规划、预算管理、薪酬分配、人事任免、重大决策问责组成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四)构建畅通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绩效考核的透明度

完备的绩效考核体系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绩效考核沟通反馈机制。绩效考核的核心就是沟通,而且整个绩效考核过程就是一个持续的沟通过程。通过沟通和反馈,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修正绩效指标,使得考核体系日趋完善、科学。

参考文献:

[1]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

企业经营状况分类篇(10)

本次调查的民营企业经营者96.3%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45-54岁比重占四成,44岁及以下占1/3,55岁及以上占1/4;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超过3/4,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3;所学专业为管理类的接近一半,为经济类的接近1/3;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4.5%,其他职务的占5.5%。

一、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

1、总体经营状况趋于好转、未来走势谨慎乐观。

与去年类似,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明显的差异,且今年的差异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中型企业好于小型企业。

从不同地区看,调查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7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分别为22和26个百分点左右,前者比后者多11~15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企业在发展上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从不同规模看,规模越大,经营状况越好。调查结果显示,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多3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多25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异明显,与2004年相比也有一些新的变化。近年来的能源紧张造成的油、煤涨价使采掘业一直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了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出口的增长给服装、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更多机会。

调查结果显示,采掘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服装、化工、有色、金属制品、电气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等行业经营状况良好,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

2、产销形势较好,但产品价格下跌,成本上升,盈利略受影响。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左右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多近30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超过四成的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价格上升的比重高20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去年5个百分点的水平,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太乐观。

分行业看,反映今年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主要是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而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制造业销售价格则普遍下滑。

与此同时,由于受能源涨价等因素影响,超过3/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成本上升,比认为成本下降的多71个百分点。

在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挤压下,民营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52.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情况“好”(包括“非常好”、“比较好”、“有些好”),比认为“差”(包括“非常差”、“比较差”、“有些差”)的多4.4个百分点,比去年减少3.4个百分点;其中认为“非常好”、“比较好”的比去年减少7.8个百分点。

3、预期比较乐观,未来投资信心依然较强。

尽管面临成本上升、价格下跌的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经营者仍对未来表现出乐观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35.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四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57.0%认为“不变”,7.6%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7.8个百分点,与去年大体相当,比国有企业高13个百分点。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结果显示,61%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13%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4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11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显得比东部地区高,表示未来投资额会“增长”的比表示会“减少”的分别多54、50和45个百分点。

二、产品出口情况

1、民营企业出口比重上升。

调查结果显示,47%的民营企业有产品出口;有产品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一半以上的民营企业超过三成;与去年同期相比,37%的民营企业产品出口量“增加”,比“减少”的多14个百分点。

2、中外贸易摩擦对部分行业的民营企业有较大影响。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

中外贸易摩擦对民营企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今年以来欧美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对企业产品出口有影响,其中认为影响“很大”和“影响较大”的分别为3.5%和11.9%,认为“略有影响”的为35.4%。

分行业看,认为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企业的比重较高的主要包括化纤(50%)、纺织(42.5%)、服装(26.7%)、橡胶(25%)、钢铁(20%)等行业。贸易摩擦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出口厂家影响不太明显,7成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

三、发展中的问题与障碍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从两方面促进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目前经济体制尚处于转型期,传统体制的束缚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民营企业发展基础的薄弱也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困难、问题和障碍。此次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是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障碍。

关于什么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3/4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融资困难”,是所有选项中选择比重最高的,中西部地区选择“融资困难”的比重更是高达八成。

除了融资难外,民营企业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发展水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障碍,66.8%的民营企业经营者选择了“人才短缺”,55.6%选择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52.2%选择了“管理水平落后”,47.5%选择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见表10)。

2、民营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了比较大的改善,但与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尤其在外部信用环境、经营者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国民待遇方面需加强改善的力度。

关于外部信用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9.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3.4%认为“未变”,17.4%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11.7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8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人身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7.2%的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0.6%认为“未变”,22.2%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仅多5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目前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下,如何保护好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避免其在人身安全方面受到侵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民营企业对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真正实现公平国民待遇的期望越来越高。关于公平国民待遇,调查结果显示,21.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63.7%认为“未变”,14.6%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7.1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5个百分点。

关于市场准入限制,调查结果显示,34.5%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比去年“好转”,57.5%认为“未变”,8%认为“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6.5个百分点,比去年的调查结果减少1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实现公平国民待遇方面,民营企业经营者还抱有更大的期望。

3、资源瓶颈制约尤其是能源紧张状况依然比较严重,民营企业发展方式亟待向集约型转变。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贫乏的国家。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瓶颈约束也越来越显著。始于2004年的宏观调控旨在控制经济呈现的过热的趋势,并力图通过转变增长方式来缓解资源压力。从一年多以前钢材市场及“煤、电、油、运”普遍紧张的情况看,目前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

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经过宏观调控,钢材市场紧张状况明显趋于缓和,电力有趋于缓和的迹象,铁路运输与去年情况相比变化不大,而能源紧张尤其是成品油紧张状况有增无减 四、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的意见建议

1、多数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或略显偏紧。

经过一年多的宏观调控,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明显得到缓解,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形势。与此同时,由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持续下滑,企业利润增长速度的连续放慢,宏观经济政策是否应做适当调整以防出现可能的通货紧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民营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紧,希望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定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放松政策操作的力度。

2、房地产调控初见成效,预期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今年以来,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取多项措施控制因部分地区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引发的房地产热。民营企业经营者对房地产调控的成效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实需求,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经营者“所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住房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八成民营企业经营者反映其熟悉的人当中最近一年内购买了住房,其中76.8%的被购房屋目前用于“自住”,13.5%用于“出租”,9.6%处于“闲置”状态。调查表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着比较旺盛的现实需求,买房投资或投机的比重并不高。房地产业仍将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

上一篇: 广告设计行业标准 下一篇: 网络安全技术学习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