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5 16:32:35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1)

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运用史料解释历史、还原历史现场,进而理解历史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也是实现三维目标的必经途径。同时,在近年来的高考历史试题题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比重在试卷中将越来越显著。几乎可以说,“没有史料无以成题”。

一、当前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不少教师仅仅是把史料教学理解为史料的简单堆积,并没有把史料教学与三维目标紧密联系,更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的能力。在课堂上,给出大量史料,也只是做“依靠教材既定论点,加以佐证”的工作而已。这样的话,违背了史料教学法的初衷。史料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比较好?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有哪些?等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了,才有助于历史教师在使用史料教学中高效胜出。

(二)学生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目前的教法下,大多数学生“史从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培养,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比较低下。日常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大部分仅仅局限于自己对教材或者自己在建构知识网络时遇到了不懂的地方,是一种对文本低级的疑惑。而质疑,应该是一种超越文本对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意识和能力。在很多地方,课堂还是教师一言堂,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对大量、不同的观点的史料,显得无所适从,带有恐惧感。

(三)史料的获取途径狭窄。也许这个本来不应该是问题,但是却是制约史料教学的另一大因素。扪心自问,除了大学时候的教材和工作之后断断续续买了几本书,我们手头上还有什么别的资料?日常大量琐碎的工作占据了中学教师不少的时间,使得我们无暇看书,渐渐与高校的学术研究脱节。

二、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在高一两册历史教材中,史料带有思考题的有31处,多在课后习题部分。对于这些史料,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方法,其实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和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学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22页有两则材料主要说明“攘外必先安”政策,运用这道材料题,学生就很容易感知当时在的心目中,“内匪”才是心腹之患,理解这一政策与其“不抵抗政策”之间的联系。由此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很容易突破。

(二)论从史出,增强历史感。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适当引用同时代人特别是名人的原话和原文,可以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教师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2)

高中历史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需要通过历史学习知古论今,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分析未来发展的方向。教师应该强化教学方法研究,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开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遵循素质教育要求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是高中历史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无论教学方法怎么变化,都应当保持这样的方向不动摇。一是应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高中历史教学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思维的线索和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二是应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高中历史教学应当设置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观察世界和分析世界的能力。三是应当充分整合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融合生活中以及社会发展中的各种资源,运用到教学的不同流程与环节之中,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应当兼顾教学空间拓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兼顾到课外活动的方法,要充分考虑如何在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

二、以创新的理念扎实推动历史教学方法改革

1.环节前置法为历史课堂教学赢得主动。高中历史教学要通过学习环节的前置提前熟悉教学内容,搜集和教学工作相关的资料信息,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在《开辟新航路》教学中,针对新航路的发生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正反两方面的意义进行分析,为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了铺垫。有了课前的提前预习,学生不仅熟悉了教材内容,而且还会在预习活动中分析出其中的难点问题,课堂探究讨论提高了指向性和目标性,学生可以更好的配合老师进行教学互动,教师也可以将教学主动权牢牢抓在手中。

2.问题探究法体现了学生能力培养要求。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认真分析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出思考题对学生进行启发,确保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基本解决问题,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来获得准确的答案。问题探究法就是这一教学方向的有力实践,笔者在《》教学中,将教学目标设计为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发生的时代背景,的代表人物以及提出的具体举措,分析为什么会导致必然失败的结局,并以为例和当今进行的深化改革相比,两者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别?通过这样的探究引导学生加深了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坚定不移推进经济政治改革增强了信心。

3.辩论交流法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提升。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理念,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学生根本提不出不同的观点,就是历史教学的失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学生观点迥异的内容,组织他们开展辩论,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新中国的外交》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我国对非洲国家大力支援,属于一种金钱外交、拿金钱买选票的方式。对于这样的敏感话题,笔者没有直接作出结论,而是鼓励学生进行辩论,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笔者重点进行观点的引导,从非洲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当承担的责任、历史上非洲各国曾经对中国付出帮助等方面分析研究,最终学生终于明白了,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友谊是第三世界的深厚友谊,并不是以金钱为标准能够衡量的,经济援助只是体现中非友谊的一个方面,也是体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一个具体表现,帮助学生有效纠正了片面的观点。这样的辩论交流方法还可以运用在一些敏感话题的学习与研究上,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同时活跃了历史课堂氛围。

4.媒体演示法丰富了高中历史课堂信息。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手段在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为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广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助,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丰满。例如在《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中,笔者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演示课件,选取了红军战士过草地翻雪山的场景,这些片段都是选自于影视作品,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在课堂上播放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内容,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整个历史课堂才会更加丰满,大量的信息可以为课堂教学所用,既加深了教学内容理解,同时升华了情感。

5.实践调研法让历史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历史教学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中历史教学一定要注重构建两者之间联系的通道,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学生理解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例如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建立6人研究小组,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这一课题进行课后调研,既可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大的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选取群众家庭生活变化这些小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鲜活的事例和对比的数据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这样的调研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对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改革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历史教师要立足于历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既要保持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同时也要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3)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信息功能,为历史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并在课堂中展现出了新的情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运用文字、图像、声音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器官,以多种方式和不同表现手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生动、有趣地将教学内容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现象及其规律以。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可以加大传输信息量和信息传输的质量,实现课堂的优化组合。实践证明,扬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之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学的直观性、教学手段的灵活多变性等得到了有益的提升,生动活泼的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春意盎然。如讲述有关革命、战争等内容时,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采用学生表演历史课本剧的方法

精彩纷呈的课本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仿佛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这种方式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展示了学生的表演才华,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个性与能力都得到了挖掘与升华,也可以调动部分对学习历史兴趣不浓的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向“愿学”,“乐学”历史方面转变。但是历史课本剧比较耗费学生精力,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节课都用。可在平时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每学期在所有教学内容中自选一个章节,精心准备一出课本剧,当上到这一个章节的内容时,拿出来展示一下。这样,既可以扩大参与面,又不至于影响学生的学习。

三、学生对抗式讨论法

课堂辩论可以给许多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但课堂辩论对于辩题的选择十分重要。辩题的选择,一要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保证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和储备。二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即辩题要有时代气息,体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或者容易引发学生的探究洞欲望。三要难易适中。题目过易,不能引起争论,没有探究的空间,题目过难,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过少,辩驳起来缺乏力度。

四、故事教学法

首先,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把历史讲“活”,从语言的要求来讲,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这就要求讲述语言富于节奏美,或高昂或低沉,或充满激情或荡气回肠,或快速或停顿。

其次,善于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历史教学中象“说评书”、“讲故事”那样讲课,经常“卖关子”、“留悬念”必会使我们的教学妙趣横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说故事”不仅要生动,而且头绪要少,还要说出“故事”所蕴涵的意义来,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某些启示或引发一些思考。

五、课堂竞赛法

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特定阶段的心理需要。中学生随着年龄地增长,抽象思维开始逐步形成,喜欢阅读,喜欢思考,表现在爱问爱说。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利用竞赛的形式使他们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产生学的欲望。竞赛的形式亦必须多种多样,如口头提问,书面提问;个别提问,亦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提问;可以在黑板上写好题目,更可利用幻灯,投影等现代教具。总之,方法必须多样化,要注意提倡采用集体竞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集体注意精神。

六、抽签提问法

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抽签提问法,具体做法是:第一步,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第二步,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和思考,寻找答案;第三步,抽签提问,让几个学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见;第四步,讨论,自由发言,分析问题;第五步,老师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4)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以致用,而教学的艺术在于怎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需求。“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的研究表明,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因此,导入环节,作为走入课堂的首要环节,对于收拢学生精力、激发兴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历史课也不例外。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今天的历史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粉笔加黑板。科技的发展促使多媒体技术逐步走入历史课堂,极大地挑战着传统的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生电脑知识的普及,对于新的教学方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探求,去精心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以求影响课堂效果,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结合工作以来的教学实际,就历史课的导入方法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复习导入法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一般由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既可以达到“温故”,也可做到“知新”。复习提问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过渡到新课也应十分自然。切记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塌了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

例如,在讲述必修三第三课《宋明理学》时,先带领学生复习前两课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史实,然后再设疑:“儒家思想在汉代以后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尤其在进入宋代以后它有哪些变化和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由此以旧引新,承上启下。既让学生复习掌握了旧的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 兴趣导入法

这种方法可以引经据典,不拘一格,只要不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例如,我在讲必修三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就引用了英语单词“human(人的、人性的)”、“humanism(人道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t(人文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记住了几个英语单词,一举两得。

三、时事导入法

时事,就是当今社会上发生的,学生关心的现实事件,包括媒体上的新闻。用与本课直接或密切相关的时事进行导入,能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产生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亲近感。同时,从目前考试命题看,时事新闻的切入,也是一种趋势。用时事导入,不仅赋予“史”以时代感和亲切感,而且会加深学生对现实事件的理解。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历史发展的脉络呈现在学生面前,从中可以发现历史发展过程某些带规律性的道理。

四、歌曲导入法

用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丰富深化教学内容,还能把历史知识与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优美的旋律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寻求新的知识。

例如,我在讲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我在课前播放了戏曲《天仙配》,戏曲唱腔响彻教室,引人入胜。戏曲中对于田园似的生活的满足和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女子劳作的辛苦做了详细的表述,会吸引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中国古代的农业生活。教师不用任何解说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生活导入法

越是贴近生活,越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历史往往被认为脱离现实生活,因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联系现实生活,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六、故事导入法

讲故事是学生喜爱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故事,在故事导入时,要做到贴切、生动。

例如我在讲必修三第12课《探索人类起源之谜》时,先向学生介绍中西方对人类起源不同的传说故事,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东方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学生对这些有趣的故事十分着迷,然后再问:你认为这些传说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呢?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发现人类起源的奥秘又是什么呢?然后再进入本课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会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这些知识,聚精会神的投入新课学习之中。

七、图片导入法

历史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具有不可逆性,仅仅依靠文字很难全面清晰地描绘当时事件的真实场景。而图片可以比较形象直观再现历史的原貌,比干瘪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历史图片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可以吸引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提高分析图片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选择大量图片,改变传统的图片单一的模式。在导入中,教师可以选择纵向历史发展的图片。

例如我在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中,我选用了《清明上河图》中的部分,让学生充分地、仔细地观察图片内容,然后因势利导,设问“从图片中,你可以看到宋朝时期的商业呈现出怎样的繁荣局面?”色彩鲜明的图片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充分汲取信息的兴趣。

八、声像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对声像的记忆要比图片记忆保持间较长。声像资料图文声并茂,比图片更全方位地展现历史事实的原貌。具有磁力的解说词更容易将历史史实吸引学生,深入其头脑中。活生生的人物可以展示当事人的真实表情,吸引学生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史实片段可以代替教师口头的说教,将学生引入到过去的真实现场,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比如我在讲必修三第13课《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时,就播放了早期的无声电影《水浇田园》和《火车进站》,之后引导学生:“资料中的火车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的,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些历史资料是通过时么方式保存和呈现给我们的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电影,就很自然的过渡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引入本课的三次科技革命的主题。这样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便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我总结的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使高中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历史知识记忆中释放出来,真正使学生愿意去学。以达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那样“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释卷;一堂好课,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揽引到我们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营造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合作中开启智慧之门,让彼此在交流中开启思维之门,提升师生教与学的能力,为教授新课、学习知识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5)

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现代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把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旧的模式,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实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历史教师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最终构建新型的教、学、教材、教师和学生的理念。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使之为历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因此,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也需要现代化。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历史课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首先要在以下两个“转变”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即要转变不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历史等人文学科中运用的思想和对现代化教育技术运用到实际历史教学中的畏难情绪。要看到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全面运用,将会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就是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是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而这些都是新的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的。

其次是要转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先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特点,开发、使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软件,促进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然,教学手段现代化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都知道,传统历史教学多以传授历史知识为主,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多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为知识单向传递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体现,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质量。那么,要改变历史教学这种状况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使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由教师学生的单一途径变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等多元途径。

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获取新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师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现有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活动建议,这些教学活动建议仅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给历史教师一种活动启示、一种设计思路。每位老师都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能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开辟多种途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三、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6)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教学目标又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新课改下,《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主要依据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即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

第二,依据教材内容。教师为了更准确地确定教学难点除了主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外,还要认真研究历史新教材。新教材主要有以下特点:(1)以专题形式编写,时间跨度很大;(2)内容广泛,涉及大量史实;(3)增加大量抽象概念。以上特点在加大教学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难点问题。因此,教学难点的确立,也要考虑到教材的具体内容。

最后,根据学情。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改变,就是重新认识了学生的地位,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置。那么与此同时,教学难点问题的确立自然要考虑到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理解能力。如果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差就会在实际教学中产生新的难点问题。

二、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层层设疑法

层层设疑法,是指在处理重难点问题时层层设疑,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针对高中新课改教材的难点问题处理上,设疑法是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方法。例如,教材中“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的生死搏斗?

2.巴黎公社的组成成分是怎样的?

3.巴黎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

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

设疑法以教师的层层设疑为主导,以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为主线,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最为常用。但在使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2)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逐渐深入;(3)难点问题的提出要注意系统性,联系性。

(二)补充材料法

新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结论性的内容,但由于教材篇幅有限而无法具体详细地介绍其相关史实,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精选相关史料来支撑和论证以上结论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难点问题。这种补充材料法多适宜于多媒体教学手段。

在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以下内容较适用于材料补充法: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作用、罗斯福新政、苏联经济改革、欧洲一体化发展、古罗马法律、军机处的设置、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下面以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为例通过补充材料法来突破教学难点问题。

教学设计2:“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容”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其并进。

――《汉书・ 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三纲五常”渊源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提出三纲五常原理和五常之道以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常用。

――《中国古代三纲五常》

通过以上材料分析得出教材中结论性内容: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那么,在运用补充材料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材料选取要确保其真实性。其次,材料选取要紧扣难点问题,精心选取。最后,要根据所选材料精心设计问题以突破难点问题。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处理教学难点问题的方法。由于历史内容的广泛性、历史现象的复杂性以及历史概念和理论的相似性,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从而无法正确的认识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规律。这对这一问题,对比分析法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

以上表格内容是为解决岳麓版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第三单元第三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的第二课时《德意志帝国的体制》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这一课时的教学难点为德国政体的特点,这一难点问题的解决,我们可以通过以上英法政体的比较得出结论。英法政体同属君主立宪制,通过比较政体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德国式君主立宪制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德国君主立宪制的专制主义色彩的认识。

新课改教材内容以专题形式编写,注重内容完整而使其时间跨越大,注重内容丰富而使其阐述范围广。因此,在解决难点问题时适用于比较分析法。但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作比较分析时,要选取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制度等;(2)比较要全面、系统、深入;(3)要及时总结归纳异同。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想想看,建国50多年来,在我国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下,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一位世界最高荣誉(科技文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尽管有人会说,“诺贝尔奖”在评定时,布满了很浓的政治意识,其实,这也只是在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文学奖”中,就是这两项奖中,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总体而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因此,尽管我国科技文化在新中国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也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文化尤其是社会学科仍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国教育的落后。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课程目标来看,他们大多数都不再把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精神等等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中国旧的教育模式、旧的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确实与世界各国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不少不相当的地方,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为了配合教育的大改革,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也应该与时代气息相一致,而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深刻熟悉到这些,才会使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得以理解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教学改革之中,更能使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得以顺利进行。

二、只有充分熟悉到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和区别,才能正确实行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改革与创新是一件艰难的事情,随意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相反,还会给社会带来混乱。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同样要科学地理性地进行,而要其达到改革创新的目标,首先要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续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又如,新旧课程都关注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旧课程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较为单一地表现在每学年的考试之中,最重要的是在高考的成绩中,而新课程在这方面的评价,表现的手法更为开放,手段也更多;又如,在教学目标上,行为动词的使用体现了新课程对旧课程的继续关系,要求学生把握历史知识的一些行为动词有“知道”、“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

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

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如新课程的高中历史除了必修课之外,还为学生提供了选修课,而且,选修课的内容又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六个学习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任选若干个选修课模块,这样就可“让不同爱好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目标上”,旧课程更强调课本的固定结论,并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只要表达合理、逻辑性强,就是成功的。

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新课程增加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而旧课程所要求的答案往往带有惟一性、排他性,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因此,只有充分熟悉到高中历史新旧课程的区别,才能更好地进行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中,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

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

比如,在学习高中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时,假如连“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性”(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历史概念)都一无所知,就不可能达到新课程必修课程《历史Ⅰ》所要的教学目标,不要说通过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专题,从中外历史的发展与联系中使学生获得启发,更好地认清国情、熟悉世界,就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一般的社会责任感可能也没有。不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与“民主”的概念,不了解它们发展的前因后果,就不可能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主与专制”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等等。

又如,学生学习高中历史必修课《历史Ⅱ》过程中,假如不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影响,就很难对罗斯福新政(包括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进行正确的评价;假如不了解“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也很难对“斯大林模式”(包括社会主义前期经济政策)进行正确的评价,更不用说“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引导人们关注现实,…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了。假如学生不把握历史的基础性、典型性、时代性原则,越是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得出的结论可能就越背离教育的目标,这肯定不是我们实行新课程所愿意看到的。

因此,尽管新课程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甚至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但在把握历史基础知识上,与旧课程的要求有一致性,这是新课程对旧课程继续的一面,这也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继续发扬的一面,假如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这种改革和创新必然失败。

(二)反对借口把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

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然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

在教学新课程时,应该采用“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应该使“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更多”,比如,探究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并在网络上与别人探讨历史问题,还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辩论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爱好,又能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如“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因此,进行新课程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改变旧观念,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否则,新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了一纸空文。

(三)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

苏联教育学家阿莫纳什维利所说:“假如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假如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的确说明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要害。

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的优秀历史教师也会使历史课堂布满着趣味、布满着理性的光线、布满着情感教育的温情。可是,在调研中却发现,在学生“最不愿学的课程”的排序中,历史排在第三位,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课,这种结果的出现,要害是我们不少的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职业道德不高所造成的。同样的道理,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假如我们的历史教师仍然保持着旧有的专业素养,就是最好的高中历史教材、最好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新课程的高中历史改革与创新也是泡沫一般,看起来很美,实质上却是空的。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8)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而教学中要使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打开新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从优化教学方法开始。高中历史教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短剧表演、分组讨论、办展览会、社会调查、网络教学等各种方法,新课改中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更广阔,早已经走出了课堂。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加强对必修教材的整合 

三本必修教材是按照一定的模块编写的,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发展线索,但要知道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是一个整体,被肢解了以后再用什么掩盖也是残缺的,模块结构也不过是件华丽的外衣而已。如必修(ⅰ)古代史部分内容,基本上是讲“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其中多少可以看到一点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影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还是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来龙去脉的。而到了近现代史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的影响,已经单纯是在谈政治了。相关经济,文化内容就列入进后两册书中。就政治而政治,就经济而经济。而这样人为的割裂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问题。而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这同一事件因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内容就又同时出现在三册书中。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对于同一事件的学习在教学中要进行综合,实现三本必修教材关于同一事件的有效整合。 

二、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使历史知识更形象。如必修(ⅱ)“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宋朝的商业打破了唐朝受时间和地点(市)的限制,教师如果单纯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很枯燥。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武大郎卖炊饼”的例子,用漫画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笑声中学会了知识。历史教学从培养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层次上看,“首先是识记。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史实和基本技能;其次是加强理解。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基本观点,当然,对这些观点也要进行分析,不要简单地接受。如选修ⅲ“朝鲜战争”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资料,上课时先将朝鲜战争的前后,各方面的材料进行展示,营造战争的特定背景后,让学生“扮演”毛泽东。因此,很多学生在参与中识记了知识,也获得了认识和体验:面对新中国各方面情况毛泽东决定打这战争的过程多艰难啊。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特别是对教材中提及的历史发展的一些基本观点。在讲述“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教学方法可更多样化 ,社会调查,课堂讨论,图片展览,都会有较好效果。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着变化,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制作成实用性极强的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突破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技术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容。其次,教学中经常大量使用课件,不利于学生养成动手的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第三,需要有一系列的硬件设备,如音箱、遮阳窗帘等。这些设备往往影响到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首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根据这一规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引发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抗日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对南京居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在潘家峪发生地血案,七三一部队的恶行等。 

其次,通过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情感又反作用于知识。如国共两党为什么能够从对抗走向合作抗日,而后来为什么又从合作走向对抗?通过对这一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个政党、一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应从宏观上考虑问题,而不能只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得失。 

第三,以情感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提高自己的情商,把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个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课程目标中的三个维度,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整体,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提升,也有对历史学习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更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和升华。学习历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地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9)

高中历史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诸多的主观因素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发学习激情的唯一桥梁。

一、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对高中历史教育而言,专家们认为新课程目标体现出学生较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值得借鉴。

一是材料学习法,即在各个专题的学习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这种学习方法可以为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热爱历史学习的激情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二是观察学习法。所谓观察学习法是指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在历史学习中,通过观察学习法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习中可以通过观察实物,如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相联系。通过观察对金字塔、故宫等历史图片的观察,从而理解为什么联合国为把它们列为人类的文化遗产。通过观察学习法,可以使学习者具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从而为思维力的发展,想象力的发展,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思辨学习法。指的是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运用思辨学习法的关键是善于选择需要学习的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并能从不同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运用抽象思维进行加工,构建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最终得出自己的新见解。在运用思辨学习法时,要善于同他人交流观点和看法,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解释更接近真实与客观。在思辨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获得对历史过程的初步认识、掌握历史概念、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历史事实和性质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

四是实践学习法。所谓实践学习法,是指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情境模仿和解释现实问题等途径来学习历史的方法。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事先要有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如要去社区访问某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事先就要做好采访计划,设定访问内容和问题大纲,熟悉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和基本过程,了解被访者的性格、经历和其他自然概况等。只有做好充分准备,这种实践学习法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新课程的实施对广大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要求,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应对,如何走好新课改之路,显然是十分迫切和关键的问题。

(一)把握教学目标改革方向

认真解读课标,把握脉搏不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学习新课标,觉得新课标理论性较强,读起来费劲,觉得自己只要吃透教材就行,殊不知教材就是根据课标编写的,不认真研读课标怎么能吃透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新课标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教学及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等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这些内容包含了新形势下教学的新理念、新策略,我们必须细细研读,才能把握新时代教育的脉搏和方向。

(二)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清除障碍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实施者是教师。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师角色不转换,课程改革就会面临强大的阻力,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根据新课标的新理念,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新观念、塑造新角色。要做到以下4点:一是历史教材不是历史课程资源的全部,历史教师应成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二是历史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三是历史教学既要重教师的“教”,更要重学生的“学”,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四是历史教学既要关注学科,更要关注学生,历史教师应成为学生体验与感悟的关注者。要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感受人类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

(三)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培养

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主张通过历史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历史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历史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历史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隆庚,对《全日制中学历史大纲(修订本)》的说明[J],历史教学,1990(7).

[2]王少君,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6).

[3]张亚星,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成与政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6).

高中历史新课改方法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101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课堂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机动。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规划和安排课堂内容,充分开发新课程教学资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求,确保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方法能够得以实施,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很多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认为,开展教学时只要向学生讲清楚基本的史学概念、方法即可,致使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到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高中历史教学也把教学方法的创新摆在了重要位置。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做到对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烂熟于心,并且能够在更高层次上驾轻就熟地运用历史教材;要能够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传统的课堂支配者向课堂组织者或者引导者转化,建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历史学习环境。第二,高中历史教师要具备历史学科教研教改能力。俗话说,“史无定论”,高中历史教材经过了多次修改,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观点亦发生了改变,教师应该从新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分析,敢于就历史教材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史学研究,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比如,在谈论鸦片战争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时,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近代史观、全球史观等不同角度来审视历史,而不是仅仅从传统的革命史观角度来得出“鸦片战争就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之外,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关注历史研究动态,积极主动地把研究成果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而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问题如果设置得科学合理,能够对高中生的思维起到积极启发的作用,促使高中生不断探索与思考历史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就历史问题展开探讨,各抒己见。比如,在“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明朝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评价,有学生认为:“当时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同流合污,逐渐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主张是非标准应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亦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肯定人正当的私欲”。针对这样的评价,授课教师可以顺势组织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讨论氛围。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合理营造历史教学情境。而通过合理的历史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如,在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授课教师在完成了改革背景的全面讲述之后,可以创设这样的历史教学情境:“如果你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面对当时俄国内外形势时,你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哪些改革?”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加深对俄国1861改革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设置具有启发性质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西方强国进行殖民扩张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现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亚非拉国家,而欧洲的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出现,然而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教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以及总结中不断发展与完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 参 考 文 献 ]

[1]曹若溪.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

上一篇: 小说的语言艺术 下一篇: 高效课堂案例与解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