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4 16:29:09

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F5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10--(13

引言

旅游规划最早起源于本世纪30年代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欧洲国家,是从区域规划理论衍生而来,主要是制定出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框架,以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Ⅲ。国外的旅游规划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已经逐渐成熟起来。我国的旅游规划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多也有不足之处。比如说我国的旅游规划毕竟开始不久,还缺少经验,规划内容还欠全面,另外旅游统计、调研工作的薄弱,也导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可行性研究都有待加强。但今天我想从理论与创新两个方面谈一谈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系统规划理论

(一)我国旅游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由于对旅游系统的理解太片面了,导致了旅游规划只着重旅游目的的和旅游有性因素的规划,过分强调某种旅游资源的理论价值,而对市场、政策、媒介等因素往往过于忽视,带有些主观性和片面性。有些规划即使看到了客源市场的重要性,但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地,而是凭想当然的,错误的以为别的热的旅游产品在本地也一定热,已经饱和的旅游产品误以为前景广阔,把需通过竞争才有可能与众多竞争者共享的市场当作了自己独家享有的市场,从而使得巨资开发的旅游项目在短暂繁荣后迅速衰落,造成雷同的大型主题公园相互扼杀,在规划中也没有把旅游产品设计与客源市上真正联系起来,只是在形式上有所交待,未真正做到市场导向,无法成为指导开发建设的科学依据,不能开发出真正具有个性品格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不少旅游规划较少顾及发展旅游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导致“善意的建设性破坏”、旅游摧毁旅游的例子比比皆是;此外,许多旅游规划中队运行机制、保障系统和支持物的影响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综合体”的配套支持,造成规划失去依托,无法落实,成为一支空文;而且由于目前国家对旅游规划尚无统一标准和权威审核机构,领导说了算的例子也是很多,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结果,旅游规划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形容很恰当,那就是:“嘴上说说,墙上挂挂”,还有一些旅游规划出现偏差,如很多设计院用园林规划代替旅游规划;城市建设代替旅游规划;经济区域规划代替旅游规划等等。

综合来讲,当前规划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源之一就是对旅游规划系统缺乏深刻而细致的了解,没有充分考虑系统里足够的要素,就整个旅游规划工作而言,迄今尚无成熟的规范,好多问题还在争论。

(二)旅游系统规划的提出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一组相互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客观事物所构成的一定目标和特定功能的整体。系统中各单元之间,有物质、能量、信息、人员和资金的流动;通过单元的有机结合,使整个系统具有统一的目标,但总体不等于它的部分之和目。

旅游作为一种新的高层次的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生活态度,其本质是人们为追求自身生理上及精神上预约目的的所做的外出旅行,其表现形式是综合性的、消费性的经济――文化复合活动。旅游是旅游系统科学系统首先得阐明的最基本的概念。旅游系统是指直接参与旅游活动的各个因子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开放的有机整体。

(三)旅游系统的结构

由于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所以研究旅游系统的结构就十分的有必要。旅游系统具有细雨上和功能上的完整性。从空间表现形式上来看,旅游系统是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通道相互作用的一个空间系统。其中旅游通道既包括了交通通道,还应包括信息这个无形的信息通道,交通的边界度和信息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旅游者从客源地前往目的地的流动。

上面所说的系统要是按旅游功能分析,旅游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客源市场需求系统、旅游目的地供给系统,支持系统和出游系统。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旅游系统。旅游系统是旅游需求为动力,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是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序、立体、网络的整体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系统、实体系统、闭环系统、开放系统。随时间的变化,系统的状态也不同。如:旅游地的季节变化和旅游地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此外他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同时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与否、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市场的变化,旅游者游憩体验的好坏,当时的好客度都直接影响系统的输入,所以它是一个闭环系统,旅游系统的各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旅游市场或者旅游吸引物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整个旅游系统的变化。旅游系统的外部环境的变化都会引起系统届够本身的变化,因此旅游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系统。

(四)旅游系统规划的概念

旅游系统规划指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这对供需关系以及与这对关系有紧密联系的支持系统和出游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的、搞适应性的、可操作性的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细则,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整体最佳且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

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旅游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旅游规划要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说客源市场、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交通和人力资源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是交叉覆盖、互相影响的。夸张的说,就是把旅游系统分成四个子系统来进行描述和规划的,即客源市场系统、目的地系统、出游系统和支持系统。其中客源市场系统的研究可信是旅游主题即作为旅游产品消费者的旅游者,以及他们旅游需求的动机和旅游行为的方式和结构;目的地系统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系统,其核心是旅游产品系统。旅游产品可以理解成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始终,是满足旅客在旅游活动中生活和心理的全部需要的集合。它本身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既包括有形的吸引物资源如自然风光、建筑、主题公园等,也包括与吸引物相配套的接待设施如宾馆、旅馆等和其他旅游设施和服务如交通、饭店、娱乐设施、商店、银行、邮政、医疗等,还包括了无形的文化底蕴、居民的好客度等。出游系统的主题和核心是旅游营销,包括了交通、旅游服务、旅游组织管理及信息促销渠道与媒体等。支持系统是保证旅游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因子,包括了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环境保护、人力资源、资金计划、安全控制、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等。

二、创新分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旅游规划也需在发展中创新,在创 新中发展。旅游规划的创新,应该包括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五个方面。面对旅游业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形势,规划实践面临许多新问题,对旅游规划进行系统、全面、深入地探讨已迫在眉睫。本文着重从这五个方面对旅游规划创新进行理论分析与研究,并针对自己多学浅谈一下自己旅游系统规划的认识。

旅游规划创新的途径,旅游规划的创新,应该包括理论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组织创新等五个方面。其中理论创新是基础,内容创新是主体,技术创新是手段,人才创新是关键,组织创新是保障。

(一)理论创新

系统规划思想就是一种很好的理论创新。规划就是财富,丰富的实践需要理论的升华和概括,理论的贫乏最终将导致旅游规划的失败。一种新理论的提出、检验和完善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旅游系统规划作为一门新兴的实用性很强的理论,也是一种创新理论。

具体的一点说:中国“天人合一”的价值观是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它应该成为旅游规划和可持续旅游的指导思想。旅游规划应该“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游客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体验到身心愉悦。英国规划师W.A.Lonso曾经说过,规划师就像一个翻译,他的职责就是把公众的需要“翻译”成物质的环境。这对应在旅游规划上就是要为游客着想,满足游客的需求。事实上,只要真正抓住了这些要素,也就抓住了消费的卖点。就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旅游规划是兼具理性思考与艺术灵感的创作,是融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对未来发展蓝图的勾勒,以及经过一系列选择决定合适的未来行动的动态的、反馈的过程。在新经济时代,“智慧就是力量”,而思维能力是智慧的核心,缺乏科学思维的规划,不可能成为好的规划。旅游规划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它必须包括策划和科学研究两部分。没有策划,科学就没有灵气;不讲科学,策划就成了空想。另外,旅游规划不像其他的规划一样只强调逻辑思维,还应该注意形象思维、立体思维等等。在旅游创意中还应该特别注意主题创意、文化创意、形象创意和促销创意。

(二)内容创新

旅游创新规划应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供需关系以及与这对关系有紧密联系的支持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的、高适应性的、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细则,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整体最佳且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其中结合市场导向与资源指向而设计的旅游产品是旅游目的地系统乃至整个旅游系统规划的核心),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些已经在旅游的系统规划中谈到。

(三)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旅游规划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旅游规划方法的创新。这不仅在于大大提高旅游规划的工作效率,而且在于最大限度地摒弃个人意志的局限性。因此旅游规划的创新就要特别注意分析工具的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旅游规划方法除了有综合考察法、抽样调查法、统计预测法等等之外,还要运用计算机模型、3s高新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特别是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来促使旅游规划效率提高,视野扩大,科学性增强。

(四)人才创新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兴旺,旅游人才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呼唤更多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外旅游业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创新。中国旅游业呼唤一流的规划师和策划师,而真正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旅游规划师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是“创新型”人才,是多门学科的综合人才。概括的来讲,旅游规划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知识渊博、有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审美观、全面的素质。旅游规划人才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发散式的、创新性的立体思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多出创意和点子。旅游业是点子产业,没有高明的创意难以搞好旅游规划。一个理想的规划师应能够把这种综合的技能专门用于发现公众利益而非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整体利益而非局部或小范围利益。那么如何培养呢?一方面是在教育上下大力气;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业单位,应着力提高旅游业规划人员的素质,既要让他们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在适当时还应让他们“出去”,到国内外优秀旅游城市去拜师学艺,将他人经验和自身特点结合起来。

(五)组织创新

规划分析篇(2)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建设生态环境,就要对它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逐渐改掉现在城市中的不良习惯。对于环境要进行治理,更要加强城市中一些工厂的监管,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还有城市中的垃圾也要进行监管和清理。生态城市的建设,在小的方面就是对提供给人们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从大的方面讲,就是对于我们

国家生态的一个建设。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来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乐园。

1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生态城市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分为不同层次,要对环境的自然属性进行很好的分析,对城市的区位和地形及气候情况要进行很好的掌握,同时对人们的活动情况也要进行掌握,这样能够更好的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还要对社会功能属性进行分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城市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部分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属性也要进行重视,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城市的历史进行传承,同时也能更好的加强人们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掌握。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时候,在规划意识方面要进行提高,这样能够更好的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同时也能更好的确保规划计划能够顺利的按期实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对区域经济进行很好的分析,同时对资源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生产力和功能方面的互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环境容量也要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科学的建设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人口的数量与结构,要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适应,抑制部分区域过猛的人口再生产,以减轻环境负荷;土地利用类型与强度要与区域环境条件相适应,并符合生态法则。

2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都会带来很大问题。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水平低、城市建设方式不科学和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效益过分重视,这样就导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污染非常严重的情况,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出现了破坏非常严重的情况。城市在发展的时候对周边的环境也带来了影响,水资源的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对城市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同时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影响。

3 城市规划中规划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

3.1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在进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时候,城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城市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编制城市规划的时候要非常的科学,这样能够更好的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在新的时代,城市规划发展也要与时俱进,现在,人们对生态保护是非常重视,因此,在城市规划方面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重视。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能够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生态经济方面也能够获得更好效果。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环境和环境质量改善都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2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目标,同时,对不同的城市进行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的时候都有不同特点。在进行基本设计的时候,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方面要实现建筑和园林共同发展,可以将街道建筑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进行有力的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对江河湖泊进行保护,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能更好的对生态环境和城市文化进行更好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更好的结合。对生态示范园区建设也要进行重视,可以以高科技产业作为主导,建设循环经济,同时在旅游、教育、医疗和文化建设方面也要进行重视,建立生态产品开发,同时也能对产业格局进行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能够提高生态经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比重,同时对企业的发展也要进行环境信用评级,这样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经济的时候对环境保护更加重视。

3.3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大江大河是我们城市的集中地带,对我们建立生态型城市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任何人工建造的都不可能比它更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生态环境,还有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建设生态型城市,才可以更好地建设城市的发展。

3.4 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

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包括城市内外环境的设计。在城市层面主要内容应包括确定城市的发展边界和缓冲区、保护城市内外联系的生态廊道,具体到更小尺度上应涵盖控制地块的绿色容积率,绿色容积率是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生态量度。近些年,规划设计者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色生态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现象。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的绿色容积率,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3.5 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目前一段时间,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地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同时总结出了一套特别具有新意的环保理论。其中的要点有下列这些:合理的利用绿色能源。运用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等不具有污染或只有很轻污染的能源。

而且这些能源是可再生的,运用这些能源代替那些污染比较严重而且没有再生可能的能源,例如用于燃烧的煤炭和石油等等;同时在工业生产当中积极开展绿色工艺的推行,生产的产品尽量以绿色产品为主,并将各个城市的废弃污染物加以处理以及进行再生利用;运用绿色的交通系统,使用有轨电车、地铁、公共汽车、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各种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鼓励。对绿色建筑加以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不仅可以节能防噪以及减少污染,还能在建筑中运用隔音和隔热等方法。

4 结束语

近年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化水平非常快,而且,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人们对生态规划是非常重视,这样就使得在进行城市发展的时候要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进行结合,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也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这样能够促进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规划分析篇(3)

1 引言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

交通枢纽是几种运输方式或几条运输干线交会并能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一般由车站、港口、机场和各类运输线路设施组成,是综合运输网的重要环节。

交通枢纽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政治、经济、人口、用地等因素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又对地区间的联系、地块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何利用交通枢纽的出现来改善城市交通,从而带动城市规划的发展,就现实的摆在了我们面前。

2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梳理

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不仅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量及交通方式,且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要求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发展规模构成影响,从而改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与道路等其他各种交通设施的交汇。这一特性造成了交通枢纽往往是交通阻塞主要发生的地点,造成交通流中断、事故增加。针对这一城市交通中的“瓶颈”,如何科学与合理组织交通枢纽的各相交通流,实现交通安全与畅通,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如何根据不同的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具体的特性及交通流向采取不同的用地规划布局作出具体的分析。

3 对交通枢纽的具体分析

3.1 重庆鱼洞换乘枢纽

该项目地处重庆主城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潜在的对内对外交通需求巨大。

1) 功能分区

根据换乘枢纽的外部功能要求,将场地划分为换乘枢纽主体建筑区、配套建筑区、长途客运停车区、常规公交停车区、长途车下客区、长途车发车区、公交下客区、加油加气区以及站前广场区、河岸绿化区10 大功能区。

2) 平面布局

项目平面空间结构从使用功能出发,布置在靠近轨道交通鱼胡路站一侧;结合地形高差情况,换乘大厅及客运站前广场布置在不同的标高;出租车及社会车辆上下客区,始发公交候车区布置于客运站前广场内;长途车候车区则布置在一层,长途客运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北侧,把常规公交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南侧。

3) 交通组织

a. 对外交通组织

规划项目对外客运主要提高辐射长沙、贵阳方向的长途客运服务,内环高速、渝黔高速、界水高速接长沙方向。

b. 内部交通组织

i). 长途客车交通流线组织

长途客车流线经由用地北侧26 米城市次干道车行入口进入,向东进入停车区检修停放。发车车行流线由停车区出发,经地块停车场通道到达长途车发车区,与长途车停车场、公交车流不产生交叉及干扰。

). 公交车交通流线组织

始发公交车流线由用地东侧进入公交停车区,向西行驶,到达换乘枢纽主体建筑东侧下客后,再由原路向东进入停车区检修停放。发车车行流线由停车区出发,经地块南端下沉车道到达架空层公交发车区,上客再经原路下沉车道进入城市道路系统,与长途客车流线不产生交叉与干扰。过路公交车站设在用地南侧及西侧,不与区内交通系统发生干扰。

iii). 出租车交通流线组织

出租车由地块北侧规划路向南驶进换乘枢纽主体架空层,完成临时上下客任务后,向西行驶,进入渝南大道离开。

3.2 宁杭高铁宜兴站规划

宁杭高铁宜兴站定位为:“现代、便捷、绿色”。既要体现宜兴的都市形象和重要交通区位;也要使交通组织便捷流畅,实现人车分离;更要节约土地资源、能源尽量集约,打造绿色主题。

1) 平面布局与功能分区

铁路场站平面布局常见模式为:立体式、平面式及半立体式。其中立体式布局优劣势均较为明显;平面式布局劣势大于优势;半立体式集中了前两者的优点,换乘距离、时间控制较短,各交通设施衔接较紧密,集约利用土地,管理及施工相对平面式更容易,缺点为在换乘距离、时间及交通设施衔接较立体式有些欠缺,部分交通流线会有绕行。结合以上的分析及对宁杭高铁沿线站点平面布局分析,宜兴站布局采用半立体式布局。

整体规划中,客运管理及旅游集散中心与公交管理及VIP用房以站房中轴线对称布置。在南面就近布置客运及旅游车车场及公交车场。用地西南及东南角的地下车库入口将出租车及社会车辆导入地下车库与广场行人分离。同时在站房中轴线设置60米宽南北向前广场,以加强对称布局,并有利于加强广场的导向感,将步行人流导入站房。

前广场两侧为下沉式景观广场。有效结合了进站流线、商业餐饮等功能。有效导入等候人流,改善站前广场环境。

2) 交通组织

a. 地上交通组织

地上交通以步行、公交、旅游巴士等大型车辆上下客为主,前广场可有效的满足步行人流集散需求,并有利于加强广场的导向感,将步行人流直接导入站房。出站时,旅客可从地面步行出战或乘坐地面广场两侧公交和巴士,也可通过站房西南侧地下通道入口直接下达地下候车区。

b. 地下交通组织

地下主要是出租车接送客与社会车辆上下客及停车等待。进站的出租车及社会车辆进入地下层,在下沉景观广场上下客。

4 结语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让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交通规划的前提;而交通规划也不能仅仅着眼与交通系统本身,土地利用规划也深深的影响着交通规划的决策。以上列举两个例子对如何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作出一定的注解,期望未来的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能够更完美的结合,让城市更灵动。

参考文献:

[1] 阎小培、毛蒋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研究 [J].规划师,2002(8):12

过秀成.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 [D].东南 大学,2001

规划分析篇(4)

所谓战略规划,是对大学整体的、系统的设计,是基于大学现状而进行的面向未来一定时期发展状态的设想 。国内大学自1990年开始关注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尤其在2003年教育部组织开展本世纪第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进入白热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管理传统,即制定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对应。但是并不是所有大学的战略规划都是成功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大学的战略规划并没有付诸实践,因为各种原因而导致战略的具体设计频频落空。针对于此,本文旨在探究英国华威大学高效的战略规划开发流程,以期能够为中国大学的战略规划提供借鉴。

华威大学建校于1965年,经过4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英国最年轻的研究型大学并且成功跻身英国优秀大学之前列。华威大学发展迅速与其高效的战略规划密不可分。因为只有保证了战略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够为大学发展保驾护航。那么合理的战略规划又从何而来呢?

1.华威大学战略规划分析技术介绍

对于华威来说,大学的战略规划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即以SWOT分析为基础,结合资源分析、能力分析等技术,充分掌握学校内部能力与资源和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以利用优势、抑制劣势、成就机会和抵御威胁为目的,凭借自身能力与资源进行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在这里进一步对这些分析技术做一个说明。在众多的分析技术中,SWOT分析为基础,或者说核心。SWOT分析法也称为态势分析法,最初这种分析方法多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中,即通过对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及企业所处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与威胁作为分析资料,在此第一手资料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规划。由此可以看出,SWOT分析的最大优势是将企业内部能力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统筹起来后进行整体分析,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分析属于的是静态的分析方法,往往呈现的是一种直线型的分析结果,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能力分析与资源分析技术,将分析结果充实成为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所谓能力分析,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分析组织保持竞争优势所特有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相较于其它属于不可复制的能力,即一种特殊的智力资本,包括组织的技术能力、成员能力与知识以及对其的管理能力。资源分析,分析组织取得竞争优势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累计的知识,并需要识别这些资源的异质性,稀缺性和不可模仿性。华威大学正是综合运用这些技术,在校务委员会内部以讨论的形式,针对性选择合适的项目内容,经过多维度的讨论研究,揭示华威不同于其他大学的优势资源和能够使华威脱颖而出的竞争力,当然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华威大学的目前存在的劣势与可能影响大学今后发展的威胁,以此为基础制定适合大学自身并同时具备前瞻性和高效性的大学战略规划,再辅以适当的对之前的战略规划进行微调,以此来一步步推动大学战略规划呈螺旋式的发展与完善。

2.华威大学战略规划流程探析

简单来说,华威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是运用多维度分析法,如SWOT分析、资源分析、能力分析等,将深藏在大学规划内的各种因素找出,通常来说包括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品牌、资产、资助甚至是学校精神等方面。找出目前学校优势的高得分因素,再通过战略规划的制定将高得分因素进行强化以推动学校的发展。但通常来说这样制定的战略规划往往是过于冒进的,因为多数战略制定者不可避免的会偏向于盲目乐观。所以华威大学的战略规划在最后会添加一项检查与评估的流程,以便学校委员会能够更清醒的制定出合适的战略规划。如同SWOT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录入一样,战略规划也不是沿着单一的直线方向进行的,特别是高校的战略规划是要求在充分透彻的分析大学自身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补充,然而不同于以往的SWOT分析,华威大学特别将这一古老的分析技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即将SWOT分析与资源分析、能力分析、情景开发等更新的分析技术结合使用,从而使SWOT分析方法成为持续性发展的注入而非终结并贯穿于战略规划的整个流程之中,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它能够同时保持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完整统一。SWOT分析方法的价值体现在战略提出之前产生各种不同的因素,并且在战略规划过程中添加了一个巡回的反馈,以便确定高得分因素在那些具有创新性的战略中得到表达。最为关键的是确定在规划流程中明显的劣势与危机没有被委员会忽视,同时保证大学的潜力被充分认识,即某些在未来会被考虑的因素也包含在整个的规划流程之中。华威大学完整的战略规划流程可以简明地用下面的图表来表达。

3.结论

通过对华威大学战略规划制定的层层探究发现,一般来说,大学战略规划流程需要将下列几个步骤加以把握;

3.1资料分析过程

以大学自身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技术逐一识别大学所特有的资源和完成目标所具备的能力,大学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大学所处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并讨论确定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可以说准确而全面的分析是制定正确战略规划的首要前提,而因素分析则可以大量激发大学创新性战略的提出。

3.2提出初步战略过程

结合大学的目标、使命、特色等大背景,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初步的战略规划建议,同大学已经采纳的战略进行比较。这样操作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审视建议是否偏离方向进而检查资料分析是否符合大学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初步战略提出的却未包含在已经采纳的战略中的那些建议,往往是大学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补充的地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初步战略的提出要加强大学战略预防的功能,即用预测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开发隐藏于分析资料之中的战略。

3.3回馈检查过程

利用之前对于大学分析时得到的关键因素进行回馈检查,即要求检查所有关键因素是否全部投射于战略之中,没有涉及的因素就是大学战略需要补充的地方。

3.4评估检测过程

这是一个流程中决定战略是否被采纳的最终过程,包括经济评估与检测。因为SWOT分析时很容易产生明显地偏向优势与机会的情况,而这样会扩大大学发展过于激进的风险,所以有必要对提出的战略进行资金支持方面的评估。至于检测的目的,主要是看战略是否可以应付情景开发的全部内容,即战略是否可以帮助大学抓住潜藏在未来发展中的机会,同时解决甚至是杜绝未来发展中的威胁与困顿。

参考文献:

[1]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教育研究.2010,8,36

[2]朱镜人.英国大学校务委员会宏观管理角色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月,第22卷第1期,76

[3]Paula Jarzabkowski,David C. Wilson.TOP TEAMS AND STRATEGY IN A UK UNIVERS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39:3,May 2002,361

规划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个城市既是居民居住,也是生产、消费、服务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建设结合了传统文化以及先进技术。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即面对着大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发展的问题,也面对中、小城市不断扩大规模的问题,还面对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问题。所以城市规划一定要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经济、文化、科技、资源、环境、人口等,然后再做出科学合理得规划,所以城市规划一定要解决长期目标以及现实需要的矛盾,防止以后需要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城市的发展。

一、 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

城市不是简单得建筑堆积,而是具有各种功能,在政治、经济上可以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个整体,既体现了权利,也体现了文化。

(一) 基地方面的因素

基地体现了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由气候、土地、水文、植物、地形等多种因素构成,非常得复杂。如果没有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就会影响一个城市的生活和交通,甚至造成无法挽救的结果。比如,美国的洛杉矶因为没有对其山谷的特殊地理条件进行充分考虑,导致汽车尾气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合理利用这些因素,就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促使城市更加美丽,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 政治方面的因素

因为受到政治的影响,城市规划并不能顾及所有人的利益,往往是有利于一些人,忽略了一些人,所以城市规划也是对政治地选择。如果选择正确就会促进城市的发展,比如“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和创新。

(三) 经济方面的因素

城市经济对国家经济地影响很大,城市经济得发展是动态的,优化升级了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经济的规划、不断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的吸引和引进外资。所以城市规划和建设受到经济地影响最大。首先,城市规划需要资金,经济从资金方面为其提供了基础,当前我国的各种城市建设项目不断得发展,可是他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忽略了公共利益。此外,城市规划的目标就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规划也是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所以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是一致的。

(四) 文化方面的因素

城市具有各种建筑,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形象,所以一个地区具有特色的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和历史文化,也属于城市规划。而一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目前,城市特色体现了先前的城市规划,各个时期的文化对城市风格产生影响,所以一个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规划就是对历史的延续。而历史文化可以体现在建筑形式、建筑物的色彩等。可是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色彩偏好。回族人民喜欢代表生命活力的绿色、日本人喜欢代表太阳升起的橙色等。

(五) 周边地域的因素

一个城市不是单独发展的,它的发展还受到周边地域的影响。无论是周边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短期内产生的,而是通过历史的发展逐渐产生的,周边地域可能同化这个城市的某一方面,可能产生很小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一个城市和周边地域地联系更加紧密,人员地流动等频发,人员之间的交流增多。

二、 城市规划的思想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发展也不断成熟。很多城市规划思想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进而形成了一定的思想体系,比如,儒家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一)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重视的礼节,崇尚的是孝道和文治,因为重视礼节,所以建筑物也受到礼节的限制,比如说宫殿、府宅等,其建筑具有对称性和整齐性,是四方形的。因为重视孝道,所以建设的宅院都是二合院、三合院,供大家族住。

(二) 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就是“方位自天”、“礼旭从人”、“天人感应”。我国古代选取建筑方位的依据就是“四象”,我国的合院的正位一般是东、南、西、北,其中尊位是坐北朝南。

(三) 风水思想

风水思想就是崇拜地景,这种思想赋予自然环境一定的象征意义,促使建筑物和环境形成一个整体。比如说,风水思想注重曲径通幽等,这就体现出了风水思想对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

(四)“反规划”思想

“反规划”指的就是保护绿地、农田生态、森林系统以及自然保护区,这些都是城市的生态基础,在城市规划的时候一定不能破坏这些生态基础,也就是首先对城市的生态基础进行规划,然后再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这种规划重视保护环境,适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五)“非确定”思想

传统的规划思想是在预测了将来的人口、城市的格局以及发展等以后才规划城市。这种思想忽略了将来的不确定性、开放性以及复杂性。这种思想是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和创新,它对城市系统的不确定性没有否定,而是通过这种思想将城市规划的效果做好。

(六)和谐思想

当前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城市规划中也引入了和谐思想,也就是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的生态观、经营关、区域观、调控观、安全观、发展观、社会观等思维观念体系,然后在城市规划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个理念。这个理念重视人与精神的和谐,重视人们的城市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心理、文化等。这样促使人们的城市中物质和精神同时得到满足。

(七)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不断的应用现代科技,因为产生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所以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两点,这是从科技角度描述的城市规划,这可以促使人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科技文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三、 结束语

当前城市规划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基础,也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格局和方向,所以城市规划的相关部门一定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讨论,通过对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进行分析,对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进行研究,然后得出一个更适合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为人们提供便利,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秦红岭.理想主义与人本主义:近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价值诉求 [J]. 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2] 姜峰,杨光伟.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探究 [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

规划分析篇(6)

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规划建设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规划和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很强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广泛领域。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管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依据。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农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规划在促进经济建设、调整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合理利用土地、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各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规模进行城镇建设的今天,适时加强小城镇规划与管理落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的规划,把小城镇规划作为促进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规划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城镇规划设计水平,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小城镇,成为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加快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小区域经济中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些问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2县域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2.1城镇发展规模的确定,导致城镇化水平预测不具备科学性

2.1.1人口规模的确定

对于小城镇人口规模的确定,一直沿用综合平衡法:

P=P0*(1+K)a+P

式中:P——规划期内总人口(人)

P0——规划基期总人口(人)

K——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的人口机械增长数

N——规划年限

而其中P0就很难算清楚,其应该包括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之和,往往采集到的资料中有些指标如农业人口数,职工数,在外打工数等都交代不清,前后矛盾,这就造成了我们在计算基期总人口时出现重复计算的错误,而导致现状人口估计的不准确,公式中如剩余劳动力进镇数完全是一个估算值,而不同的规划者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都有可能算出不同的结果,从而影响了人口预测的不科学不合理性。这是一个比较难把握的问题,目前一些小城镇规划人口将剩余劳动力的转化比例定为80%,甚至90%,显然有些盲目偏差。一般认为小城镇镇区人口在5万人以上,才能达到集聚效应,为了一味追求规模效应,而盲目提高人口规模指标,实为不合理。

2.1.2用地规模的确定

在规划时不应根据硬性指标来盲目实施,不容许用地指标超出范围,指标超过规划用地面积应具有相应的弹性,要结合当地的情况,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保证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如我县处于洞庭湖区,常年多雨会引起山洪爆发,因此在规划时设置必要的防护绿地,导致规划用地面积超标,因此为了保证用地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要灵活运用,做到规划用地面积因地制宜,将防护绿地的面积不算入到镇区建设用地面积之中。

2.2城镇职能与性质的确定

目前,许多小城镇的性质都是根据现有的一点资料及现状产业发展状况来定的,多数是以商贸、第三产业的职能为主,过分着眼于现状,而没有从全省、全县的城市体系规划来论证本城镇的地位,职能,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如到当地作调查问卷),定性显得肤浅,缺乏长远性。因为当地的居民对自己生长的故乡最有发言权,我们往往可以从他们口中了解掌握很多书面上不能找到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要对当地发展条件分析,结合当地情况及发展适宜度做出规划。

2.3城镇规划编制的问题

2.3.1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高度化的今天,规划主体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不可测因素增多,总体规划只能是对城镇发展的宏观预测,是一个战略性的规划,落实到地域空间上也只能是粗线条的,而不可能是终极的模式。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空间和发展余地,这样在规划主体突然变化时,才能得心应手地加以合理配置。

2.3.2编制规划的深度不够。

因为一个规划从编制到审批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由于编制工作组织不力,调查研究不充分,地方参与不够,加之其它客观方面的因素,导致规划编制内容不全,深度不够,难以发挥到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城镇规划中的许多问题不能解决或者应为缺乏规划实施办法难以使规划编制实施下去。而且有一些小城镇经济条件还很有限,技术力量薄弱,对于规划编制中的一些高技术问题是不能够实施。

2.3.3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配套,难以适应小城镇经济实力、地域环境差异实际,而导致规划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我们所用的小城镇编制规划是大众的,通用版,没有特殊点,因此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城镇可能并不适用,如经济落后,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而要严格遵守其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但显得有些牵强,使一些规划做出后很难实施,而且各城镇很难发挥各自的特点,造成规划呆板,不具特色。

2.4城镇化水平预测简单沿用数学方法,没有具体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主要通过数学方法,应用公式:城镇化水平=镇区人口/镇域人口。其实,城镇化水平还要受其它很多因素的影响,要多角度来分析;如城镇的整体状况,包括城镇的构成,城镇规模,城镇密度,以及城镇发展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等基本情况。其次,还必须对城镇现状水平,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所处的发展阶段各级城镇对现状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以及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变化等进行分析。最后,对城镇包括镇域内的人口和经济流向进行分析。

2.5忽略城镇地域特色,规划布局呆板,千遍一律。

在我国有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各异、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千姿百态,各具特色。但近10年来,许多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趋同一面,不管地形、地貌,道路多以棋盘式为主、布局模式也均死板教条,没有创新点,公建都以四方、条状格局,没有特点,失去了小城镇本身应有的特点,不能吸引人,也会丧失了发展中的机遇。

2.6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弹性差

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依赖于规划,但是有些小城镇规划设计让人担忧。规划时完全忽略了小城镇的现状情况,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而盲目追求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未把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顾客观事实,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盲目扩大用地面积,盲目拆迁旧宅毫无考虑到居民的搬迁问题;将现有绿地,绿化带防护林破坏,这不仅破坏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也影响了人居生活环境。

此外,规划时为了刻意追求规划的漂亮、整体的美观,没有认真分析地形,往往在地形复杂,坡度大,难利用的土地上建设公用设施,加大了工程的实施难度。

2.7城镇规划滞后于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未来若干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性法规性文件,地方政府由于受经济影响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对城市规划在城市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规划只能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认识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共识,所以直接导致出现规划未作而盲目建设的现象,没有规划约束的随意发挥,符合了领导的意愿,但这不光在财力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上造成极大浪费,也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和改造埋下极大隐患。

2.8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导致环境进一步恶化。

1)绿化体系不完整。公共绿地面积日益减少,不少城镇为了盲目扩大城镇建筑面积,不仅不开辟新的绿地,还将原有绿地挪作他用,城镇中缺乏防护绿地的建设,间接的影响了生态环境。

2)生活排污管道设置不当,布局混乱。许多规划者在规划排水管线时,只是考虑到当前利益,对排水、给水管道的设置考虑不周或不设置,造成洪水期来临时导致路基受损、路面积水,严重阻塞了交通和影响行人的正常流通。

3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从以上小城镇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焦点在于没有很好解决小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具体规划缺乏地域特色,或者规划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等等,笔者认为,要解决目前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上述问题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重视小城镇体系规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体现个体特色

小城镇是一定镇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小城镇规划时,首先必须根据其在城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的拟定城镇性质,确定城镇未来的发展方向,主导产业,把握好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此,研究各城镇之间的相对位置,相互关系,安排城镇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协调解决各镇自身难以解决的资源共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重大问题,切实发挥小城镇对资源的集聚效应,以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当地情况,根据规划的标准,园地制宜的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结合镇区实际确定建设目标,本着可适当超前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发展规模,脱离小城镇实际,把标准

定得过高,而使规划难以实现。

2)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实际,认真分析其城镇优势,城镇性质来建立配套的基础设施,其基础设施不应是小而全,由于有些镇与县之间的距离很近,仅几公里,有些基础设施可以考虑依托城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3道路建设要结合当地的地形,今后产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道路的规划,采用数学方法,经过科学分析调查,计算现状道路的车流量、人流量来建设合理的路网体系。

34.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结合各镇区的优势,引入循环经济的思想,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

在规划过程中,要确保整个规划,实施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对镇区内的对环境有污染的产业要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转城镇劣势为优势,建立生态型工业园区,既能解决环境问题,有能发挥本区特色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生态型工业园是一个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两者保持高度和谐,园区发展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高效、稳定、协调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区是具有一定循环利用资源能力的工厂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的聚集区。

生态工业区的工业一是要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工业项目,二是要将在资源及原材料使用上安排具有共性的企业集中布置,尽量形成合理的“工业食物链”,使上一级工厂排出的废料成为下一级或下几级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原料。既减少污染物,又降低产品的成本。同时,同类型工厂相对集中布置,也有利于污染治理设施的集中配备,三是要提高厂区的绿地率。只有建立乡镇生态工业园区才能有效保证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水平,服务全镇。

3.5提高绿地覆盖率

绿地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随着小城镇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小康,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及工业将不断的得到发展,而使得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加大绿地的覆盖率,合理布局,将会使一些小的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被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这是保护生态环境一个简便有效的途径。

3.6努力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的小城镇的人口计算模式

以科学的态度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不能盲目的运用过去的公式而造成失误,给规划带来不便。目前我们所运用的最多的就是综合平衡法,而其中的各项指标存在矛盾,我们应该结合各地区不同的情况,找出较为准确、合理的计算方法。可以利用目前所用的多种方法,如主要用一种方法算,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度,不会造成太大偏差。

3.7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规划意识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规划实施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决定了规划的宣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展示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领导和广大群众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从而保证规划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逐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增强对规划成果的认识同时,要加强规划法宣传,提高各部门及人民对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权威性的认识,自觉遵守规划,理解和支持规划城建部门的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根据城镇资源、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立足比较优势,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在“个性”上下功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走以产业立镇之路,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正确认识和把握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精神,理清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的思路,正确分析和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问题,对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于今.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步伐[J].小城镇建设,2006(4).

[2]唐建兵,王玉琼,张薇.旅游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1.

规划分析篇(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urban leisure function already more and more the importance of fully reflected, how to better planning of urban leisure function, but also influenced by the experts, scholars and the urban management department wide atten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urban planning, and how to design a special city idea, is facing the c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ersonnel to an urgent and challenging task.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leisure system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户外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城市公共健身游憩活动空间的需求不断上升。规划一个高效率的、富有特色的城市游憩系统,是游憩系统规划追求的目标。研究游憩系统的空间布局,必须针对公共空间所处的社会人文环境、空间资源特征、从事活动的人群和公共活动特色进行深入的、全面的分析,以建立“人群―活动―场所”特征突出而相互匹配的系统系统。

本文尝试从我国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现实处境出发,探讨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体系的建立,对如何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思考。这对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游憩空间,满足民众的游憩需求,推动城市规划研究城市游憩、“优化城市生活空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我国城市游憩及游憩系统规划的现状特征

1.1 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缘起

近年来,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病”使城市空间缺乏人,性化和场所精神,如何提高城市空间的环境品质和人文价值,体现城市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如何创造适应人们需要的户外生活空间,这些问题在风景园林学科中首先得到重视。风景园林学科把创造适应大众需要的游憩空间作为学科研究的首要问题,从居住区邻里交往空间、城市公共空间、城市郊区游憩地三个层次进行规划研究和实践,因此关注人们生活空间布局的风景规划设计便成为游憩规划的起源。早期,专门化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在国外主要由风景建筑师承担,国内主要由风景园林师完成,其工作内容基本相同,都以风景规划设计为中心,通过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来满足人的情感、健康等的需要。传统风景园林的审美艺术理论与方法主要关注美好的物质形态,然而除了美好的物质形态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游憩活动的质量,传统的规划与实践是难以全面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的。时至今日,现代游憩规划的设计范围已远远超过风景园林的传统范畴,也超越了旅游规划的一般意义,直接关系到闲暇资源的开发使用效率和城市社会发展与生活质量。可以说,城市游憩系统规划虽最早纳入于风景园林规划,但其要解决的问题却不是单纯的思考如何进行游憩场所建设,而是要综合考虑更多方面的问题其规划更加综合化和复杂化。

1.2 当代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现实处境

游憩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活动之―,其大众性和日常性决定了城市游憩功能具有共属性城市应建立不同级别的游憩单元以形成完整的游憩系统,从而满足人的基本游憩需要。但游憩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公共活动,商业,性的游憩活动产生的经济效应都与产业活动相关聪城市游憩系统也需要通过经营和管哩才能发展起来。因此游憩活动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城市游憩规划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实现城市的基本功能为目标同时因―部分游憩活动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属性,而需鼓励相关产业开发,以实现城市的基本功能的多样化。综上所述,城市游憩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是在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制约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提供城市的休闲游憩功能。

从我国的现状看,―方面,在强调发展效益的主导观念下,政府没有花专门的精力关注城市游憩系统的质量,导致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缺位:另一方面,开发商与企业只关注与其自身利益相关的产业部分,很难站在宏观的角度上关注游憩系统的整合。城市游憩系统因未受到政府和市场这两大推动城市发展力量的关注而备受冷落,同时社会休闲游憩需求不断出现的多元化现象,对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公平合理、有效分配游憩资源的同时,如何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活质量成为城市游憩空间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作为指导城市游憩系统合理利用与发展的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正名册”迫在眉睫。

2 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性

首危游憩作为人是基本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形成了游憩作为城市基本功能的事实。然而,城市的游憩功能在中国尚未得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注在中国发展历史过程中,广泛意义上的休闲游憩一直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基本功能。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充足的时间和金钱的支持下,民众对游憩的需求迅速增长,游憩资源正日益成为城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规划师和市民的关注,对游憩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成为提高城市生活品质与城市环境的必要环节。因此,把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可以直接提升游憩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与“工作''、“居住”、“交通”城市规划传统三大功能同等重要的功能。

其次,目前属于风景园林规划领域的游憩规划只着重研究了自然生态、户外空间等物质层面。然而,游憩系统规划除了对休闲空间和休闲要素等物质性层面的规划设计外,还涉及到游憩行为研究、游憩活动计划和游憩管理。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追求生态的自然环境或者美的形体空间,而是要在引导、安排市民各种游憩活动的基础上,为市民提供方便、舒适、愉悦和安全的不同层次的游

憩场所系统。因此,把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由城市规划机构及相关人员来完成城市游憩系统的规划设讹可以提升和强化其专业性。

最后,与城市游憩密切相关的城市旅游规划是在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于20世纪80年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85年第―个由政府主导的市域旅游战略规规划―北京市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成为城市旅游规划的范本,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1999年国家评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地方政府上报旅游项目资金的制度也刺激了城市旅游规划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区域层面的国土资源调查规划工作包括了旅游资源评价和利用规划,风景名胜区、森材公园、度假区的建设也促进了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和度假区旅游规划的发展。从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城市旅游规划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它强调城市及备类景区对外服务的功能,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是―个特定经济部门的发展规划,这便决定了城市旅游规划与具有公共属性的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不同。城市旅游规划是―种产业发展规划,具有经济属性,把城市作为一种资源来经营,关注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而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是市民闲暇生活规划,具有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关注市民的游憩需求与城市生活质量。虽然前者对城市规划休闲游憩空间的塑造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产业发展的经济属性导致缺少从市民的角度对城市游憩功能进行直接关注和系统规划。因此,把城市游憩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可以使城市游憩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区别开来,构成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目前与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密切相关的风景园林规划和城市旅游规划都无法在总体层面上整合城市游憩这一基本功能,城市游憩系统规划自身的目标和特性决定了相关规划是无法替代它的,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以专项规划形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为城市总体规划重要内容的必要性正在于此。

3 建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体系

3.1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子规划

我国规划类型众多,相互关系复杂,其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简称“四规”)是目前我国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有效保护等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四种规划类型。为切实提升城市“游憩功能”的地位,以优化居民休闲生活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生活价值为目标的城市游憩系统规划,只有与法定规划相对接,才有其贯彻和实施的途径。在具体的衔接途径方面,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和子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风景园林规划存在并列而又有所交叉的关系,三者共同接受“四规”的指导和约束(图1)。

图1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与法定规划的衔接

图3城市游憩空间中的宏观体系

3.2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体系框架和规划内容

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是以人为中心,以户外生活空间为对象,科学开发利用城市闲暇资源,优化生活结构,提高城市空间的生活价值的规划。城市游憩系统包括由游憩活动体系、游憩空间体系和游憩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在“四规”的指导和约束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的基本框架包括两个层面:休闲空间和休闲要素等物质性层面的规划设计,以及游憩行为研究,游憩活动计划和游憩管理等非物质性层面的规划。

从规划内容看,城市游憩系统规划涉及游憩活动的全过程,其核心在于把游憩需求与游憩空间联系起来,游憩活动体系由室内游憩、社区游憩,城区游憩和地区游憩四个层次组成,形成了由近及远、从大众化到专门化、从多数人到少数人的游憩体系。城市游憩空间体系建立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游憩空间系统基础上,由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度假区、主题园与游乐区、森林公园、

高尔夫球场、购物中心和工业园区、历史性城镇等对环境品质有特定要求的空间组成(图2)。

规划分析篇(8)

电力规划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复杂性突出地表现在其具有规模大、不确定和不精细因素多和涉及部门和专业领域广的特点。电力规划工作不仅需要大量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还需对现状网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亦要对社会未来发展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如今以计算机作为工具,采用新技术,仍然要特别强调人在规划中的主导作用,认识到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人在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处理非技术因素和不确定因素造成的问题,以及降低数学算法的计算复杂性。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工作

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用电情况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缓和,有些地区甚至供远大于求,电力市场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显现,但同时电力市场开发的潜力还很大。随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改革,我国的电力工业即将步入商业化运营,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规划工作,意义重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应以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有的决策投资都应充分考虑投资的回报收益率,避免武断决策、盲目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电力规划工作,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难度更大,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划工作者应当加强电力市场调查研究工作,分析经济结构优化、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开拓等对电力需求的影响,收集各行各业发展的信息,充分研究本地区用电量和负荷的历史数据和发展趋势,做好宏观经济预测分析,对各种有效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考虑资源开发利用、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协调发展,对规划方案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分析,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切实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确定符合电力企业实际的电力发展目标。

2电力需求预测

需求预测是电力规划的主要依据,它为电力规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其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规划工作的优劣。如果预测的需求滞后于实际需求,将会导致供电负荷紧张,甚至造成拉闸限电。但如果预测的需求过度超前于实际需求,则系统利用率太低,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可见,科学、准确的电力需求预测不仅对于电力企业有经济效益,而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密切关系。电力需求预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的这项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以致电力规划、建设难于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电力需求预测工作迫切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真正达到先行一步。要高度重视原始数据及相关信息的收集、组织、检索与再开发,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目前的数据采集技术,总结出规律提供给规划人员参考。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需求预测方法。

2.1电力弹性系数法

电力弹性系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电量需求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宏观指标。其计算式为:

b=α/β

式中b--电力弹性系数

α--电力消费年平均增长率

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应该来说,电力弹性系数反映市场需求情况,体现市场需求变化,对电力的规划和发展有一定的意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电力弹性系数必须大于1,"电力要先行","电力要超前发展",电力工业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出这种看法的背景是当时国内严重缺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电力需求的缓和,这种看法有一定的偏颇性,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从弹性系数的定义可以看出,计算弹性系数的电量需求和经济增长速度两个因素是相对数量,存在着变化的随机性,而电力弹性系数是两个数值的比值,同样存在着变化的随机性,电力弹性系数会因此产生不稳定,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波动较大地区的年度之间差别很大。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地方的电力弹性系数呈现出无规律的显著变化,不宜再作为电力需求预测的主要方法。实际上,弹性系数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描述复杂的经济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从我市的情况来看,电力弹性系数多年来低于1,而国民经济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近年来电力供求趋于缓和,已经出现最高负荷增长率大大高于用电量增长率的现象,用电力弹性系数法预测的用电量误差很大。因此本人根据多年的规划工作经验认为,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力需求预测应当淡化电力弹性系数法而采用电力需求综合模型进行多方案预测,寻求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电力发展的科学指标。

2.2产值单耗法

产值单耗法是电量预测的主要方法,适用于三大产业用电量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预测。此方法分析各年度产值单耗变化率,充分考虑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电气化水平、节电潜力,参考国内外先进产值单耗,预测各产业产值单耗,计算高、中、低经济水平时相应的需电量。

经济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历史上各产业的产值单耗及人均用电量为已知,记第i年第j产业的产值单耗为Qi(j),第i年的人均生活用电量为Ki。可以分别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规律,采用外推手段预测未来年份的值。

当已知第j产业(j=1,2,3)在未来第i年的产值为Gi(j)时,该产业在第i年的用电量由下式计算:

Ei(j)=Gi(j)×Qi(j)(j=1,2,3)

同理,当已知第i年的总人口预测值为Pi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由下式计算:

Ei=Pi×Ki

此方法要求首先对三大产业的产值及城乡总人口作出预测。

2.3GNP综合电耗法

GNP综合电耗反映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电量,是一个综合的能耗指标。在一定时期内,GNP综合电耗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已知历史上各年的GNP综合电耗G1,G2,…,Gn时,可以首先按Gi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运用回归技术、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灰色系统法等手段,预测未来年份的GNP综合电耗Gi(i>n)。然后,以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测值GNPi(i>n)为基础,按下式预测未来的用电量:

Ei=GNPi×Gi(i>n)

此方法要求首先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预测。

2.4人均用电量法

根据本国、本地区规划期内人口及人均国民(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预测相应的人均用电水平。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预测人均生活用电水平。人均用电量法一般与横向比较法结合进行。

与2.3方法类似,当已知历史上各年的人均用电量Q1,Q2,…,Qn时,可以首先按Qi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运用回归技术、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灰色系统法等手段,预测未来年份的人均用电量Qi(i>n)。然后,以总人口的预测值Pi(i>n)为基础,按下式预测未来的用电量:

Ei=Pi×Qi(i>n)

此方法要求首先对总人口作出预测。

2.5横向比较法

通过分析与本国、本地区国民(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工业产品结构、人口、面积、气象条件等相似的国内外地区情况,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用电相应值来预测将来值。

2.6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是考虑到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间综合平衡的电量预测方法,着重分析和研究各部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根据相应的投入产出表做预测。但本法因有关统计部门难以经常编制投入产出表,数据积累不全,实际工作中很少使用,效果不是很理想。

2.7分部门预测法

在长期规划中,可按第一、二、三产业用电和生活用电四个部门结合2.1~2.6方法进行。在中期和近期规划中,第一、二、三产业中还应分若干行业,按分类分别测算其未来年度需求电量。

规划分析篇(9)

一、引言

站址规划是移动通信网络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站址规划的质量直接决定网络质量。铁塔公司站址规划,涉及移动、联通、电信三家电信企业,因各电信企业的网络制式不同,造成铁塔公司站址规划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对不同电信企业规划指标的要求,围绕站址规划的原则、规划方法展开分析,对铁塔站址规划有一定参考与指导价值。

二、铁塔公司规划原则

(1)近细远粗原则

(2)统筹规划原则。1)资源统筹:统筹存量资源与新建需求,优先利旧; 2)需求统筹:统筹三大电信企业建设需求,优化整合;3)进度统筹:统筹客户不同步需求,分批规划立项;4)技术统筹:统筹不同频率、制式、技术特点提出的不同要求。

(3)深化共享原则。1)透明开放现网存量资源进行共享;2)整合各方可融合的新建需求,实现新建共享;3)对于一家独建的需求,可根据其他电信企业共享可能性适当做资源预留;

(4)主动牵引原则。1)主动预判客户需求,进行前瞻性布局;2)研究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通信行业的动态变化,增加主动规划的准确性;3)积极推进将铁塔等移动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城乡发展规划。

(5)创新发展原则。1)适应城市基站小型化、美观化、隐蔽化的发展趋势,与环境协调匹配;2)在资源受限的条件下,采用多频天线等创新手段节省投资、提高共享率;3)增加行业拓展与其它客户开发。

三、铁塔公司站址整合原则

3.1 站址整合规划依据

由于目前电信企业主要以4G网络建设为主,考虑电信企业的网络制式要求就站址间距要求,使用链路模型为COST-231作为分析电信企业网络布局及整合的理论依据。COST-231是以载频1500MHz≤f≤2000MHz,基站天线高度 30m≤Hb≤200m,移动Hata模型台天线高度1m≤Hm≤10m,基站和移动台间的距离 1km≤d≤20km为基准条件得到的。COST 231-Hata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由于暂没有2000MHz以上的链路模型,TDD网络暂按照COST-231进行测算):

式中:f樵仄担 为基站天线高度, 为移动台天线高度,d为基站和移动台间的距离, 为地形校正因子,反映了一些重要的地形环境因素对路径损耗的影响,如水域、树木、建筑等。合理的地形校正因子可以通过传播模型的测试和校正得出,也可以由用户指定。

3.2 站址整合原则

(1)积极参与电信企业规划,利用联合规划契机在电信企业提交需求前优化站点位置,提升存量站址的利用率,调高规划准确度;

(2)优先考虑存量站共享,其次考虑新建共享,最后考虑单独建设。

(3)对两家及以上在同一(或相近)位置区域同时提出建设需求时,应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共享。

(4)当一家或两家电信企业在某位置区域提出新建需求时,应主动征求其它电信企业的意见,最大可能实现共享。

(5)根据蜂窝理论和实际经验,一般要求基站站址分布与标准蜂窝结构的偏差应小于站间距的1/4;触发站址整合距离一般取最大站址偏离度的2倍(考虑各偏移一半);整合完的站址应该符合电信企业网络结构对站间距的要求。

结束语:做好铁塔公司站址规划对电信企业网络建设启动重要作用,同时可以有效提升电信企业站址的共享率,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指导意见》[S]. 2015年10月;

规划分析篇(10)

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势在必行,城市绿地规划分析首要条件。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的方法,它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本文将昆明市区按土地类型分为五类用地,根据不同类型用地对绿地的不同功能的需求,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不同类型用地所需三维绿地的权重,对比现有三维绿地,评价昆明市城市森林生态效益。

一、研究方法

本文即将昆明市区按标准分成五类用地,即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然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个类型用地理想三维绿地的权重,即三维绿地对于各个分区的重要程度。各种不同类型的用地,对绿地的需求是不同的,而对绿地的功能要求也不同,对于不同类型用地可根据如下标准反映绿地的功能不同:人口密度、污染程度、森林对居民的休养功能、各类型用地的经济效益以及城市热岛效应。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由AHP法可计算出各类型用地对三维绿地的需求权重。分配矩阵权重系数中:目标层为昆明城市森林最优规划:指层中:人口密度权重0.523,污染程度权重0.329,经济因素权重0.105,休养功能权重0.031,热岛效应权重0.012:用地类型层中: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536,居民用地权重0.062,工业用地权重0.215,道路用地权重0.534,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52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206,居民用地权重0.051,工业用地权重0.611,道路用地权重0.071,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234,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175,居民用地权重0,363,工业用地权重0.101,道路用地权重0.033,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04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064,居民用地权重0.412,工业用地权重0.033,道路用地权重0.294,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151,公共设施用地权重0.019,居民用地权重0.114,工业用地权重0.072,道路用地权重0.068,对外交通用地权重0.044。

最终权重系数中:公共设施用地0.401,居民用地0.183,工业用地0.211,道路用地0.202,对外交通用地0.03。

由此可知,在昆明市,公共设施区需要绿地最多,这是由于其人口密度比^大,污染程度比较高并且大部分位于城市中心:道路用地、居民用地与工业用地所需的绿地大致相等:而对外交通用地所需绿地比较少。

通过ARCGIS将绿地进行圈划,利用数字化方法计算出各类型用地绿地面积及总面积和单位绿地面积:公共设施用地405040488O,单位绿地面积0.247O:居住用地202021232O,单位绿地面积0.105O:道路用地20202044O,单位绿地面积0,107O;工业用地303780366O,单位绿地面积0.298O;对外交通用地102260122O,单位绿地面积0.058O。

在昆明,工业用地比较少,污染程度不高,绿地面积还算合理。由上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面积最大,工业用地绿地面积次之,虽然工业用地比较少,但其大部分在郊区,森林面积比较多。故而绿地面积仅次于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绿地面积最少,因为车站多为大面积建筑,且自身区域面积比较少,所以绿地面积最少。居住用地和道路用地均为中等绿地分布区域。

由统计结果可知,昆明绿地面积符合城市绿地规划标准。但昆明市内绿地大多集中在植物园、野生动物园、森林公园等地方,并且绿地生态效应的辐射距离是有限的,通常在50m以内最佳,因而集中分布的绿地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并不能覆盖整个市区。

上一篇: 有机化学的反应 下一篇: 固定资产整个流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