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3 16:08:54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提供经典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案例教学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和各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环境当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案例教学,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还有待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入手,分析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归纳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最后实现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面授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难以保证其高效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总结阶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课班级的人数、教学时间、师生交流的时间长短等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学习者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实时的在线交互,使得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在线案例学习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习灵活性强。

课堂环境的案例教学,由于受课时和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同时进入讨论状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面和细致的分析。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以冲破时空的束缚,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并能实时记录讨论的全过程,供学习者共享。

(二)学习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知识重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类型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大大扩大了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规模,课堂面授的案例教学学生数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最佳,人数超过四十,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但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协作,学生的规模数量可扩大至约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资源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学资源得到不断增殖。

(三)学习交互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实时的帮助,并能对讨论结果及时反馈,不断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习得以继续进行,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通过对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引入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创设情境,通过案例与主题内容的迁移类比,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当中常见的故事、经典实验或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等。

(二)课中引例。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加深对主题观点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说明重点问题。③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给学习者提供实践方法。

(三)案例观摩。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观摩案例,然后让学习者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点评。特点:在观摩并点评案例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案例观摩的过程:案例呈现、教师解读、专家解读、反思与启示。

(四)案例讨论。

给予一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起思考,学员可以运用课程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时讨论或面对面交流。②给出一个案例供学习者讨论思考,并对案例中涉及的讨论要点给予提示。

(五)课例评析。

课例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与描述。课例评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教案设计、讲课思路、说课等环节的分析,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评析一般包含教案阅读、课堂实录、教学说明和课例点评等环节。

(六)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融合于综合案例中,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所以“案例研习”可以看做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广义上既包括活动类型,又包括“案例研习”的课程类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②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介绍。③课堂实录案例学习。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通过上面对现有典型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分析,其网络课程只能称得上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课例素材而已,大多数是案例的电子化,其网络优势发挥不明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该内容旨在构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虚拟现实的在线案例学习的模式。

图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面授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共享、交互性强、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学习灵活性等优点,以案例讨论为核心,利用网络监控机制,老师对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引导和困难的帮助,使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朝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有利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协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案例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注册的班级对学生过行分组;各成员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组讨论区再进行广泛、细致深入的讨论,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各小组的分析报告组成案例分析报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组对报告列表进行讨论,得出关于该案例学习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监控机制,对讨论进行引导,并提供实时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把持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最后,老师对整个案例学习的各个阶段、讨论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整个在线案例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案例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案例及相关学习资料。

老师除了要呈现蕴涵知识点的案例外,还需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的导航;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是学习材料、背景资料、类似的案例、友情链接、案例的增殖资源、相关的文章及多媒体资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学习者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题。小组各成员可对个人分析题作业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反思,促进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习者通过诠释案例的各要素,将案例中的表象与知识点相联系,实现的意义建构。

(四)总结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在线案例教学活进行总结和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议。

(五)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帮助工具和协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电子学档、检索器、电子邮件、站内邮箱、案例报告生成器、留言板、论坛及通信电话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在线案例教学模型。为了使网络课程实现该模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下方面考虑。

(一)系统设计的流程。

网络课程系统采用B/S结构架构,在功能上,要实现角色权限的设定、案例的和阅读、案例分析列表、讨论交流、分析报告的生成、教学笔记等功能。在线案例教学的过程包括: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案例的阶段,教师除了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案例编辑器编写案例或直接导入外,还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关的相关资料,便于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和对注册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进行阶段,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在小组在各自的讨论区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报告模块,各小组成员可对分析报告,再进行评议、修改、反思,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查看案例学习的全部信息和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并可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案例学习的全过程、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记录在线案例教学时的思考。

(二)角色权限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流程,网络课程内容的浏览包括四种角色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学者。

系统管理:具有管理网络课程的最高权限,涵盖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义、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户、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权限。

教师:和管理案例及相关资源、可以进入班级和各小组空间、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查找用户等权限。

学生:进入案例空间、进入班级空间、进入小组空间、查找用户、上传文件等权限。

访学者:指没有注册的用户。其权限为浏览案例、检索资源等。

(三)监控机制的设计。

监控机制是在线案例教学得以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监控设计上,应做到制度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上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如,对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是否按时完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系统对学生成绩分数作相应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处理;网络课程除了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常见监控功能外,还应在教学进行阶段整合实时监控工具,如,在线QQ、博案、微博等。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支撑平台设计及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2]白杨.网络环境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案例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2)

案例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教学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其中“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时间和情境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地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1]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案例教学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关键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

1.案例教学中的学生角色分析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处于消极和受支配地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才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需要围绕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1案例讨论的准备者

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主要是精通案例教材、预测学生的反映和制定案例讨论计划,而学生则主要是熟悉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并想象课堂上的讨论情景,进行适当的心理准备。

1.1.1熟悉案例。案例教学和讨论建立在对案例的了解基础上,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和熟悉案例,这就要求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案例进行阅读。为了避免在案例阅读中纠结于细枝末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可以先粗读案例,获取基本信息和对问题的基本概念。然后对案例进行精读,详细了解案例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和事实。另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案例中的有些信息和事实不够详细和明确,因此还需要查找和阅读相关的一些资料。

1.1.2知识的准备。在阅读案例的基础上,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对解决案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让自己处在案例所描述的环境中,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如果学生不具备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指导与支持,就无法对案例作出正确恰当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和学习,这也是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原因所在。

1.1.3心理的准备。除了熟悉案例和相应的知识准备外,学生还需要进行情感和心理上的准备。案例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在案例讨论中,学生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提问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出乎意料的或惊人的问题,因此学生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准备,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准备发言及承受相应的压力;同时也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倾听并且尊重别人的观点。

1.2案例讨论的参与者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个环节。在案例讨论阶段,教师处于辅助地位,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和焦点。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而学生也应该积极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因为学生有责任与其他人共享观点,观点的交换是案例讨论的基本内容;同时讨论也让学生自己的观点经受挑战,从而使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另外在讨论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都能得到全面锻炼。[2]

一般来说,案例讨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讨论,第二阶段是班级讨论。在第一个阶段,每个小组成员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听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然后形成整个小组的观点和方案。第二个阶段是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全班范围内共享经验和智慧,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这一阶段,每个小组可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方案。其他同学应该认真听取发言,并进行积极的提问和辩论。

1.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者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更好地从案例教学中学习,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用书面的形式对案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3]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地准备案例,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案例的准备阶段,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准备阶段的案例分析报告是个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而在案例讨论完成之后的案例分析报告则是在吸收他人观点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对先前案例分析报告的一个完善和修正。

2.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和焦点,而是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引导、支持和服务。

2.1案例的选择者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编写案例,但如果没有条件,教师也可以选用别人已经写好的案例。因为案例教学是围绕案例展开的,所以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一个良好的、星级质量的案例应该具有以下的特征:一是提出没有明显答案的问题,带给学生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是明确必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主角;三是需要读者运用案例中的信息思考问题,案例要给学习者带来一种有必要从案例中搜寻相关信息和证据的感觉;四是需要读者进行批判性、分析性地思考,以便对问题及其潜在的解决方式进行评估;五是具有足够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以便使学习者利用现有信息作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4]

2.2案例讨论的组织者

在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责任是积极地参与讨论,教师的职责则是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和组织学生的讨论。

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内容管理,要确保充分涉及与实现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实际论题;二是时间管理,确保有效分配课堂时间以实现教学目标;三是学习进程的质量,确保实际的讨论对学生来说真正称得上是一次有吸引力且具有激发力的学习机会。[5]

就内容管理而言,教师应该注意到,案例的讨论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因为案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这就需要学生对以往零散的知识进行综合,而学生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对战略性的问题缺乏整体观念和驾驭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线索。关于案例讨论的时间管理,应该视案例情况而定,一般案例基本背景知识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小组和全班讨论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三,总结和评价占课堂时间的五分之一。

在案例讨论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励的方法比较多,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是评分制度。案例讨论一般都是先分小组进行,然后进行全班的集体讨论,为了激发小组讨论的热情和保证小组讨论的质量,教师可以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打分。另外,因为课堂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重头戏,所以教师可以对出勤良好且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进行分数的奖励。再者,如果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就可对案例分析报告写得好的学生进行加分。

2.3总结者和评价者

在案例讨论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评价。教师的总结和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6]一是对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种类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进行总结;二是对整个案例讨论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对讨论中表现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对讨论中的独到观点进行肯定,同时对案例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的时候,要避免给案例问题一个官方的观点或是审定性的观点,因为很多的案例问题是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除了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外,教师也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这样更便于学生发现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

参考文献:

[1][4][5]小劳伦斯・E.列恩.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6,128,69-71.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course team on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of 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reformed and innovated for many years.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centered case completely to organize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so as to build the case library includes integrated cases, section cases and typical small cases by means of self-made, adaptation and the reference, and run though all knowledge poin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whole case teaching mode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analysis, problem solving, decision-mak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the whole case teaching, increase the ability, reform, effect

互联网飞速发展、企业经营国际化、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许多新挑战,也对会计专业教学提出新挑战。如何改变会计教学中重记账轻管理,如何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是会计专业教师应思考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会计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途径,沈阳工业大学《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团队在会计专业本科生以及开设该门课程的工商管理专业、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中着力探索实施“全案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结合知识点建立包括综合案例、节案例和典型小案例的案例库,完全以案例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教学。对145名学生学习过本门课程的调查表明,本门课程显著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决策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本文对我校《财务报表分析》教学团队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成果进行总结,希望对讲授《财务报表分析》的同行以及可能使用全案例教学模式的《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一、案例教学方法及文献回顾

案例教学法围绕既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已经是教育领域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MBA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基于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案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郎永峰(2016)等介绍了哈佛及其他国外商学院案例教学的经验及其启示。罗照华(2011)、刘华(2015)、胡煜(2016)等从课程角度讨论在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已有课程的教学中一般安排3-5个少量案例作为理论概念的补充,各案例之间缺乏联系,较少有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完全以来自于实践的真实案例贯穿全课程;部分教师引用现有案例库的教学案例,较少通过自编案例并应用自编案例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全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实践

^别于审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侧重于介绍某一领域专业技术和方法的课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课程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全案例教学模式改革,具体课程改革特色和创新体现在“全案例教学”的“全”。具体教学实践包括:

(一)选择和设计体现不同层次知识点的教学案例

本课程使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张新民和钱爱民两位教授编写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该教材建立了“经营环境分析――经营战略选择――经营活动开展――财务状况质量评价――管理质量与静音该战略实施透视――发展前景预测”一体化的财务发表分析路径,强调项目质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教材共分为9章44节。课程团队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将44节教材内容按知识模块划分为32个知识点。根据各知识点课程团队设计体现各章主要知识点的综合案例,根据知识点设计体现具体知识点的节案例,为每一知识点下的二级知识点配备典型小案例。课程包括1个综合案例,20余个节案例,以及40余个典型小案例。

1.体现课程绝大多数知识点的综合案例。课程团队依托教材附录中提供的格力电器财务报表及报表附注等资料,收集了格力电器其他年份的年度报告、以及海信科龙同年度的财务报告等资料,编写了《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综合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和案例指导书。根据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综合案例中的对应资料进行分析,在绝大多数知识点的课件及讲授过程中都有涉及。综合案例的使用使课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形成内在关联。在具体知识点讲授后教师结合课上知识点讲授与分析情况布置各知识点作业。学生可以选择某家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为分析对象,完成具体知识点作业。全部课程结束后,将各知识点作业进行汇总加以修改就形成了“某公司综合案例分析报告”,可作为平时成绩评定依据。

2.体现节知识点的节案例。节案例设计应体现各节知识点,例如第3章“利润结构质量分析”这一知识点,课程团队开发了《广东华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债务重组案例》,在阅读案例资料后让学生分析四个方面的问题:1)该公司2005-2008年所有者权益合计为负数,简要分析原因。2)该公司2007年、2008年扭亏为盈的实质性举措是什么,对该举措进行评价。3)预测该公司2009年的营业利润、利润总额是否会出现大幅增长,阐述理由。结合“营业外收入”会计科目特点,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4)该公司2006年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分析可能的原因。对于第3章“所有者权益项目构成及质量分析”这一知识点,课程团队开发了《海润光伏高派现股利分配方案》,通过案例正文提供资料,让学生思考:1)公司确定股利分配政策会考虑哪些因素?2)为什么海润光伏会在业绩不佳的情况下选择高派现?3)该公司选择不同股利分配方式对所有者权益及其他报表项目的影响是什么?等问题。节案例可以作为独立的案例课,按照案例教学的程序展开。

3.体现节知识点下二级知识点的典型小案例。典型小案例根据各节知识点下的二级知识点设计。例如在讲授“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项目质量分析”知识点的二级知识点“应收账款债权人的稳定程度分析”时使用“ST达尔曼三年前五大赊销客户变更频繁”这一典型小案例;在讲授“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质量分析”知识点下的“盈利性分析”二级知识点时使用“方正证券变更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典型小案例,加深对二级知识点的理解。典型小案例一般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使用。

(二)引用案例为辅、自编案例为主的案例资源库建设

课程团队多年来从事MBA和MPAcc教学,课程团队所在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案例开发,包括资助教师参加MBA和MPAcc的案例教学研讨会,对自编案例给予经费支持,对于入选全国MPAcc教学案例库的案例给予奖励等。课程团队教师在《财务报表分析》的全案例教学实践中历经引用案例为主、引用案例与自编案例并重、以自编教学案例为主的过程。目前课程团队已开发教学案例11个,每个案例有案例正文和案例说明书。其中《万福生科创业板造假上市第一案》等案例入选2013年全国MPAcc案例库。自编案例的开发使教师持续关注企业实践获取好的素材,使教学更接地气,同时提升了教学团队整体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财务报表分析》全案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以及师生双向交流学习模式,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学成果显著,全案例教学某事培养了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每年对学校教师进行网上学生评教,评价结果表明学生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效果优秀。通过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小型座谈、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态度。2016年8月来自14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非常重要,18%的学生认为很重要,没有学生选择一般重要和不重要。70%以上的学生普遍认为本门课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实务,利用案例分析辅助知识点的学习,不但可以更好地领会知识点,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表列示了学生对《财务报表分析》各层次教学案例的教学效果评价。对于综合案例、节案例、典型小案例的教学效果评价分别为4.5分、4.49分和4.36分,介于很好和非常好之g。

四、促进全案例教学模式实施建议

《财务报表分析》全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推广到《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和《税法与税收筹划》等会计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也可推广到管理学、市场营销等管理类、投资学等经济类以及其他与实务联系紧密的课程中。目前本门课程部分自编案例被《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审计》和《公司治理》等课程的老师使用,促进了校内其他本科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案例教学占用大量课上时间,建议课程团队可以借助公开免费使用的国家及各省的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幕课等网络资源,以及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的教学案例在本科层次教学中引入全案例教学模式,能减少课程建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案例教学改革。

[参 考 文 献]

[1]郎永峰,孙文远.研究生案例教学:美国商学院的经验及其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9-11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4)

1.1分组科学,相互促进

考虑到财务分析案例作业的复杂程度,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形成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因此采取小组作业是比较适宜的形式。但是如何分组、小组人数如何确定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小组作业的成果。通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小组的人数过多容易出现组间调度难度增加,造成个别成员“搭便车”的现象,而小组人数过少又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若小组过多,在案例汇报时也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并最终压缩老师的授课时间,影响授课质量。为提高效率和效果,以及增强案例结论的可信度,建议各班级的学生分为固定的案例分析小组,每组6~7人为宜,每个小组分别选择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非金融、保险、证券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但每个案例分析对象必须有两个小组同时跟踪深入分析。这样有利于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并通过对比发现对方优势与自身不足,以促进共同进步和提高。

1.2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对学生选择案例公司提出建议,甚至提出备选公司,以供学生选择。课堂讲授中要紧密结合财务分析课程的具体内容,相应地增加必要的小型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结合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度跟踪某一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对该公司各个环节的财务状况分析,以及整体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使案例分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和课后拓展的关键环节。在组织案例汇报过程中,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1.3实行助教制

为了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密切教与学之间的联系,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本科阶段财务分析课程应实行助教制。作为助教人员,必须在做助教之前至少完整地听一轮课,他们通常是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在助教的日常工作中,最重要、负担最重的就是初评各小组的每一次案例分析报告。通常一学期老师要布置4~6次案例分析作业,本科阶段财务管理专业有两个班,共70多名学生,每班分6组,一共12组,每一次的全部初评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对助教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助教的工作大都不占用课上时间,因此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简单、琐碎的细节,使主讲教师能够将精力放在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上。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课下交流的机会不多,而助教与学生之间年龄接近、彼此容易沟通,成为主讲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间接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机会,既教书又育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1.4采取激励机制,注重过程考评

“财务分析”案例作业贯穿学期始终,最能反映学生们的真实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参与程度。案例作业的内容几乎覆盖课程的主要内容,每次助教应结合作业提交的时间、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进行详细地阅读与评价,并形成案例作业考察记录,以此作为每次案例作业的详细记录。在学生们课堂展示之后,还应结合主讲人的讲述效果、学生点评等内容进行二次记录。两次记录形成综合得分作为本次作业的考评结果。案例作业考察记录表一式两份,分为学生版和老师版。老师版本附有对小组作业情况的最终评分,以作为老师点评和考核学生作业的基础;学生版本不附评分,但是对每次作业的点评内容都应该及时发放给同学们,以作为下次作业改进和完善的参考意见。这种考评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原则,每一次的小组作业得分,汇总作为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由于作业成绩属于小组,而不属于个人,因此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合力。如因个别人的原因,则可能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1.5建立公共邮箱作为共享作业和资源的平台

书本仅仅是老师授课的重要参考,但却囿于教材更新速度难以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这一情况的存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会较多地引入最新的政策、最具时效性的新闻,以及一些不便于在公开教材上发表的内部资料等,因此公共邮箱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媒介,就可以适时地发挥作用。将上述涉及的书本以外的材料及时上传,供学生们分享和学习是一种较好的补充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巩固知识具有较好的平台作用。案例作业的提交和反馈都可以通过公共邮箱来完成,老师、学生和助教都可以随时去公共邮箱或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2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成果

经过10余年的精心努力和改革创新,财务分析课程先后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和部级资源共享课程。该课程不仅在校内、省内具有知名度,在全国同类课程中也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和影响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教学手段的改革功不可没。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与案例跟踪,使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有了更深地认识,搭建了一个全面的分析体系和框架,甚至颠覆了一些学生之前对财务分析和理解认识的误区。有些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之后,以为财务分析只是几个指标的计算,但通过课堂学习和案例跟踪之后,却发现财务指标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和分析基础,财务分析的核心即财务报表分析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借助指标找到企业背后的经营实质。学生们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只停留在概念上,初学财务分析阶段,也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某一张表内。经过老师不断引导和案例实践,逐渐突破表内关系、认识表间联系。通过探索搭建财务分析框架,掌握分析的切入点,从点到面、由表及里,一步步揭开数字背后的秘密,进而明确4张主表的勾稽关系以及内在的逻辑。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增强了对财务分析方法应用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课后能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在财务分析方面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有些同学甚至从案例分析过程中,开始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亲身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2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课程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对能力和技能的锻炼及提升。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1)信息搜集与资源整合能力。跟踪上市公司,就要对其财务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理论的框架下因此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是学生们必做的功课。一家上市公司一年的年报大概就有200多页,各小组要从近几年的年报中精心筛选出所需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再利用老师教授的分析方法,灵活地针对不同的公司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其工作量非常大。更令学生时常“崩溃”的是,有时甚至出现使不同方法却得出不同结果的现象。通过半学期“魔鬼式”的数据分析,学生们的信息搜集、信息提取以及信息整合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有些同学开始把这些收获灵活应用于雅思备考、论文写作中。(2)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于优秀人才的界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不仅单纯表现在口才上,也表现在除言语之外的其他形式中。这两者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讨论有小组发言,学生参与程度高,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诸多内容中如何筛选最精华的部分作为PPT展示汇报的内容;②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更精彩的表现带给老师和同学们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课堂感受。由于学生的认真对待,各小组在掌握老师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往往积极地做出有意义的拓展,小组代表也因为有在全体同学面前汇报的机会,从而得到了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的双重锻炼。(3)文档编辑和处理能力。作为未来的一名财务人员,Office软件的熟练使用是必备技能,然而大部分学生对此都较为欠缺。通过案例分析,每个人都必须全程参与其中,频繁使用Excel、Word、PPT等办公软件来制图、绘制表格等,使分析结论锦上添花。同时,老师在每一次案例汇报之后,都会总结各组优点和不足,使得小组作业质量不断在提升,而汇报形式也从单纯的PPT发展到PDF、多媒体文件的播放,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2.3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在对案例对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其实是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有时要综合考虑案例公司的行业特点、宏观背景,甚至管理层的内部结构,进而对公司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判断和分析;有时又需要通过审计报告信息来理解一些报表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夯实的专业基础,并将过去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理解、有机结合,才能为实践所用。与此同时,财务信息的复杂性和规模性必然无法将细枝末节都纳入分析视野,这就要求在分析问题时有较强的目的性,能够抓住重点,以此为基础,保持较为清晰的逻辑思路,来完成整体的分析任务。最终使学生不再浮于表面,而是养成了深入研究、乐于分析的好习惯。课前预习、课堂汇报、课后总结,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另外,案例所选的公司往往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的特殊性,这使得学生们在完成案例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也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陷。因此通过案例跟踪在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慢慢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才能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一学期过后,学生们已经能够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整体的分析思路。

2.4培养了团队领导能力和协作精神

“人心齐,泰山移”,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这句话在财务分析案例跟踪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由于案例作业的特殊性,在团队中必然涉及到分工与合作。有分工不均的时候,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有获得赞扬的时候,也有被批评的时候。每个同学的能力和责任心不同,作为组长责任尤其重大,应该怎样团结和协调全组同学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共同圆满按时完成任务,提高小组作业的质量。可以说,每一次案例分析作业,都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各小组不能仅从一份报表、一份数据来得出结论,而是应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这对本科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有时难免会发生意见分歧,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相处、如何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如何使团队发挥高效率、如何站在集体的角度,同时又兼顾大家的共同利益,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也正是由于有了案例小组,加深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大家由陌生到彼此熟识,既完成了课业,也收获了信任和友谊,因此案例教学模式也让一些学生学会了感恩,对团队精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在其他课程是感受不到的。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5)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护理病例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以及教师总结归纳实现临床护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是现代护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案例教学法能将枯燥的内科护理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病例,闫蕊的研究表现,案例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但由于中专生和大专生自身特点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在中专内课护理学教学和大专内科护理学教学应用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结合笔者近两年讲授这两类群体内科护理学的体会,现对比分析如下:

一、两者的实施过程是类似的

1.教师提前选好具有针对性、适用于所学内容的案例,并展示给学生。案例选择应符合以下标准。(1)典型性,案例来自临床实践,不可太复杂。(2)知识性,必须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融合在护理案例中。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基础水平设置难度各异的问题,问题的设计注意启发性,诱导性和可争辩性,使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分析探讨病例并回答问题。

4.老师详细分析总结病例,并点评学生的回答。

5.学生书写病例报告。

二、两者具体步骤中学生分析探讨病例的主要方法是不同的。

根据中专生和大专生共同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给予其同一病例,提出相同问题,结果发现中专生更适合于小组讨论法,尤其是要求各小组先给自己命名一个代号,中专生的课堂氛围顿时就活跃起来,小组成员积极地寻找能代表小组特色的代号。代号环节完成后,教师鼓励小组之间就分析病例是否正确全面、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全面进行比赛,实行奖惩制度。小组成员就会积极查阅资料,展开激励的讨论。

大专生则更适合随机发言,任意补充,没有小组的概念,大家畅所欲言,不断地分析、探讨,查找相关资料,使病例材料逐渐清晰明了。

三、两者具体步骤中学生分析病例,讨论问题的结果是不同的

相同的病例,针对提出来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相关问题,中专生讨论的结果偏重以教材为主,照搬教材相关知识点,整体护理观念淡薄,不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大专生则以教材相关知识点为参考,以患者为中心,运用整体护理的理念分析患者各项体检指标,查阅相关资料,提出较完整又贴合患者实际病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

四、两者实施的最终效果是不同的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6)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7)

二、案例教学法释义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式教学法”①,真正运用于法学教育领域是在19世纪的英国,1829年,英国学者贝雷斯首先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1871年,美国学者朗代尔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将案例教学法进一步推广使用,为此朗代尔专门编写了《合同法判例》一书,在该书中,“朗代尔主张以学习法院的判例为重心,熟练律师的思考技巧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以及解决同题的能力,即所谓案例式教学”②。在哈佛法学院的案例教学中,学生直接参加交流式的学习,通过阅读已经由上诉法院判决并收集供学生使用的案例汇编,既学习了美国普通法知识和法律历史,而且还了解了案件是如何判决的③。到了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被引入中国,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从上述案例教学法的演进及发展来看,该教学方法发端并成熟于英美法系,这跟英美国家的判例法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国为成文法国家,缺少判例的土壤,更多的是对成文法典的阐释,若照搬西方的“案例教学法”恐怕过于机械,因而笔者认为,为适应我国国情,案例教学法应重新理解为:为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相关法律理论,提高应用法律的技巧,以准确适用法律、解决实际案例为目标,将生活实例、典型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综合方法。

三、案例的分类

就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类型而言,有学者将其局限在“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两种④,笔者认为,这种对教学案例的分类不能满足大陆法系国家法律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法律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应分成以下几类:

(一)导入型案例

导入型案例是指在正式讲解新的理论知识之前,以同学们见过、听过、或能理解的简单生活案例或经济实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步入理论学习的桥梁性案例。运用这样的案例导入理论教学的好处在于:让同学们从较为熟悉的生活出发,自然地步入对抽象理论的思考,不至于显得突兀而显得容易接受;同时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法律对这种情况是如何规定的呢?进而对即将讲授的新的法律理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解释型案例

解释型案例是指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为了使所讲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师所列举的一、两个小的直观简单的案例。一般来说.这种案例难度不大,信息含量较少,且紧扣所讲知识点。

(三)讨论型案例

讨论型案例是指在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束之后,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如律所卷宗、人民法院网站的案例库或人民法院报上公布的典型的真实案例)精心选择的真实、典型案例,这类案例包含的信息量大,涵盖的法学知识多,通过对这类案例的分析,希望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类案例为整个案例教学法的核心。

四、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新课之前的案例教学

在新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之前,教师根据新授理论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个非常贴切的生活实例,自然而然地导入到新知识的讲授。例如在学习“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前,教师先跟同学讲一个“故事”:话说退休的李先生在某小区的3栋一单元购买了顶楼901的三居室,李先生酷爱花草,无奈阳台狭小,不能满足李先生的爱好,于是李先生将更多的花草移到了自家的楼顶上,但李先生觉得下雨的时候侍弄花草很不方便,于是便请了工人在自家的顶楼加盖了一层玻璃房温室,李先生觉得非常惬意。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李先生的行为。由于同学没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知识,自然很难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但基于生活的朴素经验,也能给出一些感性的回答,教师顺势将话题引入“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并告诉学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之后,即能对李先生的行为进行较为准确的专业评判,由此开始一节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中的案例教学

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总有一些难懂的专业词汇和术语,同学们理解时比较吃力,教师就选取简单直观的小案例加以形象化的解释,达到帮助同学理解该知识点的目的即可。如在讲到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时,就列举一例:张先生以自有的一辆小汽车为抵押向银行贷款8万元,约定两年内还清,两年期满李先生尚欠银行5万元,不幸的是在他开车行驶在公路上时为紧急避险,车子撞到护栏,造成较大损失,还好保险公司赔付了5万元,此时银行可就5万元的保险金优先受偿,即体现了抵押权的物上代位性。

(三)系统理论知识结束之后的案例教学  在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束之后,教师将精心选择的真实、典型案例提供给同学们进行讨论,这些案例大都涉及人物众多、案情错综复杂,涵盖的法律知识点多,对同学们而言新鲜、真实,但又负有挑战性。这种案例教学在我们学校称之为“实训课”,就民法而言,每学期的“民法案例分析”实训时间大概在4周左右,约16个课时。在具体适用时,一般将这种案例教学分解成如下步骤:

1.阅读案例、概括案情要点。教师将打印好的书面案例发放给同学,要求同学们在数分钟(5分钟左右)内认真阅读,并且自行概括对影响案例分析起重要作用的案情要点,教师点名请同学们回答。该环节主要训练同学的信息搜寻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因为法律工作者应具备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对分析案例有用的关键信息。

2.分组讨论案例,要求总结本组的法律观点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依据。将班内同学进行分组(每组6-8人比较合适),然后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就案例事实、法律关系、法律的适用以及形成的结论等内容,进行组内的充分讨论。在此期间,教师应尽量注意调动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积极进行参与。

3.各小组代表阐述观点及依据。各小组经协商后指定一名同学做代表,充分阐述本组观点及相应的法律依据,并且一定要注重内在推理的逻辑性,并且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本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各代表充分表达本组观点,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进行补充。

4.同学自由发言,表达个人观点。在各小组代表充分表达观点,并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质疑后,其他同学可能会产生与之前不同的观点,此时应允许同学们表达看法,尊重同学们的思想。

5.教师做综合点评。经过全班同学的充分讨论后,教师从本案法律关系的准确分析、法律理论的恰当应用、法律推理的内在逻辑、乃至观点的总结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让同学们了解到其对该案例分析的优势与不足,并认识到将来自己努力的方向。

6.最后的设问——法律风险的控制。本来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课到此似乎可以画句号了,但是法律的最终价值在于风险的控制,因此在上述点评总结之后,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本案例当中的原告或被告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自己承担了赔偿损失或其他的不利法律后果,如果可以重来,你作为他的法律顾问,在事件之初,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控制或降低当事人法律风险的发生呢?以此来启迪同学们对设置各种法律制度的最终目的进行思索,并逐步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至此这种综合性的案例讨论、分析课将告一段落,教师将要求学生在课下系统地整理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并形成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主要包括:案情要点、要点分析、法律理论和最后的结论。

五、案例教学法的评价与考核

任何一种教学过程都必须经受严格的考核,否则将失去它本身的意义,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对于导入型案例教学和解释型案例教学来说,该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是教授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理论知识,主要为法律的应用打基础,因而他们的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期末考试的闭卷考试中,在此不再多谈。对于系统理论知识结束之后的“讨论型案例教学”,我设计了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具体如下:

(一)直接考核

直接考核即讨论式案例分析课(即实训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在本阶段的综合表现进行的考核,为百分制,考核成绩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1.小组讨论时,该成员的表现,是积极参与讨论、一般参与讨论、还是基本不参与讨论。

2.在整个案例分析实训阶段,该成员是永远不当小组代表,还是积极充当小组代表。

3.该同学在发言时,是否注意使用法言法语、能否将支撑观点的法律理论运用到位、分析是否准确、逻辑是否清晰。

4.最后的案例分析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字体是否整洁、态度是否认真。

(二)最终考核

最终考核是指在期末的闭卷考试中,多设几个真实案例,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分析,通过书面的事实判断、逻辑推理过程来考核学生对法律的应用情况。“最终考核”与“直接考核”所考核的知识点与专业能力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为独立分析或独立应用法律的能力,后者为讨论式分析,是在教师的主持下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的争论和辨别来达到对法律认识和把握的过程。

注释

①罗惠铭.试谈苏格托底式教学法在法学课堂上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l0.(03):32.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8)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案例教学是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在强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技能的今天,其重要性和核心作用更为突出。然而,与MBA教育不同,本科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其对象无论在知识基础还是在管理实践的感性认知上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因而,完全引用西方经典的案例教学模式提高我国管理类本科生的实战技能并不现实。面对规模庞大的管理类本科生群体,如何借鉴西方案例教学这种有益的方法,结合本科生知识基础、学习目标和要求,创造一种效果较为显著的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仅是教育领域非常有意义的理论研究课题,而且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有重大现实价值的现实问题。具体地可以将这一问题分解为以下内容:本科生案例教学的目标包括哪几个层次?各自又是什么?对应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选择什么样合适的案例?本科生遵循何种思维逻辑才能做好案例分析?教师如何通过案例小组成员的配置、选择合适的激励模式提高学生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等等。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着重对案例教学前期准备阶段的选择优化做出分析、提出建议,以期有助于案例教学实践,在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研究。

二、案例教学目标及相应案例的选择与优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案例教学的目标及与此对应的案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通过相对简单、明确的案例及其释解,使学生理解、领悟某一管理思想、理论及方法的本质内涵,这种简单的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事例教学。二是问题式案例教学,案例中不仅有组织或企业运营的现状描述,而且有较为清晰的导向问题。这种案例教学将学生分析、讨论的内容限定于导向问题相对狭小的范围内,试图通过问题原因的分析、判定,以及理论与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三是最为复杂的实景式案例,它与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区别在于,案例本身没有问题的提炼和聚焦,其分析过程首先要求学生在信息识别的基础上,准确地判定、提出问题,显然,相对于问题式案例教学,实景式案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而这种要求也更接近于现实中组织或企业对管理者的实际要求。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时,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学的任务要求、课程的性质或地位,有区别、有层次地对案例教学目标及相应案例做出合理的选择。通常来说,面对低年级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或者在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的案例教学中,事例式案例教学、问题式案例教学应该是主体;实景式案例教学只有在学生积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后采用,才会达到相应的效果。选用实景式案例,通常是在专业基础课的终结部分,或者面向在已经有了良好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或者在战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

三、优化学生案例分析的过程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学生分析案例的思路、方法、技巧,是案例教学获得预期效果的基础条件。针对较为复杂的实景式案例教学,在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之前,学生所应遵循的基本思路与逻辑框架必须得到训练强化。

1.信息识别,即准确地把握案例描述的、有关组织或企业运营的全部信息。案例中字面或数据本身呈现的显性信息识别相对简单,字里行间或语句背后的“弦外之音”等隐性信息的识别相对困难。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隐性信息的识别却对案例的理解起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必须对隐性信息予以高度留意、关注。不仅如此,案例提供的信息还有真伪之分,作为干扰项的细枝末节信息、虚假信息有可能掩盖主体信息、真信息蕴含的问题真相,增加问题判断的难度,降低提出问题的准确程度,对此类信息要有足够的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信息识别阶段的重点是做好隐性信息的发掘、伪信息的剔除等工作。

2.问题判断,也就是在信息识别的基础上准确地判定组织或企业运营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这是案例分析的核心环节,因为后续的案例分析环节都将围绕该问题的产生与解决进行。问题判断失误,后续进程徒劳无功;问题判断不准确,整个分析过程与最终结果的有效性都会被降低。判断问题首先要明白问题自身的定义,问题通常是指现实与理想或预期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或内含在相应的数据及语言信息中。其次,判定问题时,要意识到多数实景式案例描述的组织或企业通常存在一个以上的问题,判定问题不仅需要对每个问题清晰地界定,而且需要对多个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判定,如果是并列关系,则各问题之间轻重缓急如何?如果存在因果、递进关系,则哪个问题是因、哪个问题是果?多个问题之间逻辑关系的准确判定,决定了案例分析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和逻辑思路。如果缺乏这种判断,或者判断有误,就会导致最终的解决方案在理论上缺乏层次性,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整体有效性大打折扣。

3.原因分析,该环节强调的是准确、全面地分析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谓准确是指原因与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必须确定无疑,有足够的信息佐证。所谓全面,是指在多数情况下,特定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在一个以上,所有原因应尽可能地厘清、证实。此外,与问题判断阶段一样,多种原因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要有清晰的认定,并列关系中的轻重缓急、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递进关系中的前起与后承都必须准确明晰,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最终解决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方案选择,即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所积累的方法技能,有选择、有层次、有时序地解决案例所反映的各种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与把握的程度,对各种管理方法、技能的适用条件、操作规范,以及各种方法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其防范的理解把握,都会产生基础性的作用。此外,解决问题的次序、模式的选择也对方案的有效性有决定性的影响。多问题并存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有两大类型:第一大类包括先主后次、先急后缓、治标先治本、标本兼治等符合人们解决问题惯常逻辑的模式,第二大类则是与人们常识相逆的先次后主、先缓后急、治本先治标等模式。第一类模式不难理解,是根据问题之间的轻重缓急、因果次序做出最有效的模式选择。第二类虽然与人们解决问题的惯常思路不符,但在现实中却是时常使用、甚至有时是唯一可能的选择。究其原因,在于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有条件的,如果相应条件不具备,无论该问题如何重要、如何急迫、又如何在根本上引致其他问题的衍生,有关解决该问题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在现实中,组织或企业主要的、根本性的问题往往又都是由其最为根本的制度缺陷、最为关键的资源不足引发的,而这类制度缺陷、资源不足往往积重难返,短时间内不具备修正、补充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先解决次要问题、表象问题,创造条件或等待时机成熟条件具备时,再着手应对主要的、根本性的问题,既是明智的做法,又是唯一选择。管理实践中,面临众多资源约束的管理者,其能够左右的空间有限,很多情况下,采用先次后主、先缓后急、治本先治标等次优模式,恰恰是他们在两难选择困境中的不二抉择。

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其逻辑思路基本决定了他们对案例中问题的理解、把握及应对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整个案例教学的效果。对学生分析思路、逻辑框架的训练与强化,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必须努力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优化案例小组的配置与激励

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案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的分析、讨论机制。案例小组团队成员之间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文化背景的差异与互补,会使小组在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上更多样、更开阔,使其对案例中问题的分析更全面、更深刻,最终提交的解决方案也会更周详、更严谨。如果把相同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作为分组标准,采用趋同式的分组,则虽然各个小组在团队氛围方面会有良好的表现,却失去了案例教学强调集思广益的内在基础。案例教学实践中由学生自由组合等自主式分组的结果,通常就是这种情形,老师对这一点必须予以重视。教师有必要通过向学生讲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分析的本质意义,说服学生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另外,为保证每个小组做好案例分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时间要求,考虑本科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现实状况,每个案例小组保持在7-9人最佳,人员过少可能使讨论结果失之偏颇,人员过多则可能加大协调一致、达成共识的难度。

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战技能的有效手段,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努力程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过程的主动性和努力程度,直接影响到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案例教学最终的效果。对于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企业管理实践感性认识严重缺失的本科生而言,面对以前不曾认真面对的组织或企业运行现实,繁杂信息的有效识别、整理,盘根错节问题的判定、厘清,似是而非的因果分析,以及处在多重资源约束下解决方案的两难抉择。对他们而言,无论在能力还是在心理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而要完成这些艰巨的任务,除了需要教师在知识、能力方面予以支持和帮助外,合理选择激励措施,通过提高激励强度,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确保学生克服心理、智力的消极影响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必要条件。在面向学生的各种激励措施中,精神鼓励和客观准确的成绩评定都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努力实现挑战性目标的内在愿望,所以,在案例教学中,及时、准确地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循循善诱地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力技巧予以引导和支持,都能有效地鼓舞士气。客观准确的成绩评定通常是案例教学中最为基本,也最为有效的激励措施。为提高成绩评价的激励强度,可以选择个体绩效评价与团队绩效评价相结合的成绩评定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采取如下的具体做法:①在小组案例分析水平表现正常情况下,由案例组长按成绩正态分布评定小组成员的成绩(通常优秀2人、良好4人、中等2人),组长分数有教师评定;②教师通过增加或减少小组优秀成员指标,对小组整体表现良好或偏差的情况予以评定;③教师对案例发言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体,予以小组评定之外的成绩附加。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团队绩效评估与个体绩效评估的结合,既能有效激发学生个体的努力程度,又能促使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教学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展现。

五、结论

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案例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环节的优化,在其准备阶段,案例教学目标及相应案例的选择与优化,学生案例分析逻辑框架、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强化,案例小组的优化配置,以及案例教学中面向学生的激励措施的优化,都是确保本科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性条件。因此,在案例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首先,根据教学的任务要求,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课程的性质或地位,合理地选择案例教学的目标及相应的案例;其次,强化学生遵循信息识别—问题判断—原因分析—方案选择模式进行案例分析的意识与技能;最后,根据差异、互补原则随机配置案例分析小组成员,并综合运用个体成绩评定和团队成绩评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相互激发、共同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其完成案例教学各项任务的努力程度。

参考文献:

[1]任明川.哈佛案例教学的“形”与“神”[J].中国大学教学,2008(4):91-92.61.

[2]武瑞杰.经管类案例教学中组织实施环节的过程管理[J].文教资料,2006(24):50-51.

[3]刘冀生,石涌江.创建中国经济管理案例教学及案例研究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2(2):81-84.

[4]司徒林.本科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2011(4):58-60.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9)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9.082

随着现代医学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束缚了学生发挥认知主体的作用,已不能达到心血管内科的医学教育的要求,而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医学教育的根本要求[1-2]。临床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注重知识的学习改变到注重能力的培养上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不断地积累经验[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监护室(cardiac care unit,CCU)实习的60名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将所选实习学生随机分为案例组及传统组,每组30名,再以每6名为一学习小组,并指定

1名组长(根据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及表现,每小组安排1名优秀学生,3名中等学生,2名中下等学生),每组均分成5个小组,组员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讨论、资源共享,组长负责协调各组员之间的讨论,汇集组员意见,教学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1.2 研究方法

传统组对学生采用传统的单向式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授课、学生听讲的教学方法。

案例组对学生采用临床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步骤为:(1)备课。教学主任组织带教老师进行备课,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2)选择病例。依据教学大纲及临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以学生实习期间心内科监护室现有的病例为基础,选取心内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典型的病例,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等。根据教学需要针对每个病例提出8~10个问题,再把每个病例及相应问题在授课前发至小组公共邮箱,由组长分配并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3)查看患者。带教老师带领全组学员于床边查看患者、采集病史、查体等,并展示患者所有检查报告,以重现临床场景。(4)病例讨论。全组学员根据提出的问题及病例的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等进行讨论并依次发言,最后由组长结合病例及查阅文献结果对该病进行总结。(5)老师引导。带教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适当引导以避免离题,待全组学生均发言讨论结束后,带教老师再针对每一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

1.3 观察指标

调查问卷:培训结束后,给每位参与临床案例教学法的同学(案例组)发一份调查问卷表,其中包含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对自身能力培养的评价及学生认为带教老师在此中所起的作用,及对该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借此了解示教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出科考试:学习结束后两组以同样的试卷及同样方式进行考试,出科考试均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临床实践操作考核、病例分析考核三部分进行,理论知识考核使用传统理论题型试卷方式,试卷混合采用双盲批改。临床实践操作考核及病例分析考核模拟临床医师资格考试形式,邀请同批专家双盲进行考核。最终比较两组学生三方面的出科成绩,以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出科考试成绩取均值,以( x±s)来表示,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自身能力培养的作用评估

案例组中,所有学生都认为临床案例教学法能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96.67%学生认为临床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及学习效率,93.3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自身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大部分的同学赞成并喜爱临床案例教学法的教育模式,临床案例教学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及自身综合素质,取得明显教学效果。见表1。

2.2 带教老师在案例教学法中对学生的作用

案例组中,96.67%的学生认为带教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起到判断学生发言对错及总结归纳的作用,93.33%的学生认为带教老师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及为学生解惑答疑,几乎大部分学生认为带教老师仅起到引导作用,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见表2。对该组学生民意调查有29名(96.67%)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且所有同学均满意该教学方法。

小学生心理案例及分析篇(10)

(一)实现教师从“传道者”到“引道者”的角色转变

案例教学形式上是一种师生间交互对话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事实不平等状况,师生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教师不再简单地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知识传授者和思想传播者,而是引领学生走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之道的引道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内化为行为指南,这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问题设置、讨论结果等教学环节应指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就应从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道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感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道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素质和能力要求。第一,教学目标的独特意识形态性要求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第二,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凝练性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高度概括凝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这要求教师要有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扎实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深刻掌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基本理论,还要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理论,对西方“普世价值观”深入了解,以便回应学生对这两类价值观的疑惑。第三,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熟练的组织案例教学能力。教师具备扎实的信息处理能力、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能力。

(二)实现学生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动“传道”与被动“受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简言之就是要“做中学”。案例教学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在交互讨论中获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因此确立学生中心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从课堂的“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尤为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首先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积极性。教师可用激励的语言、肯定的眼神去鼓励,用成绩加分制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不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同学,教师可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主动与他们沟通,一起讨论,使之逐渐形成习惯。其次要精心组织好小组讨论。小组设置成员在6-8名,执行组长、执行秘书各一名,规定在每次案例教学课轮流担任。执行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阐述对案例的分析结果,执行秘书则记录每位学生发言。因学生的性格差异较大,有些表现积极,有些相对消极,甚至胆怯,为防止部分学生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同学的依赖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发言记录了解每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再次要切实保障学生平等话语权。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平等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不以教师身份强行压制学生意见观点,而是对话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案例选择优化策略

选择恰当的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基础。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不同于传统讲授课的“例子”。教学案例是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给学生选择的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具有典型、代表性事例,它集中反映一种现象、问题、事件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案例,找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适载体。从所选案例内容看,首先要求具备案例教学的案例一般特征,即“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包含学科内容、提供分析的资讯、有冲突的元素、鼓励学生思考和建立自己的立场、包含诸多待决定的议题、有超过一个以上的答案或解决方案。”[2]其次,要求案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特性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培根于中国土壤,具有中国特色,它立足于时代,具有时代特征,它扎根于人民大众,具有人民属性。因此案例选择要把握三项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性原则

由于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是一种事实描述,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问题讨论结果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开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当然这并不要求案例本身有鲜明政治色彩,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特性决定在案例的价值导向上必须政治方向正确,应避免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对案例判断产生政治方向性的误解、曲解、错解的案例。这里就要处理好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的关系。正面案例能让学生提振精神,鼓舞人心,反面案例能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和不足。选取案例要以正面为主,负面为辅,对负面案例要给予客观评价、正面引导,以消除负面影响,绝不可火上浇油。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

所谓“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实际才真实,贴近生活才生动,贴近学生才亲切。案例不能虚构,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真实的故事才有说服力,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杜撰出来的东西没有信服力、震撼力。贴近学生思想和学习生活的鲜活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产生兴趣,达到对核心价值观抽象干涩概念的内化。

(三)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原则

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3]这不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方向而且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上都要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选择案例首先要讲中国故事,讲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故事有中国历史故事,有当展故事,有百姓身边故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些故事时体认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钱学森的传奇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典中国故事。其次,选择案例还要反映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现实土壤,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符合时展潮流的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所选案例描述的故事要反映时代性,故事蕴含的价值观更反映时代性。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概念不是绝对的抽象名词,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属性。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个概念为例,缺乏语义背景的理解就会差之千里。

三、案例分析讨论策略

(一)组织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研究案例中所有的信息,然后找出正确的问题答案的教学过程。组织好课堂案例分析是保证案例讨论顺利进行的基础。首先,课前向学生呈现教学案例。根据教学案例内容灵活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呈现案例信息。这项准备工作需要在案例教学前至少一周时间完成,给予学生充裕时间了解、思考案例信息及其相关背景。比如我们课前一周时间就向学生传发央视纪录片《钱学森》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钱学森的故事。其次,课堂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能否正确分析案例关乎案例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解读案例蕴含的信息。那究竟如何对案例进行解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背景因素的识别,框定、缩小案例分析的范围,识别和理解案例情境中的重要方面并弄清它们对整体情境的意义,使学生围绕预设的问题充分利用案例中的背景因素进行思考,从案例本身寻求答案。

(二)组织案例讨论

如果说案例分析实际是学生依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那么案例讨论则是教师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所谓案例讨论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的产生背景、环境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探讨,案例讨论充分与否关系案例教学成败。案例讨论的目的是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形成认识和理解。如何组织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讨论?首先,要以价值观问题为抓手。所谓“问题”,通俗说来就是某些难以处理或棘手的事物。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中的“价值观问题”,它是这样的情境:教学案例故事情节产生了重要的行为或结果,且对于这些行为或结果还没有明确价值观判断和解释。价值选择决定人的行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案例故事情节冲突在深层次上反映的实际是价值观冲突。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时要引导学生始终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因此,教师预设问题时要以案例故事情节冲突为依托,以价值观问题为缰绳,拽住学生沿既定轨道讨论,避免讨论东拉西扯,信马由缰。其次,要以师生提问互动为推手。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后由执行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此后课堂可能陷入沉闷,教师要及时提出中肯而关键的提问来推动案例讨论。教师要围绕价值观讨论主题向学生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深度、有启发性,不可信手拈来。另外,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推动案例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师要直面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不回避不躲闪不指责,但轻易不主动亮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以免过早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独立思考。案例讨论阶段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要求学生既不能无视其他学生,自说自话,也不能任由他人发言,自己却保持沉默,教师要对学生适时引导,不让学生感到拘谨,能做到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失控,做到紧张有序。讨论阶段教师要做好阶段性概括总结,综合学生的发言,推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探讨。讨论阶段结束后,最后教师必须做最后的总结点评发言。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搞好这个中心环节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安排案例教学时间。就时长而言,高校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安排的课堂案例教学时长最好在1至2课时。四门思政课程要统筹安排,每门课应有针对性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选取侧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的案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侧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切不能设计一两个课时内面面俱到地将核心价值观全盘渗透。就时间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特殊性,教师选择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特殊时段组织安排案例教学能增进教学的实效性。控制讨论时间,一方面是保证完成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顺利按时完成,另一方面是为防止学生在讨论中纠缠于某个细节偏离讨论主题,也占用别的学生太多的发言时间影响教学效果。遇此情况可以采取对学生发言时间做出强制性限定,规定学生发言时间不能超过规定时长,以保障课堂时间利用效率,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思想的碰撞。二是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讨论及最后的教师总结点评环节一定要对案例涉及的问题给出理论分析框架。案例分析的理论分析框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理论分析框架一般模型,即由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视角、以人民、人类整体利益为参照系、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工具构成理论分析框架,否则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结果极可能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 水污染与治理 下一篇: 市场分析及营销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